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绕口令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要准备好的教学材料,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策划和设计教案。教案就像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编写教案呢?小编特意制作了一份“绕口令课件”的知识总结,希望能为您的教案编写提供参考。欢迎您查阅并阅读本文!

绕口令课件 篇1

绕口令:《天上有星》

活动意图:

《天上有星》是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非常好听,也非常有节奏,说快了就会绕口,所以它又叫“绕口令”。在该语言教育活动中,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念准“星、鹰、灯、钉”四个后鼻音,熟读绕口令。

2.熟悉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

3.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分四组,每组一套操作图片。

2.黑色展板四块(35厘米×60厘米),展板上分别贴有“图+单字”的标示;花泥四块,分别插着1、2、3、4的数字(作桌牌用);“笑脸花”奖品若干;投影仪,电脑;PPT课件(见图)。

活动过程:

一、玩图片,说单字

1.看图说字。

师:每人一张图片,放在桌子上的篮子里。选一张图片,看一看,想一想,用一个字说出图片上的东西。

幼:台灯。

师:“台灯”是两个字,是用“台”好呢?还是用“灯”好呢?

众幼:灯!

师:请拿“灯”的小朋友把图片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是不是“灯”。

幼:我的是螺丝钉。

师:螺丝钉用一个字怎么说?

众幼:钉。

师:同组人交换图片,这一次你会拿到什么?

幼:灯/星/鹰/钉。

师:请拿“灯”“钉”“鹰”“星”的人举起图片。

师:把自己拿到的图片上的东西用一个字大声说几遍。

2.组内合作排序,组间竞赛说字。

师:同组四个人给图片排排队,看哪一组排的方法多。

第四组:鹰,钉,星,灯。

师:把图片换个位置再试试看。

师:有不一样的说法吗?

第一组:鹰,星,灯,钉。

第三组:星,鹰,灯,钉。

第二组:星,灯,钉,鹰。

师:各组根据自己排的顺序把四个字连起来说说看。

众幼:灯钉星鹰/星鹰灯钉/星灯钉鹰……

师:交换字的位置再说说看,看看哪个组说得对、说得快。各组先自由说,等会儿来比赛。

为说得准、说得快、有合作意识的小组发放“笑脸花”。

绕口令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练习绕口令,练习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关(guan)","夸(kua)","瓜(gua)",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通过看图文以及轮流接念的方式学习绕口令。

3.乐意参与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图片:冬瓜、西瓜若干。

2.文字标记:西关队、东关队、夸各若干。

活动重点:

学习绕口令,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活动难点:

发准易混淆的字音。

指导要点:

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图文、注意倾听、积极参与游戏,在看图文、玩游戏的活动中学会准确念读绕口令。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交代规则。

老师把"关"字说给一排的第一个人听,一直往下传,传到最后一个人时大声念出,若念对那全体幼儿就跟着练习发"关"字的音。(同样方法练习发"夸、瓜"字的音。)

2.学习绕口令。

(1)教师朗诵绕口令。(提示幼儿听一听绕口令中有刚才我们传字游戏中的哪个字)

(2)绕口令讲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绕口令1到2遍。

3.绕口令游戏。

(1)分组开展游戏。

将小朋友分成"东关队"、"西关队"两队,采用轮流念绕口令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提示幼儿念绕口令时,声音响亮、清楚、正确的一队就添上一个瓜,如果说错了,就不给瓜。最后,数一数、比一比、哪一队的瓜最多,就是胜利的生产队。)

(2)教师和幼儿扮演角色,轮流接说绕口令,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规则。

教师:西关队种冬瓜。

幼儿:东关队种西瓜。

教师: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幼儿: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3)分组一对一开展游戏。

分别请两队的幼儿,一对对地轮流接说绕口令。

教师和其他幼儿评判,教师分别在黑板上添画冬瓜和西瓜。

教师带领幼儿数一数"东关队"的西瓜和"西关队"的冬瓜数量,评出胜利者,并给予掌声奖励。

交换生产队,游戏重新进行。

4.小结。

你发现这个绕口令中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字?(关、夸、瓜)教师小结:原来,绕口令是由许多读音相近,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的句子,念起来较拗口,念快时容易念错,只要我们平时多多练习就会读得又快又准又好。

评价要素:

1.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游戏。

2.是否念准、念清楚易混淆的字。

活动建议:

1.日常生活动经常与孩子玩绕口令游戏。

2.家长与孩子在家中玩类似游戏。

附:绕口令《瓜儿大》

西关队种冬瓜,东关队种西瓜。

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冬瓜大,西瓜大,西瓜大,冬瓜大,今年的瓜儿个个大。

绕口令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的活动中理解绕口令所表述的内容,能初步学念绕口令“狗和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绕口令的兴趣;

2、懂得同伴间要相互谦让。

活动准备:

课件制作、手指偶(狗和猴)、圆舞板等。

重点难点:

初步学念绕口令,分清字音“狗”“猴”“头”。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理解内容

1、引发话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播放课件,幼儿观看、想象

3、幼儿交流:

(1)故事里有谁?

(2)狗和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4、小结:原来狗和猴都想让对方先过桥,他们互相谦让,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二、感知体验

1、欣赏绕口令

(1)说绕口令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2)老师说绕口令

(3)你听到了什么?

2、老师戴上指偶,再次绕口令

2、在纸偶的提示下幼儿学念,帮助幼儿纠正字音

3、幼儿戴上纸偶练习绕口令

三、演演练练,快乐体验

1、幼儿表演(自主选择纸偶表演或圆舞板)

借助于圆舞板打出节奏,引导幼儿逐步加快速度。

2、结伴练习

绕口令课件 篇4

一、教学要求

1会说绕口令,并能说得正确、清楚、快速。

2能听清楚别人说的绕口令,并能进行评议。

二、教材说明

本课用图给我们展示了同学们相互说绕口令的有趣情境。告诉我们本课口语交际就是分小组互说互评绕口令。

能快速说清楚绕口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老师和学生都准备一些绕口令,并背下来。

(二)上课时,先请一个同学上台说绕口令,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评议。评议的重点是说得流利、口齿清楚。

(三)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或自愿组合,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能快速地说清楚,听清楚,会评议。

(四)分组说、听、评绕口令。

(五)评选出绕口令说得最好的同学给以表扬、奖励。

四、参考资料

绕口令:也叫拗口令。一种语言游戏。是将声母、韵母或者音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来。因为要说得快,读音容易发生错误,这样可以训练发音的准确和思维的敏捷。

附:绕口令两则

小花鼓藤条和铜铃

一面小花鼓,高高山上一条藤,

鼓上画老虎。藤条上面挂铜铃。

宝宝敲破鼓,风吹藤动铜铃动,

妈妈拿布补。风停藤停铜铃停。

不知是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

绕口令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分边音和鼻音,读准“梨”“泥”。

2、能在字卡、图片的帮助下,流畅、准确地念出绕口令。

3、增进对绕口令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盘子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引发幼儿兴趣。

1、教师: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

2、教师:这个小女孩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教师:她在用什么材料捏梨的?(在幼儿回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幼儿“梨”和“泥”,引导幼儿学习字的发音。)

4、教师出示图卡“梨”和“泥”,引导幼儿学习与小图卡。

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绕口令。

1、教师边放慢念绕口令,边摆放字卡与小图卡。

盘里放个大雪梨(小图片),

桌上放块橡皮泥(小图片)。

小丽用泥(小图片)学捏梨(小图片),

眼看梨(小图片),手捏泥(小图片),

比比,真梨、假梨差不离。

(教师重点倾听、纠正幼儿对“梨”和“泥”的.发音)

2、捏梨的小女孩叫什么?她捏的好么?绕口令梨怎么说的?(差不离)差不离十什么意思呢?

3、幼儿尝试独立看小图片,念绕口令。

4、教师收起小图片,幼儿尝试念绕口令,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帮助幼儿念完整。

三、运用多种方式,您绕口令。

1、分组进行比赛念绕口令。

2、变化速度念绕口令。

3、引导幼儿把捏梨小朋友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来说一说绕口令。

四、引导幼儿边念绕口令边表演。

1、引导幼儿集体创编动作。

2、引导动作到位、绕口令说的熟练的小朋友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表演。

小编推荐

最新绕口令课件


为了教学更顺利,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确保每份教案都设计完善。教案是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教案和课件呢?我们为您特别精选的“绕口令课件”期待为您带来惊喜,让教学变得更出色,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绕口令课件 篇1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逐渐增强,绕口令这种文学体裁,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押韵,可以为中班幼儿所接受和喜爱。《数数歌》这首绕口令将动物拟人化的方法,就像是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一样,让幼儿在看看、找找、说说、听听、念念、玩玩中自主地学习,快乐地表达,体验学习绕口令的愉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有兴趣地学习“数数歌”。

2、学习读准诗歌中一些韵母相同的字(虎、鹿、猪、兔、鼠)以及平、翘舌音:zh、sh

3、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森林背景图,动物图片5张,手偶21个。

活动过程:

一、音乐引入课题

播放音乐《中国话》进场。

师说:我们都是中国娃,从小都会讲中国话,“今天王老师带小朋友学习一首我们中国的绕口令”。

二、学习绕口令

1、“现在我们先来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好不好!”

2、出示大图,“小朋友你们看这是哪里呀?”你们来找找,他们都藏在哪里呀?快把它们找出来”

3、交代要求: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谁藏在山上?

三、出示绕口令对应图片

1、请幼儿将对应的动物贴出来。

2、边贴边正音,帮助幼儿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四、完整学习、掌握儿歌

1、“小动物都被你们找到了,现在王老师把他们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不想听。”教室完整朗读,并介绍绕口令。

2、教师带幼儿跟读两遍。

3、幼儿和教师一起念两遍。

4、分组念,个别念。

5、小结:小朋友念得真好,小动物们也想和你们一块儿念儿歌,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戴在手上。(把贴有动物标志的椅子摆好)

五、自由选择手偶练习绕口令

1、练习绕口令。小朋友,你们带着小动物们一起来念儿歌吧。

2、要求幼儿根据不同的句式在往前跳。

3、教师带着幼儿加速朗读。

4、总结:小朋友你们今天绕口令已经念的很好了,但是绕口令是读的越快越有趣,要一口气读完,那才叫好,等我们回家再去练习练习。

教学反思:

一节活动下来,感觉幼儿参与性很高,课件的运用、图文结合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记住了诗歌,并朗读下来,整节活动幼儿思维活跃,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不足之处就是觉得老师说的有点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教师指导语言要精练,真正做到引导。

绕口令课件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学说绕口令,能正确发出绕口令中得每个字的读音。

2、能用打击乐器简单地配到绕口令中,激发孩子对用节奏伴奏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图片、打击乐、课件三、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好!(老师好!)

2、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它生活在哪里?

(小朋友自由地说一说)(恩,你说得真完整!)(谁他!)

3、今天有几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小(1)班,大家欢迎!一一看第一个来到我们班的小动物是谁?(老虎!)

4、老虎生活在哪里啊?(小朋友通过观察图片说出老虎生活在山上)

5、一边说一边出示图片,那我们用一句好听的话说一说:山上一只虎

6、第二个小动物让孩子猜个谜语,如果你们猜出来,它就会和我们小朋友见面啦!听好了谜语:长耳朵,短尾巴,只吃萝卜和青菜。

7、小朋友们真聪明,兔子来了,大家一起和它问个好!兔子在哪里玩啊?出示图片。

8、谁也会用一句老师刚才那样的话来说一说兔子!

9、小朋友真能干,再说一次。

10,、“吱吱吱,吱吱吱”又是谁来了呢?

11、我们一看小老鼠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图片谁会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12、小朋友看,谁来了啊?小鱼生活在哪里啊/13、出示图标;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水里一条鱼。

14、你们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你就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15、小朋友说得真不错,表扬表扬自己。

16、小朋友听最后一句是怎么念的:出示图片,虎、兔、鼠、鱼,大家别说错。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图片连起来说一说,你们想听吗?

17、教师念绕口令,小朋友也来看着图片试一试念一遍,好吗?

18、小朋友念得真棒,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念一念,老师问一句,小朋友答一句,好吗?听好,山上几只虎?山上一只虎。草里几只兔?洞里几只鼠?洞里一只鼠。水里几条鱼?水里一条鱼。最后我们一起念,虎、兔、鼠、鱼,大家别说错。

19、小朋友刚才你们表现很不错!现在又要用另一种方式来说了,我念到虎这个字时,会用一个动作来表示老虎,你们知道了吗?试一试吧,山上一只虎(小朋友做老虎的动作)

20、看到你们做动作,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做呢,开始吧。

21、刚才我们念的儿歌好听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绕口令,数数歌,小朋友一起来说一说!

22、绕口令还能加上拍手的动作来念一念呢,听,教师示范用拍手的节奏加到绕口令中去。

23、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

24、刚才小朋友表现得真不错,把小乐器都引来了,看,是谁啊?(圆舞板)圆舞板说,我也要加到绕口令中去说一说,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2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6、谁来说一说把圆舞板加在每一句话的哪里呢?(小朋友说,教师加图片!)

27、我们来加进去试一试!

28、谁还有加得不同的吗?(小朋友说一说!)

29、刚才小朋友加得都不错,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试一试,想想还能不能加出更好听的!

绕口令课件 篇3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学绕口令“李小牛”》”!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学绕口令“李小牛”》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锻炼在人前大胆竞赛说的能力,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宽容,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学绕口令“李小牛”》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宽容。

2.锻炼在人前大胆竞赛说的能力。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绕口令配图三幅。

活动与指导:

1.欣赏绕口令《李小牛》(见附录)

2.说说绕口令里讲了什么事?

3.出示图片,请幼儿按先后顺序排图,帮助幼儿理解绕口令内容。鼓励幼儿向李小牛学习,学习他不爱计较是非,会原谅人。

4.看图学说绕口令,并练习。

5.请幼儿五人一组对赛,看谁说的好。

6.请代表上前表演说。

附故事:

李小牛

小皮球,

跳下楼,

一下碰着李小牛。

李小牛,

摸摸头,

一个青包圆溜溜。

青包圆,

揉一揉,

小牛上楼还皮球。

幼儿百科: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

不知道本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学绕口令“李小牛”》”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绕口令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绕口令《扁担和板凳》这一主题的核心理念就是重视幼儿心理,关注幼几情绪、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扁担和板凳》是一首传统而经典的绕口令,它有意识的使用了一些近似音如扁担、板凳,读起来不但绕口,而且诙谐、幽默、有趣,既能满足大班幼几学习语言的特点,又能激起幼儿不断挑战的动力。活动中我通过游戏“你说我做”“合作展示””同伴PK”等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从喜欢绕口令,到尝试说绕口令,再到熟练表演绕口令,环节步步深入,目标层层递进,来不断地激发和满足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愿意说、大胆说的愿望。

活动目标

1。学说绕口令,练习发清“板凳”、“扁担”、“绑在”等词语。

2。能两两一组自主学习,能清楚连贯、快速完整的朗诵绕口令。

3。乐意参与朗诵绕口令的活动,体验说绕口令的乐趣。

活动重点:初步学说绕口令,练习发清“板凳”、“扁担”、“绑在”等词语。

活动难点:能快速、清楚完整的朗诵绕口令。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学习绕口令或接触过绕口令的经验,

2、实物扁担和板凳:扁担和板凳的小图片放在椅子下面;课件:小椅子两把为一组,共18人;Rap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扁担和板凳,了解其用处,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提问:这是什么?扁担有什么用处?

小结:扁担是用来挑货物的。

2。提问:这是什么?板凳可以干什么?

小结:板凳除了可以坐着,还可以站着,可以一物多用,但是踩上去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利用游戏和课件,幼儿自主学习绕口令《扁担和板凳》。

1。游戏《你说我做》趣味练习

玩法:先请两人上前示范,再请全体幼儿两两一组边游戏边练习,最后请两组幼儿上前展示(越说越快,增加兴趣)

2。幼儿两人一对自主学习,学说绕口令的前半部分。

(1)提问:扁担和板凳在长度和宽度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芜宽,板凳没有扁担长。

(2)两人互相练习,你说上句,我说下句,然后交换。

(3)鼓励幼儿上前自我展示。

3。观看课件,利用图片突破难点,学说绕口令的后半部分。

(1)提问:扁担和板凳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结: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2)幼儿练习后,鼓励大家上前自我展示绕口令的后半部分。

4。欣赏教师的示范朗诵,了解绕口令的特点。

提问:绕口令有什么特点?说绕口令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绕口令是把一些绕口的词放在一块快速的一口气说完,很有意思很有趣,怎样才能说得不错不断,又快又清楚呢?请大家带若这个问题来说说绕口令《扁担和板凳》,一边练习一边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三、激发幼儿兴趣,合作练习大胆展示,以小见大感悟道理。

1。集体练习2——3遍,提醒幼儿把每个字词都说清楚。

2。分组比赛——激发男、女小朋友比赛的愿望和热情。

3。个别练小站:要加强练习。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去做,不放弃,功夫到了,就一定会成功。

活动延律

1。鼓励小朋友再找一些能口令,进行绕口令比赛,或在表演区进行绕口令展示,看看谁说的不错不期。又快又清楚。

2。语言区投放统口令的录音和录像、激发幼儿学习绕口令的兴趣。

附教材:绕口令《雇担和板凳》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要绑在板凳。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课后反思:整个活动的设计流程包含了六个小环节:借助实物了解用处——我说你做趣味练教学设计的层次感。这个活动在教学法方法、策略以及老师的回应方式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挖据和探索的地方。比如说:在活动评价中,我采取了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合理评价这是我需要探索的方面。再如:融入了rap这种节奏,到底合适不合适,选取的这个rap素材恰当不恰当,与本班幼儿的音乐基础对接不对接,这些都需要我们再去进一步尝试。总之,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贴近幼儿、适合幼儿,是幼儿真正需要和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绕口令课件 篇5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学习绕口令,能口齿较清楚地背诵绕口令。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词句,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二、活动准备

1、图片: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图1)

2、幼儿用书(绕口令内容的图片三幅。(图2——4))

3、排练表演。道具:白猫,黑猫面具各一副。绿色地毯一块及半湿泥巴。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能口齿较清楚地念绕口令;

2、活动难点: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指导要点: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同时引导幼儿听听、看看、说说、念念,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变换拗口的词句。

四、活动过程

1、介绍角色,引起学习兴趣。

(1)猜一猜教师:今天来了一对好朋友,请你们猜猜是谁?教师念谜语:"胡子翘,妙妙叫,夜晚捉老鼠,白天睡大觉。"猜猜是谁?

(2)看看,讲讲(猜出后出示图片白猫和黑猫)瞧!这一对小猫多可爱,可爱在什么地方?

(3)想一想教师: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可是有一天,这对猫的鼻子都成了花鼻子,这是怎么回事?

2、观看情景表演,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情景表演

(2)表演后问白猫、黑猫为什么哈哈大笑?

3、听听、念念我把刚才白猫黑猫玩耍时发生的趣事,编成一首绕口令给你们听。

(1)教师以平时速度示范朗读绕口令。朗读后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话很有趣?(幼儿按自己的意思讲,教师以绕口令句强化印象。)

(2)以三幅小图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

图一:白猫、黑猫有什么不同?它俩怎么会成花鼻子?(学习1—2句)观察图二—四:在自由讲述的基础上,学习3—7句

(3)幼儿看图,教师以较快的速度朗读绕口令,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互助与练习。看谁的本领大,会自己看着图,自己学会这绕口令,千万别把词读错了。

(5)教师以快速示范朗读绕口令,增进幼儿学习的兴趣,知道绕口令要念得很快。

(6)幼儿跟随教师快速念,体会和找出念得快时,容易读错的词。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由慢速到逐渐加快速度,只有多练习,舌头才会变得更加灵活,说话才会更加清晰。

五、评价要素

1、是否喜欢听、念绕口令,感受绕口令带来的乐趣。

2、是否在口齿清晰、快速地读绕口令。

六、活动建议

1、在语言角看图练习读绕口令。

2、在幼儿比较熟练的基础上,进行绕口令比赛。

情景表演(幼儿戴着猫面具出场,自我介绍与表演)白猫:我叫白猫。黑猫:我叫黑猫。

白、黑猫:我两颜色相反,你们千万别搞错哟!

白猫:我是白猫黑鼻子。黑猫:我是黑猫白鼻子,有趣吗?

白猫: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玩耍,好吗?

黑猫:好,到草地上玩吧。(白猫走到有湿泥巴的绿色地毯,并在地上滚来滚去,乘幼儿不注意时,收沾脏泥巴,往面具的鼻子上粘。)白猫:哎呀,你的鼻子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用沾有泥巴的手去抹黑猫的鼻子)。

黑猫:你的鼻子也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动作同上)(白猫黑猫相互对视,手指点对方的鼻子,捧腹大笑。)附绕口令白猫和黑猫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白猫黑猫滚地玩泥巴弄脏两鼻子白猫给黑猫擦鼻子,黑猫给白猫擦鼻子,哈哈,他俩都成了花鼻子。

活动反思:

绕口令对于孩子们来说,接触的非常少,但它特有的快节奏的朗诵,使幼儿非常的感兴趣。在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都表现的很认真,整个活动下来基本上能够把绕口令朗诵下来。

绕口令课件 篇6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毛毛和涛涛(绕口令)

活动目标:初步学会绕口令,努力发准涛、跳等音。

活动准备:相应图片活动过程:

1.玩游戏。

a请你跟我说,我就跟你说。

(老师怎样做,孩子就怎样做;老师怎样说,孩子就怎样说)b教师请个别幼儿学说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四十四块石头,四十四头狮子,四十四只柿子

2.出示图片,引出绕口令《毛毛和涛涛》。

教师用较快的速度念一遍《毛毛和涛涛》,请幼儿说说刚才老师念的儿歌与平时念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3.介绍绕口令的特点:绕口令其实也是儿歌,只不过有的字发音很像,很容易读错,是用来帮助小朋友练习发音的。(学习词语:绕口令)

4.用稍慢的速度念一遍,让幼儿了解内容。

5.利用教具让幼儿重点练习容易混肴的音。

6.分别拿掉跳高和赛跑的图片,让幼儿有节奏的说一说。

7.请幼儿用家乡话说一说,和家人一起说一说。

绕口令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阅读画面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2.感受绕口令的文学语汇与形式特点。

3.感受画面简洁生动的美。

重点难点:

感受绕口令的文学语汇与形式特点。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蒸笼》。

2.CD:《蒸笼》。

3.教学电子资源:《蒸笼》。

4.儿歌示意图【附】

活动过程:

一、展示教学电子资源中的图片,引出儿歌。

1.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你们在哪里见过它?

2.这三个物品有什么共同点(都已“笼”字结尾)

3.如果把“蒸笼灯笼鸡笼”放在一起快速地念三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二、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引导他们从画面理解儿歌内容,感受画面的简洁生动。

1.这幅画;里有几个人物?他们的穿衣打扮像哪里的人?

2.上面的两个人在干嘛?下面的那一位呢?

3.这幅画是用什么方法画的?你们画人的时候用过这种方法吗?

三、教师念儿歌2—3遍,请幼儿欣赏,然后出示示意图请他们跟学。

1.这首儿歌里有几个称谓(你、我、他)

2.我是做什么的?你是做什么的?他是做什么的?

3.做蒸笼的不做什么?做灯笼的不做什么?做鸡笼的不做什么?

4.这个示意图上的箭头是什么意思?我们念的时候按照什么顺序来念?

四、组织幼儿通过游戏联系儿歌,感受绕口令的诙谐幽默。

游戏规则:请一位幼儿扮演做蒸笼的,他开始念前两句“我做蒸笼、你做灯笼、他做的鸡笼,做蒸笼的不做鸡笼和灯笼”,

一边念一边随机指派另外两位幼儿扮演做灯笼和鸡笼的,被指派到的幼儿接着按各自角色念出“做灯笼的不做鸡笼和蒸笼”“做鸡笼的也不做蒸笼和灯笼”。

每位小朋友都要集中注意力,说不定你就被指派了,如果你是“做蒸笼”的应该怎么说?如果你是“鸡笼”的应该怎么说?

活动反思:

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觉得这首儿歌有点绕口,本来还担心孩子们不会,但是将音乐带入到游戏中,随着二哥的拍子、节奏孩子们欢快地做起游戏来,

绕口令课件 篇8

绕口令,能正确发出绕口令中得每个字的读音。下面是小班语言绕口令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学说绕口令,能正确发出绕口令中得每个字的读音。

2、能用打击乐器简单地配到绕口令中,激发孩子对用节奏伴奏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图片、打击乐、课件三、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好!(老师好!)2、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它生活在哪里?

(小朋友自由地说一说)(恩,你说得真完整!)(谁来帮助他!)3、今天有几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小(1)班,大家欢迎!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来到我们班的小动物是谁?(老虎!)4、老虎生活在哪里啊?(小朋友通过观察图片说出老虎生活在山上)5、一边说一边出示图片,那我们用一句好听的话说一说:山上一只虎6、第二个小动物让孩子猜个谜语,如果你们猜出来,它就会和我们小朋友见面啦!听好了谜语:长耳朵,短尾巴,只吃萝卜和青菜。

7、小朋友们真聪明,兔子来了,大家一起和它问个好!兔子在哪里玩啊?出示图片。

8、谁也会用一句老师刚才那样的话来说一说兔子!

9、小朋友真能干,再说一次。

10,、“吱吱吱,吱吱吱”又是谁来了呢?

11、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老鼠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图片谁会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12、小朋友看,谁来了啊?小鱼生活在哪里啊/13、出示图标;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水里一条鱼。

14、你们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你就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15、小朋友说得真不错,表扬表扬自己。

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图片连起来说一说,你们想听吗?

17、教师念绕口令,小朋友也来看着图片试一试念一遍,好吗?

18、小朋友念得真棒,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念一念,老师问一句,小朋友答一句,好吗?听好,山上几只虎?山上一只虎。

草里几只兔?洞里几只鼠?洞里一只鼠。

水里几条鱼?水里一条鱼。

最后我们一起念,虎、兔、鼠、鱼,大家别说错。

19、小朋友刚才你们表现很不错!现在又要用另一种方式来说了,我念到虎这个字时,会用一个动作来表示老虎,你们知道了吗?试一试吧,山上一只虎(小朋友做老虎的动作)20、看到你们做动作,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做呢,开始吧。

21、刚才我们念的儿歌好听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绕口令,数数歌,小朋友一起来说一说!

22、绕口令还能加上拍手的动作来念一念呢,听,教师示范用拍手的节奏加到绕口令中去。

23、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

24、刚才小朋友表现得真不错,把小乐器都引来了,看,是谁啊?(圆舞板)圆舞板说,我也要加到绕口令中去说一说,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2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26、谁来说一说把圆舞板加在每一句话的哪里呢?(小朋友说,教师加图片!)27、我们来加进去试一试!

28、谁还有加得不同的吗?(小朋友说一说!)29、刚才小朋友加得都不错,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试一试,想想还能不能加出更好听的!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学说绕口令,能正确发出绕口令中得每个字的读音。

2、能用打击乐器简单地配到绕口令中,激发孩子对用节奏伴奏的兴趣。

2、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它生活在哪里?(小朋友自由地说一说)(恩,你说得真完整!)(谁来帮助他!)

3、今天有几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小(1)班,大家欢迎!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来到我们班的小动物是谁?(老虎!)

6、第二个小动物让孩子猜个谜语,如果你们猜出来,它就会和我们小朋友见面啦!听好了谜语:长耳朵,短尾巴,只吃萝卜和青菜。

7、小朋友们真聪明,兔子来了,大家一起和它问个好!兔子在哪里玩啊?出示图片。

8、谁也会用一句老师刚才那样的话来说一说兔子!

9、小朋友真能干,再说一次。

10、“吱吱吱,吱吱吱”又是谁来了呢?

11、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老鼠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图片谁会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12、小朋友看,谁来了啊?小鱼生活在哪里啊/13、出示图标;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水里一条鱼。

14、你们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你就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15、小朋友说得真不错,表扬表扬自己。

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图片连起来说一说,你们想听吗?

17、教师念绕口令,小朋友也来看着图片试一试念一遍,好吗?

18、小朋友念得真棒,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念一念,老师问一句,小朋友答一句,好吗?听好,山上几只虎?山上一只虎。

草里几只兔?洞里几只鼠?洞里一只鼠。

水里几条鱼?水里一条鱼。

最后我们一起念,虎、兔、鼠、鱼,大家别说错。

19、小朋友刚才你们表现很不错!现在又要用另一种方式来说了,我念到虎这个字时,会用一个动作来表示老虎,你们知道了吗?试一试吧,山上一只虎(小朋友做老虎的动作)

20、看到你们做动作,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做呢,开始吧。

21、刚才我们念的儿歌好听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绕口令,数数歌,小朋友一起来说一说!

22、绕口令还能加上拍手的动作来念一念呢,听,教师示范用拍手的节奏加到绕口令中去。

23、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

24、刚才小朋友表现得真不错,把小乐器都引来了,看,是谁啊?(圆舞板)圆舞板说,我也要加到绕口令中去说一说,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26、谁来说一说把圆舞板加在每一句话的`哪里呢?(小朋友说,教师加图片!)

27、我们来加进去试一试!

29、刚才小朋友加得都不错,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试一试,想想还能不能加出更好听的!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绕口令。

初步懂得绕口令的主要特征,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老虎图片、小鼓一个 “妈妈”字卡 布一块 “宝宝”娃娃一个(用布把上述教具包起来)字卡:小花鼓 老虎 敲 补 布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画面,通过提问、讲述,使幼儿理解内容。

画上娃娃在干什么?鼓上有什么?以故事形式讲述“妈妈用布补”的内容。

二、示范念绕口令,介绍绕口令的特点。

三、再次示范朗诵,根据内容念提问,请幼儿用绕口令中的句子来回答。

四、请幼儿跟念绕口令,速度先慢后快,重点指导关键词语的发音。

五、介绍题目,变换各种形式让幼儿练习,鼓励幼儿开展比赛。

出示用布包着的教具,请幼儿猜猜里面有什么?逐一从布里掏出小鼓、老虎、宝宝等教具,同时出示字卡 “鼓、虎、布” 请幼儿发准读音。

活动反思:

当我出示用布包着的教具时,幼儿的兴趣非常高,纷纷问我“里面是什么呀?我请幼儿自由地猜一猜,他们的兴致可高了,“玩具!”“球!”“小白兔!”等等,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但却大大地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刚开始时我就有意地引导他们说出这是用一块布包着的东西,孩子们已经无意识地先练习了几次“布”的发音。

当我们逐一出现里面的小鼓、老虎、宝宝的时候,每次的出现都给孩子带来一次惊喜,开心得不得了!于是他们在非常愉快的心情下和“鼓、虎、宝宝”打招呼,在无意识中又练习了发音,而且幼儿对他们的印象很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被孩子们的气氛感染了,心情也很兴奋,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也非常默契,常常在活动中随机一动地加入一些小游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让他们利用这些玩具编故事的时候把我笑开心了!“宝宝去捉老虎,被老虎咬了一口!”“宝宝敲鼓吓老虎!”虽然小朋友不能一个人用所有的玩具把故事编完,但在我的引导下,幼儿变成了故事接龙,开心极了!最后在听我的故事时幼儿自然地拍起了手表扬我,也深深地喜爱这儿歌!对它印象很深!朗朗上口!

绕口令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漏、右”的字音,认真倾听同伴的发音。

2、体验念绕口令“绕口”“快速”的乐趣。

【活动准备】

“翻跟斗”图文结合的文字图片、音乐节奏、肚兜、绕口令。

【活动过程】

一、讨论“绕口令”。

师:你知道什么是“绕口令”吗?你会念绕口令吗?

二、玩玩“绕口令”。

(一)教师展示“翻跟斗”。

1、师:我念的怎么样?你听清楚我说的吗?它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左边翻个六,漏了九颗豆,右边翻个九,漏了六颗豆,是什么意思?

(二)幼儿初步尝试念“翻跟斗”——相近字音的练习。

1、大家已经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那我们试着念一念?

三、赛赛“绕口令”(小组挑战)

1、教师幼儿分组朗诵,幼儿互评。

2、加上节奏,让幼儿集体挑战。

师:(教师敲打节奏)我们和这个音乐节奏,也能说清楚吗?(集体朗诵)

3、分组进行比赛。

4、个人挑战赛。

师:有没有小朋友觉得不服气的,你觉得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念这个绕口令速度还要快,可以上来挑战一下的。

四、活动延伸。

师:有小朋友还要挑战的吗?一会回教室后,可以找你的朋友挑战一下。

绕口令《翻跟斗》

小妞妞,围兜兜,

兜兜里头装豆豆。

吃了豆豆翻跟头,

左边翻个六,

漏了九颗豆;

右边翻个九,

漏了六颗豆。

绕口令课件 篇10

设计意图:

生活中幼儿有一些字词读不清楚,特别是近音字。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语言互动绕口令《虎和兔》,利用图画组成图谱,并且安排了游戏"巧嘴巴广播和金话筒奖励”,激发幼儿敢说想说,旨在强调幼儿对易读错的字音有更好的掌握。

虎和兔是两种差别很大的动物,绕口令中虎和兔的发音很相似,尤其是“虎追兔,兔躲虎”“兔钻窝,虎扑兔”的句子比较绕口,加上情节生动,充满了趣味性。幼儿从中感受了虎的凶猛和兔子的机灵,在快乐的活动中,让幼儿分辨清楚易相似发音的字词句,初步感受绕口令与普通儿歌的不同。

活动目标:

1、学习绕口令,能比较清楚、准确地读准绕口令中的字音。

2、感受绕口令的节奏,提高幼儿学习绕口令的兴趣。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说绕口令

活动难点:学说难念的字与易读错的字及读不准的句子。

活动准备:

图片、按句子设计的图谱、虎和兔头饰、若干金话筒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这是什么地方,有谁?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老虎吃到兔子了吗?结果怎样?

二、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讲述,了解内容。

2、教师诵读绕口令,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三、幼儿学说绕口令

1、看图谱学说绕口令。(重点说相似的字和易读错的句子)

2、玩游戏:巧嘴巴广播和金话筒奖励。(让幼儿想说、敢说、大声说)

3、跟节奏由慢到快学说绕口令。(通过拍腿、跺脚、拍手、让幼儿感受绕口令的韵味)

四、情景表演,表现绕口令内容

1、教师和一名幼儿戴头饰扮演虎和兔,进行情景表演,其余幼儿说绕口令。

2、分组扮演虎和兔,边表演边说绕口令。

五、教师小结:结束绕口令表演后,教师教育幼儿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惊慌,要学习小兔子机灵勇敢,肯动脑筋,能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

活动延伸:

教师把图片投放到语言活动区,请孩子们讲讲他们之间还会发生生么样的事情。

活动反思:

本次语言活动是我在单位赛讲时的内容,我首先对《指南》语言领域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认识,和本班王老师深入探讨,多次试讲,最终利用生动的图谱、金话筒奖励和分角色表演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对绕口令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且促进了孩子敢说、想说、喜欢说的'欲望。我班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积极踊跃,兴趣很浓。尤其是幼儿通过看直观的图谱能很快熟练掌握里面的字词句,不仅解决了重点难点也让孩子们说起来更顺口流利,为幼儿在后面金话筒与角色表演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让孩子们很快跟上节奏由慢到快说绕口令,看到孩子们学的起劲,说的兴高采烈,完全融入故事情节,作为老师由衷的欣慰。

这次活动美中不足的是当我看了应彩云老师的讲座后,才想起来自己画的图片还是有点小,不能照顾到每个幼儿,应该把图片扫描下来做成ppc,这样效果会更好,更容易让孩子们看清楚,不会出现有些孩子很费劲的在伸长脖子看图片的现象,图谱也应该人手一份,让孩子亲自感知,这样给孩子们创设的语言空间会更大,更能引发孩子的说的欲望。

绕口令课件 篇11

活动目标:

1、学习发准平舌音"s"和翘舌音"sh",区分"。u"与"u。"的音,克服方言的影响。

2、感受学习绕口令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学习过绕口令。

2、物质准备:(1)4和10的数字卡片。(2)狗和猴的头饰。(3)根据两首绕口令内容绘制简单的图谱。

3、材料配套:亲子手册《领域活动·绕口令》。

活动指导:

1、数字卡片引入,学习绕口令《四和十》。

(

(2)单音字练习:发准字音"四"和"十"。

(。

(

2、多种形式练习,感受绕口令的有趣。

(1)练习整首绕口令,由慢到快,由轻声到高声,再由高声到轻声;连说两三遍,变换朗诵的'速度,越来越快。

(,速度由慢到快。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绕口令的有趣。

3、出示狗和猴的头饰,引出另一首绕口令《狗和猴》。

(1)情境表演"狗和猴":请两位幼儿戴狗和猴的头饰,表演绕口令中的内容。幼儿表演,教师用绕口令中的句子解说。

(

4、绕口令表演大比拼。

(1)请幼儿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集体面前表演绕口令。

(幽默。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在语言区投放两首绕口令的图谱及其他一些学过的绕口令图片,让幼儿进一步巩固练习。

2、家园共育:请家长参考亲子手册《绕口令》,与幼儿一起学习绕口令《墙上挂面鼓》《盆和瓶》,还可与幼儿一起收集更多的绕口令,一起朗诵。

2024如梦令课件


如梦令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古诗。

2、比较词和诗的不同。

4、揭题,交流李清照的资料。

二、读词

1、听配音朗读;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小结: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小结。

⑴词的特点:33字,凝练、含蓄。

⑵词眼:“醉”,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⑶齐读全词。

四、吟词

1、词又叫曲,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

2、再听配音朗读,练习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不同。

3、小结: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介绍原因:这两首《如梦令》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4、齐读两首词。

六、作业

1、抄写、背诵。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

如梦令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余兴依依

惊起鸥鹭

爱自然

如梦令课件【篇4】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听《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老师: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叫做“词”,

关于词,大家知道多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词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词。

刚才我们听的歌中歌词的词牌叫《一剪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

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要想很好地了解这首词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有一些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二、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疏通文意。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大致理解课文意思。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昨夜雨疏风骤”:请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风和雨,又是怎样的风和雨?

“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浓睡”?把“浓睡”改为“沉睡”、“酣睡”好吗?为什么?“不消残酒”暗示着什么?

(用“浓”来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颖,而且联想意义很贴切。浓和酒联系在一起,浓睡和残酒,在文字上是反衬;但在意义上却是因果。因为浓睡,所以醒来,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浓睡不消残酒“暗示着她喝酒是用来消愁的啊!)

“试问卷帘人”:女主人公会怎么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只是小心翼翼地问的,“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只因为她太在意那些花儿,不忍看它们凋零了啊!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为什么卷帘人会回答“海棠依旧”呢?

(只是因为卷帘人对这些花可不像诗人那样敏感啊,而且是一点也不敏感,所以她才会回答“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什么要用两个“知否”?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用疑问来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连用两个知否,说明诗人很坚定,很固执,不相信你亲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象的。应该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如梦令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所展示的画面,领悟词的感情,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豪孤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学会对诗词的品读、吟诵。

1、在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词,谁能起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你能说出词有哪些特点吗?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2)词讲究押韵,有时也有对偶,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3)词都有词牌,可以配乐歌唱,如:卜算子,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3、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在宋代,有一位女词人,她的成就居婉约派之首,她就是李清照。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屏显整首词)(板书:如梦令)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导朗读。

要把一首词读好并不难,如果你能把握住词的节奏,读起来就更有韵味了。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诗词的中间一般有两处停顿,比如:常记/溪亭/日暮。

3、生默读词句,结合注释说说词的内容。

我们就随词人一起去郊游,请你再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学生反馈,老师总结后板书:

一首词就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地欣赏这三幅画。

1、看到“溪亭日暮”,你脑海中浮出怎样的画面?

2、你看到的画面中还有什么?你见到过这么美的景色吗?谁能描绘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后趁势引导再读这两句,加深体会。

3、(播放音乐)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幅优美的画面:

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4、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请你从这两句中选一个字概括词人此时的心情。你打算选哪个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预设1:“醉”。既是酒醉,也是陶醉。体现心情愉快。

5、紧抓“醉” 李清照仅仅沉醉于酒吗?还有什么也醉人呢?(美丽的景色、快乐美好的心情)

6、继续交流。相机引入其他的古诗句(《暮江吟》)。

过渡:因为词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引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引导概括:如果让你选一个字概括这幅画面,你会选哪个字?能说出为什么吗?

预设1:“误”。因为喝醉了,被景色陶了,加上天晚,所以迷路,侧面写出心情愉快。

3、指导朗读:此时词人心情怎样?读出愉快、恋恋不舍的心情。

4、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a.就在词人“兴尽晚回舟”时,却误入“藕花深处”。这是一片怎样的美景?谁给大家描绘一下?

b.你能用诗句来描绘吗?(如《小池》、《江南》、《荷花》、《王冕学画》、《虹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荷花的名句。)

5、黄昏时分误入藕花深处,满池的荷花朦朦胧胧,清香四溢。红花绿叶,色彩缤纷,幽静神秘,多美呀!引导学生美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再次感受画面的意境。

过渡:当“我”从沉醉中醒来,猛然间发现迷路了,于是——(引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你能用学习刚才两幅画面的方法自学这幅画面吗?

学生自学后反馈。

1、引导概括:如果让你选一个字概括这两句,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2、读读这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鸥鹭的声音。我听到了划浆的声音。我听到了诗人的笑声。我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你们听(音乐起,老师讲解)。那是大自然的奇观啊,是一瞬间的奇观。这真是美丽的意外啊。(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如梦令课件【篇7】


如梦令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概述

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通过描绘悲情离别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韵律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如梦令的基本意境和情感表达。

- 了解并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等。

- 掌握诗歌的词、句、章、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态度。

- 提高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分析如梦令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 理解并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启发学生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4. 教学过程安排

(1) 热身导入:利用相关视频或音频展示唐诗的美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新课:介绍李清照及如梦令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探索兴趣。

(3) 欣赏诗歌:教师朗读如梦令,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韵感。

(4)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5) 诗歌分析: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如对比、比喻、押韵等。

(6)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如梦令中的词句运用和意象细节,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7) 总结归纳: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和体验。

(8) 拓展延伸:提供相关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古代诗歌的美学魅力。

5. 教学资源准备

- 诗歌《如梦令》教材及研究资料

- 视频或音频素材

- 分组讨论活动所需资料

- 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6. 教学评价方式

-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课堂积极性等。

- 学生作业成果:诗歌分析报告、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

二、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结合了课堂导引、情景体验、团队合作和个性发展等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分析如梦令的意境、修辞手法和韵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音频、视频等资源来展示唐诗的美学魅力,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此外,诗歌分析和小组合作活动可以提供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价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和创造力,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体现个人才华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如梦令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展分析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应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如梦令课件汇总8篇


以下是简短精悍的介绍和阐述“如梦令课件”。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借鉴和使用的参考。作为教师的教案和课件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认真细致地编写。教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分享讨论,共同进步。

如梦令课件 篇1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经典诵读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如何引导学生诵

读的课实在是太少,本课通过李清照的前后时期的创作情感

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最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人生前后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以前的古诗文教学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对诗歌的诵读和诗人的感悟停留在表面,所以虽然学过很多古诗,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学过之后脑海中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自读,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二)重难点

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猜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2。出示目标

3。作品背景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时,他们为避兵乱,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在历经国破家亡、文物丧失、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4。朗读,整体感知《如梦令》。

5。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6。深入鉴赏。两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7。朗读整体感知《武陵春》

8。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9。深入鉴赏。《武陵春》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10。比较两组词,为什么同样的季节却又不同的情感?明确现实生活对诗人的理想。

1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五)总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又用沉重的伤感,向我们道出了世事无常,人生变幻的无奈与悲戚。正可谓闲愁?哀愁?许是万般滋味涌心头!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李清照其它诗词作品,进行赏析,积累名句,进一步了解易安情怀。

(七)板书设计

闲愁:闲适,爱恋,思念,山水

哀愁:孤独,凄冷,沉重

如梦令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如梦令》教案。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案》。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如梦令课件 篇4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如梦令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司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词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师: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出示课件,听配乐朗诵。

师:这首词听起来非常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学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情况。

师:“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

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5、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师:读诗词时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味。同学们,你们能从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的经过。

四、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1、说说你对李清照的了解。

指名说。(课件出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师: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起来。

2、课件出示李清照《如梦令》的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的青春时光。(板书:美好的青春时光)

学生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板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常记 藕花深处 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如梦令课件 篇5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如梦令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4.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两首词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和创设情境用的曲子,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吗?指名背,师生齐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板书课题。

师介绍: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解题。

简介作者及背景。

张志和,唐代诗人,因仕途不顺而隐居,自称烟波钓徒浪迹先生。这首词借表现渔夫生活表达了自己隐居生活的志趣。

张志和能诗善画。相传公元774年,大书法家颜真卿赴湖州任刺史。一天,他大宴宾客,张志和也在座。酒酣耳热之际,颜真卿吟唱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来,张志和又即兴连吟五章,当众表演他的书画才艺。只见他一边击鼓,一边挥笔作画,随兴挥洒,笔下如有神助。片刻间,山水云石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五首词的意境尽在画中。从此以后《渔歌子》风靡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唱,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当时日本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渔歌子》吧!请边朗读边欣赏。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用课件出示课文及朗读音频,营造气氛。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词典,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

(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画出景物,重点词意:肥、须、回。

重点解决的问题:渔者为什么不回家?

5.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再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3.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感悟意境。

4.学生在音乐声中画画诗中景物。

5.根据学生所画来总结全首词的意思。

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江边桃花盛开,盛涨的江水中必定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吧。在风景如画的江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中,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蒙的意境。

四、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课外找一找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渔歌子》。

2.说说你知道的其他词牌名。

3.师:在宋代有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生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官能,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二、初读

1.用课件出示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配乐朗诵。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生自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情况。

注意提示字音,如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ng。知道为什么吗?

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三、再读,理解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

(2)哪里你还不能理解?

4.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参考:还时常记得游溪亭,

玩到日黑天暮,

醉酒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误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急忙划呀划,荷深不见路,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四、品读,想象

1.师:读诗词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地品味。同学们,你们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2.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师引导学生用更多的词句来描述这一美好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亭子里干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饮酒作诗,欣赏美景

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想象荷叶茂密,荷花多,花香浓。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荷的诗句来体会。

(2)展开讨论:为何会误入藕花深处?

(3)深情朗读。

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象词人急切的心情,溪水声,划船的哗哗声,仿佛看到了一群鸥鹭被惊起,飞入夜幕中,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3.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提炼出几个词:记、兴、醉。

板书:记兴醉

4.重点讨论醉字。词人为何而醉?

是香醇的美酒,更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愉悦的心情,令词人沉醉而不知归路。

五、比较阅读,深入体会

1.师出示李清照《如梦令》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比较两首词有何异同。

①相同:都提到了醉。

②不同: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是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快乐的时光。

③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2.指导背诵。可以多种形式进行。

3.师生配乐齐背。

如梦令课件 篇7

一、温故知新,走近词人。

1、刚才我们读的这首《夏日绝句》,作者是——李清照,从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谁能美美地给大家背上一首你所喜欢的词?

2、这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3、词和诗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4、这首词哪是词牌?哪是题目?(生茫然)其实,这首词就是用词牌作为题目的。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对于李清照的情况,你了解哪些?

6、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济南的约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非常幸福。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二、初读词句,感悟节奏。

1、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导读出节奏。

三、“胖”读全词,理解词意。

1、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下面,就请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看看能不能单靠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学生默读)

2、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还搞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咱们先来说一说读懂的。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老师在这儿得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5、咱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词,用心地体会体会。(生再读)词中有景,词中也有情。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抓住所画的词语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一:我认为“兴”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词人喝得尽兴,玩得也尽兴。

预设二:我认为“常”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她还常常

2、记起,可见印象深刻。

预设三: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板:“醉”)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1)“溪亭日暮”。

①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③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2、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①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③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3、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①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②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③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④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⑤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再读。

4、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①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②为什么这么开心?

③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④整首词就是一副流动的画面,画面色彩斑斓,生趣盎然;整首词还是一首动人的歌,让人回味无穷。听!跨越千年的时光,词人李清照倚在窗前,轻轻吟唱……(播放歌曲《如梦令》)

5、多美美的意境。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是的,少女时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光。再读这首词,读出她的幸福与快乐。

(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六、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1、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2、这首词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

3、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5、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6、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凄凄惨惨戚戚。在那段悲苦的岁月中,她多么怀念少女时代那段郊游的时光。

(生读《如梦令》)

7、国家破碎,山河凋零,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忧国忧民哪!同学们,她多么怀念过去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激情岁月。同学们,再读!

(生读《如梦令》)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丈夫去世以后,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颠沛流离,贫苦不堪,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一代才女就这样凋零了。带着这段温馨的回忆,

3她永远地走了。

(生伴着音乐背诵《如梦令》)

9、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醉了一回!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格,李清照的人个性鲜明。课外搜集一些李清照的词来读,看看你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板书:如梦令

醉读胖

美酒——苦酒读瘦

如梦令课件集合


编辑为您收集了一些有关“如梦令课件”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示,感谢您的光临我们期待您的阅读和收藏。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

如梦令课件 篇1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画面1:“溪亭日暮”

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飞檐凌空; 溪上青青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

如梦令课件 篇2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

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

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

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

怎么渡?

(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课件 篇3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军),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出示《如梦令》,读词。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课件 篇4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四、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法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如梦令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2、仔细品读,结合重点词语,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3、用心感悟,结合背景,理解词中体现的人物精神之美;

二、学习重点:

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词中体现的人物的精神之美;

四、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赏读,品读,悟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素手执笔,抒写清欢岁月,千山暮雪;她,柔情侠骨,琴心剑胆,她就是一代才女,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让我们走进李清照(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朗读红字部分的前期生活,学生读,请另一位同学读蓝字部分后期生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韵之美

1、请同学介绍关于词和词牌。

2、自由朗读,读出词的抑扬顿挫。(根据划分的节奏,一声二声长,三声四声短)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比读,读出词语的韵味。

二、赏读:景之美

边读边赏:请描述词中优美的画面:(结合词语,展开想象)

小组合作:组长安排4号朗读,3号提示词语,1号,2号分别描述。

三幅画面,三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画面,组长分别安排两位同学,一位有感情的朗读,一位描述画面,组内同学随时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哪个组先来选?画面一?画面二?画面三?

画面一: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画面二:兴尽晚回舟,藕花深处

画面三:争渡,惊起鸥鹭

三、品读:情之美

1、一幅幅画面难忘的画面,只用哪个词中一个字来形容最恰当?(醉)

2、醉意朗读.: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意?(醉景,酒醉)

兴尽晚回舟,沉醉不知归路

3、饱满的感情朗读:浓浓的醉意充满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快乐自在

李清照喜欢出游,喜欢闲游。经常在山明水静的地方寻找诗情。暮春时节,绿树成荫,草木掩映,她在芍药花前流连,当晚提笔填词,以芍药自比,“绰约俱见天真”;中秋佳节,夫妻花园散步,桂花香气扑鼻,兴致油然而生,吟出“暗淡轻黄性体柔,清疏迹远只留香”,她喜欢花下恬淡与从容;他们夫妻冬天经常看梅花映雪,雪地上经常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长灯下摊开宣纸记下日间的'心情。李清照赏玩游乐的时候,必有酒助兴。少女时饮酒,婚后饮酒,孤家寡人饮酒,词人饮酒不拘时节不拘地点,兴致上来,饮上几杯,醉也好,醒也好,天地云月,都在酒杯中。不变的是才女的风姿。

4、同位共读:一个选择带着“醉意”去读,一个选择带着“兴尽”去读,读出不同的感觉,洒落豪放。

四、悟读:人之美

1、展开想象自由读:读出词中少女的形象。(无忧无虑,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率真,单纯)

2、感悟朗读,深入体会词人精神世界。(独立,勇敢)

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她依然醉意的打量红尘。

她就是要告诉世人,青春时节她是那样的沉醉过,

她不喜欢拘束,亦不喜欢沉默。她是飞扬肆意的,她无惧世俗的眼光。

做她喜欢做的,追求她喜欢追求的。她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走远。

总结:明月照幽兰,清风散暗香,李清照,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她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有丰盈如歌的韵律,她有坚守,她有梦想,因为她,我们更懂得不负韶华,不负此生,让我们为她点赞!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读李清照《渔家傲》,试着从背景,内容,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选做题:积累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

人口课件8篇


人口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课标: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以分解为:

①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②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③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④形成这样一个思想: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地理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在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下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其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人口容来容量”,简单的可以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而人口数,是“环境承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

因此,“人口合理容量”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承载力”则是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生物生理性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最大人口容量。显然,人口的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

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存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而资源的消耗还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力目标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德育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二、说教法、学法

作为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也都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学习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明确“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始可以让学生看几张漫画,能让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有一直观的感受,也能使学生感到惊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讨论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本节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教学时,主要利用书本上的“木桶效应”理论,进行一些列的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

材料分析法是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具体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比较“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者区别时,主要利用一些材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最大的人口数,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最适宜的人口数。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老师:我们班级有多少人?学生:略

老师:我们班级还能容纳更多人吗?如果现有更多人,你们会有什么感觉?学生:略

老师:大家觉得班级多少人最合理?为什么?学生:略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涉及到一间教室的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到底多少最适合呢?最大的容量是多少呢?小到一间教室,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我们的全球,都涉及到这个我们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我们国家最多能容纳多少人?最适合容纳多少人?我们地球母亲最多能容纳多少人?最适合容纳多少人?(展示一些漫画)大家知道吗?如果想知道这些答案,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认9-15个汉字,继续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2.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学认图标“小铅笔”“小天平”。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9个汉字,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字卡、图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图学习了8个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

二、出示生字,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9个生字,下面老师贴出字卡,请同学们看到认识的字就轻轻地点一下头,看到不认识的字就轻轻地摇一下头。

老师贴字卡

三、学习第一组生字“禾竹鸟”

1.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据图猜字并说理由

2.讲解“禾苗”的意思禾苗就是庄稼的幼苗,古人用一棵庄稼的样子来表示“禾苗”的“禾”字,多么形象!

3.比较图与字的相似之处,小组合作。

4.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

5.读生字。

四、学习第二组“目马鱼”

小组合作学习:

1.看图说字音讨论:眼睛图旁边为什么是个“目”字。

2.比较字与图,说相似之处。

3.读生字。

五、第三组“人”“口”“木”由学生自己学习

课中休息-----找朋友

六、游戏

看谁反映快。

要求:老师任意指一幅图,学生要迅速举出相应的字卡并大声读出来。

七、口头组词

一字开花——人

八、完成练习

1.认识图标“小铅笔”。

2.读要求。

3.教儿歌。

小铅笔,已出现,让我描写和连线。

4.观察6幅图和6个字,哪幅图和哪个字应该连在一起?说理由。

5.指导用尺子连线。

6.认识图标“小天平”。

7.读要求。

8.教儿歌。

小天平,左右称,字音字形分得清。

比较“日”和“目”“月”和“日”借助图片进行区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字与画”一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汉字,借助图学汉字是一种识字方法,大家可以和家长一起搜集这样的汉字,你会发现汉字真的很有趣。

人口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课标: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以分解为:

①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②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③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④形成这样一个思想: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地理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在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下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其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人口容来容量”,简单的可以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而人口数,是“环境承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

因此,“人口合理容量”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承载力”则是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生物生理性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最大人口容量。显然,人口的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

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存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而资源的消耗还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力目标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德育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二、说教法、学法

作为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也都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学习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明确“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始可以让学生看几张漫画,能让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有一直观的感受,也能使学生感到惊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讨论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本节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教学时,主要利用书本上的“木桶效应”理论,进行一些列的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

材料分析法是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具体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比较“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者区别时,主要利用一些材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最大的人口数,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最适宜的人口数。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老师:我们班级有多少人?学生:略

老师:我们班级还能容纳更多人吗?如果现有更多人,你们会有什么感觉?学生:略

老师:大家觉得班级多少人最合理?为什么?学生:略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涉及到一间教室的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到底多少最适合呢?最大的容量是多少呢?小到一间教室,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我们的全球,都涉及到这个我们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我们国家最多能容纳多少人?最适合容纳多少人?我们地球母亲最多能容纳多少人?最适合容纳多少人?(展示一些漫画)大家知道吗?如果想知道这些答案,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课件 篇4

【教材简析】:

《以诚待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让学生明白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谊。

【设计理念】:

第二单元围绕“诚信”这个主题展开学习。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向学生们讲述了人们真诚待人处事的故事,让学生们为故事中主人公的真诚而感动。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 “以诚待人”是这些课文的延伸。教学中,要增强学生之间交际的兴趣,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生活积累中的真实情节,在真实的交际实践中体现出交际技巧;要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点滴去感受以诚待人的喜悦,去做到以诚待人。教学设计中,优美的过渡语言、课外知识的积累也可以进一步升华“以诚待人”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际。

2、学会在生活中以诚待人。

3、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古诗文、小故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以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

1、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体现以诚待人。

2、向同学和社会提出以诚待人的合理倡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际。

2、难点:学会在生活中以诚待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古诗文、小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激发谈话兴趣,理解以诚待人。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诚信的名言、古诗文、小故事。

2、 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乞丐来到了美国一家面包店内,当店员包好一个面包准备递给他时,发现她的手很脏,很反感。面包捏在手里犹豫了一下,这时,正赶上老板走过来,看到了这一情景,连忙接过店员手中的面包,非常有礼貌的递给那个乞丐,并微笑着说:“欢迎您再来光临”

乞丐走了,店员不解地问老板:“您干吗要亲自招呼这样的人呢?”老板回答说:“这是起码的商业道德,是我们做生意的秘诀。”后来这个面包店成了美国最大的面包店.

2、同学们,你知道老板说的秘诀是什么吗?

3、(板书:以诚待人时)“以诚待人”是什么意思呢? 。

二、由课本到生活。

下面就跟随老师一同走入本单元口语交际,《以诚待人》,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谁来读:

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围绕“以诚待人”这个主题。这个“诚”字,含义很丰富,可以理解为诚信,也可以理解为诚实,还可以理解为真诚,宽容,理解。谁能联系本单元课文说说都是怎样“以诚待人”的。

同学回答:那位外国父亲中彩了,却遵守承诺把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这就叫以——诚信待人;那位中国父亲,卖糖葫芦一点都不掺假,就叫以诚实待人;杰克逊大叔那么善解人意,就叫做以真诚待人。那位母亲能在扎针是宽容理解小护士,做到了将心比心。

三、课文中的主人公以不同的方式做到了以诚待人,正所谓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做到以诚待人,任何的事情都不难办,反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下面请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事:

1、(学生乙边走边吃小食品,随手将包装袋扔在了操场上。)

学生甲:站住!谁让你扔垃圾?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太不像话了,快把它捡起来。

学生乙:你管得着吗?凭啥让我捡起来?

老师:面对这种行为,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丙:老师,让我来劝劝他。

学生丙:这位同学,请你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校园是我家,维护靠大家。请您以后不要乱扔果皮纸屑了。好吗?

学生乙:(连忙捡起了垃圾,低着头,不好意思地)对不起,是我的不对。我今后再不会这样了……

2、同学们,为了劝说元......不要扔垃圾安......和张.....,谁的态度更诚恳?板书:诚恳

看过几位同学的表演,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哪一个说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同学们,根据这个片段,你们能总结一下吗,怎样才能做到以诚待人呢?

先在小组交流,板书:多用礼貌用语, 态度诚恳, 以理说服人

老师总结:这就叫做“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4、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如果再遇到这种事情你们一定会处理的很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中的图,同桌练习给他们配音好吗。

5、找两组同学来展示一下。

四、范例表演。

1、既然生活需要真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接下来我们进入小剧场,看看在这种种情况下,如何以诚待人。我们找两位同学来扮演小明和张叔叔。

你们要边看边想,跟平时自己接待客人的做法对比一下,看看他有哪些地方做到了以诚待人,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

小组讨论:他们表演得怎么样?你觉得小明哪些地方做到了以诚待人?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 应该怎样做。

2、接下来是角色大转换,我们再来表演一次,这次,我们请扮演阿姨的小朋友来扮演小明,他刚才有当客人的经历,这回请他来扮演小明,相信一定会十分胜任。再请一位同学来扮演张叔叔。

3、师总结:其实这就是一种最好的以诚待人的方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板书)。

五、事例表演辨析。

1、只要我们能将心比心,就能用真诚处理好所有的事情。请同学们来辨析一下:

情境一:考试时,小兰要小红给他讲答案,小兰没有理他,考完试后,一对好朋友闹了矛盾。两人的友谊会这样结束吗?

情境二:小文生病了住在医院,班上的同学打算去看她,怎么样才能让她感受到来自朋友的关怀呢?

情境三:王伯伯患了绝症,为了不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大家没有告诉他真相。这天,妈妈带小芳去看王伯伯,叮嘱小芳不要把真相告诉王伯伯,可是小芳却说妈妈这是不诚实的表现。妈妈该怎么解释呢?

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过哪些以诚待人的小故事?

生1:有同学作业不会做来问我,我立即停下笔,耐心地教给他方法。直到他学会为止。我觉得这就是“以诚待人” 。

生2:你做得很好。有一次,我看见有人在乱砍树木,我告诉他:“如果你乱砍树木,小鸟就没有了温暖的家,我们就看不到可爱的小鸟、听不到美丽的鸟叫声。我们的生活也因缺了小鸟而少一份快乐美好。”我觉得这也是“以诚待人”。

生3:在车上,我每次看见有老人,都会给老人让座。

生4:有一次,我不小心撞到别人,我主动地真诚地向他道歉,后来,他看我如此诚心地道歉,就原谅了我的。

生5:同学之间,不给同学起外号。不拿同学的缺点开玩笑。

老师真高兴,同学们以自己生活实际告诉了我们怎样以诚待人,理解了以诚待人的含义,总结为:多用礼貌用语, 态度诚恳, 以理说服人,将心比心。 课后,同学们可以在班长的带领下,集中归纳好的建议,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倡议大家都来以诚待人。

七、总结:

以诚待人,给人心一片清凉。给世界一片绿荫。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以诚待人,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同学们,让我们诚挚地去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人口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图表中人口增长的速度,讨论漫画“苦难的母亲”,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理解人口无计划增长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通过阅读“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的示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通过“城市问题”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城市迅速扩张所产生的问题。

3.联系社会现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 地理图表的能力。 4.通过对人口问题的读图、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初步认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

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增长直接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这个问题如果处理的好,就会使得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本节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二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教材首先在“做一做”算一下自己家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并用图表显示1995-20xx年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给出触目惊心的数字。这种直观、鲜明的对材料的引入,使学生印象深刻,又超出了学生原来的想象,为学生下一步认识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作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接着,教材叙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能源来满足各种需要。同时,人类还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把废弃物(废水、废气、垃圾等)输送到环境里,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是认识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的另一个知识准备。明确了人和环境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人口问题的'核心,以及由人口问题所引起的连锁的环境、资源、水、土地等问题。

教材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环境一时难以供应足够的资源所产生的问题。并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说明地球现已难以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此漫画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教材进而点出: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并要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关于“世界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教材分析

“世界人口向城市迁移”这部分的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用图示显示了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这幅图形象、直观的把1900年、1925年、1950年、1987年、20xx年世界城市人口的变化表现出来,一目了然。

城市人口增加的主要源泉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用示意图表示流向城市的原因,其结果城市发展过快。给城市带来的问题,用了四幅插图表示。对于这部分内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多感触,因此,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在自己城市生活所看到种种问题,分析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个环节应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完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的教法建议

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多感触,因此,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在自己城市生活所看到种种问题,分析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个环节应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完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课文,看图并回答: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读城市问题的四幅插图,让学生讨论并说明城市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城市带来哪些问题。

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重在理论阐述,说理性强。处理好这段内容,关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人口“多”和由此造成的“害”字。对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图示和素材。可以用生动的例子开头,“你想不想知道在咱们每上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全球增加了多少人?”使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对人口增长过快产生忧患意识。用“做一做”算一下自己家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重点理解人均收入的概念,为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做铺垫。

用漫画“苦难的母亲”引出:地球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照顾,母亲能承受的了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么多人,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 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人类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人类无截止地滥用资源使环境恶化。

通过提问、讨论、举例,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个 教学环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依赖 教师讲述,而是通过思考 教师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交流得到的。

教学设计示例1

【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人口过多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 教学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 教学手段】幻灯片

【 教学过程】

(导入)“你想不想知道在咱们每上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全球增加了多少人?” (148*45=6660人)

(学生活动)增加了这么多人,需要为他们准备什么?(吃、穿、用、 教育、医疗等)

做“做一做”

( 板书) 第二节 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人与环境的关系

(幻灯片)展示“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提问:人类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能源来满足各种需要。同时,人类还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把废弃物(废水、废气、垃圾等)输送到环境里,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讨论)看漫画“苦难的母亲”提问:地球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照顾,母亲能承受的了吗?分组讨论人口增长过快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问题:

1、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环境一时难以供应足够的资源,那么人类会采取哪些不合理的方法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带来了那些后果?

2、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还会产生哪些问题?

( 教师总结)对于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就出现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等破坏环境的现象,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人口增长过快,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 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 板书)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

(2)造成社会问题

人口课件 篇6

有益的学习经验:

1.懂得不经过别人允许,乱翻东西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小朋友应知道交往的规矩。

2.了解交往的规矩有哪些。

准备:

小松鼠纸偶一个。

活动与指导:

1.操作手纸偶小松鼠。讲解故事开头;小松鼠是如何出生和长大的。吸引幼儿阅读故事的兴趣。后来他怎样呢?

2.教师根据附录故事指导幼儿阅读连环画《爱掏别人口袋的小松鼠》。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理解故事内容。

3、一起讲讲这个故事是怎么回事。

4、提问:小松鼠为什么被小松鼠从口袋里扔出来?他有什么坏习惯?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他?他应该怎样做才受大家的欢迎?

引导幼儿说出懂礼貌守规矩的孩子才受欢迎的道理。

5.议论:在家应该懂什么规矩?为什么不能乱翻父母的东西?做客应该懂什么规矩?为什么不能乱动客人家的东西?什么时候可以要或动东西呢?

小结:乱动别人东西,会把东西搞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如果想玩或想要某种东西或做某件事,要征得别人的允许才能做,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6.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说一说不经过小朋友的允许,乱动玩具或插足游戏,大家心里怎么想?喜欢什么样的做法?

7.学习和练习礼貌的请求方式:我可以看看这本书吗?借我彩笔用一用好吗?我也想参加游戏,带我一起玩行吗?懂得得到允许后要及时表示感谢,会真诚地说谢谢。

8.结束,教师提议大家观察:看谁是班上最受欢迎的懂礼貌的好孩子?

附故事:

爱掏别人口袋的小松鼠

美丽的森林里,住着松鼠一家和它的邻居们。一天,松鼠家可热闹了,原来,松鼠妈妈又生了一只小松鼠,这只小松鼠呀,毛茸茸的、胖乎乎的,两只眼睛滴溜滴溜,可爱极了。松鼠爸爸、松鼠哥哥、松鼠姐姐,还有邻居们可喜欢它啦!小松鼠在大家的宠爱中幸福地生活着。

一次,爸爸下班了,小松鼠迎上去,抱住爸爸的腿,咦?爸爸的口袋鼓鼓的,它好奇地把小手一下子伸进爸爸的口袋里,摸出来一看,呀!一个苹果,真香!爸爸皱皱眉,没说话。妈妈采了果子进来了,小松鼠扑到妈妈怀里直撒娇,小手就朝妈妈口袋里钻。呀!一块糖!真甜!妈妈叹口气,没说话。哥哥放学了,小松鼠跑过去,小手从哥哥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小皮球。呀!真好玩!哥哥摆摆手,没说话。姐姐回家了,小松鼠又从姐姐口袋里拽出一条花手绢。呀!真漂亮,姐姐摇摇头,没说话。慢慢的,小松鼠养成了一个坏毛病,也不问人家同意不同意,就乱掏别人的口袋,随手拿东西。邻居们渐渐不喜欢它了。

一天,袋鼠阿姨从很远的地方来做客了,小松鼠躲在妈妈后面,偷偷地往前面看。啊!袋鼠阿姨的口袋真大,还鼓鼓的!装了什么呀?它悄悄溜到袋鼠阿姨后面,蹭地一下钻进了那个大口袋。客人们还在亲热地谈话,突然,啊的一声,只见小松鼠被谁从口袋里扔了出来。原来,袋鼠阿姨的口袋里装的不是好吃的,也不是好玩的,是她的小宝贝两只小袋鼠。

以后,小松鼠吸取了教训,再也不乱掏别人的口袋了。它已经懂得了乱掏别人口袋决不是个好习惯,而且也不礼貌。

人口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口分布数量的差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由点到面,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自然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等照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分布有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教师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教师活动】展示图1.5《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和《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

(1)归纳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找出我国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回答问题。

(1)撒哈拉沙漠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等人口稀少,20N~60N地带人口密集。因为过于干旱、湿热及寒冷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2)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人密集,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教师总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多趋于地势低平地区。

【教师活动】展示图1.7《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思考:

(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2)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相互交流,回答问题。

(1)塔里木盆地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2)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2.人文因素

【教师活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积极主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居住地的分布上,就能逐步克服各种自然环境的限制。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人文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小组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虽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自然环境条件相同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会有显著的差异。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展示图1.8a《芬兰人口分布(2015年)》、图1.8b《芬兰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图1.8c《芬兰地形》,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问题:

(1)描述芬兰人口分析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学生回答】

(1)南部多平原,平均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气候温和;北部多山地,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气候寒冷。因此人口分布南多北少,平原多,山地少。

(2)交通,南部临海,交通便利;政治,首都赫尔平基位于南部。

【教师总结】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不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体会老一辈地理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

人口课件 篇8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口大国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二单元《关爱自然关爱人类》的第二节第一框,是基本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口观和人口忧患意识,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我国人口特点,说明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重点阐述和分析我国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国情。正确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对于人口众多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构成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采取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提供给学生许多直观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使他们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明确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人口忧患意识,明确当代青少年肩负的重任。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挥学生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动脑、动口,经过学生的思考和相互交流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以达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和一些具体的'材料及数据,是学生获得多样化的的刺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动画首先敲响人口警钟。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

议一议:以上这些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具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意图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将基本事实转

化为基本观点,以进入思维方法状态。

2、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口众多,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多媒体提供两段材料

讨论: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可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尽快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人口众多,影响劳动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多媒体显示一段有关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的数据资料。

提问: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运用典型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然后让学生联系社会上的下岗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是因为体制转轨以外,一个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口众多造成的。

第三、人口众多、增长过快,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让学生就身边的事实举例。这样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加快也会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多媒体显示一段有关联合国预测老龄人口的情况,并帮助学生分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可加深理解。

(三)小结

通过小结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以完成教学目标。

(四)反馈检测

上述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通过反馈,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深处初中作文

深处初中作文 12-23

领导过生日发的句子

领导过生日句子 12-23

最新情人节视频文案短句搞笑女精选

情人节搞笑文案 12-23

童言童语经典语录收藏27条

童言童语语录 12-23

周年讲话心得体会(必备4篇)

周年讲话心得体会 周年心得体会 12-23

给父母的检讨书10篇

父母检讨书 12-23

最新祈使句课件

祈使句课件 12-23

兄弟结婚祝福语发朋友圈锦集

兄弟结婚祝福语 12-23

r语言课件(范例五篇)

语言课件 12-18

绕口令课件(精品十五篇)

绕口令课件 09-14

体验生活作文实用6篇

体验生活作文 12-2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