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有的人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有的人课件”。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提供的建议仅供参考最终决策需要您自己做出!

有的人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3、背诵诗歌。

背景介绍: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作者介绍: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陆续出版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十多部著作。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学习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自学诗歌,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3、背诵诗歌。

拓展阅读: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补充材料: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有的人课件 篇2

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部编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组文章集中于四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感受他的伟大精神。《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它嘲讽和鞭挞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价值问题。在学习中,要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结合诗歌、本单元课文和收集的资料,告诉我们鲁迅是什么样的人。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根据以上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讨论法。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引导学生自主**,和同学交流,享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诵读法。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诗要有感情。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在大脑中进行有意联想,进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多形式地阅读。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诗歌和情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以前面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行回顾导入,将学生再次带入到鲁迅逝世的场景中,感受人们对他的爱戴。

及时补充诗歌的写作背景,奠定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铺平道路。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阅读这首诗。

**阅读音频,聆听并练习阅读。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

本首诗学生读通顺是没问题的,但这首诗歌感**彩强烈,爱憎分明,重点是要读出感情。因此**音频朗读,一是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诗人的强烈感情,二是仿照练习,读好节奏、声调等,帮助在理解诗歌后更好地感情朗读。

你觉得这首诗的内容和写作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对比与重复的特点,找出对比的具体内容,为以后的理解和学习做好准备。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自由读第一节,质疑**。

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一节,在阅读过程中提问。

根据学生的质疑,相机引导理解“活”“死”的深刻含义

做好预设,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

哪种人生与死,哪种人生与死?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

根据前面对比写法的体会,直接以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学习领会诗歌内容。

结合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引导阅读感受。用清晰的课件展示内容,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两种人的实践和归宿,激发学生的情感。

师生合作朗读,加强感情表达。

三。自主学习3,6,4,7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小组,练习朗读,读出理解和感受,展示朗读。

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在对诗生的评价中,自然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情感的理解,并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出来。

引导提炼中心,加深对“有的人”的理解。

分列板书“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学生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写在对应的词语下。此处设计一来丰富学生对“有的人”内涵的理解,二来丰富学生的积累,锻炼学生的表达。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将诗歌变序,师生再次合作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深化对鲁迅的认识。让我们结合单元学习和搜集的资料,谈谈鲁迅是什么样的人。以整个单元为基础,将单元的主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鲁迅有了深刻的认识。

从鲁迅延伸到千千万万的为革命事业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牺牲的烈士们,以及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们,让学生从这首诗展开去,仿照教师变序的诗,朗读、歌颂心中这样的英雄。

(五)课堂总结。

本课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全诗共七节,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列举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仿照课文的对比手法,摘录诗歌中重点词句,分列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和下场,表现了对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的无情鞭挞,对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的崇高赞扬。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虽活着虽死了

却死了却活着

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甘愿作野草,等着火烧

名字比尸体还烂。春风吹遍了草地

骑在人民头上俯首甘为牛马

人民把他摔垮人民永远记住他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卷——27号有人——纪念鲁迅有感(人力资源和教育部编)

27*一些人——纪念鲁迅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诗是13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但对那些高挂在人民头上的人,他们却毫不留情地流露出满腔愤慨。诗歌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哲学主题

人们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而生活。在这门课上,教师要注意将所学课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对比的用法。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使用的对比技术,体会使用该技术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的用法,并认识到使用这种技巧的优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言: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展示课件,老师会阅读或点名,让学生阅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

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展示诗人臧克家的介绍,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学生应该以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他们被要求读正确的发音和诗句。

2。点名让学生朗读,并检查学生阅读是否流畅、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 教师讲授方法,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阅读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命名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至第七节。)

四。**名家读书记录,学生重读诗词,读情怀。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一节):提出了不同的生死观。

第二部分(第2-4节):通过比较两国人民对人民的不同态度,我们热烈赞扬鲁迅奉献人民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比较人们对这两类人的不同态度出发,表达了作者和永远怀念鲁迅的人们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 学生们默读整首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作方法,谈谈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和7节比较了一些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可以把相应的部分放在一起学习。

(2) 结合第一节,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你认为作者对这两类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告几种态度:对某些人来说,作者是批判的、轻蔑的、可恨的;对一些人来说,作者是赞美和热爱的。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他们的情感。

有的人课件 篇3

认知技能:

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歌曲,使学生从小就应当懂得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了解一些民族风格和农村情调。

教材分析:歌曲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C徵调,可划分为两个乐段,在演唱“依呼嗨”时,应反复练习,以掌握华北地区的邦子唱腔。

1)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甲用和YY相互帮助的歌曲《冬瓜和南瓜》你们还记得吗?生:(记得)好,我们把它复习一遍。

2)复习旧课。

3)嗯,同学们,唱的真好!那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给你们猜一个谜语,“吃前是绿色,吃的时候是红色,吐出来是绿色”,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生:(西瓜)。

4)同学们真聪明,在我国广大农村瓜类品种有很多,除了冬瓜南瓜外,你们还知道什么瓜?(生:角瓜等)。

5)你们回答的真好,同学们把书打开,16页,看一看图中画了什么瓜? 生:西瓜,好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小瓜棚)

6)西瓜在成熟的时候,农民就在瓜里搭一个小棚,日夜要有人看护,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看瓜吗?(生答:防偷瓜贼)对,过去是防偷瓜,现在农村中很少有人偷瓜了,主要是观察西瓜成长的情况,遇到恶劣天气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7)看瓜虽然很辛苦,但夏夜,睡在小瓜棚里,看瓜也是一种乐趣,现在我们先听一遍,听一听1、歌曲中哪几句歌词表现了小主人公高兴的心情

(我种的瓜有多么好,十里以外香味浓)2、歌曲的情绪又是怎样的?(活泼、喜悦、欢快)

8)同学们你们听的真仔细呀!现在我们看黑板、歌曲中有两个难点(出示题板)

9)讲解装饰音中的上波音记号和后倚音记号。

10)真不错,同学们歌曲中的难点我们学完了,现在一句一句和老师一起把这首歌曲学会。

11)唱两遍后合在一起。

12)同学们刚才唱的真不错,为自己鼓掌吧!

13)好极了!你们学会了吗?嗯,老师刚才说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那老师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你们看!

14)利用打击乐器丰富演唱效果。

15)反复利用打击乐器,丰富演唱效果。

16)师生互动。

17)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小瓜棚,又学了上波音和后倚音记号,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下多加练习。

有的人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有的人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深情谈话导入)1936年10乐19日,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民主战士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怎么能忘记他!许多作家、诗人、进步青年纷纷拿起自己的笔,写下了许许多多纪念他的文章。事隔XX年的1949年,诗人臧克家来到北京,参加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活动,并瞻仰了鲁迅故居。睹物思人,诗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写下了一首诗——《有的人》(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

1、首先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争取读流畅。(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全班一起朗读一遍。

3、指导朗读:诗歌的朗读和一般的文章的朗读不一样,不仅要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请大家听我读一遍,静静地感受感受。(师范读一遍。)

4、现在请大家再一起读一遍,争取能读出诗的节奏,读出一点诗的味道。(学生一起朗读一遍。)

(三)学习诗歌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默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在旁边做做批注,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联想到的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可以是联想到的自己读过的其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受到的诗人写作的艺术手法,还可以是诗的内涵。(学生默读诗歌,做批注。)

2、研读第一节

(1)(课件出示)请大家一起把这一节朗读一遍。

(2)对这一节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学生谈体会,教师适当点拨。)

(3)这一节中的两个“活”和两个“死”含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板书:虽死犹生)

(4)有的人活着,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生命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大家一起把这一节再朗读一遍,读出两个“活”和两个“死”的不同含义。(学生一起朗读一遍。)

3、研读后六节

(1)第一节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两种对立的人为代表,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请大家看看后面的六节,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样的手法?(指名汇报。)

(2)再读读后面的六节,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体会:a这六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一部分是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b第二节和第五节相对应,第三节和第六节相对应,第四节和第七节相对应。

(3)诗的副标题是(板书:纪念鲁迅有感),既然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找找看哪些句子是写鲁迅的?(指名回答。)

引导:读着这些句子,你的眼前是不是浮现出来一些画面?什么画面?(鲁迅先生半跪着身子为车夫清洗伤口,鲁迅先生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鲁迅先生送书给阿累。)

(4)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课文只是在赞扬鲁迅先生吗?(是在赞扬鲁迅先生那样的人。)

(5)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诗人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

(6)是啊,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仅仅是赞扬鲁迅先生,而是赞扬鲁迅先生那样的人,而且批判了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反动派。请大家试着动笔,把这些人具体化,把“有的人”替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幻灯出示: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或;         的人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7)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相反的这样两种人,人民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自由朗读第五到第七节,说说自己的体会。

(8)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读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大家读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想想,读赞扬鲁迅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批判反动派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对读。)

(9)全班同学分组对读。

4、现在我们把第一节放进来一起朗读,老师读第一节,你们还像刚才这样读第二到第七节。(师生对读。)

(四)总结诗歌

1、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俯下身子来给人民做牛马,他的一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所以人民永远记住他!

2、毛主席曾经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出示幻灯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毛主席一连用了五个“最”来赞美鲁迅,说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其实,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更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是一位热心的导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英雄、长者和导师吧!(出示幻灯片:他的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幻灯出示:鲁迅像)

(五)布置作业

写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段感言,可以是一首小诗,不妨用《做人就做这样的人》为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6篇《《有的人》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米范文范文的价值所在。

有的人课件 篇6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有的人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2、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品读“虽生如死”。

1、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读出蔑视、痛恨。

齐读这类人的可悲和可笑。

2、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板书:骑)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那你就读出来吧。是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他们还……

3、看到欺压百姓的人,我们怎样痛斥他们──;看到忙着树碑立传的人,我们怎样警告他们──;对那些眼里容不下别人的人,我们又该怎样咒骂他们──。

4、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你的痛恨、蔑视、讽刺用朗读表现出来吧。女生读这类人的做法男生读他们的可耻下场。

5、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清楚,谁是他们的敌人,谁是他们的朋友。群众的力量又是伟大的,人民的敌人痴心妄想着“不朽”,最终却只能落得──板书:遗臭万年。

四、品读“虽死犹生”。

1、人民的朋友呢?鲁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抽读。你的朗读中带着?(歌颂、敬佩、赞美)谁再来试试?很好,大家一起来读出歌颂和敬佩。

2、几句诗中,哪个字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板书:俯)这个字让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鲁迅的哪些事迹?(俯下身子给黄包车夫疗伤、亲切地和工人聊天……)

是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你的感受放进诗句中读,让我们听到你的情感。

3、鲁迅先生不仅为人民做牛做马,还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鲁迅就是野草,野草就是鲁迅,野草能烧尽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的,他活着是为了……其实,前面课文中有和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阿累《一面》)

4、他为谁想得多?(劳苦大众、祖国、民族)善有善报,给人民做牛马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5、多么可爱的人,多么无私的精神,左边的同学读做法,右边的同学读人民的态度。

五、品读课题

1、读到了这么多,这叫把诗读厚了。完整读题目,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再读。那为什么不直接以“鲁迅赞”“赞鲁迅”“鲁迅颂”为题呢?

2、这首诗还可以献给历史上的哪些人?你准备把哪一句献给他?((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焦裕禄、孔繁森为人民积劳成疾,这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让全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这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他冒着生命危险1955年回到祖国、为了祖国人民更好地活。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屈原、文天祥……)

(只能送给这些伟大高尚的人吗?还可以把哪些句子送给哪些遗臭万年的人?)

3、与遗臭万年的人相比,这样的人,就应该──(板书:流芳千古)。

六、总结升华。

是啊,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涌现出了多少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堪称一个伟大的民族。(缓缓叙述缓缓擦去板书)历史长河一如滚滚江海,大江东去浪淘尽,首先卷走这些遗臭万年的人民的敌人吧,他们作威作福“骑”在人民头上的丑恶嘴脸,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流芳千古的“活”着不是刻进石头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写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写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的这首诗,当然不再单单是为纪念鲁迅。你有你心中的“有的人”,我有我心中的“有的人”,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索性就让它们都留在心头吧。

现在,这28行诗就单单剩下了这个字,读。初识鲁迅的学习,今天就单单剩下了这一个字,读。(抽问几个学生)俯,就是……是啊,俯,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高度浓缩,也是对你、对我、对所有人做人的永远的启迪。

全体起立。此时此刻,《有的人》这首诗已经不再是发自臧克家一个人之口,他也是我们的心声了,那就让我们酣畅淋漓地吟诵我们的心声吧。“有的人活着……”起(齐背全诗)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

有的人课件 篇8

谁愿意做野草?你怎麽知道?他为什麽愿意做野草?

鲁迅愿意做野草。从他写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的含义是什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却,被人民唾弃。“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的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鲁迅)

思考:你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中悟出一个什麽道理?

学生总结:热爱人民的人流芳百世,鱼肉人民的人遗臭万年。

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提问:如果让你来读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怎样表达语气?提示:每小节上两句和下两句之间形成怎样的特点?

学生马上反应:对比。前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认为对前一种人,要表达出对他的憎恨和鄙视,后一种人,就是像鲁迅那样的人,应表达出崇敬、热爱。

再问,从副标题来看,本诗的写作目的在于赞颂还是在于批判。

学生明确:是赞颂。所以朗读时赞颂之情应更显着。

这样,我就以此为要求让学生朗读。请每组推荐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每一人读完请其他同学评点。要求做到:

1、每一节诗都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两个方面的形象更鲜明,把正面衬托得更高。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人生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得时候,要有明显的语气差别。

2、读出反复的修辞所形成的磅礴的气势。

目标明确之后,学生能在朗读和听读中掌握诗歌的特点:

一、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对比和反复。对比使两者形象更加鲜明,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节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气势。

二、学生知道了诗人写作的目的。感受到诗歌形象的鲜明,领会到诗人强烈的爱憎,了解了诗歌的主题。

评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和体悟,能准确到位地指出朗读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下一位朗读的同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得更到位。最后,教师评点,再次范读,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时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已不在刚开始的层面上。很动情地把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作总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阶级,深刻地揭露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动统治者必将被人民唾弃的真理。其实,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不只被唾弃,而是遗臭万年。

最后做一点延伸阅读《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过你读过的鲁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对鲁发表一点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评论他做人的品质,也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评点。

布置作业:选择鲁迅或臧克家做一点研究性学习,写成一篇小论文。

精选阅读

咏雪的课件(范例八篇)


咏雪的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朗读、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

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文(竖版)的课件给学生。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文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感受白文朗读与标点文朗读的区别。

3.教师展示《咏雪》的课本版课件给学生。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谈横版与竖版书写阅读的区别。(现代汉语的语言书写习惯是从左往右书写,而古代文言文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书写。)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文章的版式与现代的不同。

4.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成表格问题,然后将表格内容组织成一句话。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咏雪》教学设计

人物:谢太傅、兄子、兄女(谢道韫)

情况: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

做的事情:兄女分别咏雪。

组织成一句话: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兄子、兄女分别咏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简单基本概括的能力。

(三)围绕“咏”字,把握情感

1.析“咏”解题。

教师通过展示“咏”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知道“咏”的本意,由此学生知道“咏”的引申义:深情地抒发,表达,即赞颂。由此完成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质疑,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2.赏读咏雪句子,把握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划出兄子、兄女二人咏雪的句子并朗读。

(2)学生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两个人物朗读咏雪句子时的感情、语气、节奏等,并用演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两句咏雪的句子,一个是兄子胡儿说的,一个是小才女谢道韫的;两个人回答的都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问话。两个孩子回答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描述,你能想象两个孩子回答时的神情、心理、语气、语调、节奏等吗?同学们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落实成文字,写到相应的句子旁边。使作者给我们的这块留白,通过我们的想象丰富起来,精彩起来。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多元解读。)

举例:男孩性子急,想问题简单,只抢占第一个答题名额,所以他会很骄傲地快速地高声脱口而出;而女孩相对较沉稳,性格内向些,深思熟虑之后,自信地微笑着,不徐不疾地说。

分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中,在全班中演读展示。

【设计意图】巩固脚本批注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书写和演读,给孩子们充分的展露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3)体会文中人物对咏雪的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谢太傅更赞赏谁的咏雪句子?

请学生们用曲线,划出描写谢太傅表情动作的句子并朗读。体会揣摩谢太傅对两个孩子咏雪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其实两个人都很聪明,一个好,另一个更出色,他们为什么这样优秀?

教师课件出示谢太傅的学识、家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家庭生活情趣的词句(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大笑乐),加以分析。

得出:她的家庭是一个温馨、欢乐、融洽的书香之家,正是这样的家庭培养出了如此聪明的孩子。

分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背诵、演读的方式,将咏雪故事的场景再现给同学们看。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讨论,更好的理解文章。让学生领会家庭氛围在对人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背诵演读,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咏雪句子的评价。

(1)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哪个好?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括号标出表明作者态度的句子并朗读,之后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于谢道韫的赞赏之情。

(2)补充文学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言语”指会说,善于言谈应对。作者正是欣赏谢道韫的这方面才学,才将此文编入《言语》一门。

【设计意图】明确作者选材的意图,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

(四)写法探究与活动学习

教师提问:我们通过读文章知道了这则小故事的内容,知道了这个温馨和乐的大家庭,通过读作者,知道了他的写作意图。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怎样看呢?你觉得怎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教师带着学生分析两个比喻句,一个有形无神,还不是很贴切;另一个既有形又有神,给人一种很诗意的美感。总结得出好的比喻: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有意蕴。)

学生尝试仿写赞美雪。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咏雪的句子,拓展思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描摹事物的方法,考察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描摹事物练习:请你任选一样事物进行描写和比喻。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

咏雪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尔、欣然、未若”等。并且朗读全文。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一、导入

从古代机智聪颖的少年儿童自然导入到咏雪的两位才子,导入课文。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刘义庆简介和《世说新语》简介

三、朗读课文

1、多媒体显示两条朗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出停顿和语气,情感和韵味

2、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

四、探讨文意

1、请生指出这篇短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请学生翻译第一句。

3、指导文言现象古今异义。

4、多媒体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简单讲解文言句式判断句和省略句,引导学生疏通全文。

4、请生翻译全文,然后多媒体出示全文的翻译。

五、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1、评析两个咏雪才子的比喻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写出好的比喻句。

2、提出问题,文章中“公大笑乐”该怎么理解?有没有暗示作者更欣赏谁的比喻?

2、多媒体出示古诗当中咏雪的句子,简单赏析。

3、教师根据本堂课内容进行小结。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咏雪》。

2、仿照两位咏雪才子的句式,发挥你的想象力,想想看可以把雪比喻成什么。

咏雪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

2.借助注释和课堂补充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

教学重难点:

1.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2. 翻译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小学应该学过一些古代少年儿童聪慧机敏的故事,例如司马光砸缸等,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故事。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5)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 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撒 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3)省略与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略主语,……也)

2、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咏雪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咏雪的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翻译。

补充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物品名称、计量单位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补:补充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

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家里

人物:谢太傅、儿女们

咏雪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汉语知识。

2、背诵短文。

3、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美感差异。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谈家庭聚会时的情况,引入作对联,咏诗词歌赋,之后,师生共同研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一篇短文《咏雪》。

二、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难词。之后,小组利用工具书解决。之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

看大屏幕讲析文言词句: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晚辈统称。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猛。

欣然,高兴的样子。

拟,比,比拟。

未若,不如。

差,大致。

因,趁,乘。

1、白雪纷纷何所似?似何,像什么。

2.即……之妻也。“……也”,“是……”

3、即……之妻也。省略主语“(谢道韫)就是……”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教师领读课文。

五、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六、教师示范、指导背颂课文(合上书,一学生读,其余学生听,三遍之后背诵)。

七、简析课文内容:文中赞赏了谁?

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从哪一句得知?文末交代道韫的身世可见。

八、两个小孩都很快做出了句子,且小男孩最快,随后小女孩微起朱唇出妙语“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而公大笑乐,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形容“白雪纷纷”,哪一个更好?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见解:“撒盐空中”这句虽然形似,但给人的感觉不美,“柳絮因风起”句则形象、动态、美感兼具,有意蕴。举例: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江山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打油诗有形象,无意象,我们体会不到景物美,这不是成功的文学创作,好的文学形象要有美感,有情趣。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咏雪》)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营造了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

九、齐背课文。

十、拓展练习。

要求学生背出自己熟悉的咏雪诗句,师生共同欣赏。

附课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的课件【篇7】

我是肇东市第十一中学语文教师宋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活力所在。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不同。”而能令其“点石成金”的“点金棒”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今天,我就以《咏雪》一课为例,来阐释一下我是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交相辉映的。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则。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文化教育的画面,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初一学生已经学过《学弈》等三篇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熟悉了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咏雪》语言文字浅显,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但对文中语言的辨析和欣赏在教学中存在一定难度。若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领会 ,定能翻出新意。

过渡:(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文本的内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力求做到六个融合):

同学们,飘飞的雪花是严寒的冬日里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自古以来,雪以其洁白轻盈的姿态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来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佳作。

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一个关于咏雪的故事,被刘义庆编入《世说新语》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由雪花纷飞的图片导入,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飘飞的雪花有直观感知,激发兴趣,为后面赏析两个咏雪佳句作铺垫。)

此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交流网上查阅的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及编者刘义庆

(设计意图:我想通过学生亲自查阅整理资料,运用信息技术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了解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走进古人情趣盎然的日常生活。)

1、 ppt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语气语调、节奏停顿。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反复听读、朗读,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为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协作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反馈自主学习情况,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师课件出示重点词语辅助记忆,适时给予明确。

3、疏通文意后,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伴着形象直观的图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很快会将课文内容熟记于心,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点。)

1、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2、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补充,课件出示并引导理解。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创设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2)文中写了几个人?你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3)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更好?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在这个师生互动环节,第一个问题学生从文中“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和睦、融洽、欢快的家庭。

(2)、感受人物时,师穿插了刘禹锡的《乌衣巷》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谢家。(……)

(设计意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感受道韫的才气和胆识,将现有知识进行延伸。以“一斑窥全豹”,让学生以《咏雪》为例来看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并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世说新语》产生兴趣。)

(3)、通过第三题的讨论,明确“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文学追求含蓄之美,讲究的就是意蕴,而道韫的比喻恰好表现了这种意境。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能把雪花比作什么?并说说积累了哪些咏雪佳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小结语:这篇经典,恰似一场阳光下的瑞雪,绚烂在我国古典文化历史画卷上,带给人们精神的遐思。

作业:阅读《世说新语》,选择有关谢太傅或谢道韫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此作业的布置,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的设计,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文结合的生动画面,力求以诗意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书中文人雅士鲜活的生活情景和融洽、和睦、欢快的家庭氛围,在语文学习中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不透彻、对两个咏雪佳句赏析不到位等情况,所以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咏雪的课件【篇8】

余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读文

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2.译文,知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

不懂的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提示:不理解之处打个“?”)

3.梳理明确: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4.全体译读

5.复述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1.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

2.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笑乐。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3.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4.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2.我们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最后一起背诵全文。

五、板书:

起因:内集,讲论文意

咏雪经过:胡儿咏,兄女咏

结果:公大笑乐

补叙:道韫身份

小蚂蚁课件(范例八篇)


教学教案和课件是每名教师在学年开始前必须准备的内容,每位教师都应该对写教学教案和课件进行认真对待。教学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具体呈现,那么如何写一份优秀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呢?趣祝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与“小蚂蚁课件”相关的一些非常实用的信息,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到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压力!

小蚂蚁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小蚂蚁》,愿意学念儿歌。

2、初步懂的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小蚂蚁》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蚂蚁搬食物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蚂蚁是怎么搬食物的吗?

2、教师:我们现在就来听一听小蚂蚁是怎么搬食物的?

二、讨论交流

1、教师边翻阅幼儿用书,边念儿歌。

2、师:小蚂蚁很小,力气也很小,他们是怎么把很大的食物搬运回家的?它是自己一个人搬的吗?

三、学念儿歌

1、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念儿歌。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小蚂蚁》这首儿歌来念一遍。

2、分组来念,先请最前面这排小朋友里正站起来念,再请旁边两排幼儿站起来念。

师:现在我先请前面一排的小朋友来念,前面这排都有几个小朋友啊?立正,其他小朋友听听看谁念的最好。

3、 教师总结:小蚂蚁很有主意,一起用力搬食物,小蚂蚁虽然力气小,但是合作起来请别的小蚂蚁一起过来搬力气就会很大了。

小蚂蚁

小蚂蚁,有主意

食物大了齐用力,

前面拽,后面推,

食物搬进蚁洞里,

你一口,我一口,

吃饱肚子长身体。

小蚂蚁课件 篇2

小蚂蚁真有趣小班教案

导语:

小蚂蚁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昆虫,它们渺小而勤劳,以其凡事不懈努力的态度为人们所称道。在小班教学中,以小蚂蚁为主题的教案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能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堂关于小蚂蚁的有趣小班教案吧!

教案目标:

1. 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帮助幼儿了解小蚂蚁的生活特点;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劳动意识;

4. 激发幼儿对小蚂蚁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案准备:

1. 小蚂蚁的图片和模型;

2. 蚂蚁世界的模拟场景;

3. 如何保护小蚂蚁的故事书;

4. 蚂蚁视频资源;

5. 蚂蚁拼图游戏。

教案过程:

第一步: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蚂蚁的短视频或展示蚂蚁模型的图片,引发幼儿的好奇心。然后提问:“你们见过蚂蚁吗?它们长什么样子?是怎么生活的?”让幼儿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

第二步:认识蚂蚁

教师给幼儿们讲解关于蚂蚁的基本知识,如蚂蚁的体形、习性和居住环境等。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们介绍蚂蚁的生活。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模拟场景,让幼儿们身临其境地观察蚂蚁。

第三步:观察蚂蚁

为了让幼儿能够更清楚地观察蚂蚁,教师准备了放大镜,并带领幼儿们一起观察勤劳的小蚂蚁。幼儿们需要仔细观察蚂蚁的头部、身体、触角等特征,并记录自己的发现。观察结束后,让幼儿们分享他们的发现,并进行集体讨论。

第四步:动手实践

教师告诉幼儿们,蚂蚁是非常勤劳的,它们总是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为了让幼儿们感受到这一点,教师组织了蚂蚁拼图游戏。每个幼儿分成小组,他们需要合作将拼图还原成完整的蚂蚁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可以学会合作与沟通。

第五步:保护蚂蚁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师向幼儿们传达了保护小蚂蚁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阐述小蚂蚁对环境的贡献和它们所面临的困境,并鼓励幼儿们保护小蚂蚁和其他生物。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们一起制作“保护小蚂蚁”的标语,并放在班级的角落。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

教师与幼儿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幼儿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和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幼儿发放一张小证书,表彰他们在教学中的努力和表现。

结束语:

本节课让幼儿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深入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同时培养了幼儿们的合作精神和保护动物的意识。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小班教案,我们相信孩子们对小蚂蚁这个小小生物的认识和关注将会更加深入,他们也将通过这样的经历从小培养起勤劳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小蚂蚁课件 篇3

《小蚂蚁教案小班8篇》这是优秀的小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小蚂蚁教案小班第1篇

(一)教材分析

《小蚂蚁》是一首朗朗上口、极富童趣的诗歌。诗歌通过简单生动的描写和几个象声词的运用就把小蚂蚁搬运食物时的形象准确地勾画出来。并巧妙地通过诗歌表达的一个道理:蚂蚁能背起比本身重好几倍的东西,小蚂蚁是一种很勤劳的小动物。诗歌中的象声词也运用地非常好。‘嗨嗬,嗨嗬’说的是蚂蚁搬运东西时发出的声音,‘喔哦’是对小蚂蚁的力气大发出的赞叹。针对现在大多数幼儿由于家庭宠爱养成不愿吃苦,不愿劳动的情况,很有必要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首就非常适合当前的教育状况。

(二)教学目的:

1、熟悉诗歌内容,会用动作和象声词表现小蚂蚁的劳动场面。

2、观察小蚂蚁很小的身体特征并学习它勤劳能干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蚂蚁》

2、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观察课件中的小蚂蚁,根据小蚂蚁很小的明显特征,大胆想象,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昨天晚上,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在我家边上,发现了一个新邻居。我的新邻居身体小小的,要是你不注意的'话根本看不见。可你别看它小,力气可大了,可以搬动比自己大好几倍的食物呢?你能猜出来它是谁吗?”(幼儿做答)

2、出示小蚂蚁(点击电脑课件)

(1)它是谁?

(2)小蚂蚁这么小,它有什么本领呢?

3、现在我们来听听里的小蚂蚁有什么本领?(播放课件《小蚂蚁》)

4、小蚂蚁会什么本领?背的是什么?

5、小蚂蚁是怎么背的?(请幼儿用动作模仿)

6、那小蚂蚁背的时候还发出什么声音?(请幼儿动作加上声音表演)

7、小蚂蚁背的米比自己的身体要大好几倍,你们说小蚂蚁怎么样啊?(引导幼儿说有力气,了不起。)

8、重点理解‘了不起’。(可以用竖起大拇指来表示)

二、学习朗诵和表演诗歌

1、幼儿跟念两次。

2、为什么最后要用一句喔哦~(理解惊讶,称赞的意思)

3、幼儿再次朗诵诗歌并加上肢体语言。

三、学习小蚂蚁勤劳能干的精神。

1、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小蚂蚁啊?为什么?

2、引出勤劳的主题。

四、:〈小蚂蚁运米〉

师:现在我们来学学小蚂蚁运米好吗?

准备:沙包若干,相应的箩筐若干。

规则:听口哨声响幼儿把沙包放在肩上爬行,谁最先把沙包运到对面的小蚂蚁教案小班第2篇

活动目标

1.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发准q(趣)、x(小须须、消息)的音。

2.理解儿歌内容,尝试仿编动作表演儿歌。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领幼儿观察蚂蚁的活动。

2.活动前,教师根据儿歌内容编一个小蚂蚁的故事。

3.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分别出示挂图(一)和(二),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教师讲述小蚂蚁的故事,幼儿欣赏。

教师边指挂图边讲述事先编好的小蚂蚁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3.教师朗诵儿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JL歌内容。

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教师根据儿歌内容提问:小蚂蚁见面后会怎么做?它们互相碰碰小须须是在干什么?小蚂蚁排队走,去做什么事?

4.带领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小蚂蚁真有趣》。

带领幼儿完整朗诵儿歌2—3遍。用填空的方法带领幼儿跟读儿歌,如:小蚂蚁,真(有趣),见面碰碰(小须须)。你(碰)我,我(碰)你,报告一个(好消息)。排队走,一二一,大家去抬(一粒米)。在朗诵过程中注意提醒幼儿读准q、x的音:小蚂蚁,真——?(有趣)见面碰碰什么?(小须须)它们在报告什么?(好消息)请幼儿自己添加动作,边朗诵儿歌边表演动作。、5.教师与幼儿一起表演儿歌。”

教师和幼儿共同为儿歌编动作。

教师和幼儿边说儿歌边表演。

小蚂蚁教案小班第3篇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西瓜皮像什么,并拓展想象西瓜皮的用途。

2、运用多种方法让瓜皮越变越小。

3、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创新设计能力,从中体验创新操作的快乐。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1、有关于小蚂蚁和西瓜皮的课件。

2、课前组织幼儿吃西瓜或与家长联系把吃剩的西瓜皮让幼儿带到幼儿园。(最好是半个西瓜皮)。

3、西瓜皮若干、火柴杆若干、木板、米饭、铁丝、木棍、木浆、脸盆、水、吸管、水龙头、小水桶、花绳、花、牙签、积木、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认识半个西瓜皮,并说出西瓜皮像什么。

1、结合课件(小蚂蚁在春游的'过程中遇到了半个西瓜皮),让幼儿从准备的西瓜皮中间找出哪些是半个西瓜皮。

2、幼儿发挥想象尽多的说出西瓜皮像什么?

过渡:你们想知道小蚂蚁遇到西瓜皮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课件展示小蚂蚁:小朋友,我用它制作了很多好玩、好用的物品,你们也快动手做一做吧!

二、幼儿分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发现西瓜皮的用途。

1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翘翘板底座、饭碗、滑梯。

2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太阳伞、船、房子。

3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大水缸、花篮、花盆、淋浴器等。

三、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用西瓜皮和其它辅助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课件展示小蚂蚁制作的物品,同时对幼儿作品的肯定。

五、课件展示小蚂蚁: 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想出让西瓜皮变小的办法吗?

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更多让西瓜皮变小的办法。(切、掰、摔、压、踢、踩)

六、对幼儿进行讲卫生的教育。(垃圾放到垃圾桶里)

本文扩展阅读:蚁科通称蚂蚁,节肢动物门,多为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

小蚂蚁教案小班第4篇

活动目标:

1.学习并了解儿歌,感受儿歌所表现的“逗”趣。

2.在游戏中体验边念儿歌边进行角色表演的快乐。

3.初步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更换儿歌中的饭菜名。

4.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课前自制黄米饭、炒青菜若干盘,毛竹筷一双,蚂蚁卡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猜一猜。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来一位客人,猜猜会是谁呢?

2.喊一喊。师:哦,原来是蚂蚁啊,谁来把蚂蚁喊过来?

3.想一想,说一说。师: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逗蚂蚁来呢?

二、在游戏中学习儿歌,体验“逗”趣。

1.逗引蚂蚁

运用黄米饭与炒青菜逗引蚂蚁。

2.学习儿歌,进行扮演。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倾听。

(2)幼儿在教师动作与语言的提示下朗诵儿歌。

提醒幼儿注意整首儿歌的完整,加上动作朗诵。

(3)玩游戏。根据儿歌内容,创设游戏情境。交代规则:先请两位蚂蚁躲在“洞”里,其他幼儿逗蚂蚁。第二遍,全体幼儿做蚂蚁,老师来逗蚂蚁。提醒蚂蚁们别忘了自己与老师的对话。

三、创编儿歌

1.启发幼儿想象并表达,要请蚂蚁再来做客,还可以准备别的什么菜呢?

将新的米饭和菜的.名称编到儿歌里,大家一起念一念,说一说。

2.活动延伸: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编新的逗蚂蚁的儿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小班语言研讨课,我收获颇多。从活动设计来看,目标难易适中,程序设计新颖,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并创设情境使他们切身体会儿歌“逗”的主题。特别是活动中,我一改以往儿歌教学中听一听、学一学的模式,而是以猜一猜、想一想、逗一逗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直接深入活动的主题“逗趣”,挖掘了这首儿歌自身的游戏性、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轻松愉快。

在后面的集体进行角色扮演的环节中,虽然没有任何头饰或手偶,幼儿依然能沉浸在做蚂蚁的角色意识中,但由于情绪过于兴奋,他们没有理解边念儿歌边游戏的规则,一味地忙着来回搬运“米饭”,只有少数几名幼儿边玩游戏边念着儿歌。这给活动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遗憾。如果教师在觉察了幼儿异常兴奋之后,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醒幼儿,使他们的注意力专注于游戏的同时能做到遵守游戏规则,相信后两次的游戏水平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扩展阅读:蚂蚁是一种昆虫,别名蚁、玄驹、昆蜉、蚍蜉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种,有21亚科283属,中国境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小蚂蚁教案小班第5篇

小班语言 : 逗蚂蚁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理解儿歌内容。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幼儿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依据诗歌内容,编排一个情境表演。

2、表演用的'道具:

(1)画有蚂蚁的小图片若干,并用绳子系上。

(2)用黄色绉纸剪成碎片作黄米饭,用绿色绉纸剪出长条作青菜。

(3)一双筷子,一只用油泥做成的碗。

3、幼儿操作材料“逗蚂蚁”。

活动过程

1、借助幼儿操作材料,先让幼儿猜猜“老师要请谁到班上来做客”。再请三四个幼儿扮作小蚂蚁,老师做招呼的人。

2、请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表演。

3、请幼儿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

(1)师:你们看见谁来了?我是怎么招呼它们的?

(2)小蚂蚁来了以后,对我说了些什么?

(3)我给它们准备的食物太多了,小蚂蚁吃不完怎么办?

4、让幼儿再次观看情境表演,然后学说其中的对话部分。

5、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对话部分的内容。

(1)师:如果你请小蚂蚁吃饭请它吃什么饭?

(2)什么菜?

(3)用什么筷?

(4)用什么碗?

6、请每位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预先放好的蚂蚁图片,戴在脖子上,表演儿歌,念到最后两句“吃不了,往回搬,哼哟哼哟搬得欢”时,小朋友做出搬米或搬菜,或搬运其他食物的动作,要求幼儿的动作夸张一些。

最后以一句“我们把食物都搬回家吧!”结束表演。

小蚂蚁教案小班第6篇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让幼儿懂得乐于关心、帮助别人的人,才能生存、发展和拥有更多的朋友。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张;磁性教具:四只蚂蚁树叶小船一条大青虫四个小伞兵;蚂蚁头饰数量和幼儿人数一样多;蒲公英、青虫头饰各一个;配乐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蚂蚁”,引出主题。

1、看,它是谁?(小蚂蚁)你们喜欢小蚂蚁吗?

2、今天我就来讲一个小蚂蚁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

(二)欣赏故事《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

1、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讲述故事后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故事里有谁和谁?

2、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演示教具边讲故事。

讲述过程中提问:

1)小河的对岸住着谁?2)一阵大风吹来,小蚂蚁坐的树叶小船怎么了?3)野地里有

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4)蒲公英是怎样对待小蚂蚁的.?5)小蚂蚁说了些什么?蒲公英妈妈又说了些什么?6)蒲公英妈妈为什么很感激小蚂蚁?7)小蚂蚁是怎样回到自己家的?8)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师生共同讨论。

1)小蚂蚁和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2)你有没有好朋友?他(她)是谁?为什么她(他)是你的好朋友?3)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她)是怎么办的?4)你能把你们之间互相帮助的事情表演出来吗?(请个别幼儿表演)5)你们得到别人帮助高不高兴?6)你们帮助了别人以后,心里感觉怎么样?

5、教师小结:

只有乐于关心、帮助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这样我们的身边到处充满爱。

(三)边听故事录音边表演

1、教师介绍。

1)这个故事好听吗?你们想不想表演这个故事?2)我来当蒲公英妈妈,请一个小朋友当大青虫,请其他小朋友当一群可爱的小蚂蚁。3)每个小蚂蚁都要按照故事里的情节自己创编动作表演出来,看谁演得最好!最后每个小蚂蚁只拿一把小伞飞走。

2、幼儿进行表演,初步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发现幼儿中有关心他人的事迹,要加以表扬。并在班级开展“人人争做小雷锋”的活动,激励幼儿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和集体。

附故事: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

在小河的对岸住着一群可爱的小蚂蚁。一天,小蚂蚁们爬到树叶小船上玩,一阵大风吹过来,把树叶小船吹到了河中。树叶小船载着小蚂蚁们飘来飘去,他们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岸。

野地里长着一棵蒲公英,翠绿的叶子,淡黄的花朵,美丽极了。夜里,她听到附近传来哭声,仔细一看,是十几只又冷又饿的小蚂蚁。蒲公英召唤小蚂蚁来到身边,她用叶子为他们搭起小房子,用奶一般的叶汁喂饱他们,哄他们睡觉。天亮了,小蚂蚁们快活地喊:“谢谢您救了我们,蒲公英妈妈。”蒲公英妈妈笑莹莹地说,“我会想办法送你们回家的。”它们在蒲公英的叶子下高兴地生活着。

一天,小蚂蚁们听到了蒲公英妈妈的叫声,他们看到有条大青虫正在咬她的叶子呢。小蚂蚁们向大青虫发起进攻。大青虫又痒又疼,掉下来死去了。蒲公英妈妈感动极了。

蒲公英妈妈的黄花谢了,长出了洁白的绒球。她告诉小蚂蚁们:“这就是我的娃娃们。你们赶快爬上绒球,一人抱住一把小伞。”小蚂蚁们急忙爬了上去。这时一阵大风刮来,小伞带着蚂蚁飞呀飞呀,又飞到了小河对面,飞到了它们自己的家。

小伞在小蚂蚁的家园里生根发芽,这下小蚂蚁和蒲公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小蚂蚁教案小班第7篇

[活动目标]

1、区分红黄两种颜色,并进行分类。

2、能够两人抬球向前走。

3、萌发喜爱小蚂蚁的情感,体验与伙伴合作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蚂蚁妈妈的头饰一个、小蚂蚁头饰人一个、红黄两种颜色的皮球(与幼儿人数相等),用大纸盒做成的红黄两种颜色的洞口。

[活动过程]

一、找豆

1、教师带着蚂蚁头饰以蚂蚁妈妈的身份出现

“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到外面去找豆吃好吗?”(好)

2、“我们一起唱着歌去吧!”

配课老师弹琴,教师引导幼儿便唱歌边表演,两到三遍。唱完一遍时,教师可以说:“我们到这边来看看有没有豆。”

二、搬豆

1、“宝宝们,你们看前面有很多豆!”“你们高兴吗?”(高兴)

“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豆运回洞里去?”(想)

“可是这些豆非常大,我们一个人拿不动。这可怎么办?快想想办法吧!”(抬着一起走)

2、师讲解游戏规则

请你去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人拉手走到豆跟前,然后抬起豆,抬到洞口来。

“两个人拉手站好了。好朋友一对一对排好,我们要有秩序的运豆,要不然会堵死洞口的。”

3、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运完豆的“蚂蚁”给其他“小蚂蚁”加油。

三、分豆。

1、“宝宝们,你们看,我们运回的这些豆有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2、“你们能不能帮妈妈把红豆和黄豆分别放进两个洞里,这样还方便储藏?”(能)

3、引导幼儿把红豆和黄豆分别放进红黄颜色的洞里。

“请你去找你的好朋友一起放豆吧!”

四、教师小结

“宝宝们,红豆和黄豆的味道好极了,你们想吃吗?”(想吃)

“请你去洗洗手,妈妈一会儿,就给你们煮好了!”

小蚂蚁教案小班第8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看、找找、讲讲等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说方位词,并初步尝试按大小分类。

2、幼儿能愉快参加活动,大胆的'讲述。

教学准备:

小蚂蚁头饰;大小的饼干若干;大小篮子各一只;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做准备动作。

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蚂蚁宝宝。

蚂蚁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妈妈要带宝宝们去搬点粮食。我们先活动活动,待会儿搬食物才有劲。引导幼儿跟儿歌做动作。

二、游戏:找饼干

1、饼干要和我们躲猫猫,请你去看看、找找它们躲在了哪里?告诉我,你在哪里找到了饼干。

2、幼儿四散寻找,老师个别指导,引导幼儿学说方位词,3、和饼干一起跳舞(律动)

4、找到好吃的饼干,心里真高兴,我们来跳个舞吧。

三、游戏:送饼干

数数你找到几块饼干?它们一样吗?那里不一样?你找到的是什么饼干?(区别大小)

1、认识大小标记。

妈妈给你们准备了两个篮子,篮子上还有标记呢。(初步接触大小标记)

2、按饼干的大小分类。

幼儿送饼干,老师个别指导。

3、看看饼干宝宝找对家了没有。(大家一起验证)

4、体验成功的喜悦。

宝宝们把饼干都送到家了,我们一起吃饼干庆祝一下吧!

小蚂蚁教案小班8篇这篇文章共20133字。

小蚂蚁课件 篇4

在有趣的音乐故事中,听辨节奏的快慢与强弱,体验用响板表现小蚂蚁的快乐。

1、手指游戏:小蚂蚁爬呀爬重点:有节奏的听着音乐爬爬玩玩做游戏——歌表演:蚂蚁搬豆师:老师带你们到森林里去散散步,我们把自己变成可爱的小蚂蚁好吗?蚂蚁的头上有什么的啊?(播放音乐)——出示小蚂蚁,听着音乐做律动小游戏“小蚂蚁爬呀爬”

师:你们看看,我的小蚂蚁是怎么和我做游戏的?它在哪里爬呀?

——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还想让小蚂蚁爬到你身上的哪些地方去?

小结:我的小蚂蚁是听着音乐,一步一步往前爬的,不快也不慢,孩子们,跟上喽。

——听蚂蚁的脚步声。幼儿听听说说,分辨声音的强和弱。

出示两种乐器:大鼓和响板。“听听这是谁的脚步声。为什么?”

小结:原来响板的声音和小蚂蚁的脚步声有点像,小小的,轻轻地,你们听小蚂蚁高高兴兴的出门找食物去了......

——幼儿拿起响板和教师一起听着音乐演奏,快快的,欢乐的。

——故事继续讲述:幼儿在情景中听辨上行和下行的音乐,并使用响板听着音乐表现蚂蚁快快慢慢的'脚步声。

——观看媒体:小蚂蚁发现什么啦?幼儿使用响板表现蚂蚁爬树的脚步声。

——小蚂蚁你们找到豆豆了吗?找到什么豆豆呀?幼儿和老师一起听着音乐把豆豆搬回家。用响板快慢交替的演奏表现故事情景。

——该游戏可视情况反复玩一次。教师注意提醒孩子“小蚂蚁要慢慢走哦,听着音乐一步一步走,别让身上的豆子滚落下来哦”

3、音乐游戏:搬起大饭团——猜猜看看,小蚂蚁发现了什么?观看媒体:局部——整体——结合媒体变化,教师用响板表现,小蚂蚁叫伙伴搬饭团,伙伴越来越多,脚步声越来越响的故事情节。

——那么大的一个饭团我一个人搬不动怎么办呀?

——听辨,听听我的朋友是不是来得越来越多了?

教师与幼儿一起把饭团搬回家。

小蚂蚁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小蚂蚁蹦蹦床》(4稿)

领域

艺术

时间

08.9.24

班级

中5班

执教者

董超军

设计意图

散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会在草地上寻找小蚂蚁的身影,“快看!这里有蚂蚁!”“他们在干嘛呢?”“怎么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趴在地上不动啊”“看!它们爬的多快啊!”小动物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小朋友们对他们充满了兴趣。由此我们小想到画小蚂蚁。而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对在蹦床项目上勇夺两枚金牌。蹦床的动作多姿多彩,这可以激发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和想象力。因此我们设计了本次的主题活动“小蚂蚁跳蹦床”。

教学反思

蚂蚁,幼儿喜欢的昆虫。而且蚂蚁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对于刚踏入中班的幼儿来说绘画蚂蚁挺适合,而且从幼儿的表现来看,幼儿也十分地喜欢,很投入。但在活动的导入中比较的空洞,没有展示的实物或图片,单单请幼儿凭借自己以有的经验进行回想来回答问题。太空,幼儿的注意力不太集中。若采用图片欣赏或是以奥运蹦床的视频剪辑来导入活动,相信会比这更好。比较容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在达成目标“不同形态”中,发现幼儿大多选择了和老师示范画的一样,多画的是趴着落到网上的,这样不同动态的蚂蚁就没有体现出来。这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1.是自己自认为趴着的对幼儿来说难,则示范画了这个,而在幼儿画之前对“不同动态”引导的较少,以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自认为幼儿理解了,但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考虑,却没有从幼儿的角度来思考。从幼儿画的结果来看,这点上强调的少了,更应该说是引导的不够。2.自己的范画存在问题。既然是跳蹦床必然有蹦起来的情景,蹦起来了空中必然是无网的,而在我的绘画中画面的网是满的,这样都是落下的而且都是落在网上的,因此范画本身就没有体现出“蹦”。所以,给幼儿欣赏的画可以作以下调整:网画下面一半,网上的画的大,蹦入空中的画的小,以此来体现蹦到空中与落入网上的感觉。达到“不同形态”的目标。3.若采用幼儿欣赏后,请位幼儿帮助摆好个造型,老师以他的造型来示范画,这样则将动态与示范绘画融合起来,效果肯定就不同了.

此外,遮挡的关系,阐释的不是很好.而“遮挡”又是比较难解释的,所以活动中到是可以换中方法来解释.如:画蹦床时遇到了小蚂蚁,则可以说:遇到了小蚂蚁,我们就跳过,再接着画下去.幼儿在小班时感知过遮挡关系,所以这里可以忽略一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也避免引来更多的争论.

附:教案《小蚂蚁蹦蹦床》

一、活动目标

1.大胆作画,能表现蚂蚁的外形特征与不同形态,理解遮挡与被遮挡的关系。

2.有一定的构图能力,尝试表现蚂蚁有趣的蹦床情景。

二、活动准备

范画、纸、记号笔、油画棒

三、活动过程

1.生活经验导入主题

2.欣赏范画,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不同姿态

3.师简单示范作画方法

4.幼儿作画,老师观察指导

重点:1)提醒幼儿画出蚂蚁的不同形态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画面布局合理。

3)提醒幼儿遮挡部分不要画出来。

5.作品展示

——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画的蚂蚁在蹦床上做什么?尝试创编成简短的故事讲出来。

——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作品。

小蚂蚁课件 篇6

23.送小蚂蚁回家

设计者: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陈芸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蚂、蚁、静、莲、闭、感、激、萤、笼、坛”等10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和记忆“静、莲、闭、萤、坛”等5个字。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小动物间对话中的感叹句和问句。

3.懂得伙伴有困难时,应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伙伴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读出感叹句和问句的不同语气 2. 懂得尽管自己能力有限,但也能帮助别人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老师给大家念一首儿歌,好吗?(出示儿歌)

一二三,三二一,三只蚂蚁来背米。嘿哟呵,嘿哟呵,回到家里数米粒。你一粒,我一粒,还有一粒在哪里? 蚂蚁弟弟笑嘻嘻,还有一粒在我的肚子里。

你们觉得这首儿歌中的小蚂蚁可爱吗? 2. 学习生字:蚂 蚁

你还知道哪些虫字旁的字?

3.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小蚂蚁的故事

揭示课题:送小蚂蚁回家 4. 齐读课题。说明:

开头用一首有趣的儿歌引入,立刻将学生带入了奇妙的童话世界中,并同时引出了本文的生字“蚂蚁”。虫字旁是学生熟悉的部首,而且“蚂蚁”两字又是形声字,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识记不是难点。可利用这两个字拓展其它虫字旁以及虫字底的字。但要注意,本环节的时间应控制在3分钟左右。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交流,出示:

1)什么时候送小蚂蚁回家? 2)谁送小蚂蚁回家? 3)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 4)怎样送小蚂蚁回家? 说明:

采用对课题质疑的方法归纳出问题,既可培养质疑能力,又能增强学生解疑的积极性。

二、自学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学习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蚂蚁 睡莲 闭上 感激 灯笼 花坛 惊醒 静悄悄 萤火虫 亮晶晶 说明:

大多数学生对于睡莲不太了解。老师可在学到“睡莲”一词时出示睡莲或是图片以及介绍,让学生大致了解这种水生植物。2)分小节朗读课文。

四、交流问题答案。

1.什么时候送小蚂蚁回家?(夏夜)1)夏夜是怎样的?交流 a.“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静悄悄”就是很静很静的意思。学习“静”,注意后鼻音。像“静悄悄”这样的词语,课文中还有吗?(亮晶晶)b.睡莲说:“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呀!” c,“啊,多美的夏夜呀!”

2)读出感叹句的语气。老师范读。个别读,齐读。

2.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天黑了,爸爸妈妈会着急;掉进了池塘,虽被睡莲救了,可仍回不了家。)

学习“莲”,注意上下结构。

1)我们来看看第2—7节中小蚂蚁和睡莲的对话。出示:

睡莲问:“小蚂蚁,你怎么啦?”

小蚂蚁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快上来吧!”

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

睡莲说:“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呀!”

小蚂蚁摇摇头,说:“我得回家。要不,爸爸妈妈会着急的。” 2)怎样才能读好他们的对话呢?

注意标点和一些关键的词语,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读,然后交流,评价。

(强调感叹号和问号,以及“感激”“连声说”“摇摇头”等提示语所要表达的语气)

学习生字“感 激”,感——组词;激——换部首

男女生分角色读。说明:

老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要送小蚂蚁回家的原因。因为课文中没有一句能完全说明理由的句子,可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补充。老师要抓住这个训练阅读与说话的契机,既要仔细阅读,寻找理由,又要做到回答时句式完整。在指导朗读时,由于学生已经对感叹号和问号所表达的语气比较熟悉。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如何读好对话。然后通过大组交流以及老师的指导,强调提示语的重要,读出感激、着急的语气。3.谁送小蚂蚁回家? 1)蜻蜓和萤火虫

2)学习“萤”,注意后鼻音。4.怎样送小蚂蚁回家? 1)随机出示: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蜻蜓飞呀飞,飞过弯弯的小桥,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美丽的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

集体读句。

“飞机” 上为什么要用上引号。(飞机是指蜻蜓)作者把蜻蜓比作飞机。

文中还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小灯笼就是——(萤火虫亮亮的腹部)作者把它比作了小灯笼。

2)如果没有萤火虫的照明,蜻蜓怎能在夜晚看清弯弯的——,绿绿的——和美丽的——?

读第13、14小节。

3)三个学生扮演读睡莲、蜻蜓、萤火虫,其余学生读旁白,朗读第8—14节。4.既然是蜻蜓和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那课文为什么要写到睡莲呢? 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整篇课文。

交流(小蚂蚁能回家,也有睡莲的功劳)说明:

这个问题是个难点。课题是《送小蚂蚁回家》,然而尽管睡莲没有送小蚂蚁回家,但是她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可根据班上学生的理解程度自行安排。可由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问题;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读课文解疑;也可不提问,直接进入下面的说话训练,在说话中,强调睡莲的表现。四.说话训练:

1.那么课文中出现的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中,你最喜欢谁呢?说说理由。用上“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明:

说话训练不应框死学生。四个人物各有可爱之处,睡莲、蜻蜓和萤火虫自是不用说了,小蚂蚁急着回家,怕父母担心,就非常让人喜爱。但一定要用上规范的句式,让训练切实、有效。

2.小结:

热心的睡莲、蜻蜓和萤火虫,增添了夏夜的美,闪烁的星星点缀了夏夜的美,细心的作者描写了夏夜的美,可爱的小朋友体会到了夏夜的美,夏夜多美啊!五.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描写“静”“莲”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摹,老师巡视。说明:

本课书写的字中可重点指导“静”字。这个字虽然是左右结构,但左右应写得一样大小,而且“静”的第4笔横应稍稍倾斜。写“莲”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结构。学生在书写时,老师要时时提醒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说课要点

一.说教材

第23课《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讲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救他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他回到了家。表现了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心灵美。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展示故事,生动,吸引人。而且动物们的心灵美和夏夜的景色美交织融合在一起,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二.说学情

经过一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一套掌握生字的方法,比如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想一想以及编儿歌,记形声字等等的方法。学生能用这些方法识记很多生字,但在细微之处,关键之处还需要老师的指点。在朗读方面,学生基本上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在初读课文时读通课文,而且对于问句、感叹句的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写字方面,基本上能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三.说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详见教学设计与说明)的制定除识字写字以及正确朗读课文等常规目标外,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读好小动物对话中的感叹句和问句。这个目标的制定面向全体,集中而适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则让 学生通过读课文,懂得伙伴有困难时,应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伙伴的道理,培养学生互助的意识。四.说教法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点阅读和朗读的经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基本采用自由阅读解决问题,自由朗读读出语气的方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老师则起到适当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朗读中,评价中得到收获。五.说学法

本课教学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学生字新词,并正确朗读课文,意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之后通过读词语等练习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进行及时指导。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抓住课题,解决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大致掌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再朗读课文,达到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在读通的基础上,讨论喜欢哪种小动物,加深感悟,训练了说话能力,学生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六.说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本节课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揭示课题:

这一个环节通过一首儿歌的引入,立刻将学生带入了童话世界,也对即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蚂蚁”时,拓展了虫字旁的字,既学了新字,又复习巩固了熟字,这样便于学生将字归类,而有效地记住很多字。2. 自学生字新词。

这一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其良好的自学能力。3. 学习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题是《送小蚂蚁回家》,那么课文中,谁,什么时候,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又是怎样送小蚂蚁回家的。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抓住标点以及提示语,读好动物间的对话。在朗读的过程中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指导,以各种形式组织朗读好这段对话。通过朗读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体会了感情。

4. 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动物。这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进行是适时的,既能反馈对课文的掌握,也能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规定句式规范了学生的说话,也让学生更大胆,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5. 指导描摹

本课写字指导重点书写“静”和“莲”2个字。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先示范,再让学生描摹,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汉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教学实录片段

(课文练习说话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可爱吗? 生:可爱。

师:那么他们四个中,你最喜欢谁呢?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蜻蜓。”有的说:“萤火虫。”各有各的答案。)师:你们都有各自喜欢的人物。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他,然后请你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来说说吧。(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然后陆续有人举起了手。)生1:我最喜欢蜻蜓,因为他送小蚂蚁回家。

师:说的不错。蜻蜓有什么特别值得你喜欢的地方吗?再读读课文,你会有所发现。

生2:我来说。我最喜欢蜻蜓,因为他放弃休息送小蚂蚁回家。

师:你读得真仔细,说的也很好,用上了“放弃“这个词语。可是萤火虫也送小蚂蚁回家了。

生3:我最喜欢萤火虫,因为他用自己的亮光为蜻蜓照明,送小蚂蚁回家。师:你说得很完整,是个优秀的萤火虫拥护者。

生4:我最喜欢睡莲,因为他把小蚂蚁从池塘里救了上来。

师:对啊,如果没有他伸出双手去帮助小蚂蚁,小蚂蚁还在水草上趴着呢。更不用说回家呢。睡莲功不可没,你也说得很有道理。

7(课堂上,举起的手一下子减少了,看来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睡莲、蜻蜓和萤火虫。)

师:你们都很喜欢救小蚂蚁的睡莲,送小蚂蚁回家的蜻蜓和萤火虫,那么小蚂蚁呢?读读课文,再想一想。(学生似乎略有所悟。)

生5:我喜欢小蚂蚁,因为他很有礼貌。师:哦,你从哪里有这样的发现?

生5:睡莲把他救上来,他连声说谢谢,还叫睡莲姑姑。师:你读得比老师还仔细呢!

生6:我喜欢小蚂蚁,因为他怕爸爸妈妈担心而急着要回家。

师:我很同意你的意见。小蚂蚁心里想着爸爸妈妈,是个懂事的孩子。

我们课文中的四个人物都有他们可爱的地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多种识字教学方法,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本课的生字有10个,如果面面俱到,全部教学,那么将占去许多阅读课文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我只选择重点生字进行教学,如“蚂蚁”——虫字旁字的积累;“莲”——结构和书写;“笼”——读音;“静”——书写。其余的生字则采用自学和带词语识记,读课文积累的方式进行。这样做既有效,又不花费很多时间。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

授以于鱼,不如授以于渔。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能有很好的阅读的效果。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读睡莲和小蝌蚪的话,想想应该怎么读,同桌扮演对读。交流时说说自己的理由,而老师适时指点。学生所说的理由是自己感悟,在交流时,对别的没有悟出的学生是一个促进的过程,而老师的指点,也能弥补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问题过多。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并欣赏的过程,过多的问题会让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如果能在教学时减少问题,使得环节更清晰,更流畅,则效果更佳。课后,有这样的设想:是否能把学习课文和说话训练的顺序颠倒一下。在初读课文,知道谁送小蚂蚁回家后,就直接说说你喜欢谁。(这时不需要说理由)然后深入读课文,从文章中找答案,说说为什么喜欢他。在找答案的过程中也融入朗读的指导。这样的设计减少了问题,环节清晰。

教学案例

让每个孩子都乐于表达

表达,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一条最佳途径。所有听过报告或是讲座的人都会体会到,一个会表达的说者会牢牢吸引住自己的注意,哪怕听上一、二个小时也不觉乏味。在生活中,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往往是谈话的组织者和团体的中心,是受人注目的。可见表达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善于表达的第一步是乐于表达,只有肯表达,多锻炼,才能形成善于表达的技能。

我们班级的许多孩子都很乐于表达,整堂课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巴不得所有的问题都由他来回答,随时都能让他来说上两句。而小越则可以整节课不回答任何问题,尤其是在需要发表自己看法时,更是把自己的头埋得低低的,生怕老师叫到他,生怕自己当众说错。时间一长,小越明显没有别的孩子会表达。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本课的说话训练上特别注意了小越。课前,我在下课时,很随意地和小越谈起这篇课文中的小动物们。在和我独处的时候,小越比较放松,让她“作弊”一下,有何不可?我问她:“你觉得他们好吗?”她轻轻地说:“他们真好,送小蚂蚁回家。”我追问道:“是吗?那你最喜欢谁?”

“睡莲。因为她长得好看。” “可她没送小蚂蚁回家呀。”

“她不能送,如果可以,她一定会送小蚂蚁回家的。”

“呀,你说得对。其他小朋友肯定没想到。你能不能答应我一件事,如果小朋友说不到,我看看你,你来告诉大家,好吗?”

小越看了看我,一下子红了脸。我不放心,马上和她拉勾。

上课了,当进行到那个说话训练时,果然,大家纷纷举起了手,而她却看 了看我,深深地埋下了头。学生们有的说到了蜻蜓,有的说到了萤火虫,眼看小越的答案将被其他同学说出。我马上看了看小越,她紧张极了,脸又涨得通红,不敢举手。我话里有话地说:“蜻蜓答应送小蚂蚁回家,结果他做到了。我们小朋友也要像他学习,做个受信用的人。”小越一听,抬头看了看我,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成功了!“小越,你来谈谈。你一定想法独特吧!”当她轻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带领全班给了她潮水般的掌声。她又脸红了,不过这次的脸不仅有红色,还有喜色。课后,我安排了几个小朋友去称赞她,夸她了不起。看得出,她很为自己的发言骄傲。

我想能让小越当众开口,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始。但以后如何让它继续下去,有第二次、第三次„„,如何让小越乐于表达,这还值得我深入思考。

有关训练材料

基础题:

1. 加部首,组词:

马()()咸()()

()()()()

云()()龙()()

()()()()2. 加标点: 1)小蚂蚁 你怎么啦 2)星星看见了 高兴地眨着眼 3)啊 多美的夏夜呀 3. 照样子写词语: 例:亮晶晶 4. 读句子,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1)夏夜,花坛里静悄悄的。()

2)睡莲弯了弯腰,让小蚂蚁爬了上来。()

3)小蚂蚁爬回了家,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4)小蚂蚁和睡莲说话时,蜻蜓正在睡莲叶上休息。()5.写字(选择其中的两个字在田字格中写一写)

坛 拓展题: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帮助别人的故事。你知道吗?有一本著名的童话书讲述的也是兄妹俩帮助别人的故事,这本童话书就是《青鸟》。你可以在图书馆、书店或网上阅读它,并且一定会被它深深打动。

小蚂蚁课件 篇7

宝宝们,我们一起去散步吧!瞧!这里有河、有桥、有马路。咦?河对岸是什么呀?(糖)闻起来真香呀!可是这条河又宽又深,我们怎么过河呢?

活动目标:

1、运用滑板锻炼平衡能力。

2、能勇敢积极地参与活动,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滑板。2、自制糖果若干。3、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带领幼儿爬到蚂蚁洞(如图一)里作睡觉状。

2、蚂蚁宝宝们,天亮了,我们爬出来做游戏吧!(幼儿依次爬出蚂蚁洞。)

3、幼儿听音乐做律动,自由表现蚂蚁的生活情景。

二、提供材料进行练习

1、宝宝们,我们一起去散步吧!瞧!这里有河、有桥、有马路。咦?河对岸是什么呀?(糖)闻起来真香呀!可是这条河又宽又深,我们怎么过河呢?

2、这里有一件宝贝(滑板)可以帮助过河。请你们每次搬一颗糖,看看谁能又快又安全地回到妈妈身边。

3、幼儿自由选择路径,把滑板想象成交通工具过河。

4、小结交流:小蚂蚁真聪明,你们把小蚂蚁变成了什么?(汽车、轮船、自行车等)你是怎么过河的?

5、有的小蚂蚁搬回来的糖果又香又甜,可有的小蚂蚁不小心把糖果掉到河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不让糖果掉到河里呢?(可以将糖果背在身上、夹在腋窝下、抓在手里、放在滑板上等。)

6、讨论:你刚才是怎样搬糖果的?你觉得这个办法好不好?7、小蚂蚁真聪明,请你们继续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路线(从桥上、马路上、河面上)运糖。

三、放松活动

我们来尝一尝糖的味道,然后搬回家给好朋友尝一尝吧!幼儿听音乐做律动,结束。

小蚂蚁课件 篇8

1、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精神。

2、通过道具、肢体、律动、演奏等,熟悉儿谣节拍和节奏。

出示挂图,边讲边问:小蚂蚁能搭成舞台吗?经讨论得出道理:团结合作力量大。

幼儿A做推的动作,请大家学一遍。

幼儿B做堆的动作,请大家学一遍。边做边念语词,结束前老师问木材堆完成什么?一下搭成一个大舞台。

好朋友游戏再次感受音乐,鼓励幼儿找朋友抱一抱。

游戏一段后,音乐间奏时老师说:真是太累了、洗洗脸、喝喝水,你们想不想交换一下,小蚂蚁、大木材在哪里?

师:有三角形、圆形的房顶,还有什么形状的房顶?

出示木条,这些是搭舞台的材料,强调合作,不要碰到旁边的小朋友,问:你手里是几块?谁手里多了,赶快送回来,每个人一块木材多了小蚂蚁搬不动。

(2)引导幼儿多说其它的办法:幼儿说了扛、滚、拿、抬、顶,表扬幼儿:给自己拍拍手

(3)提供乐器让幼儿想象它们像什么?当幼儿说像甘蔗或羊肉串时,老师引导:你们拿去快吃,拿两个吃饱点等。

(4)任务:说一个字,小乐器就敲一声,老师一边念幼儿一遍敲,第二遍跟着音乐敲,这时老师指挥幼儿念敲

(5)评价幼儿的乐器伴奏。

高一英语课件(范例八篇)


现在我们为您呈现的是“高一英语课件”。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制作好的教案是实现优质教学的有力保障。建议您收藏此页面以便日后查看!

高一英语课件 篇1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 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 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 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智力活动的起点在发现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科学发 现的模式就是:“问题(1 )--假设(猜测)--验证--问题(2)”。因此, 问题也是教师启发学生, 打开思路,开发智力的钥匙。布鲁纳的“发现法”,第一步设卡,即让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发现问题;第二 步设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或认识结构,在教师点拔下试作解答;第三步验证,如果解答正确,也 即动用旧框架同化了新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错了则帮助学生调整或转换旧框架,形成新框架 ;第四步小结,即反馈、总结。认识心理学中的“SQ4R阅读方法”,首先是预习或概观,在此基础上即是“提 问”,然后精读(阅读、思考),最后是复述和复习,以加深记忆;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化的加工。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 )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 解(通过信息加工,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 )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 ;(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 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 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 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 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 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 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 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 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 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 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 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 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

(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 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 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 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 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 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 着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 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 出版。)

(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 )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 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 “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 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状态便是正确理解的标准。

根据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阅读理解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资料驱策加工和概念驱策加工(注: 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驱策加工”是对来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从 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语音平面、书写平面、词汇语义平面、句法平面、语篇平面和语篇所指平面。对本文 各平面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加工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一层意思。可是读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 ,本文仅仅是信息的一个来源,其它信息还来源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一个人对有关本文的知识越多,理 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时间、最少努力,有选择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线索探索文章语义和句法制约关系,从本 文中构造出意义,这种加工方式称为“概念驱策加工”。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当于解释学家说的“前理解 ”,因此这种加工方式也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二层意思。任何认识的发生、发展都是认识的外源因素和 认识的内源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阅读也是双向建构,阅读理解要达到两个平衡:作为客观的本文的整体和部 分的协调,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起导读作用。这就要遵循“ 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启发学生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主要从解释学维度讨论了何以要提问,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就有了根据。

课堂提问的组成是阶梯式的:最高层次是“课”,其次是“课段”,再次是“回合”(一次问和答),最 低层次是“话步”(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我们先讨论“回合”。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信息沟,教师提问并不是要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是要 启发学生获得信息或检查学生是否已获得信息。一般会话结构是两话步:一种是A(问)--B(答),A(再问 )--B(再答);一种是A(问)--B(答),B(问)--A(答)。而课堂会话结构是三话步:T(教师问 )--S(学生答)--T(教师评价小结)。第三话步是信息的反馈, 即使有学生能作出正确回答,但不等于 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应重复学生的回答以面向全体学生。

由回合到课段,提问有一个开始到结束的框架,每次提问都有一个焦点,如何组织一个课段的提问呢?遵 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由表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于漪老师《七根火柴》第21 节的提问设计是:(1)无名战士留给人间 的最后话语是什么?(2)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两个是表层问题。)(3 )这些言行显示 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4)和一般人相比, 他的伟大之处是什么?(这两个是深层问题。)《截肢 和输血》第1 节提问:(1)白求恩同志是在怎样的气候下赶路的?(冷)(2)作者怎样描写冷?(这两个是 具体的问题)(3)作者着力描写气候寒冷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较抽象。)

2、层层深入。如钱梦龙老师《捕蛇者说》第1节的提问:(1 )这种蛇特别,文中用了哪一个字?(“异 ”)(2)“异”在哪里? (归纳为:色、毒、用)(3)作者突出了哪一个?(“毒”)(4)为什么?(陪 衬赋敛之毒)(5)为什么永州人民还“争奔走焉”? (将捕蛇和纳税联在一起)后一问句的焦点以上一问句 提供的新信息为依托,层层递进。

(二)整体--部分--整体。

本人在教《白杨礼赞》第7节的提问设计是:(1)上一节从外形上写白杨树不平凡,本节从哪一方面赞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呢?(内在气质)(2)作者调动哪些手段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排比、比喻、拟人、对比 、欲扬先抑)(3)“伟丈夫”和“好女子”对比, 这个“好”是什么含义?(美丽)(4)为什么要用这样的 对比和隐喻? (突出其壮美,并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5 )作者用什么手法进而揭示其象征意义?(反问 排比句)(6)这几个排比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由外到内,层层深入)(7)四个反问句句式上有什么变化,

怎样逐步深化点出象征意义?(略)(8)这一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赞美的高潮所在,精华所在)。

在组织课段提问时,要防止孤立式的提问。一位新教师教读《挖荠菜》第2节提了三个问题:(1)“馋” 是什么意思?(2 )馋到什么程度? (3)饿到什么程度?关键要问:为什么要写馋(突出饿)和写“饿”反 映了什么,才能由表及里。

在课堂上,提问的展示由“回合”到“课段”,再到“课”;可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是从“课”到“课段

高一英语课件 篇2

Teaching aims & demand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a play

To know about American family life and problems that happen between American teenagers and their parents

To form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solving problems between teenagers and parents

Teaching procedures:

(1). a dirty or untidy state _______

(2). give a reason for something _______

(3). believe that somebody is good_______

(4). something worthless or of low quality_______

(5). a person between a child and a grown-up _______

(7). without being punished_______

Talk about the four pictures on P21

List some problems with parents.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Please go through the Reading strategy and tell how to read a play.

1.It is often in the form of ___ _________.

2.It usually includes_________ ______, and each act can have_________ _______.

3.The words or speeches in a play are very________, and some of the words in a sentence are______ _____.

4.There are some helpful _____________in a play.

5.It should be_____ ________.

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play and finish Part A individually.

How many acts are there in this play? And how many scenes in each act?

1. Listening and complete C1 on P24.

2. Please read Act One of the play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form

Characters Things they do Feelings

2. Please read Act Two carefully and fill in form:

Characters Things they do Feelings

1.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

A. what Mom and Dad did after they returned from vacation.

B. what Daniel and Eric did at home.

C. the reason why the dog was tired and hungry

D. a big quarrel that an American family had

2. Mom and Dad left Daniel in charge at home because ______.

A. he was an adult B. he was the youngest

D. they thought he could take good care of everything while they were away.

3. Which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The children were very excited when their parents came back a day earlier than expected.

B. The children didn’t use the money for themselves.

C. Daniel was left in charge at home while their parents were away.

D. Eric wanted to tell his parents what had happened, but Daniel said they didn’t need to.

4. The main reason for their quarrel is that ______.

A. Daniel was too rude.

B. Eric didn’t tell his parents what had happened

C. the parents blamed Daniel without giving him a chance to explain

D. Daniel and Eric didn’t behave well at home.

Fill the missing words in the blanks to complete the summary of the play.

Mom and Dad arrived back from v_______ earlier than e_______ in order to give the boys a s_______. They got so a____. When they saw the house was in a m___ that Dad shouted at D____, the elder brother, who was in c______ of the house when they were away. Daniel s_______ the door to show his anger, because their parents never gave him a c_____ to explain. E___, the younger brother, wanted to explain to his parents what had h_______, but Daniel didn't think that their parents d______ to know the truth.

At the end of the play, both Mom and Dad thought maybe they were too h___on the boys. However, Dad decided to p_____ Daniel for his rudeness so that he would show r_____ for his parents in future.

1. If you were Eric or Daniel ,what will you do?

2. Find some adj. to describe good parents in your eyes.

They should be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 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

We should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our parents.

3. The word “family” means “f_______ a_____ m______ I l_____ y_____”.

1. Role-play the dialogue in groups of five.

(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five and one is the narrator and the others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Role-play Act One and Act Two.)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goals: short-term, medium-range and long-term goals.

Short-term goals are those that usually deal with current (当前的)activities, which we can apply on a daily basis. Such goals can be achieved in a week or less, or two weeks, or possibly months. It should be remembered that just as a building is no stronger than its foundation, our long-term goals cannot amount to very much without the achievement of solid short-term goals. Upon completing our short-term goals, we should date the occasion and then add new short-term goals that will build on those that have been completed.

The intermediate goals buil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hort-term goals. They might deal with just one term of school or the entire school year, or they could even extend for several years. Any time you move a step at a time, you should never allow yourself to become discouraged or overwhelmed. As you complete each step, you will enforce the belief in your ability to grow and succeed. And as your list of completion dates grow, your motivation (动力)and desire(欲望) will increase.

Long-term goals may be related to our dreams of the future. They might cover five years or more. Life is not a static thing. We should never allow a long-term goal to limit(限制) us or our course of action.

1. Our long-term goals mean a lot ________.

A. if we cannot reach solid short-term goals

B. if we complete the short-term goals。

C. if we have dreams of the future

2. New short-term goals are built upon________.

A. a daily basis B. your achievement in a week

C. current activities D. the goals that have been completed

3. When we complete each step of our goals, _____________.

A. we will win final success B. we are overwhelmed

C. we should build up confidence of success

D. we should have strong desire for setting new goals

4.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_____________

A. Life is dynamic thing. B. We should set up long-term goals.

C. Different kinds of goals in life. D. The limitation of long-term goals.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wro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_____________

A. The long-term goals cannot amount to very much without the achievement of solid short-term goals.

B. The intermediate goals buil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hort-term goals.

C. Life is a static thing, thus we should never allow a long-term goal to limit us or our course of action.

D. We should often add new short-term goals to those which have been completed.

高一英语课件 篇3

Type of lesson: Word study

Teaching Contents: Vocabulary: thrill, educate, divide, prevent, risk and it seems/ed.

Teaching Aims:Help the students grasp the usages and meanings of the above words or phras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 Present the words to be learned to the students.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in group and get the meanings of the underlined words or phrases

1. Many people come to theme park looking for thrills and entertainment.

2. A good example of a theme park that both educates and entertains is Ocean Park in Hong Kong.

3. The park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4. It seems that people just cannot get enough of scary rides and exciting adventures.

5. New technology allows us to experience almost anything without actually being in danger or risking injury.

6. He cut off the electricity quickly and prevented an accident.

Step II: Learn each word in detail

1. thrill

Ask the Ss to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match the underlined words with their proper meanings.

1) The magic of his music continues to thrill audiences.

2) Although Mary has been acting for years, she still get a thrill out of going on the stage.

3) Stories of adventure thrilled him.

A. To give great pleasure to; delight.

B. To cause to quiver, tremble, or vibrate.

C. A sudden strong feeling of excitement and pleasure.

Practice: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这位旅行者的经历使我们惊骇不已。

1) The travelers ___________________ his stories. (thrilled us with)

我得知考试及格后很高兴。

2) It ____________________ to know I had passed the examination. (gave me a thrill/ is a great thrill for me)

2. educate

Ask the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meanings and usages of “educate” in a group of 4.

1) educate sb: 教育,指导某人

School teachers educate children.

2) educate oneself自学,自修

Some children educate themselves because their parents can’t afford them to the school.

3) educate sb about/ on sth 就。。。对。。。进行教育,指导

The campaign will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the dangers of smoking.

4) be educated for... 为特定目的而提供知识或进行训练,培训

I was educated for an English teacher.

Ask Ss to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hrases.

①自学, 自修educate oneself

②受大学教育; 上大学be educated at [in] a college

③培养音乐兴趣educate one's taste in music

④攻读法律be educated for the law.

⑤大学教a college education.

3. divide

1) 分开;划分(常与in, into连用)

Let's divide ourselves into several groups.

This class is too large; we shall have to divide it for oral practice.

2) 分开把…跟别的东西分开;分离:divide... from...

The teacher divided the boys from the girls for gym class.

3) 分,分食 (常与out连用)

“Children, divide the cake up between / among you.”

4) 除

15 divided by 3 is 5.

Three will not divide into eleven.

5) 使意见不合;使不和

Please don't let such a small matter divide us.

On some minor points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divide with one another.

Practice:

4. prevent

1) To keep from happening: 预防使防止发生:

It is the job of the police to prevent crime.

The government took steps to prevent the strike.

2) v. intr. To present an obstacle: 阻挠,阻止呈现出阻碍:

There will be a picnic if nothing prevents.

3)stop or hinder(常与from连用)阻止;制止;妨碍

We were prevented by heavy smog from seeing anything.

What prevented you from joining us last night?

4) To come before; proceed. 在…之前在…之前来;先于

Tom’s study always prevents his peers.

Practice: make up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key words and pictures.

Possible answers:

1) Your prompt action prevented a serious accident.

2) Italy famous football flayer Barkier has a leg injury that may prevent him from playing in tomorrow’s game.

3) Class 2’s basketball players tried their best to prevent us from winning.

5. risk

v. Ask the Ss to observ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usage of risk.

1) risk sth

You should not have risked the confront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His action risked a sharp reprisal.

2) risk doing sth

Are you prepared to risk traveling without an guard?

Although he risked getting caught in a storm, Jim kept the appointment on time.

3) risk sth on sth

You’d be crazy to risk your money on an investment like that.

Tom’s Dad is a gambler. He once risked everything on a single throw.

4) risk one’s life

He risked his life when he saved the child from the river.

Martina risked her life to save her dog from the fire.

n. Ask the Ss to translate the risk-phrase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He took a risk when he crossed the old bridge.

2) The firm’s reputation is at risk.

3) Anyone traveling without a passport runs a risk of being arrested.

4) At the risk of sounding stupid, can I ask a simple question?

5) You leave your wallet in the classroom at your own risk.

Practice

Complete the following blanks using what we learned about “risk”.

Last summer vacation, Xiao Ming _________________ (独自冒险旅行)to the Huang Long Virgin Forest. Before his journey, he told his plan to his parents. Xiao Ming’s Dad agreed with him and said: “Being a man, we should ___________(冒险)to become stronger.” But, his mother was worried about him, because she thought Xiao Ming was too young to travel the virgin forest alone and he just____________.(冒生命危险)

Xiao Ming explained his plan and said he had been well prepared. He wouldn’t _________(处于危险中). At last Mum gave in and said: “OK. Be well prepared! Once you are in danger, do call the police and us for help. ”

Three days later, Xiao Ming came back home safely. Although Tom was very tired, he said to his parents: “___________________.(这值得冒险)”

Possible answers:

risked traveling alone, take a risk , risked his life ,

be at risk. It’s worth the risk

6. It seems/seemed...

Ask the Ss to read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sentence pattern.

1) it seems that...

It seems to me that it will snow.

It seemed that he was ill. So I called in the doctor.

2) it seems as if/ like / though...

It seems as if it is going to rain.

“At that time, it seemed as if I couldn't think of the right word anyhow.”

3) ...seem + adj.

He seems quite happy.

Mary didn’t seem very sure about tomorrow’s exam.

4) sb/sth seems/ed to be/do/ have done

Danger seems to attend everything they have tried.

I seemed to hear a voice in the distance.

Practice: use “seem” to make up as many sentences as you ca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1)

2)

Practice

Choose the following words or phrases and use their proper form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dmire...for..., thrill, educate, divide...into..., base...on..., prevent, risk and it seems/ed.

Ocean Park Hong Kong

Ocean Park, situated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Hong Kong Island, is one of the world’s acclaimed _________ theme parks covering more than 870,000 square meters of land. With 24 years of history, Ocean Park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one of the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 and Asia. Aside from entertainment through _______ rides and a wide variety of shows, the park _____________ its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 programmers.

Ocean Park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Headland and Lowland. At the Headland, the visitors can ______ its many rides including the Crazy Galleon, Flying Swing, Raging River, space wheel, and so on. Another attraction is Dolphin Aquarium. Unlike some aquarium where the visitors ____________________ touching the dolphins, it allows the visitors to dive and play with the dolphins. ________________ people just can’t get enough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in Ocean Park.

Possible answers:

educational, thrill, is based on, risk,

are prevented from, It seems that

高一英语课件 篇4

作者:贺 莉 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81 文章录入:helen

Teaching plan for SB1A Unit 9 Technology

Teaching goals: Talk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scribe things and how they work

Express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Us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Talk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rn technology

Write a letter to Q12 about love and friendship

Time arrangement:

Period 1 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

Period 2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

Period 3 Intensive reading

Period 4 Language study

Period 5 Integrating skills

Period 6 Workbook (Talking and Reading)

Period 7 Test

Period one ( listening and speaking )

Warming up

Step I Brainstorming about Technology

1. Is technology important to us? What will you think of when talking about technology?

2. What qualities shall we have if we want to have advanced technology?

( to be creative , good at solving problems and thinking in new ways )

Step II Activity

( Bring the items of a toothpick, plastic bag and left-handed glove if possible)

(Hold a competition of creativity among groups of students if necessary)

1.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2. Compare different solutions and talk about creativity.

Listening

Step I Introduction

1. Describe an everyday object for Ss to guess. (color/ size/ shape/ use etc.)

Step II listening

1. First-listening: what is being described?

2. Second-listening: what can the things be used for?

3. Discussion in pairs: what are the new uses for the objects in addition to the “normal” uses?

Step III A riddle-guessing competition

1. Read the instruction and the guided questions

2 Do a demonstration with a student.

Teacher: You seem to have something in your pocket. What does it look like?

Student: It looks like … ….

T: What is it made of ?

S: It’s made of …….

T: What is it used for ?

S: … … …

3 Ss practice in pairs

4 Competition--- Who can guess it ?

One student thinks of or hides an object in his pocket, while the rest raise questions to guess what it is.

Speaking

Step I Brainstorming

1. Present the situation

2. Brainstorming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bout cellphones

Step II Expressions of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Teach new expressions

1) Absolutely= Definitely= Exactly

2) It depends.

3) That’s a good point.

4) That’s worth thinking about.

Step III Activity

1. Ss works in groups and prepare a role play.

2. Ss present their dialogues.

3. Debate: Players from different groups deb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 cellphone.

Homework: 1. Listening : Workbook P133 Listening Ex 1&2

2. Speaking: Interview your parents the way of life 30 years ago ( Were there telephones , TVs or computers ? )

3. Thinking : P60 Ex 3 Design your cellphone--- to be creative!

Period Two ( extensive reading )

Revision

Check the listening homework on page 133.

Pre-reading

Step I Discussion (Question 2 of Pre-reading )

1. Check the speaking homework of interview

How did people live 30 years ago?

What did people do at night without electricity?

How have inventions and new technology changed our way of life?

2. Talk about the title---Life on the go

Life on the go refers to a fast-paced lifestyle where people are always on the go---rush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doing many things at once, and using cellphones, computers, etc.

Reading

Step I Presentation

1. Talk about the cellphone and present the new vocabulary.

( Ask Ss to bring cellphones of different brands to class if possible)

Questions: What functions does a cellphone have?

What features does your cellphone have? etc.

Vocabulary: function, feature, image, an electronic calendar, remind ,appointment

2. The top question:

Why are cellphones so popular with teenager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Step II Reading

1. Skimming for the top question.

2. Some T or F statements to check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3. Scanning for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comparing general statement and specific statement. ( Post-reading Ex 2 on Page 60 )

Step III Activity

1. Discussion in pairs ( Post-reading Ex 1 on Page 60 ).

2. Design your own cellphone in groups.

Homework: 1. Read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marking the difficulties.

2. Reading comprehension: WB page 136.

Period Three ( intensive reading )

Revision

Revise the text .

Language points

Vocabulary

1. depend v. dependent adj. independent adj.

1) That depends. = It depends. = I’m not completely sure.

2) depend on 依赖,信任,取决于

e.g. His family depends on him.

We’re depending on you to finish the job by Friday.

Happiness often depends on your attitude to life.

2. add v.

1) 增加, 相加, 补充说

e.g. Add a few more names to the list.

If you add 5 and 3 you get 8.

I should like to add that we are pleased with the result.

2) add to = to increase something

e.g. The rise in electricity costs has added to our difficulties.

3) add up to = amount to

e.g. These numbers add up to 100.

3. remind v.

remind sb to do sth.

of sth.

that –clause

e.g. Remind me to write to Dave.

This hotel reminds me of the one we stayed in last year.

She reminded me that Sue was in Paris.

4. touch n.

get in touch with sb. lose touch with sb.

stay in touch with be in touch with

keep in touch with be out of touch with

5. call v.

call for = to demand sth. , to collect sb.

call at some place = visit some place

call on sb. = to visit sb., to ask sb. to do sth.

call in = to ask sb. to come in{

e.g. Students are calling for more spare time and less homework.

I'll call for you at 8 o'clock.

I think we'd better call in a doctor.

I called on my uncle while I was in London.

6. case n.

in case in this case

in case of + n./pron in any case

in case --clause in no case = never

e.g. The meeting will be put off in case it rains.

In case he arrives before I get back, please ask him to wait.

In case of fire, ring the bell.

I don't think I need any money, but I'll bring some in case.

In no case should we give up dreaming about a better future.

7. need n.

[U] 缺乏; 需要

[C] 需要得东西; 必需品

in need of sth.

no need for sth.

e.g. There’s a growing need for new housing in big cities.

She didn’t earn enough money to satisfy all her needs.

We’re collecting money for children in need.

Please come to me if ever you’re in need of help.

There’s no need for you to say sorry to me.

Sentence patterns

1. Cellphone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talk to anyone from anywhere.

e.g. I think it necessary for her to stay in touch with her parents .

He found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improve the working condition.

Our school makes it a rule for us to have an English Corner every Friday.

2. We have a need to stay in touch with friends no matter where we are or what we are doing.

e.g. Nobody believed him no matter what he said.

No matter where he goes, the thief can’t escape being caught.

She always goes swimming no matter how cold it is.

3. She says that her cellphone helps her do whatever she wants to do.

e.g. Whatever you do, wherever you go, 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She always goes swimming, however cold it is.

Homework: 1. WB page 134-135 Vocabulary Ex1,2,3&4

Period Four ( Language study )

Word study

Step I Page 61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ir meaning

Step II Check the homework on page 134-135.

Step III Reading for meaning ---guessing the words from the clues.

Page 63 Tips Are you a smart reader?

Grammar

The passive voice (3) ---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Step I Study the examples

am/ is/ are + being + done

Step II Practice ( page 61 )

Step III Activity

Two students put on a performance of “双簧”.

The door is being pushed open slowly and quietly. A chair is being taken into the room and put at the desk. A piece of paper is being taken out of his pocket. The chair is being cleaned. Now he is sitting down. And some books are being moved to the side of the desk. The schoolbag is being opened, and an English book is being taken out…….

Homework: 1. WB page 136 Grammar 1&2

Period Five ( integrating skills )

Reading

Step I Reading

What is the computer Q12 like ?

How does it control human beings?

What other suggestions will you make to solve the problem?

What will the earth be like if Q12 understands love and friendship?

Step II Language points

1 take over 接管

e.g. The company has been taken over by a American firm.

Sarah will take over my job when I leave.

2 break down (机器)不运转;失败;

break up 结束; (关系)破裂

e.g. The car broke down on the motorway.

The peace 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roken down

The meeting broke up after only half an hour.

Their relationship wasn’t working, so they decided to break up.

3 come up with = to think of or suggest an idea 想出办法,提出建议

e.g. He couldn’t come up with an answer.

How have you come up with such a good idea?

4 success in manage to do sth.

sucessful in

succeed in doing sth. fail to do sth.

e.g. We had no success in finding a new flat.

Jane finally succeeded in passing the her driving test.

Writing

Step I Study the outline of the letter

Step II Students have a discussion in pairs.

Step III Ask a student to give a sample letter orally.

Homework: 1. write a letter to Q12

Period Six ( WB talking and reading )

Talking

WB page 134 Talk about modern technology.

Step I Read the situation

Step II Activity

Ss work in groups

First 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ventions of cellphones, robots and computers.

Then Ss have a debate in groups.

Step III Debate

Have 3 debates between groups.

( There are speakers representing each group, and the rest are judges)

Reading

WB page 136 Reading Future travel: teleportation

Step I Fast reading and skimming

What does teleportation mean?

Step II Scanning

How is teleportation different from normal transportation?

Why is it so difficult to teleport human beings?

Step III Reading for words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best strategy on page 137.

Step IV Activity

Discussion : Will teleportation be realized?

Think of more impossible things that may be possible in the future.

高一英语课件 篇5

示范教案一(Unit13Healthy eating 4th)

The Fourth Period

Teaching Aims:

1.Review the useful expressions learnt in this unit by making sentences with them.

2.Review how to use some Modal verbs to give advice or opinion about something.

3.Let students know how to write recipes for their favourite dishes by reading“SNACKS”and two examples of recip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How to master Modal verbs-had better(not),should(not),ought(not)to.

2.How to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ext“SNACKS”better and learn to write a recip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

Teaching Methods:

1.Ask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go through the reading material.

2.Individual,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a projector 2.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Step Ⅱ. Revision

T:Yesterday we learned the grammar-Modal verbs:had better,should,ought to and their negative forms.We know we can use them if we give advice or opinion about something.And we also know“had better”is less strong than“should”or“ought to”.Now let's do some exercises to see if you have mastered them.Look at the screen.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1.你最好休息。

2.你最好不要吃不熟的水果。

3.对水果你应该认真些。

4.你不应该吃那么多垃圾食品。

5.你应该更努力地学习,取得更大的成绩。

T:You are given five minutes to translate them.Then I'll ask some of you to read your translation.

Suggested answers:

1.You had better get some rest.

2.You had better not eat fruit that isn't ripe.

3.You should/ought to be careful with fruit.

4.You should not/ought not to eat so much junk food.

5.You should study harder and make greater progress.

Step Ⅲ. Test

T:Yeah.In this unit we have also learned some useful expressions.Maybe you still remember them.Yeah?

Ss:Yes.

T:OK.Now let's review them together.I speak Chinese,you speak English.

(Teacher writes the following on the Bb when students say them.)

all the time,in the future,plenty of,advise sb. to do sth.,too much,keep up with,be harmful to,go for,lose weight,be prepared for,be short of,have a fever

T:Now let's have a test to see whether you've mastered them or not.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Write the answers on it and then hand it in.Look at the screen,please.

Complet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1.What he said about you__________(对我也适用).

2.What do you want__________(将来做个什么样的人)?

3.She was laughing__________(一直)just now.

4.His parents__________(劝他不要再吃)chocolate any more.

5.During this month of hard work,many of us__________(降低了体重).

6.There are__________(许多书)on the shelf.

7.He was often ill because he__________(饮食过量).

8.Jack was not good at maths and he__________(跟不上)the rest of the class.

9.Smoking can__________(对……有害)your health.

10.Yesterday evening he__________(发高烧)and was sent to hospital.

11.It's going to rain.It doesn't matter;he__________(已有准备)it.

12.I__________(这周钱不够开支);can you lend me some?

Suggested answers:

1.goes for me too

2.to be in the future

3.all the time

4.advise him not to eat

5.have lost weight

6.plenty of books

7.ate and drank too much

uldn't keep up with

9.be harmful to

10.had a high fever

11.was prepared for

12.am short of money

Step Ⅳ. Pre-reading

T:OK.As we all know,people have to have food in order to live.In our country,corn and wheat are the main crops in the north,while rice is the main food in the south.In western countries,bread is very important.Bread to western is just like rice to Chinese in the south.It is westerners' most widely eaten food and is often called “the staff of life”.But in actual life,snack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ers.Do you often eat snacks?

Ss:No,sometimes.

T:Do you know what snacks are good and how to prepare a delicious snack?

Ss:No.

T:Yeah,today we'll learn a passage about snacks.Let'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and explain them to the students.)

Step Ⅴ. Reading

T:Now open your books on page 6.Look at reading and writing.Now you are given four minutes to read the three passages.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Students begin to read.After a while,teacher checks their comprehension.)

T:OK.Now from the text we know even if we choose nutritious food for our main meals,we still need to refud now and then.Who knows by what we can give our body and brain more energy?

S1:(One student stands up)I know.We can give our body and brain more energy by eating snacks.

T:Yeah.Sit down,please.What snacks are good?Can you give us an example?(Teacher comes up to another student.)

S2:Good snacks should not have too much fat or sugar.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 best snacks.Because they can give our body and brain much energy and much vitamins.

T:Very good.Sit down,please.Attention,please.Another question:Is it difficult to prepare a delicious snack,then?

Ss:No.Snacks are usually easy to make.

T:Is there any good for us to make a snack?

S3:(Another student stands up.)Yes,it can give us a chance to practise our cooking skills.

Step Ⅵ. Writing

T:OK.You are right.The text also shows us two recipes.We've known the ingredients of shaomai and Chicken Rooll-ups and how to do them.Now please write alone the recipe for your favourite dish or fast food,then you can exchange to check your writing in pairs.I'll collect your papers in eight minutes.Of course,when you write the recipe,you need to explain what ingredients will be needed and how they will be used.You must also be careful to explain each step carefully and in the right order.Are you clear?

Ss:Yes.

T:OK.Please do it.

Suggested recipe:

A Recipe of Wonton

Wonton Ingredients:Pork,Chinese Chives,Salt,Gourmet Powder,Wonton skins.Cut the pork and Chinese Chives into pieces.Mix the pork and Chinese Chives in a bowl.Put half a spoonful of salt and a little gourmet powder into the bowl and stir them with chopsticks.Fill and fold the skins.Boil Wonton in boiling water for 3 or 4 minutes.

Step Ⅶ. Summary and Homework

T:In this class,we've reviewed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the modal verbs in this unit.And we've also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snacks and recipes.We practise how to write a recipe.After class,go over all the important points learned in this unit and try to write more recipes.Prepare for next unit.Class is over.

Step Ⅷ.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3 Healthy eating

The Fourth Period

all the time,in the future,plenty of,advise sb. to do sth.,too much,keep up with,be harmful to,go for,lose weight,be prepared for,be short of,have a fever

Step Ⅸ. Record after Teach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英语课件 篇6

1. explain to sb. sth.=explain sth. to sb. 向某人解释某事

5. lie to 位于……

7. on your father’s side 父系的,你父亲的血统

16. have a natural deep harbor 拥有天然的深水港

17. a very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自然风光优美

20. take possession of 拥有……

21. settle mainly on the North Island 主要在北岛定居

23. sign an agreement with 同……达成协议

27. be native to 原产于……

41. attract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5. use electric pumps in irrigation 使用电泵灌溉

7.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增加农业产量

8. control…with computers 用计算机控制……..

16.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一代又一代

19. as…as possible 尽可能……

35. the condition of the soil 土壤的条件

41. change into 把…改变为…..

48. be a practical guide to…. 实用的….指南

49. plant wheat close together 密植小麦

13. act the role of 起…….作用,扮演….的角色

21. date back to/from 追溯到---

22. have --- in common 与-有共同之处/共用

23. intend to 打算做……

30. entertain the audience with 用……逗乐观众

33. quarrel over small matters 争论小事

34. be on good terms with 同某人关系好

35. in the other direction 在另一个方向

39. be angry with sb. for sth. 因某事生某人的气

2. express one’s thoughts and opinions 表达某人的思想和意见

4. thanks for 感谢……

5. help sb. with sth. 帮助某人做……

7. communicate with 与……交际 …

8.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

10. learn about 打听…

13. be used to do 被用来做……

14. vary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17. look directly into someone’s eyes 直视

18. rest one’s head on the back of one’s hand 把头靠在手背上

19. get through difficult situations 摆脱困境

26. get into contact with sb. 与某人取得联系

29. lose/break contact with 与……失去联系

32. give sb. a hand--do sb. a favor 帮助

33. manage to do=succeed in doing sth. 努力且成功的做某事

35. carry a very heavy suitcase 提着很重的手提箱

37. vary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文化与文化不同

38. look directly into one’s eyes 直视某人的眼睛

39. make a circle with one’s thumb and index finger拇指与食指做成圆形

41. have opposite meaning 有相反的意思

44. greet with a kiss on the cheek 以轻吻面颊欢迎

45. press one’s palm together 紧紧的握手

46. rest one’s head on the back of one’s hand 把手靠在手背上

47. move the hand in circles over the stomach 用手在肚子上画圈

49. find friend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 在一群陌生人中找到朋友

51. express almost any emotion 表达几乎任何一种感情

53. smile at oneself in the mirror 在镜子中对自己微笑

54. see the smiling face of a good friend 看到好朋友的笑脸

10. become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在世界上受欢迎

高一英语课件 篇7

on Australia’s famous beaches 在澳大利亚著名的海滩上

explore the amazing Brazilian rainforest 探索令人惊异的巴西雨林

6. think of想到, 考虑;

8. be busy doing sth忙于做…

14. my supplies of food and water 水和食物的供给

18. can’t wait to do sth. 等不及做某事

27. remember to boil the water 记得去烧开水

34. three pieces of information 三条信息

35. be filled with the wonders of nature 充满了大自然的奇迹

36.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在山脚

45. in perfect harmony with协调一致; 相配

1. on Australia’s famous beach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explore the amazing Brazilian rainfore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in det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go travell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challenge yourself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think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

7. so long _____________________

8. be busy doing sth____________________

9. go to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through the Sahara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in case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take six d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in advance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my supplies of food and water

15. even though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up close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make sure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can’t wait to do sth.

19. of one’s own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look forward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it is worth do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take extra clothes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remind sb. of sth. 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make a fire 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lose one’s way 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in the open air 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remember to boil the wa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be in progr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places of interest 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arrange to do sth. 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set off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than usual 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in total sil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three pieces of inform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be filled with the wonders of na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a little bit 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first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on a business trip 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be tired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be covered with 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at a loss 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be home to … …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in perfect harmony with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make use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英语课件 篇8

Unit 9 Technology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Words and Phrases

item agreement disagreement disagree absolutely depend press throughout add remind appointment behavior obey dare case whatever according unexpected particular negative interview department electricity defeat force succeed break down stay in touch with in case of call for according to take over teenager image latest calendar clone planet wonder peaceful skip

Spoken English: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Absolutely

That’s exactly what I was thinking.

That’s a good point.

That’s just how I see it.

That’s worth thinking about.

I disagree. /Well, yes, but …

I’m afraid I don’t agree.

You can’t be serious.

I would have to disagree with that.

I would have to disagree with that.

Well, I am not so sure about that.

Grammar: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1.用英语描述事物正受到某种影响或某种处理――使用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is/are being +过去分词)。例如:

New functions are being added to the phones.

Michael is being interviewed for the job.

Modern cellphones are being used as cameras and radios.

2.用英语描述人物正受到某种影响或某种处理――使用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is /am/are being+过去分词)。例如:

The new student is being introduced to the class.

Look! The children are being led into the garden.

Use of Language:

1. Master the function use of language as defined above.

2.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tasks of 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speaking presented in the book and the exercise book through using what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Learn the text about technology and finish the related exercises.

Important points: the use of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Difficult points: the use of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Teaching aids: tape-recorder and computer.

Way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way of teaching, discussion and group work.

Lesson 1

Step 1 Warming-Up

Because the first part is designed to aro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bout creativity and practice problem solving skills. So ask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 warming-up part.

Step 2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 listening part.

Extension: Here we may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a guessing game.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supply more examples for guessing.

Step 3 Speaking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s know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If it is necessary put cards in front of each students to remind them which is which.

In the meanwhile, list the key sentences they can use to show others their opinion.

Agreement

Absolutely.

That’s exactly what I was thinking.

That’s a good point.

That’s worth thinking about.

Disagreement

I disagree.

I’m afraid I don’t agree.

Well, it depends.

Well, I’m not sure about that.

Step 4 Homework

Ask the students to prepar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for the next class.

Lesson 2

Step 1 Introduction

First get the students to mention some important inventions of the world that they prepared last class. And then lis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our life.

Step 2 Reading

Fast-reading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text quickly to find the main idea of it.

The main idea is: it discusses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cellphone in Chinese society. Cellphones are everywhere and hav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our life.

Carefully-reading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more carefully.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4 in the Post-reading part.

Step 4 Post-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outline of the text --- that is how the text is organized, if it is necessary, explain the language points in the text. Finish the exercise 2 as well.

Step 5 Homework

1). Finish exercise 3 on page 60. the students may use the questions below it as a guide.

2).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in exercise 4 on page 135.

Lesson 3

Step 1 Revision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design of the new cellphone.

Step 2 Word-study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 word study part.

Finish the exercises 1 and 2 on page 134 as well.

Step 3 Grammar

First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 the sentences containing the use of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1.Words and images are being sent throughout the world.

2. … They are being used as cameras and radios, …

3.New functions are being added to the phones.

4.They are being used everywhere – sometimes where they shouldn’t.

Then get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be + being + pp.

Step 4 Consolidation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 61.

Step 5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 about grammar on page 136.

Lesson 4

Step 1 Revision

Check the homework.

Step 2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to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the world is ruled by the machines now and people lost happiness. Love and friendship do not exist any longer. There is only one hope --- that is you. Write a letter to the ruler Q12 to try manage to persuade it give up it inhuman ruling.

Step 3 Writing

Thinking that it is a little difficult for the students to write on such an abstract topic, we can first show them a letter as an example and try to analysis the way to write a good article. Here we may use the tips on page63 as aguide.

Step 4 Homework

Revise the text in this unit.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经典表白说说文案大全

表白说说 04-23

端午节祝福语英语简短38句

端午节祝福语英语 04-23

[课件]活动谋划团日活动谋划书壹篇

团日活动策划书 志愿团日活动策划书 01-16

写种花的作文

种花的作文 04-23

公司乔迁的祝福语短句(精选32条)

公司乔迁祝福语短句 乔迁祝福语短句 04-23

女人发朋友圈晚安话短句锦集49句

女人晚安短句 04-23

珍惜所拥有的人作文

珍惜所拥有作文 所拥有作文 01-06

区域销售代理合同

区域销售代理合同 04-23

情感语录伤感说说49条

情感语录伤感说说 04-23

申论名言警句35条

申论名言警句 04-23

情人节单身狗粮文案怎么写25条

情人节单身文案 04-2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