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课程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都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智慧。因此,写好教案课件非常重要。但是,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写教案课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有没有一些好的范文可供参考呢?本文将探讨与“爱课程课件”相关的话题,并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爱课程课件(篇1)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爱课程课件(篇2)

主要内容:

品味哲理式句子;进行片段写作,强化学生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教学步骤:

1.朗读,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的魅力之一——巧妙的构思。其实,同学们还应当会感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会放慢速度,若有所思。请大家细心朗读,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

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①学生朗读自己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②学生以同桌2人或上下桌4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③学生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④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

例如:“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联想与启迪)。

3.质疑与总结。

学生再读,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尽量多采用学生内部互动,但教师必须有意地解决一些重点疑问)。

如:前面老师朗读时有意避开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写这一段,它与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本段与主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

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首先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

4.拓展写作。

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一篇600字以上的。

5.课外延伸阅读。

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女人》。

爱课程课件(篇3)

一、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看书、上网、向家长或科学老师等请教,了解交流灯泡发光的电路原理。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用来制作发光的材料及玩具外观的废旧材料,如饮料瓶、塑料盒、电池、电线、胶布、弹簧、绳子、铁丝线等等。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带来了这么多材料,你觉得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吗?(出示:一节干电池,一小节电线,一个小灯泡,胶布)OK,同学们,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吗?(师生共同探讨,并进行尝试,也可以请学生现场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课题——《会亮的玩具》

备注:结合科学课的知识,将电线的一端绕在小灯泡的线圈上固定好,另一端则用胶布固定在干电池的负极,这时只要将小灯泡接触到干电池的正极,小灯泡即会发亮。

三、探究发现

1.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做了这一组实验,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幅电路图(展示电路图),有没有同学知道灯泡电线开关等的工作原理呢?(可做小组讨论,师生交流,一起探究得出灯泡发亮的相关工作原理)2.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懂得了灯泡发亮的工作原理,现在请你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接下来将要制作的会亮的玩具做好内芯(小组合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好的,现在同学们都能完成内芯的制作,但只有光源材料能称得上是玩具吗?当然不能要知道我们要发明的可是会亮的玩具啊!而且制作光源难道只有通过制作内芯这种方法吗?(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多种光源制作的探索,并在完成光源制作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构思,如何设想会亮的玩具)

四、欣赏分析

我这有一件已经完成的作品,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利用刚才我们研究讨论的方法分析一下这件作品的结构及制作方法,步骤。

小组交流讨论分析教师出示会亮的玩具的结构及制作步骤。

设计电路图并制作。

设计玩具的外形并制作。

把电路部分和玩具部分组合在一起。

给会亮的玩具加上装饰。

五、设计体验

学生尝试制作,教师制定制作方案。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身边已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

2) 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六、尝试制作

1.教师示范几种基本的制作方法,并出示实物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稿(小组合作),结合前面已经制作好的光源部件,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创造,制作出一个与众不同发亮的玩具

3.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与学生一起探讨,适当给以示范,并鼓励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实际组装中遇到的困难,如玩具的美观实用与电路光源正常工作的关系等)

七、展示作品

学生典型作品展示,并进行作品自评、互评,小发明家们的讲解答疑,老师加以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以鼓励。

爱课程课件(篇4)

展示区:各种各样商店的图片;

幼儿作品;

有关买卖行为的图片和照片;

各种商品模型或实物。

语言区:电话部、挂图、录音带、商品目录;

有关商店、逛街的图书。

美工区:各种各样开放性的材料;

各种各样的纸张、纸袋、纸盒、报纸,毛线、厚纸板;

与商店有关的照片、图片;

商品的标签、包装盒。

科学区:镜子、各种光滑的金属物品;

各种颜色的果汁、牛奶,做冰棍的模具;

糖果制作的图片。

益智区:与街店位置相关的地图;

与商店有关的小型玩具。

扮演区:创设各种商店场景;

各种打击乐器;

各种糖纸、包装盒、钱币。

四、资源的利用:

1、幼儿园的娃娃家、娃娃商店。

2、家长提供的各种包装盒、包装袋。

3、幼儿收集的各种图书,挂图。

4、园内的各种图片。

5、幼儿园附近的商店和超市。

爱课程课件(篇5)

1、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开齐开足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逐步改进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以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教学策略(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爱课程课件(篇6)

小学数学课程课件篇一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 8+6 50+30

6+28 34+9 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 28分成 20和 8,用 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

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我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4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8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

师:个位上还有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4加28,个位4加8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在十位写6.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56+37=

3.教学例4.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46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4根小棒.

师板书:

师:个位10怎样写?

生:向十位进“

师:个位不写零行不行?(师强调:个位一个也没有要用“

师:十位上4加 2再加进上来的 1得 7,在十位写 7.最后得 70.

4.总结法则.

师:今天学的笔算加法和过去学的有什么不同?(个位满十了要进位)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全体齐读.

(三)巩固反馈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3.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注意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

学生讨论:同学们编的这些题里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4.思考题.

在□里填哪些数合适?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游戏:夺红旗

游戏目的

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游戏准备

教师准备一幅“登山图”和一面小红旗.

游戏过程

1.教师出示“登山图”.

2.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计算两侧的竖式.

3.给先完成的小组颁发小红旗.

小学数学课程课件篇二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或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口算卡片,学生准备42根小棒.

教学步骤

(-)铺垫孕伏

1.指名回答

13-9= 17-8= 32-5=

15一7= 14-6= 40一3=

2.改错并说明理由

3.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l)出示例3。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想一想,

(2)理解算理。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42根小棒中减去28根?

引导学生明确:

①42根小棒中只有2根单根的,减去8不够减,可以把4捆小棒中的任意一捆打开,从10根中拿出8根,把剩下的2根与原有的2根放在一起,共剩下4根单根,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2捆,还剩下1捆零4根,所以42减28等于14.

②打开一个整捆的,成为10根单根的,把原有的2根和10根合在一起,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2个整捆的,还剩下1捆零4根,所以,42减28等于14.

③先把42分成4捆和2根,2减8不够减,再把4捆小棒分成3捆加1捆,把其中的1捆打开,成为10根单根的,10加原有的2是12从12中去掉8根,还剩4根,然后从剩下的3捆小棒中拿出2捆,还剩下1捆零4根,所以 42减 28等于 14.

(3)竖式的写法.

教师明确:打开的1捆小棒变成了10根,就是把1个十变成了10个一,在竖式中就是从十位里借出了1个十变成了个位上的10个一,借过来的10个一要和个位上原有的数加在一起算,为了不忘记从十位上退了1,坚式计算时,要在被减数十位的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3页例3,填上得数.

2.反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3页“做一做”.

想一想: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要算15减7.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订正得数.

3.教学例4.

(1)出示例4,让学生列出竖式.

(2)想一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要算10减3得7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4页例4,填空.

4.反馈练习:完成教科书第84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见减几?然后计算.

5.总结法则.

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

(l)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

(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 10再减.

随堂练习

1.判断是不是退位减法.

2.练习十九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对错,说说错在哪里,然后再把错的改正过来.

师: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

(l)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是十几减几,要细心算对.

(2)从十位上退1后,不要忘记在十位上减去1.

布置作业

1.54-27= 66-49= 35-18=

43-37= 72-9= 87-38=

2.被减数是53,减数是37,差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例3 42-28=14 例4 70-63=7

笔算两位数减去,要记住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爱课程课件(篇7)

对于每天忙碌的成人而言,我们有许许多多有关商店的经验。我们每天都会经过商店,走进商店购买东西。我们的生活与周围的商店紧密联系。也许因为过于熟悉,我们反而常常忽略商店的价值和意义,无法感受有关商店的点点滴滴,可就是这些我们看起来不起眼的商店可以给幼儿带来想象不到的惊喜与感动;更无法体会商店买卖的过程,是儿童需要学习和积累的重要生活经验。因此,我们选择了“商店”作为本月的主题。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从认识各种各样的商店开始,与幼儿一起探索各种不同的商店所卖的商品,进而了解钱币与购物的关系,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把他们有关商店的认识转换成各种有趣的创作、表演与游戏。总之,在这个生活化的课程单元里,我们将以开放的态度,陪伴中班的幼儿一起经历这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二、预定的学习时间:四周

爱课程课件(篇8)

主要内容:

仔细朗读,梳理脉络;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步骤:

1.检查课前预习成果。

①听写课前抄写的6个词语,并有选择地让学生口头造句。如:刻骨铭心、黯淡无光。

②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明确:写时间,写生命;告诉我们时间易逝,生命易逝,要倍加珍惜(要求:学生能从中找到重要的句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2.朗读,感知深意。

①既然同学们知道本文不只是写日历,而是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时间与生命。就请大家再次专心致志地朗读一遍,再次感知的深意。

(自由朗读,感知深意)

②再读,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深意。

第一组朗读2—3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第二组朗读4—6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第三组朗读8—9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第四组朗读10—15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

归纳:由此可知,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3.理解的巧妙构思。

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

4.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

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

学生先写后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所选择的事物。

5.作业:

①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②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

爱课程课件(篇9)

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

(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爱课程课件(篇10)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

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爱课程课件(篇11)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三类课程:探究实验课程、学科发展课程、特色发展课程。同时,结合创客教育,将学校校本课程纳入创客课程建设。课程呈现形式可以是校本课程,也可是社团形式。以社团形式呈现的校本课程,必须有完备的社团章程和社团成员招募书,常规性开展社团活动。

(一)探究实验课程:设置“拓展探究课程”与“融合探究课程”。以理科探究创新、学科融合课程为主,强调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动手操作等深度学习方式。侧重培育理科见长的创新型人才,使参与学习的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与探索的乐趣,发展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语言文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国际理解课程”。关注兴趣与爱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开阔视野,突出个性与品质的培养,侧重学科素养、学科拓展、合作交往、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融合、国际规则理解等素养的培育。

(三)特色发展课程:设置“德育特色课程”、“空乘特色课程”和“艺体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弟子规”、礼仪教育等特色德育课程的影响力,以德促智,以智养德,德智相融;彰显“空乘”、美术、播音主持、“艺体”特色,让整个校园浸润在美育的河流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出多彩的人生芳华。

爱课程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教材中段落的对照解读,设境体验,感知种子生命力的强大。

2、链接时代背景,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形成具像,领悟课文主旨,体会作者忧国疾呼的爱国情怀。

3、时空拓展,引发感受,深入领悟本文阅读的时代意义,在反复诵读中抒发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

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引导学生深层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草是一种最平凡不过的植物,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却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它,你能说出哪些与草有关的诗句?

在不同的背景下,野草的形象是不同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

3、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谁能说一说,在作者眼中的野草是怎样的形象?

二、自主学习

力不可挡。指名回答。

力不可挡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把你的感受简单标记在书上。

三、合作交流

1、小组成员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第六自然段阅读感受:

(钻、透、掀翻”的表达效果。

(2)如果我换掉这四个词,你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3)哪个小组还研讨了这一段?有没有补充意见?指小组朗读。

四、小组展示

1、小组内自由练习:把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表现出来。

2、从他们的展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五、拓展巩固

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默读第7自然段。

3、通过这段资料,我想同学们肯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子已不仅仅是植物的种子,这草已不仅仅是草,你觉得它是什么?

小草和中国人民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石块”指的又是什么呢?

4、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最想告诉人们的是什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5、他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团结奋战,齐心合力赶走敌人;另一方面作者也借草的伟大力量赞美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可是当时的形式却不允许夏衍先生这样直白的表述,他只好把这层意思隐含在对小草的赞美中,委婉的启示人们。

(1)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你的内心一定激动万分,读――

(2)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读――

六、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请搜集这方面的故事,如贝多芬、钟南山、姚明。

2、练笔

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爱课程课件(篇13)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课程教学中。随着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能够看到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更多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的被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有趣、现实、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正改变着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其对于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等的思考也带来了教学的另一次全新的改革,对于全面的推动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越松,学习自由度越多,自主学习途径越足,就越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甚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文化底蕴。

在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上,教师能够转化教学位置,开放学生的思维与潜能,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中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相关历史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学生给予引导、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提出相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式,设置课堂教学悬念,以此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注意力,不及能够抓住课堂中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将历史课作为对史料的简单罗列,不仅要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也应该将学生作为历史的见证主体,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师要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可以落实、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创新教学理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行为渗透和教学影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印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的时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去记住派别知识,分别有大资产阶级以及雅各宾派,还有热月党人等知识,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趣味。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入宽松、平等、自由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平台,给出正确方向引导,使课堂充满活力。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结合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调动初中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中,可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现代化教学资料网站,基于新课程理念,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其实施创新教学。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初中历史教学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利用组织网络组织教学,开发以及制作初中历史课件,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认识。

教师要敢打破常规的初中历史教学,组织开放式的历史教学,可以积极活跃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投入更多的精力,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选择合适的导入法进行历史教学。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懂,且对历史教学感兴趣,能够使初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将趣味内容融于严肃的教学氛围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往往会对家乡历史产生关注,因此可以有效导入家乡历史知识,以便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兴趣,更容易进入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之中。也可以在教学中用时事联系史实导入,可以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初中历史名人教学时,针对李时珍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导入李时珍在当地的轶事,可以通过当地流传的李时珍轶事来进行学习考证。这样的导入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上课就会认真听讲,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教学,适应新课程理念发展形势,转变历史教学观念,老师要多探索、敢于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发挥积极影响。

精选阅读

校本课程课件集合6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将教化育注重实效的重要指导,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推荐一篇网络文章讲述的是“校本课程课件”希望各位喜欢,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启发!

校本课程课件(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鞋子跑到树上的原因及要领,领悟“依偎”的意思。

3、能够恰当的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8课《树上的鞋》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鞋子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

师:那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用简短的3、5句话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指名复述3~5人,师恰当评价(说话有条有理,口齿清楚,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评价。)

二、分析理解课文

师:复述完了,同学们那么我们刚才的问题你有了答案了吗?

生回答:鞋里有一个从窝里掉下来的小鸟,小鸟把我的鞋当成了家,于是我就把我的鞋连同小鸟一起放在了树杈上。

师:那么小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鸟送进窝里呢?有哪些原因呢?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上勾出答案,然后读一读。

1树太高“我”攀不上去。(第5自然段)(指导攀的写法)

2小鸟打蔫,时间紧迫。(第7自然段)

3小鸟只有躲在鞋里才会感到安全,它把鞋子当成了避风港。(第8自然段)

(每说一点教师指名读此段,读出作者的天真、朴实及小鸟的可怜。)

师:在第8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叫做“依偎”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生可能说是“靠着”的意思。)

师:自读课文第8自然段,你能通过读课文的来体会“依偎”的意思吗?

(小鸟这时很害怕,只有靠在鞋子边上才会感到些许安全,因此“依偎”不单只是靠着的意思,而是一种安全、幸福的靠着、挨着。

师:再读课文,看看课文里还出现过“依偎”这个词吗?(第13自然段)

指名读这句,体会依偎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依偎”的意思

师归纳:“依偎”是小鸟与小鸟妈妈和谐幸福的埃在一起。

师:你能不能说说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依偎”的感觉?指名用“依偎”说一句话。

(如:晚上我依偎在妈妈怀里,听妈妈给我讲《灰姑娘的故事》。

三、小练笔

师:刚才咱们找了3个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鞋子挂到树叉上的理由,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当你遇到一个无助的小鸟躲在你的脚边你会怎么做。

师:作者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而是把它送还给小鸟妈妈?从这件事中体会作者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天真、善良、爱护小鸟)

师:作者把自己的鞋子奉献给了小年妈妈和小鸟而他只能光着一只脚回家。同学们相信一下回到家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写出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续编故事。

校本课程课件(篇2)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民间艺术收藏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理解收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利用博物馆子资源的意义,掌握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对收藏品市场以及收藏的渠道和价值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收藏的兴趣。

认识民间艺术收藏的相关知识。

教法

学法

引导、实践、讲解。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者一些录像资料片提问:如果我们想要观看这些作品,可以到什么地方去?

收藏是一种对于物品的搜集、储存、分类与维护的癖好。收藏家的收集对象通常是有价值的古董,但也可能是其他的小物件。如书画、集邮、火柴盒贴画与明信片是较为主流的收集项目

二、博物馆:是保存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有价值的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

1、中国国家博物馆

2、目前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可划分四大类。即: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

3、作品欣赏:东坡肉形石;《开国大典》(中国画家董希文1953年创作油画)

4、参观敦煌博物馆参观方案.

三、关于收藏

1、怎样选择收藏品:要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要有一定的资金储备;要有坚强的后方支持。

2、确定收藏方向:了解自己的爱好;了解哪种收藏品适合自己收藏;不与国家政策相违背;了解想要收藏藏品的升值趋向,当然非保值升值收藏品除外。

3、收藏方法:最常见的是到市场上购买藏品;与藏友交换,所谓“欲与取之,必先予之”;从真、善、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收藏。

四、文物怎样拍卖

可委托有文物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拍卖。

文物拍卖资质分一、二、三类,在文物局官网能查到全国有资质的拍卖公司是哪些,全国不超过一百家有这些资质。中国现在主要的文物拍卖公司:北京嘉德、北京诚轩、北京东方索富比、中国嘉德国际、北京翰海、保利拍卖。

学生自主回答。

说说自己收藏的小东西。

自学书中38-43页的内容,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小组推荐回答。

学生学习关于收藏的基本知识,展示自己的收藏,并且说说收藏的经历和感受。

了解文物拍卖的相关知识。

校本课程课件(篇3)

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对于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定研究与实施。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方法得到了改变,进而课堂有了新的起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就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言,却不尽人意。仔细分析原因:严重缺少专业指导和专人教师管理;不能满足把大部分学生兴趣需求;没有地方资源优势;教师认识不到位;课程实施“五分钟热度”,不能坚持经常等等。

针对这一情况,经学校校多方调研,争取各位教师、家长、学生同意,决定在全校小学各年级进行《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实施。

实施此课程的依据: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2、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对于玩有兴趣,那么就满足学生这一要求。要玩就玩出兴趣,玩出智慧;要乐就乐于做,乐出成绩。

3、医学家认为;跳绳对于活跃大脑有重要作用。跳绳时的全身运动及手握绳对拇指穴位的刺激,会大大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提高思维和想象力。因此,跳绳也是健脑的最佳选择。长期跳绳可以防止疾病,如:肥胖、失眠、关节炎、神经痛等症状。

4、跳绳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项体育项目,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又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很好项目,应继承发扬。

二、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目的

1、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3、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形成个性特长,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搭设了学生个性成长的平台。

4、增强学生体能,健体强身。

5、开发课程资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6、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花样跳绳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具体学习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3、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校本课程实施组织形式

1、学校内组织开展。

2、各班级任课教师整体把握,负责人是任课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施者、指导者、参与者、实践者。

3、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班级小组活动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

五、课程内容设置 一、二年级:

1、绳操;

2、短绳基本跳法:单脚跳、双脚跳、定时跳、前摇跳、后摇跳等 三、四年级:

1、绳操;短绳跳:原地跑步跳、左右摆动跳、前后分腿跳、侧摇跳、定数跳、一摇多次跳等;

2、双人花样跳;

3、长绳跳;等等。五、六年级:

1、绳操;短绳跳:举腿跳、加快虚步跳、舞步跳、定数跳、跳特短绳、一摇多次跳等;

2、三人花样跳(一人摇绳、两人摇绳、三人交换绳跳);

3、长绳跳(小组跳);等等。

六、时间安排

每周五社团课

七、课程实施具体工作要求及措施

1、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

2、每位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实施的目的与意义。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时刻铭记“安全第一,活动第二”,千万注意跳绳前,要做好绳操和相关准备活动。

3、抓落实,保措施,重过程管理。时间落实;

课程内容落实:具体课时安排。

器具落实:有条件学校提供,无条件学生自己准备。

责任落实:每位任课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直接管理者,做好安全保护工作。指导落实:每位任课教师要认真研究校本课程教学的相关材料,按课程实施要求,做好指导。

4、抓过程管理,重考核,做好成长记录。

对于课程实施每一内容,要有相关记录。要按计划实施,不可虎头蛇尾,要持之以恒。

5、以活动,促发展,求提高。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突出不同形式比赛活动的开展。

6、让课程实施,成为班级与班级、班级同学之间团结、凝聚的纽带,有效促进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7、营造积极开展课程的氛围,使个性特长凸现,使特色教育生辉。

八、《花样跳绳》具体实施项目和要求

(一)花样跳绳的种类: 短绳跳、长绳跳。

1、短绳跳包括:

⑴单人跳;⑵双人跳;⑶三人跳。

2、长绳跳(三人以上跳绳)

具体项目形式、动作要领和说明见附表

(二)有关要求

1、量绳 跳绳之前,要学会量绳,选择适合自己的绳子。方法是:两手各握绳子一端,一脚或两脚踏在绳中间,两臂弯曲平举,手心向上,肘部靠近体侧。绳子被拉直时,即为适合自己的生长。

2、摇绳要求

摇绳要以肘关节为轴,用手腕带动,两手好像在体侧前方划小圆圈。切忌以肩为主的大臂挥动。

3、停绳要求

练习之处,还应掌握停绳方法。想停绳要把绳踩在脚下。

4、绳操

把绳子折起来,当作棍使,各种体操练习。如持绳上举后抡,持绳体转,体回转等。这种绳操可定位做,也可以进行间做。编成成套绳操时,应充分利用绳子的特点,按照便操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例如:

⑴把绳子折成四折,两手握绳端,把绳拉直,持绳做伸展运动、体侧运动、体前后屈运动。⑵绳子如有把柄做一些打击动作。⑶握绳一端做头上脚下的绕转运动。

5、跳绳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要注意正确的开始姿势和结束姿势。教跳绳时强调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练习。力求做到说停就停。不能持绳任意做其他动作。队列的间距要大一些,以免彼此影响。

⑵开始教跳绳时,一定要强调持绳、摇绳、停绳的基本动作,要注意身体姿势,做到一举多得,即学会了方法,又掌握了动作,还进行了美育德育教育。

⑶要注意正确有节奏的呼吸。练习地点最好在室外,避免在烟尘和灰尘太大的环境中进行。

⑷跳绳时,腿部、上肢、内脏器官活动较多,躯干动作较少。一方面可在跳绳之后,加做一些躯干动作,也可在练习时选择一些前后屈、体转等躯干动作结合进行。

⑸要掌握好适宜的运动量。应根据运动者的不同性别、年龄特点、身体状况,安排不同的跳绳次数、速度和持续时间,注意调节运动量,安排好练习之间积极休息。每次练习后,要适当做一些放松活动。运动量逐步增加。开始时应轻松慢跳,慢跳两分钟后休息一分钟,然后再逐步加大运动量。

⑹组织跳绳比赛可有规定和自选项目,个人和集体项目。比赛性质可以有团体赛、个人赛和团体个人赛。

校本课程课件(篇4)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根据这个图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

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校本课程课件(篇5)

一、活动缘起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其无所不在的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教育场所”。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注重礼仪、礼貌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以唱响国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志愿服务为抓手;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校本课程的总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对长辈的溺爱导致他们的冷漠和自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善长或不知道如何与周围的人交流。

但有些家庭,由于父母让孩子自由成长,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染上不良习惯,野蛮霸道,缺乏教育。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类文明礼仪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学校里,有些学生任性任性,与老师交流时缺乏良好的礼仪;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调查表明:

学生的第一个需要是学会交流,第二个需要是学会学习。只有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生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校本课程具体活动目标的重点与难点

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重点:了解、掌握和运用校园日常礼仪,使学生礼尚往来、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和校风。

难点: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 校本课程活动的原则准备时间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朋友关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3、合作性原则: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或者寻求老师的点拨引导,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4、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活动准备:分组,代表不同的人物,设计不同的环境。

活动时间: 一学年

5、校本课程活动的过程

(一)以“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1、校园礼仪:尊重老师 、尊重同学、学会请教、学会商量、学会倾听、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师生间的礼仪 ……

2家庭礼仪:宾客礼仪、迎宾礼仪、招待礼仪、祝贺礼仪、邀请礼仪、着装礼仪、上下世代礼仪

3、社会礼仪:问路礼仪、乘车礼仪、购物礼仪、影剧院礼仪、邻居间的礼仪……

(2)以丰富有效的活动形式推动“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1、师德榜样。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他们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

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2、每周落实。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使学生通晓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

① 考查走访:走访商场等服务性单位,学习礼仪知识。

②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新华书店、各级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学,扩大知识面。

③ 竞赛展示:举办邀请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稿报告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实践锻炼能力。

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售货员”、“小小服务员”、“我是家里小主人”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

(3)编写“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

1、编写“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

2、以“文明礼仪”课程教材为基础,编写各年级“文明礼仪”上课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参照。

六、校本课程活动的评价与保障

1要加强领导,广泛动员,扎实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2008年9月,学校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学生积极行动,成为文明礼仪的先锋。

根据工作部署,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2、宣传礼仪。组织学生编写以文明礼仪为内容的童谣和童谣。组织学生校园礼仪演讲活动。

培养学生宣传员,利用寒暑假和公益活动的时间深入社区和家庭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气象的良好氛围。

3、建立监控激励机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把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学校德育的重点内容。广泛普及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对成绩显著的班级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评选校园文明礼仪示范班。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每各班级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激励。

4、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知识和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使者、制作文明礼仪手册等活动,展现师生员工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校本课程课件(篇6)

课题:欣赏·评述

单元总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的美术家在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时的艺术语言。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欣赏与评述

课时:2课时(双周连上两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使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2、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绘画作品与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他们学习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所见到或亲自画的画,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这些造型要素极其运用方式我们把它称为美术作品表现的艺术语言。

三、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一)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

(二)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线条、形状、色彩。比较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异同,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

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三)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第二节

3、发展阶段

(一)结合欣赏,介绍线条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的不同变化形式的造型特点。

(二)结合欣赏,介绍光影变化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造型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比较。

(三)结合欣赏,介绍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的地位和对绘画表现形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不同表现形式的影响。比较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3、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着名的绘画作品。

第二课讨论与研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各自具有的特殊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画家在作品中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思考:

1、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

2、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说说达·芬奇的"明暗转移法"?

2)介绍绘画作品的不同艺术语言。如:马蒂斯和野兽派的色彩,雷诺阿的造型表现特点,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等。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

思考: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3)结合欣赏,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2)发展阶段

结合欣赏,介绍造型要素的不同组合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画家对不同造型要素进行组合的特点。

思考:欣赏作品《宫娥》谈谈作品的内容、形象特征及艺术特点?

结合欣赏,介绍不同画家的不同艺术表现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不同艺术表现对作品的影响。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绘画作品在艺术表现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4)介绍美术作品的整体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整体的有机结构对绘画结果的影响。比较认识和理解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不同的整体有机结构。

依次欣赏《持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铃和吉他》的艺术表现语汇。

了解"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

组织学生讨论"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的艺术表现特点。

了解"野兽主义"、"抽象主义"画派

(3)收拾与整理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时期画家在运用相同的艺术表现语言时,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时期画家在表现相同与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的结果。

课后拓展

1)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着名的绘画作品。如:雷诺阿的方式创作《戴帽子的女人》或以具相的内容描绘《黄红蓝与黑的构图等》。

2)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法,改变世界名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如减弱马蒂斯画中的色彩,模糊孟德里安的界限等。

第三课评论与总结

课时:2课时(连上两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手段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

2、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中常用的艺术语言。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思考:

1、不同构图形式对绘画内容的影响?

2、人的视觉习惯与绘画造型手段和艺术交流语言的关系?

2)介绍黄金分割率等基本的绘画构图手段。比较古代今中外绘画作品的构图特点。以引导学生在认识不同构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述活动。

思考: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3)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2)发展阶段

1、请同学结合具体作品讨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手段在艺术表现与艺术交流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自己的观点。

1、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

第二节

4)收拾与整理

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1、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重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的角度写一篇对某一幅绘画作品的分析文章。

2、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式,分析并总结相同的构图形式对不同的绘画作品的影响或相同内容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

要求:1、电脑打出400--500字的分析文章。

3、两题选一题。

爱课程课件(通用十五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编辑推荐一篇有关“爱课程课件”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建议把这个页面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以方便浏览!

爱课程课件【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因此我县组织教师利用暑假对老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通过学习,我对多媒体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好多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收获很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某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我们的课容量,节约时间。如果没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单纯靠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的。

要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这是多媒体课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课件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反映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在课件制作中,媒体素材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设置等方面都必须体现这一特性。同时应深入浅出、注意启发。

“科学性”是多媒体课件最基本的特点。课件最基本的特点。课件所涉及的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健康、符合逻辑、层次清楚、合情合理,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除了有美观大方的页面,还包含各种类型的图标、按钮、窗口、热键、热区等,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灵活性,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

现在开发的'课件制作软件有好多,每一种软件都有它的优势,当然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在制作课件之前,应该通盘考虑所要讲授的课程的特点,需要处理的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软件的优点来选择使用什么平台。“课件平台”还有Flash等都是功能强大的软件,它们的动画效果、交互性、对图片和声音的处理,都是Powerpoint和Authorware所不能达到的。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课件,由于目标、特点和要求不一样,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图文声像并茂;

(2)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3)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4)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5)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只要我们本着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取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就算得上一个好的课件。因此,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也算得上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就经常用它制作课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它是用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的。一个好的课件关键在于它的实用性,应该说只要是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深刻思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的课件就是好课件。

色彩的应用可以给课件增加感染力,但运用要适度,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原则。如:色彩搭配要合理,动、静物颜色要分开,每个画面的颜色不宜过多。

对于一些动画,由于其自身不带声音,设计时,应为动画配上适当的音乐或音响效果,这样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有利于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重点的字、词、句,除了采用不同的字号、字体和字形加以强调外,也可以运用动画、闪烁引起学生注意

5 、以课件制作流程为主线,增加一个系统性原则,整体和谐统一,注意与其它媒体的综 合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教学性原则、控制性原则、简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 另外,我认为不要试图每堂课都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处理,这样既没有必要,也不现实,制作一个好的课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利补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还是在课堂。

爱课程课件【篇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

摘要: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在天津已经试行3年多了,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有较大改变,一些原属于重难点的知识被压缩了,教材的解释也没有老教材那样详细,清晰。可见,新教材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共同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新理念。这一切无疑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要求地理教师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案例往往贴切实际,是源于生活中的地理,也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地理教学的主导教学方式之一。以下笔者就自己在人文地理教学和自然地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做了论述,并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及有待探讨改进的问题。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在天津已经试行3年多了,新教材的特点是文字内容越来越少,图片和活动越来越多。并且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有较大改变,一些原属于重难点的知识被压缩了,教材的解释也没有老教材那样详细,清晰。可见,新教材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实际性,更贴近了生活,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共同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新理念。但文字的减少,图片的增多,结构的改变,给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实施过程带来了难题,因为,虽然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若不能有效的加以利用和穿插在教学环节中,就不能使学生有效地理解重难点,无法完成知识的衔接,当然更无法提及体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了。这一切无疑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要求地理教师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地理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提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形成学习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高中地理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案例往往贴切实际,是源于生活中的地理,也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地理教学的主导教学方式之一。

一、人文地理教学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地理学科亦文亦理,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高中地理课本中的必修二以人文部分为主,包括人口地理、城市(聚落)地理、工业地理、农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环境地理等几大版块的知识点,而人文地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理念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所以教师照本宣科是万万不能的,这样不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案例教学在必修二这本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

人文地理教学中,一些重难点都在于地理的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应用,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如工业区位一课,“什么是工业区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如何判断?一个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合理布局工业部门”是学生应掌握的,没有生动和贴切实际的案例,学生不会把工业区位很透彻的理解,下面笔者以原料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为例阐述一下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原料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的选择的依据就是产品运费和原料运费多少的比较,所以我设计了以原料和产品体积、运费等做对比的案例:

案例1----制糖厂——甘蔗和甜菜是我国制糖业的主要原料。成熟的甘蔗水分为70~77%,蔗糖12~18%,纤分9.5~12.0%,无机物0.5~1.4%,非糖分0.7~1.0%。甘蔗不能贮存,应尽快送糖厂加工,以收获后不超过2天即加工为宜。甜菜块根一般水分占75%,干固物占25%,其中糖分占17.5%,非糖分占 7.5%。保存较为困难,要防止失水萎蔫和品质变坏。一般 8 吨甜菜才能制出 1 吨糖,约7.5吨甘蔗能制出1吨糖。

案例2-----瓶装饮料厂——碳酸饮料、纯净水饮料、酒类制造等均属于饮料制造工业。其产品重量绝大部分来自原料之一水的重量以及瓶装容器的重量。中国的啤酒市场以低端的主流酒即可退瓶啤酒为主,占了整个啤酒消费的85%。而这类啤酒的运输范围必须控制在150-200公里内,成本才可控制。

情境的引入是前提,案例教学的关键是对问题的提出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利于重点问题的解决和突破,问题提出如下:

1.对比分析制糖厂、瓶装饮料厂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费的什么差异。

2.分别列举与制糖厂和瓶装饮料厂类似的工厂还有哪些?

3.归纳总结以上两类工厂选址应该主要考虑什么区位因素,区位选择的理由。

情境和问题铺垫后,要有学生探究和合作环节,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研讨,交流思想,而教师充当的角色则是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这样设计实现了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揭示了案例与区位法原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案例的学习,学生就会独立分析掌握其他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达到案例教学由“个”到“类”掌握知识结构和形成规律性认识的目标。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

力,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

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课,对于鲁尔区出现衰落的原因的解决,课本只给出条框性的原因,而没有分析的过程,并且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己分析,不能从表象的知识上升到本质的理解,所以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实现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上升。因此我设计了相关案例资料资料中包括经济萧条数据、环境污染图片等,媒体辅助自主学习“刺激”学生感官,加深了学生对背景的理解,最终得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危机,钢铁危机,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通过案例的解读,讨论,图片的警示作用,教师设问:“假如你是决策者,为了鲁尔区的继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呢?”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案例资料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和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通过改变角色可使学生增强自身责任感的同时,切实地提出可行措施,这样即上升了学生情感态度,又有利于理解重点知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快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视野并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合作互助环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

二、案例教学法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的三个必修模块中,可以这么说必修一即自然地理,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难度都是比较大。如何把握教学的难度,降低难度,其中的要领和关键,一是要联系生活实际,二是有数据和图表型案例的应用。

(一)自然地理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才是讲授“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我们自然地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认识自然地理现象,掌握自然地理规律,最终就是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在某些需要的内容当中,引入一些生活的实例。比如说在讲授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结合一些生活的实际,包括物影长短的变化,包括楼间距,太阳能集热板的角度调放等。在讲授热力作用可引用“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绿灯红灯停的原理”“太阳没有直接照射教室,但教室还是明亮的”“晴朗的夜晚多有霜冻”等案例,通过联系实际中的自然现象,能让学生把自然原理和规律由抽象到具体,有理论升华到本质,真正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所谓的地理教学中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数据和图表型案例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有的老师认为自然地理中的原理就是原理, 没有必要应用案例讨论探究.但高考重在借助各种地图考查学生原理和规律的应用,所以在涉及原理规律的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图表数据案例,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对于重难点的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给出多媒体课件,并穿插一些题设的问题来分析锋面系统(包括冷锋和暖锋)的形成以及不同部位的天气情况,最后得出冷锋和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及过境后不同的天气情况,并填写预设的表格。结果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环境下跟着教师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虽然课堂上同学也在积极回答问题,但总是在书中找现成的答案,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自己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学习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使得知识更具有系统化。所以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改的理念方法是相违背的。我采用了案例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本课重难点。其中两个知识点应用到了案例教学:

1.为了引出锋面系统,所以我题设了过渡性问题“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情况如何?那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预习后的学生会说出答案,但不是通过自主探究得来的。所以这里我并没有急于肯定学生的答案,而是给出一组资料数据和题设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并找三个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我结合上课期间一周内的天气变化,设计了关于天气阴晴状况,气压状况,气温状况的数据对比表格如下:

天津地区天气预报(09年9月17日~23日)

日期 气温状况 阴晴状况 气压28-170C 晴 895百帕27-160C 晴有雾 900百帕16-90C 多云转阴 910百帕15-80C 小雨 915百帕14-60C 阴转多云 920百帕13-60C 雾转晴 925百帕14-40C 晴 920百帕

(1)7-18天气:阴晴状况 气温,推测此时我市受 气团控制。

(2)23日本市天气:阴晴状况是,气温较,推测此时本市正受 气团控制。

(3)20日我市天气:阴晴状况是,气温较。

最终得出结论:“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稳定晴好,冷暖气团相遇会有天气变化,多云雨天气。”这样通过数据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本课重点冷暖锋天气变化过程的特点,我们依旧应用刚才的案例,相信通过情境的引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解决这个重点。学生探讨,根据材料数据变化分析17-23日之间我市主要是哪种类型的锋过境?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及资料分析共同探讨该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我市的天气出现了哪些变化包括(气压、气温、阴晴)?并将答案探讨后写在学案上,并派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案例自己发现、获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案例教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解决了重难点。

三、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涉猎知识

案例教学源于生活中的一切知识,教师只有处处留心,时时留意,积累知识,才能适时恰当地将案例应用于课堂实践中去,生活中很多常识,社会上众多社会文化信息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中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需要老师善于表达,感情充沛

只有善于表达的老师,才能将案例情境很好地引入,题设问题才能贴切主题和重点,课程才能有感染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程进程和进度有很好的把握

大部分的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都把握不好一节课的时间,案例教学中一般存在探究合作环节,如若把握不当,则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这还需教师对探究问题的题设有针对性,目的性,案例的选择恰到好处。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教师填鸭式教学,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和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是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教师素质》王丽宫欣怡

《谈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陆木生

爱课程课件【篇3】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课程教学中。随着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能够看到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更多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的被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有趣、现实、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正改变着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其对于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等的思考也带来了教学的另一次全新的改革,对于全面的推动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越松,学习自由度越多,自主学习途径越足,就越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甚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文化底蕴。

在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上,教师能够转化教学位置,开放学生的思维与潜能,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中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相关历史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学生给予引导、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提出相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式,设置课堂教学悬念,以此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注意力,不及能够抓住课堂中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将历史课作为对史料的简单罗列,不仅要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也应该将学生作为历史的见证主体,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师要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可以落实、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创新教学理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行为渗透和教学影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印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的时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去记住派别知识,分别有大资产阶级以及雅各宾派,还有热月党人等知识,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趣味。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入宽松、平等、自由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平台,给出正确方向引导,使课堂充满活力。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结合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调动初中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中,可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现代化教学资料网站,基于新课程理念,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其实施创新教学。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初中历史教学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利用组织网络组织教学,开发以及制作初中历史课件,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认识。

教师要敢打破常规的初中历史教学,组织开放式的历史教学,可以积极活跃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投入更多的精力,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选择合适的导入法进行历史教学。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懂,且对历史教学感兴趣,能够使初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将趣味内容融于严肃的教学氛围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往往会对家乡历史产生关注,因此可以有效导入家乡历史知识,以便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兴趣,更容易进入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之中。也可以在教学中用时事联系史实导入,可以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初中历史名人教学时,针对李时珍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导入李时珍在当地的轶事,可以通过当地流传的李时珍轶事来进行学习考证。这样的导入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上课就会认真听讲,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教学,适应新课程理念发展形势,转变历史教学观念,老师要多探索、敢于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发挥积极影响。

爱课程课件【篇4】

1.从医之路

(1)出身:出身名医世家,从小酷爱医学。

(2)从医:23岁时从医,10年后医术享有盛名。

(3)成为御医:38岁时被聘入楚王府主持良医所,后来又被推荐入太医院成为宫廷御医。

(4)编医书:经过27年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编完《本草纲目》。

2.《本草纲目》

(1)内容

①不但是医药大典,而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物候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

③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类思维意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

(2)地位

①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②李约瑟认为: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水平。

③1951年,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各国代表,一致尊崇李时珍为世界文化名人。

[深化认知]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是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动植物分类法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故李时珍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清单二中国古代的农学家

会通中西的近代实验农业开拓者——徐光启

1.学术思想

(1)徐光启注重实学而淡泊功名,积累了许多农学、算学、天文历法与测量方面的资料和知识。

(2)徐光启向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尤其关注。

2.《农政全书》

(1)内容:他从“农政”,即国家政策的高度,瞩目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2)特点:汇总历代农学成就,总结当代最新农业实践成果;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农书的科学性、开创性和先进性。

3.思想影响

(1)开风气之先的“引进西学第一人”。

(2)注重数理研究,坚持调查、实验、观察、总结的近代科学研究方向,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深化认知]

徐光启做为古代的高级官员与科学家,具有许多值的学习的优良品质:不迷恋官位,清正廉洁;关注国计民生,有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坚定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探究点李时珍的贡献和优秀品质

[史料探究]

材料一李时珍24岁正式随父行医,一面学医,一面研究医药书。他发现历代的医药书中,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决心重新整理补充,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他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他先后到过湖北武当山、江西庐山、江苏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品尝草药,辨别药性。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写成了药物学巨著。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要写《本草纲目》,又是怎样写成《本草纲目》的。

[答案]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陷,为了纠正以往医药书籍中的错误,为医生治病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指导。李时珍刻苦钻研,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此巨著。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一书?

[答案]潜心于医学研究,博览群书;走遍大江南北,调查研究,仔细观察;亲自栽培、尝服药物,摸清药性;良好的文学素养等。

材料三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李约瑟为什么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药物内容丰富;药物分类法先进;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结论形成]

李时珍能够写成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原因和他的优秀品质

1.原因

(1)李时珍出生在医生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为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3)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丰富,尽管存在不少错误,但也不乏精华内容,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李时珍注重实地考察,虚心向药农等人请教,亲身试验药物疗效,掌握了编写《本草纲目》的第一手药物学素材。

(5)李时珍立志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持之以恒的思想动力。

2.品质

(1)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

(2)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不耻下问的态度。

(3)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

(4)不盲从古训,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

(5)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明清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城市经济的繁荣

C.社会矛盾的激化D.科举考试的改革

解析: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传统科技发展的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

2.李时珍为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如果为他编写的《本草纲目》配音,最合理的是()

A.“我要名扬天下”

B.“帮助父亲更好地行医”

C.“纠正过去医术的错误”

D.“入朝为官”

解析:选C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前人药书的错漏不当之处很多,决心编撰新的医药著作,纠正前人的错误,故答案为C。

3.从右图所示医书中无法了解到()

A.各种常用本草的品种和形态

B.中国17世纪的医药学成果

C.古代民间流传的主要药方

D.较为先进的古代药物分类法

解析:选B《本草纲目》完成于1578年,即16世纪70年代,故B项符合题意。

4.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解析:选C材料赞美《本草纲目》所记载药物种类众多,内容详细、全面。

5.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B.积极引进西学

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判断能力。结合徐光启的活动可知是积极引进西学。

6.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解析:选A西方科技侧重理论探索和实验科学,中国古代科技侧重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但两者都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时用药例》

材料二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迈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用药的哲学思想。(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评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解析:本题考查李时珍的思想与成就。第(1)问分析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阅读材料分析得出观点正确,并引用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顺应自然规律;天人相应整体观。

(2)正确。其研究除涉及医学、药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训诂(音训)等多种学科,足见其“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的精神与能力。

8.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材料二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

——齐志勇《李时珍作科研的大师风范》

材料三理学淹通(贯通)举世惊,原来医圣亦儒生。儒生医圣兼相得,无损千秋万岁名。古道微茫久隐沦,凭空想象总非真。千秋功罪儒家说,唯物判评能几人。

——黄世瑞《儒家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说明李时珍的“大师风范”。(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原来医圣亦儒生”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问,从药物种类、药方的数量和分类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中“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通过自己的试验”两个方面说明“大师风范”。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提到“理学”,可知医圣遵从理学思想,因而“原来医圣亦儒生”可以从格物致知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观念去认识。

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

(2)“风范”:批判迷信;献身科学;注重试验。

(3)认识:格物致知;服务民生。

爱课程课件【篇5】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一)何谓“校本” ?

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有三层含义:为了学校:为了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二)何谓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包括制度的和非制度的)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今天所说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叫“学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与管理。

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如从形式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从层次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如项目课程、经验课程、技能课程等。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爱课程课件【篇6】

摘要:

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被挑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打开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教学设训一策略,以顺应时代的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初步勾勒了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策略,以供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参考。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教学设计;历史课程

1研究背景

教学改革已有数十年,在这些年里,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安排,还是教师的配备、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这些创造性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降低了其在成长阶段的读书压力。在中学要学习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一门文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下,学好历史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背多看,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更像是在帮学生划出考试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只会增加学生课后背诵的负担和压力,而且学习效率极低。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这些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要逐一被改进,设训一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中学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现状

2.1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深层次的历史知识,通过简单的记忆并不能更深地理解历史知识,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与教学方法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教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缺乏个人见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比较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大部分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2.2讲课内容不够系统

历史这门学科很特殊,没有规律或者定律可循,只是记载了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学习起来会有些抽象。中学历史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难度,对各朝代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会更详尽,对知识重点的掌握程度也会要求更高。如果历史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能清晰地讲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模式普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没有系统的教学思路,学生很难理清各事件对应的朝代和各朝代的先后顺序。但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能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又普遍会立即忘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好历史。

2.3学生们很少自主学习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十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人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一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中学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中学历史是一很生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们对待中学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一些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中学历史。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中学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策略探究

3.1教师应重视基本历史知识巩固复习策略的设计

掌握并理解历史基础知识信息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达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图标、数字、视频等一些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形式进行复习和巩固。关于这一点,相信广大历史教师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运用时必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3.2合理进行教学设训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要尤其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3教师应重视对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设计

历史课程的创新应该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且敢于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由于现阶段历史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减少,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4结束語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虽是一个老话题,但时至今日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努力,在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努力尝试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爱课程课件【篇7】

自从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教育环境中中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好经验,摸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就分别从课程的设计开发、管理、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反思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其原因并给出建议,以供广大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借鉴。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设计和开发课程。然而,以课题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就加大了课程设计和开发的难度,而且我们大多数教师非常缺乏此类经验,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如何设计适度的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知识结构上,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分支课程的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保证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协调发展?

要合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体系设计的理念和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而是应该从课题或任务出发,设计出概括性的、较为灵活的活动方案,不应该是过于严格的、统一的、线性的教学流程,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教学设计问题都可以有多种可行的措施,而不仅仅只有一个方案。可见,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非常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借助教学设计的力量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等诸要素进行有效设计,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此外,指导教师要与教育行政人员和社会人士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可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恰当的规划和开发。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课程顺理是施的重要保障。以下是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两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教育研究部门和教育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不够,甚至有的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自己的事。其实,对教师的管理、对课程实施的监督和评价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内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对学校的管理与指导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区域性的、校际的合作交流,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贯彻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 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学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

这里主要谈的是对教师的管理,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1](70)但目前许多学校对这一课程资源的管理存有较大问题。我们的指导教师一般兼有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负担相对较重,若没有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多个指导教师,组内教师往往会因为责任不明而出现等待、推诿等情况。

为了保证每一位辅导员都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明确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议学校引入相应的激励机制,成立专门的教师指导小组,定期集体备课;组内教师合理分工,扬长避短;每位教师都应做好工作记录,记载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导内容、知识的更新情况和教学心得等,这些工作记录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同时,学校也要让教师明白,参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将大大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这里举个实例,在我们的实验校中,2001年第一批和我们一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在2003年绝大多数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并在学校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可见,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对教师极富挑战性,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自我提高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指导工作,因此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就能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其次,学校对硬件设备的管理也要配套跟上,包括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信息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每项具体活动的经费配给、使用与管理等。

此外,学校还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跟当地的各种机构团体加强联系和沟通,从而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充分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发展壮大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比如家长、社会热心人士等),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真正实现“超空间”的概念。同时,学校要注意整合现有的各种可程资源,做好开发和管理工作。

2.责任安全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来评价学生。它关注学生的表现和他们自己的进步。那么谁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负责,也就是说,谁对课程质量负责?而且,这是一门实践课程,学生的活动范围当然不会囿于学校的小小围墙,学生一般要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这就不得不考虑到安全事故问题。

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确保课程质量和学生人身安全。

对于课程质量的监督保障问题,可以出台一套管理规范,建立起从校领导、教师直至学生本人的责任制度,其组织责任关系可以是: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务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学生项目组负责人→学生本人。[2]每一层都要明确责任,不仅是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就是学生本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逐渐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例如,学生项目组负责人负责小组的日常活动和小组内的评价,及时向老师汇报情况,监督小组内学生的工作;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积极配合同学,做好自我评价。

此外,我们还需要做好安保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和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各种安全知识,懂得在危险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并认真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最好能为学生买上保险。

根据我校周边社区实际情况设计的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学期我主要负责

5、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班距我校东200米,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王铁庄社区。我结合王铁庄社区和学生发展

开学之初,我设计了一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时】:16课时

教学对象:五、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生活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通过使用各种符号和工具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想法。善与与他人沟通,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信息。

【教学方法及实施】

1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2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自我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4、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5、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将自己活动后的感想、体会写下来,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创造条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提高写作水平。

【课程学习的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其个性养成功能、知识整合功能、能力迁移功能、世界观培养功能、社会综合功能,确定如下的活动主题,并将主题分解为若干活动内容:

一、活动主题

1了解身边的事情,解决身边的问题

2了解生活中的事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了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二、活动内容

1、我们的朋友

2、树木与我们的生活

3、水的用途

4、食物与我们的生活

5、交通与安全

6、做家务与安全

7、**与交流

8、空气污染

9、人间自有真情在

10、温室效应与环境保护

11、文明与社会进步

以上活动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对于活动内容,选择和设计应遵循一个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特别是对于综合性强、主题涉及面广的内容,更需要我们在大的主题下,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确立和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如,根据生活教育的主题,为低年级孩子设计“我长大了”的学习主题,通过学生寻找、展示证明自己长大的材料的活动,对比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对于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每天上下学途中对学校附近道路交通的感受和经验,设计“道路与交通”的学习主题,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车流量、道路状况进行调查。

通过学科教学不同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1、集体评价。

(1)、有无具体的活动计划?计划是否得到落实;如没落实,原因在什么地方?

(2) 集体内部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彼此关系是否协调?有了矛盾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

(3) 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有什么体会?

(4)、活动成果的质量如何?

2、个人评价。

(1)、参与学习的态度。

(2)、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

(4)、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爱课程课件【篇8】

曾经有一位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学参考书就不能教学。一位资深老教师也坦言: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之类,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练习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要是离开了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道怎样给学生上课。

问一问自己:我是这样的老师吗?面对新课程我准备好了吗……

假如你不幸被列在了上述教师的行列中,或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底气不足,请不要惊慌,也不要气馁,我们为你准备了一套方案,那就是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我们坚信,只要你读懂教学设计的方案,并能够联系实际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你不但能够掌握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教学本领,而且你的教学理念将与新课程同步,也许你会为你不断变化成长着的新的教学生命而惊喜。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 “教什么”和 “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 “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从 “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教学设计是教学理念运用于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教学设计,都包含有五个基本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对象、目标、过程、策略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在教学设计前,对教学活动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学习者任务及其起点能力的分析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取得成功的前提。只有弄清 “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学习者的情况怎么样”和“学习什么内容”等问题,才有可能设计出 “怎样学习”和 “怎样教学”的理想方案。

理解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初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学习历史的特征以及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特征,有利于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初中 《历史课程标准》规划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目标规定,初中生在7—9年级应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

所谓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谓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学习的心智技能和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前者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后者要求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历史学习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在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就学习过程目标而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并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就学习方法目标而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目标在爱国主义情感、个人修养、科学态度、民主意识和国际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首先,强调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有大的发展,要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意识方面,要求学生要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最后,课程目标从开放化世界的角度,要求学生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由此看来,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准备、历史思维的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方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好历史教学的蓝图。

刚入学的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已经从小学 《品德与社会》的课文中和各种媒体的宣传中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历史知识;但他们所了解的这些历史知识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认识也比较片面,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注意历史线索的梳理以及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揭示;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从有关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与小学生和高中生有所不同。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初中生正处在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不希望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同时有意识地以教师的治学方式认识历史。他们的逆反心理增强,对贴标签式的政治说教有明显的不信任情绪,又具有朴素的爱憎观,可塑性大。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发挥历史内容本身的教育感染作用。

同时,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构建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

初中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现象的感知能力一般都较强,喜欢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容易对过去的生活发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有挑战性的活动,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烈,较容易为教师所引导。但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在他们的历史认识活动中还占很大比重,形象记忆能力较强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这些都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课型选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同时,适当降低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相对减少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理论内容也显得十分必要。

初中生的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片面的、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能够正确地掌握并运用概念进行恰当的判断,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并通过理解来掌握教材内容和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的情绪,辩证思维能力还很弱。

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敢于提出问题,同时要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随意否定学生提出的见解。当学生提出的看法明显过于片面或偏激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借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要适时地向学生示范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传授一些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基本常识,同时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或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符合规则的辩论,以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训练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和技术,努力发展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和确定学生应该确立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分析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分析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基础。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主要承载物,对教科书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把握。

印度现代文学泰斗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历史学科作为以人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根本的人文学科,理应肩负起这个使命。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注入了颇有生气的鲜活内容,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呈现出一部部 “有生命的历史”。

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注重政治制度史、阶级斗争史,形成了枯燥抽象、缺乏生气的弊端,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版教科书注意选取贴近学生,富有生活气息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史的内容,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多样性。以七年级上册为例,针对传统教科书或把经济史从属于政治史来表述或对经济史语焉不详、对文化史分割而述的弊端,人教版、北师大版每单元用两课时专门安排科学文化史的内容,华师大版则把文化史设成独立的单元,还增加了有关 “文字演变”等文化史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认同,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新教材注意引进新的史学成果,给教材注入新鲜的血液,如在叙述夏商西周的历史时,三个版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现史学的动态发展上,北师大版教材表现得较为明显,如从远古人类生存年代的测定、古代炼铁技术、都江堰、编钟等内容中引进一些技术性、科学性数据和一些考古成果。新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也是以往旧教材所缺乏的,反映了近期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对若干问题的诠释与评价上,注意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如在评价隋炀帝的问题上,明确肯定隋炀帝即位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大业,并未把他描绘为一无可取的暴君,较为客观公正。这样的叙述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新教材在课文中配置了大量的图片。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为例,人教版、华师大版约200幅图片,北师大版约160幅图片,这些生动直观的历史图片传送着鲜活的历史气息,丰润了历史的描述,吸引着学生去追寻历史的足迹,一部历史教材简直就是一幅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在历史图片的功能上,华师大版体现得较为突出:导入新课采用文物图片配合文字,具有历史感、真实感,注意运用图片解释历史现象。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 “宗法制”这一名词,课文插入一张 “宗法制示意图”,通过几个简单的人物图像、箭头和寥寥数语的文字就将深奥枯燥的知识简洁明了地展现给学生。为再现 “光武中兴”的历史场景,课文列出了 “东汉集市画像砖”、“东汉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庭院画像砖”三幅历史图片加以文字说明。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很容易理解光武帝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为说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内容,新教材呈现了经雍正朱批密折的插图,以图解文,生动直观。在编排设计上,图幅巨大,气势恢弘,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交相辉映,历史的美感处处体现。

历史是 “人”的历史,正是人的生活才构成五光十色的历史画面。三版新教材都补充了许多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人教版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社会生活方面的历史内容和素材,不仅在正文中出现,在自由阅读卡和 “活动与探究”中也有表现,如 “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品种多样的饼食”、“文房四宝”,并通过 “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你能识别锦、绣、绢、纱吗”、“你能找出葡萄、石榴、核桃、水稻、小麦等哪些是从西域传来的,哪些是中原原有的”等问题的设计,拉近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北师大版专列历史生活为课,如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壮美的生活篇章。华师大版注重图说生活,在 《原始农耕文化》一课中,提供了 《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石磨盘和石棒》、《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半穴居房屋遗址及复原图》、《干栏式建筑的示意图》、《姜寨遗址原始聚落复原图》等10幅图片,一股浓浓的古代农耕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连环画式”地展现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原始生命的'跳动。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教材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权威和强势霸权者,学生则相应沦为被控制体和接受体。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的角色都是非常可怜的 “物”,而非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 “人”。

历史新教材着力体现人文教育的特点,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通过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使学生生命主体性得以张扬,个性得以发展,情操得以陶冶,实现了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的和谐统一,同时也给教师极大的创造空间,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欢乐,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的涌动。

德国现代哲学奠基人狄尔泰说:“历史即体验和理解。”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为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新教材创设了一种新的课的类型———活动与探究课,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进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人教版以教科书1/6左右的课目,精心设计了 “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通过地图学习历史”、“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历史短剧”、“历史画配文”、“历史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等多种类型的 “活动课”。北师大版每一单元最后一课安排了 “学习与探究”,每课 “学习与探究”栏目包括 “导言”、“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建议”、“活动说明”、“课外活动”六个部分,每课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能力培养要求。华师大版则安排了 “探究活动课”。

新教材还体现了很大的弹性,尽可能避免给学生现成的、固定的结论,而是给出史实或多个说法,让学生自己思考,体验,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力图给死的历史史实以活的灵魂,实现由接受现成结论的 “储蓄器”向产生思想和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转变。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的 “活动与探究”课,首先提出了两种观点作为问题情境。一个说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件好事,一个说发展使人口增加生态恶化不是好事,然后让学生思考与判断,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还有关于秦统一的伟大意义的认识,设计了一个方言游戏会,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得出印象深刻的结论。

新教材都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华师大版以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例和贴近生活的现实经验,互动式地思考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如让学生思考司马迁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哪些人生道理?还有让学生理解孟子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并引出当今社会应如何倡导这种浩然正气等等。这一类问题开放性强,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做人的价值和历史发展规律,关注社会、人类的命运。

新教材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无疑向习惯于灌输知识的教师提出了挑战。面对新教材,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与学生共同成长,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新教材简明扼要,知识点和知识量大量减少,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给历史教学增加了困难,它要求教师以更高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把握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超越教材,根据自身优势完善教材,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取舍教材。教师在新理念下重构课堂,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变 “课堂教学”为 “课堂生活”,创设思辩性的课堂,营造情感化的课堂,拓展生活化的课堂。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林林总总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进行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分析,而要对隐性和显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内容的分析,也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环境的分析,主要考虑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硬环境一般是指对教学媒体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等是软环境的组成部分。

1.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学习历史的吗?你对你现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有何评价?

2.对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的分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请从正在进行的某一课题入手,尝试进行历史教学任务的分析工作。

爱课程课件【篇9】

综合活动主题统整教学设计课程设计者:王綉琴1、 教学构想与图像

活动内容:快乐帆船活动内容:城市志

主要领域:综合活动主要领域:综合活动

相关领域:社会,数学相关领域:中文

亚洲采风录

东南亚活动内容:东南亚风情活动内容:童谣翻唱主要领域:综合活动主要领域:综合活动

相关领域:社会、艺术及相关领域:艺术与人文、自然与人文

科技重大议题:环境教育

两性教育

二、教学活动流程

三、教学活动说明

课程名称:亚洲采风录—东南亚

研究方向:综合活动社会数学艺术与人文自然科学与技术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材**:自编

教学时间:2节(80分钟)

设计&教学者:王綉琴

2.教室情境布置

三。准备材料:投影仪、绘本、电脑

评量方式:口头回答学习单

校本课程:环游地球五年

学年课程:亚洲收藏-东南亚

1,小明乘坐中华航空ci661 14:35的航班飞往新加坡。到达新加坡的时间是19:05。飞行时间是几点?

2、 请用颜色标出东南亚国家的地理位置。

3、 如果你是旅行社的规划师。请设计一个五天的东南亚之旅来吸引顾客。

提示:第一,主题旅游,例如:宗教旅游,美食旅游,水疗旅游第二,它主要是国有的,例如:

新加坡自由行、普吉岛之旅 ……其三,参阅报章杂志或上网参考旅行社的企划(实在想不出来时)四.经过王老师介绍过的东南亚国家后,你最想去**?为什么?

爱课程课件【篇10】

教学要求: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铅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撇”。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指名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一、新授:

(1)讲解“撇”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撇”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不能平拖或平划;要有轻重变化,不能写得像个火柴棒。详细讲解: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大半部分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

5、指名说一说斜撇、竖撇、短撇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2)学生练习书写撇,师行间巡视辅导。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撇的字。

1、出示范字。斜撇:竖撇:短撇: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

二、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微课程课件集锦


微课程课件【篇1】

看了沙德胜老师的书稿,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作文教学的百花园中又开出二朵艳丽的新花。作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此基础上,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谐施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扭转学习的被动局面;

第二,要营养学生——扩大学生的“内存”,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第三,要武装学生——使学生学会思辨,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

第四,要训练学生——使他们把握作文规律,有效地进行表达;

第五,要激励学生——使他们学有兴趣,乐此不疲。作文教学如能实现以上五点,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综观沙德胜老师的作文教学以及体现他作文教学观点的一系列著作,上述的几个要点体现得非常充分。

你看,他把教书同育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作文先学做人;他教作文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尊重学生,而且从命题到具体施教过程,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他搞“百字新事”,让学生把自己亲知亲历的事如实地写出来,从中悟出作文之道;他重视观察、感悟,让学生在学有所获中去习作,一改以往无米而炊的`做法;他注意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启迪,保护,发扬一·…凡此种种,都保证了他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学是施教的蓝图,它不仅体现施教者的教育思想,也更体现施教者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合理。好的教案,设计者将其心血及教学艺术熔于一炉,展现在你面前,让你觉得新意、奇招频频闪现,不乏发人深省之处。我认为,沙老师的作文教案是比较好的。当前,全国作文教学改革之火已燃起,沙老师为其加薪输氧,还有诸多的老师施柴献油,众人施柴,火焰焉能不高?我企盼作文教学的鼎盛局面早日到来!

微课程课件【篇2】

教案(首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学内容:

绪 论

0.1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

机器的概念多少年来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发展。机器的种类繁多,构造、性能、用途各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① 人为的实物组合(不是天然形成的);

② 各运动单元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③ 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凡用来完成有用功的称工作机,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称原动机。

二、机构

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构件(包括机架)的基本组合体。

具有①②两特征。

很显然,机器和机构最明显的区别是:机器能作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不能,机构仅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机器是由若干个机构组成的系统,最简单的机器只有一个机构。

三、基本概念

构件:运动单元体

零件:制造单元体

构件可由一个或若干个零件刚性连接而成。

机架:机构中相对不动的构件

原动件:驱动力(或力矩)所作用的构件。→输入构件

从动件:随着原动构件的运动而运动的构件。→其中输出预期运动的称输出构件0.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

一、研究内容

1、机构的结构学:

① 机构

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

② 机构的组成原理;

1、机构的运动学:

从几何观点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按已知规律设计新机构。

2、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

① 机构各构件的力分析、惯性力的平衡;

② 确定机械效率、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

③ 作用力、构件质量和构件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机械的运转和调速问题。

以上内容也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1、机构和机器的分析: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力作用下真实运动

2、机构和机器的综合(设计):运动设计、机构的平衡、机器速度波动的调节。

二、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

地位: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作用: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0.3 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机械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机械正朝着高速、重载、高精度、高效率、低噪声的方向发展;机械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机械学科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诞生了若干新学科,如机械电子学、仿生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机械CAD等。

机械原理的研究课题与日俱增:

1、新机构不断涌现—如自控机构、机器人机构、仿生机构、柔性及弹性机构、机电气液综合机构等。

2、注重机械的动力性能—在机械分析与综合时,由只考虑运动性能过渡到同时考虑其动力性能。

3、考虑机械的动态特性—机械在运动过程中,构件的振动和弹性变形、运动副的间隙和构件尺寸误差,对运动及动力性能的影响。

4、连杆机构—重视空间连杆机构、多杆多自由度机构、连杆机构弹性动力学和动力平衡研究。

5、齿轮机构—发展齿轮啮合原理,提出了许多性能优异的新型齿廓曲线和新型传动,加速了对高速齿轮、精密齿轮、微型齿轮的研究。

6、凸轮机构—重视对高速凸轮机构的研究。

7、新的设计手段日新月异—在对机械的分析与综合中,计算机的作用日益重要,发展并推广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优化设计、考虑误差的概率设计。

教学设计:

绪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明确本课程的目的及重要性。在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时,可先就本课程的名称“机械原理” 指出:顾名思义本课程研究的对象自然是“机械” ,然而什么是“机械”呢?本课程研究的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可先概括地介绍一下关于“机械”、“机器”、“机构”等概念,然后再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机械(如内燃机、牛头刨床、电动机)的动画,经过演示和分析,说明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各种机构。然后进而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并最后概括为机构的分析和综合两个方面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学”的问题,可就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机械原理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强调本课程是一门主干的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起“桥梁、过渡”作用。同时,结合介绍机械原理学科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的作用,介绍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概况。

最后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从而说明“如何学好本课程”。

在讲授本节课时,要始终想着讲授的重点是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坚定学习的信心。在准备时,应寻找几个应用实例,活跃课堂气氛。

微课程课件【篇3】

摘要: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介绍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梳理了设计教学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和教员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40-02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与方法,非常巧妙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它是联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纽带,对上承载着人才培养需求,对下衔接着学员认知基础、指导着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律。准备律: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效果律: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强;练习律:重复刺激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极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规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展与改善了这一理论,创造了“刺激――强化――反应”公式。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奠定了认知发展理论基础,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正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据此编制课程教学设计,要抓住两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仅要有助于学员理解,而且也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与提取;为了尽可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是一家之言。教育专家从建构主义出发,总结出了一系列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因为学习必然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为学员的思维和智慧最易被整个群体共享;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即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学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其实,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萌发了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为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以学员为中心,设计符合学员特点、经验、需要和个性发展的教学。

(二)教学理论

1.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发展对象要体现全体性,为此,课程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员;发展策略要体现多元性,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发展动力要体现主体性,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

2.结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理论为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要结合学员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模式;要按照经济性原则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要科学设计信息反馈环节与方式。

3.有意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他创造了先行组织者概念,这些在新知识之前提供的相关的、引导性背景材料,能有效地组织学员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运用这一理论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步骤是:明确课程目标、提出先行组织者,唤起学员对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设法让学员理解学习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帮助学员寻找新知识与现存认知结构的相关性,从而固化学员的认知结构。

(三)系统理论

课程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系统进行的规划活动,因此系统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最具指导意义的是整体性原理,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遵循;反馈原理,要求强化教学员间、学员间信息交流,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有序原理,要为学员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和条件,促进教学系统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结构转变。

(四)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所以教育传播理论必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反过来,要想使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就需要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过程模式。但是,不论哪种过程模式,其实践路径都由分析、设计和开发三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必须建构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之上。

(一)分析环节

1.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个目标。教学系统就要有个学习目标,明确这个目标,可以引起学员注意并把他们导向正确轨道,这对学员的学习是重要的,对教员的课程教学设计也是很有帮助的。根据程序教学理论,学习目标越精细越好,所以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就要从基本要求层面,对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按照系统论的原则,教学系统的目标,应该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所以,我们的分析首先从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入手,然后提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重点是按照信息加工分析、层级分析等方法,揭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衔接、搭配、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在文字分析的基础上,最好搭配使用知识结构图或者概念地图等。如果能够将分析的思维过程编制成思维导图,效果可能更好。

3.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通常包括学员当前的状态和特征两个方面。当前的状态,就是目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与应该知道什么、期望知道什么、需要做什么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就是要弄清,学员现有发展水平与在同伴和教员指导下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学员的特征,主要是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重点是从生理要素及心理要素的角度分析学员的学习风格。

4.实施条件分析

实施条件分析是一种学习环境分析。在现代教学论中,学习环境既要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材料等物理因素,还要包括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人员、文化等社会心理因素,比如,教员的个性特征、特长爱好会影响到学员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的形成,各教学班的文化特点也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设计环节

1.教学总体思路――宏观教学策略设计

依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设计。比如,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学员行为的管理三个方面,并据此为学员提供特定的刺激,从而引起特定的反应,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如果以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那么按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内容应包括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三个方面。

2.具体落实措施――中观教学策略设计

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必须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为此,一定要把知识与技能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设计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按照模块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根据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程序教学策略: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体现程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原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体现即时反馈原则,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体现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原则;对于适合自主学习的模块,可以设计启发式、支架式或抛锚式等教学策略;对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较多的模块,可以设计视听强化教学策略,重点是设计强化程序、确定强化时机、选择强化物等。

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是综合考虑的,而且同一模块可以设计不同策略。同时,由于教学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特点,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即使是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也不是适用于具体课堂的,更不适用于所有课堂。

(三)开发环节

开发是根据前期的分析结果和设计方案,搜集、筛选、重组或重新编制承载教学信息、满足教学需要、能够让学员习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材料。搜集、筛选、重组是我们经常做的工作。重新编制教学材料方面的工作,比如辅助教学的文本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教学专题网站建设等,虽然也在做,但总体上不太重视,一般仅限于现有资源,以后应该加强。

参考文献:

[1]钱玲,喻潜安.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陈孝均.教学设计技能的构成与形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微课程课件【篇4】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课程教学中。随着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能够看到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更多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的被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有趣、现实、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正改变着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其对于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等的思考也带来了教学的另一次全新的改革,对于全面的推动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也应该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越松,学习自由度越多,自主学习途径越足,就越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甚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文化底蕴。

在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上,教师能够转化教学位置,开放学生的思维与潜能,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中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相关历史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学生给予引导、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提出相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式,设置课堂教学悬念,以此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注意力,不及能够抓住课堂中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将历史课作为对史料的简单罗列,不仅要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也应该将学生作为历史的见证主体,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师要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可以落实、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创新教学理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行为渗透和教学影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印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的时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去记住派别知识,分别有大资产阶级以及雅各宾派,还有热月党人等知识,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趣味。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入宽松、平等、自由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平台,给出正确方向引导,使课堂充满活力。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结合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调动初中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中,可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现代化教学资料网站,基于新课程理念,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其实施创新教学。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初中历史教学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利用组织网络组织教学,开发以及制作初中历史课件,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认识。

教师要敢打破常规的初中历史教学,组织开放式的历史教学,可以积极活跃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投入更多的精力,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选择合适的导入法进行历史教学。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懂,且对历史教学感兴趣,能够使初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将趣味内容融于严肃的教学氛围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往往会对家乡历史产生关注,因此可以有效导入家乡历史知识,以便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兴趣,更容易进入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之中。也可以在教学中用时事联系史实导入,可以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初中历史名人教学时,针对李时珍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导入李时珍在当地的轶事,可以通过当地流传的李时珍轶事来进行学习考证。这样的导入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上课就会认真听讲,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教学,适应新课程理念发展形势,转变历史教学观念,老师要多探索、敢于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发挥积极影响。

微课程课件【篇5】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不替代。不要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学生的创作“成品”是粗糙的、幼稚的,但它强化了学生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这就是音乐创新教学的主要“成果”,也是音乐创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中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在长久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研究的永恒课题。教师应该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争当创新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微课程课件【篇6】

摘要:

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被挑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打开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教学设训一策略,以顺应时代的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初步勾勒了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策略,以供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参考。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教学设计;历史课程

1研究背景

教学改革已有数十年,在这些年里,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安排,还是教师的配备、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这些创造性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降低了其在成长阶段的读书压力。在中学要学习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一门文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下,学好历史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背多看,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更像是在帮学生划出考试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只会增加学生课后背诵的负担和压力,而且学习效率极低。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这些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要逐一被改进,设训一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中学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现状

2.1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深层次的历史知识,通过简单的记忆并不能更深地理解历史知识,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与教学方法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教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缺乏个人见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比较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大部分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2.2讲课内容不够系统

历史这门学科很特殊,没有规律或者定律可循,只是记载了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学习起来会有些抽象。中学历史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难度,对各朝代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会更详尽,对知识重点的掌握程度也会要求更高。如果历史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能清晰地讲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模式普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没有系统的教学思路,学生很难理清各事件对应的朝代和各朝代的先后顺序。但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能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又普遍会立即忘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好历史。

2.3学生们很少自主学习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十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人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一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中学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中学历史是一很生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们对待中学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一些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中学历史。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中学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策略探究

3.1教师应重视基本历史知识巩固复习策略的设计

掌握并理解历史基础知识信息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达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图标、数字、视频等一些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形式进行复习和巩固。关于这一点,相信广大历史教师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运用时必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3.2合理进行教学设训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要尤其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3教师应重视对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设计

历史课程的创新应该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且敢于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由于现阶段历史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减少,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4结束語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虽是一个老话题,但时至今日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努力,在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努力尝试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微课程课件【篇7】

科目: 美术课题: 小动物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4日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易学的笔触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2教孩子们用简单流畅的线条和基本的几何图形来总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培养绘画的几本技能;

三。通过贴近生活的简单笔触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引导他们在平凡的风景中发现生命的美;

4让孩子用毛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一、比比谁的红旗多?(3分钟)

分发画笔,并宣布上课纪律,表现好的小组奖励红旗(画的),看哪个组红旗多,如果全班表现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奖励一个小故事。

二、猜猜我是谁?(5分钟)

在正式上课前,列出一些有趣的小动物猜谜语供大家猜猜:(根据班级情况,猜5个左右)

1.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青蛙)

2.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边。(乌龟)

三。耳朵像扇子,身体像山,鼻子又长又长,帮人做事。(大象)

4嘴像铁锹,脚像小扇子,左右行走,在水面上划船。(小鸭子)

5.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山羊)

三、跟我学画画(20分钟)

1开始教学生如何画动物,从简单的动物开始(例如蜻蜓和鱼)

2教学生画三种不同的动物。在画第三种动物,如蜜蜂时,时用不同的绘画方法。

四、我手画我心。

1引导孩子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鼓励它们用自己的方式画画,用自己平时的形象创作小动物形象。

2画完后,展示作品。如果台上的学生能说出来

是什么动物,就给予表扬,画的不好的给予鼓励。

3.挑选优秀作品贴墙上。

学生活动

1根据老师提出的谜语猜小动物。

2**教师自学绘画(蜻蜓、鱼和蜜蜂)。

三。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你最喜欢的动物。

4在小组中,猜猜其他学生画什么动物。并比一比谁画得最像。

我爱这土地课件集合13篇


希望这篇“我爱这土地课件”能够完美地满足您的需求,阅读后或许对您有所帮助。在上课之前,老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即使老师还没有准备好,现在也有时间来完成。创造是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尤其在教案和课件的设计中更是必不可少。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1】

学习《我爱这土地》,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爱国持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一、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二、下列词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①、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短诗选》等等。

②、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 。

③、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的诗句是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2】

主题:土地改革——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尽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土地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土地改革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让农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城乡相融的美丽乡村。

土地改革的背景

土地改革的背景是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面临的困境。以前,农村土地财产制度存在种种问题,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转上附加了过多的法规,不利于农民的土地经营和管理。农村低效利用土地,落后的机械化设施,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农民收入不足等问题,使农民生产热情下降。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土地出现全面产权,农民用地经营更加公正合理,它更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土地改革使得农民的土地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农民有了更多的意愿去开创自己的企业和事业,最终实现了乡村振兴。

土地改革的实施

土地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力整合。政府需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规划,让农民在关注土地产权的同时也考虑到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另外,实施土地改革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比如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等,让农民能够利用土地资源获得一定附加值,实现多赢。

土地改革的展望

土地改革的未来需要更加注重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和人居环境的改造,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来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力度,推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总之,土地改革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黑板上出一道词语填空题:请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得词语间能搭配起来:这片土地是()的。(坚硬、黑色、充满希望、纯净等)

2、那么,我们的课题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

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神圣”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仅留作悬念,不必回答)

二、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把课文读一遍,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分段试读。

2、学习字词。

第一组:潺潺、嗡嗡。

生读,注意纠正“嗡嗡”的读音。读了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象?

第二组:松脂、麋鹿、骏马、雄鹰。

谁来读第二行?读了这四个词,你又仿佛闻到了?看到了什么?

师引导:这嗡嗡鸣叫的昆虫,正潺潺流淌的小溪,这松脂、麋鹿、骏马、雄鹰,这美好的一切,都在哪里呀?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他们是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一部分,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印第安人松脂、青草、花朵看作是自己的──姐妹,把他们──(指麋鹿)看作自己的──兄弟,这些动物植物和山峦河流和人列共同属于一个家园,那就是──这片神圣的土地。

第三组:婴儿、眷恋:看到婴儿、眷恋,你会立刻想到那个词?(板书母亲)你能说说“眷恋”的意思吗?佣近义词的方法,在书中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起读,印第安人把谁比作母亲?(板书:在“母亲”前写“大地”),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生: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师:母亲是神圣的,把土地比作母亲,说明在印第安人眼里,土地也是神圣的。

3、默读思考,理清文脉

默读课文,想一想西雅图的信中都讲了哪些内容?(土地是圣洁的──大地和人的关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

第二课时

一、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

1、提出问题:“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课文的哪些段落讲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2、3自然段)

2、学生读2、3自然段。

3、共同交流难理解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可以背诵下来。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三、回应课题,再读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一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的含义。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诵。

四、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4】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指导朗读

1、出示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一诗,请学生读,这样就能对这个班级孩子的朗读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

《我爱这片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

2、适时地进行一些有关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为后面的学文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解疑设疑

1、导语: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11月17日,也就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就是在这个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样一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样的,让我们放眼世界,去到160多年前的美国,那时候居住在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也遭遇到了和我们类似的危险,只不过那时的他们受到的是他们自己国土上的白人们的侵犯,这应该是比我们的国家,比我们的民族幸运多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历史。

2、哪些同学已对这段历史有所知,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了解孩子们的预习情况)

3、那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一起来了解印第安人,了解当年的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了解这个神奇的民族。(齐读课题--《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理解“神圣”一词的意思:极为崇高、庄严,不可亵渎、不可侵犯的。)

4、读了这个课题,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三、围绕“神圣”,读文悟情

1、是呀,那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又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作者在文中又是几次写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勾画,最好能在书上做好批注,也就是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静心读书思考)

2、交流阅读感受,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并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方面的指导(这是本堂课的关键,也是重点和难点落实处)

课文共有四处写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学生可能会说三处,因为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七、八自然段开头都有这么一句相同的话,就是“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那就先顺着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次一次地出示这句话,在朗读中感悟这三句话在读的时候感情的不同,先就这样一笔带过,告诉学生这些课文内容我们下堂课再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开头写到的这一处: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想如果真正会找的话,首先应该找到的是课文开头的这第一处,但孩子们的思维可没那么严密。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来研读课文。)

展开: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课文中到底写到了哪些部分?(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到下面两段课文的学习。)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每一处,每一片,每一座,每一条,每一根,每一只”还能说“每一什么”吗?

“圣洁”与“神圣”的比较:“圣洁”是神圣而纯真、洁净的意思。相比“神圣”一词,更进一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段课文中着重理解以下两句话:

第一句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第二句是“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看时间决定是否安排)

五、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摘录下来并背诵。

板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印第安人酋长

西雅图

民族

圣洁

我们人类

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大地上的万物

附有关课文的资料: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当时印第安人的酋长西雅图为了避免冲突与流血,将那片土地转让给美国人的同时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为了纪念西雅图对白人的友好,美国将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并对它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我的理解:

西雅图,最早记住这个名字我记得是在一次看电视的时候,那时我只知道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的一个著名城市,并与我们中国的重庆市结为了友好城市。至于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城市,还有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等等我一概不知。而第一次走近西雅图这个城市,则是在去年我上六年级的这篇课文时,还有我也是在那一次,知道了西雅图这个人,这个当年印第安人的酋长。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当时的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为了避免冲突与流血,将那片土地转让给美国人的同时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样一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的课文。当然我们所读到的这篇课文在选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时是被改动过了的。

本文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点。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我认为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片土地的“神圣”,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与震撼力。还有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孩子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课外资料的收集与运用对学习课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和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外,我想必定能促进孩子们对自己所生存的土地、家园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并懂得我们也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如果学完了这篇课文,能达成这样的一些目标,我想应该算是学好了的。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6】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课前准备

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们)

(2)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①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

②交流朗读的感受。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的家园。

投入感情,诵读神圣

1、引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提示语: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学生不必回答,随即引导全班齐读课文前三自然段。

2、各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同学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读神圣,回想画面

引读第1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第2、3自然段。

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文章第3~7自然段,从文章里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多读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①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②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地善待河水?读第4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①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空气对生命很重要)

②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文章里哪些句子可以体味到这种独特的味道?(读第5自然段)

③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因为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②重点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因为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家园)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土地)

②说说我们是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③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土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如果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

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文章第3自然段不是强调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吗,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因为谁也没有拥有大地的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2)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前面不是强调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吗?(因为大地拥有着各种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物质,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繁衍、成长、延续)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7】

推荐教材分析: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第1~3自然段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第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部分又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第9~11自然段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点。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写作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他们认为大山是有生命的,并把这些山称作“父亲”。印第安人相对比较封闭,他们不愿陌生人打扰他们的生活,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许多村落还没有电、自来水和电话、电视等现代生活设施。

目前美国有印第安人253万,分属560多个部落,居住在200多块印第安保留区内。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西雅图 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课前准备

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座美丽的城市,好不好?

在美国,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名字叫做“西雅图”,也有人称它为“常青城”。这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这又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城市里树木茂盛,草木青葱,连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淡淡的青绿的颜色……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座这样的城市。(多媒体出示,倪珩天读)

这座城市在1854年以前是属于崇敬自然的印第安人的,这群印第安人共六个部落,他们的首领叫西雅图,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篇文字呢?原来——

纵观美国的历史,总回避不了那浓重的浸透着印第安人血与泪的阴影。人们难以忘记,在过去的漫漫岁月中,白人曾经怎样对印第安人疯狂地进行杀戮、驱逐、隔离、歧视,并掠夺和强占他们的土地,印第安人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与白人进行了长期的苦斗。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势力已经到了北美大陆的西北角,而州政府想要用15万美元买下200万英亩原本属于印第安部落的土地。当时的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他在离开这块与他共同生活的土地前,在州会议上对包括准州州长、白人移民以及一千多名印第安人,发表了一场著名的动人心弦的演说。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们原来居住的城市命名为“西雅图”。 (多媒体出示,毕璐萍读)

演说的名字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齐读课题)

西雅图酋长在描绘他所居住的土地时用了一个词——“神圣”(划红线)神圣的意思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不可亵渎的)如果以你的经验和积累,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土地?(……)而西雅图为什么说“土地是神圣的”呢?他有什么理由这样说呢?在哪儿找这个问题答案?对了,读书。老师昨天晚上布置你们回去读书,你们读了吗?读了。读了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是吗?是。那好,我检查一下。

1、(出示生字),指生读(丛宇、许原畅),正音,齐读。你有好的方法记住他们吗?想象真丰富!如果我们以后多用这样巧妙的方法来识记汉字,你也会越来越发现汉字有多么巧妙!

2、你会给这些生字组词吗?(张巧敏、方磊)出示生词,齐读。这里边有不明白的词语吗?重点解释“麋鹿”(麋鹿是一种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体来看,什么都不像。)“潺潺”、“眷恋”并用“潺潺”、“眷恋”造句。

3、看来字词掌握得还不错,下面咱读读课文。从杨忆贞开始开火车,每人读一个自然节。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怎么样才能读好?其他同学对照课文看有没有读错或读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开始……有问题吗?(正音)读得最好的是谁?你是怎么读的?遇到难懂的词语、不认识的词语先查字典,遇到拗口的词句就反复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4、咱们言归正传。A.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西雅图)你怎么知道的?(资料)B.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一想酋长“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边读边想边勾画,还可以在旁边简练地写下自己的感受。C.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指导朗读 排比、比喻。

小结:这就是印第安人美丽的家园,这就是印第安人神圣的土地!人与大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份圣洁呢?

5、读课文4-8自然段,你有没有发现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它每一次出现都提醒我们要善待一种事物,你能找出来吗?同桌边读边交流,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重复出现了三次的话是?齐读。他们分别出现在那几个自然段?(5、7、8)它每一次出现都提醒我们要善待的是:(生上黑板板书)

板书:善待 善待 善待 (河水、空气、动物)……

让我们分工合作,一起把这位酋长的心愿读出来,好吗?我读这三个自然段的第一句,男同学读最有力量的那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女同学读要善待的部分,(河水、空气、动物)懂了吗?(配乐《多情的土地》)

试问,我们需要善待的,只有河水、土地和动物吗?我们还需要善待大自然里的什么?

是啊,一切的一切,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大自然里的飞鸟鱼虫、雁兽鱼鳖都需要我们的关注与保护。只有我们真心地善待他们,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延续!所以,大抵是神圣的,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出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声音响亮,再读一遍)你怎们理解这句话的?(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爱好、善恶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庄严和完整。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是大地提供着各种生命成长的必需物质,使人类的生命得以繁衍和延续。)

本文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那么。扪心自问,你热爱自己居住的这片土地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让你信筒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呢?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在课题的旁边。交流。

是啊,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大地给予了我们一切,我们又给予了大地些什么呢?

课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把最喜欢的语句抄写在摘抄本上。

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多情的土地》……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8】

作品形式:教学设计 学科:地理 学段:初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商务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 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详细介绍了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关系密切的土地资源,意在让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状况及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认知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状况。

3、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知识,就是要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价值观,并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地地抚育着人类,从古到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人们又是如何何利用土地资源来创造财富?

二.讲授新课

课堂活动一:寻找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

教师:多媒体出示 山地林区 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 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教师: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将土地分为林地,等。出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和“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讨论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

教师: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其中草地比重最大、林地和耕地比重偏小,难以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用量小,而且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课堂活动二:寻找土地资源的分布

教师:展示课件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彩图秦岭—淮河以北的旱田、彩图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田。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并说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2)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3)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4)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读图讨论并找出“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其中我国耕地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林地: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

草地: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

过渡: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 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学生观察得出如下答案:

耕地:乱占耕地导致 耕地减少

林地: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

草地:草场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

教师总结: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寻找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分小组找出我国保护土地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并汇报结果:

小组一: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

小组二:在耕地资源中,一方面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生产水平,变低产田为高产田,高产田为更高产田;另一方面要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控制建筑用地,稳定耕地总量。

小组三:在林区要切实执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方针,严禁滥伐、盗伐森林。

小组四:在牧区要划区轮牧,做好防灾工作,提高草地生产力。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三、复习巩固

教师:通过互相探讨,有谁能说说今天到的知识有哪些啊?

学生:找各别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略)师生互评。

四、作业

调查家乡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结束语

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存得方寸田,留与子孙耕”,是我们爱护土地资源,应用的境界。

作者:刘若虹 单位:恩施州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 地址:恩施州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 电话:*** 邮编: 445500 电子邮件:313160867@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9】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范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破题导入

1.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二、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10“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延伸:调查一下,如今中国的土地制度与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

五、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颁布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11-12(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

【设计理念】

这是第四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围绕《只有一个地球》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做进一步思考,既读进去,又想开去”。本课的设计也延续这一训练重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读、思、议、品,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同学的对话中”“与老师的对话中”自主地去读懂文章,感悟情感,受到启发,锻炼能力。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文字。

3.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涵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2.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读熟并认真抄写下列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工具书理解。

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

2.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大约一百年前,在美国刚刚独立的时候,为了扩充领土的范围,手里拿着武器的白人大量地掠夺西部地区的土地,即印第安人的土地。当印第安人拒绝割让自己的土地的时候,他们就采用各种欺骗,收买和暴力的手段,以迫使他们在条约上签字,并逐步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家园,或者填埋枪杀他们。印地安人试过一切办法,他们奋战过,他们躲避过,但最终只剩下两种选择,一是被杀死,二是搬到保护区去。当时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一个印地安部落的酋长。当他的族人必须离开自己的土地,搬到保留区去住。他说了一席不寻常的话,“好吧!我们会离开。但是华盛顿大首领必须答应我的请求……”

如果你是西雅图,你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2.那么西雅图酋长真的是提出了这些要求吗?让我们回到150年前,西雅图给白人发表那震撼人心的演讲。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设计意图:教学之初,向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感知全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概括课文

1.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读熟词语,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完成的情况。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三、紧扣“眷恋”,感受“神圣”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指的是哪片土地?神圣是什么意思?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2.这句话是谁说的?想象一下,你就是印第安酋长,你应该怎么说这句话。

3.仅仅是西雅图是这样认为的吗?是啊,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4.从这句话中,你可以感受到印第安人对待土地一种怎样的感情?如果让你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种情感的句子,你觉得是哪个句子?

5.出示句子: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点击眷恋一词)

把眷恋一词换成留恋,自己读读对比感受一下,“眷恋”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是一种来自本能的感情,与生俱来,从未改变。而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也是如此,我们本来人人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本能,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忘记了。

6.印第安人把大地看成自己的母亲,把青草、绿叶、花朵看成——(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把麋鹿、骏马、雄鹰看成——我们的兄弟。亲情让印第安人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是啊,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一家人,大屏幕指读第三自然段。

7.曾经多么幸福的家园啊!可是,今天,印第安人却要离开这里了,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目光再去看看这美丽的家园!——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8.多么美丽的场景啊!多么难舍的回忆啊!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就是即将离开故土的印第安人。师朗读第二自然段。

9.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滩?可是这样的沙滩,你再也看不到了!

你看到了怎样的耕地?是啊,可是这肥沃的耕地,你再也无法拥有了!

你看到了怎样的山脉?怎样的河流?可是这高耸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即将离你而去,一同离去的还有每一根闪闪发光的——银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以及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一切记忆和体验都即将不再属于我们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10.我们难过,我们伤心,我们不舍,这所有的感情,都源于我们队这片土地的——眷恋。

指读句子: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1.怎么舍得啊!这些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啊,我们是一家人啊!再读!

【设计意图:要学生找出印第安人对土地情感的句子,投影“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眷恋”是怎样的感情?然后扣“眷恋”师生共同品味课文二、三自然段,感悟土地的神圣。】

三、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当西雅图带着族人们即将远离这片热爱的土地,他对白人们最殷切的希望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四到八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画完之后,读一读。

2.哪句话最能表现西雅图的心声?

出示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园,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母亲!西雅图为什么要带着族人们离去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离去是个多么无奈的选择啊!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既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为什么甘心让别人夺去?试想一下,如果拿起刀枪,和拥有枪炮的白人殊死抵抗的后果怎样?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土地的完整,他只有卖掉这片土地。虽然,卖掉土地是万般不舍,但至少暂时可以让土地免遭战乱之苦。带着万般无奈的感受再来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此时,这片土地属于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善待她!西雅图希望白人怎样善待这片土地?

板书: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

4.怎样才叫善待?我们把河水当作我们的——兄弟,把空气当作我们的——姐妹,把动物当作我们的——亲人,这些都是我们的至亲,可是这些都要转让给白人了,西雅图酋长此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河水是生命之源,西雅图酋长郑重地告诫白人(生读河水的句子),空气和生命是一体的,西雅图酋长语重心长地说(生读空气的句子)动物与我们共同存亡,西雅图酋长严厉地警告白人(生读动物的句子)。

仅仅善待这些吗?(板书省略号……)

5.西雅图还告诫白人的孩子,引读:告诉你们的孩子——他们脚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遗灰,土地存留着我们亲人的生命。像我们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样,告诉你们的孩子,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将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大地的孩子指谁?如果不善待河水,不善待空气,不善待动物,不善待大地上的万物,在大地上会降临些什么事呢?而这些事情最终会怎样影响人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谁来说说看!

6.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大地,我们要像呵护母亲一样来呵护大地。请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西雅图要白人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保护这片神圣的土地,白人做到了吗?

出示“西雅图城市现状及背景资料”。

事实证明,西雅图选择离开是明智的。如今这片土地圣洁依旧,美国政府在这片土地上建起的城市,还以这位印弟安酋长的名字命名——西雅图。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印第安人对土地心怀虔诚,所以他们才选择放弃,借以保全土地及万物。此时的放弃更能折射出这片土地在印第安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齐读——“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西雅图酋长之所以放弃,借以保全土地及万物,深入理解“神圣”,紧紧地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重点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再次出现第一自然段——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2.学到这里,亲爱的同学们,神圣的土地仅仅指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吗?心存神圣的仅仅是“我们这个民族”吗?人类应还大地以“神圣”,保护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从而保护人类自己。正是因为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感动了全人类,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西雅图的这篇演说才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扣人心弦的演说。

3.此时,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善待了脚下这片“神圣”的土地吗?我们应该怎样善待“神圣”的土地?同学们,我想你们此时此刻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片土地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表达我们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4.总结全文:同学们,一百五十年后,再次读起西雅图酋长的这篇演讲稿,我们心中思绪万千,让我们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老师还给大家找到了西雅图酋长完整的演讲稿供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阅读,还承载着学习表达方法的任务。利用教材文本提供了材料,巧妙地进行训练,不仅能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而且提高课堂实效。】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11】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

3、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1.诵读法 :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录音,初步感知情                                                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  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  读。

这一步主要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方法,从而在理论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扩展: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此基本相同。课下试着划分。

重点设计这个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进入角色,以诗人的身份,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创作感受,最终落实体会诗人感情的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有感情齐读,提出自己的疑难。

老师进行汇总,按顺序分条列在黑板上。

分组讨论解决,发挥学生主动性,老师巡回提示,了解解决情况。(十分钟)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结: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12】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对诗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1、把握象征手法:

了解什么是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研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学生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然后交流明确: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评析、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并相机指导。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淋漓之感,可以将此看作是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的形象。

示例二: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正遭受着苦难。

示例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抒发了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深化了诗的主题。

1、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本诗与课后的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作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⑴两首诗的相同处:

①这两首诗都以“土地”为抒情对象,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⑵两首诗的不同处:

①背景不同,艾青的诗写于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刘湛秋的诗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写法不同,艾青的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刘湛秋的诗是直抒胸臆。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课外阅读一至二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读书笔记。

我爱这土地课件【篇13】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三、整体感知: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二)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什么?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师;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方程的意义课件集锦13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里有关于“方程的意义课件”的多个实用案例资料趣祝福的编辑为你整理,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经验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这篇文章!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

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第二种:

X+50>100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感受方程思想。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感受方程思想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感受方程思想

课前准备: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平。

师:认识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称物体的重量、使得左右平衡)

2.演示:

出示两个50g砝码和一个100g砝码,(将未标有重量的一边朝向学生)

师: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天平会怎样呢(演示)

学生观察后发现天平平衡(这时,将砝码标有重量的一边朝向学生)

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3、出示例1

说明: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板书: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1、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A、想一想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B、把自己分类的情况,写在纸上?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第二种:

X+50>100X+X=100

X+50<100

X+50=100

2、概括概念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按自己的标准对式子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A、教师指着黑板说: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_____________的等式方程)

B、你能说说什么叫方程吗?

C、学生发言,概括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举例方程、理解概念

你能例举出方程吗?谁能举的与刚才不一样吗?(用字母Y表示、有难度的方程)

以前我们见过方程吗?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1、试一试

(1)观察左边的天平图,说说图中的是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观察右边的图,弄清题意,列出方程。

1、练一练第1题

(1)观察,找一找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交流:

(3)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4)判断: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练一练第2题

(1)先写一些方程

(2)组织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一第1题先独立完成在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1)先说一说每题的数量关系

(2)独立列出方程

(3)交流

3、练习一第3题

(1)说一说天平两边有什么物体,这些物体的质量间有什么关系

(2)独立思考列出方程

(3)观察方程,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习题超市:

1、讨论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8x=06x+24+2>102y5=10n-5m=15

17-8=910<3m6x+3=11+2x4+3z=10a8=60

2、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列处几个不同的方程?

我比莉莉重25kg,,我重61kg。

我186cm。

我身高xcm,我比爸爸矮40cm。

我重ykg。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方程的意义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

X+50=100

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材简析: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平图下方呈现=,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安排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学生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理解现实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观情境的呈现从天平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学生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学生看天平图列方程。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分了,看天平图列方程能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平稳得多。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部分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在几个部分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学生容易理解。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如果少数学生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3

课前准备:利用学具(简易天平)感受天平平衡的原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建立表象

1.认识天平.

2.同学们通过课前的实际操作你发现要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天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

3.用式子表示所观察到的情景:

情景一:导入等式

(1)天平左边放一个300克和一个150克的橙子,天平的右边放一个450克的菠萝

300+150=450

(2)天平左边放四盒250克的牛奶,右边放一盒1000克的牛奶

250+250+250+250=1000

或250×4=1000

情景二:从不平衡到平衡引出不等式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

在杯子里面加入一些水,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要使天平平衡,可以怎么做

情景三:看图列等式

(1)

x+y=250

(2)

536+a=600

直观认识天平

回忆课前操作实况理解平衡原理

观察情景图,先用语言描述天平所处的状态,再用式子表示

先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这一组动态的操作,再用语言进行描述进而用数学符号进行概括从中感悟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等式的理解

观察课件显示的情景图,小组合作交流用等式表示所看到的天平所处的状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课前"玩学具"已建立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的印象,通过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入等式是为下一步认识方程作好必要的铺垫,同时通过天平的直观性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通过学生的观察以及对情景的描述并用等式表示,直观具体,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2、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3、通过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达到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初建相等关系模型。

1、师出示天平图,

2、(媒体出示三幅图)下面的三幅图中,哪一幅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图3为什么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么?

图1和图2为什么不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呢?

你也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3、三个式子都是表示物体之间质量的关系,数学上把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你的小脑袋里有等式吗?说一个试试。

除了用加法表示的还有不一样的吗?(师板书学生说的其它的一些式子)

二、借助基础,拓展等式外延。

1、下面的几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哪些可以用等式表示?能表示的试着把它写下来,不能的思考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

选一个等式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一种是用语言表达,一种是用数学式子表示,你愿意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突出简洁、清楚)

2、师:的确,这样的一些数学式子能清楚、简洁地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3、比较:现在写的这些等式与刚才我们说的那些等式有什么不同吗?

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你见过吗?

三、进一步拓宽对等式的理解。

1、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李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一些现象,仔细看一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呢?

(1)铅笔盒与笔记本共20元。

(2)借出的书与剩下的书共150本。

(3)3瓶相同的色拉油,每瓶x元,共8元。

三、明确特征,归纳概念。

其实呀,数学上给这样一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起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叫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方程的意义。(板书)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深刻领悟,挖掘内涵。

1、黑板上的其它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方程了吗?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是等式的男生举手,是方程的女生举手)

活动结束了,但思考却刚刚开始,就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你现在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五、实践应用,拓展外延。

1、你能看图列出方程吗?

(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分钟走50米,走了x分钟。

(2)张师傅每天做x个零件,用了6天做了780个零件。

(3)王涛放学回家后,去商店买了3本精装笔记本,每本y元。他付给售货员阿姨20元,找回2元。

3、李老师头脑中有一幅图,我把它用方程表示了出来,猜一猜,老师头脑中可能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

个别交流的基础上同桌互说。

从不能用方程表示到能用方程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演变。

延伸:使两只水杯一样多你能有哪些办法?用方程表示,你能吗?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内容,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ppt 显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引导同学们自己思考怎么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小组之间讨论并得出结论 全班集体订正。继而引出相等,平衡的概念。

(2)课件出示天平,让学生说说天平的特点。师概括总结得出天平的平衡这一特点。

师;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相等?

出示一架天平的左边是有物体20克和30克,右边是50克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20+30=50

引导总结得出这个一个等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再出示天平左边是20克的物体和?克的物体,右边是100克的物体,教案《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师:“?”表示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用字母表示。

生1:20+x=100

生2:100-x=20

生3:100-20=x

师:你认为用哪个式子更能表示天平的作用两边是平衡的?

引导得出:20+x=100 表示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

出示6架天平,根据天平的平衡状态写算式。

把这8个算式标号,得练习:

①20+30=50 ⑤ 80

②20+χ=100 ⑥ 3χ=180

③50×2=100 ⑦100+20

④50+2χ> 180 ⑧100+2χ=3×50

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

等式 不等式

①20+30=50 ④50+2χ> 180

②20+χ=100 ⑤ 80

③50×2=100 ⑦100+2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不含未知数的式子

②20+χ=100 ①20+30=50

④50+2χ> 180 ③50×2=100

⑤ 8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师: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的的式子有哪几个?

生:②20+χ=10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今天给它起个新的名字,称为“方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 35-χ =12 ( ) ⑥ 0.49÷χ =7 ( )

② Y+24 ( ) ⑦ 35+65=100 ( )

③ 5 χ+32=47 ( ) ⑧χ-14> 72 ( )

④ 28< 16+14( ) ⑨9b-3=60 ( )

⑤ 6(a+2)=42 ( ) ⑩ χ +y=70 ( )

张强也列了两了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1) 6X + ( =78

(2) 36 + ( ) =4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判断方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方法及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和应用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然后说明天平用途和原理。

1.平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有2个25克的果冻,把它们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再放一个质量为50克的砝码,天平怎么样了?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你看到的现象吗?(生:25+25=50或25×2=50。)

师:用这个简单的式子就能表示天平的这种平衡状况,那么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表示的又是什么?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大果冻,不知道是多少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我们把这个重X克的果冻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一个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平衡吗?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生:X<)师: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天平平衡呢?(生:往左边盘中加砝码)我们往果冻

这边加150克砝码,观察天平平衡了吗?

师: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生:X+150>)

师:刚才往左边盘中加的物体多了,现在我们拿掉50克,现在天平的左边怎样表示呢?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平衡状况?(生:X+100=)

师:我这里还有两瓶矿泉水,红色的有380克,蓝色的有350克,如果将这两瓶矿泉水放到天平左右两边,天平会怎么样?

师:如果现在把这两瓶矿泉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天平会出现什么状况?(生:可能平衡,可能左轻右重,可能左重右轻,分别用380-X=350、380-X<350、380-X>350来表示)

1.观察分类。

师: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些数学式子,你能按照这些数学式子的不同特征分类吗?请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自主学习)

2.展示分类。

①交流分类情况,说明分类理由。

师:像这样的含有等号的式子,数学上称之为等式。像这些含有不等号的式子,我们都称之为不等式。(课件出示相应的分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等式中的字母表示“未知数”,像这些“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之为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创作方程。

3.问题质疑,揭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等也一定是方程?

(五),巩固练习。

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学习有关方程的什么内容。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学生在本子上写。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P62~63及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天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教师简单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

2.谁能简单地说一下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

(让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再称石头的重量。)

3.是的。那么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很多工具能帮我们测量出相同重量的物体。今天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天平。

二、互动新授

1.出示天平:

让学生说一说对天平有哪些了解?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天平有两个托盘,中间有指针;天平一边放物品一边放砝码,物品的重量与砝码的重量相等。

教师做补充:天平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使用天平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2.合作探究。

(1)在天平的右边放一个1009的砝码,怎样才能让天平平衡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操作,得出:在天平的左边放2个509的砝码就可以保持平衡。

用算式表示:50+50=100。

让学生观察式子,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式。(板书:等式)

(2)把一个杯子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在天平平衡,说明空杯子重100g。

质疑:如果我往杯子里倒些水,观察天平现在的情况。

(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一杯水的重量是多少,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一杯水有多重吗?(不知道)

如果要你现在表示这杯水有多重,你有办法吗?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得出:一杯水的重量一水的重量十杯子的重量。

追问: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水的重量,那么杯子和水一共有多重,又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汇报:lOO+x(师板书)

(3)再次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天平右边放10g砝码),发现了什么?

(天平两边不平衡)

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lOO+x>100。

怎样让天平两边平衡呢?(加砝码)

教师在右边依次加一个100g的砝码,加两个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天平的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lOO+x>200lOO+x

并引导学生说明这杯水的重量大于200g,小于300g。

让学生继续操作,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引导学生把右边的砝码换成2509,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这说明了什么?

(一杯水的重量等于250g)

(4)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天平的状况吗?

学生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汇报:lOO+x=250(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lOO+x200lOO+x300lOO+x=250

小结: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师引导: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5)让学生比较50+50=100与lOO+x=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第二个等式含有未知数x。

教师小结:像lOO+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

(6)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不是。)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

注意指导学生:方程一定是等式,并含有未知数。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如:第一幅图天平的左边有两个重量是xg的球,右边是一个重50g的砝码,也就是两个xg的球的重量是50g,列方法表示为2x=50。第二幅图是一条线段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x,一部分是73,这两部分总数是166,即x+73=166.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像lOO+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作业: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不平衡平衡

lOO+x200lOO+x=250

lOO+x300

像lOO+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将等式和方程进行直接对比。以使学生理解和区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题引入铺垫后,要再回过头来充分利用。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再回到口算题上,将口算题通过变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9

2、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1)出示ppt 显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引导同学们自己思考怎么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小组之间讨论并得出结论 全班集体订正。继而引出相等,平衡的概念。

(2)课件出示天平,让学生说说天平的特点。师概括总结得出天平的.平衡这一特点。

师;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相等?

再出示天平左边是20克的物体和?克的物体,右边是100克的物体。

师:你认为用哪个式子更能表示天平的作用两边是平衡的?

引导得出:20+x=100 表示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

出示6架天平,根据天平的平衡状态写算式。

把这8个算式标号,得练习:

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今天给它起个新的名字,称为“方程”

张强也列了两了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平。

(实物天平比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来模拟实验。)

2.两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西瓜,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猜猜看,天平可能会哪边重呢

(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你能来描述两队的情况吗?

用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一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式子来表示比分的三种关系。

4.创设四个情景。

(1)每个情景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关系式清晰地来描述吗?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刚才我们对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182318+2318+2318+=23

280100120425+=7022y+720=1050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

4.引导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本质。

1.演示动态平衡。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没有等量关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买2个玩具企鹅。(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四、联系实际,应用与拓展。

1.周老师从无锡到徐州来上课。

(1)线段图。

(2)我乘火车从无锡站开出,每小时行千米,7小时到达徐州站。无锡站到徐州站的铁路长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买了3枝圆珠笔,每枝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图。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台北队获得了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2枚,日本队获得y枚。男孩说:中国台北队金牌数的16倍正好等于中国队的金牌数。女孩说:日本队的金牌数等于中国台北队的8倍。

3.开放题。

小芳集邮共260张,小明集邮共300张。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概念的形成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影响力和迁移性,由此通过自我理解、生成、连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本课《方程的意义》的教学设计,基于对数学概念及概念教学的再把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是我们的尝试,也是一种思考和探索。

整体的把握:

数学概念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不仅是学科的,而且是儿童的。所以对方程概念及其教学应从多个层面加以把握:

形式层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关系的一种)。这是一种静态的结论。

发现层面经历方程模式的生成过程,它来源于现实又回到现实,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来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直观具体层面举出正例或反例。

直觉层面一种数学的意识、一种方程的感觉。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认知结构(其中包含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经验结构)

目标的把握:

经历从现实问题到方程概念建立的过程,(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渗透方程思想的三个方面:设立未知量,将其当作已知数,参与到问题中事实的表达;建立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说明两件事情是等价的);区别未知量与己知量,只要经过运算,就可用已知数表示未知量。

过程的把握:

统揽全局基础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学生的认识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整体式推进的。各个部分知识的拼装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的知识,只有胚胎式的整体推进才能领略到知识生命的意蕴。所以概念教学须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学,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传统教学注重从部分到整体,形成一个结构。现代教学应更重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形成更有意义和活力的结构。

本课方程概念的教学,力图围绕目标形成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体结构,在其后的教学中再对方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化,形成所谓同心圆结构的知识生成模型,这是儿童认识的规律,也许可以解决数学教学中知识太散的问题。

经历问题情景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从问题情景数学模型展开数学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再从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展开结合现实寻找意义的过程。方程整体概念生成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目标的各个部分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数学的意识和方程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孔凡哲著.方程思想及其课程教学设计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录之一.《课程.教材.教法》第24卷第9期,

(2)林永伟、叶立军编著.《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第65页.方程产生历史的启示意义。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5354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合作、观察、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师: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跷跷板的故事。两只小青蛙在玩翘翘板很开心,一只小熊也要玩,同学们,你们说会怎么样?(没法玩)为什么?有什么办法也让小熊也能玩的开心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出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数学里也有这样的跷跷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数学里的跷跷板。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1)

请学生说说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出示主题图(2)

请学生说说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问:你们知道一杯水有多重吗?(不知道)

如果要你现在表示这杯水有多重,你有办法吗?

(学生思考,可以讨论)

用未知数x来表示水的重量,那么杯子和水一共有多重又该怎样表示呢?(指名回答)

100+x

出示主题图(3)

请学生观察这副图里的两架天平,发现了什么?(不平衡)

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两架天平的状况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用>、<符号来表示哪一边重。(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100+x>200100+x<300

出示主题图(4)

请学生观察这副图里的天平,发现了什么?(平衡了)

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天平的状况吗?(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

100+x=250(师板书)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同学们,我们刚才写的这三个数学算式有什么不同?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师:你们能写出等式吗?(学生自由的写)

把学生写的等式有选择的用实物展示器展示出来。

如:3+8=11100-90=10

3+x=2560-x=7

10x=80070x=7等等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

(学生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x,有的没有未知数x)

教师总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学生写一些方程)教师把学生写的在实物展示器展示出来。

三、实践应用

1、观察分类

①30+20=50②2x+50100

③802x④3x=180⑤x11=5⑥100+2x=503

⑦x-18=24⑧6020=3

⑨100+20xx0+50

2、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6+x=14

3+x

502=25

6+x23

51a=17

x+y=18

3、判断

1)等式都是方程。()

2)方程都是等式。()

3)3x=0也是方程。()

4)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5)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知道了什么知识呢?

五、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不平衡平衡

100+x>200

100+x<300100+x=250

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12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方程的意义课件 篇13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课程标准把“式与方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重要学习内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混淆起来,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的贴纸。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1分钟)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一个梨,另一边放上两个西红柿,展示梨比西红柿重,两边一样重,西红柿比梨重,三种情况。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况,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将时间控制在13分钟左右。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6分钟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和一个1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三个20克的砝码,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50+10=20x3)

根据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让学生继续看课件写出算式来。在这里将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式,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板书所有式子如下:

50>20 50+10=20x3 X

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活动二:引导分类 5分钟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我会说这些式子有些凌乱,同学们能不能掌握一个分类标准,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采取由“ 扶 ”到“放”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交流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根据板书,我会提问: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相同的?

学生会回答有,然后学生边归纳我一边板书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会追问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会回答它们都是等式,它们都含有未知数。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表扬,并强调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此时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黑板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强调含有未知数和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第三环节:深入拓展,辨别概念 活动1:找方程(出示课件)

3 x 42=126 5X>10 6+X=14 X+470 8+X

6+X=14 3 x 42=126 36-7=29

10÷m=5

等式 方程方程的概念虽然概括出来了,但是理解消化它还需要继续学习。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中看出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方程。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找出课件中的等式与方程,并详细解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最后通过画图用2个集合圈来表示方程和等式关系,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有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这一步,才能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享受着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也掌握了这个知识。 等式 方程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灵活运用20分钟开始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展示课件,我说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根

据题目列出相应的方程来。

(1)马老师坐大客车前往重庆办事,客车准载45人,坐了x个座位,还有10个空座位。 10+X=45 45-X=10

(2)从石柱坐到重庆,总共240千米,马老师坐了4个小时,找出图中的相等数量关系。

4X=240 (3)

20-3X=2 (4)

38+b=86 86-b=38 86-38=b 此时,题目难度升级,题中数学信息增加,我首先请学生齐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5)

我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说出等式的特点,并由分类等式、不等式,在等式中找出熟悉的等式和陌生的等式的相同点几不同点,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之后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头脑中建立起“方程”的概念,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最后,来和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我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附:板书

方程的意义

不等式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50>20 50+10=20x3

X

3a=4b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最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九篇

铺满金色巴掌水泥教案 铺满金色巴掌教案 02-06

盛装开业句子(必备22条)

盛装开业句子 02-06

呼呼的风作文十三篇

呼呼作文 02-06

理财励志的文案183句

理财励志文案 02-06

课程实习报告合集6篇

课程实习报告 10-19

公务员述职述廉

公务员述职述廉 02-06

2024企业分析报告六篇

企业分析报告 02-06

[课件]《爱之链》读后感篇一

爱之链读后感 爱之链读后感作文 12-20

情人节浪漫短句长句63条

情人节浪漫短句 02-06

开心短语霸气说说收藏

开心短语霸气说说 短语霸气说说 02-06

毕业典礼文案精选(30句)

毕业典礼文案 02-0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