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作文#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本篇文章仅供参考请勿实施侵权等行为。阅读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感悟人生,阅读作品后,我们都对作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篇1

走进生动多彩的儿童精神世界

“一个真正完善了的人是怀有一颗真纯童心的,失却童心的人不可能使生命臻于完善”。在本书的序言,便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儿童有很多好的品质,他们毫无掩饰,不虚伪,不浮夸,这或许正是**所缺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正如幼儿园的创始人、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的:

孩子们是我的老师。他们清纯无辜,没有矫揉造作,我像个受惊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

儿童时代是每个**都必须经历的,研究儿童的世界不仅是对儿童的认识,也是对**的认识,更是对过去文明历史的复演。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改变教育压迫儿童的状况。另外,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也能帮助我们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找到深入研究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新思路。

初读此书,我想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往往会结合自己童年经历或者自己周围的一些儿童的表现去思考和探索。本书从儿童的认知、道德、审美、梦想等方面论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并不是认为儿童幼稚无知,而是作为具有圣人般的精神状态去分析,将儿童放置在历史、文化、社会之中观察和分析儿童的精神世界。

在作者看来,儿童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他们不断地追求智慧,探求未知世界的一切,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对一切事物感到新鲜。作者的这些观点改变了我以前对儿童的看法,使我对儿童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儿童的精神成长

生物学的原因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决定了人类个体具有漫长的童年期,在漫长的童年期中,游戏和教育成为对儿童影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游戏使个体内在的精神潜能逐渐现实化,而教育则使外部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游戏和教育分别从内外两方面促成个体精神的发育和成长。说到这方面,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孩子教育是不合理的。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似乎缺少游戏。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交往似乎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了,这主要是由居住空间的变化引起的。

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的居住空间相对开放,见面机会较多,交流的机会也较多,那么儿童游戏的玩伴也就更多,也就意味着儿童能按照其发展规律愉快的游戏。另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使游戏的对象和环境缺乏,回想小时候在农村,可以去抓鱼、去抓螃蟹、去掏鸟窝、去山上采蘑菇,亲近自然的机会较多。当时的游戏环境非常充足,但现在的游戏环境相对较少。

而且,现在普遍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儿童的课业负担加重,游戏时间减少,这对儿童的发展也使极为不利的。

人类个体近乎全开放的基因程序,使得人类个体的精神成长不只是像植物那样其基因信息在适当的环境下会自动展开,人类的精神成长既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又有一个由内向外的内化的过程。这似乎暗示着,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儿童读物、影视作品、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一代人的未来,意义重大。

人类开放的基因编码系统也决定了儿童对双亲和其他**以及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儿童早期经验的获得,亲密感、安全感的获得都与双亲及其他**和社会文化环境都有莫大的关系,而这些感觉、知觉、经验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对其人格的完善都有重要作用。

儿童的发展与人类的遗传因素息息相关,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其发展阶段有快有慢,也有着发展的关键期,**必须尊重其发展规律,不人为的加速其发展,在其发展稍微缓慢的时候也不应去加以干预(正常情况下),因为一些研究似乎表明,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所以,我们在面对儿童的时候,应更多的了解儿童精神成长的每个阶段特征,更加尊重其发展规律。

二、儿童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就是适应,这被很多科学家所认同的,一切生命要生存和发展,他就必然通过自我调节和环境达成平衡,但这种平衡并没有脱离人类生物学上的属性,人的文化、人的认识等都有生物学上的前提与规定,他们离开生物学是不可理解的。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认知的进化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物归纳的理解阶段,即对微生物的理解;二是生物诱导行为适应的认知阶段,即植物和一般动物的认知阶段;三是生物诱导行为适应操作系统的认知阶段,即人的认知。

然后,从认知进化史的角度看,儿童的认知局限于独特的认知形式。由于认识阶段的不同,儿童使用的逻辑和**是不一样的,第一是泛灵论,儿童会把很多**看来没有生命和灵魂的东西看成有生命和意识的,比如,儿童看到**破坏某种东西时,他会说:某某东西也会疼的,会把太阳和月亮等等东西当做有生命的,这些让我对儿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是目的论,在儿童的世界里,总是会有很多“为什么”,但在**看来,儿童的好多“为什么”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这也是儿童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儿童体验其发展的舞台。第三,现实主义,儿童只认识现实;第四是人为理论。 孩子们人为万物都是人类创造的。

透过以上这些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不禁想到一些事,一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积极的求知欲望时,不是耐心的解答(虽然有些很难解答),而是敷衍孩子或者骗孩子,更有甚者,回去责备孩子,我想,这些或许都源于对儿童的不了解,这些不了解,或许会对儿童的早期的认知产生消极影响,打击孩子积极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这或许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在面对孩子看似幼稚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哲学,这是被很多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葛兰西等所认可的。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

柏拉图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从这些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儿童总是充满问题,也可以说是惊异,对于这些,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儿童会经常问:“我是从**来的?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要跟着我们走?

”。我们会经常听到类似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领悟和感叹都是对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他们就是儿童的哲学。在笔者看来,儿童哲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更注重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教育的本性和天职是通过向主体传递文化以培养主体并使主体继承和创新文化(即文化与主体双向创生)。因此,教育对儿童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儿童主体的发育受外部教育、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要通过儿童主体的内部建构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儿童的哲学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这些看来,儿童所处的环境对其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不仅是教育、文化对其的熏陶,更对儿童自身心智的成熟、对儿童建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三、儿童的道德

儿童有自己的道德、审美和梦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道德是交往行为的逻辑,就儿童的道德来说,其道德的发生实际上就是儿童对这种行为逻辑的逐步建构,儿童对交往行为逻辑的建构,实际上就是去认识这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这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建构实际上是道德知识的发生。

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受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豪维斯特将儿童道德发展氛围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前道德的,二是自利的,三是顺从的,四是良心的,五是利他主义的。

科尔伯格也把个体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服从准则,避免惩罚。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

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避免遭人谴责和惹人不悦。

第(4)阶段以法律和秩序为导向:避免执法机关的指控和由此产生的罪行。三是后习俗层面,包括保持契约道德取向的阶段(5):

服从公正的执法并不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第六阶段坚持普遍性原则的道德取向:避免被良心谴责。

我比较赞同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如果足够细心,我们都能感受到身边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行为准则、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似乎就是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而逐渐改变的,这其中,不仅包括智力的成长,也包括其道德水平的发展。

四、儿童的审美

“美是秩序,是具体的秩序,或者说,美是理念的感性表达。”这是本书中作者对美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也许说的就是主体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现象与主体本身所建构的外部客体的印象的相似度,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秩序、理念的感性表达。

美学是把握,确认和反映世界的一种形式。审美所追求的是世界感,那么对于审美水平的发展,作者认为是审美主体对外部客体所表型的本体之美不断进行建构,从而其审美水平不断得以提升。笔者认为,从生命的整个进化过程来看,审美层次经历了生理、本能和自觉三个层次。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审美似乎是儿童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的,是儿童的天性,其审美的发展是伴随着认识深入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通过游戏、艺术等形式来开发其审美能力。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理解,儿童接触血腥、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对他们的影响不言而喻。此外,家庭冲突甚至家庭暴力对儿童的理解、道德和审美都有重要影响。

另外,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是是儿童个体自发地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活动,**应该加以配合,丰富其游戏内容,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足儿童的游戏和艺术的需要,奠定儿童良好的早期经验,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

五、儿童的梦想

梦想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膨胀、扩张和加强,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形式思维的启蒙者和培育者,他把无人性的世界变**的世界。梦想并不是**所独有的,儿童亦有其自己的梦想,梦想使儿童进入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梦想有助于儿童人格的茁壮成长。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游戏、艺术、神话、童话、童谣等元素都与儿童的梦想息息相关。

游戏使儿童生活在现实以外的一种现实中,这点我们是有亲身体会的,儿童在游戏中会有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而大家都不愿意做小偷,不愿意扮演“坏人”。他们都钦佩正直勇敢的正面形象,希望将来能成为这样的人。还有其他儿童特别是女童,看到有布娃娃等玩偶时,儿童就会佯装成妈妈,并有照顾孩子的愿望,这或许就是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现实。

儿童的游戏也充满创造性,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建立起多种物质的联系,将内在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为梦想和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游戏,而不是批评儿童的游稚甚至停止游戏。同样,儿童也有其自己的艺术,儿童的艺术与儿童的梦想息息相关,艺术创作是梦想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看到儿童喜欢“乱涂乱画”,或者不自觉的哼歌等等,在**看来,其没有艺术可言,但儿童的这些涂画、自发性唱歌与跳跃等,虽并未达到充分的自觉,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表达是不自觉的,因而更合乎自然的本性、合乎艺术的尺度。

也正是因为如此,儿童的艺术才被**艺术家称道推崇。另外,神话、儿歌、童话等即是儿童梦想的一种体现,也推动着儿童梦想的发展,所以,适当的童话、儿歌等作品,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 儿童精神现象的历史形成与永恒魅力

在众多哲学家、生物学家们看来,儿童的身上似乎沉淀着人类千年以来的精神特质,他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的扬弃的重演。儿童的身体包含着**复杂意识生活的开始。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梦幻、野蛮、神秘、荒唐,但这些对儿童似乎是有意义的,同时也并不是完全有害的。

说到这些,作者谈到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作者认为现在的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庸俗的“实用主义”,机械的道德主义,存在着打着“道德教育”、“社会责任”的旗号,侵占儿童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自然地、本能的、对**来说“无意思”但对儿童却极为有意思的生活需要。我们的“社会化”、“教育性”、“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的许多内容或许与初衷相反,是违反教育性的、违***责任的,因为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和成长需要才是我们对儿童的责任。相比之下,现阶段的一些教育现象似乎背离了儿童教育的初衷。

儿童是**之师,他们天真烂漫、自由自在,他们率性而动,他们不追求功利,事事收获、天天长进,他们可以**异化了的**生活,他们是**生活的引路人,是爱的源泉。童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如此充满创造力,让我们充分挖掘它、发现它,让每一个梦想者都变成卓越而稳定的孩子。

愿每一个儿童都有一个幸福欢乐的童年!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篇2

当我拿到《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时,心中不免有些疑问:说到“精神”,我认为那是**的思维和意识行为表现,从没想过小小的孩童世界里也会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举动?儿童有何“精神”?

儿童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又说起“哲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门神秘且高深奠测的科学,而儿童离哲学似乎很远很远。没想到儿童也有哲学?

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带着疑问,我翻阅了这本书。

由于工作和时间的关系,我没有仔细阅读。大概粗读了一下,虽还没有读懂儿童精神哲学的精髓,但这本书我有两点感受。

首先,这本书不仅追求清晰的内容,而且追求优美的表达。读了整本书,作者引用了许多诗人和作家的诗句和名言。作者将哲学与诗歌结合起来,始终关心读者,让读者在置身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时,感受到本书的魅力。

如在第七章《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中,作者引用了《祈祷》的诗句:。这首诗通过童年的渴望表达了现在的希望。又如:。

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理解他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情和向往。等等,举不胜举。

其次,本书以人类文化史为立足点,以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认为幼稚无知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它向孩子们展示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文化和人民。尤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之父”。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

虽然我们比孩子们高、大,孩子们在很多方面确实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但孩子们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他们对事物特别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这是什么呀?

”“水流到**去了?”“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不掉下来呀?”等等。

甭说孩子,就是一般的大人也仍然答不上来,而这是哲学思考的一招基本功夫。儿童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经验。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并赋予每一样事物一个观点,整合入他们的世界观。

与大多数懒得再日常生活中质疑的成年人相比,孩子更像是敢于质疑的哲学家。孩子的身心与言行融为一体。他们不认为这个世界是功利主义的。他们没有主客体。他们爱说爱做,敢说敢做。正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孩子,只有他揭露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拆穿了**的谎言。

在探求事物的真相时儿童表现的比**更率直、更有勇气。他们的生活不是故意的,他们的生活是最接近自然的。“儿童是**之父”,我们再无理由小觑儿童。

也许在复杂的世界面前,只有孩子的精神才能拯救我们,才能在孩子的精神中得到安静和安慰。

这本书是哲学界第一部从个体发生维度系统**精神哲学的着作,是教育学界第一部从精神哲学层面系统**儿童观的着作,是心理学界第一部从哲学层面系统**儿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儿童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着作。我想只有仔细阅读,才能发现这本书的魅力,真正了解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篇3

当我拿到《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时,心中不免有些疑问:说到精神,我认为那是成人的思维和意识行为表现,从没想过小小的孩童世界里也会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举动?儿童有何精神?儿童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又说起哲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门神秘且高深奠测的科学,而儿童离哲学似乎很远很远。没想到儿童也有哲学?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带着疑问,我翻阅了这本书。

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我没有仔细认真的品读。大概粗读了一下,虽还没有读懂儿童精神哲学的精髓,但这本书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这本书不只是追求清晰地表述内容,而且追求优美地表达。翻阅整本书,作者大量引用了诗人、作家的诗句、名言。作者将哲学和诗统一起来,始终关心读者,使读者在留连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感受到这本书的迷人魅力。如在第七章《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中,作者引用了《祈祷》的诗句:冬天/在漏风的土屋子/太阳/我在向你祈祷/我的一切心愿/是囤里不安宁的种子/都在急急地等待/春天的拥抱/急急地等待发芽长高/太阳/请您早日把春天送到。这首诗借着童年的渴望表达了成人现在的希望。又如:我七岁的时候/每天佛晓透过窗口/望着黑幕拉开/柔和的金光/像花朵绽开/慢慢的在天上扩散/那时天天都是新奇的/长大后头顶生活的重负/许多日子挤在一起/丧失各自的价值/增长的年龄听着一成不变的歌/寻不到独特的个性。从诗句的描写中可以体会他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情与向往。等等,举不胜举。

第二,这本书以人类文化史为足点,以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视为幼稚无知的儿童的研究对象,将儿童空前地显在历史、文化、人群之中。尤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我们成人虽比儿童高、大,儿童在许多方面确实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但儿童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比如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他们对事物特别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这是什么呀?水流到哪里去了?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不掉下来呀?等等。甭说孩子,就是一般的大人也仍然答不上来,而这是哲学思考的一招基本功夫。儿童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经验。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并赋予每一样事物一个观点,整合入他们的世界观。比起大部分习惯于日常生活、懒得再去质疑的成年人,孩子们更像是勇于怀疑的哲学家。儿童是身心与言行一体的,他看待世界不是功利性的,没有主客二分的,他们爱说爱做,敢说敢做。正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孩子,只有他揭露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拆穿了成人的谎言。在探求事物的真相时儿童表现的比成人更率直、更有勇气。他们的生活不刻意,他们的生活听任自然也最贴近自然。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再无理由小觑儿童。也许面对繁纷复杂的世界时,唯有儿童精神才能救赎我们,在儿童精神里得到安静和抚慰。

这本书是哲学界第一部从个体发生维度系统探讨精神哲学的着作,是教育学界第一部从精神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观的着作,是心理学界第一部从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儿童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着作。我认为,只有细细品读,才能发现这本书的魅力,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美德标语130句

美德标语 09-16

作文读后感600字

09-16

关于理想作文11篇

理想作文 09-16

关于幼儿园冬至暖心文案摘抄

幼儿园冬至文案 09-16

失败成功之母演讲稿

失败成功之演讲稿 成功之演讲稿 09-16

心灵高一作文必备13篇

心灵高一作文 09-16

运动会跑步加油稿13篇

运动会跑步加油稿 跑步加油稿 09-16

部队党员述职报告12篇

部队党员述职报告 09-16

最新圣诞节留言短句子(优质200句)

圣诞节短句 圣诞节可爱短句 09-16

爱国口号

爱国口号 09-1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