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赤壁赋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赤壁赋教案”相关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和信任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团队活动总结(集合15篇)

赤壁赋教案 篇1

1、 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

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 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 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 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3、熟读成诵。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4、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文言现象。

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1、整体把握情感。诗人情感变化明显,既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苏轼在泛舟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跳读诗文,找出表达情感的词或句。

提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喜)

第一段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以鉴赏为主,力求入境入情。

(1)鉴赏赤壁秋景图之美。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

提示:景——“美”。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濛,诗情画意,澄澈空灵,

(2)品味动词传情之妙 。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先析后诵)

提示: 情——“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凌”表现诗人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 如此美景使诗人心旷神怡,此一乐是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闻箫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段诗人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有深意,当细细辨之。

探讨话题: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提示:“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 ,是在水一方的美好理想,仿佛是“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箫声哀怨思慕,潜龙舞,嫠妇泣,诗人悲凉氤氲。(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四段是背诵的难点,抓住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来理清思路,用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1)客悲从何而来?

提示: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人生须臾(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羡长江)无穷对照生悲(人生易逝);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超然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得出的。

(2)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苏轼如何从苦闷悲情中走出来?默读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

提示: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何羡”“共适”之论,把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3)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讨论作答。 提示: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主”“客”实为一体,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也曾慨叹“人生如梦”。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诗人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学生把握这些句子,不仅把握了背诵全赋之骨,而且对苏轼心路历程有了框架感。欣赏文中的“月”的意象,补充展示课下搜集整理的苏轼描写月亮的诗句,分析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深化。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月”意象,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节选示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美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2、课文中有哪些写明月的句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讨论分析,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提示:《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从补充诗句来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苏轼一生对“月”情有独钟,以月造境,以月喻理,其笔下的明月浸透了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寄托着高洁的情操。悲月,叹月,问月,累遭贬谪的苏轼终于找到一个

独特而别致的情感出口。春去秋来不萦于怀,人生起落不系于心了,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成熟旷达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书摘: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思路解说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这篇赋是有很大难度的。也许因为古今语言的流变,时空的阻隔,遮蔽了探寻的双眼,深玄的人生哲理更让阅历简单的学生敬而远之,逡巡眺望,难以尽情领略无限风光。文学即人学,诗文就是作家特定时代的心灵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若缺少对心灵的扣问,岂能是真正的阅读!此赋反映了苏轼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课文则是这条线上的一个点。让学生切实感悟到苏轼“入世不能,出世不忍”的复杂情感,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经过再三斟酌,决定以诗歌情感为抓手,教学重心定位为情感的变化及诱因,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从文本内部延展到文本之外,整体把握与综合研讨并行。让“情感变化”这条线索不仅统领全文的内容,而且贯穿教学流程,轻松地化解了教学重点、难点,可谓牵一“情”而动全身。教学主题的集中,既便于开放中的约束,又利于规范后的提升,保障了课堂效率。

第二个环节——倾情诵读,涵咏情致,重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韵,读出情感。苏子此赋情思浓郁,语言飞动,声韵和美,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既有诗的情韵,又有韵文的优美绵长,极适合浅唱低吟。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反复朗读文本,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略读等多种方式,目的在于以声传情。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指导,及时示范。多样化、立体的诵读也许会占去教学时间的半壁江山,“熟读深思子自知”,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适当的延展,有助于学生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发现苏轼及其诗文的内涵,关键是选准拓展的基点,找准延伸的空间。很有趣的是“明月”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关照了苏轼的情感变化。“明月”,是苏轼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阐述人生哲理的凭借,同时“明月”又具有隐喻性,正是文本的空白处和紧要处,是寻找苏子心灵变迁的捷径,最具拓展延伸潜质。第三环节 “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与文本不即不离,又若即若离,以期立足于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课前自主独立地搜集苏轼的相关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课上共同参与,广泛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潜力,通过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加深对作者及文章的的理解,增强关注他人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明月诗句唤起对人生的感悟。环节五——拓展阅

赤壁赋教案 篇2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赤壁赋教案 篇3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四、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

步:出发既:已经尽:全部顾①:环顾已而:过了一会儿顾②:可是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过。巉:险峻。披:拨开。危:高。震动:使震动。反:通“返”。放:放任。听:听任。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3、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4、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5、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明确: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6、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7、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拓展延伸

一、阅读《前赤壁赋》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

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二、知识链接

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第三课时

三、齐读第三段,正音、释义

裳cháng缟gǎo戛jiá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裳:古人穿的下衣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畴昔:过去,以前寤:睡醒,与“寐”相对户:泛指门

1、该段共三层:①、江中见鹤②、梦中道士化鹤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3、学生乙朗读第三段

四、朗读全文

五、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赤壁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与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与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余音袅袅 n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与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就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就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就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就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历史中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 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景佳事雅乐而歌,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

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C.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E.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A.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B.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

[探究]

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拓展]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照。

人生到处知何处?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此诗是作者和其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实践要点]

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赤壁赋》很难说是一篇完全记实的游记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赤壁后所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浓缩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现实的深刻体悟,是对生命和宇宙真谛的大彻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赤壁赋教案 篇5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教学过程(: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道家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初到黄州的苏轼于艰苦生活中获得精神救赎。〈前赤壁赋〉表现的胸襟气度,于上列诗文可见端倪。)一、导入: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文章二、感情概况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三、赏析“乐”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赤壁赋教案 篇6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游前 乐

赤 游中 悲

游后 怅

赤壁赋教案 篇7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 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

慅(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赤壁赋教案 篇8

15. 赤壁赋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识记积累】

字音:

属(zhǚ) 窈窕(yǎo tiǎo) 少(shǎo)

焉酾(shī) 冯(píng) 倚歌而和(hè)之

袅袅(niǎo) 嫠(lí)妇 愀(qiǎo)然

缪(liáo) 舳(zhú)舻(lú) 槊(shu)

糜(mí) 扁(piān)舟 渚(zhǔ)

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御,驾。

3.山川相缪:“缪”通通“缭”,盘绕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使动用法,使……正。

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5.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课文初探】

1. 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2. 作者在这四段中阐述的哲理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堂上演练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扣舷而歌之(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尊以相属( ) 挟飞仙以遨游(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 举酒属客( )

白露横江( ) 纵一苇之所如(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倚歌而和之( ) 山川相缪( )

正襟危坐( ) 固一世之雄也 ( )

哀吾生之须臾( )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山川相缪( )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为其然也?(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战?

5.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何为其然也? 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文段精析】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③扣弦而歌之

④倚歌而和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 逝:往。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应。

C.方其破荆州。 方:当。

D.固一世之雄也。 固:固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下列对于这段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

B.选文第一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展开,突显一个“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C.选文第二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实际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这一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态度。

D.选文第二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5.翻译下列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东坡,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东坡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东坡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东坡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东坡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东坡。苏东坡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东坡,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东坡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东坡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东坡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ò余音袅袅 n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东坡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东坡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历史中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 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 03-24

关于圣诞节的暖心句子(分享163句)

圣诞节暖心短句 圣诞节暖心短句文案 08-19

服务的标语

服务标语 08-19

情侣七夕朋友圈文案(摘录200句)

情侣七夕文案 08-19

生日视频祝福唯美句子

生日祝福唯美句子 08-19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初中教案(汇集9篇)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 溺水安全教育教案 08-17

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6篇

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初中语文第一课 08-19

自然的味道作文优选

自然味道作文 味道作文 08-19

酒店广告宣传语157句

酒店广告宣传 08-19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12-23

艺术团规章制度必备十篇

艺术团规章制度 08-19

最新考试挂了句子(收藏69句)

考试句子 考试搞笑句子 08-19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