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教案 篇1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习“铛” ,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

四、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 “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

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

5.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你们刚才讲的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6.续编《掩耳盗铃》故事结尾。

7.《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师这里有一则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轻轻地读一遍,你从中获得了那些收获?

出示:《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疲惫地走在一条小路上,饥饿使它脚步蹒跚,有气无力。

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昔日引以为荣的毛皮已经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动不动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扫帚一样拖在地上。

狐狸不由得仰头望天长叹了一声。而就在这一刹那,它看到了几串诱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结实而饱满,看起来就让人垂涎(xián)欲滴。狐狸喜出望外,终于有可以吃的东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长在一面陡峭屋墙的平台上,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它很着急,在周围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块垫在脚下,由于垫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还是无法摘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狐狸死了心,只是一直盯着葡萄看。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学生汇报收获。

8.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我们常常用这些寓言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了就要会用,才叫学以致用,你们能运用吗?

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9.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这则寓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 篇2

《掩耳盗铃》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则寓言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我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教学本课,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利用实物———小铃铛导入课题后,接着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此外,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 展现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讨论、解疑”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升华了寓意,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 篇3

《掩耳盗铃》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中第八单元的第30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讲一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门上的铃铛当场被发觉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故事短小精炼、结构完整,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学会盗、铃、铛这3个生字,理解“掩耳盗铃”等词语。

2.能读通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1.能读熟课文,理解寓意。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4. 指导学习“盗”。这个字是怎么演变来的?演示课件,理解字意,(会意字,看见别人好的东西,就流口水,想占为己有,就是偷,存心不善。)我国的汉字多么有趣啊,看见这个“盗”字,就知道这人心怀不善,想偷别人的东西,盗是偷。教师书写“盗”字。

4.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1.我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①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 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 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谁来读一读生字?能组词吗?你是怎么记住“铛”和“零”的?

4.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要求: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发现读错的字要及时帮忙纠正。

三、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看见别人门上的铃铛就很想偷走,是什么原因让他起了歹心呢?品读,读出“很想” (可能因为……,他很想偷走;但是……)

过渡:众多的理由,让他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想一想,他当时是什么心情?请看下文(个别说)

2.品句: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1)这里为什么用“发觉”不用“发现”?去掉一个明通不通?课文为什么用“明明”呢?

(2)练习说句:

①他明明知道,只要_______,铃铛就会_______。

②他明明知道,只要铃铛_______,主人就会_______。

只要_______,就_______。

(3)你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吗?

(4)这句话怎么读好?

过渡:他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还想出了什么办法?

(1)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改为陈述句)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掩住自己的耳朵,谁听不见?谁听得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

(2)你觉得他的这种想法行不行?为什么?

(3)故事结果怎么样?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自以为是 、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考试作弊、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1. 欣赏动画,续写故事。(可静静地看,可边看边听,可边看边听边读。)还想看吗?我很期待,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展开想象,把后面发生的故事写出来吧,让大家一起分享。

3.课后搜集寓言故事来读读,看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适时开个故事会。

掩耳盗铃教案 篇4

两课时。

一、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读一读 “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一、解题质疑:

“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掩耳盗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精选阅读

掩耳盗铃教案9篇


掩耳盗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铃、椎、铿。

2、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教学重点:

联系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知道盗铃人可笑在哪里,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师:来到咱们城关三小,我十分荣幸也异常高兴。看到在座的各位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老师已经有点儿迫不及待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了,好吗?

那你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

那该怎么称呼我呢?

学生自我介绍,学生分组。

二、游戏导入

1、游戏:你说我猜。

规则:由一名同学用语言描述照片内容,另一名同学猜中照片相对应的寓言故事即可过关。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拔苗助长)

说说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寓言: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2、出示铜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钟。

(师简要介绍钟:古代的一种乐器)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与这口铜钟有关。

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铃是什么意思?

掩:捂住。

盗:偷窃。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大钟。(生做动作加深理解)

三、初读文章,读通课文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跟以往学过的语言不同,它们都是文言文,你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代人说的话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能把这则文言文读通。

(多媒体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师带读,划分朗读节奏。

生字:铃、铿是后鼻音;椎读chu也可读zhuī,本文中作chu。

朗读节奏。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各种形式读通课文。

(个人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分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a、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b、以椎毁之,钟铿然有声。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除了注释中的字比较难理解,你们还有哪些字不理解它的意思?

注释:铃:这里指钟。

钟:古代乐器。

负:背着。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铿然:形容声音很响亮。

遽:急忙。

难理解的词:者:。..的人。

欲:想要,将要。

以:用。毁:毁掉。

(毁)之:钟。恐:害怕,担心。闻:听到。(闻)之:钟声。其:他,他的。

(2)这篇课文大概意思是?(学生自由说)

有一个人偷到了一口钟,想把这口钟背走,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想用椎子敲碎了再带回家,但椎子一敲,钟就发出响亮的声音。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赶来抢夺这口钟,他就急忙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4、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启发引导

1、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结果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

2、你知道他掩耳盗铃的结果会是怎样?想一想。

3、你觉着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愚蠢可笑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捂住别人的耳朵!)

4、盗铃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5、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做事要老实,不能贪小便宜,耍小聪明,更不能自欺欺人,,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才能获得。

六、总结拓展

1、现在,你知道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了吗?(指明回答)

(讽刺那些玩弄笨拙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现象?

3、带上我们的收获,再一起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七、布置作业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起因:有得钟者,钟大不可负

发展:以椎毁之

**:遽掩其耳

结果(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铃》。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掩耳盗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1)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2)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1)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2)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

(3)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4)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5)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6)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7)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二)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1)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

(1)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2)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3)他是怎么做的?

(4)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三)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三、练习

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课后小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教案【篇5】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1课时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板书:错、蠢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1、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

2、造句:只要……就……

3、背诵课文。

掩耳盗铃教案【篇6】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课时)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同学们,看,刚才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他通过读书自己就解决了,多棒啊!你们知道了吗?还有谁想说?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偷铃铛时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那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呢?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 偷走 发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掩耳盗铃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板书:错、蠢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

2、造句:只要......就......

3、背诵课文。

掩耳盗铃教案【篇8】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30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铃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诱导

1、激趣导入

出示铃铛并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表示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哗啦哗啦??(板书:铛dāng象声词)。

强调: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3、放动画,听故事

4、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板书完整课题﹚。

过渡:请看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学会做人。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从书上划出有关的句子,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 偷铃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4、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

﹙四﹚成果汇报

1、掩耳盗铃的意思: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铃人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3、偷铃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偷铃人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1、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2、预设: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却挺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要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1、 反馈学习:请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1)。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2)。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3)。有 的 同 学 做 练 习 册 上 的 题 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2、总结:是呀,自欺欺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让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 ◇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掩耳盗铃教案【篇9】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学习目标: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习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加我们的学习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课老师、听课老师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

那,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

雨霖铃教案范本


趣祝福编辑用心创作这篇“雨霖铃教案”,为大家呈现全新视角,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教案课件是教师备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确保内容完整。它是教学的蓝图,必须涵盖所有的重点难点,绝不可有遗漏。

雨霖铃教案(篇1)

教学目的 :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惘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小结: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作者与恋人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字字紧扣离情愁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雨霖铃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 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 (刘 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 (安 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 为何写? 情感? 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 离别 悲伤、无奈 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 虚实结合

……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六、作业设计: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教案(篇3)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把握总体基调。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

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从兰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见离人的难舍难分,从“乘船的留恋”与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见离人的留恋之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得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因此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人愁。”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1、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了“都门帐饮无绪”。上句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怅,前后照应衬托了离人伤心到极点的痛苦心情。

2、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柳,谐音“留”,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折柳送别,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另外,天刚亮时较凉,由此衬托心境的凄凉;“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3、这句话写景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景中含情,这句中词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深切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

(四)总结:文中句句写景,却处处含情,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带着感情,身临其竟境地集体朗读全文。

五、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1、描绘的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创设的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别离;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好,下课!

雨霖铃教案(篇4)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㈠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3、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㈢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㈣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雨霖铃教案(篇5)

1.理解词意,体会词人宦途的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2.了解“婉约词”的特点。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首词写的是与恋人的离别。此时词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故而与恋人惜别。

“寒蝉”,点明离别的季节是在秋初(因为晚秋已无蝉鸣)。“凄切”,寒蝉的叫声给人一种凄凄切切之感,衬托出离别的凄凉伤感。“对长亭晚”,傍晚时分,在长亭外送别。“长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点明送别的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这些景物描写,字字写景而字字含请,准确地将与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2.“都门帐饮无绪。”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门”,指城门。“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无绪”,没有心情(柳永因作词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于是流连坊曲,为歌妓作词)。

3.“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正在依依惜别之时,船家频频催促:走啦,走啦,开船了!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情人,紧握双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同桌之间表演此句)。

同学们,你有过这种无语凝噎的时候吗?一个人要伤心到怎样的地步,才会“无语凝噎”!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问一句:既然分别让两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吗?”同学们,你觉得词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几乎是一个有志男儿唯一的出路。一个男人不能没有事业,事业给男人活着的分量。作为一个女人,她如果真心爱一个男人,就不能拖后腿。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即越走越远。想到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雾沉沉的楚地一望无边。暮霭沉沉,离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一句是别后思念的预想,是虚写。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凉的清秋时节,叫人情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时分,我身在何处呢?只怕是在杨柳岸边,吹着凄凉的晨风,眼望黎明时天边的一弯残月,身边再也没有你。

这句写词人酒醒之后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成为名句。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经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气。“好景”,好风景。这一去,年复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过得花红柳绿,但没有你,也形同虚设。对你,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去和谁说呢?(相信,你也一样吧!)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更显强烈。

1.词的上片、下片分别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抒发了词人仕途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恋人难以割舍的感情。

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词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铃》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不拘音律。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雨霖铃教案(篇6)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拼音教案(范例六篇)


拼音教案 篇1

拼音是中文的基础,想要在国学上有所造诣,学好拼音是关键。

一、拼音用处:

汉语拼音用处大,看书识字需要它,

单韵母,很重要,发音口形要摆好,

张大嘴巴 ɑ ɑ ɑ ,拢圆嘴巴 o o o ,

嘴巴扁扁 e e e ,牙齿对齐 i i i ,

嘴巴小圆 u u u ,撅嘴吹哨 ü ü ü 。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四、声母[21个辅音+零声母(Y、W)]

读声母要留心, 堵住气儿再发音。

像个6字 b b b ,脸盆泼水p p p ,

两个门洞 m m m ,一根拐棍f f f ,

马蹄走路 d d d ,一把雨伞t t t,

一个门洞 n n n , 一根木棍 l l l ,

9字加钩 ɡ ɡ ɡ , 一挺机枪k k k,

一把椅子 h h h , i下加钩j j j,

像个9字 q q q , 一个叉字 x x x,

z加椅子 zh zh zh, c加椅子 ch ch ch,

s加椅子sh sh sh,禾苗向日r r r,

像个2字 z z z , 半个圆圈 c c c ,

半个8字 s s s , 像个树杈 y y y ,

屋顶相连 w w w (像把折尺w w w)。

四线三格记心间,拼音字母住里边。

胳膊长了住上格,尾巴长了住下格。

六、区分易混声母(动手书空):

右上半圆ppp,右下半圆bbb,左上半圆qqq,左下半圆ddd。

(左下半圆ddd,左上半圆qqq,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

七、字母书写(动手书空):

半圆竖弯,ɑ ɑ ɑ;圆圈圆圈,o o o;短横半圆,e e e;

短竖加点,i i i;竖弯加竖,u u u;u加两点,ü ü ü;

半圆竖左弯,ɡ ɡ ɡ;竖左弯加点,j j j;

竖加左弯竖,h和n;右斜左斜,y和x;

竖加左斜右斜,k k k;弯竖加横,f f f;竖弯加横,t t t;

斜下斜上斜下斜上,w w w;横折横,z z z;左弯右弯,s s s。

j q x y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

先标ɑ o e ,再标 i u ü 。

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轻声不标就空着。

b、d、ɡ,气流弱,嘴前纸片吹不到;(b、d、ɡ、j、zh、z)

p、t、k,气流强,嘴前纸片乱抖动。(p、t、k、q、ch、c)

十二、平翘舌音区分:

舌尖要平放,抵住上齿背,就是z、c、s;

舌尖稍翘起,抵住上齿龈,就是d、t和n、l;

舌尖翘起来,抵住前硬腭,就是zh、ch和sh、r。

复韵母真有趣,两个单韵母在一起。

前重后轻连着发,一口读出就是它。

先ɑ后i ɑiɑiɑi 姐姐和我比高矮。

先e后i eieiei 干活用劲ei ei ei。

先u后i uiuiui 姐姐围围巾笑微微。

先ɑ后o ɑoɑoɑo 阿姨爱穿花棉袄。

先o后u ououou 荷花莲耦ou ou ou 大海上空飞海鸥。

先i后u iuiuiu 邮筒前面把信邮。

先i后e ieieie 椰子树叶ie ie ie 。

先Ü后e üeüeüe 月亮姐姐ue ue ue 小鱼骑鹅去访月。

先e后r ererer 两只耳朵er er er 野鹅有个小小耳。

鼻韵母,真是巧;口里的气往鼻子跑。

前鼻韵母有五个,后鼻韵母有四个。

前鼻音韵母5个:

ɑnɑnɑn ɑ+n 阿姨登上天安门。

enenen e+n 白鹅门前把铃摁。

ininin i+n 穿衣出门笑吟吟。

ununun u+n 乌鸦门前修车轮。

ününün ü+n 小鱼撞门头发晕。

ɑnɡɑnɡɑnɡ ɑ+nɡ 阿姨走路头高昂。

enɡenɡenɡ e+nɡ 白鹅唱歌哼哼哼。

inɡinɡinɡ i+nɡ 一件花衣送老鹰。

onɡonɡonɡ o+nɡ 公鸡喔喔要捉虫。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自成音节要加i )

yi wu yu ye yue yuɑn yin yun yinɡ

十六、声母与整体认读音节区别儿歌:

z c s(zh ch sh r )是声母,发音只能轻又短。

zi ci si(zhi chi shi ri)是音节,发音需要响又长。

拼读音节直呼法,声母支架韵母发,摆好声母的口形,发准韵母的声音,声韵一气直呼成。

小小手,最灵活,左手指向上做个b;左手指向下做个p。右手指向上做个d;

拼音格,四条线,拼间字母住里面。住上格的不顶线,住下格的一半多一点,中格写满顶两边。

Z、c、s是声母,发音只能轻又短。zi、ci、si是音节,发音需要响又长。

jqx真有趣,从不和u 在一起。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 x 就摘帽! (配上手的动作,夸奖地树大拇指,脱下帽子)

小ü见大y,脱帽行个礼,摘掉帽子还念ü。小ü小弟弟,他最懂道理,见到哥哥jq x,脱下帽子行个礼。

jqxy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见了小ü更淘气,吹走小ü的圆泡泡。

j q x 真希奇,见了ao e,小i 来联系。(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拼写时漏掉介音,如jia写成ja . 而o e没什么用,只是为了顺口)

小ü见了jq x,摘下帽子敬个礼,小ü见了大y姐,擦掉眼泪笑嘻嘻。

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让孩子跟着做动作,用身体语言摆出qpdb的.样子)

左拳b来右拳d,两拳相对念bd,左竖朝上就念b, 右竖朝上就念d.左下p来右下q, 两拳相对念pq,左竖朝下就念p, 右竖朝下就念q。

左下半个ddd,左上半个qqq,右下半个bbb,右上半个ppp。

6是b,反6d;9是q,反9p,正6 b,反 6 d,正 9 q,反9 p 泼水的 p,广播的b。

小鼓敲敲ddd,小鱼跳跳ttt,小小门洞nnn,弟弟赶猪lll.

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 mmm;一根小棒lll,一把雨伞fff。

小鸡头上蝴蝶飞,jj j。七个气球天上飘,qqq。西瓜公主,xxx。

9字拐弯,ggg。

一挺机关枪,kkk。

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小嘴张大,aa a,嘴巴圆圆,o o o,嘴巴扁扁,ee e,牙齿对齐,i i i,嘴巴突出,uu u,嘴巴扰圆,ü ü ü。

医生检查,aa a,公鸡打鸣,o o o,白鹅游水,ee e,衣服挂墙,i i i,乌鸦做窝,uu u,鱼儿吐泡,ü ü ü。

单韵母,最可爱,声调帽子头上戴。没a依次向后找,i、u并列帽戴后,i上标调点去掉。单个韵母不用说,轻声从来不标调。

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aaa;一只大公鸡,清早喔喔啼ooo;一只大白鹅,游在水中央eee。

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大公鸡,ooo,天天早起伸长脖。小圆圈,圆又圆,它和小球差不多。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像个e。

小嘴张开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短短蜡烛iii,小小茶杯uuu,鲤鱼吐泡üüü。

公鸡打鸣,嘴巴圆圆oo o 。白鹅照镜,嘴巴扁扁e e e 。妈妈晾衣,上下对齐ii i 。乌鸦衔食,嘴巴小小u u u 。小鱼吹泡,嘴巴扁扁üüü。

小i头上有点子,u是乌鸦鸟窝子,ü是小鱼吐泡子。

牙齿对齐iii,嘴巴突出uuu,像吹笛子üüü。

小i小i戴小帽,小u就象乌鸦巢,小ü爱哭把泪掉。

复韵母,真有趣,多是单韵母在一起;口型变化要注意,合成一个音要牢记。

弟弟矮,aiai ai,干活用劲,ei ei ei,围上围巾,uiui ui,冬天穿袄,ao ao ao,莲花长藕,ouou ou,邮筒邮信,iu iu iu,大椰子,ieie ie,月牙弯弯,üe üe üe,一只耳朵,erer er。

马匹配鞍,anan an,点点头,en en en,树下乘凉,inin in,蚊子叫,un un un,白云朵朵,ünün ün。

鼻韵母,真是巧;口里的气往鼻子跑。要想读准鼻韵母,前后鼻音分清楚;前鼻韵舌前伸,后鼻韵抬舌根。

小手肮脏,angang ang,打开电灯,eng eng eng。老鹰飞翔,inging ing,天上彩虹,ong ong ong。

四个声调四顶帽,六个单韵母抢着要,谁的口大给谁标,i、u并列往后跑。

好朋友,排排坐,你挨着我来我挨着你。a 在前边,i在后,挨在一起aiai ai,好朋友啊不分离。

有a在,把帽戴,a不在,o e戴,要是iu在一起,谁在后面给谁戴。

有a找 a,没 a找oe ,i u 并排标后边。

a o e i u ü六兄弟,老大在家找老大。老大不在找老二,老二不在找老三,iu并列标在后。

a o e i u ü, 有a 在把花戴, a 字不在顺次排,iu 并列在一起,谁在后面给谁戴。

1、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 ...... 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 o e .....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音节认读表zhi chi .... 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

2、小鼓敲ddd;马蹄响dadada;汽车开dididi;敲门声dududu。小门小门n、n、n,小棍小棍l、l、l。今天学习了n和l,小伙伴们真快乐。

3、你拍一,我拍一,张大小嘴aaa,你拍二我拍二小嘴隆圆ooo, 你拍三,我拍三,小嘴一咧eee。

拼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纸坊二小

陈菊香

1.学会声母yw整体认识音节yiwuyu及其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力目标:能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新学的声母;能正确认读yw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够准确拼读音节,会读拼音词。了解整体认读引进yu书写时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y、w及yi、wu、yu的发音

教学准备:

动画演示课件、声母及音节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很多的拼音朋友,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出示拼音字母卡片aoeiu)下面我们就开火车来读读这些字母吧!(读正确的同学就奖一种小水果图形)

(二)看情境图,引出新课内容

1.过渡:秋天到了,秋风吹起来,天气变凉了。瞧!屋子里有谁呀?他们在干什么呢?那屋外的树上有什么呀?他们又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2.教师讲故事。随机出示ywyiwu3.引出声母。看,把衣服的“衣”、乌鸦的“乌”的第一声读得轻又短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声母“yw”的读音了。简单吗?

(三)学习yw的读音

小朋友们,刚才在看图讲故事的时候,其实你们已经把“yw”都发准了,相信不用老师教,你们也一定能把今天要学习的两个声母读准,试一试好吗?指名读。读对了请他做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赛读等。(区别yi及wu)

(四)、借助形象,学习yw的形

1.(出示表音表形图)图上画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什么地方和我们小朋友不一样呵?2.谁发现y的样子和图上什么地方有点像?3.你觉得y的样子还和生活中见到过的那些东西有点像?4.你能根据它的音和形编句顺口溜记住它吗?5.指导书写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认识了这个声母娃娃,还编儿歌住了它。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巡视,相机指导。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写错的字母,并集体纠正。]学生描红。教师巡视,反馈矫正。6,学习w(课件出示表音表形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它长得像什么?你能自己编一句顺口溜记住它吗?请同桌互帮互助,一起学习,然后指名说说讨论的结果。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7,指导书写,反馈矫正。8,课间休息。学习了这么久,小朋友一定累了,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了。放松一下吧吧。[课件:音乐]

(五)教学语境歌[出示:儿歌]现在我们认识了这么的声母娃娃,读起儿歌来一定更方便了。下面就请大家读一读儿歌。

1.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儿歌呢?[指读儿歌]

(六)教学整体认读音节

1.这声母y和单韵母i读音差不多,他们就成了一对很好的朋友,不信你们看。

(故事表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整体认读音节,(出示yi。)y和i就好像是一家人,它们不相拼在一起给汉字宝宝注音。,我们要把它们整个记住,所以它叫整体认读音节。猜猜看,怎么读?跟老师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读2.小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师讲游戏规则:女生做声母娃娃,男生做音节娃娃。老师念出声母时(如:y、y、y,我的朋友在哪里?),则女生站起来齐声回答:yi、yi、yi,你的朋友在这里。反之则男生站起来回答。)[出示:yi的四声]大家看看,音节娃娃yi现在戴上了四顶声调小帽,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带调的音节yi)[指名读,开火车读,]不按顺序你们也会读吗?[跳读]你平时听过什么词或句子里有这个音的?(四声组词)

呀!这些词语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原来拼音朋友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开动小脑筋就会发现。

3.w和我们以前学的哪个字母读音很像?

师:这两个拼音字母又成了一对好朋友,也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

教师领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那戴上帽子后又怎么读?

检查发音情况: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卡片在左男读,卡片在右女读]为这些闪动的音节找个朋友,看谁找得多!(四声组词)4.教学yu小熊ü见i和u都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成天在一起,还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很羡慕,他呀也想的找一个好朋友,也组成一个整体认读音节,这天,他看到了y,他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他会怎么做呀?

(小朋友上台表演)

小结:原来ü很懂礼貌,把墨镜摘掉了,和y手拉手成了好朋友,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u跟读开火车读齐读

谁来读读戴上帽子后的音节?学习小组中自由练读四声。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这个闪动的音节好想有朋友?帮帮他们吧!(四声词)

(七)巩固

游戏:猜一猜。

拼音教案 篇3

拼音jqx课件在中国教育领域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教育资源。它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发音不标准的学生们的学习,而且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拼音jqx课件的主题,同时讨论它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拼音jqx课件的主题

拼音jqx课件的主题是汉语语音的基础。有关拼音jqx课件的主题主要包括发音、声调、音节等。通过拼音jqx课件,学生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汉语的声音系统,深入了解汉语的音节划分和拼写规则等。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听说汉语,同时也有益于阅读和写作,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此外,拼音jqx课件还可以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汉语的语音系统。

二、拼音jqx课件对学生的重要性

拼音jqx课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汉语发音能力。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对于汉语发音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拼音jqx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汉语的声调,更好地发音。同时,拼音jqx课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拼写规则和字母的读音,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拼音jqx课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首先,拼音jqx课件的图像和声音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其次,拼音jqx课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最后,由于拼音jqx课件内容全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语音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

三、如何更好地运用拼音jqx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运用拼音jqx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遵循以下的原则:

1. 突出特色:拼音jqx课件应该突出汉语的声调以及音节的划分和组合规则等特色内容,同时避免过多的冗余内容;

2. 多元化:拼音jqx课件的内容应该多元化,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3. 个性化: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用个性化教育方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4. 科技化: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技术设备,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易用的教育服务。

总之,拼音jqx课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和更深入的语音知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遵循教学原则,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拼音教案 篇4

拼音jqx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科技手段,拼音jqx课件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工具。拼音jqx课件是指以课件形式呈现的拼音教学内容,通过语音、图像等多种方式呈现,旨在提高学生拼音能力和兴趣,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拼音jqx课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拼音jqx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 拼音课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拼音水平

拼音是小学语文中的一道重要关卷题,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拼音jqx课件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拼音知识点,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拼音规则,从而提高拼音水平。

2. 拼音课件可以增强学生语文自信心

学生在拼音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感到沮丧或者自卑,而拼音jqx课件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将标准的拼音发音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模仿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增强语文自信心。

3. 拼音课件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通过拼音jqx课件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音信息,加强语音的差异性和区分度,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通过练习拼音,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词语及语言表达。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拼音jqx课件进行教学?

1.合理搭配教材

拼音jqx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结合教程目标、内容和难度,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拼音jqx课件的优势,做到信息覆盖全面、易于掌握。

2.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拼音jqx课件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拼音规则,或者利用连线、匹配、填空等游戏形式让学生掌握拼音单词和规则。

3.投入适当的技术设备

教师在拼音jqx课件的教学中,需要投入适当的技术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以便学生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学习拼音知识。

三、结语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拼音jqx课件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把握好拼音jqx课件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拼音jqx课件的优势,促进学生拼音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水平的发展。

拼音教案 篇5

拼音jqx课件的使用与教学方法

拼音jqx课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汉语拼音教学工具,它结合了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进行展示和教学。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促进汉语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拼音jqx课件的使用非常重要,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拼音jqx课件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线上为主,辅以线下教学

拼音jqx课件适合在线上进行学习和掌握,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展示。但是这并不代表线下的教学不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辅导学生拼音jqx课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拼音jqx课件与实际拼音教学相结合,更好地教授学生汉语拼音。

二、注意针对性教学

拼音jqx课件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也可以更快地掌握拼音规则。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先从入门级别的学习开始,逐步深入拓展知识面,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拼音技巧;而对于已经比较熟悉拼音的学生,应该采取更加具体、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注意灵活性

拼音jqx课件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工具,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灵活性,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对于学习慢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采取分步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拼音技巧。对于学习快的学生,应该加强对于高难度的教学内容的教学,以提高他们的拼音技能和智力水平。

四、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

拼音jqx课件的使用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例如,在语言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法教学,通过讲解语法精髓、规则、实例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拼音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拼音jqx课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扬其优势和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拼音技能和知识,更好地适应汉语教学的需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09-14

形容冷的搞笑幽默句子精选25句

搞笑幽默句子 09-14

表示压抑说说通用19句

表示压抑说说 09-14

转正人员试用期工作总结分享十四篇

转正试用期工作总结 09-14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汇集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 09-14

雨霖铃·秋别

雨霖铃抒情的句子 雨霖铃白描手法的句子 02-13

小学数学演讲稿八篇

小学数学演讲稿 09-14

掩耳盗铃小故事

掩耳盗铃造句 掩耳盗铃教案 02-03

2023渔家傲课件

渔家傲课件 09-14

乡镇卫生院年度工作计划十篇

环境卫生年度工作计划 卫生院宣传活动总结 09-14

小学一年级的日记(合集5篇)

小学一年级日记 09-1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