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有理数课件

有理数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所讲的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是有理数及其运算,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全新的,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它是小学所学的四则运算的继承和发展,就本节内容来看,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建立在刚刚学过的有理数加法运算基础上的,这一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理数的减法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特别容易和前面的加法混淆。初学时,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所以要通过对法则的透彻理解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地步。

这节课首先从某一天的温差出发,引入有理数减法,使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然后根据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又以两个实际问题进行运用,使数学计算变得生活化,数学课变得活泼一些,没有这么枯燥无味。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以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3、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其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及熟练运用法则计算。

难点: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正确完成减法与加法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刚升入初中,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同学会出现符号处理有误,法则选择不灵活等问题。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目标的调控作用,随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矫正加强交流与合作。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注意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得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是40C,最低气温是—30C,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0C比—30C高多少度吗?(用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出温度计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昨日气温是—10C,再降30C是多少度?

学生根据小学掌握的知识都能理解,是用减法运算。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时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4—(—3)= —1—3=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观察探索,得出结论。

4—(—3)=?引导学生回想小学学过的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被减数=差+减数,即?+(—3)=4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7+(—3)=4,所以:4—(—3)=7

在学生学生得出4—(—3)=7后,老师引导学生填空:4+ 3 =7。对这两个算式加以比较,找到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1—3=?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答案。

刚才两个算式:4—(—3)=4+3=7,—1—3=—1+(—3)=—4,从左到右哪些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不变的数?能得到哪些结论?请用一句话把这个结论概括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由小组长代表发言,看哪一组的同学概括得最精炼。(设计意图: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验证结论

完成课本62页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题目的验证,才有说服力,才能使这个法则得到运用。

4、运用法则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9—(—5)(2)(—3)—1(3)0—8(4)(—5)—0

要求学生按照法则规范写出解题过程,可请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来演板,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对没有做对的同学要找到出错的原因,予以纠正。特别是(2)(3)小题,估计有不少学生写成:(—3)—1=—3+1,0—8=0+8,错误认为题目中的减号,又是负号,导致“一号两用”,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不分。

例2,例3(投影仪投影)是实际应用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享受在经历苦苦探索之后而轻松解题带来的快乐心情。

巩固练习:课本63页,随堂练习第1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各自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由做得既快又准的同学负责指导本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补充练习:1、—7比—2大多少?

2、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B.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C.a—b=a+(—b)D.两个数的差一定比被减数小

(设计意图)此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概念的理解程度选择题最容易出错。概念要理解得非常透彻才能答对。

5、拓展,延伸

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做!

钟面上有1、2、3、……、12,共十二个数字,试在某些数的前面添加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

(设计意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挑战,但数学的乐趣在于不断探究,永不止步,永攀高峰!

6、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

注意:运用有理数法则时的“两变”,“一不变”。

两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

一不变:被减数保持不变。

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质疑,既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7、布置作业:63页至64页,1、2、4

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理数课件 篇2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借助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然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如何具体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接下来,从含有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的具体实例出发,归纳出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0,积为0”的规律。

1.2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2.1教学重点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1.2.2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给出的气温变化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本已学过正数与零的乘法运算,在中学已引进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进行的。因此,在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出规律,对于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学生也容易抓住其运算的两步骤,即先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附:板书设计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两类:一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给出法则,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是练习法则、背法则,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则;另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猜测,验证的能力。引入部分以及归纳、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前一类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但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有理数乘法两步骤 练习处

和发展;后者不仅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数学设计采用的是较为适中的方法,没有教材中引入的那么繁琐,但同时兼顾了上述两类设计的优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上却是难教又难学。半课例采用的是让学生观察、实践、合作探讨、发现的探索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会如何归纳和总结。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中,必须解决的3个难点是:如何自然地引入带有负数的乘法;怎样体现负负得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怎样说明有理数与1和0相乘的结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比赛和个人抢答,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增强了竞争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

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从而积极参加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有理数课件 篇3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

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有理数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比较大的数。

2、过程与方法:

在科学记数法中,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

重点、难点:

1、重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2、难点:熟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太阳的半径大约是696000千米;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这些数读、写都有困难,可把696000记作6.96×105,这就是科学记数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填空

= , = , =

2.8×= ,2.8×= ,2.8×=

2、学生探究:从前面的填空可知:

100=, 1000=, 10000=280=2.8×,2800=2.8×,28000=2.8×

从上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1)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少1,一个数可以写成一个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与10的n次幂相乘的形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做一做:课本P44例2

解答见教材,注意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少1

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记成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3、做一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 108000;(2)-3200000

两生上台练习,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如对科学记数法中a的要求理解的错误。

4、P44练习第1、2、3题

四、总结反思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要注意:(1)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2)10的指数n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

五、作业:P45习题1.6A组第3、4、5题

编辑推荐

有理数课件


有理数课件【篇1】

标题:"理性数学,培养深思熟虑的思维方法"

导语:

有理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数,也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好有理数,不仅对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有很大帮助,还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制定了这个主题,旨在通过有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思维方法。

一、引入:

1. 生活中有理数的应用例子,如温度、身高、年龄等。

2. 引出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

二、示范:

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李明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是3km,他每天早上骑自行车,比走路快4分钟到达学校,问他每分钟骑自行车走多少米?

2. 通过实际解答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知识介绍:

1. 有理数的定义

2. 有理数的分类:正数、负数、零,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四、应用拓展:

1. 提供一道有理数的综合应用题:一艘船在正东方向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前进,一艘船在正南方向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前进。如果两艘船同时出发,问多长时间后两艘船相距最近?

2. 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有理数知识,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

五、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类似的有理数应用问题。

2. 学生进行自主解答,并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

六、问题剖析:

1. 设计一些有理数应用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题思路。

2. 针对学生的问题,提供引导性的分析和解答。

七、课堂总结:

1. 回顾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法则。

2. 强调有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动脑筋,培养深思熟虑的思维方法。

八、课后作业:

1. 整理课上讨论的问题和解法,写成报告或小论文。

2. 练习有理数的计算和应用题。

通过以上教案,我们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培养了学生对有理数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有理数课件【篇2】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5为课堂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理解,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法则的导出和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已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1、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4+(-3)=?,0+(-7)=?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为新课作好准备。

2、与学生谈论我镇冬季某一天的气温,了解冬季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问,我镇冬季某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你是怎样计算的?自然过渡到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列出算式4-(-3)后引入课题:有理数的减法(板书课题)

辅助教学工具:温度计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从本地温差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探索。

(二)探索规律,归纳结论。

在温差问题中学生提出可以用4-(-3)计算温差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温度计充分探索计算4-(-3)得出结果。

在学生得出4-(-3)=7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4-(-3)=7与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

即4-(-3)=4+3=7 4-(-3)=4+3 这两个算式有哪些变化和不变?

在这里,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举例并归纳。

学生举例

10-(-7)=17 10+7=17 即10-(-7)= 10+7 0-(-5)=5 0+5=5 即0-(-5)=0+5 归纳:①一个不变:被减数不变

②三个变化:a、减号变加号

b、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

c、减数变加数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立的一般规律。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归纳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达式为a-b=a+(-b)

(三)剖析例题,加深理解。

1、师生共同完成25页例5,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由学生体验完成,不足部分由教师讲解。

教学中采用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以例题的解决为主线,教师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如例5中0-7=?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突破本节课重点,减号的变化和减数的变化。

为了丰富本节课教学内容,拓深知识,补充例题(-2/5)-(-3/5),1/2-1/3,(2/5)-(-3/5),-(-1/2)-1/3等,师生共同完成例题时,学生多次回顾“一个不变,三个变化”,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亲身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规则进行减法计算。

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由学生分组竞赛处理:26页练习1,2,教师投影部分学生的练习,投影时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查漏补缺,让其它犯同样错误的同学加以督查改正,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作业优秀的学生给予大量的鼓励。互相交流的完成练习方式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为了拓展知识面,加强知识巩固,可加大练习量,在练习中设计典型类型如:0-(-30)=?,30-0=?,-30-0=?,0-30=?等。从练习中得出:一个数减去0仍得原数。辅助教学工具:投影仪

(五)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小结归纳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a、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b、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收获是什么? c、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由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计算,即a-b=a+(-b),由学生总结完成,感知新知识理念,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材30页3、4题,作业是巩固减法法则的实际应用,通过作业强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适量增加课外思考探索题,使本节课知识余意未尽到课外。给不同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评价

本节知识容量适量,从温差问题引入新课,总结规律——例题剖析——实际应用,步步落实,层层深入,严谨求美。温差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中适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鼓励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对有理数减法法则有较强的认知,理解并应用。学生学习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设计说明

教师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辅助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整节课的知识贯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充分体现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教师: 陈华

有理数课件【篇3】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

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有理数课件【篇4】

有理数大班教案

【导语】:有理数作为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涉及到整数、分数、百分数等数形式的统称。在中学数学中,有理数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区分有理数与无理数。

2. 掌握有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3. 能够熟练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合作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

2.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3. 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2. 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方法。

【教学手段】:讲解、示范、练习、讨论、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等知识点,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构成有理数的概念。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有理数与无理数有什么区别吗?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3. 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答题和讨论。

二、讲解与演示(20分钟)

1.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的方式,详细介绍有理数的分类和基本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巩固知识点的理解。

三、练习与巩固(30分钟)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练习和巩固,包括有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

2. 布置小组竞赛,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些有理数的运算题目,比较用时和正确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发言,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四、应用与拓展(30分钟)

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有理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比如计算商品的折扣价、求解比例问题等。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和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有理数的相关知识点。

2. 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 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坚持的力量。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练习册、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练习册和思考问题的准备。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态度。

2. 检查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3.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练习和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在乘除法运算中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练习和巩固。下节课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训练。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理数课件【篇5】

有理数大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有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回顾前几节课的知识,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有理数的学习。

2. 概念解释(10分钟)

通过展示有理数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并掌握有理数的表示方法。

3. 加法与减法运算(20分钟)

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原理。通过示例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和技巧。

4. 乘法与除法运算(20分钟)

讲解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原理。通过示例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和技巧。

5. 拓展应用(15分钟)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6. 总结归纳(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课堂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概念解释和示例演练的内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算规则。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教学实例:通过设置并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与问答: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检验学生对有理数运算规则的掌握情况。

2. 小组合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观察学生之间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课堂练习与作业:通过课堂练习和布置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根据作业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问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心理发展。总体来说,本节课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知识和技能。

有理数课件【篇6】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

1、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正数的加减法可以扩充到有理数的加减法,那么乘法是可也可以扩充呢?

乘法是加法的特殊运算,例如5+5+5=5×3,那么请思考:

(-5)+(-5)+(-5)与(-5)×3是否有相同的结果呢?本节我们就探究这个问题。

3、在一条由西向东的笔直的马路上,取一点O,以向东的路程为正,则向西的路程为负,如果小玫从点O出发,以5千米的向西行走,那么经过3小时,她走了多远?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小学学过的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个数 互为相反数 。

2、由前面的问题3,根据小学学过的乘法意义,小玫向西一共走了 (5×3)千米,即(-5)×3=-(5×3)

3、学生活动:计算3×(-5)+3×5,注意运用简便运算

通过计算表明3×(-5)与3×5互为相反数,从而有

3×(-5)=-(3×5),由此看出,3×(-5)得负数,并且把绝对值3与5相乘。

类似的,(-5)×(-3)+(-5)×3=(-5)×[(-3)+3]=0

由此看出(-5)×(-3)得正数,并且把绝对值5与3相乘。

4、提出:从以上的运算中,你能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

鼓励学生自己归纳,并用自己的语舞衫歌扇,并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猜测、归纳、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引导、肯定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板书)有理数乘法法则: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计算

(-5)×(-4) 2×(-3.5) × (-0.75)×0

(1)学生根据乘法法则,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四位同学到黑板演习。

(2)教师:要求学生明确算理,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巡视,及时引导。

2、计算下列各题

① (-4)×5×(-0.25)

② ×( )×(-2)

③ ×( )×0×( )

指定三名同学在黑板上做,使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乘法时,要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出积的绝对值。

教师提出问题:几个有理数相乘时,因数都不为0时,积是多少?

学生小结后,教师归纳:

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符号决定,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

练习:本P31练习

四、总结反思(学生先小结)

1、有理数乘法法则

2、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积的符号;

有理数课件【篇7】

有理数大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性质;

(2) 能够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能够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和应用的实用性。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

(1) 幻灯片、投影仪;

(2) 教材、练习册、课外拓展资料;

(3) 笔、纸、计算器等。

2. 教学环境:

(1) 整洁而安静的教室;

(2) 学生之间能方便交流合作的教学区域。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有理数的概念,给出定义并解释。

2. 通过展示幻灯片和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新知讲解(30分钟)

1. 介绍有理数的表示法和性质,并给出例题讲解。

2. 解析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进行运算。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所给的有理数,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一系列运算和解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同伴间的合作和交流。

第四步:课堂练习(2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练习和巩固。

2. 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给予鼓励和肯定。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的作业练习;

2. 鼓励学生彼此合作、互相学习,并提醒他们按时完成作业。

四、课堂检测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和课堂练习,对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检测,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

1.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相符合,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4. 针对学生的不足和困惑,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巩固。

有理数课件【篇8】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 (2)234(-4)

(3)2(-3)(-4)(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最新相反数课件(合集4篇)


相反数课件(篇1)

相反数这一课是有理数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掌握一对相反数的特点并会写出已知数的相反数;会化简一个数的多重符号。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本节课首先复习数轴的有关知识,在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5,-5,+2,-2,观察+5,-5到原点的距离,+2,-2到原点的距离。引出相反数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归纳相反数的意义,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也会求数a的相反数,但是有些学生在求用字母表示的数的相反数时往往会犯几类错误,第一,求a+b的相反数,学生会写成a-b,或者把a-b的相反数写成a+b;第二,求a-b的相反数时,写成-a-b,不把a-b用括号括起来。

学习了负数之后,学生存在一个理解的误区,容易误认为带负号的数就是负数。比如学生通常会认为-a就是负数,事实上,-a是什么数取决于a。如果a是正数,那么-a是负数;如果a是负数,那么-a是正数。

还有部分学生对相反数的意义理解不清,一、相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而单独的一个数不能说成相反数;二、“只有”是指除符号以外,两个数完全相同,应与“只要符号不同”区分开,如+3和-3互为相反数,而+3与-2虽然符号不同,但它们不是相反数;三、对于相反数的代数意义不会运用,比如题目告诉我们说a+b与a-b互为相反数,学生根据这一句话不会列式,这可能是对相反数的代数意义理解不深。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练习,我认为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把每个概念弄清楚,更重要的是这些概念的意义和运用。会正确的解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训练,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点。

相反数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

3.在具体进行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中,培养推理论证能力,体会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

教学难点:

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

1.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1)|2.3|= , = ,|6|= ;

(2)|-5|= , |-10.5|= ,|- |= ;-5的相反数是______,-10.5的相反数是______,- 的相反数是______;

(3)|0|=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

2.(1)任意说出一个负数,并说出它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3.(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绝对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与这个数本身相等吗?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与它的相反数相等吗?

3.举例说明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议一议:

1.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2.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1) 与 ; (2)-3.5与-4.6;

(3)-|- 与-(-2).

三、课堂反馈

1.-2的符号是______,绝对值是______;3.5的符号是______,绝对值是______.

2.符号是+,绝对值是6的数是______.

3. 符号是-,绝对值是4.3的数是______.

4.一个数绝对值是3,这个数是 ;

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这个数是 ;

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个数是 .

5.计算:(1)|- +|- = ;(2)|-3|-|-2.5|= .

6.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并且说明理由.

(1)-0.7与-1.7 ; (2)- 与-0.273;

(3 ) +(-5)与-(-3) .

-4,+(- ),-(-1.5),0,|-3|

四、课堂作业 :

相反数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2)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等能力,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相反数的概念和性质。

1、请两位同学背靠背,一个向左走5步,另一个向右走5步,如果向右走为正,向左、向右分别记作什么?(生答:+5、-5),+5与-5这样成对出现的数就是为们今天要学习的相反数。

教师提出问题:上图中数轴上的'点B和点D表示的数各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请几位同学说出他们讨论的结果,指出点B表示+2.6,点D表示-2.6,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到原点的距离都是2.6。

2、(板书):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将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3、学生活动: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有什么关系?

学生代表回答后,小结: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4、练习填空:

3的相反数是 ; -6的相反数是 ;-(-3)= ;-(-0.8)= ;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解答,并与同伴交流,师生共同订正。

归纳:化简多重符号时,一个正数前不管有多少个“+”号,都可全部省去不写;一个数前有偶数个“-”号,也可以把“-”号一起去掉;一个正数前面有奇数个“-”号,则化简后只保留一个“-”号。

2、填空:

①的相反数是 ; ② 的相反数是; 的相反数是2/3。

3、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 。

4、若α、β互为相反数,则α+β= 。

5、-(-4)是 的相反数,-(-2)的相反数是 。

-(-9)=; +(-3.5)= ;

-=;-{-}= 。

7、若-x=10,则x的相反数在原点的 侧。

本节课学习了相反数的意义,并认识了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数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零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课件(篇4)

――; |―5| |-3.5|;

|―5| 0; |―3| |3|.

3、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绝对值不小于4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__,的绝对值等于5,则的值为______.

4、绝对值是4的数有___个,分别为_____.

1、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3km处.

(1)你能将小明家、小丽家和学校的相对位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小明家用点A表示,小丽家用点B表示,学校用点O表示)

(2)观察A、B两点表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下列各对有理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2和-2,0.8和-0.8,2和-2.

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

3、学习教材22页例3,完成“练一练”23页第1,2题.

4、数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

则-5的相反数可表示为_______;

而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___.

所以得结论:

5、学习教材22页例4,完成“练一练”23页第3,4题.

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π的相反数是D3.14;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1、填空:

-2的相反数是 ,3.75与 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

2、-(+7)= ,-(-7)= ,

-= ,-= .

3、已知A、B两点分别为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且两点间的距离为7,则这两个点表示的数为_____和______.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集锦7篇)


或许有理数的乘法课件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建议您可以先来看看。老师在上课前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这就需要老师们花费一些时间来完成。学生表现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分析学生的表现和诉求。本文供您参考,希望您能够对它进行收藏!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 篇1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理数乘法以及乘法运算律,熟练进行有理数乘除运算,发展观察,归纳等方面的能力,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归纳,总结有理数乘法,除法法则及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会观察,选择适当的、较简便的方法进行有理数乘除运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上进心,通过用乘除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二、难点: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预习导学

通过看课本§1.4的内容,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乘法运算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归纳,总结一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乘法运算律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根据预习内容,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异号两数相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与任何自然数相乘,得____

2.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ab=_________

(2)乘法结合律:(ab)c=_______

(3)乘法分配律:(a+b)c=________

3.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__________

比较有理数的乘法,除法法则,发现_________可能转化为__________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注:学生分组讨论练习,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引导、辅导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后,各小组进行交流,总结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2.(1)若ab=1,则a、b的关系为()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②如果=-

1,那么a是非负数若若⑤(c≠0)⑥()⑦1的倒数等于本身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3)两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除,如果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关系,它们的商不变( )

A两数相等B两数互为相反数

C两数互为倒数D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有理数乘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引入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法之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加法运算一样,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个正数之间、正数与零之间的乘法运算。

2、通过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明确计算时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的基本方法。

3、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尝试了借助数轴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和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组织教学。同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思想,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对于引入课题,我采用回顾乘法的意义,要求学生把几个相同负数的连加,写成乘积的形式并口答,这时只引入异号两数相乘的情况,缺少两个负数相乘以及0与负数相乘这两种类型。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

回顾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由学生所熟悉的正数乘法运算引入未知的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能够形成知识迁移,做好中学与小学知识的衔接,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就过来。

第二个环节:类比感知,归纳结论。

根据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形成的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蜗牛问题,建立模型,探索规律,归纳法则这样四个层次,来逐步展开对课题的探究。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减轻学生对法则的理解难度。

1、蜗牛问题

第一步,借助多媒体,出示“蜗牛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只蜗牛在直线L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每分钟2cm的速度爬行,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演示,直观感受蜗牛最后所在的位置,然后回答4个问题,如果蜗牛一直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各种情况下蜗牛最后所在的位置,因此我打算指名学生回答,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评价。本环节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是学生的这种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作支撑,因此,我进入下一个环节————建立模型。

2、建立模型在本环节中,我给与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并用课件向学生演示蜗牛在直线上的运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看成是与以前学过的乘法一样,学生容易理解。第二个问题中,结合有理数加法时的讲法,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很容易得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结果。第三个问题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中,对于时间规定了现在前为负,有了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出正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此难点一但突破,第四个算式学生通过类比,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设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文字的叙述和算式的有机结合,使得乘法算式的得出自然合理,更有助于一般结论的归纳。课件动画效果可以使情境更生动,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步:探索规律。

3、探索规律

通过对建立模型中4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填空:让学生清楚同号相乘,积的情况以及异号相乘,积的情况,并且明确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在上面的问题中只涉及到同号两数相乘与异号两数相乘,于是我又设置了想一想。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启发学生探索有理数中的特殊数“0”与其他数相乘的规律,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前面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于是我进入第4个环节:法则归纳。让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归纳,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对照实例自主完成。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符号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4、归纳法则

你能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归纳: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多强调)

由于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计算时很容易算对绝对值的乘积而忽视了符号问题,或者,注意了符号而又忘记了把绝对值相乘,于是我设置了做一做及想一想,让学生能准确的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清楚运算时的几个步骤、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决定积的绝对值。通过这些层层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归纳结论。这些环节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概括表述能力、在探究归纳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第三个环节: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1、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在知识运用,加深理解这一环节,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为多个有理数的乘法及乘除法混合运算奠基,在选题时,例1安排了分数、小数、带分数及整数参与运算。在(2)中设计了整数与小数相乘、(4)设计了小数与带分数相乘,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都分别总结了两种计算方法;并由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当因数是小数时,一般可化为分数再相乘;当因数是带分数时,一般要化为假分数再相乘。同时通过(1)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只是计算工具,更主要的还是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例2,每登高1km的气温变化量为—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因此我打算让学生上黑板演板。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两个例题的解决采取了师生互动方式,评价采取生生评价的方式,提高兴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为了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我设置了变式训练,拓展思维这一环节、第四个环节:变式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变式训练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巩固过程成为再深化、再创造的过程。第1题的6个计算是对法则进行巩固;第2题是对法则运用的巩固;第3个问题让学生给出乘积为—20的乘法运算的式子,很多学生会给出(—5)×4=—20或者4×(—5)= — 20等异号两数相乘的式子,但也有很多学生会给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数相乘的式子,此时,教师给予高度评价。这种开放性的试题,让不同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展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理论。

接着在思考题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有效的理解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利用摸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第五个环节:总结收获,畅谈体会。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轮廓体系,也让学生形成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及时有效的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习惯。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坚定今后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我用小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这样板书一目了然,直观形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通过课件和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随时搜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查漏补缺,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 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 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 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①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 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②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 比较①,②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 论 ,3×(-2)=?(-3)×(-2)=?(学生答)

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 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①a=3,t=2;②a =-3,t=2;

②a=3,t=-2;④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9); (2)(-6)×(-9); (3)(-6)×9;

(4)(-6)×1; (5)(-6)×(-1); (6) 6×(-1);

(7)(-6)×0; (8)0×(-6);

2. 口答:

(1)1×(-5); (2)(-1)×(-5); (3)+(-5);

(4)-(-5); (5)1×a; (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 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填空:

(1)1×(-6)=______;(2)1+(-6)=____ ___;

(3)(-1)×6=________;(4)(-1)+6=______;

(5)(-1)×(-6)=______;(6)(-1)+(-6)=_____;

(9)|-7|×|-3|=_______;(10)(-7)×(-3)=______.

4.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 (2)-3x=18; (3)-9x=-36; (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 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15; (2)(-9)×(-14); (3)(-36)×(-1);

(4)100×(-0.001); (5) -4.8×(-1.25); (6)-4.5×(-0.32).

2.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 a<0,b<0,那么 ab _______ _0;

(2)如果 a<0,b<0,那么ab _______0;

(3)如果a>0时,那么a ____________2a;

( 4)如果a<0时,那么a __________2a.

探究活动

问题: 桌上放7只茶杯,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其中的4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把它们翻成杯口全部朝下?

答案: “±1”将告诉你:不管你翻转多少次,总是无法使这7只杯口全部朝下.道理很简单,用“+1”表示杯口朝上,“-1”表示杯口朝下,问题就变成:“把7个+1每次改变其中4个的符号,若干次后能否都变成-1 ?”考虑这7个数的乘积,由于每次都改变4个数的符号,所以它们的乘积永远不变(为+1).而7个杯口全部朝下时,7个数的乘积等于-1,这是不可能的.

道理竟是如此简单,证明竟是如此巧妙,这要归功于“±1”语言.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 篇5

本节课选自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有理数5.6节有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

从以下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减法和除法是通过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来进行计算的,所以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有理数运算中的重点部分。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今后学习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研究函数等内容密切相关。

有理数乘法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着重研究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来接受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类研究意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为后面学习的乘方和混合运算打下了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会运用法则准确运算。同时结合二期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学习分析问题时分类研究、举例验证和抽象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法则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有理数法则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生活实践的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备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学习内容的主要特征,往往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法则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符号的法则

教材处理

本节结合课本中的行程问题的实例,配合多媒体的运用,把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试验---观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探究过程获取运算法则的知识,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理论来自于实践,在探究中能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法则的运用上利用课本上的练习达到熟练法则的目的,通过变式训练的配备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在课堂中适当安排学生遍题互测的环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提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引入问题:结合小学的知识说出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情形?(正×正正×0 0×0正×负负×负)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和全面性。

新课讲解

一、探索规律演示课件:通过行程问题的实例,用时间、速度、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来为上诉几种情况的有理数相乘的例子编排实际的情形。结合课件的演示师生共同分类探究列出几种算式。增强探索法则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法则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法则的合理而自然的接受,培养分类探究的意识和分析观察的能力。

二、概括归纳结合上面所得出的几种算式,观察每个式子中的两个因数及积的符号,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一步感受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例题讲解及变式训练通过例题的示范,规范书写的形式,熟练法则的运用。通过变式训练(结合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提高学生对法则的应用水平和运算能力。

四、自主小结五、作业的安排板书设计5.6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要熟记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会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运算。

2、掌握求有理数倒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求出一个给定的有理数的倒数。

3、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4、体会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时的应有

学习重点: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及应用;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学习难点: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时,能根据题目特点,恰当地选择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学习过程:

一 前置复习 :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

举例说明。

2、多个有理数乘法:(1)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 时积为正;当 时积为负。

(2)几个有理数相乘, ,积就为零。

二 探究新知:(教师寄语: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数学上加与减,乘与除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学课本58页至59页例4之前的内容,并且认真体会在探索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时,用到的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一定要熟记:

(1) 有理数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的法则:除以一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除以任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以前学过的倒数的概念一样,___________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如,3与____互为倒数,-6与_____互为倒数,2.25是____的倒数,___是 的倒数。

三 新知应用:

例1、独立完成课本58页例4,然后对比课本上的解答,思考交流:在两个_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1),在两个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2)

学以致用 计算:

(1) (42)7 (2) ( )( )

例2、计算(1) ( )( )( ) (2) ( )( )

(温馨提示:1、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应把除以一个数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统一成乘法来进行计算。2、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学一样。)

四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课本P59练习2,3题。(将完整的计算过程写在下面空白处)

五 达标测试:(独立完成)

1 填空:(1)2 的倒数与 的相反数的积是_______。

(2)(1)(3)( )=______。

(3)两个数的商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_________。

(4)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________。

2、计算:(1) (2)

(3)、 (4) ( + )

六 总结反思:

1、说一说:

本节课我学会了 ;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

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 。

2、:评一评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七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课本60页习题A组3,4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 课本60页习题B组1,2题。(要求:将答案直接写在课本上,明天课堂上用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

最新春教学课件(集锦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促进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栏目小编推荐的这篇“春教学课件”文章读完后会让你收获满满,我们将继续为您提供这方面的资讯!

春教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4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水”和“火”两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水”和“火”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二、学习生字

1、教学“日”字。

①今天,老师请大家来猜老师的画。

(师画一圆圈)请猜猜这是什么?

生:铁圈、盆子……

师 :(把圆圈涂成红色)你猜这是什么?

生:气球水果……

(师在圆外再添画几笔,变成了太阳。)现在你猜出老师画的是什么了吗?

生:太阳。

②太阳还有一个名字是什么?(日)

③出示课件,把太阳是如何演变成“日”字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实物太阳是如何变成“日”字的。

④你能编顺口溜来记住“日”字吗?(如:长长方方一个口,中间一排整齐牙。)

⑤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日”能和哪些字做朋友组在词呢?(日子、日头、六月一日……)

(运用猜画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思考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这个“日”字能和哪些字做哪友,激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教学“火”字。

大家看,这里有一个生字朋友急着要和大家认识呢?

①出示“火”字和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和下面的古字,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吗?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肯定学生的发现)这个字是我们祖先根据木柴燃烧的样子描画出来的,后来,经过慢慢演变,就变成了今天我们写的“火”字。

②谁会用“火”来组词或说一句话,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学生观察画面,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观察、思考、说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3、自主学习“月”、“水”。

课本54页还有两个有意思的字,你能自己看图记住它们吗?

①学生自主学习,练习比一比,说一说。

②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你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吗?

③今天学到两个新的笔画,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教师要注意强调“水”的第二笔叫“横折撇”。

(师生互换角色,给学生创设主动识字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地把自己的认识告诉大家,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巩固生字。

①小游戏:摘苹果。

(谁能把写在苹果上的生字或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对,谁就可以把苹果摘下。)

②你能用“日、月、水、火”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吗?

(学生学习生字后,经过游戏,进一步加深了印象,然后引导他们把一节课中学到的几个字运用到一句话或一段话中,既巩固对生字的认识又训练学生思维和说话能力。)

三、记忆生字的字形

1、导语:这些生字你们不仅认识了,而且在生活中学会了运用,真不简单!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呀?

2、复习2种新笔画“竖钩、横折撇”,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笔顺跟随,先写哪笔?再写哪笔?看看是怎样一笔一笔写成的?伸出小手试着在桌上按笔顺写一写。

3、请同学跟着老师一边书空笔顺一边说笔画。

依次出示:日、月、水、火

4、请同学拿出铅笔,把这4个生字按笔顺描红,一边描一边按笔画记忆字形。

四、融会贯通,反复练习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2、游戏巩固,两名同学一组,一名同学根据字形或其象形特征进行表演,另一名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字。

3、生字运用,在8个生字中选择喜欢的字宝宝,为它组词,再说一句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通过反复练读和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生字反复再现,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识字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尝试了自主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1、利用直观教具帮助识字。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识字方法和规律。

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始终是牵动教学的纽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体验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此时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学习的点拨者。

春教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培养学生锻炼自我,自立自强,能感受爱,回报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父亲是你的阳光,母亲是你的月亮,你是父母的希望;我们滋润着人间真情成长,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回含着感动地泪花畅想未来。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请看大屏幕,一同欣赏一组画面。(播放课件)

师:欣赏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三名学生谈感受)

师:是啊,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妈妈的爱是最无私的、伟大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妈妈?(生谈看法)我们就一起走进20课《学会看病》去了解这位母亲。(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师:请看自读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按自读提示自读自划,师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样?

四、拓展总结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生逐一回答。)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理解父母的爱。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

春教学课件(篇3)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春教学课件(篇4)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父、啦、鹦、鹉、悄”5个生字,会写“搭、亲、父”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突破重难点:

重点:了解翠鸟的样子和其捕鱼时的特点。

突破方法: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第2、4自然段认真品读,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翠鸟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展现,让他们更为准确地感受其样子美、捕鱼时动作快的特点。

难点: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突破方法: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引导学生从文中作者对翠鸟的细致观察与生动描述中感受“我”对翠鸟的喜爱,同时,还要借助画面,并从文中翠鸟“搭船”的行为中进一步体会翠鸟对人的信赖,从中真切感受人鸟共处的美好意境。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创境激趣法,借助游戏、多媒体课件、情境演示等方式,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画面中,体会文章的情感;点拨指导法,在学生感悟词句以及文章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予以点拨指导,让他们不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读中想象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将自己幻化成故事人物,体会人鸟情,激发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之情;情境表演法,在准确感知翠鸟捕鱼特点的同时,进行情境表演,不断深化对文中动作词的理解,并更好地体会翠鸟捕鱼的动作之快。

师生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翠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生字卡及“生字包”

学生:了解关于翠鸟的知识;自主阅读课文。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父、啦、鹦、鹉、悄”5个生字,学会“搭、亲、父“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翠鸟。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观图说图:

师:孩子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只小船。

生:我还看到了船头上站着一只鸟。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这只鸟吗?

生:这只鸟的嘴巴尖尖的、长长的,腹部是黄色的,翅膀上是蓝色的。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你喜欢这只鸟吗?

生:喜欢。

师:那么这是一只什么鸟呢?孩子们,你们谁能准确地告诉老师?

生:这是一只翠鸟,我是通过朗读课文知道的。

师:不错!你们对翠鸟了解多少呢?

生:我只知道翠鸟喜欢捕鱼,别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翠鸟的小知识,让我们一看吧。

2.课件出示翠鸟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师简单讲解,同时引出课题:这只站在船头的翠鸟这是要干什么呢?孩子们,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板书课题:搭船的鸟)。

3.指导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搭”读第一声,是指“乘坐”的意思。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插图,让学生通过聚焦画面对翠鸟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又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自主朗读,疏通词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朗读并想一想自己从听读中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的认知(知道了翠鸟的样子很美丽、了解了翠鸟会捕鱼……),教师肯定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同时引导他们自主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朗读,教师提醒他们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好的字词可以请教同学、老师,同时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

(1)认读生字小游戏:教师将写有课文生字的卡片放在准备好的“生字包”中,接着指名学生从中抽取生字卡片,然后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教师适时将读错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次进行易错读音生字集中强化朗读指导。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后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教师引导他们注意利用已有生字认知经验进行个性化识记(“鹦、鹉”两个字组合起来是鸟的名字,所以都有“鸟”,而左边的部分都是它们的读音……),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形近字比较、熟字加偏旁识记法等记住生字的字形。

(3)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等特点,看看在书写的时候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聚焦“翠、嘴、吞”三个生字,并指名三位同学板演生字,其他同学进行书写,教师适时进行修正与范写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翠”上面的“羽”要写得稍扁且竖钩变竖画,下面“卒”的中间部分要紧凑,另外最下面的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嘴”左边的“口”较小,右边上半部分的“此”写得略扁而宽;“吞”上展下收,上面的“天”撇、捺要舒展,下面的“口”则要写得扁而阔。学生根据教师的范写指导描红临写四个生字,同时书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检查书写情况,及时予以书写强调指导。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进行部分句段的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借助自主朗读与规范指导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夯实了字词句的朗读基础。

三、整体感知,认识翠鸟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每段话的意思。

(1)学生读书思考,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适时予以点拨归纳(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母亲雨中乘船去外祖父家;第2自然段写一只美丽的小鸟站在船头;第3自然段写小鸟引起了“我”的好奇;第4自然段写小鸟捕鱼本领很高;第5自然段写母亲告诉“我”小鸟是一只翠鸟)。

(2)指导学生试着根据每自然段的意思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用简单的话讲清楚即可,教师再次补充归纳(主要写了“我”在雨中乘船去外祖父家的途中发现并认识翠鸟的过程)。

2.过渡引入: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的翠鸟呢?孩子们,让我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翠鸟样子的段落,看看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黑板上张贴翠鸟的图片)。

(1)学生自读圈画,试着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翠鸟样子的词语。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样子美,同时引导他们再读文段,看看这段话中作者重点抓住了翠鸟样子的哪一方面特点来写的。

(3)学生继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这段话主要是抓住了翠鸟的颜色来写的,同时引导他们看看都写了翠鸟哪些地方的颜色。教师适时归纳板书:羽毛、嘴巴,同时出示翠鸟以及鹦鹉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翠鸟的色彩美(板书:色彩鲜艳),并与鹦鹉进行对比,体会其“漂亮”的特点。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翠鸟的样子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图文结合法,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文字的描述,建立了对翠鸟样子的认知,同时借助直观的媒体课件呈现,更进一步感受到它的美丽,初步激发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

这么可爱的翠鸟,它是搭船到哪里去旅行吗?孩子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搭船的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入学习

1.听写本课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对照大屏幕自主进行听写,然后反馈听写情况,教师抓住普遍出现书写错误的词语再次进行识读、书写巩固。同时指名试着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翠鸟图片,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试着描述它的样子,并说说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的(抓住它的颜色),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利用词语听写、用词语串讲课文等形式,让学生有效进行了认知学习,同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来描述翠鸟,巧妙实现了文本学习的内化过程。

二、精读课文,走近翠鸟

1.过渡引入:孩子们,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河面上行驶的小船上,你都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引导学生认真、正确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自己似乎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学生读书想象,与同学交流(似乎看到了雨下得很大,听到了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响……),教师适时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到看到的、听到的相关描写,体会雨下得很大的情形。同时抓住最后一句体会船夫在雨中摇橹十分吃力的样子。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注意读出画面感以及“雨大”的特点。

2.谈话激趣:雨停了,“我”看见一只美丽的鸟儿站在船头。孩子们,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你会有什么想法?

(1)学生思考交流:

生:咦?这是什么鸟呢?怎么会这么美丽?

师:是的,上节课我们已经见识了它美丽的样子,因为它浑身都是鲜艳的色彩。

生:它是什么时候飞来的呀?我怎么没有注意到?

师:雨太大了,你确实没有注意到。

生:它这是要干什么?难道是想跟我们一起去外祖父家?

师:对呀,我们这可是要到外祖父家去呢,如果不是,你为什么会站在我们的船头上?

生:我要是能把这只鸟带回家,让它做我的朋友该多好哇!

师:确实是一只人见人爱的鸟儿!孩子们,课文中的“我”跟大家的疑问差不多,小脑瓜里一连冒出来三个问号。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2、3自然段,注意读己的疑问语气。

(2)课件出示第2、3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强烈的疑问感觉。

(3)讨论交流:当你读到第3自然段时,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体会“我”善于观察思考的特点。

3.过渡:这样一只美丽的翠鸟,还有一个本领呢,孩子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翠鸟的“本领”是什么。

(1)学生阅读交流(捕鱼),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这段话中作者是抓住翠鸟捕鱼时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动作快,同时引导学生再读这段话,看看自己都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翠鸟捕鱼动作快的。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板书:冲、飞、衔、站、吞。

(3)课件聚焦这几个动作词,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都是动作词……),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从这几个动作词中体会翠鸟捕鱼动作的神速,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整个捕鱼、吃鱼动作。

(4)情境表演:指名佩戴翠鸟头饰,表演翠鸟捕鱼的过程,师生,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再次抓住四个动作词体会动作“快”的特点。同时播放翠鸟捕鱼的视频,引导学生边看边深化感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强调几个动作词。

4.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看“我”是如何了解关于翠鸟的知识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母亲告诉我”这句话,懂得学习不一定都是来自课本,还有其他的途径(如观察自然、询问他人等)。指导朗读,注意读出“我”豁然明白的感觉。

5.指导学生将课文连起来朗读,注意读出翠鸟的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角色体验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幻化成故事人物,并在此过程中自然融入到课文画面中,真正实现了近距离了解翠鸟的学习目标。

三、拓展延伸,课堂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从中都体会到了文中的“我”怎样的情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翠鸟的感知,从中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板书:爱动物),并引导学生想象人和鸟共搭一船的画面,接下来的故事可能会怎样(翠鸟会继续站在船头捕鱼,一直到“我”下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从画面中体会人鸟和谐共处的美好感觉,同时体会“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补充板书:爱自然)。

2.教师:正因为人不伤害鸟,才欣赏到了鸟的美丽与可爱。更因为鸟不害怕人,才出现了这么和谐、美好的画面,才发生了这么温馨、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做个爱鸟爱自然的人吧,相信你也会遇见很多美好的瞬间。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第一次独自在家作文

第一次独自在家作文 独自在家作文 11-03

创新心得体会集合

创新心得体会 11-03

最新:那些晚安的话(经典篇)

经典劝酒的话 经典晚安语录 03-21

三八妇女节节日祝福(推荐200句)

三八妇女节节日祝福 11-03

大学求职自我评价通用10篇

大学求职自我评价 求职自我评价 11-03

上课通知模板范文(集锦4篇)

上课通知 04-06

西游记读后感分享

西游记读后感 11-03

物业合同

物业合同 11-03

经典搞笑语录58句

搞笑语录 11-03

医师培训总结集锦15篇

医师培训总结 11-03

社区党建工作总结(推荐七篇)

社区党建工作总结 社区党建工作 11-0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