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师上课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是展示责任心的一种方式,现在是编写课件的时候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按照教案和课件来进行教学。趣祝福为您整理了一些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相信您阅读之后一定会受益匪浅!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最新小露珠课件(模板14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

师: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21015203060…水的高度/cm302015105…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的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0、1、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0.)用彩色笔把0上色.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是什么数?(自然数.)教师板书整数.如果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O小的整数.)如果学生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是自然数,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自然数的下面板书(小于O的.).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看到如下板书形式.┌(自然数:0、1、2、3、4(大于等于O的.)

整数┤

└(小于O的.)二、分数的意义1.分数的基本概念.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1的含义是什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什么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分数可以写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在分数中a叫做什么?(分子.)b叫做什么?(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什么?(分数线.)a、b分别是什么数?(是整数,并且b0.)分子等于O时,分数的值是多少?(0.)教师:我们学过哪些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板书.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真分数的值有什么特点?(真分数的值都小于1.)教师板书.什么样的分数是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假分数的值有什么特点?(假分数的值大于1或等于1.)教师板书.什么样的分数是带分数?(有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教师板书.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看到如下板书形式.┌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的)

分数┤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犬或等于分母(大于1或等于1)的带分数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请两名学生说,其他学生补充.(两个整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用字母表示就是:ab=(b0)用文字表示就是: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0)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与分数中各部分的关系.在语言叙述中要注意用相当于,而不能用是.如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下表.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3.课堂练习,完成第73页做一做的第2~4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三、小数的意义教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气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教师:我们学过的小数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有几种?(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教师板书.什么样的小数是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什么样的小数大于1?什么样的小数小于1?(小数的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大于1,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小于1.)让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板书.什么样的小数是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我们学过的无限小数是什么?(循环小数.)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气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板书.教师说明,还有一种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元限小数,到中学再学习.综合上面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看到如下板书.小数的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0.10.010.001

┌小于1的:0.60.52

┌有限小数┤

│└大于1的:1.26.018

小数┤

│┌循环小数:0.6663.14242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四、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1.数位顺序表.教师:我们是按照什么计数法写出整数和小数的?(十进制计数法.)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什么?数位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把教科书第74页的数位顺序表填完整.请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2.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75页上面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回答.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五、百分数的意义1.百分数的意义.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还可以叫做什么?(百分率或百分比.)用什么符号表示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整理.分数百分数意义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只表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分数后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百分数后面不写计量单位.写法分数的一般写法专门写法分数一般要求化简不必化简分子不是小数分子可以是小数2.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75页中间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六、小结(略)七、作业总复习(一)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1~3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需要的,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数学思考:通过正负数的教学,培养数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3、问题解决: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创造,初知正负数

1.情景引入。

用最简捷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师叙述,生记录。)

①1路公共汽车在昆山宾馆站上来2位乘客,到亭林站下去2位乘客。

②本学期咱们五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转走16名同学。

③小明妈妈投资股票,四月份赚了6000元,五月份亏了2000元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凸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因为需要而思考,因为思考而创造。】

2、揭示课题

+2、-2前面的+叫做正号、-叫做负号,正号和负号与以前学的加减号写法相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二、沟通联系,再识正负数

1.教学例1

(1)情景呈现。

师:五(2)班的孩子,刚在外面上完一节体育课,外面可真热呀!(课件出示32℃温度计),下课后他们喜滋滋地吃起了冷饮(出示0℃),这些冷饮是工人叔叔从冰库里搬出来的(出示温度-23℃)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改变教材中提供冬天气温的例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师:这三种温度各是多少?根据刚才的学习,可以怎样表示这些温度?

板书:0℃、+32℃、-23℃

哪种温度最高?

(3)师: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

小结:要找准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读数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归纳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师:瞧,黑板上有这么多正数、负数朋友了,谁来把他们分一分?

归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三、读读写写,掌握正负数

1.读两个海拔高度,请同学们互相读一读。

2.读温度,先自己读一读,你们会把这些温度从高排到低吗?

3.写几个正数和负数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信息化环境,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时无限的】

四、链接生活,应用正负数

1.提问: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用正负数表示的事情吗?

(1)存折(课件展示)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意思?

(2)刘翔在美国尤金精英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23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

如果风速是+0.4米,你认为比赛的成绩会怎样?

2.多媒体介绍负数的产生史。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从课外移入课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教材分析:负数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知道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物主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沙、圆锥教具,圆柱教具若干个,其中要有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两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

(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与半径相等。

(3)底面直径6厘米,高5厘米。

(4)底面周长6.28分米,高2分米。

小结学生练习情况。

二、新授

1、点明课题:锥体积的计算

2、全积公式推导

(1)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①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呢?

(2)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圆锥体积与底面积,高有关系。

①要研究圆锥的体积需转化成已学过的物体积来计算。

②实验

(1)出示底等高的圆锥容器教具观察特征:等底、等高。

(2)老师示范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观察看看倒几倒满圆柱。

(3)得出结论:圆锥体积等于这个圆柱体积的1/3。

(4)老师再一次实验。

(5)学生动手实验:先做等底等高的实验,再做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然后提问: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1/3吗?为什么?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推导出公式

5、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市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突出强调: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下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

6、运用公式

(1)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尝试练习,老师讲评。

(2)出示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公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思考片刻后问:要求小麦重量需先求出什么?要求体积需知道什么?然后学生尝试练习,个别板演,练习后评讲。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2题。练习后评讲。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识哪些条件?

五、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第3――5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的范围》,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经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因此,选择这样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并伴随学生的推理、想象、交流、创造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情分析

这个内容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是很好理解。

3、资源分析

通过对教材和资源认真钻研、分析,结合学生具体学情,对远教资源作了取舍整合,配合教案制作课件。通过直观教学,使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获知和理解融为一体,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

(1)谈话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演示法:小猴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桃子,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观察找到规律。

(3)练习法: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本节课设计了不同的练习。

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掌握本节课知识。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掌握本节课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开始,为什么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发现,探究规律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要重视结论又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理念。新课从创设猴子观察桃子的情景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同座小议、画一画等方法,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在这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体验,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究发现了数学结论。

(三)、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2、客车在大路上行驶,看到的建筑物情况。

3、帮小老鼠藏在小猫看不道的区域。活动五:总结与反思。

4、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练习设计有趣味、有层次,既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观察范围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2、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类似观察范围的现象?

(六)说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视线

﹣﹣﹣﹣﹣﹣﹣﹣﹣﹣﹣﹣﹣﹣﹣﹣﹣﹣

点点

眼睛围墙右上角的点

【这样设计板书,简单明了,又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节课的设计就是既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一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富有活力的趣味。,真正作到教师轻松教,学生愉快学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个课前预设。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请下载附件:1、《图形与变换复习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3页内容,第104页~105页1、2、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请下载附件:1、《图形与变换复习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 (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25-12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均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信息报道)据统计,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实际增长6.4%.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为比去年增加1.4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又9/20平方米提高到6又13/25平方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330000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2.从这组信息报道中,同学们主能感受到什么你是怎么看出的

3.揭示课题: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数的意义.

二、复习整理,形成网络

1.分组合作,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信息中的数据分分类。(用展示台展示反馈)

2.分类整理,沟通联系。

(1)整数。

①请同学们举几个用整数表示的例子。

②哪些数属于整数呢(自然数、0、..)

③自然数的意义和单位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书回顾。(师板书复习步骤)

④介绍自然数的产生,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名言--数起源于数

(2)分数、小数。

①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整理复习分数和小数,看看你们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整理(分组讨论)

②根据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回顾、分类整理。

③小组分类汇报结果,并围绕整理结果提几个问题,随意点同学回答并作出评价。

(3)百分数

①现在我们还有什么数没有复习

②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

③请同学们举几个用百分数表示的例子。

④介绍几个百分数实际应用的例子。(课件展示)

胶东乡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百货大楼的帽子按八五折出售。

某针织厂抽查了50件针织内有衣,其中49件为合格产品,合格率为()。

20xx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⑤分组讨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形成网络。(课件)

意义(略)

(2)复习计数单位、数位、进率等概念。

(3)让学生自由看数位顺序表提问质疑。

5.小结板书

三、综合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

1.填空:『

(1)最小的自然数是()

(2)把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3)1又5/7的分数单位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4)40.04整数部分的4在()位上,表示(),小数部分的4在()位上;表示()个()。

(5)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低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有()位小数。

(6)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它们相差()。

2.选择:

(1)十万位上是6的数是()。

A.166023B.6123412C.36659571

(2)下面各数中,()是循环小数。

A.5.888B.0.13939C.3.1415926

(3)三成五号百分数表示是()。A.35%B.3,5%C.350%

(4)分数单位是1/9的最大真分数是()。

A7/9B8/9C9/9

(5)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

A1/7B3/7C3/7米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1.34的计数单位是0.010()

()1/4吨可以写成25%()

(3)自然数既可以表示有多少个,又可以表示是第几个。()

(4)大于2而小于6的数只有3、4、5()

(5)因为4/5比6/7小,所以4/5的分数单位比号的分数单位小。()

4.想一想:用0、1、9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小的三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小的小数是(),组成一个最大的真分数是()。

四、总结

1.小组质疑、评价(自评、互评)全课学习情况。

2.师做总结。

教学设想

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是毕业总复习中的第一节整理复习课。是对学生小学阶段所学划过的数的概念的一次概括和总结,次沟通和联系。由于要复习的内容较多,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设计时我作了如下设想: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前预习中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如一些用整数、百分数等表示的例子,让他们感受这些数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还让他们知道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一组信息;报道作课前引入。学生从信息报道中二能找到以前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等,还从信息中的数据看出国家形势发展变化。

2.尊重学生主体,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自主探究。首先我让学生从信息中的数据着手分类,根据学生自己的分类来分几块进行整理和复习。在分数和小数这两块整理复习时,我放手让学生与设想从哪些方面来整理,然后让学生严去按自己所想的进行整理和复习,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3.查漏补缺,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由于这节课中出现的概念是学生以前陆续分段学完的,因此在这节整理复习课中除了着重复习数的意义、单位和分类外,还让学生去初步了解数系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的知识有序、系统化。

4.创建活泼、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造一种民主、轻松的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参与,敢想敢说。在复习完分数小数及数位顺序表后,我都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几个相关的问题,考考其他同学,并作出评价。老师把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5.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一节整理复习课,除了有归纳总结,必定有应用提高。我设计国了一系列综合练习,旨在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还注意有机地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6.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当,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静止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节课我从引入到知识网络到综合练习,设计了一套生动、美观、实用的双课件,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一股活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性环境。

7.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的教育。正是从这个教育理念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坚持向学生授之以渔,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这节课是节整理复习课,当上完课后,三个复习步骤已清晰地印入学生脑海中,为后面的复习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逐步积累,学生就能脱离老师这个拐杖,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了。

8.加强合作交往,注重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个培养社会性的绝好机会。正因如此,这节课我设计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合作。一节课的设想可以从多角度考』虑,但必有轻重之分,才会有层次起伏之感。在信息时代的新世纪,在教导育改革争鸣的今天,希望能以此文抛砖引玉,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例题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对方法进行了巩固,并有所变化,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体积,完善认知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目标要求和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的认识,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综合,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体会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本节课需要把圆柱体切割转化成长方体,我们却找不到某种材料做的圆柱体适合切割拼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热点和分化点。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和学具为: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课件,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用具。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运用迁移,类比猜想、实践演示、自主推导,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一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圆的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子与什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关键: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调查,引入课题(8分钟)

1、汇报调查情况

课前,我让大家调查运动场的情况,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课件显示如下情境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引导得出:运动员进行跑步比赛。

师: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弯道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验证同学们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实例、探究问题(24分钟)

实例一:

课件显示:

淘气和笑笑分别从A,B处出发,沿半圆走到C,D。他们两人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

(1)笑笑所走路线的半径为10米,她走过的路程是()米。

(2)淘气所走的路线半径为()米,他走过的路程为()米。

(3)两人走过的路相差()米。

1、理解题意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基本解决上面3个小题后,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抽生汇报,教师板书。

实例2:

课件显示: (一)了解跑道结构:出示完整跑道图(跑道最内圈为400米)

1、观察跑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板书:跑道一圈长度=圆周长+2个直道长度)

(二)简化研究问题: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长度?一条直道吗?

2、讨论:运动员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间的差距会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结:既然与直道无关,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观察,暂时将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吗?(课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两个弯道。)

(三)寻求解决方法:

1、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弯道合起来是一个什么?

2、讨论:你怎样找出相邻弯道的差距?相邻弯道差距其实就是谁的长度之差?

3、交流小结: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算出相邻两圆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四)、动手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直径)

2、课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师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的前两道,注意计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数,应指导学生完成。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进行计算

汇报结论:相邻起跑线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宽2。说明起跑线的确定与道宽最有关系。

4、计算相邻起跑线相差的具体长度:2.5=2.53.14=7.85米

师: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起跑线的秘密,运动员们的比赛应该把起跑线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3分钟)

400米的跑步比赛,道宽为1.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评价(5分钟)

1、解决问题: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2、课后自学课本第45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延伸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汇总12篇)


认真撰写教案课件是确保老师授课成功的首要条件,故每位教师都应当刻苦钻研,细心打磨。尽善尽美的教案课件对于教师而言至关重要,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多番筛选之后,笔者为大家提供了最全最新的“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位置与方向(二)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导航

一、教材内容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第20~21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2.通过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量角器、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那么,如何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20~21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页例2)

师:在例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1)尝试画图。

①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②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③尝试画图。(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组织全班交流。

①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②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确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作图过程。(边说边画)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方向(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B市距离A市200 km,在图上也就是2 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C市距离A市300 km,在图上也就是3 cm。

(3)算一算。

师: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点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0÷40=5(时)

(4)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组织学生交流:你们认为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画图步骤:

①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②确定观测点。

③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④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课件出示总结)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教师画出平面图,点名学生板演)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200÷40=5(时)

答:台风5小时后到达B市。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距离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地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艘轮船在大海中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10时发现北偏东30°方向24 km处有一座灯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什么位置?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从10时到11时30分,轮船行驶了16×1。5=24(km)。画出图形可知,轮船原来的位置、轮船现在的位置、灯塔所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16×1。5=24(km)

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西偏北60°方向24 km处。

解法归纳:解本题的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求出轮船行驶的路程,从而作出图形,进而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找出图中边角间的关系。

相关知识阅读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

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例2、练习十九第1~3题。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为百分数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例1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层次,呈现学校篮球队3名队员在投篮练习中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表中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层次,在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习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百分率,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反站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说到篮球就会让我们想到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

(姚明)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

(出示)

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3%。

(两个百分数用红色表示)

教师:大家认识红色的数吗?看到这两个数能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认识这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出示课题:认识百分数)

教师:关于百分数的知识,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二、例题教学,引出概念。

1、出示例题,引发探究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教师:我们来看看比赛的数据显示。

(出示表格)

姓名

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李星明2516

张小华2013

吴力军3018

教师:如果你是教练,根据这张表格里的数据,你能判断出哪个队员投篮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如:谁投中的次数多,谁的成绩就好一些;谁失球的次数最少,谁的成绩就好一些;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再比较这几个分数,谁大就表示谁的成绩好一些。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并明确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并在表格的右边增加投篮的比率一栏。

2、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指名报计算结果,教师完成统计表。(出示书上完整的表格)

让学生说一说16/25、13/20、18/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可以是把三个分数,先两个两个比较,再确定哪个分数最大,或者先把三个分数一次性通分,再比较大小,也可以把它们都改写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谈话: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改写。

指名口答改写的结果,教师板演。

提问:64/100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再让学生说一说65/100、60/100的实际含义。

提问:现在能很快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说明: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提问:百分数怎样写,怎样读呢?

学生自学课本99页试一试上面的内容。

组织学生说一说读法和写法,教师进一步示范64%的读、写法。

提问:百分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部分?用百分号形式写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模仿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照样子表示出65/100、60/100,先写出来,再读一读。

提问:读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百分数不读作一百分之几,而要读作百分之几。

提问: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尽量引出投篮命中率为后面的百分率作铺垫)

教师: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些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记时开始。(停,时间不是很长)

师:如果老师要求写十个,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写了5个,我完成了50%

学生2:我写了7个,我完成了70%

教师:如果不直接告诉别人,让别人猜猜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还有70%没有完成;

学生2:我写好的接近50%;

学生3: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话题入手,根据统计表提出谁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中认识到通过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并将分数再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揭示百分数的概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自主写喜欢的百分数的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了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分层练习,加深理解

试一试

指导学生做一做。

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

指名回答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近视率的含义是什么,再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通过解答这两题,谁能说一说对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的理解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后,在班级里说一说。

明确:百分数的本质是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因此把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是合适的。

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独立做一做。

做好,交流填写结果。并具体说一说某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说明:百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

第2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百分数?

在小组里说一说,并说出这些百分数的含义,再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

练习十九第1题

同座同学互相读一读,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指名分别说一说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教师:从三幅图中分别能知道些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些与100%有关的例子吗?

练习十九第2题

学生独立写一写,写好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写法,并说一说百分数表示的含义。

教师:分母是一百的分数都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吗?

练习十九第3题

出示题,让学生试着判断,并说明理由。

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用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时,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你们100%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出示: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师:你能用百分数来描述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选择现实的素材,让学生读、写百分数,说百分数的含义,既练习了百分数的读法,又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在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通过判断,了解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课的结束前学生用百分数描述学习的感受,检验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①求总数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附图)

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4+5=9

验算:①总棵树20+25=45(棵)

②比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xx,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化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不同,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设疑诱导等教法展开教学。

学法分析: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做课堂的主人,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比可以化简,观察、发现的学习方式找到比的基本性质,小组合作交流得出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旧知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①比较分数的大小:4/6○12/18○60/90②比较商的大小:0.50.7○57○5070③求比值:12:322.1:710:5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以上问题?(①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成最简分数②运用商不变性质③运用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设疑导入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两种按不同比例(A:30g奶粉、180g水

B:45g奶粉、270g水)调配的牛奶

①请学生品尝牛奶,比较味道差异。(一样)

②味道是否一样,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呢?(求奶粉和水的比的比值)

③学生尝试求两种牛奶的调配比值。

30:180=30180=1/645:270=45/770=1/6比的比值都是1/6,也就是说,三个杯子中的蜂蜜与水的比其实都是1:6,所以两杯牛奶是一个味。(式子后板书:1:6)

30:180=30180=1/6=1:645:270=45/770=1/6=1:6看来30:180=1:6,45:270=1:6,这是怎么回事?今天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相等的比

30:180=1:6,12:32=3:8观察、比较相等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你还能写出一组相等的比吗?(学生尝试)

2、化简比

①心里回忆刚才30:180是如何变成1:6,12:32是如何变成3:8的。

②试用自己的方法化简下列比:(学生分组完成)

24:42(分数基本性质)

0.7:0.8(比的基本性质)

2/5:1/4(分数、除法、比之间关系)

③学生谈化简方法,教师补充说明。

④观察化简结果,发现什么?

a.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是互质数)。

得到: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是互质数),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b.结果有两种形式:比的形式和分数表现形式。

注:分数形式要加以说明不能是带分数。

⑤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结果,教师作出评价)

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相同,但结果不同,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即使写成分数形式也读作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和小数。

三、训练巩固及延伸

1.化简下面各比。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并说说化简过程。

12:360.24:0.63/4:1/21:2/32.判断正误,有错就改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②比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现,读作几分之几.()

③8: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4.()

④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就是比的化简。()

3.扩展练习

①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试求它们的直径之比,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分别是多少?(直径比3:2周长比3:2面积比9:4)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20%:1=1:5)

四、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说明。

五、作业布置

学习与评价第六章第3课时。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分数乘法》Lesson5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的,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那就是。也就是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让学生从=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

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内容:

搭一搭活动1

教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重点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准备:

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拿出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画一画,分别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侧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把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1)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3)展示画出的图形。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4)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从正面、右面看较难,因为有被遮住的,要注意辅导学困生)

3、练一练

P78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学具实际摆一摆,看一看。

4、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任意摆出一个图形,然后画出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独立完成后上台交流。

交流:请学生把自己摆的图形放在讲台上,让大家来判断他是否画对,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摆图形与所画形状是否一致的方法。

二、小结

我们今天观察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观察的经验?

三、作业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2)、收集生活中应用到百分数地方的知识。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的优点。

教育方面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的应用意识。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学情分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类比类推理解思路。

根据学生学段的特点,教学中应开放课堂,推广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知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用从百度搜索的相关知识)

学法: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材料,找到了很多教案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有关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多媒体课件PPT,给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

教学过程

活动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

师: 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生:我在酒瓶的商标上找到了酒精度11.5%。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含乳量≥60%, 脂肪≥3.5%。

生:我在亲亲果冻找到“中奖率为1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虽然没学过,但都会读出来,我真佩服你们! 这么多的百分数,说明了什么?

生:百分数的用途很广。

生:百分数很重要,生活中离不开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充分感知百分数,并创设了平等交流的氛围,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活动二:合作探究,充分感悟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好多百分数,看,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课前把百分数圈出来,用课件展示)

(在这里用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环保教育。)

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你们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百分数是什么样的数?它到底有什么用处?

生: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 写法。)

师: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拿出手中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交流,准备汇报)

生:我收集的是: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我的理解是把衣服的成份看作100份,其中棉占68.5份,所以68.5%表示棉占衣服成份的68.5%;涤纶占23.5份,23.5%表示涤纶占衣服成份的23.5%;晴纶占8份,23.5%表示晴纶占衣服成份的8%。

生:我收集的是:太平洋的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49%,我的理解是把海洋总面积看作100份,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占49份,49%是太平洋面积与海洋总面积比较的结果。

生:我收集的是:中奖率为100%,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购买100次,100次都中奖,100%是表示购买次数与中奖次数的比率。

师:从同学们的理解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也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理解体会了百分数的意义,那百分数与我们学过了分数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并作好记录)

生:我们组认为它们的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分数有时可表示这种关系,有时只表示具体数量。写法也不同。

生:我们组补充,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容易比较大小,一看就清楚。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不一定是白分数。

(评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创设了“现实数学”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及优点,同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得到交流、沟通,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三:主动应用,拓展升华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相当透彻了,那么你会写百分数吗?会写请到黑板上写一个百分数。

(学生有一拥而上,写出各种各样的百分数。)

师:同学们写了这么多的百分数,你能任选一个说说它的意义吗?生:我选50%,这节课我举手4次,老师让我回答2次,我回答的 机会占举手次数的50%。

生:我选96%,第三单元测查我们班及格人数44人,几个率约占全班人数45人的96%。

生:我选120%,它的分子比100大,有意思,比如工人一天要生产20个零件,结果完成24个,完成的占生产任务的120%。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应用百分数的意义,用一句话表达对自己或同学、老师的满意率?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__的满意率10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同桌的满意率50%,对老师的满意率95%,因为同桌上课时老是吵我,而老师没有发现。

生:我对老师意率为100%。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教材还编排了很多问题情境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达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48~4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课件:

学具。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一种运算

分子—分母=分数值

前项:后项=比值

两个量的关系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20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100公顷地平均分成2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100公顷平均分成2份,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2.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3.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2题。

第1、2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1/10× 5/8×5 3/7×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揭题:分数乘分数

3、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否相同。

(2)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课本10页例3、“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全班展示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展示

1/5×3/4就是求1/5的3/4是多少; 1/3×1/4就是求1/3的1/4是多少

(2)算法展示

生1:不能约分,直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5×3/4=1×3/5×4=3/20

生2: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约分。

8/9×3/10=8×3/9×10=24/90=4/15

生3: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8/9×3/10 3与9先约分,8与10先约分,再计算。

2)比较二、三两种计算方法,选择算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3)错例展示:

错例1:约分后,把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 错例2:学生没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3、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4、引导归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课本12至13页练习二第3、6题。

2、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长3/5分米,宽1/2分米,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2)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3/5 分米,那么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激励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2、智力冲浪:甲乙两个仓库,甲仓存粮30吨,如果从甲仓中1/5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两仓一共存粮多少千克?(A类同学做)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本篇文章是趣祝福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框架。请将本网页加入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以方便下次访问!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第四教时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第五课时 几百几十的加、减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2、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2、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

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

三、技能训练。

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

(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12题

四、练习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学会验算是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建立验算的意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验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验算是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挂图

学生学习过程:

一、进行导课。

同学们,今天蜜蜂王国的国王要进行查账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样进行查账的,好吗?

二、新授

1、出示图片,看图,谁能来说说这幅图?(引导学生把图说完整注意图中的数学信息)

(蜜蜂王国里蜂王派他的属下小蜜蜂,去检查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的情境。)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吧。

1)蜜蜂生产记录对吗?怎样检查?

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2)算算试试。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交流算法:

a 把573和318交换位置

b 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外一个加数

你认为那种算法更方便呢?

三、游戏巩固

1、大树生病了,哪位啄木鸟医生可以为大树治病呀?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解决,教师巡视。

四、练习巩固

1、“我来逛商店”

快看,有这么多的商品,你想买什么呀?(限两件)

生提问题,全班解决

同位间提问题,互相合作解决

2、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指生介绍:

3、“火车提速”

出示课件:可按谁在相同时间内,计算的算式最多,最准

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你想解决的其他问题。

验算练习:

209+198 298+403 354+214

4、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用验算的方法来检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那些知识?能和你的同位说一说吗?

作业设计:

完成自主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把今天所学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信息窗4——国王查帐

573 318 891

+ 318 验算: + 573 - 318

891 891 573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使学生认识简单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练习口算方法。

1、口算下列各题。

48+3154+1225+44

48+3554+1825+45

口算后提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74-2355-3543-12

74-2955-3740-12

要求学生先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出得数。

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

3、做练习一第8题。

(1)做第一组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2)第一题是怎样算的?最后一步为什么40加12?在什么情况下是进位加?

(3)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第二组题,然后指出: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个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减。

(4)学生练习第三、四组题,在作业本上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一第7题。

2、做练习一第9题。

先指导学生估算方法,再要求说出每题结果各是几十多,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可以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方法。

3、做练习一第10题。

(1)提问:第一行两道题先算什么?第二行两道题先算什么?

(2)分两组练习,每组做一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尽量用口算。

4、做练习一第11题。

(1)指名学生读题,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2)指名口答第13题算式,老师板书算式、答案。提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5、先让学生在第12题()里填数,然后口答校对。

四、课堂。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8题。

教学随笔: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16

1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学习过程:

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

2.二( )得八 二( )一十 ( )六十二 三( )得九 ( )三得六 三( )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9÷3=3 8÷4=2

12÷3= 4 l2÷6=2

4、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的第1题,并独立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第2题请学生先从鸽子归巢的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完成填空。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填写除法算式。

6、第3、5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7、第4、7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

8、第6、9题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9、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8题。四人小组说说题意,并提醒学生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

10、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填写。如:要算12除以2等于几怎样想?用哪句口诀?在口诀的括号里应填什么?商是几?那么,12除以2等于几?在此基础上独立做"12÷ 6=□"。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集体订正。

11、第11题,教师说明题意,并带着学生先做。做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一说思路,或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如果想不起来用哪句口诀,可以看除法算式上面的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要让学生说是怎样想的。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直接说口诀,不必再说"想几和几相乘得几"这一步,以简缩学生的思维。

12、第12题是“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

13、师生共同总结本练习课的内容。熟练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反思: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还应让他们按照先想乘法,再想口诀,最后得商的方法。使他们切实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教学反思:看图写算式不是很难,但是学生对于说理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的透彻的学生先说,然后让其他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印象,达到掌握的目的。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学习目的: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 识除法的含义。

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苹果和12块饼干的图片,若干张乘法口诀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5÷3=5 10÷5=2 12÷3=4 8÷2=4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新课

1.用圈一圈的方法来教学例题。教师出示6个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口述题目:6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实际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分。今天我们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分物品。

教师演示圈的方法;把两个苹果圈起来,表示2个一份。然后提问:继续往下分,该怎样分?(再把2个苹果圈起来。)教师在黑板上再圈2个苹果。让学生注意教师是怎样圈的。

2. 让学生打开书,看课本21页的第6题的蝴蝶图。教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讲得方法,自己在书上圈一圈。并在圈的基础上,在方框里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怎样想的。 一共圈了几个圈? 每个圈里有几只蝴蝶?(5只)

圈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15只蝴蝶,每4只蝴蝶一份,分成了3份。) 算式是什么?(15÷5=3)

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每5只一份。) 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表示分成了3份。)

3.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例2。教师出示12块饼干图,并口述题目: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几份? 提问:用图一圈的方法该怎样分?

学生口述,教师把前3块饼干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圈的方法分分看。教师巡视。

学生分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每圈里有几块饼干?(3块。) 圈了几个圈?(4个。)

也就是分了几份?(4份。) 看图说一说圈的结果。(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

12块里面有几个3块?(因为分成4份,所以12块里面有4个3块。) 12里面有几个3呢?(4个3。)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是什么?(板书:12÷3=4)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还可以表示什么?(12里有4个3。)

教师小结: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夹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

四、小结(略)

教学反思: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教案背景: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以及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能创造性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角. 教学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活动角的模型;制作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纸若干张、剪刀、扇子、钟面、毛线、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孩子们猜图形图案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从袋里取出图形,但只露出这个图形的一小部分,请你猜猜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依次出示(边猜边贴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这个呢?

生:正方形!(注意此处只出示含有角的图形,圆形等不参与讨论)

师:小朋友们,再看看这是什么图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生:这是三角形。

师: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因为它有3个角。

师:你能上来指给小朋友们看吗?(学生上讲台指指出3个角。)小朋友们可以跟着一起数。她指的对吗?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是刚才我们所认识图形当中的共同的组成部分——角!

3.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一)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1.师: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多啦,你能找出哪些物体上有角吗?找找看!(出示课件,辅助学生找到剪刀上的角,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以及红领巾上面的角)

2.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并画在纸上,就成了下面的图形。(多媒体抽象出角)师指出:像这样的一些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角。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看到这么多角,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摸一摸?这位同学你上来摸一摸。(学生摸角的顶点和边并说出摸的感觉)。师板书画出角。

师:同学们啊,通过认角我们发现了角的一些共同点,谁能帮助老师总结一下角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对!同学们说的很好!角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出示课件)要求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句话。顺势指出尖尖的顶部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并板书。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5.现在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角形状。

(二)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听说我们今天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呢,那它们到底是不是角呢,请看大屏幕。插入小练习,下列图形是角的在( )里画笑脸,不是角的画哭脸。

1.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对于反例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

2.继续看,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三)自主探究,动手画角;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画一画角呢?这位同学你上来画。(老师给出提示:先画顶点,后画边。伴随同学画角的过程,老师点出画角的`口诀: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并引导同学们熟记此口诀。点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再板书一次。

2.插入小练习:下面各图中有很多角,请同学们数一数有几个角。

(四)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1.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个角?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材料:小棒、皮筋、钉子板、吸管、彩条、圆片??请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做一个角,并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在哪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看哪一组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的多,做的好。

2.全班展示交流: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角,顶点和边在哪里。并鼓励学生心灵手巧,想出了各种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角。

3.提出疑问:这些角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引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4.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活动角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角变大变小?通过把角变大变小,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

什么样的关系?

5.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实物的角也是利用活动角的特性制成的。

(五)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1.请同学们也用你的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放在桌上,和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一组来汇报?(先选一组差异大的)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再选一组差异小的)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老师也不知道了。怎么比呢?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把它们合在一起。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我们可以把两个角重合在一起,看张口大的角就大,张口小的角就小。

2.多媒体出示四个钟面

师:看,四个钟面中时针和分针争论起来了,他们都说自己形成的角大,小朋友,你们觉得呢?指名学生口答。(媒体放大显示)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剩下的这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你想怎样比较?动动脑筋,打开钟面作业纸,在小组里讨论。

师巡视指导。

4.哪一组先来汇报你们研究的结果?跟大家说说你们这组是怎样比较的。学生演示,教师用媒体演示。

5.你们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有什么意见吗?再问: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比较方法?

6.插入小练习: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三、学生总结角的特征。

四、展示生活中的角。多媒体展校园里美丽的角。

五、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课外作业:

数学书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并完成《随堂练习》后的相应内容。

七、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我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写在哪一位上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这种计算较之上学期所学乘法复杂得多,因此要讲清算理,注重训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板书课题(住新房)生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住新房,同学们想去参观他的新家吗?(想)但是淘气说去他家必须闯数学关,有信心吗?(有)那我们马上出发吧!

二、算法探究。

1.课件出示主题图,闯第一关。发现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

2.生提问题这栋楼共能住多少户?并齐读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或1214。

3.观察比较这个算式跟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4.探索计算方法。

5.个性算法展示

口算:1410=140

214=28

140+28=168)

如学生说不出口算,师可做如下引导:

同学们看,1412他表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吗?怎样写算式?14+14+14+14

师:还有没其他方法?同学们看这条加法算式,12个14连加,我们可不可以先算10个14再加2个14怎样列出算式?学生口头说,师板书:1410=140

142=28

140+28=168

6.竖式算法讨论

师指着算式提问,把它写成竖式应该怎样写呢?同学们先看老师写,写的时候注意数位要对齐,个位对齐个位,十位对齐十位,用尺子画横线。接着应该怎样计算呢?接着自己试做,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练习(正确错误各一)

集体订正:和老师一起演示做竖式,先用东西遮住十位的1,演示214,接着再让学生去发现十位1表示什么?他和14也要相乘,得出的积应该是14,写到28的下面。4对齐十位,最后把他们两个的积加起来,得168。同学们看他们两个谁做对了?一起订正错误的竖式,边说计算顺序。

师:同学们现在明白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了吗?现在我们再来认真看一遍他的计算顺序。(课件出示)同学们看得真认真。

谁来再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数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再把他们两个的的数加起来。)

师:你真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现在请你打开书26页,把书本的算式和答补充完整。再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问老师或同学。(提示0)

三。拓展应用

1.生闯第二关:(课件出示问题)大门的密码是1323的积,你

能算出是多少吗?(299)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接着我们来闯第三关,(课件出示问题:知道我们家的房号是多

少吗2412把它算出来就知道了。学生公布结果是288)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淘气的数学关没有难倒我们。但是淘气

的爸爸妈妈说要进他们家还得过他们那一关呢!有信心闯好这最后一

关吗?(有)

3.课件出示第四关问题:你能准确计算下列各题吗?

(3112242122431313)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课件

演示准确答案。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辛苦了。赶紧进他家吧!(课件出示陶气家的

布局图片)

四。小结:谈收获。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五。深化提高,欣赏数学美(规律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淘气家,同学们都惊叹他家很美。其实我们数学也蕴含着美的,同学们,请你们计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然后告诉老师听你有什么发现?

111111141117

111211151118

111311161119

(课件出示题与学生汇报的结果)此题不做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就好。

板书设计

住新房(两位数乘两位数)

这栋楼共能住多少户?

1412=168(户)

口算:1410=140竖式:

142=28

140+28=168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汇总十三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编写完整的教案是完成授课任务的保障。栏目小编筛选出来的这篇“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章绝对值得你一看,如果您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址!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二、能力目标

知道分时方程的意义,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有哪几步?

2.判断下面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解方程:=3-

解:两边同乘以(x-1),得

2=3-x=1,①

x=3+1-2,②

所以x=2.③

(不正确。正确的解:两边同乘以(x-1),得2=3(x-1)-x-1,所以x=3.)

3.解下列分式方程:(1)=(2)+=2.

二、新课

(一)情境创设:

1.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服装,乙每天比甲多加工1件,已知乙加工24件服装所用时间与甲加工20件服装所用时间相同。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甲每天加工服装多少件,可得方程:

2.一个两位数的各位数字是4,如果把各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比值是。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可得方程:

3.某校学生到距离学校15km的山坡上植树,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出发40min后,另一部分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全体学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的3倍。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自行车的速度为xkm/h,可得方程:

(二)探索活动:

1.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些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结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3.如何解分式方程=?

解:这个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x(x+1),

可以得到一元一次方程:20(x+1)=24x

解这个方程,得

x=5

为了判断x=5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我们把x=5代入原方程:

左边==4,右边==4,左边=右边。

x=5是原方程的解。

说明: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先去分母(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把不熟悉的分式方程转化为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三、例题教学:

例1.解方程:-=0

板书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过程及完整的书写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得

3(x-2)-2x=0

解这个方程,得

x=6

把x=6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0,左边=右边。

x=6是原方程的解。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式中,分式方程是()

A.B.C.D.

2.分式方程解的情况是()

A.有解,B.有解C.有解,D.无解

3.解下列方程:

4.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并求解。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 点: 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 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 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 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 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 总结法则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 教科书 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第三十四学时:14.2.1 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 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 (2)998×1002

导入新课: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碟di7拇m(舀y3o笋s(n丘qi峻(j)n)不读(z)n)。

矗(ch))是翘舌音。

丘(qi仑、瑶、潘、碟、峻的字形。

仑()瑶()潘()碟()峻()丘()

仓()摇()翻()蝶()俊()兵()

②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拇字。

母亲的母字左边加上扌就是拇指的拇字。

③按字的间架结构记忆矗字。

矗是品字形结构,三个直字合在一起就是矗立的矗字。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亩、舀、笋三个字的字形。

亩字亠下面是个田字。

舀字爫下面是个臼。

笋字上面是⺮头,下面是个尹字。

(4)用查字典的方法来了解字义及词义。

(5)解释下列词语的词义。

昆仑山:我国著名山脉,在新疆、西藏和青海省境内。

神奇:非常奇妙、奇怪。

铺展:铺开向四外伸展。

惊奇:觉得奇怪。

丘陵:连绵成片的小山。

石笋:石灰岩洞中直立的像笋的物体,常与下垂的钟乳石上下相对,是由洞顶滴下的水滴中所含的碳酸钙沉淀堆积而成的。

险峻:山势高而险。

矗立:高耸地立着。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

细腻:精细光滑。

折射:光线或声波在两种物质的接触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后,进入第二种物质。如光线从空气中进入水中,方向发生改变。

瑰丽:异常美丽。

(6)读下列词语。

瑶池菜碟险峻折射茂盛丘陵石笋矗立神奇灿烂昆仑山腾云驾雾

(三)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讲五彩池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

第2自然段:讲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和形状。

第3自然段:讲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第4自然段:讲五彩池里的水会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注意:在概括自然段、结构段段义的时候,不要使用疑问句式。

(2)思考:哪几个位置相邻的自然段的意思相近,可以归并为一段?给课文分段。分段结果是: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至4自然段;第三段是第5自然段。

(3)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

第一段:讲五彩池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

第二段:讲五彩池的形状、颜色和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第三段:肯定五彩池就在人间。

说明: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是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下一阶段要进行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了。所以这里只要求想想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这是归纳段落大意训练的渗透,因此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大体上能够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像归纳段意那样规范、简练。要求说出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一定要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

(1)小时候,奶奶给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

(2)奶奶讲的这个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我把奶奶讲的这个神话传说,当成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瑶池边去看看。)

(3)神奇的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

(4)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有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教师应在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等方面加强指导。

(五)听写下列词语。

瑶池菜碟险峻丘陵昆仑山石笋矗立茂盛折射腾云驾雾

(六)作业。

1.形近字组词:

仑()碟()峻()疑()舀()架()

仓()蝶()陵()凝()滔()驾()

潘()遥()

翻()摇()

番()瑶()

2.选择在本课中应读的音节。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5.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课文第2至5自然段;解决课后思考?练习中的有关问题;理解重点词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二)解决课后思考?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五彩池的形状、颜色和显示不同颜色的原因。)

2.按照给出的层意给第二段分层。

第一层:写的是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

第二层:写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第三层:写五彩池里的水会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3.学习第一层(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五彩池水池的数量怎样?(多)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无数。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水池很多,不可计数。)

②五彩池水池是什么形状的?(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下面的句子)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想象句子描绘的景象。让学生领会把什么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句子中先把金黄色的池边比作一圈圈的彩带;后来又把不同形状的水也比作葫芦、镰刀、盘子、莲花。后面的省略号表示水池的形状还有很多种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水池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美丽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学生想象水池的形状。教师可以将句子描绘的景象绘制成挂图或投影片出示给学生看;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从水池的大小、深浅、不同的形状三方面来回答水池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找出描写水池大小、深浅的句子,读一读。

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方法,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池形状的奇异。)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试背第2自然段。

4.学习第二层(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五彩池池水有什么特点?(颜色不同,令人惊奇。使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呢?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说明水源相同。按照常理池水颜色应该相同,但是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甚至一池水里也有几种颜色,上下、左右各不相同。一旦把水从池中舀出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

这是本文描述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多读来加深理解。

(2)池水都有哪些颜色?(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

(3)默读第3自然段,体会五彩池池水的神奇。

5.学习第三层(课文第4自然段)。

(1)齐读,思考:五彩池里的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2)讲解原因之一:地质结构特点。

①出示句子。

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②反复读句子,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底石笋的形态各异。

③讲解: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这就相当于我们日常使用的镜子,背面涂(镀)抹的那一层水银,使反光效果增强。

(3)讲解原因之二:阳光照射。

作者是在夏季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来游览五彩池的。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

(4)讲解原因之三:

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5)提问:课文哪几句话是讲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的?找出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也是本文描述的一个重点,学生要多读多思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6)齐读第三层,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②原来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增加了我的见闻的可信程度,与课文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齐读本段。

四)齐读全文思考:

1.五彩池有什么神奇之处?(五彩池的数量多,大大小小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五彩池的形态各异,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盘子,有的像莲花;大小、深浅对比强烈鲜明;池水显出多种不同的颜色,色彩瑰丽。)

2.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神话传说中的瑶池,人们是见不到的,而四川松潘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则是人们可以亲眼见到的。开头奶奶讲的神话故事,只是人间的五彩池的陪衬,现实中的五彩池比天上的瑶池更美。

(五)解答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学生中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如果有同学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摘录课文中出现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金黄色、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3.预习第12课。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1.1不等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

(4)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即。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100,

即>100

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圆的面积为,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圆的面积为,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不论怎样改变l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人离开的速度为4m/s,导火线的长度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则5+3x>240。

(2)人离开10m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让学生填写[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二、例题讲解

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3).

【分析】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分母不能为零;②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三、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8~129页练习.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学会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

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解方程(学生板演)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学生的板演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检验:将所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若最简公分母为0,则为增根,必须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2、范例讲解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评)

例1:解方程例2:解方程例3:解方程讲评时强调:

1、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先将各分母因式分解)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P1471t,2t、

课堂小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4.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以芦笛为主线,展开教学。

2.以读为主,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海浪的声音、芦笛的声音、暴风雨的声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体会笛声的特点。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出示课件: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想听吗?课件播放。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听爷爷吹芦笛的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大家一起《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揣摩到的写作目的,并读出体现写作目的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边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归纳笛声的特点:悠扬、清脆、神奇

3、以芦笛为线索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五、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过度: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

2、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次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不是,是想象的)你从哪知道的?(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谁来读一读。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板书:美丽)

②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齐读。

③引读:更有趣的是??

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板书:向往)(如果你是强强,你会怎么想?)

④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六、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抄背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研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3.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并指名背诵第一段。

2.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第二次,第三次芦笛声给小主人公强强带来了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第二次芦笛声

1.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芦笛声。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板书:柔和温润)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小节。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

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三次芦笛声

师述: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棒!你说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板书:狂怒)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

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读的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

⑤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板书:恐惧)(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

④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急了、恐惧、)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

放动画。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齐读7---10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对,是爷爷的芦笛!啊,爷爷的芦笛!

指导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板书:勇敢)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②、在这狂风怒潮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

③、此时此刻,他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④、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怎么来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句子来说。

⑤、引导朗读体会。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给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爷爷的笛声---------------------------------------------------

7、交流。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小结。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领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四、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2、摘抄你喜欢的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背被一背。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教学重点

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分式的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

讨论交流本章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反思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实物投影仪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5A)

第二张:例题分析,(记作§3.5B)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回顾本章的知识.

出示投影片(§3.5A)

问题串:

1.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决,请举一例.

2.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运算法则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如何解分式方程?它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可针对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可参与于学生的讨论中,注意扫除他们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例如(用实物投影)

某人在外面晨练,有m分钟,他每分钟走a米;有n分钟,他每分钟跑b米.求此人晨练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生]我们组来回答此问题,此人晨练时平均每分钟行米.

我们组也举出一个例子:长方形的面积为8m2,长为pm,宽为____________m.

[生]应为m.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有特色,谁还能举.

[生]如果某商品降价x%后的售价为a元,那么该商品的原价为多少元?

[生]原价为元.……

[师]都是分式.分式有什么特点?和整式有何区别?

[生]整式A除以整式B,可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则称是分式.而整式分母中不含字母.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用分式方程来解决.例如(用实物投影仪)

某车间加工1200个零件后,采用了新工艺,工效是原来的1.5倍,这样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就少用10h,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设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x个,1.5x个,根据题意,得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一个运动场要修两块长方形草坪,第一块草坪的长是10米,宽是米,第二块草坪的长是20米,宽也是米。你能告诉运动场的负责人要准备多少面积的草皮吗?

2)看来二次根式有的`能合并,有的不能合并,通过对以上几个题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二次根式能合并,什么样的不能合并吗?

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练习1指出下列每组的二次根式中,哪些是可以合并的二次根式?(字母均为正数)

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这个运动场要准备(10+20)平方米的草皮。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课题并说明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该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或已有经验来分组讨论、交流,看看+到底等于什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验证:

①设=,类比合并同类项或面积法;

学生观察并归纳: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能合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先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判断。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能进行个数估测,培养学生的数感。

2、会以十作为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会数100以内的数,并初步能正确读写。

3、初步学习10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会在位值表中正确地填写。

4、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同时感悟数学的简洁美,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十个十个地数100以内的数,并在位值表上表示。

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十个十个地数》这一内容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的延续和拓展,要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数位表及它们的读写法。同时是整个单元学习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需要让学生通过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使学生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教材内容孕伏了“束”这一个数学概念,在这里就是“十个一捆”,在位值上就是“逢十进一”。十个一束的捆扎原则为较大的数目进行计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策略,让学生知道在几十的基础上逐个添上几个一,就是几十几,从而认识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计数过程中,结合教具与学具分析数的组成,从而使学生认识数位,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使他们知道,同一个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表示不同的数。

概念学习对特别是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而动手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因此设计了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的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积极自主探索,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学得更深刻,同时能力得到培养。在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拓展,这样也进一步地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要,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学生实际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数由于数字较小,学生感知起来比较容易,并在生活中用到这些数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100以内的数较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并不常用到。部分学生已经会数100以内的数,但相当学生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起点的学生。

一年级是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根据一年级学生模仿力、求知欲、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感知,学得更深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介绍刻痕记数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羊群图

①估一估羊群的只数

②数一数羊的只数。

③比较哪种数法最方便,为什么?

2、揭题

3、用十个一圈的方法来数,

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和6个一是26。

4、写数、认识位值表

5、读数

6、知道十位和个位上数的意义和两位数的组成。

三、巩固练习

1、会10个一捆数小棒,会在位值表上写数,并联系实物说出两位数的组成。

2、圈一圈,数一数,写一写。

四、拓展新知

说出25、37、48等数的组成和每一位上数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1)

一、教学任务分析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 ,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做一做;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复习提 问:勾股定理的语言表述以及几何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温习旧知识,规范语言及数学表达,体现

数学的 严谨性和规范性。《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情景2: 脑筋急转弯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是3和4,第三边是多少?

设计意图:既灵活考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考察学生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

情景3:课本引例(蚂蚁怎样走最近)

设计意图:从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入,学生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结合问题逆向思考,或是回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由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逐步变为长方体表面的距离最短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条件稍做改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拓展学生视野,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将圆柱问题变为正方体长方体问题,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处长方体问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类讨论思想。

第四环节:议一议

内容: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设计意图:

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正确合理选择数学模型,感受由数到形的转化,利用允许的工具灵活处理问题、

第五环节:方程与勾股定理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 少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会运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

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七环作业设计:

第一道题难度较小,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第二道题有较大难度,可以交流讨论完成。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2)

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变化的鱼》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本册第三章学习了图形变换的平移和旋转,本章第一、二两节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如何在坐标系内确定一个点,本节内容就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平台,在经历图形的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该课时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是一个转折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相似、位似、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这一节内容,将向学生明确提出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课堂主动性不够。对于本节,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及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节内容也不是两种知识的简单叠加,由于二者的综合,加大了知识的深度,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节的内容实际来进行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拉伸、压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点与坐标一一对应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归纳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内在关系。

难点:坐标变化和图形拉伸、压缩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艺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

(1)情景式教学法: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式教学法:将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学法确定为:

(1)探究学习法。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过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拓展”。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动画,在动画和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时,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探识欲望

新课导入课件中直接演示作图过程:在坐标系中标出以下点:(0,0)(5,4)(3,0)(5,1)(5,—1)(3,0)(4,2),(0,0),并顺次连接。

问题:所作图形象什么?

通过多媒体,在坐标系中拖动一条可以随意移动的直线鱼,让学生观察,在这条鱼移动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作任何说明。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去作图:让鱼向右移动3个单位。

作出图形,比较所作图形是否和所得结论吻合。

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和前后两条鱼的变化过程。开门见山的直接作图,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问题引入。

探索新知想一想议一议

一、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直接说出:当向左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向上或向下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验证学生的答案。

二、针对一般情况,当坐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图形横向平移或纵向平移?

由前面的作图和演示,学生已经知道:要让鱼移动,必须改变图形的坐标。再次在坐标系中拖动那条可以随意移动的鱼,让学生在已有一定认知之后再来仔细观察,思考,总结更全面的规律。

综合学生的结论,引导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增加时,图形向右平移;纵当坐标不变,横坐标减少时,图形向左平移。横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

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增加时,图形向上平移;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少时,图形向下平移。纵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把整个探索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等过程得出结论,既能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和解决数学的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举一反三想一想议一议并回答

1、对于前面的结论,反过来是否成立?

让学生仔细对照所作图形,充分思考,鼓励他们去讨论。

2、观察以下图形,蓝、黑鱼是在红鱼的基础上怎样变化而来的,坐标发生怎样的变化?(1红,2蓝,3黑)

(1)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平移4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平移6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6。

(2)第二条是第一条向上平移4单位得到,纵坐标增加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纵坐标减少5。

(3)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平移5个单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5纵坐标增加3;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3纵坐标减少4。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了当纵坐标或横坐标改变时,图形将纵向或横向平移,在此基础上来让学生自己得出当图形改变时点的坐标改变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利用扩散思维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触类旁通大胆猜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鱼的横、纵坐标增加或减少时,鱼就能左右游动或是上下游动。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当坐标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关系时,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由学生猜测讨论,并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本组的结论。

在学生都有自己结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图:

作图验证按以下要求作图:在第一条鱼的基础上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作完图形和周围同学比较是否一样;所得图形和猜测所得结论是否吻合。

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依次说出以下几种情况的结论:

当(1)横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2)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3)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讨论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图形平移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阐述,最后集合学生结论总结规律:

规律:当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n>1)(或缩小为原来的)时,图形被横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当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或缩小为原来的)时,图形被纵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拓展思考:当(1)横、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2)横、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部分的设计,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大胆猜测——小心验证——合理求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巩固拓展归纳巩固:

引领学生学生复习图形平移,图形拉伸、压缩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

课外思考

图中红、蓝色的鱼与黑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鱼可以看作黑色的鱼如何变化而来的?图中红色的鱼与蓝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将红色的鱼通过适当的变化得到蓝色的鱼吗?请写出具体变化过程。

课堂内外的延伸

课外拓展:

课本P165第3题

七、评价与反思

1、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猜测、分组讨论、动手作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索图形变换和坐标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交流讨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去找到数学的美,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形象生动的一面。

4、存在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图形相似的学习,对于图形的拉伸和压缩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解决办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积极动手去验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3)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直线y=x+1与双曲线y= 的交点的个数为 ( )

3.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是_______,该函数图像在第_______象限.

4.已知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经过点(1,-2),则这个函数的表达式是_______.

5.已知双曲线y= 经过点(-1,2),那么k的值等于_______.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y= (2)y=-

7.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经过点(-2,3),则k的值为 ( )

A.6 B.-6 C. D.-

A.y=- B.y=-

C.y=- D.y=-

10.函数y=- 的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乘积是_______.

11.已知点P为函数y= 图像上一点,且P到原点的距离为2,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__个

13.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经过点(-2,4),求它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图像分布在哪几个象限?

14.设某一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8 cm2,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x(cm),y(cm).

(1)写出y(cm)与x( cm)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该函数的图像;

(3)根据图像,求解:①当x=4 cm时,y的值;②x等于多少时,该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B 2.C 3.双曲线 二、四 4.y=- 5.-3 6.略

7.C 8.C 9.D 10.-5 11.4 12.略 13.y=- 图像略 分布在二、四象限 14.(1)y= (2)略 (3)①y=9 ② x=6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精选1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一、完成下列的《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图:

《数的整除》知识网络图

数的整除

约数

除尽与整除按约数的

的关系个数分最大约数()倍数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

最小约数()

公约数约数的个数

()()()()()

最大倍数()()

最小倍数()

()倍数的个数()

()分解质因数

二、填空:

1、在自然数范围内,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自然数是()。

2、在小于20的自然数中,奇数有(),偶数有();质数有(),合数有(),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是();3的倍数有(),含有约数5的数有()。

3、在13和52两个数里()能被()整除,()是()的约数,()是()的倍数。

4、在104,10020,103,12.50.5,286,12111这些算式中,整除的算式有(),除尽的算式有()。

5、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4,这个数的约数有()。

6、在1、23、4、5、15、45、65、90、270中,()是45的约数,()是15的倍数,()是()和()公约数,()是()和()的公倍数。

7、在39、47、51、63、71、147、105、211、252中,素数有(),合数有()。

8、42的约数有(),这些约数中,()是素数,()是合数。42的质因数有()。

9、一个合数的质因数含有10以内所有的奇数,这个合数最小是()。

10、能被3和5同时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是2的约数,又是3的倍数,还能被5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11、在1至10之间的十个数中,()和()两个数既是合数又是互质数;()和()两个数既是质数又是互质数;()和()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它们都成互质关系。

12、20以内的三个最大质数的和是三个最小质数的和的()倍。

13、一个两位数,它能被3整除,又是5的倍数,而且个位上是0,这个数最小是()。

14、用5、7、8、0拼成一个四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使它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

15、一个三位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而且个位、十位上相同,这个三位数最大是()。

16、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7,这三个奇数从大到小是()、()、()。

17、一个三位数,百位上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十位上是最大的奇数,这个数又是2和3的倍数,这个三位数是()或()。

18、0、2、5、8四个数字组成的四位数中,能同时被3和5整除的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19、一个能被2和3整除的四位数,它的千位上的数是奇数又是合数,它的百位上的数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它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个位上的数是()。

20、两个奇数,它们的差是合数,它们的和既是11的倍数,又是50以内的偶数。写出符合上面条件的三组数:()和(),()和(),()和()。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根据量、度量单位(基准量)与量数的基本关系:

量=度量单位(基准量)量数。

我们已经知道:当a、b是自然数,且b0时,除法算式ab表示两种意义:

⑴由量基准量(度量单位)=量数,可知:ab可以表示a是b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时a与b表示两个量。

⑵由量量数=基准量(度量单位),可知:ab可以表示什么数的b倍等于a,或者把a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这时a表示一个量,b表示量数(用所求的量去度量a所得的结果)。

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除法算式ab,究竟表示上述两种意义中的哪一种,必须结合具体情景才能来确定。

当a、b为分数时,除法算式ab仍然具有上述两种意义,但必须探索它的算法。分数除法的算法分两种情形来探索:一是除数是整数的情形;二是除数是分数的情形。

一、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

下图(图1)是一个长方形,把它的涂色部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图1

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分数墻上直接看出这个结果。

但是,我们还需要探索,从算式2怎么算出结果呢?

算法1:2==。

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分母不变,所得的分数就是原来的一半。

算法2:因为的一半等于的,所以,

2==。

比较上面两种算法,算法1有局限性,它转化为两个整数的除法运算,可是在整数范围除法并非总能实施,畅通无阻。

如果图1中的涂色部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算式:3=?

上面的算法1就行不通了,算法2行得通。

因为3=的,所以,

3==。图2

图2中的斜线部分是长方形的,也验证了上面的算法是正确的。

从以上的探索结果,可以产生一个猜想: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有待检验。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还有另一条重要途径。

在探索分数乘法意义的时候,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

量=度量单位量数

从这个基本关系可以引伸出两个变式:

量量数=度量单位,

或量度量单位=量数。

因此,对于除法算式3=?的意义,可以作这样解释:用什么数为度量单位去度量时,量数是3?于是便有下面的代数解法:

设3=x,

可得,3x=,

x=,

x=。

即3=。

在图2中,用斜线部分(即)为度量单位去度量涂色部分(即)时,量数的确是3。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代数的方法与图形的直观相互印证,和谐统一。

代数在解法的过程中,注意到3=x和x=,

得3=。

这也验证了一个数学事实:除以一个自然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

这个探索其实不必再从具体情景或实际操作入手。

因为前面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的时候,已经获得了重要的数学事实:除以一个自然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因此,可以类比,得到猜想:除以一个分数是否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

验证这个猜想,除了教材提供的方法外,还有其他途径。

途径1:用代数方法检验。

计算:8=?

设8=x,

可得,x=8,

x=8,

x=12。

注意到8=x和x=8,即8=8。

途径2: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8=8(1)

=8根据倒数关系:=1

=12。

因此,无论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分数除法只有如下法则:

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这个法则也告诉我们,倒数概念的重要性:有了倒数,乘法和除法两种不同的运算可以统一为乘法运算。

(20xx年10月2日,写于福州,修改于20xx年2月26日)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法则,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计算。

提高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三、应用题练习

四、讲解思考题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四则计算,还学习了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以及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练习这一内容。

1、口算

练习十一第6题

问:分数加、减法要怎样计算?分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分数除法要怎样计算?

2、混合运算练习

分组完成练习十一的前6题四人板演

3、简便计算练习

分三组完成六人板演集体订正

1、练习十一第9题

问:这道题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好?

2、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计算。

1、让学生观察一组算式

181=1892=1863=18

4.54=18

问:这一组算式的每一题,什么不变,什么有变化?各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2、教学思考题

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和同桌说说吧。

完成练习十一7、8中你刚才没有做的其余题目。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高潮是思考题的探讨,同学们热情高涨,也说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课堂效果较好!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已学过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

3、使学生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每一道应用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做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三步式题里,有加(或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什么?有括号时应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后,做第1题。教师再在黑板上补充两道题:

(254-195)(1089)

41(115-128)

巡视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复习文字题

整理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每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数与哪个数进行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教师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把题意读懂,再按照题意列式。做完后,教师把第(2)题改成48减去23,再乘14,积是多少?并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列式?它跟第(2)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名回答。

三、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做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教师让学生按照第(1)的题意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

教师提出:将有120双鞋和5个货架作为已知条件,将第(1)题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做题时,教师注意他们改编应用题的情况,有的改编成每个货架有几层?,有的改编成货架每层放几双鞋?。做完后,教师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六第1题的左边三道题。

教师巡视时,及时纠正错误,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六第2题的第(1)、(2)题。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根据最后要求的是什么,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再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

教师先让学生看左面的题目,说明这是一种练习形式。让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有部分学生还不清楚,教师可以说明。

30060

表示30060=5,在空格内填上5。再继续依次运算,把最后的结果填在最下面的空格内。教师巡视时,注意检查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对于右面的题,教师说明这是模拟计算机程序框图的形式(真正的程序框图是用代数形式表述的),用文字方式表述四则混合运算的逻辑顺序。做题时,只要按照框图里所说的一步一步写出来,就可以算出结果,并要求学生写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学生如何处理两个积的差。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巡视时,要注意观察学生列综合算式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要学生说明每题两种综合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每步计算的含义。

五、作业

1、练习二十六第1题中右面的3道小题。

2、练习二十六第2题的第(3)小题。

3、第115页第3题,将有120双鞋和每个货架有4层做为已知条件,按照第3题第(1)小题的题意,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教材分析

分数乘分数,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意义非常重要,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重要基础,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不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又是本单元的难点。因此教材还是借助于画格涂色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归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例4教学在乘的过程中的简捷的书写格式。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学生可能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会有一些困难,教师需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4:工人叔叔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画、涂)理解要求小时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列式:

进一步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活动二: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教师提出:小时粉刷多少呢?

再一次动手折、画、涂,来理解小时粉刷多少.并写出计算的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全班同学进行观察,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即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分母。

2、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

让学生独立试做。

集体订正,说怎样计算更简便?

教师强调: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教师: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强调分数乘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活动三:巩固练习。

1、完成11页中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中部分练习题。

活动四:质疑总结。(略)

板书: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观点。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出示:我们六(5)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办法对六(5)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

师选择: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

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师:请同学口头列式。

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板书:2321

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123

师:从同学们对六(5)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比差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我们把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这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叫做--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的意义

⑴指⑶师:2321,是谁和谁比?

师述:用新的数学比较方法说,求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又可以说成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1(板书)。

扶放启发:请同学想一想,仿上例(指2123)那么2123又可以怎么说呢?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1比23(板书)

⑵说一说:①苹果有4个,梨有5个。苹果和梨的关系怎么说?

②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男生4人。(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⑶师: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同类量:师可结合上例简单说明]

师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问:①求汽车的速度怎样计算?

1002=50(千米)(板书)

②(指1002)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呢?

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板书)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多少千米)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⑷学生举例

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⑸总结

①思考、讨论: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②指导学生看书

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定义的?指名说一说答案,然后齐读。(划出两数相除点上着重号)2、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⑴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47页第一个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⑵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①比的读写法

指23比21;21比23;100比2,问:还可以怎么写?(学生练习)。怎么读?(齐读)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

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③比值。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9)

学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具体的计算可能会比较难。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2、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44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1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11米呢?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米)。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想法:此块内容教材不作要求,但我想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学生解决书本笑笑和陶气所走过的路程问题。

解:⑴圆的周长C=2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2米,即31.7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米。

⑶(31.7+1.2)-31.7

=31.7+1.2-31.7

=1.2

3.770米

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

板书:

起跑线

教学反思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的位置到底是怎样设置出来的呢?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现实。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0)

单元编写意图:

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年级时,结合实例观察,学生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上设计图案。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下册)

●图形的变换(四年级上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图形的变换

●图案设计

●数学欣赏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点:

一是要能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经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二是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评价时,应注意选择的基本图形不要太复杂,变换过程应在方格纸上进行。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1)

⊙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预设

生1:我们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生2:我们还学过圆和圆环。

(学生边说教师边把相应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关于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回顾与整理

1.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预设

生1: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生2: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结合学生的回答,有序地画出相关的'平面图形,为构建知识网络做准备。

(2)如何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个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①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用字母表示为C=2(a+b)。

②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为S=ab。

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用字母表示为C=4a;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为S=a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2)

学材分析

单元练习、评析

学情分析

学生复习和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5、测试

6、评析

3、总结

学生答题。

学生分析。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好

教学心得体会:分析时不能面面具到,应有侧重点。

单元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题观察物体第1课时(总第60课时)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从上面、左侧面和正面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能辨认相应的视图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学具盒、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活动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取出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根据78页上的立体图形,将它摆出来,看看哪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好。

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

1、师:大家都摆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你们桌面上的立体图形。告诉老师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活动:分组摆出两个立体图形,进行观察,交流(教师活动: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从不同面看到的视图。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获得相应的结论。)如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3.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同?(评价方式: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及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重点。对于空间观念较薄弱的学生,要注意他们的拼摆过程,以及积极参与操作的的程度多给予关注)

三.练习巩固1、试一试如果要从上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如果从侧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教法: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体会不同的摆法,丰富自己的经验。这个题目比较开放,对于空间观念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借助想象和推理解决问题。在通过全体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2、想想做做组织学生利用在操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

校对

六年级

强化练习

讨论

教学反思

由于在教学中,教师进行了实物演示所以学生作业完成的教好。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3)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4)

学情分析

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学习目标

11、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条形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

利用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学生实践活动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

5.做P63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2.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三.实践性练习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四.作业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体重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

(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智慧大冲关

师: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

【设计意图:课堂上我不再把学生划分为几类,而是准备了几关练习题,让学生们各尽其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尝到冲关的胜利和喜悦。】

第一关: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5:320:40.3:0.4=3:4a:b=1:2

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6∶1.8和0.5∶0.2540∶80和1/2∶1/4

18:12和30:20

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

生1: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生3: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

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设计意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本课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提高。所以我把这一知识点设计成第一关。A类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BC类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多种方法。】

第二关: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

X∶6.5=6∶45∶8=X∶16

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

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

【设计意图:解比例是相对较为容易的练习题,设在第二关,是为了让后进生也能冲过此关,享受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第三关: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

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

生1:我的比例是1:2=4:8因为比1:2的前后项同时乘4等于4:8

生2:我的比例也是1:2=4:8,因为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都是8

生3:我的比例也是1:2=4:8,因为1:2=,4:8=

师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

师: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①b缩小到原来的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④c缩小到原来的

【设计意图:稍微进行知识拓展,适当增加难度,为较有能力的同学设计。让他们翘翘脚才能获取知识的果实。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同时这里提供的四个数,每两个数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有意地降低了一些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写一些,尝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关: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1、根据46=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

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不做统一的讲解。

师: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

【设计意图: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早早学完后就无所事事。设计较难的一关,开发他们的思维,并让他们养成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总结:

师:同桌俩互相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桌互说后,师随意挑选多个同学说出他们在这一节课的收获)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致父亲的一封信作文

致父亲一封信作文 致父亲作文 02-11

保护动物作文六年级(汇总6篇)

保护动物作文六年级 动物作文六年级 05-29

发给母亲节的说说200句

发给母亲节说说 02-11

2024小学运动会加油稿汇集九篇

小学运动会加油稿 02-11

2024一周工作总结(合集11篇)

周工作总结 02-11

拿破仑成功的名言英文58条

拿破仑成功的名言英文 拿破仑成功的名言 02-11

元宵节作文小学六年级10篇

元宵节作文小学六年级 02-01

红领巾真好的教案10篇

红领巾真好教案 红领巾教案 02-11

教师工作总结(集合七篇)

教师工作总结 02-11

作文走题检讨书范本

作文检讨书 02-11

落花情作文通用12篇

落花作文 02-11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