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面积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读了这篇网络文章我们对于“圆的面积教案”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要老师教案课件写得好,相信课堂教学情况也不差。本文仅作参考之用希望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圆的面积教案【篇1】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建议准备外包装可以剪开的)。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般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揭示课题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我们在低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大家看屏幕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指名说,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预设:铁皮水桶、烟囱、烟、蜂窝煤、铅笔……

二、探究体验

1、认识圆柱

看来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太广泛了,下面同学们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要求)

(1)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

(2)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指名说)

预设:

1、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2、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底面)

3、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4、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你们说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师:圆柱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它的高。我们可以看到圆柱有(无数条)条高,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3)刚才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圆柱的这些特征,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圆柱有两个(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它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圆柱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对圆柱做进一步的研究。

2、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师: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个圆柱,拿起你的圆柱,猜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展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指名说)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那么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就按你的想法去做,没有对错,贵在尝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集体交流。

预设:①我们把这个圆柱形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

②沿斜线剪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随意减

(5)把学生的侧面展开图都贴到黑板上,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都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根据圆柱的这些侧面展开图求出它的侧面积吗?

①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②集体交流。(指名说,教师随即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侧=Ch

这就是我们一起推导出来的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来,一起读两遍,记住它。

那么我们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三、实践应用

1、这个茶叶桶,如果让你求它的侧面积,我们需要哪些数据?指名测量,并计算。

2、判断

3、下面哪一组可以组成一个圆柱?

4、一张长方形,长的一边为20厘米,短的一边为15厘米。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圆柱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分享。(指名说)(拓展)

五、拓展延伸

29页课后练一练的1-3题做在作业纸上。

圆的面积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基础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现有的老教材中,没有安排“表面积的变化”的例题教学,课后练习安排也甚少。但是,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在生活中相当实用,因此增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解决物品的包装问题。

2.学情分析: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本节课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解决物品包装设计问题,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方法与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4.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感受学习愉悦,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运用发现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解决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若干个正方体的学具和若干个长方体的物品。

信息技术应用:

多媒体课件

依据的理论: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

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究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动手操作,仔细观察

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有什么变化?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B、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板书:每重叠1次减少2个面)

C、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的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二)探究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仔细观察发现,完成表格填写

将3个、4个、5个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又各有什么变化?(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关注4个有2种拼法)

2.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结合表格,探讨规律

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实物图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重叠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

3 【进行分层弹性要求,在完成表格时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例题:想一想,将两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2.小组合作:讨论包装方法。

3.交流讨论:用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选择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为什么?

(交流时课件呈现三种不同的拼法,比较各种方法的表面积)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

B、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C、包装后表面积最小的那一种方法所用的包装纸最省。(板书:重叠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

4.师生共同总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三、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减少了,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再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包装:将三盒巧克力(买二送一)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

1.分组讨论

2.全班交流:估计可能只讲出有3种常见的包装方法,其中的有一种包装方法用纸最省。

3.多媒体呈现:第二种用纸最省的包装方法,两盒横着上下拼,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数据特殊)。

4.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5.师生共同总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所用的包装纸最省。在设计包装时要考虑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就一定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和数据。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知识,整合延伸

1.判断:

(1)2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了25平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的木料,横截成3个小长方体后,增加了4个面。

2.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拼法?每种拼法各减少了几个面?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

【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拓展视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这节课我们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木块,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有锯成4条,每条又锯成5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学生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圆的面积教案【篇3】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正确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

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课件出示:在“五一”劳动节,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聪聪和明明举行了一场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他们来到了校园,聪聪选择了教室,明明选择了篮球场。“嘘--”只听智慧博士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过了不久,聪聪就扫完了,他兴奋的喊道:“我第一了,我第一了!”智慧博士问:“同学们,你们同意聪聪得第一吗?为什么?”

2.引入课题:那么,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探究在“什么是面积”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1)在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它的面积。现在先请同学们就摸你身边物体的面。(学生可能摸到桌面、书面、文具盒表面、手掌、脸等)

(2)现在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觉得这两个面哪个大呢?

(3)结合刚才摸物体表面的感受,引导学生再举例说一说。例如,黑板的面比讲台的面大,老师的脸面比学生的脸面大。

(4)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5)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一看,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1)课件出示:

( A )               ( B )                      ( C )

看看这几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 “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二)比较探究,引出面积单位

(1)如图,你能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2)每位同学的桌上也有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大家可以借助学具(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来进行比较。

(3)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

(4)汇报学习情况(可能出现:重叠法、剪拼法、数格法、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法……)

(5)教师评价: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这么多的比较方法。像数方格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数方格的多少,就可以判断出面积的大小。

(6)小结:看来要对物体表面进行比较,每个方格必须相等,也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际上统一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1)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3)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4)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5)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多少平方米?

[作业的设计注意联系实际,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平方分米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平方米

叫做它们的面积

圆的面积教案【篇4】

一、说教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而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章节。

二、说学情

新课改下成长起来的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再加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是一个难点,需要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基于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探究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学情状况,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际操作法、观察比较法和引导探究法等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2.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观,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导入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在新课伊始,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出示长方形的模型)把它拉伸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你能画出它的高吗?你能计算出此图形的面积吗?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制造出了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解决的麻烦,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更是水到渠成的导入了新课:(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习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因为导入中制造的麻烦,让学生们有了探求的欲望。于是,我顺水推舟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了两个图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一样大)。然后出示设计的问题:

1. 请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和高。

2. 请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 你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带着这几个问题,开始小组合作探究。虽然探究可能会出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样的结果,但是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能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4.请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结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5.你能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实验验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渗透了转化与平移的思想。

在学生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即S=ah之后,我又让学生们独立学习课本上的例1,再回过去解决导入中的问题,以此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三)巩固

1.画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高。

2.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并计算其面积。学生们独立思考,完成练习,使其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运用,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拓展

1.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P82/3)

2. 出示导入中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任意拉这个框架,形成平行四边形,你知道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什么情况下它的面积最大?

六、说评价

整节课我始终坚持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对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双向反馈来落实。

总之,本节课我贯穿新课改的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构建模型”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实现面向全体。

圆的面积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习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习准备: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习过程: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圆的面积教案【篇6】

弧面积课件是一种用于教授数学中的弧面积概念的教学工具。它通过图表、公式和实例等方式,详细、具体且生动地解释了弧面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将以1000多字的篇幅,全面介绍弧面积课件的内容和作用。

第一部分:弧面积的基本概念

在弧面积课件的起始部分,会通过详细的文字和图表,阐述弧面积的基本概念。课件会解释什么是弧,以及为什么需要计算弧面积。接着,课件会介绍弧与圆心角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圆心角来计算弧的长度。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弧面积的定义及其与弧长、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部分,弧面积课件会详细介绍如何计算弧的面积。课件会介绍使用弧的长度和半径来计算弧面积的公式。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示例,课件会演示如何将这个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课件会给出一个实际的圆环图案,让学生们通过测量圆环的弧长和半径,来计算出其面积。通过这些实例,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弧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和扩展

在这一部分,弧面积课件会介绍弧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建筑设计中,计算建筑物的曲线屋顶的面积时,就需要使用到弧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课件还会介绍扩展的内容,如如何计算一个圆环的面积,以及如何计算一个椭圆弧的面积。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和扩展内容,学生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弧面积的理解,并且拓宽数学知识的范围。

第四部分:练习和答疑

在弧面积课件的最后部分,会给出一些练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解析。这些练习题涵盖了弧面积的各种应用情景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提升计算弧面积的能力。同时,课件中也会设置一个答疑环节,以解答学生们对弧面积的疑问和难点。通过这样的练习和答疑环节,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弧面积的知识。

弧面积课件通过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弧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数学概念。通过课件中的图表、公式和实例,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运用弧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和答疑环节,学生们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升计算弧面积的能力。小编认为,弧面积课件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弧面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圆的面积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圆的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习惯,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自学课本,提出疑难

自学课本16页前两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完成这两道题,将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三、组内交流,质疑问难

请小组内所有学生将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组内互帮互学,并能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说出来,互相交流。组长在汇报时要说出本组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通过学习交流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展示,梳理引导

1.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组内交流情况。

学生需讨论的问题是:

(1)第一个情境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根据题意求能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就是求半径是3厘米的圆的面积。

(2)第二个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知道要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另一方面从圆的周长公式可知,已知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五、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2时到3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先独立思考,然后两人交流一下再独立完成,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认真思考,完成下题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1时到6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圆的面积教案【篇8】

引言:

面积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几何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面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概念和数学公式的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针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微课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全面、具体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面积的定义和概念;

b. 掌握常见图形(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的计算方法;

c. 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和互相转换方法。

2. 能力目标:

a. 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

b. 能够正确使用面积单位,并进行互相转化。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求解问题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a. 创设一个生活场景,例如: 小明家要铺设地板,讨论学生如何知道需要多少平米的地板;

b. 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提到面积的概念。

2. 探究(15分钟):

a. 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不同图形的边长和面积,引导学生发现面积的计算方法;

b. 分组进行实地测量(如教室的长宽)并比较结果,让学生得出矩形面积=长 x 宽的规律;

c. 带领学生利用学生手册或电子设备,探究其他常见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的面积计算方法。

3. 操练(20分钟):

a. 分组或个人练习,配发练习册,要求学生计算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

b. 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辅助。

4. 拓展(15分钟):

a. 团队竞赛:分成若干小组,给每组一块长方形的面积,其他组员根据面积计算公式猜测长、宽的可能值,时间限制;

b. 学生展示各组的答案,并验证正确性;

c. 教师引导讨论不同面积可以对应哪些不同长宽的组合。

5. 归纳总结(10分钟):

a. 回顾每种形状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总结;

b.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的概念并进行互相转换。

6. 实践应用(15分钟):

a. 在课堂上或课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解决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b. 提供范例,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7. 总结反馈(10分钟):

a. 通过小组或个人展示,让学生展示所解决的问题,互相评价和建议;

b. 教师进行总结,澄清疑问,强调重点;

三、教学手段与资源:

1. 手段:

a. 视频:通过展示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b. 实地测量: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测量不同图形的边长,加深对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c.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意识。

2. 资源:

a. 黑板/白板、彩色粉笔/马克笔;

b. 学生手册或电子设备;

c. 练习册。

结语:

通过本微课教学设计,学生将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掌握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安排,学生将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观察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圆的面积教案【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能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4个相同的正方体和2个相同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寻找规律

(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A、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呢?

B、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可能的发现: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表格。

A、谈话: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如果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拼一拼。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12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2

B、学生操作完后汇报。

C、谈话:可能个别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可能的发现:

(1)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2)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正方形面的面积=(正方体个数-1)×2

D、验证规律。

(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出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

A、提问: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

B、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C、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提问:在这拼成的三个大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D、验证: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提问:“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少)

学生操作并找出不同的包装方法。

说明最节省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知道了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并且每拼一次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周长与面积教案

周长面积教案 周长教案 03-13

四年级生命教育教案

四年级生命教育教案 四年级生命教案 07-07

过去的正能量说说句子

过去正能量句子 07-07

人生名言40句

人生名言 07-07

林业工作总结3000字锦集

林业工作总结 07-07

[教案分享] 圆的面积教案一篇

圆的面积教案 圆的面积课件 10-13

采购合同汇集十篇

采购合同 07-07

招商标语

招商标语 07-07

情人节爱意句子

情人节爱意句子 07-07

茶舍发表心情说说句子30句

茶舍发表心情句子 茶舍心情句子 07-07

六一儿童节的句子发朋友圈200句

六一儿童节句子 07-0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