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素材课件

素材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商品;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火爆车展场面。各类车型,多个价位。李先生要买一辆五十万左右标致车,如何付款?

生:(列举常见的付款方式)

师:一提到买东西,同学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钱”“人民币”“货币”……(出示几种货币)有人说,钱能上买天,下买地,中间买空气。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一张张印刷精美色彩斑斓的纸片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奇的货币的神秘面纱吧!

(二)新课教学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提问:1、刚才提到的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2、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师:我们是不是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东西在一种情况下是商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不是商品?比如:水是河水时不需要钱买,但你们家中的自来水却要钱买,为什么?(有用性、凝结劳动、用于交换)

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阅读p5第二自然段,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板书)

故事表演:《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

李先生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人民币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李先生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李先生沮丧而归。

(独木舟—象牙—纱布—针)

学生探讨:

1.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汽车的人民币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租不到小船?(引导:物物交换,不需要美元。)

2.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人民币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教师引导: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解决物物交换的弊端;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此为开放性问题,可多角度引导。)

师:现代社会,我们总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看上去,商品和货币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那商品和货币是不是同时产生的呢?看了刚才的故事表演,相信同学们都很清楚了,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大。因为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寻找,或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

于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了以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师:历,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重金属金银上。使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提问:人们为什么选择金银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呢?

(引导: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师总结: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场景设置:李先生花了50万元买下了标价52万元的标致牌汽车。第二天,李先生以月薪两千元请了一位司机,从此开始了愉快舒适的上班生活。

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再回答问题:在这一场景中货币发挥了几种重要作用(职能)?

生:略

师: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货币的职能。同学们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看货币有哪些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回顾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板书)

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待售的商品前都会标上一个价格标签,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那件商品值多少钱。(P5图)。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价值尺度(含义P6)。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磅”等。(计量)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标志汽车标价52万元。而且这个价格并不需要拿真正的货币放在旁边。(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因为它所表示的是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

2、流通手段(板书)

如果,现在我需要一辆自行车,就需要拿380元去买,而车主拿了这个钱就可以去买其他的东西。这样,货币就不再固定地在某个人手上,而是在运动了。这个运动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p6图)

这中间的转换媒介就是货币。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三、纸币(板书)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各历史时期的货币形态)

师:货币的历史发展:金银条块—铸币—不足值的货币—纸币—电子货币阶段

学生活动:分析各种货币形态的利弊。

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

纸币是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与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的不同,商品货币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与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是价值符号,其功能的发挥依托一个强有力的的信用体系。)

思考: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有哪些优点呢?

生:略

理论假设:

甲:我们都想拥有一辆汽车,国家多发行货币(纸币),使我们轻松拥有10万元,都能买汽车,多好啊!

乙:还是少发行好,那样汽车价格就会降低,用我现在的存款就能买到汽车了!

正反方辩论:分两小组,分别说纸币发行多和少带来的好处。

(教师引导:纸币发行由客观因素决定,过多过少都不好,分析两种现象的不良影响)

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纸币发行过少,会引起纸币升值,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

纸币的发行量是受客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正确观点是:

(1)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所以要按规律办事。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本质

基本职能

需要

商品交换――――→货币――――→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素材课件 篇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过去的唱片到现在的音乐软件,音乐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于音乐素材课件的学习,已经成为了音乐爱好者和从事音乐行业的人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一环,音乐素材课件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学习音乐课程。这些素材包括了音乐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介绍、作品的分析、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等等。

首先,音乐是一个传统的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通过学习音乐素材课件中的音乐历史背景,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和发展。比如,早期音乐的特点是单调、调式简单,曲式受到严格的限制。而现代音乐则更加自由、多元、新颖,曲式、调式、和声等元素都有了大幅度的扩展。此外,学生们还可以认识到各个时期重要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威廉·沙克斯比尔德,代表作品包括《管风琴前奏曲和赋格》和《风琴Toccatas》。

其次,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素材课件中的作曲家介绍,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作曲家是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创作成就直接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方向。例如,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发展了音乐的赋格技巧,推动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发展。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通过作曲家的介绍,了解到他们的创作背景、经历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

第三,音乐素材课件中的作品分析,是学生们认识音乐、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作品分析,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作品中的乐曲结构、节奏、旋律、和声以及典型的演奏技巧等等。例如,巴赫的《德意志协奏曲》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个作品中,使用了复杂的和声和广泛的拍子形式,展示了巴赫能够完美掌握各种不同形式的技能。

最后,在音乐素材课件中,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到音乐理论、音乐基础知识等内容。音乐理论是指音乐的逻辑、原则和规律,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可以更好的掌握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音乐基础知识涵盖了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元素,是学生们学习、理解音乐、进行曲名分析的基础。

总之,音乐素材课件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素材,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发展历程、作曲家作品、曲名分析以及音乐理论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们在学习音乐时,应该注重对音乐素材的学习,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欣赏、创作和传承音乐。

素材课件 篇3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资料。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资料,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状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这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齐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期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资料。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能够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构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1.同位俩分主角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主角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能够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明白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能够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与深深关爱。

透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素材课件 篇4

音乐素材课件介绍

音乐素材课件是一种用于教育教学的学习资料。它包含音乐素材,如乐谱、音乐片段、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和图片等,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技巧和表现。这种学习资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理解和表现能力。音乐素材课件可以运用于学校、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自学工具。

音乐素材课件的种类

音乐素材课件种类繁多,从基础乐理到高级演奏技巧,每种类型的音乐素材都有其相关的课件。比如,音乐基础部分可以包括音高、节奏、音符和乐器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素材。钢琴课件可以包含弹奏技巧、练习方法和不同曲目的演奏要点等。更进一步的高级课程可以包括音乐历史、作曲技巧和表演技巧。此外,音乐素材课件可以根据其内容和针对对象的年龄段进行分类。例如,儿童音乐素材和成人音乐素材等。

音乐素材课件的优点

音乐素材课件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具有很多优点。首先,音乐素材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素材,比如音乐片段、图像和视频等。这些素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其次,音乐素材课件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节奏内学习音乐,避免了教师快速地讲授内容,让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程的情况。音乐素材课件可以在学生的需求和速度下调整其学习进度。此外,音乐素材课件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场景

音乐素材课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在学校、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中,音乐素材课件被用来进行教学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音乐知识。此外,音乐素材课件还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工具,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课堂素材。在音乐家们的自我学习和创作中,音乐素材课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音乐素材课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结语

音乐素材课件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该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其技术的不断创新,将在未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学校、音乐学院和各种音乐机构,同时也为那些热爱音乐的个人提供了自我学习和创作音乐的方便工具。直到现在,音乐素材课件在音乐领域中继续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创造更多的工具和素材,以提高音乐教育和表演的水平。

素材课件 篇5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

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

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

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板书: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师: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

介绍欧盟:

板书:

二、欧盟

(1)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读图找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及其首都

根据图8.14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其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要成立欧盟?欧盟给本区的人民带来了那些利益?

―――示意图从哪5个方面说明了欧盟的作用。

(2)作用、影响、意义

好,我们下一堂课继续来学习西欧的其他知识。

第二课时:

师:屏幕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课件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时间到,音乐停。

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问题畅游欧洲西部。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

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

节课请你们做老师,谈淡你们的研究结果。

第三课时:(练习和学生讲述为主)

师:你们知道吗?在网吧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登陆相应的网站查阅地理信息,想知道哪个国家、哪个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时你会大开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课堂练习:

位置、地形和气候姓名__________

点击“欧洲西部”进入,看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鼠标箭头变成“手”形,可点击进入)

一、位置(whereis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欧洲西部位于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请说出判断理由。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西临_________洋,北临__________洋,南隔________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___________洲相望。

3、纬度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至________之间。图中位于“冰岛”北部的虚线是(a北回归线、b北极圈)。

?

推断:a.欧洲西部三面临海,气候受________(a海洋、b陆地)影响较大。大部分为_____(a陆地性、b海洋性)气候。

b.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只有一小部分属于________带。

二、地形(whatisit?)

1、观察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的特点_______(a比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岛屿、半岛和海湾,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吗?

推断:多优良_________,海运发达。

2、欧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脉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__。中部地区的山脉大致呈__________走向。

推断:这种地形分布特点有利于海洋____________深入大陆内部,终年温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_气候。随着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冬冷夏热,气候逐渐过渡为____________气候。

3、根据本区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把本区“河湖”特征与形成条件连接起来。

(1)河湖水量充沛,河网密集a.受冰川影响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两侧多湖泊

(3)无长河c中欧西欧多平原,降水较多

推断:这些平原、山地、半岛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峡湾,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本区___________业发达。

二:气候、农业和工业

欢迎大家进人“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lu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弊端?

5、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工业有何特点?为什么如此发达?

6、你们还知道本区有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你能简要介绍它们吗?

7、试说说本区有哪些的旅游胜地,需要到哪些国家去参观?

8、本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能列举一、两个国家说明原因吗?

板书设计: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二、欧盟

(3)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4)作用、影响、意义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1)工业部门和产品

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比重小,尖端工业占优势

(2)工业区分布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

四、传统畜牧业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平原为主

3、气候因素

五、繁荣的旅游业

素材课件 篇6

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为音乐教育、演出设计、广告制作等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给音乐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创意可能性。在此,本文将从音乐素材课件的概念、功能、应用、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音乐素材课件的概念

音乐素材课件,即音乐素材库,指的是收集整理音乐所需的各种素材的一个数据库。它包括了不同乐器的音色采样、各类节奏和鼓点组合、不同音乐风格的和弦进程、各种噪音、效果等,供音乐制作人员选择组合使用。音乐素材课件的目的是方便音乐制作人员快速获取各种素材,从而更轻松地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素材课件的功能

1. 制作高质量音乐:音乐素材课件是制作高质量音乐的关键之一。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让音乐制作人员可以灵活地组合应用。

2. 音乐教育:音乐素材课件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帮助音乐爱好者更好地了解音乐创作及音乐理论。

3. 广告制作:音乐素材课件可以供广告制作人员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从而制作出更好的广告片。

4. 影视制作:音乐素材课件也是影视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音乐人员为电影、电视剧等节目创作出完美的原创音乐配乐。

三、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

1. 制作音乐:音乐素材课件的主要应用是为音乐制作人员提供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它可以帮助音乐人员快速组合各类音乐素材,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2. 音乐教育: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素材课件也开始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通过使用音乐素材课件,老师们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们传授音乐知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

3. 影视制作:影视制作中的音乐也需要借助音乐素材课件。影视制作人员可以通过音乐素材课件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好的影视音乐。

4. 广告制作:广告制作人员也可以通过音乐素材课件来选取适合于广告的音乐素材,让广告更具有吸引力。

四、音乐素材课件的发展

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音乐素材库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同时,在音乐素材课件创新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一些厂商已经为音乐素材课件添加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协助音乐制作人员定位所需音乐素材。此外,人们也开始研究如何在音乐素材课件中添加更多的元素,比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拓宽音乐素材的应用范围。未来,音乐素材课件的应用前景将不可限量。

总之,音乐素材课件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音乐制作工具。它的应用范围和功能越来越广泛,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对音乐素材课件的认识和应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素材课件 篇7

素材库课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和网课应运而生,为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其中,素材库课件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教学资源。本文将从素材库课件的概念、优点、应用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概念

素材库课件是由多媒体素材组成的电子教学资料库,包含图片、视频、音频、PPT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素材库课件不同于传统教材或课程,它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呈现和多元化展示,是一种更加生动、形式多样且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

二、优点

素材库课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资源单一,往往只能通过课本和黑板来展示教学内容,而素材库课件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呈现更为生动和直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提高教学效果

素材库中的教学素材生动形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提供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听、观、思、练的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节省课堂时间

在素材库课件的辅助下,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把教材中复杂、抽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素材直观地呈现,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

素材库课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领域,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学、中小学课堂教学和在线教育平台有着重要的作用。

1.高校教学

高校教学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发掘知识,素材库课件可以和教材相结合,用多媒体素材来呈现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2.中小学课堂教学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素材库课件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减少课堂上的讲解时间,并且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3.在线教育平台

素材库课件在在线教育平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线教育平台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和互动性,而素材库课件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资源,可以提供更加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更加生动的教学效果。

四、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素材库课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都在不断地集成素材库资源,以提供更加丰富、生动、互动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未来,素材库课件将会涵盖更加广泛的教学领域,并且会继续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素材库课件是一种新兴的电子教学资源,它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节省课堂时间等多种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领域,特别是在线教育平台。在未来,素材库课件将继续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进步,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素材课件 篇8

英语素材课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英语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必备的技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英语素材课件是一种常见的学习工具,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与个人发展目标。

一、英语素材课件的定义

英语素材课件是一种用于英语学习的电子课件资源。它包含了英语学习中所需的单词、语法、听、说、读、写、翻译等多方面的素材。英语素材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课文,提高阅读和听力技能,培养英语表达能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二、英语素材课件的特点

1.内容丰富:英语素材课件涵盖了英语学习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翻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件学习。

2.形式多样:英语素材课件的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等。这些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易于操作:英语素材课件具有易学易用的特点。学生只需通过鼠标或键盘就可以轻松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4.高效便捷:英语素材课件十分高效便捷。学生可以在电脑上随时随地学习英语,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三、英语素材课件的应用

1.学习课程辅助工具:英语素材课件可以作为英语课程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英语素材课件可以作为学习资源的共享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其他学生分享的英语素材,相互之间交流学习经验。

3.考试备考工具:英语素材课件可以作为考试备考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多样化的英语素材,提高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英语考试。

4.职场英语培训工具:英语素材课件可以作为职场英语培训的工具。通过学习实际案例和商务用语,职场人员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英语交流问题。

四、结语

英语素材课件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实现职业和个人发展目标。因此,学生应该积极利用英语素材课件,切实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深入研究英语素材课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素材课件 篇9

中国移动有一句广告词“谁能阻挡你——我能!”,很感慨!

曾经问过父亲:“人是勇敢一些好,还是谨慎一些好?”。父亲是教授管理学的,他没有直接回答我,却给了我两个著名的案例——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和爱多疯狂地炒作自己。

底当“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顿时激起千重浪:褒者有之、贬者有之,兴奋者有之、担忧者有之;弹冠相庆者有之、静等笑话者有之……

然而,事后人们欣喜地看到,就在5月1日联想完成与IBM的交易后,新联想的销售额和PC销量均跃居全球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第三大PC厂商,联想还成为了国际奥委会的.TOP赞助商;而且就在戴尔无法为其“邮件**”自圆其说的时候,新联想通过严格的竞标,最终击败包括戴尔在内的诸多对手获得了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合同;特别是在当年的5月8日,新联想就获得美国空军总部笔记本电脑300万美元采购大单,而那时只是联想正式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并购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切迹象表明:新联想正迈着全球化的步伐稳步前进。

智者无畏、勇者无惧,联想的管理者为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缺少敬畏之心的公司和人士,曾经的成功使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膨胀,从而滥用自身权利疯狂地炒作自己、粗暴践踏他人。最终,不仅损害了他人、也葬送了自己。

爱多,这个曾一度占据全国VCD市场第二位置、被誉为中国家电最成功品牌的企业,管理者在取得的初期的成功后不是好好地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而是一味地打杀别人、疯狂地炒作自己,沉溺于如何策划新点子、如何打败对手的高谈阔论中,结果是“其成也忽,其亡也勃”。

国内著名的经济学专家赵晓曾指出,企业要想发展好,就一定要对顾客和市场常存敬畏之心。任何忽略顾客和市场运作的企业,无论它具有怎样的实力,都一样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联想和爱多的案例告诉了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当无所畏惧时就不应裹足不前!但同时无所畏惧并不是蔑视一切,在勇敢的同时还应考虑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畏。

父亲是教管理学的,他深知勇敢与谨慎是同等的重要。他告诉我这两个案例,更多的是为了跟我说:“审视自己的路”。

人应该具有勇敢的品质和追求成功的豪气,同时也应具有智者的胸怀和坦荡的敬畏之心。

有所敬畏者是真勇敢的人!

素材课件 篇10

素材库课件

近年来,素材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已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素材库课件是指通过使用丰富多样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元素,将课程制作成为一种更为生动、直观和有趣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文将基于此,从素材库课件的概念、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素材库课件的概念

素材库课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的核心是用多媒体方式来制作课件。素材库课件的制作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提高课程覆盖率和学习质量为最终目标的。素材库课件的制作过程需要运用到各种新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理念,主要包括设计、编写、制作、分享等环节。素材库课件的特点是:多样化、易操作、丰富性强、信息量大、直观性高、生动形象、强交互性等。

二、素材库课件的应用

素材库课件可以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面。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为素材库课件,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理解。这样,可以更为直观、生动地呈现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

2、自学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素材库课件进行自学和巩固,自学也可以作为授课之后的补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备课方面。素材库课件可以帮助老师更快捷、更便捷的备课。备课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素材汇总,并制作成为课件,这样既可有效利用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证课程的质量。

三、素材库课件的价值

素材库课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素材库课件通过直观、生动、形象、强交互等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通过素材库课件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丰富、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素材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4、推动教育信息化。素材库课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通过它,可以推动教育信息化,让教育走向更加先进、高效和科学的方向。

总之,素材库课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它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体元素,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地应用素材库课件,通过它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丰富、多元的知识和资源,让教育更加科学、先进和发展。

素材课件 篇11

1.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北方的狼。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叨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对于如斯聪明的动物,人类怎能不心存敬畏?

被人追捕的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儿狼,为了保护它的幼仔,先是用爬坡延迟了人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做好沙窝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瞒过老猎人的眼睛。

对于如斯聪明大家的动物,人类怎能不心存敬畏!当你举起猎枪的时候,你是否会为自己才是一只“凶残”的狼而羞愧呢?

2.意大利一位女科学家独自背上行囊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她走出沙漠的那一刻,双脚跪地,表情漠然。当记者问她在征服了沙漠后为什么要跪下来时,她告诉记者:“我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这位女科学家自始至终对沙漠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即使她走出了沙漠,仍要感谢大自然给予她这个机会。

3.回想起猎人看到母兔向他下跪乞怜而折断猎枪誓死不再打猎的场景,更加感到生命的庄严。敬畏生命,猎人竟然无法扣动猎枪的扳机,难道不是人类天生的对生命的敬畏驱使他放弃自己原本喜爱的职业吗?

沙丘里傲然挺立的胡杨,在狂风沙暴中用自己的身躯筑成一道铜墙铁壁。还有那初春时期迎风飞舞的杨絮,为了生命的延续,种族的繁衍,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自己薄弱的身躯任凭狂风吹拂,只为寻求一方泥土,生根,发芽,成长。有人因为他们热泪盈眶。我想,任何珍惜生命的人见到胡杨、杨絮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

4.传奇的历史是自然最美的回忆。秦始皇横扫千军,焚书坑儒,却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六王毕、四海一”的气概纵然万般畅快淋漓,莫不成一城陵墓,寂寞终生。或许董仲舒的君权神赐才能道出这千军万马的俑像背后隐蔽的秘密。所以古人畏惧,历代君王将相畏惧,而更多的人们任凭时光游走,也绝不摒弃一份敬畏的心情。

5.海子又何尝不渴望淡泊呢?纯真的诗人,不设防的真挚的赤子之心,使海子傲然物外,使一些无病呻吟者汗颜。海子无时不做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遥远的梦,梦想着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在那个思想依然禁锢的时代,这种淡泊注定无法为海子找到真正的真我与自由。海子死得其所,为淡泊而生,为淡泊而死。这是一个终究不曾“淡泊”之人,但他真正值得我们去仰视,去敬畏。

6.很喜欢一本书,叫做《飘》。第一次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当时读后只是唏嘘,现在才真正有些模糊地懂得,“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是箴言。

7.曾经看到过戈壁滩上的胡杨树林,它们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却让我们非常震撼,一棵棵都非常自然、完美,这才是生命最最本原的姿态,它们伫立成一片,死了也不肯轻易拜倒,这种生命,是在其它生命里很难看到的,所以我敬畏胡杨,敬畏它的坚忍的意志和它不屈的傲然。

8.你是否敬畏那些在城市里踽踽而行、离乡背井的民工?他们如同尘埃,充盈在城市的冰冷与漠然里。暗淡的月光下,喧闹而繁忙的建筑工地上,他们的肩膀因勒进绳索而凸起的青筋,他们口中发出的沉闷的呐喊,干瘦的脸颊在一次次用力时近乎狰狞的表情。他们出卖着故土赋予自己的蛮力和耐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现实的温饱。

9.在非洲大陆四周的广阔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大马哈鱼。它的孩子出生后,最先得到的食物却是自己亲生母亲的肉体。小马哈鱼吮吸、撕咬着母亲的血肉,显示出求生的本能和没有余地的残忍。此时的大马哈鱼却没有作出丝毫的反抗,只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海水里翻腾,直至变成一具尸骸,旋转,下沉,悄无声息地,埋葬在沉默的大海深处。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是震撼,紧接着产生的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敬畏之感……

素材课件 篇12

素材库课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这样的趋势下,课件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课件制作的效率和质量,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素材库,这些素材库涵盖了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给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便利。本文就素材库课件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探讨素材库课件的意义、优劣势以及如何使用素材库制作课件等内容。

一、素材库课件的意义

素材库课件就是通过利用素材库中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来制作表现效果更加丰富、生动的课件。利用素材库来制作课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提高

素材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可以省去自己拍摄、录制的步骤,从而大大提高了课件制作的效率。

2、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素材库中的素材类型繁多,包括了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为制作课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课件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3、提高制作质量

利用素材库中的素材制作课件,可以大大提高课件的表现效果,使得课件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制作质量。

二、素材库课件的优缺点

素材库课件虽然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

1、优点

(1)便捷性强:素材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得课件制作更加便捷快速。

(2)制作效果好:利用素材库中的素材,可以制作出来更加丰富、生动的课件。

(3)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利用素材库制作课件可以省去自己拍摄、录制的步骤,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2、缺点

(1)素材库中的素材过于通用,可能会出现与课件不相符的情况。

(2)素材库中的素材的质量不尽相同,可能会出现低质量的素材。

(3)素材库中的素材可能会存在版权问题,一定要注意合法使用。

三、如何使用素材库制作课件

素材库虽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我们在使用素材库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素材

素材库中的素材类型繁多,我们在选择素材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选择与课件主题相关的素材,并注意素材的质量和清晰度。

2、搭配合理

选好素材之后,需要根据课件的实际需要进行搭配,使得素材的呈现更加生动、有趣。

3、注意版权

素材库中的素材可能会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在使用素材的时候需要注意版权相关规定,合法使用素材,避免侵权行为对个人和机构造成的不良后果。

4、创新表现

素材库中的素材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便利,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堆砌素材,就可能生成平庸、毫无新意的课件,因此我们在利用素材制作课件时,要注意灵活运用素材,进行创新表现。

本文就素材库课件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到素材库课件的意义、优劣势以及如何使用素材库制作课件等内容。相信在未来的课件制作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利用素材库来为课件增色添彩。

素材课件 篇1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敬畏自然》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学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这篇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是散文、,侧重于议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为了有效的落实这些要求,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研讨探究法和质疑辩论法。语文课程根植于生活,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我还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运用情景教学法,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很好的落实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在课堂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的精神。本着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思想,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写作的思路,议论的层次,主要的观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出来,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2、提高学生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理性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文章独立的思考与感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见解。

教学重点: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6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导入:(先由幻灯片展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两个方面:人类生命的脆弱与人类精神的伟大)。

教师导语设计:人站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轻微的,脆弱的。30年前的大地震夺走了唐山24万人的生命,我们的家园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我们这条母亲河啊——仅1931年水灾,就夺去了近300万人的生命 ;12月26日,那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汹涌而至的大海啸突然出现在了毫无防备的人们面前,

灾难在瞬间夺走了22万多人的生命,也将痛苦永远地留给了幸存者。

然而人类世间万物面前又是伟大的,坚强的,睿智的。还记得二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吗?到今天它依然灌溉田畴,造福人类. 当世纪洪水袭来的时候,中华儿女手挽手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最终夺取了抗洪的胜利。 还记得我们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的日子吗?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考验着中国人民,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锤炼着民族精神。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我们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敬畏自然》,用科学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导语设计的目的是;从两个方面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二环节:复习回顾。学生速读课文,考察第一课时字词掌握的情况,并快速明确文章主要观点:人类应该敬畏自然。这个环节由教师通过幻灯片提问,学生独立回答。然后教师质疑文章观点引入对“敬畏自然”问题的辩论。

第二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课下对上节课的复习情况,重新感知文章,为下一步由老师质疑而引发的师生之间的辩论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课堂辩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绝大部分学生会赞同作者的观点.教师则提出与之相反的一个观点既:人类无需敬畏自然,并从一下两个方面来论证自己观点:一.人类智慧是伟大的.二.人类是大自然绝对的主人.学生根据教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课文中寻找反驳教师观点的论据,并在老师的示范下表述出来。这个环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大家集思广益,分工明确,最后选取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论证的.层次顺序准备如下的辩论词: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人类的智慧而骄傲,中秋佳节,望着那轮明月,古人也曾梦想“乘风归去”,去看看那繁茂的桂树,看一看美丽的嫦娥,20世纪60年代,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终于登上月球 ,人类第一次触摸到了真实的月亮,20美国“勇气”号探测器登临距地球5576 万公里的火星。人类的脚步越走越远,不知道大自然面对人类这非凡的智慧会作何感想,我想他一定会惊叹不已,它凭什么窃笑人类的智慧呢?

再看人类智慧的发展历史,人类从简陋的窝棚走进了高楼大厦,从采摘野果到吃上美味佳肴,从简单的石器到飞跃太空,如果一个几万年前的原始人来到现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不知道他是什么表情。

人类勘探石油,挖掘煤炭,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有人说那是自掘坟墓,那好,我们今天就停止这些活动,不在勘探石油了,你去美国,那好,你就跑着去吧,不知道有谁愿意回到那个没有电,没有车,没有天然气的时代,去过那几百年前的人类的生活。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人类爱这个世界,更要主宰着这个世界.保护这个世界,更要征服这个世界.我们驯养了猪狗马牛,让它们顺从地为人类服务。让狗给我们看家,让牛给我们耕地,让马供我们驾驭。如果你哪一天把这些兄弟姐妹从我们手中解放出来,暂不说人类会怎样,我们问问那些动物们会同意吗?我们战胜天花,战胜利非典等各种病毒,让他们俯首帖耳,如果我们不主宰这个世界,哪就任由那些病毒祸害人类吗?有人说人类和万物是兄弟姐妹。那我们别打苍蝇了,因为他是你的兄弟,别打蚊子了,他是你姐妹。最后我要说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无可争辩的主人。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反驳教师观点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学生很自然的会引用文章中人类智慧是不值得骄傲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以伦比的,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来反驳教师的理论.这样不但培养了课文理解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与教师的辩论中完成对文章的理解与写作思路的梳理。

第四个环节:深入思考。教师通过多媒体链接到新浪网站“敬畏自然”的辩论现场。“敬畏自然”这个论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争论,下面我们先放下书本到新浪网站的辩论现场去看看,听听专家们唇枪舌剑的辩论。看看你更支持谁的观点,反对谁的观点,也在网站辩论现场用最简练、最明了、最深刻的语言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四个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209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如果你是被邀请的专家,你会提出怎样的意见?如果你是生活在怒江的农民,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你在课下根据这节课的感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写一篇短文。

第五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触摸真实的社会,学会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布置课下作业达到课堂拓展延伸的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不可能用短短的45分钟来把它辨识清楚,课下大家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在人类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应该以环境为本,停下我们前进的脚步,还是应该以人为本,用科学不断的征服和改造自然?如果你愿意就这个问题和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请登陆我的博客,或把你的想法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的观点,弄清了课文的论证思路,更主要的我们在这节课,听到了与课文完全不同的一个声音,我更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培养大家一种质疑精神,因为不论你是谁,都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这也许比弄清文章内容更重要。

最后我要说:无论我们的观点有多大的差异,但都不反对对环境的保护,都深爱着我们的家园: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愿人与自然能更为和谐的相处

最后让我们歌曲《无边无际》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节课,愿我们的家园能像歌中描绘地那么美。

课堂小结的设计是为了使本节课内容能余音绕梁,给学生一个更为深刻的思考空间。同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深刻内涵既:它能指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它能影响我们的心灵。

本节课力图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同时我认为教学中要有教师自己对

文章独特的感悟,课堂中要有自己的声音,不能成为教参和各种参考资料的传声筒,更要把

这种思想传达到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质疑的精神。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全部设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素材课件 篇14

一、说教材内容:

《敬畏自然》一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课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从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学好本课将会为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做好铺垫。由于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训练。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特征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分析、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有层次地表述观点的方法。

让学生懂得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使自然界更美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总之,这三个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但并不是割裂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 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我运用点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观点,把握全文。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地震撼呢?然而,有些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播放图片)看了这些图片,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吗?

1、作者简介。(请同学们简单了解本文的作者)。再此,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作者以及作者的重要作品,并让学生做好笔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修养。

我会给同学们这样介绍: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在文章中有许多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本文的生字词。

目的是扫除学生的生字词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并且我会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从文中选出一个短语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一个?”学生很可能会找到标题“敬畏自然”。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说理性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揭示作者的观点,养成从标题入手、准确把握文章的读书习惯。

(三)再读课文,品中心语段: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一个段落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那一段?”这一步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视点放在最后一段。齐读课文,理出两个层次。分组朗读课文,一组读“再也不应该”,一组读两个“首先应该”。边读边悟,理解作者先将人类对自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2、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请同学回答,也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四) 三读课文,品核心句子:

1、首先我们要思考的题目是:“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几个句子支持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几句?”

首先让学生自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里运用“提取主句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概括句、总说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组合要言发”将文中重要的词句组合起来,加以综合性的表述,比较详细、完整而概括地表现作者的思路。交流后做出以下归纳:

“如果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因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再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而且,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们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2、 寻觅美点,合作探究。

我由罗素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引入本文也处处有美得存在。

(1) 跳读课文,细读美点,寻找出本文美之所在,并说明理由。

(2) 美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可以从句式角度,也可以从情感角度。

这个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要及时给与点拨提示,多加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尽量设计丰富的活动。我想,学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点,比如:词语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

(五) 巧拟标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组大自然受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并引导学生为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保日拟一条宣传标语。学习拟之前,我做提示,拟标语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学生拟好后,交流修改,分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我出示一些标语示例。

这个环节体现学科的渗透意识: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四、小结:

就智慧而言,自然是大海,人类是小水滴;就生命而言,宇宙是大生命,人类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全文按照“概括――具体――推论――结论”的思路展开,层层推进,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做这个小结目的依旧是为了提高学生感悟事物的能力,巩固课堂效率。

五、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课下交流。

布置作业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自然和生命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本板书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设计的原则是:简、实、新、精。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扩展阅读

维生素课件


您是否在寻找优质文章?务必不要错过“维生素课件”。编写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职责之一,因此我们每天都会按时精心撰写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如果您遇到了不错的销售优惠,请与您的朋友分享!

维生素课件(篇1)

一、导入:

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有趣的发现》吗?它主要讲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细心观察研究岛上的昆虫,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和达尔文同样善于细心观察生活的伟大航海家,他就是哥伦布,那么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一下!

三、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

1、说说你对哥伦布的了解。

引出第一自然段

“哥伦布是16世界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

2、过渡:那当时的航海生活的条件怎么样?自读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概括成词组)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航海生活非常艰苦?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充满危险?

艰苦:只能吃黑面包和咸鱼

危险:浑身无力全身出血慢慢地死去

(2)是啊,当时的航海生活有两大困难,一是艰苦,二是危险,你觉得其中最主要的是思念困难?从哪里看出来?(“最可怕”“海上凶神”)

(3)出了这些还会碰到哪些危险?

(4)小结: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航海生活来说,“危险”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

再读“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要突出后面的“危险”)

3、在那么艰苦、危险的情况下,船员们随时都面临死亡。板书:面临死亡

可是,文中的最后却有了出乎意料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板书:起死回生

第二部分

1、从一开始的面临死亡到最后的起死回生,故事情节可谓是跌宕起伏,而哥伦布的心情也随之不断变化。请大家读读3到6自然段,找找有关哥伦布心情变化的语句。

2、交流,板书:十分沉重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

3、精读课文,加深感情。

(一)(1)是什么让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

“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

所以他眼里“噙着眼泪点了点头……”思考:哥伦布此时的感受是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他同意把病重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种做法你认为对不对?他是不是太残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呢?

(2)当时哥伦布出于大局考虑,怕连累船上其他人,无奈之下只能出这样的决定。所以心情十分沉重。

(3)指导朗读。

(二)(1)是什么让哥伦布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哥伦布胜利返航应该是很值得高兴的,为什么心情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说明比前面更加沉重了)

(2)指导读好“越来越近……越来越沉重”

“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

(三)等哥伦布靠岸之后,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又惊又喜)

(1)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指导读好“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分别用惊奇和喜悦的语气来读)

(2)分角色朗读对话。(看图片,观察他们的神情,体会他们的内心。)

第三部分

1、野果子竟然救了生病船员的命,假如你是哥伦布,会不会产生疑点?

“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2、第7自然段中“一……就……”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哥伦布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奥秘。

3、哥伦布为什么要这么急迫呢?

他解决了吗?(野果子里的维生素C救了那些船员的命)

(看来,任何一种新的发现都是在多问几个为什么之后,进一步探索研究后得到的。)

学到这里,你对哥伦布这个人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是的,所以我们也要向哥伦布学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

4、哥伦布后来才明白了,那些船员得的怪病叫什么?不治而愈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看来,这篇故事实际上写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非常生动有趣,谁能把这一经过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外延伸:

截至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维生素A、B、C、D、E……不下几十种不同的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不断研究,今后将会发现更多的维生素。他们所起到的保健作用也是各不相同,课后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去查阅资料,利用班队课举办一次有关“维生素家族”的活动,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更多的知识,好吗?

维生素课件(篇2)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

教学重点:

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地思考与研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段落,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认识维生素C。(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2、导入: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认读,齐读,正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解释词语,指导读好长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为人类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助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课文。

2、学生自读思考。

3、指名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

(“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4、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全班讨论交流)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2.指导字形: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维生素C的故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吗?(第1个标题是遇到怪病,第2个标题是发生奇迹,第3个标题是揭开秘密,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怪病奇迹揭秘)

二、认识怪病:

1、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的时候,最可怕的就是遇上一种怪病,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怪病。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3、引导交流。(1)名字(2)得病原因(3)症状:用先接着然后介绍清楚,听了症状的介绍让人感到这种病很厉害,让人闻而生畏,就像遇到了海上的凶神恶煞一样。(4)治疗方法

三、体会心情,理解奇迹。

过渡:怪病虽然可怕。但它阻挡不了航海家探险的脚步。就让我们走近哥伦布,感受他的内心变化。

(一)自由读3-6,找出反映哥伦布心情变化的有关词句,用笔划下来。

(二)交流1、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词句,指名说。

2、你能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哥伦布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吗?

(三)体会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为什么哥伦布的心情会发生这么多变化呢?默读3-6小节,想想哥伦布每一次心情变化的原因。

2、有顺序地交流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第3小节:指名读→交流→指导朗读

(1)十分沉重

①为什么船队刚出发不久,哥伦布的心情就十分沉重?

②此时此刻,哥伦布这种十分沉重的心情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可以联系老师提供的这些词语来想一想。恐惧害怕(因为怪病象来无影的魔鬼一样,悄悄降临了,纠缠上了哥伦布的船队)进退两难(船队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回去船员也会死亡,是无功而返,继续前进,船员死在船上,会给探险带来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忧心忡忡(得病的人数很多,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几个呢。)茫然无助(四周都是茫茫的海水,没有更好更便利的条件为船员治病。)

③是啊,这个沉重里面包含了哥伦布的进退两难、忧心忡忡、茫然无助,谁能把这种十分沉重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评价。齐读。

第4小节:指名读→交流→指导朗读

(2)噙着眼泪

①就在哥伦布忧心忡忡茫然无助的时候,教师范读第4小节,读完后问,噙着眼泪的哥伦布心情是怎样的?(或哥伦布噙着的是怎样的眼泪)感动:联系这个词语想想(点击出示不拖累)哥伦布被船员的什么品质所感动?(识大体,顾大局,舍己为公,自我牺牲的精神)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船员们令人感动的真诚话语,指名读。

②无可奈何:哥伦布真的忍心抛弃这些日夜相伴,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吗?那此时哥伦布的心情还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别无良策、自责、惭愧、不忍心、舍不得)

③生死离别之时,哥伦布噙着的是感动的泪,自责的泪,别无良策的泪啊!他内心有千言万语,都包含在这个省略号里面了,请你想想哥伦布对面临死神的船员会说些什么?(我一定会把你们的尸体运回家乡,我会派人照顾好你们的父母妻儿,是我拖累了你们啊!)船员要死了,他们最不放心的是什么?

第5小节:默读→交流→指导朗读

(3)越来越沉重

①荒岛一别,几个月过去了,哥伦布带领船队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探险终于成功了,凯旋而归哥伦布为什么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心情反而越来越沉重呢?学生交流:成功的代价太大了,不仅仅是金钱时间精力,还有十几个船员的生命。运尸体的心情,心理充塞着巨大的悲哀。

②此时此刻哥伦布的这种沉重的心情又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悲伤,哀伤,再想比悲伤更沉重的是什么心情?悲痛、悲痛欲绝、悲痛万分、心如刀割、伤心欲绝。

第6小节:范读→交流→指导朗读

(4)又惊又喜

①刚刚还是悲痛万分的哥伦布,心情瞬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得又惊又喜了,从又惊又喜中你看出哥伦布的心情既怎样又怎样?(既惊讶又高兴欣喜,既大吃一惊又欣喜若狂)

②令哥伦布欣喜若狂的是什么?(船员们活着)活得怎样(很健康)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狂奔)为什么从狂奔能看出这些船员活得很健康(以前浑身无力,走不动路,从狂奔看出他们不仅会走路,而且很有力,身体已经康复了,)当哥伦布确定狂奔过来的是船员时,心中是多么欣喜激动兴奋啊,谁愿意来读这两句话(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读出哥伦布的欣喜若狂。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我们一起读。

③令哥伦布大吃一惊的又是什么呢?交流:(哥伦布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哥伦布本来认为他们是必死无疑的,而在荒岛上却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奇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置信,出乎预料。)(板书:起死回生)指导朗读:看到船员们活着哥伦布感到非常吃惊,不可思议,你能读好这个问句吗?(出示: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指名读,评价。一起读现在你能通过朗读这段文字,来表现哥伦布强烈的惊喜吗?

④哪些同学愿意来做一做饱经辛酸的船员,来回答哥伦布的疑问呢?愿意的同学一起读船员的话。⑤如果你是船员,能具体向哥伦布介绍一下荒岛上的生活吗?(对照插图)

四、感悟道理,了解知识。

船员在荒岛上能起死回生真是一个奇迹。哥伦布回到意大利,他要把这个奇迹讲给国王听,讲给记者听,可是他先讲给谁听的呢?

①指名读这段文字(第7小节前几句)从哥伦布的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哥伦布碰到奇怪的现象有敏锐的觉察力,会思考,会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敢于大胆猜测,想搞个水落石出,他急于揭开秘密,急不可待,刻不容缓,便于以后继续航海。)

②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这个问号在问谁?学到这里,老师想到了这些话(投影出示,读一读)(如果你不懂思考,即使苹果在你头上砸上千次,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③医生们经过长期研究,终于野果子里面的秘密,那就是------维生素C。第7、8小节:默读→交流把7、8两小节读一读,你知道了关于VC的什么知识?看投影介绍,随着医学的发展,VC不仅可以治疗坏血病,还做成了保健品,面膜,精华液,广泛地运用到了医疗保健美容行业,VC的发现,使人类的文明史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五、课堂总结

1、这篇课文写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维生素C的发现,使船员们摆脱了可怕的“海上凶神”,给航海事业带来美好的前景。如果你是一位航海人员,你想感谢谁?

2、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以后碰到奇怪的现象,你会怎么做?

3、同学们,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认真思考了,并付之于研究、实践,往往就会有新的发现,给人带来别样的惊喜。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研究的好习惯,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当中也会出现中国的“牛顿”、中国的“爱迪生”。老师相信,也期待着……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说一说:维生素C被人们的'发现经过,说给你最喜欢的人听

2、读一读:因偶然事件而产生发明的小故事

3、写一写: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17

维生素C的故事

发现十分沉重

噙着眼泪

思考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一……就……

研究

维生素课件(篇3)

我们三年级有篇课文就是《维生素C的故事》。讲的是哥伦布带领船队航海时,船员很容易得一种叫做海上凶神的怪病,为了不拖累大家,患病的船员就留在了一个荒岛上。返航时大家意外地发现,原来病重的船员竟然在荒岛吃野果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后来才知道是野果中的维生素C救了那些船员的病,而那海上凶神的怪病其实就是坏血病。由此我想到了目前非常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非典是突然出现的流行病,它的传染性和严重性都让人们措手不及。虽然现在医学专家还在分析,还没有找到控制病毒的特效药,但相信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阻断非典,重给我们社会应有的安宁。以前不是也将坏血病视为一种怪病吗?那以后的非典也有可能像伤风感冒一般平常。

上完了这堂课,我就让我的学生都去看新闻,查资料,了解非典的情况。虽然他们还只有三年级,不太明白这到底是什么病,但从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从人们惊慌的神情中已意识到了什么。然而在学了这一课之后,他们也就坦然地面对,相信目前的状况只是暂时的。如果我们每个公民也都能坦然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积极防护,主动配合,那么非常时期也会很快过去。

维生素课件(篇4)

[实验准备]

1、实验名称: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2、实验器材与药品

鸡蛋(1个)、饱和硫酸铵溶液、蒸馏水、乙酸铅溶液(或硝酸汞溶液)、

浓硝酸、试管(5支)、试管夹、酒精灯、镊子、头发、棉纱线、胶头滴管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白沙有这样的一个风俗,在春节的时候,去做客,小孩一定会得到一个红蛋。在蛋中富含什么有机物?

[学生回答]蛋白质

[继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你能否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请你谈谈蛋白质的重要性。(请几个同学来回答)

[提出问题]请你用一句话表达出蛋白质的重要性。

[演示实验]用胶头滴管吸取鸡蛋清,注入试管里。

实验1:取两支盛有鸡蛋清的试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和饱和硫酸铵溶液,试一试鸡蛋清在水中是否溶解,饱和硫酸铵溶液对蛋白质的溶解性有什么影响

小结:鸡蛋清不易溶解在水中。蛋白质能溶解在饱和硫酸铵溶液中。饱和硫酸铵溶液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增大。

实验2:取3支试管,各装入3mL 鸡蛋清溶液,将其中一支试管的鸡蛋清溶液加热,向另一支试管的鸡蛋清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汞溶液,在第3支试管的鸡蛋清溶液中加几滴浓硝酸,微热,观察各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第1支试管中鸡蛋清凝固后变白

第2支试管中有白色凝胶状沉淀

第3支试管中鸡蛋清变黄

[提出问题]把一个鸡蛋煮熟了,让母鸡孵能孵出小鸡吗?为什么?

实验3:用镊子夹一小块凝固的蛋白质,在酒精灯上灼烧,会产生什么气味?灼烧一根头发或一根棉纱线,是否产生同样的气味?

[总结]蛋白质受热或遇到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等化学物质时,会发生化学变化,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

[问题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高温(如在水中煮沸或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来消毒医疗器械?

[思维应用]人误食重金属盐后,你认为他应采取什么措施减轻毒性?

[学生阅读]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应怎样科学合理地摄入维生素?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们交流。

{课后反思}对“请你谈谈蛋白质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基本上是按照书本进行的,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很少。很多同学不知道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这说明白沙中学的学生与外界接触真的是太少了,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不多。

怎样引导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上网下载材料,是今后教学中每一位教育者应该进行探讨的一个问题。

[练习设计]

1、20xx年春,轰动全国的安徽阜阳奶粉事件,导致出现200名“大头婴儿”和10多名婴儿死亡。经检测,劣质奶粉几乎不含有 等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营养素。

2、家里的碗筷应如何进行消毒?

3、绿色食品是指( )

A、颜色是绿色的食品 B、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营养食品

C、价格比较低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害的食品

4、从下列食物:①米饭 ②鲜橙 ③瘦肉 ④西红柿 ⑤芋头 ⑥鱼 ⑦奶油

⑧鸡蛋 ⑨黄瓜 ⑩豆腐 等物质中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

(1)能提供蛋白质的有 ;(2)能提供淀粉的有 ;

(3)能提供维生素的有 ;(4)能提供油脂的有 ;

5、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于20xx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化学式为HCHO)含量不得超过0.1mg/cm3。甲醛的含量可以根据下列反应测定:4KMnO4+5HCHO+6H2SO4=2K2SO4+4MnSO4+5CO2+11H2O.现取某装修后居室内空气500mL,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8×10-8(0.00000158%)的高锰酸钾溶液(其中加入适量的硫酸溶液)300g,与其中的甲醛恰好完全反应。

(1)求500mL该空气中甲醛的质量

(2)通过计算说明,该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维生素课件(篇5)

他来广州的第一天,是麦子招待他吃的饭。麦子是他姐夫公司的职员,姐夫临时有事,于是派她作陪。之于广州,他并非归人,只是过客。姐姐回老家安胎。怕姐夫忙不开,于是硬赶着他南下,帮姐夫打理生意。理所当然地进了公司,理所当然地也成了麦子的上司,理所当然地喜欢上这个俊秀文雅的江南女子。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人在商海走,哪能不唱酒?都以为北方人善饮,其实不然。酒后起来,总是头疼,胃也难受,吃什么都不起味。

那天,头疼欲裂中,他听到她在厨房捣鼓什么,然后,空气里突然飘起了隐隐的香气,让人垂涎。挣扎着爬起来,蹭进厨房:“老婆,你在煮什么?好香。这时候的他已经和麦子同居了,他叫她老婆,她叫他老公,他们觉得结婚是迟早的事。麦子回头做个鬼脸:“我在煲粥呀。”

看餐桌上碗碗碟碟地摆了不少,他问:“是不是做起来很麻烦?太麻烦就别弄了。”麦子笑:“怎么会,只是将米熬成糊状就行了呀。”但见碗里,肉片色淡如胭脂,蛋白绽放如雪梅,葱花一派青翠,十足的“色相诱人”。入口,粥软滑、肉片爽脆、和着柠檬的微酸和清香,让人胃口大开。他吃了一碗,又添一碗,嘴里含糊不清地叫着:“天,原来雪花粥这么好吃!”看到他吃得这么开心,麦子也开心:“柠檬能醒酒,且还有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能消除紧张疲劳,而蛋白则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鸡肉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粥还能去肠火,是酒后最好的食品了!”

他故意撅起粘乎乎的嘴追着麦子索吻:“还是我老婆好,心疼我!”将笑声抖落一室。本以为就此天荒地老,却在无意间听到了两个下属的对话:“老板娘真高明,知道派自家的弟弟来看着老板,不让他偷腥。”另一个接着话碴凑趣:“老板更高明,不露痕迹就让麦子绑住了那小子……嘿,没准是自己玩够了,就信手甩给了妻弟。”如是五雷轰顶,心就有了间隙。想起前头那些,便觉得一切太过顺利,个中肯定有猫腻。有了怀疑,再看姐夫和麦子,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成了是在他眼皮低下偷情的证据。

维生素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课文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前两篇是让学生体会对待科学的态度,后两篇是让学生懂得对待科学的方法,《维生素C的故事》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则富有情趣、生动感人的科普故事,文章不仅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以生动的情节让人感触颇深。

课文共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哥伦布带领船队航海探险时,最可怕的是会遇到海上凶神的怪病;第3-6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讲的是一次航行中,留置荒岛的船员靠吃野果子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奇迹;第7-8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正是野果子里的维生素C救了船员的命,并交代了维生素C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叙述有条有理,通篇构思依循怪病奇迹揭秘的路子展开,突出了奇迹的描写,显得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心理描写动人真挚,担忧感动悲伤惊喜,犹如波浪起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

为渗透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制定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说出哥伦布情感发生的变化和原因;能运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朗读中感受体验哥伦布的心情,朗读交流中积累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朗读中理解奇迹,知道维生素C发现的经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文领悟到对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三维目标,使学生学有收获,我依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地思考与研究。

四、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中实施目标时,我力求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五、教学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让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也就是VC的发现经过。学生通过回忆再次明确文章的脉络。第二板块:认识怪病让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怪病,引导学生说出怪病的得病原因,症状等方面的内容。体会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可怕。在此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说:怪病虽然可怕,但它阻挡不了航海家远航探险的脚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哥伦布,跟随他一起去经历一次危险而难忘的奇迹之旅。这段进入新授的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第三板块:体会心情

这一板块是学习课文3-6自然段,我采用读中感悟来达到体会人物心情、理解奇迹的目标。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描写哥伦布心情变化的有关词句,接着引导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哥伦布的心情变化。然后细读每一小节,读后交流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的段落语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遇到怪病时哥伦布既忧心忡忡,进退两难,又茫然无助的复杂心情;体会到哥伦布听了船员的请求后心中既感动,又自可奈何别无良策;体会到胜利返航时哥伦布伤心欲绝,悲痛欲绝的沉重心情;体会到奇迹出现时哥伦布惊讶万分又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

第四板块:感悟道理

这一板块也是以读为主,读远航结束时哥伦布的想法和做法,谈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哥伦布急于揭开秘密的迫切心情,结合几句名人名言,从中懂得生活中碰到奇怪的事情要善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往往就是新的发现开始。人们就是对哥伦布提出的这个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揭开了野果子中的秘密。这一部分我只是简单处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研究成果中你了解了维生素C的哪些知识。

第五板块:作业和课外拓展

设计了三项作业,第一项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复述课文,二、三两项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维生素课件(篇7)

课题18、维生素C的故事

一、教材解读:

《维生素C的故事》讲述了航海家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远航探险途中的一个传奇经历。船员中十几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怪病,但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这让哥伦布又惊又喜。哥伦布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联系,后来经过研究发现了维生素C。可以说维生素C的发现与哥伦布的思考习惯、思维品质密切关联。过去遇到海上凶神的船员都死亡了,这一次却发生了意外,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这样的质疑正是发明创造的发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和学生做一个反向思考:为什么不是旁人提出这样的联系思考的呢?当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我们会明白这偶然其实是哥伦布对航海事业的热爱,是哥伦布战胜海上凶神的迫切心情,是哥伦布对此事高度关注的必然结果。这与阿基米德发现皇冠的秘密、牛顿发现苹果的秘密是同一个理。(需要指出,维生素C的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课文将维生素C的发现归功于哥伦布一个人也与历史不符、有失公允,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作相关信息的补正。)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物。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的资料,简介维生素C。

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们一定了解了许多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资料吧。那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导入。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认读,齐读。

3.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词典初步懂得生字新词的意思。

(3)遇到难读的句子把它画出来,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都顺为止。

4.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16世纪意在得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为人类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助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课文。

2.学生自读思考。

3.指名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

(1)按提示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2)交流

第一段(1--2自然段)

第二段(3--6自然段)

第三段(7--8自然段)

(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小精灵儿童网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完成巩固练习。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阅读理解

(一)品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反馈。(故事的时、地、人和事)

3.16世纪的航海生活不仅艰苦,还很危险。在哥伦布的航海队伍中也常常有不速之客,人们把它称为海上凶神,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种疾病泥?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4.读后讨论。

5.指导朗读。

6.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其实种怪病就是坏血病,是船员们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导致的。船员们的体内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C呢?

(因为长期在船上生活,吃的是黑面包和咸鱼,很少、甚至吃不上蔬菜和水果,这就导致了船员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

7.小结:仅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C,不知有多少船员葬身于茫茫大海,真是太可悲了。

(二)品读课文25自然段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一份感动一份悲伤一份伟大一份无私

(1)你是从段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一份情感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指名反馈。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份感动、悲伤、伟大

3.小结:无私的船员,为了不拖累船队舍弃了生命,主动要求弃于荒岛。这份伟大、无私深深打动了哥伦布,也令哥伦布倍感愧疚,所以船临近茺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这是个什么奇迹呢?

(三)品读课文68自然段

1.可是奇迹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自读第6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使哥伦布指导他们的病愈和他们天天吃野果子联系在了一起。

出示: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1)指导朗读。(读出疑问语气)

(2)改为陈述句。

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读课文7、8自然段。

5.读完后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野果子和船员病愈

小结: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1.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实际,劝导大家要均衡饮食。)

2.总结:是啊,《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老师祝福你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调查生活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维生素课件(篇8)

认识哈利·波特是这几年的事。这孩子在全世界范围内掳获金钱和人心无数,魔棒挥舞之间,总有些让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出现。但转念一想,在我们小的时候,谁又何尝不是哈利·波特呢。别人怎样我不清楚,可我是啊!每次到了关键时刻,我是会用一下魔法的。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一直是年级的第一名。有一年,我第一名的神话被打破了,这对于我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如果就这么把学生手册拿回家,我妈的脸色表情和举止肯定会很恐怖。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死得很惨,情急之下,我动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魔法。

那天放学,我去图书馆待了很久,终于查到一个秘方:就是怎么制作褪色灵。我在药房买了高锰酸钾溶液和维生素C的药片,回到家就开始慢慢地配制起来。第一遍不行,涂上药液,褪去颜色后纸上会有一片黄渍;第二遍,涂上之后比例还是有差,红墨水的印记隐隐约约还是能挣扎出来;第三遍、第四遍、第N遍,终于在母亲回家之前,我把“魔液”涂到了手册上。看着老师的红字毫无怨言地消失在“魔液”中,我发出一声欢呼,我的字被天衣无缝地覆盖了上去。母亲很平静地在学生手册上签了字。她签字的瞬间,我这个小波特的心是在嗓子眼里跳动的。奇怪的是,一向对我的风吹草动了如指掌的母亲这次居然会没听到,这一点不可思议。但事情后来还是败露了。当我再次用我的“魔液”覆上学生手册时,学生手册薄脆的纸张竟然在这个时候——静静地张开嘴,烂出一个洞来,结果我是被打得半死。

第二次施魔法是在我初中升高中的时期。有一天,我们几个死党聚在一起要请“碟仙”来玩。在一个没有大人管制的同学家里,我们聚在一盏昏昏的黄灯底下。桌上,放了一张硕大的图,图上标了无数的方向、提示,还有我们要求的各种内容。图中央,盖着一只雪白的瓷碟,在昏黄的灯光里,闪着一种妖异的光泽。

元素的课件


元素的课件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序言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础上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趣味、有效的记忆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2、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3、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四、教学理念设计

针对本节课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概念教学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设计,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教学模式采取和谐教学模式来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深入探究,回归系统。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4、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5、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学生讨论: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为什么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教师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3、学生讨论: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通过默记、朗读、背诵、限时练习,抢答、讨论等形式安排练习,使学生对知识应用延伸。

六、板书设计:

课题2元素

一、元素

1、定义

2、与原子比较

3、地壳中的含量

二、元素符号

1、书写

2、表示意义

七、教学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元素的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版本

教材《平面设计基础》是全国商业美术设计平面设计专业考试培训教材,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教材内容

本课选材于教材第九章包装设计第三节包装设计的视觉化表现。

3、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在包装设计形式表现最主要最直接的元素是视觉元素。

把消费者对商品在生理、心理上的需求视觉化、理想化地表现在包装上,使商品成为消费者人格的象征物,促使消费者喜爱并最终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完成,便成了包装的重要职能。

包装是内在产品的外在反映。产品包装在保护产品、装饰产品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影像、图案、文字等给消费者创造一个美的视觉形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和宣传产品的特点和功用,帮助消费者认识产品,刺激人们的视觉感观,以便赢得更多的购物者和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

本节课对学生把前面所学的包装设计知识链接起来成为一个视觉整体起到重要作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丰富的文字、图像表现手法可以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能力目标:掌握包装设计视觉要素的编排组合,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参与意识,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包装设计视觉要素的编排组合。

难点:形成包装设计的立体感与整体观。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我们本校的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品位稍差,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应多给学生欣赏国内外获奖或各类优秀产品包装的欣赏,把课本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设计理念:通过项目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教学方法: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并就项目完成结果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4、学习指导

5、反馈调控措施:用电脑进行作品交互展示,师生共同感受视觉表现效果,并让设计者讲述设计的理据。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设计一个包装盒视觉表现项目。

(2)收集项目相关的素材资料。

①文字信息(包括牌号、品名、资料、说明文字、广告文字等)

②图形素材(包括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

(3)利用一个自开发的教学辅助软件。

2、新课导入(1分钟)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近段时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款包装。请学生描述觉得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设计元素,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包装设计视觉元素。

3、布置设计项目(3分钟)

为一品牌果汁饮料进行包装盒视觉要素组合设计,要能体现该果汁饮料天然纯正、美味可口的特点。

4、通过一体化教室电子平台发送设计资料与展示软件包(2分钟)。

5、学生动手进行设计(20分钟)

6、设计结束,学生通过一体化教室电子平台提交设计方案(2分钟)

7、老师展示部分同学的典型设计方案,师生就设计方案共同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0分钟):

(1)方案中包含哪些视觉要素

(2)请设计者说说设计的依据。

(3)由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可借助立体展示软件来体会)

(4)整体感如何在货架展示时体现(可借助组合展示软件来体会)

8、知识总结(由项目设计特殊性推广到一般设计的普遍性)(5分钟)

(1)包装设计有四个视觉要素:文字、图形、色彩和编排规则。

(2)包装设计的四个视觉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机组合,构成一个统一的视觉立体,并在货架陈列中表现出强大的张力。

(3)我们不仅要会设计,而且要会得给客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包装设计视觉要素的立体感和整体观。

9、作业布置:课本P213以食品、调味品类为主题做一套包装盒设计(2分钟)

四、小结

本节课通过项目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视觉要素进行包装设计的能力,并应用信息化手段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感与整体观,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相信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元素的课件 篇3

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掌握碳族元素的特点和一些重要性质的递变规律。

碳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位于易失电子和易得电子的主族元素中间,容易生成共价化合物。

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4个,据此可以推测化合价最高正价+4,有时也显正二   价。

最高正价氧化物为RO2,水化物分子式为H2RO3或R(OH)2,气态氧化物分子式为RH4,其稳定性随原子的增加而减小,第四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氮、氧、卤素的弱,锗的金属性比非金属性强,锡、铅为金属。

在本族中,C、 Si  、 Ge、 Sn以+4价为主, Pb以+2为主,除H2CO3和H2SiO3显酸性外, Ge、 Sn、 Pb的二价和四价氢氧化物都显二性。

R(OH)2以碱性为主,R(OH)2以酸性为主。

1・认识硅和SiO2的结构性质用途。

2・了解原硅酸、硅酸的组成和性质。

提问:

1・为什么硅和金刚石的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为什么晶体硅在硬度、熔沸点方面都不如金刚石?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一)硅和金刚石都属于原子晶体,但是它们的硬度和熔沸点又不同。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金刚石比晶体硅的键能大,因此金刚石的熔沸点比晶体硅的熔沸点高,金刚石的硬度比晶体硅的硬度大。

(一)打出下列投影,得到结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生产水泥、玻璃的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

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制造普通玻璃的化学反应原理。

Na2CO3+SiO2=Na2SiO3+CO2↑

CaCO3+SiO2=CaSiO3+CO2↑

几种常见玻璃的组成、用途和有色玻璃的形成。

元素的课件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 知识 ,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

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

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 “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我校教学模式:1、3、6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理念:创设有效课堂;三个案: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六个教学环节: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一)预习案版块

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以便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以此完成以下预习目标: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及目标;

2、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思考题

3、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产生的疑问

教师应了解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哪些问题并期待教师解决。

(二)教学案版块

具体流程包括: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自学质疑:指导学生围绕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预习、自学中的学习问题。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对元素的概念的质疑。

交流展示:课堂讨论,交流解决学习问题共享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互动探究: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

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有层次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少而精,突出主问题设计;问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聚合性、批判性、深刻性。

精讲点拨: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解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矫正反馈:矫正学习存在问题,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训练方法多样,学生大面积参与。

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

元素的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唯一系统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节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是继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硅之后又一典型、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同时又是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氯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资源丰富。氯气的学习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了解的知识。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年都考,研究它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清楚氯气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能熟练写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的反应方程式;

(3)会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从“思、疑、释、练”过程中学习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元素与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2)体会师生在“思、疑、释、练”学习过程中的和谐与快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实质及反应产物的判断和检验。

二、 学法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绝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课程,但他们学习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校“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实惠。

(1)“思”、 “疑”:课前教师紧紧围绕着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给学生布置导学案,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好的提纲问题进行阅读,对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自学、思考。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我的疑问”。这样课前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寻求知识的活跃状态,产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冲动,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精神准备。

(2)“释”: 带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困惑,课上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小组探讨、实验操作,再经生生互释、教师精释达到最终解决疑问的目的。“释”是教学环节的升华,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更加感性理解本节知识,深化掌握重点内容,还能使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练”:随堂练习,及时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学生都做演员,不做观众。

三、教法分析

课前对学生导学案认真批阅,对学生疑问归纳整理,个性问题给予解答,共性问题课堂展示解决。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视频实验、演示实验等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认识氯气及性质;利用非金属硅的学习方法做理论指导,使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自主归纳总结氯气的相关性质;利用我校的特色教学模式“思、疑、释、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小卷(5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小题:

(1)完成金属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双线桥法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还原知识的复习为Cl2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2)对比完成硅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对硅、氯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对比,加深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为氯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做铺垫。

(3)氯气的物理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氯气的感性认识,又由于有毒,所以进行视频观看。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化学性质上。

2、引入新课,并展示本节的知士标,使学生清晰本节要学习的内容。(1分钟)

3、导学案总结(1分钟)

表扬导学案完成好、提出较好问题的同学,鼓励同学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并质疑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4、学生疑问展示

先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5分钟)。培养学生立思考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5、生生互释、教师精释(10分钟)

在学生互释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氯气的性质;通过生活常识,使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方程式书写,提高学生动笔能力。本环节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6、教师问题展示

教师的问题是对学生问题的补充和升华,也是本节的难点。本环节依然是学生先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4分钟)。再经学生实验、生生互释、教师精释对问题进行解决(8分钟)。该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7、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清晰重难点所在,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此处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那么氯气会不会与碱液反应呢?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是怎样的?留作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8、随堂练习

5道小题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限时检测(5分钟),然后学生核对答案、讨论、汇报答案,并对部分问题予以解释讲解(4分钟)。达到即时训练、巩固基础、突出重点、能力提升的目的。

9、布置作业

总之,本节课是寻求人人有准备、人人都参与的课堂;是寻求讲练结合、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师在课前、效在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我校的“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真正落到了实处。

教材课件(收藏八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育管理与教学的重要桥梁。请跟随趣祝福的编辑的脚步一起了解“教材课件”,请与生活中的每个人分享您最大的财富之一 时间!

教材课件 篇1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发《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材料,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思想。)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已经具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教材课件 篇2

江苏大学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活动栏目的教学设计

活动12.5**不同物质的吸热升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不同材料的升温速率是不同的

⑵知道比较物体升温快慢的方法

⑶会用图象法描述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科学**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特征,提高**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⑵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从身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2) 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活动是本章教材安排的一次较完整的**活动,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活动过程的要求,对实验条件和器材的依赖性不高,并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猜想进行预判后,直接给出一个导向性的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的原因。在设计实验中,教材以信息快递的形式提供了比较吸热升快慢的提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两位同学的对话比较分析,还可以让同学建立控制变量的意识,宜组织学生实验。

对于内陆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没有海边生活的经历,但对游泳池、河岸、水泥路都有直观感受,因而对于**的情境有类似的体验。学生对问题的猜想

三、教学突破

1组织活动内容、自学和小组分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2、做好实验是关键,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在用玻璃棒搅拌沙子或水的过程中不要用力太大,以免装置翻到或损坏温度计。

3、沙子受热时温度升高较快,一方面沙子比较干燥而且要不断搅拌使其使其均匀受热,另一方面实验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配合及时记下相关数据。

4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沙、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从**中分析结论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突出的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四、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6个、烧杯石棉网6组、玻璃棒6支、酒精灯6只、温度计6支,秒表6只、量杯6只、天平6台、沙子和水适量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课程紧密联系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课堂上,创设了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从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到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交流讨论层层递进展开,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理念。

教材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聋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探讨,所以我在本课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针对聋生听力受损,语言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了聋生语言的培养,采用双语教学,鼓励聋生自主发言,发展聋生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本课我采用了实践操作法、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相关的教法。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柱的实物模型。同时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物,让学生明白数学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师引导: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结合教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汇报,师订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课堂实录)

(针对聋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合作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的侧面剪开,再展开,观察形状。

(2)师:你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课堂实录)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不同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2、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课堂实录)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物体是圆柱?

2、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3、实际测量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

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而flash课件更是以其演示功能强大,动画效果明显等特点被广大教师经常所应用。本课我运用了flash课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动画演示,课件贯穿了整个课堂。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不同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教材课件 篇4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诵精彩诗段,并鉴赏诗作内容。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要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1.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这就是偏义复词。请找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偏指什么。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4)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

2.在连贯的话语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谓之互文。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异同。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平旦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教材课件 篇5

因为我们当前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也是按照一册书对应课本一个单元的体例进行编写的,所以我们进行的作文课程整合也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这样整合的难度能够稍微低一点。但是,作文教学因其本身的灵活性非常强,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单元整合的思路也就更加多元。单纯整合教材一个单元和与之相对应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部分文章,如上述案例:《刻画人物传神的外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整合方式。

以某一本教材的一个单元为基点,整合与之主题相关的其它教材的课文内容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部分文章,是整合作文教学最基本的方式。如以下两个课例。

《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物描写贵在情景交融——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景物写作课案例》

1.景物描写抓住层次性。

1.景物描写如何写景。

由所学课文,联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篇目,学习景物描写的引人之处。

情景导入:

目前是夏季,夏的美好在哪里呢?找一找,看一看。

可以试着以“夏叶之绿在于 ;

夏花之美在于 ;

夏果之甘在于 。”的句式来说话。

学生探讨夏之美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为什么能够寻找到这些美呢?那是因为一份对夏天的 情!有了感情,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了夏天。这样有了情,才会欣赏到周围的美景。导入本节课的写作训练。

1.再读所学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寻找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看看有什么特点?

句式如何?

写法怎样?

写景层次的变化?

四字句让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对比让景物特点鲜明,比喻让景物生动,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景有静景,有整体有局部,这些层次的变化,让景物活起来,达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能同其乐。

2.思考:为什么欣赏美景之后,我们一下子能够被上面的这些句子吸引呢?品味之后,景美愉悦我们身心的同时,更让我们共鸣于这些含有哲理的句子呢?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写景情景交融作文方法指导:

回想上学期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所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作者曾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色彩相同吗?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关系吗?

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出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这样写景,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2.除了这些,你从中还学到了哪些写景特技能达到情景交融呢?(学生畅谈)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如《小石潭记》中,写潭水的清澈是通过游鱼来描写的,可爱的鱼给游玩的人带来了快乐,感情自然融入其中了。

语言造势,回环成美。

运用包含感情的词语多次出现,比如《醉翁亭记》中全文共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和二十四个“而”字,韵律独特,回环往复,行文自如,增强了节奏感和抒情感,作者的怡然自乐、与民同乐的感情尽情抒发出来。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宗璞《丁香结》(第192页),同时回想七年级所学作者的《紫藤萝瀑布》,欣赏景物描写如何达到了情景交融。

《紫藤萝瀑布》运用比喻、拟人写紫藤萝的旺盛生命力,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丁香结》同样运用了比喻、拟人,语言很优美,写出丁香的美丽、芳香。

学生寻找到的美句有: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比喻、拟人,动词很形象)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拟人,扣题)

更揭示出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一语双关,开拓意境,情景交融,点睛之笔)

也可以读一下《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鼎湖山听泉》(第17页),从中感受利用各种感官来写景,来表达感情。

小组讨论,分享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得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选择好景物(注意最好能够开拓出意境的景物,比如花——生命,云——自由,水——坚韧,树——成长……)

景物融入情(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联想和想像,一语双关,象征,感情强烈的语气词,照应等)

茫茫宇宙,多情自然。一草一木总关情,一鳞一羽有灵性。你肯定关注过春天蜜蜂颤动的翅膀,凝视过夏天转瞬即逝的流星,倾听过秋天冲天的鸽哨,寻觅过冬天雪地里腊梅的香魂。花草虫鱼、风云雷电、高山流水、峡谷丘壑……自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视线,也无数次给予我们心灵慰藉与神思启迪。

请以“ 轻轻地告诉我”(横线上可填:春、夏、秋、冬、流水、飞鸟、高山……)为题作文。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本次主题写作课,我尝试的是课本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交叉进行,重点是学习写景作文,由浅入深,先借鉴学习,后写作训练,让学生从课文的经典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美文中,学得写景作文的情景交融技巧,自然而然领会要点。

这次《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物描写贵在情景交融》主题写作课,重在引导学生把握写景作文的思路,借所学课文,学得写景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动静结合,感官的配合,正面与侧面的结合,语言造势,立足点的变化等写作思路,再举一反三,自己受益。接下来,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精彩篇目,进一步加强写景作文的学习和渗透。这里,我采用教师推荐和学生自由选读,教师推荐分精彩片断和精彩 篇章,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片断,师生一起赏读。虽是一段文字,多种带有了感情的景物,让我们自然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景物有了生命力,就连景物的色彩也仿佛有了喜怒哀乐。这时,我会指导学生再想想刚刚从课文中学得的写景方法,提示学生如果你也写一篇《家乡的秋》,你会选择哪些景物来写,会写色彩吗?会写香味吗?会写人们的活动吗?会写秋的丰收呢,还是秋的萧瑟呢?秋的落叶仅仅是悲哀吗……这样,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也推荐了精彩篇目,比如《丁香结》,这篇文章不长,丁香的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生动引人,结尾对景物进行了拓展意境,融入作者的感情,引申了人生的思考,这点很值得学生来学习。因为写景作文,语言美,景美,吸引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提升一个高层次的意境美。随后,学生可分组研读,自己选择喜欢的写景篇目,二至三篇,小组讨论,摘记自己喜欢的写景美句。最后,借老师自己所写的景物描写片断,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难,老师能写出来,自己同样也能写出来。进行到这里,学生对写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再进行写景作文训练就比较顺手了。训练后,分享学生的写景片断,师生共享这次主题写作课的快乐。

简单地说,这次主题写作训练,让学生学得写景的要点,学得情景交融,让景物作文能够淡妆浓抹总相宜,与写人记事的作文一样同样会出彩!

教材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丰子恺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感受丰子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反语的写法,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1、由鹅身上的傲气引导学生回忆复现鹅的姿态和叫声的描写:

丰老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出示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1. 自由读,感受步态的高傲:鹅走来了。自由读第4自然段:有没有感受到高傲的步态。

指名分别读──评“鸭小姐”“鹅先生”的朗读。

(2)、视频突破“净角”难点:

有不明白的吗?(净角) 谁知道?(课件出示) 指名说感受。

师:丰老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

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3)、朗读体会对比写法: 谁能通过朗读表现鹅步态的从容、大模大样,那股傲气?

2、默读感受:“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这回请你默读第5、6、7自然段,为什么使我们

发笑?你感受到他的高傲了吗?(可以划出有趣的词句,把感受写在旁边。)

①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师:真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不会变通啊!令人发笑。

师:吃东西也是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并且很会摆架子。

②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因为它太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高傲吧!)

③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师:喜欢“鹅老爷”这个词吗?(太形象了,它的确像个“老爷”,吃饭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因为它总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狗来偷吃,饭被狗吃净了,它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师:说得多好!这鹅真是有股傲气,架子十足!怪不得丰老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再次出示咏鹅课件,感受白鹅的可爱。

2、感悟写法:感受拟人手法及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味喜爱之情:

小结:作者用这种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有许多好的方法,大可不必口口声声地说我喜欢它。

3、请同学们回味课文后,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的白鹅。 试着用我们发现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教材课件 篇7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前

学情

1、  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合作搜集钱塘江的大潮的文章或者图片,互相交流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  读读P5页的“资料袋”,了解钱塘江的秋潮。

3、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预习课文,补充暑假的预习本(含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

4、教师:PPT

学习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

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时

安排

2个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5分钟)

读第一组课文的导语,问学生:这个单元是一组关于什么内容的文章?自然奇观。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ppT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广州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广州的白云山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查字典)

理解“观”----“奇观”――“天下奇观”词语的意思。

1、理解“观”“奇观”“天下奇观”词语的意思。(词语教学)

2、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5分)

1、  交流预习情况:多音字“号”,“薄”,“称”;难写的生字:笼罩,蒙,昂

2、  学生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3、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板书:

天下奇观   (景象)                  山崩地裂     一堵水墙

作业布置

1、  认真完成《黄》第1课。2、   摘抄默写第3、4段和自己喜欢的其他句子,写写体会。(读书笔记本)3、   结合第9页资料袋的内容和图片预习熟读第二课。查找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材课件 篇8

本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在保持高年级教材整理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教材主要特点

(一)主题设置灵活多样,编排形式又有创新

在努力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谐统一的前提下,设置专题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例如,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主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通过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再如,《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四篇课文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有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有的则是从名著中节选的。设置这个专题,不仅仅是为了读这几篇课文,而且是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历史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又如,作家笔下的人,收入的是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人的精彩文章或片段,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揣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人物描写一组》,由三个片断组成:分别是节自《小兵张嘎》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红楼梦》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种用片断集成编制课文的作法,是一种新尝试。其中的每个片断篇幅短小,易于阅读,便于借鉴,而它形成的合力──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难以及的。本册还编排了一组专门用于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走进信息世界,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与其他单元截然不同,类似于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编排这个单元意在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信息对于现代人学习、生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学习搜集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总之,本册的专题设置和单元组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语文味儿,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文系统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学语文、学做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选编的新课文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

教材选编了一大批新课文:有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丝绸之路》,有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精神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充满生活情趣,再现多彩童年生活的《祖父的园子》《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的《桥》,有表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力量》,有展现多姿多彩异域风情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给学生利用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重视爱国主度、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课文的选编上,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如,在走进西部这组里,编者精心选择四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祖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习热爱祖国的感情,还可以从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在他们让我感动这组里,学生可以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国际主义情谊;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还能体会到一个普通的孩子爱他人的那颗金子般的心。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内容。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丝绸之路》《桥》,这些课文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他们做热爱祖国、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1)文言文。在第三组语言的艺术里,本册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作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

(2)近代白话文。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安排了《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这些课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意思与现在不一样。如,已后就是以后,登时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教师应当相应地进行一些解释。

(3)剧本。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肢本。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剧本的基本我生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剧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这是剧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巧妙斗争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学生不仅能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4)相声。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则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是以对话(包括叙述、评论、介绍、争辩、摸拟)的形式,抖包袱的手段来表现一定的主题。相声要引人发笑,就必须运用一些手法,把许多矛盾集中起来,组织在一起,通过对比、夸张及反复强调,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一般说来,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通俗易懂、明快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第三组的《打电话》是一段对口相声,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说话啰唆的人物形象,让人在捧腹中受到教益。

4.拓宽课文系统,编制资料袋阅读链接课外书屋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栏目,以丰富语言学习内容。

资料袋是为了方便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的相关资料。如,在《丝绸之路》课后,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简单介绍;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简单介绍了林海音和《城南旧事》;在《将相和》课后,简介了《史记》及其作者;在《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后,分别介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相关内容。阅读链接是在某此精读课文之后,链接相关作品,体现拓展阅读的思想。如,在《白杨》一课之后,让学生阅读艾青的诗《帐篷》;在《威尼斯的小艇》之后,提供乔治桑写的《威尼斯之夜》让学生阅读。资料袋阅读链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根据教学设计灵活处理。此外,在单元之后的回顾拓展中,还编入了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课外书屋。日积月累引导学生读背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成语等,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成语故事本册编入的是《程门立雪》和《入木三分》,通过阅读,了解成语的出处,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课外书屋》是根据《课程标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设置的推荐好书的栏目。上述内容应视为课文系统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利用。

(二)精心设计导学和练习系统,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l.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益。例如,第三组语言的艺术,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口语交际则练习劝说别人,注意说话得体:另外就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辩论,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习作是练习写发言稿,发言稿要根据需要,符合情境。在交流平台中则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明白、简练、得体地进行表达。

2.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如,引导学生找出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草原》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弦在表达上的效果;《再见了,亲人》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型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如,抓住重点旬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戚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题目在有点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下面加点。)

如,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注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将相和》课后有个题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如,领悟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武松打虎》一课之后安排了这样的思考题: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如,引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园后果,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在《草船借箭》课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又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人物描写一组》课后。提示学生: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个片段中找一找,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组,集中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展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感受和领悟读写方法两个方面,供教师教学时参考。编者有意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读写方法、习惯上,以体现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其中涉及口语交际的有:表达要清楚、明白、得体。涉及阅读理解的有: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了解剧本和相声的特点: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交流自己印象深的人物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涉及写法的有: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等。

一些单元交流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如,儿童生活这一组,可以交流对课文内容方面的感受,可以交流对课文写作方法的体会,也可以交流在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每次只作简单提示,怎样深入下去,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加以引导。有的交流内容可以相对集中。如,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语题集中在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上。这样的编排,是希望学生在大量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能围绕某一方面,进行小结、归纳和提升。此外,在本册最后一组的交流平台里,还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结的基础上,交流本学期学习语文的收获,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如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获得了哪些语文能力,习得了哪些学习方法,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以交流平台为凭借,交流学习心得,这既是一个单元读写重点的梳理,又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引导下,学习如能长期坚持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学习的收获,语文学习必有长进。

4.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的需要,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形式又有了一些变化。

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讲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更全面,兼顾交际和独白两个方面,难度也有所提高。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安排了两次。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练习,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更加重视写实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此外,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定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例如,口语交际习作四,从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引出话题,启发学生回忆并讲述令自己感动的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写下来。又如,口语交际习作八,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写。

(四)单设综合性学习单元,学生策划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分成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分步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订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相关资料,使那些师生自己搜集资料有困难的地区、学校,也能读到保底的材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提供研分报告的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本单元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这样的大综合单元里,除了学习的专题和的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步聚、学习成果的呈现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

(一)依纲扣本,熟悉教学目标,了解编辑意图,一个学期的教学都是为着实现本同教学目标的。

(二)整组备课,整组设计,整组教学。

要有整合的思想。语文知识的掌握,读写训练重点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形成,要整组教学完成。要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交流平台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读写教学与本组训练点的联系。也可对一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重组,目的是使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三)识字、写字教学(在讲论教学时提的不多,但要重视

识字主要靠自学,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写字仍重视,既要写单个字,又要写词语。要适当提高写字建设,培养听记能力(由词到句到写)

(四)阅读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是阅读的两项基本功,是保底的要求。要舍得花费境,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学,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自读正悟。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加强续写结合,兼顾理解、表达

(1)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借交流平台总结读写规律。

4.继续训练精读、略读,学习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五)口语交际教学

1.提高交际的质量。(有层次,有深度,语言美,看对象)

2.交际训练与独白训练并重。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能当众作简短发言,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六)习作教学

1.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40分钟能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3.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重点是: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

4.加强结合阅读课和日常的小练笔,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七)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课文教学进行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单元,要抓布置;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交流做法(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名人演讲、趣联名谚;写提示语、广告词);活动后的展示,评议。

2.大综合单元

第一板块: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感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活动方式是搜集资料,阅读(包括收上提供的和同学们搜集的)讨论交流。

第二板块: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主要活动方式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发表交流。

特点:任务驱动,会作探究。

重点抓以下环节:

(1)制订计划。

(2)就第一板块进行交流。

(3)阅读例文,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

(4)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跟踪辅导(研究问题的确定;资料的获取与筛选;形成观点;得出结论......)。

(5)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教材课件 篇9

作者:杜琼香

**:《读天下》2018年第21期

摘要:在新课改下,活动式教学重要性越发凸显,其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形式等,其目的都在于掌握地理知识学习的核心方法,提升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同时,借助这一方式,还能够使中学地理教材功能性加以完善,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

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务必要对教材活动设计与教学方式加以重视,将其优势所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中学地理特色教学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在分析中学地理教材活动设计优势的基础上,着重**了中学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设计;教学;优势;策略

因地理教学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地区政策等,所以对中学地理教学而言,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而是应以活动的形式来调动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积极性,强化地理理论知识的可实施性,让中学生能够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这样才能够使中学地理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中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得到进步。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教材的活动设计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 活动设计在地理教材中的优势

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如利于凸显教学风格、提升学生素质以及弥补教材不足等,都为主要优势所在。所以,对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应积极对地理教材活动设计加以运用,发挥其优势,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提高。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优势在于:

(一) 凸显教学风格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向学生大量灌输地理知识,以期提升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然而这一种教学方式却极度缺乏自身风格,致使地理教学以千篇一律的模式开展,不但难以激发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会抑制教学进度的加快。所以,针对此情况,对地理教材的活动设计的运用,不仅能够使教学风格得到凸显,还能够使中学地理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使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都能够被燃起,如此才能称之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材课件 篇10

江苏大学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活动栏目的教学设计

活动13.6 观察电流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流表的结构特点和读数方法

⑵会对电流表进行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了双量程电流表的结构特点和读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电气仪表使用习惯,具有保护仪表的安全意识。

(2) 体验自学电表的使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团队意识。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自己总结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和使用规则,学会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养成使用电学仪器的良好习惯。教材活动以填空形式设置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练习可以自主完成**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学生虽然对电流表这种电学测量仪器是初次接触,但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愿意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其读数方法,因而教师可以充分开放课堂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得出结论。

讨论交流后,要及时对学生的过程做出积极评价,并做适当的补充总结,使学生掌握规律

三、教学突破

1、组织好活动内容自主学习和小组分工,让学生认真观察,结合以前所学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掌握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2在学生讨论交流结果后,教师将传授知识,总结所有测量仪器读数的共同特点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流表6只、导线12根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可以对比以往所学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来学习电流表的读数,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建立对测量仪器共性认识,加深理解。展示交流环节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将电流这个物理量、电流的单位、电流表的电路元件三个符号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印象。

教材课件 篇1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结果。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它承接前面学习的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对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将前后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打下基础。综合来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维目标:新课标中与细胞膜有关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识别生物图并能对图表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教学难点为:“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受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了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刚开始,对于细胞膜的边界性意义尚未形成。高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课堂积极性较高,若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主动性较强。

三、说教法学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法,教师通过提问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6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1、(诗意导入,激发兴趣)在课件上展示一首诗《爱到细胞深处》,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诵,并找出其中我们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点。在充满诗情的意境中,感受生物之美。同时,利用诗中出现的“水、糖、DNA、蛋白质”等第二章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布置“学习任务一”进行小组讨论进而引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确定材料,演示实验)要研究细胞膜,就要首先获得材料,教学过程第二步展示几组不同的实验材料图片,布置“学习任务二”,在教师给予一定信息的情况下分小组讨论实验材料以及获得纯净细胞膜的实验方法,由小组代表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最后,教师通过视频演示总结实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3、(给予信息,自主探究)展示不同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布置“学习任务三”,通过三个探究案例,分小组展示探究学习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组内分析得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节细胞膜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将“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中。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4、(联系生活,贯彻理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检测癌症的方式“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并展示武汉市六医院的检验报告单。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是与身边紧密联系的,从而主动积极的钻研学习。响应新课标理念“注重现实与生活的联系”。

5、(自主学习,达成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才能营造和谐轻松自信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细胞膜的功能”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诗,并告知学生描述的是细胞膜的'功能,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课本这一块知识后分小组简要叙述诗中哪些语句分别体现哪些功能,并选代表对每种功能举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探讨学习的方式,巧妙的将重点内容细节化,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记忆更深刻。

6、(课堂小结,能力检测)课堂最后,由学生代表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步板书。通过拓展创新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如下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互动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够掌握细胞膜的基本成分,能够联系实例理解并记忆细胞膜的功能,掌握细胞膜的提取方法,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到细胞膜对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性。

尾声:

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探究能够让学生自主发展创新能力,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发展个性,这才更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材课件 篇12

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二册活动栏目的教学设计

活动15.1比较两个灯泡的亮度和暗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电流做了多少功与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有关

⑵会用电路中串联时电流不变或并联时电压不变的特点控制变量,验证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在实验中选择适当的电路连接方式和电表来**电流做功多少与电压电流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物理思想。

(2) 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学会用转换法判断电流做了多少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电气仪表使用习惯,具有保护仪表的安全意识。

(2) 体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团队意识。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活动是验证性实验,与旧教材“**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的活动有明显的不同,本活动中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观察到两个小灯泡串联时,电压高的灯泡更亮;两个灯泡并联时电流较大的灯泡更亮,能够通过实验看出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分别是电流和电压,从而理解电功的公式w=uit。同时在教材中给出了两个实验的器件图,便于指导学生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三、教学突破

1活动设计的关键是控制变量。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分压;并联电路电压相等,分流”的原理,分别按照实物图连接电路。没有必要告诉学生,灯泡的电阻很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

2、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以采用这样分组的方法:一组用三节干电池做灯泡串联的实验、另一组用两节干电池做灯泡并联的实验然后汇报总结结论。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池12节、灯座12只、规格不同的灯泡18只、导线36根、开关6只、电流表12只、电压表12只、滑动变阻器6只。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1、本活动虽然验证了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但最多知道能说明电流做功多少与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有定性关系,并不能直接得出w=uit的公式,因此教学中引入公式时,应强调“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这一点不能忽视。

2、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对选取不同灯泡的做法还存在疑问,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便可知道这样做的目的。由于此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将不重复该实验。

结构素描课件八篇


结构素描课件(篇1)

结构素描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结构素描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结构素描的基本构图技巧;

3. 学会运用线条和阴影表现物体的形体;

4. 培养学生对于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二、教学内容:

1. 结构素描的概念和定义;

2. 结构素描的构图技巧;

3. 使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体;

4. 运用阴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结构素描的概念和定义;

2. 分析结构素描的构图技巧,如黄金分割、对称构图等;

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体,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4.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阴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通过实例演示并进行练习;

5. 导入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绘制一幅结构素描作品,包括线条和阴影的运用;

6.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并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手段:

1. 板书和多媒体展示;

2. 实例演示;

3. 学生练习和作品展示;

4. 互动交流。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进行评估;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可以通过互动交流进行评估;

3. 学生对于结构素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通过综合练习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估。

六、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进行结构素描练习;

2. 组织学生进行素描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美术作品展览,展示他们的艺术成果。

结构素描教学方案范文

结构素描是一种通过线条和阴影表现物体的形体和立体感的绘画技法。它是绘画的基本功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对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素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技法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秀的结构素描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技法所能传递出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我们需要详细分析结构素描的构图技巧。黄金分割是一个重要的构图原则,我们可以向学生详细解释它的含义和运用方式,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外,对称构图和透视构图也是常用的构图技巧,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演示和学生练习进行教学。

随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体。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物体,如水果、花瓶等,向学生演示如何观察物体的形态特征,并通过画线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动手尝试使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体。

同时,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阴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阴影是表现物体立体感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和实践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观察物体的光影变化,并通过描绘阴影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使用阴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技巧。

最后,我们进行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绘制一幅结构素描作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观察和绘制,通过线条和阴影的运用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立体感。在完成作品后,学生进行展示和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和进步。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理解结构素描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基本的构图技巧,并学会使用线条和阴影表现物体的形体和立体感。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还可以互相学习和提高,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结构素描课件(篇2)

主题:结构素描教案

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理解和应用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于形体结构的把握和表现能力;

4.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

1. 结构素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结构素描的基本技法;

3. 结构素描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示范和讲解:教师通过展示范例和实际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 实践练习: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3. 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难点,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精美的结构素描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测这幅作品是如何完成的。

2. 讲解:向学生介绍结构素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解释结构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3. 示范:教师进行实际的结构素描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观察和捕捉物体的形体结构,并如何运用线条和阴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4. 练习: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简单的物体进行结构素描练习,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整体形状、主要轮廓和局部细节,并运用适当的线条和阴影进行描绘。

5. 互评和改进: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作品互评和改进,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改进自己的作品。

6. 创作任务:布置一个创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物体进行结构素描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

7. 展示和分享:学生完成创作后,组织展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激发彼此的创作热情。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的练习作品评估:通过评估学生的练习作品,判断学生对于结构素描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 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通过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判断学生对于结构素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课堂参与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

1. 结构素描范例作品;

2. 练习和创作任务的物体或图片;

3. 绘画用纸、铅笔、橡皮、铅笔刀等绘画工具。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结构素描教学,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技法,而且通过实践练习和创作任务,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对于形体结构的把握和表现能力,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学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结构素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并通过互相欣赏和分享活动,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更加积极和融洽。通过本次教学的实施,我也收获了一些教学经验,例如在布置作业和评估学生作品时要更加具体和细致,以及在个别指导和辅导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些经验将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

结构素描课件(篇3)

一、说教学

思想长期以来我们在设计类学科的素描教学中,沿用了造型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但教学中我们较难解决两者在观念、目的和方法上的衔接与,即以具象绘画能力为目的的绘画基础教学与以抽象形态和造物构想训练为目的的教学之间的衔接与裂带。如何使素描成为为设计造物本质训练,而非仅是作为绘制表现图为目的的造型基础奠定良好的基础,是近十年来设计基础教学研究面临和积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设计素描跨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素描概念,是具有很强目的性、特殊观察角度和审美意义的素描形式。《结构素描的分析与综合》是我这种教学思想的尝试和探索。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结构素描的分析与综合》是基础美术强化训练丛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之一《设计素描静物》中的第一部分,这一节在整体课程中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具有三维立体造型的想象能力和灵活的组织、运用形体能力。其次,要求学生采用徒手画的方法以线为主,组织整理形体关系。由于书本中都是静物作品范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部分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容易弄清楚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А、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在不同透视角度、不同空间中形体结构相应变化的规律的认识。②了解物体的形体结构及构成关系。

B、能力目标:①能对物体进行分析与综合,将形体分析为画面的和空间想象的。②掌握作画步骤,可着意将物体看不见的部分也画出来,并有选择地将各种结构线留在画面中。

C、德育目标:提高学生对各种物体造型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学生更热爱本专业。

3、教学重点:要准确地塑造一张静物素描,除了对形体外部结构的观察与分析,还要理解物体内部结构以及对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表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和表现物体结构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4、教学难点:如何把物体看不见的部分也分析表现出来,是本节课的难点。将其定为难点的主要原因:①一定要弄清楚物体由什么几何形组合而成的。②看不见的部分和看得见的部分是如何连接。

三、说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美术设计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全班42人。其中,女生13人,男生39人。他们大部分人入学前没有素描基础。他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物体的透视、比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力求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和表现以几何形体构成的物体。

四、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说教法

本课是在前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初步掌握物体透视、比例的知识。在教学上,我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形象直观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范图,通过实物,讲解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得出理论知识,并安排适当的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逐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讲解例子时,则注意配合学生,形成“师生合作”的局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破教学难点。

2、创设情景,优化课堂提问。课前有复习提问,课中有启发性和发散性提问,课后还有总结提问,提问中始终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体现了一定的课堂教学层次性,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多种方式灵活提问,课后的提问注意到课堂讲授时未曾涉及的知识点。

3、示范法:教师示范画一张以线体现结构的素描。

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目的任务:

1、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个人教研专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习惯意识的培养。

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

第一周:参观和旅游

第二周:游乐场中外民居

第三周:粉印版画生活用品

第四周:老房子

第五周:点、线、面

第六周:会变的花会变的树

第七周:水墨游戏

第八周:剪纸(一、二)

第九周:十二生肖

第十周:纸卷造型

第十一周:近大远小

第十二周: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

第十三周:新老街道

第十四周:小设施我设计的小设施

第十五周:我制作的小设施(一、二)

第十六周:摸物背形

第十七周:实物的联想(一、二、三)

第十八周:染纸

第十九周:书签民间年画

第二十周:复习考试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结构素描课件(篇4)

结构素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习结构素描的绘制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物体结构与形体关系的观察和把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 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结构素描的绘制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结构素描是指通过对物体结构和形体关系的观察和表现,描绘物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一种绘画方法。它在绘制过程中注重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材质,力求准确地表达物体的形体和结构关系。

2. 结构素描的绘制技巧和方法

2.1 观察物体的结构和形体关系

结构素描的第一步是仔细观察物体的结构和形体关系。要寻找物体的主要轴线、辅助轴线,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比例关系。观察时应注重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掌握物体的基本构造。

2.2 运用比例关系绘制基本轮廓

基于对物体整体结构和形体关系的观察,运用比例关系绘制物体的基本轮廓。可以通过椭圆、直线、曲线等基本线条来表达物体的形态和轮廓。

2.3 突出物体的结构特点和质感

结构素描要求准确地表达物体的结构特点和质感。可以通过阴影、明暗和细节等手法来突出物体的质感和材质。要注意观察物体的光源和阴影的变化,把握好光影的对比和过渡。

2.4 添加细节和修饰

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细节和修饰。可以运用交叉线、平行线和捶打等不同的线条表现方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四、教学步骤

1. 介绍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意义和应用领域。

2. 示范如何观察物体的结构和形体关系,讲解运用比例关系绘制基本轮廓的技巧和方法。

3. 指导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物体结构素描,如立方体、球体等。

4.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质感和材质,讲解突出物体结构特点和质感的技巧和方法。

5. 指导学生绘制一些复杂的物体结构素描,如人物、建筑等。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结构素描,并加入个人的想法和创意。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包括是否能准确观察物体的结构和形体关系,是否能运用比例关系绘制基本轮廓等。

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于结构素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是否能突出物体的结构特点和质感,是否能添加细节和修饰等。

六、教学反思

结构素描是一种基础且重要的绘画方法,通过对物体结构和形体关系的观察和表现,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地观察和表现物体的结构和形态,并且鼓励他们加入个人的想法和创意,以培养其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结构素描课件(篇5)

结构素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掌握用不同的线条和阴影表现立体感。

3.能够通过结构素描表现出物体的形态、气质和立体感。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用不同的线条和阴影表现立体感。

三、教学难点:

1.如何从平面的线条和阴影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2.表现物体的形态和气质。

四、教学步骤:

1.引入

通过介绍艺术家们用结构素描表现三维物体的作品,引发学生对结构素描的兴趣。

2.讲解

介绍结构素描的基本概念和技法,如线条、阴影、透视等。重点讲解通过线条和阴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形态。

3.示范和练习

教师示范如何用不同的线条和阴影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形态,让学生跟着练习。练习的对象可以是简单的物品,如球、立方体,也可以是复杂的物品,如人体、建筑等。

4.批评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鼓励优秀的作品,并给予表扬和奖励。

5.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和重点,并强调学生在今后的绘画学习中要注重观察实物,勤于练习。

五、相关主题范文:

1.《静物组合》

这是一幅结构素描作品,画面中的静物组合包括一个水果篮、两个水杯和一些水果。画面通过线条和阴影表现出水果篮和水杯的形态和立体感,水果的色彩也被很好地表现出来。整个画面清晰明了,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2.《人体结构素描》

这是一幅人体结构素描作品,通过线条和阴影表现出人体的结构和比例。画面中的人物姿态自然、优美,神态自然,肌肉线条丰富,非常精准,生动地表现出了人体的立体感和运动感。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

3.《建筑结构素描》

这是一幅建筑结构素描作品,通过线条和阴影表现出建筑物的形态和结构。画面中的建筑物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烈,各个细节都被精确地表现出来。这是一幅非常出色的建筑结构素描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构素描课件(篇6)

标题:深入到结构的本质——结构素描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结构素描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技能:

1. 理解结构素描的本质,掌握绘画中的基本构图技巧;

2. 掌握素描的各种形式,理解其表现形式及内涵,能够彻底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式;

3. 感受色彩,发现构图的美妙之处,能够更好地运用表现力进行作品的创作和设计。

二、教学方式:

1. 采取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讲解素描的理论知识,实践示范操作;

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规定每天实践时间,进行指导和帮助;

3. 循序渐进,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逐步掌握素描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步骤:

1. 系统学习素描基本知识:通过学生之前掌握的基本绘画知识,进一步理解素描的本质和目的,掌握通用的素描线条、阴影和纹理表现方法。

2. 绘制基础素描:为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的素描题材,教授绘制方法和构图技巧,为学生思考、创作和理解艺术作品做准备。

3. 绘制超现实素描:素描作品的表现也有时候是虚幻的,学生需要在此时开始探索构图、线条和阴影的表现和风格。

4. 进行素材运用:学生可以开始将素描作品运用到创作或设计中,通过对色彩和材质的理解,将主观的东西融入到素描作品中,从而为下一步的创作作准备。

四、教学特色:

1. 教师的操作示范漂亮而专业。

2. 授课节奏和学生实际情况完美搭配。

3. 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鼓励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寻。

4. 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素描活动,有助于学生的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效果:

结构素描教案的教学目标显然是取得了圆满的效果。首先,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得到了深刻的提高,掌握了许多基本原理和技巧;其次,学生创作出来的素描作品优美而有力,充分富含艺术气息和种种生命力。此外,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支持和鼓励也能够激发他们的艺术潜力和生命活力。总之,这堂结构素描教案更是一个开启了艺术梦想和感受艺术魅力之境,一个让学生创作出一份深情和灵动的作品之域。

结构素描课件(篇7)

前言

结构素描是素描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种技法,用于快速精确地捕捉物体表面和内部结构,便于后续的绘画和构图。在素描教学中,结构素描往往是学生们最先接触的内容。本文将从结构素描的概念、步骤、重点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技法。

一、 概念

结构素描是指以简明、准确的线条和构造形式,表现所绘制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的一种素描技法。它强调描绘物体的构造和比例关系,通过轴线、对称线等基本线条来表现物体的整体形态和内部结构。

二、 步骤

结构素描的步骤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物体的大致形态

首先要通过粗略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基本外形,即通过轻轻的勾画来表达物体的大致形态。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持清晰,不必考虑细节。

2. 利用轴线勾勒物体的内部结构

利用轴线将物体分割成各个重要的部分,这样可以很好地表达物体的内部结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点和构造。

3. 制定比例关系

在建立物体的轮廓之后,要平衡各个部位的比例,保证它们的关系正确无误。这个过程需要注重观察物体,使用准确的比例关系来表达各个部位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比例关系。

4. 补充和完善内部各个零部件的形态和位置

根据轴线和对称线的表现,补充各个零部件的形态和位置。这个过程也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完成。

5. 细化线条,强调阴影和明度

接下来是对线条的强化和完善,以达到表现物体的形态特点和独特气质的目的。那么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线条不要过于生硬,以致于在之后的绘画中有困难。

三、 重点

1. 观察和比较能力

作为一种描绘物体内部结构和形态的技法,结构素描的重点在观察和比较上。通过观察物体的三维形态,比较各个零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和重心位置,才能达到精确地表达物体形态和结构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细心的态度。

2. 线条交错,层次分明

结构素描强调的是快速而准确地描绘物体的结构和形态。因此,在描绘线条的时候,必须交错和分层处理,以达到表达物体的立体感。例如,对于立方体,可以在各个面上画出不同角度的横向线和纵向线,形成一定角度的双层线条,来展现立方体的内部结构。

四、 技巧

1. 从整体到局部

结构素描的描绘过程可以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依次进行。即从外形轮廓开始,确定重要的零部件和轴线,逐渐细化线条,强调阴影和明度等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注重整体的把握,不要过早陷入到细节的描绘中。

2. 加强对称和重心的表现

对称线和重心是结构素描描绘的两个重要概念。对称线将物体分成了两个相互对称的部分,通过对称线的描绘,可以很好地表达物体的整体形态和结构。重心是物体所在的重力方向,通过强调重心的位置和方向可以更好地表达物体的平衡状态。

3. 适度的强调

结构素描的特点是强调物体内部的结构和形态。在描绘的过程中,可以给一些重要的部件和结构适当的强调,使其更加突出。例如,可以加粗或用粗线条描绘物体内部的某个关键部分,加深或用黑线条勾勒出物体各部分的立体感。

结语

结构素描是所有绘画技法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种技法。通过学习和掌握结构素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形态和结构,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观察和比较,注重整体的把握,适当强调和处理线条的强度和分层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地生动、准确、丰富。

结构素描课件(篇8)

本文将从结构素描教学的意义、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如何进行一堂成功的结构素描课。

一、教学意义

结构素描是绘画基础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作品的基础,也是绘画技能的重要训练。通过结构素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态把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运用各种绘画媒介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结构素描教学是绘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素描基本技能,包括线条的使用、图形表达、构成形体与空间等基本要素。

2.提高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在对形体结构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表达出比较具体、准确、具有个性特点的造型形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形成从事美术创作时的观察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三、内容安排

1.线条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的线条有:直线、曲线、负线、钩线、断笔线等。在安排线条的练习内容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变化多样,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线条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形体基础

形体基础是素描的核心内容,学生首先需要掌握基本构成要素,如基本几何图形,比例关系等等。同时,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把握物体的基本形态和空间三维结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综合训练

在完成以上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行综合训练,尝试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加强综合能力的提高,如人体绘画、建筑绘画等。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

通过讲解素描基础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特点。

2.练习法

利用大量的线条练习、形体练习、综合训练等操作过程,完善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

3.实物观摩法

有时在素描学习过程中,通过实物的观察、描述以及根据实物的形态把握进行素描的训练。

五、评价方式

1.最基础的是准确性评估。

评判学生的作品是否准确形体、建立在正确的线条基础上,作品的形式是否符合所要求的要求以及建立的空间是否有正确的立体感。

2.学生的技巧和造型能力被认为是素描学习或训练的关键和基础内容,需要在评价过程中,

评判是否能够对物体形态和空间结构提出有创造性的表达,评判学生能否利用线条和空间与形态的关系,使思想观念在作品表现中得到完整的传达。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老师培训心得体会总结14篇

老师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06-12

生活的小美好短句(精选66句)

生活美好短句 06-12

2023年下半年财务部工作计划汇编7篇

财务部下半年计划 财务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06-12

大合唱作文10篇

大合唱作文 06-12

一建学习计划(收藏5篇)

一建学习计划 06-12

3月14日情人节浪漫短信【四篇】(分享)

关于3月14情人节短信祝福语 关于2月14日情人节祝福语 02-01

结婚纪念日祝福语送老公(优选70句)

结婚纪念日祝福语 结婚纪念日祝福句子 06-12

人事自我评价(精品10篇)

人事自我评价 06-12

2023姐姐作文(范文5篇)

姐姐作文 06-12

情感语录素材摘录

情感语录 03-29

最新计划学习(集锦12篇)

计划学习 06-1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