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货币的观后感

趣祝福作文(编辑 巧克力糖)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货币的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货币的观后感(篇1)

近期读完了《货币战争》一书,现我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表述。

该书作者宋鸿兵于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美国,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并获得美国大学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他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行业、电信行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作。

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找到的简介竟是如此让我惊讶,说实话,在读这本书的开始我还以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呢,我这一观点的支撑是我认为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过于修饰。不过,难怪做为一家媒体游说公司,他的口才相当不错。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其中的部分烦琐的文字我采取的跳过的方式,尤其是在描述到美国与金融家们后期的货币战争阶段,还有作者论述一些金融学理论的地方我跳过了,所以,并不算真正读完这本书。以后还会来第二次阅读,相信将会对个人的学识带来提高。

那么以下是我从书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共享一下:

1、作者认为,也就是我认为的本书的最核心观点是:国家的货币发行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政府、人民的手中,千万不能让国际银行家操纵国家的货币发行,意即私人控制国有银行。

为什么不让私人控制国有银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有制是社会人成为一个人。在私有制中,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疏远和排斥他人,把人变成贫穷和自思的个体。当私营部门控制国有银行时,他们可以随意制造通货膨胀,使自己的钱袋子装满,然后通过通货紧缩掠夺人民的财富。

所以,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之后,人民将会处于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国家中央银行成为私人银行的危害,并不是给人民带来灾难那么简单。私有的中央银行会发行大量的国债,然后在通过国际银行家系统相互勾结,个人持有大量的国债,成为国家的“债主”。很有意思,一个人能成为国家的债主,这些普通老百姓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让才大气粗银行家实践了。

但当一个人成为国家的债权人时,他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认为美国政府发行美元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美国政府根本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利!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美国政府最终丧失了仅剩的“白银美元”的发行权。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

然后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自称聪明的美国人民在中央银行私有化时没有成功收回他们的中央银行?事实上,他们打了无数次仗,但由于他们的体制,他们终于向金钱低头。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废除了第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第一中央银行”,因为废除了银行家们控制美国政府的工具,他们便大肆抛售美国的国债,结果,美国政府的债务从4500万美元增加到1 亿2 千7 百万美元,终于,他们低头了。

第二次是美国内战。林肯总统遇刺案也被许多学者怀疑背后的凶手是一位国际银行家。以后的抗争暂不详细说明。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1940罗斯福总统

近期读完了《货币战争》一书,现我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表述。

该书作者宋鸿兵于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美国,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并获得美国大学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他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行业、电信行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作。

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找到的简介竟是如此让我惊讶,说实话,在读这本书的开始我还以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呢,我这一观点的支撑是我认为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过于修饰。但难怪做为一家媒体游说公司,他的口才相当不错。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其中的部分烦琐的文字我采取的跳过的方式,尤其是在描述到美国与金融家们后期的货币战争阶段,还有作者论述一些金融学理论的地方我跳过了,所以,并不算真正读完这本书。以后还会来第二次阅读,相信将会对个人的学识带来提高。

那么以下是我从书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共享一下:

1、作者认为,也就是我认为的本书的最核心观点是:国家的货币发行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政府、人民的手中,千万不能让国际银行家操纵国家的货币发行,意即私人控制国有银行。

为什么不让私人控制国有银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有制是社会人成为一个人。在私有制中,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疏远和排斥他人,把人变成贫穷和自思的个体。当私营部门控制国有银行时,他们可以随意制造通货膨胀,使自己的钱袋子装满,然后通过通货紧缩掠夺人民的财富。

所以,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之后,人民将会处于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国家中央银行成为私人银行的危害,并不是给人民带来灾难那么简单。私有的中央银行会发行大量的国债,然后在通过国际银行家系统相互勾结,个人持有大量的国债,成为国家的“债主”。很有意思,一个人能成为国家的债主,这些普通老百姓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让才大气粗银行家实践了。

但当一个人成为国家的债权人时,他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认为美国政府发行美元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美国政府根本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利!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美国政府最终丧失了仅剩的“白银美元”的发行权。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

然后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自称聪明的美国人民在中央银行私有化时没有成功收回他们的中央银行?事实上,他们打了无数次仗,但由于他们的体制,他们终于向金钱低头。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废除了第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第一中央银行”,因为废除了银行家们控制美国政府的工具,他们便大肆抛售美国的国债,结果,美国政府的债务从4500万美元增加到1 亿2 千7 百万美元。

终于,他们低头了。第二次是美国内战。林肯总统遇刺案也被许多学者怀疑背后的凶手是一位国际银行家。以后的抗争暂不详细说明。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1933年,罗斯福总统在他就任当天就宣布全国银行从3 月6 日起停业整顿(bank holiday),直至调查清账工作完成才能重新开业,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关闭了全国金融大动脉的创举,立时让美国人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但是,高中那不详尽的历史书里教给我们的并不完全说明了这件事实的真相,它只是给予了我们一些关于罗斯福那近乎“社会主义”的政策一个支撑罢了。在停业10天之后,有趣的是在西部的一些不愿意为华尔街银行巨头们所控制的小银行就永远不能再开业了,停业反而给华尔街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2、应让黄金支撑中国的货币体系

黄金做为贵金属已经广泛的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但是最近的黄金价格并不是让人很乐观,其原因就是在银行家手中拥有黄金自由定价权。为什么世界的黄金价格一直处于地位的状态,那是因为银行家们害怕黄金重新回到货币体系当中,成为重要的货币支撑。

3、资本主义是名副其实的“从头到脚,全身每个毛孔都流着血的人”

援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观点,资本家只是充当了资本的操作手,完成“资本再生出资本”的任务罢了。他们这一生所做的就只有获取更多的资本,向劳动人民榨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坚信“钱能生钱”,并“以金钱获得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有多少”。

由此看来,当银行家们想要夺取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时,他们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甚至是发动战争。所以,我们国家要在这一方面做出警惕!

货币的观后感(篇2)

货币战争》把各派的金融学家的言论整合到一起,揭示了一个看似隐秘、实质上已经被少部分人洞悉的货币掌控的秘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对金钱的角逐主导了西方历史的发展和财富的分配,并在国际金融史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政治斗争的根源都是金钱,而货币的掌控权在少数人手中,这部分人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我对本书中所叙述的经济危机和刺杀事件的过程还是很震撼的,毕竟暗处的血雨腥风太让人无法相信,也不忍相信。但是,我知道,我以前学过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都存在于现实中。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少数人作为统治阶级控制的,国家的大部分财富掌握在这少数人手中。

**也是利益斗争的一个棋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百试不爽的真理。所谓“大道无形”,躲在暗处的微笑要比明处的阴森森的笑更让人毛骨悚然。外国金融资本即将进入中国。我们不能低估这些国际金融巨头。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警告,我们希望**能认真对待这场战争。

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一战结束后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无论是货币战争还是货币战争,都伴随着动荡、恐慌、混乱、灾难。而且灾难过后,建立新秩序时,煽风点火者往往”顺理成章”地处在财富再分配的有利地位。

过去的几百年间中国经济步履蹒跚、起伏跌宕,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货币金融问题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以致吃了大亏。现在我们需要在认识方面急起直追。当然,对于金融全球化,我们也不必把它们都看成是洪水猛兽,拒绝参与全球分工,排斥金融自由主义,走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老路,这是完全行不通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金融领域的开放政策既要十分谨慎,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开创精神。

货币的观后感(篇3)

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关注是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空气非常紧张,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这对罗斯柴尔德家族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好消息,他们正是图通过这种战争控制英国政府的货币发行。

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敏感的信息系统。他们比英国任何人都早知道战争形势。这是情节的开始。罗斯柴尔德在战斗前收到的信息是,惠灵顿将军获得了滑铁卢战争的胜利,但罗斯柴尔德却发出了另一个相反的信息:惠灵顿将军被打败了!

这时,英国陷入了混乱。人们抛售了政府债券。由于大量国债被抛售,国债价格跌至历史最低点。这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秘密地以非常低德家格购买了几乎所有的政府债券。而后的结果每一个人都很清楚,威灵顿将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将军,英国政府似乎应该高兴起来,但是此时由于英国国债全部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英国政府私似乎面临一场更为艰难的战争,那就是货币战争。此时的英国政府再没有类似威灵顿将军的英雄似任务出现,罗斯柴尔德家族不是打了败仗的拿破仑将军,此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牢牢地掐住了英国政府的喉咙,英国政府成为了一个任由罗氏家族宰割的没有货币发行实权的政府。

最终,英国政府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通过发行债券筹集的。换言之,英国政府由于没有货币发行权,不得不向私人银行借款,并支付约8%的利息,所有利息都以金币结算。英国政府债券是未来政府税收的证据。英国人民向政府缴纳各种税款的义务,已成为罗斯柴尔德银行的变相征税。

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控制一个国家,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控制整个欧洲乃制整个世界。罗氏家族发动的货币战争:内森统治伦敦城,杰慕斯征服法国,所罗门赢得奥地利。

接下来,罗氏家族的目标转向了大西洋彼岸——美国。独立的华盛顿政府一开始也采用了金本位制,但社会停滞不前,美国人自己也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发行以未来税收为抵押的货币。慢慢走出金本位的桎梏,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远在英国的罗氏家族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很生气,因为他没有得到美国经济发展的好处。

于是罗氏家族开始打在美国建立私有中央银行的主意,虽然遇到了种种阻拦,在这其中包括遇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林肯,林肯被刺杀了。但是他们通过运用自己金融力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比如1837、1857、1907年的多次经济危机。1913年,这些金融大鳄如愿以偿,他们在美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中央私有银行,而这个银行实际上市被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所控制,实际上也就是被这些金融大鳄所拥有。

在建立了完整的世界金融体系之后,罗氏家族开始重建世界体系。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我们知道,只要有战争,最大的收益者就是那些向政府借钱、生产军品的商人合伙伴。罗氏家族在这场世界大战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接着罗氏家族通过特有的“剪羊毛法”制造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即:

由于战后重建,经济逐渐火热起来,控制美国货币发行的罗氏家族也逐渐扩大了货币发行。当经济繁荣到一定程度,突然拿了钱,许多社会居民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贫困的境地,但罗氏家族却再次用这种方式挤压着人民的财富。1934年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又一次重建世界体系的运动以及罗氏家族剥夺世界人名财富的行径开始了,这其中不的不提我们所熟知凯恩斯,凯恩斯在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重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凯恩斯作为那些金融大鳄的经济代言人,为了达到那些阴谋家的废除金本位的目的,怒骂黄金是“野蛮的遗迹”,然而,凯恩斯的目的达到了。

其次,战后,日本开始模仿西方的产品设计,然后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最后依次占领欧美市场。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汽车工业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将人为错误率降低到几乎为零。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得美国生产的8缸耗油轿车很快就被日本物美价廉的省油车打得落花流水。

美国在低技术含量的汽车工业中,已经逐渐丧失了抵抗日本车进攻的能力。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的电子工业突飞猛进,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重创了美国电子和计算机硬件行业,日本甚至达到了美国制造的导弹必须使用日本芯片的程度。一度美国几乎人人相信,东芝、日立收购美国的ibm和英特尔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的产业工人则担心日本的机器人会最终抢走自己的饭碗。

于是一场整治日本的金融战争开始了,而聪明的日本人却没有发现任何端倪。当日本股票市场自1985年一路飙升至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日本人预测到其中的不正常,疯狂的日本人此时认为日本的股票市场中存在一种力量,可以让日本股票不符合世界股票市场的规律,然而历史又一次重演了。

在美国推出“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之后不久,日本股票指数终于顶不住了,一路下滑,以至于造成现在日本都还没有走出1990年经济危机的阴影。美国人又一次成功了,罗氏家族又一次成功了。

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今天,中国也成为美国的债权人,随着美元的持续疲软,如何合理运用中国巨大的2万亿外汇成为国民关心的问题,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有如下几种措施来应对:要建立对内金融防火墙和对外金融防洪墙两条防御体系(高筑墙);藏汇于民(广积粮);认识到中国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慢慢发展(缓称王)。

读完这本书,就好像从另外一个角度再一次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金融知识的巨大兴趣。是的,世界无奇不有,虽然我们不知道本书所描述的事情或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和学习到在未来的世界金融战争中如何应对。历史会重演,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好的事情重演,把不好的事情扼杀在萌发时期。

未来的战争,已经不再是人肉对抗、刀枪相见,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她可以比一般的战争来的猛烈、迅速,同时又让一个国家陷入几年、十几年的低谷,甚至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做好准备吧,让货币战争来的更猛烈些吧,因为未来重建世界金融体系的将会是中国。

货币的观后感(篇4)

《货币战争》引发了国人对金融的深思和探讨,并且长期居在畅销书榜前列。时隔两年多,在激烈的争议声中,我带着好奇和渴望读完了这本“另类”的“类经济史”著作。

对于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幅四维立体图一样,不容易让人理解。并不是这本书的内容晦涩,而是它所揭示的玄机隐藏在芸芸众生的视野盲点之中.。从我们日常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来观察金融寡头们的逻辑;,往往会被他们所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 给我们勾勒出了寡头们所打造的”金融王国”的脉络,但能否看情那个王国的真象,就跟看立体图一样,看到的,会很震惊,看不到的,会很茫然.。

顾名思义,是以货币为手段来发动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书开篇就介绍了两场战争,一个是明面上的有硝烟的滑铁卢之战,另一个则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利用战争的`胜败消息而发动的英国公债收购战。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没有硝烟,也并不是货币不会引起硝烟。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血肉横飞的战争,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 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 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

不管是有硝烟的货币战争还是没硝烟的货币战争,那都是点,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真正将这些点串接起来的,是黄金和美元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诚实货币和债务货币之间的战争,这才是主线.

《货币战争》全书,一直在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这些财团与美官员串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署,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储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

它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证明了金融资本的逐利的本质,分析了金融资本利用货币发行权制造通货膨胀剥夺广大民众财富的种种手法。使人感到震撼,对世界金融发展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经济历史书,也可以看成是一本科普读物,也可以看成是一部金融家奋斗史的小说。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看到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这样一本畅销书。所追求的现实意义是阐述中国如何打赢货币战争,避免重蹈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覆辙。作者宋鸿兵老师是个坚定的金本位支持者,他的结论是在中国建立金本位的货币体系。当信贷货币体系瓦解之日,就是金本位的中国占据世界金融中心之时。虽然我还是不太明白这些金融学的专业术语,但是我想,我国现行的政策,应该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于人民的。毕竟,记得有一则新闻曾经说过,这本书的出世也引起过中央领导的关注。

这本值得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一读的教科书,披露了很多金融界我们难以想象的事实。但是我想,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对我们国家的货币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充满了危机意识。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会在理财方面更加细心,以一颗成熟的心却看待金融界的风云变幻。希望,在将来,可以为保障我国货币安全,抵抗危机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货币的观后感(篇5)

07应经温竞武***

[摘要]仿佛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催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的诞生铺平了道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刺激各国重新思考**和货币一体化。2007—2009年爆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再次成为举世辩论的焦点。

关键字:经济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危机

主要观点:当前世界货币体系应按照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进行多元化。任何国家都不能代表世界个国的利益。

国际货币体系在不停的变更,导火线是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每当一场危机的爆发就大多意味着一种新的货币体制即将诞生,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进入文明经济时代以来的几次货币体制变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货币体制改革,都是一一个基点为基础的国家货币,一个基点是一**为基础、以一个主导国家的货币为衡量标准的基准。

我个人认为,虽然每次危机后都有人呼吁进行货币体系改革,但金融危机并不是世界货币体系改革的根本原因。货币体制需要改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单一货币体制并非最好的一种世界货币体制。从文章中不难看出,任何时代的货币体系都是由一个国家权力下的货币主导的,这其中夹杂着太多的政治因素和单边的经济因素。每个国家的出发点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很多问题的考虑上都是从看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比如美元,当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美国就不会因为世界而不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愿意维持各国可以共同接受的通货膨胀水平。

其次,当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各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被各国所认同,在这种客观的经济条件下,主导货币制度的国家利用这种霸权谋取的强大经济利益,很难再被这些新发展起来的大经济体所接受,他们也希望从这一好处中分得一些。同时这些新生力量越来越有站出来说反对的话了,因为单一的国家经济实力再强大,某些时候也无法与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联合体来的强大,很多利益问题上不愿意受制于这一体制,更多的是不愿意因为主导国家的经济问题影响到自身区域的经济。

第三,经济危机只是体制改革的导火索,这也可以说是改革迫切需要的预警信号。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对一些国家经机的影响甚至无法认真衡量。最糟糕的是这种危机大多是在当时货币制度无法继续承担责任的时候出现的,特别还是主导货币制度的国家出现的危机源,这种责任,无法让人不把它完全归咎给主导货币制度的国家。

因为严重的货币体制问题而出现各色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压力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膨胀起来,各国就会把自己强烈要求改革的货币主张在重建后伸张出来。

世界货币体系应该多元化,以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任何国家都不能代表世界个国的利益。

货币的观后感(篇6)

内容简介:金融危机之后,为避免实体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来恢复经济和信心。这些政策当中就包括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样做可谓立竿见影,但可能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却不能不让人担忧,一旦猛虎出笼,为害更甚。那么通货膨胀的危害在哪里,根源又在何处呢?对此,本书给出了一个大胆然而彻底的解决方案。一般人们都关心货币取得和使用的伦理问题(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关心货币供应量是过多还是过少,但少有人会对国家发行货币、规定法定货币的行为本身产生怀疑,即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作者从奥地利学派主张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国家垄断货币生产的伦理正当性提出质疑,指出法定货币才导致了法定或授权的通货膨胀(fiat inflation),这进而导致一系列在社会、文化乃至精神方面的严重后果。作者呼吁变革现有的货币体制,认为解决之道并不是要废弃纸币,而是要废除国家在货币生产上的一系列特权,允许公民自由选取货币。

货币生产的伦理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某读书人曾说,但凡2个人以上翻译的作品,基本读不得;我也一直深以为然。但自从在译言网上浏览协作翻译的一些文章后,多少改变了这个想法。译文的好坏,其实不在于译者的多寡,而在于译者们是否对这个话题有浓厚的兴趣(倒不一定非得是业内行家),以及工作的认真态度;当然,还有赖于科学的协同机制。本书信达的翻译,是极佳的印证......

货币生产的伦理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通货膨胀有害的观念是经济科学的一大主题。但是大多数教科书低估了有害的程度,因为它们把通胀过分狭隘地定义为持续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也不重视通胀的具体形态。要完全领会通胀的破坏性本质,我们必须牢记通胀源于对社会基......

货币的观后感(篇7)

二、信息系统

书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应该说掌握了世界经济。不管这是否正确,我想指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成功与他们完善的信息传输系统密不可分。

信息是重要的,这在商业、军事和政治斗争中非常明显。《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表明,拥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战斗的好处是巨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信息系统可谓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往往在国家机构获取信息之前。由于这一优势,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资本运营方面处于强势地位。对资本家来说,隐瞒信息或申报虚假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如一中的例子,内森一收到消息英国战胜了法国,就去了交易所,但是确实抛售英国债券,所有人都以为英国战败,因此大量抛售英国债券,英国债券的价格一落千丈,而内森之后大量吃进,当英国威灵顿军队胜利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基本上市场上的英国债券全掌握在内森手中,他成了最大的赢家。

三、英格兰银行

1694年,威廉一世国王颁布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宪章,第一家现代银行诞生了。

“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由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样一来,国王有钱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了,银行家放出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巨额贷款和得到了可观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只有人民的税收成了被抵押品。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国政府的赤字直线上升,从1670年到1685年,英国政府财政收入是2480万英镑,从1685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5570万英镑,但英国政府的从英格兰银行的借贷从1685到1700年暴涨了17倍多,从80英镑涨到了1380万英镑。

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锁定了国家货币和永久性国债的发行。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由于要偿还利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需求更多的货币,这些钱还得向银行借债,所以国债只会永远不断增加,而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银行家的钱袋,利息支出则由人民的税收来负担!

不出所料,自那以后,英国政府从未还清债务。到2005年底,英国政府的债务从1694年的120万英镑增加到5259亿英镑,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8%。”

英国皇室之所以让英格兰银行挂牌上市是因为当时英国面临许多战争,战争的消耗是无比巨大的,商人不愿贷款给皇室,因为他们不知道皇室的胜算是多少,要是战争输了,那么他们的钱就打水漂了。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银行的出现可以说拯救英国皇室与水深火热之中,英国皇室从银行得到了足够的借款,受益最大的其实莫过于英格兰皇室了,至此英国皇室与英格兰银行再也分不开了。

四、财富与政治

从古至今,政治与金钱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紊乱。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美国总统遇害与银行家的利益密切相关。林肯遇刺以及随后几任总统的死亡都与银行家有关。例如,伍德罗威尔逊总统被认为是银行家的傀儡。伍德罗威尔逊一直高调反对金融垄断,自然拒绝接近金融寡头的发言人。

他渊博的学术造诣和理想主义的情怀无法弥补他对金融业知识的匮乏,他对华尔街银行家的赚钱技巧更是一无所知。银行家们不仅对威尔逊简单易用的特点感兴趣,而且被社会公认为著名的反金融垄断活动家,形象清新,实属难得。银行家们准备在他身上投下重金,悉心“雕琢”,以备大用。

可以说,银行家们想要的是在大幕前有一个自己操作的身影,所以伍德罗威尔逊是最合适的人选。表面上,他们是对立的,但只有当着公众的面,银行家们才秘密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伍德罗·威尔逊竞选总统,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来自七位华尔街银行家。

威尔逊竞选挑战的是当时现任总统塔夫特,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还名不见经传的威尔逊相比,塔夫特拥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塔夫特的前任总统老罗斯福突然横刀杀出,居然又要参加总统竞选,对于老罗斯福自己挑选的**人和同是共和党的塔夫特而言,真是天大的噩耗。当罗斯福迫使北方证券分崩离析时,他成名并赢得了反垄断的胜誉。他的突然出现将严重侵蚀塔夫脱的选票。

显而易见,最后的胜利者是伍德罗威尔逊。罗斯福的当选被认为是银行家们的又一次杰出行动。

货币的观后感(篇8)

《货币战争》比战争更可怕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而操控两次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却是少数几个国际银行集团的银行家,这说起来危言耸听,却是鲜为人知的实情!因为在国际银行家的眼里,没有固定的国界、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悲怆与怜悯!只有永恒的自身利益!为了本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少数的国际银行集团可以不惜发动任何战争机器,甚至可以暗中支持敌对的双方,无论哪一方获胜,最终的受益者都是国际银行家。因为只要战争爆发,敌对双方就必须消耗无比的战争物资,战争物资从何而来,就必须找国际银行家申请巨额的贷款作军费。战争结束时,获胜的一方自然需支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而战败的一方除了支付战争赔款外,同样难逃要支付银行的本息,在无钱可还的情况下,政府就成了银行家的代言人,就必须低价抵押给国际银行本国的核心资产,这样一来,国际银行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赚取永久的额外财富,输赢的双方都赚到,大发战争横财。就好比拳击比赛,拳手的表现无论精彩与否、无论谁输谁赢,而大赢家永远是幕后老板。

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不在政府,而在于私人银行,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美国1863年通过的《国家银行法》规定:银行以美国政府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来发行货币,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债务永久地捆绑在一起,这就是说如果政府清偿发售出的政府债券,就意味着没有债券去做国家货币的抵押,还清债务就等于摧毁了货币流通!所以美国的国债会永久无限量的增长!人民在负担日益增加的国债的同时,义务在为银行打工!而银行却被少数的国际银行家所垄断,钱无国界,所以国际银行家有充分的理由:只爱钱,不爱国!总统和首相在西方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可在国际银行家的眼里,那只是他们的前台代言人!他们可根据自身需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稍懂金融的绝大部分知道美国花旗银行,却很少有人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全世界都知道比尔盖兹、索罗斯,比尔盖兹曾连续蝉联世界首富,身价500多亿美元,可比起罗斯柴尔德家族保守的50万亿美元的财富,那只是千分之一!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创造股市神话,他也只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马前卒而已伦敦华尔街轴心银行体系,是一个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他们不忠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相反,他们控制国家和政府。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其实既不是联邦,也没有储备,就算不上银行,国际银行家们操控美联储,美联储操控着美国的金融命脉、工商业命脉和政治命脉,每次由它发出的任何金融信息都左右着全球的股市行情和银行利率!这些银行家们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发生在世界金融业上的任何一件大事,都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前货币政策是金本位,即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必须以银行储备的等额的黄金来核定,所以当初美元也俗称美金,而这种金本位的货币流通方式无疑是束缚了国际银行家的手脚,他们的可操作赚钱的空间太小,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废除金本位,把黄金作为货币的衡量手段强行废除,想方设法打压成为普通的消费品、工艺品,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摆脱黄金储量的制约,无限量的发行货币,精心进行有准备有预谋的定点、定期、精准的定向爆破(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就好比制爆米花一般,本来你有一桶玉米,在经过国际银行家们有目的的加工工艺后,你留下的一桶是爆米花,而溢出的部分自然归国际银行家所拥有!美国不停的发售国债,到处打白条,造币厂开足马力印制美元,靠出售债务而享受提前消费,而我国目前的出口导向经济对美国的国债需求则形成了一种金融恐怖平衡的状态,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经济就周转不灵,但这样也同时导致中国产品向美出口遭遇麻烦,如何步入良性循环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货币的观后感(篇9)

《货币的教训》在读过后我觉得,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上,最基本的概念上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我的看法是,从来没有政府不起作用的市场。没有那回事。

所有市场或多或少都包含着政府的作用和职能。我们走进一个市场,看到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这不是很奇怪吗?他们争来争去,为什么只讲价钱、不比拳头?

为什么争利益不直接下手?因为都是君子吗?仔细观察,市场背后还有一大套东西跟着。

如果警察、法庭和监狱都撤走了,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只有价格的市场吗?

当然,为集市提供服务的“政府”,不一定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府,也许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权威、一个当地的名门望族甚至一个什么老大。然而,总有一种机制可以行使强制力来限制其他竞争,保护商业竞争。例如,如果两个商人之间发生冲突,或者买卖双方发生纠纷,如何解决?

打起来怎么办呢?总要有一个规则的执行者,特别是一个所谓“第三方”的权威执行者。所以,即使在最简单的集市上,我们也看不到一个市场与一个政府有清清爽爽的区分。

从产权的概念来看,市场活动是人们在行使其转移资源的权利。这种转让权不仅要有一套初步的界定,而且要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因为总不能把邻居家的菜拿出来卖呀?

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有人非要卖怎么办?

这就需要社会有一套规范在后面跟着才行。任何人只能卖属于他的商品,权利得到清楚的界定,才能顺畅地转让。所以在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那里,定义property rights,定义转让权、收益权、使用权等等,他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即 “socially enforced”,也就是产权要由社会强制执行,否则那一组行为的自由空间,那些构成我们称之为“市场活动”的行为,都无从发生。

这些权利要执行才有用,不是拿来说说的。因为涉及到利益,涉及到竞争和竞争的种类,没有社会强制性的规范,没有中间力量、仲裁力量、第三方监督,没有拥有有效强制力的,何来“市场”?从这点出发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更无从想象,最多是黑板上的市场经济,是纯粹想象出来的幻影。

所以在概念上,如果把政府放在对面,把市场放在这里,动不动就说“政府如何、市场如何”,那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奇怪的框架。

所有的市场,都内生地包含了政府和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服务当然从不免费,所以政府要抽税。因此,税收当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税收会影响生产和交易的一愿,影响市场和交易的行为。

例如,受近期危机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决定降低房地产交易税,鼓励房地产买卖。这是什么节目?说明政府从来就是市场的一部分。完全没税收的市场谁见过?

没有。想象一下都有困难。

政府凭借抽税权,还可以发债。所以政府债又是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本市场里卖的不光是股票,还有更大的一部分是政府债。

国债是很大的市场,政府怎么会不在市场里头?再往下探查,政府有税收,有了以未来收税为基础的债,那政府当然就可以提供担保,以政府财力给市场活动、金融活动提供担保,比如刚才说到的美国“两房”。是政府,还是市场?

又是政府又是市场。

如上所述,产权、税收、发债和担保的法律界定和执行都是政府在市场上的活动。在今天的讲座中,我想集重讨论政府在市场中角色的另一个方面,即货币体系。

我们知道市场离不开交易,交易离不开交易的媒介。最早自发产生的交易媒介是贵金属货币。由于贵金属易于保存,不难分离,适合做为交易媒介;更重要的是,贵金属的分布、开采、勘探、挖掘和冶炼都受到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量贵金属,与人类多年经济活动的需要大致相当。

自发的贵金属充当货币,似乎看不到政府的直接作用,但如果民间起了纠纷,像是有商品交易起了纠纷一样,还是需要合法强制力的干预,否则,市场秩序就没有了。

贵金属货币携带不便,逐渐演变成以贵金属为基础的纸币。中国历史上的银票,就是把银子存入票号,然后票号开出一张字据就是银票,存银人可以凭银票到用钱的地方去兑换实银。这种货币基本上是以种以商品为基础的货币体系,由人民主导,不受政府直接控制。

但历史上也有记载,政府长期参与货币发行,如官方铸币、官方可兑换纸币,以及近代以来日益占主导地位的官方非现金纸币,即法定货币。现阶段,几乎所有货币都已成为政府直接控制、政府信用发行的纸币体系。在法定货币制度下,政府发行的纸币往往与政府储存的贵金属脱节,这也开启了现代通货膨胀的新时代。

货币的观后感(篇10)

货币是难以想象的奇迹。在货币问题上落后的经济学家不计其数。只有少数杰出的经济学家才能掌握破解货币之谜的钥匙。弗里德曼是掌握解密钥匙的人。他还因对货币数量理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上世纪初,太平洋上的雅浦岛上的人们用石头作为货币。由于适合作货币的石头既大且重、难于搬运,所以大额结算时**方往往并不把石头取走,在所有权变更得到承认之后,他甚至不屑取得任何凭证就径直离去。如此“淳朴”的民风却为殖民当局所利用,为了迫使居民修路,德国**在居民拥有的石头上画上黑色十字以示为**征用。

财富受损的居民无奈只好积极配合**,在修建出齐整的道路之后,石头上的黑十字被擦掉,居民们才重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新奇,如果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转述到此为止,那么除了在细节上更加完整以外,他告诉我们的东西并不比哈佛大学教授曼昆(g. mankiw)那本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所引用的同一段故事增殖多少。妙就妙在弗里德曼紧接着的一段货币史比较。

从1932年到1933年,法国要求纽约储备银行将其美元资产转换为**。**并未解运出境,不过是从储备银行金库的一个抽屉存放到另外一个抽屉而已,却引起人们对美国金融体系稳健性的质疑,最终**“流失”成为美元走软及1933年银行业恐慌的诱因之一。 德国殖民者的黑十字与纽约储备银行金库抽屉上的标记有异曲同工之效,美国社会受过良好教育的投资者对抽屉变动的反应也并不比雅浦岛居民对黑十字的反应高明多少。

可见,后者对于石头货币看似“天真”的态度,并非因为其“淳朴”,与美国投资者一样,人们对货币价值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货币的信心和预期。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于对基础货币商品属性的信任。弗里德曼(friedman)撰写了这本书,但也认为商品标准尚无法关闭棺材。不过对弗里德曼而言,是否采用商品本位或者选取何种商品充当本位币无关宏旨,他关注的重点在于,何种货币制度才能最有效地保持**水平的相对稳定。

正是从这个立场出发,他对1873年摈弃**作为货币的法案持负面评价,因为在以**本位取代复本位制之后,**货币需求上升、世界**存量增长率放慢以及商品和服务产出的增加三者交汇,共同演绎出长达二十年之久的通货紧缩。货币为**水平的相对稳定服务,这是弗里德曼作为经济学家所秉持的立场,书中隐寓的另外几种关于货币之作用的看法,在我看来同样值得玩味。

权力向来是无数“英雄”竞相角逐的对象,作为权力的象征,货币无疑是最引人垂涎的权力之一。传统上,与货币有关的权力主要有三个方面:铸造、发行和本位币的选择。

货币铸造在历史上往往为**所垄断,目的部分在于保证货币的标准。通常在金属硬币上会打上某些与君主相关的印记,除了弗里德曼所谓为了“证明硬币的重量与纯度”外,这些图案和文字增加了伪造的难度,同时也用普通使用者难以企及的复杂和精致来彰显基于国家威严的信用。垄断铸币给统治者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它可以为货币提供价值不足的货币,从而获得广义铸币税收入。

这一点从希腊和罗马货币***含量在长期内不断减少的情况能得到很好的说明。1971年美国**尼克松关闭**窗口,实施不可兑换的纸币以来,铸造方面的权力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各国货币汇率决定的权力。货币发行背后隐藏着的是发行者对于货币持有者的财富施以“普遍剥夺”的权力。

征税或向公众借款,因在政治上不得人心而为当权者所慎用;增加货币发行,作为一项能够达到增加**开支的目的、表面上又无须直接剥夺纳税人的措施,在“不用任何人投票表决”的条件下即可实施,对**而言,实在是“价廉物美”的好工具。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大量发行货币埋单的,是所有货币持有人。**用新发行的货币在既定资源中分上一大杯羹,它所分得的资源,即是其他货币持有者因手中货币价值下降而无法占有的资源。

弗里德曼尖锐地指出,无论**用什么方法来推卸责任,通货膨胀实际上都是**过度发行货币的指接结果。

本位货币选择方面,货币作为一项权力而成为各方角力对象的特征尤其明显。在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国内,本位货币的选择至少受到支持绿背纸币的绿背党,平民党,西部诸州的银矿矿主,华尔街银行家,东部支持**的民主党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这些于**或**中具有特殊利益的群体,在选举、立法等政治进程中相互掣肘和妥协,分割与货币相牵连的权力和利益。

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由金银复本位制转变为**本位,同时根据《布兰德-阿利森法案》,“**每月购买有限的**以慰藉**利益集团”。货币作为权力在国际层面也备受瞩目。**成为19世纪主要货币金属据信就与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英国引领了单一金本位制的潮头有关,而美国在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后,攫取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之一也是货币体系的发言权。

奥地利学派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曾说:货币太重要了,所以必须交给市场,弗里德曼则说:

货币太重要了,所以必须交给央行。从权力的视角看,将货币权力统一收归**、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较之留放民间、由豪强据以相互倾轧,前者对普通大众而言恐怕会更好一些。

李延年有诗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掩卷而思,货币正是这样一位可倾人城国的美丽杀手。

弗里德曼书中就保留有货币美人作案的一些证据。20世纪30年代,**集团在美国**中获胜,其代表人物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实施了**购买计划。

据信,此举对整个太平洋地区的中国局势产生了影响。彼时,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实施**本位的重要国家,美国大肆购进**,抬高了银价,引起中国国内**外流,流通中的货币不足引发通货紧缩,为此中国不得不放弃银本位,取而代之的是不兑现的纸币。战争和战后不受约束或缺乏纪律的货币发行,使中国又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境地,这销蚀了国民党当局在经济方面的民意基础,成为这个政权垮台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弗里德曼的推理在当时尚有不少推测的成分,那么在全球化浪潮高涨的今天,货币特别是所谓国际化的货币对别国兴衰成败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迫使日元相对美元升值,将日本国内经济政策和结构中的不利因素一一引爆,最终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拦腰斩断。而今,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超发更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大宗商品**上扬的魁首,这对那些经济增长本来就比较缓慢的国家而言,不啻雪上加霜。

此外,美元事实界主要外汇储备货币的事实,也让储备国陷入了未来某个时候可能发生的定时炸弹。一方面,美元不贬值当前已经存在的世界经济失衡就会持续下去,美国从自身“双赤字”的经济现实出发,必定要谋求这种局势的改变;另一方面,美元贬值无疑会令储备美元的国家资产缩水,让这些国家的民众殚精竭虑用商品和劳务交换积累起来的财富一夜之间蒸发掉。货币作为一种**的力量和后续影响可能不亚于核**。

读了《货币的祸害》,再联想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等著作,感觉从中受益良多。毋庸置疑,货币至关重要——这是弗里德曼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的共同逻辑起点,可惜他们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奥地利学派认为货币是演化的过程,所以大多偏好金本位制,米塞斯与罗斯巴德甚至主张回到严格的基本位制度,莫瑞罗斯巴德从滨逊的“一个人的世界”谈起:

本来民间拥有自行铸币权,随着国家的介入,原本自由化的货币被**窃取了,并通过滥发纸币来侵犯个人财产。所以他认为货币应该回归自由化;和弗里德曼同属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赞同者的哈耶克,对于货币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货币发行权需要交给央行,他更关注的是央行的独立性。而哈耶克则认为,即便是独立的央行也无法避免自身存在的自负,由于享有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往往也是产生通货膨胀的隐患。

哈耶克认为,货币非常重要,应该交给市场,更积极地希望引入私人竞争来解决货币销售问题。相比而言,芝加哥学派虽然坚持自由放任,但是弗里德曼的结论却是货币如此重要以至于不得不给央行管理——换句话说,他认为**唯一应该干预的就是货币,并且指出大国货币自由竞争并不可行。英国人诺尔曼·巴利调侃代表20世纪古典自由主义代表应该是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并且两者都是实证主义的——可惜货币理论却最难验证。

同为芝加哥学派的乔治·斯迪格勒认为“如果他们对受欢迎的经济政策的讨论做出自己一点贡献的话,那就是对政策和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理解”,大概可以作为双方动机的注脚。可以说,弗里德曼是在现有的社会现实框架下寻找解决方案的。或者说是一个机器的维修工。

他没有考虑重新设计一台新机器。

现实的结局是,随着奥地利学派的式微,主张货币干预的弗里德曼得到更多官方认可,而二者观念上的成败高下,大概只有上帝有权裁决。总之,货币真的很奇妙…

货币的观后感(篇11)

劣币驱逐良币反而需要很大的监管能力才行。若完全无监管,必然产生动乱,且动乱是不断出现,不断叠加的。

自由货币的一大弊端在于大家会对于货币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感到疲于选择。每个人的精力将全部放在区分和警惕货币上,而不是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合作分工。

退一步说,若动乱过去形成了垄断寡头,那么如何保证垄断寡头的道德品质?当今社会垄断带给我们的痛已经够多的了。人是逐利的,人们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持续升值的货币以取得投机收益。读后感·这个过程中,想到了比特币、空气币。另一方面,在一个经济发展的社会中,货币是会升值的,这时候就需要增发货币来保持其稳定性,这可能反而扰乱了货币价格体系(因为人们会捂盘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

退一步说,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面向全部人的最优解。所谓的“优”,往往是有指向性的,对政府的最优,未必是对人民的最优;对人民的最优,未必是对国家的最优。

记得复仇者联盟上映那会儿有个朋友跟我说“现在人就是太多了嘛,就应该让灭霸打个响指。”那是因为他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先假定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是不会被灭掉的那一半。

货币的观后感(篇12)

读货币战争的读后感(一)

最近正在读一本书,宋鸿兵老师的货币战争。几天下来并没有读多少,但依然收获颇丰。里面讲到了人类的本性,还有历史会重复这样两个观点。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但人类的本性却始终不断地自我重复。说的多好。人性在数千年前对财富有多么的贪婪和恐惧,对权力有多么的执着和诅咒,今天依然如此。人类向往自由却患得患失,追求公平同时又心怀自私,渴望美好又无法摒弃邪恶,无论是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政治博弈,还是西方历史中金钱权谋,都在不断重复着人性。这也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历史来把握未来的意义所在。今天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先例。

人性的贪婪,到底是对还是错?无所谓对错,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一帮国际赫赫有名的金融家族,为了家族利益,在金钱诱惑下,操纵西方金融市场,发动战争,大发国难财,无所不能,无处不在。贪婪的本性让他们踏着别人尸体前行,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口袋里的每一枚金币都沾满鲜血。

但是没有贪婪,社会又怎么进步。贪婪意味着欲望,动力。每个人都无欲无求,社会靠谁去推动前行。如果没有俾斯麦的贪婪,普奥战争如何出现在历史中,德国如何完成统一大业;如果没有贪婪,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何白手起家,如何站在世界金融之巅,几百年不倒,今天相对合理的世界金融秩序如何建立。

其实,今天我的们都是贪婪结果的受益者。

历史会重复

曾经我讲过这样几句话:

如果想炒股赚钱,不用费尽心思去研究行业和企业基本面,不用去绞尽脑汁研究K线图,你只需要把股票过往走势图拿出来看就行,想猜猜未来,就看过往。因为历史是可以重复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那几条规律,宿命你是逃不了的。

如果想预测未来中国社会形态变化,经济发展,金融衍变,美国就是参照物,不要不服,历史就是那么奇妙和巧合。政治形态除外。

当然,朝鲜也一样,想畅想30年以后的朝鲜,看看今天伟大中国样子就可以。

历史会重复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也给家族繁衍打上了深深烙印。寒门难出贵子,是最近几年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为什么,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一代人,代表这一段历史,是历史就会重复。所以很多人再怎么努力也难逃宿命,难逃历史。

但话说回来,任何事情不是绝对的,历史会重复,但也会改变。寒门难出贵子,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实现逆袭。

最后一段话致现在努力的你。

读货币战争的读后感(二)

读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被耍了,中国人被耍着,美国和欧洲人也不例外。而耍我们的人竟然是二战以来我们都认为很对不起的民族犹太人。据记载,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从18世纪就开始控制世界的货币运行规则。他们可以发行货币,而政府却只有靠发行国债来维持日常开销。国家的未来收入就这样落入了金融控制者的囊中了。二百年来,我们经历了金银本位,金本位,到废除金本位的过程。金融家们为了获取利益不择手段,过度发行货币,制造通货膨胀。(一般经验增发十倍的银行券是安全的。)

下面我要引用美联储纽约银行描述美元的一段话:美元不能够兑换财务部的黄金或其他任何财产。关于支撑美联储券的资产问题没有实际意义,它只有记账方面的需要银行在借款人承诺还钱时产生出货币。银行是通过将这些私人和商业债务货币化来创造金钱的。

货币的债务化创造了美元,而美元的面值必须有外力来强制。债务究竟是如何变成美元的呢?在美国政府只有发债权,没有发币权。国债到私有银行的中央美联储做抵押,才能通过美联储及商业银行系统发行货币,所以美元的源头就是国债。(银行的的贷款利率大约是30%40%)

人民的未来税收被抵押,必然导致货币购买离贬值,从而伤害了人民的储蓄。

银行家几乎在不出钱的情况下,就突然有了人民未来的税收,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政府平白无辜的欠下了巨额利息,变成了银行的奴隶。利息支出最终又成为人民的负担。美元发行量越大,人民的利息负担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远无法还清。

读货币战争的读后感(三)

《货币战争》07年风靡中国的一本书。形形色色的中国大众,都被这本讲述金融史的畅销书搅得寝食难安。看完之后,我也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货币战争》让我看到了,谁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可罗斯柴尔德家族却少有人知晓。它究竟拥有多少财富?这是一个世界之谜,保守的估计是500000亿美元。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很多人竟然不知道有这个家族。这么一个有钱的家族,却低调的如中国古代先哲那样:大隐隐于市。这是一个多么智慧的家族。

《货币战争》让我了解了,美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在美联储这样一个私有银行手里。我一直以为美联储是美国政府的,英格兰银行是英国政府的。因为,这些银行都履行着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当然是由政府控制的。但《货币战争》告诉我,是我错了!这些银行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私人控制的私人银行。而美国总统似乎更可怜,在电视上风光无限。实际上,他们每一个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似乎完全受控于银行家。如果他们在政策上触动了银行家们的根本利益,闹不好会丢了性命。美国历史上共有七位总统因此而伤亡,其伤亡率比二战时诺曼底登陆时美军一线部队的伤亡率还要高。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由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的国家。如果有人提出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政府先确定来年的财政预算,改由私人银行来发行人民币,政府用来年的税收作为担保。这就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永远是赤字财政,政府永远为银行打工。中国人民就需要当心了。曾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老板把自己的家产作抵押向银行借贷,然后把钱借给保姆,保姆再买下老板的资产,这样老板以这种糊涂的方式,把自己卖给了保姆!保姆比喻与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政府的关系有神似之处。

《货币战争》让我知道了,银行家们是一个没有国籍,没有人性,只认识金钱的野兽,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自己的利益。世界第一、二次大战的爆发似乎全是银行家们在作祟,是他们挑动战争的爆发,左右着战争的结局,希特勒的上台也是银行家们风险投资的结果。银行家不仅扶植政治家,另外还收买御用经济学家为他们的理论宣传,创造舆论。凯恩斯与格林斯潘就是其中最着名的两位,早期这两位仁兄都是支持金本位的,但是很快他们就转变他们的态度,成为了非金本位的急先锋。

银行家们就像一群狼一样,用泛着蓝光的眼睛盯住这个世界,这些人也同样想剪中国的羊毛。中国是一只肥羊,据说上海房价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境外40亿美元的资金进入。另外,美国压迫中国人民币升值也是这些金融寡头在操纵的。

《货币战争》让人明白了什么比政权更重要:那就是货币发行权。世界上很多精明的铁腕政治家多次试图改变这种由私人银行家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局面。但是,和国际银行家相比,政治家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例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总统签署了11110号总统令,试图从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该总统令足以从根本上动摇美联储的千秋大业。同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案发后,包括凶手在内的十多位知情者先后暴亡。约翰逊总统上任后,在1964年3月签署命令,中止11110号总统令。这其中的种种巧合是纯属偶然还是互为因果,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说得清楚了。

这些私人控制的中央银行决定着国家的货币发行,左右着国家的利率涨跌,控制着国家的通涨和紧缩,影响着战争的胜负在控制这些银行的国际银行家眼中,谁控制国家、谁控制政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全球主要的国际银行家一联手,哪个国家的政府都会不寒而栗,也包括貌似强大的美国!

这一点,本人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货币发行受不受制约,而不是由谁发货币。如果政府不受制约, 狂发债券,不仅直接发行货币,还操控汇率,管制利率,同样没人能管的住。这样将会给一国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M.zfW152.COm

《货币战争》让人洞悉了货币战争的残酷。谈到战争我们总会想到残酷的杀人,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战争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货币战争的结果可能将一个国家多年来付出的辛苦瞬间给拿走。比如,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日本的金融危机都是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在《金融战败》一书中,作者吉川元忠认为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战败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由于国际化的发展,通货膨胀也国际化了,这就引发了财富在国家之间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就不得不关注。由于这种再分配是在国家之间发生的,用战争来描述可以说是在恰当不过的了。这就是他们用所谓的剪羊毛运动。以极低的价格收买这个国家的核心优质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利,同时控制这个国家的核心命脉。货币战争就是这样一种形式,而且逐渐演变为一个主要的方式。他的作用将更可怕,杀伤力更强。

《货币战争》最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为很多人重视的命题:我们中国怎么办。当今世界货币体系现状可以起一个性格鲜明的名字美元霸权。 如果把全球看成一个国家,美国就如同历代王朝的皇帝一样。他印几张纸出来,就能四处买东西。他如果穷兵黩武,全球驻军,就滥发货币,通货膨胀则由全球人民来承担。但是这种美元霸权体系不是那么容易推翻的,因为霸权货币体系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教育和合理的制度。欲控制世界,必先控制金融;欲控制金融,必先操控货币。这是个必然的行规,而对后来者和新人,却成了秘密。

我国那些专业人士同世界银行家们相差几百年的道行。很遗憾在受中国保护的国有行业名单中,唯独没有应当受到保护的金融业。中国的现行法律还很不健全,说不定哪天我们就会被那些银行家们黑掉,先辈们辛辛苦苦的基业毁于一旦,一下回到解放前 都说中国流动性过剩,就有专家指出中国不是钱多得不得了,没地方去了,而是那么一点儿有限资金,流不到该流到的地方。中国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国情。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中国更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发展实业,要真实投资,而不是搞投机买卖。中国的金融决策者,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能对别人玩儿的阴谋有所警惕,另一种是你得有阴谋的能力,去和别人玩儿!未雨绸缪,才能稳坐钓鱼台。

诚然,《货币战争》编着有些混乱,读起来像演义,有的论据甚至相互矛盾。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警示了走在金融逐渐开放道路上的国人,面对波谲云诡的全球金融变动,要多提一些假设和多做点思考。毕竟是这本书,让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金融理论不仅仅是躺在教科书里面的内容,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不光是政府需要考虑、企业甚至是我们这些老百姓也需要考虑和警示的。

加强金融的防范,保证金融的安全,对这个国家真的很重要。自由是强者的游戏规则。对于弱者就是被宰割的命运。《货币战争》从金融领域的角度为广大中国人提供一个好的切入点,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设计公司规章制度(经典九篇)

设计公司规章制度 09-29

幼儿园线上元旦活动方案(合集十一篇)

幼儿园排队 幼儿园排队口号 09-29

除夕夜日记200字(必备八篇)

作文200 除夕饺子文案 09-29

小学国庆节活动方案完整版(优选7篇)

国庆节格言 国庆节空间说说 09-29

送你一朵小红花观后感(优选十二篇)

送你一朵小红花观后感 09-29

节假日应急方案怎么写(收藏九篇)

研学应急 研学应急预案 09-29

9号萤火虫读后感范本

9号萤火虫读后感 09-29

圣诞节作文400字左右初一(收藏13篇)

圣诞节忧伤句子 期盼圣诞节语录 09-29

春节黑板报内容蛇年(必备3篇)

蛇年对联春联 儿童春节拜年 09-29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