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二年级课件

二年级上课件 篇1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鼓励提问

1、出示课题:画风

2、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3、谈话: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3位小朋友和我们共同学习,看看他们是谁?认识一下吧。

2、贴头像,认读名字

chén dān zhào xiǎo yì sòng táo

陈 丹 赵 小 艺 宋 涛

(1)指名领读,齐读。

(2)去掉拼音读。

(3)择出生字读生字卡片。

齐读开火车读

3、谈话:这三位小朋友我们认识了,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们大家一起去看一看。

提问:读课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4、自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画出来,请教你的小伙伴。

5、出示课文中生词:

宋涛 陈丹 赵小艺 显得更美了

旗杆 风车 呼呼的转 斜斜的雨丝

(1)指名读

(2)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3)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刚上课时大家提的那些问题。

2、出示投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风是什么样子的?

(3)小朋友们是怎样画风的呢?

3、小组内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

5、欣赏画,说一说:图中有风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1、提问:你喜欢这三位小朋友吗?为什么?最喜欢哪个?

2、激趣:那你想不想演演他们呢?一个好演员必须台词过关。

出示投影:

宋涛说:谁能画风?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3、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好这几句话?

4、指名读对话。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予评价。

5、组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6、指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五、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艺丝

2、观察生字,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3、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4、学生自己练写。(每字写一遍)

六、拓展练习

1、提问:除了这三个小朋友的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画风吗?

2、学生自由发言,对于有创新的想法给予鼓励。

3、学生动手画风。

4、展示学生作品。

二年级上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想象“假如我是巨人”的故事,运用大小对比的表现手法创作作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进行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联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夸张手法创作比例悬殊的生动画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绘画中敢于冲破常规体验无穷乐趣,激发学习美术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难点: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大小对比关系。

四、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教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巨人变变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把画面中的普通人变成和巨人一样高大? 课件演示变巨人的小魔术。

请你说说:同一个任务是怎样变成巨人的呢?生:小组讨论学生思考,在人物旁边添加非常小的人物形象就可以是原来的人物变大、变威武。

板书示课题《假如我是巨人》。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二、欣赏故事

故事介绍:师:你读过《格列夫游记》吗?它把一个神奇、有趣的大人国小人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

2、向学生介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并播放视频 1.师:其实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欣赏故事)

a、格列佛刚来到小人国的时候,小人国的人们害怕他,有的人还向他的身上放射箭。

b、但是格列佛却宽厚地原谅了他们,小人国的人们对他的做法非常感激。

C、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 不让他们航行。

2.师:你们说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勇敢、善良、爱和平、威力大……

师小结:对!格列佛是一个勇敢、善良、威力无比的巨人。

【设计意图】欣赏美术作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发现美,激发他们自由想象,大胆表现,利用大小比例悬殊的生动画面,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鼓励想象

师: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小朋友到大森林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假如你是巨人,你怎样帮助他们?

老师也带来了两位巨人朋友,看看他做了什么? 生:巨人帮小朋友过河。

生:小朋友遇到狮子,巨人帮小朋友,让小朋友不受伤。

2、假如你是巨人,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做哪些事情呢?

,我们来看看其他的巨人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师小结:看,巨人的手指头比小人还大呢!巨人和小人之间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活动,参与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发他们的联想。

四、启发构思,欣赏图片

1、欣赏图片,分析横竖构图,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的“过河”图片分析横竖构图的选择,能够让学生直观了解和正确选择横竖构图。

五、学生创编想象故事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巨人了,你还有哪些办法让我们的地球变的和平,安宁、清洁、美丽呢?你会用自己的能力帮助身边的人做点什么呢?

师: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生:如果我是巨人,我要带同学们到天空中和星星一同玩…… 生:如果我是巨人,我要帮助在战争中受难的人们重建家园…… 师:同学们想的可真丰富!

六、学生创作 ,教师巡视 (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讲得可真精彩,那能不能把你想的故事用画笔画出来呢? 生:能

师:在绘画前谁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主要人物大些画……

师:老师提醒同学们绘画时大胆想,仔细画!

我们小组分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巨人最棒,最勇敢、威力最大。

七、展示作品,评价作业

将学生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1、生评: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他画了自己变成巨人后在干什么?

是哪位同学画的?请他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2、自评:还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他画的好吗?谁来说一说他的优点?他画的哪些地方最吸引你?

3、师评:

老师觉得这张也不错,是谁画的?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审美能力与品位,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创新精神。

八、课后拓展

欣赏完这么多有创意的画,在课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作品编一则小故事,互相交流交流。

二年级上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蔬果变变

1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发展学生的塑造能力及想象力。

[智育目标]:培养学生装的合作能力。

[素质发展目标]:利用当地各种蔬菜、瓜果,制作各种动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各种蔬果进行造型。

[教学难点]:利用蔬果的形状和色彩进行设计。

教学准备

教具范例、刀、垫板、各种蔬菜、瓜果、牙签。

学生活动设计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美术。他们在生活中对蔬果、动物并不陌生,应接触过各种形状特征不同的蔬果,但是学生从没有动手用蔬果作成动物,学生也没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对本课特别感兴趣。让他们用蔬果变成小动物,全班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他们都有较好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敢于想象创作,乐于评价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小动作可爱吗?你能看出它们是些什么动物吗?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结:这些小动物都是教师用各种蔬菜、瓜果经过想象加工制作成的。今天,你们大家也一起来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变成小动物,好吗?

学生观赏范例,积极回答提问。

二、示范讲解制作方法:

1、对自己带来的蔬果先进想象,想想看适合制作什么动物。

2、师示范制作小金鱼:

(1)用梨做身子。

(2)将小西红柿用牙签插入做眼睛。

(3)胡萝卜切块做嘴。

(4)芹菜叶做尾巴。

三、组织讨论,激发思维:

1、以同桌为单位,对准备的'蔬果进行想象,讨论。

2、提问:有哪几组愿意告诉大家,你们准备用什么蔬果制作什么小动物呢?

四、学生制作:

1、要求切蔬果时要放在垫板上切,注意用刀安全。

2、团结合作,共同完成。

3、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五、赏析:

1、将学生作品放在“动物园”里,组织学生参观。

2、讨论:“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同桌两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学生观赏作品。学生热烈地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课后拓展

六、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利用蔬果、植物制作其他有趣的造型。

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是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重视;探究能力与想象能力经常被忽视。而小学生有着好动、好幻想的特点,其内心世界和情感都是极其丰富的,本案例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形式:故事游戏导入→实验创作→自我找寻方法→进入故事想象创作;营造一个宽松,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教师较灵活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是十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也是相应和相互统一的。

二年级上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和、松、虾、球”4个字。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去朗读这首小诗,并背诵课文。

3、懂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各有其家,引导学生爱护地球,善待生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4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懂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各有其家,引导学生爱护地球,善待生灵。

教具准备:

自制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和、松、虾、球”4个字。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去朗读这首小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4个生字的音、形、义;按一定的节奏去朗读这首小诗。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具准备:

自制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1、美丽的夜空挂满了亮晶晶的小星星,知道吗?这些小星星还会眨眼睛呢!不过,它只对聪明的孩子眨眼睛。(荧屏上出现夜空美景图并配有《小星星》的音乐)

2、如果哪个小朋友能读准星星上的词语,星星就会朝你眨眼睛。(屏幕上出现带拼音的词语)

3、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些字?

4、如果拼音不见了,你还认识它们吗?一起来,试试看。(荧幕上去掉所有的拼音,采用互听互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老师书空学生猜字等形式认读生字。用生字说话等形式练习)

二、形成应用、巩固生字

1、小朋友一下子记住了这么多生字朋友,有秘诀吧,把你最得意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2、小星星刚才跟我说了一句悄悄话,它希望大家能写出它们的名字,你会写吗?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和”“松”“虾”“球”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3、小朋友写字时一定要记牢,仔细观察田字格的字,描红临写,争取交上最漂亮的'答卷。

4、小朋友练习描红、临写,老师指导。

5、师向大家展示优秀作品。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眨眼睛的小星星的后面还藏者一首儿歌呢!你想读读吗?让我们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读一读。

2、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小星星对小朋友今天的表现非常满意,它可高兴啦!下节课它还要来和你们一起学习课文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去朗读这首小诗,背诵课文。

2、懂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各有其家,引导学生爱护地球,善待生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一定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小诗,并做到能背诵。

难点:懂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各有其家,引导学生爱护地球,善待生灵。

教学过程:

一、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1、(板书:有和的家)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小诗,自己读读。待会把你觉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2、你对那一句印象最深就读哪句。(荧幕上相机出现相应的诗句及画面,师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第一句引导学生结合看图联想:在半空中的树杈上,鸟妈妈在精心哺育着她的孩子们,小松鼠们也在快乐地玩耍。小树是的家;小树是的家;小树是的家。

第二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受、朗读。不光树上的小鸟和松鼠很快乐,地面上的房子里也有着快乐的精灵。是谁?引读:地面上的房子里,有的家。

第三句引导学生想象,在池塘的荷叶下还生活着一些淘气的娃娃,它们是...,小鱼和小虾在荷叶边嬉戏玩耍,多高兴呀,原来池塘和荷叶就是它们的家。

还有很多动物把自己的家给藏了起来,你不信,蹲下身子仔细瞧一瞧,说不定你会有很大的发现的。引读:地底下的泥洞里,有和的家。草丛里,有和的家。天空中有和的家。海洋中,有和的家。

3、小鸟、松鼠、小狗、小鱼、小虾、蚂蚁、兔子还有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是谁让我们能过上这种幸福快乐的生活呢?

4、地球妈妈可真是一个慈祥的好妈妈,她让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喜欢她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挑战,尝试背诵

1、地球妈妈真好,我也很想来夸夸她,让老师试试行吗?师读儿歌。

2、你也想来试试吗?

3、师生比赛朗读,共同评价。

4、学生尝试背诵。

三、句式迁移,创编儿歌

1、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课文这种句式的诗呢,不过,它们都悄悄地藏起来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找出地球妈妈精心创编的诗吗?

2、结合生活实际,指名仿句说,有和的家。

3、像这样一句句很美的句子和起来就是一首小诗呢!大家想不想作诗呀?这样吧,四人小组每人想一句,和起来作一首诗,怎么样?

4、小组合作作诗。

5、集体汇报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并这首小诗。

2、懂得地球上的一求生物都各有其家,引导学生爱护地球,善待生灵。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地球上的一求生物都各有其家,引导学生爱护地球,善待生灵。

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二、我会说

用“,有和的家。”句式说话。

三、我会读

同桌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会写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五、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二年级上课件 篇5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达尔文对科学的热爱,从而明白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1、小朋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达尔文画像)你对他有了解吗?

2、检查课前收集的有关达尔文的资料和预习情况,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你知道达尔文是怎样走进科学大门的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划分自然段。

2、交流读书感受,相机板书生字新词:大自然、观察、浪费、谈起、科学、钓鱼并认读。

3、交流:你从文中了解到达尔文小时候都喜欢做哪些事情?并相机指导朗读。

4、学到这,你想对达尔文说些什么?

5、达尔文的同学对达尔文说了些什么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回答的?(同桌分角色朗读)

6、从达尔文的话中你明白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一段。

三、开放课堂,延伸升华

1、多年以后,达尔文成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一次,他遇见了小时说他“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用的玩意上”的那个同学。你知道他们会怎样说,怎么做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故事往下编,看哪组编得最精彩。

继续用多种方式搜集有关送尔文的资料,并制成“手抄报”。

二年级上课件 篇6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生辨认各种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师:现在拿走1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

师: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图形?(稍停)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题―读题―激励)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校园情境图。

(学生反馈信息,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踢球、老师带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用剪刀修剪花木......)

师:校园里真热闹,你们能找出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角就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吗?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角。

A、生观察发现角。

B、师介绍角。

过渡: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生活中认识以一些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那些角?

3、折角。(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试着折一个角,折好了把角举起了,让大家欣赏。并指明说你是怎样折的?谁折的和他不一样?)

4、摸角。(把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感受感受。并指明说,你摸的是角的什么地方?有何感受?)

5、玩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发现了什么?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6、猜角。猜一猜哪个角大?猜一猜――演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8、画角。(课件演示――师板演示范――生试画――评价――读画角儿歌,加深画法)

9、巩固练习。(课件出示:①判断;②下图中有几个角;③有两层意思:首先,学生欣赏一组美丽建筑图片,启发引导学生角在生活中太广泛了,它无时无刻不在装扮我们的生活,只要你们用心去观察,用灵巧的小手去创造,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有关角的数学知识;其次,设计课外作业,有兴趣的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任选一题。)

三、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二年级上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二年级上课件 篇8

设计思路:

本文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天里的小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动人景象,字里行间充满对春雨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浓浓春韵的场景中,让学生轻松地感受到春雨的美;在对课文诗化语言的理解和美妙音乐似的情境体验中,领悟语文的韵味、含蕴的人文;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回归学科本能。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方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育成和个体相吻合的心理机能。

教学目标:

1.学写“铁、沟、推、脉、滑、跌、敲、密、撒、演、播、尝、乳”等13个生字,会认“淅、沥、篷、叮、沟、蹄、乳”等7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铁皮、水沟、你推我挤、叶脉、滑下来、跌下来、敲响、密密的,撒在、演奏、播种、品尝、乳汁”等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欣赏春雨、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丰富的情感,放飞想象,读写结合。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春雨的声音美和精神美;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学习作者对春雨声音、春雨唤醒春天、春雨催发种子的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迁移练习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配音朗读材料、下载的《小雨沙沙》Flash,生字词ppt)

2.搜集赞美春雨的词语、诗句。

(展示课件第二屏)。

(一)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学习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请齐读课题两遍。

(三)梳理:春天的小雨在同学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美丽、活泼,请带着欢快的语气再读课题,注意读好“滴滴滴”三个字。

(四)导语: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春天的小雨里,看看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一)(展示课件第三屏)带着思考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1.展示课件第四屏第一步,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情况,正音。

2.重点指导“滑、敲、播、乳”等字的书写。

4.请你把找到的描写下雨声音的词语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展示课件第四屏第二步:

以不同方式读屏幕上的字词,识记字形,感知词义。

(三)再读课文,思考、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及文章的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2.说一说: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春天的小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哪些内容是写雨滴洒落在大地上的情景?

教师相机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有价值的内容出示在屏幕上,有待下节课深入探讨。

三、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二)抄写两遍生字词。

二年级上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结合图片、实物理解“邮递员、打靶、一捆稻、一束麻”等词语;

2、美读诗歌、背诵课文,并在朗读中拓展说话、抒发情感;

3、补充学习儿歌,积累语言;

4、通过朗读感受诗中小朋友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美读诗歌,背诵诗歌,体验情感。

1、送小朋友一首儿歌。

淅沥沥,

沙啦啦,

小雨小雨慢慢下,

苗苗就是喜欢它。

1)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为了读起来好听,我们习惯上把“淅沥沥”读成“xī li li”,跟读;

“淅沥沥,沙啦啦,”这是下小雨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小雨在——唱歌。多好听呀,小朋友也把这首儿歌读好听了!自己再试试。指名读。

b、雨滴声再轻一点。

c、你读得真好听,我好象听到了小雨在唱歌。

5)齐读。

2、小雨,会滋润大地,会让空气更新鲜,苗苗喝了小雨滴还会慢慢长大!可有时,小雨也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儿童诗,它的题目也叫——《小雨》。

1、这首诗歌可有意思了。捧起书,自己读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听录音。让我们听听录音机里小朋友是怎样读的。

1)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助,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会读了举手。

然rán 这个翘舌音挺难读的,跟读,谁舌头最灵,也能把“然后”读准。

你知道邮递员是干什么的吗?(出示图片)你瞧,这位叔叔就是邮递员,每天上午7点、下午3点左右,邮递员也会来到我们学校送来信和报纸。

(出示解放军打靶图片)谁在打靶?说话中纠正生字的读音。

等妈妈剥完最后一束麻,

过渡:小朋友读词语读得很准,很棒,看来光读词语是难不倒大家的。林老师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发现有两行诗句读起来挺拗口的,自己练练,看谁的本领最大,也能读准。

2)这两行诗句里,这两个词语最难读,把他们读准了,整行诗句自然就读通了。跟读:一捆稻 一束麻

3)理解词语:

a、(出示实物)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根稻,现在是——一棵稻,(出示图片)那爸爸手里拿的是——一捆稻。指导读准“一捆稻”。

b、你们知道“麻”是什么吗?老师本来也想把“麻”找来给小朋友看看,可是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因为“麻”在我们这个地区比较少见。不过,麻晒干后可以做成麻绳、麻袋。你们回去可以向爸爸妈妈打听“麻绳、麻袋”是怎么样的?指导读准“一束麻”。

4)连起来读诗句。自己试,指名读。

5)像这样很长的句子,读时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师边范读边划停顿符)

6)再指名读。

等解放军打完了靶,

等小鸟飞回了窝,

下班的人也回到了家,

1)最难的两行诗句小朋友都能读准了,老师想,这几行诗句一定也难不倒大家,自己先试试。

2)指名读。

3)师划停顿符,再指名读。

[第二节]

1、到现在为止,小朋友不但会读词语,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连诗句也能读准读通了,收获可真不少。读诗歌光读通还不够,还要读美。怎样读美,听起来好听呢?小朋友放开胆子,觉得怎样读好听就怎样读!

a、诗句中间的停顿就像是歌曲里的节奏,你看,节奏是有变化的,有变化才美,你能不能也读出变化呢?

b、唱歌时,如果每个音都一样高,那这首歌就——不好听了。读诗歌就像唱歌一样的,谁再来读读。

a、如果下雨了,那会怎样呢?这位小朋友看着小雨想到了那么多,多有爱心啊!我们也可以边想边读,让同学们感觉到你的爱心。

b、朗读、评价、点拨。

如:小雨下得还不够轻,再试试。你读得这么有爱心,小雨一定已经听到了。

4、男生读,女生读。

5、配乐读。

2、自由练习。

3、指名朗读,指导:

a、小雨下得这么早、这么快,小朋友看着小雨,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b、怎么读听起来很着急,盼望小雨等一等再下。

c、雨可能会越下越大,小朋友心里越来越着急,谁能把三个“等一等”读好!

5、小组赛读。

1、让我们一起合起书,朗诵这首诗歌,如果忘了就打开课本偷偷地瞄一眼。

1、这位小朋友真有爱心,看着小雨想到了那么多人,还想到了小动物,你会想到谁呢?

引导:下雨会给哪些人、物带来不方便呢?还有谁也在外面工作、行走呢?田野、院子、马路、大街

2、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用文中句式“等 ”来说说。

轻轻地,轻轻地下。

3、谁的本领还要大,一下子能说两个。

然后,请你轻轻地,

轻轻地,轻轻地下。

4、小结:等所有在外面工作的人,忙碌的小动物干完了事,回到了家,然后请你轻轻地、轻轻地下!

1、想办法记一记字形,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3、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写2个。

二年级上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祖国领土广阔,风光秀丽,文化丰富,感受祖国的伟大。

2、初步了解中国的各方面情况,获得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美好体验。

3、在活动中体会探究的快乐,发展集体合作的意识。

我们学校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它是一座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海滨小城,又是历尽沧桑、饱含血泪的中国半部近代史的见证地。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家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祖国的山河、历史、文化、地域等情况却知之甚少。学生大部分来自部队、政府机关等职员家庭,自身素质较强,乐于探究、合作。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次活动。

1、教师准备《伟大的祖国》风光片、中国政区图、地图以及各种资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祖国自然情况、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准备图板、橡皮泥。

〖活动时间〗

播放《伟大的祖国》风光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我们共同拥有的“母亲”DD祖国。你们了解我们的母亲吗?

师:真棒,知道这么多!那么你最感兴趣、最想探究的是有关祖国的哪些方面内容?学生讨论探究内容,教师为学生归类。要研究的问题有:

我国的疆域、海域情况以及邻国;

人口、民族、风土人情、南北温差等;

祖国风光、名胜古迹;

中国的世界之最;

全国省份、省会所在地及著名城市等情况;

师:这么丰富的内容,我们一次活动不可能都了解得那么全面透彻,怎么办呢?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么你就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组成一个探究小组,来专门研究某一项内容。注意尽量不要重复。

学生自主组成探究小组,确定研究内容。

生1:我们组想探究一下祖国从古到今,共有多少个世界之最,为什么被称为文明古国。

生2:我们感兴趣的是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名胜古迹。

生3:我们想调查一下,祖国的海域及沿海岸线的邻国情况。

生4:我们小组想探究的是全国共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省会所在地及著名城市情况。

生5:我们小组想知道唐诗、宋词离我们好几千年了,为什么还那么有名气。

生8:我想通过看电视了解,因为电视里有很多节目很好,都演这些内容。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你们获取资料后,准备怎么办呢?

师:对了,整理材料时要分类,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还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生1:应搜集有用的材料,材料要跟调查内容有关系。

生2:应该有礼貌,说话文明,不然人家就讨厌你了。

师:同学们,下面就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照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整理所搜集的资料,并做好汇报的准备。小组学生一起对资料进行整理。教师分组进行指导。

生1:我们小组探究的内容,由我和小组同学共同汇报,我是主持人(边说边指地图讲)。我们伟大祖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几乎和整个欧洲一般大,大约等于40个英国、17个法国或26个日本。沿着我国内地疆界走一圈,差不多等于沿赤道绕地球转一圈,你们说祖国大不大?我国不仅有辽阔的国土,还有漫长的海岸线,从北往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陆海岸线也有1 800多千米。祖国真大呀!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有着无尽的宝藏,丰富的资源,我们长大了一定去开发。

师:你们了解得真全面,汇报的形式也非常新颖,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开眼界。

生2: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喜欢旅游,我们以旅游爱好者的身份来介绍祖国的风光。万里长城,从公元前7世纪后到公元17世纪,上下两千年,纵横一万多里,举世无双。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的.骄傲。世界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来自天上之水的黄河,九曲十八弯……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经十余省、市,全长6 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水量和水力资源丰富。沿江有许多著名风景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师:巍巍群山,滚滚江河,装点着祖国锦绣大地,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壮丽,更加妖娆。同学们,你们真让老师吃惊,你们是怎样编排、介绍得这么好的?

生2:老师,这全是我老爸的功劳,他是编辑,是他帮助我们小组设计的,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努。

生3:我们小组探究的内容是:全国有多少个省,省会的位置、名称,还有全国著名的城市。这是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的地形图(边说边举起地形模型图),我们把它送给全班同学。学生们热烈鼓掌。

生4:还有我们小组。我们小组把中国的世界之最分类放在一起,编成一本书(举起手里的小册子)。你们看,就是这本,我让我妈给咱班每个人都复印了一本。

师:你们小组想得真周到。我国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著称于世,古代文明,令人骄傲,数不胜数。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水很美,令人赞叹;物产丰富,令人欢笑;历史悠久,令人骄傲。我们自豪地对世界说:我是中国人!让我们展开理想的翅膀,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二年级上课件 篇11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老师用最美术的方法介绍自己。

教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们还有人叫我于老师,看来大家对我还是不熟悉啊。那么今天老师想要用最美术的方法介绍我自己。看,我要把自己画下来。知道我为什么把自己画这样吗?因为刚刚去了世界上最好玩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动漫城。那里住着很多很多的动漫宝宝。

——动漫宝宝

2、创设情境“动漫城”,引入本课

(1)(幻灯)引导观察课件中变成卡通形象的生活蔬果。

教师:动漫城最好玩的是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是卡通的。(出示课件图片)你瞧,连我们的屏幕都能变成动漫的。她还会说话呢,听,屏幕姐姐在说什么?(课件音频)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爱看动漫吗?

学生:

教师:大家都喜欢动漫宝宝,那么大家想不想到动漫城去做客啊?

学生:

(2)将教室屏幕幻化成卡通形象“屏幕姐姐”,由屏幕姐姐提出本堂课学习的要求。

教师:嗯。看这就是神奇的动漫城堡。(出示幻灯图片)怎么样才能去呢?你听,(课件音频)想到动漫城来,必须有个本领,把什么都变成动漫的本领。学会这个本领你就可以进入动漫城。小朋友,怎么把身边的东西变成动漫宝宝呢?好好想想。

屏幕姐姐的话听清了吗?

学生:

情境创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那么怎么把一样东西变成动漫宝宝呢?老师带来了两个神奇的宝盒。里面装着怎样把动漫画好的秘诀。有没有兴趣学?

学生:有。

二、知识传授,技法揭示

教师逐一揭示2个创作秘诀

1、揭示秘诀一:像我们一样(拟人法)

教师:哦,那么就来看第一个秘诀。当我打开这个宝箱的时候请你们大声的读出来,好不好?

学生:

学生:像我们小朋友一样

2、教学“秘诀一”后,使用“秘诀一”:

教师:怎么像我们小朋友一样?

教师:看,这是一根铅笔。怎么会变成动漫宝宝?

(加上眼睛、鼻子、嘴巴、手、脚)

教师:既然像我们人一样,那么除了会笑还会有其他很多的表情。我们一起来看下都有些什么表情吧和动作。(课件出示各种表情的梨宝宝)

教师:接下来,请三个同学上来为水果卡片画上表情。

教师点评。

3、揭示秘诀二:特别大,非常小(夸张法)

①教师:刚刚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都是没有手脚的宝宝。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关于画手脚的秘诀。

教师:从我们最熟悉的海绵宝宝身上寻找一下吧。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身体大大的,手臂小小的.。大方块的海绵好可爱啊。

教师:所以,有的特别大,有的非常小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秘诀啦。这个秘诀也被叫作夸张法。

教师:这个方面告诉我们画动漫宝宝要把它大的地方画的特别大,小的地方画的特别小。

②学生尝试

教师:现在再请三个小朋友上来,为刚刚的只有脸的动漫宝宝加上手和脚,记得要用上第二个秘诀哦。

③评价学生作品。

教师:我们的小朋友们画了三个表情,都非常的棒。连很多动漫城里的动漫宝宝也来观看了。看,有冰淇淋宝宝,棒棒糖宝宝,还有铅笔和尺子两个好朋友一起牵着手来了。

(黑板展示有冰淇淋宝宝,棒棒糖宝宝,铅笔和尺子宝宝)

1、请同学们来说说最喜欢哪个宝宝,为什么?还可以画什么?

总结:除了两个秘诀以外还可以加上一些道具和背景,这样的动漫宝宝就更生动了。

教师:老师两个秘诀说好了,现在是轮到你动手试一试的时间了。画一个动漫宝宝,带着他进入动漫城堡。在画之前,屏幕小姐有什么话要带给我们。[课件声音](小朋友们,你想成为动漫城几星级的小朋友呢?要求,如果把喜欢的物品用上秘诀变成动漫宝宝,你将成为动漫城三星级的小客人。如果能画出动漫宝宝有趣的表情和动作,你将成为四星级的客人。如果能够给一幅画添加背景,道具,你就是卡通城五星级的贵宾了。聪明的小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学生:

教师:你想做你几星级的小朋友?

学生:五星级。

三、运用知识,尝试作业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拿出你的方形的作业纸,选着一样东西,把他画成动漫宝宝。记住使用老师教的两个秘诀哦。老师给你一首歌的时间,好,【播放音乐】开始吧。

【教师走动巡回指导】

四、深入情境,作业展评:

1、卡通城展板出示,把作业贴到卡通城堡中,完善“卡通城”的情景设计。

2、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选择性讲评。

二年级上课件 篇12

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

教育内容:

学唱歌曲《小红帽》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通过表演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容。

2、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小朋友们知道些什么故事?现在请一位小朋友来告诉我们!

3、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小红帽》的故事,现在我们通过听故事,感受体验具有童话色彩故事吧!

4、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想学关于《小红帽》的歌曲吗?那我们就来学唱吧!(先弹奏一遍歌曲)

5、初听过,让学生跟着钢琴、看着歌谱,一起学唱这首歌!唱完后提问:a小红帽的蛋糕是要给谁送去的?b这首歌一共有几句?

6、现在我们请几位小朋友来表演这个故事里的情节:大灰狼、外婆、妈妈、小红帽、猎人、

7、表演得好吗?小朋友学会这首歌没有?从这首你们学到什么没有?告诉老师?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要聪明冷静的面对事情!

教师小结:在这堂课上,我们不但学习了有声有色的演唱歌曲《小红帽》,而且还运用舞蹈的方式对歌曲进行了表演,

在大家的努力下,使得歌曲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这个活泼可爱的好孩子

“小红帽”。老师希望你们也象小红帽一样,做一个好孩子!更希望你们遇到什么事情要多动动你们的小

脑袋!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吧!小朋友们下课吧!

精选阅读

2024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投影、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六一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促进交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么度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决定今天这节课带大家去体育馆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

[创设参观体育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学习,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

师:瞧!有这么多运动员在这儿参加比赛,现在想请大家给运动员试着编一个号。

课件显示:

学生同桌讨论,指名回答:12和21。

2.合作探究。

师:(课件在原基础上加一个3)如果是1、2、3三个数字呢?能编出几个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组长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汇报,将答题纸展示在投影仪上。

师:有的组摆出了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字排列组成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考虑个位上有哪些数可以与其搭配。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经历了简单的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由2个数过渡到3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3.握一握。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合作得非常好,大家真了不起!(走到优胜组旁边,伸手和优胜组的4名同学握手)向你们表示祝贺!

师:握手是我们见面时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提到握手啊,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如果组内的4名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学生进行猜测。)

师:究竟是几次呢?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根本上体现了课堂的发展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乒乓球赛。

师:这里在干什么?

(课件播放录像片段:乒乓球比赛。)

师:三个运动员每两位只打一场,他们要决出冠军需要进行几场比赛?

如果老师也参加进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2.搭配服装。

师:激烈的比赛结束了,马上就要进行颁奖典礼了,这里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同学们,获奖选手可以怎样搭配衣服呢?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独立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你想让他们穿哪套呢?你是怎么想的?

3.付钱问题。

师:为了奖励获奖运动员,组委会决定给他们买一份特别的奖品。

(课件出示奖品盒以及标价:5元。)

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5张一元,可以有几种拿法?

学生摆学具,上台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表扬。

[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识,三个层次的情境安排,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中,凸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创设了给运动员编号、搭配衣服、买奖品等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在玩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完全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这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和生活相沟通,让学生在知识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8单元“数学广角”p97例1及p97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题。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二、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给学生准备数位表格、课件等。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教法学法选择: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

办法。

一、故事引入,学习排列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喜欢)灰太狼喜欢做什么?(抓羊)

这一天,灰太狼抓走了美羊羊,把它关在了狼堡里,灰太狼为了阻止喜羊羊救美羊羊,就篡改了羊村大门的密码,以及为自己的狼堡大门设定了一个超级密码。喜羊羊为了救美羊羊,必须要过两道大门,提示:要想闯关成功,必须了解一个知识——搭配,(板书:搭配)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喜羊羊吗?

请跟喜羊羊一起进入第一关。

2、进入第一关: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

师:你能帮喜羊羊解决吗?(小组内交流想法。)

生:12,21。

师:同学们将1和2交换位置组成12和21两位数,那密码到底是哪个呢?提示:10和20之间的一个数。

生:12。

师:你们真聪明,顺利进入下一关。

3、看,超级密码在等着他去破解,写着什么?

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资料袋,三人合作,有两个人思考摆出数字,另一个人写一写。拿出里面的表格和数字,开始吧。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方法才能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②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并且个位是2揭晓答案:32。

二、实践操作,感知组合。

大门打开了,老师真为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心,老师更为小朋友开心,因为小朋友用你们聪明的头脑帮喜羊羊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老师祝贺你们(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

师:我俩握了几次?(1次)

师:我和他握,他和我握,每2人握一次手,3人共握几次手?3人小组合作。指一小组上台握手,集体交流次数。(谁和谁握?握了几次?)

三、区分排列和组合

师:数字1、2、3是3个数,小朋友握手也是3个人,为什么1、2、3能摆出6个数,而握手只能握3次呢?

师引导:组成的两位数是有序的,比如,1和2能写成12和21。而握手你和他握他和你握是一回事,没有顺序的。

四、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师:美羊羊非常感激喜羊羊,从狼堡里救出了自己。她带喜羊羊到“娱乐园”玩游戏,你们想玩吗?

游戏1:搭配衣服,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生2:我是1号和3号,1号和4号,2号和3号,2号和4号。

师:书上没序号你也学会给它们编号了,真了不起!刚才这位小朋友从衣服入手,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从裤子连,每条裤子连两件上衣。也有4种搭配方法。

游戏2:用红、黄和蓝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图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同时有一组的同学在黑板上演示。

五、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数学广角好玩吗,有趣吗,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生:真好玩,很有趣,学的很轻松。)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教学反思:

排列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益载体。我的这节课把例题、“做一做”和练习等有关排列知识有机合,以“解救美羊羊”为经线,以“地图涂色、摆数字、拍合影、握手”为纬线,构成情境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故事链,将排列问题趣味化。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思维的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了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在整节课的.时间内,同学们都表现一定的兴趣与热情,不论是在小组内摆卡片、三人互助的“照相”游戏,还是涂色搭配,同学们其实都是兴趣盎然。当他们自己解决一个个问题后,当发现自己的解答是正确时,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鼓掌、欢呼。这种场面使我真正感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在课下花力气、动脑筋、设计既能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能符合课标要求的课堂预设,在课堂上也要适当的语言、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一、学生思维层次的渐进深入思辨过程,实现了“广度”与“深度”的挖掘。第二、整堂课以生为本,降低了对话的重心,在亲历中积累“活动经验”。

第三、不足的是学生积极性还没有完全发辉出来,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60分)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1时)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观察钟面的结构后,先让学生了解了“分针走一格是1分”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读钟面的时间时强调了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几,就是几个5分,通过拨一拨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了1时=60分,个别学生读钟面上的时刻时时针的时间读错的较多,今后要强化练习。

第二课时 认识时间2----用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 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 ),是( )小时。( )分=( )时。

3、填一 填

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汇报,集体订正。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出示例3,主题图

1) 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 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 9:15 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2、按要求解答。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 看书 2:10—2:50做数学作业 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 锻炼 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四、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教学反思:利用时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说准备怎样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那个写一写、想一想,最后采用排除法推理的方式确定答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法则,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概括抽象的认识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进行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法则的探索过程和掌握并正确运用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是运算中有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相乘等多种法则,运算时正确运用运算法则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n个a

1、幂的意义:a·a·……a=an

2、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3、幂的乘方运算法则:(am)n=amn(m,n都是正整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合作学习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4×6)3=(4×6)·(4×6)·(4×6)=(4×4×4)·(6×6×6)=43×63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3)探索: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2、论证猜想

n个ab

(ab)n=ab·ab……·ab (幂的意义)

n个a n个b

=(a·a…·a)·(b·b…·b)(乘法交换律、结合律)=anbn (幂的意义)

3、分析法则

(1)积的乘方法则:

(ab)n = an·bn(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 乘方的积

上式显示:积的乘方=积中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后的积

(2)你能认出法则中“因式”这两个字的意义吗?

(3)(a+b)n=an·bn吗? (a+b)n=an+bn吗?

4、公式的拓展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说明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利用乘法结合律,把三个因式的乘方转化为两个因式积的乘方,再用积的乘方法则。另一种思路是仍用推导两个因式的积的乘方的方法:用乘方的意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阅读体验,解析例题

(1)例4:计算下列各式

1)(2b)5

2)(3x3)6

3)(-3x3y2)3

4)2 4ab 3

(2)例5: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解:V=4/3пr3

=4/3п(7×104)3

=4/3п×73×1012

≈4/3×3.14×343×1012

≈1436×1012≈1.44×1015(km3)

答:(略)

分析时注意强调运算顺序。

2、练习巩固

P109课内练习

1、下列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

2、计算:

3、填空:

4、口算

四、探索延伸

展示:不用计算器,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相信你能很快求出下列各式的结果。

(1)22×3×52

(2)24×32×53

(3)2·59×48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ab)n=anbn公式有时可以逆用。

五、归纳小结

1、提问:今天的课你有何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2、小结:幂的意义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ab)n

同底数幂的乘法则 =anbn

3、小结:有时反向运用法则也会起到简化运算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一课一练。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标记填里面。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师:观察这些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例1情境图中的素材,简单地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主观察为主,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全面、准确的概括,是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教学提示】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应注意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九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以下是趣祝福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1】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愉快渡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语言优美,适合朗读。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珍视今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教育影响。

对于《快乐的节日》这首歌,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悉,甚至能进行演唱。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学会生字,读好课文。同时,就发挥文章语文特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感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激发学生实现未来的理想和愿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以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激发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信息资料:

1.录音机及《快乐的节日》歌曲录音带

2.字词卡片、挂图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难点: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黑板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齐读课题。`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3】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故事,请听教师讲述“毛遂自荐”的故事。 2.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我们听到的是谁吗?(让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是一位同学,他也像毛遂一样,站在大家面前,说:“我选我。” 3.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说说“我”是谁?选自己做什么?为什么选自己?

二、认读生字,再读课文

1.同桌朗读课文,互相检查课前自学情况,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进行认读。

b.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

c.开展“一字之师”游戏。自己选择一个字,上台领读、组词,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d.课件出示词语,齐读。

3.检查课文初读情况,全班齐读课文。

4.老师范读。

三、写字教学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3.范写,指导重点笔画,如:(1)“青”:下边“月”的第一笔是撇不是竖。(2)“教”:右边共四笔而不是三笔。(3)“切”:第二笔是竖提,一笔写成,不是提土旁。(4)“室”:写紧凑一点儿,防止拉长。“青”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是“丨”等。

4.学生练写。巡视指导。

四、结课

布置作业——练习读课文,练习念准生字,练习正确书写生字。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2段。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文悟出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的道理,即他勤学苦练的结果。同时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教学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

(二)简介王冕:

王冕是我国古代的一位着名的诗人和画家。从小刻苦自学,晚年以卖画为生。他善画梅花,题画的梅花诗也很有名。

(三)设疑、激趣: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讲王冕小时候学画的故事。他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他是怎样画荷花的?

二、初读课文。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借助拼音,同桌互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三)自读课文,并找出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同桌可商量、讨论。

三、讲读课文。

(一)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集体评论他们读的如何。

(二)从讲读最后一段入手:

1.师:王冕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为什么?书中哪一段是写的这三个问题?

生:读第3段,然后再回答。教师板书:就像一样

2.师:谁像谁?

生:王冕画的荷花就像真的荷花。

3.师:他为什么画得这样好?

生:他天天画,不灰心。(老师马上板书:天天画,不灰心。)

4.师:什么叫不灰心?

小结:这说明王冕开始学画,也画不好,但他不怕失败,画不好继续画,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把荷花画得像真的一样美丽。

5.师:王冕学画画的条件好吗?和你们自己比一比。(请班上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谈谈。)

生:先说自己参加学习的情况,如到外边学习父母接送,要什么学习用品,家里都给买,吃穿不愁,还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王冕家里很穷,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他画画用的东西是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的,纸是找来的。

指导朗读1和3自然段。

6.师: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你知道王冕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是一个有志气,在艰苦的环境中自觉地学习,不怕艰苦,勤奋好学的孩子。

7.师: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知道了什么道理?生答: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否则就学不好。

(三)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请一位同学读第2自然段。本段共有几句话?

1.请五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并说出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实行类比的方法入境。

(1)让学生说说某种花雨后与雨前有什么不同?生说:花的叶子更绿了,花瓣更艳了,花瓣和花叶子上还有小水珠,比下雨前更美丽了。

(2)让学生看插图,说说雨后的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说:荷花更鲜艳了,花瓣荷叶

3.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

生答:雨后的荷花很美,美丽的荷花吸引着他。所以王冕想把它画下来。

4.师问:书中哪句话写王冕想要把荷花画下来?

5.教师范读第五句。让学生仿读。(要读出王冕渴望把荷花画下来的心情。)

6.指导学生背诵,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背诵。然后同桌互背互查。最后指名背诵。

7.师问:王冕学画荷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谁说说他的愿望是怎样实现的?

(说明:因此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再次重现,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师板书:勤学苦练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5】

一、说教材

《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孩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农”“致” “勃” “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感受农业技术的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教具准备]:

录音机、挂图、字卡。

三、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导入(出示巨型茄子、特长丝瓜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很有意思的图片,想看看吗?

这是什么?(生猜)像房子一样大的茄子,多有意思呀!农业科技成展中有好多这样的新产品呢!

想去看看(农业科技成就展)吗?

3.孩子们都那么充满期待,都那么感兴趣,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个词写出来了,是什么呢?打开书,读一读。

4.是个什么词?生说,师出示兴致勃勃让学生反复读,联系实际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抽读这几段中的生词(注意提示词语连读)(带拼音自读,去掉拼音抽读,齐读) 读好四字词语:

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 百花盛开

瓜果飘香 十分茁壮 科学技术

生字掌握了吗?(带拼音读—提醒易错字音—鼻音、边音、翘舌音归类读—齐读)

这些字在哪些地方见过?能组什么词?(识字途径与组词结合起来)

这些生字,你怎么记住他们?(注意识字方法及归类)

(2) 练读长句:(生练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A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4)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再读

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2)反馈学生阅读信息,抽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然后逐一用简笔画画出:

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的植物

我看到这些农业产品,不禁发出赞叹:农业的变化真大!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6】

我执教的《父亲和鸟》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课。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求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闭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利,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到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

课文最先说:“我真下兴,父亲不是猎人”。多么稚气又多么纯真,蕴含着“我”的护鸟心愿。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文本,认真地进行了学情的分析: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课题便能引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每个孩子都有质疑、解疑的追求,在朗读父子的对话,深深理解父子的对话中,孩子们不断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鸟飞,没有鸟叫,没有鸟味,父亲却知道林中有鸟?为什么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乐?为什么在最快活的时刻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为什么父亲如此了解鸟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疑问都将激励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去,同时感受人鸟的亲如一家。同时,当我走进文本时,就觉得像在温习着一个今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人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是十分调和、十分融洽。反单诵读,用心体味,就会对文本产生更多更深的感受。综开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从小学会与大自然调和相处。本课教学中我拟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开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开作探究进行指导。在分析了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法、学法先, 我例文了第一课时教学进程,并努力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

一、想象描摹,浸润心肺。

上课伊始,一曲美妙的《鸟叫》,把孩子们带入了鸟的天堂,并让孩子们说说,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课间,出示数幅群鸟图并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象鸟儿的欢快及父亲的欢乐之情;让学生想象父亲说话的神情、动作及“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的父亲是如何爱树林、爱小鸟?父亲走进树林,望着小鸟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揣摩文本,情思相融。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闭注学生的集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1、听读课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然先说说听到了什么?

2、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第一遍时,要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第二遍时,要用心感受,看看有什么新发现。自读先,教师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并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读文先的感受。

3、品读课文抓住重点句“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等句子进行品读。在教学中,采用抓重点词深入理解、想象“父亲”的神态、动作、语气及教师导语煽情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如:在体会“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一句时,我是这样例文的:

(1) 出示句子。

(2) 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3)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4) 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5) 师: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4、演读课文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孩子,练习对话。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孩子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三、积累拓展,情思飞扬。

1、交流闭于鸟类的知识及有闭描写鸟的词语和诗句。新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注重学科的整和。通过收集资料,既培养了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闭于鸟类的知识。

2、积累词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课间,在领会“小鸟和树林的快乐”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7】

一、导入(复习巩固,启发入境。)

1.出示字词,巩固认读。

2.指读课文,启发思考: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问题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促进了学生阅读。)

二、朗读(自主学习,交流感受,促进朗读。)

1.分组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书体会。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巡视,相机启发学生思考:

小朋友们要过快乐的节日,他们邀请谁来参加了?

“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课文中把“我们”比作什么?为什么?你能用“……像……”说一句话吗?

3.汇报朗读,感情指导。(可以采取男女生分读、小组读、分段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快乐”,表现快乐。

(自主选读课文,可能打破文章的顺序,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指导,引导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尊重学生的理解,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朗读训练。)

三、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1.启发学生交流背诵方法。如:看图背、抓重点词背、分段背、边唱边记等形式。

2.自由练习,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四、欣赏(听唱歌曲,升华情感体验。)

1.播放歌曲,依词唱歌。

2.听曲读文,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读文。

3.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组织读、唱、演有机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情感投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语言的美,内容的美,生活的美。)

五、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首少儿歌曲的词,语言很优美,是极适合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的,所以本课的重点便是指导朗读,在上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首歌曲的磁带,学生听着美妙的乐曲,能很快进入情景,有一些学过的学生甚至还能朗朗上口,当我问学生愿不愿意学这首歌的时候,他们脸上都是开心的表情,我觉得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去学习知识,过了五六遍后很多学生已经基本能唱下来,接着让他们读也就能读的很流利了,第一课时仍然是教学生字,我先选用了几个困难的生字让学生讲读,在第二课时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一些优美词句,特别要强调朗读的技巧。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8】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了解夏天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和朗读儿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教学难点:生字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

2、找朋友游戏。

3、观察、模仿

4、榜样示范。

五、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动物图片、小蜻蜓道具、网球拍网袋等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字音。

2、熟读儿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

3、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小小搬运工,天天运输忙,一个搬不动,大家来帮忙。(蚂蚁)

二、师:小蚂蚁听说同学们想跟它交朋友,就连忙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它还带来了几位动物小朋友。(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六种动物的图片生说名字)

师:你们在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它们,它们分别喜欢做些什么?

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三、有一位小诗人也跟你们一样仔细观察,把这些小动物们的活动写成了一首儿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识字4板题

四、初读课文

1、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示动物名称的词和生字并读三遍。

五:学习生字:

1读字音:听到你们的呼唤,小动物们纷纷从儿歌里跑了出来。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字音。重点指导蜻、蜓、展的读音。

2、记字形:师:小动物们说光会叫它们的名字还不行,要想与它们真正成为朋友,还得记住它们的名字长得是什么样子。

3、示蜻、蝴、蚂、蚁,让学生观察这四个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发现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发现这几个字右边的字的读音与这个字的读音相同。

师:是的,这几个字都是虫旁,一看到虫字旁,就会想起它们的样子,一看到另一的字,就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汉字里还有许多这样的形声字,请你再睁大眼睛观察一下今天学的其它的生字,还有哪些也是形声字?

4、同位的两名学生一组拍手读儿歌:(我们俩是好朋友,你帮我,我帮你,认识汉字新朋友。)两人一组合作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生字的任务。

5、生汇报,师出示生字卡片:蜓、蜘蛛、蚯蚓、蝌蚪。

6、猜字游戏:猜一猜蜓、蚯蚓这几个字右边的字应读什么音?

7、开展我是小小投递员活动:把小动物们的名片(即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贴到相对应的小动物的图片下面。齐读二遍。

六、学习课文并认读剩下的生字。

师:你们已经跟小动物们交上了朋友,小动物们要回家了,谁能把它们送回去(回到课文中)呢?你喜欢谁就送谁回家,(生把动物图片从黑板上取下,答对了就作为奖励带回家去。)把写这种动物的句子读一读,相机出示生字展、运、网认读

1、蜻蜓半空展翅飞。让生做动作体会展的意思,拿出准备好的蜻蜓道具演示理解,记展的字形(点拨笔画较多的字可多读几遍这也是记字的方法之一),并用展组词说话。

2、蚂蚁地上运食粮。问:看见过蚂蚁运粮食吗?是一只运吗?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出示运识记字形(提示一个字可采取多种方法来记),用运组词说话。

3、蜘蛛房前结网忙。指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张蜘蛛网,问: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网?拿出准备好的网球拍、网袋子让学生理解网。指学生在黑板上画的蜘蛛网与网的字形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记字形。

七、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些小动物为炎热的夏天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相信你们早已喜欢上它们了。

2、我们来一个儿歌朗读擂台赛,比比谁读得最棒。(朗读交流,相互促进)

3、师生共读,师问:蜻蜓哪里展翅飞?生读课文回答。

4、男女生互读并加上动作,男问:什么半空展翅飞?女生读课文回答。

八、师:课文的六句话都是以什么动物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来写的,大然中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师范说几句,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每人说一句,然后再组合在一起。附学生编写的部分儿歌供参考: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9】

《活化石》是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还有稀有鱼种中华鲟。

根据课标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在读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活化石的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巧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深切的情感体验。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活化石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兴趣。

因为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把“自主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这两种学习方法引入课堂,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思考,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

本课的教学准备,需要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下面我重点介绍第一课时的设计思路。

1.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鲜活而精彩的画面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感受神奇,产生向往之情。)

2.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的形式把看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师尊重他们的个体感受,并鼓励指导他们说较完整准确的话,激发其说话热情。)

3.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自主识字与小组合作的形式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2、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评议、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做猜字游戏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从而把枯燥的识字变成有趣的识字活动,扎实有效的进行识字教学,切实落实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的学习目标。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学生自由汇报,师相机板书: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2、你最喜欢哪种活化石,把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3、重点指导第二段“银杏树“:

①自由朗读,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②教师相机板书:珍贵小扇子长得慢

教师抓住银杏树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教师范读等不同读书方式,渗透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银杏树,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3、剩下的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小组喜欢的小节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可以齐读、男女生分读、表演朗读等多种汇报形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把握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请小朋友们把课前收集的有关活化石的资料,来和同学们交流。

(现代信息社会,学生会利用网络资源,是他们今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学习,激发他们爱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年级上课件


备课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非常关键,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进行教案和课件的撰写工作。教案和课件需要经常更新,以跟上教育领域的发展潮流。根据您的需求,小编整理了一篇题为“六年级上课件”的文章,希望能够激发您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卓越,让我们共同努力!

六年级上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

初读指导:

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朗读生字,正音。

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学习第一段:

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习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布置作业:

完成文后习题2,指导书写。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三段:

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

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对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专制者的憎恨之情。

6、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A、织女一边------一边------朗读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B、牛郎-------赶紧------一出屋门就------朗读体会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C、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根据小标题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附板书:

牛郎织女(二)

(生活美满)

☆(王母娘娘:残暴、专制)

牛郎隔河相望织女

(老牛:病死、剥皮)☆

六年级上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读通、读懂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

难点:“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话揭题,解题质疑

1、师: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将再次来品读其中的一则《学弈》。

2、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学习下棋。)知道学下什么棋?

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交流板书:谁向谁学?(或为什么学?)怎么学?学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师:(出示:全文)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看你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遇到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借助注释)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这是学习文言文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果结合注释,还弄不懂的怎么办?(可以做上记号,请教前后左右同学互相合作着解决)再不行,举手请老师帮助。

2、学生自读(5分)

3、交流:根据大家提的三个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读懂些什么?

(预设:生:有两个人拜弈秋为师学习下棋。一个人学得非常认真,一个人虽然在听,心里却想着要把天鹅射下来,结果两个人学得不一样。或,结果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指名2个学生讲讲。)

4、用自己的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能把的大意读懂了,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

5、读通句子。指名读,点评,正音。齐读。

(在点评过程中,随机解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

三、抓住重点,设疑学文。

1、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

师:刚才咱们借助注释,读懂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家找找文中也有一个问题,怎么问的?

(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

结合注释,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智力?指名读这句话,读出问的语气。

2、理解“曰:非然也。”

师:对这个问题文中也有回答,怎么答的?(出示:曰:非然也。)

分组读读一问一答句。

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习结果的不同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建议: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划一划,注一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创设情境,读文悟理

1、学生自由读文。

2、交流:

(预设:生:我觉得是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不同。)

师:请你用文中的话来证明你的观点。(出示相关语句)

3、教师随机板书:专心致志, 思援弓缴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两个人不同的表现。

5、创设情境,读文悟理

(1)师:现在,让我们透过这些古文,来到当年弈秋诲二人弈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看到的学弈的情景。(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学生可能会说,一个学生学棋非常认真,他一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盘,一心想着该如何下这一招。也有可能正在思考着弈秋刚才教过的方法。而一个学生虽然人坐在那儿,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根本不看棋盘,也没把弈秋的教导牢记在心。他可能在想,有天鹅飞过来了,拉开弓箭把天鹅给射死。……)

(2)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而却用了34个字,精练的语言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两个人学弈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

学生赏读,把握重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难怪结果会是:出示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句子填空:虽然,( )与(前一个人)一起学棋,结果却是( )不如( )。

师:结合这个句子的意思,你能把下面这个句子说完整吗?

(4)假设你就是弈秋,面对这两个学生,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呢?

学生自由表达。

6、连起来读读2、3两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两个人的态度。

师:看来,这真的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板书:态度)

难怪最后写道:引导学生再次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7、回归整体,配乐朗读全文。

师:读着读着,你是否想到了自己学习时的情景?你属于前者,还是后者?读着读着,你是否想到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类似“学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指名自由说说。

师:那就让我们也此为戒,时刻提醒自己,用心学习,用心做事。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

五、传承文化,拓展积累。

1、赏析文言文的特色

师:备课的时候,老师数了数全文的字数,作者只用了寥寥70个字,就把学下围棋这件事写得完完整整,明明白白,还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更是让每个读完这篇的人悟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或做事都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这就是文言文的高深之处,这种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传承。这也是作者的高深之处,这种简洁明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也值得我们模仿和学习。

2、走进孟子

师:知道《学弈》的作者是谁吗?孟子

简单拓展孟子的生平,以及留下的至理名言。

(出示: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很大。《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师: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则文言文之外,孟子还留下不少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至今广为流传。

出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些孟子的名句、名篇品读赏析,不仅能提升你的文学修养,更能告诉你为人处事的道理。

六年级上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一课时

课前谈话: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现在我们正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那么在你们眼中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春天是温暖的,充满着生机,春天是那么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品读诗文,享受春天

1、我们在春光里在春光里在春光里我们正享受着春天带给我们的温暖,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诗的题目叫:《享受春天》

出示:享受春天

蔚蓝的大海,

是海鸥们的乐园;

金黄色的沙漠,

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蓝得发黑的夜空,

属于星星和月亮;

绿茵茵的草地,

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我们在鲜花中读书

我们享受春天

2、自己读读这首小诗,读通顺,能读出感情最好。

3、再读课文,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一小节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交流:学生描述眼前的景色之后,读相应的句子,并指导朗读。

预设:A、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谈谈你的感受)

(1)蔚蓝色大海的美,乐园想象海鸥在大海上如何地飞翔?

(2)大海还会是谁的乐园?(鱼群,孩子们)

(3)随机指导朗读:感受海的一望无际,海鸥的快乐(指名读多人齐读)

B、金黄色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1)体会天下

(2)指名读齐读

C、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

(1)星星和月亮在夜空中干什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

(2)指导朗读:读出安静、和谐的感觉

D、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1)自由谈感受,引导: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你还想干什么?

(2)指导朗读:读出欢乐,美好,幸福的感受。

3、齐读小诗

4、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沙漠,看到了草地,也享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观带给我们的快乐、自由、幸福,这不就是春天吗?

二、研读诗文,回味苦涩

1、然而此时此刻,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孩子,他们生活在隆隆的战火中,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

2、课件演示:战争摧毁了平静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是战争让孩子们是战争让人们是战争战争打破了梦幻般的春天。

出示:诗歌1~4小节,自由读

教师引读: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使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

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使金黄色的沙漠再也不是

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使蓝得发黑的夜空再也不属于

如今散落着的地雷碎片,使绿茵茵的草地再也不会

你说,这究竟是为什么?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小节有一个共同点?(每一小节都有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请大家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自由读其中一小节诗歌,)

4、交流反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表现吧。

引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战争使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海鸥的乐园,我们不禁疑惑:

战争使绿茵茵的草地上再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为此我们悲愤:

战争使很多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我们不禁要质问:

战争使那么多人不能享受春天,不能享受快乐,我们不禁要抗议:

师:你说,这究竟是为什么?(战争,无知的人们)

5、读1-4节

6、小练笔:你也能像作者那样的用诗歌格式来写一写?

(),

本来是(),

可是(),

这究竟是为什么?

四、升华情感,祈盼和平

1、师:可恶的战争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你最希望什么?

2、是啊,这是我们四1班孩子的心声,也是全世界善良的人们的心声,让我们说出我们的心声吧!

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最后一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对于点火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让我们为战火中的孩子来祈盼吧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5、师:我想有这么多人美好的祝愿,这些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不再有战舰和水雷,不再有坦克和大炮,不再有频频发射的导弹,不再有到处散落的地雷碎片,不再有伤害,不再有痛苦,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7、学到这里,你觉得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板书:享受和平)再读

五、享受春天,深知责任

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自由读,齐读重点段落

小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春天。

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和我们一样齐读:享受春天,享受和平!

六年级上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1.教师:以“成长足迹”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美好的回忆。回忆总是要过去的,明天我们就要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读“活动建议”。

3.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3)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二、阅读《同学录》

1.教师:《同学录》,相信我们班的同学每人都有一本了吧!拿出来看看,上面都有1

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同学录》反馈)

2.教师小结:《同学录》上有同学的联系方式,有老师的温馨祝福,还有同学给你的赠言,更有我们美好回忆。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42页,一起读一读《同学录》。

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读中体会情感。

4.指名反馈:哪些语句你不太理解?

5.引导学生讨论下列诗句的意思。

“从此,课堂上的座位被重新编排??成为纪念邮票。”

“思念和日子和邮戳一起??找到那些陌生的门窗和熟悉的面容。”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歌。

三、阅读《毕业赠言》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反馈:这是谁给谁的赠言。

3.集体一起读一读。

4.教师:你们读出了学生对老师的一份什么情感?读出同学之间的一份什么情谊?(给教师:感激、爱戴、留恋、赞扬;给同学:友爱、珍惜、依依不舍)

5.有感情地朗读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教师:写信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好方式。现在,我们就去读毕业于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的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

2.学生自由读,思考:信中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名反馈。(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

4.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反馈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用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同学录》、《毕业赠言》、《给老师的一封信》。

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毕业赠言》。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知道《毕业赠言》可以是学生给老师的,也可以是同学给同学的。今天,我们就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一个字、一句话都表达着对老师的爱戴、赞美和留恋以及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七、布置作业

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同学录》里留下了纪念;我们在班级纪念册里留下了纪念;那么,我们该给学校留下什么纪念呢?

二、小组内自由交流

三、指名说一说

四、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1.教师导读:为母校做点事的方式很多。可以为母校种棵树,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送一幅画给母校;可以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还可以写一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2.指导写《倡议书》。

倡议书的写作格式和一般书信相似,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多数情况下直接用“倡议书”三个字标题,也可以在“倡议书”三个字前概括倡议内容。

(2)称呼。可根据受倡议对象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同学们”、“妇女姐妹们”等,也有的倡议书不另起行写受倡议对象,而是在正文中指明。

(3)正文。正文是倡议书的重要部分,主要写倡议的背景,倡议的对象、目的、内容、意义和要求。

(4)结尾。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希望以及建议。

(5)落款。写倡议者的名称或姓名,发倡议的年、月、日。

3.指导写《建议书》。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假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2)称呼。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第三,提出自己的希望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4)结尾。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同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五、学生动笔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六、指名读一读《倡议书》或《建议书》

七、布置作业

将《倡议书》或《建议书》抄写出来,粘贴到学校的公布栏。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你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

2.教师导读:同学们,毕业了我们也搞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事先要进行周密的安排。怎样组织一场联欢会呢?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制定节目单。

三、讨论制定联欢会的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联欢晚会的方案包括哪些部分?

2.指名反馈:(活动目的、时间、地点、准备、流程)

3.教师: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选好主题、定节目、编排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晚会需要的东西、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4.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工。

5.公布分工结果。

四、阅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教师导读:同学们,我们这是毕业联欢晚会,所以在活动中经常安排一些毕典礼讲话,可以请领导代表讲话,也可以请学生代表讲话。该怎么写毕业典礼的讲话呢?我们先去阅读“阅读材料”中的《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3.指名反馈:作者从哪几方面做了讲话?(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

4.教师:你们从作者叙述的三件事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

5.教师小结:是呀,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同学们在写毕业典礼讲话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开展毕业联欢会

1.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2.开展毕业联欢会

3.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课件 篇5

单元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示圆片图形: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曲线图形)

3、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议学

(一)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6、巩固练习:课本57“做一做”的第1-4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三、悟学

(一)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二)课堂总结:经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作业:课本58页第5-8题。

第二课时: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学: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议学:

1、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2,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已知d=20米求:C=? 根据C=πd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50cm先求小自行车C=?c=πd50cm=0.5m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2页练习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3)C=2πr=πd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四、作业。P64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

5、8题

第三课时: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口答。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二、议学: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C=πd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半径=周长÷(圆周率×2)

2、练习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求:d=?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R=c÷(2Π)求:r=?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3.14×8⑵3.14×8×2⑶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125.6×=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六年级上课件 篇6

B案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六年级上课件 篇7

一、教材简析

《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通过朗读和感悟课文片段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其中,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中我安排三读:一是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扫除字词障碍。二是检查读,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间,重点指导读好几个外国人名、地名、船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初步理解肇祸、屹立等词语的意思。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最后,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把握人物品质,直奔文章中心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上午的学习,哈尔威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一名船长。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使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品格,为后文教学奠下感悟的方向。

(二)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感受哈威尔船长的精神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以学生概括的词语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悟船长的崇高品质。接着,组织集体交流,重点讨论以下语句

1、哈尔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紧紧抓住吼字指导学生感悟,读懂当时的危机和慌乱,体会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与镇定。通过剖析哈尔威的吼声,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2、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我分二个层次进行:

(1)质疑: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联系前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再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问船长?引导学生联系第五自然段,体会船长下达了死命令是为了控制混乱的场面,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2)分角色朗读,体会这组简短那有力的对话。

3、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这组句子的教学,围绕为什么人们安全获救而船长却没有逃生徐徐沉入大海而展开,努力营造一种悲壮的、凄惨的美,进而感悟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

(三)、心灵碰撞,激发情感

通过一段相似的录像场景,使学生从形象上感知,灾难发生时的慌乱与可怕,进而理解船长的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是使本次灾难减少到最低点的主要原因。然后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让学生与哈尔威展开心与心的交流。

(四)、形象升华

通过这是一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视死如归的船长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诵读,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六年级上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整体设计说明:

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上。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

1、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说一说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

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习)。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习: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六年级上课件 篇9

学生分析:

本班六年级有学生19人,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敏捷,自读自悟的能力强。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材分析:

《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a谁学下棋?

b怎么学下棋?

c学得结果怎么样?

d《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4)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现代与说出两则寓言的意思。

3,说出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九、附板书: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师从奕秋

2、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日始出近日中远

另一儿日初出远日中近

3、理由: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

十、教后记:

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在遣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的短句,流利地朗读,使学生首先遇到的问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通用


作为教师来说,编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在编写时,不能粗心大意。教案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提高教学质量。编辑特意分享一篇非常实用的“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希望大家能够珍藏此页以备后续阅读之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四、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五、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察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判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老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认识角

①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殊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诉大家,角的各部分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②汇报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辨别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忙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分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殊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老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较?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顾一下,刚才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始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如果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如果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讨论

请学生讲,老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打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天你的收获吧。(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来自于×××小学,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我的课说完了,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指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格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一、引入旧知、沟通联系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连加连减的计算题, 板书本课课题:连加、连减

二、情境引入 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连加

1、出示书第27页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 28 个西瓜,第二组摘了 34 个西瓜,第三组摘了 22 个西瓜。

师: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2、师: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4、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 28+34+22=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 、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9、师:这里三种笔算竖式哪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 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1、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13、师:同学们,这个结果与你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出示练习题: 笔算 46+25+17=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15、师:摘完大南瓜,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生:运南瓜。

师: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运南瓜。

(二)出示运南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共有 84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

师:数学问题呢? 生:还剩多少个?

自己完整的读一遍。

师: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 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 90-58 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出示练习题: 90-58-30=

三、巩固练习

1 、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 、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 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下面我就以上四个环节说一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 “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一说收获,不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快乐的动物》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46-47页上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却非常重要。从教材编写体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含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编排了“做一做”、“说一说”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求倍数的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扩展。教材“说一说”中的第三个小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观察、探究、体验、交往的空间。这是本节教材的一个特色。“倍”是生活用语,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观察、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同时,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我的思考

有了对教材的深入了解,有了对二年级孩子的基本认知,使我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让学生在童话情境中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数型结合的模式中自主建构,让学生在丰富的练习中稳步提高,让学生在愉悦赏析中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下面我从各个教学的环节设计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意图。

五、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森林王国里举行了动物聚会,看玩的多开心啊!根据情境图,能找出哪些有效地数学信息呢?

这时学生会根据情境图找出

鸭子:6只 松鼠:2只 孔雀:1只 小象:3只

猴子:3只 鹅:12只 小鸡:8只 小鸟:6只

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这时有同学会说出一系列“比多比少”的关系,还有同学会说,小鸡的只数有4个松鼠的只数一样多,不管学生找出何种关系,我都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你是从比较多少的角度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真棒!” 除了比多比少的问题,他们还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小鸟数是小象数的几倍)

板书课题:倍

【由此引出关于倍知识的学习。】

猜猜,小鸟数是小象数的几倍?(2倍)

一边板书一边说:

一会咱们得研究研究。板书:小鸟数是小象数的2倍?

你为什么这么说,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追问:为什么要把小鸟分成3个一份,3个一份这样的2个3呢?你是以谁为标准的呢?

【从探究6是3的2倍开始,让学生走进“倍”,明确倍是两个量在比较,先找到一份,再找到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二). 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

1、在这一环节中,通过3个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即:动手操作理解2倍——观察比较理解几倍——把我特殊理解1倍。

环节一:动手操作理解2倍

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算一算,比比看谁的方法能让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

2、生操作师巡视:提示:嗯,你用了摆小棒的方法,很直观,可是我看不到小象的只数啊,再想想;呵,还有用算式表示的呢,很简洁,思考一下怎么想的,一会说给大家听;(巡视找到用符号表示的孩子板演)

准备好的同学,先和同桌说一说

3、引导汇报: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注意:先说清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示的,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第一种情况:用摆小棒的方法表示的

第二种情况:画一画

图1:简笔画

图2:符号代替

图3:线段

第三种情况:列出算式直接表达

【透过三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明白有几份的原理,在运用画图圈圆圈数型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几份的由来,最后通过算式落实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逐层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稳步提高

我设计了两个练习,每个练习都是开放的,这样的设计呈现梯度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使用。

练习一、小兔 小象 3倍?

(1)你们看,谁又来了?(小兔)现在小兔和小象的只数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它们之间存在3倍的关系,想一想,小兔、小象可能来了多少只?

(2)同桌商量一下,填在老师发给你们的小表格里?(巡视提示:呵,他们两个有那么多不同想法啊!)

(3)汇报:你们观察一下,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看来倍数不变,小兔数和小象数都在变多或者变少,怎么变化的呢?

练习二:出示主题图:

你们真会思考,看小动物们全来了,快来比一比,谁是谁的几倍?

当说到孔雀时追问:还有谁是孔雀的多少倍?你们有发现吗?

【练习的设计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富有层次练习便于充分反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反馈和矫正中,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得到鼓励,从而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

(四)、总结欣赏,体会数学美

在小动物的运动会上你们表现的可真棒,现在说说你们有什么收获?

其实倍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看(展示生活中关于倍的常识)

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尾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在反思对所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整理,又欣赏了生活中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美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

请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1、游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水壶,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学生自己活动,交流所画图形,并换位观察、体验。

小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游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朋友,每人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寻找,过程同上。

3、游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

1、连一连:课本第90页。

学生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朋友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1 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2 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物体,知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把你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首先,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现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观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万的吗?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 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 你喜欢大数吗?为什么?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以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注重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现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观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累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理解万以内数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二年级读书心得

读后感二年级 二年级读后感 10-29

关于孝道的作文范本

孝道的作文 03-12

最新竞赛演讲稿汇集九篇

竞赛演讲稿 03-12

马上毕业的心情说说(必备58句)

马上毕业的文案 马上毕业的话 03-12

员工转正之总结汇集5篇

员工转正总结 03-12

梦想努力演讲稿(模板15篇)

梦想努力演讲稿 梦想演讲稿 03-12

联保合同(范文九篇)

联保合同 03-12

线切割教学计划(范例九篇)

线切割教学计划 03-12

是生日快乐祝福的句子

生日快乐祝福句子 03-12

语文二年级优秀教案精选

语文二年级优秀教案 语文二年级教案 03-09

关注伤感句子67句

关注伤感句子 03-1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