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大全# #2024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热门五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标及其解读】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及其特点;
隐性要求是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探究,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
2、通过填图探究,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
1、高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思维;
2、学生的学习方式存被动,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探索体验的过程;
3、高一学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足够体验和方法,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法和学法】
探究法、学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图、学案。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新课〉——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读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原理),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填写学案,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实施步骤
1、提供图表资料(图1.26及地震波比较表)
2、设置问题引导
3、学(师)生读图探究、讨论
4、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产生的新问题)
5、教师板图总结、释疑、存疑
结论
1、人类对地震波的研究是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主要手段。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3、地球内部以2个不连续面为界,划分为3个圈层。
〈填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实施步骤
1、创设情境(图1.27及岩石圈结构图),引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
2、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填、画图
3、利用板图实现师生互动,总结各圈层的特点
成果
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型。
〈拓展探究〉——地心之旅能否成行
材料
19世纪,法国儒勒凡尔纳写的《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进展相对缓慢。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3、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逐渐增大
地幔
1、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2、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地核温度、压力(地心的温度约为7000℃、压力约为360万个大气压)和密度很大以铁、镍为主
1、上表是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获得的地球内部信息,结合表中的信息,你认为人类的地心之旅面临哪些困难?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说明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其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通过绘制简单的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掌握地球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其大小、形状等信息。然而,他们并没有深入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科幻作品通常不符合现实,经常将地底世界描绘为神秘而美好的地方,这可能会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兴趣。然而,学生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中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尤其是通过讲解地震波来帮助他们理解。相比之下,学生对地球外部圈层的了解要更加丰富,因此学习难度相对较小。
四.教学内容
1.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
难点: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趋势划分圈层结构
六.教学方法
ppt课件讲解法,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前苏联进行了大量的钻探工作,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这些钻探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图文资料,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一些奥秘。然而,尽管有这些努力,我们目前仍无法直接探测到地球的内部。这个事实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深入地探测地球内部。通过研究前苏联的钻探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使用了各种技术和方法来获取数据和样本。然而,由于地球内部的高压、高温和其他极端条件,直接钻探到地球内部变得异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创新的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利用地震波传播的.原理。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并在不同介质之间发生折射和反射。通过监测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我们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地球的重力和磁场。地球内部的密度和磁性与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精确测量地球重力和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构造。此外,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模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通过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和运行各种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模拟地球内部的各种过程,并从中得出结论。总之,尽管目前直接探测地球内部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借鉴前苏联的钻探经验以及利用地震波、重力和磁场等现代技术,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
学生:探索地球内部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然而直接钻探地球的工作往往会面临失败。这主要是因为地球的内部极其复杂且极端恶劣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得传统的钻探技术无法应对。此外,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物质具有极高的硬度和粘性,使得钻头很难穿透。同时,地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危险的气体和液体,可能对钻探设备和人员造成重大威胁。由于这些挑战,直接钻探地球的工作很难取得成功。为了探测地球内部,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从而提供了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通过在地球不同地方的地震波数据及其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构造、温度、密度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等现象,从而改善地震预警和地质灾害预测。此外,还可以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地球物理学通过测量地磁场、重力场、电磁场等物理量的变化,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性质和结构。例如,地磁场的变化可以反映地球内部液体运动的情况,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揭示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等。总之,直接钻探地球的工作会遭遇失败,应该采用地震波探测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更加先进的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这些方法能够在不直接触及地球内部的情况下获取丰富的地质信息,为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新课讲解:
承转:由于直接探测地球内部较困难,科学家后来发现可以通过地震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25的阅读材料,总结归纳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教师:讲述地震波,可以用声波类比讲地震波,ppt动画演示横波和纵波的运动特点
承转:我们研究地震波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结构和状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
教师: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学生:观察示意图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中横波和纵波的变化趋势,为地球内部分层,再联系刚才所学地震波的特点推测内部圈层的物质状态。
讲述示意图的基本信息,以及如何看图,从中获取信息,然后从上往下依次讲横波和纵波曲线的变化趋势,着重强调横波和纵波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由此引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界面——不连续面,包括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还有一个变化不显著,但速度增大的地方,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变化特点。
承转:我们刚刚学习了横波和纵波的传播特点,并观察了示意图。注意到地壳和地幔中存在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但是在地核部分只有纵波传播,没有横波传播。这表明地壳和地幔是由固体物质组成的,而地核可能是非固体物质。关于地核和地壳地幔的详细特征,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p26内容,归纳概括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物质组成。
教师:ppt展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和各层的特征表格,请学生回答,然后点评,显示答案
学生每回答完一个圈层后,点击每一层的超链接详细讲解本层的特征,需要特别注意的有:
1.地壳的主要元素,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分布位置,学生阅读p26材料,ppt展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并讲解。
2.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的位置关系,ppt示意图展示讲解。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过了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那么地球的外部是否也像太阳一样分层呢?我们现在一起来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对于太阳的外部圈层,我们可以回顾教材p27上的内容,并与地球外部圈层进行比较,从而建立起对地球外部圈层的认知。
教师:请学生回答区别,ppt展示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总结归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其中生物圈要注意,可联系学生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它是一个特殊的圈层,特殊性体现在其组成、范围以及与其他圈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有哪些不同之处?请使用ppt展示一个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并总结归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在讨论生物圈时,请联系你们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特别关注生物圈的组成、范围以及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观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借助这些地震波的特性,透视地球的内部圈层组成。接着,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将太阳与地球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地球自然环境组成的认识。通过这些宏观观察,我们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高山、平原等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具有自己的特点。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1、按要求课前收集相关图片,并了解所收集的地形特点。
2、简单描述高山、平原、盆地等典型地形的特点。
3、会看简单的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等地形。
4、通过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地貌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知识充满兴趣,能主动关注和了解所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和家乡地形图课件。最好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放大镜。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能反映自己去过地方的地形地貌的风景照片,注明地点和地形。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可以收集家人外出带回的照片或从杂志、书籍上收集到的相关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谈话。
教师先以课件展示自己(或朋友)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学生是否看到出是什么样的地形,然后教师补充介绍它的地形及特点。
你们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吗?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拿着照片上来给同学们介绍你最喜欢的地方。说说去过的地方的地名,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
交流我们看过的地形及特点
1、学生交流、展示。
先请2~4名学生带着照片,把他们亲自去过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在介绍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讲解。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在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并出示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讲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平原:低平而宽广。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大家知道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家乡地形或课件进行介绍。并把地形及特点填写在记录的表格中,为下面学生的活动动作示范。
4、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然后填写书上的地形统计观察图,并进行统计——我们去过或看到过的地方有哪些地形。
小组学生代表汇报。
小结:我们知道的地形有哪些。
过渡到下一个内容的学习:我国有哪些地形?整改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什么样的?出示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观察地形图
1、了解学生对地形图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我们要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出示地形地球仪,请学生上台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3、小组观察地形图。
学生分小组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和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信息。
3、大组汇报。
4、归纳小结。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和中国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归纳整理中国和整个地球表面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著名的平原、高山、高原、盆地、丘陵地的大概位置。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以及陆地上各种地形地貌的组成,等等。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的内容,本节课编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地震波的含义、分类、特征等问题,第二部分阐述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特征。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中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中学习的基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到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能结合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绘制出示意图;
3、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能用图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地震波与深度变化示意图,总结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
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横波与纵波的区别;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难点是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分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教师介绍科幻小说《地心游记》的`主要内容。那么同学觉得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震波的含义、分类、特征
将通过读书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地震波的含义、分类、特征等,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地震波是什么?
(2)地震波的类型有几种?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独立探究的创新能力及总结知识能力。
(二)地球的内部分层
这部分我会采取多媒体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全层的划分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思考探究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过几次明显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名称什么?描述地震波变化后的状态,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以下:
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2次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
不连续面。其中第一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33千米处,将这个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第二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2900千米处,将这个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界面。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2900千米以下可能液体。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难点: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突破本节难点,我会让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用5分钟时间讨论:地球内部分为几个圈层?各层的范围物质组成及基本特征是什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讨论的成果。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物质组成及基本特征为: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具有坚硬的岩石组成且薄厚不均一的特征;地幔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特征为上部存在软流层,下部为固体;地核主要由铁镍组成,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地理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
课后让学生思考还能通过什么方法探究地球内部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脉、盆地、平原、丘陵等。
过和与方法:1、借助工具、查找资料、利用感官等方法感知地形。
2、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3、通地模拟实验,加深对地形的认识。
4、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的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利用借助工具、查找资料、建立模型等方法认识地形及其特点,进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2、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教具准备:
分组材料:沙盘、摸布、记录表、中国地形图、不同颜色的粉笔灰
教师演示: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知道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究哪一课吗?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问题: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借机对学生进行表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这一课,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一课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讲到的方法加以归类:查资料、借助工具、建立模型等,并板书)
(设计说明:这节课是一堂比赛课,学生所用到的教材是复印好的,所以本课课题跃然纸上,采用开门见山的新课引入方式,直奔主题,节约时间。同时,附以问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一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和本单元探究将要采取的探究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 新知探究
(一)、借助工具,认识地球表面
1、教师出示地球仪,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出示世界地图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
(二)、借助中国地形图,感知地形,认识地形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吗?
(意图:调动学生对地形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有些问题在学生当中引起争议,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先不给出对与错的评价,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对地形有初步认识。)
2、教师用课件出示和地形相关的知识材料,对有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课外探究的意识。
3、猜想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地形?
4、学生猜想后,出示中国地形挂图,这张地图与我们平常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意图:通过出示地形挂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形,认识地形图上的不同信息,例如:颜色、符号、比例尺等信息,为小组观察地形活动做引导。另外,避免出现小组活动时,学生的注意力被地形图分散,使得小组观察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为此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是非常重要的。)
5、提出活动要求,小组活动,完成记录表。
(注意:活动要求中一定要强调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过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好又快,来激励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另外在完成后,一定要收回地形图,避免在交流时学生的注意力还在地形图上,给交流带来不便。)
观 察 记 录 表
我们的祖国有哪些地形?你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它们的特点吗?
我们的家乡(江西)主要是什么地形?
6、小组汇报交流,课件给出山脉、平原、丘陵、等地形及其特点和图片资料。
(三)、动手建立模型,进一步加深对地形特点的认识
1、欣赏不同的地形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为建立不同地形模型做铺垫。)
2、交流感受,引出话题: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地形的模型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3、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地形,交流活动注意事项。
4、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5、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设计说明:新知探究这一部分,围绕借助地球仪、中国地形图、动手建立地形图模型这一主线来完成教学。让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利用工具来探究,掌握探究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学习地形的知识,通过课件的辅助教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这种动态交流与活动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三、全课小结,进行拓展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关于地球的表面,你还想知道什么?
以上祝福语大全的精彩内容由祝福语网zfw152.com提供,感谢您阅读《2024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热门五篇)》相关内容,如需访问更多关于表面哲言内容,请访问表面哲言专题!
10-28
鲜花祝福语生日祝福语 早点祝福语 10-28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