趣祝福作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习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5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结合一些生活情境,因为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我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生活味。
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和再现,而是通过我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材是给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们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不信?这天发生的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下午,妈妈给我二十元钱叫我到超市去买一瓶酱油和一瓶蜂蜜。到超市后,我首先挑选了一瓶“豆亨”牌酱油,需要4。40元。之后,我去买蜂蜜,钱够的只有两种,第一种有8。60元,还有一种只要8。40元。我想:“第一种的.六角和酱油的四角能够凑成一元,比较好计算,而且,第一种比第二种贵两角,说明质量也就是第一种好。”
于就是,我拿起第一种蜂蜜和酱油,到收银台付了钱,拿着找回的7元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晚上,小伙伴们请我去滑冰,我爽快地答应了。我想:“这天我要带巧克力去,大家一齐平均分了吃。”带几颗好呢?我想了想,就带十二颗。如果来二个,12÷2=6,能够平均分;如果来三个人,12÷3=4,能够平均分……照这样计算,来1、2、3、4、6、12个小朋友都能平均分。于就是,我拿起十二颗巧克力出门滑冰去了。果然,来了三个人,我给每人分了四颗巧克力,正好分完。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1、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
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3、一点点遗憾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竿高与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到外面实际测量一下,会更有说服力。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如何使这个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形象,本课进行了设计。
课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天气和穿衣、秋风和落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等。进而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
中去。在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中用教师口述,学生随机口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决问题。先要求同学们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两名同学,从而建立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这样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使课堂教学形成最后的高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如何使这个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形象,本课进行了设计。
课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天气和穿衣、秋风和落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等。进而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地体会
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中用教师口述,学生随机口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决问题。先要求同学们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两名同学,从而建立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这样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使课堂教学形成最后的高潮。zFw152.COM
今天早上,我起床刷牙时看到了杯子是圆的,之后我去洗脸时发现脸盆也是圆的,中午吃饭时我发现碗也是圆的。我这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器皿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圆的?之后我又观察了许多器皿,我发现器皿几乎全都是圆的!这使我想到难道是我看花眼了?我开始怀疑自己,于是我擦了一下眼皮又重看了一遍,没有看错,是真的。之后我又研究下去,我知道了原来在生活中如果人们用其他形状的器皿就不容易重叠和盛东西,因为这样不方便,可是使用圆形的`器皿就能克服这样的弱点。
发现这个特点我非常高兴,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件事情给我一个体会,今后我一定要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还要深入地研究下去。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课开始,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种情景,利用表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表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表格,创设学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与正比例的意义进行联系。让学生独立填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表象的建立。通过学生独立填表让学生几次感知“变”与“不变”,在感知“变”与“不变”过程中体会“相关联”,以此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学习活动,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经历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并且采取数形的教学手段把具体的数据用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经历用具体数据解释图像,用图像描述具体数据的过程,做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并为今后函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
【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很欣赏杭老师设计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当头,乐在其中。
本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趣味性,多处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儿歌等:为理解“关联”而设置的课前热身“听指令做动作”、为新课即兴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伴随着“数青蛙”的儿歌进行的数青蛙活动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从“关联”切入,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两个量要成正比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②两个量想对应的比值一定。在这两个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中,认知难点是认识相关联的量。而本课就是从“关联”切入的,先设计一个“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关联”,再顺水推舟地把这种生活中的.“关联”迁移到数学上。在认识“相关联的量”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格素材“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与需要天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了“怎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三、提供多种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质自然凸显。
在探究发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即兴产生的表格、教材例题1的表格等,使学生累积与体验了大量的“成正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凸显
学生眼前。待到“观察比较、归纳概念”时,本质属性则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练习新颖且丰满。
本课的练习很新颖,除了肩负巩固新知的作用外,还承载了很多独到的内涵,就像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丰满。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变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习到现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全班的人数一定,满意与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意识。
“数学周记”那题,把原来的一个判断题“人的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转变成以学生数学周记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萌发了寻找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欲望,又给我们提供了本课作业的新方向——数学周记。
“正比例的名言欣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励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我的调整】
我在执教本课时,对杭老师的设计作了某些小小的调整:
1、“数青蛙活动”置后。
杭老师的“数青蛙活动”是设置在“认识相关联的量”的第三部分并贯穿到“归纳概念”环节的。但我认为“数青蛙活动”中形成的“成正比例的量”有太多组了,有点纷繁复杂,不利于放置在认识本质属性的环节。所以我把数青蛙活动放置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处理。
2、观察表格中,增加一问,使认识更深刻。
在认识“相关联的量”中观察表格一环,除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表中有哪两个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在这两问之后增加这样一问“从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吗?”,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量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变化,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在变化,又可为学生后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比值不变埋下伏笔。(幼儿教师教育网 yJS21.cOM)
3、课容量较大,适当删减了一些内容。
为了节约时间,“数学书的研究”换成了“购买QQ糖的情况表”,名言欣赏从4句缩减成了1句并放在课尾(毕竟是数学课)。
4、课后作业增加了题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数学周记一篇。
【总而言之】
当然,本课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引导发现、归纳概括环节变数很大,要随时跟着学生的节拍不断调整预案、引领生成。
上这样的课,很有挑战性!
今天,我和妈妈逛完街回家,到楼梯口时,妈妈问我:“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30秒,那么,从一楼上到五楼要用几秒?”
我毫不犹豫地说:“要用50秒。”
妈妈摇摇头,连声说:“不对,不对,你再想一想。”
我思考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说:“妈妈,我明白了!从一楼上到三楼,一楼不用上。所以,3—1=2(层),要上两层,从一楼上到三楼要用30秒,30÷2=15(秒),上一层要用15秒,上到五楼,第一层不用上,5—1=4(层),要上四层。4×15=60(秒),也就是一分钟。”
妈妈听了,朝我竖起了大拇指,微笑着说:“你真棒!你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呢!”
解决了数学难题,我真开心!以后我要根据实际,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昨天,我跟妈妈去超市。
挑好了东西我和妈妈就来到付钱的地方算钱。我站着无聊,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只见营业员阿姨告诉妈妈一共187元,我看见妈妈分别把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递给阿姨。我看着这些钱,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问了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的脑子好像一下子开窍了明白了便告诉妈妈:“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也开心极了,因为我解开了一道生活中的问题。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
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基本上是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课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回忆并交流有关比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接下来,自学并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提示;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这些国旗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2、自学32页的主题图写出4面国旗长与宽的比。
3、选取其中两个比看一看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4、将比值相等的比写成一个等式。
在这个环节中,我随时巡视并听小组的意见,同学们时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认识。最后,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并引出比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你是怎样找的。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找来的方法:
1、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
2、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最简整数比相同的两个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正堂课效果不错。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我们先去了文具区,看见一支铅笔6毛钱;一支水彩笔大约6毛钱;一块橡皮大约6毛钱;一把尺子1.4块钱;一瓶墨水2.7块钱;一个铅笔盒大约20块钱。我们能够明白一支水彩笔和一块橡皮大约就是花了一样多的钱,8瓶墨水大约和一个铅笔盒就是花了一样多的钱。我们然后去了食品区,把一些食品的价格都换算成1000克,得出了以下结论:包菜就是1.3元,最便宜;大米2.8元;面条7.3元;快餐面22.3元;面包24元;肉36元;薯片80多元;咖啡95元;最后就是巧克力150元——180元最贵。能够看出没有怎样加工过的东西通常很便宜,而加工过的东西通常很贵。薯片虽然看起来很便宜其实它就是很贵的,再说它就是垃圾食品,我们要尽量少吃。
数学真就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啊!
五一劳动节文案制作 03-12
建筑装饰毕业实习总结 03-12
与青年节有关的作文 03-12
学生句句精辟的励志句子 03-12
运动会黑板报内容素材 03-12
03-12
03-12
青年节活动主题8个字 03-12
立夏节气短视频祝福语 03-12
03-12
美发店员工合同 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