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²+y=0 ②y=2x+4 ③y+½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2

(二)难点

灵活运用代入法的技巧.

(三)疑点

如何“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

(四)解决办法

一方面复习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学会选择用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设问怎样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并比较哪种表示形式更简单,如 等.

2.通过课本中香蕉、苹果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并通过比较、尝试,探索出化二元为一元的解方程组的方法.

3.再通过比较、尝试,探索出选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变形,通过代入法求方程组解的办法更简便,并寻找出求解的规律.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用代入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整体感知

从复习用一个未知量表达另一个未知量的方法,从而导入  运用代入法化二元为一元方程的求解过程,即利用代入消元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办法.

(三)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已知方程 ,先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再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并比较哪一种形式比较简单.

(2)选择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是

A. B. C. D.

【教法说明】 第(1)题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第(2)题既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又成为导入  新课的材料.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那么,已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应该怎样求出它的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这样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香蕉和苹果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学生活动:分别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学生板演.

设买了香蕉 千克,那么苹果买了 千克,根据题意,得

设买了香蕉 千克,买了苹果 千克,得

上面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会解,能否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呢,由方程①可以得到    ③,把方程②中的 转换成 ,也就是把方程③代入方程②,就可以得到 .这样,我们就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由这个方程就可以求出 了.

解:由①得:      ③

把③代入②,得:

把 代入③,得:

【教法说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向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十分重要.

上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就是代入消元法.你能简单说说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指导.纠正后归纳: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例1  解方程组

(1)观察上面的方程组,应该如何消元?(把①代入②)

(2)把①代入②后可消掉 ,得到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出 .

(3)求出 后代入哪个方程中求 比较简单?(①)

学生活动:依次回答问题后,教师板书

解:把①代入②,得

把 代入①,得

如何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口答检验.

教师:要把所得结果分别代入原方程组的每一个方程中.

【教法说明】给出例1后提出的三个问题,恰好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明确了解题思路;教师板演例1,规范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格式;通过检验,可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例2  解方程组

要把某个方程化成如例1中方程①的形式后,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才能消元.方程②中 的系数是1,比较简单.因此,可以先将方程②变形,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再代入方程①求解.

学生活动:尝试完成例2.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问题,把书写过程规范化.

解:由②,得     ③

把③代入①,得

把 代入③,得

检验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由②得到③后,再代入②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得到的是恒等式,不能求解)

(2)把 代入①或②可以求出 吗?(可以)代入③有什么好处?(运算简便)

学生活动:根据例1、例2的解题过程,尝试总结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讨论后选代表发言.之后,看课本第12页,用几个字概括每个步骤.

教师板书:

(1)变形( )

(2)代入消元( )

(3)解一元一次方程得( )

(4)把 代入 求解

练习:P13  1.(1)(2);P14  2.(1)(2).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①由 可以得到用 表示 .

②在 中,当 时, ;当 时, ,则 ; .

③选择:若 是方程组 的解,则( )

A. B. C. D.

(四)总结、扩展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 .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3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会根据问题情境及条件列出分段计费及盈不足等问题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建模的过程和作用.

数学思考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问题解决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必要的经济意识,增强他们节约成本、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科学性.

教学重点抽象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1.某旅行社在黄金旅游期间为一个旅游团安排住宿,若每间宿舍住5人,则有4人住不下;若每间宿舍住6人,则有一间只住了4人,且空两间宿舍,那么该旅游团有多少人?有多少间宿舍?图1-3-7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学习了行程问题,百分比问题的解决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段计费、盈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去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导入课题.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1】分段计费问题某城市规定:出租车起步价所包含的路程为0~3 km,超过3 km的部分按每千米另收费.甲说“我乘这种出租车走了11 km,付了17元.”乙说:“我乘这种出租车走了23 km,付了35元.”请你算一算: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超过3 km后,每千米的车费是多少元?阅读后思考回答:问题1:由甲乘车付费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由乙乘车付费又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量关系?问题2:在这两个等量关系中,未知量有几个?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探讨已知与未知,并探讨设元的方法.问题3:你能通过设元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吗?试试看.解:设出租车的起步价是x元,超过3 km后每千米收费y元.根据等量关系,得解得答:这种出租车的起步价是5元,超过3 km后每千米收费1.5元.归纳总结:分段计费的常见等量关系是:总费用=各分段费用之和.

【探究2】盈不足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问题1:“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这句话,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书本数吗?同样地,“若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又如何理解?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书本数吗?问题2:你能用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道题吗?试试看.问题3:如果需要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本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设元?如何列方程组?小组内合作,共同交流,提出各自的解法,然后讨论.归纳总结:盈不足问题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量,再根据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表示方法,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也可直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解法一: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题意,得3x+20=4x-25.解得x=45.答:这个班共有45名学生.解法二: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图书一共有y本.根据题意,得解得答:这个班共有45名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适当的图表,帮助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方程组的技能.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应用举例】例1用一根绳子环绕一个圆柱形油桶,若环绕油桶3周,则绳子还多4尺;若环绕油桶4周,则绳子又少了3尺.这根绳子有多长?环绕油桶一周需要多少尺?解:设这根绳子长为x尺,环绕油桶一周需y尺.由题意,得解得答:这根绳子长为25尺,环绕油桶一周需7尺.变式训练1.湖园中学学生志愿服务小组在“三月学雷锋”活动中,购买了一批牛奶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如果送给每位老人2盒牛奶,那么剩下16盒;如果送给每位老人3盒牛奶,则正好送完.则敬老院有多少位老人?2.朵朵幼儿园的阿姨给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3个还少3个,如果每人2个又多2个,请问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A.4个B.5个C.10个D.12个3.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克服因干旱而造成的电力紧张困难,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某地决定对居民家庭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电力公司规定:居民家庭每户每月用电量在80千瓦时以下(含80千瓦时,1千瓦时俗称1度)时,实行“基本电价”;当居民家庭每户每月用电量超过80千瓦时时,超过部分实行“提高电价”.(1)小张家20xx年4月份用电100千瓦时,上缴电费68元;5月份用电120千瓦时,上缴电费88元.求“基本电价”和“提高电价”分别为多少元/千瓦时.(2)若6月份小张家预计用电130千瓦时,请预计小张家6月份应上缴的电费.解:(1)设“基本电价”为x元/千瓦时,“提高电价”为y元/千瓦时.根据题意,得解得答:“基本电价”为0.6元/千瓦时,“提高电价”为1元/千瓦时.(2)80×0.6+(130-80)×1=98(元).答:预计小张家6月份上缴的电费为98元.通过应用举例,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查缺补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进一步体会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灵活解题.

解:(2)由(1)可列方程组解得3+6=9(千米).答:他家到海滨9千米.除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外,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知识迁移及拔高的机会,使学生各抒己见,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

【当堂训练】七年级学生在会议室开会,每排座位坐12人,则有11人无处坐;每排座位坐14人,则余1人独坐一排.这间会议室共有座位多少排(C)A.14 B.13 C.12 D.152.若某班购买一筐桃,每人分6个,则少6个,每人分5个,则多5个,则班级人数与桃数各是(B)A.22,120 B.11,60 C.10,54 D.8,423.请你阅读下面的诗句:“栖树一群鸦,鸦树不知数,三只栖一树,五只没去处,五只栖一树,闲了一棵树,请你仔细数,鸦树各几何”.诗句中谈到的鸦为__20__只,树为__5__棵.练习题的设置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查缺补漏,为以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教材P18练习T1,T2.2.教材P18习题1.3A组T3,B组T7. 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入手,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铺垫.

②[讲授效果反思]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帮助学生分清已知和未知,掌握本课时内容,突破难点.

③[师生互动反思]课堂上教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可让同学们分组探究、归纳总结,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④[习题反思]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4

一、阅读教材P96-P98的内容

二、独立思考:

1、满足方程组 的x的值是-1,则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______.

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比较容易的变形是( )、

A、由①得 B、由①得

C、由得 D、则得

3、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 以下各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果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 的值是多少?

互动教学过程

探究一: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

探究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步骤 名称 具体做法 目的

1 变形 变形为

2 代入

3 求一元

4 求另一元

5 写出解

探究三: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按瓶计算)比为

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自我能力评估

一、课堂练习

教材P98练习1、2题,P99练习第3、4题

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二、作业布置

教材P103习题8.2第1、2、4、6题。

三、自我检验

(一)填空题

1、在方程 中,若用x表示y,则y=__________________,若用y表示x,则x=____________.

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较简单的解法步骤为:先把方程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___,再代入方程________,求得_______的值,然后再求_________的值。

3、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为_______________。

4、若 是方程组 的解,则m=_________,n=__________。

5、在方程 中,若x与y互为相反数,则x=_______,y=___________。

6、从方程组 中消去m,得x与y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方程组 的解是方程 的一个解,则m=________________。

8、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由得到用x的式子表示y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使得代入后化简比较容易的变形是( )

A、由得 B、由得 C、由得 D、由得

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时,代入正确的是( )

A、 B、 C、 D、

3、解方程组 的最佳方法是( )

A、由得 再代入 B、由得 再代入

C、由得 再代入 D、由得 再代入

4、方程 的一个解与方程组 的解相同,由m等于( )

A、4 B、3 C、2 D、1

5、如果 是方程组 的解,那 之间的关系是( )

A、 B、 C、 D、

6、在式子 中,当 时,其值为3,当 时,其值是4,当 时,其值为( )

A、 B、 C、 D、

7、某校八年级学生在会议室开会,若每排坐12人,则有11人无处从,若每排从14人,则余1人独从一排,则这个年级的学生总数为( )

A、133 B、144 C、155 D、166

(三)解答题

1、用代入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2、已知方程组 的解中x与y互为相反数,求m的值。

3、已知方程组 的解是方程 的一个解,求a的值。

4、已知方程组 与方程组 有相同的解,求a、b的值。

5、解下列方程组的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如有错误,请指出来。

解方程组

解:由①得

把代入中,

y是任意数

x是任意数

因此方程组有无数个解

6、若 求 的值。

7、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数字大2,若将十位数了和个位数字交换位置,所得的数比原数的 多3,求这个两位数。

8、甲、乙两人同解方程组 ,甲正确解得 ,乙因抄错C,解得 ,求A、B、C的值。

9、已知等式 对于一切数都成立,求A、B的值。

10、根据有关信息求解:

(1)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求每件T恤衫和每

瓶矿泉水的价格。

(2)用八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了一个大长

方形,求每块地砖的长和宽。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即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又不是任意两个数是它的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什么是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如何表示?

(2) 合作学习:

①小红到邮局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

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

如果设需要票额为6角的邮票x张,需要票额为8角的邮票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你能列出方程吗?

二、 新课教学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4、1二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

(1) 观察上述两个方程,归纳特点

(2) 讨论选择正确概念

①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②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3) 做一做P86——1,2

(4) 例:已知方程3x+2y=10

① 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分析:只要把方程3x+2y=10看作未知数是y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关于y的方程)

② 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

(提问:把x=-2,y=8代入方程3x+2y=10,能否使其左右两边相等?

回忆方程解的概念,得出x=-2,y=8是二元一次方程3x+2y=10的一个解,记作 。

同理试写出该方程的两个解(注意写法格式)

思考:方程3x+2y=10的解有多少个?

师归纳:二元一次方程解具不定性和相关性

(5) 练习:P88——课内练习1,2

(6) 补充练习:P89---作业题4(说明:方程的解须是正整数)

已知 ,是方程2x+3y=5的一个解,那么由此可知道些什么?

(说明:1.本例是根据教科书P89---B组第5题改编。原题要求a的值,但学

生常常有困难,因此这里把原题改为开放式命题,看起来似乎比原

题要求高了,其实有利于各类学生参与并寻求结论。

三、 课堂小结:

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 作业 :

课堂作业本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6

教学目标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3、学会开放性地寻求设计方案,培养分析

教学难点用方程组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知识重点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初步体验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其实生产、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也能用方程组解决.

(出示问题)据以往的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1:5,现要在一块长200 m,宽100 m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结果取整数)?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学习,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探索分析

研究策略以上问题有哪些解法?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思路:

(1)先确定有两种方法分割长方形;再分别求出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计算分割线的位置.

(2)先求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再计算分割线的位置.

(3)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求解.

……

学生经讨论后发现列方程组求解较为方便.多角度分析问题,多策略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发散性。

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1)设未知数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组

(4)检验并作答

如图,一种种植方案为: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别为长方形aefd和bcfe.设ae=xm,be=ym,根据问题中涉及长度、产量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106 m处,把这块地分

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地种甲作物,较小一块地种乙作物.

你还能设计别的种植方案吗?

用类似的方法,可沿平行于线段ab的方向分割长

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讲评.

比较分析,加深对方程组的认识。

画图,数形结合,辅助学生分析。

进一步渗透模型化的思想。

引发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途径。

拓展探究

综合应用学生在手工实践课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用20张白卡纸制作包装纸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底盖3个,如果1个盒身和2个盒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纸盒,那么能否将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请你设计一种分法.

按以下步骤展开问题的讨论:

(l)学生独立思考,构建数学模型.

(2)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3)学生板书讲解.

(4)对方程组的解进行探究和讨论,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结果.

(5)针对以上结论,你能再提出几个探索性问题吗?以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问题展开讨论,巩固用二元一次

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安排开放题,以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提问:通过本节课的讨论,你对用方程解决实际的方法又有何新的`认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布置作业12、必做题:教科书116页习题8.3第1(2)、4题。

13、选做题:教科书117页习题8.3第7题。

14、备15、选题:

(3)解方程组

(2)小颖在拼图时,发现8个一样大小的矩形(如图1所示),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大的矩形.

小彬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结果小彬七拼八凑,拼成如图2那样的正方形.咳,怎么中间还留下一个洞,恰好是边长2 mm的小正方形!

你能帮他们解开其中的奥秘吗?

提示学生先动手实践,再分析讨论.

分层次布1作业.其中“必

做题”面向全体学生,巩固知识、

方法,加深理解厂选做题”面向

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一

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增强实践能力.备选通供教师参考.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所提供的例题、练习题、作业题突出体现以下特点:

1、活动性.学生在图形分割、手工操作、拼图游戏中展开数学问题的讨论,更具趣味性,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增强能力的同时,收获快乐.

2、探索性.问题解决的策略不易获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易发现,问题中的未知数不

易设定,这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机会.

3、开放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问题的结论的开放性设计,意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适当选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过程,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加减消元法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难点:

加减消元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买3瓶苹果汁和2瓶橙汁共需要23元,买5瓶苹果汁和2瓶橙汁共需33元,每瓶苹果汁和每瓶橙汁售价各是多少?

设苹果汁、橙汁单价为x元,y元。

我们可以列出方程3x+2y=23

5x+2y=33

问:如何解这个方程组?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1、上面“情境创设”中的方程,除了用代入消元法解以外,还有其他方法求解吗?

2、这些方法与代入消元法有何异同?

3、这个方程组有何特点?

解法一:3x+2y=23①

5x+2y=33②

由①式得③

把③式代入②式

33

解这个方程得:y=4

把y=4代入③式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x=5

y=4

解法二:3x+2y=23①

5x+2y=33②

由①—②式:

3x+2y-(5x+2y)=23-33

3x-5x=-10

解这个方程得:x=5

把x=5代入①式,

3×5+2y=23

解这个方程得y=4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x=5

y=4

把方程组的两个方程(或先作适当变形)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三、例题教学:

例1.解方程组x+2y=1①

3x-2y=5②

解:①+②得,4x=6

将代入①,得

解这个方程得: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巩固练习(一):练一练1.(1)

例2.解方程组5x-2y=4①

2x-3y=-5②

解:①×3,得

15x-6y=12③

②×3,得

4x-6y=-10④

③—④,得:

11x=22

解这个方程得x=2

将x=2代入①,得

5×2-2y=4

解这个方程得:y=3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x=2

y=3

巩固练习(二):练一练1.(2)(3)(4)2

四、思维拓展:

解方程组:

五、小结:

1、掌握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灵活选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六、作业

习题10.31.(3)(4)2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8

一 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

2.内容解析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含有两个提供运算未知数的问题的有力工具,也是解决后续一些数学问题的基础。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方程组更加直观,本章就从这个想法出发引入新内容.

本节课一以引言中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以及“设两个未知数后如何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继而深入探究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会设两个未知数后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2. 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能掌握设两个未知数后,分析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以及“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2)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实际意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断

1.学生过去已遇到二元问题,但只设一个未知数,再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现在如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需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于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的是同一数量,通过观察对照,可以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向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的思路

2.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向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转化,学习知识的迁移.

本节教学难点:

1.把一元向二元的转化,设两个未知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列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 篮球联赛中,每场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某队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能。设胜x场,负(10-x)场。根据题意,得2x+(10-x)=16

x=6,则胜6场,负4场

教师追问:你能根据两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两个未知数列出二个反映题意的方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能。设胜x场,负场。根据题意,得x+=10 , 2x+=16.

教师归纳:像这样,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用引言的问题引人本节课内容,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转变思路,再列二元一次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

问题2:对比两个方程,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认识方程组中的两个x,都是这个队的胜,负场

数,它们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方程,这样,连在一起写成

就组成了一个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

设计意图:从实际出发,引入方程组的概念,切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问题3 : 探究

满足了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3) 当 =12时,x的值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

设计意图:借助本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意义.

3加深认识,巩固提高

练习: 一条船顺流航行,每小时行20 ,逆流航行,每小时行16 .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的流速。

师生活动:分两小组讨论.一组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另一组尝试列方程组(不要求求解),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然后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

设计意图:提醒并指导学生要先分析问题的两个未知数关系,尝试结合题意,寻找到两个等量关系,列方程组。体会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方程组更加直观,

4归纳总结

师生活动: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1.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4.你还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概括的能力.

5.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90页第3,4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填表,使上下每对x,的值是方程3x+=5的解

x

2.选择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 )

A. B. C. D.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掌握情况.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探究: 1. 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20xx年-20xx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0

一、课堂练习

教材P98练习1、2题,P99练习第3、4题

解下列方程组

(1)(2)(3)

二、作业布置

教材P103习题8.2第1、2、4、6题。

三、自我检验

(一)填空题

1、在方程中,若用x表示y,则y=__________________,若用y表示x,则x=____________.

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较简单的解法步骤为:先把方程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___,再代入方程________,求得_______的值,然后再求_________的值。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_______________。

4、若是方程组的解,则m=_________,n=__________。

5、在方程中,若x与y互为相反数,则x=_______,y=___________。

6、从方程组中消去m,得x与y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方程组的解是方程的一个解,则m=________________。

8、用代入法解方程组由得到用x的式子表示y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使得代入后化简比较容易的变形是()

A、由得B、由得C、由得D、由得

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时,代入正确的是()

A、B、C、D、

3、解方程组的最佳方法是()

A、由得再代入B、由得再代入

C、由得再代入D、由得再代入

4、方程的一个解与方程组的解相同,由m等于()

A、4B、3C、2D、1

5、如果是方程组的解,那之间的关系是()

A、B、C、D、

6、在式子中,当时,其值为3,当时,其值是4,当时,其值为()

A、B、C、D、

7、某校八年级学生在会议室开会,若每排坐12人,则有11人无处从,若每排从14人,则余1人独从一排,则这个年级的学生总数为()

A、133B、144C、155D、166

(三)解答题

1、用代入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1)(2)(3)

2、已知方程组的解中x与y互为相反数,求m的值。

3、已知方程组的解是方程的一个解,求a的值。

4、已知方程组与方程组有相同的解,求a、b的值。

5、解下列方程组的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如有错误,请指出来。

解方程组

解:由①得

把代入中,

∴y是任意数

∴x是任意数

因此方程组有无数个解

6、若求的值。

7、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数字大2,若将十位数了和个位数字交换位置,所得的数比原数的多3,求这个两位数。

8、甲、乙两人同解方程组,甲正确解得,乙因抄错C,解得,求A、B、C的值。

9、已知等式对于一切数都成立,求A、B的值。

10、根据有关信息求解:

(1)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求每件T恤衫和每瓶矿泉水的价格。

(2)用八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了一个大长方形,求每块地砖的长和宽。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会用加减法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渗透转化思想。

3.增强克服困难的勇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把方程组变形后用加减法消元。

教学难点

根据方程组特点对方程组变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二、新课。

1.思考如何解方程组(用加减法)。

先观察方程组中每个方程x的系数,y的系数,是否有一个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能否通过变形化成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怎样变形。

学生解方程组。

2.例1.解方程组

思考:能否使两个方程中x(或y)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呢?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解方程组。

提问: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有哪些基本步骤?

三、练习。

1.P40练习题(3)、(5)、(6)。

2.分别用加减法,代入法解方程组。

四、小结。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法,代入法有何异同?

五、作业。

P33.习题2.2A组第2题(3)~(6)。

B组第1题。

选作:阅读信息时代小窗口,高斯消去法。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

小编推荐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汇集


教案课件是老师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每个老师都需要写教案课件。为了追求卓越,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案。那么,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本文是编辑精心整理的“一元一次方程课件”,希望这些文件和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供你参考和使用。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1】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这步变形也相当于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移项法则的灵活运用。

1、创设情景:

(抽一个同学,让他把他计算的结果告诉老师,由老师通过计算得到他最开始所想的数字。)

老师:那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老师:同学们从这个概念中,能找出关键的字吗?能用它来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2)未知数的次数为1;

(3)是一个整式。

3、例题讲解:

例1判断如下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判断,并分别抽同学起来回答,如果不是,要说出理由)

提醒:去括号的时候,如果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括号时,括号里面要变号

(提示第二种解法:先移项,再去括号。即是把 看成整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1)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中,什么知识是关于有括号的、

2)复习乘法分配律: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3)问同学们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来去掉这个括号,如果能该怎么去呢?抽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4)问:去了括号的式子,又该做什么呢?我们前面见过此类的方程的,引出移项,并强调移项时注意符号的变化。此处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6)系数化为1,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求解的每一步的时候,抽同学起来回答,该怎么进行,运用了什么知识,同学叙述,老师写,同学说完后,老师在点评,最后归纳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 调解题格式、)

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3】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一)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从有趣的“猜年龄”游戏入手,通过对五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能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本节的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丢番图(Dio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

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出自《希腊诗文选》(T h e G r e e kAnthology)第 126 题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效果:学生对丟番图的故事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他的年龄是多少呢?教师借机也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解丟番图的年龄呢?紧接着呈现内容2。

内容2:回答以下3个问题:(大约4分钟)

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实际效果: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完成问题。如下:

1111解: 设丟番图的年龄为x岁,则:x?x?x?5?x?4?x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表述合理即可,教师可以用规范的语言再次强调: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较好。

内容3:阅读学习目标:(大约2分钟)

学习本章内容,你将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思想。

目的:通过阅读学习目标,学生了解了本章知识的学习内容共有两部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实际效果:学生通过阅读,目标明确了,学习更有针对性。尤其是认识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环节二:自主阅读、学习

内容: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P132-P133随堂练习之前的内容。结合课本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特点,粗读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大约10分钟)

目的:通过读书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回忆起小学学过的等式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对课文所设置的较简单又熟悉的实例中的各种量的关系分析清楚,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不同类型的方程.实际效果:通常,多数学生能够分析教材实例中所蕴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书写不规范,错误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环节三: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五个情境:

(1)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 x 岁,那么“乘 2 再减 5 ”就是2 x5 = 21 组织活动:四人小组做猜年龄的游戏,每个小组会有几个不同的等式.如:我的年龄乘2减5等于91,你知道老师多大了吗?

学生算出老师48岁了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 40 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 5 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 1 m?

如果设 x 周后树苗长高到 1 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0 + 5 x = 100(3)甲、乙两地相距 22 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

1 km,因此提前 12 min 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 km,可以得到方程:

?? xx?16(4)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 0 时,全国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 8 930 人,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 %.

如果设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 10 万人中约有 x 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1 + %)x = 8 930(5)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 5 850m2,长和宽之差为 25 m,这个操场的长与

宽分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 x m,那么长为(x + 25)m.可以得到方程x(x?25)?5850

目的:通过准确列五个方程,感受: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2、五个方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事项:学生在列方程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让学生读题、审题,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

2、(2)中单位换算:1米=100厘米。等量关系为:最后树高=初始树高+每周生长高度;

13、(3)中单位换算:12分=小时。等量关系为:原计划所用时间-现在所

6用时间=提前时间;

4、(4)中数字在前,字母在后。

环节四: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义 内容1:P133 议一议

(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与同伴

进行交流.共得到五个方程。其中(1)、(2)、(4)都只有一个未知数,在小学学习时常见。

(2)方程 2 xx)= 20;(2)2 x2 + 6 = 7 x

目的: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判断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将解带入原方程,分别计算左和右,看是否相等。相等则为原方程的解。

环节五:达标检测

内容1:完成教材上的随堂练习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一卷公元前 1600 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纸草书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吗? 解:设“它”为x,则:x?1x?19 71,其和等于 19.” 7(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 0 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 10 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 了 22 分.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赢了x场,则乙队赢了(10-x)场。则:3x??10?x??22

2、达标练习:

1、如果5xm?2=8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 =.2、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只填序号)

① 2x=1 ② 5-4=1 ③ 7m-n+1 ④ 3(x+y)=4

3、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只填序号)

① x-3y=1 ② x2+2x+3=0 ③ x=7 ④ x2-y=0

4、a的20%加上100等于x .则可列出方程:.15、某数的一半减去该数的等于6,若设此数为x,则可列出方程

36、一桶油连桶的重量为8千克,油用去一半后,连桶重量为千克,桶内有油多少千克?设桶内原有油x千克,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7、小颖的爸爸今年44岁,是小颖年龄的3倍还大2岁,设小明今年x岁,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8、3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3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求父子今年各是多少岁?设3年前儿子年龄为x岁,则可列出方程:______ ____ 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六:课堂小结

内容:师生互动,梳理本节内容。(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疑惑)

目的:鼓励学生结合学习本节课本内容及课前的预习,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如何调整自己的读书方法.环节七:布置作业

1、习题

2、思考:如何得到所列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4】

《理解一维线性方程组》教学设计

南岭中学范荣华

教学目标

1.在中国定量关系分析中,感觉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2.观察和归纳一维线性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3.通过用一维线性方程描述你身边的问题,你可以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归纳和理解一变量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根据等价关系正确列出一变量线性方程组。

2.从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并应用模型的思想。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价关系。

教学过程

1.情况介绍

1.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几点上课吗? 2岁就开始工作了吗?老师给了一个条件,看你能不能猜出我的起始工作年龄:我的起始工作年龄乘以3,然后-3等于60。

2。说出答案并请他解释它是如何计算的(方法可以是算术或方程方法)。 方程法回顾:什么是方程?

3.揭示本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

2.探究问题情况,建立方程模型

1.师生共同探究问题情境 1.指导观察和阅读课本P130的插图:

①思考:问题中的已知量是多少?未知量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问题中的等价关系是什么?如何制定方程式?

②指导交流,教师提出意见和补充。

2.让学生按照探究题1的方式思考并解决P130-P131剩下的四道题。

教师检查提示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及等价关系,列出方程式,并注意问题中的不同单位。

3.指导学习成果交流。

4.总结:这些实际问题中包含各种数量关系,但是这些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方程模型来表达。 方程的数学模型是我们解决现实世界中许多问题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了解这一点。

三、探索一维线性方程的概念

1.一个讨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中,哪些是我们熟悉的方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全班交流,引导归纳一维线性方程的概念:一个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的次数为1。这样的方程称为单变量A一阶方程。

3.练习:确定以下哪些方程是方程,哪些是一个变量中的线性方程

-2+5=32x2?1? 03m?2x?3?0y?0x?x?1x?y?13

4.引入“方程的解”的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比如x=2就是方程的8x-5=11解; x=6 是方程 40+10x=100 的解。 (快速判断方法:将未知数代入方程)

4.巩固练习

完成P131“课堂练习”。

V.教学总结

1.学生:告诉我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2.师:在这堂课中,通过探索实际问题和建立方程模型,我们知道了一维线性方程组和方程组的解,也知道不同的定量关系可以用方程组来表达这个模型,帮助我们轻松高效地解决问题.

6.布置作业

1.完成 P132“练习”。

2.阅读P129引言部分的丢番图墓志铭,列出计算丢番图死时年龄的方程式,并尝试求解。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5】

浅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摘要: 本文分析出七年级学生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难的原因,指出突破的方法,教会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巧设未知数的方法。关键词: 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难点突破技巧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既是七年级上学期数学的重点,又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并且是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素材,它对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使七年级的学生学好“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呢?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解决问题。用代数法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点难度,究其原因是以前很少接触,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不习惯利用代数法来处理问题,还停留在小学的算术解法上;2.抓不住相等关系。有些应用题中“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比较隐蔽,从题目字面上较难找出来,需要认真分析关键词语,细心揣摩,有时还要借助图形分析才能找出,这确实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所以他们时常感到无从下手;3.即使找出相等关系,也不能顺利地列出代数式及方程;4.当问题中含有不只一个未知量时,由于审题、分析能力较差,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未知量作为未知数才简单。通过这几年的实际教学经验,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突破这些的方法。一、要让学生感觉到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初列方程,对学生来说确实不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例题对算术法和代数法作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代数解法的优点,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代数法的妙处。例如:把一些图书分给某个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算术法:(20+25)/(4-3)=45(人)这对一般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代数法分析: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20本,这批书共有(3x+20)本,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的25本,这些书共有(4x-25)本。等量关系:第一种分法书的总量=第二种分法书的总量解: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题意得3x+20=4x-25解得:x=45.答:这个班有45名学生。二、教会学生自己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五步: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设出未知数进而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答。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正确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在应用题中,相等关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题目给出条件的等量关系,如教材中的“等积变形”问题,“行程”问题等,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来找等量关系。如: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这是一个典型的等积变形问题,不管锻压前还是锻压后,总有下面的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另一类是可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中找到相等关系,如“工作问题”―“浓度问题”等就要在问题的内在联系中去找等量关系。如:要把150克浓度为95%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成35%的稀硫酸溶液,需要加多少水?这一问题中,由于是在原来的硫酸溶液中又加入一部分水,虽说总重量和浓度都变了,但是纯硫酸(溶质)的重量却没有变,于是即有下面的相等关系:加水前纯硫酸的重量=加水后纯硫酸的重量三、列方程解应用题常用的分析方法1.代数式法用代数式将题目中的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如:“数字”问题,“和、差、倍、分”问题等多运用这种方法。2.图示法有些问题可以用示意图表示出题目中的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画出图形,可由图中有关基本量的内在联系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如行程问题、等积问题多运用这种方法。3.表格法我们可将题目中有关数量及其关系填在设计的表格中,然后根据表格逐层分析,由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如“日历中的方程”问题、“浓度配比”问题及其它条件较多的题目多运用这种方法。四、指导学生掌握设未知数的技巧和方法应用题中,如果未知量特别多时,我们若能巧妙地设未知数,可以给列方程带来很大方便。设未知数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对含有多个未知量而又只允许设一个未知数的问题时,选择适当的未知量设为未知数直接关系到列方程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有两种设法:一种是直接设法,就是题目怎样问,就怎样设。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简单的问题中,如: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这个问题就宜采用直接设法;另一种是间接设法。有些问题,若采用直接设法,会给列方程增加麻烦,就采用间接设法。如一个两位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7,若把它们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对换,所得的两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27,求这个两位数?此问题就应选用间接设法。总之,列方程解应用题虽然是七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就一定能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6】

1、 使学生会分析相向而行的同时与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加强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重点:利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突破:同时出发到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注重审题,从而找到相等关系。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3、慢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x小时行驶 千米,快车每小时行驶72千米,如果快车先开0.5小时,那么慢车开出x小时后,快车行驶了 千米。

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寻找相等关系,今天我们通过一例来学习如何寻找相等关系,和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的方法。

例(课本P216例3)题目见教材。

分析:(1)可以画出图形,明显有这样的相等关系:

设两车行了x小时相遇,则两车的行程的代数式分别为85x,65x,放入相等关系中,即可得出方程:85x+65x=450

(2)再分析快车先开了30分两车相向而行的'情形。

说明:(1)本题是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共同点是有一个相同的相等关系,即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不同点是一个同时出发,一个不是同时出发,所以所用时间不一定相等。

1、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相等关系都是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2、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中,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汇集


教案课件不仅涉及到教学步骤,也涉及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工具,在网上有一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根据您的需求,趣祝福整理了以下有用的信息:“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但是请注意,所有的建议仅供参考,最终决定需要您自己来做出!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1】

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

——你几岁了

一、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

丢番图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第126题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效果:学生对丟番图的故事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他的年龄是多少呢?教师借机也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解丟番图的年龄呢?紧接着呈现内容2。

内容2:回答以下3个问题:(大约4分钟)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实际效果: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完成问题。如下: 解:设丟番图的年龄为x岁,则: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表述合理即可,教师可以用规范的语言再次强调: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较好。

内容3:阅读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内容,你将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思想。

目的:通过阅读学习目标,学生了解了本章知识的学习内容共有两部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实际效果:学生通过阅读,目标明确了,学习更有针对性。尤其是认识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环节二:自主阅读、学习

内容: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P132-P133随堂练习之前的内容。结合课本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特点,粗读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大约10分钟)

目的:通过读书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回忆起小学学过的等式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对课文所设置的较简单又熟悉的实例中的各种量的关系分析清楚,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不同类型的方程.实际效果:通常,多数学生能够分析教材实例中所蕴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书写不规范,错误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环节三: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三个情境:(1)如果设小红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2x-5=21 组织活动:四人小组做猜年龄的游戏,每个小组会有几个不同的等式.如:我的年龄乘2减5等于91,你知道老师多大了吗? 学生算出老师48岁了

(2)小丽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m?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5x=100(3)甲、乙两地相距22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km,因此提前12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km,可以得到方程:

目的:通过准确列三个方程,感受: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2、三个方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事项:学生在列方程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让学生读题、审题,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 2、(2)中单位换算:1米=100厘米。等量关系为:最后树高=初始树高+每周生长高度;

3、(3)中单位换算:12分=小时。等量关系为:原计划所用时间-现在所用时间=提前时间;

环节四: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义

内容:议一议

(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与同伴

进行交流.共得到三个方程。其中(1)、(2)都只有一个未知数,在小学学习时常见。

(2)方程2x-5=21,40+5x=100,(1+%)x=8930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目的:由(1)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所列的五个方程的特点:未知数的次数、位置不同;由(2)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实际效果:逐步引发学生对方程特点的研究,由此让学生自己说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并判断上述五个方程只有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结论的得出源于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不断地综合总结,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内容2:方程的解得含义: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x=2是下列方程的解吗? 完成(1)3x+(10-x)=20;(2)2+6=7x 目的: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判断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将解带入原方程,分别计算左和右,看是否相等。相等则为原方程的解。

实际效果:1、学生有小学的基础,能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

2、学生熟练将方程的解带入方程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环节五:达标检测

内容1:完成教材上的随堂练习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纸草书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其和等于19.”

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吗? 解:设“它”为x,则:

(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22分.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赢了x场,则乙队赢了(10-x)场。则: 2、达标练习:

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只填序号)①2x=1②5-4=1③7m-n+1④3(x+y)=4 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只填序号)①x-3y=1②x2+2x+3=0③x=7④x2-y=0 a的20%加上100等于x.则可列出方程:.某数的一半减去该数的等于6,若设此数为x,则可列出方程

一桶油连桶的重量为8千克,油用去一半后,连桶重量为千克,桶内有油多少千克?设桶内原有油x千克,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颖的爸爸今年44岁,是小颖年龄的3倍还大2岁,设小明今年x岁,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3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3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求父子今年各是多少岁?设3年前儿子年龄为x岁,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 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实际效果: 1、学生基本能很好地对随堂练习的问题给出准确的解答。2、由同学选自己组的代表发言,对P133随堂练习1中的各个量及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说明,加深对背景下的数学模型的理解。

3、达标练习中的题可以有选择的做。 环节六:课堂小结

内容:师生互动,梳理本节内容。(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疑惑)

目的:鼓励学生结合学习本节课本内容及课前的预习,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如何调整自己的读书方法.实际效果:

学生一方面总结出了:

本节给出了四个知识点:等式(回顾巩固),方程(给出描述性定义),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的解(根).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方程相比小学算术法,给出的思维方式与途径更具普遍性.列方程的核心:实际问题“数学化”,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

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在现有程度上,适当调整自己的读书预习方式及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途径.环节七:布置作业 1、习题 2、思考:如何得到所列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五、教学反思:

此阶段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主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教师只有进行得当合理的诠释方可得到学生的认可。授课时要设法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建模的优越性,将能使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数学模型成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自觉选择。

让学生在简单的背景问题中,一点一滴地体会分析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列方程的帮助,其正做到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目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2】

1.用白铁皮制作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16个盒身或43个盒底,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个罐头盒.现有15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正好制成整数个罐头盒,且盒身和盒底没有剩余?

2.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要9天,乙单独完成要12天,丙单独完成要15天.若甲、丙先做3天后,甲因故离开,由乙接替甲的工作,还要多少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的六分之五?

《一元一次方程》热点专题高分特训

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举例说明你是怎么做的?

问题2:行程问题中会出现的关键词有哪些?

问题3:分析行程问题的运动过程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

问题4: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梳理题中的信息、提取数据的?

行程问题(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8道,每道12分)

1.汽车上坡时每小时走28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35千米,已知下坡路程比上坡路程的2倍少14千米.设上坡路程为x千米,则汽车下坡共用了( )小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3】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销售中的盈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探究一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部分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涉及的知识较多,所以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熟练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以及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本节课的重要性,结合初中数学现行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商品销售中的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的含义以及这些基本量之间关系。

2、能根据商品销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

3、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化归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阅读理解能力和有关商品销售知识有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不够,而盈亏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解决销售问题列方程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商品销售中的“进价”、 “售价”、“利润” 、“利润率”的含义以及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方法 :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相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策略上分为两步:

(一)问题——在生活中产生

根据初一学生活泼、好奇的性格特点,课程一开始就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一节课我提前给学生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他们作一个市场调查,了解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在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先认真分析各自的调查情况,再结合多媒体图片和老师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归纳、总结出“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关系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社会知识有限,往往弄不清销售问题中的有关概念,理解不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不适应用方程解决应用题。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完全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四、教学过程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分为七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二)提出问题,归纳公式

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下面概念的含义。

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有时也叫成本价)

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价格(有时叫卖出价)

打折:卖货时,按照标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

利润:在销售过程中的纯收入。即:利润 = 售价 - 进价

利润率:在销售过程中,利润占进价的百分比 。即:利润率 = 利润÷进价×100%

(设计意图:为了解同学们的调查情况,设置几个概念性的小问题,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既可以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一些日常用语,增长知识,又可以为新课的展开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请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

①一双双星运动鞋打八折后是100元,则原价是多少元?

②进价为80元的一件上衣卖了120元,这件上衣的利润是多少?利润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已有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交流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会有获得新知的喜悦感。问题①讨论原价、售价、打折之间的关系;问题②探求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进一步突出、强化本节的重点—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它的变形公式。)

总结出公式:

利润率= ×100% = ×100% 售价=进价×(1+利润率)

(三)探究新知(学习新课)

例: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内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

在学习这道例题时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一

(1)你能从大体上估算卖这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吗?

(2)如何说明你的估算是正确的呢?

(3)如何判断盈亏?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先估算,后准确计算可减少判断错误,同时引出要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二

(1)这一问题情境中哪些是已知量?

(2)哪些是未知量?

(3)如何设未知数?

(4)相等关系是什么?

(5)如何列方程?

(设计意图: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逐步解决问题。)

第三个环节:提出问题三

盈利25%、亏损25%的意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让学生准确理解盈利和亏损的含义。)

第四个环节:展示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根据售价=进价×(1+利润率)这一相等关系列出方程x(1 + 0.25) = 60,解得x=48 。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它的商品利润是 - 0.25y元,列出方程 y (1- 0.25) = 60 ,解得 y =80 。(亏损就是负盈利,即利润为-0.25y元)

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 + y = 48 + 80 = 128 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是60 + 60 = 120元,进价 大 于售价,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8元。(将结论与先前的估算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前面三个问题,学生掌握了一些销售知识,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例题又设计了这道填空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建模”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突破本节课重点。)

(四)新知应用

1、巩固练习

新华书店出售A、B两种不同型号的学习机,每台售价为960元。A型一台盈利20%,B型一台亏损20%。该书店出售A、B型学习机各一台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2、拓展延伸

商场将某款服装按标价打9折出售,仍可盈利10%,已知该款服装的标价是330元,那么该款服装的进价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 为了及时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培养学生类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方法,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五)总结升华

让学生谈谈收获:

1、本节学了哪些知识?

2、商品销售中的盈亏是如何计算的?

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式交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努力学好数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六)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习题3.4第3题、第4题

(七)板书设计

销售中的盈亏

1、基本概念: 2、公式

进价: 利润率= ×100% = ×100%

售价: 售价=进价×(1+利润率)

利润:

利润率: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4】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南岭中学范荣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2、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3、通过用一元一次方程刻画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归纳、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由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是在几岁开始参加工作的吗?老师给出一个条件,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我的开始工作年龄:我的开始工作年龄乘以3再减去3等于60。

2、指名回答并让他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方法可能是算术方法或方程方法)。由方程方法引出复习:什么是方程?

3、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学习目标。

二、探究问题情境、建立方程模型

1、师生共同探究问题情境一。引导观察阅读课本P130插图:

①思考: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关系?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方程?

②引导交流,师评议补充。

2、让学生按照探究问题一的方式,思考解决P130—P131剩下的四道题。

教师巡查并提示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及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还要注意题目中的不同单位。

3、引导交流学习结果。

4、小结:这些现实问题包含各种不同的数量关系,但这些不同的数量关系都可以用方程这个模型表达。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是我们解决现实世界许多问题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式,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体会到。

三、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议一议:前面我们所列出的方程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全班交流,引导归纳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2+5=32x2?1?03m?2x?3?0y?0x?x?1x?y?13

4、介绍“方程的解”的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如,x=2是方程的8x-5=11解;x=6是方程40+10x=100的解。(提示判断方法: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中)

四、巩固练习

完成P131 “随堂练习”。

五、教学小结

1、学生:说说在这一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现实问题,并建立方程模型,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还知道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方程这个模型表达,以帮助我们简便、有效地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P132“习题”。

2、阅读P129导学部分丢番图的墓志铭,列出求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的方程,并尝试求出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5】

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教科书76页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 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

设问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例1 解方程7x-2.5x+3x-1.5x=-15×4-6×3.

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教科书第93页习题3.2中1、3①②、4、6.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6】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2.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2.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教学说明: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去括号时要注意:(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它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逐步给出答案。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7】

教材分析:

本节课知识与前面几个课时密切相连,是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最后一节课。在掌握知识方面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更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与之融会贯通,能够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的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并达到灵活运用。从而体会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思想,提高运算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一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但是去分母的原理和容易错的地方仍然是这解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对解方程的步骤有整体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分母解方程,体会数学的“化归”的思想方法;

2、通过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体会解方程的程序化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探索意识,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

学习突破点:

(1)找对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强调方程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3)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和乘法分配率的的正确使用。

学习流程安排:

一、实际问题——探究去分母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同时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例题分析——规范去分母过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

三、巩固练习——完善解方程程序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四、小结提升——体会数学思想

总结本节收获,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等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设计:

一、实际问题——探究去分母的方法

前面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问题(1):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四分之一,加起来共是17,这个数是多少?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2):你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解法。)

问题(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①直接用分数系数合并同类项

②利用等式性质去分母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第二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等式性质来帮助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对比两种解法,得到共识:当方程中含有分数系数时,先去分母可以使未知数的系数变为整数,从而解题更加方便、快捷.

教师引出本节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体会到“去分母”的必要性;

(2)学生是否明确“去分母”的可行性;

二、例题分析——规范去分母过程

1、学生初步尝试,感受去分母的必要性。

例1:解方程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

例2:解方程

提问(1)第一步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2)怎样去分母,这有什么根据?

(3)去分母后会出现怎样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4)下面还有怎样的步骤?(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共同总结:

○1为了去掉方程中的分母,第一步应该找到这三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10;

○2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10,这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成立;

○3去掉分母后的分子如果是单项式的话应加括号;

○4接下来还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型和系数化1

小结:通过老师的示例和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边做边答,不仅能让学生对去分母的方法有更深的印象;而且对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理顺了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完善解题程序,归纳一般步骤。

(1)梯度练习

1、选择题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后得到()

A3x+5+1=2-2x+1B2(3x+5)+1=2-(2x+1)

C2(3x+5)+6=12-2x+1D2(3x+5)+6=12-(2x+1)

2、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A

B1+

C当x等于什么数时,x-的值与7-的值相等?

(2)同学之间交流,找出问题,进行纠正。

(3)提问:

①通过解以上的方程,你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吗?你知道每种变形的依据吗?

○2通过解以上的方程,你觉得那些环节是值得同学们需要注意的?

小结:在学生总结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后,说明不同的方程有不同的解法,不能生搬硬套这个步骤。让学生感受学生解题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合的解题步骤。

四、小结提升,总结收获。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指板书共同复述:去分母的方法:

依据:

解方程过程中需注意:

解方程一般步骤:(教师提醒:需要哪些步骤取决于方程)

最终化成的形式:

五、作业自助餐:

102页:(1)(2)较容易

(3)(4)稍有难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一定要把更多的学习、探究机会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老师绝不代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安排足够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一方面: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进行因材辅导。

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去分母------------方程两边各项都乘分母最小公倍数

去括号------------乘法分配率括号法则

移项------------要变号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8】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熟练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学生来说解方程已不是问题了,本节课是以上一节课为基础,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学生读懂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会解决就行了。

讨论交流:按怎样的解题步骤解方程才最简便?由此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问题一:

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问题二:

某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4小时,乙单独做需要6小时,如果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合作,问甲、乙合作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问题三: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9】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字型”问题;

2.能熟练的通过合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进一步学习、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渗透化归思想.

态度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入牵线搭桥,解下列方程:

(1)-5x+5=-6x;(2);

(3)0.5x+0.7=1.9x;

总结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方法.

问: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吗?教师:出示题目,提出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讲评核对、自我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例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①数值变化规律?②符号变化规律?

2.怎样求出这三个数?

①设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么表示?

变式:你能设其它的数列方程解出吗?试一试.比比较哪种设法简单.

【问题】某乡改种玉米为种优质杂粮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多少元?

【分析】①若设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x元,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那么今年的收入是_________元;

②因为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所以今年的收入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元.

③根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可以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要求出三个未知数,这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规律类型的问题.

根据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求出所求三个数.

备注:寻找数的排列规律是难点,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发现、解决.

变换设法,列出方程,比较优劣、阐述发现和体会.

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分析,多鼓励.

学生:根据引导思考、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根据共同的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

(说明:此题目数以百分比、增长率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若没时间,可在习题课上处理)

(1)有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字是b,百位上的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_____.

(2)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1,-2,3,2,-4,6,3,-6,9,接下来的三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连续偶数,设第一个为2x,那么第二个为__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若设中间的一个为x,那么第一个为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

2.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为17,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7,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你能求出这个三位数吗?这是最经常出现的一类数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各位上的数字,怎么表示这个数,理解为什么不能表示成cba?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通过(3)题理解连续数的表示法,并感受怎么表示最简单.

通过2题让学生理解怎么设?以及怎么设简单(舍都有联系的一个),并感受用未知数表示多个未知量,顺藤摸瓜,从而列出方程的顺向思维方式.

展示1.通过本节所学你有哪些收获?

2.谈谈你掌握的方法和学习的感受,以及你对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体会.学生自我阐述,教师评价鼓励、补充总结.

补偿提高1.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0,2,6,12,20,30,…,则第8个数为______,第n个数为_____.

2.下面给出的是20xx年3月份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圈出的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

通过练习,掌握数字问题的分类及不同解法,巩固、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题目设置是对前面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和补充,也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10】

一、目标:

知识目标:能熟练地求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不含去括号、去分母)。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和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难点:

重点: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移项

三、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学生已学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力背景:能比较熟练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预测目标:能熟练地用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 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一头半岁蓝鲸的体 重是22t,90天后的体重是30.1t,蓝鲸的体重平均每天增加多少?

(二)实践探索,揭示新知

1.例2.解方程: 看谁算得又快:

解: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 得 解: 6x ? 2=10

移项得 6x =10+2

即 合并同类项得

化系数为1得

大家看一下有什么规律可寻?可以讨论

2 .移项的概念: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这样的 变形叫做移项。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千万不要忘记移项要变号。

3.解方程:3x+3 =12,

4.例3解方程: 例4解方程 :

2x=5x-21 x- 3=4-

5.观察并思考:

①移项有什么特点?

②移项后的化简包括哪些

(三)尝试应用 ,反馈矫正

1.下列解方程对吗?

(1)3x+5=4 7=x-5

解: 3x+ 5 =4 解:7=x-5

移项得: 3x =4+5 移项得:-x= 5+7

合并同类项得 3x =9 合并同类项得 -x= 12

化系数为1得 x =3 化系数为1得 x = -12

2解方程

(1). 10x+1=9 (2) 2—3x =4-2x;

(四)归纳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简便的写法?

2.要注意什么?

3. 解方程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

4.. (1) 移项实际上 是对方程两边进行 , 使用的是

(2)系数 化为 1 实际上是对方程两边进行 , 使用的是 。

(3)移项的作用是什么?

(五)作业

1.课堂作业:课本习题4.2第二题

2.家作:评价手册4.2第二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知道“元”和“次”的含义;

3、熟练掌握最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理论依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德育目标: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3、在学习和探索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最简方程的解法;

一、旧知识的复习:

1.什么叫等式?等式具有哪些性质?

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

想一想:

(1)你认为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样的?

(2)怎样求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的解?

1、通过练习,请你总结一下,解方程(是未知数)把系数化为1时,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2,使计算比较简单。

2、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

3、解最简方程的主要思路和解题的关键步骤及依据。

五、课堂作业。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篇12】

第一节:从问题到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第三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1)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

(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实用九篇)


如果您想读一篇好文章小编建议您看看“一元二次方程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设计优秀的课件能够增加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谢谢您的青睐让我们共同提高!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1】

教材分析:1.本节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并指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不唯一。本节内容是在前面所学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整式、方程的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也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一个基础。

2.这些概念是全章后继内容的基础。

3.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思想。

学情分析:1.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差生较多。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注意讲练结合,以学生为本,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

2.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 优势,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作为该班的班主任,同时又担任该班的数学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设计的方法,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双基训练。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类比、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思想,从而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3.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1.问题1:广安区为增加农民收入,需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计划无公害蔬菜的产量比翻一番,要实现这一目标,和20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多少?(通过放幻灯片引入)

设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20的产量为a(a≠0),翻一番的意思就是a变为2a,那么

(1)用代数式表示20的产量;

(2)年蔬菜的产量比年增加了2x,对吗?为什么?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吗?

2.通过幻灯片引入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2:广安市政府在一块宽200m、长320m的矩形广场上,修筑宽相等的三条小路(两条纵向、一条横向,纵向与横向垂直),把矩形空地分成大小一样的6块,建成小花坛,要使花坛的总面积为57000m2,问小路的宽应为多少?

设小路的宽为x m,则横向小路的面积如何表示?纵向的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小路所占的面积用x的代数式如何表示?

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谁还能换一种思路考虑这个问题?

把6个小花坛拼起来是一个多长多宽的矩形,由此你会得出什么样的方程?

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巧妙?

3.通过幻灯片引入情景。问题3:广安重百商场销售某品牌服装,若每件盈利50元,则每月可销售100件。若每件降价1元,则每月可多卖出5件,若每月要盈利6000元,则商场决定每件服装降价多少?

设每件降价x元,则现在的盈利为(50-x)元,降价后销售量为(100+5X)件。可列方程为:(50-x)(100+5X)=6000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2】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它有着广泛的实际背景,可以作为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 经过两年的合作,我们班的学生已比较配合我上课,同时初三学生观察、类比、概括、归纳能力也都比较强,不过对应用题的分析他们还是觉得很头疼,在今后应用题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

2、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是一次方程向二次方程的转化,是低次方程转向高次方程求解方法的阶梯。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二次函数的特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3】

一、复习目标:

1、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2、能熟练应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3、能灵活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难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知识回顾: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解法有: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3、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4、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怎样判断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请举例说明。

四、例题解析:

例1、填空

1、当m时,关于x的方程(m-1)+5+mx=0是一元二次方程.

2、方程(m2-1)x2+(m-1)x+1=0,当m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3、将一元二次方程x2-2x-2=0化成(x+a)2=b的形式是;此方程的根是.

4、用配方法解方程x2+8x+9=0时,应将方程变形为()

A、(x+4)2=7B、(x+4)2=-9

C、x+4)2=25D、(x+4)2=-7

学习内容学习随记

例2、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4x2-16x+15=0(用配方法解)(2)9-x2=2x2-6x(用分解因式法解)

(3)(x+1)(2-x)=1(选择适当的方法解)

例3.1、新竹文具店以16元/支的价格购进一批钢笔,根据市场调查,如果以20元/支的价格销售,每月可以售出200支;而这种钢笔的售价每上涨1元就少卖10支.现在商店店主希望销售该种钢笔月利润为1350元,则该种钢笔该如何涨价?此时店主该进货多少?

2、如图,在Rt△ACB中,∠C=90°,AC=6m,BC=8m,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4】

第1教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x(x+1)+4x2;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 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的概念,介绍了的一般形式以及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的定义: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如果 且 ,它就是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和难点:

重点:

1.的有关概念

2.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的含义。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板书的定义)

3.强化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

(1)3x十2=5x—3:  (2)x2=4

(2)(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 概念的延伸

提问: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吗?

引导学生回顾的定义,分析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 :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范文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6】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

=0 (4) x-4=(x+2) (5) ax+bx+c=0 x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

? 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a+b+c)的值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2

2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1)x-8x+______=(x-______);(2)9x+12x+_____=(3x+_____);(3)x+px+_____=(x+____).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4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例1:解方程:(1)(2x-1)=5 (2)x+6x+9=2 (3)x-2x+4=-1

分析:很清楚,x+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1.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

2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

2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2

那么1+(1+x)+(1+x)=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n)=p(p≥0),那么mx+n=

1.教材 复习巩固1、2.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

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

(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

(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得,,或。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这个两位数是。

据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当时,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以上分析,解答,教师引导,板书,学生回答,体会,评价。

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布置作业

补充: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500个,已知该商品每涨价1元时,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赚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为多少个?

参考答案:

精析:此题属于经营问题,设商品单价为(50+)元,则每个商品得利润元,因每涨1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则每个涨价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故销售量为(500)个,为赚得8000元利润,则应有(500)。故有=8000

当时,50+=60,500=400

当时,50+=80,500=200

所以,要想赚8000元,若售价为60元,则进货量应为400个,若售价为80元,则进货量应为200个。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8】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发展符号感。

2.从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学习和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及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化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为一般形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字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要回顾,方程思想

简要回顾方程知识,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大致思路:

1.把待求的量用字母表示出来;

2.把已知量与未知量放在同等地位进行运算;

3.寻求建立等量关系

4.解方程(组)

体会感悟:往往解决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等量关系;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则需要建立两个等量关系。……

二、展示素材,创设情境

1.某校要在校园内墙边的空地上修建一个平面图为矩形的存车处,要求存车处的一面靠墙(墙长15m,如图中AB所示),另外三面用90m的铁栅栏围起来,并在与AB垂直的一边上开一道2m宽的门。如果矩形存车处的面积为480m2,请以矩形一边长为未知数列方程。

提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如何设未知数?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让每个小组说出他们所列的方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正

提问:你们列的方程一样么?为什么?将所列的方程进行整理看看现在结果一样么? 学生整理得出两个方程分别为:x2-92x+960=0和x2-46x+240=0

提问:x2-92x+960=0和x2-46x+240=0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小组讨论片刻,说出自己的认识,如都是整式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都是2等。

2.某住宅小区准备开辟一块面积为600m2的矩形绿地,要求长比宽多10m,设绿地宽为xm,请你列出关于x的方程。

3.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_________m,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_______________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时教育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观察归纳,抽象命名

从上面的几个素材中可以看出,这类方程在生活中大量出现,上面的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ax?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不等于0)

其中ax2是二次项,bx是一次项,c常数项

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

四、巩固练习

1.自己编拟一元二次方程,并指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课本P32 练习1、2

五、小结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体会?

六、作业

课本P32习题1、2、3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

②2x-70;

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学生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按照“看一看 说一说 问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时,学生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如果把函数y=x2-x-6变为y=ax2+bx+c(a0),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学生回答:△0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讨论: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经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模式求解,教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学生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解集,教师应给予肯定。)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课本例2的出现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例的解答极易出现写错解集(如出现“或”与“且”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学生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写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别突出了“△=0”、“△0”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学生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学生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

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

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关系→三个二次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7篇《九年级数学公开课《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征文比赛活动总结11篇

征文比赛活动总结 征文活动总结 03-28

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7篇

公司员工试用期辞职 试用期公司工作总结 03-28

安全工作总结(必备5篇)

安全工作总结 03-28

举办活动后活动总结

举办活动总结 儿童节举办活动方案 03-28

母亲对女儿生日祝福语简短独特

女儿生日祝福语 03-28

一次朗诵比赛作文

一次朗诵比赛作文 朗诵比赛作文 02-19

个人工作计划(通用10篇)

工作计划 03-28

美发店开业发朋友圈的句子精选(41句)

美发店开业句子 03-28

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汇总十四篇

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 教研组工作总结 03-28

想不想修真第二元神攻略 第二元神用途一览

想不想修真 想不想修真第二元神 12-25

职业道德心得体会精华13篇

职业道德心得体会 03-2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