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分子原子课件

趣祝福的编辑十分认可“分子原子课件”这篇文章强烈推荐您阅读一下,如有需要希望我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帮助您解决一些问题。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摸石过河加油稿

分子原子课件【篇1】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子原子课件【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导。

快乐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曾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我选择了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物证、人证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校没有二十个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的大烧杯,所以我把装氨水的烧杯换成了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这不影响实验效果。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问学生现有的仪器能完成该实验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改变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参照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的最高权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评价的“终审权”是学生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一理想的学习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与其它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性评价:第二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以自我为参照,我们的很多学科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把学生人为的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分别评价。一个班有60个学生就应该有60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个标准不可能,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照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分子原子课件【篇3】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分子原子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分子原子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习,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分子原子课件【篇7】

《分子和原子》教案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三、教学程序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思考问题3]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思考问题4]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结论]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思考问题5]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板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运动→溶解扩散,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迁移运用四]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四、教学反思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1.两个体现:(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2.《分子和原子》学案附1:板书设计

 

 

 

 

 

 

 

 

 

 

 

 

 

 

 

 

 

 

 

附2:《分子和原子》学 案【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猜想: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发现:                                                。结论: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原子的定义: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 原   子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分子原子课件【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分子原子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掌握分子的特征。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习讨论、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

二、教学重点

分子的特征;

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魔术实验(白纸现红字,又消失)

【讲述】物质是由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展示】先进科学仪器下的分子、原子图片。

【讲述】举例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重点学习分子。

【情景】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假如十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需要数多长时间呢?大胆猜想。出示答案:31773年!

【结论】分子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情景】中午回家刚一进家门就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说明构成油的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结论】分子特征之二:分子在不断运动。

【讨论】让学生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实验】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揭秘魔术】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一步步揭秘魔术。展示相关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

【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思考】为什么湿衣服在有阳光的地方比在背阴的地方干的快呢?

【情景】小故事:杯子满了吗?

【演示实验】水和酒精的混合。

【结论】分子特征之三: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探究】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手指堵住小孔,慢慢推动活塞,观察体积变化。

【结论】气体比液体容易压缩。

一般情况下,分子之间间隔大小关系:气态>液态>固态。

【情景】乒乓球变瘪怎么办?

【思考】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分子的观点如何解释。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1.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深色衣服与浅色衣服应分开洗,以免染色。

(2)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酒精柱会上升。

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 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固体难以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D.充足气的自行车内胎在烈日下爆裂,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课后思考】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分子的特征,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呢?请同学们认真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物质

分子

很小 运动 间隔

分子原子课件【篇10】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距、构、分

(1)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有变化。

(5)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体积非常小。

(7)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分子原子课件【篇11】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是继前面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的,从宏观到微观过渡的第一课。同时,这节课也是为以后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衡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性质,理解其概念;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能用化学语言表述交流。

用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教师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有关原子和分子的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认可,同时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用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思考;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由于本节课位置靠前,学生实验要注意指导,提示观察角度,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你从操场回来的路上,有没有闻到月季花香?现在我们就学习和它有关的分子和原子。

问:在生物课上,我们知道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那么物质呢?是不是也可以把它分成很小很小的粒子?

事实证明这种微小粒子是存在的,我们把这种粒子叫分子。观察P50页苯分子、硅原子图像,分子是很小的,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大家看一下水分子自述,来感受一下分子。

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好,我是水分子„„) 通过阅读你能总结出,分子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思考、归纳分子特征:

1、分子的质量何体积都很小。 师:自述中有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答:猜想分子是运动的,有空隙。 师:口说无凭,看我们做个小实验。 演示:品红扩散

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是不是重力作用才使品红下落的?我们可以再看下面的实验。 活动探究。

教师:在试管中加少量水,加酚酞,滴加浓氨水。 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师:刚才我将加酚酞的水和浓氨水放到一起,人为让他们接触,溶液变红了,那么不直接让它们接触会不会变色呢?想想你会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确定方案回答,其他做补充。 请一组同学上来做给大家看。

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师:其实我们闻到花的香味不是我们的鼻子在运动就是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知识)

分子是时刻运动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再举出一些分子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问:湿衣服再阳光下容易干,还是再阴凉处容易干?说明分子运动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和温度有关。 演示实验:加热食醋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学生再举生活中的例子。

创设情景:冬天,水缸放在室外会被水涨破,是不是水分子变大了? 问:水的三态变化发生是化学变化吗?

相同质量时,体积为什么不相等呢?水分子自述中问到我们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你怎样认为?

比喻讲解:取满满一杯沙子,在里面加水,能加入吗?说明沙粒之间存在什么?那么分子呢?

演示: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学生量取)混合。

多媒体播放:分子之间空隙的相互占据,其实品红实验中也可以说品红分子进入了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二)设疑:水分子和水通电都可以使水减少,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变化是否相同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理变化,一个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液态水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变为气态。 化学变化是:水变成了氢气何氧气。

问:水变成氢气和氧气还是水吗?也就是水分子变成氢气、氧气分子还是水分子吗? 解释化学变化,实际就是分子的变化。而分子变了之后,就不再有原来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问: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气、氧气分子的呢? 观察课本P52页:水分解示意图

打出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比一比回答下列问题,看哪组答的多。 在化学变化中:

思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讨论、总结: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出问题:分子概念中为什么只强调化学性质? 教师释疑:(如同一个人站不成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分子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到物理性质)

1、夏天架电线要松,冬天架电线要紧。

2、樟脑丸放一段时间消失了,衣橱中有樟脑的气味。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静止的水中水分子是静止的,沸腾的水中水分子是运动的。

3、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2、假设你是一个水分子在浩瀚的海洋里你会看到什么?

小编推荐

分子原子课件优选九篇


分子原子课件【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导。

快乐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曾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我选择了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物证、人证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校没有二十个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的大烧杯,所以我把装氨水的烧杯换成了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这不影响实验效果。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问学生现有的仪器能完成该实验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改变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参照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的最高权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评价的“终审权”是学生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一理想的学习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与其它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性评价:第二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以自我为参照,我们的很多学科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把学生人为的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分别评价。一个班有60个学生就应该有60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个标准不可能,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照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分子原子课件【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1 )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 )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 1 )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 2 )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1、 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 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 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 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 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 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 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原子课件【篇3】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是继前面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的,从宏观到微观过渡的第一课。同时,这节课也是为以后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衡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性质,理解其概念;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能用化学语言表述交流。

用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教师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有关原子和分子的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认可,同时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用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思考;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由于本节课位置靠前,学生实验要注意指导,提示观察角度,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你从操场回来的路上,有没有闻到月季花香?现在我们就学习和它有关的分子和原子。

问:在生物课上,我们知道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那么物质呢?是不是也可以把它分成很小很小的粒子?

事实证明这种微小粒子是存在的,我们把这种粒子叫分子。观察P50页苯分子、硅原子图像,分子是很小的,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大家看一下水分子自述,来感受一下分子。

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好,我是水分子„„) 通过阅读你能总结出,分子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思考、归纳分子特征:

1、分子的质量何体积都很小。 师:自述中有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答:猜想分子是运动的,有空隙。 师:口说无凭,看我们做个小实验。 演示:品红扩散

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是不是重力作用才使品红下落的?我们可以再看下面的实验。 活动探究。

教师:在试管中加少量水,加酚酞,滴加浓氨水。 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师:刚才我将加酚酞的水和浓氨水放到一起,人为让他们接触,溶液变红了,那么不直接让它们接触会不会变色呢?想想你会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确定方案回答,其他做补充。 请一组同学上来做给大家看。

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师:其实我们闻到花的香味不是我们的鼻子在运动就是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知识)

分子是时刻运动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再举出一些分子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问:湿衣服再阳光下容易干,还是再阴凉处容易干?说明分子运动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和温度有关。 演示实验:加热食醋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学生再举生活中的例子。

创设情景:冬天,水缸放在室外会被水涨破,是不是水分子变大了? 问:水的三态变化发生是化学变化吗?

相同质量时,体积为什么不相等呢?水分子自述中问到我们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你怎样认为?

比喻讲解:取满满一杯沙子,在里面加水,能加入吗?说明沙粒之间存在什么?那么分子呢?

演示: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学生量取)混合。

多媒体播放:分子之间空隙的相互占据,其实品红实验中也可以说品红分子进入了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二)设疑:水分子和水通电都可以使水减少,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变化是否相同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理变化,一个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液态水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变为气态。 化学变化是:水变成了氢气何氧气。

问:水变成氢气和氧气还是水吗?也就是水分子变成氢气、氧气分子还是水分子吗? 解释化学变化,实际就是分子的变化。而分子变了之后,就不再有原来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问: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气、氧气分子的呢? 观察课本P52页:水分解示意图

打出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比一比回答下列问题,看哪组答的多。 在化学变化中:

思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讨论、总结: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出问题:分子概念中为什么只强调化学性质? 教师释疑:(如同一个人站不成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分子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到物理性质)

1、夏天架电线要松,冬天架电线要紧。

2、樟脑丸放一段时间消失了,衣橱中有樟脑的气味。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静止的水中水分子是静止的,沸腾的水中水分子是运动的。

3、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2、假设你是一个水分子在浩瀚的海洋里你会看到什么?

分子原子课件【篇4】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逐步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3、准备多媒体课件。

①为什么从讲台经过会闻到花露水的香味呢?(打开装有花露水瓶的瓶塞) ②为什么湿衣服在室外会慢慢变干?

从以上事实让我们感知到什么?(小组合作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内容,并思考

这些微小的粒子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真实的存在吗?

多媒体投影:科学事实图片(苯分子图像和硅原子摆成的“中国”二字),要求学生仔细察,并想一想从上述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抢答,应该含有分子性质的相关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分子的基本性质。

多媒体投影: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 个水分子;(如果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大概要用3万年才能数完。)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并指定学生回答)

多媒体投影:图片“墙内开花墙外香”引入分子扩散实验。 合作探究一:分子扩散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并投影,学生仔细观察并完成下列相关的问题: ①实验现象 ②猜想:是什么物质使A中的酚酞变红? ③分析:A烧杯和B烧杯周围各有什么物质? ④思考:B烧杯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①酒精与水混合实验,②学生操作,并描述现象。

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回答酒精与水混合实验得出什么结论?(伙伴评价) 多媒体投影:①温度越高,间隔 (热胀冷缩) ②压强增大,间隔

③思考:气体、固体、液体中,哪种状态分子间的间隔最大?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50+50=?

分子原子课件【篇5】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子原子课件【篇6】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分子原子课件【篇7】

《分子和原子》教案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三、教学程序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思考问题3]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思考问题4]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结论]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思考问题5]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板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运动→溶解扩散,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迁移运用四]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四、教学反思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1.两个体现:(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2.《分子和原子》学案附1:板书设计

 

 

 

 

 

 

 

 

 

 

 

 

 

 

 

 

 

 

 

附2:《分子和原子》学 案【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猜想: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发现:                                                。结论: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原子的定义: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 原   子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分子原子课件【篇8】

分子和原子课件

引言:

分子和原子是化学领域中最基本的单位,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物质结构以及性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章将详细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特性、结构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一、分子概念及特性

1.1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结合而成的化学实体。它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1.2 分子的组成

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原子可以是相同的元素,形成单元素分子(例如氧气O2),也可以是不同的元素,形成复合分子(例如水H2O)。

1.3 分子的特性

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形状和化学性质。分子的质量可通过各个原子的相对质量求和得出。分子的形状主要受到共价键的构型影响,而化学性质则由所包含的原子种类和键的性质决定。

二、原子概念及特性

2.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最基本的化学特征和性质。它是化学元素最小的可分割单位。

2.2 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则绕着原子核存在,带有负电荷。

2.3 原子的特性

原子具有一定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决定,而电子质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电荷主要由原子核的质子带正电荷和电子的负电荷相平衡。

三、分子与原子的结构关系

3.1 原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

原子通过成键形成分子。在分子中,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给受体形成离子键或通过金属键而相互连接。

3.2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分子结构的不同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例如,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类型和强度决定了分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和溶解度等。

四、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1 原子的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质量是守恒的。这意味着在反应前后,反应物中的原子总质量等于生成物中的原子总质量。

4.2 分子的解离与组合

一些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解离或组合。解离是指分子内部的化学键被打破,形成原子或原子团;组合则是指原子或原子团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4.3 分子结构的改变

化学反应可以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化学性质。例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排列,形成不同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总结:

分子和原子是化学领域中基本的概念。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用电子结合而成的最小化学实体,具有一定的质量、形状和化学性质。原子则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具有质量和电荷。分子和原子之间通过成键相互连接,并在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特性,对于理解化学领域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原子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草原的课件(分享七篇)


接下来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整理的“草原的课件”需要您的关注。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构建出色的教案和课件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这会是对你有用的!

草原的课件(篇1)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

(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草原的课件(篇2)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两课时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article/。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1.理解词语。

2.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草原的课件(篇3)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听唱法、讨论法、互评互学法、合作创新法

一、导入:

播放《牧歌新唱》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对草原的了解有多少?(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表现对大草原的了解)(《牧歌》的音乐做陪衬)

有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的描写了草原的景色。草原美--美在她辽阔无边的胸怀,浓淡相间的绿色,这是草原的自然之美、温柔之美。然而,最令人热爱和向往的则是大草原的壮丽之美、流动之美,牧民们伴着高亢豪放的歌声快乐的舞蹈幸福的生活在美丽的草原上。同学们要爱护草原,让草原永远成为“人间的天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歌曲《天堂》,感受一下草原的美。

提问:欣赏了这首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二、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师: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草原,除了内蒙古,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地方有草原?

生:……

师:据老师知道呀,在我国的西藏、宁夏、甘肃、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方都有草原,在新疆的天山之南,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哈萨克族的牧民们就在这片草场上放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美丽的夏牧场》。

打出字幕,出示本课课题

1.初听:(教师电子琴弹唱)

我们首先来欣赏这首歌曲,初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欣赏《美丽的夏牧场》,同时出示曲谱)

2.朗读歌词:

①下面请同学们深情的朗读《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词。(学生自由朗读)

②找2——3名同学来朗读

③分男女生来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棒,老师都被你们的深情所感染。那谁能说一说第一段歌词描写什么?第二段歌词描写什么?

(一段描写景色;二段描写牧民的生活)

师:"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峰,近处有牛羊。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

3.再次欣赏:

师:下面大家再来听老师范唱一遍歌曲,同学们随音乐轻声的哼唱歌词

4.随着琴声唱歌词。(2—3遍)

师:在这首歌曲当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呢?为什么?

5.完整演唱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气息,口型,声音位置要统一

6.介绍阿肯

师:在歌曲当中,提到了"阿肯",阿肯是谁呢?

生:……

师: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他们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除了在平日生产和生活中的即兴弹唱,阿肯的重要活动是参加哈萨克牧人聚会时的对唱。阿肯弹唱朗读歌词内容、很能表达哈萨克人的豪迈性格、反映天山草原的时代气息。所以大家特别尊敬他们。

打出阿肯的图片

三、课堂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1.渗透环保教育

师:我们现在已经欣赏了草原的美景,学唱了优美的草原歌曲,已经能充分的感受到草原的美丽,但是,近年来草原沙化情况日益严重,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

师:看来保护草原、热爱草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创编标语

师:除了用歌声之外,你还想用哪些方式来保护草原呢?

(1)写一段话或写一个主题标语。

(2)把你创编的标语、写的话贴在黑板上!

四、小结

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大草原蕴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宝贵的风土民情,她所蕴含的生命的壮丽与伟大,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因此,我们要更加的了解草原,更加地热爱草原。可是,在新疆和内蒙古等草原的附近都有着大片的沙漠,只要一起风大片的尘土就扑向草原,使草原逐步沙化,今天的人们正在积极造林防沙,部分草原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改善,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的爱护草原,让草原成为我们人类永远的天堂。

草原的课件(篇4)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xx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草原的课件(篇5)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一、引入揭示课题。

在我国内蒙古,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草原,那就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盛夏时节,鲜花盛开,草原碧绿;深秋,金黄色的大草原在风的吹拂下翻滚着草波,景色十分迷人。你想马上欣赏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吗? 出示《锡林郭勒大草原》近照。

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学生闭眼想象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名读 (自评—生评

师:除了广阔,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

画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

集体交流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默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过渡:草原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儿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板书:动物 牧民 (放录象)

问: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动物?他们各是怎样活动的?

指名回答 自由读有关句子想象快了玩耍情景。

(2)录象 牧童放牧场景

学生欣赏说一说此情此景,随牧童一起放声歌唱。

师: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心情如何?生充分谈一谈

如果没有野草、湖水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的?进行保护环境教育。

三、总结。

朗读全文 问:(1)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锡林郭勒大草原?(2)课文第三段与上下段有什么联系?(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四、分层作业: A、抄写文中优美 句子 B、给课文配一首小诗

9、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草 一望无际

湖水 清亮

花 各种各样

欢腾世界 动物 欢跳

牧民 高歌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板书:广阔美丽 欢腾的世界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 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一)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哪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段写出了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草原是怎样广阔美丽的?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2.估计学生情况及教师的对策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直铺向远方”说明广阔。

教师的对策:①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泛读 重读 满眼绿色 出了广阔之外还写出了草原很美。②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教师对策:①理解:覆满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是覆满,并且说出理由

②理解: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教师问学生几岁了?让其中的一个孩子站起来。并且介绍草原上的草有你们这么高。

③读出自己的感受。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教师的.对策:①问为什么说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像宝镜?

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教师对策: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 )有( ),还有( ),散发着阵阵清香。

3.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4.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5.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 ),最后是( )。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从那可以看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教师请学生先来回答。

4.师生对读体会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教师读动物名及牧民,学生读它们的活动。)

5.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及牧民的活动,分小组读。

6.教师:让我们也和小牧民一起唱起来吧!放歌曲。

四、课堂小结。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但是并不荒凉,而是充满了生机。我真想到西林郭勒大草原上去玩一玩。现在请你们作为小导游,带老师去西林郭勒大草原去旅游吧!

草原的课件(篇6)

课前预习问题单: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3、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找出文中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词句。

学讲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学讲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自主学习探究

1、检测预习内容,组内交流所收集到的资料

思考: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草原风景美”

1、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

3、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草原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草原图)板书:开阔

(3)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4)理解“清鲜”、“明朗”。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指导朗读。

5、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1、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说学习收获(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4、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质疑拓展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师总结

1、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出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2、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总结再现草原美,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检测反馈

说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草原的课件(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分子课件12篇


分子课件【篇1】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所以对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是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但对其现象透析本质形成,想象表象形成概念,迁移引用,表达交流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讲述同学们喜欢吃的烤鸭。问:同学们有时我们走在街上没有看到烤鸭店为什么还能闻到烤鸭的香味呢?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老师通过展示课件讲述一些身边的类似现象从而引出科学家的设想: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分子。

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探究一:演示实验(老师演示)并展示课件 学生观察并讨论完成课本表格

演示实验(由学生操作):把品红加到热水和冷水中,看扩散的速度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活动:请学生回答刚开始提出的3个问题 活动探究二:分组实验(由学生操作) 学生观察并讨论 投影展示

问:不同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学生实验 据此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问: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受什么条件的影响不? 教师:同学们通过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就可以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所以物质有三种状态,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气态、液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

问:水和酒精(液体和固体)是否都能燃烧?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液体酒精和固体酒精都是由酒精分子构成,都能燃烧说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而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与酒精分子不同,说明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基本性质: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课堂小结: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作业练习与布置:P51-52 1.(1) 2.(1)-(5) 板书设计: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反思;

分子课件【篇2】

本节讲述“分子热运动”.在讲分子运动之前先提出“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想想“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让学生好奇,接下来通过演示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硫酸铜和清水扩散实验,说明扩散现象和扩散现象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现象.还通过实物演示知道除气体、液体有扩散现象,固体也有扩散现象.然后,通过对“想想议议”的讨论得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再通过铅柱演示实验,证实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的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那么学生对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有一个较形象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

[生]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

[师]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师]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教学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

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

[生甲]我们组是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生乙]我们组是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看录像.

[录像]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

[生乙]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生丙]……

[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看投影.

[投影]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深.

[生]从投影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

[师]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师]请看投影,通过议论回答问题.

[投影]

想想议议

[生甲]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请看录像.

[录像]

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生]分子之间有引力.

[师]请看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演示]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生]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请看投影.

[投影]

课本图15.1-6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课件【篇3】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走进分子世界》这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物质结构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课教学旨在带领学生沿科学家探究物质结构的路径进行微观世界的研究,在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并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能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应用这种方法去研究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并能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想象和收集证据.密切联系生活,展望未来,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分子概念,对分子大小有感性认识,会用语言描述分子模型.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方法.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及逻辑推理的能力.3.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微观世界的美妙与和谐,激发学生探究更小微粒的兴趣.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3.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建立分子模型.【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白纸、6B铅笔、放大镜;烧杯、温水、高锰酸钾颗粒、药匙;冷水、酒精、玻璃管;铁丝圈、肥皂水;注射器、冷水、金属块.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千纸鹤、钟罩;量筒、黄豆、菜籽;烧杯、滴管、水;香水;铁丝圈、肥皂水.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千纸鹤变红

(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

(一)建立分子模型

学生活动:观察笔迹和放入高锰酸钾的温水.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选择模型).学生活动:将水和酒精混合,观察现象.教师演示:用黄豆和菜籽混合.学生类比活动和演示现象,收集证据检验猜想,得出结论.学生归纳自己经历的研究过程,得出研究方法.学生阅读:知道分子的概念及特点.(视频)模拟分子―― 一滴水,巩固分子的概念.(视频)展示研究的工具,同时也是收集证据检验猜想(模型).师生讨论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二)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

1.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水味?

学生活动:模拟科学家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进行探究.小组汇报探究过程,得出结论.2.探究分子间的吸引力

小红的困惑: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检验猜想.小组展示探究过程,得出结论.3.探究分子间的排斥力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

学生活动:压缩水和金属块.学生交流活动感受,体验排斥力的存在.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学生活动:压缩空气.(置疑:学生思考压缩空气为什么与压缩固体、液体不同?)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读一读”.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归纳得出结论.(三)了解纳米材料的奇特性质及应用

(视频)神奇的纳米材料.三、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提出新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解释千纸鹤变红的原因,将氨水滴入酚酞试液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

四、反馈练习

五、课后拓展

上网查阅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构成物质的更小微粒.【设计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紧扣“真学课堂”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导入新课时的魔术表演,激活学生的思维.新课教学时的活动,不断地优化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如学生完成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后,无法解释总体积为什么会变小?教者及时完成类比实验“黄豆和菜籽混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是通过学生的阅读、分析、交流、展示等逐步展开,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完善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的过程不断地培养着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解释为什么千纸鹤会变红时,教者只演示将氨水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同时又多次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使知识全面、系统化.2.本课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只有尝试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因此,在本课设计时注意以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主线,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一方面,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宏观现象(如铅笔的笔迹、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香水的香味等),将学生带入微观世界(建立分子模型、分子的运动等),既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同时又是研究方法的渗透(如模型法、转化法等);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观看视频“神奇的纳米材料”等,将物理知识回归社会,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分子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及分子特征的探究,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2 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路面”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画出模型及微观过程,然后课件展示及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体现“我自主,我快乐,我学习”的教育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4个环节来进行。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设计这样情境:首先展示4幅壮观美丽的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学生观看,谈感想),但遗憾的是这座冰城在人间存在不久便消失了,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

(二) 实验探究:水加热后的宏观现象及其微观本质。

内容一:“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但水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出示一段资料: 让学生明白水分子很小

再出示一幅扫描隧道显微镜拍下图片: 让学生明白水分子虽然很小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再让同学们画出水分子的模型,增加对水分子结构的认识。

内容二:实验探究:给注射器里的水加热,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1)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很轻松的答出实验的现象: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

(2)再让学生猜想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水分子是如何变化的?画出变化的微观图。学生的思维容量较大,此过程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每个成员画出导致水体积膨胀的微观图,结束后,教师投影出不同小组画出不同的'微观图,总结出有哪些原因可导致水的体积膨胀?

(3)通过课件展示:冰、水、水蒸气三者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学生通过课件,不难得出:冰中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水中水分子无序排列,一定体积自由运动;水蒸气中水分子完全自由运动。

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得出:

不变的是:分子的大小及分子的数目

变化的是:分子间隔及分子的排列方式

继续引导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分子没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

这样学生便理解了水加热后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4)课本活动天地2-1:描述水分子的运动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结冰及冰融化的现象

(5)学以致用:解释两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①雨后初晴的夏日,地上的斑斑水渍一会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补充:受热不是给分子提供能量的唯一途径,如湿衣服晾在通风地方更容易干)

②烧开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原因是什么?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学生根据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变化规律总结得出水分子的性质:

①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小

②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③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④水分子间存在作用力且自身有能量

其实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有很多,如:氢气、氧气、蔗糖、酒精等,这些分子同水分子一样,也都具有上述特征,你能事实或实验加以验证吗?

验证1:分子间有间隔?

(探究实验1)取两支25毫升的量筒,一支加入10毫升水,另一支加入10毫升酒精,然后将这两种液体在其中一支量筒中混合,静置后观察现象。

(设疑1)分子间的间隔能变化吗(从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间隔的变化来引导)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

(设疑2)气体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为什么?

小实验:注射器分别盛满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然后推动活塞,体验用力情况,得出:气体分子间隔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隔小

验证2:分子不断运动

(探究实验2)取两支相同容量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半杯热水,另一只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后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视频):布朗运动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看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验证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师引导:正是由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水呈水滴滴下

(总结)正是由于分子具有这些本质属性,自然界里的水才会通过分子能量的变化实现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谈收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畅谈收获!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分子课件【篇5】

第二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应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    4.解决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空气 氧》知识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碘的受热和冷却。[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板书]: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师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①“化学性质”不能扩展为性质,这里不包括物理性质。    ②“一种”微粒不可理解为“唯一”的微粒,因为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原子、离子等。    ③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思考:分子有哪些特征?[板书]:2.特征:        (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分于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学生讨论]:水由冰→液态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理解分子的应用。[板书]:3.应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目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以空气为例来讨论,形成和深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板书]:二.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划出两个概念。[板书]:混合物和纯净物比较表 混合物纯净物宏观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同一种分子构成性质没有固定的成分,各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具有固定的成分,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学生观察]: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填写二者的比较表。(四)总结、扩展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特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解体,形成新的分子,也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    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习题第1、2、3题。

分子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分子动理论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学说,是宏观与微观本质间联系的纽带,是热学的基础。“分子的热运动”是构成分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非重点知识中的重点。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知道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观察其特点,分析其产生原因。

(2)学习用统计的观点分析问题,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对宏观现象作微观解释。

(3)知道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培养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在初中已学过扩散现象等,对分子运动有初步认识,又具备了高一力学的基础知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及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扩散现象、感兴趣的布朗运动实验加深认识,引起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最终能很好地分析布朗运动产生原因,并理解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设计理念: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所阐述的“有规律性更有艺术性” 为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实验演示,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通过动眼看、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等,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

4.教学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与课本中的图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器材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 整体感知

1.(课件投影)观察演示实验(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这是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用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

2.(课件投影)请观察课件演示的扩散过程。

(设计意图:用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3.(课件投影)请完成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滴入1-2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然后回答:扩散现象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实验基础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同学间可以合作讨论,彼此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并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课件投影)请观察布朗运动。

(设计意图: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介绍并演示实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还能使学生发现布朗运动的特点,为布朗运动产生原因的分析奠定了实验基础。)

(简要实录: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小炭粒的水滴,将盖玻片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指着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观察这颗微粒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相对参考点的运动情况,并用计算机课件(动画)演示小炭粒运动情况。实验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十分注意观察,许多学生看出小炭粒运动的无规则性,从而师生一起总结出布朗运动的概念。)

(二)分析原因 认识本质

(课件投影)阅读课本中有关布朗运动的叙述,了解布朗运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加深理解布朗运动。)

(投影):

1、固体微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如图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该颗粒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因为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这种运动就永不停息。

3、任何固体微粒悬浮在液体中,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做布朗运动。若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课件投影)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还是液体内部原因?

(设计意图: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学生只有认识到不是外界因素的影响,才能推理到内部分子作用的结果。)

(课件投影)请观察演示课件演示的动画: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当它足够小时,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间,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

(设计意图: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可以感知的事物,起到降低台阶、化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的作用。同时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三)课堂小结

(四)及时反馈 巩固提高

1、布朗运动是说明分子运动的重要事实,则布朗运动是指( )

A、液体分子的运动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C、固体微粒的运动

D、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的共同运动

2、关于布朗运动剧烈程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B、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C、与固体微粒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多,布朗运动越显著

D、与固体微粒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少,布朗运动越显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物体的运动越剧烈

B、温度越高,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温度升高,物体内每个分子的运动速度都增大

D、温度降低,对于物体内的某个分子而言,其运动速度可能增大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十、教学反思

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由于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例题,使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整个教学活动重点突出学生为主体,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分子课件【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导。

快乐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曾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我选择了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物证、人证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校没有二十个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的大烧杯,所以我把装氨水的烧杯换成了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这不影响实验效果。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问学生现有的仪器能完成该实验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改变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参照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的最高权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评价的“终审权”是学生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一理想的学习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与其它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性评价:第二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以自我为参照,我们的很多学科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把学生人为的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分别评价。一个班有60个学生就应该有60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个标准不可能,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照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分子课件【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 、本课题知识结构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方法的指导。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分子课件【篇10】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知到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让学在脑海中能形成物质的结构模型;了解分子的相关知识;懂得分子的热运动;通过学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懂得固液气不同性质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走进分子世界。

一、建立物质结构模型

1、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往一块海绵和一块玻璃砖上加水); 让学生分析海绵能吸住水的原因?

2、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的现象;

结合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提出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如何排列的猜想。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4、活动二: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先加入一半的水,再换用酒精慢慢地将其加满,封闭关口将玻璃管翻转几次,观察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有何变化?

5、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6、以上是我们探究物质结构模型的方法,那么,科学家们在研究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时,用什么方法呢?

7、练习,选出正确的物物质结构模型。

引入: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没有间隙,我们直接用肉眼看看不就知道了吗,还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的做实验呢?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得见呢?

二、分子动理论 物质的组成

1、介绍电子显微镜及其拍摄的图片。

2、自学关于分子的相关知识。

3、问:当老师擦黑板时,坐在前排的你透过阳光看见空气中飘满了粉笔的粉尘,你是否曾觉得你看到了构成粉笔的分子了呢?你能想象的出需要有多少个分子构成的微粒才能被你看的到吗?

4、举例介绍分子数量级有多小。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创设情境: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盒子,开一个小孔,让里面的气体分子以每秒1亿个的速度出去,需要多久小盒子里的气体分子可以全部放出来?让学生猜测。

5、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结论。

分子运动

1、活动三: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问:你看到红墨水分子运动了吗?那我们是怎样得到分子在运动的呢?(运用了推理的方法)

2、应用:鉴别酱油和醋。(推理)

3、练习(学案)

创设情境:若分子想怎么运动就怎么运动,那么还会存在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吗?

当分子远离运动时,总有一种力将它吸引过来,由此推理,分子之间可能存在吸引力。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活动四:肥皂膜实验。观察一侧泡沫破裂后细线的移动方向。

2、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吸引力,那么,分子间还会有间隙吗?由此推理分子间还可能存在排斥力。介绍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关系。

3、总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有时引力起主导作用,表现出吸引;有时斥力起主导作用,表现出排斥。

4、练习(学案)

三、知识的总结与迁移运用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性质。

四、巩固练习

1、由于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这给人们探究物质结构带来了困难,科学家们解决的方法是()A.凭自己的想像来定义物质的内部结构 B.把物质不断地分割,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 C.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D.利用数学公式和物理理论来推理得出

2、关于分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是组成物体的最小颗粒 B.分子是物体中不能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C.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D.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内部结构而想像出的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

3、如图所示,将两块表面干净光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结合在一起,并能在下面吊起一个较重的物体,这一现象说明了()A.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物体的分子间有引力作用 C.物体的分子间有斥力作用 D.物体的分子间有间隙

4、下列事例中能够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将泥沙放入水中,水变的浑浊 B.打开香水瓶盖子后,满屋都能闻到香味 C.公路上汽车开过时一片尘土飞扬 D.下雪天雪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流动形成风,说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C.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物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扫地时,我们看到尘土飞扬,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6、课后探究:为什么炒菜时放一点盐,菜很快就变咸了,但腌菜时,放了盐,要过好几天才能变咸?(为此,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分子运动的探究问题,并通过实验得出你的结论吗?)

分子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思考,引发探究兴趣。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物质的微观粒子观。

[猜想假设]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P28图)

回忆、思考、想象利用学生的经验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

[投影]P29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的解释,直观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

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思考、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加快分子运动需要吸收能量(包括加热、风能等),分子获得的能量还会散发给环境。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laqu;活动天地&raqu;,并进行交流共享。回答有关问题,交流。为以后讲解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改变打好基础。

[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阅读,分析,交流阐明了水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过滤 ;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作用。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 泡沫丰富的 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 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 蒸馏或煮沸 的方法。

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1、分别把约100l的两份黄泥水注入烧杯1和烧杯2中,把烧杯1放在实验桌上静置;在烧杯2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1:

烧杯2:

2、做好一个过滤器,完成对烧杯1中上层液体的过滤。用滴管吸一滴滤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3、(1)向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将上面的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待水分消失。

4、将上步获得的灭菌水加热煮沸、冷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再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分子课件【篇1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的感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分子的性质

【难点】

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我会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接下来进入我这节课的第三环节。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草原课件


下面是一篇关于“草原课件”的详细文章,如果你认为这个信息非常有用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教案和课件优化可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加精细化。

草原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草原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用固定的节奏型拍手跺脚

2、能够用形体动作表现歌曲,再现草原生活,突出民族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较好的表现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热情、粗犷、豪放。

教学难点:(1)啊哈嗬伊(衬词的表现)(连贯、自豪)

教具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

同学们,你们听了歌曲后,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

谁能为同学们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个民族?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音乐文化,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辽阔的地方,内蒙古的人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二、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听录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蒙古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下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歌。

要求:①请大家听蒙古族小朋友在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等)。

②感受歌曲的风格及小朋友的心情。(愉快的、自豪的、快乐的)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男孩的演唱,他的歌声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蒙古族小骑手的自豪感。

①你们谁能说说歌曲中哪里体现出小骑手的自豪感吗?

②谁能上台来做一做你最感兴趣的那种活动的动作吗?

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表现,并称赞他们是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满足了学生爱动、爱模仿的心理,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在内蒙古草原上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刘老师也来当一回蒙古族人唱一唱这首歌曲。

2、听范唱

要求:①认真听一听、看一看歌曲中有没有相似的乐句?

②哪一句最能抒发小骑手愉快的心情?

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请随着老师的鼓声有节奏地念一念这些词。(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1)学生在老师鼓声的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地念词。

(2)学生一边有节奏地念词,一边跟着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3)边念词边进行四二拍节拍练习。

(4)一、二组念词,三、四组律动配合

设计意图:通过念一念、以及律动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学形象,又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都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作了铺垫。同时,在活动中,歌曲热烈欢乐的氛围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逐渐出来了。

3、学生随教师的琴声轻声模唱歌曲。

歌曲的第三大乐句的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草原上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族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感受(听旋律)

(2)轻唱歌曲

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节奏“啊哈嗬伊”

要求:注意咬字,把每个字都唱清楚。

在唱前教师强调“嗬伊”圆滑线的唱法。

教师纠正并指导个别学生演唱。

(3)完整演唱

要求:两小节换气,唱出愉快的心情

生学律动歌唱(晃动身体)

4、完整学习歌曲

(1)视唱曲谱

刚才同学们听歌曲时就发现了歌曲旋律有相似的乐句,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仔细的看一看并且视唱旋律,感受歌曲的不同之处。边唱边体会自己哪里唱不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

(2)完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蒙古族是一个能骑善射的民族,那么蒙古族的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本领呢。进一步体会歌曲情感,“小射手”、“小摔跤手”唱出草原小朋友的愉快心情。

三、表现歌曲

这首歌曲也富有舞蹈性,具有感染力,真想与歌曲中的小朋友一道去骑马、射箭、摔跤。下面我们共同来模仿蒙古族的舞蹈,共同体会他们愉快的心情吧!

四、教师

今天,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学习了内蒙古歌曲,与那里的小朋友共同感受了骑马、射箭、摔跤时的心情,真是无比高兴啊!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用音乐架起一座座桥梁,用歌声沟通各民族的小朋友,共创美好的明天。

草原课件(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辽阔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怀古,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么……","既……又……","不管……总……"造句.

提高对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认识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小节.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第一小节,体会草原的美.

教学难点:

对于"绿色渲染","墨线色勒"这两个国画技巧术语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书中第一幅插图的幻灯片一张;绘有草原上小丘的国画两张(一张只有绿色渲染,另一张小丘的线条用墨线勾出).

导入

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听了这段歌曲,你们知道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草原)

你想知道关于草原的哪些情况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板书:13《草原》)跟着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草原的风情.

检查预习情况

师: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情况.

开火车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师注意正音.

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注意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破的句子.

学习第一小节

老舍先生是因什么事去草原的(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旗"就相当于我们这儿的县.陈巴尔虎旗所在的大草原是个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投影(出示书中第一幅插图的投影).谁来说说自己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老舍先生是怎样介绍他眼中的草原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1小节,看看从中能得出对草原的哪些认识,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画下来.

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草原的感觉,再说说是从第1小节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讨论时抓信以下几点:

(1),"空气是那么清鲜,天气是那么明朗." 空气特别新鲜,天气特别晴朗.

理解"那么……那么……"所起到的强调作用.练习用"那么……那么……"造句,区别比较"清鲜"和"新鲜","明朗"和"晴朗"的不同.

(2),到处都是绿色——"一碧千里","翠流","绿毯","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等.理解"一碧千里","翠流".

(3),在讨论时注意让学生红尘读自己找出的句子,要求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草原上天和地的感受体现出来.

在第1小节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吗

学生质疑:由其他同学解疑,教师点拔帮助,主要疑难有下面几点:

(1),"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因为视野开阔而空气明净,所以再远的地方也看得很清楚,不会模糊一片.

(2),"绿色渲染","墨线勾勒"——出示两幅绘有草原上小丘的中国画,一幅全用绿色渲染,使小丘和草原的界限融合.另一幅小丘边缘用墨线勾出,使小丘的线条清晰地凸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得出哪一幅是只用"绿色渲染",哪一幅还用上了"墨线勾勒",这样就形象而深刻地理解这两个词.再看图体会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幅图,给人以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呢(小丘和平地融为一体,和天地融为一体,那浓郁的绿色,甚至都渗入天边了.)

(3),在解决某个疑难之后,让学生自由读读带有这个疑难的句子,再次体会该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

看到这样的草原,你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老舍先生有这样的想法吗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指导用"既……又……"造句.

不仅人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确实太美了,现在我们再来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再次出示投影图片)你能用书中的语句来介绍一下吗可以先读读背背第1小节.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看图背诵第1小节

分清动,静描写

在前面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大家说说本文的第1小节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学生讨论.

练习

画出第1小节中的比喻句,并思考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讨论.重点要让学生弄清最后一句"在这境界里,边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就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是想象而非比喻.

第二,三课时(略)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课件(篇4)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景色美

美 风光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 、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草原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xx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草原课件(篇6)

一、活动设计:

这学期我们让幼儿知道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了解了他们的特征,讲到蒙古人擅长骑马,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蒙古舞蹈。让幼儿通过音乐来感受其特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让幼儿通过自己耳朵听、身体动、手指画、嘴巴讲,来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及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了解其热烈、欢快的音乐性质。

2、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活动准备:

《美丽的草原》《赛马》乐曲、PPT图片、录像、尾巴等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导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持尾巴随《美丽的草原》音乐入场,热身,感受音乐的柔美。(热身后,把尾巴装入口袋。)

基本部分:

(一)分段欣赏感受音乐。

提问:我们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那个人在干嘛呀?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提问:你们看看他在干嘛呀?.

提问:你们知道赛马和骑马有什么不同?

小结:骑马是一个人静静的骑马,赛马是很多人进行比赛。

提问:想不想看看赛马什么样子?

2、观看录像、图片,进一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1)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的音乐旋律是什么样的?(热烈欢快的)

听到热烈欢快的音乐,你想做什么?(想骑马)

(2)请孩子们演示骑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骑马,老师善于抓住孩子骑马动作一起模仿。

(3)出示骑马图片,让孩子观察人是拉缰绳骑马的。

讲解缰绳,随音乐做拉缰绳骑马动作。

提问:音乐快还是慢?(快)

赛马比赛的什么?(马儿跑的速度)

除了拉住缰绳让马跑得快,还有什么办法?(扬马鞭)

(4)出示扬马鞭图片,孩子学习扬马鞭(尾巴)动作。随音乐扬马鞭。

提问:扬了几次鞭?

随音乐再次感受扬鞭次数。

(5)出示图片,观察马儿休息。提问:马儿累了,有什么方法让它休息一下?

孩子们随音乐表演抚摸马儿的动作。

小结:抚摸马儿的音乐是由慢变快的。

3、集体完整感受表演赛马。

教师小结幼儿表现:策马扬鞭4次――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

4、赛马后的传递游戏。

(1)出示游戏队型图(半圆)提问:怎样变成圆形?

教师出示箭头帮孩子理解变圆形的方法。

(2)孩子们自己调整变成圆形。

(3)教师哼唱旋律,由慢变快集体玩传递尾巴游戏。

随音乐,再次玩游戏。

二、随音乐完整表演赛马。

1、策马扬鞭――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传递游戏。

师:你听,草原上赛马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小骑手,让我们骑上大马,握紧缰绳,扬起马鞭,准备出发了。

2、教给孩子邀请别人的方式,让孩子邀请客人老师玩游戏。

草原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

⑵ 正确理解课文,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识字的方法。

⑵ 小组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3、情感和态度: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图会相互称赞带来地快乐。

⑵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地优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相互称赞带来地快乐,并且学会发现别人身上地优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刺猬、小獾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多媒体展示森林图)同学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生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有两个小动物师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是谁呢?瞧,他们来了!(小刺猬、小獾出现在屏幕上)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喊他们的名字,向他们问声好吧!

2、师:谁愿意拼读这两个词?(指读,教师提示“猬”字读轻声)大家一起读读吧!(全班拼读)

3、师:(多媒体演示)这天早晨,大森林里美丽而宁静。我们的朋友小刺猬正高兴地去树林里采果子呢。那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4、师:那赶紧把课文翻到85页,让我们一起读读18课《称赞》,去看看发生在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的故事吧。(教师板书课题:称赞)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先用笔划下来,然后请书下的树叶姐姐帮帮忙,或者请教小组中的学习小伙伴。(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一块合作读读本课地生字吧!(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生字)

3、师:通过刚才你自己以及同组小伙伴的朗读,你认为哪些字音要特别提醒小伙伴注意呢?(学生互相提示词语,全班认读)

4、师:读好了难读的字音,现在就让我们和小刺猬一起采果子吧。(多媒体出示词语)只要我们能正确读出苹果中的词语,小刺猬就能采到果子,谁愿意来帮助他?(学生自由读词语,开火车检测)

5、(去掉苹果中的词语)瞧!词语宝宝脱去了拼音的帽子,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自由读,小组开火车读)

6、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帮小刺猬采果子吧!(全班在音乐伴奏下齐读词语)

7、师:一下采了这么多的果子,小刺猬高兴极了,称赞你们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仙子阿让我们把刚才的词语宝宝送回家,一起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课文)

三、读课文,读中感悟

1、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小刺猬在采果子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吗?(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插图)四个小脑袋凑在一块,对着图在小组中说说吧!(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师:那小刺猬看见小獾在做木工时说了什么?小獾送椅子给小刺猬时又说了什么?当小刺猬把苹果送给小獾时,他们互相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划下他们说的话,其中你喜欢谁说的话就把它的话多读几遍,读完后还可以和小组中的小伙伴交流交流你读后的感受。(学生小组学习,交流感受)

3、全班交流(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教师适时指导评价)

4、师小结:是呀!小刺猬和小獾是一对多们令人羡慕的好朋友呀!(学生课件休息,做课间操)

四、角色朗读,情感体验

1、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出色,那你们想不想分角色读读课文呢?那现在你们就在小组中带好头饰分角色读读课文吧。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学生小组中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名一小组上台朗读,教师配上音乐,读后全班评价。

3、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五、拓展升华,总结课文

1、师: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谁来说说自己得看法?(生自由说)

2、师:此时的你想对小刺猬和小獾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3、师总结:我们要下过那小刺猬和小獾学习,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别人称赞和鼓励,让他人感到快乐!既然大家都喜欢小刺猬和小獾,那下节课,就让我们把他们的话记下来,配上动作演一演。

草原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练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厂”(偏厂旁)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资源

课文插图、与课文相关的诗歌、等。

预习设计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诗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1。 学生读准“草原”,识记“原”,认识“厂”(偏厂旁)

学生说说自己对“草原”的认识

2、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学生认读生字词,哪个不易读正确的多读几遍。

(1)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2)正音:民、新、处。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读长句子。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试着读文中的长句。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说说你认识哪几个生字,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认识“偏厂旁”

3。分别给这几个字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

板块一

1、小朋友,这几天我们跟着春姑娘欣赏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还看了美丽的小池塘。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板书:草原

引导学生说说对草原的认识。

2、出示挂图

教师补充介绍草原:大草原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特别是在春天的早晨。

板书完整:草原的早晨

板块二

1、教师范读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静 铺满 新绿 无边 牧民 跨上 骏马 远处 飘动 回荡 圈门

4。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5。检查自学效果

6。出示:“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7。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8。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板块三

1。 出示生字:原、打、宁、羊。

2。交流讨论。

原:“厂”偏厂旁 半包围结构

里边不是“泉”。

打:左窄右宽。

宁:上下结构。

3。 教师范写

作业

设计

读熟课文。完成《习字册》上的生字。

搜集一些关于草原的诗歌。

草原课件(篇9)

《托起草原》是一篇语言优美、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的抒情散文,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展现了“天下最美”的呼伦贝尔草原,思路清晰,结构明了;同时本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是一篇选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义。散文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学习,它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因素,共同完成对散文语言、写作技巧的品鉴和对主题的理解。学生通过前三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已掌握散文赏读的一些方法、技巧,因此本文的学习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些方法和技巧,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因素,确定教学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能力目标:

③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④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教学难点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1.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

2.通过前三篇课文的讲解,学生已具备散文欣赏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3.作为高一幼师专业的学生,好讨论好争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已形成了小组讨论、分析的习惯。

三.教法与学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文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个别讨论、小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课堂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以课间播放《我和草原有个约会》这首歌作为切入点,引出学生熟知的凤凰传奇组合中的女歌手杨魏玲花来自内蒙古,她用歌声唱出对家乡的热爱,趁机提问学生:对于草原有怎样的印象。接着,我又简要说明自己对于草原的印象,以及对于草原的憧憬都源于那首北朝民歌《敕剌歌》,这样既复习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简单介绍作者,引出本文的课题。(时间为3分钟)

(二)具体讲解课文

在创设情境之后,又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草原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这里主要是以: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的方法,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的问题。

1、课文开头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2、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写内容与第4、5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第一个问题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快速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稍加分析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深厚的文化内涵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为突破文章难点作准备。

在教法上,第一个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这部分以师生互动品读为主。(此阶段时间为12分钟左右)

第二步,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要求理解文题中的“托起”的含义。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引导,为什么用托,而不是其他表示动作的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草原的深厚感情,对草原风物的爱,对草原文化的爱。

课文分析到这里,教师作一个简短的小结,把课文的重点:课文思路、文章思想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概括,为突破难点做准备。随即转入下一个主要内容,散文学习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并以此作一个过渡。(“托起”分析抄录需5分钟,小结过渡为2分钟)

第三步,品味语言,渗透情感;突破难点,学会质疑。

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分钟后,教师抽取若干小组代表,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因为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讲解中已涉及散文语言的品读,学生对于从修辞、句式中来体味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已能基本掌握,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品鉴上,如本文的10、11自然段,“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价值”。从品语言的角度,来体味语言的哲思美,同时也让学生在品味评语言中再次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即作者对草原传统文化的热爱、希望能保留传承草原文化的心情。本文的难点在此再做突破。(小组讨论评析共需10-12分钟)

如果品读到此结束,未免有些浅显,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想能力的培养。因为给文章选美,尤其是美文,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无论如何也能找出几个美点来,所以有时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当学生都在品鉴语言这好那好的时候,我问学生,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作了一定的删改,使其尽善尽美,那么这篇文章的语言还有缺点吗?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出其不意,虽然对于习惯了小学、初中灌输式教学的学生来说,有些突然,有些困难,但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说“不”。

我把我认为有疑问的两个句子出示:

A句:“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

B句:“这条历经中原十几个王朝修建的厚厚城墙,阻断不了来自草原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与交融。”

让学生以修改句子的练习,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习惯发表“不同”的声音。(练习、讲解为5分钟)

到此为止,文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已得到了解决。再接下来就是要巩固这种认知。于是我把最后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习本文,唤起了我们对草原怎样的感情?对于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该怎样对待?(此处讨论为3分钟)既是讨论,也是一份文字作业,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

从草原开始到草原结束,从认知到情感,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在能力目标中渗透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这样的一堂课后,加深对草原自然风光的印象,巩固对草原丰富人文内涵的认知。

板书:

托起草原

潘岳

夏季的草原 草原的酒

草原的林

草原的花 草原的歌

草原 文化(只有)

自然——————————————人文

传统 传承(价值)

草原课件(篇10)

第一课时

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

草原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及表现百灵鸟的外部形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形概括的方法表现物象的造型能力。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想象表现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通过色彩艳丽的百灵鸟的形象,让学生体验色彩搭配的美感。

3.情感、态度: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保护鸟的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概括、夸张百灵鸟的外形特征。了解运用不同媒材表现百灵鸟的方法。认识色彩对表现画面的作用。 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百灵鸟。 三、课时安排、教具准备 本课为1课时

课前准备(含座位排列):范画、教材、课件、鸟类图片、学生课下搜集鸟类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图片,看,他是谁?(刘千)师:他是做什么的?(变魔术)老师跟他学了变魔术,你们信吗?现在开始变,变出一只鸟。 (2).听听优美动听的声音猜是什么鸟?(百灵鸟)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百灵灵鸟。

2.了解分析的百灵鸟特点及认识更多百灵鸟

(1).师:你们见过百灵鸟吗?那老师考考你,那只是百灵鸟?(课件) (2).现在让我们认识更多的百灵鸟(课件)

A沙百灵:是国内观赏笼鸟之一,草原名贵鸟,生活在河北省北部,青海东。

B云雀:全世界大约75种,羽毛颜色像泥土。

C角百灵:颊部白色并有黑色宽阔胸带,尾暗褐色,后爪长而弯曲。 D斑百灵:一般腿粗壮而尾短,嘴厚。

E歌百灵:体步的红褐色百灵,顶冠棕色而多具黑色斑纹。 F蒙古百灵:头顶周围粟色成环,有长而显著白色眉纹。 3.分析百灵鸟的形态

(1)我们对百灵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猜猜百灵鸟会在做什么呢?

(2)让我们一起玩一个“对号入座”游戏(从形态上分析这分别是那只百灵鸟的影子) 4.分析百灵鸟的花纹图案线条

师:百灵鸟不仅有特点的外形和优美的歌声,再看看百灵鸟身上有哪些图案、花纹、线条?

5.师:根据百灵鸟的特点,老师现在也想用多种图案和线条画一只漂亮的百灵鸟,你们想看吗?(师范画)

6.今天的森林舞会要开始了,现在小朋友们送来一些参加舞会的百灵鸟,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学生作品) 7.学生作业

你们能运用多种线条、图案、色彩为今天的森林舞会送上漂亮的百灵鸟吗?(出示作业要求)

8.展评:请评出今天你认为最漂亮的百灵鸟去参加今天的森林舞会。 9.拓展:老师刚收到森林舞会为今天的小朋友送来的一封信,你们想看吗?

草原课件(篇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5

3.解题。

(1)学习生字原。

①指名呼读音节yuan。。(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教学厂字头。

③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2)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

边听边思考:

(1)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2)图上有谁和什么?

(3)牧民们在干什么?

(4)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牧:教学牛字旁。

民的笔顺是 。

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骏马:指名拼读音节jun。骏马指好马。

远处:指名拼读音节yuan chu。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u”是翘舌音。

远与运比较。

处与外比较。

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1)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2)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领读几个长句子。(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处、远是左下包右上的字。教学处的偏旁 ,称为折文。

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

①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7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 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

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 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3)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 涌 奔

牧民 跨 追

(2)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3)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

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2)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3)看录像,体会意境。

1录像内容:左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4)指导朗读。

二、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和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 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1)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 草原醒来 羊儿出圈 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 近处 远处

(2)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欢:结合教学又字旁,注意末捺改点。书写时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 口头填空。

( )的鞭声 铺满新绿的( )

( )的羊群 朵朵飘动的( )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附板书:

5

羊儿 牧民

涌 奔 跨 追

像白云 唱

校园贷课件分享11篇


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校园贷课件”。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和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欢迎你阅读我的作品为我所写的故事点赞!

校园贷课件 篇1

一:

1、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2、行为与习惯:

(二)活动阶段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们出发吧,看看哪一个小组把这次探密任务完成得最好。

(1)各小组按路线开始探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中不同的场所,了解其不同的用途。请有关部门(如医务室、图书室等)的工作人员介绍相关设施应如何使用。)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路线回到教室。

(三)小结:小小探密员们,今天你们对我们的校园有新的发现了吗?老师可想知道大家探密的情况了,不如在小组中把你们的发现和你们的好朋友交流交流,到下一堂课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设计思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活动保持安全、有序。保证学生有所收获。】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课的一开始,播放《可爱的家》的MV,先从学生自己的家开始说起,由“小家”引出“大家”,为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树立主人翁精神奠下结实的基础,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接下来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校园的图片,让学生来猜一猜,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参观校园的愿望。接下来是准备参观,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序地进行活动,达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收获,在课件里出示校园里学生到处奔走、乱糟糟的图片,让学生从反面得到教育,这样无秩序的奔走是没有效果的,从而引导学生知道该怎样有秩序地活动,根据学生的讨论,课件相机出示适当的做法,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和建议

本课时主要是以学生参观校园为主,旨在让学生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凸显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并通过参观活动,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与设施。在设计这个教学过程时,我先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然后引导学生知道学校是我们的“大家”为接下来认真参观校园奠定情感基础。在组织参观校园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对于他们来说,熟悉校园环境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参观前,教师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如确定路线;分好小组;参观时教学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貌,不影响他人学习;设计好探究的问题。

如,这是什么教室(什么场所?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可以进人?这里的负责老师是谁?)尽量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以后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请相关老师做好一些场所的解说工作,便于学生深入认识我们的校园。让这项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校园贷课件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菁菁校园”,本单元主要以校园歌曲为主爱国是具体的,本单元启发孩子们从身边和他们熟悉的生活中,体验生长在伟大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令人自豪。“多么好”的底蕴,就是为祖国母亲喝彩,感受祖国到处都洋溢着希望的阳光和青春的力量。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围绕“体验我们生活的快乐”这个主题展开。本课选取了以学唱《校园的早晨》为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是清新活泼的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该歌曲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乐人高枫共同创作,80年代曾经在我国校园内分靡一时,现在仍在传唱,最初是男女二重唱,后有多种版本出现。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2、 认知目标:知道“从头反复记号”和“省略跨越记号”“结束记号”在歌曲中的用法以及正确的演唱顺序。

3、情感目标:了解校园台湾校园歌曲,感受清新、质朴的风格,领略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通过欣赏《童年》《同桌的你》等歌曲,充分感受校园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难点:歌曲中前八分休止和切分节奏的正确演唱以及各乐句间的紧密衔接。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主要通过欣赏体验法,听唱法等来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充分感受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评和老师的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校园贷课件 篇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校园的早晨》。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下面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校园的早晨》是苏少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节唱歌课。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充分体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描写了校园早晨的美好与祥和,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歌曲的旋律跳跃,歌词朗朗上口、押韵,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同时有助于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丰富学生的内涵。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该学段学生的一些基本的情况。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随着学习成长,大部分同学对音乐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经过前几个学期的音乐课程的熏陶和生活中对音乐的接触,已经开始产生对音乐课程的喜爱,并且在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也都有所提高,在教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并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丰富教学活动的的内容、形式,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和思维习惯,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加音乐创造活动以及演奏技能的培养,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懂得珍惜校园生活珍惜时间,并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练习,提高对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从头反复记号的用法,并能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难点是对从头反复记号的熟练掌握。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课堂中我特别注意学法的引导,因此课程中学生的学法有:

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所以,在本环节我采用了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校园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吗?"请同学们来描述自己眼中校园早晨的景象。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新课《校园的早晨》。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校园贷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富有诗意、令人回味的。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来写的。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让学生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二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受,努力提供自主学习和自由交流的平台,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欣赏散文诗的方法,感受散文诗的基本表达方式,激励学生在课文留白处大胆想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日积月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文中所描述的五个校园场景。

(3)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体会校园生活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场景,体会感情。

(2)联系实际,读懂内容,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2)体会作者对校园生活的留恋及对老师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重点:

读懂内容,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品析、欣赏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生动。 2。畅谈感受,体会校园生活的美好及作者蕴含于文字间的情感。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课文:

(一)课件出示词语“汲取、储积、恬静、花瓣、鸣啭、丰硕、欣喜、绚丽多彩、水上芭蕾、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

1、学生自由读。

2、齐读。

(二)说说文中选取了哪五个富有特色的场景来描绘多彩的校园生活。

1、指名学生说一说。

2、全班总结。

教师小结、导入: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中那美妙的`语言,去感受绚丽多彩的校园生活。

二、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一)自主阅读,思考领悟。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思考: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领悟到什么?

(二)研讨交流,畅谈体会。

同桌交流:自己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领悟到什么?

三、自主选择,品析欣赏。

(一)从文中所描绘的五个场景中,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用心读一读。

(二)小组交流,畅谈各自的阅读感受,并相互议一议。

(了解感受学习方法,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打基础。学习方法:读主题文章——交流感悟文中的比喻、想象与象征,体会课文中传达出来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多种形式读主题片段。)

(三)小组合作,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阅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其他四个主题的片段,交流汇报。

(四)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蜂巢:

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嘤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

(1)理解比喻手法的运用。

(2)体会“我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的甜蜜。(3)练习有感情朗读。

2、鸟岛:

歌声,笑语,像海潮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啭。体会“我们”下课后在校园里尽情活动的欢乐。

3、花瓣:

啊!飞来的花瓣,变成一朵朵馥郁的鲜花,开在老师的心间。体会那满含思念与祝福的贺卡带给老师无限的欣慰与幸福。

4、喷泉:

望着喷泉,听着哗哗的水声,似乎,欢乐的歌伴着婀娜的舞。这里,可有老爷爷的汗水?可有他劳动后的欣慰?

体会“我”对那为美化校园而辛勤劳动的老爷爷的崇敬与怀念。

5、树根:

(1)当繁花满枝,当硕果累累,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哺育我们的树根,是它默默地汲取大地的营养传递给我们。体会“我们”对默默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的崇敬与感激。

(2)啊!让我们去做根的事业,长出亭亭华盖的大树。体会“我们”决心以老师为榜样,学会无私奉献。

课件出示:赞美老师的名言。

(结合学生的反馈,品析文中生动的表达,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体会作者蕴含于文字间的深情,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四、回顾全诗,整体感受。

1、分组读五个片段,整体感受散文诗的文字美。

2、教师介绍散文诗,拓展学习。

(散文诗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它的内容具有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并且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这就留下较多可供读者自由大胆地进行想象的空间。)

3、教师总结。

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它一定会给你们留下些不寻常的记忆,请带着你们各自的感受,再次读这首散文诗。

五、尽情赛读,深化拓展。

1、选择最喜欢的场景在小组内朗读比赛。

2、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深化认识:

(1)表达生动形象,语言清新优美。

(2)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作。(3)将写景、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 5。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校园生活的感受。

(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回顾课文,引导学生融入角色中,体悟美好的校园生活,并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达到感悟美好情感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积累让你感动的优美词句,做做读书笔记。

2、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27、校园交响诗

蜂巢——教室

鸟岛——校园

美好回忆

花瓣——来信

感恩之心

喷泉——汗水

参天大树

树根——老师

校园贷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够认识交通信号灯,知道交通规则。

2、能够灵敏地根据信号做动作。

活动准备:

1、课件准备:交通信号灯相关图片、信号灯实拍图片、小汽车鸣喇叭音频。

2、纸面教具:交通信号灯(拟人化的红黄绿灯)。

活动过程:

1,播放红灯停绿灯行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什么?

你们在哪里见过红绿灯?

见到了红灯,可以过马路吗?见到了绿灯呢?

2,出示纸面教具红黄绿灯,帮助幼儿巩固认知

这是什么灯?

它有什么作用呢?

3,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教“汽车”认识红绿灯

汽车小红刚从汽车制造厂里出来,忽然,它看到大街上有样东西总是不停地眨眼睛,汽车小红觉得真奇怪。你们能告诉它这是什么吗?

汽车小红不认识红绿灯,在马路上乱跑,这样可以吗?会有什么后果呢?

谁来告诉它交通规则?

4,出示纸面教具红黄绿等,带幼儿玩小游戏

小朋友们,你们来开车。老师当交通信号灯。记住,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

校园贷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后果。

2、提高学生防欺凌能力,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

二、了解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1、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2、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三、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1、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向校园欺凌说“不”,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4、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四、总结

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要有依法的意识;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能蛮干;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

校园贷课件 篇7

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本领;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班会准备:

1、写“安全·生命”主题词。

2、确定主持人名单。

3、搜集有关安全方面的资料。

4、复印新闻资料。

班会流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听新闻、谈感受:

学生1: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生机勃勃的青少年。

学生2: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

学生1:生命是最宝贵的,它也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请听唐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新闻《湖南湘乡一校园发生蹂踏惨剧》

学生2:同学们,听了新闻后你最大感觉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指名说)

学生1:是啊!这多危险啊!短短的楼道,送上八条生命,真可惜!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怎样注意上下楼梯的安全呢?

学生2:下面我们来进行选择题问答。(出示)

1、关于楼梯安全,下面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

A、上下楼梯时,靠右侧行走。

B、下课的时候和同学坐在楼梯台阶上看课外书。

C、玩上下楼梯游戏。

三、关于校园安全(例举一些文明和不文明的现象)。

学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校关于安全文明的感受。或者说一说自己因为一些不文明行为而受伤的过程或看到别人受伤的情景,好吗?

学生2:像这种情况,我们班发生过吗?

A、用铅笔或其它尖锐的东西互相打闹。

B、在教室里互相追赶。

学生1:在我们学校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注意安全,找一找哪个地方需要注意安全?

学生2:现在轻松十分钟,我们来个安全知识问答。答对就得一颗星。

(1)同学之间发生小摩擦时,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原谅同学或报告老师,让老师处理。

B、记恨在心,事后叫人一起教训对方。

C、据情节给予报复。

D、叫家长到学校来教训对方。

(2)在预防饮食安全方面做的不妥当的是( )

A、购买包装食品时,要查看有无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

B、餐具要卫生,要有自己的专用餐具。

C、在外就餐时,选择较为便宜的,无证无照的“路边摊”。

D、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3)乘车时较为安全的行为是( )

A、在道路中间拦车。

B、上车时争先恐后。

C、车辆行驶时,头、手不伸出窗外。

D、不乘坐无牌、无证车。

(4)遇到别人打架时( )

A、上前围观,给自己认识的人加油、帮忙。

B、不管他

C、去劝阻

D、告诉老师

(5)遇到火灾时,拨打( )

A、110

B、119

C、120D、121

(6)在道路上行走时( )

A、和同学边走边打闹

B、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走

C、行走时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或做其他事情。

D、为赶时间与机动车辆抢行

判断:

1、使用刀具时,互相比划、打闹。

2、用湿手触摸电器,用湿布擦试电器。

3、用手或金属制品去接触插头底部。

4、当不慎摔倒时,身体尽量往前,保护自己的头部。

5、用沙子或泥土打仗。

6、下雨天,在湿的地面上奔跑。

7、站在凳子上往阳台下看。

四、结尾。

1、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安全是如此重要,只有在安全和文明这片沃土的培育下,幸福之花才会绽放在你的生命旅程中。希望我们将安全牢记心中,将文明常伴左右。

2、下面,有请我们的老师做总结,掌声欢迎!

同学们这次主题班会开得很有意义,也很成功,从同学们积极投入的表现中,老师们足以看出大家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安全系着你、我、他;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和鲜花!谢谢大家!

班会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和纪律的重要性。

2.掌握学生守则,学校纪律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热爱学校,关注安全”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学生守则,学校纪律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热爱学校,关注安全”的意识。

班会过程:

教师: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班级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隐患。

3、学生周末外出游玩、饮食、就餐等的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教师:最近初三某同学被校外同学殴打,虽然这件事我们学校已经处理好了,但是这位同学还是受了伤,不管事件背后的原因如何,但都提醒我们安全很重要重要,尤其个人的人身安全。为了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在平常的班集体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同学们应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课间活动、放学时上下楼梯应注意:

1、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3、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并且要靠右行。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第二,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应注意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不要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时应等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推挤。

3、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4、不要在车上吃有竹签的食品,以免紧急刹车卡在喉咙。

第三、外出游玩、饮食、就餐应注意:

1、在校门及周边摊点就餐应小心谨慎,最好回家就餐。(因为这些摊点有着如下的共同特征,一,经营点无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是否患有类似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不得而知;二、食物品质没有保证,是否新鲜、是否变质无人知晓。一旦得病,后悔就来不及了。)

2、不买不吃过期、三无食品。

第四、其他校园安全应注意:

1、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应该: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3、教室安全方面:要注意教室的安全。学生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趁之机;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校园贷课件 篇8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校园的早晨》是选自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这是一节歌唱课,通过学唱音乐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学堂乐歌,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能够领会校园生活的美好气息。

学生在学唱音乐作品的同时扩充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探究音乐。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并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说学情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直观演示以及音乐实践,找到切入口,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同时,这时期的学生正值变声期,教师要通过讲授歌唱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嗓音的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校园歌曲,领略校园歌曲的魅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歌曲,运用模仿、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知识与技能: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并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是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有其他教学用具可以添加。)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①新课导入②初步感知③探究学习④扩展延伸⑥小结作业。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提问学生对学堂乐歌的了解有多少,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校园的早晨》,并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的速度以及情绪分别是怎样的,通过初听学生能够分析出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愉悦的,速度为中速的。随后我会向同学们介绍歌曲的背景的相关知识,辅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来整体的了解歌曲。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双声部的合唱以及演唱形式的问题。其中,双声部合唱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有所涉猎了,因此只需要带领同学们进行简单的回顾即可,但各种演唱形式对于他们来说把握不够准确,在这里我会选择讲授法等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

最后我还会在教唱环节以后,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首歌曲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是什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教学推进,学生能够理解这首歌曲表达了校园生活美好,充满朝气的情绪,带给了我们愉快的情绪和蓬勃向上的学习动力。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表演唱的方式来对本课进行巩固,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校园贷课件 篇9

1、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喜欢学校,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

3.了解并学会利用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等。

4.了解并遵守学校的规则和规律,行为文明礼貌。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进入小学学习,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孩子们年纪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事物的意义而死记硬背。

3、重点难点

熟悉学校环境,学习利用学校的设施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一)、课前活动,初步体验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参观学校,参观完后,和小伙伴说一说到过的地方。

4.1.2(二)、课中活动,深化体验

1.老师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出现,导入活动:听说前几天小朋友们组成小分队去参观了校园,我要采访一下小朋友,看你们在学校里都有什么新发现。

2.引导孩子们自由地讲述自己在学校里的发现,启发孩子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3.引入主题:听了大家的介绍,我才知道学校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地方,我们的小朋友们真能干。电视台很想给学校做个广告,请小朋友来一起策划,一起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学校。大家愿不愿意?

4.结合孩子们的经验帮助孩子总结广告语的特点:简明扼要,富有趣味,体现特色,琅琅上口。

5.引导孩子们分组讨论:你想怎样为学校做广告(宣传什么内容)?

6.分组表演广告:每组协商后推选一名代表,分别站在“电视机”前表演自己组编的广告词。

7.自由表演:启发孩子们自由组合,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用各种方式表演自己编的广告,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

8.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也可以将广告词记录下来贴在教室里,并让孩子们评选出最佳广告。

4.1.3(三)课外延伸,升华体验

将“电视机”放在教室一角,让孩子们继续创造,表演。

4.1.4(四)板书设计:

我们的校园

我介绍:

我来演:

我来编:

校园贷课件 篇10

学习目标:

1、懂得跳高的关键是起跳迅速有力,尽量使身体向上腾起;

2、通过本次课85%的学生能做到起跳迅速有力,身体尽量向上腾起;

3、乐于重复练习,具有坚毅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

一、准备部分

1、体委整队;

2、师生问好,宣布上课的内容;

3、学生自编徒手操练习;

4、组织学生进行步步高游戏;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圆圈练习

二、基本部分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原地向上摆腿,原地跨越式跳高,助跑3~5步起跳摆腿等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确定起跳点及丈量助跑距离的方法,(助跑节奏要稳定,起跳点要踏

准)

3、组织学生尝试性越过一定高度橡皮筋的练习;

4、请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组织学生分组继续练习;

6、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专门设立另一个小组降低高度进行练习;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各种辅助性的练习;

2、观察教师的示范,学会丈量助跑距离的方法;

3、观察同学的表演,通过教师的讲评,能找出自己的缺点;

4、学生继续练习,对动作加以改进和提高;

5、设立互帮小组,让学困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

四、游戏:喊数抱团

教师活动:

1、请四个同学当助手讲解、示范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2、组织学生尝试性练习,并组织学生交流;

3、带领学生分组游戏,鼓励学生向强者挑战(要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

1、仔细观察示范的过程,认真听讲,理解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2、在组长的带领下,自我体验游戏的过程,针对问题,积极讨论,积极发言;

3、积极参加游戏,战胜本组同学的同时,能勇敢向其他组挑战;

五、结束部分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围成圆圈进行放松;

2、教师小结,归还器材;

3、布置课后作业。

4、师生再见。

校园贷课件 篇11

一、设计理念

本课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认识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而设置的。本节课的编排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照顾自己”的教育内涵的具体表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是保证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学生学会自护的能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交通信号及交警手势,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一个人有责任感的体现。

三、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因而这一节课就充分利用儿童喜欢的动画、图片、视频,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态的教学手段,通过游戏贯穿始终,展开教学。

2、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观察生活中违反或遵守交通规则的事例。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3、重点、难点

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交通标志、信号、交警手势,他们才懂得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因此,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交通信号及交警手势,这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发现自己周围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例,形成较强的辨析能力,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好,咱们今天就先来猜个谜语吧。听好了,有个巨人真神气,圆圆三只大眼睛,十字路口做卫兵,它的命令要执行!(红绿灯)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就是《红绿灯,在站岗》。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市在哪儿举行的吗?对,北京奥运会给全世界的人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大家都想去北京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今天我就带大家去北京看看!(出示北京视频)怎么样,同学们,你们心里痒痒了吧?要想去北京玩,那可得有个好导游,我啊,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嘉宾当你们的导游,猜猜看,它是谁?

(出示福娃)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福娃欢欢!听说你们都喜欢北京,想到北京去玩,那可就找对人了,今天就让我来当你们的导游吧!不过,在出发之前,我要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

1、(出示篮球女孩视频)看完了这个故事,谈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2、福娃为什么在出发之前带我们看篮球女孩的故事?

3、分小队,准备参加游戏。

(二)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第一站北京火车站

(出示福娃)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被称为首都迎宾之门的北京火车站,北京火车站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呢。游戏的.第一关也开始啦,首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

1、(出示车水马龙的马路画面)马路上车来车往,速度那么快,又没有斑马线,可怎么过去呢?(走地下通道)

2、(分别出示汽车右车灯闪、后车灯闪的画面)那辆小汽车,它右边的车灯一闪一闪,在跟我们说话呢,谁知道这表示什么?(右转)

那如果车子左边的车灯亮了,表示什么呢?(左转)

车子后面的车灯同时亮了,那又表示什么呢?(踩刹车了,车子速度慢了)

3、(出示红绿灯画面)你们知道红灯、绿灯、黄灯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吗?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一等。)

4、(出示学生在马路边一边走一边看书画面)小朋友们,他这样做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

(他看得太入神了,连车子开过来都不知道,会给车子撞倒的!)

5、(出示坐车时不能将头伸出窗外画面)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赶紧帮帮他!

6、看到刚才两位小朋友的做法,说说你该怎么做?

总结:看样子交通安全得人人遵守,时时警惕啊!

(三)游戏激趣,认识标志

第二站颐和园

(出示福娃)下面进行的是游戏的第二关,考考大家的脑力交通标志知多少。

1、(出示交通标志图)你们认识哪个交通标志呢?

2、各小队积极参加游戏。

总结:我发现小朋友们的反应真快,懂得的知识也多,真是了不起!

(四)游戏模仿,加强意识

第三站鸟巢

(出示福娃)游戏第三关啦,考考你们的模仿力!跟着交通警察学一学,看看谁最像小警察。

1、(出示交通警察指挥手势视频)所有队员一起跟着交警叔叔学手势。

2、各小队选一名队员到队伍前参加游戏,比比谁的手势最标准。

3、评出今天的获胜小队,发给奖品。

(五)儿歌激情,延伸导行

小朋友们,我们的旅途马上就要结束了,我还真是舍不得离开大家呢!最后,我要送给大家一首儿歌,小朋友们一定要学会了,还要唱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听,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够高高兴兴地出门,平平安安地回家!再见!(出示儿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致入党积极分子

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申请发言 10-16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

我的祖国作文 07-20

信访自查报告

信访自查报告 07-20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精选4篇)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 07-20

临床医学实习总结汇编

临床医学实习总结 07-20

广告公司公司规章制度

广告公司规章制度 07-20

应聘讲师自我介绍5篇

应聘讲师自我介绍 应聘自我介绍 07-20

军训感想演讲稿5篇

军训感想演讲稿 07-20

伤感大学毕业说说

伤感大学毕业说说 07-20

小学三年级自我评价(合集10篇)

小学三年级自我评价 07-20

最新报告: 高分子实习报告(篇四)

高分子研发工作总结 高分子专业就业规划书 09-2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