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电功率课件

电功率课件6篇

时间:2023-07-09 电功率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飞翔的鱼)教案和课件是教师必备的学习资料,每个教师都应该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是实现现代教学理念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您需要关于“电功率课件”的相关推荐,请查看以下内容,还有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电功率课件(篇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准备回答问题

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

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 学生观看并思考。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功和功率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电功率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际功率,进一步练习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过程,培养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教学难点】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电功率的知识:

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二)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2.5V和3.8V小灯泡、“220V 40W”电灯,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参数的意思。通过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如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引导点拨:由P=UI可以看出,为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必须测出哪些有关的物理量?测这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才能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正好等于其额定电压?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电路,画在黑板上,并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

3、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应该设计出怎样的记录表?请学生画在黑板上。

小灯泡的规格

电压(V)

电流(A)

电功率(W)

灯的发光情况

U=U额

U>U额

U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基本步骤,然后请一名学生试述出实验步骤,教师引导、纠错。

A、断开开关,根据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组器的滑片滑到电阻值最大处。

B、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C、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D、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0.8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2)分2.5V和3.8V两大组其中2.5V和3.8V各六组,学生进行实验,填好实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合作

学生实验完成后,填写好实验报告,然后在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发光?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更亮?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下暗?

(2)小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一定等于额定功率吗?

(3)小灯泡在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是什么功率?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学习到的内容,对实验探究中的问题简要分析。

五、布置作业

如何利用电能表间接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

通过此节物理课程可知:小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不一定等于额定功率!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电功率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别。

(二)教具

低压电源,演示电流表、电压表,标有“3.8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220V40W”白炽灯泡一只,画上用电器铭牌的小黑板一块,写有例题、预习题的小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问:(l)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棗速度。)

(2)怎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棗一功率。)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挂出写有例题的小黑板。)

例:电流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做功180000焦;电流通过公共电车的电动机,通电2秒钟做功120000焦。问:①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多?(通过洗衣机电动机)②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快呢?

告诉学生,电流做功的快做,仅从它做功的多少来考虑是不行的,必须看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做的功多,这就跟比较运动快慢和物体做功的快慢一样。

分别计算出电流通过洗衣机电动机、电车电动机每秒钟做的功:i00焦、60000焦。结论:电流通过电车的电动机做功快。

指出: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了解电流做功的多少,还需要知道电流做功的快慢。在物理学中是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2.进行新课

(1)电功率(师生共同讨论下列的内容)

①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②意义: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注意:上述两个公式适用于任何电路)

④单位:瓦、千瓦。

1瓦=1焦/秒=1伏·安,

l千瓦=1000瓦。

⑤导出计算电功的另一公式W=Pt和电功的单位干瓦时。

W=Pt=l千瓦×I时=1千瓦时

=1000瓦×3600秒=3.6×106焦。

⑥例题(本节课本上的〔例题〕):通过该例题的讲评,向学生强调要正确使用W=Pt这个公式,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公式与单位:

W=Pt W=Pt

焦瓦秒 千瓦·时干瓦时

可再做一些W=Pt的口头练习

(2)额定功率

手拿一个“220V40W”的灯泡提问:通常我们说这是一只4D瓦的灯泡,那是一把60瓦的电烙铁,是什么意思?

①演示实验

告诉学生实验目的:研究灯泡的亮度跟电压的关系。

介绍实验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

让学生观察:两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

实验过程:a.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表的示数为2.5伏,

在下表中记录U、I读数和灯泡的亮度。

b.移动滑片P,使表的示数为2伏,记录。

C.移动滑片P,使表的成数为2.8伏,记录。

实验记录

②师生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并小结如下:

a.在不同的电压下,同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不是一样大,灯泡消耗的功率可由P=UI来计算。

b、灯泡的亮度由它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决定。灯泡越亮,表明其消耗的电功率越大。C.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为了使用电器正常工作,应使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d.每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而实际功率有许多个,我们平常说这是一个40瓦的灯泡,指的是这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是40瓦。

e.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当U实

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烧坏。

③教师出示一个“220V40W”的灯泡和铭牌,让学生观察,然后挂出有铭牌的小黑板,介绍灯泡上的标志和铭牌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一些电器设备的功率。

3.小结:略。

4.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预习题抄在小黑板上。)

预习题: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3.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4.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应如何连接?

5.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6.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Zfw152.cOM

7.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四)说明

l、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这些不易分清,通过演示实验来讲解,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这里主要是讲清概念,不要急于进行较复杂的计算。

2.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实验,一是为了复习巩固电功率的概念,二是为下节课顺利实验做好准备。

3.对于较好的学生可布置他们课后推导对纯电阻电路适用的

电功率课件(篇4)

课题:

电功率。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教具:

“36V40W”电灯一只,标志清晰的“220V10Ow”“220V15w”白炽灯两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或画上铭牌的小黑板一块,演示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滑动变阻器,低压电源各一只,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复习提问: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利用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棗速度)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利用物体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棗功率)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呢?请看下面的例题,展示抄有例题的小黑板:

例1:电流通过电扇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2000焦耳;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秒钟,做功40000焦耳,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电流通过电扇电动机做功多)

然而,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快呢?

告诉学生,要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仅从它做功的多少来考虑是不行的,必须看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做的功多,这就和比较运动快慢和物体做功的快慢一样。

让我们来计算一下上题中电流每秒各做多少功。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每秒做功。

结论: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做功快。

讲述: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不仅需要了解电流做功的多少,更需要知道电流做功的快慢。在物理学上,是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本节就来学习有关电功率的知识。

二、讲解新课

板书:二、电功率

什么是电功率呢?与力学中的功率相类似,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电功叫做电功率。板书: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电功率通常用字母P表示,根据定义,可得出计算电功率的公式。

(2)公式: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如果电压U的单位用伏特,电流I的单位用安培,电功率P的单位就是力学里功率的单位瓦特。

边讲边板书:

(3)单位:瓦特、千瓦,l千瓦=1000瓦。

向学生指出,由电功率的单位千瓦,还可以导出一个常用的电功单位千瓦时,电功率是1千瓦,电流在1小时内所做的电功就是1千瓦时。那么1千瓦时合多少焦耳呢?板书:由公式W=Pt得

W=Pt=1千瓦×1时=l千瓦时

=1000瓦×3600秒=3.6×106焦

即1千瓦时=3.6×106焦。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还有一个什么电功的单位表示的电功也等于3.6×106焦耳?(度)告诉学生,1千瓦时就是1度电。根据国家的计量标准,在技术文献中,电功的单位不再用“度”,而统一使用“千瓦时(kwh)”这个单位。

让学生做课文中的例题,然后讲评,向学生强调要正确使用公式。特别是要正确代入各量的单位,并用W=Pt做一些口头练习:

问:100瓦电灯正常工作10小时,做多少电功?

20千瓦电动机工作半小时,做多少电功?

转入额定功率的教学。(用课本上“通常我们说这个电灯的功率是40W……同一个用电器的功率总是同样大吗?”引入要讲的课题)

指出我们可以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向学生说明演示实验的目的、做法、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的现象,然后做实验。

实验后,让学生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然后指出用电器工作时的功率和它工作时的电压有关系。

边讲边板书:

2.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进一步向学生交待用电器实际消耗的功率(通常叫做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边讲边板书:

当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U实

最后,让学生观察白炽灯泡上的标志,说明其含义;传看或展示小黑板上电动机的铭牌,加深对额定功率、额定电压的印象。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第二节练习和习题第1、2题。

看课本列出的一些电器设备的功率,算出47厘米彩色电视机在额定电压下工作5小时要用多少电。对有兴趣的学生课外可布置做章末小实验“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九章

电功率课件(篇5)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本节课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内容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学“速度”和“功率”的概念进行类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探究电功率跟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前面实验探究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要根据实际情境设计问题让同学解答,在解题中激发兴趣。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和思维的方法,所以在在设计本教案的时尽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来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电功率课件(篇6)

【电功率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电功率测量】电功率包括直流功率、交流(有功)功率和交流无功功率。按测量对象,电功率测量分为直流功率测量、单相功率测量、三相系统功率测量和无功功率测量。详情请点击:中考物理电功率知识点备考:电功率测量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I2RP1:P2:P3:…Pn=R1:R2:R3:…:Rn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常用公式P=P1+P2+…Pn 详情请点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知识点讲解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请点击: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焦耳定律

延伸阅读

初中功率课件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性。您在寻找好文章吗我们向您推荐“初中功率课件”,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更多人不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功率课件【篇1】

【例1】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直线 运动,已知AB=BC,设AB段是光滑的,拉力 F做的功为W1,BC段是粗糙的,拉力F做的功 为W2,则W1和W2的关系是( )

【例2】足球运动员用50N的力踢足球,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后,又向前运动了50m,在足球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是______J。自行车是最环保最经济的交通工具,假若你和自行车的总重约为600N,上学路上你在20s内匀速通过80m,若车受到的阻力为总重的0.05倍,那么可以估算出你通过这段路程时蹬车的功率约为( )

A、(2)(3) B、(1)(2)(3) C、(2)(3)(4) D、(2)(3)(5)(6)

2、一学生用100N的力将0.5kg的球沿水平方向踢出20m远,则该同学对球做的功是( )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质量分别 是m1、m2、m3,且m1>m2>m3,在同样大的力的 作用下,物体都沿力F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则力F做的功( )

4、用200N的力,沿水平方向分别拉着重为1000N和500N的两辆车匀速前进15m,则( )

A、拉重车做功多 B、拉轻车做功多 C、拉两辆车做功一样多 D、无法确定

A、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B、功率越大,做功越快 C、功率越大,越省力 D、功率越大,做功时间越短

7、甲、乙两台机械工作时,若甲做的功是乙的一半,乙所用的时间是甲的2倍,则( )

A、甲的功率大 B、乙的功率大 C、甲、乙功率一样大 D、无法比较

A、他对物体做的功一定为30J B、他对物体做的功不一定为30J C、他的功率为15W D、他的功率为60W

9、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在2min内把一个120N重的物体搬到10m高的楼 房上,那么这个人对重物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 )

A、5880J 49W B、1200J 10W C、7080J 59W D、以上结果均不对

10、马用800N的力可拉着2×104N重的车前进,人用600N的力也可拉着同样的车前进,则对车做的功相比较是( )

11、小丽用40N的水平推力将一个重90N的箱子水平推动了1m,所用时间 2s;小宇又将这个箱子匀速提上了0.4m高的台阶,所用时间1.5s。比较小丽、小宇所做的功W1、W2和做功的功率P1、P2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

A、W1 > W2 P1 < P2 B、W1 >W2 P1 >P2 C、W1 < W2 P1 < P2 D、W1 < W2 P1 >P2

12、甲、乙两人的体重之比为5:6,从一楼跑到6楼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9:10,则甲、乙两人做功之比为__________,功率之比为_________。

13、举重运动员把重1200N的杠铃在3s内举高2m,运动员对杠铃所做的功为_________,

功率为_______;然后运动员举着杠铃在空中停留3s,在这后3s内运动员对杠铃做的功为________,功率为________。

14、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的牵引力是3×104N,每小时行驶3600m,每小时拖拉机做的功是_____,功率是_______。

15、一辆10KW的汽车,以5m/s的速度行驶1km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车的牵引力是_____,所做的功是______。

16、一个成年人的质量为60kg,人的密度大致与水相近,这个人的体积约为_____m3。他匀速地从楼梯底端走上顶端,若楼梯长为5m,高为3m,则他需克服自身重力做_____J的功。

17、如图所示为现代装卸货物时常用的叉车。在某次装运中,叉车先把2000N的货物叉起后水平移动100m,然后举高1.5m后装运到货车车厢中,则在此过程中叉车对货物共做功 。如果举起货物时用时5s,则叉车举起货物时做功的功率为 W。

18、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判断物体做功的快慢:一是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二是 相同,比较 。

19、某班男同学举行爬楼比赛,看看谁爬楼的功率大,要测出某同学的爬楼的功率: (1)已测出了这个同学的质量,还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

(2)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由测得的物理量,计算爬楼功率的表达式为:

20、重为120N,底面积为0.1m的物体在20N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运动了10m,用时20s。求:(1)物体对地面的压强 (2)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3)拉力所做的功和拉力的功率。

21、一台拖拉机的功率是6KW,它匀速耕地的速度是1.5m/s,则它所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少?

22、一台水泵给一个水箱供水,工作1h把水箱灌满。已知水箱高出地面30m,容积是50m3。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g=10N/kg)

23、某人乘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出租车的牵引力为3×103N,右边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3)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做的功(4)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功率

24、教学大楼每层楼高为3m,小明提着一重为50N的箱子,沿楼梯从一楼登上三楼,再沿三楼水平走廊走了4m进入教室,从一楼到教室过程中小明对箱子做了多少功?

25、一辆重5×104N的汽车,以36km/h的速度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3km。若汽车在这段路中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是30kw,求:(1)汽车在这段路程上所做的功;(2)汽车行驶中所受阻力的大小。

初中功率课件【篇2】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

W,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t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

计算公式:P=W t单位:瓦(W)、千瓦(kW) 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

三、相关知识

机器铭牌上的功率

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

8B13

扬程

12.7m 流量

270m3/h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5m 轴功率

11.3kW

转速

1450r/min 配套功率

17kW

效率

83% 出厂编号

重量

11kg

水泵厂

出厂日期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

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 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

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

四、学法点拨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 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

探究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一、功率的概念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而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①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得看时间;反之,做功多功率就大,也不对,还得看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功率是由时间和功两个因素决定的.

②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

二、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功率的公式据其概念可以写成P=s另外还常用千瓦、兆瓦、马力.

W,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W=1J/tW,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ts

②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z/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

可得p=Fv.

t

①功率的公式P=③马力是功率的单位,不是指马的力气.

三、比较功率大小的方法

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办法比较其大小.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功率越大;

(2)在完成相同功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的物体,功率越大;

(3)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P=

W计算,进行比较. t

四、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功是有 用的.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联系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大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典型例题精讲

题型I 面向全体,双基巩固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B.做功时间越短,功率一定越大

C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D.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一定越大

分析:根据功率的定义和公式P= 可知,当物体做功一定时,功率跟物体做功时间成反比,当物体做功的时间一定时,功率与物体做的功成正比,故A、B都不对,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也不正确,由功率的定义可知C正确,应选C

答案:C

例2 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内把一辆重为1 500N的汽车举高了2m,起重机对汽车做了——J的功,功率是————W(g取10N/kg) 分析:新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功和功率的方法.由公式W=Gh可求出起重机对汽车做的功,再利用 P=

W

求出功率.答案:30000 3 000 t题型Ⅱ

生活·物理·社会

例3关于机器的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器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

B.机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C.机器的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低

D.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有用功越多 分析:(1)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说明做功快,与做功多少无

关;(2)功率与机械效率无关.

答案:A

例4 甲、乙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同上五层楼,甲快步跑上去,乙慢步走上去,如 果他们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W甲、P甲和W乙、Pz,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W甲=W乙,P甲=P乙

B.W甲=W乙,P甲> P乙.

C.W甲> W乙,P甲> P乙

DW甲> W乙,P甲=P乙

分析:甲、乙两同学体重相同,所以上楼用的力相同都是从一楼到五楼,所以通过 的距离也相同,因而据W=Fs做的功也相同,甲快步跑上去,用的时间小于乙用的时间,据户=车所以甲的功率大于乙的功率.

答案:B

例6 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 ——J。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m,(g取10N/kg)

分析:本题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W=Fs =1.5WX24X3 600 s=1.296X105J;由公式W=Gh=mgh,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h=216m

答案:1.296X105 216 课标理念剖析

探究性问题剖析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物理的手段,本身也是物理学习的内容,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目标.按探究的步骤,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改目标.

例题

我们经常都要爬楼,你知道自己爬楼的功率是多少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定它,要求写出测量仪器,主要实验步骤及功率的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课后小结

一、知识梳理 功和功率的区别

二、方法规律总结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公式尸=之中反映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其中的两个 量可以确定另外的一个量,但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个,将无法确定另外量的大小.

功率与机械效率的有关区别加下表。

由上可知,功率与机械效率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并不 一定高,同样,机械效率高的机器并不一定做功快,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初中功率课件【篇3】

2.大小相等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于原来静止、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A、B上,使A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了位移s,使B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同样的位移,则拉力F对A、B做的功W1和W2相比较 ( )

3.一个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跟竖直方向成θ角的斜向下的推力F的'作用下沿平面移动了距离s,若物体的质量为m,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则在此过程中 ( )

5.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处由静止下落,若不计空气阻力,在第2s内和第3 s内重力做的功之比为 ( )

6.一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t=0开始,将一个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在该木块上,在t=t1时刻F的功率是( )

C.据 P=W/t可知,只要知道时间t内机器所做的功,就可以求得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机器做功的功率

D.根据 P=Fv可知,发动机功率一定时,交通工具的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

二、计算题:

8.在恒定合力F作用下,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一段位移s后,速度达到v,做功为W。在相同的恒定合力F作用下,物体的速度由零增至nv,则F做的功是原来的______倍,通过的位移是原来的______倍。

9.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在使斜面体向右匀速移动距离L,如图

所示,有哪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了多少功?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多少?

10.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拉力作用下运动,求下列各种情况下拉力做的功:

(1)拉力沿水平方向,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25的水平地面上匀速移动4m。

(2)拉力沿水平方向,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25的水平地面上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移动4m。

(3)用大小为50N的、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拉物体,使物体沿水平地面移动4m,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

(4)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4m.。

12.一质量为5kg的小球从空中自由落下,求物体:(1)前3s内重力的平均功率。(2)第3s内重力的平均功率。(3)第3s末重力的瞬时功率。

初中功率课件【篇4】

本文旨用于解决功 功率 机械效率的理解,以及讨论他们的关系,不涉及公式讲解。公式部分各位自己再去背一下吧。

那么同样的一顿饭,两个人一起吃,一个细嚼慢咽,一个狼吞虎咽,前者就可以认为

后者吃得快(做功快)。

因此,功率的大小与做功的多少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中间一定要增加一个控制量——时间:即便细嚼慢咽的人,吃一整天,也要比狼吞虎咽的人吃几口要吃的更多一些。

每个人吃饭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香辣虾,

有的人只吃虾仁部分,把虾头留下来,买了一斤吃了半斤,留了半斤壳。

但是有的人(比如我)就喜欢带壳一起嚼碎吃,一点没浪费。

于是就有一个特定的算法:吃的量与实际买的量的比值。比值越小说明浪费越严重。

再回头看,不论是能吃的人还是吃的快的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谁也不能确定他会不会把虾壳留下来。

所以说,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者在没有明确另外的说明下,是无法确定之间的关系的。

额外功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不得不做的一个不愿意做的事儿。

好比我点花蛤,老板就把壳一起送过来了,虽然我不能吃,但是这壳的重量还是要算在饭钱里的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比如*、?、※、◎等等,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初中功率课件【篇5】

(1)在前面做过了“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参考它的思路,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如果给你额定电压分别为2.5V和3.8V的小灯泡各一只,你能测出它们的电功率吗?

(3)小灯泡上面如果标有额定功率,所标额定功率与通过P=UI测量出来的电功率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是一致的,在什么情况下它们又是不一致的?

2、实验设计的思路:由实验原理可知,要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只需用电压表与灯泡并联测出它工作时的电压U,用电流表与灯泡串联测出它工作时的电流I,即可通过公式P=UI计算出功率值。因为实验中要多次测量灯泡的功率,根据串联分压的原理,还要用一个变阻器与灯泡串联,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同时也改变了通过灯泡的电流,从而达到改变小灯泡功率的目的。

3、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1、如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前将变阻器值调到最大。(在额定电压分别为2.5V和3.8V的情况下,注意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电压表的数值,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它的额定电压时,记录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它的额定电压的1.2倍时,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4、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小于它的额定电压时,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5、整理实验器材,填写实验报告。

灯泡规格小灯泡两端电压U/V通过灯丝的电流I/A小灯泡的电功率P/W灯泡发光情况

1、怎样通过测量的数据计算灯泡的功率?

2、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当灯泡两端的电压比额定电压高和比额定电压低时,它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小灯泡的亮度又如何变化?

1、反思实验中最可能出现错误的是哪几个环节?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2、在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小组间进行交流,互相找出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地方,对于发现的新问题,大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功率课件(集锦4篇)


这篇文章是趣祝福从网络上认真筛选的优质“功率课件”文章。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和发展全面能力的有效手段。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启示请务必收藏一下哦!

功率课件【篇1】

一、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根据公式P=IU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

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二、说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导入

1、什么是电功率?

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3、前面我们学习了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参考这种方法,你能设计实验测定一个小灯泡的电功率吗?如何测定呢?

实验过程:

1、注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行实验。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行比较。

评估交流:

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

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4、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通过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三、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五个“能让”。

(一)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比如实验前,学生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开关的闭合情况,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学生们都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比如根据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思路,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如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三)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就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表述,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呈现与说教。

(四)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功效性,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了实验,并在实验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束,每个小组都推荐了代表对本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得出了较多合理的结论。我也适时地给予了教学评价,鼓励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功率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功率》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本结课的难点是什么?并简述一下你是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

【参考答案】

功率的物理意义是这节课的难点。首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功率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接下来通过类比的方法,将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的速度的物理意义与功率进行类比,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刻的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的方式,将功率的两个因素功和时间进行辨析强调,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计算和运用的过程中更加牢固地理解记忆。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请简述一下你对比值定义法的理解,并举出学过的用比值定义法的物理量有哪些?

【参考答案】

比值定义法,就是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在物理学科中有两类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一类是用比值法定义物质或物理属性特征的物理量,如:电阻、密度,高中所学的电场强度、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属性由本身所决定,而与定义它的这两个物理量没有关系。另一类是对一些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特征的物理量的定义,如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等。这些物理量定义的共同特征是:相等时间内,某物理量的变化量相等,用变化量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就可以表示变化快慢的特征。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为什么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

【参考答案】

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可以是教师知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功率课件【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功率》。本节课的内容是上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四章《功和机械》中第2节。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教材统整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理解功的概念很有用处。对后面学习电功率也有很大的好处。《功率》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是从新的角度对功进行深入探讨,深化对功的概念的理解。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所以这节课是架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概念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发展学生创新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感受1瓦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单位,会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物理与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年升学考试的题目及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可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功率的大小反映了做功的快慢程度。

4、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概念之后来研究的,对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机械功率也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从小组间搬矿泉水的比赛入手,复习做功的多少,再引出做功的快慢。进一步通过学生实验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瓦特的故事和另一个单位马力。展示两张铭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利用鸡蛋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1瓦的大小。通过重放片头动画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狐狸和老虎上楼的动画,引出本节的课题。通过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来说明做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小组实验,测量功和时间的大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功率是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程度,就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一样。而后运用快速提问并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有关“功率”的知识,教师引导并归类成几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后并给出标准答案。展示电影文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三、学法指导:

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功的大小。也具备了观察、总结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八年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逐步由感性转为理性,对于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为了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采用了比赛、讨论、课堂演示、自己动手操作、类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提供了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活动Ⅱ

学生实验

情景Ⅰ

动画

活动Ⅰ

搬矿泉水

情景Ⅱ

视频

活动Ⅲ

应用

活动Ⅳ

巩固训练

功率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放映动画,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课题。

活动Ⅰ

通过学生搬矿泉水的比赛,判断他们做功多少和快慢是否相同。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活动Ⅱ

通过各小组提起重物做功的实验,比较做功的快慢。得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情景Ⅱ

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活动Ⅲ

通过回放片头动画引出问题,并归纳得出结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活动Ⅳ

通过课后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学生活动,来说明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第二环节通过实验,感受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二)导入设计: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放映两个重力不同的小动物在不同时间内走上楼梯的动画(情景Ⅰ),提出问题“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本节课题。

(三)实验设计:

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为进一步研究问题,进行学生实验。为感受1瓦的大小,教师演示实验。

(四)课堂应用:

1、通过回放片头动画进一步引出问题: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吗?

做功快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吗?

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不一定大。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

2、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五)板书设计:

4.2b功率

一、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功率:

1、定义:把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

2、公式:P = W / t

3、单位:瓦特1瓦= 1焦/秒

4、物理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五、教材统整

本节课的设计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活动卡的设计,延续了上节课机械功的实验,而没有用学生走或跑楼梯的实验。主要是考虑到上课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课堂应用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通过回放引题中的动画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后呼应,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功率课件【篇4】

1.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t ,能够用公式P= w/t解答有关的问题;

3.知道公式P=Fv的物理意义,能够用公式P=Fv解答有关的问题;

4.理解汽车的两种启动过程,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功率这节的补充内容,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其中涉及到高一阶段除曲线运动外的几乎所有内容,如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及功率公式,是与高考接轨的一个考点。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机车启动两种方式中的各段的运动性质及两个核心公式;

难点:对两种启动方式的vt图像的分析;学会将牛顿第二定律及功率方程融入机车启动问题中。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前情回顾

1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 P=W/T通常用来求平均功率

3 P=FV通常用来求瞬时功率

活动2活动机车上坡处理办法

教师: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陡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行驶到达坡顶。

(2)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行驶到达坡顶。

(3)……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P=Fv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

(2)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小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

(1)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为什么?

(2)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应如何做?

活动3活动观看汽车爬坡视频

通过观看两段视频,进一步理解汽车爬坡问题

活动4讲授探讨汽车恒定功率启动过程

活动5活动画出恒定功率启动的vt图像

让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展示,老师分析

活动6活动画出恒定功率启动的vt图像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展示,老师分析

活动7讲授例题讲解

例1: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的质量为5t,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阻力是车重的0.1倍,g=10m/s2。汽车保持额定功率不变从静止启动后:

①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②当汽车的速度为5m/s时加速度多大?

活动8练习跟踪训练

质量为m=4×103 kg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阻力是车重的0.1倍.让车保持额定功率为80 kW,从静止开始行驶,求(g取10 m/s2):

(1)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vmax;

(2)汽车车速v1=2 m/s时的加速度.

活动9讲授汽车恒定加速度启动过程分析

活动10活动画出恒定加速度启动的vt图像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展示,老师分析

活动11讲授例题讲解

例2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的质量为5t,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阻力是车重的0.1倍,g=10m/s2。

①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②若汽车从静止开始,保持以0.5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

活动12练习跟踪训练

质量为m=4.0×103 kg的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P=40 kW,汽车从静止开始以a=0.5 m/s2的加速度行驶,所受阻力F阻=2.0×103 N,则汽车匀加速行驶的最长时间为多少?汽车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活动13讲授小结

1.功率的求解公式有:

P=W/t P = F·vcosα

2.机车启动的两种方式:

⑴以额定功率P启动

⑵以恒定加速度a启动

2024功率课件(必备14篇)


功率课件 篇1

《功率》是在学生学完了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之后,又接触的一个新物理量,它以对功的一个延伸与拓展。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多样化等基本理念。采用比较法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列举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物理并不难学,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也为今后学习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2)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组织学生通过“比一比,谁做功更快”的活动,让学生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宗旨,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实际意义;用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方法知道比较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用阅读的方法获得对功率单位的感性认识,用练习巩固对功率公式的理解,让全体学生全面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以讨论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设计简单计算功率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发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对比,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对比讨论法。

承前启后,从生活到物理,引出课题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情景都需比较快慢,水到渠成的提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DD做功的快慢即功率。

1、讨论交流比较做功的快慢通过提供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情景中的不同条件。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讨论结果,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二是物体做功所用去的时间。

比较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完成相同的功比较做功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方法二: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2、建立功率的概念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概念、功率的公式。讲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由功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即:“焦/秒(J/s)”。为纪念瓦特,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J/s=1W)。工程技术上,常用千瓦(KW)作为功率单位(1KW=1000W)。

估测上楼功率,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判断所需没的物理量和所需的器材,指导学生列出实验记录表格,并且推出功率的表达式。

简单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功率,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功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公式进行有关功率的计算。

2.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本节课主要学习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功率的测量。采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做功的快慢,同时也易理解功率定义,公式,单位。对于估测上楼功率,因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表达式也不同。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功率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恒力做功。会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掌握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做负功的几种方法,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如何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会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4、掌握汽车的两种起动问题,以恒定功率启动和以恒定牵引力启动。

5、会用函数关系分析图像问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解决物理问题有两条思路,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 功的讲解应从做功的两个要素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让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转换。学生虽然在二年级学过功和功率,但没有把知识整合成串,尤其是从能量这条思路解题,学生还没有养成好习惯。本节课要让学生认识到用能量观点解题的优越性。

【教法建议】?

可以让学生先预习本节内容,并填写相关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对本节的概念进行逐一讲解,以讲解例题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认识本节的内容。然后小节。最后学生演板练习本节课习题,通过练习发现本节课学生还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和功能关系。?

【教学难点】?

机车启动的两种方法和功能关系?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本及练习册并填写相关填空题。

二、新课教学

1、功 (1)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做功的两个要素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例1】 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用水平

推力F使斜面体向左水平匀速移动距离l,物体与斜面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如图5-1-5所示.求:

(1)m所受各力对它做的功各是多少?

解析:(1)m受力方向及位移方向如右图所示.因物体匀速

移动,则支持力FN=mgcos θ,静摩擦力Ff=mgsin θ,因

mg、FN、Ff均为恒力,由W=Flcos α可得重力做的功WG

=0支持力做的功WFN=mgcos θ·l·sin θ=mgl·sin θcos θ静摩擦力做的功WFf=mgsin θ·l·cos(180°-θ)=-mgl·sin θcos θ

(通过此例题加深学生对功的公式的应用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以及总功的求法有1、先求合外力,然后用功的公式求出总功。2、先求出各力做的功,然后把各力做的功进行代数和。3、利用动能定理。)

(2)正功与负功根据W=Flcos α可知:

0≤α

功率课件 篇3

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如果用W表示功,t

明确告诉学生上式即为功率的定义式,然后说明P的单位,W用J、t用s作单位,P的单位为J/s,称为瓦特,符号为W。最后分析并说明功率是标量。

接下来着重说明,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力所做的功为等值。

至此,再将功的定义式与速度v的定义式作类比,使学生理解,虽然研究的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但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后面讲瞬时功率做了些准备)。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功率的物理意义。

上一节我们讲了功的概念、功的公式之后,经过分析和讨论,对功的物理意义已有所了解。谁能复述一下?

在学生说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之后,立即启发:那么做功快慢恰能表明能量转化的快慢吗?因此,应该将功率理解为是描述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并将这一认识进行板书。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举例一个质量是的物体,从地面上方2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s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多少?(与学生一块算出是5m,g取10m/s2)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与学生一起算出W1=50J)第2s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是多少?(15m)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W2=150J)前1s和后1s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大?(P1=50W,P2=150W)这2s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P=100W)

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力对物体做功,在不同时间内做功的功率也可能是有变化的。因而,用P=W/t求得的功率只能反映t时间内做功的快慢,只具有平均的意义。板书如下:

(1)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

为了比较细致地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做功快慢,引入了瞬时功率的概念,即瞬时功率是表示某个瞬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出瞬时功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后,作如下推导:

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公式(P=ΔW/Δt),而Δ

功率课件 篇4

一、复习目标:

3、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准确、规范的求出所要求解的物理量

二、知识储备:

1、电功率 W=___________;

t=___________;

P=___________;

2、电功率 P额=_________ ;I额=________;R=__________;P实=_________

3、焦耳定律:Q=__________,电热器Q=_______;Q=_______;Q=_______

1、 标有“220V W”的电火锅,连续工作3小时,要消耗___________度电,

3度电可以供“PZ 220-40”的一盏白炽电灯正常工作¬¬¬¬¬¬_______h

2。一台电脑正常工作4小时消耗电能1KWh,它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_,

若将其接入家庭电路中,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是_________。

3、马欣家有“PZ220-40”灯泡三个,“PZ220-25”灯泡两个,“220V 150W”电冰箱一台,如果这些用电器同时使用,电路中的总功率是________;若平均每天用电4h时,则每月消耗电能是__________(一月按30天计算)

内转动300圈,则所接用电器总功率为____________瓦。

该电能表所控制电路的最大功率是__________。

5、灯泡上标有“PZ220-110”,“22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灯泡的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__________,

灯泡的电阻为______,若灯泡的实际电压为110V时,则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____

6、烘乾家有一台微波炉,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4A,则微波炉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瓦,

7、个白炽灯泡铭牌上标有“220V 100W”字样,则这盏灯的灯丝电阻为 __ Ω。如果灯丝断了之后,重新将灯丝搭上,设灯丝电阻变为440Ω,通电后,则灯丝中实际电流为 A;实际功率为 W;灯的亮度变__ _ __,通电1min后,灯丝实际消耗的电能为 J(假设灯丝电阻不随温度改变)。

8、一个标有“220V 1.1kw”的电水壶,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求:

(3)电10分钟,电水壶产生的热量。

9、全能牌电热淋浴器铭牌中的主要参数如表所示,在正常工作时,将满一桶水从20℃

(1)满一桶水的质量是多少? (2)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我们把水吸收的热量与消耗的电能之比叫热效率,求该淋浴器的热效率是多少?

10、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某同学对家用电器进行了相关的观察和研究,他以一台电磁炉为观察研究对

象,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观察电能表的铭牌 220V 10(40)A 50Hz 2000R/kwh

用电磁炉加热一壶水(水的质量m=2kg,初温是30℃) 关闭家里其它用电器,只将电磁炉接入电路烧水观察电能表,表能表的转盘5min内转了150圈,此时用温度计测得的水温为50℃。

请你就这位同学在活动中获得的有关资料,求解或提出有关问题:

(1)加热5min,水所吸收的热量; (2)电磁炉工作5min消耗的电能;

(1)当豆浆机盛满水时,水的质量为多少Kg?

(4)豆浆机做一次豆浆,若电动机累计工作3分钟,电阻丝累计加热12分钟,则总共消耗多少电能

12、下表为一台电烤箱的铭牌,内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R1和R2均为电热丝.

(1)、求:电烤箱在高温档正常工作10min所消耗的电能;

(3)、求:电烤箱在低温档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和R1的功率是多少?

功率课件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功率》。本节课的内容是上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四章《功和机械》中第2节。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教材统整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理解功的概念很有用处。对后面学习电功率也有很大的好处。《功率》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是从新的角度对功进行深入探讨,深化对功的概念的理解。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所以这节课是架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概念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发展学生创新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感受1瓦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单位,会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物理与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年升学考试的题目及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可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功率的大小反映了做功的快慢程度。

4、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概念之后来研究的,对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机械功率也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从小组间搬矿泉水的比赛入手,复习做功的多少,再引出做功的快慢。进一步通过学生实验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瓦特的故事和另一个单位马力。展示两张铭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利用鸡蛋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1瓦的大小。通过重放片头动画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狐狸和老虎上楼的动画,引出本节的课题。通过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来说明做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小组实验,测量功和时间的大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功率是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程度,就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一样。而后运用快速提问并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有关“功率”的知识,教师引导并归类成几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后并给出标准答案。展示电影文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三、学法指导:

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功的大小。也具备了观察、总结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八年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逐步由感性转为理性,对于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为了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采用了比赛、讨论、课堂演示、自己动手操作、类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提供了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活动Ⅱ

学生实验

情景Ⅰ

动画

活动Ⅰ

搬矿泉水

情景Ⅱ

视频

活动Ⅲ

应用

活动Ⅳ

巩固训练

功率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放映动画,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课题。

活动Ⅰ

通过学生搬矿泉水的比赛,判断他们做功多少和快慢是否相同。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活动Ⅱ

通过各小组提起重物做功的实验,比较做功的快慢。得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情景Ⅱ

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活动Ⅲ

通过回放片头动画引出问题,并归纳得出结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活动Ⅳ

通过课后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学生活动,来说明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第二环节通过实验,感受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二)导入设计: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放映两个重力不同的小动物在不同时间内走上楼梯的动画(情景Ⅰ),提出问题“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本节课题。

(三)实验设计:

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为进一步研究问题,进行学生实验。为感受1瓦的大小,教师演示实验。

(四)课堂应用:

1、通过回放片头动画进一步引出问题: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吗?

做功快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吗?

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不一定大。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

2、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五)板书设计:

4.2b功率

一、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功率:

1、定义:把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

2、公式:P = W / t

3、单位:瓦特1瓦= 1焦/秒

4、物理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五、教材统整

本节课的设计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活动卡的设计,延续了上节课机械功的实验,而没有用学生走或跑楼梯的实验。主要是考虑到上课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课堂应用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通过回放引题中的动画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后呼应,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功率课件 篇6

知识目标

1.知道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的概念,再根据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的计算公式,给出的单位.然后从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的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就大;电流做功慢,就小.的定义公式为P=W/t,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就越大.

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

活动方式: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低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220V 40W白炽灯泡一只.(1)提出问题(2)教师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学生操作.(3)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与灯泡相应的亮度变化.(4)讨论,分析.

功率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物理意义和利用功率公式解决综合题目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法、讲演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素材,如1000块砖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二、进行新课

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学生结合阅读教材1、2自然段,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呢?

2、如果做功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的时间也不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仿照速度的概念,我们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概念: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上式可写作:

P=W/t

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1kW=103W 1MW=106W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例题:见书112面

该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为降低难度,教师可把此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请同学分步进行讨论、演算。

1、0.7t的水泥板重是多少?

2、用一台起重机把它提升4米,需做多少功?

4、若完成这些功用15s,则这台起重机的功率是多少?

具体解答过程见书

三、练习:

1、某机器铭牌上标有“750W”,它的物理意义是( )。

2、用一动滑轮提升重200牛,拉力以0.5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10秒,求拉力做的功和功率

四、小结

五、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功率

1、 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2、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3、计算公式:p=W/t 单位:瓦特 千瓦

4、生活中各种机械功率的意义及功率知识的应用。

功率课件 篇8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概念: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t;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3)知道公式P=Fv的物理意义。2.掌握功率的计算:

(1)能够用公式P=W/t解答有关的问题。(2)能够用公式P=Fv解答有关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

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有做功快慢之分,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率

初中同学们学习过功率的有关知识,都知道功率是用来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1=t2; D.W1<W2,t1=t2。

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如果用W表示功,t

明确告诉学生上式即为功率的定义式,然后说明P的单位,W用J、t用s作单位,P的单位为J/s,称为瓦特,符号为W。最后分析并说明功率是标量。

接下来着重说明,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力所做的功为等值。

至此,再将功的定义式与速度v的定义式作类比,使学生理解,虽然研究的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但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后面讲瞬时功率做了些准备)。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功率的物理意义。

上一节我们讲了功的概念、功的公式之后,经过分析和讨论,对功的物理意义已有所了解。谁能复述一下?

在学生说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之后,立即启发:那么做功快慢恰能表明能量转化的快慢吗?因此,应该将功率理解为是描述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并将这一认识进行板书。

2.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举例一个质量是的物体,从地面上方2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s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多少?(与学生一块算出是5m,g取10m/s2)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与学生一起算出W1=50J)第2s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是多少?(15m)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W2=150J)前1s和后1s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大?(P1=50W,P2=150W)这2s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P=100W)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力对物体做功,在不同时间内做功的功率也可能是有变化的。因而,用P=W/t求得的功率只能反映t时间内做功的快慢,只具有平均的意义。板书如下:

(1)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

为了比较细致地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做功快慢,引入了瞬时功率的概念,即瞬时功率是表示某个瞬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出瞬时功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后,作如下推导:

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公式(P=ΔW/Δt),而Δ

P=F·v此为瞬时功率计算公式

讨论:

①如果作用于物体上的力F为恒力,且物体以速度v匀速运动,则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此情况下,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与任一瞬时的瞬时功率都是相同的。

②很多动力机器通常有一个额定功率,且通常使其在额定功率状态工作(如汽车),根据P=Fv可知:

当路面阻力较小时,牵引力F也小,v可以大,即汽车可以跑得快些; 当路面阻力较大,或爬坡时,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v必须小。这就是爬坡时汽车换低速挡的道理。

③如果动力机器原来在远小于额定功率的条件下工作,例如汽车刚刚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速度逐渐增大过程中,牵引力仍可增大,即F和v可以同时增大,但是这一情况应以二者乘积等于额定功率为限度,即当Fv=P额。以后,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

应用公式P=Fv计算m=1kg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1s末和2s末的瞬时功率。

由v1=10m/s按公式求得P1=100J;由v2=20m/s按公式求得P2=200J。根据上述结果启发学生思考瞬时功率的物理意义。最后指出,此题中是重力对物体做功,使重力势能逐渐向动能转化。随着时间的延续,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加快。

3.例题讲解

例1.如图1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的质量m=5kg,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位移为s=36m时撤去拉力F。求:在下述两种条件下,力F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各是多大?(取g=10m/s2)

(1)设水平面光滑;

(2)设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让学生计算力F在36m位移中所做的功,强调功只由F和s这两个要素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因而两种情况下力F做的功相同,均为W=360J。②由同学计算这两次做功所用

分别求出t1=6s,t2=12s。③用功率的定义式即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得P1=60W,P2=30W。

如果有的同学用公式vt2=2αs分别求出每次的末速度,再用公式

例2.如图2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在斜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下,正以v=2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F的大小为100N,方向与速度v的夹角为37°,求:

(1)拉力F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2)物体向右运动10s的过程中,拉力F对它做多少功?(sin37°=,cos37°=)通过此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Fvcosα,并提醒学生,不要认为F与v总是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知道,在功率已知的条件下,可以用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力所做的功。第(1)问的结果为P=160W;第(2)问的结果为W=1600J。

例3.课本p.113上的例题,先让学生自己看。让学生注意船速增大的物理过程分析,然后结合图3再做讲解。指明船在额定功率条件下行驶,牵引力F与速度v的乘积为一定值,在图中为双曲线,设阻力f正比v,则这两条线的交点P的横坐标值即为最大速度vm。

四、课堂小结

1.我们讲了功率概念之后,得到了两个公式,定义式P=W/t和瞬时功率的公式P=F·v。

2.公式P=W/t中的t趋近于零时,P即为瞬时功率。不过此公式主要用来计算平均功率。公式P=Fv中,当v为瞬时速度时,P即为瞬

应的时间段。

五、说明

1.将功率理解为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具有普遍意义。如一台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是10kW,表明它每秒钟可以将10kJ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不管它是否工作。因而机器的功率实际上可以表示它进行能量转化的能力大小。2.力可以做负功,自然也有负功率。学生不问到时可以不讲。课本上也没讲。重要的不是功率的正负问题,而是要结合实际问题说清楚能量转化的方向和快慢。例如,一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向前滑动,根据P=f·v可知其机械能向内能转化,转化的快慢与速度v成正比,这就表达清楚了,没有强调负功率的必要。

功率课件 篇9

初三物理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案

1.功 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功的单位是焦(耳)。

2.功率 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间所做的功叫功率。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3.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做的功,等于不用机械直接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

5.机械能,物体机械运动的量度,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6.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7.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 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8.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

9.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并且遵从一定的规律。

10.水能、风能 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可以用来为人类服务。

1.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即F1L1=F2L2

3.滑轮 周边有槽,可绕中心转动的轮子。定滑轮的转轴固定,不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转轴随物体移动,能省一半力,不改变力的方向。

4.轮轴 由轴和大轮组成,能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一、简单机械

1.为了省力,应选用动力臂长、阻力臂短的杠杆,但使用这种杠杆时,动力通过的距离要比阻力通过的距离长;阻力臂长的杠杆虽费力,但使用时,动力通过的距离比阻力通过的距离小,工作方便,在使用杠杆时,不能同时做到又省力,又少移动距离。

2.轮轴是杠杆的变形。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

3.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量由几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量的几分之一。

4.滑轮组中动滑轮的个数为m,当绳的固定端系在动滑轮的框架上时,则“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2m+1,当绳的固定端系在定滑轮的框架上时,则“承担重量”的绳子段数n=2m。

二、功 机械能

1.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作功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没有力也无所谓作功;虽有力的作用,但在力的作用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也没有作功。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作了功。

2.简单机械基本上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称为杠杆类机构、如杠杆、滑轮、轮轴;另一类是斜面类机械,如斜面、螺旋等。这二类简单机械在不考虑无用功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功的原理来研究。功的原理是机械的基本原理。它告诉我们,使用机械并不能省功。虽然不能省功,使用机械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少移动距离,有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做功方便。

3.摩擦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使用简单机械时,不可避免地要克服摩擦阻力做功;简单机械本身有重量,在提起重物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同时提起机械的一部分部件,克服这部分无用阻力要做功。所以,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总功),除了包含有用功之外,还包括上述的额外功。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百分比,叫做机械效率。

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提高效率的方法:减小无用功便可提高机械效率。减少摩擦,减轻机械的重量这些都是减小无用功的办法。

4.功和功率是意义不同的两个物理量,因为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物体做功多,其功率不一定大。同样,功率大的物体也不一定做功多,因为做功多少不仅跟功率的大小有关,还跟做功的时间长短有关,功和功率的关系可表示为:W =Pt

5.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它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果没有摩擦和其他阻力,也没有外力作功,则在动能和势能的转换过程中,物体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6.功和能是密切联系的物理量,能量是表示物体状态的物理量,或者说能量是状态函数。能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功定量地反映出来,功是从量的方面去看运动状态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做功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及传递,但不做功,不能说物体没有能量。

7.由互相作用的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决定的能量叫做势能,根据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的不同,力学中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两种。

功率课件 篇10

在中国的北方的气候可以说是气候分明,夏天炎热冬天十分的寒冷,在夏天家里面都会安装上空调,即使没有空调也会有电风扇的身影,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人们驱逐炎热带来一丝丝凉风,而在冬天电热毯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电热毯可以带给大家温暖,让冬天变得不再寒冷。

有的人就是矛盾的结合体,不同的电热毯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认为电热毯只是一个可以加热的工具的话你就错了,也正是因为功能的多样化便捷化让很多人摇摆不定,不知道选择那一款才是最正确的,其实不论选择什么样子的电热毯,最应该了解的就是电热毯的功率。电热毯选购窍

冬天里,面临刺骨严寒的天气,不少人都憧憬热炕头的舒服。现代生活中,火炕基本都没了,怎么才能再享受火炕的幸福呢?电热毯!很多人都会想到它。的确,冬天里睡在电热毯上就犹如睡在热炕头上。电热毯在一些供暖不理想或者南方已经是必备的过冬用品了。那么怎样选购电热毯,下面就看看电热毯选购窍门吧。

1. 看标识,这是选购电热毯的前提,也是使用电热毯的安全保障。电热毯必须是经有关部门或单位检验合格的产品,必须要有合格证以及“三C认证”。

2. 看功率,做到按需使用,既节能又有利身体健康。电热毯的功率并非越大越好,最好根据人数来决定,单人不宜超过60W,双人不宜超过120W。

3. 凭手感,识质量。质量好的电热毯手感平整、柔软,面料无漏针,内部电热线应排列整洁规则,无交叉重叠和打结现象。

4. 看外观。电源控制器应完整、光滑、无缺损,使用灵活,有清晰的开关标记,使用的电源线应为双层护套线。

5. 选质能节能型号。选择可自动控制的,省电、省事、安全可靠。

6. 选前要测试。通电时,褥内不应发出沙沙的声响;数分钟后,手触摸电热毯感觉有热量。

如果只是一味的注重外观的好看却不了解电热毯的实质,那么在使用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新闻就经常的报道,某用户再买了某种品牌的电热毯之后,家里面就发生了火灾,如果引起了火灾轻则是损坏一个电热毯,重则可能会危及到生命,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功率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小灯泡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2、加深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

3、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

磁性黑板,电路元件卡片一套。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或低压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只,“1.5伏”的小灯泡及灯座各一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讨论实验预习题1~7题(在教师启发下,教师问,学生答),边讨论边板书: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实验电路图、数据表格。

当讨论到实验器材时学生回答一个器材,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器材卡片。学生回答完,磁性黑板上贴有如图1所示的器材卡片。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实验桌上的器材,再回答下列问题:(下列问题在课前就写在黑板上相应的“器材”位置处)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_____伏;

滑动变阻器:最大电阻值是______欧;

最大允许电流是_______安;

电压表量程选_______伏;

电流表量程选_______安;

电源________用。

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当讨论到5、6两题,先后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第一位同学画出自己设计的实验电路图,第二位同学按照第一位同学的电路图把磁性黑板上的图9梍4连接起来,第三位同学把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写到黑板上。

2、教师讲述实验注意事项(把下面(1)、(2)两点课前写在黑板上)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位置。(可对照图9一4讲述)

(2)使U=1.2U额时,要小心移动滑动变阻器,以免因实际电压超过额定电压过大,烧坏灯泡。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步骤:

(1)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并认真检查各部分接线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若没有把握,可请老师检查。

(2)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在数据表格中记下U、I,算出P额。

(3)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1.2倍,记录和计算。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记录和计算。

4、实验数据分析和小结

(1)实验完毕,请几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选一实验做得好的同学将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中。

(2)讨论

①从实验看出,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发光?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更亮?这样做好不好?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下暗?

②使用用电器时,为什么应该让它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③若为了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中发现电压表的示数是2伏,那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若电压表的示数是1.2伏,又如何?(对照图9梍4分析。)

④两只额定电压都是1.5伏的相同的小灯泡,如何连接才能正常发光?(串联,电源电压是3伏;并联,电源电压是1.5伏。)

(3)教师小结P实与P额的三种关系和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使用才能正常工作。

(四)说明

l、使用磁性黑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于学习一般或较差,能力不够的同学,还可帮助他们顺利连接线路,做好实验。如无磁性黑板可用绒布板(或其他)代替。

2、器材卡片的制作是这样:找一张较硬的白纸(如挂历纸),裁成一个长约13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白纸上画出图形,如要制作灯泡卡片,就在白纸上画出如图9梍5所示的灯泡图形,用水彩笔涂上色彩,然后在纸上订上订书针或别上三四个圆形针,这样灯泡卡片就做好了,就可以往磁性黑板上贴。如用薄铁皮做也是一样。

3、实验前,要向学生强调注意事项(2),在U=1.2U额的时间不要过长,尽量少损坏小灯泡。电源最好用干电池,也是为了少损坏灯泡。

4、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完成实验较快,可再发给他们一个“2.5V”的小灯泡,共用电池。把“1.5V”“2.5V”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观察谁亮?为什么?若并联呢?

功率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是指电场力对自由电荷所做的功,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2、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及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用电功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意义。

4、知道电功率、热功率的联系和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灯泡工作功率的演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利用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电能和其他能的转化和守恒规律的讲解进一步渗透辨论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节约能源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3、通过灯泡实际功率的演示,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教学建议

1、在推导电功的公式时,应该注意讲清楚,在时间 内,只是相当于把电荷 由电路的一端移至另一端(两端的电压为 ),这与在真空中把某一电荷 由某处移至另一处有区别,但效果是一样的,即所做的功相同。

2、可用类比的方法向学生说明:电场力对自由电行做功时,在真空中电势能转化为动能,这相当于物体在真空中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在电阻元件中电势能转化为内能,这相当于物体在粘滞性较大的液体中匀速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

3、教材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而不要求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4、对于 这两个导出式,要明确它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即:纯电阻电路。

教学设计方案

电功、电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的物理意义。

2、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3、了解电功和电热的关系。

4、了解公式 ( )和 ( )的适用条件。

5、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与其他形式能转化关系,电功大于电热。

6、能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解决简单的含电动机的非纯电阻电路问题。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于区别并掌握电功和电热的计算。

2、难点主要在学生对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缺乏感性认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主要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可知导体内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电场力对定向移动的电荷做功吗?(做功,而且做正功)

2、电场力做功将引起能量的转化,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举出一些大家熟悉的例子。

电能→机械能,如电动机。

电能→内能,如电热器。

电能→化学能,如电解槽。

本节课将重点研究电路中的能量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电功

(1)定义:电路中电场力对走向移动的电荷所做的功,简称电功,通常也说成是电流的功。

(2)实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体现。

电能通过电流做功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上一章里学过电场力对电荷的功,若电荷 在电场力作用下从a搬至b,ab两点间电势差为 ,则电场力做功 。

对于一段导体而言,两端电势差为 ,把电荷 从一端搬至另一端,电场力的功 ,

在导体中形成电流,且 ,(在时间间隔 内搬运的电量为 ,则通过导体截面电流为 , ),所以 。这就是电路中电场力做功即电功的表达式。

(3)表达式:

说明:

①表达式的物理意义:电流在一段电路上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电压、电路中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适用条件: 、 不随时间变化——恒定电流。

(4)单位:电流单位用安培(a),电压单位用伏(v),时间单位用秒(s),则电功的单位是焦耳(j)。

(5)电功率

①表达式:

物理意义:一段电路上功率,跟这段电路两端电压和电路中电流强度成正比。

②单位:功的单位用焦耳(j),时间单位用秒(s),功率单位为瓦特(w)。

1w=1j/s

这里应强调说明:推导过程中没用到任何特殊电路或用电器的性质,电功和电功率的表达式对任何电压、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电路都适用。再者,这里 是电场力做功,是消耗的总电能,也是电能所转化的其他形式能量的总和。

电流在通过导体时,导体要发热,电能转化为内能。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描述它的定量规律是焦耳定律。

学生一般认为, ,又由欧姆定律, ,所以得出 ,电流做这么多功,放出热量 。这里有一个错误,可让学生思考并找出来。

错在 ,何以见得电流做功全部转化为内能增量?有无可能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后提出焦耳定律。

2、焦耳定律——电流热效应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表达式:

对于导体而言,根据欧姆定律, ,所以 ,电流做功完全用来生热,电能转化为内能。

(3)说明:焦耳定律表明,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做功完全转化为内能,同时,有电阻的电路中电流做功会引起内能的增加,且电热 。

(4)简单介绍产生焦耳热的原因:

金属中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由于电场做功,电子动能增加,但不断地与晶格(原子核点阵)碰撞,不断把能量传给晶格,使晶格中各粒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热运动加剧,从而温度升高。

(5)纯电阻电路中的电功和电功率

①电功 ,对所有电路中电阻的生热都适用。

结合纯电阻电路欧姆定律 ,

②电功率 ,对所有电路中电阻的电热功率都适用。

结合纯电阻电路欧姆定律

3、非纯电阻电路中的电功和电功率(以含电动机电路为例)

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与其他形式能转化的关系非常关键。以电动机为例,电动机电路如图所示,电动机两端电压为 ,通过电动机电流为 ,电动机线圈电阻为 ,则电流做功或电动机消耗的总电能为 ,电动机线圈电阻生热 ,电动机还对外做功,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是电动机输出的机械能。

考虑每秒钟内能量转化关系,即功率,只要令上述各式中 =1s即可,可得总功率 ,电热功率 ,输出功率 ,三者关系是 。

4、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为了使用电器安全、正常地工作,对用电器工作电压和功率都有规定数值。

(1)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所需电压叫额定电压,在这个电压下消耗的功率称额定功率。

一般说来,用电器电压不能超过额定电压,但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功率不是额定功率,而是实际功率。

(2)实际功率 , 、 分别为用电器两端实际电压和通过用电器的实际电流。

(三)复习巩固

某一用直流电动机提升重物的装置如上图所示,重物质量 kg,电源提供恒定电压 ,不计各处摩擦,当电动机以 的恒定速度向上提升重物时,电路中电流强度 =5a,求电动机线圈电阻 ( )(4ω)

探究活动

1、调查电路设计中采用了那些方法来减小导线上的电能损耗。

2、实验设计:验证

功率课件 篇13


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小灯泡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2.加深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

3.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

磁性黑板,电路元件卡片一套。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或低压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只,“1.5伏”的小灯泡及灯座各一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讨论实验预习题1~7题(在教师启发下,教师问,学生答),边讨论边板书: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实验电路图、数据表格。

当讨论到实验器材时学生回答一个器材,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器材卡片。学生回答完,磁性黑板上贴有如图1所示的`器材卡片。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实验桌上的器材,再回答下列问题:(下列问题在课前就写在黑板上相应的“器材”位置处)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_____伏;

滑动变阻器:最大电阻值是______欧;

最大允许电流是_______安;

电压表量程选_______伏;

电流表量程选_______安;

电源________用。

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当讨论到5、6两题,先后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第一位同学画出自己设计的实验电路图,第二位同学按照第一位同学的电路图把磁性黑板上的图9梍4连接起来,第三位同学把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写到黑板上。

2.教师讲述实验注意事项(把下面(1)、(2)两点课前写在黑板上)(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位置。(可对照图9一4讲述)

(2)使U=1.2U额时,要小心移动滑动变阻器,以免因实际电压超过额定电压过大,烧坏灯泡。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步骤:

(1)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并认真检查各部分接线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若没有把握,可请老师检查。

(2)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在数据表格中记下U、I,算出P额。

(3)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1.2倍,记录和计算。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记录和计算。

4.实验数据分析和小结

(l)实验完毕,请几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选一实验做得好的同学将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中。

(2)讨论

①从实验看出,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发光?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更亮?这样做好不好?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下暗?

②使用用电器时,为什么应该让它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③若为了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中发现电压表的示数是2伏,那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若电压表的示数是1.2伏,又如何?(对照图9梍4分析。)

④两只额定电压都是1.5伏的相同的小灯泡,如何连接才能正常发光?(串联,电源电压是3伏;并联,电源电压是1.5伏。)

(3)教师小结P实与P额的三种关系和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使用才能正常工作。

(四)说明

l.使用磁性黑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于学习一般或较差,能力不够的同学,还可帮助他们顺利连接线路,做好实验。如无磁性黑板可用绒布板(或其他)代替。

2.器材卡片的制作是这样:找一张较硬的白纸(如挂历纸),裁成一个长约13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白纸上画出图形,如要制作灯泡卡片,就在白纸上画出如图9梍5所示的灯泡图形,用水彩笔涂上色彩,然后在纸上订上订书针或别上三四个圆形针,这样灯泡卡片就做好了,就可以往磁性黑板上贴。如用薄铁皮做也是一样。

3.实验前,要向学生强调注意事项(2),在U=1.2U额的时间不要过长,尽量少损坏小灯泡。电源最好用干电池,也是为了少损坏灯泡。

4.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完成实验较快,可再发给他们一个“2.5V”的小灯泡,共用电池。把“1.5V”“2.5V”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观察谁亮?为什么?若并联呢?

功率课件 篇14

一、示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学习重、难点: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加深理解……

二、导学

(一)、知识链接

1、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原理是:_____。

2、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方法是:_______。

3、在右边空白处画出测量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

(二)、自主学习

[探究一]实验室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公式推导:W=UIt;P=W/t

2、主要器材:___________表,___________表。

3、实验原理:__________

4、实验方法:__________

5、画出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电路图,并与测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作比较,看一看是否相同呢?

电功课件(精品15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电功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电功课件 篇1

Worldwide Panel LLC, a small market-research firm, is getting flooded with resumes for four vacancies in sal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小型市场研究公司Worldwide Panel LLC准备招聘4名销售和IT技术人员,结果收到了大量简历。

However, officials expect to reject numerous applicants after asking them: 'What is your greatest weakness?' Candidates often respond 'with something that is not a weakness,' say Christopher Morrow,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the Calabasas, Calif., concern. 'It is a deal breaker.'

不过,招聘人员预计,在向应聘者发问“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之后,会有很多人被淘汰。Worldwide高级副总裁莫罗(Christopher Morrow)说,对这个问题,应聘者的回答往往并非缺点,他们因此过不了关。

The weakness question represents the most common and most stressful one posed during interviews. Yet in today's weak job market, the wrong answer weakens your chances of winning employment.

“缺点”问题是求职面试中最常见也最让人头痛的一个问题。而在眼下就业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不恰当的回答将降低你赢得工作的机会。

Some people offer replies they mistakenly assume that bosses love, such as 'I am a perfectionist.' That response 'will be used against you' because you appear incapable of delegating, warns Joshua Ehrlich, dean of a master's program in executive coaching sponsored by BeamPines Inc., a New York coaching firm and Middlesex University in London.

一些应聘者会给出误以为老板会喜欢的答案,比如,“我的缺点是过于追求完美”。对此埃里奇(Joshua Ehrlich)提醒说,这个回答会对你求职不利,因为它显得你似乎没有能力授权给他人。埃里奇是一个由纽约职业培训机构BeamPines Inc.和伦敦米德塞克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合办的经理人硕士班培训项目的负责人。

A careful game plan could help you cope with the shortcoming query in a way that highlights your fit for a desired position. Job seekers who field the question well demonstrate that they can 'take initiative and improve themselves,' Mr. Morrow says.

为对付这个问题,可事先精心设计好一个答案,以凸显你适合所申请的这个职位。莫罗说,出色回答这个问题的求职者表现出他们能够“主动行动,改善自己”。

The key? Thorough preparation. Career specialists suggest you take stock of your weaknesses, focusing on job-related ones that won't impede your ability to perform your duties. Tony Santora, an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or Right Management, a major outplacement firm in Philadelphia, says an information-technology manager flubbed a 2007 interview by choosing a personal foible as his reply: 'My true weakness is that I am a terrible cook.'

关键在哪里?那就是充分的准备。职场专家建议,你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缺点,挑出其中跟工作有关、但又不会妨碍你行使工作职责的方面。费城大型职业介绍机构Right Management执行副总裁桑特拉(Tony Santora)说,2007年一位IT经理在参加面试时,在有关缺点的问题上败下阵来:他的回答居然是,“我真正的.缺点是,我的烹饪技术很糟糕。”

Rehearse your responses aloud, role play with a friend or videotape yourself —— but don't memorize your words. As you review the video, look for aspects 'you would like to change so you can continue to get better as you practice,' says Peggy Klaus, a leadership coach in Berkeley, Calif.

大声朗读答案,可以找朋友或自己用录像来一番角色扮演。不过,不要背诵自己的答案。加州管理培训师克劳斯(Peggy Klaus)说,回头看录像的时候,找出你觉得可以改善的地方,这样在练习时可以做得更好。

The IT manager changed his tune after practice sessions with fellow job seekers and a counselor in Cincinnati for Right Management. He instead said he worked such long hours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tay current with world events. So, he spent 30 minutes every evening catching up at home.

那位IT经理在辛辛那提和其他求职者及咨询师一起参加Right Management的训练课程后改变了思路。他后来的回答是,由于每天长时间忙于工作,他发现自己很难及时了解世界大事。因此,他每天晚上在家花30分钟恶补这方面的信息。

When the manager pursued an opportunity at a global drug maker, his revamped response 'really resonated with the interviewer,' says Mr. Santora. The manufacturer hired the man.

桑特拉说,当他后来在一家全球性制药企业求职时,他的回答让面试官很有共鸣。这家公司最后雇用了他。

It's equally important that you consider an employer's corporate culture. While being interviewed by a start-up, 'you could say, 'My weakness is I get bored by routine,'' says Ben Dattner, a New York industrial psychologist.

考虑目标公司的企业文化也同样重要。纽约心理学家达特纳(Ben Dattner)说,如果到一家初创公司面试,你可以说,“我的缺点是容易对日常的循规蹈矩感到厌烦”。

Last month, an aspiring executive director of a nonprofit group in suburban San Francisco nearly jeopardized his selection because his reply to a variation of the weakness question ignored one of its core values, according to Ms. Klaus, a board member there. Near the end of his interview, she wondered whether he might have problems with any aspects of the job. 'No, I am confident I could do it all,' the prospect declared.

克劳斯说,上个月,旧金山郊区一家非营利组织的一名热情的执行董事差一点儿毁掉他的机会,原因是他在回答一个变相的弱点问题时忽视了这家机构的一项核心价值。克劳斯是这家机构的董事。面试快结束时,克劳斯想知道他对那个职位的各个方面是否还有什么问题。“没问题,我想我都能解决,”这位求职者回答到。

His flip comment dismayed Ms. Klaus, because she felt he lacked awareness of his weaknesses. She says his response raised doubts among board members that 'he would be able to take critical feedback,' an attribute the organization values highly.

他这么轻率的回答让克劳斯有点失望,因为她感觉他对自己的缺点缺乏认识。她说,他的回答让董事们怀疑他是否能听取批评性意见,而这家机构对这一点非常看重。

Because the man was well-qualified, the board gave him a second interview —— and demanded a fuller explanation of his weak spots. He said he had been 'unprepared for that question and nervous about coming out with a big fatal flaw,' then described his tendency to make decisions too fast during workplace crises. Board members' doubts disappeared, and they picked him for the nonprofit's top job.

但因为这位申请人其他条件很好,董事会给了他第二次面试机会,并要求他对自己的缺点作更充分的说明。他说,他第一次面试时“对那个问题毫无准备,担心会说出什么大的致命缺陷,”随后,他向面试官提到自己在工作遇到危急关头时,往往会过于仓促地做出决策。董事会的担心消除了,最后安排他担任了这家非营利机构的负责工作。

Ideally, your reply also should exclude the word 'weakness' and cover your corrective steps. Dubbing your greatest fault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signals your improvement efforts should benefit the workplace, says Oscar Adler, a retired Maidenform Brands sales executive and author of the book, 'Sell Yourself in Any Interview.' For instance, he suggests, a salesman might note that he sold more after strengthening his facility with numbers.

理想的情况是,你在回答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缺点”这样的词,同时还可以提到改正措施。Maidenform Brands销售主管、《在面试中推销自己》(Sell Yourself in Any Interview)一书的作者阿德勒(Oscar Adler)说,将你最大的缺点转化为“机会之窗”,表明你的改善措施将使工作受益。比如他建议说,销售人员可以说,在强化数学能力后,销售业绩上升了。

When an interviewer pops this nerve-wracking query, your body language counts as well. The wrong nonverbal cues undercut your credibility. Certain candidates hunch over, glance furtively around the room or wring their sweaty palms. 'They sort of look like they're being asked a question they can't handle,' says Mr. Adler.

当面试官突然提出这样的刁钻问题时,你的身体语言也能反映一些问题。不当的肢体语言会削弱你的可信度。某些求职者会蜷缩身体,茫然地瞟着房间四周,或是扭动出汗的手掌。阿德勒说,他们看起来就有点像遇到了他们没法对付的问题。

Maintaining eye contact, regular breathing and a broad smile impress employers that 'you're prepared for the weakness question,' says psychotherapist Pat Pearson, author of 'Stop Self-Sabotage!'

心理学家皮尔森(Pat Pearson)说,保持视线接触、正常呼吸和明朗的微笑可以让雇主觉得“你对有关弱点的问题有所准备”。皮尔森着有《停止自我摧毁》(Stop Self-Sabotage!)一书。

For the same reason, you seem thoughtful if you pause before responding. But don't wait too long. 'If you're going to take a minute,' Mr. Morrow cautions, 'I've just identified your weakness.'

同理,如果你回答问题前稍作停顿会让你看起来深思熟虑。不过不要时间过长。莫罗警告说,如果你的停顿时间长达一分钟,那我已经能发现你的弱点了。

电功课件 篇2

我喜欢的语文老师是周信慧老师。

记得第一次上语文课时,因为不熟悉,我不敢举手。我暗暗想到:千万别喊我!可是,不偏不倚老师点到了我的名。我断断续续地说出来,周老师并没有指责我,而是亲切地鼓励我:“再说一遍,你说得很好,胆子大些!”我感到很温暖,便连贯地说了一遍,周围响起了阵阵掌声……

周老师上课像磁铁一样充满了吸引力,我们都喜欢上她的语文课。记得不久前,我们学习《九寨沟》,周老师深情地朗诵着《九寨沟》里的一个写景片段:“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大家都被老师的声音给吸引住了。随着她的朗诵,我仿佛身临其境,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映入了我的眼帘,一个个大大小小、五彩斑斓的湖泊宁静优美……我不禁闭上了眼睛,仿佛九寨沟的美景就在眼前。

周老师的字写得可漂亮了。每次她在黑板上板书,我都会静静地欣赏、揣摩。看周老师写字,真是一种享受。她也爱教我们写字,常常教给我们“提、按、顿”一些写字技巧。我的字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呢!班里有些同学练字缺乏耐心,书写马虎,字迹潦草。周老师总是告诉他们:写字一如做人,要横平竖直,端端正正,马虎不得。

有了这样的老师,同学们怎能不热爱语文学习呢?

电功课件 篇3

1.一次做好,

许多事情一旦决定就无法回头,即使能挽回也得花数倍力气。一次就做好是一种预防心态。记住3点:事前多沟通,想清楚再动手,确立好方向。

2.把握轻重缓急。

不要采取“先来的先做,后来的后做”原则,而要依据“紧急”、“重要”与否,优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可以往后放。

3.“前半主义”法。

松本幸夫在《戒掉你的'加班病》一书中讲到,在时限的前半段就完成大半的工作,也就是中国人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例如,时限是“一天”,就在中午前完成;时限是“一周”,就在3天内完成。

4.一日之计在昨夜。

每晚睡前将明天要达成的目标记下来,按重要程度排序。隔天一早马上着手处理第一个目标。

5.“异类组合法”。

将不同类型的事项交替组合,避免兴趣点过于集中,产生惯性疲乏,

如上午用脑,可以开会、搜集资料;下午动身体,以会见客户为主。

6.准备时间不可省。

很多人为了省时,把准备时间省掉,如发布会前的预演、开会前的简单磋商等。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简单的步骤能让会议更顺畅。

7.活用零碎时间。

等待的零碎时间不妨打个电话,扩展人际关系;或在记事本上记录想法,把握这个做计划的好时机。

8.取得书面指示。

老板交派的任务只有口头说明、没有太多指示时,不妨取得明示,如经他核准的企划书。光靠口头说明,容易使结果产生认知上的差距,埋下冲突的种子。

9.把工作分割成小块。

不妨将任务当牛排,切成可直接入口的大小,即可快速完成的小任务。如“树形图”:先把第一层架构列出,再列每个项目下的细项,写上结束日期。

10.先改变自己。

每个人习惯的工作方式不一样,为使沟通更顺畅,与其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平常观察对方的习惯,找到彼此接受的合作模式,才能取得共识,更有效率。

电功课件 篇4

人生教我的45个功课

为了庆祝变得更老了(下个月我这把老骨头就要90岁了),我写下人生教我的45个功课。这是我写过最叫座的专栏。

1.人生是不公平,但还是好得很。

2.怀疑的时候,朝着未来踏出一小步。

3.人生太短,短到来不及浪费时间去恨任何一个人。

4.生病的时候,你的工作不会照顾你。你的朋友和父母会。保持联络。

5.每一个月付清你的信用卡。

6.你不需要每一次都吵赢。同意你不同意的。

7.找人一起哭。它比独自啜泣更加疗愈。

8.对上帝生气没有关系。祂受得了。

9.退休存款从你的第一张薪水条开始。

10.讲到巧克力,抗拒只是徒劳无功。

11.和你的过去和解,它不会搞砸你的当下。

12.让你的孩子看到你哭没有关系。

13.别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做比较。你根本不清楚他们的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14.如果一段亲密关系要偷偷摸摸,你根本不应该涉入。

15.一眨眼的功夫什么都会变。但是别担心:上帝从来不眨眼。

16.深吸一口气。它会安定你的大脑。

17.没用的,不美的,或不喜悦的东西都丢掉。

18.没让你死的事情,真的会让你更坚强。

19.重拾快乐童年永不嫌晚。但这第二次只能靠你不靠人。

20.当关乎追求你生命的所爱,不要把不要当答案。

21.点蜡烛,用好的床单,穿上炫丽的内衣。不要特殊场合才用。今天就是特别的一天。

22.准备要周全,然后随遇而安。

23.现在就离经叛道。不要一把年纪了才开始穿上紫色

24.最重要的性器官是脑袋。

25.除了你,没有人在主宰你的快乐。

26.把你所有的不幸用这一句话把它表框起来:五年后,这还重要吗?

27.永远选择快乐地生活

28.原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29.别人怎么看你根本不关你的事。

30。时间会痊愈几乎每一件事。给时间,时间。

31.无论情况多好或多坏,它都会变的。

32.不要那么认真的看待自己。没有人会这样看待你的。

33.相信奇迹。

34.上帝爱你是因为祂就是爱你这个人,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或是没做什么。

35.不要谨慎地稽查人生。现在就呈现出你最大的发挥。

36.变老了是胜利,它打败了另一种选项-死得早。

37.你的孩子只有一个童年。

38.真正最重要的是你爱过。

39.每一天都出门。奇迹在四处等着。

40。如果我们都把我们的问题都丢成一堆,然后看看其它人的,我们会把我们的捡回来。

41.别忌妒别人浪费时间。你已经拥有你所需要的了。

42.相信你最好的都还没来。

43.不管你感觉如何,起来,穿好和呈现。

44.善待每一个人。

45.人生最终不会被打上蝴蝶结,但它仍然是一份礼物。对于生命,你永远有选择更好版本的机会与能力!

电功课件 篇5

书,像五颜六色的花,沁人肺腑;书,像一盏光亮的小灯笼,点亮出日常生活的幸福;书,像聪慧的台阶,使我们攀爬获胜的顶峰;书,像一条小船,使我们畅游知识的深海;书,像一把钥匙,开启将来的大门。

我自小讨厌看书,一见到铺满文本的书,那简直头晕目眩。他人看书是尽心竭力的狠下功夫,可是我,确是不同寻常,不求甚解。每一次写一篇作文的情况下,大伙儿千篇 一律的刚开始写,尽管我的作文写得好,一件事而言,写得并不是非常好。因此 ,我想夜以继日地看书。实际上我明白,要想写好作文或想把考试成绩提上来,务必多看书。

书里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能出示大家需要的营养成分,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书是全球的营养保健品。

渐渐地,直到如今,我有了自身喜爱的书――语文书。语文书里有丰富多彩的知识,也有优美的古诗词,四字词语和语句等。你永远不知道,老师讲课明确提出的难题大多数是书本上可以寻找的回答,如果你努力学习,教师明确提出的难题那么你都会巧舌如簧。

我为什么喜欢语文书,是由于语文书里有了你出乎意料的知识。这学年的语文书可简直丰富多彩啊!第一课的课文内容写了创作者老舍赶到一碧千里的大草原,遭受主大家激情的热烈欢迎。第三课的《白杨》,父亲详细介绍了又高又大隽秀的白杨,实际上父亲根据白杨在告白着自身的心,另外也在文化教育着大家自小学会坚强,未来做一个栋梁之材。

一日无书,百事可乐荒凉。乌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阅读迟。这种至理名言在提示我,人要不辞劳苦地读,一些小孩那时敏而好学,手不释卷,因此 ,我想认真去读书。

我很喜欢它――要我流连忘返的语文书。

电功课件 篇6

不要养成指责他人的习惯,尤其是在尚未弄清事情原委之前。很多人做错事情后,更渴望得到接纳,而不是指责。就像你在犯过错误之后,所渴望的一样。你若爱他,就不要指责!

静静的聆听,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内心谦虚的表现。你若爱他,就多聆听!

很多时候,我们失去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并不是谁把他夺走了,而是我们一步步将他推走。推走,不是因为我们不珍惜,而是因为我们太珍惜。太珍惜,就总想把他抓在自己的手里,慢慢的干涉多了,自由少了;专横多了,信任少了,隐藏多了,交流少了。爱,是信任中的责任,而不是猜疑中的束缚。

面对别人的恳求,不要拒绝。能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迟疑。你今天帮了别人,明天别人也会帮你。即使他们都辜负了你,你在天上的父,也会给予你百倍的赏报,因为祂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你若爱他,就不要保留!

爱一个人,不仅仅只是给他一点东西。爱与不爱,并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是做给自己的心看。

人与人的相处,在于和睦,而不在于争执。家庭里面的人们,常常为了证明自己有理,而不断的为自己辩护,当每个人都在想着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争吵就不可避免。到最后,争论并没有带来和睦,反而是隔膜越来越大。你若爱他,就不要争执!

如果你真的在乎一个人,那么把你真实的自己与他分享。不要总是带着虚假的面具,装出一副迎合他的样子。假装,并不会让对方对你的喜欢增加一层,反而会在时间的流失中,慢慢失去对你的信任。做最真实的自己,坚守来自天主的真理。

人在生活中,常常会陷入抱怨的漩涡。妻子抱怨丈夫,父母抱怨孩子,学生抱怨老师,老板抱怨下属。每一个人总觉得对方亏欠了自己,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但很少有人会在抱怨的同时,扪心自问,我是否也会成为别人抱怨的对象,我是否也曾亏欠过别人,让别人受尽委屈?抱怨或许可以让你一时解气,但最终却会使你的气量越变越小。

不是别人做错了事情,就一定要去惩罚。你是为了他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让他难堪。有时候宽恕的力量胜过惩罚,柔软的力量强过坚硬。当你年老时,牙齿已经掉落,舌头却依旧健康。不要把别人的犯错,化为自己内心报复的机会。爱他,就原谅不要惩罚。

说过的话,总不要忘记。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爱你的人,不在乎你给他什么东西,却在乎你兑现诺言这个行为。

电功课件 篇7

有一次在网上随意浏览,看到了几米的一幅漫画,漫画名字叫《露露的功课》。虽然画面很简单,但只是一个抱着鸭子散步的女孩。画的下面是几米配的稚拙文字:

露露不会游泳、不会飞,她的小鸭子也是。露露带着小鸭子,天天到池塘边看别人怎么游泳、怎么飞,网页上的文字到这里没有了,再往下翻,变成了另外的内容。当时我只是想:

咦,怎么会以一个逗号结束呢?是标点符号错了,还是漏掉了文字?不管它。

但后来,我发现我忘不了那个**和那些幼稚的话。我想如果后面有文字,会是什么?我试着去补充:

后来,露露和她的小鸭学会了游泳。她和它的小鸭想学飞。不好!倒不如这样续写:

后来,露露学会了游泳,小鸭学会了飞翔,她和它很高兴。还是不好!这漾有违几米的风格嘛。

看来,后面可能真的没有文字了。需要更正的,可能是那个逗号而已。

一日,我去书店为一个同学买书,我一眼就看中了精装版的《听几米唱歌》。我毅然买下,当我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居然是《露露的功课》!我急切地去看那最下面的一行文字在一个女孩牵着一只小鸭子天天到池塘边看别人怎么游泳、看小鸟怎么飞的后面,后面还有一句话,一句关键的话,一句让我今生今世都忘不了的话日子一样很快乐。

虽然自己不曾拥有,但可以快乐地欣赏别人的所拥有的东西,使自己不让日子痛苦,不让心绪隐于灰颓,这,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努力去做的功课。

如果《露露的功课》后面真的没有那句话,有的只是那个逗号,不也很完美吗?它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露露,继续给她讲故事。

但是当作者最后发现几米其实给露露的故事一个结局的时候茅塞顿开日子一样很快乐,是啊,我们至少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乐趣,你的生活以及生活给你匹配的一切均是绝版的,这也就是铁凝所悟到的:当你没有把握跑到别人前头时,就抓紧自己手中的风筝,它不是最大最美的,但它是你的。抓紧自己的,欣赏别人美好的,这或许就是快乐的生活吧。

电功课件 篇8

游戏规则:用膝盖夹住气球,进行接力赛跑,快者为胜,球不能落地,不能夹破。

游戏规则:在一分钟内吹气球,以气球吹爆或大小决胜。限时一分钟。

游戏规则: 各队轮流派出1人。 把拖鞋放在起点前方5步的地方。 回到起点蒙眼旋转三次以后出发。 能够准确前进5步,第6步穿到拖鞋教多的一组获胜。

规则:由两人上场比拼,一边摇着呼啦圈,一边穿着手中的.别针,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先穿够10枚别针,就算胜利!(哗啦圈、别针、塑料绳)

规则:以两人为一组。一个用肢体动作或语言(但不能说出成语中的任何一个字)向同伴提示!(纸片A4、成语)

规则:每次参与活动为10人,在乐曲中听主持人的口令“三人抱成团”,参与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两人抱好,这样就剩一人被淘汰!主持人可按实际情况喊口令!

规则:由两人上场比试,由一方先做一个动作,对手跟着做,再加上自己的一个新动作,以次类推!接不上,忘记者出局!

规则:先规定出题的字数,比如这一轮出题必须在四个字以内,也就是说出题的人可以任说一句话,

“我是好人”那么答题人必须在5秒钟之内把刚才的那句话反过来说,也就是“人好是我”,如果说不出或者说错就算失败。

规则: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第一位组员准备好一支笔和一张空白纸,游戏开始向每小组第一位组员随意在纸上写一个字,然后将笔和纸传给第二人,第二人按要求写完一个字后交给第三位组员……直到组成一个句子。

要求:如果到排尾句子没有结束则排尾的组员将句子写完整,写完后将所造的句子高举起来,最后以句子通顺,先举起造好句子的小组为胜。

规则:每组派两名队员将一个皮球夹在两人之间,向前行走,进行接力比赛。在行走过程中球不可以落地!看那一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行程走完(球)

电功课件 篇9

1.每天至少要阅读一份报纸,了解时事;至少要登陆一次HR网站,了解最新资讯;每月至少阅读一本好书,要做书香人士 鼓励,让人欢喜,轻松 3.每周至少与十名员工简单沟通,与三名员工深度访谈,见人要有微笑,处事要有礼貌,保持亲和力。 4.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业务部门例会或培训,不定期与一线主管做良好交流。遭投诉时心态平静,反思工作不足之处。5.掌握时间,作息规律;善待空间,整洁的办公室会让人更见条理;适当运功,每天至少步行五千步 6.包容之心,立足河蟹,忍一句,耐一时,退一步,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受忌恨时以慈悲对待,有毁谤时感念其德 7.常存善念,帮助他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替员工的倾诉保密,为管理者主动解决问题 8.外形整洁端庄,不蓬头垢面,不艳媚夸张,上课或会议时将长发束起,依山平整,不大笑喧哗,不私下耳语,不争先恐后,或在大众场合以方言交谈。 9.不怨尤,不比较,不计较。化解员工尖锐情绪,是HR职业表现之一。 10.视野开阔,放眼外界,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同行聚会,听一次好的讲座。注意公共场合礼貌,不遥相呼笑,不指手画脚,不破坏个人和企业形象。 瑜伽,处于夹心的HR,工作压力自不可免。结交几个知心朋友,适当倾诉一下心情。 12.放下执着,积极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其他企业的'亮点,吸纳好的经验内化到企业。在公共场合,不贬低自己的企业 13.豁达处事,谦善待人。可以尝试一次将身边的物品全部送人,体会空无一物的境界;将所知的知识和其他人分享,体会达己及人的充实。            

电功课件 篇10

什么叫接受?

以前我的脑海中对“接受”一词还没有概念,接受什么?接受一份精美的礼物?接受同学聚会的邀请?接受爸爸带回家的零食?不,提到这个词,我只会摇头。

眨眼时间,还未细细品味小学生活,初一的生活已快过去一半。在匆匆行走中的时间里,我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还在茫然。我还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妈妈越来越多的唠嗑,还不明白老师一句句教诲中的内涵,还学不会笑对同学的指指点点……一个个梦如同朝阳下金黄的云彩,却又一次次被乌云般的反驳、嘲讽蹂躏、撕碎,以至破灭,眼泪一次次不争气地落下,滑进嘴里,咸咸的,又满含苦涩。晶莹的泪珠中,折射出一颗软弱却又好强的心。

还记得第一次月考前,我咬着牙,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课余活动,放弃了自己画画的热劲,一个劲地捧书苦读。当“第八名”三个字赫然展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兴奋地又蹦又跳。可是回过头,身旁的好伙伴一个一个地离开了。我曾以为自己能用欢乐打动大家,可是我错了。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我一个人在空落落的展板前徘徊,更像在支离破碎的心灵中徘徊。世界在前一刻欢笑,却又在下一刻,在夕阳下,留下孤单落寞的身影。

老师对我的赞扬还在我耳边回响。可身边的同学不懈的表情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根本就不会接受这样的排斥。

“接受”一词就在这样一个被疏远、被厌烦的日子里,第一次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模糊的影子。

哭过了,伤过了,泪痕总要干掉,伤痕总会愈合。接受,就在这样不知不觉之中悄悄地向我走来。面对不理想的成绩,我只能去平静地接受;面对一摞摞作业,我只能去欣然接受;面对莫须有的指责,我更应该不屑地接受……仔细想想,生活中缺不了接受,缺不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接受”。

贝多芬双耳失聪,因为接受才有了一首首不朽的乐章;爱迪生经历了苦难的生活,因为接受才发明出了一盏盏明亮的电灯,带来了灯光;安徒生出身贫苦,因为接受才创作出一片片脍炙人口的童话……

至少我们还有健全的身体,能在田野里奔跑;至少我们还有明亮的双眼、健康的耳朵,能在夜空下聆听蝈蝈的歌声,凝望着天空中繁星点点,至少我们还有妈妈的爱抚,在温暖中茁壮成长……至少那些幸福地接受在我们身边太多,太多,至少我们还没有资格去抱怨接受烦恼。

同学们常说那七门学科特别重要,可生活中还有一门学科更加重要——它叫“接受”。接受身边顽皮的同桌,接受自己讨厌的学科,接受爸爸妈妈的“培优”。生活因接受而快乐,生活因快乐而精彩。你不是生活中的主角,但你可以以平常心去接受一份份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论礼物是美好的,或是令人厌恶的,我们都应该去接受,因为我们会在接受中渐渐成长。当我们学会接受后,回首,困难的坚石上只会留下我们一串坚实的脚印。

当我们在生活中唉声叹气时,请不要忘了,我们身边还有一门学科,叫“接受”。

电功课件 篇11

放学后,小华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往家里走去。走到自家楼下的时候,遇见身穿运动服,头戴鸭舌帽,双手抱着篮球的小刚。

小刚一见小华,高兴地说:“小华,真巧,我正想找你和我一起去公园打篮球呢!”小华说:“噢,我要做作业,你先去找小安玩吧,我做完功课一定来找你们玩。”说完,小华急匆匆地走了。正当小华上楼梯的时候,又遇见了邻居小红,小红说:“小华,我们一起去公园跳绳好吗?”小华说:“很抱歉,我不能去。因为我答应了小刚,做完功课就立刻去找他玩的,我不能不守信用。”话音刚落,小华低头就走了。回到家,小华走进书房,做在书桌前,一心一意地做起功课来。先做数学作业,再做英语作业,最后做语文作业。

做完作业后,他飞快地向公园跑去。只见小刚和小安正在打篮球,于是,小华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三个人玩得可痛快了。

电功课件 篇12

我喜欢语文,喜欢它奥妙无穷的汉字;喜欢它变化无穷的读音。

记得我刚走进学堂时,就迷上了语文。课本中的汉字让我魂牵梦绕。汉字,它多奇妙呀!它的构成只需短短几笔,但那短短的几笔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含义。书法家笔下的它总是宛若游龙,或又有时宛如可爱的小精灵。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眼中它像个顽皮的小孩,想冲出方格,尽情玩耍。我不仅喜欢汉字的结构,更是因为作家笔下的它,又构成一句句优美的句子。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我不禁声情并茂地朗诵它,沉醉于其中。

每当我放学回家,我总会在第一时间拿出语文作业,思考起来。我每次都会先写生字,感受汉字一笔一画间的那种奇妙,再拿出阅读书,琢磨起文章来。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介绍或各种修辞手法来描述事物的。

在这

过程中,我也做了不少傻事哩!一次刚开学几天后,书全部发了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语文书来,那里的文章,诗歌都非常有趣。正当我与作者共游桂林山水时,老师的一声喊叫,打断了我思绪。我连忙站起来,可不知发生了什么,便小声问同桌。他便找我挤挤眼说:“领中餐票啦!”我慌忙跑到讲台,拿了票攥在手中,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后来老师说把座位底下清理一下,我就很快地捡起垃圾,习惯性地走到垃圾桶旁,把垃圾扔了。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一会儿午餐时间到了,我却发现票找不到。我突然想起,呀!刚刚看书太入迷,跟垃圾一起扔了。唉!语文呀,你对我的魅力也太大了吧!让我把餐票都丢啦!

语文,是你让我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你让我领略了人世间的苦辣酸甜。我喜欢你——语文。

电功课件 篇13

鱼的脊背是暗黑色的,而肚皮却是白的,这是为什么?

在一本小学生课外读物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解释是,人站在陆地上看水时,水是暗黑色的。而如果到了水下,往上看,却是白色的。鱼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背部是暗黑色的,而肚皮却是白色的。

在动物的世界中,它们的外形和颜色往往是为了生存,躲避敌人的伤害。蜥蜴的皮肤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青条蛇会盘锯在树叶上,与树叶合为一体等待猎物上门。

动物的生存法则,就是隐藏,谁能在环境中“隐”得巧妙,“隐”得高明,谁就能笑到最后。

但人类却不同,人类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表达自己,张扬自己,推销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其实并不亚于动物界的争斗,动物之间的争斗是你死我活的,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无非文明些罢了。

所以,才有像庄周这样的人。他是隐之高者、齐万物、息纷争、平生死,一心要摆脱世俗中的一切束缚,与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逍遥于无有之乡。但庄周的活法,在这利欲滚滚的社会中,岂能实现?大多数人的活法,类似于苏东坡或者陶渊明,他们总是以谋求天下苍生之幸福,为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但不幸的是,统治者们却总是把他们当作棋子甚至玩偶于不顾。于是,他们索性放弃了谋求苍生之幸福的理念,退而求其次,保守自己内心的平静。

陶渊明步入官场也想做点事,但他发现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大大失望之余,所以只好隐遁自然,归隐田园。范蠡对国有大功,但他却发现自己陷于非议和猜忌之中,他只好别离是非场,逍遥度人生。后来的那个韩信,却没有这份归隐心,不知见好就收,不知保护自己,最终落得人头落地。

常在想,人之归隐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何不事前筹划,等到大祸临头才幡然醒悟呢?名利看淡些,行为低调些,这样争斗少一些,伤害少一点,远离名利场,光环会少一点,但快乐却会多一些。

电功课件 篇14

放暑假了!我兴奋极了。可是高兴竟只维持了两天。为什么呢?

放假的第三天,妈妈就对我说:“儿子,你的作文不太理想,要不去老师家补补吧!”其实我知道妈妈不是和我商量而是已经决定了。我只能答应。第四天早上,爸爸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子。我看你下午太闲,不如去学奥数,爸爸还指望你光宗耀祖呢?”你说我不答应行吗?

“方晨安起床了!已经7点半了,上课迟到了。”一声狮子吼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极不情原

地从床上起来,然后慢条斯理的刷牙、洗脸、吃早点,吃完早点已经8点10分了。老妈又一次喊道:“快点,上课要迟到了”。老妈开着车急奔老师家。一到老师家,我如同进了无形“监狱''.应为在老师面前我永远想做个好孩子。我只能认真听课,即使老师表扬了我,也心不在焉。应为我想要自由!

一到下午,老爸又把我送到“监狱”去,一直到5点才放了出来。啊,别人呢,不上课正在快乐的玩耍。我呢,在上课,我恨,只恨自己成绩差,我怨,只怨自己平时上课不认真听。

还好,爸爸妈妈只报了一个月的上课时间,我想下个月的假期时间一定是由我作主了!

电功课件 篇15

一家报社要将过去的报纸数字化。总编辑让一个实习生把历史上优秀的稿件,逐篇录入。实习生每天下班后就留在办公室,打上几千字。

几个月后,大家发现,实习生写的稿件质量明显提高。实习生说,随着录入的稿子越来越多,自己慢慢开了窍,知道该怎么起承转合写文章。

报社的记者入行时都看过那些文章,可没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录入一遍。于是,打字成了实习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一项乏味的工作就此给他开了“天眼”。

类似的故事,我也经历过。

七八年前,手持的电子书还是新鲜玩意。我的同事是个电脑爱好者兼读书狂,买了一台电子书,满世界下载书籍。当年很多书的排版都有问题,他要先在电脑上把书重新排一遍,然后载入电子书里。

那段时间,每天都能听到他在电脑上嗒嗒嗒地敲字,办公室里好像挂了一个发疯的大钟,秒针飞快地转动着。

现在,他不会看那台电子书,那玩意早就过时了,可总有些东西不会过时。这个同事改行当了编剧,在我所有的同事中,他的文字是最棒的。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外国也有这种说法。英国作家劳伦斯说过,他在看了海量小说后,有了自信,认为自己也可以写书。

看这篇文章时,我还在上高中,着实吃了一惊。在我心中,作家应该都是天生的。

现在我相信,作家当然需要天赋,可有时候,也需要下苦功。

大部分人在做前人做过的事情,那些事情也都有千锤百炼的方法。成功与否,只看你功课做得深不深。

概率课件14篇


还在寻找好文章不如看看“概率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理论补充的有力工具。

概率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等知识的基础上,从上节课所讲的三种事件出发,以探索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的大小为目标,并为学生后面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及用频率估计概率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概率的定义求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计算,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问题观察、质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且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概率的定义求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学法指导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了6个教学活动,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求新知。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教学”这一思想,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增大了教学容量,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起到辅助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第二环节:引深拓展,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巩固知识,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试试伸手,找找不足

第五环节:交流反思,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拓展升华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判断下列这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1、明天会下雨

2、天上掉馅饼

3、买彩票中奖

4、一分钟等于六十秒

5、老马失蹄

问题1从分别标有1,2,3,4,5的5根签中随机地抽取一根,抽到的号是5、这个事件是随机事件吗?抽到5个号码中任意一个号码的可能性的大小一样吗?

问题2抽出的可能的结果一共有多少种?每一种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3掷一枚骰子,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有多少种可能?它分别是什么?

问题4向上的点数是1、2、3、4、5、6的可能性的大小相等吗?它们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5你认为抽到你和抽到别人的可能性一样吗?

设计意图

通过以抽签的方式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安排一方面复习了必然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内容,而且还加深了对三种事件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引申拓展,归纳总结

概率定义

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

表示方法:

事件A的概率表示为P(A)

以上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问:

特点1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

特点2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从标有1,2,3,4,5的五根签中抽取一根,抽到4的概率是多少?

2、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的概率是多少?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请6名同学上台来参与模拟抽奖游戏,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全都没有奖

第二次有一部分有奖

第三次全都有奖

从此可以看出,不可能事件A的概率为0,即P(A)=0

必然事件A的概率为1,即P(A)=1

随机事件A的概率0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它的概率越接近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它的概率越接近0、

(三)巩固知识,实际应用

例1掷一个骰子,观察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点数为2;

(2)点数为奇数;

(3)点数大于2且小于5、

解:掷一个骰子时,向上一面的点数可能为1,2,3,4,5,6,共6种。这些点数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P(点数为2)=1/6

(2)点数为奇数有三种可能,即点数为1,3,5,P(点数为奇数)=3/6=1/2

(3)点数大于2且小于5有两种可能,即点数为3,4,P(点数大于2且小于5)=2/6=1/3

例2图25、1—2是一个转盘,转盘分成7个相同的扇形,颜色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其中的某个扇形会恰好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指针指向两个扇形的交线时,当作指向右边的扇形)。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指针指向红色(2)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3)指针不指向红色。

解:按颜色把7个扇形分别记为:红1,红2,红3,绿1,绿2,黄1,黄2,所以可能结果的总数为7、

(1)指针指向红色(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3个,即红1,红2,红3,因此P(A)=3/7

(2)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记为事件B)的结果有5个,即红1,红2,红3,黄1,黄2。因此P(B)=5/7

(3)指针不指向红色(记为事件C)的结果有4个,即绿1,绿2,黄1,黄2,因此P(C)=4/7

思考:联系第一问和第三问,你有什么发现?

(四)试试伸手,找找不足

1、一共52张不同的纸牌(已去除大小王),随机抽出一张是A牌的概率;

2、在1~10之间有五个偶数2、4、6、8、10,将这5个偶数写在纸片上,抽取一张是奇数的概率;

3、在1~10之间3的倍数有3,6,9,随机抽出一个数是3的倍数的概率;

4、一个袋子中装有15个球,其中有10个红球,则摸出一个球不是红球的概率。

设计意图

巩固学生对概率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及对概率的计算公式的简单运用技能。以达到及时学习、及时应用,让学生从中找一成功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交流反思,课时小结

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他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m/n。

0≤m≤n,有0 ≤ m/n≤1

因此0 ≤P(A)≤1

P(必然事件)=1 P(不可能事件)=0

(六)课后作业,拓展升华

P159练习第1题和第2题

概率课件 篇2

一、可能性:

1. 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他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

4.不确定事件: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

5.一般来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二、概率:

1.概率的意义: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这个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3.一步试验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计算公式是P=k/n,n为该事件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k为事件包含的结果数。两步试验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画树状图,利用这两种方法计算两步实验时,应用树状图或列表将简单的两步试验所有可能的情况表示出来,从而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概率课件 篇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次课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它是学习了前两节概率和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基础上,即学习了理论概率后,进一步从试验的角度来估计概率,让学生再次体会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中对两个重要概念“频率、概率”的要求。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概率已是考查的热点,同时,对此内容的学习,也是为高中深入研究概率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当事件的试验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要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进一步发展概率观念。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频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根据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选择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加强对概率的认识,突出用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思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介绍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结合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来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2.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

活动1:复习巩固 引入新知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活动3:讲解例题,深化主题

活动4:小结归纳, 课堂练习

(二)环节设计

活动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1.概率的定义:

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设计意图】旧知和新课的学习,都是围绕概率概念探讨的,不管前提条件怎样变化,它始终离不开概念的本质。

2.学生回顾抛掷硬币,投骰子试验

如:掷一次骰子,向上的一面数字是6的'概率是____.

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的,

【设计意图】对于古典型概率,它可以理论计算P(A)=m/n,它也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来估算,而后者费时费力,在这种情况下肯定选择前者完成,让学生明白古典型概率的求法通常选用理论计算,同时为提出下面问题埋下伏笔。

3.提问:某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的概率是____.

命中靶心与未命中靶心发生可能性不相等;我们没法进行理论计算----这样类似事件的概率怎样确定?引出课题---用频率估计概率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的设计,不但复习了前面知识,而且对概率问题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概率的获取有理论计算和试验估算两种,从而很自然地确立了本节课的主题---试验估算,即用频率估计概率。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问题1:估计移植成活率(表格在课本158页表25-5)

某林业部门要考查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设计意图】出示本题,主要是同学生一起探求如何用频率估计概率,要求学生学会求这类事件的概率。

这里是本节的重点,侧重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1)回归概念。结合概率的定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结合本题,成活的频率在某个固定的数值(0.9)左右摆动,并且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则估计幼树移植成活的概率为0.9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此题求概率的由来

(2)学生要明白:参考对象越大,频率越来越稳定于某个常数,实验时要避免走两个极端即既不能为了追求精确的概率而把实验的次数无限的增多,也不能为了图简单而使实验次数很少.

(3)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能否把表中的14000对应的成活的频率看作成活的概率?可以,在要求精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不妨用表中的最后一行数据中的频率近似地代替概率.但老师要讲清楚:一般情况下,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通常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位数要少

(4)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通过例题,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即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比如频率有0.80、0.915等,概率为0.9,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不但能通过频率估计概率,同时能将所求得的概率运用于身边的实例。

介绍数学史实: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在随机试验中,由于众多微小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每次测得的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大量重复试验所得结果却能反应客观规律.这称为大数法则,亦称大数定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史实 ,加深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原理

活动3:讲解例题,深化主题

问题2: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新进了10 000千克柑橘,如果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得利润5 000元,那么在出售柑橘(已去掉损坏的柑橘)时,每千克大约定价为多少元比较合适? (表格在课本158页表25-6)

学生填空1.这批柑橘损坏的概率是______,则完好柑橘的概率是_______,

2.如果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进了10000千克柑橘,则这批柑橘中完好柑橘的质量是________,完好柑橘的实际成本为______元/千克

3.设每千克定价为x元,则可以得到的方程是

4.若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利5000元,那么售价应定为_______元/千克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问题2是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涉及的量较多,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好处。为了降低学生的难度,我对所求问题进行了分解,以填空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活动4:小结归纳,课堂练习

小结归纳:

一般地,当试验的可能结果有很多且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时, 可以用P(A)=m/n的方式得出概率.当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常常是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概率,即在同样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所得到的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弄清了一种关系 ------ 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了解了一种方法 ------- 用多次试验频率去估计概率

注意一个细节 ------- 频率的精确度与概率的精确度

体会了一种思想 ------- 用频率去估计概率;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有利于知识的构建

练习设计:

1. 课本161练习

【设计意图】再现频率估计概率的运用,

2.在有一个10万人的小镇,随机调查了20xx人,其中有250人看中央电视台的早间新闻.在该镇随便问一个人,他看早间新闻的概率大约是多少?该镇看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的大约是多少人?

【设计意图】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是密切相联的, 让学生去体会用频率去估计概率;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思想.

作业设计 :

1.课本162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过程

2. 课本163页第5题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内涵的理解

概率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难点: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案例呈现扇形统计图运用的情境,导入课题。

(二)探究体验,构建新知

1.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一个扇形统计图,说明从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2.引导抽象概括:设置小组讨论,探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3.知识拓展延伸:通过进一步讨论不同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表现方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1.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启发点拨重难点。

2.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运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生活中的事件。

概率课件 篇5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随机事件的概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三章、第1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概率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模型。概率已经成为一个常用词汇,为人们做决策提供依据。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研究概率涉及了必然与偶然的辨证关系,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

2、重点:①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

②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

难点:①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概率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

虽然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概率的定义过于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

2.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1)初中已经学习过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概率可能有一些模糊的认识。

(3)学生思维比较灵活,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好的实验基础。

3.动机和兴趣

概率与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由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理解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

(2)通过抛掷硬币实验,正确理解频率、概率概念,及其两者关系。

(3)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试验,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总结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理论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强化辨证思维,通过数学史渗透,培育学生刻苦严谨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教学结构,使学生经历质疑——解惑——应用的体验探究过程。

(2)努力创设情境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合理设计数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做”数学的精神,享受“做”数学带来的成功喜悦。

(4)充分利用软件辅助教学,便于课堂操作和知识条理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2、教学方法

本节课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采取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于学生实验、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用具:计算机、硬币、学生生日调查表

六、教学程序及设计的七个环节

1.情境引入:引出本章的课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概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用“班级有无同生日的问题”引入课题

设计这个引入有两个理由:(1)学生非常重视生日,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2)学生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班里有同生日的人”是个小概率事件

当认知到“50个人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可以高达96。5%,基本上的班级都会有生日相同的人”,与原有的认识存大很大的差距,充分感受到概率的神奇;

事先合理设计表格,现场调查班级生日情况,发现确实有同生日的人,充分调动班级气氛,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万一没有生日相同的学生,解说即使发生的可能性高达96。5%,也还是存在不发生的可能),再让学生举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例子,再结合章头图,学生会感知到概率无处不在,概率是有用的,数学也是有用的,认识到学习概率的重要性。

2.明确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重点是随机事件的概率

通过区分四个事件的差异,引出事件的分类,并总结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明确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随机事件的概率。

例1的设计意图:加深对事件的分类和概念的理解,通过对“事件B”条件的改变,强调结果是相对条件而言的;

练习1的设计意图:引入典故“守株待兔” ,让学生用数学概率的知识来辨析这个典故,渗透数学的教育意义,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学生会感知到:知道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大小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3.概念建构:寻求获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并得出概率的概念,并对频率和概率作了对比和辨析

第一个步骤:引导学生用试验得到的频率去估计事件的概率

现场创设情景:学生现场“掰手腕“比试,引导学生感知到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试验。

第二个步骤:通过掷硬币试验,引出概率的定义,突破难点

(1)组织学生动手掷硬币。根据以往的实践为了追求比较好的试验效果,先对抛掷的方式作了一定的引导,保证试验的随机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个教学理念。对于概念的理解,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具体操作的环节如下:

严格按照书本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做10次抛掷硬币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书本表格中。四个学生一组,将本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统计好,填入表格中。充分利用excel软件辅助教学的强大功能,计算出各组频率并绘制出折线图。学生亲身体验到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试验次数比较小时,频率是不稳定的,在汇总数据环节让学生观察表格,直观感知频率是不稳定的。

(2)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重复做大量的掷硬币试验,动态的让学生感知:每次试验频率是不确定的,但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

(3)结合历史上数学家所做的大量独立重复试验,对比两张频率的折线图,得出结论,形成概率的统计定义。

这一段是本节内容的难点,需要把对数据、图表的直观印象转化为抽象的概率定义。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很好的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实现了通过抛掷硬币实验,正确理解频率、概率概念,及其两者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总结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这一教学目标。

4.概念深化:进一步明确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例2即时训练,设计意图是落实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用频率估计概率这一方法,强调频率的稳定性和概率的确定性;

练习2的设计意图是是为了说明每次试验的结果具有随机性,进一步提升本堂课的主题;

通过表格和图像两种语言,生动直观的让学生感觉到:

不同点:频率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概率是确定的值,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无关

联系: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得到概率的估计值。

5.练习反馈

(1)练习3的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综合了本节课的重点,能很好的反馈落实情况,而且通过训练巩固了所学知识点

6.归纳小结

小结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生尝试小结知识内容及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总结的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会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特别地,在小结过程中会提出本节课的数学思想:实验、观察、归纳和总结。

7.课后探究

书本练习1

这个探究题的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搭好桥梁。

七: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整洁的板书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结构更好的掌握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概率课件 篇6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概率的基本性质(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用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类比得出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的教学过程,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关系,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会运用它们处理教材中的例、习题,进一步体会类比思想,提升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事件的关系及运算,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

难点:事件的关系及概率运算,类比思想的渗透。

三、教学辅助

骰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随机事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得知每天发生的事情具有随机性,难预测,比如今天我刚到数学组办公室,一位学生问了一题:已知集合是掷一颗骰子,出现向上的点数为 ,集合 是掷一颗骰子,出现向上的点数为奇数,试判断它们间的关系。你们愿意解答吗?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解答后,把集合改为事件,事件 出现向上的点数为 ,事件 出现向上的点数为奇数并写出掷一颗骰子的其他事件。我们的启示:类比集合的关系及运算研究事件的关系及运算,引出课题。

2.引导探究,发现概念与性质

先让学生类比得出一些关系及运算并相互交流,再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教材的重点内容),加深对事件的关系及运算的理解,师生形成的共识如下:

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包含关系

一般地,对于事件 与事件 ,如果事件 发生,则事件 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 包含事件 (或事件 包含于事件 ),记作 (或 )。不可能事件记为 ,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 。

相等关系

如果事件 发生,那么事件 一定发生,反过来也对,这时,我们说这两个事件相等,记作 。

并事件

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 发生或事件 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 与事件 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作 (或 )。

交事件

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 发生且事件 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 与事件 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作 (或 )。

互斥事件

若 为不可能事件( ),那么称事件 与事件 互斥。其含义是:事件 与事件 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对立事件

若 为不可能事件, 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 与事件 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 与事件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

范围

。必然事件的概率是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 。

概率的加法法则

如果事件 与事件 互斥,则 。互斥加法则。

2.2.3概率的减法法则

如果事件 与事件 对立,则 ,即 , 。对立减法则。

3.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例1 从装有 个红球和 个白球的口袋任取 个球,那么以下选项中的个事件是互斥但不对立事件的是 ( )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红球" "至少有一个白球"与"至少有一个红球"

"恰有一个白球"与"恰有两个红球" "至少有一个白球"与"都是红球"

例2 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 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 )的概率是 ,取到方片(事件 )的概率是 ,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 )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 )的概率是多少?

师生共同处理,重思路剖析及辐射。

练习

教材第 面练习 。

4.归纳小结,反思提升

介绍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的理解及简单应用,渗透类比思想。

5.作业

教材第 面练习 。

五、板书设计

概率的基本性质

1.引例 3.概率的基本性质 4.小结

2.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例题 练习

六、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 "不理解,并举例 掷一颗骰子,出现向上点数为 , 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向上 。

概率课件 篇7

一、事件:

1、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2、必然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3、不可能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4、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该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4、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5、概率的计算:

(1)直接数数法:即直接数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总数n,再数出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m,利用概率公式 直接得出事件A的概率。

(2)对于较复杂的题目,我们可采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

三、几何概率

1、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面积(用SA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的面积(用S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A)=SA/S全,这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概率是相同的。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事件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最后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概率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准备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情况呢?

(1)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全班交流后,选择3个问题开展调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3)实际开展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够得到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在以下方面引导:第一,调查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他们在以下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没有采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第二,组织讨论需要收集那些数据以及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三,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统计活动往往需要小组合作进行,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如何分工、如何实施调查和记录数据、如何整理数据等。第四,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充分的讨论。第五,引导学生回顾统计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统计活动中我们一般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

二、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报告诉人们哪些信息?

例如,调查我们班级近视情况,这个统计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近视的原因,改善不良习惯。

也可以选择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姓氏、喜欢的颜色等开展统计调查。

【设计意图】重点让学生体会本次统计数据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从而引导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教师空间(针对班级情况适当补充)

作业设计: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统计图。

【评析】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内容设计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这样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同学们深深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困惑】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组织。

统计教学中课堂活动一般是收集小组学生的相关数据、正字统计法、填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等活动。可是这些活动占用时间太多,组织太多的活动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概率游戏环节太多,但无非是掷硬币、摸彩球、玩转盘这些活动,虽然在教学要求的层次上和类型上有所不同,但活动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些活动难以控制,因此教学概率比统计难度更大。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非常困难,一旦进行课堂活动,几乎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时间都不允许。

概率课件 篇9

第四章 统计与概率 §4.1 50年的变化(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具体情境,认识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一些误导,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统计图的特点,尤其是折线统计图,其为对应点的连线,数值与点有关,条形统计图两个比较时,单位长度要一致等,便可掌握本节的要求.扇形统计图只能知道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学习方法: 活动——交流.学习过程:

一、例题分析:

【例1】 一文具店老板购进了一批不同价格的书包,它们的售价分别为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7天中各种规格书包的销售量依次为6个、17个、15个、9个、3个.这批书包售价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例2】 2002年8月,某书店各类图书销售情况如图1.(1)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的众数是

(2)这个月数学书与自然科学书销售量的比是多少?

(3)数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社会百科各类图书的频数大约是

二、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

作业:

小结: 教后记:

§4.2 哪种方式更合算

学习目标: 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如何评判某件事情是否合理,并学会利用它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评判.

学习重点: 学会对某些事情做出评判,这是学习概率的目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有很好的现实应用价值.在学习中注意从实验中积累经验,寻找方法,获得体验,从而提炼出数学上的理论解释. 学习难点:

理解掌握“转盘平均获益”的理论计算方法,对此也可以联想加权平均数的算法,转盘转出各种颜色的概率是可以直接得到的结论,而与对应的金额的乘积的和,与其获益,其不同概率的大小,可理解为权,金额为数据,计算平均数. 学习方法: 实验——引导法.学习过程:

一、例题分析:

【例1】 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如图4-2-2),并规定:顾客每购买100元的商品,就能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如果转盘停止后,指针正好对准红色、黄色、绿色区域,那么顾客就可以分别获得100元、50元、20元的购物券,凭购物券可以在该商场继续购物.顾客每转动一次转盘可平均获利多少元?

【例2】 某商店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货满100元者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每10000张奖券为一个开奖单位,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50个,二等奖100个,那么买100元商品的中奖概率应该是()

150100151A.10000 B.10000

C.10000

D.10000

【例3】 某电视台综艺节目接到热线电话3000个,现要从中抽取“幸运观众”10名,张华同学打通了一次热线电话,那么他成为“幸运观众”的概率为 .

【例4】 有一个屋的地面是用黑、白、红三种颜色的地转镶嵌而成,其中三种地砖镶嵌的面积比是7:25:1,现在屋内顶棚上有一鸟,随意飞行,若小鸟飞落在地面上,则落在每种地砖上的概率各是多少?

【例5】 某福利彩票中心发行200000张福利彩票,每张价值2元,其中特等奖1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100名,三等奖500名,小明购买了三张彩票,中奖的概率是多少?

二、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作业:

小结: 教后记:

§4.3 游戏公平吗

学习目标: 体会如何评判某件事情是否“合算”,并学会对一些游戏活动的公平性作出评判. 学习重点: 本节重点是不仅对一些游戏活动的公平性作出评判,还要会合理的设计得分规则,使游戏公平.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会评判事件,还要做出决策,对事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因而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也是我们在概率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只要能计算出双方获胜的概率,合理设计分数即可. 学习难点:

本节中,游戏获胜的概率可通过列表方法求得,如何设计得分规则是本节的难点.只要计算出双方的概率,如双方获胜概率为n1mn2mn1m,n2m,则得分规则只需满足a=·b即可,即其获胜后的得分分别为a、b,则游戏公平.

学习方法: 实验——引导法.学习过程:

一、例题分析:

【例1】 某一家庭有两个孩子,请问这两个孩子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例2】 在掷骰子的游戏中,当两枚骰子的和为质数时,小明得1分,否则小刚得1分.你认为该游戏对谁有利?如果当两枚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7时,小刚得1分,否则小明得1分呢?

【例3】 乘火车从A站出发,沿途经过3个车站方可到达B站,那么在A、B两站之间需要安排 种不同的车票.

二、课内练习:

1.小东和小明设计了两个掷骰子的游戏,每个游戏每次都是掷两枚骰子. 游戏一:和为7或者8,则小东得1分;和是其他数字,小明得1分. 游戏二:和能够被3整除,小东得3分;和不能被3整除,小明得1分. 这两个游戏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若不公平,你能将它们改为公平吗? 2.小明和小芳用如下转盘图进行配紫色游戏,分别转动两个转盘,若配成紫色则小明得1分,否则小芳得1分,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如果你认为不公平,如何修改得分规则才能使游戏对双方公平?

课后练习:

作业:

小结: 教后记:

概率课件 篇10

本节内容是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用列举法求概率” 的第1课时,主要介绍用列举法求概率。以两个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观察、分析、评价解题方法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教材,设计了6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教师从中指导、总结,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力求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在学习活动中,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比较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大胆表述,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兼顾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进一步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试验结果有无数个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

通过探究体会在公式P(A)=m/n中m、n之间的数量关系,P(A)的取值范围。

掌握求等可能条件下的事件的概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表述、计算。

通过用列举法求事件的概率,体会在实践中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通过分析探究事件的概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动脑习惯,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诱导法,结合演示、归纳、尝试等方法,组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提高教学效率,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件所需的多媒体设备、软件等。

活动1 回顾上节概率的求法。

活动2 看试验,找特点,了解古典概型,初识概率的求法。

活动3 探究在公式P(A)=m/n中m、n之间的数量关系,P(A)的取值范围。

活动4 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

活动5 练习。

活动6 小结与作业。

1。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准备。

2。使学生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古典概型的意义,能阐明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理由,为本节课探究用列举法求概率奠定基础。

3。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其概率。

4。通过对例1、例2的讨论探究,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

5。通过练习,巩固用列举法求概率。

6。回顾本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提高、提高、发展。

「活动1」

回顾上节概率的求法。

教师引入:

前面我们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所逐渐稳定得到的常数作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试验,实际不需要做试验,通过列举法分析就可以得到随机事件的概率。

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准备好知识基础。

「活动2」

看试验,找特点,了解古典概型,初识概率的求法。

(1)两个试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对于古典概型的试验,如何求事件的概率?

学生分析、思考解答:

(1)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多个;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具有以上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

(2)对于古典概型的试验,我们可以用事件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全部可能的试验结果中所占的比作为事件的概率。

教师讲解概率求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全神贯注。

使学生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古典概型的意义,能阐明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理由,为本节课探究用列举法求概率奠定基础。

「活动3」

探究在概率公式P(A)= 中m、n之间的数量关系,P(A)的取值范围。(演示课件第3张幻灯片)

学生思考,解答、发言:

n>0, m≥0,m≤n,0≤P(A) ≤1。

当m=n时A为必然事件,概率P(A)=1,当m=0时,A为不可能事件,概率P(A)=0。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解答。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其概率的再认识。

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其概率。

「活动4」

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

例1 掷1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观察向上一面的点数,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点数为2;

(2)点数是奇数;

(3)点数大于2且不大于5。

例1变式 掷1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观察向上一面的点数,

(1)求掷得点数为2或4或6的概率;

(2)小明在做掷骰子的试验时,前五次都没掷得点数2,求他第六次掷得点数2的概率。

例2 如图:是一个转盘,转盘分成7个相同的扇形,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种,指针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某个扇形会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指针指向交线时,当作指向右边的扇形)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指向红色;

(2)指向红色或黄色;

(3)不指向红色。

例2变式 如图,是一个转盘,转盘被分成两个扇形,颜色分别为红黄两种,红色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度,指针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某个扇形会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指针指向交线时当作指向右边的扇形)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指向红色;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案,

(3)小明和小亮做转转盘的游戏,规则是:两人轮流转转盘,指向红色,小明胜;指向黄色小亮胜,分别求出小明胜和小亮胜的概率;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公平,请你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并说明理由。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本问题,运用列举法求其概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是否符合等可能事件的两个特点?

(2)怎样叙述?

教师介绍解题要求、步骤。

例1 解:掷1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可能为1,2,3,4,5,6,共6种。这些点数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点数为2只有1种结果,P(点数为2);

(2)点数是奇数有3种可能,即点数为1,3,5,P(点数是奇数);

(3)点数大于2且不大于5有3种可能,即3,4,5,P(点数大于2且不大于5)。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是否符合等可能事件的两个特点?

(2)怎样叙述?

学生试着解决变式题。

例1变式 解:掷1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可能为1,2,3,4,5,6,共6种。这些点数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得点数为2或4或6(记为事件A)有3种结果,因此P(A);

(2)小明前五次都没掷得点数2,可他第六次掷得点数仍然可能为1,2,3,4,5,6,共6种。他第六次掷得点数2(记为事件B)有1种结果,因此P(B)。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是否符合等可能事件的两个特点?

(2)怎样叙述?

鼓励学生解答:

例2解:一共有7个等可能的结果,且这7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指向红色有3个结果, P(指向红色)=_____ ;

(2)指向红色或黄色一共有5种等可能的`结果,P(指向红色或黄色)=_______;

(3)不指向红色有4种等可能的结果,P( 不指向红色)= 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图中两个扇形的圆心角不相等,某个扇形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的可能性就不相等?怎么办?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是否符合等可能事件的两个特点?

(2)怎样叙述?

学生试着解决变式题。

例2变式 解:把黄色扇形平均分成两份,这样三个扇形的圆心角相等,某个扇形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的可能性就相等了,因而共有3种等可能的结果,

(1)指向红色有1种结果, P(指向红色)=_____;

(2)指向黄色有2种可能的结果,P(指向黄色)=_______。

(3)把黄色扇形平均分成两份,小明胜(记为事件A)共有1种结果,小亮胜(记为事件B)共有2种结果,

∴这样的游戏规则不公平。

可以设计如下的规则:两人轮流转转盘,指向红色,小明胜,小明得2分;指向红色,小亮胜,小亮得1分,最后按得分多少决定输赢。

还可以设计怎样的规则?

因为此时P(A)×2=P(B)×1,即两人平均每次得分相同。

(2)学生的应用意识,模仿能力;

(3)学生在学习中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

(4)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意识。

通过对例1、例2的讨论探究,初步掌握用列举法求概率。

通过对例题变式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学习欲望,进一步掌握用列举法求概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例2的讨论探究,巩固用列举法求概率。

通过对例题变式的分析,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

「活动5」

5。 某班文艺委员小芳收集了班上同学喜爱传唱的七首歌曲,作为课前三分钟唱歌曲目: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五星红旗,相信自己,隐形的翅膀,超越梦想,校园的早晨,她随机从中抽取一支歌,抽到“相信自己”这首歌的概率是( )。

6。 掷1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观察向上一面的点数,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点数是6的约数;

(2)点数是质数;

(3)点数是合数。

(4)小明和小亮做掷骰子的游戏,规则是:两人轮流掷骰子,掷得点数是质数,小明胜;掷得点数是合数,小亮胜,分别求出小明胜和小亮胜的概率;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公平,请你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问解,决问题。

教师评判。

教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书写解答过程。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列举法求概率解决问题;

(2)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通过练习,巩固用列举法求概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教科书P154页习题25。2第2题。

学生自己总结发言,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教师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总结。

加深对列举法求概率的认识。

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概率课件 篇1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获取屏幕图像》。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获取屏幕图像》是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office版)课本中第六章第1节。这节课是多媒体素材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后面学习处理图像做好铺垫。获取屏幕图像在工作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课件制作、简单图片截取等。

我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注重实践的特点确定以下目标:

1、掌握snagit软件中截取部分图像、抓取窗口、抓取对象的方法。

2、能使用snagit软件获取屏幕图像。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采用了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首先创设学习请讲,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实践操作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还是要具体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因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刚进行了秋游,同学们都照了好多的照片。老师也照了一些,同学们给评价一下,看看怎么样?

2、截取屏幕图像有哪些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分为三个任务来完成,并把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任务一:通过snagit软件对给定图像进行适当的截取操作。

提示:截取图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屏幕中有一个放大镜,是帮助用户精确定位和截取的。

(2)抓取窗口:在snagit主界面中选择“窗口”选项,按下快捷键或单击“捕获”按钮,此时移动光标到需要抓取的窗口上,围绕窗口形成一个红色边框,单击即可抓取该窗口。

(3)抓取对象:在snagit主界面中选择“对象”选项,按下快捷键或单击“捕获”按钮,此时移动光标到需要抓取的窗口对象上,围绕对象形成一个红色边框,单击即可抓取一个对象,例如,可以抓取窗口的标题栏、菜单栏等。

机动设计:静态的屏幕会截取,那么动态变化的能截取吗?

综合实践:

板报创意:在资源包任选20张图片,利用snagit截取等编辑完成一个板报的创意。

评价1:各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展示应用题目完成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2: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投票,确定优秀组。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作业1:上网查找关于西藏旅游的相关网页,并将其截屏,编辑自己的名字上传qq群 .

作业2: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使用snagit完成屏幕录制,并上传至空间。

概率课件 篇12

中职生处于青年前期,人际交往开始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他们的主要人际关系是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不如以前亲密,与老师的关系上不会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同学关系有时超过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并由此获得了安全、尊重、爱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由于没有考上高中,中职生在家长的责怪、亲朋的惋惜下,心不甘情不愿地进入职校;再加上目前人才市场供应失衡、就业压力大等,这让不少中职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与同龄人和师长交往时,人际关系易出现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容易发生交往困难,比如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里,不愿与考上高中的老朋友来往,自我封闭,怕与人交往,或者自我心理设防过重,与新同学沟通困难甚至相互对立;另一方面又注重“友谊”,崇尚“义气”,难免益友、损友不辨,甚至“拉帮结派”。比如不忍拒绝好朋友的邀请,尝试吸烟、早恋、群殴、去网吧玩游戏甚至赌博,最后不能自拔。

许多班主任反映,中职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亟待提高,父母说话重了一些就离家出走,老师管教稍严一点就出言不逊,学生之间常常因为谁在谁背后说了谁的坏话、谁泄露了谁的隐私而闹矛盾,因此十分有必要在人际交往中帮助中职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大多中职校都把“学会做人”作为中培养目标的核心,中职学生社会交往倾向更加突出,他们内心渴望和同学交往,但是实际生活中又不懂得怎样交往,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障碍。

由于独生子女的身份和初中沉重的学习压力,中职生普遍缺少同龄交流伙伴,喜欢通过QQ、MSN、E-MAIL、手机短信等现代网络联络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有的交往对象还是虚拟世界的陌生人,缺乏真实的人际交往历练,也使他们不喜欢不擅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形成自卑、猜疑等人际交往障碍。

90后学生421的家庭教育模式,导致他们大多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我认同,容易产生嫉妒、偏激、报复心强等人际交往的障碍。

本课利用调查、活动、视频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分析与同学交往存在的困惑与障碍,并通过学生体验、讨论以及老师引导、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发现一些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争通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人际交往的奥秘。

(一)本课的亮点:

1.在情境中感悟。以“动之以情”为突破口,通过调查、活动、视频等多种形式,设置符合课堂教学所需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地去参与、感悟、分享,引发内心情感的触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习效果的升华。

2.在实践中锻炼。以“在人际交往中学习人际交往”为主旨,布置同学完成一个相关的调查任务,还特别设计了人际交往的体验活动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切身体验什么是人际交往,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源于中职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与同学、老师、父母的人际交往现实,课前完成一个调查任务、每人调查四位同学,配合活动、训练,能有效地指导他们未来的生活。

2.以学生发展为本。

针对中职生人际交往的实际设计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在课堂中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助人自助的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2.了解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能。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2.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积极面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困惑与障碍。

2.能够主动与人交往,拥有稳定的情绪状态。

(一)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2.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并运用于日常生活。

(二)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体验学习法、问题解决学习法等

(一)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导入新课。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引入课程主题……友谊。

2.提问:“人为什么要有友谊?”,引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重点讲述爱的需要即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说明人是社会的人,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满足个体爱与尊重的需要。

(二)人际交往的体验:

1.进行“囊中失物”活动,体验人际沟通的方法。

通过活动和讨论,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同学之间面对同样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时,通过尊重、理解、宽容达到共识,并有效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2.展示课前调查――“人际交往障碍”的结果。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出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3.观看视频《亮剑》片断,引出人际交往的倾听、赞美、沟通、互助的技巧,重点介绍倾听的技巧。

(三)人际交往的训练:

1.进行“听与说”活动,练习倾听技巧。

(1)请学生分享活动的感悟。

(2)根据学员的表现来评价哪些表现是好的倾听。

(四)课堂小结:

1.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障碍及原因。

2.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

课后完成以下两个拓展训练的任务:

(1)编排校园心理剧。要求学生自愿编组,合作编排一个校园心理剧,以友情为主题,选择一个视角,比如同学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的某种障碍,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皮格马利翁效应”活学活用。

找一个你最想与之改善关系的人,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主动与对方交往,看看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概率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9-110页“统计与概率”

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A调查表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的调查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学科语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

将数据填在统计表中,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些知识?与同学交流一下。

2、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a、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

b、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c、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设计意图: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概率课件 篇1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心理健康》――“花季中的相思树”,相思树是一棵美丽的爱情之树,在中职校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奇,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异性价值观,此时最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接下来我从五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说我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出版愈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健康》,本课在教材第四单元14课,根据新大纲的“三贴近”原则,我把课文题目稍作修改,由“花季莫种相思树”改为“花季中的相思树”,我认为学生谈不谈恋爱,既不是课本说的算,也不是老师说的算,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我希望在课堂上能保持价值中立,带领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强迫。

认识目标:认识青春期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友情与爱情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目标:能客观辨析中职生恋爱利弊,做出理智选择,树立正确的两性观;

帮助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辨析中职恋爱利弊,能主动控制与拒绝;

让学生能初步认识爱情,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现在还无法承受爱情的责任,需要等待自己成熟;这时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不可用填鸭强迫式,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授课过程中,对恋爱既不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与好奇,出现尝试的冲动;也别让学生产生过分畏惧抵触心理,老师需要把握好分寸,抓好“度”。

根据新大纲教学总目标要求,本堂课着重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自律能力,对待中职生恋爱学会自尊、自爱、自护、自制。

本堂课的教学思想采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策略,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搭设学习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最后撤去阶梯,使学生达到独立发展的地位。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启发法、情境模拟法、讨论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同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接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交流,最终老师总结升华。这四种教学法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问题,既不能把课堂的主角完全交给学生,毕竟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未形成,老师会疲于应付各种不同的爱情观,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不能以老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恋爱是洪水猛兽,千万不能尝试,但有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又有谁能禁止的了这种朦胧的感情?最终我确立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把握方向善于引导,课堂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主动想、主动做。

前3部分主要实现认知目标,当中引导学生认识爱情与友情的区别与联系是重点;

第4、5部分实现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爱情,是难点;

第6、7部分要实现能力目标,当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辨析中职生恋爱的利弊是重点;

把想象中的相思树与现实中的做反差对比,引申现实中的爱情与憧憬的爱情是有区别,甚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引导学生正视爱情,并播放FLASH《我是女生》,放松心理。

通过《女人是老虎》的故事,告诉学生就算是一个从未讲过异性的小和尚,在18岁的青春期,也会对老虎般的女人心动!而青春期的我们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混淆友情与爱情,则会让自己陷入苦恼甚至伤害。跟进一个视频案例《健飞的故事》,让学生辨析他们三人的感情是友情还是爱情?很自然引出本堂课的一个重点。

㈢中职生!友情?爱情?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个重点,帮助学生区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与联系,我说联系,学生讨论回答区别,大部分班级同学能说出2个,不足的由老师补充,并案例分析,基本上同学们对友情与爱情的区别都能有个理性的认识,之后问题来,既然二者不同,那什么是爱情呢?进入本课难点。

我通过5步骤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抛出4钟情境让学生辨析,这些是爱情么,如果不是,爱情到底是什么?再摆出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向学生解释亲密、激情、承诺的含义。接着设问:这个三角形中的三条边,我们现在能拥有几条?与同学一同分析,或许我们有非常亲密,无话不说的异性朋友,也会有非常仰慕、崇拜的异性同学,但现在有没异性能给你承诺?启发思考――没有!引导分析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还没有经济基础。一个衣食住行都靠父母,还不能独立的人,怎么能给你承诺,他给的承诺都是空头支票,在毕业的时候,或许他老爸一个电话,他就一溜烟的跑回家去了。之后教师小结:没有承诺底座的三角形随时都会倒塌!最后案例跟进:“二年中职生活,谈了一年的恋爱,毕业后一个月就分手了,最终二人都没能拿到毕业证书。”经过以上的引导、启发、分析、小结。同学们对什么是爱情,都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至少知道中职生恋爱不是爱情!那么既然不是爱情,我们现在该如何与异性相处呢?自然引入下个教学环节。

向学生提供三种与异性交往的准则,只要遵守,既能愉快的与异性相处,又不会让自己陷入烦恼。再引用一个“青苹果”的经典比喻,中职生恋爱就像一个青苹果,看起来很美味诱人,但如果你忍不住尝了一口,那味道一定又酸、又涩、又苦,而这被咬过一口的青苹果给你,你愿意要么?我相信大家都不愿意,那如何对待我们心中的青苹果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学会等待,等待心中这颗青苹果成熟的时候,与你喜欢的人一起分享,味道一定是甜美的。

本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尝试使用之前学的,进行判断分析,能做出理智选择。首先创设情境各位评委老师可以看见:照片中的女孩挽着一个男生的手,他们正在热恋中,而一个月的恋爱经历,女孩发觉自己会旷课、会撒谎、原来要好的同伴都渐渐远离她,成绩更是直线下降,她不想沉沦下去,希望结束和男生的关系,可男生不愿意,还提出了5点交往理由,那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帮帮这个女孩拒绝男生?

列出男孩继续交往的5点理由,让学生讨论如何帮助女孩拒绝男生,并将讨论结果分享、交流,老师帮忙概括,之后小结:中职生恋爱在带来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忧愁,甚至麻烦,当自己遇到中职生恋爱时,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这是本课的补充与再次总结升华,内容包括意外怀孕与预防艾滋病。根据新大纲要求,心理健康既要面对大众同学,也不能忽略少部分特殊生,部分中职学生或许已经在谈恋爱,甚至初尝禁果,有了过早性行为,希望这部分学生能把意外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最后再次强调等待的重要性,一同懂得等待,学会等待,生命之花因等待而更加灿烂!

课后作业:视频欣赏央视新闻调查――《长大未成年》,思考讨论案例中的4个女孩对待恋爱的态度,及不同的遭遇。

1、女生是青春期教育的重点;在中职生恋爱中,受伤最大的往往是女孩!

2、学生们是多么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指导;但真正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青春期话题的家长、老师却不多,学生们只好从网络、影视、小说中寻找爱情的答案,而他们找到的却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3、感受到同学们对创新型心理健康课的喜爱;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分享交流,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对爱情的责任感,对中职生恋爱的理智选择,都深深的感动了我,谁说我们中职学生不如别人,我愿意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中职生挺起胸脯,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大家!

本文的网址是//m.zfw152.com/a/5601309.html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时光匆匆的唯美句子精选(48句)

时光匆匆唯美句子 07-09

电功率教案

04-10

最新员工总结及自我评价(精品14篇)

员工总结自我评价 员工自我评价 07-09

悼念兄弟去世的句子

悼念兄弟去世句子 悼念去世句子 07-09

电功率教案精华

04-10

接力加油稿集合

接力加油稿 07-09

供需合同(必备11篇)

供需合同 07-09

夺冠心得精华

夺冠心得 07-09

服装店店长的工作计划

服装店店长工作计划 店长工作计划 07-09

心灵鸡汤早安语录分享

心灵鸡汤早安语录 心灵鸡汤早安 07-09

贺卡文案中秋节老师精选

中秋节老师文案 07-09

推荐访问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