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净化教案

希望这篇“水的净化的教案”能够符合您的口味让您感到满意。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老师在上课时必须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热烈欢迎您光顾希望此篇文章能够令您心旷神怡!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2023开发方案(推荐9篇)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1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家的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经常结有水垢,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就是因为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即水垢。也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硬水和软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8页第二段,然后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硬水和软水的定义。

[讲解] 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板书] 1,定义: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讲解] 知道了硬水和软水的定义,那么怎样区分他们呢?

[实验] 我分别向两杯同样清澈透明的水中加入肥皂水,不断的搅拌,观察它们产生泡沫的情况。

[学生] 一个烧杯产生的泡沫多,一个烧杯产生的泡沫少,浮渣多。

[讲解]通过上面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检验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产生泡沫多的无疑就是软水。

[板书] 2,检验——加肥皂水

[讲解]那么使用硬水会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呢?

使用硬水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例如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有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边硬。锅炉用水硬度过高则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接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边热,易引起管道变形,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既然使用硬水给人类带来这么大的危害,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怎样才能使硬水软化呢?

[板书] 3, 硬水的软化

[讲解] 刚才我已经讲了硬水和软水的定义,那么大家根据它们的定义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硬水变为软水?

[学生] 设法处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

[讲解]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工业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通过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而在实验室则是利用蒸馏法来降低水的硬度。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0页看一下图3-21和图3-22,它们分别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和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请同学们回去仔细看一下这两种不同的装置,明天的实验课上我将给大家详细的介绍怎样制取蒸馏水。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两个大问题,天然水的初步净化,对于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我们了解一下,主要的净化方法要掌握,尤其是过滤实验的这几个要点要重点掌物。对于第二的大问题里面的硬水和软水的概念重点掌物,知道怎样区分它们。

[作业]课后习题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2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在NO=120~480 mL/Nm3低浓度和含氧量5.5%、6.0%和20%体积浓度及常压与≤36℃条件下,以纯水净化难溶有害污染成分NO构成的模拟烟气.在相同的'NO配气体积浓度10%,NO被净化吸收量随其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吸收率ηLE NO却下降了.常压大气中吸收率值为5.6%~20.6%;5.5%O2时的吸收率值为1.3%~4.6%;添加少量氧化剂使O2达6.0%时的吸收率值为1.3%~16.7%.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重点

生物净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

污水处理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来” 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东战争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机烃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细菌来分解废油。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净化污染。

提问:什么是生物净化?

学生回答: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阅读教材98页,试分析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在浓度较低时,植物可以吸收SO2(阔叶树比针叶树能够吸收更多的硫);橡树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学烟雾;柑橘可以吸收低浓度的HF;而夹竹桃、芒果、细叶榕等树种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

每平方千米山毛榉林可以一年中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达68吨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有哪些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确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源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请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回答,生物净化应用实例有哪些?

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1)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气污染

2、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

(1)吸收作用

(2)富集作用

(3)降解作用

3、生物净化污水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随堂练习

1、位于某大城市风景区的一个湖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生活废水的严重污染,出现了“水华”现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发生“水华”的水域适量放养一种鱼,不仅可以解决“水华”问题,而且可以收获大量的鱼。那么,放养的这种鱼应该是()

A、捕食浮游植物的链鱼

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

D、捕食各种螺狮的青鱼

2、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3、生物净化的原理是生物通过(),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A、自身的代谢

B、生存斗争

C、变异

D、种间关系

4、下列叙述不是体现绿色植物净化作用的是()

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B、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C、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

D、将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

5、下列生物中能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的是()

A、月季

B、丁香

C、山毛榉

D、圆柏

答案:ACADD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

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植物的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以污水处理为主题,带领同学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调查当地水源的净化情况,也可以对城市的某处治理成功的水域进行分析、总结,也可对某处污染水域进行调查,尝试提出治理方案,并将建议提交环保部门等。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选择植物的净化作用为主题,就可以对学校和小区的绿地面积进行统计,查阅资料,评价目前选择的树种和栽种密度是否适合,提出方案,并向学校或环保部门提交建议等。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

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使学生减少抽象思维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教材“水的净化”主要围绕水的净化方法及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主题而展开,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学生的许多个人认识及生活经验都可以联系到,这与“学生需要有用的化学,需要有趣的化学”的心理需求是相适应的。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我们的学校旁坐落在美丽的长滩河旁,我这里有一杯长滩河的河水,你喝吗?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他只能从池塘中取得一些泥水。这些泥水可饮用吗?

他能否从中提取洁净的饮用水?

讲解: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微生物等。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

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结合教材P5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板书: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1.静置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2.吸附沉淀: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活性炭层不仅可以过滤掉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利用它的强吸附性,吸附气体和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

3.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过滤可以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

一贴,二低,三靠

讲解并实验:

a、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

b、制作过滤器

c、过滤,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想一想: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那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要除去水中的下列杂质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⑴水中的泥沙:。

(2)水中的有色有味物质:。

3.要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后的残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有以下几步操作可供选择,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蒸发溶液;②过滤;③溶解;④水洗;⑤烘干;

A.③②④① B.③②⑤④ C.③②④⑤ D.③②①④

4.我们的饮用水是由河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则家庭饮用水的正确净化过程是( )

A.河水→过滤→加氯气→加明矾→沉淀→净水

B.河水→加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C.河水→加明矾→加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D.河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净水

课外作业:制作《净水器》

想一想:鲁滨逊利用自制的过滤柱过滤泥水,然后把已经过滤的水煮沸。

鲁滨逊制取的水可以喝吗?

讲解:大部分微生物都在煮沸時被杀死,但还有可溶杂质,可能对人有害。生活中的问题:

1、用有些地区的井水、河水或泉水洗衣服,放很多肥皂粉,衣服仍洗不干净?

2、用井水、泉水烧水时,常有水垢?

3、什么是硬水,如何检验?

4、硬水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5、如何把硬水变为软水。

硬水和软水

硬水和软水的定义:

硬水的危害:

⑴生活中的危害:长期饮硬水有害人体健康;洗衣洗不净。

⑵生产中的危害:锅炉烧水,水垢过多浪费燃料,引起爆炸。

3、硬水和软水的检验:

①肥皂水法;

②蒸发法。

4、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得到蒸馏水以降低水的硬度,

③在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

5、蒸馏

看图:蒸馏的操作方法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板书设计:一、水的净化常用方法

1、静置沉淀法:简单除去水中沉淀。

2、吸附沉淀法:除去水中悬浮物及沉淀

3、过滤法:较好除去水中不溶杂质。

4、蒸馏法:较好除去水中可溶杂质。

二、硬水与软水

1、定义:硬水——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比较多的水。软水——不含或含钙、镁化合物比较少的水。

2、区别方法:肥皂水法、蒸发法

3、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离子交换等

练一练:

1、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

A.酒精和水;B.食盐和泥沙;C.食盐水;D.铁粉和铜粉;

2、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A.沉淀;B.过滤;C.吸附;D.蒸馏;

3、下列方法能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是( )

A.观察颜色;B.加入明矾;

C.溶解食盐;D.加入肥皂水;

4、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水和二氧化锰;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D、泥沙和食盐水;

5、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A、沉淀;B、蒸馏;C、吸附;D、过滤;

6、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A、沉淀;B、消毒;C、过滤;D、蒸馏;

7、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静置;B、吸附;C、过滤;D、蒸馏;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显隐促成”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假设,自己动手去探索,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告诉,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

指导思想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自然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方法。

2、过和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用硬水软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六、教学准备

1、仪器药品: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肥皂水、浑浊水、井水和纯净水。

2、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水有哪些物理性质?观察一下讲台上的两瓶水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能把浑浊的污水变成澄清透明的水啊?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那么如何把水库和河流中的水净化为我们家里的自来水?

[投影讲解]自来水厂净化过程,重点讲解明矾的净水原理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投影]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取水 → 沉淀→ 过滤 → 吸附→ 消毒→ 配水

齐答水的物理性质。

回答:一瓶浑浊,一瓶澄清透明。

听讲、思考。观看投影,并记录。

复习旧课,利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知识,引入水的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如何把浑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

【演示过滤实验】

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教师的操作步骤以及玻璃棒使用的几种作用。投影“一贴二低三靠”的具体内容。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观察,先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第一次使用是引流;第二次是搅拌;第三次是防止液体飞溅。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问:现在很多家庭中用的饮水机中就有净化水的装置,,哪位同学仔细观察过净水装置?

拓展提问:我们在野外野炊时,没有清水了,只有浑浊水,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水变成清水呢?

看书P56图3—18,自由回答。思考,讨论,回答:可用空饮料瓶、小卵石、沙、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提问:水壶经常盛开水为什么会产生水垢?

[解释]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水垢,说明水厂净化后的水(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不是纯水。水垢产生的原因是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生成沉淀(水垢)。

提问:1、什么叫硬水?2、什么叫软水?。

[过渡]水有软硬之分,我们如何通过实验加以区分呢?

【演示实验】

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思索,看书齐回答。

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回答:井水中的泡沫少,纯净水中泡沫多。总结: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思考,回答:浪费洗涤剂;浪费燃料;使一些器具节水垢;造成安全事故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树立安全意识。

[解释]硬水有很大危害,如果我们除区硬水中钙和镁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投影如下两幅图并介绍装置仪器名称和操作过程。

观看,蒸馏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结本节课内容,并要求课后完成课本家庭小实验。

齐答。

巩固本节知识。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2、过滤的要决:“一贴二低三靠” 。

3、硬水:

4、软水:

5、硬水和软水区别方法:

6、硬水的危害:

7、常用的硬水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6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净化》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准备:

1、准备好一杯浑浊的河水;

2、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过滤实验中代用品;

3、准备肥皂水、硬水和软水。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

从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里面有哪些物质?海水呢?井水呢?自来水呢?

讲解: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明矾)

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结合教材P5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

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板书:一、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⑵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一贴,二低,三靠

讲解并实验:

1、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

2、制作过滤器

3、过滤,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板书:二、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⑵蒸馏(后面补充)

讲解并实验:

出示热水瓶中的水垢

硬水软水的`概念。硬水和软水如何来区分呢?请设计方案

小结:检验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不易产生泡沫的硬水。

出示图片了解硬水的危害。有什么办法可以除去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硬水变成软水呢?我们刚才所用的软水是蒸馏水,它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而蒸馏是重要的实验操作,它不仅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不可以除去可溶性的杂质

通过实验来制取蒸馏水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教学拓展

反思

教师先给学生一种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上升到理性认识时,自然过渡到引导学生借鉴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寓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最后又将理性知识应用于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从生活、生产实际产生,化学知识又服务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学生的探究活动层次明确,对于重点内容教师采用探究与再探究相结合,正向提问方式与逆向提问方式相结合,特别精道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最后提出应用性的系列问题,学生以专家的身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学习就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7

【目标】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重点】

生物净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

污水处理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时】

1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 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东战争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机烃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细菌分解废油。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净化污染。

提问:什么是生物净化?

学生回答: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阅读教材98页,试分析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在浓度较低时,植物可以吸收SO2(阔叶树比针叶树能够吸收更多的硫);橡树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学烟雾;柑橘可以吸收低浓度的HF;而夹竹桃、芒果、细叶榕等树种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

每平方千米毛榉林可以一年中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达68吨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有哪些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确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请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回答,生物净化应用实例有哪些?

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1)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气污染

2.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

(1)吸收作用(2)富集作用(3)降解作用

3.生物净化污水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教学反思】

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植物的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以污水处理为主题,带领同学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调查当地水的净化情况,也可以对城市的某处治理成功的水域进行分析、总结,也可对某处污染水域进行调查,尝试提出治理方案,并将建议提交环保部门等。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选择植物的净化作用为主题,就可以对学校和小区的绿地面积进行统计,查阅资料,评价目前选择的树种和栽种密度是否适合,提出方案,并向学校或环保部门提交建议等。

编辑推荐

世界水日教案内容8篇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编写好的教案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栏目小编为了您的满意不遗余力地打造了“世界水日教案”,如果你发现了一家好的餐厅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世界水日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 分清淡水和咸水, 懂得水对人类及动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节约用水意识。

2.初步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的简单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并能劝说别人节约用水。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了解水分布情况

1.导入:小朋友, 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 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吗?

2.分组观察地球仪, 哪些地方有水。通过观察地球仪, 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 分清淡水、咸水, 明白淡水资源的珍贵, 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 爱护珍惜水资源。

二、了解水的作用

1.哪些地方有水? 水有哪些用处?

通过快速联想, 懂得淡水对人类以及有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哪里有水?(河、湖、井)

水有哪些用处?(饮用、灌溉、养殖)

2.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需要用水?

(洗碗、洗菜、洗米、洗衣、洗澡、煮饭、浇花菜)

3.观看实验录像:

取4盆生长良好的温生草本植物, 老师和小朋友分别用咸水、污水、淡水浇灌, 然后分别放在阳光下, 两天后, 可见叶片日渐枯萎, 从而使幼儿明白植物和人一样需要喝淡水。

三、能用的水只有这么点儿

1.分析模块图:地球上淡水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资料), 尽管地球表面积的77%是水, 并因此被称为“水球”, 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却很少, 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中的咸水, 剩下3%的'淡水中,有3/4存在冰川和极地冰帽中, 因此, 地球的总水量中只有0.6%是液态淡水, 而且这部分淡水中有78%是地下或土壤中。人们需要的淡水就取自这有限的地下水和地表水, 有的区域中地下水的储量丰富, 但必须钻透地层或岩石才能取之, 难度大、费用高。另外, 有些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已被污染, 淡水的供应量就更为有限了。

2.观看干旱地区图片资料。

3.讨论:能用的水只有这点儿?

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怎样节约用水?

为什么要节约用水?

资料:

节约用水是解决地球水资源私有制的一个有效措施, 每人节约1滴水, 就会少耗费许多能源,减少许多污水量。

地球上水很多, 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水却是其中极少一部分, 我国水源总量是丰富的, 但人均占有量却相当少, 加上开发治理和污染, 水危机迫在眉捷。因此, 节约用水就成为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必要措施, 节约每一滴水都能改善环境, 减轻地球负担,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吧!

四、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

1.适度拧开水龙头, 避免造成流量过大的浪费现象, 随时随地关紧水龙头, 不要让清水流失。

2.一水可以多用, 洗菜的水可以浇花、洗手, 洗衣服的水可以留着擦地、冲厕所。

3.洗澡时,采用省水的淋浴, 即冲即用, 擦肥皂、刷牙、洗碗、筷时, 要关上水龙头。

4.发现水龙头有滴漏现象时, 用水盆接住滴漏的水, 然后请大人及时维修。

5.劝妈妈衣服少的时候尽量用手洗, 这比用洗衣机省水、省电。

6.发现有人浪费水, 应及时阻止。

世界水日教案 篇2

一、活动主题:与生命共存

1、主题一:我和绿色有个约会世界森林日

2、主题二:小水滴,大世界世界水日

3、主题三:关注气象,关心生活世界气象日

二、活动时间:3月21日3月23日

三、活动内容:

1、各年级组探讨和选择适宜本年龄段可以有效开展的活动。比如:大班气象日。

2、各年级组广泛搜集资料,通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世界水日的来历、我国水资源现状、节水标志等相关知识,了解天气和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各种气象灾害对人们健康和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让幼儿纷纷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护林、节水等活动中。

3、开展与生命共存为主题的画画课程。内容可以是节约用水、保护地球、关注气候、节能减排等等。

4、在幼儿园开展节水我有妙招大行动。让每个幼儿从我做起,节水进家庭、节水进社区,努力保护全人类的水资源。

四、各节日活动实施

(一)我和绿色有个约会世界森林日系列活动:

1、让幼儿欣赏我们美丽的地球、美丽的森林,并知道没有森林的家园变得不再美丽。

2、森林故事:以纪录片形式真实而完整地回顾森林的历史,引起幼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树的故事,以欣赏、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感受树木真好!

3、教师讲解森林与人类、动物的关系,鼓励幼儿动手制作大树妈妈。

4、植物角:小小盆栽让孩子感悟生命最初的感动,在城市中让体验一片绿意。

5、变废为宝:纸盒、纸张循环利用,亲眼见证废旧包装盒如何转变为环保时尚手提袋;感受废旧纸张变纸屑,亲手体验纸张的制作过程。

6、环保小卫士:幼儿担当环保宣传员,向家长们宣传环保的小知识,倡导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为森林贡献一份力量。

(二)小水滴,大世界世界水日活动计划:

1、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地球用水紧缺的现状。让幼儿知道水是一切生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如果地球没有了水,世界将是一片荒凉,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无尽的沙漠,一切生物也将不复存在,生命的迹象将消失。人类也将无法生存,并知道水的作用。

2、组织幼儿学习儿歌《关好水龙头》,观看《美丽的水》宣传片、听《小水滴哭了》故事等。让幼儿了解水的用途及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3、让幼儿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重要性,并向幼儿介绍日常生活中节水的好方法。

4、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各种关于节约用水的醒目标志,时刻提醒幼儿要节约用水、科学用水。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更加升华了孩子的节水意识。

(三)关注气象,关心生活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

1、进行气象科普知识课程。教师运用一系列气象视频,把幼儿带进气象科普的广阔天地。通过观看电影《龙卷风》、《后天》等,了解有关海啸、暴雪等天灾对人类的危害,丰富幼儿预防灾害的常识,提高了自护自救的能力。

2、开展天气播报活动。每天早餐后开展天气预报活动,促使幼儿坚持每晚收看有关的气象预报的电视节目,争当小小气象播报员。通过观看天气预报、了解气象常识帮助幼儿和家长提高生活质量。

3、举行心情播报活动。心情播报活动引领着幼儿能更好的深入探究气象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世界森林日的活动策划二:

设计意图:

树木森林对维护自然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由于乱砍乱伐现象频繁,森林日趋匮乏,造成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具有爱护树木、森林地意识,我们以树为主体,设计了此活动。活动中,我们以幼儿自己探索、寻找为主,鼓励他们去找关于树木资料、去发现树木的用途以及大量树木被砍伐后造成的危害、去争辩树能不能砍幼儿在自己的收集资料、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树木的用途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孩子对森林现在所面临的危机感到忧虑的情感,萌发孩子保护森林的意识,让幼儿体会到我们小朋友该怎么做。另外,也让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一种自我探索、主动学习的方法。我们相信由孩子自己讨论的这个树能不能砍的问题,教学效果比直接向他们讲人与树木的关系、人要爱护树木,所起到的效果要好。

活动思路:

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探究心里强,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虽然森林离现实生活比较远,但组成森林的基本单位树就在幼儿身边。树木制成品如家具、玩具和纸张、铅笔等也离幼儿生活非常近。为此,我们通过到森林公园、恒大花木世界等亲身体验感知;创设环境让孩子探索发现以及观看录像、动手操作、参与评判、让幼儿自己回家寻找的资料,在同伴面前进行交流、出点子想办法等等形式,让幼儿在一番探索后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收集资料是探索型活动中能充分调动积极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一味地由教师提供知识、口诉,幼儿在活动中外于被动的认知状态,就会觉得无趣,会遏止他们好奇心和探究欲。虽然记住了,但也是短暂的,肤浅的。因此,我充分提供探索空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寻找树木能不能砍的活动,自己寻找和自己观点相同的资料,让幼儿了解树木对人的利弊之处,知道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从而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名称: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了解树的用途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萌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2.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方法,鼓励幼儿愿意学习。

重点与难点:

1.让幼儿了解树木对人类的好处以及过渡砍伐树木后造成的危害。

2.让幼儿初步理解砍与不砍之间的矛盾。

活动准备:

1.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前一阶段非正规活动中关于树木森林等知识经验。

2.幼儿自己从各方面收集有关树木的资料。(如:图片、录象、照片、实物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分成两组,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

1.老师:上一次活动结束时留了一个问题:树能不能砍?我们小朋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苹果队的小朋友认为大树可以砍,而菠萝队的小朋友却认为大树不能砍。我知道你们这几天从各种渠道(如:爸爸妈妈这里、网上、电视、报纸、书等等)找到了许多的资料、都有了自己的理由。现在就先请你们把找到的资料展示在两块板上。

2.幼儿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

3.个别幼儿介绍

师:你们找到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找来的,请你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老师对幼儿的理由均表示同意)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二、幼儿交流活动:幼儿分成两组,开始相互讲述自己的理由。

1.师:我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想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那么现在请你去找一个和你意见不同的小朋友,把你的理由告诉她

2.请幼儿相互交流,分别对照对方的幼儿说理由。

如:一幼儿说:我认为树可以砍,因为树可以做家具(出示自己带来的照片)这就是我家的家具,就是用家具做的,很漂亮。又如:另一幼儿说:我觉得树不可以砍,(出示录象)让其他幼儿了解树木砍掉会发洪水的,等等。

3.共同看黑板,请个别幼儿讲述。(比较典型的意见和内容)

师a:刚才你是怎么用你自己的理由来说服对方的?(请两位幼儿讲述)或组织幼儿一同观看录像、碟片磁带等。

师b:有的小朋友还找来了录像、碟片磁带等,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磁带里讲了些什么?

师c:(问整体)你们是否同意苹果队的意见树可以砍。菠萝队,你们呢?

三、提出质疑,进一步探索

1.师小结:看来你们都没有办法说服对方接受你们的意见。那怎么既能满足我们生活、游戏中的需要,如做家具、桌子、积木等好东西,又不会因为砍了过多的树木而引发许多的灾害。如:洪水、小鸟没家等,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些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看看哪一组小朋友想出的办法多。(引发幼儿探索以及学习的兴趣)

2.讨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刚才我们想了许多的好办法,等一会请你做绿色娃娃把这些好办法去告诉别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或者请你幼儿回去再利用录象、vcd、翻阅图书、图片等方法找找和想想解决的方法。下一次我们继续讨论。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油画棒、4开纸、彩笔等工具,幼儿合作制作保护森林的海报。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让孩子在自己寻找资料、探索树木、以及辩论式的讨论树能不能砍的过程中,了解了树木对人类的广泛用途。如:树木可以做成家具、木制玩具、可以防止噪音等等,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的确离不开它。

2.让孩子了解了由于人类的大量的砍伐树木,破坏了生存平衡,造成了许多的危害。如:洪水泛滥、沙尘暴

3.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寻找以及父母的帮助,认识到了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知道要从自己做起爱护小树苗,不折树枝、不摘花等等。

4.幼儿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幼儿共同成为学习者、探究者,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及时的反映。因此,尽管是大班幼儿,但是发表自己观点时头头是道,非常想说、敢说、愿意说。我们在活动中,可以看到由孩子自己讨论的这个树能不能砍的问题,教学效果比直接向他们讲人与树木的关系、人要爱护树木,所起到的效果要好。

3月21日、22日和23日分别是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和世界气象日,为迎接这些节日的到来,增强幼儿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等意识,幼儿园将开展为期近一周的“环保宣传教育周”系列活动,对全园教师和幼儿进行关注天气、气候、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科普教育。

世界水日教案 篇3

教育要求:

1、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感受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水,保护水的意识。

2、通过搜集信息与实验体验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

准备过程:

1.围绕“节约用水”这个课题,分组确定讨论研究的内容。如有的想调查家庭用水,有的小组想调查家乡水资源情况,有的小组想上网查找有关水资源的资料等.

2.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

甲:“万物之灵、地球体内的血液、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晶莹剔透、激昂澎湃、浩瀚如云”你们知道这些美好的词汇都是描写什么的吗?

乙:对,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这节班会课,我们就来聊聊节约用水的话题。

二、水的用途

甲: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同学畅所欲言)

乙:除了在生活中离不开水以外,水还有哪些用途?(农业、工业等)

三、水资源现状--汇报交流

甲:同学们,水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那大家知道现阶段水资源的现状吗?

乙:前一阶段,我们围绕“节约用水”提出了许多想探究的问题,经过讨论整合,最后确定了三个主题: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和水资源现状。大家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了三个研究小队,并进行了细致的小组分工。现在看哪个小组愿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把你们活动的过程介绍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快乐与收获,哪个小组先来呢?

第一小组:家庭用水情况调查

1、组长:我们是第一小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重点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并确定了三个采访对象:楚奶奶、王阿姨、刘阿姨。

2、前期调查回顾。

3、结合图表,总结家庭用水多少的原因。

4、指导其它小组同学进行评价。

5、出示调查中拍摄到的图片,揭示水污染也是一种浪费。

6、提出家庭节水计划:

⑴应该合理运用水资源。⑵不浪费水资源。⑶不污染水资源。

第二小组:家乡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

1、组长:我们是第二小组,专门为大家介绍我们家乡水资源利用情况。

2、调查过程回顾(学生解说)

3、图表展示家乡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

当地用水水源分哪几类?

用途有:煮饭、洗衣服、洗厕所、洗脸、刷牙等

污染情况调查:有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乡镇企业有些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当地水质有过遭到污染?

4、提出节水措施:

工业节水:⑴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⑵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

⑶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家庭节水:

⑴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⑵推广节水器具。

⑶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

第三小组:水资源现状调查

1、组长:我们是第三小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小组选择研究的主题是“水资源现状”。

2、出示多媒体演示并进行解说。

A、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B、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

C、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 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1/4,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

D、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

甲:下面看一段视频和一些图片,我们身边。

乙:听了三个小组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世界、中国水资源缺乏的情况。面对地球上这么珍贵的淡水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

四、算一算--“从小事做起”

甲:同学们,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如何节约用水,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那么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们的眼泪。下面请拿出计算器计算。

1、平日刷牙时的用水习惯。

2、算算不同的刷牙用水方式所需要的用水量的多少。

3、由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乙:现在我们是学生,还不可能在开发水源、处理污染方面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制止浪费,不污染水源,保护水资源。在节约用水方面,大家还有哪些好的金点子想和大家分享?

讨论分享

(学生A:我们洗衣时用一种无磷洗衣粉最好。因为含磷洗衣粉排入水中之后,可使水体富营养化,使水变成死水、臭水。请记住:洗衣服时用无磷洗衣粉;购买时,请买无磷洗衣粉。

学生B:电池对水的污染很大,一个纽扣电池就能污染大约60力升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环保电池,使用环保电池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学生C:让水重复使用。如用淘米的水去洗碗;用洗菜的水冲洗厕昕所。

学生D: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用水后,再忙也要拧紧水龙头。

学生E:在家里卫生间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上一块砖,可以节约用水。)

五、全民行动

甲:一个个金点子代表了同学们对水资源的珍惜之情,也从中明确节水宗旨: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乙:那如何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入到节水大军中来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行动目标。

增加的一个好习惯:和父母一起节约用水。

喊出的节水口号: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

写好节约用水倡议书。

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让节水倡议传遍校园。

六:师寄语:

同学们,经历这样一段精彩的探索,知道了水是生命之源,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制止浪费,保护水资源。

世界水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水,我们就不能饮食、洗涤、清洁、种植等等。所以说,水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意识到保护水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水的奥秘,从而更好地保护水资源。

2、通过搜集信息与实验体验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

3、能够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万物之灵、地球体内的血液、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晶莹剔透、激昂澎湃、浩瀚如云”你们知道这些美好的词汇都是描写什么的吗?

2、对,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这节班会课,我们就来聊聊节约用水的话题。

二、水的用途

1、身边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2、除了在生活中离不开水以外,水还有哪些用途?

三、水资源现状

1、地球上的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有水很多,但大多都是咸水,利用扇形统计图来告诉学生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的一小部分。

2、通过一个小游戏来说明地球上淡水的情况以及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面对地球上这么珍贵的淡水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对,节约用水。

3、我国以及我们身边的水资源情况

(1)中国在水资源方面的现状

A、我国的水资源也是严重匮乏的,人均仅拥有水资源2200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数的1/4,是世界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

B、看一段视频和一些图片,来感受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2)我们身边的水资源情况。板书“身边”。

4、国家在节约用水方面的一些举措。

四、算一算

1、平日刷牙时的用水习惯。

2、算算不同的刷牙用水方式所需要的用水量的多少。

3、由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板书“从小事做起”。

五、金点子

1、在节约用水方面,你还有哪些好的金点子想和大家分享?

2、学校在节约用水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

六、拓展

1、我们应该如何发动全社会,让更多人加入到节水行动中呢?请你们的小组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修改后的内容:我们如何能够号召更多人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呢?请你们的小组拟定一个可行的行动目标。

2、小组讨论,各组制定自己的行动目标。

3、增加的一个好习惯:和父母一起节约用水。

4、喊出的节水口号: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

世界水日教案 篇5

教育要求:

1、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感受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水,保护水的意识。

2、通过搜集信息与实验体验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

准备过程:

1.围绕“节约用水”这个课题,分组确定讨论研究的内容。如有的想调查家庭用水,有的小组想调查家乡水资源情况,有的小组想上网查找有关水资源的资料等.

2.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

甲:“万物之灵、地球体内的血液、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晶莹剔透、激昂澎湃、浩瀚如云”你们知道这些美好的词汇都是描写什么的吗?

乙:对,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这节班会课,我们就来聊聊节约用水的话题。

二、水的用途

甲: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同学畅所欲言)

乙:除了在生活中离不开水以外,水还有哪些用途?(农业、工业等)

三、水资源现状--汇报交流

甲:同学们,水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那大家知道现阶段水资源的现状吗?

乙:前一阶段,我们围绕“节约用水”提出了许多想探究的问题,经过讨论整合,最后确定了三个主题: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和水资源现状。大家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了三个研究小队,并进行了细致的小组分工。现在看哪个小组愿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把你们活动的过程介绍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快乐与收获,哪个小组先来呢?

世界水日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水是人类生存的资源。

(2) 明确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生活小事。

活动流程

一、活动开始:(请出主持人)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组织召开一次《节约用水》主题班会,号召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好不好?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的班委。

二、学生组织开展活动

1.谈话导入(主持人:同学们,说到水,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身影,它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同学们说说,你们都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水?)

2.创设情景,明理导行

主持人:它对我们用处可大了。

学生甲:(戴上头饰)我是一棵小草,有了水的滋润,我挺起了我的腰杆,你看我多开心啦!

学生乙:(戴上头饰)我嘛,大家都认识我。我是一只小燕子,无论是在偏僻的农村还是无人的旷野,到处都可以喝到水,你看我长得多壮呀!

学生丙、丁:小狗、花儿(略)

主持人:听了这几位朋友的自述,你想到什么?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学生:“水的用处真大。”“我们生活离不开它”。 “因为有了水,才有了这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

主持人:如果没有了水,同学们想想看,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学生:“没有了水,花草树木长不了。”“没有水,我们人类活不了。”“没有水,世界上就没有动植物”……

主持人: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珍惜它。但是,我们时常能在身边看到这样的情景: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

(1)学生甲:上场表演“用水后水龙头不关,让水哗哗地流着。

(2)学生乙:表演“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得很大,让水白白地流掉。”

主持人:真是令人心酸哪,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阻止他们的行为”、“上前把它关好”、“跟他们讲道理”……学生上前表演。

主持人: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学生:“水龙头没关紧”,“用水时水量很大”……

主持人:这些行为实在是太让人不齿了,他们毫不在意地浪费水,真是令人痛心。我们的淡水资源本来就非常有限,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开始,杜绝浪费水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淡水资源呢?

3.你有什么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制定节水金点子)

我有个主意,单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发出倡议,让全社会的人们都来节约用水,好不好?

4、出示倡议书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水是我们的亲密伙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让我们行动起来,节约用水。我们要做到:

(1)用完水,及时关紧水龙头。

(2)用水时,尽量不把水路开得太大。

(3)能循环用的水尽量循环用。(比如:洗完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

(4)看见浪费水的行为,积极制止。

5、学习一首儿歌(别让龙头留眼泪)

一滴水,一个点,

一只蚂蚁喝一年;

十滴水,一条线,

两只蚂蚁能划船。

小朋友,不浪费,

别让龙头泪涟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打算怎样做呢?

结束语:同学们,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不但自己要节约用水还要向你身边的人宣传节水的好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能珍惜水源,爱护环境,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珍惜水资源,让我们的世界更美!”

世界水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 五水共治 的具体内容。

2.能对 五水共治 的具体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让 节约用水 的观念深入内心,渗透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 五水共治 ;节约用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猜谜语:太阳一晒我就变 ,火上一烧我也变 ,向上升起像轻烟 ,遇冷结成小冰点 。

2.你觉得水是怎么样的?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它?

3.师: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水就没有生命。一旦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整个世界一片死沉沉,冷清清。(呈现图片)

4.说一说:水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小组讨论)

5.集体讨论。预设:喝水、洗衣服、洗澡、游泳、灌溉、水力发电 (适当预设后,图片与文字一同出现)

设疑激趣、发散思维

1.老师: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它有很多用途。但如果世界上没有水了,那会怎么样呢?(请小组讨论并回答。)

2.地面因为缺乏水分,变得干燥龟裂;没有水源的植物逐渐失去生机,枯萎凋零;无法获得足够饮水的动物将遭受口渴之苦,甚至死亡。

3.深度探讨:如果没有了水,人类还能生存吗?

引入 五水共治 ,深化理解

1.: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2.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国有超过600个城市,其中超过400个城市面临着供水紧缺的问题,其中110个城市的缺水情况尤为严重。这说明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身边的水资源

1.反 思: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1)沐浴洗头抹肥皂时,不关水。

(2)刷牙时不关水。

(3)浇花不用水桶装水。

(4)洗车时让水随便流。

(5)洗米洗菜用太多水。

(6)桑拿、洗澡 消耗大量水;不用水时,也开着水

(7)在学校寝室水房,许多同学使用水的方式不够节俭。比如说,有些人会把拖把扔进水槽里,让水一直流着;停水后,也有人会忘记关掉水龙头,导致下次用水时白白浪费水资源。此外,在园林工作中,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工作者的疏忽,例如草坪没及时修剪、花草未得到妥善的管理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妥善管理园林环境,共同保护我们珍贵的自然资源。

(8)还有一些小朋友喜欢玩打水枪的游戏,也浪费水

(9)用流动的水洗东西

(10)桶状纯净水没喝完就倒掉

2.方法:你有什么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吗?

a.洗澡节水

b,厕所节水

c.一水多用

(1)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

(2)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

(3)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

(4)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

3.世界水日的简介:每年的3月22日为 世界水日

4.共同宣誓: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世界水日教案 篇8

中学生世界水日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一、班会时间:20**年3月19日

二、班会地点:初二(2)班教室

三、班会目的

1、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懂得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2、 使学生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知道节水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班会过程:

1、引入,交流信息。

蓝色的地球演奏着生命的旋律,绿色的世界养育着万千的生命,我们在同一个星球,我们共同吮吸着地球妈妈的乳汁,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水,生命之源”。

当今世界,节水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沿XX市,缺水问题似乎还不怎么明显,但在许多地区,缺水情况仍然十分严重。 由于上海已被评为国家首批节水城市,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为节约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尽自已的一份微薄之力,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美好、生活更健康,让我们的家园成为一个真正的绿色家园!部分介绍他们收集的水资源的有关资料。

(1)《地球上的水》(2)《人是一个水的生命体》(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2、运用事例, 加深认识。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水,我国水资源丰富,有的人就会浪费水,尤其是学生,虽然学校中的行为规范上有着节约用水这一条,但还是有不少人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他们在拧紧水龙头时往往不拧得紧一点,在学校中,我们常发现这种现象,当我们看见时,我们将会去拧紧,但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凑巧的被遇见。

情景短剧:《水龙头的倾诉》其实大部分的人还是有节水观念的,生活中也能做到节约用水,而且做得还很好。

节水小故事:《用水要象用油那样》

3、联系实际, 增强效果。

再来看看我们生活中或你周围,大家的用水情况呢?

(1)个人用水量情况调查。(2)家庭用水情况调查。(3)生活中浪费水情况调查。(4)生活用水的污染情况调查。

4、讨论辨析, 导之以行。

现在让我们想想怎样让秀丽的景色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只有洁净的水能才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草木,鸟语话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快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怖灾难,所以,人们必须认识到防治水污染的'严重性。请大家针对下列现象展开讨论,并能积极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1)江河湖海里水那么多,我想,不节约用水也没多大关系。(2)有些人洗手洗脸打满一盆水,洗完就倒了。(3)有些同学在水龙头下洗手,洗完没拧紧龙头就走了。(4) 有人认为河里的水被污染了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喝的是自来水,纯水。(学生讨论后交流发言)

5、集思广益, 表达决心。

现在我们是中学生,还不可能在开发水源、处理水污染方面为国家作贡献,但是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小节约用水,不浪费每滴水,如果哪一天。在世界上没有水了,那么结果将无法。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制止浪费,保护水资源。

交流节约用水的办法。用格言的形式来表达节约用水的决心

6、感情朗诵,深化主题。

同学们, 今天的班会上,大家发言很积极,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制止浪费, 保护水资源,让我们牢记:生命从水中来,水是生命之源!让我们一起在诗歌《水,生命之源》中结束我们今天的主题班会。

朗诵《水,生命之源》

时间的测量教案内容7篇


时间的测量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教学反思第4 篇

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8以为的看图列式计算。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近: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近。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近。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习。

时间的测量教案(篇2)

教学设计

通过自主学习,课外调查,估测,实际测量等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课前导学

1 提供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长度、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通过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搞清如何根据人体尺寸应购买哪种规格的衣服和鞋子,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3 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4 上网查阅钟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学会使用机械秒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厘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米尺(30)

机械秒表{30}、电子秒表

教学方法

观察 讨论 实验 多媒体教学

时间的测量教案(篇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

二、新课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二)长度的测量

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知道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的测量,了解长度的单位。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00m= 103m;

1dm= 0.1m=10 -1m;

1cm= 0.01m=10 -2m;

1mm= 0.001m=10 -3m

1μm= 0.000001m=10 -6m;

1nm= 0.000000001m=10 -9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时间的测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学生用硬纸做成的圆锥体、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币、棉线、圆柱体形铅笔,每人各一套。

教师圆锥体、球、三角板、直尺、轮子、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线段的纸、金属丝(后二件发给学生,人手一张和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教师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离是多大?先自测,后请你用毫米刻度尺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目测、实际测量、进行汇报。

(有较多同学目测与实际测量相差较大。或不能读出目测值。进行讨论分析后教师表扬目测水平高的同学并纠正读数:若用厘米为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二位数值;若用毫米做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一位数值)。

教师用你测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测课桌的宽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桌宽进行比较。

学生实际操作。进行讨论。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准确。

(复习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记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用刻度尺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记录读数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预先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的纸问:这条曲线如何测量?同学们准备好的锥体的高、乒乓球的直径、这根金属丝的直径(很细)又如何测量呢?让我们在这堂课中学习、解决。

(让学生稍议论一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二、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三、新课讲述

1.曲线长度的测量(板书)

教师拿出刚才印好一条曲线的纸问同学:这条曲线能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么谁能想办法测出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可以用一条棉线沿曲线放过去,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往往忘掉讲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让大家讨论、完整)。

把纸发下去(或预先发好),让学生实际测量,读出数值。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读数记录中的错误。

教师这条曲线比较短,我们容易想办法进行测量,那么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我们又怎样测量?

讨论片刻。教师引导同学看课本13页第二节的第三段后拿出轮子,请同学叙述测量方法。

(没有看书时,有的同学会说,先用刻度尺测出一步的长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记住步数n。则跑道的长就是一步的读数乘以步数n。教师应该肯定这种测量方法,进行表扬,同时指出这种方法不够准确)

教师归纳,这种方法是一种“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板书)

2.圆锥体高的测量(板书)

教师拿出锥体问同学:锥体的高是否可以用测量一条曲线的长度的办法来进行测量呢?(学生肯定说不能)。我们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办法来测量。请你用这两个测量工具测一下你制作的圆锥体的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二人小声讨论,进行测量。

教师巡视,不断指出错误测量方法,让几组学生分别汇报测量锥体高的方法,指出正确的测量应如课本第十四页图1-8那样,并且在讲台上演示。(让学生注意直尺为什么放在桌子边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中往往出现:①三角板与直尺的位置与课本第十四页图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师要指出,这样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放在锥体的顶端,进行测量,犯与①一样的问题。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没有完全与直尺重合。④测量中没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测量(板书)

教师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页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第十四页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张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张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而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知道了,这种测量称累计法测量法。然后让学生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计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面、底、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③每页都要压紧。

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不能斜放等,为下一节课伏笔。(因为在微小量测量过程中容易暴露这几方面的错误测量)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化薄为厚”的累计测量法。(板书)

四、巩固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看黑板一起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曲为直”的曲线长度测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对锥体高进行测量。“化薄为厚”的累计法对微小量进行了测量。同时对认真测量的同学进行表扬。号召同学们学习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进行科学测量的学习态度,调动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目标达成实际测量题

1.用五分硬币和毫米刻度尺测量刚发下的那张纸上的曲线。

(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曲线的长度,是曲线测量的反馈题)。

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测量乒乓球的直径、圆形铅笔的直径。

(用相同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的直径,是锥体高测量的反馈题)。

3.用一支圆柱形的铅笔和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微小长度,是测量微小量的反馈题)。

通过测量,学生对前二个反馈题,做得较好,而第三个反馈题,开始时有不少同学无法着手测量,通过讨论,引导,也能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学绕线时,一圈圈不能紧压,教师要指出为什么一圈圈要压紧。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题:

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正确测量?

今天的测量中你做得怎么样?

②误差与错误有什么区别?

③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④怎样可以减小误差?

2.课本第14页练习二(1)、(3)做在练习本上,(4)要求同学去实际测量,下节课汇报讨论。(指定一个篮球场)。

时间的测量教案(篇5)

(A)钟     (B)表    (C)秒表     (D)闹钟

(A)24圈 (B)86400圈  (C)1440圈 (D)4320圈

(D)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发射成功,指时刻的事件

⒉课后作业:

⑸为测量甲同学唱一首歌的时间,乙同学共测量了3次,分别为10秒36、10秒33、10秒35,请问最接近真实值的时间是(   )

(A)10秒35  (B)10秒36 (C)10秒33  (D)10秒347

⒊参考答案:

⑴(D)  ⑵(C)  ⑶(C)  ⑷(C)  ⑸(A)  ⑹0.41 4.05 243 600 36000 2.5 9000

⑶秒钟转过一圈就是1分,所以这道题的秒针一昼夜转过的圈数等同于一昼夜等于几分。一昼夜=24小时=24×60分=1440分,所以秒针转过1440圈。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伴随自身转动按一定周期发射无线电波和X射线的中子星。通常,中子星产生的脉冲信号周期并不是绝对稳定的,它会随着中子星自转速度的逐渐变慢而更加缓慢地延长下去,除了这种平滑的变化之外,偶尔也会产生叫做“假信号”的周期波动,但是,有一种叫做“P5R1937+21”的中子星,它以1.6毫秒的周期发出脉冲信号,自1982年发现以来,不仅脉冲的周期极其稳定,而且连“假信号”也未曾观测到。人们把这种中子星叫做“毫秒脉冲发生器”。由于它的脉冲周期稳定度极高,比地球上任何时钟都精确得多,因此人们已经开始考虑将它用于计时方面,被称为“宇宙时钟”。

时间的测量教案(篇6)

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2)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1)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11.3-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①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科学世界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3)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3、停表的使用

二、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28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m;1dm=0.1m=10m;1cm=0.01m=10m;1mm=0.001m=10m 1μm=0.000001m=10m;1nm=0.000000001m=10m

3、阅读课文第28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做课本第3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3题要求的3个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1-2-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图11-2-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3-6

-93

1-2(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能力提高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时间的测量教案(篇7)

【导学目标】

1、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4、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5、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体验国际单位制的确定及测量方法。

【导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导学重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学法提示】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会正确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导学过程】

2课时

一、预习导学 (利用10分钟通读教材填写下列问题 )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通常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通常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时间?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二 问题精讲

1、通过你的实际操作,你能归纳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吗?

2、误差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减小误差?误差和错误有何区别?

三 练习反馈

(一) 填空题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决定的,测量结果是由______和_______组成。

2、写出下列长度单位对应的符号

米( )千米( )分米 (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km=_____m=______cm=_______μm 357.8cm=___________m=_______nm

0.35cm=_______m=_______km 82mm=_______μm=_______nm=______m

1m3=______cm3=_______mm3 0.08cm3=_______m3

6×105 nm= m= cm

4、补上适当的单位:某同学的身高158____ ,物理课本长度25.81______ ,我们大拇指甲宽11.2______。

5、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

6、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符号 。1h= min= s.

2小时12分= s 6分02秒= s

7、 和 之间的差别是误差。 是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联想变通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2、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万,则在地图上长1 cm的铁路线实际长度为______ km,地图上1 cm2的土地实际面积为______ m2

【反思总结】

总结:

(1)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本节内容的知识点:

【作业超市】

必做题:完成课本后面练习。

选做题:1、高级:搜集人体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关系的相关资料,完成《课程练习》60%以上习题。2、中级:再次研长度的测量,完成《课程练习》40%以上习题。

化学水的教案


我们为您介绍的这篇文章将带给您更多对“化学水的教案”的认识,希望这些软件有助于你更轻松地完成工作。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教案的完善,是新老师让课堂更加生动的步骤。

化学水的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2.教法分析

本课题在教法上主要采取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学习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建议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探究方案如下:

第一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

第二步: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步:交流讨论问题

第四步:填写学案、小结

三.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点的指导:

①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学案的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③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价值观。

④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图片,并解说图片

讨论这些化学成果都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入新课

(板书本节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提问)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场合、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看法,填写表格(见学案表格1)

通过身边的化学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来引出主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除了上面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呢?

思考

发散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思考问题

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进一步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根据学案上提示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学案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引导探究)

第一阶段:实验前

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

(学生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

(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究出蜡烛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

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火柴梗两端迅速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

(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后

(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

培养学生完整观察实验的习惯

布置思考题

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

通过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

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

通过讨论明确每步操作的实验目的,探究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

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

(预计学生答案)

因为外焰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放热多、温度高

讨论蜡烛蒸气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到有白烟生成。猜测一下,观察到的白烟可能是什么物质?

提出探究任务

怎么用实验来求证白烟是什么物质呢?请你设计实验

(预计学生答案)

白烟可能为3种物质:

①水蒸气

②二氧化碳

③石蜡蒸气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完整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并透过现象来认识化学实验本质

(播放多媒体动画)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观看动画

推导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

形象、生动再现实验现象,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总结归纳)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

学生讨论,小结: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小结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

布置作业

记录、练习

课堂及时反馈

化学水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 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 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 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化学水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复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b.学习总结规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b.学习通过对化学计算问题类型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总结激情。

b.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金属和酸以及金属和盐反应时,物质之间质量量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问题”和总结规律。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讨论、总结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总结――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总结,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完成制订的学习任务。学生对于计算问题比较不擅长于独立完成,缺乏信心。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师生总结讨论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研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讨论交流为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它们是如何排列的?

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把正确的顺序写在黑板上。

问题激疑

1.在上面的排列中,那些可以置换出酸当中的氢?枚举出来。

2.在上面的排列中枚举出可以在水溶液中置换出银和铁的金属。

3.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你能计算出来吗?

师生互动

教学片断:

师:化学计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写出已知数、标出未知数,对齐列比例式,计算。

师:在上述的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们根据何种酸来计算,请男同学计算硫酸和这些金属的反应结果;女生使用盐酸来计算,计算完毕交流一下。

男生女生:顺序为al>mg>fe>zn。

概括提升、得出结论

通过所有同学的计算,可知: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无论跟跟足量常见的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都一样为al>mg>fe>zn。

拓展自我

请你动脑筋,设计问题情景,证明如下的规律:

在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中:

a.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b.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化学水的教案(篇4)

[引言]我们都听说过“真金不怕火炼”,这说明金子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有些金属如铁、镁等能存放在空气中,但在加热时能与空气或氧气剧烈反应,甚至燃烧。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

[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探究实验3-1]钠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吗?

[学生探究]用镊子从桌上盛放钠的试剂瓶里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请仔细观察其断面处的变化。

[师]描述你们所看到的现象。

(钠很软,刚切开时,其断面呈银白色,后逐渐变暗)

[师]回答得很好,请把刚才切割的钠块用镊子放回原试剂瓶中。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并结合课文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钠的光泽为什么很快变暗?

(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以致变暗。)

[讲]好,事实上,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在常温下与钠反应生成了氧化钠,从而使金属钠失去了光泽,纯净的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粉末。

[板书]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常温下:4 Na+O2==2Na2O (白色)

[问]为什么要将钠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中?

(为了隔绝空气,防止钠被氧化。)

[讲]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这说明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那么,如果加热,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还会生成Na2O吗?

[资料卡]氧化钠(Na2O)和过氧化钠(Na2O2)都是钠的氧化物,Na2O是白色的粉末,Na2O2是淡黄色的固体。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是Na2O还是Na2O2?

[学生探究]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吸干表面的的煤油,切掉外面的氧化层,放在坩埚里,加热至钠块燃烧。

[讲]实验时应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实验现象:可观察到钠受热先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接着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结论:钠的熔点较低,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Na2O2 。

[板书](2) 加热时:2Na +O2=== Na2O2 (淡黄色)

[讲]除了金属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层。所以,在点燃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容易些。铝的情况如何呢?

[探究实验3-3]未打磨的铝箔和打磨过的铝箔加热现象会有不同吗?

探究步骤:剪一小块铝箔,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现象。另取一小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问]熔化的铝为什么不滴落?

[现象解释]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即使是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很快生成了新的氧化膜,构成的薄膜Al2O3的熔点为20xx℃,高于铝的熔点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讲]正因为铝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可以隔绝铝与空气的接触,阻止内部铝被氧化,所以铝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生活小常识]尽量不要使用铝制餐具,因为铝在人体内积累过多会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和老年痴呆。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课堂检测]略

化学水的教案(篇5)

原子结构

【教学任务分析】

1.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我们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生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化学水的教案(篇6)

是否明确而恰当?

是否聚焦核心知识?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详略得当?

是的,聚焦核心知识,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

是否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体现与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密联系生活实际。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与本质?

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合理充分使用教材,采纳校内外可用资源。

是否通过预习,摸底诊断等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为新知识教学打基础?

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是否恰当采用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意义提问的次数)?是否恰当采用直观、示范、体验、变式等方法?是否恰当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是否态度亲和、善于倾听、言行规范?生成的问题或以外的'事件处理是否得当?是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并灵活积极地回应?

是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是否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学生面对教与学任务时是否保持注意力集中?

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人人参与?

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学生是否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热烈交流、相互配合?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学生是否能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标记、做小结、做对比等?

学生是否有自主活动、作业练习或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是否满足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学困生是否得到个别帮助?独特的思考和创见是否得到鼓励?

是。学困生得到帮助。独到之处及时进行鼓励。

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是否都能顺利完成?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学生作业或测验结果是否得到反馈?并得到矫正或改进指导?

化学水的教案(篇7)

引课:老师这里有一瓶刚刚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那么,我们如何证明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学生:在气体中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学生进行该实验操作 发现石灰水没变浑浊

教师引导: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提出问题:石灰水没变浑浊,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也可能是石灰水的原因 二氧化碳的原因:装置漏气,没收集到二氧化碳

实验时用浓盐酸,使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影响该实验 石灰水的原因:石灰水变质

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假设并引导归类,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学生自主设计,教师检查方案,需要时加以指导。 关于装置漏气:重新检查该装置气密性

关于是否使用浓盐酸:检查教师所用盐酸是否为浓盐酸(教师提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

关于石灰水是否变质:将石灰水中通入呼出气体看是否变浑浊 教师总结方案,引导学生加以完善。 实验中预期现象及结论。

进行实验:学生按照本小组所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反思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化学水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2024减租申请书(实用十三篇)

减租申请书 06-06

卖手机周记十一篇

手机周记 06-06

转正个人月总结精选

转正月总结 06-06

个人成绩申请书12篇

成绩申请书 06-06

发一个关于元旦的说说23句

一个元旦说说 06-06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集锦7篇)

装满昆虫衣袋教案 01-10

乌鸦喝水怎么教案内容6篇

乌鸦喝水教案 02-23

爱护环境口号

爱护环境口号 06-06

伤感搞笑的短句子

伤感搞笑句子 06-06

朋友圈女人励志说说125句

女人励志说说 06-06

2024正面管教心得体会十四篇

正面管教心得体会 管教心得体会 06-0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