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墨子观后感

这是我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一篇“墨子观后感”文章。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能够在线观看大量电影,经典情节常常让我们难以忘怀。观后感是对作品深入理解和分析的总结,从他人的观后感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同于自己的感悟。那么如何将内心的感悟写入观后感呢?希望阅读本文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第一课观后感七篇

墨子观后感 篇1

读《墨子》

陆怡卿先秦,无疑是**的时代,不仅琴瑟流行,而且中国乐器中很多成熟的大小型乐器都来自那时乐人的创造,譬如磬,排箫、羌笛、箜篌、角、笳、战国编钟或鼓等等……,而且还出现了儒家最系统的**理论著作:公孙尼子的《乐记》。这本书是自上古《乐经》失传后,唯一真正对中国后世乐人有着深远影响的**元典。

据说公孙女是孔子的**,其对**的态度自然在书中有所体现。

对于墨子的这一主张,我们今天只能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了。毕竟,*本身是清白的,更别说听**可能无法入国,这太耸人听闻了。我们知道,墨子主张“兼爱”,他就不想想,如果**能为众生的疾苦带去欢乐,不一样是一种伟大的“爱”吗?

但在能源越来紧缺的今天,墨家提出的“节用”却值得我们重视,这对于社会和谐大有裨益,正如陈兴周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墨家提出的“节用”并不是消极地缩衣节食,更重视的是“强本”,更明确地说就是在节俭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增收,并把此法看做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措施。他强调人要“强力从事”,要人们加强生产,发展经济。墨家提出的“本”,是指“财源”,指发展生产,强力从事。

“强本”,就是要广泛地发展生产,广求经济效益,以“兴天下之利”,供及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之需要。墨子在《公孟》中说,国家富强,是因为人民从事生产所以才富强;如果停止生产,这个国家就不会富裕。因此,人们只有“强力从事”,国家社稷才“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

“强力从事”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重视生产劳动,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努力营造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墨子观后感 篇2

因为喜欢林徽因,所以在看完林徽因的各种传记之后对她身边的人也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是一年前就买了,一直积灰,从杭州到上海,跟着我也是奔波,最近花了两个晚上的闲暇时间读完。

张幼仪,以前除了知道她是徐志摩的原配之外,对她知之甚少,当然现在知道的也并不多。不过是对她的一生几个重要节点有所了解,进而有了一些感触而已。以前她在我眼里是徐志摩抛弃的发妻,而现在她就只是张幼仪,不是一个被冠以他人名字的附属品,而是以一种独立的人格和个体的存在。

张幼仪的一生被她自己分为了两个阶段,去德国之前和去德国之后。

去德国之前,她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遵从婚姻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徐志摩。婚后照顾丈夫、儿子,常伴公婆膝下。把一个旧社会女子的本分演绎的`淋漓尽致。即使在这期间,他的丈夫对她冷漠无视,她还是愿意在徐国外求学期间,远赴大洋彼岸照料他的衣食起居,字面意思,不是举案齐眉那种照顾。这期间,她为父母、为丈夫、为儿子,就是没有为自己而活。唯一一次有想要去延续因结婚而中断的学业想法,也因为这期间要花费过多时间无法照顾婆家而放弃作罢。即使做到如此,徐志摩还是提出了离婚,在她以怀孕作为筹码想要挽留住这段婚姻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丈夫让其打胎的建议和消失的局面。彼时他们在伦敦,与之有关的还有个地方叫康桥。

去德国之后,张幼仪生下了次子彼得没多久徐志摩找到了她,找她并不是来看孩子或者再续前缘。而是要求她签署离婚文件,而这份离婚文件也作为当时国内轰动一时的新旧文化变革的鲜明旗帜。至此,以前对于张幼仪来说是城堡和壁垒的婚姻彻底崩塌,她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自己和儿子的身上,去柏林进修幼儿教育同时照顾儿子。可是生活的重击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彼得在不到三岁的时候患病去世,中年丧子这对任何人都是无法承受的巨大打击,但是也是因为种种磨难才让她变得坚强吧,至此之后她的人生才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一无所惧。

她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先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来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同时,担任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后来还参与国家社会党,管理该党财务。一路走上人生巅峰,无比风光。

这本来应该是一部女子励志奋斗史,通过自己的努力蜕变,华丽转身。但还有一点小细节需要关注,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签下离婚文件的时候,支付给她5000块钱。1922年的5000块钱是什么概念,我不知道哈哈哈哈,只想说作为富商之子,徐志摩出手真的大方。回国后徐家父母每月会给她300块钱当作生活费,后来徐申如也就是徐志摩他爸还把上海的一处房产赠与张幼仪,保证她在上海衣食无忧。至于她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厉不厉害,这个肯定不排除个人cover这个职务的能力在,但是她哥哥张嘉H当时可是中国银行总经理。再来说说这个服装公司,开业当天来了诸多明星记者,还能找来当时南唐北陆两位民国头号交际花站台。这个排场之于今天的某几百强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做三点总结。

1、爱情这个事情非常奇妙,刻意为之委曲求全从来就不会有,即使你变得比以前更好更优秀。

2、成功是有先决条件的,不管是财力还是权利。一个好的出生和社会关系就已经成功一大半。

3、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是改变糟糕生活的原动力,作为普通大众,鸡汤少喝,站起来,走出去,走踏实。

墨子观后感 篇3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题记

正如余秋雨所说,墨子的全部都是黑色的,他如同黑色的旋风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但是又有多少人会记得他的作用呢?他是普通百姓的代表,他是社会底层的代表,当然不可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认可,因为封建帝王是要家天下的。

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而他自己则是将这个理念带到了那样黑暗的时代,不知是墨子的悲哀,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孔子的名声远超过墨子,可是谁又能将墨子的功绩抹杀呢?他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中。

其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也正是靠的这种兼爱思想吗?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哪一次成功的战役不是靠人民的力量,那一次不是集体的智慧。现在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所以我们要感谢墨子,是他的思想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更要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泉涌报,墨子的理念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成功,就算我们不高呼拥护墨子,最起码也要能够记住他。

上为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那么从个人呢?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任何人没法比的,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逆子”呢?或许他们就没有感恩的心,父母的含辛茹苦,换来的却是冷眼相对;父母的辛勤浇灌,换来的却是心灵折磨,或许不能这么的武断吧,毕竟还有那么多的有良知的子女,卧冰求鲤,那是多么的让人感动,扇枕温衾,那是多么的让人震惊,鹿乳奉亲,那是怎样的感恩!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或许我们不需要一饭千金,但是我们任然需要学习感恩的精神,人生不过区区八十载,当你步入晚年之时,在想感谢帮助过你的人,也许时间也不允许了。感恩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在心中感恩,不如在行动中恩,不要让感恩只是浮于表面,成为空中楼阁。

墨子观后感 篇4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现象。然而在这些学派中,脱颖而出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这八大家。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余学派也就慢慢沉落下去了。儒家的思想我也曾经拜读过,说的一些大道理也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但可能是90后的一些叛逆心理,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为什么要遵守你给我定的规则理论去学习努力呢?在这方面看来,我感觉《墨子》一书能比较明确的阐明事例。

 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众人的要求为务实、节俭、兼爱、非攻,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都比较适合,其中不乏为官者。但是有另一种感觉,他要求的太严格,对于像我这种懒惰的人并不适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墨家的思想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喜欢把墨家比做一个国家,因为它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很像一个政权。在这方面我又感觉到他和法家有些相像,也许这就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取所长。例如,《亲士》这一篇就很明显的表现出儒家思想。

 读《墨子》一书,也必须承认墨子本人的博学,因为其中包括了很多东西,例如,政治、军事、哲学、自然科学。对于政治中的兼爱非攻我感触颇深,他让我想起了民主这个名词,君臣、父子、兄弟都应平等的相互关怀,对于社会上的民生问题,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为官者与平民者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是相互缺少关怀的结果。

 对于墨子的“天志明鬼”我是很不赞同的,因为可能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把这个缺点归咎为当时人们对自然认知的局限性。但书中所提的人民拥有权力来反抗不义的政府,让我更觉得这是一个进步。因为从古至今无论哪个人谋反都被认为是乱臣贼子,我们看看岳飞的一生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愚忠。

 在谈论尚贤者时,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现在国家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择优为官的原则。对于“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这一主张我非常的赞同,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出身,现代社会中所谓的英雄不问出处,和几千年前墨子的言论相照应。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是历史的'传承,也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现在所有努力学习的贫苦学生的一种勉励。

 节用节葬这一点更符合现在所提倡的节约型社会,看看现代社会的富二代浪费自己的长辈用鲜血换来的基业。不懂得什么叫做节俭,难道他们忘了么?富贵不过三代!接着看看墨子的另一种思想,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逻辑学思想。

《墨子》的守城篇,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没有想到的是,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能够和军事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倍感意外,唯一可惜的是这一硕果没有被传承下来。

 现在社会中,我们总是强调一个名词,就是和谐。《墨子,兼爱》强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现在的人们,又有多少人能成为“仁者”,在经济的浪潮下更多的人想成为“利者”,而非“仁者”。我只希望大家能多读一读《墨子》,学会做一个仁者。

 我们不得不谈一谈墨子本人,一个拥有着黝黑的面孔,衣衫褴褛的独行侠。曾经拜读在儒家的学派中,但是儒家的“忠孝义信”,对于拥有着反抗心理的墨子来说并不适合,因为墨子曾经是一个剑客,他所追求的是义重于一切,再看一看他自己组建的墨家军保护弱小的行为,这充分的证明了他的为人。《墨攻》这部电影就是对墨家军最好的呈现。

 墨子在谈论战争中所说的不战而去屈人之兵,在未开之时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此前我总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现在改变了想法,其实最好的防守就是告诉对手我们很强大,你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他对于兵器的改造让我佩服,他的墨家军更让我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特种部队。他的国防理念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现在我们看看春秋的几大学派,儒家太过于愚腐,又有些空想。如果遇不到明智的君主国家就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道家,太过于碌碌无为,总是追求自己的个人修养,无益于广大民众,更无益于国家。法家,太重于个人的权力之争,而墨家综合各家之所长,唯一的缺点就是鬼神之说,但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在遥远的古代所谓的神灵无非就是正义的使者。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堕落的灵魂,更可以改变世界,如果汉武帝独尊墨家,现在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就不会出现中国屈辱的百年。在未读《墨子》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人,现在为了所谓的仁者而奋斗,因为我始终相信历史中传承的一句话——仁者无敌。

墨子观后感 篇5

我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派别,被后人称作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则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派别。其中墨家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学派。一方面墨家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思想政治团体,它的学说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当时的显学。战国中期的大儒孟轲曾这样描述过墨家的势力:“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另一方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家沉寂了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它的学说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引起了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但同时也给对墨家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为后世对先秦墨家学说的记载和评述太少,所以可供我们掌握和利用的资料也就相应的少了,这与对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时期记载墨家学说的《墨子》一书在我们对墨家的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墨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学术界对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许多问题上学者们的争议却很多,而学者们在对自己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和对他人观点进行批驳时,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样的史料。于是在拜读了这些学者们的长篇大论后,更加感到了对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确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墨家学说的实质。

《墨子》这部书综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学说有关各个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 “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墨子》一书中的尚同篇首先阐述了确立“尚同”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墨子认为要救世之乱,就要建立政治,国家,刑罚制度,即立“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那么在这里人们就有一个问题,即“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否必然导致人们的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结果?因为许多人发现人们之间“义”的不同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彼此的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义”。而这样一来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因为再进一步分析,虽然有上面的情况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彻底地排除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情况的发生。那么就整体而言,这就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不是说有一次“义”的不同就必然导致一次非他人之义,而是说在“义”的不同和冲突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有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不了从而导致非他人之义及交相非的情况产生,所以说墨子的这个立论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明白了这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才能避免天下乱若禽兽然呢?墨子认为只有设立正长一同天下之义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但是这里就又有问题了,即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最好的吗?

以上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若两个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因为我们知道不“一同天下之义”世界仍可以和平的发展,天下并没有乱若禽兽然,现实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也不难回答,求同存异这样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显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应该看到我们轻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而经过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怎样最快的从北京到达上海是乘坐飞机,而这样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正确的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吗?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来并被实施吗?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不能说其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就整体而言,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确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

墨子观后感 篇6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师诞生的时期,中国古代哲学翻开了新的篇章。当孔子的名声已经走出国门;他在五大洲和四大洋留下了脚印。另一位大师的名字似乎被忽略了。他就是墨子。

当大家都陶醉庄子的缥缈的世界,列子玄幻的神话传说,韩非子的铁血野心,孟子的远大理想,老子的安然平淡,墨子,却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执教者,也曾盛极一时,成为了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显学。战国初期,大有超过儒家之势,致使荀子哀叹“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儒家虽然高唱民贵君轻的口号,但实际行动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其核心思想是巩固君主制,安抚人民,使人民履行职责,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当然,就当时来说,确实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强大而稳定的君主制意味着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

回头看看墨子,也是主张仁政,墨子不仅是同情还是真抓实干的帮助穷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尚同”、“节丧”、“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这十大理论,该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俗化的。

墨家思想中唯一的神秘观是相信鬼神,但这不会改变整个墨家制度的高度。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禁欲主义的生活和无私的行为将不会有普遍和长期的吸引力。

此时,我真想借一双手帮我转交墨子一封信:

墨子,谢谢你让我明白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让我的生命拥有最持久的力量。苍茫中,我看到了那塞下骑着春牛缓缓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功遂身退,天之道。

”也望着那杏坛上侃侃而谈的翩翩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我看到了临淄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也见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恍惚中,我看到了你,你没有选择退休,也不想整天和你无意义的辩论。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观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若“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的坚定不屈。

我还看到了一位穿着补丁衣服,蓄着长长胡须的清瘦老人,带领着**们躲在屋檐下避雨,虽为狼狈,但很坦然,呵呵笑着,明亮的目光穿透朦胧的雨帘。

无论如何,墨子也是一个不在乎现实和个人得失的理想主义者。

我敬你,墨子。

墨子观后感 篇7

原文: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物牛羊、豢犬猪,絮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J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管理感悟:无论是管理企业也好,还是治理国家也好,都需要“法治”,

对企业而言,“法治”的根本就是建设适宜资方与劳工方面的规章制度,还有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规章制度,以企业利益为上。对国家而言,“法治”的根本就是所有一切都依照宪法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以人民利益为上。无规距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其法度。制定管理企业的规章制度,要以当时内外部实际环境为主,要以大部分员工们参与制订为主,这样的企业“法治”,才能够得到企业大部分人的认同与意愿遵守,才能够使企业获得长治久安与长期生存发展的保障。“法治”的内涵是要体现大多数的想法与集体意志。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凭某个独断专行的领导者“想决策拍脑袋、做承诺拍胸脯、出事情拍屁股”,这样的“三拍”领导决定。而应该是集思广益,集中大多数人的智慧而形成的企业的规章制度。而且企业的规章制度,应该让员工容易理解,容易执行。也就是规章制度要简明扼要,不要搞得很复杂与很繁琐。历史上刘邦攻入秦王朝咸阳时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法律,就是简单扼要的法律法规的典范,这条法律奠定刘邦的政治威望与西汉法律基础。所以,企业要从中学习而受益。“法治”的精神是敬天爱民。也就是说“法治”要是“善法治”,而非“恶法治”。秦始皇王朝的法治基础是“恶法治”,所以,这个国家传了二世就灭亡了。我国现代的法治是“善法治”,所以才使得我国渐渐强盛。因此,企业的“法治”不是靠禁止与惩治作为“法治”基础的“恶法治”,而应该是鼓励员工为企业作贡献与奖励创新作为“法治”基础的“善法治”。但现在的我国的企业的规章制度,有一些部分都偏向于禁止与惩治的“恶法治”。而且违反禁止与惩治规章制度的人,大部分都是制订这些制度的管理者,所以,造成了企业的禁止与惩治的规章制度,只对下,不对上。

敬天的意义在于爱民。企业管理者热爱企业,那么就会爱护员工;如果不热爱企业,那么就会把员工当成奴仆与仇敌。企业的伟大,在于对员工们爱护,在于企业鼓励员工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企业管理者只有鼓励员工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反对员工们互相憎恶互相残害,才能获得企业的凝聚力,做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员工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能给企业带来好运与吉祥。员工们互相憎恶互相残害,能给企业带来厄运与祸患。员工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就会尊敬上司,团结同事。员工们互相憎恶互相残害,就会有贬低上司,排挤打击同事的现象大量涌现。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是团结合作的基础,互相憎恶互相残害是内讧内斗的基础。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016170681,电子邮件:sb76218@

墨子观后感 篇8

《墨子》一书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的总集,主要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墨家思想领域极其广泛,有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等,其中逻辑思想尤为突出,堪称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墨子,生卒年不祥,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一书的思想极其丰富,单用两千字定是写不完的,故选取其中两方面,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两方面浅谈一二,若有不对之处,缘我学识浅薄也。

首先,是“兼爱”,记得高中历史课本必修三第一章讲的便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介绍到了墨子,当时只是简略的介绍,后来进了大学,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才真正知道了墨子以及他的思想。

“兼爱”是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墨子的所谓兼爱就是天下人彼此相亲相爱,由此可知,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是臣不孝君,子不爱父,父不尊兄,反之,君不慈臣,父不喜子,兄不爱弟,以及盗贼四起,诸侯相攻等,“皆起不相爱”。因此,墨子指出“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在当时的贵族的道德观中,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当今社会,也或多或少有些体现。

兼爱分上、中、下三篇,感触最深的是上篇中的第二个,“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不孝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大致意思就是,天下人相亲相爱则治,互相仇恨则乱。即使在现在,这个道理也依然实用,大家都相亲相爱,那么整个世界都是相亲相爱的,那也就没有盗贼,没有罪犯,有可能连监狱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那只是一种理想社会,现在想实现还是比较困难的。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一定的空想性。

其次,是“非攻”,“非”是非议、谴责的意思,“攻”是指非正义、侵略性的战争。他认为,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就是不正义的“攻”,“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造成人民死亡,田园荒废,天下大乱,墨子的“非攻”就是谴责这种侵略战争,但是,对于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那样的讨伐暴虐君王的战争,墨子认为是为人民除暴安良的战争,他极为支持。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来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诤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臣务矣。”这是“非攻”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大致意思是若有谁挑起战争,群起而攻之,大家要互帮互助,帮助弱小的国家。

个人觉得,兼爱和非攻具有相同之处,都包含着大家要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意思,墨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多么的受欢迎,墨家学派是各派中的显学之一,它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主张平等,兼爱,非攻,尚贤等,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力倡“节用、非乐”以发展社会生产,在各派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一大源流,影响极其深远。

总之,墨学内容浩瀚而深邃,墨子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彗特别是墨家追求平等、兼爰的政治理想,务实求利的经济理论、防御战争的思想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的求实精神,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其哲学上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逻辑理论等,在先秦文化思想史上成为一面无与伦比的旗帜,是我国甚至人类思想宝库中的文化瑰宝。

墨子观后感 篇9

原文: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I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m。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管理感悟:开拓市场,要以勇敢为本。对员工去世或者员工直系亲属去世,一定要隆重办追思会仪式,高管参与吊唁活动要以哀痛为本。任命各级管理人员,虽说要考查他们的才能与学识,但重点还是以他们的品行为本。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才晋升到高管的职位。没有品行的人,不能让他们晋升到高管一职。如果任命没有品行的人担任高管,哪一天把企业搞得危机四伏,或者鸠占鹊巢,到那时就悔之晚矣。根基不牢的人不适合当管理者,不要期望他们能把企业搞得蒸蒸日上,因为不服他们的人多。高管连员工们都不亲近,都不爱护,还视同仇敌,就不要期望能招徕五湖四海的人才。亲戚都不亲附于管理者,可见管理者不适合处理人际关系,不适合与其它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管理者做一件事情,虎头蛇尾,都不能善始善终,就不要给予他承担更大的重任,就不要让他处理更多的事务,

主要是怕他把事情搞砸。如果员工连一个事物都搞不明白,可以看出其见识并不广。以小就可以见大。

管理者要治理企业,必定要能明察左右下属来使其他员工臣服。管理者明察左右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修养提高后,还是遭到他人的诋毁,这时就要学会反省自己。通过“三省吾身”来减少他人的怨言,使自己的品性也得到提高。对他人诬陷与恶毒的话,是因为工作中难免得罪人或者让其他人嫉妒造成的,不要听它。对 与攻击他人的话,是因为他人让自己不爽或者他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不要说它。伤害别人的刻薄想法,是因为自己仇恨他人与怨恨他人,想要报复他人,不要放在心里。这样做,管理者面前那怕就是有再多的专职、专业搬弄是非的人,也就无处可依,无计可施,无济于事了。管理者努力工作,则日渐强大;如果安于享乐就会日渐苟且;如果恭敬他人行为庄重,就会日益繁盛。

管理者的处世原则是,贫穷的时候要廉洁,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己;富贵时要讲义气,施舍钱财救济他人,不做伤害与出卖朋友、损害朋友的事情;爱护周围活着的亲朋好友、员工们,哀悼那些去世的亲朋好友、还有员工及其他们的直系亲属。这四种行为,是要发自内心情感所做,而不是虚情假意所做。埋藏于内心的,应该是对国家、社会、组织、家庭无尽的仁爱;表现在行动上的,应该是无比的谦恭;说出口的,应该是无比的典雅。意志不坚强的人,才智不会通达。说话没有信用的人,行动没有结果。对那些占据财物而不懂分享的人,不值得与他们交朋友。不信守原则,辩别事物不广博,分辩不清是非的人,不值得与他们同行。根基不牢的枝叶会有危险,不修身的人会堕落。源头浑浊的水不清澈,不守信用的人名声会败坏。名声与赞誉的增长,是因为管理者成就了事业才得来的。空谈的人很少行动,善于辩论也没有人听他的。出力很多但爱夸耀的人,就算他很辛苦,也没有人认可他。聪明睿智的管理者,心里明辨却不多说,做得多却不夸耀功劳,所以这样的人就会名扬天下。话不在多而在机智,不在文雅而在明确。失败的人,是既没有智慧,又不能明察事理,又加上自身懈怠懒惰。善行要靠内心的支持才能够长久保持。行为要靠自身的理解才能够树立。名声与荣誉,收获与建立不容易,这需要管理者身体力行才能达到。重利而轻名,不能使自己的声名远播,不能使自己德才兼备。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016170681,电子邮件:sb76218@

墨子观后感 篇10

墨子之修身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思想对我国近代具有重要意义。《修身》这篇文章我认为对我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下面是我对这片文章的一点感触。

这篇文章大概说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贤士的问题,也就是修身的问题。因此,修养不仅是君子的个人修养,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

笔者认为,君子必须勤于修养,安定下来,奠定基础。切莫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所谓“誉不巧立,名不简成”切忌内在懒惰,外面矫饰,自我浮夸,欺世盗名。在文章中,作者不下三次提到“反之身”,意在提醒大家要反求诸己,克己内省,大炼内功,要老老实实修炼自己。

常读该文,可以令人警醒。文中不乏励志名言,比如:“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等等。

道家、儒、墨都强调修身,但内容和目的不同。以儒家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核心价值观。儒生们都希望通过内心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然后步入仕途,凭借个人“至善”的道德,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成为安定天下的“外王”。

儒家修身目的是“内圣外王”“超凡入圣”。以道家来说,他们提出了"抱朴守真"、"柔弱不争"、崇俭寡欲的修身原则,倡导了"行不言之教"与"以养促德育"的教育方法以及"致虚守静"和"绝圣弃智"的修身之道。道家修身的目的是“顺应自然”“转俗成真”。

不管是“超凡入圣” 还是“转俗成真”,儒家和道家,无疑最终都走向了“内求诸己”的单向通道。墨家与儒道两家最大的不同,是内外兼修。墨家在“内求诸己”的同时又有非常明显的“外求诸法”思路。

从“内求诸己”的方面来看,墨者有五求:“信”“义”“爱”“智”“行”。从“外求诸法”的方面来看,墨家也有五求:

“天”“法” “道”“术”“器”。 墨者修身的目标是:内修则生则见爱,转知成智,安心立命;外修则以兼易别,以术见道,以法顺天。

正是基于这种内外兼修的思路,墨家提出了“厚乎德行,博乎道术,辩乎言谈”的贤者修身标准,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墨家主张:在生命领域,墨家主张敬上天鬼神,坚信上帝兼爱的道,非命自强,重信贵义;在社会领域,墨家主张不相攻,兼相爱,交相利,选贤任能,上同法仪,以“兼王之道”“除天下之害”;在自然领域,墨家积极**自然,发现规律,搞发明创造,以“器”和“术”来“兴天下之利”。墨者深信,以此修身才能“为士于天下”

最后一点,那么修身对我们大学生到底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文明修身。何为文明修身?不管是生活中一个言谈举止,还是一个具体的实际行动都可以反映你的文明素养。

“修身”对于大学生而言,不是一个口号。一个人的言行总是可以毫无保留地反映他的个人品质。一个人可以高声宣称他是“文明的”,但是当他随口吐痰,乱丢乱弃,或者上课时对老师不尊重,又或者在校园里男女之间搂搂抱抱等等,我们便不得不开始轻视他。

一个人是否文明,并不取决于他是不是大学生,也不取决于他受过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他的言行是否符合他所受的教育,是否符合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今天在我们的校园中,并不乏当众乱骂粗话者,并不乏随口吐痰者,也不乏乱丢乱弃者,或者辱骂老师者。作为祖国的希望和社会的未来,有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在想,这些人怎么有资格上大学?

文明修养不是一天两天。我们需要的是坚持。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其实,文明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我们没有的,关键看他们是否有信仰到底。

其实很多同学都能认识到修身的重要性,都能去做,但是长期身体力行起来就困难了。文明修身不能浅尝辄止,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坏习惯就会逐渐改变;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好习惯才能形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学生提倡文明不能一味喊口号,走形式,应该把文明意识融入点点滴滴中,从你我到校园,从高校到社会,文明之花就会遍地开放。净化心灵,淡定远行,让我们大学生将文明修养进行到底。

墨子观后感 篇11

《墨子》一书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的总集,主要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墨家思想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其中逻辑思想尤为突出,可以说是秦前期逻辑思想史的奠基性著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墨子,生卒年不祥,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战略家。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建立了以套以几何、物理、光学为突出成就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又分为三派:相里墨家、相夫墨家和丹棱墨家。

其**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一书的思想极其丰富,单用两千字定是写不完的,故选取其中两方面,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两方面**一二,若有不对之处,缘我学识浅薄也。

首先,是“兼爱”,记得高中历史课本必修三第一章讲的便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介绍到了墨子,当时只是简略的介绍,后来进了大学,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才真正知道了墨子以及他的思想。

“兼爱”是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墨子的所谓兼爱就是天下人彼此相亲相爱,由此可知,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是臣不孝君,子不爱父,父不尊兄,反之,君不慈臣,父不喜子,兄不爱弟,以及盗贼四起,诸侯相攻等,“皆起不相爱”。因此,墨子指出“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在当时的贵族道德观中,墨子的爱情观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在当今社会。

兼爱分上、中、下三篇,感触最深的是上篇中的第二个,“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不孝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大致意思就是,天下人相亲相爱则治,互相仇恨则乱。即使在现在,这个道理也依然实用,大家都相亲相爱,那么整个世界都是相亲相爱的,那也就没有盗贼,没有罪犯,有可能连监狱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那只是一种理想社会,现在想实现还是比较困难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一定的空想性。

其次,是“非攻”,“非”是非议、谴责的意思,“攻”是指非正义、侵略性的战争。他认为,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就是不正义的“攻”,“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造**民死亡,田园荒废,天下大乱,墨子的“非攻”就是谴责这种侵略战争,但是,对于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那样的讨伐暴虐君王的战争,墨子认为是为人民除暴安良的战争,他极为支持。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子墨子曰:

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来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

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

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诤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

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臣务矣。”这是“非攻”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大致意思是若有谁挑起战争,群起而攻之,大家要互帮互助,帮助弱小的国家。

个人觉得,兼爱和非攻具有相同之处,都包含着大家要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意思,墨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多么的受欢迎,墨家学派是各派中的显学之一,它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主张平等,兼爱,非攻,尚贤等,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力倡“节用、非乐”以发展社会生产,在各派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一大源流,影响极其深远。

总之,墨学内容浩瀚而深邃,墨子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彗特别是墨家追求平等、兼爰的政治理想,务实求利的经济理论、防御战争的思想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的求实精神,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其哲学上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逻辑理论等,在先秦文化思想史上成为一面无与伦比的旗帜,是我国甚至人类思想宝库中的文化瑰宝。

墨子观后感 篇12

原文: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酢Jネ跻晕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缔络之中,足以为轻且酢=鞔嗽蛑埂9适ト酥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故民衣食之财,家足以待旱水凶饥者,何也?得其所以自养之情,而不感于外也。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当今之主,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燠,夏则轻酰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骊,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为知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是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

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虽上世至圣,必蓄私,不以伤行,故民无怨。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

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

管理感悟:管理企业最怕就是劳民伤财,最后都是钱都打了水漂。企业会在这几个方面劳民伤财,一是在采购方面劳民伤财。二是在办公室装修方面劳民伤财。三是在企业庆典方面的劳民伤财。四是公司用车方面,公司招待费用,公司出国考察与学习方面的劳民伤财。五是在管理费用与办公用品方面的劳民伤财。六是雇佣庸碌员工方面的劳民伤财。七是管理形式主义与乱决策、乱变革导致的劳民伤财。八是不合理控制营销方面的费用导致的劳民伤财。管理者不勤俭节约,且劳民伤财,则底下员工就会学样,如此以来,企业奢靡之风弥漫。长此以往,企业的有效资金被占用,成本大增,让企业对财务重荷难以承受。管理者想要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要节俭。管理者想要企业大乱,骄奢淫逸与奢侈浪费、劳民伤财是最有用的手段。在企业中大兴节俭之风,能使企业有大量的资金可用。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既能企业有钱应付突发的变故,又能让员工们容易治理。奢侈的管理者去管理奢侈的员工,这个企业迟早大乱。首先,提倡节俭,应从办公楼、工厂、办公室着手,整顿工作环境的奢侈。其次,提倡节俭,要从服装服饰方面着手,整顿穿着方面的奢侈。再次,提倡节俭,要从吃饮食方面着手,整顿吃饭方面的奢侈。再其次,提倡节俭,要从坐飞机、坐火车、坐汽车、坐船方面着手,整顿乘坐交通工具方面的奢侈。最后,提倡节俭,要从男女关系方面着手,整顿性关系方面的奢侈。贤能的管理者,注重节俭。而昏庸的管理者,则非常喜欢奢侈。节俭使企业兴盛,奢侈使企业灭亡。管理者强力提倡节俭,自身实行节制,那么一切就会和谐。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 13016170681,电子邮件:sb76218@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医学生自我评价(必备11篇)

医学生自我评价 11-04

土地承包合同书集锦十一篇

土地承包合同书 11-04

[观后感推荐] 初一观后感:《夺冠》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 06-15

学校一周工作计划

学校周工作计划 11-04

送给家长孩子的寄语67句

家长寄语 11-04

有关墨子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墨子读后感 01-08

孝敬的演讲稿(集合十篇)

孝敬演讲稿 11-04

有关写感恩父母的句子127句

感恩父母句子 11-04

天冷降温的文案(推荐63句)

天冷降温的说说 天冷降温的温馨关心语句 11-04

新冠疫情防控标语44条

新冠疫情防控标语 新冠防控标语 11-04

清净的句子200句

生活清净的句子 心境清净的句子简短 11-0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