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8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高中语文教案【篇2】

《“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借助拼音,认识“叽、喳、蓬、跃、棱、巢、崭、牌”8个生字,会写“羽、领、捉、理、跃、蹦、灵、晨”8个生字。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

(3)在阅读中积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创设活动条件,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反复朗读和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有爱鸟护鸟的意识,并感受到“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和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随文识字,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学会积累词语。

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写“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词语。

3、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保护自然、保护鸟类的主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提出贯穿全文的三个问题。

1、板书课题:“红领巾”真好。

2、设置悬念:课题中“红领巾”加上了引号,“红领巾”指什么?谁夸“‘红领巾’真好”?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

活动二:学生自主探索、主体参与,以学定教,解决主要问题。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通过边读边画边想找答案。

2、学生自主读文,读中感悟。随机教学,相机出示课件。

(1)指导朗读第一节。朗读中理解“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梳理、蓬松的羽毛”等词语。

(2)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吗?发散思维,积累AABB形式的词语。

(3)结合课件,多层次的朗读,感受小鸟的活泼可爱。

(4)通过阅读第二节理解为什么要爱鸟,抓住“扑棱棱、捕捉害虫、保护树苗”。

(5)相机出现生字“跃”,学生先观察,师范写,学生再练写,学习写好“足”字旁的字。展示写字成果。

(6)师生合作,有感情地诵读,并指导学生尝试背诵。

(7)观看课件,结合第三节读读、议议,说说怎样护鸟。

3、引导学生小结活动收获,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完成课后练习题。活动三:深化主题、内化行为,课题延伸。

1、出示课后思考题,说说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

2、课外延伸:在生活中怎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自然、保护鸟类?为下一节课的语文实践活动作准备。

补充活动:整合教学内容,出示与课文整合后的儿歌,拓展阅读。

小鸟小鸟爱唱歌,

叽叽叽、喳喳喳,

拍拍翅膀扑棱棱,

蹦蹦跳跳真活跃。

少先队员来帮忙,

放鸟巢、树木牌,

鸟儿有了崭新的家。

小鸟小鸟真可爱,

我们都要爱护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写7个生字,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9个生字。

2、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做一件爱鸟护鸟的事,如制作一块宣传牌,找到相关资料向身边的人作一次宣传活动,出一期保护自然、保护鸟类的宣传墙报。教学重点:书写本课生字教学难点:用实际行动做到爱护鸟类

教学过程:(略)

板书设计26

爱护

小鸟活泼可爱少先队员

捕捉害虫保护树苗

《“红领巾”真好》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写“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词语。

3、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引入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红领巾”加上了引号,“红领巾”指什么?谁夸“‘红领巾’真好”?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带着这三个问题,快打开语文书,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找答案。

(生边默读课文边做笔记。)

二、朗读感悟,解决主要问题

师:谁夸“红领巾”真好啊?

生齐答:小鸟!

师:对!“小鸟”是什么样的?请你来看看。(师出示课件)

(生观看课件)

师:课文是怎么样写小鸟的?你快读读第一节,自由读,有信心地同学大声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试一试?请你来。

生:清晨,林中谁最快乐???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

师:你第一个站起来,奖励你一个红星!你是最勇敢的小朋友!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把“可爱的”加重音来读。

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可爱的”小鸟!

师:好,谁再来试一试。怎么样读出它的可爱来?

(一学生读)

师:“快乐”那里为什么要读成“快乐ノ”?

生:因为是问号。

师:一起读读试试。(全体有感情地读)

师:看一看快乐的小鸟是怎么样的。(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解说课文)师:明白“蹦蹦跳跳”的意思吗?

生:跳来跳去。

师:而且心情是怎么样的?

全体抢着回答:是很开心的!

师:谁能读出它蹦蹦跳跳,很开心?(个别生读)

师:读得真好啊!一只可爱的小鸟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它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你来看看——(演示课件:小鸟梳理羽毛)(发现了学生在笑)师:你为什么在笑啊,请你来说说。

生:因为它梳理羽毛的时候很可爱。

师:真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板书“活泼可爱”)师:(课件出示第一节的内容)男同学来读读!读出小鸟的可爱来吧!请女同学认真听。(男生流利地读)

师:我感觉到男同学读得非常地通顺。听听女同学给我们带来小鸟,看看是不是比男同学更可爱?请女同学试一试!(女同学摇头晃脑地读)

师:你们看看“叽叽喳喳”这个词语,认真观察一下,它的特点是什么?生1:很吵的。

生2:四个字都是用“口”字旁的。(学生没有能够思考出来,教师指导给予提示)

师:还有吗?这个词语的特点是怎样的?前面两个字??,后面两个字??师:怎么样的形式?

生3:是AABB的形式。

师:说对了!(板书AABB)前面两个字相同,后面两个字相同。我们以前学过的,你还会说哪些像这样的AABB的词语?(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积累)生4:蹦蹦跳跳。

师:真会学习!书本上就有。全班读一次。(生齐读“蹦蹦跳跳”)生5:开开心心、高高兴兴。

生6:快快乐乐。

生7:进进出出、明明白白。

师:有那么多,我们要学会记住它。

师:小鸟它又可爱又活泼,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你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它在做什么?

生1:捕捉害虫。(教师在演示课件,小鸟在捕捉害虫)

师:树上长了很多的害虫。小鸟它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谁来读读。(一生读)

师:他读对了一个词“扑棱棱”。单一个字的时候读第二声,而在这里就读第一声。像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接话:绿油油、红通通(全体齐读“扑棱棱”)

师:谁可以读出它是一只机灵的小鸟?(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小鸟它有什么作用?

生1:捕捉害虫(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然后板书:捕捉害虫)

生2:保护翠绿的树苗。(师板书:保护树苗)

师:小鸟的作用真大,谁能读出它地捉虫子的样子?(一生试读)

师:我听出来了,又勤劳又机灵!你能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能够把树苗读得更翠绿一点吗?生抓住“翠绿的”这个词再读一遍。师:读得真好啊。他把“机灵的”加重音来读了,请第三组同学来试一试。第三组同学有感情地练读。

师:(师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跃”)今天我们来学写一个“足”字旁的字。师:观察一下“足”与“足旁”有什么不同。有变化吗?

生:“足”字的一撇一捺做偏旁时变成一竖一提。(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里工整地范写)

师:请打开书认真书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三个一”。写完要检查,看有没有要修正的?(学生练写,教师巡堂指导,随机选了一位同学的展示出来)师:大家评一评他写得怎么样?

生1:第一个写得很端正,第二个的“足”字旁要改正

师:观察得真仔细。请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生拿书出来)生2评:写在田字格的中间了,笔画都写得很好。

师:嗯!大家向他学习好吧?小鸟又活泼又机灵,我们要保护它,你看谁来了?(师出示课件)

生:“红领巾”!——少先队员来了!他们爱护小鸟,来放鸟巢、树木牌。师:哦,原来你们都明白了!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小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谁愿意来读读这一部分?(一生读)。

师:如果你的声音能够响亮一点就更好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大声地读)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红领巾“真好!

师:多响亮!谁能有感情的读读呢?

(生有感情地读)。

师:题目应该加上什么标点?怎样读?

生齐答:叹号。(生练读两种语气:句号和叹号。)

师:谁再来夸夸“红领巾“?(请了四个学生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小结:抓住重点的词语,就能读出称赞的语气!谁愿意站起来读读?全班同学高兴地站起来读。老师跟着板书:小鸟—称赞—少先队员—爱护

三、自主表现,回归课文深化主题。

高中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国”“故”“以”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爱生命,创造和谐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墨子的“非攻”的思想。

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结合讲解品味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

二、作家背景简介

1.作家简介: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解题及背景介绍

非:非难、责怪。非攻: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非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一下字的读音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并解决下列问题:

1.找出通假字。

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一词多义

5.找出古今异义

1.通假字

①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兹”通“滋”,更加)

②拖其衣裘(“拖”通“脱”,强夺或费力取得)

③白黑之辩(“辩”通“辨”,分别)

2.词类活用

①众闻则非之形容词用作动词,非难。

②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③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3.特殊句式

①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甚”字后面省略了“于”字。

②上为政者得则罚之省略句“得”字后面省略了“之”字

③从而誉之,谓之义。省略句,“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4.一词多义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以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5.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古义:非难。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古义:如果。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古义: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从而誉之(古义:反而。今义:因此,就,表示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四、巩固迁移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啊。

②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现在最大的不义,就是(有人)攻打别人的国家,(我们)却不知道指责他的错误,反而称赞他,称他为义。

2.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不是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3.本文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说明“非攻”这一观点的?并分析、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式,如文章运用类比手法举出四个易于大家接受的事例来说明“不义”,并且这四个事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罪行上是一个比一个严重,由前面的“不义”后来的“不仁”也可以体现出来,从而说明“非攻”这一观点的。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条理极为清楚,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世人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极点。文章由小到大,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大家要学习墨子的这种论说文的写作技巧,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高中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后记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教学目标:疏通文意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作品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3、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三、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四、作业(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高中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义、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3.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诗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更庆幸的是,诗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诗里,我们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获得了性情上的陶治,更获得了心智上的滋养。古诗如此,新诗亦如此。

二、写作背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三、作者介绍

闻一多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

四、题目解说

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鼓励的呼唤。

六、全文分析

1、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参考: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2、第二、三节,主要内容是?

明确: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参考: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4.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明确: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八、写作特点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九、补充资料

1.“三美”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景)

第三部分(: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明确: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过程】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叶:动态美(叠词比喻)

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排比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

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人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六、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2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注意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诵读课文,范读正音。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以学生解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掌握以下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异体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桮─杯:8.杓─勺: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9.坐─座:置之坐上。(二)古今异义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5. 寿 古:敬酒。今:长寿。6.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三)一词多义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 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 辞为?(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五)句式1.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3。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六)成语凝集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3、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文字。第二课时一、抽查部分学生,看文言知识掌握情况。二、分析鉴赏,合作探究提问三个学生,让他们梳理本文的结构,概况各部分的内容。明确: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 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三、能力提升(教师质疑,学生解答)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试作具体分析,表现何在?(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代表作答)明确: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 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四、合作探究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和刘邦的描写片段,先反复朗读,然后讨论:两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作具体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一、宴前 1、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说项羽)2、(1)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出主意)(2)项伯许诺项羽坐失良机二、宴中 3、(1)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2)范增举玉,项羽默然不应(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4、范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宴项羽再失良机(解除思想戒备,内部矛盾产生)(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三、宴后 5、刘邦逃归汉营6、项羽糊涂受礼 范增指桑骂槐7、曹无伤被杀项羽纵虎归山第三课时一、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二、分析鉴赏1、具体对比分析张良和范增、项伯和项庄的性格特点张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锐利的谋臣,但性格也有差别。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辞,似乎义正辞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表面上声色俱厉,严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举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所以能为项羽所赏识,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又如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2、具体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熟读全诗,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悟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加深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难点: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战争图片,导入“战争诗”题材。

(二)检查预习(个读:正音)

(三)读诗文,体悟丰富情感

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思考: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明确:士兵

再读诗文,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回忆军旅生涯时,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前三章)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忧”(指导读)

为何而忧?——思乡情切(忧愁)

明确:思乡(原因:久役在外)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痛苦的心情愈发浓重)

①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结合《诗经·蒹葭》,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②比兴的艺术手法。

Ø 个读,体会情感变化:抱怨痛恨→忧心如焚→痛苦呻吟

回乡途中,士兵的情感是怎样的?(第六章)——近乡情怯(悲苦)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哀从何来?

(“靡使归聘”:戍边多年,和家人之间杳无音信。如今走在回家的途中,看着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悲从中来:父母妻儿安在哉?)

Ø 探讨:本章的抒情意味最浓,它是如何抒情的?(内容与写法)

资料展示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说一说(使用第一人称,描述句中的景与情)

赏析:这四句诗中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用了大雪纷飞来衬托。“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更给他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今非昔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心情。

明确: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范读,生个读或齐读)

《采薇》作为战争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它描写了什么?

体现士兵什么情感?(第四、五章)

明确:精良的军事装备;严密的军事戒备。——卫国保家(自豪)

(战马:“业业”“骙骙”“翼翼”;战车:“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兵器:“象弭鱼服”)

赋手法的运用

读一读戍边将士的真情告白

分角色读(女生:前三章;男生:第四、五章;合:第六章。)

读罢全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久经沙场、身心憔悴的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小路缓慢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表达)

问:如果你是这位士兵,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守护家庭,还是从军御敌?

明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五)课堂结束语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全诗;

搜集并阅读其他战争诗。

附:板书设计

采薇

思乡情切(忧愁)

一位 近乡情怯(悲苦) 的士兵

卫国保家(自豪)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4

《荷塘月色》教案

《荷 塘 月 色 》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揣摩语言。本课安排在第一课,是传授基本知识、教给具体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关键所在。

根据《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结合单元训练要点及本文特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为: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为:“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目的的实施,重点、难点的完成,主要是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实现的。因此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等要求,采用诵读、鉴赏法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

【电教手段】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1、第一个问题: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2、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3、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小结: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4、今天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

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是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一遍后,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先抽一位男生从第一段读起。希望能通过他的朗读,让同学们能看到他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教者示范)

边读边停下来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提醒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5、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 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中国青年报》有条新闻说《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笑作者的无知。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 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当然,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老师的答案。好,下课。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3、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

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9、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同学们可能已经感到了老师的教学特点,同学们千万不要指望李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快下课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10、总结: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

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5

201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如土委地《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怀良辰以孤往《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

②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而”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④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承接来

⑤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修饰

⑥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⑦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⑧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

⑨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⑩耕植不足以自给连词,用来,来

⑾诸侯以惠爱为德介词,把

⑿家叔以余贫苦介词,因为,由于

⒀策扶老以流憩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将有事于西畴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用心 爱心 专心--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价。

2.积累有关的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亦犹夫人之情也( )  ②孰与仲多( ) ③曾不惨然( ) ④视之如寇雠( ) ⑤至桀、纣之暴( ) ⑥摄缄縢( )

⑦固扃 ( ) ⑧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而使天下释其害:

③去之而不欲入者: ④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⑤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⑥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⑦岂天地之大: ⑧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⑨若何为生我家: ⑩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⑪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译文:

②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译文:

④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译文: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 ,字 ,号南雷,学者称 。著有《 》《 》《 》等。

【交流探究】

1.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2.古今异义

①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 今义: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古义: 今义:

③曾不惨然 古义: 今义:

④摄缄縢,固扃鐍 古义: 今义:

⑤一人之智力 古义: 今义:

⑥不易无穷之悲 古义: 今义:

⑦虽愚者亦明之矣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为 ②使

4.词类活用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离散天下之子女

③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④ 虽愚者亦明之矣

5.虚词

①焉

②于

6.文言句式

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②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③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④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7.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本文作为说理透彻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课文小结】

1、中心主旨

本文探究了为国君的根源,明确提出国君应明确自己的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弊;并痛斥今之君视天下为私产,奴役天下人的可耻行径。

2、写作特色

1.对比论证

【拓展提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恶:厌恶。

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溢:洋溢

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这样。

解析 C项,“溢”的意思是“流露”。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离散天下之子女

A.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B.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C.屠毒天下之肝脑 D.名之为独夫

解析 例句和C项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为名词作动词;D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B.亦犹夫人之情也

C.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D.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解析 B项,“夫人”在这里指一般人,普通人。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解析 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答案 A

5.下列语句中,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D.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解析 B项是一般陈述句,其余三句为判断句。答案 B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经营:筹办,谋划。

B.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利润。

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寇雠:强盗,仇敌。

D.非导源于小儒乎 导源:引导出来。

解析 D项,“导源”的意思是“出自、来自”,“从„„开始”。

答案 D

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②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B.①后之为人君者不然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①以博我一人之产业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D.①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②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解析 A项,都是介词,把。B项,①代词,的人;②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补充音节。C项,①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

B.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

C.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解析 D项,说法错误,作者只是批判浅陋无知的“小儒”,并不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否定。

【译文】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7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三首词,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三首词。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宋词,透过历史的沧桑,穿越时空的隧道,走入了我们的心间。长长短短间,淋漓尽致地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会话。宋词有一种外在的魅力和内在的韵味,不管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蕴藉含蓄,还是酣畅淋漓,都会使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遐想。让我们走进宋词,感受其中的羁旅之思、离恨之苦、国破之恨、家亡之仇,体会其中高超的表达技巧。

.........

第二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答案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加点的动词有怎样的表现力?

答案(1)正面描写雄奇景色。仰视石,俯瞰涛,平看浪花。“乱石”绘形,“惊涛”绘声,“雪”绘色,意态纵横,有声有色。

(2)“穿”表现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拍”表现波涛汹涌奔腾,“卷”表现波涛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气势,惊心动魄。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江山无比热爱和赞美的感情。“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对英雄豪杰周瑜的赞美。这两句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1)雍容闲雅,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灰飞烟灭”比喻兼夸张,以曹军的惨败反衬周瑜的战绩和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借此抒发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

.........

学习资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词人、诗人、书画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中进士时21岁,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公”。在诗方面,有作品《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等;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书画方面,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2)作者延读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词,理解大意

(一)诵读词韵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初步理解

2.下面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请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3.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本词的上阕,词人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时不我与,英雄难觅”的隐伤之情。下阕,词人讽刺了当朝者冒进轻敌的思想,同时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

第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探究

1.阅读本课三首词,请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

答案(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而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

(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而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

(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

(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2.《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弘,意境都雄浑壮阔。

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

④情感方面。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2)不同点: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却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苏轼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

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蕴含更多悲壮之气。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8

我教《归去来兮》

江苏 赵宪

一、指导思想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主要教学目的是在理解字词句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把握陶潜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文。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两点技巧:一是在每个教学环节,尽量用陶潜的诗句来连缀,以求扩充容量,扩大视野。二是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在诗书、画、乐的意境中,得到感悟,得到陶冶,提高记

忆质量,提升人文素养。

二、过程展示

[导入]

同学们,现在正是青阳中学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

中。今天我们的学习,也想动用点艺术手段算是为艺术节助助兴吧。

(意图: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为教学手段的运用埋下伏笔。)

我给大家做两个广告。宋代欧阳修曾说:晋朝只有一篇文章,那就是《归去来兮辞》。《昭明文选》又说:观《归去来兮辞》,贪夫可以廉看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还是廉政教育的好材料呢。

(意图:课文导入通过“广告”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透露出了文章的基本意向和信息。)

[作者介绍]教师问:陶潜在《归园田居》中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把做官比作“误落尘网”并且一下就是三十年。可书本下面的注释却说,陶潜只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时间是否矛盾呢?学生答:不矛盾。(意图:意在让学生仔细去看注解,因为注解还说到了陶潜在做彭泽令前,还做过祭酒和参军等职同时,教师还点出作者是三仕三隐,此次是最后一次隐退,让学生对背

景知识有必要的了解。)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背)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学生解释疑难字、词、句,扫除文字障碍。同时,教师对解释不怎么到位的学生,引用陶潜《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并进而引出下一步教学环节。

(意图:学生已预习两到三遍,教学建议上也不要求串讲,因此没必要从头到尾通

释字词。)

[学生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三支曲子,并分别用一句话对三支曲子的特点进行概括。三支曲子即《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梅花三弄》,作为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让他们挑选。

(意图:通过音乐,体现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创设氛围,促使感悟。)

[内容分析]陶潜《饮酒》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下面我们就来诵读分析这篇文章,领略其奇妙之处。大家首先要读好三句话即“归去来兮”“归去来

兮”“已矣乎”。

(意图:三句话,分别出现在第一节、第三节和最后的第四节。抓三句话,实际就是抓住全文思想感情发展的线索。读好三句话,巧妙地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连了起来。)通过师生共同研究,学生得出了结论:第一段中的“归去来兮”是开门的第一句,作者“久在樊笼里”,当决定返回故里了,那真是释放了一口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学生注意到了,这句话后面编者用的是感叹号,所以读起来很是豪迈。要想读好第三段中的“归去来兮”,就必须弄清第二、第三两段的内容。第三段主要内容是通过“途中、室中、园中”三层意思,表达“回家的感觉真好”的情怀,所以心情特别愉快。第三段起始就说“归去来兮”,从承上来看,有不少高兴的成分。接着又重申了一下自己的决心,并继续写自己在农村出游的喜悦情形。应该说,作者心情是比较轻松的。这时的“归去来兮”,是在自己反思之后说出来的,愉悦而又较为平静。最后一节的起始语是“已矣乎”,意思是“算了吧”。接着作者表露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一种透悟。在这种心境中,的确有消极的因素流露出来,所以表达的心情有一

种解脱的感觉,读的时候,既要放松又有些无奈。

[写法研究]教师问:陶潜在《桃花源记》中设计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的世外桃源,作者有没有指斥当时社会的黑暗呢?学生答:没有。师说:这用的是写作上所说的“折射法”。尽管作者没写,但我们从他寻找桃花源来看,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本文中作者要写辞官归田,有没有直说诸如“官场腐败,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之类的话呢?学生回答“没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得出

结论:陶潜的思想:洁身自好。陶潜的文风:洒脱飘逸。

(意图: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了解了写作特点,更关键的是了解了陶潜的思想情操,解决了课文后的第一道练习题。)

[内容总结]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四幅人物画像,即屈原、陶潜、李白、苏轼。每幅像下面,分别有他们的代表名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陶潜像的下面是空白,让学生选一句本文的话附在下面。

(意图:选择另外三人,其因有三:一是文体,屈原创制了“楚辞”,本文是“辞”;

二是仕途的经历;三是文风和写作特点,让学生注意课内课外联系。同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课文,把自己认为最能代表陶潜品质的句子找出来。实际上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完了课文后,感受最深的语句是什么。)

[背诵]主要选的是第二节,当堂背诵。因为第二节最长,学生反映也最难。背诵前,教师提供给学生关于“辞”的知识。其中有一条是“辞,押韵。韵变,意思也变”。第二节,分别押“ui”“en”和“an”韵,又正好是相应的三个层次,意思也分别是“途中”“室中”和“园中”,学生在掌握规律后,基本上按时背诵了全节。(意图:从内容和形式上,让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和技巧。在背诵中升华对陶潜的领悟。同时又对其他小节的背诵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全文总结]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现代书法家的,字体飘逸潇洒;另一幅是明代四名人之一的文徵明的作品,恬静平淡。两幅都书写的是《归去来

兮辞》。

教师说:“一幅飘逸,一幅恬淡,正好是陶潜思想和人格魅力之所在。”

最后,整节课在诵读中结束。

(意图:通过书法作品,再一次给学生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增长见识,积淀人文底蕴,体现了古代文人注重诗、乐、画、书四位一体的艺术理念。在诵读中结束,也进一

步突出了读中悟理、读中悟情的文言文教学理念。)

编辑短评:本课以文本为中心,多层次、多方位展开教学内容,既训练文言阅读能力,又适当地给点知识,还引进音乐、书法、诗歌的欣赏,给学生多方面的启悟和享受,给人以丰富、活泼之感。只是语言教学单薄了些。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9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学步骤]一、导语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一)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二)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二、作者简介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三、背景简介1、教师讲解: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原来,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果然,秦王朝覆灭后,刘、项之间的矛盾便逐渐趋于激化。刘邦先人咸阳后,本来“欲止宫休舍”,只是听了张良“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史记·留侯世家》)的劝戒,才“还军霸上”。但离咸阳之前,极力制造“吾当王关中”的舆论,以期得到父老、豪杰的支持。后又采纳鲰生的意见“距关”,这表明刘邦做关中王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而项羽对关中王也早就馋涎欲滴,又有四倍于刘邦的兵力,故骄横不可一世,宁可负约也要把关中据为己有。因此,刘、项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势不可免。《鸿门宴》便是“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 06年十二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四、放录音,1、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四)本文的异读字有:读音提示鲰(zōu) 卮(zhī) 卻(xì) 戟(jǐ)彘(zhì) 眦(zì) 跽(jì) 芷(zhǐ)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樊哙刀俎 玉玦 郦山 杯杓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与臣有郤(通“隙”)不敢倍德也(通“背”) 不蚤自来(通“早”)2、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或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在做这件事情,实际上另有目的。)彘肩斗酒 ——?( 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发指眦裂——?(激动愤怒到极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劳苦功高——?(有劳苦,有功劳。)鸿门宴——?(今天“鸿门宴”的含义是含有某种杀机的会晤。)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教学步骤]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二、清情节发展脉络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1、刘邦在这场鸿门宴中怎样化被动为主动的?(1、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避免军事冲突。2、凡事向谋臣讨计。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笼络人心,化敌为友。4、善于伪装欺骗,收敛锋芒。5、说话谨慎,言语得体。6、内部团结,亲信得力。7、当机立断,措施恰当——主动上门谢罪、逃宴、杀内奸。)3、樊哙闯宴是如何表现的?他对项羽说的一番话和刘邦的说法有什么同和异?朗读品味其中的对话,作出你的评点。(表现:1、毫不忧郁,决定进入。2、遇到阻挡,推倒卫士,强行闯入。3、喝酒吃肉,以示武侠个性。4、话中有话,恭维中夹着指责。)(相同之处:说话的内容一致,对刘邦和项羽的关系的认识一致,吹捧项羽的态度一致。用假话骗人的做法一致。同心协力。上下同心。不同之处:一是为自己辩解,一是指责对方失信;一是在澄清“真相”,一是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是可怜低下,一是慷慨激昂。从措辞看,也有区别,一称“将军”,一称“大王”;一说“秋豪”,一说“豪毛”;一说“籍吏民,封府库”,一说“封闭宫室”。这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情势。)(朗读:“此迫矣!臣请入,……樊哙从良坐。)玦 项 剑 项 帐 项举 羽 舞 羽 闯 王增 不 庄 翼 哙 款范 应 项 蔽 樊 待体现斗争场面有何特点,情节有何特点惊险 情节跌宕起伏 变化多端你喜欢哪 一个人物请分析讨论三、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1、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 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2、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A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B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四、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主要刻画人物与前文对比项羽和蔺相如相同点都用细节刻画人物都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都有烘托和反衬的手法五、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三、四段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例文]性格的祭奠(节选)田诺……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教学步骤]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二、探究性阅读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11

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有梦想、有激情,能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虽说我还不是一位具有专业水准的优秀教师,但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也逐步成长并成熟起来,使我越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为了对自己做出较为完整的、综合的评定,满足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使自己能够快速的成长起来,我制订了个人的发展计划。

一、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师媒体,对探究教学理念也有着一定的理解,但在教学知识系统结构、课堂教学氛围的调控、教学流程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等方面都不大能得心应手。如何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用,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无疑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理了如指掌,在课堂中突出重要教学内容,这对任课教师的高要求也成几何倍数增长,而对于一个经验尚欠的教师而言,更是严峻的考验。

二、自身成长素质

我是一名已经工作6年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热爱我的学生。在这些时间里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我深刻领会了教师的真正涵义,也从许多身边优秀的教师身上感受到什么是奉献、敬业、忘我、什么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

在这些年里我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反思日记。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积极参加学校和进修学院组织的听课活动。经过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自己也常练基本功,具备了一个语文教师良好的自身素养。

三、分项目标和任务

1、教学方面:

(1)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探究,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多表扬少批评,讲究教学艺术,敏感地捕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2)激发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通过尽心设计,诱发问题、诱发联想、求异求佳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

(3)培养创新能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和课堂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发展。在此基础上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成熟,能够争取在每学期上好一堂研究性的公开课,争取在各个级别的教研比赛中进行参与并获得奖项。

2、教育和班级管理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自觉做行规的执行者,卫生的捍卫者,集体利益的保护者,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中学生。利用社区、家庭、家校互动等教育资源,以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家庭参与等多种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向班主任导师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班级管理方式,能够积累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做好记录写好德育论文和学生的成长典型案例。

3、辅导学生的目标:作为一名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我首先要达成的目标是使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毕业会考,使高三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其次,是在区级高中生作文比赛和古诗文大赛中使更多学生能有出色的成绩,最好是榜上有名。

五、具体实施措施:

1、勤于学习,丰富自己的价值追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去和未来,对照反思自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还要认真地学习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理论知识,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我才能在事业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在工作中,我要和同事们和睦相处,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事。在学生中,我要做他们的表率,用我的行动和我真挚的爱来启迪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认真实践,注重提高,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精心备课:首先,备教材。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其次,备学生。充分了解班内的每个学生,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性差异;弄清班级间的整体差异和班风特点,然后“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最后,备教法。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优选教学方法,认真创设情景,设计有效问题。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在轻松中掌握知识和学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物理素养。

(2)完成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

(3)坚持阅读专业相关知识的书籍,及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且广泛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努力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以不断给学生新信息、新知识,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

(4)加强横向学习,向老教师及同行虚心求教,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求能取长补短。(5)多听其他学科的课,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且了解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情况及学习中的困难,尝试整合教学,将各种知识从自己的课堂上自然的传递给学生。

(6)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力争在三年内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有自己思想的教师。

(7)争取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或者区级公开课。

(8)充分利用网络及他人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争取经常在名优教师论坛交流,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好的工作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季学期高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篇1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团委和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为轴心,认真落实巩敬耕校长提出的六个百分之百的要求,细致的开展团员工作、社团工作、志愿者和学生会工作,发展、挖掘我校特点和优势,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各种团的学习和活动,积极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竭诚为广大团员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按照团县委要求认真做好团费收缴和新老团员的组织接转工作,完善团员信息、团员档案管理,增强全体团员的组织观念。不断接纳吸收新团员,使我校团员队伍不断壮大,鼓励优秀青年团员积极上进,向党组织靠拢。定期开展团员“倾听日”活动,倾听团员心声,代表和维护学生权益。

2、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配合政教处、高一年级组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和主题团课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团日、团课、志愿行动传播爱国、环保、文明、志愿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团干、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团组织战斗力。

3、深化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百分之百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为目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好新学期迎新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志愿者的发动、招募和培训等工作,继续实施志愿社会实践服务、爱心传递、校园文明等活动。

4、提升学生会自主管理和服务能力。建立完善以团组织为枢纽核心,以学生会为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为骨干力量的校园学生工作组织格局。加强高一年级学生会建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和团员干部。

5、落实学校“百分之百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社团活动”的要求,发挥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的骨干作用,宣传组织社团招新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与建设。积极培育志愿、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思想交流、特长兴趣类社团,进一步规范和健全我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注册、评价激励等制度,推动校园网学生社团信息建设,发展专业教师担任社团辅导老师,推行“一社团一品牌”的创建活动。

6、实施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素养提升行动。做好

20xx年科技发明竞赛的作品征集准备。丰富活动方式,扩大参与面,创新机制,举办好校园创新大赛,打造我校科技创新优秀团队品牌。

附:本学期行事历

九月份:

1.做好学校高一开学志愿者迎新和军训宣传工作,高三团组织转出工作。

2.召开团委委员工作会,制定团委工作计划,布置团委各委员分管工作。

3.召开高二学生会会议筹备高一学生会招新工作。

4.各班团干部全体会议,布置本学期团建工作和班级团员管理教育工作。

5.筹备社团工作会议、新学期社团招新工作。

6.广播站开展教师庆祝宣传活动,在9月10日这天送上学生们的祝福。

7.高一学生会成立暨优秀学生干部表彰大会。

8.社团招新启动。

9.配合高一年级组织中秋节诗歌朗诵比赛活动。

10.志愿者光盘、净桌宣传活动

11.与高一高二年级配合开展“校园文明传递”系列活动

12.国庆节爱国志愿者宣传活动。

10月份:

1.开展本学期第一次主题团日、团课活动(主讲:杨守亮)。

2.第一次社团联系会议。

3、社团信息更新,飞信群更新。

3、重阳节“敬老孝亲”志愿者活动。

4、朝花文学社、诗社采风活动。

5、视听社记者团系列采访活动。

6、朝花文学社“意林杯”现场作文大赛。

7、“校园最美瞬间”图片征集、展览活动。

8、第二次社团联系会议。

9、积极配合体育组做好校运动会的宣传,服务工作。

11月份:

1.继续落实团的各项日常工作,并对各班团的工作督促,检查。

2.认真做好推优入团工作宣传、组织工作。

3.第二次团课(主讲:张晓明)

4.新团员宣誓活动。

5.校园科技发明创意、作品征集活动。

6.团籍整理,各班团支部电子档案更新。

7.志愿者爱校护园接力活动。

12月份:

1、校园文明宣传活动。

2、高一志愿者特教学校“爱心传递”活动。

3、经典诗文软笔硬笔书法展。

4、第三次社团联系会。

5、社团综合评比活动。

6、团员代表“倾听日”活动。

7、第三次团课活动(主讲:韩修业)

1月份

1、社团工作总结。

2、学生会工作总结。

3、对我校各班级团支部工作总评,评选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员、班干部。

4、配合政教处开展“感动校园十大好人好事”征集表彰活动。

5、寒假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布置。

6、团委工作总结。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解题: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 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 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 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 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徙xǐ抟tuán 邪yé(耶) 坳āo 夭阏&egra一ve;蜩tiáo(蝉) 决xu&egra一ve;起(决速的样子) 舂chōng朝菌zhāo jūn椿chūn 斥鴳y&agra一ve;n数数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 泠líng然(轻快) 恶乎hū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 海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野马(山野雾气) 胶(胶着,贴地) 夭阏(阻塞) 控地(落,掉) 莽苍(郊野景象) 穷发(不长草木) 以久特闻(独,闻名) 众人匹之(比) 扶摇羊角(旋风) 知其修者(长) 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 绝云气(超越)

四、 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 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 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 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 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 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 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 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 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 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 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篇3

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为了能巩固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在初二这个关键时期稳定思想,保证教学成绩稳中有升,使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介绍:

高二(6)班是两个物理B班之一。学生总人数42人,其中女生14人,具备典型物理班的特征。学生思维敏捷,富有朝气,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精神状态优秀。从整体成绩来看,有部分男同学重理轻文,文科成绩不够理想,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如下:

1、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凝聚核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一个班级的顶梁柱,是沟通班主任和同学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所以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是构建良好班级、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

2、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以疏导为主线。

①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②狠抓文明习惯养成教育。③加强公民道德教育。④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⑤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朋友,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烦恼,尽早发现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做好稳定工作。

3、强化常规训练,为班级营造良好班风。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因此,要扎实有效地进行常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新《守则》《行规》要求的常规,还有就是出勤常规、课堂常规、课间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等。

①、紧抓班级纪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做好考勤工作。让纪律委员专门负责点名,每星期汇报一次,并送交政教处存底。对于一些经常迟到的同学分别对待,做好转化工作。

③、卫生工作专人专管,并实行包干,谁值日谁负责。

④、做好课堂外的秩序工作。要坚决禁止上课睡觉的现象,下课打闹的情况,老师、学生齐抓共管,坚决杜绝故意损坏公物的现象,杜绝了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

4、树典型,培养优良学习风气。

作为高二新分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能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对此本班有如下具体措施:

①、召开班级经验交流会

在班级进行学习方法的互相交流。本学期我班将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一些在学习上表现优秀的同学谈感想,介绍方法,以此带动其他同学。

②、继续树立典型

对考试有进步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树立典型,形成学习核心,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本学期将评选一批学习积极分子和三好学生,并利用宣传板地进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巩生工作。

经常跟家长联系,就会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情况,家长对孩子会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老师容易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管理工作。

①、建立家校联系本,经常与家长商谈。

②、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家长请进学校来,认真听取家长的有意义的建议,认真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立足本校,服务本校。

高二上学期是很关键的时期,我有信心带领高二(6)班顺利过渡,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各项活动取得好的成绩。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篇4

20xx学年,学校围绕全国、上海和杨浦教育大会主要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全力以赴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打造更具特色和更具影响力的学校教育品牌。

一、以德育为核心

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着力培养青少年红色基因,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目标,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一步提升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1、宣传弘扬于漪精神

宣传弘扬于漪精神,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学习于漪德育思想,倡导全员德育,深化学校德育工作。

2、探索德育一体化

(1)推进思政课教育,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2)开展生命教育,依托“杨浦区生态教育联合研训基地”,扎实推进学校生命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服务,营造良好校园心理氛围。

(3)探索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多元教育环境,推进德育合力建设。

3、抓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1)加强行为规范,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开展“六大文明窗口”评比,加强学生的纪律管理和安全教育,逐步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2)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育人工作全过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3)加强诚信教育,通过常规性、主题性和系列性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文明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优良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营造讲文明、守纪律的和谐氛围。

4、挖掘德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

(1)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开展“十月歌会”“读书征文”等各类主题活动,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依托学生活动中心,结合学校艺术、体育和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团的课程化建设,组织学生社团参加校园开放日、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艺术展演及体育竞技等重大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合理利用公众号、校园主页、电台、黑板报、宣传栏等媒介,拓展校园文化宣传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3)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指导,结合学军、学农、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积极健康的社会实践平台,为高等院校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4)以提升学生干部综合素质为抓手,结合教学楼的电子设备、书包柜、休息室及宿舍等管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干部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综合管理能力。

(5)以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结合开学典礼、升旗仪式、运动会、迎新音乐会和文化节等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二、以教学为中心

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以“管理有序,教育有度,教学有法”为原则,有计划、讲实效地推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落实统编教材使用,稳步推进考试改革

(1)高一年级:抓好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初高衔接和选课指导

以三科统编教材试点为契机,结合“创智课堂”建设,积极组织参加新教材研训,通过学科教学研讨会、打造精品课例、推选优秀课程资源等途径,推进统编教材课堂实践与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形成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兴趣、爱好、志向,合理组合选科;做好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研究新教材,落实新理念,顺应新形势。

(2)高二年级:抓好合格考和等级考复习迎考工作

根据教育部新的科目调整,指导学生慎重选科调整;组织好高二年级物理、化学、历史和政治四门学科合格考和部分同学生物和地理等级考,科学把握课程标准,促进教师参与市区校级教研和交流,调整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高三年级:抓好按学科组合重新分班管理和确保教学质量工作

改进完善走班教学,以加三学科组合重新分班,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实施“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强对高三模考、等级考模考、春考及英语高考一试的质量分析,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托住底部生,稳住综评线,提高名校率;抓好班风学风建设;组织好春考的志愿填报。

2、注重学科融合,提高人文科学素养

(1)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养成。

(2)推进市区校三级创新实验室建设和相关课程建设,整合各类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促进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建设,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型课程研究,尤其是高一年级学生课题开题工作,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与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与能力。提升创新实验室的辐射力度,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力求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效。

(3)贯彻执行课程标准,确保体育、艺术课程,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文体活动,全面提高我校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质量,推动学科五育融合。

3、加强教务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做好等级考后课程的设置安排。

(2)探索合格考教学模式,从校本作业入手,不断优化学科作业管理,全面落实“轻负高质”。

(3)抓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认真做好各年级学生综合评价数据的网上输入工作。

(4)做好学业水平合格考、等级考、秋季高考及其他各类考试的考务工作,力求零差错。

(5)在市教委高中阶段招生政策的指导下,加强招生宣传,加强与初中学校的沟通交流,组织好招生咨询会。

三、以教师为关键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杨浦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承诺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1、加强教师学习

班会课调整到周五,保证周五教工学习时间,新课程标准等。

2、加强名师引领和辐射力

加强“三名”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区学科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及特级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3、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积极开展“名师引领,师徒带教”活动,推荐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培训与比赛,加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关注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使他们保持品德良好、努力上进、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成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4、做好师训工作,加强教研组建设

按时完成各级各类师训工作,从教师需求出发,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设置培训内容和探索培训的最佳途径;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抓好教研组的学习、培训、研究,做到了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依托市、区班主任培训基地,借助张璇上海市班主任工作室,积级输送优秀青年班主任参加市区相关培训;结合高考新政后走班教学管理经验,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新方式;选拔优秀班主任担任年级组长,搭建班主任发展平台。

四、以管理为保障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召开教代会,审定学校校歌,修订学校章程。有效落实群团工作及时听取各种岗位教师的意见,保障教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公正民主地做好评优、职称、招聘、招生、绩效考核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大力支持工会做好教职工疗休养、体检、文体活动等,组织好每学期民主党派座谈会,倾听建议、监督办学,切实有效地改进学校工作。

2、扎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1)落实学校安全保障工作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机制,健全落实安全工作常规管理制度及安全工作责任与考核制度,完善安全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安全工作规范有序。

(2)加强校园安全常规管理,重视“学校放心食堂”、宿舍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定期对饮水设备、电梯设备、视频监控、消防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维修,做好网络、电话、多媒体设备等的检测;进一步规范校园车辆管理,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尽学校最大努力,为师生创造安全舒适的条件。

(3)继续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和应急演习,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培训,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增强师生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3、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工作

(1)信息技术的统整和应用

促进信息科技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项目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多元整合、有机结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服务于学校管理工作。

(2)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管理

加强网络、机房及多媒体教室的安全管理,定期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设备、网站信息等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种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

(3)信息化标杆校的申报

通过信息化标杆校的申报,从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建设、信息化学习模式构建、信息化学习课程设置、信息化综合素质评价等多方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工作。

4、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1)重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使垃圾分类回收长期化、规范化,并且做好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工作,设立宣传栏、黑板报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营造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让校园更加干净有序,让师生学习生活更加舒适美好。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绿化建设

要做好学校的远景规划,提前部署学校修建、改造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五、其他工作

1、坚持以构建“精神文明校园”为目标,加强行风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努力开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2、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格执行学生收费规定,确保财务管理规范有序;加强公共财物管理,定期做好财产盘点核准工作。

3、把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及考评、考核等各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气氛的书香校园。

4、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5、继续做好义务献血等各项常规工作。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设计】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固席包囊拱手因爱致叩延亡北烈履却愚弱瓮绳云响景小弱序朝

【问题思考】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

2.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陈轸(zhěn)逡(qūn)巡遗?

镞(zú)?鞭笞(chī)?系(jì)颈?????黔(qián)首?

隳(huī)瓮牖(yǒu)?氓(méng)隶?????猗(yī)顿景(yǐng)从锄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铩(shā)

2.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解题

板书课题,解释“过”:动词,指出……的过失。解释“论”(见《基础知识手册》318页)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四、课文分析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找出本课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让学生翻译,然后强调这类句子的翻译规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一: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

译文二:怀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明确:译文二简洁明确。这样的句子不必苛求字字落实,近义词合并,译出意思即可。特别强调:席:像卷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写秦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秦

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板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

对内图强对外连横

拱手取西河之外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务:从事、致力。斗:使动,使……争斗。

句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二)讲析第2段。

1.让学生找出本段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并翻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一: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东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重要的城邑。

译法二: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夺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夺取重要的城邑。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之属、之徒、之伦:这类人

追亡逐北

追赶逃兵败将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本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国力日强;第二层,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五、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3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

(1)学生质疑解疑

(2)以下词句如果学生忽略,师必须强调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3.要求学生准确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指正。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指导背诵。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二)讲析第4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铺陈排比句)

译法一:然而陈涉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译法二:之子、之人、之徒:……的人

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2)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活用较为典型)

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的跟着(陈涉)。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3.学生就其他内容质疑,教师解疑。.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

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三)学习第5段。

1.强调重点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可是一人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宗庙,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请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写作特色。

语言方面:讲究铺排渲染(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篇6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习。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平、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成人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成人、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1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2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刚刚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放了一首江涛唱的《雨巷》,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按照戴望舒《雨巷》来改编的,通过歌中的MV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雨巷的意境,那么我们刚刚在听的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在读这种风格的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PPT展示: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慢、舒缓),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整首诗,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那我们从语速和感情两个方面来对他进行一下点评,一起来分析他好在哪里,又在哪里需要改进。

师总结:我们首先要注意一下PPT上面这些字的读音。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是表现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现姑娘的芬芳和高阶,所以我们可以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第三个丁香既然是表现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该读重一点,而第二句则应该读得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偶尔还会听到从屋檐上落下的雨点砸在青石板的瓦片上发出的滴答声,进入到这种情境中,我想这样你们可能会更容易把握。

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

师问: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

师问: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

师说:没错,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PPT展示),

师问: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师问: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师问: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

师问:好,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师问: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问: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复古、怀旧的特点),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师问:虽然我们看不清姑娘的样子,但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问: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PPT: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PPT展示)。(注意这里面都有愁这个字)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我们来看一下丁香花的图片(PPT),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姑娘走出这雨巷,带着她的芬芳、眼光、惆怅……湿漉漉的巷子,湿漉漉的伞,湿漉漉的心境,却构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境,耐人寻味。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四、探寻诗歌主旨

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师问: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艺术手法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3

【教学重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 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4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波澜和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

2、认识资产阶级冷酷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

3、训练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2、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1、表演法:通过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1、以阅读学习法为主要,辅之以合作学习法。

2、兴趣性阅读——研究式阅读——鉴赏式阅读。

教学过程:

一、以《雷雨》的巨大成就导入课文。

二、进入课文。

1、学生表演第一场戏剧冲突。

2、评价演出效果。

3、分析人物内心变化。

4、辩论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

5、分析评价人物性格特征。

三、深入探讨:

1、周、鲁两家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2、周朴园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戏剧的深刻主题?

四、大胆质疑。

五、布置作业:

1、用分析周朴园的方法去分析鲁侍萍。

2、阅读《雷雨》全剧。

3、就《雷雨》某一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

课内思考题:

1、在周、鲁二人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反复说出一个字,分别有怎样的潜台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2、周、鲁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的事件展开对话,周几次问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3、周在认出鲁之后,对侍萍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4、周朴园爱侍萍吗?他对鲁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是怎样的一个人?

5、周、鲁两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戏剧的标题及当时的社会?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文人都怀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踏入仕途,但是当他们进入仕途后,往往会发现仕途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失望之余,有许多人就退隐山林,归隐田园,这些人之中,陶渊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起走入陶渊明的田园世界。

二、知人论世

1、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陶渊明的有关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

3、学生诵读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两首诗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

注意字音、朗读的节奏和词语意思。

2、欣赏名家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及诗歌情感

四、重点赏析

(一)眉目传情

思考: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归

(二)整体感知

在“归”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朗读课文,用原文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讨论: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追问: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

(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思考:

(1)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

并指出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意象。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方宅草屋近

静榆柳桃李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村庄炊烟远

动鸡鸣狗吠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宁静、恬淡自然、闲适自由

情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归去何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归去后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主旨: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延伸

讨论: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结束全文:

陶渊明就是因为舍弃了功名,淡泊了名利,才成就他美丽自然的诗篇,才坚守了人格精神的自由与独立。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6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教学过程

(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朗读

2、评价。(读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关键在 :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

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

明确:乐

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

明确: 景——美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山)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 一觞一咏

3、联想、比较、拓展:

① 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 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

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痛

6、“痛”在何处?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

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8、学生试背第二段,教师示范背诵。

9、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悟

10、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 ,

为证。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

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

11、学生试背,教师示范背诵。

(五)基础知识(字词)的教学穿插在文本鉴赏之中,但可注意让学生联想旧知识,阅读工具书。如:

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茂林修竹 《兰亭集序》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因 因利乘便 《过秦论》

因河为池 《过秦论》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核舟记》

现在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因材施教等。

(六)听录音:

1、再次体会文本内容

2、配乐,同学们边读边背课文

附: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痛 或取诸怀抱……(谈玄悟道)

或因势所托……(归隐山林) 终期于尽

悟 一死生……

齐彭殇 ……

作业

1、根据示范整理总结有关文言词语:与、次、期、临、致、或、

2、背诵课文

名句默写检查设计:

① 写出《兰亭集序》中写景的短语

② 《兰亭集序》中道出古今人们普遍共同感受的句子

流露出作者消极情绪的句子

但作者还是积极向上的,从 可以看出。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8

一、教材解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边读边想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景色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希望大家好好动脑筋。课件出示谜语。导入新课。(板书:18雷雨)

2、你知道雷雨有哪些特点吗?(生回答雷雨下的很大,又打雷又下雨,而且发生在夏季。)

(二)引发兴趣,深入了解

1、想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吗?结合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有的说:雷雨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有的说:这场雨下得可大呢!有的说:雷雨过后的景色实在迷人。)

2、有一位作者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同学们想不想看,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教师出示听读要求。

(三)解决问题,检查认字情况

课文听完了,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课文共8个自然段,1—3段写雷雨前,4—6写雷雨中,7—8写雷雨后)板书

1、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跟他打招呼吧!(出示幻灯片;自读──(谁愿意和他们交朋友,谁还愿意读)指名读──男女赛读{看来这样难不倒大家,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排火车(听小火车来了,那一排能把的火车开的又快又响)出示幻灯片)

读得真好,把它放到句子里来读,你还能读好吗?谁来读?(指明读、齐读)

2、记字形

生字宝宝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出示幻灯片)谁有好办法把它们给记住了?(压:一间工厂把泥土给压碎了。垂:减一减,睡觉的睡减去目。乱:舌头在嘴巴里乱摇。虹:换一换,红换走部首加虫……学生各抒已见)

(四)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咱的老朋友喜洋洋给大家带来温馨小提示

1、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数一数文章共几个自然段,认真想想,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前周围的景色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中所看到的景色?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后周围的景色变化的?(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3、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五)、感悟课文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1、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录像: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乌云、大风、闪电)

(2)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咱来看看课文中怎么说?(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同学们这么多这么厚的乌云压过来,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哦,很使劲的往下按,是吧)如果换成了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很闷很热)同学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闷热的特点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3)你还能从哪里找到很闷很热的感觉呢?(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对比句子:a、叶子不动,蝉不叫。b、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比一比,给你们的感觉一样吗?通过对比,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哪个句子程度更深些?(第二个句子程度更深,更能感受到闷热)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闷热的感觉?谁来读?(指名读)

为什么天气那么闷热呢?(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儿风也没有。)(4)咦,同学们听听,什么来了?(出示大风录音)它是怎样来的?忽然一阵大风,树枝会怎样呢?(出示句子指出乱摆)什么是乱摆?谁来做做树枝乱摆的样子?那平时春风吹过时,树枝是怎么样的呢?(跳舞)可是现在树枝不再跳舞,而是乱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一场狂风啊!)(小组内个人读————评议————小组齐读)读出他的凶猛

练习说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

(5)大风惊动了一个小精灵,他是谁?(蜘蛛)这一阵大风刮得蜘蛛怎么样了呢?点出句子。你为什么要逃呢?师说:你为什么不呆在树上了?(风实在太大了)观察图片,蜘蛛是怎样逃走的?(垂下来)你们知道怎样是垂吗?(做小实验,亲身体验“垂”。)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一根绳子绑住一件小物品,做快速下垂的工作,模仿蜘蛛在生死关头时垂下就逃走的匆忙情景。小蜘蛛雷雨快要来了,你的心情怎样?(害怕)谁来读一读(蜘蛛的害怕)

(6)雷雨就要来了,看,闪电一次比一次亮,听,雷声一声比一声响,(播放录像雷雨前)课文用了两个词语形容雷电,哪两个?

积累词语: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来越__

小结:同学们,夏天的雷雨前,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又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再来边读边想象吧!(再次读)

2、学习雷雨中(4——6)

(1)雷雨终于来了,播放雷雨由小到大的动画

这场雨下得怎样?(板书:大、急)从哪里看出来?(指名说)(“哗,哗,哗,”“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如何读好“哗,哗,哗,”呢?(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该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点来读,表示雨声很大;还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当由慢到快,以体现雨下得越来越大……)

(2)夏天的雨来得猛来的急,同样也退得快,不一会雨声小了,雷声也小了。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形容雨的变化,哪一个?(渐渐地)

该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现在老师有两种读法,看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一种声音从大到小,另一种声音从小到大。)为什么?因为现在雷声雨声都是从原来的大声到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两个“渐渐”也应该从大到小声来读。

小结:夏天的雨像个爱变脸的娃娃,他变化多端,时而大哭,时而欢笑。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1)历经暴雨的洗礼,大地又展现出了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

(2)学生交流:(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你的挂字读得真好,同学们觉得彩虹像什么呢?读好了挂字,让我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哦,小青蛙,在叫什么呢?蜘蛛坐在网上干啥呢?)

(3)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欣赏图片)瞧,花儿草儿喝足了水,也开心的笑了,叶子上仿佛有晶莹的水珠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呢,这雨后的美景谁还想来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嗯,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就置身在这个雨后的美丽景色中一样。

4、总结:

多么真实的雷雨啊!作者运用简单的语言,形象地把一幅夏日雷雨图描绘出来。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板书:仔细观察)

(六)、拓展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天气变化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9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和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P51页

2、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P57—60页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请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思考一下,何为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生:各自读出自己手中报纸中的新闻,回答问题:“新闻就是写出新鲜的事;新闻要真实;新闻要吸引人,特别是标题……”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来准确地概括一下:

新闻是一种事实的信息,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就是真实,我们说新闻新闻,为什么新闻姓“新”而不信“旧”呢,记者最忌讳“昨天”这个词,快是新闻的竞争条件,也是新闻的质量体现,也就是说快速是新闻的生命,那好,根据新闻的两个特点,我们可以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板书: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特点:真实(本质)快速(生命)

当然,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特写等文体;狭义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的是消息这种文体。

好,现在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新闻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P58页从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页中间那一部分,边读边画重点,2分钟时间,然后我叫同学来回答问题。好,现在开始。

师:提问:新闻消息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生: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师:完整的消息标题包括什么?

生:引题、正题、副题

师:什么叫做导语?它通常包含什么?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话叫做导语,它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书: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10

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时,可设计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思想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理解重要语句,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经典的魅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跋()涉狭隘()慰藉()斑斓()闲暇()

戕()害麻痹()符箓()锁钥()

二、知人论世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过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写作背景

“然而,血统、故土、母语并非一切,在文学同样如此;超越这一切之上还有人类。常常既令我感到惊讶又令我感到幸福的是,在最遥远和最陌生之处也能发现故乡,对那些似乎最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也能产生热爱,并因之变得亲密起来。”(黑塞《我最爱读的书》)

就善读者而论,读一本书就是去了解一个素昧平生。

教案范文大全高中语文 篇11

【教学模式】

读思互导式。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对戏剧语言的把握,体会戏剧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戏剧语言的分析;

【教具】

投影片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成语的大量使用。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场来势非常迅猛的运动,同学们想想看,你想到了哪一个成语?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曾经有一个著名作家还写过一篇著名的作品,题目就叫──

明确:暴风骤雨

教师述:那么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也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板书课题:雷雨)

(过渡)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预习,你对这部话剧作品有了多少的了解呢?我想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二、简述《雷雨》的有关情况

教师述:这一部《雷雨》创作于1932年,迄今为止刚好是70年。这么长的历史,但它仍然不断地活跃在国内外的各大舞台之上,据说最近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荧屏。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录象或电影。

那么我想,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总要有它一些独特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总要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三、复习戏剧的有关常识

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

教师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语言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教师明确: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冲突又指什么呢?

教师明确: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体现为人物间的性格冲突。

四、找出戏剧人物,并分析人物间的关系

教师述:那么既然讲的是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那么我们看看在本篇课文当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呢?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张图表的形式来表示一下。

五、找出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部分

教师述:我们再对这张人物关系图来分析一下,我们看,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了哪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矛盾冲突的?(明确:周朴园)那么我再深入地问一句,这个周朴园和哪些具体人物之间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明确:鲁侍萍、鲁大海)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要把节选的这一部分按照矛盾冲突来划分场次的话,我们说,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呢?(2个部分:一场写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一场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其中的第一场。那么在赏析之时,我想请同学们起来分别扮演剧中的两个人物,来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进而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

问:那么我们选择哪一段来表演更能体现出人物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呢?

教师明确:第一场中的第二个层次

六、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七、归纳表演技巧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并板书:身份、地位、处境的变化、舞台说明、性格、心理等

八、学生结合上述表演技巧,再一次表演并点评

(略)

九、听有关这一部分的录音,请学生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节奏及语气

(略)

十、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表演是一种艺术行为,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就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说话、行动,还要加上我们自己的生活积淀和艺术修养。

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了上述的表演技巧,课后试着去排演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一段矛盾冲突。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留给大家的作业。

【板书设计】

矛盾冲突:周朴园和鲁侍萍

周朴园和鲁大海

2024高中英语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4高中英语教案范文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以及本教材的第一节课,本课谈论的是:朋友是不是仅限于人类、朋友的真正含义、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等关于朋友的话题。本课涉及的有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掌握和运用等语法要点。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同学彼此陌生,不免想起老同学,老朋友。这样的话题正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本课的内容和语法的启发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能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对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使用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2、讨论朋友和友谊。

3、学习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

技能目标:

1、学会阅读的技能——scanningand skimming 。

2、通过谈论朋友和友谊,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阅读文段,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

1、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2、知音难得。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文化意识:

认识德国的纳粹党。让学生了解那段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历史,使学生在感受外国历史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训练scanning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

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动词的变化)。

(四)教具

本课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等辅助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展开话题提供丰富的材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法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课采用讨论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读前阶段我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是不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交朋友,然后在阅读中通过安妮的日记向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与动物及无生命的日记交朋友。在深刻理解、充分训练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几个与本课有关的话题,展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流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大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教务于学。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教师“满堂灌”,只重视怎么教而忽视怎样学,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被动状态,我通过创设话题,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自学、自做、自助、自悟,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用所学语言去实践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所学语言的规律,培养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语言感觉,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单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办实事。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务于新知

一节课的良好开始,对于整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Warming up部分我分四步进行:

1、用问问题的形式导入(屏幕显示)。同时板书Unit 1 Friendship。

Do you have any friends? Are you good to your friends?

Which kind of friend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friend?

2、做调查:在Warming up部分有5个问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下列表格。

3、调查结果:显示各得分情况所对应的调查结果,让学生自行对照。

Grade 1 (5分以下)直截了当,做事果断,没考虑不良后果。

Grade 2 (10分以下)能用更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又不伤朋友之间的感情,但自己的利益有时会受损。

Grade 3 (10分以上)不伤感情,又能保全自己利益。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让学生兴趣和热情倍增,这样能促使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去,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4、学习三句谚语,使学生明确对待朋友和友谊的态度。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Real friend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知音难得。

Long distance separates no bosom friends.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创设话题,教学新知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

我布置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对“朋友”和“友谊”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做朋友,日记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朋友。接着让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接着屏幕显示我补充的问题:

Why do you need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2024高中英语教案范文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和中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听说读写都是围绕这个而展开的。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中国的绘画艺术的历史和风格及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而展开的。通过做听力训练和热身,让他们对艺术和绘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西方艺术的学习垫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aims of knowledge(知识目标)

1)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about art

2) to know some relev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2.aims of abilities(能力目标)

1)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by guessing the content and setting down the key words

2)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rief short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3.affective aim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to arouse the patriotic spirit of th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team spirit by doing the group work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虽然这是选修七第一单元的第一个课时,学生在语言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我们班学生男生为大多数,普遍听力较薄弱,也比较缺乏兴趣。但是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高中英语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而且在听听力之前教师会让学生做热身,先熟悉目标词汇,使听力难度降低。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自己制作的视频来显示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同时播放《江南style》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舞蹈,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听力课上的紧张情绪。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students-centered teaching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2.task-based teaching

听力环节教师创设情境,设置不同的听力教学任务,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 to know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2. to set down the key words while listening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1:warming up

(1) show the art works of fruit

(2) brainstorming

(3) enjoy a video of chinese painting

(4) learn the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在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后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q1.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q2.do you feel happy after seeing them?

q3.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art styles?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艺术和绘画这个话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

step2: pre-listening

talk about the artworks and guess what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each artwork belongs to .

preview the relev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测这些作品所属的年代

学生猜词意,读单词

图文并茂加上老师的讲解,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识产生的自然过程,并能够较快接受相关词汇。为听力打好基础。

step3: first-listening

put the words of time into order

听完材料后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听力中相关的年代和时期,在之前热身中已熟悉,把时间排序,提高对数字听力的敏感度。

step4:second-listening

listen again and take some notes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who &when)

分组讨论思考。学生回答问题。

听细节,此作品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创作。

提高学生听力中把握细节的能力。

step5: game time (江南style)

学生观看视频再上台表演

小游戏是一个小高潮,气氛顿时活跃,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6: conclusion and evaluation

思考讨论并回答。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自己所学。

让学生反思的过程其实是让学生做自我评估,对自己的英语学生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对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一 定帮助。

2024高中英语教案范文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过去分词的用法. 2. 过去分词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 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六、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将本课所需要的图片、文字等制成PPT课件)

九、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 Step 2 Leading-in

1. Get students to enjoy a story read by a student. While listening to the story, they should keep the underlined sentences in mind and then teacher will check up how many sentences the students remember.

It was snowing and very cold outside. A little girl 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 selling matches. She didn’t wear any shoes because she . She but nobody bought a single one. She was so cold that she sat in a corner . She lit a match and saw a Christmas tree The and she . She lit another one and saw her grandmother. , her grandmother went away with her .The next day, people 2. Brainstorming

What is the Past Participle? In your opinion, what role does the Past Participle play in the sentences?

设计说明:

1. 教师首先展示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和文本,然后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和学生的朗读,目的是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作一个冲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起好奇心。

2.利用新颖和形象的图片导入,让学生边听边记,最后考查学生记住几个过去分词,符合中学生的挑战心理,激发它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过去分词。再者通过头脑风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讨论和对话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背景。

Step 3 Discover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

1.Find out the Past Participle, and tell what role the Past Participle play in the sentences.

(1) 动词-ed形式作______

…there were lots of matches

…saw a Christmas tree The candles were burning brightly…

(2) 动词-ed形式作______

She looked very

…and she seemed

(3) 动词-ed形式作

…she had her shoes

…she wished all her matches …

…she sat in a corner with her legs …

…people saw the girl …

(4) 过去分词在句中作

, her grandmother went away with her .

设计说明:

通过叙述式和游戏式,引导学生利用过去分词形式解释所设置的文本信息,借助小组竞赛,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过去分词形式用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的各种结构进行归纳。

2. Brainstorming

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Do you have any puzzles in using The Past Participle?

(2) 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st Participle and The Present Participle?

3. Work in pairs to tell w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st Participle and The Present Participle.

Read and compare

(1)The gentleman called Chen Kaichi is our intern teacher(实习老师).

(2)The people sitting behind the classroom are all English teachers.

过去分词与现在分词作定语的区别:过去分词强调动作___________, 现在分词强调动作___________。

(3) I saw her taken out of the classroom.

(4) I saw her coming into the classroom.

过去分词与现在分词作宾补的区别: 二者与宾语逻辑上都是主谓关系, 但过

去分词强调他们之间的___________, 现在分词强调他们之间的_____________

(6) Seen from the top of the hill, the city looks more beautiful to us.

(7) Seeing from the top of the hill, we find the city very beautiful.

过去分词与现在分词作状语的区别:过去分词主句的主语之间是。 而现在分词与主语的主语之间是。

设计说明:

1、通过文字所描绘的语境,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过去分词,并共同回顾、归纳过去分词的用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下列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在形象化、真实化的语境中明白过去分词和动词-ing充当定语、宾补、状语的异同。这项操练活动大大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还加深了对所学语法现象的理解。

Step 4 Practising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Past Participle”? Can you use it correctly? Let’s have a try.

(Divid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each group has two chances to choose the exercise to do .If the answers are correct ,the group will get the points. If the group fail , other groups will have the chance .)

一. 完成句子

2. of show about family is more popular.

二.单选题

1. As is known to us all, traveling is____, but we often feel_____ when we are back from travels.

A. interesting; tiredB. interested; tiring C. interesting; tiring D. interested; tired

2. He found a magazine _____ with the owner’s name_____ on the desk with the back cover _____ off.

A. marking, lying, torn B. marked, lying, torn

C. marked, laid, tearing D. marking, laying, tearing

3.______ the room, the man found the phone______ .

A. Entering; stealingB. Entering; stolen

C. To have entered; being stolenD. Having entered; to be stolen

三.单句改错

1. Having not seen the film, I can’t tell you what I think of it.

2. The men worked for extra hours got an extra pay.

3. Knowing little English, he had trouble making himself understanding.

4. Do you notice the girl dressing a red coat?

5. Giving more time, we could do it much better.

四.用分词结构美化句子

1.发现学生下午昏昏欲睡的样子,老师竭尽所能来激发(arouse)他们的兴趣。 arouse their interest.

用分词结构

the teacher did everything he could to arouse their interest.

2.这本用简易英语写成的书很容易读懂 用分词结构

The book

五.把下面的打乱的词或词组连串成句

a group of students , the teacher, the office, followed, by , entered

Moyan , stood there, surrounding , many , reporters

六.短文填词

country. Now h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his wife , he is taking a walk on the path(小路) happy.

七.完型填空

I am Robinson Crusoe. I have been alone on the island for two weeks. I don’t know by, but I couldn’t make . The other day, I was see a small house in the . There was nobody there. I am still alone!

1. A. cuted B. cutC. cutting D. to cut

2. A. pastB. passedC. passing D. to pass

3. A. hearing B. understood C. heard D. understanding

4. A. delighted B. disappointed C. interested D. confused

5. A. breakingB. to break C. broken D. break

设计说明:

1.新课程呼唤英语教学回归生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因而设计时选择了学生熟悉事物作为话题,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结构。

2.任务型活动: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调动起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教师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活动活化为交际活动。设分组随机选题竞答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的挑战意识。

2024高中英语教案范文 篇4

课题

Starter Module1 Unit1 Good morning,Miss Zhou.

课型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教学目标

学习称呼语和问候语

教学重点

打招呼用语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运用打招呼用语

教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

1

教学课程

1. Greeting.

2. Warming-up

T: Class,Please stand up. Hello, class.

S: Hello, Ms…

T: Sit down please.

S: Thank you.

3. Drills

(1) 练习打招呼问好。

Hell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2) 练习告别语Goodbye。

4. Practise

1)Work in pairs part3

2) Complete the sentences.

5. Conclude

6. Homework

Complete part7 and part 8

2024高中英语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掌握meat,rice,noodles,fish,milk.懂得Do you like??”是提问“你喜欢???”并能作出相应的回答。

通过说唱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通过学习、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学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和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食物的英语单词,谈论并询问他人的喜好。

教学难点:

一般疑问句的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食物图片。

教学过程:

Step1 热身运动(反应游戏:Touch your face, Touch your nose)

通过TPR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做好上课的准备。

Step2 揭示课题

T: 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吃什么食物?

S:肉、牛奶??

T:同学们想知道这些食物用英语怎么说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直接点明这堂课的学习任务。

Step3 师生交流

T:出示fish图片.I like fish.(表现出喜欢的样子)Do you like fish?引导学生回答 Yes,Ido.

T:Here you are.(做出给对方的样子)

S:Thank you.

教师可以和多几个同学练习。

T:出示noodles图片 Idon’t like noodles(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摇头)Do you like noodles?引导学生回答 No,Idon’t

教学其他单词方法同上。

备课思路:师生的真实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

这种自然的方式把新的语言项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Step 4 Let’s chant (多媒体课件)

noodles noodles是面条 面条noodles细又长

milk milk是牛奶牛奶milk白又甜

fish fish是鱼肉鱼肉fish鲜又鲜

meat meat是肉类 肉类meat真好吃

把单词编成chant,巩固学生记忆,将枯燥乏味的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Step 5 听歌并学唱歌曲

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旋律“How old are you?”然后根据旋律改歌词。 Do you like meat?

唱歌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歌谣作为学习一般疑问句、培养听力、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复习巩固知识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手段。

Step 6 课文教学

老师对学生说:“Ms Smart,Lingling,Sam,Amy,Tom正在吃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呈现活动1,请学生认真听,试着理解课文内容,听第一遍录音后,老师提问:“What does Lingling like? What does Sam like? What does Amy like? What does Tom like?”请学生带着问题听第二遍录音,最后,请学生边听边指向相应的图画,并模仿跟读。

Step 7合作学习

每组一个学生拿着食物图片问同桌:“Do you like??”另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回答:“Yes, I do. ∕ No, I don’t.

2024高中英语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som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letter.

3. Let students learn the prohibition, warning and permission.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and enable them to learn how to use different reading strategies to read different reading materials.

2. Enable student s to understand how to give advice.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and acting this play.

2.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group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教学重点

1.stat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in own words

2.ways to become addicted to cigarettes

3.the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4. suggestions to quit smoking

教学难点

1. sorting out major idea and minor idea

2. master key words in key sentence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Show some proverbs on health

1.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2.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Step 2 Skimming

1How many parts does the reading text consist of?

2. Who wrote the letter to whom?

3. How many ways can a man become addicted to smoking?

→Step 3 Scanning

1.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letter shows James granddad().

A. lives a healthy life B. is addicted to sitting in the garden

C. has nothing to do at home D. is tired when cycling 20 kilometers

2. From the second paragraph, we can know granddad ().

A . never smoked B. likes smoking

C. used to smoke heavily D. still smokes now

→Step 4 Detailed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形式)

1.Different ways people can become addicted to cigarettes.

2. Harmful effects for smokers

吸烟的危害

3.ways to quit smoking

→Step 5 Post reading

Write some advice to persuade smokers to quit smoking

→Step6 Discussion

How to live a healthy life?

→Step 7 Homework

1. write down the suggestions given by granddad

2. try to persuade one to give up smoking

2024高中英语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Words

base, command, request, recognize

Expressions

because of, come up, at present, make use of, such as, play a part (in)

Patterns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The latter gave a separate identity to American English spelling.

教学重难点

■ To help students get to know about English development

■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learning English”

■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u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 To help students identify examples of Indirect Speech (II): request & commands in the text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⑴Warming up by listing

Good morning, class. We have been learning English for several years. But how many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Now let’s make a list of them on the blackboard.

English Countries Explanation

Mother tongue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Australia

South Africa

Ireland

New Zealand The people in these countries ar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In total, for more than 375 million people English is their mother tongue.

Second language India

Pakistan

Nigeria

the Philippines These people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ir own country at home but the language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newspapers, and TV is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China

Germany

France

etc.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lear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more than 750 million.

⑵Warming up by answering questions about English

Good morning, class. Today we shall start learning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Bu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English?

●What is Standard English?

Standard English is the form of English that most people in Britain use, and that is not limited to one area or group of people.

●What is a dialect?

A dialect is a variety of a language spoken only in one area, in which words, or grammar ar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other forms of the same language.

●Do we have standard Chinese? What is it?

In China there’re so many dialects that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s the whole nation to speak Putonghua, which is regarded as standard Chinese.

⑶Warming up by giving reasons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is what we are going to learn today. We are all learning English now because English is so popular in the world. But do you know why it is so? How many reasons could you giving for the spread of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English is one of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Olympic Game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nglish dominates international websites and provides nearly all of the new computer terminology.

Tourism and trade from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pread of English.

Satellite TV, radio programs like Joy FM, CDs and, of course, Hollywood films all broadcast English into China. Also, a number of Chinese films include English subtitles.

2.Pre-reading

We are learning English here. But why are we learning it? Could you suggest to the class as many reasons as you can think of, why people in the world learn English?

for work, as a hobby, to learn about other people, to travel, to read literature in the original, to read research papers, to meet foreigners, to surf the Internet, to pass exams, etc.

Go on with your reasons. I shall write your suggestions on the board as you make them.

3. Skimming the text for general ideas

Now we go to page 9 to skim the text for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 1: The sprea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world

Paragraph 2: Native speaker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

Paragraph 3: English changes and develops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Paragraph 4: By the 19th century English is settled.

Paragraph 5: English is spoken as a foreign language or second language in South Asia.

4. Reading and filling

Read the text to complete the chart below.

Time English is influenced by…

AD 450-1150 German

1150-1500 French

In the 1600’s Shakespeare, wh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

By the 19th century Samuel Johnson, Noah Webster

Now Languages in South Asia, in Singapore, in Malaysia, in Africa and in China

5. Reading and copying

Next we shall go over the text once more. This time try find and copy all the useful expressions down in your notebook.

Useful expressions

at the end of…, make voyages, speak English as…, in the next century, change over time, communicate with…, be based on…, at present, become less like…, rule England, enrich the English language, make use of…, move to…, 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give a separate identity to…, have a very large number of…, fluent English speakers, become the language for…, develop one’s own identity, increase rapidly.

本文的网址是//m.zfw152.com/a/5664920.html

上一篇: 管理工作总结九篇
下一篇: 月饼促销方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看海的课件

看海课件 09-18

表演协议书合集6篇

表演协议书 09-18

祝五十岁生日的祝福句子

五十岁生日祝福句子 五十岁祝福句子 09-18

劳动节送客户祝福语

劳动节客户祝福语 09-18

高中语文教案精选

04-11

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09-18

2023设计的周记(范本五篇)

设计周记 09-18

苏教版4识字教案五篇

苏教版识字教案 苏教版教案 09-18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精选

04-11

晨雾小学作文优选13篇

晨雾小学作文 09-18

表达复杂的心情文案68句

表达复杂心情文案 表达心情文案 09-18

推荐访问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