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机械运动教案

【#范文大全# #机械运动的教案#】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机械运动的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1

标题:机械运动的教案

导语:机械运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通过对机械运动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去。本文将以“机械运动的教案”为主题,针对初中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一个教案,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b. 掌握描述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c. 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运动学公式。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

b. 能够绘制物体的运动图;

c. 能够使用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精神;

c. 培养学生的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

1. 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 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运动学公式。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1. 引入问题:你们平时见过哪些机械运动?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机械运动,例如钟摆、电梯等,并请学生尝试描述这些运动现象。

步骤二:理论讲解(20分钟)

1. 介绍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等;

2. 解释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 阐述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运动学公式,例如位移的计算公式、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

2. 给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实验器材和材料,例如小车、直线轨道等;

3. 请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4.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小车的运动图,并使用运动学公式计算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

步骤四:讨论总结(15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计算过程;

2. 引导学生总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运动学公式,并与课堂讲解进行对比;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解答学生的疑问。

步骤五:练习巩固(25分钟)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运动学问题的计算;

2. 收集学生的练习册,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给予及时的反馈;

3. 对一些常见错误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资源和评价:

1. 教学资源:

a. 实验器材和材料:直线轨道、小车等;

b. 教学课件和习题册。

2. 教学评价:

a. 实验记录和图表;

b. 小组讨论和提问环节;

c. 练习册和作业完成情况。

结语: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将会逐步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能够应用运动学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等方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将得到培养与提高。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并对物理学产生兴趣。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2

一、教学主题:机械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能够描述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

(3)掌握机械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

(4)能够对常见的机械元件进行分类和描述。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类、描述、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理解机械运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机械运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机械运动中的规律和美感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机械运动的分类

2.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

(1)位移、速度、加速度

(2)慢速运动和高速运动

3. 机械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

(1)匀速直线运动

(2)匀加速直线运动

(3)圆周运动

4. 常见的机械元件

(1)齿轮、轴、轴承

(2)皮带轮、齿条、螺旋副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元件的分类和作用。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机械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4. 互动探究法:通过互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30分钟)

讲解机械运动的分类、基本特征和规律,引导学生了解机械元件的分类和作用。

3. 示范实验(30分钟)

安排学生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亲身感受机械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4. 案例探究(30分钟)

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类、描述、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总结(2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机械运动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

1. 知识考核:通过测试来考查学生的机械运动知识。

2. 能力考核: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分类、描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考核: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来考查他们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3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3. 能够分析和描述各种常见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3. 各种常见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a. 机械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b. 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往复运动等

2. 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a. 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c.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d.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3. 各种常见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a. 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b. 旋转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c. 往复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d. 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机械运动的规律。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常见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机械设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根据其外形特点,让学生预测可能的运动方式。

2. 知识讲解:

a. 讲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b. 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通过实验现象和图表,让学生对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

3. 案例分析:

a. 给出一些常见的机械运动案例,如钟摆、自行车等,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b.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机械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

4. 实验观察:

a.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滑块运动、旋转运动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运动规律。

b.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的分析。

5. 总结归纳:

a. 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报告,引导学生总结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进行课堂讲解和补充。

b.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机械运动的总结性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和讨论,是否积极参与。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观察、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 学生作业:评价学生所写的总结性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表达。

七、教学资源

1. 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资料:教案、讲义、习题等。

八、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探究各种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体验和理解机械运动的原理和应用。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中,学生也积极参与和思考。但在设计实验和引导学生分析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实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4

1、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B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3、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通过一段路程,它的速度愈来愈大,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所用时间是2s,那么这个物体在整段路程平均速度是( C )

A.等于1.5m/s B.大于1.5m/s

C.小于1.5m/s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4、“十o一”假期,小敏随爸妈由合肥到武汉外出旅行,两地相距360km,早上09:00出发,途中在服务区休息了30min,13:00到达武汉,她发现很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有关,并写下一些相应的旅行日记,你认为她的日记中描述不妥当的是( D )

A.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0 km/h

B.汽车经过桥梁时发现如图甲所示的标示牌是对汽车的限重

C.汽车行驶中,路边的树木向后飞驰而去,这是因为我选择了汽车为参照物

D.有十分钟时间,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因此这段时间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5、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且AB=BC,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D )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钢球在AB、BC两段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C.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

D.小钢球所受重力在AB、BC两段内做功相等

6、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______。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_____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

答案:时间;40.0;25.0;小.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5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案概述

课程名称:机械运动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能运用物理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适用对象:初中物理学生

课时安排:3节课(每节课50分钟)

教材依据:《初中物理教材》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3. 学会运用物理公式解决机械运动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见到的机械运动有哪些?你们知道机械运动有哪些基本概念吗?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PPT呈现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给出实际生活中的示例。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机械运动例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运动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如何测量该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4. 总结(5分钟)

请学生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课:机械运动的分类

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请学生分别举例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PPT呈现机械运动的分类,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并给出实际生活中的示例。

3. 实例分析(15分钟)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实例,让学生分析该运动属于哪种分类,并思考该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4. 总结(5分钟)

请学生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的分类。

第三节课:物理公式的运用

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的分类,并请学生回答如何用物理原理解决机械运动的实际问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PPT呈现机械运动中的常用物理公式,如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加速度公式等,并给出实例演练。

3. 实例运用(15分钟)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实例,给学生提供相关数据,并请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计算该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4. 总结(5分钟)

请学生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理公式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1. 第一节课后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完成一个选择题测试,检查他们是否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节课后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列出三个不同机械运动的示例,并标明其分类,以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机械运动的分类。

3. 第三节课后的评价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机械运动实例,要求他们计算该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以检查他们是否能运用物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参考资源

1. 《初中物理教材》

2. PPT课件

3. 机械运动示例图片和实例数据

六、教学反思

1. 教案是根据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学步骤相对简单。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度和深度。

2.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多进行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安排小组讨论和实例运用环节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有贡献和收获。

4. 教学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可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选择题测试、综合实例解答等。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6

题目: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案背景及教学目标

教案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运动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利用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进行劳动,而现代机械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机械运动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及特点;

2.认识机械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并培养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和了解机械运动的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机械运动的特点及应用;

3.常见的机械运动装置和原理;

4.实际操作和实验:杠杆、滑轮等机械装置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及特点;

2.杠杆、滑轮等机械装置的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方法:

1.示例法:通过展示和描述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实验探究法:通过开展实际操作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运动的规律。

学习活动设计:

1.引入活动:观察周围的机械运动现象,让学生讨论并总结机械运动的特点;

2.知识讲解: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并举例说明;

3.实验活动:为学生准备杠杆和滑轮,让学生自行组装并观察其运动过程,记录结论;

4.讨论分享:学生围绕机械运动的应用和影响展开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5.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机械运动装置,研究其原理及应用,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6.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方法:

1.观察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讨论参与度进行观察评价;

2.问答评价法:针对课堂上的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3.实验报告评价法: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及结论进行评价;

4.小组展示评价法:对小组展示的内容、展示形式以及小组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杠杆、滑轮等机械装置;

2.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机械运动的实例和实验过程。

教学环境:

教室中设置适当的实验台和展示区域,保证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和小组展示。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引入活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问题和疑惑,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机械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7

机械运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机械运动的分类和常见的机械运动;

3. 掌握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4. 能够应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2. 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zFw152.COm

三、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的位置、方向或形态发生改变的过程。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和行为。

2. 机械运动的分类:

(1)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为一条直线;

(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为一条曲线;

(3)往复运动:物体沿着一条直线来回运动;

(4)旋转运动:物体以某一点为轴心旋转;

(5)复杂运动: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旋转运动或曲线运动。

3. 机械运动的特点:

(1)物体的位置、方向或形态发生改变;

(2)运动过程必须由外力推动;

(3)运动过程中物体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4. 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1)位置描述:可以通过物体的位置、方向和形态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常用的方法有坐标法、图示法、光栅法等;

(2)速度描述: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常用的速度描述方法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加速度描述:物体的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4)力学分析:通过受力分析来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受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机械运动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介绍机械运动的分类和常见的机械运动,通过实际案例和生动的图示来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3. 介绍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4. 进行练习和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题目,并进行讨论和互评。

5. 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观看实际机械运动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6. 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回答几个关键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7. 课堂作业:布置一些机械运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六、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

1.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仪器、视频素材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观察、学生讨论和展示、小组活动、作业评价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介绍、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地讲解了机械运动的相关内容。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讨论,学生们掌握了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课堂设计中,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置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8

二、单选题(2分×16=32分)

1.正常人平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

A.1.2 m/s B.12 m/s C.1.2 cm/s D.1.2 km/s

2.小明为了测自己步行的速度,他从400 m跑道的起点从8时10分0秒开始记时,沿着跑道走一圈到终点(即起点),表针指到8时18分20秒,则小明的平均速度是( )

A.1.25 m/s B.0.73 m/s C.0.67 m/s D.0.8 m/s

3.坐在逆水航行的轮船中的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河岸上的树 B.船舱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水

4.一辆长30 m的大型平板车,在匀速通过70 m长的大桥时,所用时间是10 s,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20 s的时间,那么这座桥的长度是( )

A.140 m B.170 m C.200 m D.230 m

5.如右图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6.如下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测量图是:( )

7. 某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作出如下的记录( )

(1)18.74厘米 (2)1.87X102毫米 (3)0.187米 (4)1.874X102毫米

A.(1)和(3) B.都符合要求 C.(2)和(4) D.(1)和(4)

8.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 12.36cm, 12.38cm, 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

A.12.3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

9.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厢 B、坐在车内椅子上的乘客

C、在旁边走过的售票员 D、关着的车门

10. 1600000um可能是 ( )

A. 一个人的高度 B. 一本书的长度 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D. 一座山的高度

11. 在运动会跳远比赛中,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若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都有可能

12.坐在逆流而上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 )

A.河岸上的树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船舱

13.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14. 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正确的是( )

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D.图画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

15. 第47届世乒赛,国际乒联做出重大改革:为了

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将乒乓球改为“大球”。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2cm B.2mm C.2μm D.2dm

16. 三个人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步行速度是3千米/时,乙在2分钟内走126米,丙行进的速度是1米/秒,比较三人的速度大小,则( )

A .V甲>V乙>V丙 B.V丙>V乙>V甲 C.V乙>V丙>V甲 D.V丙>V乙>V甲

机械运动的教案 篇9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 15.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1.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 s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 m,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

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0.02 s.2.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 m,而只需验证12vnghn就行了。23.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4.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5.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处理:

明确本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在右图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面作零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1122mvAmghA, EBmvBmghB 22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如果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势能的改变量,于是有

1122mvAmghAmvBmghB 221122上式亦可写成mvBmvAmghAmghB

22Ea=Eb,即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如果实验证明等式成立,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上图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

12mvAmhg.式中2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1.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右图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

1、

2、3„„图中s

1、s

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根据公式vs,t=2×0.02 s(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t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 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

1、

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3„„例如:

- 3不仅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弹性势能和动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放开被压缩的弹簧,可以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这时弹簧的弹力做功,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方法引导】

解决某些力学问题,从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往往比较方便。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重力做功,就可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例题剖析】

(一)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断

[例1]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解析: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除了重力做功外,可能还有其他力做功,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除了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对降落伞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能只受重力且只有重力做功,如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机械能守恒,应选。C.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合外力为零,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除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D.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应选。可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力做功情况是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一般程序。[例2]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B.物体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D.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由于斜面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当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物体实际位移方向和物体所受支持力的方向不垂直,所以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负功),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物体对斜面体的压力对斜面体做了功(正功),斜面体的机械能增加了,斜面体的机械能也不守恒。对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斜面体和物体之间的弹力是内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即不消耗机械能。在物体和斜面体的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物体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斜面体的动能。所以本题选ACD.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56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所以应透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从而正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布置作业

课本P37作业

4、

5、6.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有人设计了这样一台“永动机”:距地面一定高度架设一个水槽,水从槽底的管中流出,冲击一个水轮机,水轮机的轴上安装一个抽水机和一个砂轮。他指望抽水机把地面水槽里的水抽上去,这样循环不已。机器不停地转动,就可以永久地用砂轮磨制工件做功了(右图)

。请你分析一下,高处水槽中水的势能共转变成哪几种形式的能,说明这个机器是否能够永远运动下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感恩短句八个字大全(集合41句)

励志正能量八个短句 激励口号八个 10-07

高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优质二篇)

万能老师作文 高一作文万能句子 10-07

升旗仪式流程步骤(汇集十四篇)

生日仪式说说 仪式唯美说说 10-07

春节朋友圈祝福语简短优美(热门四十三句)

春节古诗祝福语 祝福语春节贺词 10-07

推荐会发言稿怎么写

同乡会发言稿 典型发言稿 10-07

励志的少女语录

励志少女语录 励志语录 10-07

小年日记三百字左右四年级

诗句四年级 吵架四年级小学作文 10-07

写给老婆的检讨书500字通用

过头检讨书 眼镜检讨书 10-07

小学语文教案

10-07

小学生五一劳动节感想100-200字

五一劳动节风趣文案 五一劳动节很累文案 10-0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