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祝福语大全 · 公路课件

趣祝福祝福语大全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制定与学生的需求相符的教案,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趣祝福编辑为您准备了一篇《公路课件》,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公路课件【篇1】

设计背景:城市的公路变化万千,高架桥、十字路口、高速公路等等,在孩子的眼里已不再陌生,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公路。同时我们也发现,自主游戏中,许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都比较热衷于玩公路上的游戏,我的马路是六车道,我的汽车是双层客车这样的语句常常从孩子口中传出。我们已意识到: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教育,《纲要》中也提到:教育活动内容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们选择城市里的公路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旨在让孩子在丰富、真实的情境中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在与老师、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公路、汽车的经验。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尝试,积极表达;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在与材料、同伴的交流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更多的知识经验。

活动一:公路大汇展

活动目标:学习从多种渠道搜集关于城市公路的资料,在收集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丰富语言。

活动准备:1、亲子作业:我所认识的公路(见活动后),请家长协助,共同收集有关公路的资料,给孩子介绍有关公路的小知识,并制作成公路的海报。

2、环境布置公路大汇展,将孩子们的海报张贴布置。

3、多媒体资料:城市里的公路。

活动建议:

1、参观公路大汇展,幼儿结伴介绍。

指导策略:教师不多干预,更多的是观察、倾听,了解孩子眼中的公路世界;对于孤单儿童,教师可帮助他结伴,或成为他的听众;对于跑题情况,教师可耐心了解原因,记录有价值的情况。

2、观看多媒体课件:城市里的公路。

指导策略:观察幼儿的表现,记录幼儿的言语,并作适当的讲解。

3、讨论:我喜爱的城市公路。

小组讨论,轻声交流。

指导策略:参与幼儿的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认识。

附:亲子作业单: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好!

城市里的公路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我班将在最近丰富孩子有关此方面的经验,请您帮助孩子收集有关公路的信息(如:公路面貌、公路的发展、未来公路等等),并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份公路海报,于近日交到老师处。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中班

活动二:参观城市公路

活动目标:感知现代化的城市公路面貌的变化,体验高科技所带给人们的方便。

活动准备:1、事先联系汽车,寻找好目的地。

2、有目的地准备有关公路变化的海报和文字或音像资料。

活动建议:

1、提出参观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比较老公路与新公路的不同。

2、幼儿参观。

3、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讨论:新公路的好处。

活动三:公路设计师(区域活动)

活动目标: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设计独特的城市公路,体验当公路小设计师的乐趣。

区域一:画一画

准备:画纸、油画棒

过程:1、说说自己想设计怎样的公路,他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2、想象创作,注意色彩的搭配。

3、布置画展。幼儿自己动手,将作品张贴在我设计的公路栏中。

区域二:涂一涂

准备:城市公路草图(大幅)、颜料、画笔、美术活动工作衣。

过程:小组合作,为大幅的城市公路涂上美丽的色彩。

区域三:搭一搭

准备:建构材料、建构场地环境布置。

过程:用多种建构材料搭出想象的公路,活动中能与同伴协商,不争抢玩具。

活动四:汽车总动员

活动目标:收集各种汽车玩具与图片,在收集中了解汽车的一些特征。

活动准备:1、与家长联系,争取支持。

2、开设游戏区汽车吧,陈列各种汽车模型与图片等。

活动建议:在自主游戏时开放此游戏区,让孩子玩玩、摸摸、听听、比比,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汽车知识。

指导策略:提醒幼儿爱护玩具,活动结束后将玩具归放整齐。

活动五:汽车大天地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纸箱装饰成汽车车厢,体验创作和游戏时的快乐。

活动准备:1、(此活动在室外进行)美工装饰材料自主陈列。

2、大纸箱若干,散放于场地四周。

3、请大班幼儿客串汽车表演。

活动建议:1、汽车表演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制作要求:(1)自选材料把纸箱装饰成喜欢的车厢,注意色彩的搭配。

(2)材料不浪费,用完及时归放。

(3)尽量不影响别人。

3、幼儿制作。

指导策略:观察,支持幼儿的创新表现,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一些小困难,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一些制作方面的问题。

活动六:公路妙妙妙

活动目标:听信号练习变速跑,能积极参与户外竞赛活动。

活动准备:1、场地布置:地面画好公路线条,红绿灯指示牌。

2、幼儿自制车厢。

3、欢快音乐。

活动过程:1、听音乐幼儿开汽车入场。

2、以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我们来到了哪里?我们怎样在公路上开汽车?

师幼共同制定游戏玩法与规则。(注意:当教师的建议幼儿不采纳时,不强求,可换一角度提出变速跑的要求。)

3、幼儿游戏:提醒幼儿沿公路的车道行驶,不相互碰撞。

教师用红绿灯控制,用语言提示:上高速公路进入慢车道等。

游戏进行23遍

4、放松小游戏:下车了。

活动结束后要求幼儿与老师一起收拾、整理物品,放归原处。

公路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和交通方便快捷的作用。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显示:沪宁高速公路图。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讲了我和爷爷乘车到上海去,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新发现和感受。)

(从复习的问题看,把课文当作记叙文来教,是对的。这样的课文,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说明文来教。)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作者发现了高速公路的哪几个特点?请大家阅读课文,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1、整体明确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

(1)自读。

(2)交流。学生答后,板书:宽平长

(3)多媒体出示三句话,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思考,抓住三个自然段的总起句,这样的设计是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细读,进一步理解三个特点。

过渡:作者是怎么发现沪宁高速公路三个特点的?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1、自学,研读。

2、交流。

(1)汽车一驶上高速公路,作者就发出一声赞叹:这条路好宽啊!作者怎么会这样赞叹?他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

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分别显示高速公路示意图:双向四车道的结构、分隔带、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车道和防护网。从而很好地理解高速公路的宽的特点。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2)高速公路宽的特点,是给人一眼就能看出的。那么坐在汽车上能知道它很平呢?

多媒体显示(动画片)课文上所描绘的情景。学生看后回答。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作了说明?

哪几位同学乘坐过高速公路的汽车。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3)看到了高速公路的宽,感受了公路的平,作者又是怎么知道它很长的呢?

多媒体出示:沪宁高速公路经过的城市图。

讨论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的意思。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介绍六个城市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心情会怎么样?爷爷的话应该怎么读?分角色朗读对话。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作者是怎么发现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又是怎么向人们介绍的。这一步的教学层次很清楚,而且把阅读、观察、表达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3、小结。

小作者坐在车上,通过看、感受和听,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了解了它的作用。今后我们出门参观、旅游时,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感受一下高速公路带给我们的全新感觉。

4、播放录像。

(在这里播放全文的录像,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讲读第三段

1、轻声自由朗读,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汽车跑得很快?用线画出来。

2、汽车跑得快了,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方便呢?

3、指导朗读。

高速公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好处,创造了更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要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四、质疑拓展。

阅读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你还想知道关于高速公路的其它知识吗?

学生质疑,课堂交流或课后探究。

(课文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就文章而言是够好的了。也许同学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止这些,或者同学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满足。因此,安排这样的交流或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有关高速公路的知识。

板书:

29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宽双向四车道

一点也不觉得颠簸

平很少晃动

一滴水也没溅出来

长274千米

公路课件【篇3】

发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条高速公路就是()。小作者和他的爷爷从南京出发经过这条路到达上海只用了(),真是快极了!所以课题取名为《飞驰在高速公路上》。这节课上,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师激趣:那就让我们跟小作者一起上高速公路去看看吧。(喇叭声)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啦!(汽车声)汽车开的飞快,不知不觉就驶上了高速公路。(出示图)大家看(课文录音)看到了吧,这条公路有哪些特点呀?(板书:宽、平、长)

课文3、4、5节就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第3节:

1、自由轻声读

2、(出示第3节)学生朗读交流

整个公路为双向四车道

(出示双向四车道示意图):看,路中央这条是分隔带,分隔带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超车道和两个行车道,一共四车道。

指导朗读这句话。

行车道的旁边还有几米宽的路面。

(指图介绍):瞧,这里还有几米宽的路面供汽车停靠,公路真是宽极了!

3、师:小作者真是有心人,他分别从几个方面把路面情况详细的介绍给我们,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条路好宽哪!(齐读)

4、齐读第3节

5、揭示写法:这一小节,先用一句话总的概括路宽这个特点,(板书:抓特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把怎么宽写具体了。(板书:写具体)这种从总到分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课文4、5两节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写出公路的平和长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读第4节,然后同桌讨论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平这个特点写具体的。

三、教学第4节:

1、轻声读,同桌交流

2、(出示第4节)学生朗读交流

3、师:作者一连举了三个例子,让我们深深感到这条路好平啊!(齐读)(板书:举例子)

4、齐读第4节

四、教学第5节:

1、轻声读,圈圈划划

2、(出示第5节)学生朗读交流

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指图描述):瞧,这条路多长呀,一眼望不到头,真像长飘带。作者在这里巧妙的打了个比方,把长长的公路写活了。(板书:打比方)[

指导朗读这个比喻句。

这条路全长274千米

师:一个数字就突出了公路的长。(板书:列数字)

师:所以作者开头就说这条路好长啊!(齐读)

3、老师有个疑问:爷爷为什么说这条路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

4、(出示沪宁高速公路简笔图)

填空(1):珍珠指的是()

师:对,这些城市经济十分发达,像珍珠般美好。

(动感演示这条公路经过的几座城市)师描述:大家看,这条就是沪宁高速公路,它把各个城市穿在一起,使它们联系更紧密,发展更迅速,真像一条()(板书:黄金纽带)

填空(2):黄金纽带指的是()

5、齐读第5节

五、说话训练:

1、师描述:(喇叭声)同学们,司机叔叔在提醒我们不要光顾着看公路,我们的目的地-上海就快到了!(汽车声)哈,让我们下车吧。老师带大家去游览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

2、(出示东方明珠图):看,这就是东方明珠电视塔,有什么特点呀?(高)怎么高呀?把你看到的介绍给老师听。

3、我们再听听导游小姐的介绍(播放介绍东方明珠的录音)

5、下面就请你们学学作者先总后分的记叙方法,具体的说说东方明珠电视塔怎么高?先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来说。

六、总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而且学会了从总到分把特点写具体的方法,课后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建筑,抓住特点,按从总到分的顺序写一段话,注意用上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把特点写具体。

七、作业:按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一个建筑物

附板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宽、平、长举例子、打比方

黄金纽带列数字

总(抓特点)分(写具体)

公路课件【篇4】

一、精读训练

出示挂图

1、学习第6节

以前从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而现在呢?

(1)自由读思考:这条路有什么作用?

(2)交流

(3)指导读第6节

2、怎么会这么快呢?自由读3~6自然段,画出表现这条路特点的句子。

读后交流。

板书:宽平长

3、精读第3自然段。

小作者看见沪宁高速公路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条路好宽啊!

(1)、默读,思考:从哪里看出这条路好宽?

(2)、交流

a、一般的公路是两车道,而这条路为“双向四车道”,可见它是宽。哪四车道?谁愿意到图上来指给大家看?

b、“紧急停车的地方”有几米宽?而在图上则显得很窄,可见这条路够宽的。

c、指导朗读。

这条路很宽。

这条路好宽啊!

读一读,比较两句话有何不同。

自由读,齐读。

4、精读第4自然段。

小作者坐在车上,感觉——这条路太平了!

(1)默读,画出描写路平的语句。

(2)出示:

这条路好平啊!汽车在路上行驶,一点也不觉得颠簸。司机座位的右上方挂着一个绒布小熊猫,一路上很少看到它晃动。司机座位的旁边放着一杯开水,过了很长时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

a、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路平?

讨论,板书:一点很少一滴

b、逐句指导朗读。

(3)小结。

5、精读第5自然段。

小作者从车窗外里看到——这条路好长啊!

(1)自由读一读,思考:从哪里看出这条路很长呢?

(2)交流

“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全长247千米,经过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座重要城市,确实很

长呀!

理解爷爷所的话“珍珠”指什么?“黄金纽带”指什么?爷爷为什么这样说

呢?指导朗读爷爷说的话。

6、小结

读了3—5自然段,我们知道了沪宁高速公路的宽、平、长的特点,小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先总写后分写)

二、朗读课文

我们同小作者一起坐车飞驰在沪宁高速公路上,对它的特点和作用都有了了解,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欣赏课文录音朗读

板书设计:

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宽:双向四车道

一点也不

平:很少

一滴水也没有

长:274千米

公路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公路课件【篇6】

活动名称:数字公路

活动目标:引导幼儿顺数、逆数、接数1~10,体验数量之间的正逆关系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跳房子(地面)如图:

情境创设:三个房子中间圆形的石子路

配备教具:贝贝羊、嘟嘟牛、宝宝兔;数字卡贴在圆形的石子上

活动过程:

一、出示贝贝羊嘟嘟牛宝宝兔引起幼儿的兴趣

l贝贝羊嘟嘟牛宝宝兔他们是好朋友,而且他们的家也离得很近(教师边讲边出示),他们的房子之间有一条石子铺的小路,奇怪的是:这每个石子上都有数字,只有摆对了数字,才能到对方的家

l按要求铺路:

A贝贝羊嘟嘟牛是顺着铺路1~10。

B嘟嘟牛宝宝兔是逆着铺路10~1。

l请个别幼儿手拿带有数字的石子来铺路,铺好后请幼儿来正数、逆数,引导幼儿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请幼儿说一说,两种顺序唱数有什么特点(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二、补路(请其他老师拿掉其中几个石子)

l有一天,贝贝羊发现他到嘟嘟牛家的路上少了几个小石子,小朋友帮贝贝羊补路吧

l请个别幼儿操作,在顺、逆唱数的过程中寻找缺失的石子(即数字)。

三、游戏:

跳房子:由一跳到十,再由十是跳到一(如图)引导幼儿在跳的过程中进行顺数和逆数。

四、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l请幼儿翻开书第26页,请幼儿数数藤上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如果按照南瓜上的数字来数的话,南瓜上的数字应该是几?引导幼儿观察下图,看一看箭头的方向和数字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l数数看红色箭头上的数字应该怎样数?白色的圆圈里应添上哪个数字(依此类推)

zfw152.com更多祝福语编辑推荐

中公课件4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进行塑造的重要途径。中公课件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中公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知道它们的外形特征。

2、学习嵌板与相应卡片的配对。

3、发展幼儿的视觉与触觉。

活动准备

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嵌板、实心图形卡片、粗线条与细线条卡片(附后)。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对兄弟,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嵌板)。

二、幼儿观察、操作学具,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1、操作、感知,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提问:

(1)这对兄弟长得一样吗?

(2)它们哪里不一样?

(3)那它们有一样的地方吗?

(4)师总结:这个四条边一样长的方形叫做正方形。这个两组对边一样长的方形叫做长方形。

2、三段式教学法教授正方形与长方形:

(1)师:这是正方形(长方形)。

(2)师:这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啊?

(3)师:这是什么?

三、嵌板与卡片的配对。

1、教师出示卡片,展示教具。

师:今天正方形和长方形两兄弟还带来了它们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

(1)(出示实心图卡片)

师:你们看这张照片是谁的啊?(根据幼儿的回答摆放卡片,检验是否正确。然后请幼儿摆放另一张卡片)

(2)(出示粗线条卡片)

师:我这里还有两张卡片,和刚才的有点不一样,你们来帮帮忙,看看它到底是谁的。(请幼儿尝试摆放)

(3)(出示细线条卡片,请幼儿尝试摆放)师:你怎么知道照片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呢?

2、幼儿操作嵌板与卡片的配对。教师个别指导。

师:小朋友们,桌子上有很多方形兄弟俩的照片,你们想不想去把那些照片发给它们啊?

中公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青蛙卖泥塘》向孩子们传达了保护环境,用双手改造环境的绿色思想,主要讲述的就是青蛙如何听取小动物们的建议在泥塘周围栽了树,种了花,还在泥塘周围盖了房子,在不知不觉中,烂泥塘变成了美好舒适的住所。

设计思路(结合《纲要》)

1.喜欢听故事,愿意与人交谈

2.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活动目标:认知目标:知道和了解青蛙的居住环境

动作技能目标:能够说出老牛、野鸭、小鸟、蝴蝶等小动物的喜好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参与故事的猜测,体验把泥塘建成美好家园的积极情感

活动重难点: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感悟到通过双手将环境变美好的过程

物质准备:青蛙、老牛、野鸭、蝴蝶、小鸟、小猴子等图片

经验准备:知道各种动物的喜好和居住环境

活动方法: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

开始部分:通过复习儿歌《小青蛙回家》引出故事主人公—小青蛙,进一步提问小青蛙的居住环境(烂泥塘),猜想烂泥塘是什么样子的跟随教师一起歌唱《小青蛙回家》,联想青蛙的居住环境,进而推进情节让幼儿对小青蛙的居住环境产生好奇心

基本部分1.出示图片

老师:吆喝声把谁引来了?(老牛)老牛喜欢吃什么?(小草)可是周围有吗?(没有)所以老牛不想买泥塘,走了。

小结:于是青蛙在泥塘周围种上了小草。

2.出示图片(野鸭),老师:鸭子住在哪里?(池塘里)那它会买泥塘吗?(不会,池塘里全是泥巴,没有水),于是它不想买泥塘,走了。

小结:青蛙想,要是在泥塘里引一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它跑到周围的山上往泥塘里面引水。

3.接下来谁来买了?(出示小鸟图片)小鸟会怎么说?它为什么没有买泥塘?

小结:小鸟喜欢在树上,所以也没有买泥塘。

刚开始这是一个又脏又臭的烂泥塘,现在呢?都有什么呢?(有花有草,十分漂亮)青蛙还会把泥塘卖出去吗? 幼儿跟随情境,想象陆陆续续来的小动物到底会不会买下泥塘,并一起给青蛙提出整改建议为了达成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流程:首先讲青蛙的居住环境,引出青蛙想要卖掉泥塘的愿望,在这过程之中,陆续有小动物提出整改建议,最后将泥塘改造成功

结束部分:

角色扮演,为幼儿分配小青蛙、野鸭子、小鸟、小猴子、花蝴蝶的头饰,完整叙述故事内容根据角色来用肢体语言和动作回忆故事内容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延伸活动美丽的地方人人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动手把幼儿园装扮的更加漂亮吧!

体验将幼儿园建成美好家园的积极情感

板书设计

活动反思首先我以引导性、有效性的提问,帮助幼儿获取重要的信息。引导幼儿展开一系列的问题“动物们会给青蛙提什么建议?最后青蛙卖不卖泥塘?为什么?”的辩论。加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最后进行分组表演,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感受《青蛙卖泥塘》的故事情境中,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在不断的运转,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的热情,也充分挖掘了幼儿的思维潜力和很好的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获得了发展。

中公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阅读过程,感受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2、能观察到科学家表情的变化,理解铁马各项本领的难度、实现程度的逐渐变化,从而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转折。

3、能够通过观察图画,初步学习“站”、“跳”、“降落”、“浮”、“沉”等动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马的了解)

2、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电影《小马精灵》里的小马角色,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年是什么年啊?”——“马年”

“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马呢?”

“上一个星期我们认识了一位马朋友,它是谁呢?”——“小马精灵”

“这就是小马精灵,它长大后有些什么本领呢?”——“跑、跳、游泳、滑雪、救朋友……”

2、教师出示读本封面,引入读本内容。

师:“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位马朋友,我们来看看它和我们的小马精灵一样吗?”

①封面:“这匹马和我们的小马精灵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请幼儿用语言描述铁马的特征,着重观察铁马身上的两个小方块,猜猜是用来干什么的。)他是谁发明的?发明完成了吗?为什么?这匹铁马有什么本领呢?(幼儿猜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② 第一页。师:“科学家让铁马做什么?铁马在干什么?请幼儿模仿它站的姿势。铁马除了会站,还会干什么呢?

③第二页。师:“铁马在干什么?(请幼儿模仿铁马跑的动作)科学家的动作怎样?表情怎样?会说什么?

④第三页。师:“铁马在干什么?(请幼儿模仿铁马跳的动作)科学家的动作怎样?表情怎样?心情怎样?(回顾前三页)铁马都有什么本领了?原来它和小马精灵一样会站、跑、跳,除了这些本领它还有些什么本领呢?”

⑤第四页。师:“铁马在干什么?它的翅膀是什么样的?科学家什么表情?他会说什么?

⑥第五页。师:“铁马怎么了?科学家什么表情?什么动作?遥控器怎么了?铁马降落得稳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空中的斜线、铁马前蹄踢起的泥土)科学家会怎么想?

⑦第六页。师:“这是哪里?铁马怎么样了?科学家什么表情?为什么?遥控器呢?水里还有谁他们在看谁?会对铁马说什么?你觉得铁马能浮在水面上吗?为什么?

⑧第七页。师:“铁马怎么了?科学家什么表情?他会说什么?接下来会怎么样?水里还有谁?什么表情?会说什么?

3、总结分享。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故事内容,在重要的动词等地方请幼儿进行表述。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这匹铁马有些什么本领呢?它会浮在水面上吗?为什么?”

4、游戏结束活动。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们变成铁马吧,老师变成科学家,科学家现在就要来遥控铁马喏。铁马站,铁马跑,铁马跳,铁马飞,我们飞到外面去玩玩吧!”结束活动。

中公课件 篇4

幼儿园中班讲述活动:毛线变魔术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毛线扭曲的图形,大胆想、大胆说,发展想象能力。

2、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甩毛线,并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毛线图,用完整地语言进行表述。

3、帮助幼儿借助动物玩具,进行自编故事活动。

活动准备:

1、毛线自由扭曲范图两张,实物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两根粗毛线。

3、动物毛绒玩具若干。

4、节奏鲜明的音乐磁带一盘、教师变魔术的音乐。(自选)

活动过程:

一、集体表演《毛线舞》。

1、师:小朋友,你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毛线)长长的毛线真漂亮,我们一起来跳个毛线舞,好吗?(好)

2、播放音乐,幼儿自由跟随老师表演毛线舞,感受毛线在空中飞舞的动姿。

3、师:毛线除了可以跳好看的舞蹈,还可以做什么呢?(织衣服、做毽子、捆东西、扎辫子……)

二、观察老师表演“毛线变魔术”,能根据毛线扭曲的图形,大胆想象“像什么”。

1、师:老师还会用毛线来变魔术呢,你们想看吗?(想)

2、老师跟随音乐表演毛线变魔术:先把两手握住毛线的两端,进行展示活动;再一手握住毛线的一端,从上往下用力甩动;最后把毛线飘落到实物投影仪上。

3、师:小朋友仔细看看,你觉得毛线变成了什么?

4、幼儿先与同伴进行一下交流,然后回答:“我觉得毛线变成了×××。”鼓励幼儿大胆想、大胆说,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幼儿自己尝试甩毛线,并说说自己的毛线变成了什么?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捕捉幼儿“亮丽”的思维与想象,并反馈给其他的孩子。

四、学习从不同方位来观察毛线图,进一步发散幼儿的想象。

1、师:刚才小朋友变得魔术真棒!现在老师又有一个新的变魔术方法,请你们一起来认真地看一看!

2、老师跟随音乐表演毛线变魔术,方法同上。

3、四个方向转动毛线图,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想、一起说。

五、幼儿第二次尝试毛线变魔术,并引导幼儿变化自己观察毛线图的方位,使想象更广阔。可以请2~3位幼儿表演给大家看。

六、尝试借助动物毛绒玩具,与毛线图进行配合,创编好听的故事。

1、师:老师的毛线图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你们来听一听。

2、欣赏老师创编故事,知道动物要和毛线图编在一起。

3、幼儿自己尝试变魔术、选动物玩具、创编故事。引导幼儿先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毛线变成了什么?再进行讲故事活动。

4、请2~3位幼儿展示他们的故事。

七、结束活动:

师:今天,你们这么多的小小魔术师表现得真不错。下课后,你们可以用双面胶带把毛线粘在白纸上,用蜡笔来添一添、画一画,让毛线图更加漂亮,好吗?(好)

幼儿园中班讲述活动:毛线变魔术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8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课堂教学规范化的体现。《道路交通安全课件》是由趣祝福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篇1】

教学内容:

1、用幻灯片播放一些交通事故图片和一些相关的事故数据。

2、学习和中学生相关的交通法规知识。

3、识别一些基本的交通标志。

4、观看同学表演的交通法规相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交通法规知识和观看图片、相声,明确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和造成的原因。

2、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懂得生命的宝贵,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重点:

懂得生命的宝贵珍爱生命,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时间:

周一班会

教学地点:

七年级3班教室

教学过程:

1.了解交通事故的危害

同学们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几天,我在电脑和电视上看到过许多交通事故的图片,真是触目惊心。据统计,全国每年就有4000多名中小学生死于交通事故,多么可怕的数字啊!一年就有4000多名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悲惨地离开了美好的世界。同时给4000多个家庭蒙上了阴影,带来了永远的悲痛。我们牢记血的教训吧!我们一起观看交通安全警示视频,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

2.学习和中学生相关的交通法规知识

(1)骑自行车应该遵守的规定先请有骑自行车经验的学生交流。然后老师补充总结:

1、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马路的慢行道上骑车。

2、自行车的铃、闸齐全并有效。

3、骑车时应靠右边慢行道行驶,人行道上不准骑自行车。

4、不闯红灯,拐弯减速慢行;不准双手离把,不准追逐打闹。

(2)行人上街和横过道路的规则

行人上街要走人行道,不要走车行道。横过街道和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要斜穿或猛跑。

行人横过道路时,应站立在路边,看清来往车辆后,选择离自己最近的人行横道通过。通过时,须先看左右方向是否有来车,确认来车距离远无危险后才能通过。行人横过道路时,不要突然改变行走路线,突然猛跑,突然往后退,以防来车驾驶员措手不及,发生危险。

横过同方向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时,要十分注意驶近或停下的车辆旁边是否还有车辆驶来,没有看清时不要冒险行走。横过未设人行横道线的乡镇街道或公路时,要看清左右有无来车,千万不要奔跑,不要同来车抢道。

行人横过人行横道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时,必须遵守信号灯的规定: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进入人行横道。还须注意:即使信号灯已经变成绿色,也应看清左右的车辆是否停稳,然后再穿越道路。

设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地方,行人过街要走人行天桥或地道,不要横穿街道和公路。

列队横过车行道时,每横列不准超过二人,队列须从人行横道迅速通过,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长列队伍在必要时,可以暂时中断通过,待车辆过去后,再继续通过。

3、识别一些基本的交通标志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道路交通标志。然后教师呈现一些道路交通标志,学生抢答标志的含义。

4、观看相声表演

两名同学表演一段关于遵守交通安全的相声,学生看完后讨论相声中涉及到了哪些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

5、总结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交通秩序做出自己应该做的事。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让我们共同生活在交通有序,安全而又轻松的社会大家庭里,共同撑起一片和谐、安宁、幸福的蓝天。

共同学唱交通安全歌。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篇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认知走路,骑自行车,乘车安全知识,并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为加强对学生法制与交通安全的教育与管理,使学生增加法制观念,做到这法、知法、守未能确保身心健康,平安完成学业。

4、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各种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知道有关交通常识,懂得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学生了解交通事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文明交通、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2、组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增强遵守交规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1、准备交通事故宣传片相关图片。

2、搜集文明交通小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文明交通的重要性。

1、教师导言: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交通运输日益发达,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然而,现代交通的发达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便利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交通安全问题。

我们常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许多有关报道,正是因为忽视交通安全,才酿成了这一个个悲剧。要知道,“车祸猛于虎”啊!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始终是位于世界第一位的,全国平均每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0万起,死亡10万余人,并且死亡人数呈递增趋势。

仅今年8月份,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321起,造成5379人死亡、2305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达0.8亿元,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起。而且就在今年9月7日,福鼎104国道又发生一起一死三重伤的恶性事故。交通事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

当你骑着车在马路上追逐,当你与伙伴在马路上玩耍时,你是否想过危险就在身边;当你的亲朋好友不顾一切乱穿马路、闯红灯的时候,你可想到这时的死神正在向他们招手……你知不知道这些会带来什么?是伤?是残?是死?是痛苦?是悲剧?是一个破碎的家庭?还是……生命是珍贵的,却也是脆弱的。在中小学生的伤亡事故中,车祸造成的原因是第一位的。着其中固然有驾驶员违章造成的因素。但其中也不乏学生补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悲剧。交通安全就是生命的延续,就是家庭的幸福。

因而,遵守交通法规已经被人类广泛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学习、遵守并运用交通法规已是刻不容缓。尤其是近期以来,校园附近及涉及师生的交通事故的比率有所上升,给了我们许多惨痛的教训。

2、观看图片:重大交通事故教训的宣传片。

(二)学习交通小知识

1、走路:

(1)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要靠路边行走。

(2)在横过没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时,应当左右看,观察往来车辆的情况,确认安全后再过马路;不得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过或者中途倒退、折返。

(3)过马路时要注意观察交通信号灯的变化。红灯亮时,不能过马路;绿灯亮时,也要看清左右确定没有车来,才可以过马路;如果马路过了一半时,信号灯变了,要赶快过马路,千万不要惊慌。

(4)不得在车行道内停留、嬉闹;不得有追车等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2、乘车安全:

(1)不要搭乘无牌或超载车辆

(2)乘坐公共汽车或旅游车时,不得在车上嬉戏喧闹或有做出影响司机驾驶的行为。

(3)坐在汽车靠近窗边位置的,不得将身体任何部分露出或伸出车外,避免会车或车外物的碰刮。

(4)不得随意在车上向外抛洒东西,避免伤及他人

(5)车未停稳,不能下车,避免摔倒造成事故

4、发生交通事故的应急办法

遇到交通事故发生,不要慌乱,要沉着冷静。

第一,要保护自己,看有无受伤。如果有伤要立即拦车、打的到附近医院救治。同一起事故中有多人受伤,自己属于轻的,要帮助别人;自己属于重的,要求助别人,共同脱离危险。

第二,要保护交通事故现场。

第三,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在校园内小的交通事故要报告学校保卫处,由公安保卫部门来调解处理。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篇3】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安全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全体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幼儿对交通事故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二、活动时间:

3月30日上午9:30

三、活动地点:

园内

四、活动人员:

全体大班幼儿

五、活动准备:

1.交通安全故事短片的碟片。

2.带幼儿观看交通安全知识图片。

3.认识交通标记:

(1)向幼儿介绍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交通标志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学会看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

(3)鼓励幼儿画交通标志。

4.与交警队联系

请交警宣教员到园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和教做交通手势指挥操。

5.大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幼儿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1)通过游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图片,学会判断对与错。

(2)学习安全过马路

学习看红绿灯过马路;先看左边是否有来车,没有来车才走入车行道;再看右边是否有来车,没有来车时就可以安全横过道路了。

六、组织实施

1.各班有次序带孩子到二楼礼堂坐好。

2.请幼儿观看交通安全知识短片。

3.请交警宣教员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及看各种标志图。

4.请交警宣教员教幼儿做交通手势指挥操。

5.参观交通安全知识图片展。

6.组织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游戏。

7.活动结束各班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次序回教室;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并再次教育幼儿注意各项交通安全。

为进一步提高我园幼儿交通安全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涉及幼儿的交通事故,结合我园周边环境及幼儿实际情况,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全园幼儿参与“宣传活动”受教育率达到100%;

2、全园幼儿交通安全法制常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3、我园幼儿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明显提高,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遵守率达到90%以上;

二、活动内容

(一)组织发放宣传品、宣传资料

1、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画册发放到各班,由班主任组织幼儿学习。

2、组织幼儿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录像。

项目负责人:

(二)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等主题教育宣传活动。

1、各班根据交通安全相关内容,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交通安全教育主题课;

2、邀请镇交警队同志来园讲授交通安全知识,不少于1次。

项目负责人:

(三)全员参与,明确职责,多形式加强交通安全保障。

1、由幼儿园负责建立园门口安全门岗制,由值班老师和门卫共同维护好现场交通秩序,安全护送幼儿过马路。

2、值日领导和值日教师放学时一定要带领幼儿过马路,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负责幼儿安全排队上下车、文明乘车,确保车队安全工作。

项目负责人

(四)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1、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橱窗,定期张贴交通安全法制宣传资料;

2、幼儿园信息报道员及时客观报道幼儿园交通安全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组织领导

成立园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园宣传月活动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篇4】

人流、物流、车流的快速增长,是伟大祖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趋势。光明总也甩不掉阴影,没有阴影也显示不出光明的辉煌。事物的另一面向世人昭示:我国已经进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日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事故持续上升,伤亡惨重,损失巨大,为了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继续进一步搞好我校的交通安全教育,减少交通违章,杜绝交通事故,所以上一节关于交通安全的主题班会。

班会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得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4、通过这节班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初步运用交通安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班会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我们而言只有一次,可如今,我们的生命却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那么你们知道现在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头号杀手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谈

教师总结:

就是交通事故,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车祸已经成为夺取我们宝贵生命的最大威胁。

二、交通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1、交通讯号灯有哪些颜色?都有些什么作用?

2、红灯亮时行人该怎样?

3、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

4、什么灯亮时才可以走?

5、行车、行人应靠哪边走?

6、出示各种交通标志,让同学们说出交通标志的名称及其意义。

三、骑自行车的交通安全

主持人:我国是自行车大国,许多年满12周岁的同学都骑自行车上学,骑自行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请听一名同学朗诵《安全骑车歌》。

安全骑车歌

同学们骑自行车,听我唱段安全歌。

车铃好使闸要灵,有了情况车能停。

上街注意看信号,千万不要冒险行。

信号就是指挥员,骑车第一讲安全。

看见红灯快刹闸,该等多久等多久。

绿灯亮了才能行,安全通行不争抢。

十字路口人车多,左右观察听八方。

骑车带人危险大,攀扶车辆更可怕。

中速骑车靠右侧,分道行驶路畅通。

骑车拐弯要示意,不能猛拐一溜风。

手拉手儿把肩摸,十有要撞车。

双手离把更不行,撞上汽车命归西。

骑车不走一条线,东摇西摆像醉汉。

不定哪天出事故,头破血流住医院。

驮载东西别超宽,超高超长也危险。

骑车让让讲安全,事情虽小不平凡。

四、由一名学生扮演警察现场演示指挥动作。

主持人:我们认识的交通标志对维护交通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车辆的顺畅,人们的生命安全,更离不开交通警察。下面请这位“交警”做指挥动作,大家分别猜意思:

学生1:这是叫车子往前走。

学生2:这是叫车子停下来。

学生3:这是叫左边来的车子向右边开去。

学生4:这是叫车子到路边停下来。

主持人: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听警察的指挥,一起动一动吧!

全体学生参与,“交警”指挥学生们过路,整堂课彻底“活”起来了。

五、五名学生表演小品《马路上》

主持人:车祸猛于虎。谈起交通事故,大家无不感到形势严峻,谈起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又无不感叹唏嘘。作为一名中学生来讲,注意乘车安全是和我们密切相关的。下面请观看小品,看的过程中,思考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表演小品)

1、学生自由谈、

2、主持人总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篇5】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感知交通规则的重要,掌握交通规则儿歌。

2、认识几种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建立正确的幼儿交通安全意识。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1、录像带,大幅图片1张小图片三张;

2、六个交通标志

3、红绿圆形各一个,室外场地上用粉笔画好斑马线。

活动过程:

一、老师出示“人行横道”标志,提问:

1、你见过这个标志吗?你在哪里见过?

2、这是什么标志?它有什么作用?

3、当你看见这个标志时,你应该怎么做?

二、分组活动:请幼儿看《健康》第27页,互相说说六种交通标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如果见过这些交通标志,想一想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

三、了解标志

1、如果违反了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危险?

2、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真多,很容易发生危险,那么谁在维持交通秩序?除了交通警察,还有谁在协助管理?

3、马路上有许多标志提醒行人、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你还知道哪些标志吗?

4、小结:交通标志提醒行人和驾驶员安全行驶,安全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

四、欣赏儿歌:《马路上》

五、游戏:看谁又快又对

1、教师任意说出《健康》第27页上交通标志的名称,让幼儿迅速指出对应的标志;

2、教师出示大的交通标志,请幼儿说出交通标志的名称。

六、游戏:快乐的小司机

附:马路上(儿歌)

大大的马路宽又平,车来人往忙不停。

红灯这了车辆停,绿灯亮了赶快行。

要过马路怎么办?斑马线上快步行。

不翻栏杆不玩耍,交通规则要记清。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篇6】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规则,懂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不懂交通规则所带来的危害性,为了自己和大家的安全,人人都务必遵守交通规则。

2、构成学习、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潜力和热爱生命的情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活动时间:20xx-4-20

活动地点:九(4)班

活动人员:九(4)班全体同学

活动过程:

一、介绍交通事故

严峻的交通安全事故

1、1999年全世界因道路事故死亡的人数约为100万人,平均每小时死亡100人.全球每年有超过120万人死于公路交通事故,上百万人受伤或残废

2、20xx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17889起,造成107077人死亡,48086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3.9亿元.20xx年平均每一天发生交通事故约1418.87次,死亡约293.4人,受伤约1317.44人

3、20xx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209起,造成81649人死亡、38044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亿元。

另有消息称,“中国有全世界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世界级名人交通事故

1906年5月30日,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丈夫、著名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在大街上行走时,被一辆超速行驶的军车撞死;

1927年9月14日,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与朋友外出时,身上的围巾被一辆疾驶的汽车刮住,她被卷到轮下,倒在血泊之中;

1949年8月16日,美国享誉世界的著名小说《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公路上被一辆高速驶入逆行道上的摩托车撞死;

1997年英国皇妃戴安娜夫妇双双死于车祸。

八十年代,我国东海舰队司令员死于交通事故。

二、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三十五条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

第三十六条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没有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

第三十八条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

三、学生如何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

1、路权划分:

行人的路权在道路右侧边线1米范围,

自行车的路权在道路右侧边线1.5米内行驶。

2、安全乘车

A乘车的选取

乘坐车辆首先要选取车况良好,驾驶员技术好的车辆,如公交大巴、中巴车、出租车、校园接送车等。

另外,如果你的父母会开车,你就应用心劝导父母,为了家庭安全、幸福,千万不可酒后驾车。

B乘车途中的安全

乘坐汽车后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以防车辆与车辆交会时发生危险。不要向车外抛洒物品和吐痰,不要在车辆行驶途中与驾驶员闲谈,不要在车上嬉笑打闹。

在大人后面乘坐二轮摩托车时要戴好安全头盔,坐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都要正向骑坐而不要侧坐,不要把脚往轮胎里面伸,以防跌落或轧伤。

C、骑自行车的安全

骑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下同)不能走机动车道。因为法律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你走机动车道一是违反法律,不要在机动车道行驶,如果你硬要走机动车道,往往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骑自行车不要直穿十字路口。需要穿过十字路口,就应根据道路标线,按“右侧通行”原则从非机动车道内绕道而行。

还有,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包括过人行横道线也就应下车推行。

骑自行车不要成群结队、揪肩搭背、嬉笑打闹、双手离把。

骑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下同)不能走机动车道。因为法律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你走机动车道一是违反法律,不要在机动车道行驶,如果你硬要走机动车道,往往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骑自行车不要逆向行驶。因为法律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你逆向行驶的话,就可能与对面行驶车辆发生碰撞。

要注意车辆的安全有序停放。车辆在公共场所停放应选取不影响他人进出、不影响市容貌、不易被小偷作案的地方,并尽可能使车辆停放有序、间隔相等、排列整齐;车辆在校园内停放,应按照校园指定的地点停放

3、安全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不要边走边看书,不在马路上相互追逐,不在马路上玩耍和长时间停留。

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群众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三、教师小结:

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脚下,期望同学们透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认识简单的交通标记。

2.通过游戏,引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知道不能乱穿马路,增强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3.愿意参与交通安全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认识简单的交通标记,并能在游戏中巩固认识交通信号灯,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1.课件;

2.儿歌《去郊游》音乐;

3.道具:大眼猫头饰、斑马线贴纸、红绿灯牌、小圆环方向盘。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视频情景感知

观看《过马路》的视频

教师提问:小蓝为什么要拉住小红?过马路应该走哪里呢?

教师归纳: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没有斑马线就走天桥或者地下通道。

二、活动展开

1.出示图片认识集中常见交通标志

2.观看视频《大眼猫过马路的故事》,体验交流。

(1)教师:大眼猫在十字路口有没有走斑马线?

为什么大眼猫走了斑马线还是差点被车撞到?

教师归纳:大眼猫过马路的时候不看红绿灯,差点被车撞到,这样太危险了。

(2)教师:十字路口有斑马线,我们是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走呢?该什么时候走呢?

教师归纳:过十字路口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

(3)教师:大眼猫在过马路时遇到了一些危险,你们知道怎样才能避免那样的危险吗?

教师归纳:

①行人要走人行道;

②不能在马路上玩耍;

③过马路时走斑马线,还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没有斑马线的地方,我们就要走天桥或者地下通道。跟大人一起时要让大人握着手走,不能乱跑。

3.玩游戏

播放音乐《去郊游》,游戏体验《小司机》

老师配带大眼猫的头饰扮演大眼猫,请小朋友们扮演行人和司机,大家一起去郊游

大眼猫带领行人一边走一边根据场景提问,巩固对交通规则的认识。

场景一:人行道和车行道

教师(大眼猫):前面有两条路,行人应该走哪条路?

幼儿(行人):人行道。

教师(大眼猫):行人应该注意什么?

幼儿(行人):靠右边走,不能边走边玩,特别是不能到车行道上玩。

场景二:十字路口

教师(大眼猫):要过马路了,我们应该怎么走?

幼儿(行人):找到斑马线,看清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幼儿找到贴有斑马线纸条的道路)

老师出示绿灯时,司机小朋友握着小圆环方向盘开着自己的车子到马路上行驶。老师出示红灯时司机小朋友把车停下。

活动结束

教师用自编儿歌进行归纳:我和妈妈手拉手,一起走到马路口,红灯停,绿灯走,还要左右瞅一瞅,斑马线上慢慢走,交通安全记心上。最后教师评价幼儿游戏情况,结束。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今天了解的交通安全知识并思考行人走在马路上还应该注意什么?

活动总结

设计这个活动时,我首先根据中班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将目标定位为:了解行人在马路上应该遵守的一些交通规则,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由于中班幼儿注意力集中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因而活动内容应设置的较丰富。为此,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场景,教育幼儿不在马路上玩耍,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我采用直观图片、情景模拟游戏等引导幼儿参与活动,采用情景法和游戏法也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交通知识,引发幼儿更有效的学习。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所以在活动后请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引导幼儿,而且做给孩子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实现家园共育,以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道路交通安全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认识常用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思

3、学习掌握一般行人交通法规。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交通标志,掌握基本交通法规。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交流

1、小朋友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穿梭不息。为此,我们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这令人兴奋的背后,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不到的不便、烦恼和危险。能谈一谈你们的切身感受吗

师生交流

2、是呀,车辆阻塞,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时常发生的现象的确令人担心。在交通情况非常复杂的今天,交通安全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家都希望自己“高高兴兴地出门,安安全全地回家”。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

(板书课题:注意交通安全)

活动二

(一)观察图片

1、出现的是谁他站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

2、你们觉得交警叔叔的工作重要吗

3、你们还在哪儿见过交警叔叔,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4、同学们对交警叔叔的工作真了解。交警叔叔的工作非常重要,就像交通线上的喉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千千万万个生命的安全。所以我们不但要尊敬交警叔叔,还要――

(板书:服从交警的指挥)

唐诗三百首请假条格式头伏养生吃什么

(二)看图片,学习交通标志

1、可是,聪明的同学们也许知道在道路上除了交通警察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忠于职守、永不下岗的“交通警”。它们是谁呢请看课文第3小节。(指名读)

2、小组讨论,看看我们常见的交通标志有哪几种。(连线)

1)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叫()。

2)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叫()。

3)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前进的标志叫()。

4)警告车辆、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叫()。

3.同学们学得真快,下面看看你能识别哪些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的不同形状、底色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黄:警告红:禁止蓝:提示

4、说说图中有哪些交通标志它们各自表示什么意思。

5、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交通标志,说出来让大家长长见识。

6、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交通警”,我们的行动真是既方便又安全了。

活动三、游戏反馈

1、为了确保道路通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我国于1998年8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其中第六十三条和第六十七条明确指出了行人必须遵守的法规。

2、游戏抢答:看图能判断出下列行为的对错吗

3、再请你们做一次交通事故小调查,查出事故原因。

4、假如你是一位小交警的话,你将怎样纠正这些错误的交通行为,并怎样进行教育呢

五处错误:

1)红灯亮,自行车行

2)行人靠左行

3)追车奔跑

4)过马路不走人行天桥

5)跨越护栏

5、(略举一——二个交通事故案例)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发生意外呢

6、小结:因此,我们大家都应遵守交通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平安。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常用的交通标志,学会了行人交通法规。老师祝同学们今后交通规则牢牢记,交通安全要注意,一路平安!

CAI课件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遇到一些要祝贺的事情时,我们会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祝福,祝福于使我们的人际交往变得频繁,你一定是最美好最幸福的那一个,那祝福语如何说可以让人感到幸福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CAI课件,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CAI课件 篇1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去”。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初浅的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CAI,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他们、推动他们,这种动机可能来自外部动机――来自家长、教师的教导、奖惩等,但最重要的是内部动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和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既能解决问题的乐趣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而CAI课件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把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景融会贯通,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在上课伊始出示动画“动物竞技场”,出示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这三辆汽车,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辆车,结果100%的学生喜欢圆形轮胎的汽车,教师问:“你为什么喜欢圆形轮胎的汽车?”在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后,教师随即进行动画演示三辆车的比赛结果,发现圆形的汽车跑的速度比其他两辆车要快,和学生挑选的结果相符。这时教师追问:“圆形汽车跑的比较快,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些学生说因为它的轮胎是圆的,可是为什么圆形的汽车会跑的快呢?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圆特征的动机。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运用CAI,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只有当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使其形成一种探求的愿望,才会积极主动、愉快地从事自己的活动。而CAI其特有的功能使其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也往往是我们常规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教师在课堂中利用CAI那图文、声像并茂、能动能便、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一年级小朋友在学习“相等和不相等”时,根据小朋友爱看动画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一系列的'趣味动画,不时配上音乐,运用动物配音来适时表扬学生的点滴收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创设优美情境,产生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大有裨益。

三、运用CAI,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乐学。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运用CAI,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而且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相等与不等”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第一排画5个三角形,第二排画圆形,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4个。在学生画好之后,让学生想方法使得两排的图形个数相等,小朋友说出了一种种的方法,老师让小朋友把这些方法分为两类,这时学生头还没有把所有的方法记忆在脑海里,更不用说让他们分成两类,针对这个难点,教师事先设计了一个课件,方法一:总数不变的一类,也是唯一的一种。方法二:总数改变的一类,方法多种多样。老师用“变色”的方法出示不同种类,这样学生一找,就不难发现彼此之间的异同,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难点,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特别是使他们对学好数学有了信心,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CAI课件 篇2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件作为一种用来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

A、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蜘蛛织网》一课时,学生对于蜘蛛织网的过程缺乏了解,这儿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制作蜘蛛织网的相关CAI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从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小学生仿佛来到了蜘蛛织网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B、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CAI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

  

CAI课件 篇3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今年4月份,我们县举行了“新课程优质课展评”活动,所有的教师都借助了课件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这些课件中,大多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汲取了营养,采取“拿来主义”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即便是全新定做的课件,也能发现远程教育资源的痕迹。可以看出,现代远程教育让我们的教学发生的可喜的变化,我们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有些课件却步入误区,仅仅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 不能体现计算机课件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的优势。我们知道,这种课堂演示型课件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可以是某堂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或一个片段,而不一定是该堂课的全部内容;其次,它可以有语言的配音解说,但不必全程配音;再次,它有一定的交互性,但主要功能还是演示。这些特点是由这类课件在应用时的辅助地位决定的,它不能取代也不应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文将谈谈课堂演示型课件制作的原则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设计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而不是为了表现课件本身的制作技巧。课件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以动画、影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所以,某些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表现的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恰是编制课件很好的选题。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将方形“轮子”的小车的运动过程做成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圆的性质的认识;在语文或科学学科教学中利用一些影像(电影)、声音(音响)片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都不失为好的选题。如果把一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表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课堂演示型课件对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突出表现。就整个课件来而方,应有明晰的结构,易于授课教师明白该课件的应用目的和用法。有的老师将课件制作成幻灯片式,从教学目的开始,到习题作业结束,或者干脆将板书全部搬上屏幕,这样虽然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有时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的过程。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的讲授、板书、展示、演示实验等传统教学手段与的有机结合。

课件的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简单整齐,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易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好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对于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的课件,要对输入做到即时应答,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对于演示课件,最好要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改变演示进程。当授课教师如果有不正确的操作时,课件的'演示不应出错或“死机”,应不影响课件的正常功能,便于课堂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虽然是课堂演示型课件,但也应具备一定的交互性。这种交互作用是学生通过授课教师的操作间接地实现的,常常是与课堂提问的形式相结合,达到反馈教学信息的目的。问答、判断、选择等形式都可以具有交互功能,如果做得好,还可以有一定的智能化。例如学生对某问题答错了,计算机会自动演示相关的教学内容等。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不要满堂电灌)。

一个好的课件,不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应该画面美观,影像清晰,声音清楚, 可视性好,使人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美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对影像、声音和解说方面,尽力从技术上做到完美无缺。

做过课件的教师都知道:制作课件要花大量的时间。若能直接采用现成的课件或对原有课件作少量修改就能为己所用,必将使多媒体教学大为普及。

我们知道,使用别人制用的课件来上课,是很别扭的,自己的思路和风格无法发挥,溶于课件中的思想、进程思路、表现方式、体系结构和技巧运用与自己的风格可能相去甚远,若再加上教学对象的差异,课件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因此,让教师使用不能重组的课件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好。制作的课件是否有开放性,能否稍加改造就可以为其他教师所用,这在今后是重要的,需要大力提倡,这也符合开放共享的信息时代的要求。

总之,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课件唯一追求的目标。实际上,好课件的制作也是“功夫在诗外”。一个好的课件,最本质的东西仍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技巧可以立马学会,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一样的审美观,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

CAI课件 篇4

本文主要论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CAI课件优化英语课教学模式,优化教师的教和优化学生的学,从而推动CAI课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 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得到了进一 步的应用。通常我们通过各种手段辅助英语教学,但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同其他的手段相比,有许多优点,如 :信息量大,因特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交互性强,使用多媒体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知识更新快;趣味性强,电脑软件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引人入胜。所以多媒体可以更好地辅助我们学习英语。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为了激活英语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感知吸收和消化语言知识,许多教师都尽可能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辅手段。的确,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电化教学更直观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英语教学中某些问题,限制学生思维,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而CAI课件以其图形、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多个感官,既容易解决 “动”的问题,又不改变问题的性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诱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深入的探究力,不懈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效果,体现了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强大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三大弊病。(1)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呆板方式;(2)重知识的传授,轻思维能力的培养;(3)兼顾学生的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不重视研究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地听,消极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知识的状态.

随着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贯彻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很大的成功,但传统手段下的一些先天性不足,却仍然难以得到改善。例如:

1、效率低。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非常多,这就使得板书所花的时间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使讲解、讨论的

  

CAI课件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教育者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转变观念,同时学习并掌握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CAI)辅助教学。本文简要地谈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听说兴趣;结合教学,加强读写训练;合理运用,优化教学内容。

正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不仅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它本身也正在对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计算机教育(CAI)应运而生。CAI是巧妙地利用计算机的多种技术集教材与教师的作用于一身,比较完美地辅助学生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育手段。由于它具有图文并茂及活动影像等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小学阶段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管语言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发育成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一生的语言水平。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适当地加强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反,这一时期如果他们的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也会消失。如何妥善解决认识汉字和学习语言之间的矛盾? 充分利用入学儿童具备相当的口头语言能力,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继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在听懂听熟的基础上,让儿童尝试阅读和讲故事的活动,通过和文字材料反复见面,让孩子在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认识汉字的目的。那么我们在低年级的课件中,也重视了课文中故事的重现,给师生提供交流环境。从发展语言的基本任务出发,强调思维训练,重视口语教学,坚持 “听、说”是“读、写”的先导,充分发挥儿童口语优势,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言能力,改变了过去“重文轻语”造成的因慢阻快、抑长就短的状况。变“识字──读书──作文”直线序列的单一结构为复线合成、交叉并进的多维结构,发挥了教学结构整体优化的优势,为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寓识汉字于读写之中,对汉字的音、形、义和识、写、用分步提出要求,分散难点,不搞“一刀切”,形成“越读越识”、“越识越读”的良性学习机制,使汉字“难学”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作为教育者在转变教育思想的同时,应学习与探究如何运用CAI课件辅助语文教学。现仅就低年级的语文实际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

本案例选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中《自己去吧》一课,精心设计,制作CAI课件,运用CAI课件上的研究课。

课前的几点思考:

1、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宜对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只需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朗读中体会语感。如读小鸭子求妈妈带自己去游泳的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求”的语气。

2、大胆地让学生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读过以后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继续从读中理解、体会,自己解决问题。

3、媒体展示学生可能没有见过的感性材料,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4、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6、学生能力存在差异,理解程度会不同,应该认同阅读和认知个性。

7、三个维度中的情感道德价值观不一定需要说出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后从内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低年级的儿童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形象、声音、色彩,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CAI课中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配音,准确的示范朗读,这些不仅可以创设情境,优化听说训练的内容,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听话、说话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

由于实验对象为一年级新生,学生的认知、智力及心理水平的限制,从辅助教学上看,需要形象、生动、声效共同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我以动画导入,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又配以古典神话乐曲《胡桃夹子》中的片段音乐。在清新舒缓,充满生机的乐曲中,老师引导:“在美丽的大森林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看,眼前的小动物是谁啊?”在童话的意境中,孩子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着,认真地听,自然而然地参与学习中。孩子们大胆地站起来说“小鸭子和小鹰。”由此提出疑问:“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可见运用CAI课件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低年级“看图说话”中,可以运用CAI课件中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自然景物,生活现象和儿童喜欢的玩具和小动物。比如,在讲授第一节小鸭子的故事时,老师与学生模拟母女或母子的对话,学生体会“求”的语气,然后进入故事情境,老师说:“那好吧,咱们到小溪看看!”此时, CAI课件展示了一幅缓缓流动、清澈见底的小溪动态画面(教师考虑到住在城市的孩子可能没有见过小溪,于是通过媒体提供一个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老师侍机抛出“不深”一词,“为什么不深呢?”学生兴奋的说:“因为水里面的石子都看的见,有的石子还露了一半在外面,所以水很浅!”这样一来,由于小溪的水不深,是没有危险的,鸭妈妈才会放心的让小鸭子自己去游这一重难点便轻松突破。由于理解了,学生在与老师的再一次对话时,情感、语感明显增强,老师的指导阅读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不管是自读、齐读、同位互读和分角色朗读都呈现出朗读水平阶梯上升的趋势。在说话教学中,如果把CAI课件的运用与多媒体相结合,能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讲到小鸭子学游泳和小鹰学飞翔时,用动画模拟展示了这一效果,学生发现:“小鸭子和小鹰各自学习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小鸭子呛了几口水,小鹰飞上天又掉下来,它们不断坚持和努力才取得最后的`成功……”;有小朋友认为鸭妈妈和鹰妈妈很有方法;有小朋友认为小鸭和小鹰很勇敢。与此同时,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联想到自己学游泳的情境,体验困难,并能受小鸭的鼓励有战胜困难的渴望。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抒发自己的看法、观点,基本上与作者期望达到的教育目的一样,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并存,培养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朗读上升到说话、情感的表达。在读和说两方面,在老师和多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课前和课后呈现出明显的能力差异。课的最后,CAI课件展示几幅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自己学做事的场面,作为本课的延伸,让学生自己讲述学做过哪些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可见运用CAI课件展示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二维、三维动画,又配以故事录音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视听说话,既充实学生说话的内容,又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见到这样的有声有色的内容,再进行说话训练,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一年级的学生一堂课注意力一般保持在前20分钟,随后开始出现躁动、烦躁、有异常表现等现象。此时,老师通过CAI课件展示小鸭子快乐的游泳和小鹰展翅飞翔并且配上有节奏感的韵律,让孩子们下位,在允许的空间里自由扮演小鸭子或者小鹰的角色,给孩子们放松、自我表现的一个机会,我们的老师称此环节为“律动”。

语文课本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依据,善于挖掘课本中有利于发展语言的因素,抓住各个阶段能力培养的重点,运用CAI课件,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同步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

在拼音教学阶段,运用CAI课件把汉语拼音教学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巩固拼音教学的成果,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本插图和所教音节的读音制成CAI课件。如教直呼音节“ba”时,两个可爱的小动物拍着音节卡“b、a”,当“b”与“a”碰到一起时,发出响亮“ba”。学生们专注地看着图像,兴奋地随着配音读“声母b,韵母a,组节音节ba”的口诀。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借助媒体提供情境、感性形象,不宜抽象地以词解词。可以在准确的情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比如在《自己去吧》一文的教学中,“山那边”、“景色很美”比较抽象,小学生有理解上的障碍,这时候媒体动画模拟镜头,虚拟了一个空间上的转移,并且提供了一个“有山、有水、有河流、有绿树、花丛、有多彩的波光、有鸟鸣”的虚拟环境,学生看到后情不自禁地发出:“哇,好美啊!”的真实感受,此时,老师顺势引导:“好吧,那让我们把这美读出来体会一下。” 于是,“山那边”、“景色很美”这一从语言上无法准确描述,学生也难也抽象理解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写字环节中,老师示范和媒体动画演示更让学生对字的结构和写法留下深刻印象。

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的确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不能用它代替所有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我们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应考虑到哪种方式,学生乐于接受,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而不是只求一个多媒体的“花架子”。所以我们往往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另行一套,而是应把两者有机的融合。这就要先比较,后融合。

多媒体软件的运用是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原则的指导下,将多媒体教学设计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技术特性与功能优势,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只有抓住时机,适当切入,才能利于教学。

总而言之,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是一项新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这一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CAI课件,发挥其极大的优越性,做到一法为主,多法相辅。当然,我们还应注意,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被所设计的课件所限制,应该让CAI课件始终为优化语文教学而服务,不断提高训练效果,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的目的。

CAI课件 篇6

中职数学教学中CAI课件应用技巧探讨作者/ 李海龙摘 要:中职教学中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加强数学科目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不仅给人类各领域带来了变革,在学校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已得到广泛运用。通过课件作为媒体,计算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又全面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充分结合数学的具体性与抽象性,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CAI发展的现状与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讨了CAI课件应用的技巧和意义。关键词:中职数学;CAI课件;具象与抽象一、中职数学教学与CAI课件应用现状CAI教学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接受与欢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中职数学教学课堂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用CAI课件能将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图文的方式结合,形象直观地表现给学生,更易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首先,运用CAI课件能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涉及许多定义、定理、公式的推导和运算,但是这些知识点繁杂,不易理解,传统的方法大多是死记硬背,不仅不易理解,而且容易模糊概念本末倒置。CAI课件能把抽象的定义、定理、公式具体化和动态化,且CAI课件能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二、CAI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1.突破教学重、难点中职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如何将数学的基本思想、思维模式让学生从了解、学习到深入理解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难点,而数学本身的抽象性、数量关系、图形结合又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成为数学科目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传授的是定义、公式、定理和平面图像,不能很好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很难理解公式、定理背后的意义。通过CAI课件把本质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动态处理,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图像、声音甚至动画等形式,辅助教师的讲解,能达到化难为易、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解析几何里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关系,动点的应用,立体函数里的空间线与面都可以通过直观的表现使基础不扎实的中职生更好地理解。2.诱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先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思考中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由于CAI课件能以不同形式的媒体将知识展现给学生,因此特别适合演示动画,分解知识点,使学生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例如,许多章节的综合题型都设计动点问题,通过CAI动画演示能把动点是如何变化的,需要哪些条件来解决问题,清楚明了地表现,这一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揭示规律的过程。3.注重数学教学的具体性与抽象性数学的思维模式是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同时含有数的计算、图的分析。如何能分别教好这两个方面,同时又能数形结合是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根据以上几点的描述,通过CAI课件把本质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动态处理,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图像、声音甚至动画等形式,辅助教师的讲解,能达到化难为易、画龙点睛的作用。三、CAI课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技巧1.丰富中职数学教学思想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需要CAI课件,应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若传统方法不能突破重难点,可以用课件来达到目的。计算机不是人,不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进度来调整方法,也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上的主导地位不可替代。中职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数学教学思想,把自己的创新解题方法、理解方法传授给学生。CAI课件的作用应该是教师所不能担任的工作,或者是一些机械的工作。2.设计科学、周密、适合数学教学的CAI课件首先,课件制作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题材和表现模式,合适的软件和布局;同时一节课中,安排使用CAI课件的时机应最佳。其次,在数学课件制作中,色彩华丽,图片抢眼,音乐、动画等的穿插不仅不能增强效果,反而会干扰课堂,因此要重教材处理,轻课件制作。再次,不能过分依赖CAI课件,有时利用计算机展示数学现场和规律,忽视了过程,以及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3.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习效率和活跃课堂氛围运用CAI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许多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对该科目不感兴趣,传统方法使课堂没有活力,易产生厌烦情绪,而通过课件的形式能把数学知识通过形象、准确、精美的图像取代,并且能充分地表现出代数和几何的不同特色和内涵,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直观、不立体的缺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CAI是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成长壮大的,其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上,CAI的运用十分广泛,通过多媒体演示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但CAI课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参考文献:[1]李福森。中职数学CAI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数学大世界,2010(7)。[2]吴春燕。中职数学CAI课程调查分析[J]。数理化研究,2010(8)。[3]李惠姗。论CAI课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J]。数周刊月,2012(11)。[4]郁卫中。CAI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6(9)。(作者单位 浙江省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CAI课件 篇7

摘 要 本文依据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所倡导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结合一个CAI英语课堂教学实例,对CAI课件在TBL型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进行初步讨论。

8月颁布的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简称新课标)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在有利于学生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与此同时,新课标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试以TBL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英语TBL型教学实践中运用CAI课件的一个实例(SEFC BOOK 1B/ L62 Sao Paulo Fire),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 i.e. TBL)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其显著特点是:1)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自然的习得;2)执行任务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说和写;3)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所谓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中所做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体现在学习中,任务是实现有效学习的主要目的。“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根据具体需要设计或选择任务与活动。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习者就知道自己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任务的意义,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成晓光.)。在英语学习中,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成各种各样任务的过程,如订机票、填表格、写支票、买衣服、借图书、听天气预报并决定穿什么衣服,等等。而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运用英语去“做某事”需要有真实语境,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教学中引进形象而又富于感染力的多媒体手段,使学生通过直观而不必借助想象去体会英语教学中的人物身份、语言环境、天气季节等诸多因素,而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犹如置身于多种真实的反映文化习俗和生活的语言环境之中,如请客、乘车、问路、打电话、购物、租房、订票、度假、听新闻等,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辅助口头表达,在情景交融之中,通过形、声、义直接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展示的语言知识,以视、听、说、演等方式学习符合文化习俗、职业、年龄、身份、性别的地道的表达法,从而得体、自如、有效地使用英语。

在TBL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和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设计任务离不开设置语境,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可使学生产生交际的动机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心智活动。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和发达的今天,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创设英语语境,让学生在“虚拟”的真实语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展开交际活动,完成设定任务成为英语教师的首选途径。

在一次英语教学观摩活动中,主讲教师用自制的CAI课件(Sao Paulo Fire),进行了TBL型英语教学的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A.研究教材 本课语言运用的教学目的是:阅读课文,确切理解,围绕火灾这一日常生活中与人民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题材,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认识防火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一要求,授课者在课件中设计了“消防知识竞赛”这一任务。

B.课件制作 围绕本课教学内容授课者搜集了大量的与火灾有关的素材,按照授课的步骤,精心创设了各种必需的交际情景,制作出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各种信息和功能于一体、且富有感染力的CAI课件。

在任务型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在不同阶段可以有几个分任务。学习目标被分解为一项一项的任务。完成任务需要各种不同的知识、技能。整个课件以任务为中心设计,学生准备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习(learning by using ),而且为了运用而学(learning for using),极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任务完成的结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尺度,并可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对于任何教学课件,人们首先接触的是它的主界面。一打开课件,伴随着高保真的立体声传来的是令人揪心的火警鸣叫声,屏幕上出现的是消防队员奋力扑救超高层楼房大火的现场,在这样生动逼真的情景下,学生开始了课文Sao Paulo Fire 的学习。授课者设计的课件主界面上设有课题Sao Paulo Fire和8个按钮:1)Task 2)Background 3)Lead in 4)Reading 5)Language points 6)Exercises 7)Homework 8)Exit .点击任一按钮可以进入相应的教学程序,在每一个程序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返回主界面,重新选择。

在课前播放课件中插入的一场森林火灾的片段:两个消防队员营救一位困于森林火海的女孩……让学生感受森林大火的无情,用逼真的影视材料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

以flash动画展示火的各种用途来导入课文学习,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Teacher: Each coin has two sides.Fire brings light and heat as well as civilization to human beings.Is fire always good for human beings? In fact,sometimes fire may also cause trouble even disasters.After we learn the text ,we’ll have A contest of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fire fighting.

为了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使教学针对性更强,在课堂教学一开始,老师就把“消防知识竞赛”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这一任务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能力有一定的差距(gap),学生无法在未学习新课之前完成,而必须在学习新课之后才能完成。学生准备竞赛任务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获得完成竞赛任务所必须的知识、能力。

为着这一目的,老师把竞赛所需的图片、影像资料、声音和文字整合在一起,做在了课件中。点击主界面的Task按钮可以进入消防知识竞赛的赛场,屏幕上出现竞赛试题范围〈并非具体内容〉:

A contest of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fire fighting.

The 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equired Answers(必答题):Give a report on a fire.

Rush Answer(抢答题): Information about Sao Paulo Fire

这个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接近真实;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更具可操作性)

布置完任务后,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complete the form.

(表格中的内容是火灾报道的基本要素,老师提醒学生在完成竞赛的报道任务时不要漏掉这些要素)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 How did the fire start?

B Why were the people trapped above the fire ?

C Why did the helicopters find it hard to get close to thetop of the building?

D Could the firefighters get close to the building at first? Why?

E.How long did the fire last ?

这个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学习课文,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及说的能力。课文的教学遵循整体教学的原则。首先,老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篇课文,填写关于圣保罗大火基本情况的表格,并通过flash动画展示圣保罗的地理位置。接着,老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细读,回答几个细节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圣保罗大火死亡人数多的原因,并记住课文中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以便既快又准的完成竞赛抢答任务。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由浅入深的理解,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并配有动画片,如大楼员工被大火围困、浓烟使救援飞机无法靠近大楼、消防梯不够长、围观的人太多等。

6)语言点教学与操练(Language points and Exercises)

这个教学程序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学习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运用目的语的能力。但是,语言知识是外语教学的立脚点,是外语教学所要培植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大树的根”(张正东,2002)外语教学离开了语言知识的教学,就犹如“无根的浮萍”。学生要参加高考,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回避不了的。重难点、词、词组、句型及例句通过计算机输出,初高中并举,新旧对比,容量大又省去板书的时间。练习有易有难,结合考查相关知识点的近年高考真题。练习后附答案既可以供教师课堂使用,又可以供学生课后自学使用。

Watch the vedio of Sao Paulo Fir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这个教学程序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听课文,模仿良好的语音、语调,提高听说的能力。为配合这一任务的完成,教师把巴西圣保罗大火的实况录像制作到课件中。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圣保罗大火实景,真实直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加强了防火意识,为后面的消防知识竞赛作好必要的准备铺垫。

8)消防知识拓展(More knowledge on fire fighting)

Teacher:What terrible results! We should learn something about fire fighting。 That is to say, we had better know something more about how to prevent a fire,how to fight against a fire and how to escape from a fire. You will have three minutes to prepare for the contest.

教师提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收集有关防火知识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由此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并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要求学生分组准备竞赛,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9)分组活动:消防知识竞赛(Group Activity:A Contest of Knowledge on Fire Fighting)

(The 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Make a news report of a big fire in Luoyang City or Klamayi City

重视学生如何把获取的知识(词、词组、句型)、技能(听说读写)运用在实际的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时结合社会热点,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完成所设定的运用英语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于他们表达过程中的失误教师则采取宽容的态度。

将洛阳火灾和克拉玛依大火的新闻报道引入课件中,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提供的电视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课件设计时老师增加一个提示按钮,学生程度较高的班级,只播放中文新闻报道,不出现英文提示文字;学生程度一般的班级,可以在播放中文新闻报道时,出现以下英文提示,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Make a news report of a big fire in Luoyang City/(Klamayi City)

Cause:electrical fire;exit was locked

Results:309 people lost their lives/Dongdu Commercial Building ,destroyed

(The big fire in Klamayi:omitted)

I. Tell i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Modern tall buildings can be built without any fire escapes。

2.The newest building was destroyed in Sao Paulo fire。

3.Find out where the nearest fire exit is as soon as you arrive at your hotel

4.When there is a fire, hurry to watch the fire round the building。

(利用超链接功能设计出能判断正误的互动效果,答对了电脑自动发出掌声,屏幕上出现一个笑脸,并给予加分;答错了电脑自动发出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个愁容,并给予扣分。这样提高了竞赛者/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II .Discribe the following picures(将网上下载的防火宣传图片做进课件)

1.Don’t take the lift when a fire breaks out.Escape through the exit.

2.While getting through thick smoke, put on wet clothes,try to get close to the ground and cover your nose with wet towel.

3.Don’t ltter the ground with cigarette ends.

4.Cut off the electricity before leaving home.

III. Answer the questions:(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问题,检测课文学习的情况)

1.How did Sao Paulo Fire start?

2.Why were so many people killed in Sao Paulo Fire?

3.What were the results of Sao Paulo Firet?

4.Do you know the fire telephone number in mainland China?

5.Why was the girl trappec in the fire? .(看课件中防火宣传的实例录象并回答)

(Because she didn’t leave the building as soon as possible when the fire broke out.She should not have collected things.)

6.Who will show us how to use a fire extinguisher?(借以检测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竞赛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尺度,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消防知识竞赛题目以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形式出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加,给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多,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Teacher: What will you do if there is an earthquake,flood,hurricane,or something like the September 11 Terror?

教师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就某一种灾害写一份微型“研究性学习”报告。这样,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声音、录像将地震、洪水、飓风、9.11事件等场景呈现在学生们眼前,鼓励学生说出、写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

I.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辅助英语任务型教学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新课之前就了解本节课的任务。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得布置任务这一程序只需要通过轻点鼠标即可完成。学习完课文之后,再次进入任务程序,在课件的帮助下完成任务。从准备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没有传统教学中忙于动用各种教具的麻烦,而是省时高效。

2)认知和记忆实验表明: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视听并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4)课件信息量大、速度快,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并因其创设了“虚拟”的真实情景和更多更好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II.用多媒体时教师应掌握下述原则:

1)多媒体课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力求简明、实用,脉络清晰,自然和谐,并具有灵活性。

2)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以实现多媒体课件效益的最大化。不能为课件而课件,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当成做秀。

3)根据教学中的各种客观条件(如学生年龄、学习程度及学习反馈等)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围绕任务做课件,根据需要做课件,有的放矢做课件。

结束语:当前,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应这一形势,风行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的任务型语言学习模式在中国也已呈方兴未艾之势。外语教学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成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任务。而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必然在英语教学中引入TBL型教学手段。而TBL型英语教学有赖于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真实的语言环境如何创设?实践证明,要胜任这一工作,传统的“粉笔+黑板+课本”教学方式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具有对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能力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的多媒体技术成为必然的选择。CAI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与语言操练环境,为TBL型英语教学的圆满展开,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TBL型外语教学为CAI课件提供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而CAI课件则又为TBL型外语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技术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预料,TBL型英语教学和CAI课件在磨合中发展,在发展中磨合,互相砥砺,互相促进,必将迎来共同成熟共同繁荣的明天。

主要参考文献: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黄剑茹《在“任务型”语言学习中如何设计Tasks》2002.4

CAI课件 篇8

发挥CAI优势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CAI课件能提供文本、图表、图形、声音等多种教学信息,它能化静为动,化平淡为神奇,化艰深为平易,可将不易发现的内部结构展现出来。由于它有形有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导数学思维,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新课一开始,怎样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学习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运用CAI,创设动态直观,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CAI课件设计如下:

1.大都市动画图像,高楼林立,雄壮的立交桥,疾驰的车流……

2.定格一辆小汽车,微观放大,闪烁车轮。

3.师:车轮是圆形的,这是大家熟知的,但谁思考过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形,而不能设计成其它形状呢?圆到底什么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

运用CAI创设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以及随即出现的“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问题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必须借助表象进行想象,体会语言文字描述的内涵与情境。CAI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与结果,浓缩更多的表象,为学生的合理想象提供感性材料。

如,行程问题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离还是相遇,特别是相遇的浓缩过程等。这样凭借CAI课件,展示物体的发展变化过程,学生就拥有更多的表象,今后解答相关应用题时能借助表象进行合理想象,为正确理解和解答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等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难于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运用CAI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教学“5以内数的加减法”,多媒体显示动画,一只小猴背着水果高高兴兴地跑回家,边跑边唱:“今天我小猴真高兴,背回了5个大苹果,妈妈一定夸我是好孩子……”不料布袋有一个破洞,掉出两个。这时教师定格画面,提问:“猜一猜,小猴回家还有几个苹果?”(闪动5-2= +2=5)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一个学生说:“口袋里应该还有3个苹果”。列式是5-2= +2=5。另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口袋里可能剩2个,并讲出理由。这时学生的思维的闸门打开,纷纷发表意见一致认为口袋里可能剩3个、2个、1个,或1个也没有,并说出相应的算式。正当学生沉浸在心理满足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我认为还剩5个,因为小猴边跑觉得口袋轻了,发现口袋有破洞,它把掉了的苹果检回来了,回家后妈妈夸它是好孩子”。回答得多么精彩,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学生寻求的答案是多样的,思维是创新的。教师操作电脑,按课前预设,给以验证,并通过配音给予鼓励,学生异常活跃,主动参与的意识得到激发,初步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线、面、立体图形等”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后,运用CAI优势,通过隐藏、再现、重组等手段隐褪研究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将对象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凸现出来,实现由“朴素的直观”向“精致的直观”的转换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由于CAI省时、快速、高效,可以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对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有独到的优越性。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在引入面积单位时,运用CAI设计一系列矛盾冲突:面积有大小,怎样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多媒体显示两个大小差异明显的图形(可以直接观察);又出示两个面积相近的长方形,用观察的方法不能获得正确答案,那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得出用重叠的方法)多媒体重叠两个图形,把剩余部份再重叠,还是不能正确判断,又该怎么办?(画方格,数个数)多媒体动态演示得出正确结论。紧接着又出现两个面积差异明显的正方形,都有4个方格,能说面积一样大吗?(方格大小不一,不能直接比较)看来必须对方格的大小作出统一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面积单位。这样不断地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可见利用多媒体信息容量大,信息搜取、提取、显示及转换方便快捷的特点,大大地增加了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运用CAI课件,生动形象,音形兼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教学的最佳效能,能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这正是CAI课件的生命力所在。

it课件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it课件相关研究综述。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it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it课件 篇2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

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

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心犯错,有心报复)

(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4、过渡引入:

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 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

⑴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

(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

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

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

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 勤劳

服侍生病的母亲 孝顺

我们全家人欢迎他 友善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 朴素

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感情再强烈点

(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么?(读书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朴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么表现?(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①克莱谛怎样地看?

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板书:悲哀)

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

多媒体出示:

1、我在外边等你。

2、我在外边等着你。

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

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

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不一样)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

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

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第一句余怒未消,应该读出强硬的语气,第二句要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稍重。

害怕克莱谛找我算帐,上课时心想着怎样对付克莱谛,所以上课时间觉得过得太慢,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

⑹他们怎样和好的呢?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商量,用朗读的形式自学。

注意:朗读要落实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关键词。商量一下,该怎样读。(小组自学)

①和好了吗?(板书:和好)谁主动?

②克莱谛用什么方式与我和好的?(板书:微笑)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③两终于和好了,复得了这个差点失去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样(高兴)。咱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课文小气泡提示的“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一牵而动全身的问题,辐射全文,引导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后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认识人物形象。)

三、 研读文章末段的“爸爸的教诲”

1、课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莱谛都让我们感动,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并说说理由。(预设父亲的话)

《爱的教育》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3、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主动向对方认错,求得谅解。

四小结读的感受

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与人争吵?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椭圆形的纸,中间用剪刀剪断,两边分别写上了“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和好的好办法?”其实这椭圆形纸好比一面镜子,但由于争吵或者其他矛盾,镜子碎了,我们可以用“友情牌胶水把它粘合起来,写下你们的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有创意。

五、 布置作业

1、自读《爱的教育》

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

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it课件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56——61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一、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三、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一):欣赏录像。(课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一)、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师课件点击放大剪纸图。)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课件点击返回)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课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二)、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天安门、飞机、奖杯、蝴蝶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

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

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

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贴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二、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57“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

师:(点名回答)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学生投影展示)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三、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吴老师呢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一)师:(课件出示第58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二)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三)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四、做一做——内化新知

(一)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请2种不同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讲他们的做法)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二)师:昨天吴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59第4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9页,在书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电脑相机演示连线)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学生小组交流,再点名回答)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学会了做轴对称图形。)

六、巩固练习

(一)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啊!那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大家知道我国的国旗吗?(电脑出示P59第5题)你能在下面一些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用手势来表示,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轴对称图形你就摇摇手,明白吗?

(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达,老师在电脑上演示)

(二)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电脑出示P58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翻开书到P58,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电脑演示,做对的举手)

七、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电脑配乐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雅虎、百度网站去查阅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

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it课件 篇4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it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

3、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三件事。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点: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板书: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板书: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理想,对于风筝显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两者如何有机融合,似乎解决得并不巧妙。这种无须回答的问题是否有着存在的必要呢?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顺着学生的思维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方面还考验着我的课堂驾驭能力。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以这四个问题统领全课,既解决生词,又把握了课文中心,且抓住重点语句读好了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风筝 眯眼 蜈蚣 倘若 连翘花 翘尾巴 撒脱 撒谎 急速一转 旋转 酸涩

舒展腰身 仰望天穹 圆木拐杖 女娲造人 擎着风筝 翩翩起舞 翱翔盘旋 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1) 读准字音:指读正音。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 认清字形:倘 敞 筝 挣 睁

(3) 理解词义 A酸涩 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文中为什么而酸涩?B 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 指导写字:字会读、会认、理解了,我们还要写好它。在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还要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叫读帖,读完帖后,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六个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它。请看老师板书。请大家认真在书上119页描红。注意写字姿势,一定要做到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教学反思:对于生词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应该做到了扎实。高年级学生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词义的理解,及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因而在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这一点。对于多音字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了,但或许因为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对于字音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字音教学应该是针对学困生。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指读第一段。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这部分让学生说事,部分学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既读了课文,又概况了课文大意。对于分段,概括大意,个人认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直接用语言引导,让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即可。或许这样的设计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后,追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这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学生自主地感受与表达。无论学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后一问题或许学生表达得不那么好,但向其渗透这样的读书要求,还有非常有必要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应该逐步培养并落实。

二、作业布置

1、 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 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读三遍)

教学反思:在最后我特别强调的“读”这一项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真正的落实还得有赖于课任老师。

it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it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

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

感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三、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

四、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it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a.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b.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it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1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作者介绍、解题;

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写作背景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生字

六、古今异义字(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七、“师”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八、“之”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九、“其”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十、意动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it课件 篇10

凡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会本课生字。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提醒部分要十分注意的读音

别墅(shù)邮差(chāi)窜(cuān)过 似(shì)的 逮(dǎi)住 挨(ái)打 摩(ā)平

3、快速浏览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想想它们都是凡卡信里的内容吗?

(不是,有的是凡卡的回忆,有的是作者的叙述,有的是凡卡信的内容)

4、再读课文,分别找出哪些是作者的叙述,哪些是凡卡信的内容,哪些是凡卡的回忆,并做上标记。

三、认识作者,自学生字

教师介绍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当过医生,后弃

it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it课件 篇12

一、教学思想

本课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篮球兴趣,发展学生的传接球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和积极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在比赛中是一种很实用的传接球方法。教材选自我校女子篮球模块水平五的内容,在初中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础上学习,学好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又是今后学习篮球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教材共安排3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为传接的准确性,难点为侧身跑中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动作协调连贯。学习本技术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提高身体的灵敏、协调、速度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26名女生,高一女生身体发展成熟,具备良好的体育运动能力。因为初中锻炼篮球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学生在篮球方面表现出较浓的兴趣和充足的自信心。然而在传接球技术方面接触少,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高一的学生在物理中学过运动中的位移知识,能够理解行进间以球领人的技术原理。考虑到学生相互配合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加强相互合作教育。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以球领人的技术要点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80%的学生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能够传接准确,60%的学生能够在侧身跑中做到跨步接球,迈步传球的动作基本协调连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积极评价的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学法:讲解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由老师亲自示范,作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学生一目了然。

(2)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

(3)分层递进法:基本练习部分由两人原地传接球到一人移动两人固定练习,再到一人移动一人固定练习,最后到全场跑动中传接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递进方法。

2、学法

(1)游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尝试法:使学生在多次的尝试练习中掌握技术、改进技术。

(3)评价法: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上课开始,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我用激励性语言导入教学。

“中考篮球考了多少分?”“30,29,28等”

“看来你们的篮球水平不错吗?你们会单手肩上投篮吗?会运球突破防守吗?会两人传接球快攻上兰吗?”

“不会”

“篮球作为一项运动有好多的技术和战术,你们愿意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篮球水平吗?”

“愿意”“好我们先来玩球熟悉熟悉球性。”抓住高中生的求知欲望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学生成体操队型散开,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球性练习。内容为指拨球、绕腰转、绕膝转、胯下传递球、指按球、两人对抗运球。用时3分钟,目的是活动学生的身心和熟悉球性,特别是活动学生的手指关节,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接着进行抢断球游戏,方法为学生四人一组,三人在圈上相互传球,中间一人快速滑步或转身来抢断球,被抢断的学生换到中间来。要求学生1-6报数然后到相应的场地上进行练习。用时3分钟,目的是复习初中学过的传接球技术和提高学生的传接球兴趣。

2、基本部分

(1)二人传接球

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后向学生介绍各种传接球的用途和运用时机,(反弹传接、单手肩上、双手胸前等)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针对实际练习情况强调双手胸前的传球手法和接球手型,要求学生传球伸前臂,翻腕,手指弹拨球。接球时伸手迎球,指端触球时双手迅速后引护球。讲解后请一位学生配合示范,在理解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直观地观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动作概念。学生两人一球散开练习,用时3分钟目的是改进传接球技术,要求传得更平、更快、更准。关注到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进行个别辅导,个别学生出现双手抛球或扔球的动作,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地强调正确的传接手型,使学生尽快掌握原地传接球的技术。

(2)移动传接球

三人两球,一人移动传接球,两人固定传球。要求学生要控制好落点传得准,积极移动接得稳。用时5分钟,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移动中的传球落点和脚步的变化移动。练习结束后请1-2组学生示范,鼓励同伴评价,对于移动速度慢的同学给予语言上的鼓励。目的是通过观察、思考、评价,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提高自身的动作质量。

(3)跑动中传接球

教师安排见习生做固定传球人,要求学生在跑动中上体稍向篮球方向侧转,传球时迅速出手传斜线球,当球接近自己时上步接球。用时5分钟,目的是学生体会在移动中传接球的感觉。教师边观察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帮助学生改正不够之处。侧身跑中大部分学生脚尖没有正对前进方向,对于这个共性问题老师进行集中纠错讲解,请不同的学生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推进速度,提醒学生跑动中脚尖正对前进方向,上体稍向篮球方向侧转能够更好地进攻。

(4)两人慢跑中传接球

两人一组一球在慢跑中传接球上兰,要求动作连贯,避免带球走。用时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走步的犯规现象。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探究如何避免走步,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目的是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自我练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可能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走步的规则,无法在传接球过程中避免走步的现象,只能鼓励学生从严重走步到少走步,争取在下节课提高要求。有意识地鼓励掌握情况良好的同学加快推进的速度,目的是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和要求,并且提出两人传6-8次上兰的具体要求,督促学生进行正确的侧身跑练习。

(5)游戏:画老鼠

规则:两人从底线开始行进间传接球上篮,练习结束后在预先设计的板上画老鼠,球中了加上传接时没有掉球画两笔,两者居一画一笔,两者都没有不能画,前面同学过了中线后面的同学就出发。看哪一组画得最快最完整。结合鼠年的时机既提高练习的兴趣又可以巩固所学的技术。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人体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在教学手段上安排从固定到移动的四种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3、结束部分

学生跟着老师做放松练习,内容为情景尝试“蒲公英妈妈撒种”,以达到稳定情绪,愉悦身心的目的,最后老师对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和鼓励,愉快地结束本课。

七、教学特色

1、本课采用尝试练习法,使学生在尝试练习中理解行进间传接球的技术要点,安排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调控作用。

2、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评价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同伴之间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传接球技术。

3、游戏法也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在准备部分的对抗运球和抢断球游戏都能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基本部分中将行进间传接球上篮和画老鼠联系起来,既能复习所学的技术,又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结束部分的“撒种”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放松身心。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热身,在游戏中巩固技术,在游戏中合作,在游戏中进步,在游戏中恢复身心。

八、教学效果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40%,练习强度中等偏上。学生身心得到满足和愉快的体验。

九、场地器材

篮球28个,篮球场2个,设计板2块,画笔2支

边城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个性化服务的有效保障,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以下是编辑为您精选的边城课件相关学术论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边城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边城课件(篇2)

一、 新课导入:

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二)写作背景: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整体感知:

1、请人概述故事情节,老师补充完小说整个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

(师补)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环境分析:

4、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初步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具体过程:

(1)各组同学在文本中把描写风景的句子,表现风俗活动的句子,体现边城人际关系的句子分别找出来,做好相应的批注

(2)同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认为批注得好的,写上“赞”“顶”“荐”等字。

(3)每组做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同学们共同讨论。

具体要求:

(1)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8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

(2)同学们边听边看,评价出谁的角色读得好一些,谁的角色读得要差一些,为什么?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1、提问:美丽而充满爱的边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

1、学生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写在本子上。

2、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探究的关键词,全班共同讨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解题: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鉴赏小说的环境美。

2、鉴赏人物——翠翠的形象。

3、品味小说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人性美。

教学设想:本文是沈从文的著名代表作品《边城》的节选第13、14、15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是仍然可以体现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一种“人生的形式”,因而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沈从文所说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欣赏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世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呼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的艺术观就是在表现一种人性美,他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努力的实践着这一目标,他的代表作品中篇小说《边城》正是这一艺术观的体现。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说《边城》的节选,来欣赏沈从文在本文中表现的人性美。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今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人,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称》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美,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沈从文的审美观:

沈从文的作品不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人生的。他认定“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因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然,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沈从文

2、《边城》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雠送,从此种下情苗。雠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雠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雠送。雠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雠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热死。雠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雠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环境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1、“天已快夜……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为什么翠翠心里感到“薄薄的凄凉”?

忙碌了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象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

翠翠为什么忽然哭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的过渡,又有水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由来的哭的深意。

3、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的心为什么“被吹柔软了”?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四、鉴赏人物形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风度。“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原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的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大老兄弟二人都喜欢翠翠,但他们相约对歌来决定谁能赢得爱情。而大老知道翠翠喜欢雠送,因此,先让雠送唱歌,并且推出对翠翠的求爱,下滩闯路遇险而死。兄弟之间情谊都在默默中体现。

爷爷和翠翠的爱、大老兄弟间情谊都是通过寻常的生活时间、任务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来自沈从文的创作人性美的观点。

六、作业:

1、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2、为本文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

边城课件(篇4)

(1)第三节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2)第四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3)第五节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4)第六节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三、文本解读,合作探究

师:认真读完文本,这篇小说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生:美。

师:不错,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那么本文美在何处呢?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1.风景美:

(1)多媒体展示几幅湘西凤凰的风景图片,同学们结合最后一张图片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2)《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3)特点:从细致处着手,善于运用声音、气味来写景,并把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人物的一部分。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过年:月下对歌

中秋: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明确】祥和、和睦、和谐

(3)思考:如今,有这么一种趋势,西方的节日习俗越发盛行,传统节日习俗日趋衰微,你怎么看?

生: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必然结果。

有部分人崇洋媚外。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作用。

国家对传统节日还不够重视。

商家的推波助澜。

当代年轻人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潮流。

3.人性美:

(1)在作者的笔下,主要写了那几个人?

【明确】翠翠、爷爷、傩送

师: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一、二、三组分别分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先找相关语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先请同学找出翠翠的有关文字,再概括。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

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孝顺(和爷爷的相关对话);

【明确】美丽善良、活泼可爱、孝顺懂事

情窦初开、纯洁无暇

(3)找出写傩送的相关文字,加以分析。

傩送: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

傩送: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动作、神态:笑)

【明确】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善良淳朴、风趣幽默

(4)找出写爷爷的相关文字,分析其性格。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再看:爷爷与乡邻: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明确】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关爱至亲、勤劳朴实

善良淳朴、重义轻利

(5)小结:自然的男女恋情;纯朴的祖孙亲情;古朴的邻里友情。

4.语言美

(1)给大家时间,找出文中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试作分析。

生: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倒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上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分析:没有特殊的修辞技巧,没有语言上的精雕细琢,用语平淡自然,却极具表现力,富有韵味。写出了午后阳光暖暖,人亦安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悠远意境。

(2)汪曾祺曾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四、拓展深化,整体感知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

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课堂小结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七、布置作业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认为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边城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纯真爱情,感受翠翠美好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的审美追求与创作意图

3、提炼并完成《边城》“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的解读。

4、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方法并培养自读能力。

选点理据:

1、相较于20xx年人教版教科书曾编选十三至十五章,本次使用的新教材编选三至六章,对照阅读两个版本的“节选”内容,这个部分既独立完整,又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把握好这部分的赏读,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领悟整部作品的匠心和独特风采。

2、已经系统学习了鉴赏小说知识的高二学生,应该会有多元体验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的方式,感受风俗美、人情美;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主题。

【课时】

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有句话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林徽因却说,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如果这座城是边城,我想同学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

二、预习反馈,整体把握。(2分钟)

1、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展示学生观看影片《边城》后写的观后感,从“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四个方面选出四段话:

例1:那是一座被温柔祥和眷恋的城,它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在一抹清新淡雅中泌出了独属于它的千古风韵。(学生:陈翔)

师总结:一座城

例2:这儿有最纯粹的情感,有胜过千言万语的少女脸颊的绯红,这儿更有对善恶的包容性,曾说这不是完美的地方,因完美就不至美,这儿的人们用他们的善良去包容,翠翠并没有因父母不知所踪而受人非议,顺顺也没有因老头儿的贫穷而亏待他,可以说是秀山丽水养育了他们,也可以说是他们衬得这儿风光无限,喜欢边城,爱她美景,爱她脾性,更爱她包容一切的美丽。(学生:陈依玲)

师总结:一个人

例3:不同于普通小说的套话,没有人心的险恶与复杂,没有为了博眼球而写出一些违背世俗常理的事情,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与温情,让人相信这件事真实、真切地存在着,也在心里为这善良的小城祝福。(学生:杨雨)

师总结:一段情

例4:“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处在战乱、落后时代的边城人民“似乎就还不曾感到”,故事主体的爱情故事与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残酷黑暗现实给予了我莫大的震撼。(学生:付晨)

师总结:一种人生

幻灯片: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

三、研读文本。

(一)师(主问题):最让你感动的是一座城?还是一个人?或者一场爱恋,一种人生?说说感动你的理由。(4分钟)

(二)学生自主回答。

▲一座城:当有学生因“一座城”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9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预估学生会说到“城美”)

2、师小结并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纯情的翠翠生养在世外桃源风光里,灵山秀水滋养了她的外形及性情。文中的环境描写值得好好品味。

→→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一座城”。

3、教师可提问:城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跳读课文,回答。

归纳小结:

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中秋节:观灯、迎炮仗、烟火

渡口:黄狗、白塔、迎娶、吹唢呐

●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环境描写和《边城》环境描写的异同,引出下一个问题。

4、教师提问:小说名为“边城”,有什么丰富含义?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归纳小结:(展示学生感悟心得)

关键词①边城在地理位置是两省接壤处,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片混乱中,战争不断,人民备受其害,沈老先生的边城无疑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沈老先生所处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边界之城,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风淳朴,是沈老先生的精神寄托、向往之地。

关键词②喜欢边城的人,自然天真,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原始古朴,喜欢边城,这个与世无争,俨然一个纯真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③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上海后,看到的是都市“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他说北京人的生命是怯懦的',而他在上海看到的是“腐烂”的文明。面对这样一种腐烂文化,他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

▲一个人:当有学生因“一个人”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11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并结合具体的句子。

2、此环节应该比较简单,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回答,或者自己提出关键对话的品读。如下面这两句。(还可找更典型的对话)

①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翠翠为爷爷说漏二老而微怒,含蓄地道出对二老的好感。

②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她不满爷爷提及大老,就以“生气”为由来阻止他,字眼里蕴涵着少女羞于谈婚论嫁的心理。

●学生活动:两组学生朗读翠翠和傩送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并进行pk,帮助学生把握好语调,要能读出人物的心理。

总结:这组对话平实、简练,富于个性化,彰显了翠翠这位纯情少女天真、娇羞、爽直、爱幻想、喜憧憬的心灵世界。翠翠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是全书之魂,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感情,是沈从文爱与美理想的化身,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最纯真的人性之美。

▲一场爱恋:当有学生因“一场爱恋”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6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

2、教师提问:傩送是否回来了?回来的话,他们会在一起吗?没有的话,翠翠又会

怎么办?

——此环节对高中生来说,应该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师评价)

▲一种人生:当有学生因“一种人生”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6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

【多元解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联系大语境,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思维1、培养学生的个性鉴赏,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要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2、评价性探讨

导:为什么这么美好的地方会产生这样悲剧的爱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小说主题提炼方法:

第一,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第二,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第三,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第四,从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探索主题。

第五,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四、总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座装着自己欢笑与悲伤的城,只有自己能进去,因为,那里住着自己最寂寞的灵魂走在人生边上。愿边城一直这样美,在沈老先生的笔下,也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总是向往并寻找山那边,山那边也许永远找不到,也许明天就能找到。

边城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课件(篇7)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

边城课件(篇8)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

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课件(篇9)

(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边城课件(篇10)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三、情节概述

1、了解《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

根据课下注释①了解情节梗概,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等。

四、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这篇节选的小说你是否喜欢读?原因何在?

明确: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原因都在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④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3、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 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1.《边城》中的环境那么美,其中的人物都那么善良,读这篇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给人淡淡的温暖。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又给人淡淡的忧愁。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2.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结合文本后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龌龊的,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能与人的言行生硬联系。船总虽性格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大儿子弄死的女儿来作二儿子的媳妇。傩送也同样。这送了老船夫的命。沈从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显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时也具有的阴暗面。

六、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写下你对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优美的环境或者其它任何一点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边城课件(篇1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身于行伍之家。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二是表现湘西世界。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情绪的体操。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作品在艺术上,语言具有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3)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4)赏读第一部分:

A、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B、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C、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D、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E、“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F、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G、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H、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5)分析第二部分:

A、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B、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C、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D、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E、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6)分析第三部分:

A、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B、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C、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D、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7)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8)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母—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点拨: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5)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4、总结归纳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对爱的执著。

5、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课文前面部分第13章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提示: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7、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你的家乡有什么特色性的乡土风情?

7、课后训练:阅读《边城》全文,同时,选读读本中二篇小说,写一篇读后感。

1、 课前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用红笔标注疑难点并完成【自主预习】与【合作交流】

3、 小组展示(约10分钟),同学点评(约17分钟),教师点拨(约5分钟)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分析人物形象,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

1、 能依据人物对话来分析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2、 鉴赏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培养健康淳朴的思想情操。

2、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略田园牧歌的情调,体会作品中描绘的人情、人性之美。

一、反复诵读,感受沈从文小说的文字之美,进而体味其所营造的意境美和小说中层现的人性美。

二、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

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理清小说的情节,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边城》的情节虽很明快,但因为课文节选部分矛盾并不激烈,所以不需要严格按情节结构去分出什么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关键要善于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1、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请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答:“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忍受不住”。翠翠长大了,她觉得眼下的生活太平凡、太单调,她向往一种新的但又说不清的生活。她要坐船离开,让爷爷到处找她,但她又不能预见这种改变将会给她带来什么,所以她又被自己的这些“胡思乱想”吓怕了。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所以她才会哭,才会觉得“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又为什么“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喝着沅水、听着情歌长大的多情的翠翠,在听完爷爷讲的父母亲的`故事以后,肯定想到了自己的将来。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听又软又缠绵的情歌,也愿意为了这歌声飞到悬崖半腰,在她身上,有着跟母亲一样的浪漫思想和强硬性格。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祖父尚未弄清歌声究竟是不是大老的;另外,还可能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会在翠翠身上重演。3、“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有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4、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是试探,也是翠翠与生俱来的善的流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想离开,但她又不能像母亲那样狠心地抛下祖父不管,毕竟祖父年事已高。也正是因为这“善”,更加上对自己与二老的爱感到渺茫,所以她决定不走。甚至于可能为了成全二老与王家千金的“美满婚姻”,她决意永远陪着爷爷。但想到爷爷百年之后的孤独,她心存恐惧。

重点鉴赏并谈谈下面特点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1)淳厚的人性美、人情美。 小说节选部分主要描写湘西边城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展示普通生活中普通人的爱,表现作者理想中淳厚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少女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翠翠对祖父深切的爱和对爱情的朦胧的向往。翠翠的母亲同一个军人秘密恋爱并怀孕,远走不成,双双自杀殉情。翠翠由爷爷抚养长大,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她充满强烈的依恋。内心躁动不安、孤单落寞时,她渴望爷爷能在她身边,让她的心灵有所依傍;爷爷兴致好时,她爱傍在爷爷身边,听爷爷述说故事、吹曲子、唱歌。祖孙分离的情景,即使是出于她恶作剧的想象,也会让她一颗“小小心子”“跳跃不已”。翠翠已是13岁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开始萌动。她的心事变得复杂,她的梦境因为有了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沉醉在甜蜜的爱情中。妈妈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她心驰神往。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翠翠的爱情经历中的感情体验、行为举措,生动展示出少女天真、纯洁的微妙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翠翠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淳厚的风土人情和清风、丽日、青山、绿水一起陶冶了她,给了她一副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在翠翠这一形象身上,作者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撑渡船的爷爷勤劳、善良、纯朴。外孙女翠翠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寄托着他所有的亲情。小说着力刻画了老人对外孙女的爱。他企盼翠翠享受爱情的幸福,能有一个美丽的归宿。他暗中操心翠翠的婚事。得知天保和傩送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在爱情“文明决斗”失败后驾油船远走辰州,老人心情沉重。他既对翠翠与傩送二老的恋情抱着很大的希望,又怕翠翠在爱二老的道路上,不是那位有陪嫁磨坊的中寨团总之女的对手,因而怀着隐忧。老人身上极为自然地融会着淳厚、善良、慈爱的人性美和人情美。(2)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在作者笔下,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联系。最精彩的当是爷爷同翠翠讲述翠翠母亲的故事时: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这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 '[口落] [口落] [口落] [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月光是如此静谧、安详,犹如明丽纯静、纤尘不染的童话世界。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其热烈、执著与浪漫。二、达标检测:(见《导与练》课堂即时练)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 “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以上祝福语大全的精彩内容由祝福语网zfw152.com提供,感谢您阅读《公路课件》相关内容,如需访问更多关于公路课件内容,请访问公路课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医药公司述职报告

医药公司述职报告 04-25

给姐姐的生日祝福语简短独特66句

姐姐生日祝福语 04-25

[课件借鉴] 《散文诗》教学思考精选

儿童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 06-24

日月明课件

日月课件 04-25

高速公路堵车的幽默说说

假期堵车的句子 出行堵车的文案 05-03

担当作文5篇

担当作文 04-25

给男友的情人节视频文案25条

男友情人节文案 04-25

早安内涵句子的朋友圈说说61条

早安内涵句子 04-25

2023学生英语自我评价集合

学生英语自我评价 英语自我评价 04-25

暑假写周记12篇

暑假周记 04-25

教师节贺卡优美句子67句

教师节优美句子 04-2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