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初中说课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2024初中教案学情分析 篇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知识分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探究、猜想、讨论、归纳

学情分析: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验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翱翔”,拉开了本课的序幕。讨论与交流,归纳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创设情境,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教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学生思考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可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讨论与交流:由学生通过感知得到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实验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在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倒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现象: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结论: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结论:能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演示: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能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发生水反应。

本节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的同时,我们以从中获得什么新的知识?

课堂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供给呼吸。

3、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4、能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2024初中教案学情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ZfW152.com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024初中教案学情分析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纸,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个红色圆纸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纸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第3课时我们学过地球在自转,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的?

学生回答:傅科摆

师:法国有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通过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那么傅科摆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谁来说说傅科摆的原理?

学生回答。

师:地球是怎么自转的呢?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师:地球会自转,地球是否同时在围绕太阳在公转呢?(板书: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在以前,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运动,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板书: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课件出示)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在黑板上画地球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地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默读“P84”内容后,教师考问学生:

1、红色和蓝色纸片分别代表什么?

2、为什么在远处的星上要横着挂着一个木尺?

3、为什么要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

4、我们在圆圈上按什么方向运动?

5、记录表要做几次观测?

师:还有什么疑问?

课件内容:在模拟实验中,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并做好记录。(出示课件后让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 ;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由于我们观测距离不同,近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大,远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小等等。)

(课件出示)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课件出示)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十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

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师:在现代社会,人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上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恒星周年视差

2024初中教案学情分析 篇4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

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通过地球公转Flash的演示,更加准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且绘制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是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利用上图,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直观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例如国际儿童节、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太阳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阳高度H通过周日视运动图来解析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利用周日视运动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阳的位置与高度,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认识了解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之后,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学案中的要点,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且总结归纳正午太阳高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

【合作探究】

据上图,分析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日期

直射纬线

H为90°的纬线

H达一年中最大的地区

H达一年中最小的地区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

总结学生最终的讨论结果,并及时纠正,最终用坐标图来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特点。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师生得出了如下结论: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距离)。并且以上虞(30°N)为例,计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太阳高度达一日中最高时,为地方时12点;

(2)确定房屋的朝向;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4)楼间距问题;

(5)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皆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图来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图示的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应用这个问题,也解决这一常考的知识点。

【随堂练习】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及调整问题,直接考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

【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2024初中教案学情分析 篇5

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总目标

1.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并且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难点:使学生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投影设备,药品,实验仪器等。(事先要估计要同学可能的答案,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子目标

导入新课

导入:

1、先播放一段FLASH,讲述二氧化碳气体的趣闻。“死狗洞”(上节课结束时,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次以FLASH的形式再讲一遍。)

2、让同学通过试着提出可能的解释。

3、归结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的左侧。

4、提议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迷。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探求新知

1、首先取出实现制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装在透明的集气瓶中,说这和那个山洞一样的气体。

2、让学生根据自己同意的答案,分成小组,按分组情况可零时调整座位。

3、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出验证实验(课前已经作为作业布置任务,让同学回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验证的实验只要求对之前接触和学到过的一些验证方法,从颜色,比重,气味,酸碱性,氧化性,和助燃性等来考虑)。

4、按同学的想法,进行实验的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某些

实验辅以用多媒体演示。

准备比重实验,与水的实验(滴加酸碱指示剂),与石灰水的实验,灭火实验,小白鼠实验等

5、要求学生归结实验现象和给出结论。

6、老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正。

老师板书:写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固态为干冰

化学性质:氧化性,酸性氧化物,不能燃烧

7、要求学生回忆以前接触过的气体,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某种气体:氢气,氧气。

8、给出整个揭密的研究过程,以FLASH播放,当地的一些地质考察情况,和山洞的剖析图。

9、最后,把蒙在试剂瓶标签上的黑纸揭开,向同学展示标签“二氧化碳”,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备这种气体。讲到,科学家还要做大量工作,测定此分子中所含的元素和分子量,以后再其中有现代的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等,这些将在以后的课程中穿插介绍。

10、将黑板上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添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CaCO3+HCl=CO2↑+CaCl2+H2O

CaCO3=3CaO+CO2↑

CO2+HO2=H2CO3

CAOH2+C02=CACO3+H20

1、学生按自己同意的解释,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2、学生观察,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3、每组派一位同学来讲述自己的实验设想。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学会观察问题和设计实验,学会正确的判断。

探求新知

4、学生观察实验

5、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6、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汇报交流。

7、学生回答以前的学过的气体的性质,经过比较,得出结论: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气体。

8、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探求新知实践应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还想知道什么?

思考:

(1)二氧化碳的灭火是应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2)汽水中的小气泡是什么气体?

(3)进入久封的地窖,应事先做什么小实验,才能知道下面是否安全?

3.希望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自学二氧化碳的应用。

1)学生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2024初中教案学情分析 篇6

一、视频、实验引入,设疑激趣

1、视频

“瓶吞鸡蛋”实验让同学们感受观看神奇的现象。

2、用一个普通的饮料瓶,在瓶上扎孔。灌满水时水从孔中流出,但

是当瓶盖拧紧时,竟然不出水了,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作用在瓶上呢?

教师:为什么出现如此神奇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大气压强。

教师: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大气压强,回想一下什么是液体压强?什么又是大气压强?

二、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强

1、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回忆液体压强,得出大气压强的定义。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视频展示

实验,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3、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自己动手来试试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水槽、广口瓶、乒乓球、纸片、胶头滴管、塑料吸钩)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动手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积极动手,通过设计、实践,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大家既学会了知识,又加强了印象,学生还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答案:(自己解释这些简单的现象)

(1)用吸管吸饮料。

(2)塑料吸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

(3)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4、提出思考问题

(1)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

(2)大气压的方向?

(3)为什么人感受不到大气压?

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二、大气压有多大

1、估测大气压

教师介绍一种方法粗略测量大气压大小,利用公式P=F/S,知道面积和力,就可以得出大气压大小。学生可以课后寻找其它方法测量大气压。

2、精确测量大气压强

早在1644年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就利用水银来做实验,精确地得出了大气压的数值。通过视频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方法,仔细分析,通过液体的压强和大气压强相等,得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讨论:(1)玻璃管倾斜有无影响?

(2)玻璃管粗细有无影响?

(3)上方进入空气会怎样?

三、介绍: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气压还与天气有关。

四、本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自己总结。

五、习题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对物理科目已经有了了解,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事物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比较薄弱,需要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要激发孩子参与课堂的兴趣,多设计物理实验。尤其是针对17班孩子,思维活跃,既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又要强调课堂的纪律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由视频和小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感受大气压强,还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可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整个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学生实验都在积极的展现自我,效果很好。【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在引入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时,粗略估测由于时间问题没有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己设计实验,但是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出大气压数值学生能跟着一起分析,并计算的出大气压,表现很好。

在最后的习题检测部分,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表现较好。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的市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知道压强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因为人体体验不到大气压的存在这一客观原因,而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才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这会造成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测量大气压和利用大气压知识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时,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语言都会出现混乱,教师要引起注意,并做好指导学习。

巩固练习

1.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____实验测出

了大气压的值。

2.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笔胆里气体压强

_________,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墨水被“吸”到橡皮管里去了。

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使玻璃管倾斜,那么管内水银柱()

A、长度减小

B、高度不变

C、高度增大

D、高度减小

4.在冬天,保温瓶未装满水,当瓶内温度下降时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

A、塞子与瓶口间摩擦力太大C、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瓶口遇冷收缩D、原先塞子塞的太紧

5.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的顶穿一小孔,那么管中水银将()

A、往上喷出C、保持不变

B、稍微下降D、降到与外面水银面相平

6.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将药水吸进注射器中是利用了()

A注射器中的压力C液体内部的压强

B大气压强的作用D连通器的原理

7、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细与测量结果_______,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倾斜,则管内水银柱长度_____,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___________.

8、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米高的水柱。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及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感知大气压的活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通过解释大气压的有关现象,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题,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改变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而本节课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有: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过程与方法上要求:1、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新课标对本节课在教学上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它们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024初中教案学情分析 篇7

翻转课堂早期是哈弗大学的一位名叫埃里克·马祖尔的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方法。学生在课下提前看视频,网上查阅资料,在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教师进行解惑,一起探讨解决大家存在的问题。之后美国有机构对超过40万的有关人员展开了调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普遍认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非常有效。20xx年,由帕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极大地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推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普及。

一、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及优势

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我国教育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之前已经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是由于我国受到技术以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翻转课堂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20xx年以来,我国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多地进行尝试,国内最早是重庆聚奎中学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并且获得非常好的成效。另外,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山东昌乐一中等学校,都取得不错的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有哪些优势:

(一)翻转课堂使学习的时间灵活,内容机动

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移动电子设备得到普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时间机动灵活,不再是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在固定的时间集中上课,有不明白或者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来回多看几次,自己把握学习的速度,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自己做主,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师生的信息化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互联网上查找文件、视频、音频等资料。有时在网上查找到的资料也可能不是特别贴近教材或者教学的视频过于冗长。这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制作word、ppt文档或者微视频等,提高个人的信息素质。而对于学生,需要学生课前看视频,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源,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素质。

(三)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存在的问题,有大量的调查问卷反映,学生们普遍认为,初中物理课难学,存在“听不懂”,“听懂了不会做题”等共性问题。学生觉得传统的课堂物理课是枯燥乏味的,大家更喜欢“翻转课堂”,大家可以课前看有趣的微视频,课上大家一起小组讨论,一起动手做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得教学效果更好,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学习内容分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章第一节的内容,与后面要学习的《内能》相联系,为学习下一节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分子的世界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虽然无法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做实验知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在翻转课堂中可以通过包含本节课实验内容的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更具有吸引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之前学习的知识更多地停留在宏观方面,而对微观世界还知之甚少。本节课我们会进一步对微观的世界进行探讨,大家已经习惯用感性、直观的思维去感受,去观察事物。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固定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活动准备

在对学习内容、学生学情分析后,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的主要难点在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不多,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现实中存在的事实。比如:空气中氧气,氧气存在于空气中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本节课相关视频、音频以及其他学习资料时,准备的各种材料要能够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转换。教师将准备好的课程资料上传到班级QQ群,要求学生们下载观看,并且完成预留的任务。

(四)教学活动设计

对于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

三、《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考虑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起来还应注意:教师在为学生准备物理实验相关视频时或者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视频时,要注意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由于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可以尽可能使视频准备的有趣幽默,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地花里胡哨,偏离主题,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时还要注意在引入话题时不要时间过长,尽可能少掺杂一些与本课程无关的话题。

四、总结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科技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翻转课堂使师生教与学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进行因材施教。

2024初中教案学情分析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设计是从猜谜语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二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瓶二氧化碳,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得出其余性质。第三步让学生从性质推用途。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②、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七、教学用品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布条(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八、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

(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大家打书翻到P142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生)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师)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氧气不易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展示装满二化碳的一软塑料瓶,到入约占集气瓶二分之一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

(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板书)(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过度)通过上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板书)(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观察现象

(演示)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紫色布条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紫色布条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板书: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讨论: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以上现象?

(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师)给试管到入一些石灰水。

(提问)怎样利用自身资源使石灰水便浑浊?

(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指导学生)

(生)观察现象

(师)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板书)3、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反应

(说明)本反应的应用极为重要,可以用它来鉴别二氧化碳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师)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板书)三、二氧化的用途

1灭火

2做气肥

3做碳酸饮料

4人工降雨和致冷剂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时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以后我们在探究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借助软的一个塑料瓶,在探究某些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设计成对比实验。

六、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气体,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为“干冰”。―――――――――

1、作致冷剂或人工降雨

能溶于水―――――――――――――――――――

2、制饮料

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4、灭火

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③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H2CO3=H2O+CO2↑

②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可用此反应鉴定二氧化碳);

③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④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2024感恩节主持结尾(热门12篇)

发给感恩节短信 感恩节问候短信 10-25

2024除夕夜的策划活动(合集十篇)

活动策划心得 year台词 10-25

编导生考试祝福语60句

编导考试祝福语 10-25

关于梅花的唯美短句子(简短37句)

梅花唯美句子 10-25

2024春节文艺晚会致辞(收藏9篇)

year台词 文艺情感语录 10-25

专业工作总结热门

专业工作总结 10-25

2024六一儿童节教师舞蹈文案36句

六一儿童节绘画文案 六一儿童节活泼文案 10-25

最新篮球口号139句

篮球口号 10-25

2024母亲节演讲稿范文

母亲节老婆 感叹母亲节说说 10-2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