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的编写是一个涉及教学步骤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工作,每位老师都需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教案?栏目小编已经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供您参考:“生态系统课件”,希望能够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受益!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车辆管理技术员试用期总结(收藏七篇)。
生态系统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习生态平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习,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生态系统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距离,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本节重点是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了几种生物的生存、繁殖与生育和信息传递的关系,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结论。随后,教材载简要概述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时所起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此及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策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和前边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联系,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部分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了四则资料,在“资料分析”中,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说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说学法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理解信息传递的类型,充分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联系课件,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理解信息传递的三个类型,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信息传递的作用为主,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明确信息的类型、应用以及生活案例。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并从生活案例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得重要性,完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能力,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
四、说教学过程
课题的引入:通过对“交流方式”中的生活事例做以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进一步设问:你能举出在生活中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例子吗?这样我们就很自然的把课题引入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设问:你知道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吗?请同学们看课本,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哪些种类?
2、你怎样去辨别这些信息属于哪种信息类型?
3、你能举出这些信息类型的其他实例吗?并举出。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从教师所给的案例中,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信息类型,你是怎么判断的?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本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从中得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给予小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信息传递,并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指出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后,教师适时进行话题的转移,“我们学习信息传递,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谁能说出信息传递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方面的例子”?学生们这时就开始讨论了,他们可能做不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们却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信息传递的许多例子。讨论几分钟后,让看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吧?使教学回归课本,使知识得以沉淀,形成自己牢固的知识体系。(依时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最后,教师应当指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精巧的信息传递和联络,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对话”。信息传递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所见所闻的案例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态系统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等主要内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江苏省的高考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说明中是A等级,即为了解,所列知识点要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及其数量变化关系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知识填空、判断举例、学生板演四中成分的关系,四种成分的判断,练习来突出重点,利用知识填空,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习题训练来解决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复习,教师认真批改。授课中以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多,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来展开。
七、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请据图回答:
(1)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一个 ,阳光是它的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
(3)蛇占有 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 。
(4)螳螂和黄雀之间存在 关系
(5)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 。
(6)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 通过 和 这两种作用分解的。因此该生物在生态系统的 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一个题目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哪里有问题,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也能使老师清楚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能更好的重点讲解。
2、知识网络
3、要点讲解和练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一]学生整理基础知识,完成[练一练]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础要点二]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
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P202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学生看书记关系图,后板演,教师分析四中成分的关系
(2)四种成分的判断 上面一点内容理解透彻的话,这一个知识点就不需要多讲解,学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对位训练1、2、3]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三] 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通过一条食物链:草 → 兔 → 狐 →狼 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级别,所属生物类型,营养状况,内容较简单,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
最后,学生前后相互说写食物链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讨论好后,请学生来回答。
[P203对位训练4、5]
[P203考点突破考点三]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举例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各种变动情况
[P203对位训练6、7、8]
最后,回到知识网络,回顾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
八、作业布置
定时检测 P325 第36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备课时就决定采取教师少讲,学生多背,多说,多练的方法,但是学生的说背练多了以后,课堂上的时间相对就较难把握,因为像这样的基础复习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堂课都有所收获。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在课前,对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做更好的了解,这样能更好备好课,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生态系统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应用水平,即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其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思路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本节的引入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思路:
(1)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2)从复习生物体如何摄取能量、储存能量、利用能量等相关知识入手。
前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后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能量流动”的概念,并学习“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地区,在课后进行“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对于城市中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做这方面的调查;也可以从城市居民的食谱、食品超市或商店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方面另定主题。通过调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农业生产的能量流动与人类的关系。
本节共2课时。现以第二种思路为例,具体说明教学实施的程序。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讨论,画出概念简图,并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
1.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2.请用概念图的形式,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能量流动概念。以图的形式,联系熟悉的生物或自身在个体水平说明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说明在种群中能量流动的途径。
分析、组织讨论:
1.就一个生物个体(如人)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的?
2.如果考虑一个种群,我们如何研究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
小结:(见教学策略图)。
认识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法。运用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法,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并进行交流。生态系统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营养结构。提出问题:
(1)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
(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3)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达成本节教学目标。学习“思考与讨论”的素材,并进行交流。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于有机物化学键中的化学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化学能变成爬、跳、飞、游的机械能。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计算,并列出能量平衡表。
提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很大部分被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散失到空间的热能不能再回到生态系统参与流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以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有机物的生物。
引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认同能量守恒定律。学生阅读,讨论完成“资料分析”要求的内容。
简介林德曼研究的背景,说明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提出问题:
1.请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可以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一份清单。
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
3.分析流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4.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5.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小结: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引出:能量金字塔。
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方案。
讨论:“问题探讨”中的素材,引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提出问题:在我国农村,很早以前就已有生态农业的思想,“桑基鱼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种方法是: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桑基鱼塘”也不断改进和完善。
请你设计一个改进“桑基鱼塘”的方案,使能量更充分有效地得到利用。
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总结: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生态系统课件 篇5
1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能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2.能理解并能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㈡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3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难点:
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例如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的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组成成分和特点都是一样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活动2【导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①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你所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
②观看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你又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
③你能否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
听了其他同学的表述后,你又了解到了有关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
①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它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②你认为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设是什么?
③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由此你认识到了什么?
④在你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⑤观看影片,分析资料中生态系统的恶化情况,你有何感想?。
⑥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⑦小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学校花园和草坪的实施方案。
活动3【讲授】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活动4【活动】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观看生物圈二号生态系统图片,拓展知识。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近些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定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活动5【练习】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水圈 B.生物圈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
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D.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3.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 ,这种 性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作为 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 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终夹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 生态系统。
4.数千年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你分析: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
(4)看了上述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些什么?
活动6【活动】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1、 生态系统的种类,他们各自的特点。
2、各个生态系统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圈的。
生态系统课件 篇6
师:大家都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当然人也离不开地球,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生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我们课下预习所了解的生态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类型, 会判定生态系统。
②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②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图片展示:
1当你站在一个池塘边,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你会想到池内的水草所起的作用吗?
二、导入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引导归纳: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问题: 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强调: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不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简单拼凑)。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分析讨论 ①上面第1个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上面第2个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③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而细菌和真菌则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思考:
①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②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③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海洋中的所有生物 B 森林中的所有松树
C.一个池塘 D 一个蜂巢
问题:
①为什么一个花坛、一个池塘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一个蜂巢却不能呢?
②一个花坛和一个池塘在组成成分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其他生态系统的成分也有类似之处吗? ③读图分析资料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是什么(绿色植物)
消费者是哪些?(各种动物)
分解者是什么?(细菌、真菌)
问题3: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各起什么作用? 你认为它们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持久稳定有何意义?
思考、表达交流, 补充:
结论: 生产者主要功能之一是制造有机物,为其它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机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要使一个生态系统持久稳定,两种成分缺一不可。(有些生态系统中可能没有消费者)。
精选阅读
系统课件8篇
本文主要探讨与“系统课件”相关的议题。编写教案课件是老师成功上课的关键,每个老师都必须认真制作教案课件。通过编写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希望本文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系统课件(篇1)
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已经全面铺开。在这个时代,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系统课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科,这门课程看似枯燥,实则重要,因此需要有良好的系统课件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将详细介绍“录制系统课件”这一主题。
一、什么是系统课件?
系统课件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制作的课件,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和操作系统的知识。这些课件通常由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动画、音频和视频制作而成,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原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系统课件的制作需要有专业的课程设计师和制作人员,他们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制作课件,确保课件能够在教学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制作系统课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帮助意义重大。
二、为什么需要录制系统课件?
录制系统课件有多种好处。首先,制作的系统课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原理,让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次,课件可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在课堂上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最后,通过录制系统课件,还能将课程的素材及时的更新和更换,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三、怎么进行录制系统课件?
制作系统课件需要涉及制作工具、制作流程和内容选取等一系列问题。下面,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说明。
1. 制作工具
录制系统课件需要放在电脑上,所以主要的工具仍然是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和工具可以根据不同教学要求选配。比如,以PowerPoint为主要制作软件,可以录制视频和音频,还可以添加动画和互动。如果需要阅读更加具体的内容,可以使用MindMap创建概念图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制作工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熟悉程度来进行选择。
2. 制作流程
录制系统课件的制作流程包括制作计划、素材搜集、制作过程、录像剪辑和课件改进等阶段。 根据制作流程,可以将录制的系统课件分成下面几个步骤:
2.1 制作计划
制作计划包括选好教材,确定教学流程,并安排好制作的时间和工作量。制作计划是系统课件制作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制作计划的成功与否决定整个制作的成功与否。
2.2 素材搜集
素材搜集是制作系统课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因为素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录制课件的效果。建议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获取相关素材,如音频、视频或动画等,以丰富系统课件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3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包括由教师进行演示,并通过录制形成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要保持教学思路清晰,内容有条理,并且要找到适当的方式来增加趣味性,例如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来说明概念,让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
2.4 录像剪辑
录像剪辑是将录制好的素材制作成系统课件的重要环节,这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系统课件直观地了解整个课程内容。在剪辑时可以保留必要的信息,同时适当修剪掉不必要的部分以减少学习者的疲劳感。
2.5 课件改进
课件改进是系统课件制作的最后一步, 也是一步始终不能缺 。这方面包括要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以及改善和升级系统课件,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3. 内容选取
内容选取是制作系统课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该环节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 筛选优质的教材,形成教学大纲
- 将教学大纲分为章节,在每一章节中确定内容,逐一撰写讲义
- 确定所需参考资料,如官方文档、第三方开发文档、博客、笔记、评论
在制作系统课件中,内容并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我们还需要注意课件的途中和结束的叙述,以及如何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四、如何提高录制系统课件的质量?
提高系统课件的质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参考如下的创作指导:
1. 简明扼要的介绍
内容应简要介绍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给学习者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记录过程中避免累赘冗长的细节,只讲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技术。
2. 具有趣味性
我们需要找到一些有趣的例子和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系统课件中的虚拟机器和系统样例。
3. 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动画、视频和音频的使用。通过动画和实时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系统运行的实际意义,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系统运行的实际意义。
4. 序列可嵌套
由简到难,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渐提高他们的内容理解能力。
5. 让学习者有参与感
在制作系统课件的过程中,应让学习者参与进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编制系统课件的过程中,应看到学生的需求,把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中心思想要真实可靠的反映到课程制作中,并不断完善,毕竟没有完美的系统课程籍,只有追求完美的过程。
五、结语
制作系统课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要注重教学思路的整体策划和学生的需求,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从教材选取、制作流程、内容选取到课件改进等步骤进行全方位的制作,全力打造要精彩绝伦、独具魅力、质量优良、适合学员,富有创造性的系统课件,形成一套创新性的、具有高质量的系统课程籍。
系统课件(篇2)
某流量监控系统每天生成大量的数据记录,每条记录 包括url,访问IP,时间,这些数据记录需要进行存储和维护,并提供查询,请设计一个系统能够存储和维护1000亿条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并能支持一下两种查询:
1.指定任意一个时间段(精确到分钟)和某个ip,查出该时段内该ip的总访问量。
2.指定任意一个时间段(精确到分钟)和某个url,查出该时段内对该url的总访问量。下面是当时笔试的一些思路,具体细节不太记得了。
1.很多地方都见到这道题,extern “c”是指将该段代码以C语言形式进行编译、链接。由于C不支持函数重载,C与C++对于同一函数进行编译后在符号表中保存的函数名存在差异,故当进行C、C++混编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2.记得上学期还特意去借了一本《设计模式》书来看,翻是翻了几下,结果啥也没记住,这题直接空了。对于设计模式记得最深的一句就是“过分在意设计模式会阻碍你的创新思维”。
3.前段时间腾讯笔试时有道选择题也是考TCP的几个状态,当时做错了。回来后看了下TCP的'连接和释放,这次还真用上了。time_wait是TCP释放四次握手中的一个状态,当第三次握手完成时,即客户端收到来自服务器的FIN后,再发送一个ACK,客户便开始了time_wait状态。
同时一个记时器开始记时,当达到2倍一个报文段在因特网中最大的生存期时代表超时。如果在超时前客户端再次收到FIN,则表示是服务器重发的FIN,客户端需重发送ACK。
4.依题目得知是求有向图的一个拓扑序列。
5.直接扫描一遍。
int count_prefect_sentence(string str) { int i = 0, cnt = 0, hasOneLetter = 0; while(str[i]) { if(str[i] == '.') { if(hasOneLetter) cnt++; hasOneLetter = 0; } else if(isalpha(str[i])) hasOneLetter = 1; i++; } return cnt; }
6.海量数据处理题,当时花了很长时间在想这两题,感觉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思路,
这样的系统应当是实时性优先吧,在时间空间上首先考虑时间。
a、建个二维映射Map[time].bitset, time代表某一时间点,将时间点表示为
时间秒差数字作为映射索引。第二维考虑bitset的方式, 建立一个2^32(整型的最大位数)的数组(bitset),每一个bit位0或1代表该位上代表的IP整数是否访问过. 统计时枚举每个时间点,再按位和indexIP进行与运算进行统计,时间效率应该不差。以保存30天为例,空间为(30*24*3600)*(2^32)bit = 2^50B = 1000TB = 1PB
b、时间以分钟为单位,第二维直接为IP, 映射值为该分钟访问量。(30*24*60)*(2^32)B= 2^50B = 1000TB = 1PB
7、映射Map[url][time],将url进行字符串hash,再进行枚举统计。
这两题如果做成两维映射,内存吃不消,既然两题中的一维是已经指定的,变化的只是时间段,因此可以用一维表示,先预处理,再进行统计。
系统课件(篇3)
录制系统课件
随着信息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都在适应新的环境。其中,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了线上教育的方式,利用网络和各种教育平台来完成教学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录制系统课件。
录制系统课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成本,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需要在课堂上面对大批学生,一次性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录制系统课件则不同,老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教室或者家里录制一个视频,然后上传到相应的教育平台上,供学生随时观看。
录制系统课件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和灵活化。例如,老师可以将一节课分成多个小段视频,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观看。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分成多个不同难度、不同课时的视频,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观看。
除此之外,录制系统课件还可以增加教学效果。一方面,它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使得学习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将具体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与此同时,录制系统课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首先,录制一个高质量的课件视频需要技术和工具的支持,包括摄像设备、视频剪辑软件等,对于一些老师来说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学习时间。其次,教育平台上的内容管理也非常重要,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分享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录制系统课件是教育行业中一个新兴的、具有潜力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时代。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让教学更加灵活化和个性化,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然而,想要录制好系统课件,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投入,同时还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的支持。
系统课件(篇4)
Design of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ystem
Huashi-hongda Information Industry Limited., Guangdong (future@)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 in network and education, tele-education based on Internet is developing rapidly. It is so significant to manage and util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efficiently sinc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tele-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udimentary design project of Manage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Application System.
Keywords: Tele-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ystem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使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打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障碍,使信息领域变得更为广泛,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在国际互联网消失了。克服了时空障碍以后,远程教育打开了新的一页。远程教育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和交互学习的教育软件为教材,建立起一个现代化教育的新模式。
远程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2)网络课程库建设;(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4)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
(1) 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
(2) 题库:按一定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试题的集合和相应的统计分析工具;
(3) 网络课件库:按一定知识点组织起来的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有利与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扩展学生兴趣的参考资料或适于网络运行的课件;
(4) 网络课程库:按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涵盖学科课程内容领域的,能自成体系的教学软件。
[1] [2] [3] [4] [5]
系统课件(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将从这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前后联系:本节课中的内容与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说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是学好下节课的基础。
重要地位:整个第六单元都要求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基础课。
二、学情分析
基础:学生已经学过了生物圈及各类生物的知识的
优势:学生经过了近一年半时间的生物学习,再加上农村学生平时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应该说对于这节课内容的学习相对容易些
现状:缺乏自主探究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难点:
1、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下面说一下我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突出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是学习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两幅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图片,创设教学情景,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中利用图片或讨论加以辨析,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安排了一个讨论活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如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总结出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了重点。教学中采用“分角色、说联系”的课堂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分析法: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各种生态系统成分进行讨论
归纳法:师生共同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法:
合作探究
分析归纳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三)归纳总结巩固升华
(四)拓展延伸反馈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优美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想象在这些环境中可能听到、看到哪些生物,说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板书)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小至一块草
地、一个校园,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然后让学生举几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加深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生态系统有很多种,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活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
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生态系统?
生:(讨论)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思考:下列是否构成生态系统?
1、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
2、一片森林中的生物是生态系统吗?
3、一个池塘中的水是生态系统吗?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学生观察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图,讨论,并回答问题: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要维持这些生物的生存必须满足哪些条件?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空气、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用箭头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板书、讲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个图解来表示。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能力。
(三)归纳总结巩固升华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知道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互作用。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交流。
(四)拓展延伸反馈达标
课外拓展
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
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系统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种群和群落》,是这一章的学习基础。平时学生也接触一些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所以本章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既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复习巩固,又要建构新概念,且提高学生建构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确定目标是:
1. 明确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 城市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建构模型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培养整体观点的好方法、途径。所以本节重点和难点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说教学方法。
问题--à学习--à尝试--à讨论--à修正--à完成构建
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引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生态系统概念、建立三者关系的模型。
2.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列表分析图5-1的各成分的联系、区别
②建立生态系统成分的四者相互联系的模型。
3.食物链、食物网。
学生分析,并交流数食物链的方法。
重点是方法的建立,最后教师指出注意事项,如
① 三级消费者与第三 营养级的区别。
② 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重点是不被捕食的消费者。
③ 生物的种间关系会重叠,如既是捕食又是竞争。
④ 一种生物可能占多个营养级等等。
作业:创新p132 研讨二 表、图的总结
p135 7、8 p136 3
既复习知识,又巩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养。
系统课件(篇7)
根据实际分析,装置的设计需满足以下条件:1)系统能实现-20~50℃范围内任意时刻的检测并保证测试设备机械结构对测试结果无影响;2)系统应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用户只需简单操作系统就可完成整个测试。
根据设计要求提出的装置整体示意简图如图1所示。
系统由恒温试验箱、三轴平台、激光位移传感器、控制系统等主要部分组成。
工作时,将待测零件固定在工装板上并放置到试验箱安装支架上,然后关闭试验箱测试室门,当测试室达到预定的温度时,三轴平台带着传感头运动,传感头发出的光束透过双层隔热玻璃从每个零件表面扫过,同时测量值被传感控制器接收,并传输到上位机LabVIEW中。
在此过程中,控制系统主要控制伺服电机、恒温试验箱、报警装置等的工作,还对激光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进行采集、显示、处理和输出。
为实现预定的功能,提高测试效率,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本文提出的双金属片形变测试系统硬件部分整体框图如图2所示。
因传统水域测量法采用水作为双金属片的传热介质,在节能、效率、测量精度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因此,本文选择恒温试验箱为测试系统提供测试环境,并完成试验箱的设计和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选型。
2.1分体式恒温试验箱的设计目前,市场上的恒温试验箱的测试区与制冷系统为一体式[8],压缩机等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会导致被测双金属片的振动,从而影响测试精度。
因此,本文设计了分体式恒温试验箱。
该试验箱由制冷、制热系统、循环通风系统、测试室以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分左右2个箱体,2个箱体之间用软管连接用于通风循环,制冷回路、加热管以及风机安装在左箱体中,测试室安装在右箱体中并在其顶侧开有玻璃窗用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透光检测。
试验箱通过热平衡控温法实现测试室温度控制,表1为分体式恒温试验箱的主要性能参数。
2.2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选择激光位移传感器由传感头和传感控制器组成,是测试系统的核心。
传感头主要实现位置信号的采集,传感控制器对位置信号进行预处理并及时传输到上位机,考虑到测试过程中传感器检测光需透过双层玻璃,为保证测试精度,分别选用松下和基恩士的传感器产品做透双层玻璃试验,经过测试比较多个产品的综合性能,最终选用基恩士LK—G5000型激光位移传感器,其传感头主要性能见表2所示。
3.1基于PLC的控制程序设计本文选用台达DVP40EH—PLC作为下位机,实现对伺服电机、循环风机、报警装置的控制,其控制流程如图3所示。
系统在完成原点回归后,以当前位置作为检测起始点,由于不同类型零件高度不同且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测试范围为定值,所以,程序运行时首先根据上位机选择的`零件类型,Z轴电机运行到指定的位置,然后控制三轴平台进行XY平面移动,待测试完成,系统重新初始化,等待下一次检测。
当系统发生错误时,PLC立即停止电机输出,报警灯响起,并把错误信息传输给上位机和触摸屏,以便用户处理。
此外,触摸屏除显示测试系统工作状态外,还能实现PLC相关参数的修改。
3.2基于LabVIEW的控制程序设计测试系统采用LabVIEW作为上位机控制软件[9],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通过TCP/IP协议对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读取、处理、显示、储存;2)经过NIOPCServers实现硬件接口的转换,通过RS—232串行接口实现与PLC的连接并通过该端口控制PLC工作;3)通过RS—485串行接口,实现与DTC的数据传输;4)根据测试要求编写人性化的人机界面。
3.2.1数据传输与数据处理测试中,LabVIEW根据PLC发送检测开始信号,调用数据采集子VI。
由于数据的实时处理会导致数据处理量大并增加编程的难度,并且在整个检测过程中零件需在不同温度下重复检测,为此,程序设计分2步:1)在传感器检测时,将数据实时存入数据库;2)检测完毕试验箱升温或降温时,调用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1)数据采集传感控制器与LabVIEW是基于TCP/IP协议利用以太网实现两者的通信。
首先设置传感控制器和计算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然后在LabVIEW中运用“Getdllpath”,“DllretcodetoVIErrcode”等函数编写数据采集子VI,供LabVIEW主程序调用,最终实现LabVIEW对传感器数据的采集。
LabVIEW数据库工具包基于ODBC(openda-tabaseconnectivity)技术,利用DSN(datasourcenames)连接数据库,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查询。
图4为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
2)数据处理LabVIEW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截取、数据过滤以及求平均值。
在每次检测完毕后,LabVIEW调用测试原始数据,由于被检测的零件成规则排布,可根据伺服电机的行走路径、行走速度以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计算出每个零件数据的范围并截取出每个零件的数据段,然后针对每个零件数据进行过滤,除去误差较大的数值,最后对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即可得零件某温度下的位移量。
待零件所有温度检测点全部检测完毕后,系统根据每个温度检测点的检测数据,计算出双金属片在各温度间的相对变形量,然后与标准变形量比较,就可判断出零件的合格性。
当产品检测不合格时,记下该产品对应的序列号,测试时间和各项测试指标,并在人机界面上显示,用户可根据约定的排练顺序,取出不合格产品。
此外,LabVIEW利用数据库工具包和报表工具包编写数据库管理和生成Word报表程序,从而用户可在人机界面上查询数据并打印报表。
3.2.2基于OPC协议实现对PLC的控制LabVIEW与PLC通信的实现过程分为2步:1)建立PLC与NIOPC服务器的连接:在NIOPCServers软件中添加新的Channl后,选择ModbusSerial驱动程序,并设置通信格式,然后新建设备名并添加标签属性。
2)建立OPC与LabVIEW的连接:首先,创建I/O服务器,并通过I/O服务器连接OPC标签的共享变量,然后将带标签的共享变量拖入程序框图,从而实现上位机与PLC的通信。
测试系统运行中,LabVIEW通过RS—232串行接口把设置的参数和操作量传递给PLC,PLC根据内部程序执行上位机的指令,并向上位机传输PLC状态。
3.2.3基于Modbus协议实现对DTC的控制在恒温试验箱运行中,LabVIEW通过Modbus协议实现与温控器通信并控制温控器工作。
LabVIEW程序运用NIModbus函数实现对温控器的控制,采用“MBSerialInit”函数进行端口配置、“MBSerialMasterQuery(poly)”函数读写寄存器的值、“VISA关闭”函数关闭等函数进行编程并把程序封装成温控器子VI。
图5为温控器子VI。
3.2.4LabVIEW人机界面的设计本测试系统人机界面由主控、调试、报警、查询、登入等界面组成。
为了用户能够更好地操作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了人性化操作界面,其中主控界面有基本参数选择按钮,测试系统实时状态显示功能,激光位移传感器采集数据实时显示等。
4.1系统标定按检测流程标定出测试范围(-20~50℃)内每个整数温度下工装板的形变,以便系统计算零件形变量时除去此部分误差,从而保证测量精度。
4.2试验描述与结果分析所研制的测试系统对宁波蓝宝石科技仪器有限公司煤气表C型温度补偿片进行了测试。
先将零件安置到试验箱中,并设置试验箱测试点温度:-5,5,15,25,35℃。
测试系统运行后,待测试室温度由室温降到-5℃,然后三轴平台带着传感头运动检测出各零件与传感器基准之间的相对位移,传感器依次检测各个温度点,5个检测点总共检测时间大约58min,每次检测零件数为180个且不良零件全部检出。
表3为部分零件检测数据。
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工作效率高、可靠性好、自动化程度高。
基于恒温试验箱、激光位移传感器等硬件平台和Lab-VIEW软件平台研制了双金属片形变测试系统,并对设备进行了实际测试,结果表明:1)所研制的恒温试验箱很好地解决了压缩机等部件的振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为检测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测试环境,提高了检测效率。
2)所研制的测试系统控制部分以LabVIEW为核心,采用性能优良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实现了透过双层玻璃的检测,且可较好地实现高效精确的数据传输和分析功能。
3)研制的测试系统采用触摸屏和LabVIEW人机界面,系统可视性提高,便于实现在线监测。
作者:楼应侯 朱文斌 王贤成 胡宁波 王友林 单位:浙江大学 宁波理工学院 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系统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 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不少学生会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它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1)煤、石油等是人类从事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
(2)煤、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2、新课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自己的身体,关注体内碳氧这两种元素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来去形式。关于碳循环的过程,指导学生识图,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讨论,进而深入理解参与碳循环的生物类群和各生物类群的具体功能。启发学生归纳出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及特点。概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之处:在物质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简图,搞清楚两个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主要讲清楚以下要点: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这是所说的“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联系生态环境的实际,如滥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出温室效应这个话题。 “温室效应”是近年来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温室效应的存在。对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包括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对策)。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尤其是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复习前面的物质鉴定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等。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范围
(2)联系
两者是______进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离不开物质的_____和 _____ 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课堂作业p104练习
4、小结:本课重点是以碳循环为例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形式
3.碳循环的范围和特点
4.碳循环的过程
5.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2.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管理系统课件9篇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指导,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我们向您推荐“管理系统课件”希望您会喜欢它,请仔细研读本文的意义!

管理系统课件 篇1
机械式鼠标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橡胶球事业入的粘性灰尘附着在传动轴上,会造成传动轴传动不均甚至被卡住,导致灵敏度降低,控制起来不会像刚买时那样方便灵活。这时候,你只要将鼠标翻过来,摘下塑料圆盖,取出橡胶球,用沾有无水酒精的棉球清洗耳恭听一下然后晾干,再重新装好,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光电机械式鼠标中的发光二级管、光敏三级管都是较为单薄的配件,比较怕剧烈晃动和振动,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摔碰鼠标,或是强力拉扯导线,以免损坏弹性开关。最好给鼠标配备一个好的鼠标垫,这样既大大减少了污垢通过橡胶球进入鼠标的机会,又增加了橡胶球与鼠标垫之间的摩擦力,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振作用,以保护光电检测器件。
使用光电式鼠标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感光板的清洁使其感光状态良好、避免污垢附着在发光二级管或光级管上,遮挡光线的拉收。无论是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要注意千万不要对鼠标进行热插拔。这样做极易把鼠标和接口烧坏。此外,鼠标能够灵活操作的一个条件是鼠标具有一定的悬垂度。长期使用后,随着鼠标底座四角上的小垫层被磨低,导致鼠标球悬垂度度随之降低,鼠标的灵活性会有所下降。这时将鼠标的灵活性会有所下降。这时将鼠标底座四角垫高一些,通常就能工巧匠解决问题。垫高的材料可以用办公常用的透明胶纸等,一层不行可以垫两层或更多,直到感觉鼠标己经完全恢复了灵活性为止。
管理系统课件 篇2
为了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排除,应在平时做好维修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文件的准备。维护用的文件资料很多,主要指有关数控系统的操作和维修说明书、有关系统参数资料及机床电气方面的资料。要充分了解被维护的数控系统的性能、系统框图、结构布置及系统内需要经常维护的部分。甚至应掌握系统内所用印制电路板上有哪些可供维修用的检测点及其正常状态时的电平和波形。保存好数控系统和PLC 的参数文件。每台数控机床出厂时都随机附有参数表或参数纸带,在机床现场安装调整之后,参数可能有所变动,应将变动的参数记录下来或存入磁盘,以备维修时用。另外,用户宏程序参数和刀具文件参数等也都直接影响到机床的性能和使用,需要妥善保管。随机提供的PLC 用户程序、报警文本以及典型的工件程序也是需要保存的文件。如有条件,维修人员还应备有一套数控系统所用的各种元器件手册,以备随时查阅。
(2) 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防止无关人员操作数控系统,以避免造成事故。数控机床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也应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上述的文件资料也都应有专人保管。
(3) 准备好维修用器具。维修器具如下:
① 交流电压表,用于测量交流电源电压,表的测量误差应在±2%以内;
② 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直流电源电压,电压表的最大量程分别为10V 和30V,其误差应在±2%以内,如有数字式电压表则更好;
③ 万用表,有机械式和数字式两种,机械式万用表是必备的,用来测量晶体管的性能;
④ 相序表,用于检查三相输入电源的相序,这只在维修晶闸管伺服系统时才是必需的;
⑤ 示波器,示波器的频带宽度应在5MHz以上,两个通道;
⑥ 逻辑分析仪,利用逻辑分析仪查找故障时,可以将故障范围缩小到某个元器件;
⑦ 各种规格的螺钉旋具,
(4) 必要的备件。当数控机床发生故障时,为能及时排除故障,需要更换部件或元器件,以便机床尽快恢复正常,因此用户应准备一些必要的备件,备件的品种和数量要视本厂的具体情况来定。如电气系统故障,大多发生在微动开关、指示灯、风扇等外部器件、数控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模块及干簧继电器,以及伺服驱动单元和电动机的电刷等部位。因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各种熔断器、电刷、晶体管模块及易出故障的印制电路板,而对不易损坏的印制电路板,如中央处理器(CPU)模块、存储器模块及显示系统等部分,由于其价格昂贵,故障率也低,就不一定要配备。
管理系统课件 篇3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管理信息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各个组织内部以及整个社会中信息处理、资源整合和决策制定的核心工具。管理信息系统课件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教学资源。本文将详细介绍管理信息系统课件的内容以及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件的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课件的内容广泛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课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组成和起源。学生将了解信息系统是如何支持管理决策以及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效率的。
2.信息技术基础:为了理解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课件将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基础概念和技术,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求。
3.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学生将学习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和测试。此外,课件还将讨论信息系统的运维与管理,包括安全性、数据质量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4.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业务领域。课件将以不同业务流程为例,例如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来说明信息系统如何与业务流程相互结合和提升效能。
5.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对决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课件将详细介绍信息系统如何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制定过程。学生将学习不同类型的决策支持系统,并学会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以帮助管理层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件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课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知识传递和学习指导:课件通过清晰的结构和详细的内容,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核心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借助课件不断回顾和学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课件不仅提供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中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和实操能力。
3.激发思考和创新:管理信息系统课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思考如何利用信息系统提高组织运营效率,解决具体的业务挑战。
4.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管理信息系统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团队的合作。课件通过分组作业和案例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可以共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提供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课件作为学习资源的一种形式,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材料。学生可以通过课件获得相关的论文、书籍和案例,进一步拓宽对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了解。
结论
管理信息系统课件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教学资源。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集成以及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等方面。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将来在信息化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管理系统课件 篇4
标题:如何有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
导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家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对于其业务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作用以及如何构建和管理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以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运营管理和持续创新。
第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概览
1.1 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为支持企业管理决策和日常运营提供的信息系统,旨在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它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过程的组合。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多重益处,包括:
- 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帮助企业领导层做出明智的战略决策,并提供实时的运营数据以便做出及时的战术调整。
- 提高运营效率:高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自动化繁琐的任务,并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报告,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生产力。
- 促进组织协作:信息系统可以整合各部门和团队的工作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在跨部门合作和跨地域团队协作上发挥关键作用。
- 支持创新和业务增长: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市场趋势,探索新的商机,并支持创新型业务的发展,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二部分:构建和管理高效的信息系统
2.1 确定业务需求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业务需求,包括领域特点、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决策点。通过对业务流程和需求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信息系统所需的功能和特性,以及数据和分析的重点。
2.2 选取适当的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业务需求,企业需要评估和比较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应用和云服务等。选择适当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构建高效信息系统的基础,需要考虑因素包括成本、易用性、可扩展性和数据安全等。
2.3 建立强大的数据基础
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因此建立强大的数据基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优先考虑数据的收集、存储和清洗,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保护数据隐私和合规性,企业需要建立适当的数据安全措施和访问权限。
2.4 培养信息系统管理团队
信息系统的成功管理离不开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管理团队。企业应该招聘和培训合适的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确保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营和持续发展。管理团队需要具备项目管理、系统维护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2.5 持续优化和创新
信息系统管理是一个持续优化和创新的过程。企业应该定期评估信息系统的性能和效果,识别问题和瓶颈,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升级。企业还应积极关注新技术和行业趋势,以便及时应对变化并实现业务增长。
:
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推动创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和管理高效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提高业务流程效率,加强跨部门协作,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管理,并致力于不断优化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业务环境和技术发展。
管理系统课件 篇5
1.无论安装前因尺寸测量失误木门需要修整、还是使用过和中出现轻微开裂、收缩、变形等问题需要修整的产品都必须严格包装好放置,否则公司不承担任何质保责任,
2.为防止开、关门时门企撞墙、碰伤门扇油漆,建议及时在门背面下横装好门吸。
3.正常使用木门时切记在门上悬挂重物或让小孩悬在门上玩耍,以免合页松动,门扇下垂,而减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4.开关门时,切记用力过猛,或开启角度过大,这样不仅会损坏木门,严重时会伤及人身。
5.开关门时,要用手轻推(或拉)木门,不能用硬物撞击,防止木门保护层油漆损坏。
6.不可长时间使木门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以免木门吸湿使芯材变形。
7.木门不可长时间被强烈的阳光直射,这样会使油漆变色、老化或剥离。
8.木门溅上水时用干净的布擦拭干净,以免产生局部膨胀。擦拭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把油漆擦花。
9.木门不宜长时间处于半开状态这样容易发生碰撞并对合页的.受力有影响,容易松动和撞坏,
资料
管理系统课件 篇6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结果,用户可制订一个维护、检查和试验的计划,这样不但将显著地减少变压器故障的发生以及不可预计的电力中断,而且可大量节约经费和时间。因为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修理费用以及停工期的花费巨大,重绕线圈或重造一台大型的电力变压器更需要6到12个月的时间。因而,一个包括以下建议的良好维护制度将有助于变压器获得最大的使用寿命。
(1)、变压器的安装地点应与其设计和建造的标准相适应。若置于户外,应确定该变压器适于户外运行。
(2)、保护变压器不受雷击及外部损坏危险。
(3)、确保负荷在变压器的设计允许范围之内。严防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4)、在油冷变压器中需要仔细地监视顶层油温。
(5)、平时在运行操作中,应严格按照运行操作规程执行,严防出现误操作。
(6)、在操作变压器的解、并运行过程中,一定要按变压器解、并列的“三要素”进行,严防出现操作过电压。
(7)、平时应对变压器进行经常检查和巡视,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变压器油的介电强度随着其中水分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油中万分之一的水分就可使其介电强度降低近一半。除小型配电变压器外所有变压器的油样应经常作击穿试验,以确保正确地检测水分并通过过滤将其去除。
应进行油中故障气体的分析。应用变压器油中8种故障气体在线监测仪,连续测定随着变压器中故障的发展而溶解于油中气体的含量,通过对气体类别及含量的分析则可确定故障 的类型。每年都应作油的物理性能试验以确定其绝缘性能,试验包括介质的击穿强度、酸度、界面张力等等。
(1)、保持瓷套管及绝缘子的清洁。
(2)、保证电气连接的紧固可靠。
(3)、定期检查分接开关。并检验触头的紧固、灼伤、疤痕、转动灵活性及接触的定位。
(4)、在油冷却系统中,检查散热器有无渗漏、生锈、污垢淤积以及任何限制油自由流动的机械损伤。
(5)、每年检验避雷器接地的可靠性。接地必须可靠,而引线应尽可能短。旱季应检测接地电阻,其值不应超过4Ω。
(6)、每三年应对变压器线圈、套管以及避雷器进行介损的检测。
(7)、应考虑将在线检测系统用于最关键的变压器上。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在线检测系统,供应商将不同的探测器与传感器加以组装,并将其与数据采集装置相连,同时提供了通过 调制解调器实现远距离通讯的功能。美国SERVERON 公司的TrueGas油中8种故障气体在线监测仪就是极好的选择。此系统监测真实故障气体含量,结合“专家系统”诊断将无害情况与 危险事件加以区分,保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管理系统课件 篇7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壮大和发展起来。远程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资源的建设,将如何对教学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应用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本文论述了一个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方案构想和初步系统设计。关键字: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Design of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ystemShuai FeishaoHuashi-hongda Information Industry Limited., Guangdong ([email protected])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 in network and education, tele-education based on Internet is developing rapidly. It is so significant to manage and util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efficiently sinc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tele-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udimentary design project of Manage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Application System.Keywords: Tele-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ystem(一)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重要性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使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打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障碍,使信息领域变得更为广泛,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在国际互联网消失了。克服了时空障碍以后,远程教育打开了新的一页。远程教育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和交互学习的教育软件为教材,建立起一个现代化教育的新模式。远程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2)网络课程库建设;(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4)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适于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有(1) 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2) 题库:按一定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试题的集合和相应的统计分析工具;(3) 网络课件库:按一定知识点组织起来的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有利与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扩展学生兴趣的参考资料或适于网络运行的课件;(4) 网络课程库:按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涵盖学科课程内容领域的,能自成体系的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资源都要能在标准的浏览器运行,才能符合利用网络的远程教育的需求。教学资源和相关系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下图: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需要长期的建设和维护。由于教学资源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使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所以一个高效的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是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系统。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要能够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有层次,有组织,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提供一个易用,快捷的应用平台,才能发挥教学资源的长处,让教学资源成为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二)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设计原则1. 可靠性教学资源的高可用性对远程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上教学资源的庞大数量,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大型商业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大批量数据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数据库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 24 小时、一周 7 天,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还原数据库,能在最短时间内还原它,使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2. 灵活性素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它可以集中管理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所有素材,也可以将素材按类型或学科划分开来,单独进行管理。系统还应提供接口,可以把多种渠道收集的教学资源纳入系统的管理之中3. 开放性远程教学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大,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网上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支持某些专用工具开发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支持某些文件格式。系统要支持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能管理所有能够在网上运行(包括需要插件的文件)的课程内容与文件格式,不对教学资源作限定要求。系统软件体系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模式,系统服务器采用可扩展的分布式多服务器计算模式,采用分模块层次结构,多模块分立,允许系统分布式并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各功能模块是普通的网络程序,建立在开放的网络标准之上,遵循HTTP,FTP,XML等普通网络协议和数据格式进行消息处理和数据交换。4. 安全性由于远程教育的应用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是远程的,开放的,所以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远程访问会话中传输
管理系统课件 篇8
借鉴移动开发中面向服务、面向应用的设计思想,提出基于“U盘”式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模式,以期使信息系统“用得起来”“用得下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 引言
随着物联网与智慧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eb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系统在各大院校普遍展开了应用,但由于系统管理对象(如教师、学生、课程、专业、教室等)的高度复杂性与耦合性,往往使系统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迫使各类系统“用不起来”“用不下去”而流于形式。
比如,学生评教系统相对整个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每个院校进行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工作。但该系统从功能上来说,侧重于对整个教学评价系统提供学生对教学(包括课程与教师)的测评结果,系统相对独立。
因此,借鉴移动开发中面向服务、面向应用的设计思想,可建立一个既便于调用学校基础数据,又便于为学校教学评价系统提供学生评教数据的独立的、通用的学生评教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 关于“U盘”模式
U盘是目前计算机硬件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便携式存储设备,其最大特点是便携、即插即用,“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1]。
所以,根据其即插即用的特点也派生出许多新的名词,如“U盘”式生存、“U盘”式人才[与庞杂的教学管理评价系统信息交流共享便捷的单项业务系统(如学生评教系统),这样既强化了教学活动的执行力,同时也避免了因上报教学评价相关数据而导致的重复性工作。
本文中所表述的“U盘”模式的教学管理应用系统是指从高度耦合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中解耦出的、能独立运行且便于数据交流与共享的教学管理应用系统。
3 “U盘”式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策略
“U盘”式设计核心思想是系统自身能便捷“享用”现有其他系统相关数据,同时系统自身产生的业务数据也能方便为其他系统所使用。因此,“U盘”式设计的关键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各方面。
如何实现“他数据为我所用” 比如在庞杂的教学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班级信息、专业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是其必不可少的基本信息,当根据业务需要独立进行学生评教系统开发时,为提高用户体验,就可采用U盘式设计思想,根据教学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中学生、课程、班级、教师信息报表,学生评教系统的开发即可采用U盘式设计。
即为了使学生评教系统可以方便地使用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部分基本信息,如学生、课程、教师等信息,学生评教系统设计出基于日常办公文档如Excel或Word表格的数据批量导入功能,以便于学生评教系统用户可适时根据需要获取外来数据。
通常该模式解决途径分以下三步。
首先,细化需求,确定数据模型。了解用户对诸如学生、课程、教员等数据具体需要哪些信息,然后确定学生、课程、教员的数据模型。
其次,根据数据模型制定数据批量导入的Excel模板,制定模板的.目的在于对批量导入的数据进行要素及格式的规范,以避免系统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最后,编写数据批量导入的共用函数,在每个需要使用的页面进行具体调用。
基于C#编程技术,Excel批量导入函数的常用写法如图1所示。以上从利用Excel模板批量导入技术角度,介绍了“他数据为我所用”的常用解决办法。
当然,解决该问题,开发人员还可从访问多数据库角度去处理,如直接访问他系统的数据库或通过系统配置功能,在系统中灵活指定已有系统的数据库、表、字段,但这样对系统用户又提出更高要求,反而使系统得不到更好的利用。
如何实现“我数据为他所用” 数据通用、共享是网络时代对信息系统的更高要求,当然达到绝对的通用势必会造成系统臃肿、计算复杂和各种资源的浪费,但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围绕关键信息点进行选择性输出,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如前所说开发的学生评教系统,该系统产生的对教师测评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目前各种教学评价系统的必需数据,因此可根据教师姓名、测评平均分、测评次数、参测人数等关键信息点由用户选择性地从系统中导出,生成Excel或Word表格文档,以便为其他系统的使用提供方便。
基于C#编程技术,将系统数据导出到Excel的要求也是很常见的,从编程实现原理来说,有利用OLEDB、Excel COM组件、微软Open XML SDK的,以及利用开源的组件NPOI技术等。由于OLEDB导出Excel思路清晰、编码简洁,处理Excel类似Access数据库访问技术,因此也是大多数所采用的方法,其实现的基本代码如图2所示。
4 结语
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应用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前进,信息系统彼此之间功能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业务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势必会因其信息共享度差、信息价值低等原因而被淘汰。
采用“U盘”式的系统设计思想,为系统设计方便灵活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既可初步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也是能够使系统提升用户体验发挥更大应用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
贴近实情“用得起来”“用得下去”是信息系统应用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对程序开发人员最大的精神鼓励。面对“体系化”“系统化”“集成化”“整合化”思想的影响,如何适应物联网、智慧校园等信息技术大潮,设计出“U盘”式即插即用的教学管理与应用系统值得慎重思考。
管理系统课件 篇9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指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用于组织和管理信息的系统。MIS课程通过教授学生如何设计、构建和使用信息系统来支持管理决策,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效率。本文将详细介绍管理信息系统课件的设计原则、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门重要的课程。
一、设计原则:
1. 模块化设计:MIS课件的设计应该按照模块化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涵盖一个特定的主题或技术。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
2. 综合理论与实践:MIS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技术,因此,课件的设计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和实际的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调团队合作:MIS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因此,课件的设计可以包括分组项目、小组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二、内容:
1. 信息系统概述:MIS课程的第一个模块可以是对MIS的概述,包括信息系统的定义、功能、特点等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这个模块可以介绍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等。学生可以了解各个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好准备。
3.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S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等知识。课件设计可以包括数据库设计实例、数据库管理工具的演示等内容。
4. 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是MIS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课件设计可以包括对DSS的定义、功能、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案例的介绍。
5.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MIS领域的热门话题,学生需要学习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实施流程和管理方法。课件设计可以包括ERP系统原理的介绍、实际案例的分析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MIS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项目驱动的教学:MIS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项目,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实际的项目设计和开发。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操作与实验:MIS课程涉及到一些实际的技术操作,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和工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验、决策支持系统的操作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课件设计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希望本文对读者在学习和教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有所帮助。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了一篇与“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有关的好文阅读,希望您能从本文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程的前提,因此在撰写时老师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只有做好教案和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确保按照预期的教学目标高质量、高效地教学。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1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和思维活动,是我们存在和行动的基础。在这篇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这一复杂但又令人着迷的系统。
第一部分:引言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而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所有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连的神经组织。这两个系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调节网络,使身体和思维能够相互协调。
第二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核心,它控制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和思考活动。中枢神经系统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大脑和脊髓。
大脑是我们身体和思维活动的总指挥部,它可以分为几个区域,包括大脑皮质、间脑、脑干和小脑。大脑皮质是最外层的区域,它控制了我们的思考、记忆、决策和计划等高级功能。间脑和脑干则控制了我们自主神经系统的自动调节,比如呼吸、心跳和余音等。小脑则控制我们的协调和平衡感。
脊髓是一条细长的神经管,位于脊柱内部。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将信息从大脑传递到外周神经系统。脊髓内部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和神经传导组织,使其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
第三部分: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桥梁,它被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感觉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
感觉神经系统是由接受不同类型的刺激信息的感觉神经元组成的。这些神经元将信息传递给脊髓和大脑,产生不同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
运动神经系统则由使肌肉和器官运动的神经元组成。它将从大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递给肌肉和器官,使之产生特定的动作和反应。
第四部分:神经元与突触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神经元和突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们负责传递信息和产生反应。每个神经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树突、细胞体和轴突。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它们是通过化学或电信号来传递信息的。神经元和突触极其微小,但它们组成了神经系统的复杂网络。
第五部分:总结
神经系统是极其复杂的结构,由许多组成部分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和突触。神经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负责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协同工作,使我们的身体和思维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转。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是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和思维活动,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健康。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2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调节和协调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系统,它由神经元、神经支持细胞和神经纤维构成。神经系统在心理、生理以及认知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对理解人体的工作原理十分重要。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单位,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用来传递神经信号。它具有三个主要部分:细胞体(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树突可以接受从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轴突则可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是肌肉、腺体等目标细胞。而神经纤维包括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传入纤维负责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给神经系统,传出纤维则将信息传递到效应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相互配合,构成了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单元。
二、神经支持细胞
神经支持细胞主要有四类:星形胶质细胞、寡突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和环绕神经纤维的细胞。这些细胞不直接参与神经信号的传递,但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发挥却有重要的影响。星形胶质细胞主要负责对神经元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清除,同时也起到细节修复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寡突胶质细胞主要在神经损伤后参与修复。胶质细胞主要在大脑中发挥作用,担负着协助神经元传递信号以及维护神经元环境的任务。而环绕神经纤维的细胞可以有效的调节神经纤维的功能,影响神经信号传递速度等等。
三、神经系统分类
人体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和脊髓,由神经元和支持细胞构成。它主要控制人体的思维、意识和各种自主反射活动。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根、神经干和神经节等,它连接了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个部位,是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的接口。
四、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主要有两点功能:感知输入和神经传输。感知输入是指人体通过环境或身体内部感知到信息,包括光、声、触等各种感觉,以及体内内分泌等不同来源的信号。神经传输则是指神经元间通过长达数英尺的神经纤维互相传递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是单向、双向,通过分化、聚合和调节等方式,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结语: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体系之一,它构成了人的思维、动作、情感等方面的基础。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助于理解它在人体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时,更好的学习和治疗。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3
神经系统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系统,它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对于人体的思维、感知、运动控制等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组成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两部分。大脑是我们的思考中枢,控制着人类智慧的核心。脊髓则控制着人体的运动和感觉。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单元,其位于脑和脊髓之外,通过神经纤维和脑、脊髓连接起来。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突起,可传递信号。神经末梢则是神经系统传递信号的终端,包括感觉器和肌肉。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系统,它控制着许多不同的机体功能,包括运动、感觉、思考、睡眠以及情绪等。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感知和传递信息:
神经系统的最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包括接收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号以及意识信息。同时,神经系统还能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其他身体部位,如控制肌肉运动。
2.控制肌肉运动:
神经系统还负责控制肌肉运动,包括运动的协调和平稳程度控制。这些信息是由神经元发出的,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肌纤维上,并引发肌肉收缩。
3.管理生理过程:
神经系统控制了各种生理过程,如心率、呼吸、消化和血压等。这些生理过程需要神经系统来控制和同步,以保持平衡状态。
4.思考和情感调节:
神经系统对人类思想和情感表现的调节也非常重要。我们的情感和思维从大脑中发生,神经系统通过大脑将这些信号传递出去,以控制我们的情感和思想表现。
三、神经系统的疾病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系统,它易受一些疾病影响。一些神经疾病可以使人们失去肌肉运动控制以及思考、感知等基本功能。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神经疾病: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破坏控制肌肉的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神经系统。大部分患者会经历肌肉僵硬和颤抖,思考和情感上的问题也常见。
2.脑中风:
脑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紊乱,对人类思考、感知和肌肉控制产生破坏性影响。它可能会导致肢体麻痹、语言障碍、眼神偏移以及严重思考障碍等。
3.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可能会导致电流流连脑部神经网络,这样的情况可能会使人失去控制意识和运动能力,无法正常思考。
四、总结
神经系统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它控制了许多不同的身体功能,涵盖了许多生理和思维上的过程。本文介绍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一些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的常见疾病。最后提醒广大读者,要始终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4
神经系统是指人体内控制感知、思维和行动的中枢系统。它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膜组成的,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实现人体的感觉、运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稳定等重要功能。本文将从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疾病方面进行阐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指人体内控制感知、思维和行动的中枢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神经节等,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
1.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脑和脊髓组成。脑是人体最复杂、最高级别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是人类进化最为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部分,被称为人类的“智慧之源”,是思维、记忆、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的中心。小脑主要控制身体平衡、协调和精细动作等运动功能。脑干与大脑和脊髓相连,在人体内部起着重要的任务,负责调节呼吸、心跳等自主神经系统活动。
脊髓是人体内一条重要的神经通路,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它是由31对神经根组成的,每一对都包括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分别对应着传入和传出的神经信号。脊髓与大脑、周边神经系统相连接,组成了复杂的感觉和运动通路。
2.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根、神经节、神经丛和神经干等组成。神经根是与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神经节是含有神经元细胞体的结构,处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中心位置,是神经传递的集散处;神经丛是若干个周围神经的聚集,分布在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中,负责传递相关的信息和控制相应的生理功能。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控制感知、思维和行动的中枢系统,它的功能非常复杂和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负责人的各种感觉体验,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前庭觉。这些感觉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被处理、反馈和控制,以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2. 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控制身体的各种运动,包括肌肉张力、协调和姿势维持等。这些运动功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系统发出指令,通过神经末梢到达肌肉和外周组织,实现身体的运动和行动。
3. 自主功能
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包括心跳、呼吸、消化、循环等基本自主功能。它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调节内脏器官活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4. 思维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类思维和意识活动的中心。通过神经元的连接和突触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各种复杂的信息,并产生人类思维、意识、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为人的智慧和创造提供了支持。
三、神经系统的疾病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和精密的系统之一,它的正常功能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但是,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神经系统的疾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以下几种:
1. 神经传导障碍
神经传导障碍是指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质量和位置出现不正常的情况。它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包括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
2. 神经元损伤
神经元损伤是指神经元细胞的死亡、变性、萎缩等病理情况。它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包括脑梗死、中风、阿尔茨海默病等。
3. 脑部肿瘤
脑部肿瘤是指脑组织内出现的肿瘤,常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它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包括脑瘤、脑血管病等。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和精密的系统之一,它的功能涉及到人体的感知、思维和运动活动。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它们互相配合,完成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避免一些有害的因素的影响,如吸烟、喝酒等。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疾病,应尽快就医并接受治疗。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5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神秘和复杂的器官系统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传递和处理外界信息,并对外部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节。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则是由一系列神经根、神经节、神经丛和神经分支组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知识。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脑是人体最为复杂和精密的器官之一,它主要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是最为复杂和发达的部分,它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四个区域。小脑则负责平衡和协调运动;脑干则连接了脑和脊髓,并调节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续,是神经纤维的集中地。它通过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系统相连,负责接收和传递外界信息,同时控制身体的各种反应和生理活动。
2、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一系列神经根、神经节、神经丛和神经分支组成。神经根分为前根和后根,前根主要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则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神经节则是神经细胞的集合体,经常位于神经根的中部和末端。神经丛则是神经纤维的复杂交错,通常位于身体各部位的血管和肌肉等处。神经分支则是由神经丛分出的神经纤维,负责与身体各部分相连,实现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它的结构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四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树突和轴突则分别是神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端,而突触则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的关键。
神经元主要有三种类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信息,将它们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则负责从中枢神经系统接收指令,将其传递到各个部位的肌肉和腺体,实现身体的各种运动和反应。而中间神经元则是连接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纽带,负责处理和调节神经信息,并将它们传递到相应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精密和复杂的系统之一,它的功能极为重要。它不仅控制着人体各种基本的生理活动,如呼吸、循环和消化等,还决定了人类智力和情感的表现和行为。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和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是人体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它依赖于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密集联系和互动。感觉器官将外界信息转化成神经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下,形成了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而运动功能则是人体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实现自身动作的能力,它依赖于运动神经元的激活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协同作用。
2、自主神经功能
自主神经是人体不受意识控制的植物性神经,它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交感神经负责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副交感神经则负责对身体进行修复、调节和恢复。自主神经的稳定和平衡是人体健康和生存的重要保障。
3、思维和情感功能
思维和情感功能是神经系统最为复杂和精密的功能之一,它由前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不同的区域组成。这些区域通过复杂的神经回路互相连接和调节,形成了人类智力与情感的表现和调节。感官信息的处理、语言和记忆、情绪的表达和控制等都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思维和情感功能。
四、神经系统的疾病与调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和形式非常复杂,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遗传、自身免疫、感染、肿瘤、代谢、创伤和老化等多种类型。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头痛、眩晕、失眠、抽搐、麻木、精神障碍等。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调节,主要可通过药物、手术、物理治疗、康复和心理干预等多种方式实现。
总之,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神秘和复杂的器官系统之一,它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人类的思维、行为和生命活动。通过深入研究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本质和机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毅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6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动作和思维行为。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本课件将详细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组成的神经系统。它具有控制和协调人体全部活动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由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这四部分组成。
1.大脑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它分为左脑和右脑,并且分别控制着身体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活动。大脑的功能主要包括思维、记忆、感性认知等。
2.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脑干后方,主要负责协调和调节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它还控制人体的平衡和姿势等。
3.脑干
脑干由桥脑、延髓和中脑组成,它是大脑和脊髓的连接部分,主要控制呼吸、心跳等生命支持系统。
4.脊髓
脊髓是纵向延伸的神经束,负责传递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信息。它还可以独立进行某些反射动作,如膝反射等。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所有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主要有神经根和神经。
1.神经根
神经根由脊髓和脑干发出,分为前根和后根两部分。前根主要传递运动神经信息,后根主要传递感觉神经信息。
2.神经
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另一组成部分,包括自主神经和脑神经两种。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控制着内脏器官的活动。脑神经是指从脑部发出的12对神经,用于控制面部和颈部的感觉、运动等。
三、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控制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作用
神经系统能够接收外部刺激信息和内部变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让人们能够理解外界的存在和变化。
2.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可以协调身体的各种运动和内脏器官的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使人体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3.控制作用
神经系统可以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它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4.本能作用
神经系统可以开展和保护生命的一些自动性功能,如新陈代谢、呼吸、心跳等。
以上是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理解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生理和行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7
神经系统是人类生物体系中最为复杂、神秘、重要的一个系统。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等,是人类的控制中心。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组成,负责将信息传送至各个部位,完成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非常分明、密不可分。它的组成部位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个部分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传递信息时,神经元通过轴突释放神经递质物质来传递信息,而树突和细胞体则感受到传递过来的信息。神经胶质细胞则是神经元的辅助细胞,它们包裹着神经元的轴突,为神经元提供养分和保护,还具有维护神经环境、调节神经元活动等多种作用。
神经系统上下协同操控着人类的各种身体功能。它跨越整个人体,将电信号、化学信号传递至人体各个部位,协调、调整着人类的运动、感觉、思维、记忆、情绪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各种活动。如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神经系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神经系统的负责人类的运动控制,控制人类进行复杂的动作,如走路、跑步、跳跃、舞蹈等等。此外,神经系统还负责疼痛、温度、味觉、嗅觉等感官的传递。同时,神经系统还涉及情绪、认知、记忆、智力等高等心理活动。
总而言之,神经系统作为人体最为重要的一个系统之一,其构成和作用在整个人类生物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要掌握神经系统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生命和行为的本质,并促进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8
1、学习白露小知识
2、认识一朵不一样的“花”
3、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4、采集十样白
5、《指南》中明确表明,各年龄段幼儿基本生活能力(关于穿衣)的发展目标为:
6、在早上4—6点,也就是太阳快升起来的时候适合收集露水。
7、唐·元稹
8、露水四季皆有,秋天特别多。
9、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
10、—6岁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11、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不同难度的穿衣比赛。
12、体验白露习俗
13、(春秋季节,白天和晚上的气温变化较大。白天,太阳照热了大地和空气,地面和树木出了很多看不见的“汗”叫做水蒸气,到了晚上,大地开始变凉,凉的最快的是小草和大树,但是空气中的热散发的比较慢,空气不容易变凉。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最先冷却的小草和大树,凝结成小水珠,这就是露水。到了早晨,天气仍然很冷,这些露水还会留在草叶和树叶上。)
14、比如,小班幼儿可以两两一组,协助穿衣,最后看哪一组用时少、穿的好。
15、穿衣比赛
16、玄鸟归:燕子是北方之鸟,秋分往北飞,是为归。
17、《白露八月节》
18、中班幼儿需自己独立穿好衣服、鞋袜并系好纽扣,用时少的获胜。还可以增加一些难度,让幼儿每穿完一件衣服都要做一个规定好的动作,才能穿下一件衣服。
19、如,烤红薯。教师准备红薯,引导幼儿清洗,放到烤箱里,设定合适的温度和时间即可,时间到了就可以品尝美食啦。
20、了解白露三候
21、老师可以给幼儿简单讲解一下露水形成的原因,并观看有关露水的照片。
22、—5岁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
23、这个节气,老师可以带幼儿一起将红薯做成美味的佳肴。
24、大班幼儿除了将衣服穿整齐外,还要系好鞋带,并将桌子上凌乱的积木收拾到放置积木的地方。
25、如,煮红薯粥。让幼儿尝试洗米、添加水,再将切好的红薯块放进锅里,就可以开始煮粥了。
26、“白露棉吐白”,现在正值棉花吐絮期。可以带着孩子去观察棉花吐絮,也可以将几支棉花带到班级里,让幼儿进行观察。条件不允许的幼儿园,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棉花的图片或视频,播放给幼儿看,让幼儿了解这朵不一样的“花”,并讲一讲棉花的用途。
27、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这春秋两祭规模最大,历时一周。
28、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天气逐渐转凉了,适当添衣,老师可以开展一场穿衣比赛,让孩子们了解季节、温度和衣服的关联,增强自理能力。
29、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30、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
31、鸿雁来:大雁准备南飞避寒。
32、—4岁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和鞋袜。
33、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34、喝白露茶
35、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36、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37、成人与幼儿一起拿上小吸管、小瓶子,穿上长袖长裤,去小区花草丛中、公园里收集露水,感受自然的奇妙与探索的乐趣。
38、学习关于白露的诗词
39、老师可以组织一次收集露水的活动,需要孩子们早一些来幼儿园。不方便组织的话,也可以建议家长带幼儿去。
40、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41、群鸟养羞:百鸟开始储存粮食以备过冬。(羞:美食)
42、观察完后,可以让幼儿画一画这朵白白的、软软的“花”。
43、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9
神经系统是指人体内具有调控功能的系统,由大脑、脊髓、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等组成。它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负责人体各种感觉信息的处理和控制,包括语言、记忆、思考等高级功能。脊髓负责传递各种信息到大脑,并从大脑接受指令,控制人体的各种活动,如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等。
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负责处理、传递和存储信息。神经纤维是一种细长的细胞突出部分,负责将信号从神经细胞传递到其他神经细胞或目标组织。
神经系统的功能十分重要,它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循环系统等都有很大的调控作用。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例如帕金森病、中风、多发性硬化症等,这些疾病常常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为了保持良好的神经系统健康,人们应该注意平衡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进行运动和休闲活动。此外,接受科学的治疗和定期体检也是保持好神经系统健康的关键。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篇10
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和其它支持细胞组成的一系列结构,负责接收、处理和发送信息,控制机体各种行为和生理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是人类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和生命意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并支持和保护神经系统的其它细胞。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要核心,包含细胞核和大量细胞质,具有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位,主要负责接受来自其它神经元的信息。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位,主要负责将信息发送给其它神经元或目标细胞。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分为化学突触和电气突触两种类型。
神经元的多样化和特殊化是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基础。除了按照形态和结构的不同进行分类外,神经元还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
二、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轴突的延伸部分,包括单根轴突和多根轴突。它们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到目标细胞或器官,控制机体各种生理和行为功能。神经纤维可根据直径、速度和髓鞘覆盖程度的不同分为A、B和C三类。
神经纤维的髓鞘是指由胶质细胞形成的脂质层,在轴突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套层,可提高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在不同部位和神经元类型下,神经纤维的髓鞘均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特征和变化。
三、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
除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外,神经系统还包括多种非神经元类型的支持细胞,包括神经胶质细胞、脉络丛上皮细胞和硬脑膜等。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各个部位。它们的主要功能包括支持神经元的正常发育和代谢、修复神经组织的损伤和充当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媒介等。
脉络丛上皮细胞是分泌脑室内液体的主要细胞类型,支持并维持着脑室和脑脊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硬脑膜是神经系统的最外层保护膜之一,覆盖在脑和脊髓表面,具有保护和维持血供、骨骼支架的功能。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神经元、神经纤维和支持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它们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协同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神经系统网络。而这个网络正是掌控着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的重要基础,展现出了神经系统组成的多样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