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长江之歌教案

【#范文大全# #长江之歌教案实用#】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长江之歌教案”的优秀文章,建议您将本页收藏以便日后查看。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制作自己的教案课件,但需要注意教案课件中知识点的设计。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上应用,以实施素质教育。

长江之歌教案【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江之歌》,我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特点。

《长江之歌》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这是一首抒情诗,歌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根据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积累“丰采”等词语。能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有关长江的资料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等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课文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由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深入理解诗歌意思,体会长江的宏大气势。

教学难点定为紧扣中心句,通过文本的细读、资料的交流、影片的欣赏和歌曲的学唱体会情感,引发共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主要采用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采用欣赏、思考、讨论和朗诵的形式。

本课主要是通过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欣赏和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我设计了《长江之歌》专题网站,网站分为6个版块:“了解长江”“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精读入情”“拓展学习”“练习巩固”。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欣赏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片断。

本课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此片当年创下了至今仍无法打破的40%的收视率,以此为本课的切入点,配上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老师极富激情的解说以及精美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

然后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的学习。

此时让学生聆听虹云老师朗诵的《长江之歌》,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聆听之后,学生会对朗读跃跃欲试,于是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初读感知”。

明确初读要求:1、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点击图片进入课文。2、找出不懂的字词,两人一组讨论解决疑难。3、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请相互评价。初读过后可以检查生词,检查诗歌的朗读。

本诗中心明确,情感突出,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与分析,而是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体会、感悟深刻的爱国情感。所以我设计了“细读感悟”和“精读入情”这两个学习环节。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我便把中心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勾画相关词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这首诗歌气势昂扬,富有激情,是一篇难得的朗读佳作。所以在交流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背景音乐,比如选择《在灿烂的阳光下》,点击打开,就可以朗诵了。在感悟完整首诗歌以后,学生还可以自选音乐练读整首诗歌,然后在班内展示。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主角,所以我设计了“拓展学习”这一环节。

在这里学生会欣赏到有关长江的一些诗句,我还插入了一些相关链接,有赞美长江的散文诗、文章,描写长江的成语等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欣赏之余,我引导学生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

这首歌旋律激越,会将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这时可以适时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为他们澎湃的情感开拓一个突破口,从而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做到了优化导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自主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的理解还很浅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妥之处,请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长江之歌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母亲河礼赞》。《长江之歌》是电影专题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

二、说学情:

七八年级的学生中一大部分已处于变声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的声音不稳定,发声持久性差,唱歌费力,还有他们虽然喜欢听影视音乐,但更多的是关注剧情,就音乐与画面,音乐与剧情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江之歌》旋律,用亲切,真挚的感情演唱。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音乐体验,歌唱模仿,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分小组合作,综合利用音乐知识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B。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C。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2)、歌曲简介:《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5)、歌曲学唱:本课的重点,首先随录音模唱,通过第一遍模唱,使学生熟悉旋律,找出换气点,第二遍模唱,我会指导学生吸气如闻花香,呼气如吹灰的方法来演唱,第三遍模唱让学生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7)、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七。教学展望:

1)音乐课堂具有富有个性、充满快乐、富有想象、动态生成、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 。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足和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予以指正,谢谢大家。

长江之歌教案【篇3】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由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关于长江、赞美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向东注入东海。可谓源远流长,它与黄河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母亲河”。

设计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整篇课文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澎湃。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从视听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并且在充分感受课文的魅力与作者所酝酿的感情后,充满感情地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运用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学习运用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长江之歌》的音频背景下开始上课。(音乐声渐低)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热情洋溢的歌曲名叫《长江之歌》,它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这也是一首现代诗。

二、读通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字词。

学生交流理解词语。

四、初学课文。

简要了解诗的结构。设问:诗的上下两段分别从什么方面写长江的?

五、指导书写。

指导学生写好本课生字:哺、涤、溉。

第二课时

板块一:披文入情,品读“永恒”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朗读了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反复,是歌词创作的一种常见的手法,找一找,歌词中的那一句出现了两次。

学生找。教师指名回答。

2.自读思考:联系具体诗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的。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学生自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3.教师指名在全班交流。

4.在学生充分地表达后,教师相机引导:千万年来,长江日夜奔流。不知有多少的文人墨客歌咏过奔腾的长江。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留下的精彩诗句。出示古典诗词中描写长江奔流的诗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5.教师出示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话:“我觉得,与站在大海之滨相比,站在大河之畔更能感受到‘永恒’二字的涵义。”自由读。加深对诗句内含的体会。

板块二:展开联想,感悟“母爱”

1.诗中也写出了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读好有关句子。

板块三:把握形式,牢记诗句

1.同学们默读一下歌词,看有哪些句式是反复运用的。再读一读,读出气势来。生找出反复的句式并交流,朗读。

2.教师出示反复出现的句式,让学生来填一填。

3.作者对长江的称呼,用了一个“你”字,而不用“她”,真谓独具匠心。不信大家把文中的“你”换成“她”来读一读,一定有所发现。

长江之歌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学唱《长江之歌》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

机、黑板、钢琴、 银幕。

五、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一、课前音乐: 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 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 (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 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 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 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长江之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初读指导。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听音乐。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1、学生认读。

1、读课文,背诵古诗,学习歌曲。

2、抄词语(两遍)。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播放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精读第2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讨论:(“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默读第1节,思考,讨论交流:(“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第一句读得很深情,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依恋”

四、练习朗读全诗。

师引读学生跟读。

指导朗读、背诵,学唱歌曲。

交流:(“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长江之歌教案【篇6】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三、课时:

五、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长江之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品位作者用词,以及相同句式给本首歌词带来的气势。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体会作者语言,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领悟长江的磅礴气势,并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及课文两段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实写

哺育 挽起

赞美 依恋

历史悠久——虚写

灌溉 推动

赞美 依恋

教学过程:

课前留预习作业,自主解决生字.解词,请同学找到长江的相关资料,找到《长江之歌》的产生背景或是长江之歌的歌曲磁带。

一、激发情感,导人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讲解:出示地图,同学们,(指着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2.谈一谈你对长江的了解。

3.《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指导朗读课题。

二、深入研读,理解歌词。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说说你读课文后的感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气势恢弘、雄壮豪迈,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领悟歌词基调,参照“我的视角”中丁丁说的话:朗读《长江之歌》,我豪情满怀。

3.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请听《长江之歌》,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长江的磅礴气势。

4.练习朗读课文。

(1)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导读:从祖国的最西部“雪山” 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东海” 奔去,她有无穷的源泉,无尽的力量。再读这几句。

(2)指名读——评价——再次练习读。

(从雪山走来,带着无穷的源泉,是那样从容;向东海奔去,是那样大气恢弘。读书时要由轻到重,语气逐渐加强。突出长江的变化。)

(3)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这几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长江进行了赞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宽阔;把长江拟人化,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长江之歌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长江之歌》,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知道影视音乐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内容分类。

2、过程与方法:聆听、演唱《长江之歌》,感受、体验影视主题歌或插曲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影视音乐中,喜欢影视音乐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重点: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长江之歌》。

1、教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场景音乐;《猪八戒背媳妇》、电视纪录片《长江之歌》等影视音乐片段。

2、了解影视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类。

(2)交流:影视音乐就是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和歌曲。歌曲包括主题歌和插曲;配乐包括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一)教师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学生聆听。

交流:歌曲给人以雄伟、开阔、激昂、庄严、抒情、赞美……的感觉。

1、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啦”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1)了解旋律的基本特点。

(2)、学生用充满激情和赞颂的声音唱旋律。

(1)教师播放第二乐句旋律音乐,学生用“啦”跟唱。

提问: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哪些不同?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附点音符比较多、音域比较宽广;前后两句给人亲切抒情和精神饱满的感觉。

a、用撘音阶的方法演唱2 5 ,第三小节 3 5 1和第五小节 4 6 3,解决音准问题。 b、用稍慢的速度、深情饱满的声音划拍视唱。

3、学唱第三乐段旋律。

(1)、教师带学生用“啦”唱旋律。

(2)观察:这段旋律与第一段旋律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交流: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表达了炎黄儿女对长江、对祖国的赞美、依恋之情。

(4)学生跟教师的琴声视唱第三乐段的旋律。

(1)师生一起划拍视唱尾声旋律。

(2)问题:尾声旋律表达怎样的情感?(是对长江的赞颂和依恋情感的进一步抒发)

(四)完整演唱歌曲。

1、完整演唱歌曲的曲谱,整体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绪情感。

(1)简介曲作者,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由来。

(3)教师伴奏,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1、教师提问:这是一首赞颂长江的歌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情感才能把歌曲演唱得更好?

2、学生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并谈谈如何更好变现歌曲。

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充满感情和赞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一)对比欣赏动画片《三个和尚》主题音乐视频片段。

1、第一遍观看无声视频。

2、第二遍观看原声视频。

(二)问题:这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音乐?看了两段视频后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三)师生交流:主题歌、片尾主题曲(它们可以高度概括影视剧的内容,给人以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插曲是影视剧情当中出现的歌曲,他常出现在重要的场景中,并与剧中的情节发展紧密相关,用以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

(二)搜集影视歌曲,唱一唱,体会歌曲在影视中的作用。

长江之歌教案【篇9】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由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关于长江、赞美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向东注入东海。可谓源远流长,它与黄河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母亲河”。

设计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整篇课文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澎湃。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从视听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并且在充分感受课文的魅力与作者所酝酿的感情后,充满感情地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运用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学习运用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长江之歌》的音频背景下开始上课。(音乐声渐低)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热情洋溢的歌曲名叫《长江之歌》,它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这也是一首现代诗。

二、读通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字词。

学生交流理解词语。

四、初学课文。

简要了解诗的结构。设问:诗的上下两段分别从什么方面写长江的?

五、指导书写。

指导学生写好本课生字:哺、涤、溉。

第二课时

板块一:披文入情,品读“永恒”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朗读了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反复,是歌词创作的一种常见的手法,找一找,歌词中的那一句出现了两次。

学生找。教师指名回答。

2.自读思考:联系具体诗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的。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学生自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3.教师指名在全班交流。

4.在学生充分地表达后,教师相机引导:千万年来,长江日夜奔流。不知有多少的文人墨客歌咏过奔腾的长江。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留下的精彩诗句。出示古典诗词中描写长江奔流的诗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5.教师出示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话:“我觉得,与站在大海之滨相比,站在大河之畔更能感受到‘永恒’二字的涵义。”自由读。加深对诗句内含的体会。

板块二:展开联想,感悟“母爱”

1.诗中也写出了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读好有关句子。

板块三:把握形式,牢记诗句

1.同学们默读一下歌词,看有哪些句式是反复运用的。再读一读,读出气势来。生找出反复的句式并交流,朗读。

2.教师出示反复出现的句式,让学生来填一填。

3.作者对长江的称呼,用了一个“你”字,而不用“她”,真谓独具匠心。不信大家把文中的“你”换成“她”来读一读,一定有所发现。

长江之歌教案【篇10】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扩展阅读

音乐春之歌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调整教案,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趣祝福小编仔细筛选并整理了一系列有关“音乐春之歌教案”的文章供您查阅,需要时收藏本页可以帮助您轻松找到所需的信息!

音乐春之歌教案 篇1

《音乐春之歌教案: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

《音乐春之歌》是一份富有启发性的教案,旨在通过生动、具体的音乐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这个教案将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多样性,并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下面将详细介绍《音乐春之歌教案》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步骤。

第一部分:教案概述

1.1 教案的目标

《音乐春之歌教案》旨在:

-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1.2 教案的内容

教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模块一:音乐之旅。通过探索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

- 模块二:音乐创作。通过学习音乐表达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个人风格。

- 模块三:音乐表演。通过合作演奏、声乐训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舞台表达力。

- 模块四:音乐欣赏。通过聆听和分析经典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步骤

2.1 音乐之旅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听取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了解音乐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

- 第一课:音乐类型概述。学生将了解不同音乐类型(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的特点和区别,并通过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感受其独特魅力。

- 第二课:音乐的发展。学生将了解音乐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学习音乐家和作曲家的生平故事,深入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

- 第三课:音乐与情感。通过聆听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音乐作品,学生将了解音乐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并讨论音乐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灵。

2.2 音乐创作

这个模块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通过学习音乐表达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流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 第一课:音乐基础知识。学生将学习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并通过练习创作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组合,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 第二课:音乐创作流程。学生将学习音乐创作的基本流程(如构思、创作、修改等),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

- 第三课:音乐鉴赏与评价。学生将互相分享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并互相评价和鉴赏,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2.3 音乐表演

这个模块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舞台表达力,通过合作演奏和声乐训练等活动。

- 第一课:合作演奏。学生将分组合作演奏一首简单的乐曲,通过合作和团队协作,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合奏技巧。

- 第二课:声乐训练。学生将学习基本的声乐训练技巧(如发声、音调控制等),并通过练习一段简单的歌曲,提高他们的声乐表演能力和舞台展现力。

- 第三课:音乐表演展示。学生将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会上展示他们的音乐表演成果,分享他们的音乐才华和成长经历。

2.4 音乐欣赏

这个模块将通过聆听和分析经典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 第一课:经典音乐作品欣赏。学生将聆听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小夜曲》等),并通过讨论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 第二课:音乐作品分析。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一首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和声等要素,通过分析一首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 第三课:音乐欣赏展示。学生将分享他们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解释自己的欣赏理由,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

通过《音乐春之歌教案》的实施,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将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探索音乐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希望这份教案能够为音乐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音乐成为学生心灵与情感的驱动力,让音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春之歌教案 篇2

二、教学目标:

2、通过这首歌曲而感受春天的美好,灾难过去,新的篇章来了,让他们学会开创自己的春天。让这首歌给他们带来欢快!

三、教学步骤: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夏季“夏天的姐姐是谁呢?”

2、下面老师用乐器吹奏出这首歌曲[5分钟]

3、交唱。〈这首歌曲大部分同学们都有所耳闻,所以在交唱过程中要让小朋友们自由发挥,老师加以支持,一则让他们自由发挥的同时提高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二则老师

从孩子们的演唱中找出不足〉[10分钟]

〈提高他们对谱子的敏感度〉

5、分组来唱〈让第一组来唱第一句,第二组来唱地二句〉用对话的形式。[10分钟]

四、课堂作业:

分组〈一组一般要四个人〉每个人改一句歌词,要求该的词要与歌曲的原词字数一样。之后选出较好的几组,最后大家唱出他们自己填词的。[15分钟]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会跳舞的玩具”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2、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学生能够用纸制作一个会跳舞的玩具。

教学重点:题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你没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吗?生:没有。师:那今天听老师讲吧!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会跳舞的大灰狼和小红帽,还有小红帽的奶奶,边表演边讲故事。师:同学们故事讲完啦,你们想不想学制作“会跳舞的玩具”?生:想。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做三只大灰狼,其他都做兔子.教师挑出三个学生做大灰狼,其余的做兔子

2、教学生将长方形的彩纸对折多次,折成小正方形。

3、学生用剪、贴、画等方法制作小兔子和大灰狼的头部。

4、将动物的头部与小正方形贴在一起,作品完成。

5、教师检查学生作品,对有问题的作品进行修改。

教师对三组的作品和表演进行点评,注意言辞得当,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布置作业:同学们回家再认真的制作一个咱们在课上做的,明天上课时带过来。

教学总结:总结学生在这一节课的收获,反省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1、重点:地震有关应急知识的掌握及乒乓球的发球和接球。

DD低年级的班级由老师组织,高年级的班级由体育委员组织。

(1)击球前站位近台,含胸收腹、屈膝,身体重心移至前脚掌。左手托球向上抛起,同时右臂内旋,使拍面角度稍前倾,向身体右后方引拍。当球抛至高点后开始下降时,右臂从身体右后方向右前方挥动。

(2)击球时当球从高点下降至高于球网时,击球中上部向左前方发力。球击出后第一落点在球台中央。

(3)击球后手臂继续向左前方随势挥动,迅速还原成准备连续相持姿势。

*注意事项*发力部位以前臂带动手腕为主,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从右脚移至左脚。

*初学者容易出现不抛球、台内击球或犯规的合力击球。

*从开始学发球即力求做到技术动作规范、合法,为以后学练高难度发球打好基础。

(1)击球前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偏转,左手掌心托球置于身体前右侧,左手将球向上抛起,同时右臂内旋,使拍面角度稍前倾,前臂手腕自然下垂,肘关节高于前臂,向身体右后方引拍。

(2)击球时当球从高点下降至网高时,击球右侧向右上方摩擦,触球一瞬间拇指压拍,手腕从右后方向左上方挥动。球击出后第一落点接近端线。

(3)击球后手臂继续向左前方挥动并迅速还原。

*发力部位以前臂手腕为主,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从右脚移至左脚。

*选位时,可站在侧身位发斜线和直线大角度快速长球,也可以站在球台中间,向对方正手位或反手位发两条线长球,要求两条线角度尽量偏大,球落到对方球台后,都要求从边线大角度出台。

发球的掌握是乒乓球实战动作的开始,应多加练习,熟悉并掌握。

音乐春之歌教案 篇3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够唤起人们深沉的情感,传递快乐和悲伤。而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因此,将音乐和春天相结合,便能创造出一首动人的春之歌。本教案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春之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和春天的关系,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 锻炼学生的音乐听力和节奏感。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一张大白纸和五彩纸、五彩笔、音乐播放器。

2. 学生:铅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音乐春之歌”四个字,并向学生询问他们对这个词组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来分享他们对音乐和春天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教师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春季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或者《春天的故事》。学生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音乐中的旋律和情感。随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特点,如快慢、高低、明快等。

3. 学生演唱歌曲: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首名为《春之歌》的歌曲,并给每个学生一份歌词。学生可以先阅读歌词,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小声演唱。

4. 分组表演: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一段关于春天的舞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舞蹈动作的指导,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在全班面前表演他们的舞蹈作品。

5. 制作春之歌画卷:

教师向学生解释,他们将制作一幅描绘春天的画卷。每个学生用五彩纸和五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景象,包括鲜花、青草、蓝天等。完成后,学生可以在画卷上写下自己对春天的祝福和期许。

6. 展示和分享:

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舞蹈作品,并讲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学生们还可以一起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春之歌画卷,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思考和感受。

四、教学

通过本节音乐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对音乐和春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音乐听力和节奏感。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学生们也锻炼了他们的合作和表演能力。整堂课充满了快乐和创意,让学生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五、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舞蹈作品和春之歌画卷制作成一个小型音乐春季展览,邀请家长和其他班级参观。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春季歌曲,并进行更深入的音乐学习和欣赏。

音乐春之歌教案旨在通过音乐和春天的结合,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个教案,希望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魅力,感受春天带来的新生和希望。

音乐春之歌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创造性的表现音乐;

3、引导幼儿熟悉乐曲的旋律,简单了解ABCA的曲式。

[活动准备]

1、《春天来了》、《春之歌》音带、春天的大背景图,剪出好多小图片(太阳、云朵、小燕子、布谷鸟、小草、各色花、柳树叶、迎春花、蜜蜂、蝴蝶)春天仙子的服装及装饰物(柳叶、花)

2、彩纸、色卡纸、亮光纸、塑料纸、硬纸板、木棒、各种瓶(饮料瓶、玻璃瓶等)

[活动过程]

2、启发谈话,激发兴趣:(1)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2)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棒。春天来了,万物苏醒,桃红柳绿,百花盛开……多美啊!(课件)

今天,春姑娘送给小朋友一个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播放音乐,请小朋友轻轻的闭上眼睛欣赏,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b、听这首曲子使你想到了什么?(春姑娘、花仙子、蝴蝶、小鸟等春天的花草树木小动物)

c、你想一想怎样表现出来?

d、请小朋友给这首优美的曲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2、教师介绍曲子:

老师也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春之歌》,这是一首无词歌,作者是门德尔松。

结合观看课件(ABCA),再欣赏一遍乐曲,听一听可以分为几部分?(四部分ABCA)

3、逐段分析乐曲的结构以及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启发幼儿说出这首乐曲组成,鼓励幼儿大胆尝演来分析,表达乐曲的结构性质、情感内容。

(1)欣赏第一段音乐。

师: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如何,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请用动作表演出来。

小结:这段音乐欢快活泼,好像看到了春姑娘和小朋友手拉手来到草地上。

(2)欣赏第二段音乐。

师:你觉得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好像发生了什么事?

小结:这段音乐掀起了高潮,来了一群小动物,他们一起在花丛里绕着花飞舞。

(3)欣赏第三段音乐。

师:你觉得这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好像发生了什么事?

小结:这一段音乐比较婉转,原来是蜜蜂和蝴蝶出来了,大家都去追它们。

(4)欣赏第四段音乐。

师:这一段音乐熟悉吗?它又回到了第一段,大家都一起在草地上、花丛里快乐的跳舞、游戏真快乐。

4、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随画面出现配乐解说词。

(1)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春风轻轻地吹着。绿油油的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野花到处都是,漂亮极了!春姑娘和小朋友们手拉手一起来到草地上。

(2)一群小动物也出来玩了,他们一起绕着花飞舞。

(3)美丽的蝴蝶也飞来了,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看!那只红蝴蝶真漂亮,春姑娘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追蝴蝶。

越来越高兴了,一起在草地上、在花从中快乐的跳舞、游戏。

6、这么美的春天多让人陶醉啊!小朋友,你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呢?

a 用漂亮的画笔把春天画出来;

b 用彩纸把春天贴出来c用橡皮泥捏出来;

d 用拼插插出春天的花;

e 用废旧物品制作f制作春姑娘的衣服。

让我们一起来布置美丽的春天吧!小朋友们可以自由选择画、贴、捏等方法创作春天景象的作品。(一边聆听音乐)

三、结束部分:

1、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找春天,说春天,唱春天,画春天,大家多开心。啊!在老师眼里你们就像是一群春天的小天使,可爱极了!让咱们一起听着春天的音乐,跳起来吧!

2、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好不好?听音乐出教室,自然结束。

音乐春之歌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的内容,创作歌词和旋律。

2、初步学习二声部演唱,感受音乐美。

3、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今天有许多小客人来到我们这儿,我们要不要把它们请出来啊?”

1、出示五角星:提问:“五角星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言)

“五角星找到了这么多好朋友,它可开心了.它要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美丽的春天.”

1、让幼儿有节奏的说说春天的景色(要求幼儿用上好听的词,说完整的话)

2、教师示范歌唱春天。

“你们今天开不开心啊?你们猜五角星开不开心呢?”

教师范唱:好朋友一起玩真呀真快乐―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

学习二声部演唱:在第二拍加入嘻嘻哈哈,在第二拍加入我快乐教师与幼儿对唱或幼儿与幼儿对唱

“我们把新学会的本领唱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浪之歌》教案锦集


《浪之歌》教案【篇1】

《浪之歌》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它展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思考与痛切之情。这篇散文围绕着大海、浪涛、船只等诗意的景物,以及中国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传递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命运的牵挂与呼唤。下面是一个关于《浪之歌》主题的范文,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的历史,就像汪洋大海中的波涛,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静如镜。《浪之歌》以海洋为背景,以中国的近代历史为线索,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苦难与无奈。这一主题在整篇文章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描绘。

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将自己比作一个“见证者”与“倾听者”,透过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碧海蓝天、波涛激荡的画面。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了大洋,将其与中国人民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这种对大海的描绘不仅是某种美学意境的体现,更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寄托与关怀。中国历史悠久而磅礴,就如那无垠的大洋一般。

接下来,鲁迅先生将目光转向中国的历史背景。他描述了一次船难的情景,通过船员们在大海中的挣扎与抗争,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制度下的压迫与沉重的命运。这种随波逐流的被动状态,象征了中国历史长期以来的脆弱与被动。作者深深地痛感到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苦难和无奈,这种思想上的共鸣贯穿了整篇文章。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一位“活”的木偶的描绘,强调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被控制”状态。木偶作为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存在,成为作者对中国人民没有自由的象征。这些形象的描绘,给人以深刻启示:只有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才能追求自由与幸福。

尽管中国的历史曾经千疮百孔,但鲁迅先生并没有因此对未来失去信心。文章的最后,他以中国科学家望远镜的发明为借鉴,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他在文中写道:“中国人也是科学界之所需,而且可以满足之的。”通过这一句,作者表达了对中国人民革新精神与理性思维的期待。他呼吁人们用智慧与勇气去揭示历史的真相,从而指导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

总的来说,《浪之歌》是中国近代文学中的一篇精彩散文。通过对大海的描绘、对中国近代史背景的展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极富情感的笔触,深深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苦难与无奈,饱含着对中国人民未来前程的期待与呼唤。这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浪之歌》教案【篇2】

《浪之歌》教案

主题范文:浪漫与自由的追求

《浪之歌》是一部真实而深邃的作品,它通过描绘男主人公的奋斗与追求,展现了浪漫与自由的主题。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追求真正的自由。下面,我将从男主人公的成长、浪漫主义的体现以及自由的追求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并展开对主题的阐述。

首先,男主人公的成长是本作品主题的重要体现之一。故事一开始,主人公是个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迷茫不安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过着模式化生活的社会中。然而,随着不断的奋斗与历练,他渐渐明白了穷追不舍、追求理想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他从一个充满困惑的鱼贩,成长为一个热爱大海、热爱追求的海员。这个转变无疑是他内心成熟和追求浪漫的进一步体现。

其次,浪漫主义的体现是《浪之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故事中,男主人公对大海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使他选择了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追寻自己内心的那份浪漫。他敢于追求那些冒险、受伤、失去的美好,敢于去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无论是在航行中面对海上的暴风雨,还是在远航时与自然界的对抗,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浪漫主义。

最后,自由的追求是《浪之歌》核心的主题之一。男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束缚的解脱和自我的追求。他不愿被大众的审美观束缚,他渴望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追求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追求,不论是在船上面对风浪,还是在陌生的地方面对未知的未来,他都保持着勇往直前的决心。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仅是表现在行为上,更体现了一个人对自身的真正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浪之歌》通过展示男主人公的奋斗与追求,引发了读者对浪漫与自由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享受与现实生活的填鸭式学习,更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并勇敢地去追求。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个故事,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对浪漫与自由的理解,鼓励他们追求内心的声音,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寻找自己的意义与追求。这样,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思维,让他们能够拥抱人生,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

《浪之歌》教案【篇3】

《浪之歌》是一部描写青年成长的长篇小说,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展现了人生的追求、挣扎和成长。小说以主人公浪为核心,通过他的经历和成长,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发现和人生意义的故事。以下是《浪之歌》教案的一篇主题范文,题为《成长与追求:《浪之歌》中的主题探索》。

《浪之歌》中的成长主题贯穿整个小说。主人公浪从小失去父母亲人的关爱,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信念。浪渴望追求自由、独立和尊严,他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同时也渴望爱情和家庭的温暖。小说中的浪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和磨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达到了内心的成长。

作者通过描绘浪的成长历程,展现了青年人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迷茫。青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人们需要面对自己的梦想、信仰和价值观。浪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来自社会和现实的压力和限制。然而,他坚持自己的追求,不断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重要的东西。他通过音乐、爱情、友情和人生经历的种种挣扎,最终理解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追求自己内心的声音。

《浪之歌》中的追求主题也贯穿于整个故事中。浪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创造和艺术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思考。他追求的不仅是外在的物质享受,更是内心的自我实现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浪通过自己的音乐,启发了周围人的灵感和激情,传递着对自由、理想和渴望的热爱。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体现了追求主题,他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是追求权力与地位,有的是追求物质与享受,有的是追求艺术与精神的超越。这些追求者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与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反映了现实中各种追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浪之歌》中的主题探索不仅仅停留在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和思考上,更着重于对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探索。小说中充满了思想火花和哲学思考,通过对生命意义、宿命论和自由意志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思索。小说中的主题也引发了人们对追求与成功的定义的反思,展示了青年人在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通过主题探索,《浪之歌》呈现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心挣扎和思索。小说通过描写浪的成长历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勇敢追求梦想和价值的青年形象。浪坚持自我,追求理想,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小说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年轻人应该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追求真理和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也是每个青年人在成长中应该思考和追求的核心价值。

《浪之歌》教案【篇4】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

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生: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这不合逻辑。

师:有意思,改改。

生: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生: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同情。

生:紧接着的下边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太少了吧?

生:还脏。(众笑)

生: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生:改成汗水。

生:不好,汗水是热的,怎么冷却?而且汗水同样不太干净。

生:改成泪水,既美还有感情。

生:热泪?不是还是热的吗?

生:热泪的热不是指泪水的温度,而是指情感的温度。(众笑)

师:漂亮!写这种散文关键就是要抓住所选之物的自然性特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不造作。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朗读: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生:我觉得别那么过分炽热也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句子表达不出浪对岸的心疼,反而有教训斥责的感觉。

生:还有这个句子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

师:尝试加点东西?

生:这样好不好?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他的心冷却一些,让他别因为过分炽热而伤害了自己。

生:伤害可以改为灼伤,更形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懂得心疼自己所爱的人啊!(众大笑)再读读。

(生动情朗读这一句)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教学回顾:现在孩子的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具体,只习惯用评价性的词语,没有细节描写。所以我希望通过比较让他们对这点能领悟更多。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师:真聪明,知道联系前后文往深处品味这就是进步了。

生:第四自然段的我围绕她们跳过舞这句我觉得也不太漂亮。这段文字中除了第一句是这样用外,用分号隔开的后面的几个句子的结尾都用四字短语,你看长吁短叹、衷情吐露、同席对饮、纹丝不动、嘻嘻哈哈、面无笑容、死里逃生四字短语的应用让散文文字很雅致也很整齐,只有第一句翻译的是我围绕他们跳过舞,显得很单薄的。

师:你读书真是很仔细!

生:改成翩翩起舞就整齐了。

师:不仅知道从意思上去考虑,还懂得从句式篇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

教学回顾:评价很重要: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生:老师,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三句感觉很混乱,读不懂,是不是也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啊?

师:这句话是很费解,一直没有同学提出来,我还以为大家都读懂了呢!来,咱们先朗读几遍再说。

(生反复朗诵: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先不管表达,说说你的理解,猜猜看,揣摩着说,不要怕说不明白。

生:好像是表达浪对岸的一种无怨无悔的爱。

师: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生:形容憔悴的程度。

师:那海浪后悔吗?

生:不悔。

师:就如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衣带

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笑)

师:这句话中最费解的是哪个词语?

生:清醒!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问得好。先弄清楚海浪清醒什么?

生:清醒他和海岸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在一起,他们只能够聚少离多,不能长相厮守。

生:清醒他的爱情不可能朝朝暮暮,永远都在等在盼,是一份苦恋。

师:这种爱情有点像现在正热播的一部获得大奖的电影,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生:我看过,是那种执着而热烈,绝望而永恒的爱。

(生大悟,感慨)

师:那咱们说说为何海浪认为这就是爱的真谛呢?海浪的爱情观是什么?

生:他认为爱就要爱得毫无保留,纯纯粹粹地去爱,对爱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

生:只有明知痛苦而依旧热烈地去爱,这样的爱才是伟大的。

生:没有私心,无怨无求才是爱的真谛。

师:这样理解比较到位了。那再看看原文,再朗读一遍,为什么这个句子让我们觉得很拗口,甚至给理解造成了难度呢?

生:主要是关联词的应用没有形成搭配,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生:标点上好像也有点问题。

师:那咱们重新组合一下。

生:可以把纵使改成因为。

师:来,读一读。

(生动情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样改不错,句子中就包含了两重因果关系,思路很清晰。

生:我还是不懂,两个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为什么说有两重因果关系呢?

师:谁帮忙?在原句中再加点词语,把因果关系表达得清楚一点儿。

生: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

师: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

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生:哦,原来是这样。不过如果作者真这样写语言就太罗嗦,诗味儿就没有了。看来散文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

师:还可以给原文动动小手术吗?

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憔悴之后的句号改成破折号,也可以表达因果的意思,前后文的联系更紧密,还有一点递进的意味,又很简练。

师:好,有创意,咱们来再读一读,就当作憔悴之后的是省略号,停顿的时候短一点。

(生动情反复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教学回顾:在每个语言点的处理上我争取遵循下面几个原则:由意义反省表达,再由表达回照意义,在对比中揣摩,在揣摩中深入,在朗读中完善。

生:老师,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我想起您常说作家写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用来写爱情啊?

师(笑):你可真敏感。除了爱情,你觉得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刚才伍勇俊的提问提醒我,我觉得还可以表达对自己事业的追求。把孜孜追求的事业想象成海岸。

师:很有意思。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海岸,你们的海岸是什么啊?

教学回顾:又是旁逸斜出的一笔!我灵机一动抓住了海岸一词来作点文章,拓展也未必要在课堂的结尾啊!

生:如果是我,我的海岸就是我那难以克服的数学。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热爱的美术。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一生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众笑)

生:我的海岸也是我的理想:我希望能有一家能战胜微软帝国的软件公司。

师(笑):不管你的海岸是什么,孩子们,请记住浪的宣言:爱的真谛就是清醒。你要用百倍的努力实践自己的爱情,只要当把对海岸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之后,你才会享受到追求的幸福。

(生若有所思)

不过,咱们还是更应该关注一下纪伯伦的海岸到底是什么?

请先朗读咱们中国的一首著名诗歌:

炉中煤

作者: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生共同朗诵)

生:老师,这首诗歌好像以前自读课本上有,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给祖国的,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读过就好。纪伯伦的散文诗和这首诗歌应用的手法完全相同。

生(大悟):哦,原来纪伯伦是把亲爱的祖国比喻成了海岸,他无怨无悔地爱着的是自己的祖国啊!

师:是的,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了颠沛流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为贫穷困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对国土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字深情。相反,他爱之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孩子们,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诵把这份赤字之情读出来好吗?

(生动情朗诵,下课铃声响起。)

教后感悟

比较喜欢这堂课,是因为感觉这堂课比起以前自己的许多课,有了一点重要的超越,那就是:比较灵活地利用了动态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由一个学生的发言而受到启示,我没有机械地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段时间我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循循善诱的弊端。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在这堂课上,受一个孩子发言的启示,我迅速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向的问题,这其中展示的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的起点不应该由老师来划,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划!

让孩子和文本的对话先于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当孩子在展示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成果之时,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惟有如此,语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

就《浪之歌》而言,它既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散文名篇,同时也是一篇普通的散文。就纪伯伦而言,他既是黎巴嫩文坛骄子,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作者。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教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以此引导学生和文本(其实也就是和作者)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对话。这是对教学资源(就这篇文章就是指《浪之歌》这篇散文)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深度开发。有了这种开发,课堂才表现出了让人惊喜的生机和活力。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利用衍生的课堂资源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改变见书不见人、人围书本转的局面,使课堂真正的成为人的课堂。

此言甚为恳切!

这堂课还让我想起了一些名言: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呢?它的内涵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

――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这堂课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是,单就这方面来说,却让我沉甸甸的收获的幸福感。

《浪之歌》教案【篇5】

《浪之歌》教案主题范文:

《浪之歌》是著名作家李之仪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海浪为主题,通过描述海浪与人类的关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意义等深刻的主题。以下是与该主题相关的一篇范文,内容涵盖了主题的意义和思考。

标题:《海浪的呼唤》

正文:

海浪,一种神秘而庞大的自然力量,它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又是人们心中无法抗拒的魅力。它咆哮着、奔腾着,时而温柔如梳子,时而激烈如战士。《浪之歌》通过描写海浪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渔夫,他对海洋充满着敬畏与渴望。海洋是他生活的源泉,同时也是他的命门。每天,年轻的渔夫都要与海洋紧密接触,他体验着海浪带来的快乐和危险。这种与海洋的亲密接触增强了他对生命的珍视,让他深刻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海浪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无尽的变幻,在面对狂烈的海浪时,人的存在变得渺小而渺小。在这激烈的对抗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力量的无足轻重,生命的脆弱与无力。然而,正是这种与海浪的对抗,让人们逐渐明白了生命的真谛。面对巨大的海浪,人们学会了勇敢与坚强,学会了珍惜和保护自己拥有的一切。同时,海浪也给予了人们生活的支撑和激励,激发了人类拓展自身能力、超越自我、追求进步的潜力。

这样的思考让我们不禁反思,人类在自然面前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珍惜自然界的力量。海洋给予了我们生命,也在不断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我们不应该对待海洋表现出肆意妄为和无知无畏的态度,而是应该珍惜和保护海洋资源,尽可能地与之和谐共处。

总结:

《浪之歌》通过描绘海浪与人类的关系,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海浪的不可抗拒的魅力,让人们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意义以及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会敬畏和尊重自然界的力量,与之和谐相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生命的意义,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为未来的生命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浪之歌》教案【篇6】

《浪之歌》教案相关主题范文

主题一:勇敢与坚持

《浪之歌》通过讲述主人公浪翻课堂与班长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比赛的故事,描绘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坚持。这个主题要求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梦想的坚持。

范文: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勇敢和坚持的故事,这是《浪之歌》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浪翻课堂的小学生,他对足球情有独钟,但他一直被班里的同学嘲笑,因为他的足球水平很差。尽管如此,浪翻课堂并没有气馁,他决定报名参加学校举办的足球比赛。

比赛开始前,他参加了训练,但始终没有取得太大进展。无论如何,浪翻课堂并没有放弃,他每天都在自己的床上练习运球,每晚都做着关于足球的梦。

比赛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浪翻课堂全身心地投入比赛。比赛进行时,浪翻课堂虽然经常被对方队员盯防,但他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毫不犹豫地传球,做出了不少惊艳的动作。

尽管最后球队没有赢得比赛,但浪翻课堂却已经赢得了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大家都看到了他在比赛中的勇敢和坚持,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不放弃追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实现梦想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关键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并坚持下去。正如浪翻课堂一样,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主题二:友情与团结

《浪之歌》通过讲述主人公浪翻课堂与班长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比赛的故事,强调了友情和团结的重要性。这个主题要求学生要珍惜和维护好自己的友谊,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范文: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友情和团结的故事,这是《浪之歌》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浪翻课堂的小学生,他非常喜欢足球。一天,他决定参加学校举办的足球比赛,但他的足球水平很差,被同学们嘲笑。

然而,班长和其他同学并没有嘲笑浪翻课堂,相反,他们选择了帮助和支持他。他们一起训练,一起讨论比赛的策略,一起鼓励浪翻课堂。

比赛的日子终于来临了,班长和其他同学全程为浪翻课堂加油鼓劲。虽然最后球队没有赢得比赛,但大家却感受到了友情和团结的力量。他们团结一致,共同为目标努力,取得了进步,这是友情和团结带给他们的成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是非常宝贵的,有好的朋友可以帮助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困难时给我们鼓励和支持。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一心,我们可以共同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珍惜和维护好自己的友谊,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为目标努力。只有友情和团结,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浪之歌》教案【篇7】

浪之歌是钱钟书先生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冲突和自我认同的故事。主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对比,一位生长于中国传统农村的年轻人,在进入西方现代社会后,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文化冲突。下面是一个关于浪之歌主题的范文,供参考。

标题:国际都市中的文化之思

《浪之歌》是一部反映文化冲突与自我认同的经典之作,在其中,一位来自中国农村的年轻人进入了西方国际都市,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困惑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在全球化时代中自我定位和文化认同的探索。

在小说中,年轻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问题。他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不会讲外语,无法与当地人沟通,这也让他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和排斥感。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不足之处,这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通过反思,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他很多智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也让他在现代社会中显得陌生和疏离。

此外,小说还涉及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国家和西方国家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否符合西方社会的期待。这种文化冲突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他在努力融入新环境的同时,也不希望自己完全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年轻人对西方国家的思考和观察,展示了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对个人身份认同的挑战。通过年轻人与西方友人的对话和交流,他开始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同时也尝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最终,他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共存并相互丰富。

《浪之歌》让我们思考文化冲突和自我认同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答案,那就是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歌,并在国际都市中展开独特的旋律。

以上是一个关于《浪之歌》主题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您理解和思考这部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主题。

《浪之歌》教案【篇8】

《浪之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浪之歌》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运用文学鉴赏理论进行解读。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谈论海洋的神秘和浩瀚性质,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2.讲授法:讲授小说的作者和背景知识,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3.讨论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进行小组讨论;

4.解读法: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

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浪之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五、教学内容:

1. 导入

通过展示有关海洋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并与海洋、自由、探索等概念相联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

2. 导入

谈论并引发学生对小说《浪之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背景的思考:

《浪之歌》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塞尔维尔(Joseph Sérivil)创作的小说,被誉为“海洋之诗”,曾荣获法国文学奖。“塞尔维尔”是该作品的笔名,实际作者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弗朗索瓦·岩斯(Albert François Gaspard Grisar)。

3. 讲授

讲述《浪之歌》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了解。

4. 讨论

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进行小组讨论: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有何特点?

(2)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如何?是否符合逻辑?

(3)小说中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如何体现了海洋的特质?

5. 解读

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对《浪之歌》进行解读,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6.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浪之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浪之歌》的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的论文,以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七、教学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塞尔维尔的其他作品,扩大对海洋文学的了解和阅读范围。

《浪之歌》教案【篇9】

主题:浪之歌

范文:

《浪之歌》是一本以海洋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海上的冒险和旅程,讲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身意义的追寻。这本小说不仅描绘了海洋的壮丽与神秘,还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情感与内心的成长。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水手,他天生对海洋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心中有一个渴望征服海洋的梦想,在已知的海域中,他踏上了一段一次次的航海之旅。在海洋中,他经历了各种风暴、海盗袭击和船只故障等困难,但他从不退缩,坚持向前。在这一系列的冒险和考验中,他学会了如何航行、如何勇敢面对危险、如何调解海上纷争。他从一个青涩的水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经验的船长,代表着人类在海洋探索和征服中的进步和成长。

除了海洋本身的魅力之外,《浪之歌》还着重描写了人类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主人公在航行中结交了许多船员,并与他们共同经历了风雨和困难。在友情的支持下,他们一路同行,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关心、互相扶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羁绊。而主人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友情和爱情。他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友谊、爱情和成长,展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同时,《浪之歌》也提供了对人类意义的深刻思考。主人公在面对各种困境和危险时,不断思考和追问“我们为什么要航行?海水为什么永不归还?”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个体命运和生存的思考,也是对人类意义和存在的自省。通过主人公的故事,读者也被引导思考人类的梦想、追求和坚守,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浪之歌》是一本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冒险和旅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身意义的追寻。它既是一部畅想海洋世界的冒险小说,也是一部传递人文关怀与思考的作品。在大海的浩渺中,主人公的经历和成长,不仅引发读者对自然、人性和人生的思考,也让我们对人类的梦想、追求和坚守充满了敬畏和故事。

《浪之歌》教案九篇


《浪之歌》教案 篇1

主题一:浪的奇妙世界

《浪之歌》是一部以大海和浪为主题的优美诗歌,通过描写浪涛起伏、冲击海岸、咆哮呼啸等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浪的神秘和美丽,使人们沉浸在浪的奇妙世界中。

浪涛起伏、冲击海岸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浪的巨大力量,令人惊叹不已。诗人运用雄浑有力的语言,描绘出喧嚣的海浪,将人淹没,把船翻滚,令人生畏。但同样,浪涛也是大自然最美的景象之一,当浪在海湾搏击、跃起的时候,仿佛一波波银色的绸带扭动跳跃,如此婀娜多姿,令人陶醉。

在诗歌中,浪也被赋予了一些象征意义。诗人通过浪的涌动、奔腾、跃升等动态表现,寓意着浪是一种既震撼人心又感染人心的力量。它象征着生命,是一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精神。浪既是自然界中最狂放不羁的力量,又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激情、勇气和信仰。

主题二:探索自我,勇往直前

《浪之歌》虽然描绘了浪的奇妙世界,但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关于自然的诗歌。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强调了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借助浪的形象,表达了探索自我、勇往直前的主题。

在这首诗歌中,浪的形象成为了一种对抗障碍、超越自我的象征。浪的不断冲击和翻滚,正是在告诉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退缩,要勇往直前,迎难而上,不惧任何困难。在前行的路途中,有风浪、有阻碍,但是浪在向我们展示,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克服,只要我们有勇气、毅力和信心,就可以跨越前行的障碍。

总的来说,《浪之歌》是一部富有灵性和哲理的诗歌,它不仅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更是一首关于人内心和生命的探索之歌。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阻碍,我们要保持乐观,勇往直前,绝不放弃,永远追求自我超越和全新的人生境界!

《浪之歌》教案 篇2

《浪之歌》教案主题范文

《浪之歌》是一部以海岛悲壮历史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一座小岛上的青年们的故事,揭示了一代人的青春和牺牲精神,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这部小说以抗日战争期间的山东沿海小岛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群小岛上的年轻人奋战在敌后抗日斗争中的故事。小说的主题突出了个人的青春和牺牲,以及年轻人在特殊时期的自强与奉献精神。

主题之一是青春与爱情。小说中的年轻人正值青春年华,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生命和力量,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进行英勇的斗争。即使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他们依然保持对爱情的热切向往。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特殊的含义和坚定的决心,他们愿意为自己的爱情牺牲一切。

主题之二是献身与牺牲精神。小说中的年轻人以崇高的奉献精神为代价,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家乡的土地和人民的幸福,用鲜血书写着他们无畏的牺牲精神。这种献身与牺牲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面对国家利益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个人感情的追求上。

主题之三是乡土与家国情怀。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岛上,小岛上的人们热爱家乡,他们乐于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使家乡变得更加美好。他们不惧风浪,坚守着自己的土地,为了捍卫家园而英勇战斗。这种乡土和家国情怀激发了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斗志和勇气。

通过这些主题,小说《浪之歌》道出了一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身上的品质和精神风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始终是我们的榜样,激励着我们继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而努力奋斗。

《浪之歌》教案 篇3

(一)主题一: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心中最关切的问题。而对于人性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面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内心的彷徨,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方面。在《浪之歌》中,主人公苏菲亚的生命旅程,正是一段关于人生意义的探寻之旅。

苏菲亚从一个孤独无助、迷失自我的女子,经过一段波折曲折的人生经历,在历尽艰辛之后,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她的成长历程,反映了人生苦难、信仰的深入洞察,是一个令人敬仰的精神成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苏菲亚遭受了巨大的磨练和挫折,但她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她通过自我反省,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所在,并最终获得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自我的逐渐觉醒。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主题二:爱与承诺

《浪之歌》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生意义的小说,也是一部讲述爱与承诺的电影。苏菲亚与亨利之间的感情线,是整部电影的主要情节。

对于亨利而言,苏菲亚是他生命中唯一爱过的女人,他不断为苏菲亚寻找生命的意义,并在苏菲亚身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对于苏菲亚而言,亨利是她在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精神依托,他为她带来了爱情、安全感、幸福以及生命的希望。

然而,在两个人生命的旅程中,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和艰难,最终还是分手了。但他们之间最后的承诺,却是鼓舞着所有观众的。他们在海滩上合影,绵长的海风吹散了所有的悲伤,而他们之间发出的爱与承诺,却又撕裂了人们深深扎根在心中的情感,是全片最感动的一幕。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能够使人超越自我,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而承诺,是对这种美好情感的肯定、坚持和信仰。在《浪之歌》中,爱与承诺,是人类情感最深刻、最崇高的表现方式。

(三)主题三:救赎与和解

生命的不再,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选择。对于一个人而言,重要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如何在自己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实现自我救赎,完成和解之旅。

在《浪之歌》中,苏菲亚的一生,就是一个关于救赎与和解的探寻之旅。从一个迷失自我的女人,到在历经人生的洗礼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感悟到了真正的生命意义。苏菲亚的人生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如何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之间,跨越一切困难和险阻,达到自我救赎的目标,完成和解之旅。

在人生的旅程中,救赎和和解,如同一只向内收缩的手,能够握住我们的心,缓解我们的痛苦,协助我们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浪之歌》中,这种救赎和和解的主题,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救益,值得我们深思和感悟。

《浪之歌》教案 篇4

《浪之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浪之歌》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运用文学鉴赏理论进行解读。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谈论海洋的神秘和浩瀚性质,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2.讲授法:讲授小说的作者和背景知识,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3.讨论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进行小组讨论;

4.解读法: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

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浪之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五、教学内容:

1. 导入

通过展示有关海洋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并与海洋、自由、探索等概念相联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

2. 导入

谈论并引发学生对小说《浪之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背景的思考:

《浪之歌》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塞尔维尔(Joseph Sérivil)创作的小说,被誉为“海洋之诗”,曾荣获法国文学奖。“塞尔维尔”是该作品的笔名,实际作者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弗朗索瓦·岩斯(Albert François Gaspard Grisar)。

3. 讲授

讲述《浪之歌》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了解。

4. 讨论

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进行小组讨论: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有何特点?

(2)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如何?是否符合逻辑?

(3)小说中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如何体现了海洋的特质?

5. 解读

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对《浪之歌》进行解读,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6.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浪之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浪之歌》的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的论文,以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七、教学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塞尔维尔的其他作品,扩大对海洋文学的了解和阅读范围。

《浪之歌》教案 篇5

《浪之歌》教案

主题范文:浪漫与自由的追求

《浪之歌》是一部真实而深邃的作品,它通过描绘男主人公的奋斗与追求,展现了浪漫与自由的主题。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追求真正的自由。下面,我将从男主人公的成长、浪漫主义的体现以及自由的追求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并展开对主题的阐述。

首先,男主人公的成长是本作品主题的重要体现之一。故事一开始,主人公是个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迷茫不安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过着模式化生活的社会中。然而,随着不断的奋斗与历练,他渐渐明白了穷追不舍、追求理想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他从一个充满困惑的鱼贩,成长为一个热爱大海、热爱追求的海员。这个转变无疑是他内心成熟和追求浪漫的进一步体现。

其次,浪漫主义的体现是《浪之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故事中,男主人公对大海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使他选择了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追寻自己内心的那份浪漫。他敢于追求那些冒险、受伤、失去的美好,敢于去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无论是在航行中面对海上的暴风雨,还是在远航时与自然界的对抗,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浪漫主义。

最后,自由的追求是《浪之歌》核心的主题之一。男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束缚的解脱和自我的追求。他不愿被大众的审美观束缚,他渴望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追求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追求,不论是在船上面对风浪,还是在陌生的地方面对未知的未来,他都保持着勇往直前的决心。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仅是表现在行为上,更体现了一个人对自身的真正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浪之歌》通过展示男主人公的奋斗与追求,引发了读者对浪漫与自由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享受与现实生活的填鸭式学习,更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并勇敢地去追求。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个故事,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对浪漫与自由的理解,鼓励他们追求内心的声音,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寻找自己的意义与追求。这样,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思维,让他们能够拥抱人生,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

《浪之歌》教案 篇6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

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生: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这不合逻辑。

师:有意思,改改。

生: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生: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同情。

生:紧接着的下边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太少了吧?

生:还脏。(众笑)

生: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生:改成汗水。

生:不好,汗水是热的,怎么冷却?而且汗水同样不太干净。

生:改成泪水,既美还有感情。

生:热泪?不是还是热的吗?

生:热泪的热不是指泪水的温度,而是指情感的温度。(众笑)

师:漂亮!写这种散文关键就是要抓住所选之物的自然性特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不造作。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朗读: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生:我觉得别那么过分炽热也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句子表达不出浪对岸的心疼,反而有教训斥责的感觉。

生:还有这个句子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

师:尝试加点东西?

生:这样好不好?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他的心冷却一些,让他别因为过分炽热而伤害了自己。

生:伤害可以改为灼伤,更形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懂得心疼自己所爱的人啊!(众大笑)再读读。

(生动情朗读这一句)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教学回顾:现在孩子的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具体,只习惯用评价性的词语,没有细节描写。所以我希望通过比较让他们对这点能领悟更多。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师:真聪明,知道联系前后文往深处品味这就是进步了。

生:第四自然段的我围绕她们跳过舞这句我觉得也不太漂亮。这段文字中除了第一句是这样用外,用分号隔开的后面的几个句子的结尾都用四字短语,你看长吁短叹、衷情吐露、同席对饮、纹丝不动、嘻嘻哈哈、面无笑容、死里逃生四字短语的应用让散文文字很雅致也很整齐,只有第一句翻译的是我围绕他们跳过舞,显得很单薄的。

师:你读书真是很仔细!

生:改成翩翩起舞就整齐了。

师:不仅知道从意思上去考虑,还懂得从句式篇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

教学回顾:评价很重要: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生:老师,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三句感觉很混乱,读不懂,是不是也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啊?

师:这句话是很费解,一直没有同学提出来,我还以为大家都读懂了呢!来,咱们先朗读几遍再说。

(生反复朗诵: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先不管表达,说说你的理解,猜猜看,揣摩着说,不要怕说不明白。

生:好像是表达浪对岸的一种无怨无悔的爱。

师: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生:形容憔悴的程度。

师:那海浪后悔吗?

生:不悔。

师:就如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衣带

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笑)

师:这句话中最费解的是哪个词语?

生:清醒!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问得好。先弄清楚海浪清醒什么?

生:清醒他和海岸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在一起,他们只能够聚少离多,不能长相厮守。

生:清醒他的爱情不可能朝朝暮暮,永远都在等在盼,是一份苦恋。

师:这种爱情有点像现在正热播的一部获得大奖的电影,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生:我看过,是那种执着而热烈,绝望而永恒的爱。

(生大悟,感慨)

师:那咱们说说为何海浪认为这就是爱的真谛呢?海浪的爱情观是什么?

生:他认为爱就要爱得毫无保留,纯纯粹粹地去爱,对爱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

生:只有明知痛苦而依旧热烈地去爱,这样的爱才是伟大的。

生:没有私心,无怨无求才是爱的真谛。

师:这样理解比较到位了。那再看看原文,再朗读一遍,为什么这个句子让我们觉得很拗口,甚至给理解造成了难度呢?

生:主要是关联词的应用没有形成搭配,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生:标点上好像也有点问题。

师:那咱们重新组合一下。

生:可以把纵使改成因为。

师:来,读一读。

(生动情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样改不错,句子中就包含了两重因果关系,思路很清晰。

生:我还是不懂,两个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为什么说有两重因果关系呢?

师:谁帮忙?在原句中再加点词语,把因果关系表达得清楚一点儿。

生: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

师: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

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生:哦,原来是这样。不过如果作者真这样写语言就太罗嗦,诗味儿就没有了。看来散文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

师:还可以给原文动动小手术吗?

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憔悴之后的句号改成破折号,也可以表达因果的意思,前后文的联系更紧密,还有一点递进的意味,又很简练。

师:好,有创意,咱们来再读一读,就当作憔悴之后的是省略号,停顿的时候短一点。

(生动情反复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教学回顾:在每个语言点的处理上我争取遵循下面几个原则:由意义反省表达,再由表达回照意义,在对比中揣摩,在揣摩中深入,在朗读中完善。

生:老师,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我想起您常说作家写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用来写爱情啊?

师(笑):你可真敏感。除了爱情,你觉得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刚才伍勇俊的提问提醒我,我觉得还可以表达对自己事业的追求。把孜孜追求的事业想象成海岸。

师:很有意思。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海岸,你们的海岸是什么啊?

教学回顾:又是旁逸斜出的一笔!我灵机一动抓住了海岸一词来作点文章,拓展也未必要在课堂的结尾啊!

生:如果是我,我的海岸就是我那难以克服的数学。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热爱的美术。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一生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众笑)

生:我的海岸也是我的理想:我希望能有一家能战胜微软帝国的软件公司。

师(笑):不管你的海岸是什么,孩子们,请记住浪的宣言:爱的真谛就是清醒。你要用百倍的努力实践自己的爱情,只要当把对海岸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之后,你才会享受到追求的幸福。

(生若有所思)

不过,咱们还是更应该关注一下纪伯伦的海岸到底是什么?

请先朗读咱们中国的一首著名诗歌:

炉中煤

作者: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生共同朗诵)

生:老师,这首诗歌好像以前自读课本上有,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给祖国的,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读过就好。纪伯伦的散文诗和这首诗歌应用的手法完全相同。

生(大悟):哦,原来纪伯伦是把亲爱的祖国比喻成了海岸,他无怨无悔地爱着的是自己的祖国啊!

师:是的,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了颠沛流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为贫穷困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对国土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字深情。相反,他爱之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孩子们,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诵把这份赤字之情读出来好吗?

(生动情朗诵,下课铃声响起。)

教后感悟

比较喜欢这堂课,是因为感觉这堂课比起以前自己的许多课,有了一点重要的超越,那就是:比较灵活地利用了动态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由一个学生的发言而受到启示,我没有机械地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段时间我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循循善诱的弊端。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在这堂课上,受一个孩子发言的启示,我迅速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向的问题,这其中展示的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的起点不应该由老师来划,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划!

让孩子和文本的对话先于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当孩子在展示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成果之时,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惟有如此,语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

就《浪之歌》而言,它既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散文名篇,同时也是一篇普通的散文。就纪伯伦而言,他既是黎巴嫩文坛骄子,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作者。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教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以此引导学生和文本(其实也就是和作者)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对话。这是对教学资源(就这篇文章就是指《浪之歌》这篇散文)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深度开发。有了这种开发,课堂才表现出了让人惊喜的生机和活力。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利用衍生的课堂资源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改变见书不见人、人围书本转的局面,使课堂真正的成为人的课堂。

此言甚为恳切!

这堂课还让我想起了一些名言: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呢?它的内涵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

――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这堂课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是,单就这方面来说,却让我沉甸甸的收获的幸福感。

《浪之歌》教案 篇7

主题:浪漫与自由

范文:

《浪之歌》是一首以海洋为背景,表达浪漫和追求自由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中浩瀚的海洋和人类心灵中宏大的梦想的赞美与讴歌。诗中透露出对自由的憧憬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思想。

诗中某些语句和句子使我不禁对诗人的情感与艺术的融合深深感到震撼和赞叹。比如诗中“我知道你珍爱着你的黑椒”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不论自然界中的海洋,亦或是黑椒,都有其生命的重要性和独特的价值。而浪漫主义的情感则是通过描写海洋和黑椒的美丽和神秘来体现的。

诗中还有许多表达自由的句子,比如“水流淌到大海”的描写表现了河流的自由奔流,而“我将带着我的声音,悄悄听”这句话表达了个体追求自由的内心独白。诗人以他深情而渴望自由的心灵为主线,调动万物的声音让我明白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这些话语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浪漫的描写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我赞美你倚靠在黑椒的怀抱中”,这是对海洋的赞美之情。“太阳进入大海,你采访了青春”中也揭示了海洋的神秘和浩瀚。这些描写使读者能仿佛看到美丽而浩渺的海洋景象,感受到海洋的无穷魅力。

从整篇诗来看,它并不只是简单地描绘了海洋的美丽和浪漫。通过海洋作为现实与自然的象征,诗人情感慷慨激昂地描绘了人类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的向往。这让我深深思索了下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在人们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感受到自由的温暖和美好。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启示了我对自由渴望和理解的更深层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对自然界中浩瀚的海洋和人类心灵中宏大的梦幻的赞美与颂歌。同时也反映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浪之歌》作为一首浪漫主义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赞美和颂扬了海洋的壮丽和浪漫,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唤起了人们对自由和梦想的思考,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浪之歌》教案 篇8

浪之歌是钱钟书先生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冲突和自我认同的故事。主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对比,一位生长于中国传统农村的年轻人,在进入西方现代社会后,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文化冲突。下面是一个关于浪之歌主题的范文,供参考。

标题:国际都市中的文化之思

《浪之歌》是一部反映文化冲突与自我认同的经典之作,在其中,一位来自中国农村的年轻人进入了西方国际都市,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困惑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在全球化时代中自我定位和文化认同的探索。

在小说中,年轻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问题。他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不会讲外语,无法与当地人沟通,这也让他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和排斥感。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不足之处,这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通过反思,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他很多智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也让他在现代社会中显得陌生和疏离。

此外,小说还涉及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国家和西方国家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否符合西方社会的期待。这种文化冲突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他在努力融入新环境的同时,也不希望自己完全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年轻人对西方国家的思考和观察,展示了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对个人身份认同的挑战。通过年轻人与西方友人的对话和交流,他开始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同时也尝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最终,他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共存并相互丰富。

《浪之歌》让我们思考文化冲突和自我认同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答案,那就是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歌,并在国际都市中展开独特的旋律。

以上是一个关于《浪之歌》主题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您理解和思考这部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主题。

《浪之歌》教案 篇9

《浪之歌》教案主题范文

《浪之歌》是作者丁玲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女孩柳叶子从故乡到城市打工的经历,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民工冒险奋斗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小说在揭示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带有许多主题,如对权力的质疑、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对传统社会的探索等。以下是一篇探讨《浪之歌》相关主题的范文。

文章起始,我们被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困苦与悲哀。柳叶子是个孤儿,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环境中。她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亲人的关怀,只能依靠自己艰苦劳动来维持生活。小说通过对柳叶子母亲去世和父亲再婚后遭受凌辱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和他们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这正是小说中对传统封建制度的反思,表达了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呼声。

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柳叶子遭遇了许多艰险与困难。小说中塑造的城市生活环境是恶劣的,赏罚分明、权力傲慢。柳叶子不仅要承受女工辛苦的体力劳动,还要忍受工头的威胁和侮辱。如此种种描写表达了对权力滥用的质疑,并反映了当时农民工无助的境地。柳叶子作为一个农村女孩,她所见所闻令她不满现状,提高自己的觉悟,并试图通过追求知识和思考解决困境。这部分表现了对社会不公正与权力不平等的怀疑,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此外,小说还对传统社会的观念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比如,在柳叶子与田润生相遇并相爱之后,女性的地位和爱情观念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田润生对待柳叶子的关心和温暖让柳叶子找到了内心的依靠,但是传统观念中女性要从一而终的观念又使得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头娶他的前妻。这个情节表达了对传统爱情观念的质疑,呼吁人们能够解放思想,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综上所述,《浪之歌》展示了人们对权力滥用、封建礼教和传统社会观念的反思和质疑,并表达了对公平正义和自由幸福的追求。这些主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思考和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有着启示作用。

涉江采芙蓉教案实用十三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1

诗歌以19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 ,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_想感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_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_》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_。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_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 ”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 、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_想感情。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_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_,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 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 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_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 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_,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 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 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_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 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 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 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 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 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 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_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_在远道!”长长的吁 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_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 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_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 “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 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 ,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_夫的忧伤,正具 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_的女主人公, 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 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_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 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 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 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 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_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 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 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 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 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 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 ,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 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 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 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 感觉到:此诗抒写的_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 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 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_ 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_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 芙蓉》最终仍是游子_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_妇调 ”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_ ,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_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_ 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_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诗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涵的情感以及诗歌清幽高洁的意境和含蓄悠长的特点,课时是一个。

由于英语老师有事,所以语文课和英语课换课,语文课是第一二节。相对来说,时间不大够用,讲课时显得仓促了些。不过,因为诗歌比较简单,所以教学计划基本完成,给他们留了翻译诗歌两大场面的作业。

诗歌需要反复诵读,但是,我发现《短歌行》和《涉江采芙蓉》都没有很好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诗,总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就忽略诗歌的诵读。这样下去语文课就沦落成默课,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让学生读书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活动

【导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诗句。是啊,分离让人思念、忧伤。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讲授】介绍文学常识

PPT展示: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活动】朗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PPT展示,疏通字词。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兰草。泽:湿润的洼地。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⑧终老:终生。

3、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4、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接下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课上检查。

【活动】品读鉴赏

学生齐背全诗。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板书)

b.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c.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板书)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写独自思念(板书)爱人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板书)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伤(板书)以至老的根本原因!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回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活动】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问题2.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

问题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板书)

问题4.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爱人之间因分离而思念忧伤的思想感情。

【练习】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讲授】总结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

【作业】课堂课下作业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作业

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背诵并默写全诗两遍。

【活动】反思及板书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解读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如:看标题,抓题眼。看作者,学会知人论世。看注释,抓暗示有效信息。看意象意境,缘景明情。把握“情感关键字”。了解诗歌主旨类型。分析表达技巧。并用这些方法自己赏析一首诗歌。

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

;(2)诗歌的赏析;

(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中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了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

(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①奇树:美树。

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

④荣:即上句的华。

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4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_想感情?

明确:游子_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_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_》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_。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_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_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_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_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_,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_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_,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_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_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_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_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_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_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_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_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_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诗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涵的情感以及诗歌清幽高洁的意境和含蓄悠长的特点,课时是一个。

由于英语老师有事,所以语文课和英语课换课,语文课是第一二节。相对来说,时间不大够用,讲课时显得仓促了些。不过,因为诗歌比较简单,所以教学计划基本完成,给他们留了翻译诗歌两大场面的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5

一、关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6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诱导探讨法为主

阅读分析法为辅

三、说教程

(一)导入

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资格答辩上,一位教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向东南飞?”只见陆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从容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立即博得满堂喝彩。《西北有高楼》是我国早期五言组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陆侃如引用这首诗为自己解难,说明古诗十九首影响深远。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遗,读如(wèi)赠送。

(三)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诗歌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

(四)鉴赏

1、合作探讨

①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②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④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

⑤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⑥本诗的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教者小结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故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洁、清幽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指导背诵

明确:按照诗意的“起承转合”来记忆背诵。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7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时。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可谓极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相联。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中所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都很强,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故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并不罕见。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五、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作业:完成导练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2、在理解应用中,复习象征、叠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掌握对写这一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多元体会诗歌浅显语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

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一段悠扬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好,一个小竞赛,猜一猜这首歌是哪位影视人物的代表曲目?这正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采莲曲》。的确,采莲与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缘,采莲女轻巧的小船荡起了荷塘中多少欢乐的涟漪,而那皓腕下的红花又寄托了多少江南女子缱绻的情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恰恰与采莲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涉江采芙蓉。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读准读顺

1、自主读诗。

2、单人朗读,评点指正,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3、整体梳理,解决重点字词问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之前朗读出现的问题,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全班再次齐读。

(二)再读,整体把握

1、本诗的情感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哪些?

忧愁、孤寂、苦闷思念(题眼)

2、做这种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达出来,使这首一无艰深之语,二无冷僻之词的短诗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啊,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文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潜藏的感情了。

三、析读,逐句赏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诗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过哪个举动引发的?

涉江采芙蓉

(2)为什么所采之花定为芙蓉,且以芳草兰泽渲染之?

钻戒象征永恒,白纱象征纯洁,我们的主人公以莲为信物寄托情思,所以莲花在此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莲花的高洁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洁。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那么,这样高洁美丽的莲花,作者送出去了吗?为什么呢?

所思在远道。

(2)这种急转直下的心理活动,作者是用什么句式表达的呢?

设问,问答两体。“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此时游子不觉回望故乡,那么他看到思念的故乡,思念的亲人了吗?

没有,他看到的是,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2)这句诗前半句叙事,后半句写景,无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叠词:内容重复,音韵悠长,使路的形象在长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层层铺垫渲染之后的直接抒发,那么你看到了什麽样的情感?

悲伤惆怅

真情坚守

社会批判(此处知人论世)

(2)那么研讨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看似平白直率的语言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再一次诵读全诗,读出你们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对写手法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

采莲者应为女子。第一,采莲主要是女子从事的活动,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采莲曲,第二:游子之求宦多在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荚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还顾者应为男子。因为“旧乡”即故乡,还顾说明此人不在故乡,而漂泊在外,而为功名羁旅漂泊的定是游子无疑。

3、指出问题所在,诗歌中出现了两位主人公,而抒情主体只能有一个。从而引出对写手法。

4、定义介绍

5、结合本诗诗句,具体分析。

6、表达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诗句中应用了对写手法的部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五、小结——深衷浅貌言浅意深

1、那至此,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完了,现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对《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了吗?它的语言虽然不及汉赋华美,不及律诗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话,自然古朴的语言背后,却运用了、设问、叠词、借景抒情、对写等多种表现方式,使诗人的深情看似单纯,实则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艺术魅力。你读懂了吗?

2、配乐,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作业布置:试着诗歌改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11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9.“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

明确: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熟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面的题。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4、这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吗?为什么?请说说理由。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12

1、内容: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这是一首游子的诗歌。全诗以游子的口吻抒发了对所思之人的想念

2、解析:

本课教学,其核心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又是怎样来表现的,是女的又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言的赏析进行。

2、解析: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方法。《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首诗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诗歌进行分析,后两首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一些古代常识。

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播放课文朗读。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13

清风

上海群众举报更理性

近日,上海市23名举报有功人员受到检察机关重奖,奖励金额达5.23万元。今年以来,76%的举报属检察机关管辖范围,其中有18.6%被检察机关立案,比去年同期上升一倍,其中反映医疗、教育系统及房地产行业职务犯罪的举报突出。

(摘自《检察日报》)

中行基层负责人实行强制休假

为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有效防范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中国银行将推行基层机构负责人强制休假和代职制度等九项措施。为保证随机性和突然性,提高实施效果,强制休假不预先基层机构负责人本人及所在机构。每次强制休假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

(摘自《北京青年报》)

领导干部不宜结交四类人

中纪委原副书记刘丽英在痛斥腐败案件中“官员傍大款,大款靠官员”现象时说:“领导干部不宜结交四类人,一是地位不高又名声不好的人;二是能力不强又想当官的人;三是收入不多又特别能花钱的人;四是职位不高又特别能钻营的人。”

(摘自《温州都市报》)

满洲里“民评官”动真格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委常委会日前,对在2004年度“民评官”活动中排名最后的市办、市交通局等10个单位的“一把手”予以免职。此次万人测评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表9977份,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通报。(摘自《工人日报》)

法眼

张志刚:中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永不言收兵”

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近日表示,中国注重探索保护知识产权的治本之策,中国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的立场是一贯的,坚定的,这项工作将“永不言收兵”。

(据人民网)

中国禁毒法初稿已成核心是将禁毒作为基本国策

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透露,禁毒法已列入本届人大和国务院的立法计划,目前已形成禁毒法初稿,相关条款正在论证中,力争于2005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6年颁布实施。

(摘自《法制日报》)

浙江:举报奖金“明码标价”

5月28日起,向浙江各级公安机关提供有关色情、和违法犯罪线索的公民,经警方查证属实后,举报者可获奖金最少100元,最高可达30万元。怀疑、推测性的举报不适用奖励。

(摘自《羊城晚报》)

法官是否称职当事人可评说

近日,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人大常委会一改往年对法官的评议调查只在区法院内部进行的方式,通过广播、公告等方式将述职法官的名单向社会公布,广泛收集包括当事人的。

(摘自《人民代表报》)

英预防犯罪从三岁娃娃抓起

在首相布莱尔要求尽早找出降低犯罪率的有效后,英国内政部撰写了一份名为《减少犯罪评论》的报告。这份报告建议:预防犯罪要从娃娃抓起,即使只有3岁的小孩也可以被看作“潜在罪犯”。(据新华社)

冷眼

芙蓉姐姐走红无聊文化风光无限

芙蓉姐姐迅速窜红,表现出来的是无聊文化导致的娱乐元素。

“这其实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在别人看来没有外在的价值,人们通常会去取其内在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在谈到芙蓉姐姐的受众关注度时这样说,“因为人们在看到她一些献丑行为的同时,也看到了她的勇气。讨论她的人一多,就产生了光环效应,她也随之出名了。”

(摘自《外滩画报》)

大学校园流行新词语

“晚上有时间去‘黄昏炼’吗?”“我可没那么‘老孔’,晚上要‘学习文件’。”这样的对话在校园里随时可能发生,校外人士乍听简直就像进了威虎山一样,到处都是“天王盖地虎”。

隐私、避讳与叛逆表达的冲动

校园流行语使之初,常有保护隐私和表达避讳的目的。比如“研究国粹”、“学习文件”指打麻将;“特困生”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同学;“恐龙”指很丑的女生;假正经就说是“老孔”;而“轧马路”、“青春必修课”等则是指恋爱外出约会。

情绪、时尚与生活节奏的激荡

学生们时下常挂在嘴边的“晕”、“郁闷”、“挂科”(考试没过)等流行语,不仅说明学生存在无奈、烦躁的情绪,心态不很成熟,也隐含着对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

(摘自《深圳商报》)

哈根达斯“100%进口”神话打破

近期深圳罗湖区质监等部门接到举报,发现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在深圳的正规“厨房”竟是一家无证生产、环境不达卫生标准的“黑作坊”。

(摘自《南方都市报》)

“洋品牌”频频失信?

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透露,上海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内销售的中瑞合资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金牌雀巢成长奶粉3+”(批次为20050325)中碘含量超出产品外包装标示范围(30-150微克/百克),不符合国家标准。

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质检部门查出其辣椒制品中含有“苏丹红1号”

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烤鸡腿堡等产品曾涉嫌含有苏丹红;

卡夫广州食品公司:乐之饼干含有转基因,但不贴标识;

宝洁公司:经检验,其SK-Ⅱ化妆品中含有腐蚀成分。

针对此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表示,一方面,作为企业应有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公众和消费者,及时做出解释和说明,提出改进办法。另一方面,公众也应当以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看待这类问题,不宜对事件过度渲染。

(摘自《新闻晨报》、《新世纪周刊》、中新网)

天下

数字化杰克逊娈童案

近日,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被控害一名十三岁男童的官司做出宣判,被控的十项罪名均被判无罪,免除了可能面临的牢狱之灾。

将杰克逊案数字化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隐藏在这起官司背后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10项指控:

20年最高刑期;

50名支持者在圣芭芭拉安营扎寨;

57辆卫星转播车停在法院外;

66件杰克逊身着的不同外套,包括睡衣;

130名证人;

150名演员参演了天空新闻台的每日法庭重现节目;

350个小时的证词;

1460名记者参与报道;

4000名记者报名参加报道;

2710万左右的美国观众收看了英国记者巴舍尔的纪录片《迈克尔・杰克逊大追踪》;

250美元――每天法庭外停车位的花销;

2500美元――每日从法院楼进行拍摄需要花费的租金;

7500美元――圣芭芭拉当局每日对媒体收取的费用;

4万美元――圣芭芭拉每日为审判而付出的开销;

300万美元的保释金。

(摘自《竞报》)

日本“天气保险”花样多

所谓“天气保险”,是指因天气异常导致企业或个人遭受经济损失后,由保险公司向投保者提供赔偿。这项保险1999年在日本首次推出后,立即受到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饭店、服装、冷饮等对天气异常敏感行业的关注,日本各大保险公司也纷纷介入。比如有“梅雨险”、“樱花险”、“酷暑险”等。

(摘自《北京青年报》)

“你好吗?”关注独居老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最新厨师自我鉴定十篇

厨师自我鉴定 11-10

三角形内角和教案汇集15篇

三角形内角教案 内角教案 11-10

好好的心情被人惹差的文案

好好的心情文案 11-10

2023我们仨读后感(汇编10篇)

我们仨读后感 11-10

七夕自拍朋友圈文案(收藏200句)

七夕自拍文案 11-10

同学情人节文案200句

同学情人节文案 11-10

舞蹈室励志句子181句

舞蹈励志句子 11-10

小学数学教师年度述职报告热门

小学数学教师述职报告 数学教师述职报告 11-10

实用教案:说课稿(一篇)

英语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 07-08

[实用公告] 小学通告

小学通知 小学溺水通知 01-21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汇集十篇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11-10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