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梁任公先生演讲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怎样写主题演讲稿才能吸引听众呢?一个人做事,在行动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正式演讲时。准备好演讲稿可以帮助你充满自信地面对听众,趣祝福的编辑认真阅读多篇文章后选出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作为精品,请收藏此文以便时刻观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它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种类繁多。对教师的真挚情感融入到叙事描写中。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整体把握文章,体验人物的个性与情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选择典型的细节来表达人物特征和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梁任公先生的真性情,理解一个性情中人对国家、对社会、对青年的真诚期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精彩生动的细节,总结梁任公独特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教学难点:结合梁任公的经历,深刻理解三首古诗,理解梁任公的真性情以及对国家、对民族、对青年的赤子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这篇文章简洁生动。首先,采用阅读法和画圈法熟悉课文;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受,探索真理;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根据课文,有序引导,讨论**,在欣赏语言和感受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品读大家

二、初识任公

1、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精彩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梁任公的性格、气质和修养?请学生们用侧面标记的方法进行分析。

(1)教师示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做旁批的方法,分别研读细节描写比较集中的第3段、第4段、第7段、第8段,总结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点。

总结:梁任公的学者风度: 博闻强记、知识渊博

才华横溢、谦逊自信

自由洒脱、幽默风趣

开朗直爽、豪放不羁

板书设计:

三、再识任公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大胆提问。

2、引导学生着重解读演讲过程中所涉及的《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歌(或引文),结合梁任公的个人经历,理解梁任公先生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1)《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古今注》:

它也是由朝鲜士兵霍里子的妻子丽玉(liyu)制作的。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

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梁启超在救国道路上知难而退、艰苦奋斗的执着精神

梁启超是一个“过渡时代”的英雄,这个时代险象环生,他却用他的行动去实践爱国救国的理想。历尽沧桑仍近似疯狂的执着于信念的梁启超,不正是那个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变法洪流,踏上救国道路,饱尝艰辛,却义不容辞,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许就是梁启超执着前行的真情写照吧!

(2)《桃花扇》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明朝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侯、李相识于南明灭亡前夕,他们的爱情涉及政治。在这红尘之中,他们几经沉浮,几经波折。

国已破灭,无以为家。他们终于撕碎了爱情的信物桃花扇,分别成为僧侣。孔尚任借这样的离合,抒发了兴亡之感。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理解梁启超在光绪年间因感慨国运兴衰而禁不住在演讲中“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高皇帝”指的是崇祯皇帝。

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漫卷诗书喜欲狂——一个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爱国诗人,只有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才能“喜欲狂”。

“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希望民族振兴!

总结:理解梁任公的“热心肠”——

热爱中国古代文学,醉心于国学

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族命运

3、联系《中国少年说》和梁启超晚年学术救国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梁任公对青年的良苦用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青年的自由就是国家的自由,青年的进步就是国家的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丽,我是年轻的中国,日子不算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四、结束语

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全身心和生命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年轻的学生。梁启超对当时的青年学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对我们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带着这份厚望和嘱托,希望在座的你们,能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头对梁启超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梁启超进行了评论。中间,他按照梁启超讲话的顺序叙述,穿插着作者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清晰,语言有趣,充满深情。

2,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详细描写与白色描写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流畅优美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分析、语言表达、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感受其人格魅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和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叙述来表达人物的气质。

教学难点:《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以及《箜篌引》的赏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提问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情境设置法让同学进行演说性的阅读课文,体会演讲者当时的心情

2,学法

收集梁启超的文学资料,不仅仅是他的历史知识

讨论和分析法制中人物的描述方法,讨论和总结人物

三,教学过程

1、用提问的方式从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导入,介绍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2、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演讲时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3、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故事背景,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特点。

4、通过让学生表演性范读,凸现人物演讲技巧的高明,品味文章简约风趣的语言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5个。收集梁启超的故事,使人物更加充实,让学生充分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6、布置小作文,要求运用白描手法描述一位老师上课情形,突出人物风貌。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形象: 特点手法

肖像短小精悍

气质风神潇洒白描

语言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

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答法

预习要求查找生字词,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2、文本解读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

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请同学们默读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你通过什么而得出结论?明确: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同学们,接着看下一个片段。作者又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布置作业: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反思:

梁实秋的这篇散文,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佳作,也可说是一位大家在回忆、纪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学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课题后,我没有急于动笔,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再次独立阅读文本,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个人体验,然后再由文本延伸开去,阅读有关梁启超的评传,梁实秋回忆自己老师梁启超的其他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有关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赛课有时限,哪些内容是我备课时应该读的?哪些内容又是自己读完后应该吸纳的?学会取舍是这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阅读后,我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积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认为学生在自读时没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须要教的难点;本文与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质处,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①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②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其中目标①是本文的特色处,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对包蕴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容易被忽视,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目标②理应要确定为教学重点;而目标③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结束时再齐诵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强化。这样取舍后教学思路清析,课堂板块化,教学过程流畅。

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作出调整。就公开课而言,沉闷无生气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从实际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进入课堂后,举目四顾,女同学占了班级的大多数,我又及时更改了开场白和导语;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语言更有抒情性,内容更加文学化,切近女同学的欣赏兴趣;因为所教班级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难度上也适当降低了,特别是不在问题设置上为难他们,例如在讲到侧面写时,原来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写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们删去,你同意吗?”这样的激发容易误导学生,陷阱的设置也不利于教学的顺畅进行;后改为:“大家看看这些划线的句子,没有有描写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们删去吗?”既没有绕弯子,又启发了思考。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上述教学任务得到了比较好的达成了。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32中一节课只有40分钟,当然自己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科学些),教学难点感觉还没有充分讲透彻,——“公无渡河”的“公”字所指没有展开,屈原、林觉民的好素材准备了,却没来得及提到,不无遗憾!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这节课漏写的板书有“正面描写绘神采、侧面描写衬影响、细节白描画神韵”,都是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书。在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展现出来,仿佛衣锦而不能还乡。也期盼我校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能常态化,让自己在多媒体的讲台上操作自如,顾此而不致于失彼。

最后我要诚挚地感谢这次教学大赛,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涌起了读书的渴望,这种渴望只有在大学时才那么强烈的存在过。从学校选拔出来,暑假开始我就围绕课本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先后读了巴金《随想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读书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心态不再那么繁芜浮躁,每晚枕书而眠,恬淡安然。对一个语文教师老师来说,深厚的学养是职业的根基;语文教师如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来应付教书,那样的生活是无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学参考书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和持续热望,将是这次大赛给予我的最大收获!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xx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5

② 体验作者通过叙述来表达人物气质的方式。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在叙述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4、说教法和学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来教学。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探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5、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从《少年中国说》中截取某一段落,请学生集体朗读,从而转入对梁启超的介绍和讨论,继而引入文章。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通过**,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的描写,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寻找文中抒情的语句,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 人物的写作方式,认识作家,如果能凸出人物的个性,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⑤课堂小结。对我们今天所说的做一个知识总结。学习这一课能使学生理解一件事。如果作者能凸出人物的个性,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了解一个真理,一个有魅力的人会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技巧来描绘学生的形象或写老师的讲座等

六、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同学指正,谢谢!梁实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6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板书)。从文题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演讲”,其主人公是“梁任公”。那么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成不成功,精不精彩呢?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出这次演讲成功与精彩之处的文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在书上的相应位置记下讨论结果。

四、展现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点拨:通过对比(板书),来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

2、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点拨:“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认真负责(板书),“秀丽”,“美观”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养很高(板书)。

3、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点拨:“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对先生怀有无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点”反成了优点,成了梁实秋喜欢先生的理由。“长袍”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服饰,但“肥大”却表现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缚,崇尚自由(板书)。“步履稳健”可以看出先生的从容不迫、悠闲自然之情,“风神潇洒”(板书)凸显梁任公年岁虽长,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更显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灵气一看便知。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点拨:“扫”字可见先生的沉着冷静,“翻”字形象地刻画了梁任公做思考状,“点”字又表现其自信。“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见其谦逊(板书),“可是也有一点喽!”又见其自负(板书)。这样一个风趣幽默(板书)的形象跃然纸上。

5、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点拨:突出先生的演讲的影响深远,以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也见演讲的生动形象(板书)。

6、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点拨:突出先生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板书)。

7、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点拨: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感受文中强烈的情感(板书)。

……

五、总结成果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出一句话,来总结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点评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风神潇洒,有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或“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板书)

六、手法探讨

如此生动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刻画的呢?

(学生讨论)

点拨:语言、神态、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板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板书)。

七、实践练习

这样刻画人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请以《记牛老师的一次讲课》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学生例文:

记xxx老师的一次讲课

熊思聪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教学楼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随着一阵上课铃响,走进来一位高大威“梧”,仪表堂堂的人物,穿着西装,步履稳健,神采飞扬,面带微笑,这就是“刘”老师。

他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同学们,再回过头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转过来,头一句是:“上课。”同学们本来还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便马上安静下来,(他)随后翻开书,与我们讲课。

他讲课也是极具特色的,先是走下台来,左右巡视,来查探同学们是否做好课前准备,然后点点头,依旧是微笑着,来开始讲了。

记“刘”老师的一次讲课

我清楚的记得,在一个乌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装和皮鞋,步履稳健,面带笑容(的人物),这就是“刘”老师。

老师博闻强记,满书笔记,大部分讲课内容都能背诵得出,有时他不记得,他就上台瞥一下课本。讲到紧张处,老师便露出一脸笑意。他风趣的话语,让我们在“坐”听众狂笑。真不风趣!

(点评:两篇文章都有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符合练习的要求。但要深入细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必须要仔细观察,如“面带微笑”,“面带笑容”是如实描写,但还可深入,描写笑容中的不同,刻画人物的个性。文章要纪实,如“万里无云”,“乌云密布”这是矛盾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描写。注意文中的错别字。)

八、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应该不难发现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真挚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体会,并学会运用。

九、板书设计

讲稿 认真负责修养很高

人物 风神潇洒崇尚自由

记梁任公先生开场 谦逊自负风趣幽默正面描写

的一次演讲讲演 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细节描写)有学问

情感强烈率真酣畅有文采

背诵 自由洒脱有热心肠

对比印象深刻生动形象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7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3日下午2:00

说课人:余为俊

【教学设计背景与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似浅实深。文章通过一些细节生动地刻画了梁任公先生,但最重要的是细节中隐含着梁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一般会注意文章的细节,体会梁启超先生的率直和真实气质,但很容易忽视文章中隐含的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注意精神。

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文章中的相关细节,引导学生猜测人物心理,了解任公的爱国情怀。

说到爱国主义,学生们总是感到空虚,觉得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爱国主义似乎离他们很远。而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它是切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的,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文本,更要注重文本所体现的人文内涵,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对细节的深入了解,把任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放在首位。

【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位目标是通过对人和事的详细描述,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和情操。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通过对细节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任公先生的真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安排】

一堂课是有限的。 文字不必太全面。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重点应放在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上,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这些地方需要挖掘、引导和深化。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板书: 热心肠

清清楚楚: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当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被激发时,让他们用这个问题来阅读这篇文章。)

二、阅读文本,初步理解“热心肠”

师:同学们带着问题又读了文章,谁能说说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明确:1:是指梁先生的真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

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板书:真性情

明确二:梁先生是一个真诚而富有的人。文中说他演讲时“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板书: 富有感情

明确三:他是一个爱国热情的人。他用他的学术和演讲感动了学生们。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板书: 炽热的爱国心

师: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据。学生都是从先生在演讲中的表现来看的,而先生这样的表现又与他的演讲内容有关。

现在让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让他如此激动。

三、细节赏析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先来看同学们说到的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能说出杜甫这首诗的题目?

明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

明确:喜

师:诗中可是说“初闻涕泪满衣裳”。

明确:那是喜极而泣。

师:带领同学一起背诵诗歌。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

请大家说说,杜甫为何而“快”?

明确:河南省河北省叛军原来占领的土地现在已经收回,叛军也被打败了,所以杜甫很高兴。

师: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师: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那么,杜甫先生的社会状况和他那个时代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任公和杜甫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动荡、最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王先生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笑不得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2、关于《桃花扇》:

师:同学们刚才还提到了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的动情。谁知道这工作?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明确: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明确:崇祯帝17岁继承帝位。他即位后便诛杀了大宦官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

此时,统治阶级党内斗争激烈;连年天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外部后金(清)崛起,不断掠夺中原。崇祯皇帝竭尽全力,节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企图挽回大明的衰亡,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1644年3月,义军首领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今景。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

他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

明确:光绪帝。

崇祯先生想到了他所追随的光绪皇帝。谁能向我们介绍光绪皇帝?”

明确:光绪皇帝也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时,他掌管**,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

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明确:改革失败,光绪被囚禁,1898年的六位绅士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老师:梁启超逃到日本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逃过一劫,松了一口气?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你,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同学最想喝冰?”

明确: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3、关于《箜篌引》:

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您认为其中出现了几个字符?”

明确:两个。一个是坚持过河的人。另一个是说服他不要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明确:渡了。

师:结果如何?

明确: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明确1:自作自受,活该。

明确二:他有勇气。他对目标有着坚定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老师:现在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其他学生的意见呢?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有的学者把这行为说得很美,他说“强大到疯狂的人格的力量”由此让我们想到了谁呢?

明确: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

当时,日本大使馆曾准备让他逃亡日本,但他拒绝逃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明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a先生很伤心,因为他的爱国情怀!

老师:如此深沉的爱国情怀令人惊叹。忠于国家、面对死亡的勇气令人钦佩。

四。综上所述,任公的爱国主义及其对青年和教育的影响: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明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他仍然关心国家和青年。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

他以另一种方式关心国家事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8

云山沧沧,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明光二中王晓娟

东汉高级学者严子陵多次谢绝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在富春江一带,最终在林泉间衰老。后范仲淹贬谪于此,感其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精神,写《严先生祠堂记》赞其“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后来,人们用高山长河来形容,人的风度或名声永远像高山一样存在,影响深远。

古今有多少人能忍受这种评价?今天我重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感其前半生赤忱爱国、执着入世,后半生文以载道、不计成败,愚以为这几句话梁启超先生是能担当的起的!这门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光风霁月先生的生活为基础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作者梁实秋从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这一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课文,突出了讲演者的形象,语言风趣而带感情,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新课标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试图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从而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因此,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梁任公生平;通过品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总结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鉴赏、讨论,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意义和味道。

三。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想象情感,通过对人物的欣赏,观察梁任公先生的责任精神和爱国情怀。

鉴于教学目标明确,我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人物欣赏和语言分析;

难点:通过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分析理解,了解先生的担当精神与爱国情怀。

青年初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心理像成年人接近,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所以,应抓住这些因素,注意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文学中的美好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法来教学。

在教这一课时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是用当代学者于丹导入新课,通过思今追古的方式引出梁启超先生,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梁启超先生,我把这部分教学设置为两个环节:

初识先生和再识先生。初识先生环节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梁启超先生,再让学生看看本文作者眼中的梁启超先生,让学生找找作者都记起了梁启超先生哪些事情。在和学生一起总结答案的基础上点拨学生总结写人的一些技巧——多管齐下、微处动人、形神兼备。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完成对人物的初步分析和写作方法的总结。在初识先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生。在再识先生这一环节主要结合《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通过深入**,认识先生完整的一生,体会先生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一篇文章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语言,所以在合作讨论方面,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简洁、有意义、文雅的语言艺术。最后,在学生对梁启超先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本课内容,将整堂课推向高潮。

结论如下:我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老师在想孔子。孔子55岁因为鲁国国君的昏聩,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68岁回到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并不关心政治,而是致力于教育和写书。这才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学的瑰宝《四书五经》。

然后琼花按照她生命的前半生放手了。孔子做到了,梁启超做到了。不问政事的梁启超曾说:“战士死在沙场,学者死在讲座。

”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入世”的信仰和“担当”的执着。当社会黑暗、入世无望时,他们选择另辟蹊径,不顾名利,专心研究。试问当今世上有几人还能静下心来做学问?

我们看到的是,学术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年我们都出来打假。

09年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候,新闻**给的标签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学大师去了”。现在,此刻,南怀瑾也病危了,我不知道他也驾鹤西去的话,我还和谁谈论老子?现代教育几十年,中国竟没出一个可以称得上“大家”的文学泰斗,可悲可叹啊!

同学们,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梁实秋的写人技法,更要学习的向梁启超先生学做人,学他身上的担当精神,因为只有你们肯担当,中国才有希望。

总结完,放西楚霸王古筝曲,在**声中让学生齐读梁启超先生青年时期写的《少年中国说》,在**和激动人心的文辞中再次对学生进**感熏陶,提升人生境界。

布置作业,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反思:这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人”展开的。我在这堂课上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梁启超执著的下半场的辉煌。

希望借此能对学生进**感教育,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希望他们以梁任公为参照,产生新的人生图景,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纷纷反映梁启超先生不再是故纸堆里陌生的一个知名人士,而是有血有肉的楷模先师,他们对梁启超先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基本上完成了我原来的教学目的。

但我也发现,因为课堂容量关系,本节课没有突出语文课作为“工具课”的基本属性。字词、语句分析的过少,只是在学生读错字的时候给予了纠正,这不利于学生基础的积累,尤其是高一学生更需要打实基础,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定一课时。

通过分析梁启超先生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和白描技法,以品文来品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

本文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加深对梁启超的。

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1、从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导,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2、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演讲时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3、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故事背景,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特点。

4、通过让学生表演性范读,凸现人物演讲技巧的高明,品味文章简约风趣的语言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5、搜集梁启超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6、布置小作文,要求运用白描手法描述一位老师上课情形,突出人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在学习第二单元的讲演稿之后,又接触的一篇讲演稿。它在内容和体裁上都不同于前两篇,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而《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也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备注:宽宏大量重友情等为人传颂,同时增大课容量,讲出语文课的文学性也是教改的一个趋势。)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所以我想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师只起一个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革命角度谈起,设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新课:

1、默读,解决生字词问题。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即: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可设如下问题: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抓梁启超讲演的特点。要求细读课文。过渡语及提问: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这是需要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自古道:才子风流本一家,但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那风流之情怀还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那是在他带着"渔阳三叠魂惨伤,欲语不语怀故乡"的心境首途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这位流亡者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先是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数日如之;嗣而思忖:出身名门的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加之自己曾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总不能自食其言,愧对良知与亡友。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怎能再去连累他人?权衡再三后,他就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垮台后,常年飘落异域的梁启超得以回国效力,旧情难忘的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而且只在总长客厅接待故友,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使抱兴而来的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沉浸在失妻的悲痛中,别无他念,连饭也没留蕙珍吃一顿。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尤其是面对乃师违背民国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是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肾的主人就撒手尘寰了。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一个56岁的学术大师毕竟还是正当时候啊!

(四)教师总结: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不是冯自由等人所描述的那种变色龙。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

(五)作业: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介和处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这些文章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

作者描写了他们的面容,叙述了他们的事迹,把真挚的感情和深邃的感情融为一体。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认识,辨别是非,了解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

虽然篇幅较短,但语言简洁而有意义,对教师的真挚情感融入到叙事描写中。

2、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字符图象学习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高雅、有趣、有意义、简单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任公先生的真情与爱国情怀,体验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

3、教学重难点: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通过叙述表达人物气质的方式。

教学难点:在叙述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1、 讲授法

2。情境教学法:本**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加深对梁启超的认识。

3、 提问法

以下学法:

1、 默读法

2、 圈点勾画读书法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阅读,欣赏文章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编排小作文,传授和拓展白描技巧。

3、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并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课后收集的相关资料,对历史知识进行引用并正式引入文章。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和学者。卓如二字,号任英雄,号冰室主人。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49年生于北京,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成就:

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指名学生梳理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简要介绍演讲的背景,为演讲稿的写作铺平道路。

第二部分(第2-9段):描述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用了很多空间。

在第二段中,梁任公的演讲是通过对象来表达人物的精神、风格和修养的。

第三节介绍了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为梁任公、老师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述了梁任公的形象。

第四段写的是梁任公奇特的开场白和他的语调。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们感动了,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指出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整篇**。

2、梁任公演讲特点

结语:开场白独特、谦虚、自负、幽默

声音:平静、有力、明亮、激动、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知识渊博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才华横溢、热情奔放

外表、表情、语言、动作——潇洒、稳重、自信、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五、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之后,大家对梁任公有了更深的确认识,他不仅是近代史上知识界一位风云人物,还在从政之外,致力于学术研究,知识广博,成果丰硕。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他是儿子,丈夫,学生,父亲,还是老师,他都能创造一个磁场,照亮一幅风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形象: 特点手法

肖像短小精悍

气质风神潇洒白描

语言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2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

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听课文配乐朗读)

1、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明确:非常成功。从第9段可得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中国文学。(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2、梁先生是怎样做得如此成功?请同学们讨论,来借鉴他的演讲技巧。

明确:

⑴开场白独特:“梁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⑵声音沉着有力,富有感染力。语速、节奏、语调、重音三方面来定诗文的感情。

⑶表情丰富,常言道“要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梁先生在演讲时,不光在用他的渊博学识,还灌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最典型第8段讲到《桃花扇》与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表现忽喜忽忧,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作者精确地用了一个词──“大汗淋漓”来表现。

板书:

开场白──独特

演声音──沉着有力

讲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3、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勾画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回答,老师引导整理。)

明确:

⑴外貌:

①身材──短小精悍

②眼神──光明四射

③步履──稳健

④气质──潇洒

⑵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一个有文采有激情的学者。

总结:同学们分析很在理,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语准确,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4、在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选材很讲究,只选取几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印象,就象摄影只选取几个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5、再好的材料和感情还得通过语言来表述,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梁实秋的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总结特点?(带情感朗读。)

明确:语言简洁,如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却极有形象感,让人回味无穷。

6、这么简洁的语言蕴含作者这样的感情?(请大家深入体会。)

明确:

简洁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恩师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对老师的尊敬、钦佩、爱戴之情。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给作者留下印象深,对作者影响大。

7、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8、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

精选阅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品13篇


有勤奋的地方就有成功。如果你想在台上演讲效果更好,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撰写演讲稿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当我们面对一篇主题演讲稿时,应该如何开始写呢?我为了打造这份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的演讲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相信也能为你们提供一些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答法

预习要求查找生字词,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2、文本解读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

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请同学们默读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你通过什么而得出结论?明确: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同学们,接着看下一个片段。作者又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布置作业: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反思:

梁实秋的这篇散文,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佳作,也可说是一位大家在回忆、纪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学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课题后,我没有急于动笔,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再次独立阅读文本,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个人体验,然后再由文本延伸开去,阅读有关梁启超的评传,梁实秋回忆自己老师梁启超的其他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有关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赛课有时限,哪些内容是我备课时应该读的?哪些内容又是自己读完后应该吸纳的?学会取舍是这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阅读后,我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积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认为学生在自读时没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须要教的难点;本文与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质处,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①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②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其中目标①是本文的特色处,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对包蕴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容易被忽视,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目标②理应要确定为教学重点;而目标③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结束时再齐诵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强化。这样取舍后教学思路清析,课堂板块化,教学过程流畅。

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作出调整。就公开课而言,沉闷无生气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从实际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进入课堂后,举目四顾,女同学占了班级的大多数,我又及时更改了开场白和导语;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语言更有抒情性,内容更加文学化,切近女同学的欣赏兴趣;因为所教班级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难度上也适当降低了,特别是不在问题设置上为难他们,例如在讲到侧面写时,原来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写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们删去,你同意吗?”这样的激发容易误导学生,陷阱的设置也不利于教学的顺畅进行;后改为:“大家看看这些划线的句子,没有有描写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们删去吗?”既没有绕弯子,又启发了思考。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上述教学任务得到了比较好的达成了。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32中一节课只有40分钟,当然自己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科学些),教学难点感觉还没有充分讲透彻,——“公无渡河”的“公”字所指没有展开,屈原、林觉民的好素材准备了,却没来得及提到,不无遗憾!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这节课漏写的板书有“正面描写绘神采、侧面描写衬影响、细节白描画神韵”,都是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书。在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展现出来,仿佛衣锦而不能还乡。也期盼我校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能常态化,让自己在多媒体的讲台上操作自如,顾此而不致于失彼。

最后我要诚挚地感谢这次教学大赛,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涌起了读书的渴望,这种渴望只有在大学时才那么强烈的存在过。从学校选拔出来,暑假开始我就围绕课本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先后读了巴金《随想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读书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心态不再那么繁芜浮躁,每晚枕书而眠,恬淡安然。对一个语文教师老师来说,深厚的学养是职业的根基;语文教师如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来应付教书,那样的生活是无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学参考书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和持续热望,将是这次大赛给予我的最大收获!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4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 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2、评点基本方法小结

选取细节

挖掘内涵

简洁表达

三、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评点,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和情感。

1、自读课文,选取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这些描写表现了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作简单批注。

2、分组合作探究,对选取的细节挖掘内涵,简洁表达,批注在文字周围空白处。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选组长组织本组评点,主要是监督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做到人人开口说动手写;

②任选三处进行评点,每处在每个成员发言完后将意见集中形成简短的文字;

③评点完后,推选一位组员发言,将本组评点得最精彩的一处展示出来。

3、推荐发言,交流评点。

4、自由发言,补充评点。

5、教师对照前面介绍的评点方法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小结。

四、教师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使评点中对内涵的'挖掘更深。

(一)关于《箜篌引》

1、朗读体会感情

2、解读内容

公无渡河。——劝诫:不该渡,不能渡,这一点甚至连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质疑:不能渡,最终还是毅然渡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悲剧。

其奈公何!——追思:我们又能对他做些什么呢?

3、问题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时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

种情感?

(二)关于《桃花扇》

1、简介内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

2、问题探究

任公先生在讲这处韵文时为什么会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样激烈的表现?

(三)总结三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四)教师对第二阶段的评点进行小结。

评点赏析还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这样,评点就会更深刻,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评点的方式赏析了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气质,还有他的“热心肠”,也就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看到,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

【板书设计】

[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 悲同志牺牲 ] 爱国

热心肠 [ 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 ] 热情

[ 讲杜诗: 笑失地收复 ]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从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这一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课文,突出了讲演者的形象,语言风趣而带感情,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方法。

而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1、 在心理上,青年初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心理像成年人接近,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所以,应抓住这些因素,注意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文学中的美好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在生理上,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所以要积极采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来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①导入新课。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梁启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的描写,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寻找文中抒情的语句,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这篇课文题为一次演讲,好象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截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对老师的.真诚情感融入在叙述描写当中。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梁启超和梁实秋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在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情感目标:

课外搜集梁启超的有关事迹,以全面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说教法:主要采用讲述法

说学法: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习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 他是广东新会人

2、 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 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 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并思考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四、深度探究

1.默读课文并思考,梁启超演讲时有什么特点?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2、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⑴ 外貌:

① 身材──短小精悍

② 眼神──光明四射

③ 步履──稳健

④ 气质──潇洒

⑵ 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 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5、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六、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同步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显宦(huàn) 莅(lì)校 屏(bǐng)息以待

B.步履(lǚ) 沉着(zhuó) 涕(tì)泗交流

C.潇(xiāo)洒 蓟(sū)北 大汗淋(lín)漓

D.精悍(hàn) 激亢(kàng) 手舞足蹈(d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______长袍,步履______,风神潇洒,______顾盼,______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肥大的 稳健 左右 光芒

B.瘦窄的 稳健 前后 神采

C.瘦窄的 沉着 前后 光芒

D.肥大的 沉着 左右 神采

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B.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D.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8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下面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二、问题探究

1北疚男戳喝喂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北疚闹械牧喝喂有什么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比绾纹肺抖粤喝喂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3

《学习目标: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六、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9

就上课而言,沉闷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让学生评点,不求高明和精当,用语可长可短,鼓励个性化表现。开始时同学们很拘谨,不太敢讨论和发言,经过我的调动,同学们马上进入状态。纷纷举手,每一句回答都能切中要害,令人满意。我再一次相信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放手,还学生自由。

随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描写手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正面和侧面描写的理解,我马上进行拓展,所选示例都是学生学过的或耳熟能详的,以便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学生基础差,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整个课堂能做到一课一得,能以课文为例教会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张有弛,详略得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我是第一节上课,上课铃响学生还未到达指定地点,所以设计的课堂小练笔只能移到课外。未能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今后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今后在教学上要多注意细节,力求做到更加完美。

频道小编推荐: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0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

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

戊戌 wù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

四、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点拨: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思考: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后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3.通过对梁任公深坑特点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潇自信,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他感情丰富,又不乏幽默睿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明确: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4.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在文中如何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5.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教师补充:我们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景仰与敬佩、爱戴。因为他那颗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五、课堂总结

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一定很熟吧。学生齐读此段,来感受梁启超的豪情。

小黑板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布置作业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

(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肖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

(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1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板书)。从文题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演讲”,其主人公是“梁任公”。那么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成不成功,精不精彩呢?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出这次演讲成功与精彩之处的文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在书上的相应位置记下讨论结果。

四、展现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点拨:通过对比(板书),来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

2、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点拨:“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认真负责(板书),“秀丽”,“美观”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养很高(板书)。

3、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点拨:“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对先生怀有无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点”反成了优点,成了梁实秋喜欢先生的理由。“长袍”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服饰,但“肥大”却表现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缚,崇尚自由(板书)。“步履稳健”可以看出先生的从容不迫、悠闲自然之情,“风神潇洒”(板书)凸显梁任公年岁虽长,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更显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灵气一看便知。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点拨:“扫”字可见先生的沉着冷静,“翻”字形象地刻画了梁任公做思考状,“点”字又表现其自信。“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见其谦逊(板书),“可是也有一点喽!”又见其自负(板书)。这样一个风趣幽默(板书)的形象跃然纸上。

5、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点拨:突出先生的演讲的影响深远,以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也见演讲的生动形象(板书)。

6、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点拨:突出先生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板书)。

7、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点拨: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感受文中强烈的情感(板书)。

……

五、总结成果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出一句话,来总结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点评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风神潇洒,有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或“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板书)

六、手法探讨

如此生动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刻画的呢?

(学生讨论)

点拨:语言、神态、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板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板书)。

七、实践练习

这样刻画人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请以《记牛老师的一次讲课》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学生例文:

记xxx老师的一次讲课

熊思聪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教学楼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随着一阵上课铃响,走进来一位高大威“梧”,仪表堂堂的人物,穿着西装,步履稳健,神采飞扬,面带微笑,这就是“刘”老师。

他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同学们,再回过头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转过来,头一句是:“上课。”同学们本来还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便马上安静下来,(他)随后翻开书,与我们讲课。

他讲课也是极具特色的,先是走下台来,左右巡视,来查探同学们是否做好课前准备,然后点点头,依旧是微笑着,来开始讲了。

记“刘”老师的一次讲课

我清楚的记得,在一个乌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装和皮鞋,步履稳健,面带笑容(的人物),这就是“刘”老师。

老师博闻强记,满书笔记,大部分讲课内容都能背诵得出,有时他不记得,他就上台瞥一下课本。讲到紧张处,老师便露出一脸笑意。他风趣的话语,让我们在“坐”听众狂笑。真不风趣!

(点评:两篇文章都有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符合练习的要求。但要深入细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必须要仔细观察,如“面带微笑”,“面带笑容”是如实描写,但还可深入,描写笑容中的不同,刻画人物的个性。文章要纪实,如“万里无云”,“乌云密布”这是矛盾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描写。注意文中的错别字。)

八、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应该不难发现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真挚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体会,并学会运用。

九、板书设计

讲稿 认真负责修养很高

人物 风神潇洒崇尚自由

记梁任公先生开场 谦逊自负风趣幽默正面描写

的一次演讲讲演 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细节描写)有学问

情感强烈率真酣畅有文采

背诵 自由洒脱有热心肠

对比印象深刻生动形象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2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 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2、评点基本方法小结

选取细节

挖掘内涵

简洁表达

三、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评点,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和情感。

1、自读课文,选取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这些描写表现了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作简单批注。

2、分组合作探究,对选取的细节挖掘内涵,简洁表达,批注在文字周围空白处。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选组长组织本组评点,主要是监督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做到人人开口说动手写;

②任选三处进行评点,每处在每个成员发言完后将意见集中形成简短的文字;

③评点完后,推选一位组员发言,将本组评点得最精彩的一处展示出来。

3、推荐发言,交流评点。

4、自由发言,补充评点。

5、教师对照前面介绍的评点方法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小结。

四、教师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使评点中对内涵的挖掘更深。

(一)关于《箜篌引》

1、朗读体会感情

2、解读内容

公无渡河。——劝诫:不该渡,不能渡,这一点甚至连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质疑:不能渡,最终还是毅然渡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悲剧。

其奈公何!——追思:我们又能对他做些什么呢?

3、问题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时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

种情感?

(二)关于《桃花扇》

1、简介内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

2、问题探究

任公先生在讲这处韵文时为什么会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样激烈的表现?

(三)总结三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四)教师对第二阶段的评点进行小结。

评点赏析还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这样,评点就会更深刻,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评点的方式赏析了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气质,还有他的“热心肠”,也就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看到,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

【板书设计】

[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 悲同志牺牲 ] 爱国

热心肠 [ 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 ] 热情

[ 讲杜诗: 笑失地收复 ]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所以应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趣祝福编辑为您搜集整理了这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的内容。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让优秀的教案为教师的授课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建议您收藏本页以便随时复习!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去括号”是解方程的重要步骤。

(2)、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

(1)学会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方程。

(3)学会利用列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形成主动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

(2)通过合并同类项、移项、去括号的法则的复习,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去括号”是解方程的重要步骤。

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乘数应乘遍括号内的各项。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温故而知新(多媒体展示)

填 空

1.去括号法则是: 负变正不变 ;

2.化简下列各式:

(1)a (b+c)= ab+ac ;

(2) 7(x-1)= 7x-7 ;

(3) -2(x+3)=-2x-6 ;

(4) -(x-1.5)=-x+1.5 ;

3.合并同类项法则: (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 ;

4.合并同类项。

(1)、 2x-3x= -x ;

(2) 、3x-2(x-1.5)= x+3 ;

(3)、 2a+3(5-4a)= 15-10a ;

(4)、-3[1-3(x-1)]= 9x-12 ;

5.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移项、合并同同类项、系数化为1; 6.方程5x-2x=9的解是 x=3 ;

7.方程8x-19=6x-9的解是 x=5 ;

8. 说说下列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你会解下列方程 吗?

3x-7(x-1)=3-2(x-3)

出示课题: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

【活动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

1.P96.问题: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你会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

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 (x-2000 度;

上半年共用电 6x 度;

下半年共用电 6(x-2000)度。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可列方程

6x+6(x-2000)=150000 。

去括号,得: 6x+6x-12000=150000 ,

移项,得: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得:12x=1620000 ,

系数化为1,得 : x=13500 。

由上可知,这个工厂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13500度

2.思考: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该怎样解?

3. ◆小结:目前我们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

【活动三】范例学习(多媒体展示)

例1:解方程 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

【活动四】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1 解下列方程

(1). 5x+(2-4x)=0 (2).8y-3(3y+2)=6

(3).4x+3(2x-3)=12-(x+4) (4).1+2[1-3(x-1)]=4x

◆小结。 在同一个方程中如果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

【活动五】新知应用,拓展提升。(练习册P49—P50)(多媒体展示)

1.方程4(2-x)-3(x+1)=6的解是 ( C )

A. x=7; B. C. D.x=-7

2.若方程3x+(2a+1)=x-(3a+2)的解是0,则a的值等于( D )

A. B. C. D. 3.代数式5a+4与3(a+4)互为相反数,则a的值是 ( B )

A. -1 ; B. -2; C. 1 ; D. 2.

4.目前我省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共136万人,其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比初中生在校生人数的2倍少2万人,目前我省初中在校生有 46 万人。

5.(1)若x=4时,代数式5(x+b)-10与(b+4)x的值相等,则b= 6 。

(2)当m= 16 时,方程5x+4=4x-3和2(x+1)-m=-2(m-2)的解相同。

6、 列方程求解:

(1)当x= 0 时,代数式 2(3x+7)和 14-10.5x的'值相等?

(2)、当y= 10 时,代数式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

【活动六】总结提炼:(多媒体展示)

1.说说你的收获

2. 目前我们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3.去括号时要注意什么?注意:

(1)当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各项都要变号。

(2)括号前有数字,则要乘遍括号内所有项,不能漏乘并注意符号。

(3)在同一个方程中如果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 4.你还有何疑惑?

【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A组 解方程:

(1)5(x+2)=2(5x-1) (2)4x+3=2(x-1)+1

(3)(x+1)-2(x-1)=1-3x (4)2(x-1)-(x+2)=3(4-x)

B组:已知 A= 3x+2, B=4+2x

① 当x取何值时, A=2B;

② 当x取何值时, 3A=1-2B

C组 列方程求解:

(1)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4x-5与3x-6的值互为相反数?

(2)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飞行,风速为24千米/时。顺风飞行需要2小时50分,

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求无风时飞机的速度和两城之间的航程。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等式与方程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和灵活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求解方程的计算能力。

教学分析

重点: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灵活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计算简化而准确。

突破:多练习,多比较,多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什么?它的。解是什么?

2、等式的性质是什么?(要求说出应注意的两点)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以解方程-2x+=为例,说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与注意点,并口头检验。

二、新授

1、已知方程(n+1)x|n|=1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n的值。

分析: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n|=1且n+1≠0,解得n=1。

解:略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3x=0的解是x=-3

B -x+1=4的解为x=-

C-1=的解是x=1

D x2-x-2=0的解是x=2, x=-1(D正确)

3、x等于什么数时,代数式x+5的值比的值小2。

解:(解略,应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方程。)

4、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 某数x的3倍减去9,等于某数的3分之1加上6;

(2) 已知-3m3(x-2)n与25m2+xn是同类项,求x的值;

(3) 已知代数式2[(x-1)+5]+x+1与代数式3[x-8(x-4)]+7的值互为相反数,求x的值。

5根据下列方程的特点解方程。

(题目见课本中P208、16的2,4)

三、练习

P209习题:20。

四、小结

1、略。

五、作业

1、P240 A:1,2,3,4。

2、B:1,2。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3

3.2.1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

执教人 汪雄兵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实际问题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会用合并同类项解决“ax+bx=c”型方程,进一步认识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教学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探究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各项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本节结合一些实际问题讨论: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2)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时消与还原》。思考:“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三、探索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1 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则去年购买计算机2x台,今年购买计算机4x台。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依题意,可得方程: x+2x+4x=140 这个方程怎么解呢?我们知道,解方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化为x=a的形式,为此可以作怎样的变形?

合并同类项,得 7x=140 系数化为1,得

x=20 所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注意:本题蕴含着一个基本的等量关系,即总量=各部分量的和。思考:上面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它把含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向x=a的形式迈进了一步,起到了化简的作用。

四、例题

例1 解方程7x-+3x-=-15×4-6×3 解:合并同类项,得6x=-78 系数化1,得 x=-13 注意:如果方程中有同类项,一定要先合并同类项。

五、课堂练习

课本89页练习

六、课堂小结

1、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为ax=b(a≠0,a、b是常数)的形式,从而简化方程。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1)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

(2)注意抓住基本等量关系: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七、布置作业:

第93页习题第1、3题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4

《理解一维线性方程组》教学设计

南岭中学范荣华

教学目标

1.在中国定量关系分析中,感觉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2.观察和归纳一维线性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3.通过用一维线性方程描述你身边的问题,你可以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归纳和理解一变量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根据等价关系正确列出一变量线性方程组。

2.从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并应用模型的思想。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价关系。

教学过程

1.情况介绍

1.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几点上课吗? 2岁就开始工作了吗?老师给了一个条件,看你能不能猜出我的起始工作年龄:我的起始工作年龄乘以3,然后-3等于60。

2。说出答案并请他解释它是如何计算的(方法可以是算术或方程方法)。 方程法回顾:什么是方程?

3.揭示本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

2.探究问题情况,建立方程模型

1.师生共同探究问题情境 1.指导观察和阅读课本P130的插图:

①思考:问题中的已知量是多少?未知量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问题中的等价关系是什么?如何制定方程式?

②指导交流,教师提出意见和补充。

2.让学生按照探究题1的方式思考并解决P130-P131剩下的四道题。

教师检查提示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及等价关系,列出方程式,并注意问题中的不同单位。

3.指导学习成果交流。

4.总结:这些实际问题中包含各种数量关系,但是这些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方程模型来表达。 方程的数学模型是我们解决现实世界中许多问题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了解这一点。

三、探索一维线性方程的概念

1.一个讨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中,哪些是我们熟悉的方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全班交流,引导归纳一维线性方程的概念:一个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的次数为1。这样的方程称为单变量A一阶方程。

3.练习:确定以下哪些方程是方程,哪些是一个变量中的线性方程

-2+5=32x2?1? 03m?2x?3?0y?0x?x?1x?y?13

4.引入“方程的解”的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比如x=2就是方程的8x-5=11解; x=6 是方程 40+10x=100 的解。 (快速判断方法:将未知数代入方程)

4.巩固练习

完成P131“课堂练习”。

V.教学总结

1.学生:告诉我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2.师:在这堂课中,通过探索实际问题和建立方程模型,我们知道了一维线性方程组和方程组的解,也知道不同的定量关系可以用方程组来表达这个模型,帮助我们轻松高效地解决问题.

6.布置作业

1.完成 P132“练习”。

2.阅读P129引言部分的丢番图墓志铭,列出计算丢番图死时年龄的方程式,并尝试求解。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 =9,则  =           ;如果 2 =9,则  =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 、 互为相反数则 )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 ,则(      )

A、 , 互为倒数   B、 , 互为相反数    C、 , 都是0    D、 , 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    B、    C、   D、 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 米,那么长为( +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 +25=310   B、 +( +25)=310   C、2 [ +( +25)]=310   D、[ +( +25)] 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 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    B、     C、   D、

(2)下列方程中,属于的是(       )

A、     B、     C、    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 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 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 的 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范文为大家带来的4篇《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复习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2、 掌握等式的性质,理解掌握移项法则

3、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 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4、 能够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 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重点:解方程、用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

难点:用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时间 复备标注

一、结合课本112页知识结构图和回顾与思 考中的问题,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形成框架,巩固重点知识

二、典 例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试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1)。x=5 (2)。 x2+3x=2 (3) 。2x+3y=5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根 ):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 3x-5=6x+4 的解。

(1)。x =3 (2)x=3

3、解一 元一次方程的基本 思路 :

4、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例5:整理一批 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 时。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 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 的工作效率下共同, 具体 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 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 4x+8(x+2) =40

去括号,得 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得12x=24

系数化为1, 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 时。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本题的关键是 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 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基础训练:课本第113页第1.2.3题。

四 、综合训练:课本113页至114页4.5.6.7.8

五、达标训练:3.7

六、课堂小结: 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再学习?

学生作业

课件出示 问题明确 知识要点

学生练习基础上,教师点拨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预初第二学期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有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⒈会运用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⒉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

2.移项法则及方程解的检验。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理解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知道“元”和“次”的含义;

3、熟练掌握最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理论依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德育目标: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3、在学习和探索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最简方程的解法;

难点:正确地解最简方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识的复习:

1、什么叫等式?等式具有哪些性质?

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二、新知识的教学: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

想一想:

(1)你认为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样的?

(2)怎样求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的解?

三、巩固练习

1、通过练习,请你总结一下,解方程(是未知数)把系数化为1时,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2,使计算比较简单。

2、检测:

3、课堂小结:

四、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2、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

3、解最简方程的主要思路和解题的关键步骤及依据。

五、课堂作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精华


老师平时工作中,除了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外,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老师写教案课件时认真负责,就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这个话题而言,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如果您需要,建议收藏本页以备不时之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一些双音节词语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讨研究法。

2、朗读法。

3、语感品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反思

一、导入

提问:闻一多是谁?

可以做适当补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闻一多画像。

二、初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四、研读探究

1、问:那么,你们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板书)

2、课件出示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时板书)

3、问:那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

(部分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5、闻一多先生后期作为民主战士,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讲:注意这里有过渡,找出来。(课件出示)(训练学生对过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

6、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结合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无畏精神。

(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课后练习二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没有涉及到,或者学生未能质疑,可以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六、评议总结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举办“闻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导》。

根据资料简单介绍闻一多。

(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后全班齐读两遍。

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参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抢答问题。(考查学生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找到过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小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的主动程度。

七、教学板书设计: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优秀的学者。

↘口的巨人

革命家→{说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1、研究探讨法2、朗读法。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引出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介绍作者与闻一多。

臧克家,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有“农民诗人”之称。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都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地壳弥高兀兀穷年

校补迭起沥尽心血

赫然炯炯目光群蚁排衙

函寄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漂白锲而不舍气冲斗牛

2、通读课文,你觉得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闻一多,勤奋努力的学者,大无畏的革命家。一位爱国人士。(自由回答)

四、整体感知,思考探究。

1、同学们,文中为我们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种身份?

明确:学者,革命家。

2、作为“学者”方面他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物。

(一)学者的闻一多。

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了哪些事?请大家浏览《1-7》自然段,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找出来。

明确:他从唐诗下手写出《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了一部《楚辞校补》

再到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品析句子,通过重点语句感受人物性格)

2、那么闻一多先生这么辛苦的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又做了不说,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他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国的文化药方。

(二)革命家的闻一多。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与作为学者的他有什么区别?下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的《17-20》自然段。

2、想一想,怎么样来读能让闻一多先生那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练读课文16-18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来看看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不矛盾,无论是作为学者的做,还是革命家的说,他是始终如一,那就是言行一致。

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切切实实的印证着一个中国知识份子的高贵和悲壮,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臧克家先生就是饱含着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敬仰和赞赏之情,写下了最后两段。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读一下最后两段。

七、拓展探究。

说说你们眼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您是。

(要求:可以用到文中的词语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嘉奖词,也可以用到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1、完成一段描写闻一多的嘉奖词

2.查阅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感受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3

当下课铃声响起,一节课结束了,但对课的研究却没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备课时,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可以说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主要想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面对这样的文章,对初一的学生,本着一课一得的思想,把课设为两课时。由于本次教学的特殊情况,只讲了第一课时。

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在第一课时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读,知道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在第一课时如果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来,对闻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为课时就可以在品读语言过程中来深入挖掘闻先生这种说和做,虽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为追求民主,为救国救民。这样,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好,能读懂文章,而且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其实在这过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导学生对闻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在当今社会如何把闻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课时。这也是教学中受教案和教学形式的拘泥。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1、 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2、 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

二、资料读演,资源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全班共同交流,互动互学,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臧克家 臧克家,现代诗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

4、整体感悟,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 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 四、课堂小结

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注意过渡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一些双音节词语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反思

一、导入

提问:闻一多是谁?

可以做适当补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闻一多画像。

二、初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四、研读探究

1、问:那么,你们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板书)

2、课件出示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时板书)

3、问:那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

(部分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5、闻一多先生后期作为民主战士,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讲:注意这里有过渡,找出来。(课件出示)(训练学生对过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

6、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结合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无畏精神。

(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课后练习二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没有涉及到,或者学生未能质疑,可以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六、评议总结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举办“闻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导》。

根据资料简单介绍闻一多。

(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后全班齐读两遍。

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参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抢答问题。(考查学生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找到过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小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的主动程度。

七、教学板书设计: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优秀的学者。

↘口的巨人

革命家→{说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4、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一、自主学习(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1、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典籍弥高卓越校补函寄漂白

锲而不舍气冲斗牛警报迭起迥乎不同2、解释词语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目不窥园

2、了解闻一多、臧可家

闻一多臧克家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三、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五、作业

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4、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探究学者方面,学习优秀品质

1、学生有感情朗读(1)——(7)段

2`、自由组合探究质凝:

(1)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2)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3)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4)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

(二)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1、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2、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3、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

(三)探究作品选材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这六件?2.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三.小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四、课外拓展

1.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什么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2.我们都知道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作业

课后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风范。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解读文本。

1.整体把握:

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可以用课文原句)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

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唐诗杂论》毅力顽强、忧国忧民、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楚辞校补》珍惜时间、吃苦耐劳!

《古典新义》

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大声疾呼言行一致!

(说了就做。)函寄传单

大骂特务英勇无畏、义无返顾!

带队xxx身先士卒!

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

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

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

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布置作业:

(1)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本课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生平及作品。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探讨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过渡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3分钟,出示课件(积累歌词,丰富文化底蕴:《七子之歌》,背景音乐为对应歌曲)。

2、逐一追问:这首歌在那一年唱的最响?歌的词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引出闻一多)

3、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板书课题)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背景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多媒体播放《最后一次演讲》视频,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受

臧克家:当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三)、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理解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四)深入理解

一、多媒体出示第一个学习指导题: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3.读了以上内容,虽然不能成为学者,但是能做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能从先生做学者身上学到什么呢?

二、多媒体出示第二个学习指导题: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是不是还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概括)

3.先生说得内容是什么?

4.16段到18段是排比段,再现了先生大无畏的精神。大声朗读,读出气势。

5.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结)

7、用一句名言赞美闻一多的品质和精神:

例:鲁讯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9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口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 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 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 作家作品简介。

1、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o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2、 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3、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说说你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我读到了闻一多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闻一多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闻一多创作时的刻苦努力;

闻一多作为革命者的大义凛然;

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晰;

文章的用词很典雅;

四、速读全文,把握内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这两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这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4、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五、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 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成《楚辞校补》。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写成《古典新文》。

(2) 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迥乎不同,一反既往,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生命作为代价,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以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大无畏,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前脚……后脚,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六、探究人物:探究学者方面,学习优秀品质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2、文章围绕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记叙了哪几件事?记叙的详略是如何处理的?

3、从第一部分中可以看出闻一多怎样的精神?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那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课后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课后习题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

2、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梁实秋《鸟》教案6篇


在老师新授课程时,通常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而且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问题发现和解决工具,因此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准备和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呢?趣祝福编辑阅读了许多文章后发现“梁实秋《鸟》教案”是一份精品,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它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实秋《鸟》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读

猎人与鸟的故事

有一次,猎人从林中捕获了一只能说多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会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我会放了你。”“第一条忠告是:做事会不要后悔。”鸟说道,“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然后鸟又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依言将鸟放了。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大树上,又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这个猎人很想再捕获这只放飞的鸟。他跑到树跟前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掉下来并摔断了双腿。鸟嘲笑他并向他喊道:“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了我。我告诉你让给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里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追赶我并试图爬上这颗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这个箴言说的就是你:‘对聪明人来说,一次教训比愚蠢人受一百次鞭挞还深刻。’”说完,鸟飞走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的《鸟》,品读一下作者与鸟之间的故事吧。

(二)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三)让学生听读课文。

要求:

1、划出生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学习掌握。

羽翮(hé)——指鸟羽。翮,鸟羽的茎状部分······

瞵(lín)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饮啄(zhuó)——饮水啄食······

抟(tuán)扶摇而直上——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抟:盘旋而上;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丰腴(yú)——(身体)丰满······

秾纤(nóngxiān)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细小,瘦弱;合度,适宜······

倏(shū)地——迅速地······

啭(zhuàn)——鸟鸣声。

喙(huì)——鸟兽的嘴。

鸢(yuān)鹰——老鹰。

跼蹐(jújí)索索——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索索:畏缩的样子。感喟(kuì)——感叹。喟,叹气。

褴褛(lánlǚ)——形容衣服破烂。

窗棂(líng)——窗户格子。

鸱枭(chī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并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集体朗诵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第二部分(2—6自然段)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第三部分(7自然段)暗示中心:现实社会的悲哀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囚禁了鸟儿,也囚禁了自由。

2、分析理解: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

问:“我爱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爱”字,表明了作者对鸟的态度和情感,也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基本线索;

结构上——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3、朗读第二部分: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

本部分可以分作四个层次:第一层(2)写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第二层(3—4)写令人喜悦的鸟。第三层(5)写令人憎恶的鸟。第四层(6)写令人悲苦的鸟。

4、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讨论后答:笼中鸟,即失去自由的鸟。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和对玩鸟者的反感、不满。

5、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写“鸟”叫声和形体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6、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憎恶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7、朗读第6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悲苦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8、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结尾的好处。

9、归纳文章的中心:

文章通过对鸟的描述和感受,寄托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贫困、没有强权、没有欺压的社会,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

10、板书设计:

略。

11、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练习册。

梁实秋《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20xx年奥运会短跑第一人是谁?博尔特。中国古代跑得最快的人是谁?脑筋急转弯题

2、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2、析诗题

三、诵读感知,读出忧情

1、听范读

譬p如呦呦yōu子衿jīn鼓瑟s可掇duō越陌m度阡qiān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后,一个代表朗读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四言诗,两两相隔;

3、找诗眼

学生回答诗眼是:

4、齐诵,体味忧情

四、知人论世,为何而忧

1、诗人为何而忧?(找关键句)

归纳总结:

2、你觉得这种忧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我的回答是:

五、品味鉴赏,何以写忧

提问: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朝露的含义是什么?杜康能解愁吗?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子衿、鹿鸣的含义是什么?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词句及旧事。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确:明月可掇吗?明月寓意是什么?反问加强愁情。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什么?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志向?

总结:诗人通过设问、比兴、用典等手法来抒写忧的。

四、迁移拓展

1、古今名人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2、问题探究: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所表现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3、教师小结:欣赏《横槊赋诗》

五、课堂小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1背诵2系统集成

板书设计

短歌行

1人生苦短设问引人思考

忧(诗眼)2贤才难得比兴生动形象

3功业未就用典含蓄蕴藉

梁实秋《鸟》教案(篇3)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父亲和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到过树林里吗?那里最美的是什么?那里的小鸟多美呀,你们了解小鸟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一位父亲和鸟的故事。

二、识字写字

1、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同学随读文初步识字,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已进行小组学习。

3、检查同学是否认得准,记得熟,因字而异,进行重点提示与指导。如,提示喃、浓的声母都是鼻音n,腾是后鼻音(提示:腾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味与妹与惜借的字形,教给同学一些记字的方法,如味为什么是口字旁,猎为什么是反犬旁。

4、重点指导同学写好横的变化。

首先,指导同学整体观察,发现规律。可以将并、喜、重、群等字通过课件放大,并将字的短横用蓝色显示、长横用红色显示,从而让同学发现下面的书写规律:(1)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2)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同学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建议教师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同学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真地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同学读,形式应多样,可以自由读、同桌合作读、找伙伴读,让同学运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激活朗读热情。

2、教师范读,充沛发挥同学的听觉作用,注意体会教师朗读时表达的情感和相应的语气。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二人读作者旁白,一人读父亲的话,一人读我的话,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指导语出适当的语气。如,父亲喃喃地说,要先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指导同学用轻、慢的语气读父亲说的话。

5、选读得好的小组扮演读。

三、实践活动

1、说句子:从课后练习我会读中自选词语练习说话,鼓励同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说话练习。

2、通过上网、看书或向长辈打听,了解有关鸟的知识。把自身查询到的资料整理好,在班上进行交流。

梁实秋《鸟》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1、导入新课:

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

答: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

(1)文学文化常识:

①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②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秋室杂忆》等。

③“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

(2)听写字词 。

②理清文章结构。

(3)思考探究:

①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与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哪四类?

②第二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

③第三、四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的美?

④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⑤文章二、七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⑥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4)写法思考:

①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②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梁实秋《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见过鸟吗?说说你心目中的鸟儿四什么样子的。

2、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师梁实秋笔下的鸟儿。

二、简介作者及散文《鸟》: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的 “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三、走进文本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2.“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是紧扣鸟来写,使行文紧凑。二是表明对笼中鸟的情感。

3.“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明确: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4.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1.“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作者连用两个“不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通过否定麻雀与乌鸦的叫声,表明作者所爱的鸟的声音是清脆的,嘹亮的,圆润和谐。

2.作者写杜鹃的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自己客居于四川的酸楚。

补充资料: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21

杜鹃鸟是凄怨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为何喜欢鸟的形体?

明确:因为鸟之形俊俏,鸟的身躯玲珑饱满。

2.“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四)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明确: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2.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鸟本身不能幻化出诗意,也表明作者爱鸟的单纯。

3.作者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

五)阅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作者联想到哈代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

3.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鸟有时也给人悲苦。

六)阅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写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言外之意: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七)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中心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作者通自己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3.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4.学习本文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梁实秋《鸟》教案(篇6)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爱的颂歌,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理清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信赖,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悟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局部探究──语言品味──拓展提高

【课时教案】

一、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鸟语花香》,伴随着鸟欢快的叫声)

这里是澳洲的东部。生活着一种小鸟,他们的体态娇小玲珑,他们的歌声婉转悠扬,它们的羽毛五颜六色,还缀有珍珠似的白点呢,它们生性胆小,常躲在繁花绿叶中,探出小小的脑袋,露出红红的小嘴,和阳光捉迷藏。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吱”的一声钻进了树林,洒落一片歌声。这啊,就是美丽的珍珠鸟。

试想,如果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它动情的歌唱,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当代作家冯骥才就曾养过珍珠鸟,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和鸟和谐相处的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品味细腻、生动的语言。

2、感悟“信赖”缔造的世界。

三、听读感知──认识珍珠鸟

教师配乐《大地的旋律》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1、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2、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四、问题探究──了解珍珠鸟

要求: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说说:

1、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

2、第二段“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能去掉吗?为什么?

3、我为与鸟的和谐相处做出了哪些努力?在我的努力下,小鸟对我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要求: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并用不同符号标划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回答,梳理文章叙事线索:

“我”的爱护──提供环境

不去惊动

不去伤害

不去惊扰;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开始亲近

完全信赖

五、美读品味──亲近珍珠鸟

人的存在,使鸟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平添了生活的情趣。因此作家是用饱含爱心的笔描写这只娇憨可爱的珍珠鸟的。

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小鸟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并说说你的感受。

六、

拓展反思──告别珍珠鸟

1、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图片资料:

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

鸦鹃首次飞临洞庭湖。

(人和动物之间,只有付出真爱才能赢得信赖!)

2、理解“信赖”:

信赖与和谐仅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吗?(还存在于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

你能仿造下面的句子,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说你对“信赖”的理解吗?

例:信赖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心灵相通。

七、小结

信赖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有了它,生活就会五彩缤纷,爱就会永驻人间!让我们彼此信赖,共同谱写爱的乐章!

(在音乐《爱》中结束)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


在每次付出努力的背后,都会有相应的回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演讲稿来进行演讲,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充分地准备。一篇好的演讲稿需要具备流畅的语言、清晰的思路以及有力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一篇独具特色的主题演讲稿呢?编辑搜集了一些相关资讯,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结合注解,疏通词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结合注解,疏通词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结构,了解演讲词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结合本文结构,了解演讲词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一、导入:

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今天我们随从蔡元培先生走进北京大学,了解这所百年名校的前世今生。

二、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1917-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任职期间,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称他为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首倡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三、演讲背景: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还带着听差。这些人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法混资历、找靠山。191月9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主持开学典礼,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

2、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即演讲辞有怎样的特点?

可说性、可听性:演讲是用口讲的,是讲给听众听的,所以语言要通俗易懂、精彩形象、尽量口语化--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很快会打呼噜的。

针对性:演讲要面对很多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鼓动性:演讲的目的是为了感染听众、鼓动听众,所以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思想性:为了让听众有所收获,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入耳有益。

条理性: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有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要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五、整体感知,把握演讲思路:

1、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B、概括每段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小结:

肄(yì)业          提携(xié)          弭(mǐ)谤

孜孜(zī  )求学    造诣( yì )         冶(yě)游

塞(sè)责          贻(yí)误           砥砺(dǐ lì)

鲜(xiǎn)不为      卓(zhuó)绝         力矫颓(jiǎo tuí)俗

轻侮(wǔ)          庶(shù)于道德无亏  相勖(xù)

訾詈(zǐ lì)       店肆(sì   )        能裨(bì)实用

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开诚布公:揭示内心的诚意,坦白无私,公正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规行步矩: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第一部分(1段):一线渊源(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 )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词句。

二、分析全文:

1、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说说我的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谈谈自己上任后会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除此之外,对听众提出一些希望,希望他们认真监督、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等,便于更好的开展工作、实现目标,也就是说“争取民心,为我所用” 重点集中在施政纲领方面。

2、比对一下,蔡元培的这篇就职演说与我们构思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与我们的构思不同?

作者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倒没怎么提自己的施政纲领。这有点出乎意料。

我们的重点在自己,主要谈自己的施政纲领;作者的重点在听众,主要谈对学生的要求。

3、在文中,北大新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三点要求?并代蔡校长向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抱定宗旨”是指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刻苦求学,这是在学业上的要求;

同时不要被流俗影响,要能“砥砺德行”,这是在品行方面的要求;

另外,在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与师友和谐相处。

4、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演讲辞的特点,其中特点之一就是演讲辞要有针对性。针对问题,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那么“抱定宗旨” 这一建议是针对当时北大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

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5、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在校内对北京大学的影响)

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也就是说,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

6、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从对大学的定性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污染的真正的学门净地,作者把它作为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见其重视程度。

7、第二个要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8、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负起“力矫颓俗”的责任?

旁贷。

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而又有益于身体。

10、继续分析一下第三个要求“敬爱师友”。 作者在提出“敬爱师友” 这一段时没有直接描写学生势利无比、不懂“敬爱师友”的文字,但其他地方有没有提到?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深浅,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学生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情况严重到了什么地步,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提出要“敬爱师友”。

11、在作者看来,提倡“敬爱师友”有什么好处?

尊敬老师,能使求学更为便利。学生友爱,能相互切磋,促进学习;有时自己做得不好,但又不知道,别人可以指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互提点,才能共同进步。蔡元培要求学生“敬爱师友”,不仅是为了改善校风,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12、作者“为了学生”这一思想在这篇文章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体现?

其实前面的两点要求针对的是现实弊端,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好;后面的两点计划也一样,改良讲义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购置图书是直接为学生服务。作为校长,作者明确提出要求,直指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流弊,谁都知道他是想把北大办好。办好北大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

三、欣赏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1、你认为蔡元培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说明理由。

A、作者一上来连客套话也没说,就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可以看出蔡元培他对北大的学生要求很严格,是个严厉的人。他不说客气话,也不说理想、目标之类让人觉得虚幻的话,一点虚的都没有,全来实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理性、务实的人。

B、他敢于挑战流俗和时弊,而不是向它们妥协,是个勇于改革的人。他不仅是个校长,也是一个改革家。他是以战斗者的姿态踏上北大校长之位的,做校长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挑战,为了改革,为了建设一个一流的大学。他是一个改革者,也是北大的舵手,是开拓者。他提出的三点要求,直指弊端,针针见血,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办法、有谋略的人。也就是说,蔡元培不仅是一个敢于挑战、决不妥协的改革家,而且是完全有能力把改革搞好的有办法、有谋略的人。

C、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凡新官赴任,都会做几件轰轰烈烈、有影响的大事,以显示才干和胆识,树立形象和威信。蔡元培的这两把火确实小了点,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改良北大流弊、树立健康校风最迫切需要的,都很重要。改良讲义可以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使那些平时不看书,考试突击讲义的混文凭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添购书籍是为了购置更多的新书,跟上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两把火恰恰反映了蔡元培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务实作风,说明他不是好大喜功的人。

1、你对蔡元培的话有无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画出来,谈谈你的感想。

A、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点“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我觉得现在也好不了多少,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思潮盛行,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连大学生都很难避免被流俗污染,更何况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中学生拍拖早恋、抽烟酗酒、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都有,甚至很普遍。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不说“力矫颓俗”,起码要品行端正吧。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B、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C、我觉得“敬爱师友”这一条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1、感人肺腑的情思 :

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2、古朴典雅的语言 :

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带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因此,这篇演讲稿,演讲起来,能够让听众听得懂,好理解。因此,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2】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 陶校长的演讲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9个生字,会认1个,理解有关新词。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的好习惯。受陶行知先生真人真事、情真意切的熏陶,引导学生激情诵读。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利用演讲稿,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精读全文,弄清演讲主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陶行知校长的演讲。你对陶行知有哪些了解呢?

生全班交流,师予以补充。

2、了解演讲的特点,初认识演讲稿的.格式。

3、谁知道陶校长的演讲重点想告诉大家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弄清陶校长的演讲重点。

结合课文质疑、交流、理解。是哪四问?陶校长是怎么把这些问(转载于:陶校长的演讲)题说清楚的呢?这“四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来学习第一问。

(二)诵读第一问,感受健康身体的重要性

1、指名读第一问,引导学生读出亲切的语气。

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2、默读圈画出关联词句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对比强调健康的重要性)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提出希望,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

5、诵读本段 理清层次

总结:(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诵读第二问,学问的重要性

1、首先我们来看看设问的是什么?(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进步)

2、找出解答(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3、标出关联词:因为??有了??才能??

4、找出怎样做才能提高,标出关联词,朗读理解

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5、希望:这样我们就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6、读读背背,复述。

(四)自学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1、交代方法。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说说这两段的内容,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段

这篇课文是总分总结构,课文的最后一段,陶校长再次要求我们养成每天四 问的好习惯。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找出关联词,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

(六)以诵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诵读 (点评 评比)

(七)总结课文内容

1、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2、学生浅谈自己的上课收获,及其以后如何更好地鼓励自己、鞭策自己。

板书:2、 陶校长的演讲( 每天四问 )

健康→寻求幸福 实现理想

学问→造福社会

工作→培养责任心 锻炼能力

道德→社会稳定 国家发展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3】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就有战斗的号角,就有了胜利的曙光“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有战国苏秦数国游说不辱使命,三国孔明力排众议舌战群儒,今有爱国领袖宣传救亡图存演讲风起云涌,不战屈人之兵,谋划临阵倒戈,战前的动员,士气的鼓舞,人文的凝聚,乾坤的扭转&8226;&8226;&8226;&8226;&8226;&8226;这一切都要通过口才表现出来,口才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毫无疑问,口才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当今社会,人们也已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了,甚至不惜花重金去培养自己的口才,以使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同学们对自己的口才有自信吗?是否也曾为自己的口才做过努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吧,看看他这个新官儿的头一把火是怎样烧起来的&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二、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

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国后的第11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

三.合作学习

(一)这是一篇演讲辞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

1.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2.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觉得没意思

3.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4.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6.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听故事热闹,对吧?

因此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

(二)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讨论】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一些希望

(三)齐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

课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

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领悟内涵 :

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以改良社会、改造教育的满腔激情,向当年的北大学子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殷切期望,显现了作者献身社会、献身教育的高贵人品和高大形象 请大家考虑蔡元培先生为什么向广大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一)研习第一点希望:抱定宗旨

1、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明确: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为什么提出这一宗旨,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一点呢?

明确:抱定宗旨——以正学风

因为当时来北大读书目的不是为国为民,而是为一己私利,北大当时存在很多腐败现象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玩,考试时才突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学校中专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

北大当年存在的腐败现象,突出的就有上述几方面这些腐败现象,虽然已成历史,后人还应引以为戒

3、那么他又是怎么针对这一点对学子们进行演说的呢?

明确:为了讲清楚其中道理,他从大学的性质谈起,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批评了往昔学子对教师不以学问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的大小他挖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对头因此,他要求来北大求学的人,要抱定认真做学问的正大宗旨从他的论说中,可见他对教师的突出要求,就是具有做学问的能力他让新学人物和旧学人物都进入北大,并过裁减不称职的教员,都是旨在提高学校的学术品位

(二)研习第二点希望:砥砺德行

1、这一宗旨从什么角度提出?

明确:砥砺德行——以矫颓俗

2、这一希望又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明确: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3、这一希望的提出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必要——败德毁行之事

重要——关乎国家兴亡

责任——以矫颓俗

(三)研习第三点希望:敬爱师友

明确:敬爱师友——以整校风

(现状:①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2段:因做官心切,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唯将来毕业有人提携②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他的第三点要求是,要求青年学子这是从个人涵养方面来说的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勉励,共同提高,是建设良好校风必须具备的条件端正学风,改善校风,就是为培养学术研究新风气创造条件全校上下树立了新风尚,学校的学术气也就会很快浓起来这也是贯彻“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不可或缺的措施

蔡元培先生在他这次演讲中,始终是围绕着他的办学方针来阐述的

(四)蔡先生提出两点计划,目的为何?

思考、讨论、明确:一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

二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

二、感悟思考

1、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感受

(注意高中生和我们的定位和要求的不同,重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不可拔高,防止空谈)

2、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从本文中,你感知到蔡元培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先生的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拉开了北大改革的序幕在不到两三年的时间里,先生就一个陈腐的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大学,从而奠定了北大百年的基业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又辞官兴学,倡言反清以救国他旧学深沉,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他身居要职,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担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创北大新局面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北大学生向来自视很高,但见了蔡校长都非常恭敬而一次成功的演讲,最感人的根本不在于文辞的华美,结构的严密,而在于演讲者能用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听众的情绪,所以,先生此次演讲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崇高的情怀才是最动人的根本!那么,根据先生的演说,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选择最打动你的一点来谈)

请同学们可先小组交流感受,然后举手发言

明确:有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有教育家的眼光和智慧

有改革者的勇气 有实干家的务实精神等

小结过渡: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既严厉务实又博学儒雅,他一身的正气与锐气,都源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事业对学生的崇高责任感先生就是那浊世中盛开的`一朵卓绝之花!毛主席称赞先生是“学界的泰斗,人士的楷模”;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北大之父”;

三.知识拓展

我们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了认识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

1.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2. “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现在也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现象,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现在的中学生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3.“敬爱师友”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四、写作手法探讨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4.感人肺腑的情思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蔡元培8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很有意义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用辛勤丈量岁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理想;用诚挚培育友谊,用执著和毅力坚定信仰;用孝心敬爱父母,用关心和爱护友爱兄长;用健康填满心智,用愉悦和快乐伴随成长;用智慧装饰实力,用争辩与反省提携修养用肩膀挑起重担,用身体弯成民族的脊梁!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4】

教学重点、难点: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就有战斗的号角,就有了胜利的曙光“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有战国苏秦数国游说不辱使命,三国孔明力排众议舌战群儒,今有爱国领袖宣传救亡图存演讲风起云涌,不战屈人之兵,谋划临阵倒戈,战前的动员,士气的鼓舞,人文的凝聚,乾坤的扭转&8226;&8226;&8226;&8226;&8226;&8226;这一切都要通过口才表现出来,口才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毫无疑问,口才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当今社会,人们也已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了,甚至不惜花重金去培养自己的口才,以使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同学们对自己的口才有自信吗?是否也曾为自己的口才做过努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吧,看看他这个新官儿的头一把火是怎样烧起来的&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

(一)这是一篇演讲辞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2.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觉得没意思

3.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4.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6.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听故事热闹,对吧?

(二)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讨论】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一些希望

(三)齐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

课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

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一、深入探究、领悟内涵 :

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以改良社会、改造教育的满腔激情,向当年的北大学子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殷切期望,显现了作者献身社会、献身教育的高贵人品和高大形象 请大家考虑蔡元培先生为什么向广大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1、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明确: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为什么提出这一宗旨,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一点呢?

因为当时来北大读书目的不是为国为民,而是为一己私利,北大当时存在很多腐败现象

(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玩,考试时才突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

(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

北大当年存在的腐败现象,突出的就有上述几方面这些腐败现象,虽然已成历史,后人还应引以为戒

3、那么他又是怎么针对这一点对学子们进行演说的呢?

明确:为了讲清楚其中道理,他从大学的性质谈起,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批评了往昔学子对教师不以学问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的大小他挖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对头因此,他要求来北大求学的人,要抱定认真做学问的正大宗旨从他的论说中,可见他对教师的突出要求,就是具有做学问的能力他让新学人物和旧学人物都进入北大,并过裁减不称职的教员,都是旨在提高学校的学术品位

1、这一宗旨从什么角度提出?

2、这一希望又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明确: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3、这一希望的提出有怎样的意义?

(现状:①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2段:因做官心切,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唯将来毕业有人提携②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他的第三点要求是,要求青年学子这是从个人涵养方面来说的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勉励,共同提高,是建设良好校风必须具备的条件端正学风,改善校风,就是为培养学术研究新风气创造条件全校上下树立了新风尚,学校的学术气也就会很快浓起来这也是贯彻“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不可或缺的措施

(四)蔡先生提出两点计划,目的为何?

1、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感受

(注意高中生和我们的定位和要求的不同,重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不可拔高,防止空谈)

2、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从本文中,你感知到蔡元培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先生的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拉开了北大改革的序幕在不到两三年的时间里,先生就一个陈腐的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大学,从而奠定了北大百年的基业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又辞官兴学,倡言反清以救国他旧学深沉,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他身居要职,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担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创北大新局面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北大学生向来自视很高,但见了蔡校长都非常恭敬而一次成功的演讲,最感人的根本不在于文辞的华美,结构的严密,而在于演讲者能用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听众的情绪,所以,先生此次演讲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崇高的情怀才是最动人的根本!那么,根据先生的演说,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选择最打动你的一点来谈)

小结过渡: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既严厉务实又博学儒雅,他一身的正气与锐气,都源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事业对学生的崇高责任感先生就是那浊世中盛开的一朵卓绝之花!毛主席称赞先生是“学界的泰斗,人士的楷模”;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北大之父”;

我们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了认识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

1.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2. “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现在也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现象,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现在的中学生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3.“敬爱师友”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蔡元培8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很有意义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用辛勤丈量岁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理想;用诚挚培育友谊,用执著和毅力坚定信仰;用孝心敬爱父母,用关心和爱护友爱兄长;用健康填满心智,用愉悦和快乐伴随成长;用智慧装饰实力,用争辩与反省提携修养用肩膀挑起重担,用身体弯成民族的脊梁!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5】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这是被广泛认同的理念。也就是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自己的上课内容,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语文的东西,要确保阅读课是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训练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综合能力。语文课堂上,绝不能为了热闹,为了形式,而丢失了语文的根本性学习,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是一切实践的基础。这比单纯的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法,重要的多。其实,所谓的教法和学法,无非是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式等等,学法也不外乎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主流方式,即使还有,那也不过是一些名词的变化,我们大可不必每天盯着这些方式方法,而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该教给学生哪些更适合于他们的内容。所以,强调教什么,这是抓到了语文教学的脉搏,这种理念会促使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和思考,会促使教师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也会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和最有效。下面就以《陶校长的演讲》谈谈我的这种理念,在备课和上课中的具体落实。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这篇演讲稿辞真意切,情感上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做”的说理结构进行演讲的。我感觉这篇课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因为课文语言浅显易懂,表面的思想教育意义十分明显,不仔细解读,往往会认为它的“人文性”应该大于其“工具性”,但是作为语文教学,我们要始终注重语言的训练,始终落实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这是我思考本课设计的出发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我认为围绕落实 “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进行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目标和训练: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语句之间的相互联系,会使用一些关联词语;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复述课文,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并自觉养成“每天四问”自己的习惯,以激励和鞭策自己每天都有进步。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示范,是启发,是解疑,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巧妙地方法,并进而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但是我认为“先学后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要让学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以学定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力和思考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读书的训练,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运用,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时间的过程中体验语言,领悟语言的魅力,习得言语的精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他们的创造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感悟积累、启迪心智、陶情冶性的多重效果。

1、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适时介绍陶校长其人。

2、整体感知,初读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后再讨论演讲稿及演讲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每天四问”部分,促使学生做到在读中知大意、明脉络;在读中练习认生字,学习掌握生字词的书写,进而达至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写字训练,要在第一课时留足练字的时间,让学生写好字,记住字形,养成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为了实现“不教”的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紧扣着“第一问”展开教学,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再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习得。可以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再结合学法总结,促使学生有所领悟。

(1)问的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问?

(3)希望怎么做?

(4)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你会用它说一句话吗?

(5)记住了“问”的内容了吗?说说。

(6)还有什么疑问吗?

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分别交流汇报。教师引导交流时要灵活处理,确保每个过程要简洁流畅。

2、其它“三问”,按照以上方法,由学生分小组自学完成,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及其它疑问,练习朗读和复述。其间要加强关联词语的知识性训练。

3、读写结合,进行拓展。以再提出“一问”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训练。比如:今天读书了吗?今天写字有进步吗?等等,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话题训练,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当然,也可以就陶校长的问话,逐一进行回答,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进步了。

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启发,从自主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并具体完成了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以后,教师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我认为阅读课文不是最终的目的,还要延展到写的训练上,我布置学生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提出新的“一问”,或者结合“四问”,围绕某一天进行回答,以促使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思维练习中进行写作训练。这是一种能振作学生精神,培养学生思维力的极好方法,也是巧妙地运用了“近因效应”,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极好的拓展训练。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按照教给的方法去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全面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6】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欣赏一段关于北京大学与蔡元培的短片。

请听录音朗读,同时画出每段的关键语句,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开头点出演讲目的,接着提出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两项计划。

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他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三点?

生:“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师:分析得很好。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生: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师:答得又快又准,但还不够完整,只说到了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想想,这样的学生若在校内,会对北大造成什么影响?出了社会,又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生: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师:对,这样就比较完整了。也就是说,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师:非常好。从对大学的定性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污染的真正的学门净地,作者把它作为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见其重视程度。现在,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后面两个要求,看它们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想想,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负起“力矫颓俗”的责任?

生:因为大学生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师: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有没有好的方法?

生:最好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师:很好。请继续分析一下第三个要求“敬爱师友”。

生:这一要求课文没直接写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不良风气。但从前面所写的情况可以知道,当时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功利至上,学生都很势利,缺乏一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师生不能融洽相处。

师:你的推理很正确。作者在提出“敬爱师友”这一段时确实没有直接描写学生势利无比、不懂“敬爱师友”的文字,但其他地方有没有提到?

生:我找到了。在第二段,“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深浅,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师:对了。学生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情况严重到了什么地步,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提出要“敬爱师友”,那么,在作者看来,提倡“敬爱师友”有什么好处?

生:尊敬老师,能使求学更为便利。学生友爱,能相互切磋,促进学习;有时自己做得不好,但又不知道,别人可以指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互提点,才能共同进步。

这几点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弊端而提出的,每一点都极富针对性,都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中学生,蔡元培的三点要求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联系自身及周围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1、“抱定宗旨”。

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2、“砥砺德行”。

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3、“敬爱师友”。

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小结:蔡元培先生8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那么,蔡元培先生的演说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甲生: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一种热心肠,一种赤诚。

作者就任北大校长之前,在教育部任职时就对北大有所贡献。到北大上任才几天,就发表演讲,满怀热忱,谆谆告诫青年学子,要他们提高认识,端正学风。

他恳切勉励青年学子:“诸君肆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他劝勉学子不要把大学学习看作是做官发财的进身之阶,要努力钻研学问,增长知识。

他在演讲中对北大当年的学子寄予厚望,言语恳切,情意殷殷。这表现出他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满腔热忱。

作者从青年学子求学宗旨的荒唐,敏锐地看到社会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他以沉痛的语气告诫青年学子:“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他清醒地看到在社会转换期道德失去规范的情形底下,青年人容易沉沦,要改造社会、改造教育,必须唤醒他们,要求他们在洁身自好的同时,肩负起改造社会、匡正流俗的责任。

不能不令人叹服蔡元培先生的远见卓识。

作者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清醒地看到社会、教育的弊端,并针对弊端提出了救治的方案,需要远见卓识;义无反顾、始终如一地实行改革,需要一种热心肠,一种赤诚。而要在狂澜既倒的情形中力挽狂澜,要改变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状况,改革者还要有道德的感召力,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境界。

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的道德境界。他告诫青年学子砥砺德行,指出:“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越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作者就是这样板戏“卓越之士”。

他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他向青年学子现身说法,指出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对他们寄予厚望,同时又展示了自身品德的号召力。

小结: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蔡元培先生正是凭自身的道德感召力,使他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实践,取得成功。

作者作为新任校长,针对当时社会和教育存在的弊端,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这三点要求正是治疗当时教育和北大的沉疴之良方,每一点都事关中国教育和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为改造教育和北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作者讲述的问题,正是当时北大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演说的内容和情感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引起了听众的兴趣,这就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稿结构非常明晰。

由于演讲的时间性限制,听众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因此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而且要求中心突出。

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和精心构思。

开头话直截简短,正文展开中心内容,结尾有阐述,重在总结全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明晰。

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带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

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

因此,这篇演讲稿,演讲起来,能够让听众听得懂,好理解。

因此,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而且领略了

这篇演讲辞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

针对性。有的放矢,无泛泛而谈。

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

用整句。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

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

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由此可见,演讲词是很讲究艺术性的。

设想自己当了班长,写一篇的演说词。

课堂总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此后的北大,便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7】

苏教版小语《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操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再加上文章叙述的故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贴近。而且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起来并不太难。因此,我认为在讲解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品悟作家刘绍棠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感激之意。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贫ㄒ韵陆萄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准确地认读和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1个生字,理解生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四、教法学法:

结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法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学法采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法。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在这一环节中,我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 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演讲?

2. 板书课题,揭示教学内容。

3. 学生根据资料介绍“陶校长”

4. 说说你想从这可了解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10’

1. 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检查自读效果。

正音:锻炼堡垒稳定激励鞭策专心致志韧性

指导书写:锻炼堡垒激励等

3. 分段朗读。学生评议。

4.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看出演讲有什么特点?

5. 陶校长的演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5’

1. 默读思考: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2. 集体交流:

a. 指名回答。

b. 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才……否则……”朗读。

c. 说说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d. 从这段你还明白了什么?

e. 朗读体会。

3.总结:

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4.理清层次:

这段话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先说了什么?在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5.齐读本段。

陶校长的演讲教案【篇9】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演讲词。它具有演说词的特点,同时又能体现出蔡元培先生先进的教学思想。这篇演讲开宗明义,作为一所大学 ,首先要明确它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不是人们升官发财的阶梯。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关注的是知识的学习而不应该片面的注重分数的高低。在研究学问之外砥砺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大学生所必须的。而作为学校之主体的师生,应该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相劝勉的关系。所有这些举措都为北京大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的体裁是演讲词,演讲词的特点:观点明确、针对时弊、情感真挚、浅显易懂,通过疏理课文,了解及掌握演讲词的特点。

2、 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

3、 即兴演讲。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背景,体会演讲的针对性。

2、 疏通文意,准确分析演讲词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3、 结合自身,思考蔡元培先生的演讲对当今学子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教学设想:

这一单元学习演讲词,所选课文都是名家大作,是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经典演说。学习课文时,要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体会演讲的一些特点。基于这些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结合具体内容的分析,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进而掌握演讲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

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朗读法、情境导入法、分组讨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

(播放北大视频)北京大学,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校,你们想去吗?可100前的北京大学可不是这样啊!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好校长,改变了北大,使北大从一所死气沉沉的衙门大学变革成一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顶级学府。让我们随着时光回到1前,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大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1)明确文体。

(2)分析文体特点:

1、速读课文,理清文脉,掌握演讲词的结构特点: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②“告”几事?

明确:三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两个计划。一件是改良讲义;二件是添购书籍。

③为什么能这么快找到答案?

由以上几点,让学生概括出演讲稿的第一个特点: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2、精读课文,以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为切入点,掌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针对时弊,对症下药。

①蔡元培给学生提出的第一个希望是“抱定宗旨”,是什么宗旨?

②这些学生们是为求学而来吗?从哪里能看出来?

请同学在书上找出反映北大现状的句子,然后读一读,要读出感情。

明确:“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要读出痛心的感觉)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读出对学生的批评和担忧)

③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学生?

明确:不学无术,只想升官发财,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只考虑自己。

④北大的学子怎么会这样?探究一下当时的社会,找出文中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尤为”加重,要读出愤怒、悲痛之情)

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⑥蔡元培之所以特别强调要“抱定宗旨”,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和北大的现状而定的,所以他提出的观点具有什么特点?

除了第一事具有针对性,二、三两件事有针对性吗?分别针对什么说的?

明确:第二事针对品行,砥砺德行,以矫颓俗。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因此,他针对这一现象,希望北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第三事针对个人涵养方面。对教员,不能以诚相待,只是利用。对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4、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掌握演讲词的情感特点: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有感情的诵读以下几句话,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1)“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2)“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3)“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

(4)“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5)“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进步矣。”

因此,演讲其实是一个情感交流,只有与现场的听众有情感有沟通有共鸣甚至打动他,你才能走进他的心田,你的演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演讲是一种交流活动,演讲者在台上说,听众在台下听,听众是没有稿子可以看的,所以,这就意味着演讲者说的话听众要能听得懂。

蔡元培校长为什么要用文言文讲呢?他不清楚演讲词的特点吗?

明确:写作时间为19,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19五四运动后白话文才替代了文言文。如果全篇都用文言文讲,听众就会听不懂;所以蔡元培在演讲中,没有用很多华丽的词藻,晦涩难懂的词汇,所说的话都很质朴甚至是接地气的,我们读起来虽会有陌生的感觉,但毕竟是100年前的文章,现在我们还能看懂,所以这篇演讲稿还是具备这一特点的。

通过分析文章和演讲稿的特点,我们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了认识,回头看看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还有吗?共同分析讨论:蔡元培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哪些现实意义。

分析了蔡元培的演讲辞词,通过观看演讲视频,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掌握演讲词的特点。

100年后的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典范,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北大梦,学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想,如果有朝一日你进了北大,你会怎样去做?结合蔡元培提出的三个要求,即兴演讲。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粗茶淡饭句子

粗茶淡饭句子 08-18

出纳转正申请总结

出纳转正申请总结 出纳转正申请 08-18

2023接力赛加油稿推荐

接力赛加油稿 08-18

反恐报告

反恐报告 08-18

安装工的合同10篇

安装工合同 08-18

每一次的创伤,都是一次成长

一次又一次失望心凉的句子 一次短暂的旅行寄语 09-29

2023大二学习计划(精华14篇)

大二学习计划 08-18

给好朋友留言的句子简短52句

好朋友句子 08-18

一次性购销运输合同范文范文

购销运输合同一次性 一次性保洁合同范本 06-14

聘请协议书热门12篇

聘请协议书 08-18

青春励志语录短句合集115句

青春励志语录短句 08-1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