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祝福语大全 · 教学课件

趣祝福祝福语大全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编写好的教案让教学过程更加有序高效。有关“教学课件”是趣祝福精心整理的内容,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教学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老舍作品,掌握本课13个生字及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预习达到以下目标:1.通读全文,圈画应掌握的生字新词,查字典正音、释义,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 理清课文层次,明白作者从几个方面描述猫的性格古怪,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3.完成预习自测题,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4.限时15分钟完成。

【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猫的身上有不少学问。如果你把猫抛到空中,无论你怎么扔它,它最后总是平稳地落到地面。原来,猫是靠尾巴来保持身体平衡的。

有趣的不光是猫尾巴,猫眼也有一种奇异的功能。猫眼睛的瞳孔能调节外来光线的强度,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黑夜就变得圆圆的,看得见极微弱的光。猫眼在夜间还能放出可见光,蓝莹莹的眼睛,活像两只小灯笼,这是人眼望尘莫及的。这种光的释放,为猫捕捉老鼠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使是漆黑的夜晚,它也能清晰地看到鼠的踪影。

猫须也特别有趣。猫的胡须是和它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猫须除了能显耀出那种“虎威”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衡量能否进出鼠洞的一把尺子。如果猫在探鼠洞时,胡须左右撞不着洞口,这就意味着它可以自由入洞,直捣鼠窝;若胡子与洞口两边碰撞,它就索性不进,守洞待鼠。

猫的爪子也非常特别,它可以随意伸缩。猫爪的伸缩,往往是根据对象和猫喜怒哀乐的程度来使用。猫对人的态度,更多的是温顺。只要你不迁怒于它,它是不会挠你的。

随着仿生科学的发展,人们根据猫的优点制造了一些新的仪器,微光夜视仪就是其中一种。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一、读一读(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任凭 尽职 淘气 贪玩 抓痒 屏息凝视 ......

暖和 的确 解闷 性格古怪 没完没了 枝折花落 ......

二、忆一忆。

课文主要写了( )的大猫和( ) 的小猫。

三、画一画。

1、 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用“--------”画出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画出描写大花

猫性格古怪的句子。

2、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词句。

【我的疑问】预习中,我遇到的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课文从三方面描写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3、交流: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用“———”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学习建议:请你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以上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读课文,完成填空。

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它既( )又( ),既( )又( );它高兴时和( )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 )这三个方面。

2、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这只猫。并在文中勾划出相关的词、句,说说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3、认真朗读勾划部分,读出喜爱的感觉。

【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梳理、整合内化

↗大猫 性格古怪

老舍 → 猫

喜爱 ↘ 小猫 活泼可爱

【当堂检测】

我会填:《猫》的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字_____。作者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大花猫________的古怪和它刚满月时的________,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猫的______________之情。

【学习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

学习建议:完成课后训练案需要定时训练,时间不超过25分钟。独立完成,不要讨论。

【达标检测】

一、用多音字组词。

bǐng( ) zhé ( ) jiào( )

屏 折 觉

Ping ( ) shé ( ) jué( )

二、仿例写出词语。

1、例:生气勃勃(ABCC)、_____、_____、_____

2、例:粗细各异(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3、例:无缘无故、无__无__、无__无__

三、体会句子的感情,在正确说法的括号里打上“√”。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天夜不回家呢?

1、责备猫贪玩,说明作者很生气。( )

2、表面上是责备的话,实际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

【能力提升】

猫的爪子也非常特别,它可以随意伸缩。猫爪的伸缩,往往是根据对象和猫喜怒哀乐的程度来使用。猫对人的态度,更多的是温顺。只要你不迁怒于它,它是不会挠你的。

1、 用“--------”画出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 用“﹏﹏﹏”画出描写猫性格的句子。

【小结拓展】

请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题目自定。

教学课件 篇2

一、 区域活动内容:

班级区域活动名称: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

公共区域活动名称:娃娃家、建构区、小餐馆、小医院、美发屋、小超市。

二、 区域活动创设背景:

小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是结合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同伴之间的交流较少,语言交往能力,普通话以及自制能力较差,动手能力薄弱,思维比较有局限的年龄特点,与主题活动相融合,兼顾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而创设的。本次区域活动我们小班组以“能干的小手”为主题,计划每班开放四个区域——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

三、 区域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2、引导幼儿自主地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地玩耍;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3、鼓励幼儿能够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探索游戏中的乐趣。

4、活动结束能将材料放回原处,在老师的提示下整理场地。

四、区域活动设置以及材料准备:

班级区域:阅读区、美工区、益智区、生活区

(一)阅读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看书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养成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

3.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材料投放:各种幼儿图书、各种蔬菜水果卡片图、小白兔、小红帽等一系列的故事书,点读笔。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能够掌握正确的拿书的方法,能一页一页地翻,告诉幼儿看书的时候不能大声讲话影响别的小朋友看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美工区

活动目标:

1、 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手指的灵活性。

2、 对美术活动感兴趣,会自由地涂鸦和进行简单的粘贴。

3、 尝试用小手大胆地撕纸和团纸。

4、 学会用橡皮泥搓圆的技能。

5、 知道做完手工之后要把东西收拾整齐。

材料投放:橡皮泥、旧报纸、印泥(手指点画)、涂鸦地KT板、发型设计。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如何把橡皮泥搓圆;怎样将纸撕成细条。

(三)益智区

活动目标:

1. 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会区分常见的颜色。(红色、黄色、绿色等)

2.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练习排序,学会简单的排序。

材料投放:不同颜色的毛根、简单的图形、玩具配对、穿珠(不同颜色、形状)、毛毛虫排序(每个班图案不一样)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进行穿珠游戏,能随意穿成项链、手链,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四)生活区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扣纽扣、拉拉链。

2. 学会穿脱衣裤,学习叠衣裤的正确方法。

3. 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材料投放:纽扣拉链(每个班5套)、若干套衣裤、剪毛根、切水果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叠衣裤的正确方法,学会扣纽扣、拉拉链。

教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折”;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逐步”“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

2.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词品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摘录法概括两段课文的段落大意,整体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猫难以捉摸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老舍的文章数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 、布置学生观察猫。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并给课文分段,完成作业第一、二题。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猫。知道猫吗?谁能说说你印象中的猫?

2、 指名说。

3、 揭示课题。

(1)如果学生能说得比较细致,就及时予以鼓励:你真会观察!已经学会了和大作家老舍先生一样去仔细地观察事物了。揭示课题。

(2)如果说的只是粗线条的:你们所说的猫如果要老师画出来的话,我就画不出来了,因为你们没有把猫的形象说具体、细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舍 先生笔下的猫是怎么样的。揭示课题。

4、 齐读课题。

5、 说说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二、自学课文

1、要求:

(1)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联系上下文想想词义。

(2) 读读想想:你喜欢这些猫吗?

(3)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

2、交流反馈

(1) 做作业本第一、二、三题。做完后集体交流反馈。

(2) 你们喜欢这些猫吗?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 说说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第二段:第4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方案一:学生能直接说出“猫的性格的古怪”。

1、知道“古怪”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猫的性格特别,难以捉摸)

2、再反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写了猫的性格的古怪的?

3、集体交流

指名说。每说一处,教师投影出示。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老师、优秀学生的示范朗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读美,读出感受。(加点词语为教师板书)

A、猫很老实:很乖、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B、猫很贪玩:出走一天一夜、任凭……也不……、要不……怎么……呢?。

C、猫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不可……。

D、猫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蹭、抓痒、踩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E、猫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无论……

F、猫很胆小: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G、猫很勇敢:不要说……就是……。

4、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5、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

6、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1)比较:(男女生分别读一句)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读出了什么感情?(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喜欢的语气。)

(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指名读这句句子。

(3)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谁能来模仿一下猫捉老鼠的样子。体会“尽职”、“闭息凝视”的含义。

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 (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7、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8、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方案二:学生只是零碎地说猫的性格的具体表现

1、上述教学步骤3。

2、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具体说说。

……

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

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3、接上述教学步骤5——8。

三、教学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按照上述的方法想想这段主要围绕哪句来写的?(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2、反复读读这段,想想你是怎么体会到这一点的?

3、交流

(1) 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2) 一根鸡毛,一个线团……耍个没完没了。(顽皮)

(3) ……跌倒马上起来,再跑再跌。(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4) ……撞疼了也不哭。(勇敢)

(5) ……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地方玩,真可爱)

(6) 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枝折花落。

4、尽管小猫如此顽皮,淘气,但我会责打它们吗?(不会)我会讨厌它们而不要它们吗?(不会)为什么?

作者是十分喜欢猫的。

满月的小猫就像一群孩子,他们淘气、天真、生气勃勃,实在太可爱了。

四、读着读着,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些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五、(本环节看情况而定,如果时间来不及就移入第三教时)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把古怪的大猫和满月的小猫写得如此可爱。

1、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可爱的?(是从逗人喜爱的样子,逗人喜爱的性格,逗人喜爱的动作等等,让人感受到喜爱之情的。)

2、你喜欢小动物吗?说说家里的小动物可爱之处。

3、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的一样,不仅具体,而且真实,这是我们写好“喜欢的小动物”片段的基本条件。

4、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特点,要有重点,要安排好顺序。语言要朴素,多说平常话,像课文里的语言那样,除了写它逗你喜爱的样子、活动、性格之外,别忘了用“喜爱”的字眼儿抒发一下你的感情。

5、学生仿写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6、集体交流。

教学课件 篇4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教学课件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zfw152.com更多祝福语小编推荐

2023小学古诗课件集锦5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细致入微和耐心,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编辑搜集了“小学古诗课件”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小学古诗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重点:

1、多种方法识字。

2、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交代目标。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交代目标: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出示自学提示(一),学生自学。

(一)出示自学提示(一):

1、自由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正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2、用铅笔画出古诗的节奏,把古诗读正确、通顺。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关注学困生,有学生举手求助,教师马上给予帮助,当然不能干扰其他学生。

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1、自由发言汇报识字情况,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1)学生口头汇报,教师相机板书生字。

昔——惜 廷——蜓 路——露

(2)区别 “延——廷”指导书写笔顺,学生书空练习。

(3)对照古诗的节奏划分,检查自己标记节奏情况。

(4)按节奏多种方式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5 )统一“露”的读音“lù”。

四、出示自学提示(二),学生自学。

(一)出示自学提示(二):

继续读古诗,利用工具书或者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先理解字词,再解释行意,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句意。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关注学困生。

五、汇报交流,适时点拨。

1、学生自由发言汇报,重点理解“ 泉眼、细流”等词,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教学“立“字用的巧妙。如此精彩的瞬间让诗人捕捉到了,如果你是诗人,你的心情怎样?(欣喜、惊奇)指导朗读。

六、当堂练习。

1、认读词语

泉眼 树阴 蜻蜓 尖尖角 细流

晴柔 今非昔比

2、古诗填空,解释字意,句意。

3、读一读,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尝试有感情朗读。

4、想一想: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早有( )立上头。

4、写一写,写本课5个生字。

七、课堂小结。

小学古诗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会认字。

⒉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⒈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⒉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⒊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⒋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⒍教师范写。

⒎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小学古诗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与热爱。

2.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

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

1.师板书:春晓。

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

2.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3.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4.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5.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6.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7.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的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8.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

9.齐背古诗

三、学第二首古诗

1.板书:咏柳(指名认读)

诗得作者是谁呢?(贺知章)师板书。

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2.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3.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4.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生质疑问词,师揭示,生试讲古诗大意。

5.生看图,师讲诗意: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下垂披佛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你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尖刀的二月春风啊!

6.指名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

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

2.指名背诵。

3.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小学古诗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小学古诗课件 篇5

小池

设计理念: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我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这一课的设计教学: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我设计了谈话、奖励、表演、比赛等手段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二、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引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三、识写结合,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 “池、惜”等6个生字。会写 “立”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初夏小池的美丽。

4、培养学生朗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会写“立”字

2、在读中感受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贴画(用来奖励)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 新旧链接,铺垫情感。

1、师:今天春光明媚,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树,大地立刻成了一副五彩的画,有许多诗人写下了无数赞美春天的诗,小朋友们记得吗?我们来背一背(学生背诵:《春晓》、《村居》、)

2、风景如画的春天过后马上就是——(夏天),夏天,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预设:1、游泳——那一定很痛快。

2、吃棒冰——凉凉的棒冰真解渴。

3、穿裙子——女孩子穿上裙子,美得像一朵花。

(二)初读古诗

1、揭题:是的,夏季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今天,咱们就一起去学习一首有关夏天的诗(板书诗题:小朋友们认真看老师板书)

2、指名读题(注意读准字音:池)

3、这首诗是宋朝大诗人杨万里写的。

3、学生自由读诗(又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指导学法:把它圈出来,看拼音,多读几遍)

4、学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去掉拼音全班认读,

③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A、平时,我们应该爱惜什么?(指名说)

④生字回到古诗中,指名读古诗。

5、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范读全诗。(提出听的要求)

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6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练一练.(老师带读、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你好像看到了小池的哪些景物?

2、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的画面,老师相机贴词卡(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3贴出自绘挂图,,看看这些景物都在哪里?学生在相应的位置贴词卡

A、泉眼也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教师边讲边画简笔画)这样的泉水应该怎样画?(自由

说,细一点,轻一点)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声音也是可以画画的,咱们来读一读,让老师感受到这静静的、细细的泉水。

B、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 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 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的心情把这柔柔的池水,这静静的景色读出来!

C、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D、感悟朗读——让我们走入诗中,想象你就是小荷,你就是蜻蜓,一边美美的读一边做动作可以吗?(加上动作练读,激发想象)

E、师:小蜻蜓,你轻轻地落在小荷上干什么呢?(指名回答)

预设:1、像在跳芭蕾舞。——踮起脚尖,展开双翅,多么轻盈的舞姿啊!请你读出这样的感受。

2、像在和荷叶握手(聊天)。——多么亲热,多么友好呀。请你读出这样的感受。

3、蜻蜓把荷叶当作停机坪。——啊,飞累了,就在上面舒服地休息,多自在。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师:蜻蜓轻轻地落在荷叶上,正舒服地休息呢!生读——

师:蜻蜓与荷叶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生读——

师:蜻蜓亲热的和荷叶握握手,咱们交个好朋友!生读——

4看《小池》动画,师配合画面描述:初夏,风和日丽。我来到一个小池边,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里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中倒映着浓密的树阴。池里长出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这时,飞来几只蜻蜓,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指名读、赛读、齐读)

5、配乐齐读

(四)背诵古诗

1、多美的景色啊,多美的小池啊,多美的夏天啊!小朋友,赶紧用你们甜美的声音去背一背吧!

2、和老师合作背诵(男女生赛背、)

3、教学生字“立”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

4、老师准备了这张夏日小池图,请小朋友们把图上的诗补充完整。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们,夏日小池的景色还有很多,睁大你的眼睛看看吧!(课件播放夏日小池的图片)

2、宋朝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一首夏天荷塘的诗,你们看——(师范读)生跟读

3、回家吧《小池》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树阴小荷 蜻蜓

法理学课件合集4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法理学课件,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法理学课件(篇1)

【设计理念】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采用韵文的形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老师要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旋、蒲、降等12个生字,会写豆、纷等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课文插图。

2、学生准备:

课前观察蒲公英、苍耳、豌豆这几种植物的样子,了解这几种植物是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读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谈话,利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乐意阅读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怎样传播种子的配乐录像片,教师伴着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

⑴ 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⑵ 小组轮流读课文,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打上☆,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课文多读几遍。

⑶ 开展我会读的竞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后评议。

3、讨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提高我会读的自信心。)

三、识记生字,练习写字

1、识记生字:

⑴ 学生自读课文,先勾画出生字,再想一想:我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⑵ 小组交流,互帮互学。

⑶ 教师点拨引导,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

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还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⑷ 课堂交流:

开展我会认的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认读生字,并说出自己识记这些生字字形的方法。一人说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自己与别的同学不同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2、练习写字:

⑴ 指导观察,要把这10个字写美观,必须注意什么?

⑵ 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

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

⑶ 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如:

巳与已的区别,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

(设计意图:变被动识字写字为主动识字写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我会认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共享识字的方法,而且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用 划出相关的语句。

2、课堂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引导学生带着自信,用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句式汇报自学的成果。

如:我知道了植物妈妈在传播种子方面有很多办法;我知道了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研读课文,探究感悟

1、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传播种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找伙伴一起朗读课文2、3、4节,把你的想法说一说,互相问一问、评一评。

⑴ 板书合作学习方法:

读、说、问、评。

⑵ 学生合作学习:

精读2、3、4节,教师巡视参与。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

(学生说哪种植物,就讲读哪一节?)

⑴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蒲公英妈妈最聪明时:

① 说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质疑:

降落伞到底指什么?乘着风是什么意思?

②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降落伞是什么,乘着风又是什么感觉。

(播放课件: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③ 你觉得这情景美吗?请和同桌一起有感情的把这一节练读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

学生同桌练读,讨论交流,感悟读法。

④ 蒲公英娃娃乘着风纷纷出发了,有一位小朋友看到了,也想跟着他一起旅行,他怎样想的呢?请你读一读下面这首小诗,与这位小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蒲公英娃娃,我要跟你去旅行

蒲公英娃娃,

我要跟你们一起去旅行!

你们飞得很高,

天上的道路,

是云彩铺成;

我要跟着你们,

去看神秘的星星。

你们飞得很远,

远方的风景,

一定很迷人;

我要跟着你们,

去作快活的旅行。

⑵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苍耳妈妈最聪明时:

① 让我们去看看苍耳娃娃是怎样出去旅行的?(播放课件:苍耳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看了动画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质疑:

带刺的铠甲是什么样的?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的?

② 指名读这一节,谈读说法──谁有不同的读法,再指名读──你喜欢谁的读法,评一评──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⑶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豌豆妈妈最聪明时:

① 你最喜欢这一节中的哪句话?说说怎样读好它。(指名读、说,指导感悟要点:啪的一声、炸开、蹦着跳着。)指名再读,说说读出了一种什么感觉?

(谈感悟,齐读句子。)

②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豌豆娃娃怎样离开妈妈的?

(播放课件:豌豆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③ 同学们,你们出去旅行高兴吗?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豌豆,谁来读读这一节?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愿意读的起立齐读。

3、小结:

请大家想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都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

(指名口答,结合板书:风、动物、太阳。)

4、植物妈妈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自由读第5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上教学环节,以指导朗读为主线,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并且把多元评价贯穿于读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1、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如:椰子树利用自己的位置优势,果实成熟后靠流动的海水传播种子;柳树的柳絮也是靠风来传播的

2、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么多,那这首诗可以再写长一点,你能照着第2、3、4小节的格式自己写一段诗吗?

3、先读一读下面几段小诗,再说一说你从这几段小诗中知道了什么?最后分别为这几段小诗配上一幅画: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凤仙花妈妈很聪明,

它给孩子穿上一件容易破的衣裳,

小朋友用手一碰,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椰子树妈妈有办法,

它把家安在大海边,

只要孩子成熟了落下来,

就能跟着海水到岸边发芽。

樱桃妈妈给孩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

小鸟喜欢它吃下它,

一拉出粪便,

小樱桃种子就在地里发芽啦!

4、扩展阅读:

植物妈妈只会传播种子吗?不,植物妈妈的办法多着呢!你听说过吗?植物妈妈还会捕食昆虫呢!不信,请你读一读《捕食昆虫的植物有办法》(文章略)一文,想一想:捕食昆虫的植物是怎样捕食昆虫的?它们各采用了什么办法?

5、小结归纳:

植物王国千姿百态,植物王国趣事多多,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有关植物知识,进行仿说、仿写、仿画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扩展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加深对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理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法理学课件(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一)”,“有理数的加法”说课教案、课堂设计及教后反思。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课堂设计及课后反思

我9月19号在阿城市第五中学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由于得到通知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准备的不算充分。在各个方面一定存在着疏漏和缺陷,在这里请大家多多指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敌军对我军进行小规模军事侦察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个指挥官的角色。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作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法则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作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的加强。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加数及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作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法理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认识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合理性,会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换成加法运算.

4.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此外,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体

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用水位变化、存钱取钱等问题引进有理数加法.例如:

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上涨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下降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下降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不升也不降,两天共上涨了多少?

如果将上涨记为正,上涨“3 cm"可记为“3”,下降记为负,下降“2 cm"可记为“一2”,你能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水位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吗?两天的水位还

可能出现哪些变化?请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2.探索活动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算式“( 3) (一2)= 1”

只是借助正、负号,记录计算净胜球的计算过程与结果,算式的左边是加法,而右边的“1”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到的.

课本提供的情境是“先赢后输”、“累计为赢”的类型,在将其写成含正、负数的算式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果后,可问学生:除“先赢后输”外,两场比赛的结果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在学生列举出“赢了再赢”,“先输后赢”,“输了再输”,“先赢后平”,“先平后赢”及“平局”等情况后,再让学生填写净胜球计算表,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提高学生探求运算规律的积极性.

与小学不同的是,由于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运算时既要考虑符号也要考虑绝对值.例如,首先要确定两场比赛的输赢,这是符号问题,然

后确定输赢球的个数,这是绝对值问题.

(2)设置“数学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形”上感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采用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的笔尖在数轴上两次移动的方法,直观感受两次连续运动中,点的运动方向与移动的距离对实际移动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形与数”的转换,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

3.例题教学

例1第(1)小题是求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和;第(2)小题是求两个负数的和;第(3)小题是求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第(4)小题是求0与一个有理数的和.为突出运算法则,4个题目都设计为简单的整数运算.

学生应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运算难度要以《标准》要求为准.教师在补充例题、习题时不宜在数字运算上设置障碍,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强、计算器的引入,学生处理繁难运算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从复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开始,由问题“在含有负数的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成立吗?”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验证的必要性,主动投入验证活动.采用在几何图形中填数字的验证方法,直观性强且易于操作.通过心算、观察、比较及更改数字等活动,学生很容易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合理性.这种验证方法也适用于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可让学生口述这两个运算律,然后再用字母来表述,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此外,按课本中对扑克牌的约定,随意抽取扑克牌进行计算,也是验证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好办法.

2.例题教学

例2没有要求“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只是通过卡通人的旁白告诉学生“这样算简便”,让学生感受有时可以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练习和作业时不宜强求学生要用运算律来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三课时)】

1.情境创设

小丽从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出发,借助生活经验得出了日温差;小明由减法的意义,利用加法“凑”出了日温差.教学时可让学生直接观察温度计,也可制作温度计的教学课件或利用数轴演示日温差.

2.探索活动

(1)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

小丽从温度计上看到,从5℃降到一3℃,温差为8℃.你认为小丽的结论正确吗?小丽是在做加法运算还是在做减法运算?

小明根据“日温差”的意义,联想小学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算出”日温差也是8℃.你认为他的算法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与小丽的结论相同,是偶然巧合吗?请举例说明.

(2)比较小明与小丽的算式,感受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转化过程:减号变为加号,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3.例题教学

例3、例4的教学中,要注重“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认识.例4之后,课本指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并出现了“2 5—8”可以看成“2 5 (一8)”这样的例子,但没有提出“代数和”的概念.

设计课本上“练一练”的程序运算和习题第ll题的仿“幻方”问题,是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的有趣活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中,如有必要可适当补充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习题.

4.小结

除对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小结外,还应向学生指出,由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小学里无法解决的被减数比减数小的减法问题,现在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换言之,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运算总可以实施.但是,两个有理数相减,差不一定比被减数小,这就是引进负数后对运算带来的重大变化.

法理学课件(篇4)

《有理数加法法则》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串,诱导学生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自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重点突出异号两数相加,明确有理数的加法,名义上是加,但实际上同号是加,异号则要转化成减法。最后将巩固法则融入游戏中,并将法则编成顺口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分类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将法则巩固融入游戏、顺口溜中,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意义。

2、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通过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法则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准备:预习教材,填上相应的空白,思考并举出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可以看做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比较下列各组数绝对值哪个大?

①-22与30;②-与;③-4.5和6

3、小学里学过哪类数的加法?引入负数后又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

(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复习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

二、新知探究

1、打开教材,请一位学生将他通过预习得到的加法算式说出来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该式子表示的实际意义。

2、你还能举出类似用加法运算的实例吗?

3、观察这些算式,从加数上看你可以将它们分成几类?每一类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有何关系?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的绝对值有何关系?

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量(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量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总结、归纳法则。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说出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

三、运用法则

例:计算

(1)(+2)+(-11) (2)(-12)+(+12) (3)(+20)+(+12)

(4)(- )+(- ) (5)(-3.4)+(+4.3) (6)(-5.9)+0

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组题目,理解法则,并展现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巩固法则

1、开火车游戏。

第一位同学说一个算式,第二位同学说答案,第三位同学接着说一个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学说答案,依次类推,谁卡住,谁表演节目。

2、填数游戏。

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相加均为0

3、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设置了两个游戏:开火车和填数,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学的思维定势“和总是大于加数”,引入负数后,是有变化的。设置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结

加法顺口溜:有理加减不含糊,同号异号分清楚;同号相加号相随,异号相减号大绝;相反数、和为0;碰见0、不变形。

(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六、作业设计

1、练习完成在书上,习题1~2完成在作业本上。

2、在圆圈内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为0。

五、小结: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反思:“运算能力”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准绳,更是难倒了一大片初学者,有的同学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但不能叙述法则,反倒连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加法运算也不会了,如何突破这个障碍,我认为关键还是加法意义的理解,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搞清楚加法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和”的符号的确定与“和”的绝对值的确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熟知加法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然后再给这些算式赋予新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其实,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通过操作,学生对于将算式置于实际情景非常感兴趣。对于接下来将算式按加数分类,探究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的关系,还有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的关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得到“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和为零”时就有学生提到:异号两数相加其实就是正负一抵消,余下的部分就是和。看来只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身释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让学生打开大脑的录音系统录音要好得多。通过后续学习的考察,学生对于加法法则的记忆与应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是对法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没有学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来叙述加法法则,他们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说明到底是为什么。

再思考:这节课是我调入新的学校上的汇报课,领导还有同事们对我的课都做出了中肯的点评,最后一位颇有资历的领导谈到:数学教学应体现其本质,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的加法更能体现加法的本质,授课者应做好合理的应用。换言之,本节课未能很好体现加法的本质。个人思考再三认为加法的本质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用数轴表示向东走向西走,还是举生活中的盈亏实例等都体现了加法的本质。新旧版本的华师大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这种载体的应用主要凸显了直观,变化的结果一清二楚,也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载体,但我们为什么不在教材现有载体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加法运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盈”与“亏”生活气息浓郁,且学生熟知,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同号相加”就是“盈盈”型或“亏亏”型,“异号两数相加”就是“盈亏”型,(+5)+(-5)为什么是0?显然盈亏一样,最终兜里没钱!而(+3)+(-10)为什么结果取“-”且用“10-3”,盈少亏多呗!最终还是亏了7元!将加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更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总结加法法则,理解加法法则。

课件(集合14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写好教案,完整课堂教学可达成。在趣祝福的编辑的努力下这份“课件”已经完美地呈现在您面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

3、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三件事。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点: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板书: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板书: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理想,对于风筝显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两者如何有机融合,似乎解决得并不巧妙。这种无须回答的问题是否有着存在的必要呢?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顺着学生的思维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方面还考验着我的课堂驾驭能力。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以这四个问题统领全课,既解决生词,又把握了课文中心,且抓住重点语句读好了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风筝 眯眼 蜈蚣 倘若 连翘花 翘尾巴 撒脱 撒谎 急速一转 旋转 酸涩

舒展腰身 仰望天穹 圆木拐杖 女娲造人 擎着风筝 翩翩起舞 翱翔盘旋 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1) 读准字音:指读正音。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 认清字形:倘 敞 筝 挣 睁

(3) 理解词义 A酸涩 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文中为什么而酸涩?B 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 指导写字:字会读、会认、理解了,我们还要写好它。在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还要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叫读帖,读完帖后,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六个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它。请看老师板书。请大家认真在书上119页描红。注意写字姿势,一定要做到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教学反思:对于生词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应该做到了扎实。高年级学生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词义的理解,及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因而在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这一点。对于多音字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了,但或许因为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对于字音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字音教学应该是针对学困生。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指读第一段。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这部分让学生说事,部分学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既读了课文,又概况了课文大意。对于分段,概括大意,个人认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直接用语言引导,让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即可。或许这样的设计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后,追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这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学生自主地感受与表达。无论学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后一问题或许学生表达得不那么好,但向其渗透这样的读书要求,还有非常有必要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应该逐步培养并落实。

二、作业布置

1、 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 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读三遍)

教学反思:在最后我特别强调的“读”这一项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真正的落实还得有赖于课任老师。

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课件【篇3】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习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习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课件【篇5】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

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

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心犯错,有心报复)

(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4、过渡引入:

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 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

⑴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

(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

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

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

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 勤劳

服侍生病的母亲 孝顺

我们全家人欢迎他 友善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 朴素

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感情再强烈点

(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么?(读书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朴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么表现?(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①克莱谛怎样地看?

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板书:悲哀)

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

多媒体出示:

1、我在外边等你。

2、我在外边等着你。

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

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

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不一样)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

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

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第一句余怒未消,应该读出强硬的语气,第二句要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稍重。

害怕克莱谛找我算帐,上课时心想着怎样对付克莱谛,所以上课时间觉得过得太慢,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

⑹他们怎样和好的呢?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商量,用朗读的形式自学。

注意:朗读要落实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关键词。商量一下,该怎样读。(小组自学)

①和好了吗?(板书:和好)谁主动?

②克莱谛用什么方式与我和好的?(板书:微笑)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③两终于和好了,复得了这个差点失去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样(高兴)。咱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课文小气泡提示的“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一牵而动全身的问题,辐射全文,引导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后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认识人物形象。)

三、 研读文章末段的“爸爸的教诲”

1、课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莱谛都让我们感动,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并说说理由。(预设父亲的话)

《爱的教育》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3、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主动向对方认错,求得谅解。

四小结读的感受

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与人争吵?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椭圆形的纸,中间用剪刀剪断,两边分别写上了“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和好的好办法?”其实这椭圆形纸好比一面镜子,但由于争吵或者其他矛盾,镜子碎了,我们可以用“友情牌胶水把它粘合起来,写下你们的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有创意。

五、 布置作业

1、自读《爱的教育》

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

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课件【篇6】

一、通读预览,激活语境

1、创设语境。揭题导入后,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所见到过的荷花。

2、充分诵读。学生交流品赏后,教师引入:“刚才大家看荷花时很投入,那么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好好读书后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边读边思,整体感知。其中,第二段可组织发散性读,鼓励其以各自喜欢的方式读书品味;第三段可组织竞赛性读,让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第四段则组织示范性读,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习得读法。读书至此,学生已能水到渠成地理清本文思路:闻香→观赏→赞美→想象→回归(现实)。

[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精力、智力、心力等的主要投放地和施展区。课堂上要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做到读书为主,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最终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二、潜心会文,品味语辞

1、自由感悟。在学生对文本从“通读”到“读通”后,教师顺势切入:“作者眼中的荷花很美,请大家仔细读后想想,哪个句子写得最美?”对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教师不宜平均用力,只对重点词句作必要展开。如研读“荷叶挨挨挤挤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时,交流片断如下——

生:我认为这里的“冒”字很不一样,但到底好在哪儿,我一时说不上来。

师:噢,那就请你先读读这句话,把你心中的感受读出来。(生读此句)

师:一时说不清楚不要紧,你们先想“冒”还可以用哪些字来替换呢?

众生:露、探、钻、伸、长……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些字而独用“冒”呢?

生:只有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的样子才叫“冒”。

生:我想,这白荷花可能是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出来的吧。

生:这“冒”出来的白荷花一定显得亭亭玉立、与众不同。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看,一个“冒”多传神啊!

2、情境渲染。教师点击课件,学生欣赏喜气洋洋“冒”出来的荷花。同时,允许学生在观赏时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甚至可以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尽情体验“自主发展、享受课堂”之无穷乐趣。

[教师以文眼“冒”字切入,意在让学生潜心会文、尝试探索,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三、互动表演,积淀语感

第四段是本文又一重点,教师引入课堂表演形式。先将全班按座位划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组中各人分别扮演文中“荷花”、“小鱼”、“蜻蜓”、“风儿”等,再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边推敲边表演,以求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教师在此时不必指点过多,只间或以手势、眼神、体态语等略作调控。如——

蜻蜓(挥动双臂):荷花姐姐,我们能在你身边享受清香,别提有多快乐了。

荷花(随风摆动):谢谢你们来陪伴我。你们给小蜜蜂带个信儿,让它也常来好吗?(蜻蜓:行啊。)

小鱼(轻轻游来):荷花姐姐,真羡慕你住的地方。昨晚我去了别处,但我后来梦见这儿月光明亮,池子里又静又美……

风(柔柔吹拂):荷花姑娘,你的舞姿真的特别迷人。

……

[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和体会,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发现”和“吸收”,更是一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此处引入的情境表演形式,力图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诸于外”,在动态生成的表演中强化主体感受性并积淀语感。]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言

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再次提示:“现在,让咱们再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一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心中的荷花,就请写下来(随之播放荷花图景)。学生练笔(确切说属情境性造句)举例——

生:荷花,你的清香是这样的迷人,你的身姿是如此美妙!

生:荷花,美丽的荷花,你的动人魅力将令我终身难忘。

生:荷花,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好想好想让你做我的姐姐。

生:荷花,你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都喜欢你。

[培养学生语感,自然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语言,积累者,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结课阶段的抒情表达环节,力图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内化语感图式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累积语感。]

课件【篇7】

一、学习课标析教材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揉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景物特点,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学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能识记15个生字,并结合课文说出冬天里的景物特点。

本课的教学时间我拟用二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二、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红艳夺目、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着挺拔的红松、银装素裹的大地,人们在尽情地滑雪。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2、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3、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有意让学生弄清学习方法:“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并用这个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很容易读懂课文其他内容。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三、培养能力谈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我借助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方法、策略等信息。通过扎实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最后举行挑战读、比赛读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问学生:“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冬天的景色很美丽,小朋友们可以在外面堆雪人、打雪仗。”有的说:“冬天一到,我可以制作冰花。”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体现课标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学习课文:

初读感知——小组间互读、评读——齐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

(2)小组合作迁移学习课文二到四自然段,然后汇报学习成果。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说说冬天有哪些本领?

(4)感情朗读课文。

(5)拓展延伸: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请你把看到的、想到的冬天的景色画出来。

3、识记生字:

学习小组利用学习袋自学生字,用开火车、挑战读等形式检查识记情况。

(三)自我评价: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给自己评分。

(四)师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冬天是个魔术师

动物冬眠:青蛙、刺猬、熊、蛇

下雪:大地变白

湖面结冰:变成大玻璃

人们穿上冬装:围巾、棉衣、手套

课件【篇8】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课件【篇9】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a.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b.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操作)、先总后分(计算),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1、看到黑板上这几个圆圆的圈你想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把它看做一个靶子,来做个游戏好吗?

我们先来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投中这个靶心的得10分,投到第二个圈的得9分,投到第三个圈的得8分,投到第四个圈的得7分,投到圈外边的得6分。如果投到线上怎么办?我们就看投到线那边的多一些就算那边的分,但是如果你连 黑板都没投中就是0分,同意吗

我们从中间一分为二,这边算一组,这边算一组。我们给这边起个名字叫第一组,这边叫第二组(板书)。第一组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第二组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我们每组选5个代表参加游戏,请大家排一队交错站好。(给每人发一个沙包)好,比赛开始。

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 []+[]+[]+[]+[]=[]

下面我宣布胜利队是第 一组,欢呼一下吧!

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这个游戏。我想参加你们组,你们欢迎吗?那我也来投一次好吗?现在第二组的得分是[]分,我重新宣布胜利队是第 二组。

你们什么想法都没有?对这个结果有意见吗?(采访第一组)你们说这样比公平吗?

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 ([]+[]+[]+[]+[])÷6

=[]÷5 =[]÷6

=[] =[]

那组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第二组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下还可以再比。

第一组这个“5分”是谁投的?

这组中最多的是几分?最少的是几分?5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小结:可见,5分既不是第一组的最高水平,也不是第一组的最低水平,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想怎样把它们移一移。和身边的同学商量一下,台上的3个同学也互相商量一下。

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板书)的办法。

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1+3+5)÷3

=9÷3 =3

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 估一估:

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彩带,请你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

请你在本上列式算一算。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小刚的数学成绩一定是94分。( × )

(2)、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高。(× )

(3)、三名同学的年龄之和是42岁,这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4岁。(√ )

(4)、小明星期六做了20道题,星期天上午做了12道,下午做了7道,小明平均每天几道题 列式为:(20+12+7)÷3 = 13(道) (× )

4、想一想、说一说

有危险吗?课件展示:游泳池和小明的.问题。

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生讨论是否有危险。说说理由。

5、出示1—9九张数字卡片

下面请你把1—9九张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在桌子上。卡片上都写着几? 下面做这样这样一个竞赛:

(1)请你从所有的卡片当中任意取出2张,让这两张卡片的平均数是5。

还有吗谁能把所有的答案都说出来?

为什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到前面展示。

(2)再做这样一个竞赛:

随便拿出几张卡片,三张、四张、五张或更多张都行,要求这几张的平均数也是5。 到前面展示。 再多点还有吗 都用上了平均数还是5。

(3)下面请你去掉几张,平均数还是5。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1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作者介绍、解题;

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写作背景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生字

六、古今异义字(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七、“师”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八、“之”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九、“其”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十、意动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体会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及形成的原因。

2、 能力目标:通过开放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语文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

新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神奇,从中感悟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很好看的相册,想不想看?

2、出示五彩池课件。

师: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后的问题。

2、出示词语,认读。

3、导语:通过读课文,老师相信,五彩池的样子以及池水神奇的特点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谁来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五彩池。

4、生回答后相机板书:数量、大小、形状、颜色。

(二)抓住重点句段,理解五彩池的特点。

1、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做记号,找出描写五彩池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2)想像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3)说说五彩池的池水为什么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2、 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1)五彩池数量多。

1、一生读描写五彩池数量多的句子:“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教师纠正读音。

2、“漫山遍野”说明了什么?你来读一读,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另一生读描写五彩池数量多的句子:“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仿佛出现了宝石)演示课件。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这么美的水池,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学生感情朗读。

(2)五彩池大小不一。

1、出示句子:“大水池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作者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3)五彩池形状奇。

1、五彩池有哪些形状呢?

2、用书上的句子描述一下。出示句子。“池边是……有像莲花的……”你喜欢这句吗?为什么?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

3、练习:……有像……的,有像……的。(学生补充)。

(4)五彩池颜色美。

1、五彩池的神奇美丽还体现在哪?

2、对,就是同一水池的池水也有不同的颜色,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五彩池的神奇?

3、生朗读“有些水池的池水还不止一种颜色……”。

4、从你的朗读中,我已经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5)五彩池水颜色多的原因。

激励学生找出成因,为什么五彩池的水会显出不同的颜色?请同学们发扬合作精神,前后桌,四人一组,找出答案。

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课件显示:五彩池的水之所以显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是因为——;是因为——,

才使五彩池更加瑰丽。)

三、升华体验,深化主题

1、在中国的传说中有五彩的瑶池,这藏龙山上的五彩池能不能和瑶池相比呢?回顾课文,齐读开头和结尾段。

2、课文开头写到五彩的瑶池在天上,结尾说五彩的瑶池在人间,这样写不是矛盾吗?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教师做出总结。(首尾呼应)

3、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出示课件:五彩池风景图片)

四、小结收获,课外延伸

1、假如现在你就站在这五彩池边,你想说什么?

2、这么美的景色,是不是要介绍给大家,请你为五彩池写广告词或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五彩池。

板书设计

五彩池

数量(多)

美丽而神奇 祖国山河美

形状(奇)

颜色(美)

课件【篇13】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小学教学课件(精选7篇)


在特别隆重的宴会上,我们时常需要向别人表达我们的祝福我们可以随心随地使用祝福,装好一口袋祝福出发吧!你是否正在寻找有趣的祝福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课件(精选7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小学教学课件【篇1】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5.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 、自惭形秽 、软缎 、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⑴ 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⑵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⑶ 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自惭形秽──赞扬──自尊自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小学教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小三角形,90度扇形。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大风车这个节目吗?老师带来(风车),你们喜欢玩吗?(教师前后拉动,使得风车依次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

提问:同学们,风车有时向这边转,有时向那边转,这两个方向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叫做什么呢?(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

(课件展示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图片)

设问:我们看到风车旋转的时候非常漂亮,那如果我们用一些图形来旋转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图形器材展示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

二、创设情景,进入新课内容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请欣赏!

(课件展示图片)

教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呢?(由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化而成的)

学生:漂亮,正方形,旋转等等。

教师:取出一个大图形,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黑板方格子上。你们看看,这个小图形怎样才可以变成上面的大图形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

学生:O点,90度 ┈┈

教师:(课件展示两个图形各形成两个大图形的过程。)设问:还有其他什么方法旋转使得图形变得漂亮?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卡片和小图形试试看。(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旋转得到大图形)

学生:(分组,拿起表格,小图形在桌子上试试看。)

教师:请同学回答,上来示范。(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旋转得到大图形)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旋转的过程和旋转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汇报旋转时应注意的问题。(找准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方向)

三、巩固新知

1 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

2 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此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为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三角形描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那一点旋转的。

3 先请学生想一想,再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到图形描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四、小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的很不错哦!

通过学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互相交流。

五、课后作业

课本第54页说一说的1题和2题。

板书设计)略

小学教学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的:

1. 学习如何写线路,了解当地地名的由来。

2. 读背成语和名言。

3. 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注意它的变化。

4. 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画出家庭住址示意图,说说附近地名的由来。

成语的熟记、理解。

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

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写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能画出示意图。

介绍附近地名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

读小芳写的住址和走法。

思考:小芳使用了哪些关键词儿来讲清楚走法?

小结:地名、方位词、数量词。

二、学生试写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介绍。

评议:看是否写清楚明白。

三、你家附近有哪些地名?选一个谈谈它得名的由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和名言,理解成语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 自读成语。

2. 抽读,正音。

3. 说说成语的含义。

4. 背诵。

5. 读名言。

6. 介绍其时代背景和含义。

7. 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 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2. 读小提示。

3. 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朋友带到自己家中,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的情况呢?

思考:介绍些什么?

1. 朋友的名字、年龄,就读学校,家住哪儿?

2. 朋友的优点。

第一次做客该怎样做?

二、分组练习。

三、集体交流,评议。

四、布置作业

1、写四个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设计一张家庭地址的名片,上面要有家庭地址,走法及示意图。

小学教学课件【篇4】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小学教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第85页例5及“做一做”和练习十四的第9、10、12题。

【课程标准】: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图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和计算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发展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评价任务设计】:

1、利用孩子已有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的直观观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达成目标1。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游戏的形式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达成目标2。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摆一摆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达成目标3。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和习题第9、10、12题达成目标4和目标3。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及内角和

(播放课件)在图形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大声叫着:“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但是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

师:动画片看完了,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媒体展示: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板书: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达成目标1: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和孩子已有的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及内角和达成目标1。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也为目标二打好铺垫)

(二)、引导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在课件展示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对话中,你赞同谁的观点?

预设: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是想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是90度、45度、45度加起来是180度,90度、60度、30度加起来也是180度。

(达成目标2:激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猜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不是盲目猜,激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1.确定研究范围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这一个行不行?(不行)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学生反对)那该怎样去验证呢?请你们想个办法吧!

师:分类验证是科学验证的一种好方法,下面我们就用分类验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看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2.操作验证

教师让每个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在每个内角标上序号1、2、3。然后请任意用一个三角形,想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启用老师提供的“智慧锦囊”或者寻求同学的帮助。

智慧锦囊:

(1)要知道三个内角的和,只要知道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就可以了,你觉得哪个工具可以测出角的度数?试一试。

(2)180°的角是个特殊的角,它是个什么角?你能想办法将这三个内角转化成这样的角吗?

3.汇报交流

师:谁来汇报你的验证结果?

(1)测算法

师小结:用量的方法验证既然有误差、不准,结论就难以让人信服,那有没有办法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猜测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2)剪拼法

(3)折拼法

师小结:用拼和折的方法都能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从而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知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实是180°,你们真会动脑筋!

(4)推算法

①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所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课件演示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经证明了是180°,现在我们只要能证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就可以了。

课件演示

②一个锐角三角形,从顶点往下画一条垂线,将三角形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度数和就是360°,减去两个直角的和180°,就是要证明的三角形内角和,肯定是180°。

4.总结提炼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量——拼——折——推”的方法分类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

现在可以下结论了吗?

(板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师:那在“三角形的争吵中”谁是对的?

(达成目标3。此环节让学生通过“量——拼——折——推”的方法分类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决问题

1、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

2、书本85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

(达成目标3和目标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达成目标3和目标4.)

三、目标达成检测方案:

1、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的埃及古王朝时期,它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物,外形像中文“金”字,故名“金字塔”。金字塔大小、高矮各异,外表有四个侧面,每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人们量得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64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认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是怎样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的?

师:是啊,今天咱们不但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方法。咱们从猜想出发,经过验证(用量、拼、折、推等)得到了结论并利用结论解决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了数学家的探究历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应用,勇于创新,做最棒的'自己

小学教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见过吗?在你的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一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展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展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展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展示:一身()的羽毛,一对()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5)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6)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2、练习。

展示:这一节描写了……等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飞行美”

1、研究“飞行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本节。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2、练习。

展示:在()中,在()中,燕子()在天空里(),唧唧地叫着,有的(),()飞到了();有的(),尾尖( )水面,就看到波纹()荡漾开去。

(四)汇报交流“歇息关”

1、研究“歇息美”的小组汇报。

(1)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2)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评价。

2、练习。

说话: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小学教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大年了,喜欢过年吗?知道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

(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学生独立表演。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1)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2023黄山松课件(锦集5篇)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我们会需要用到许多祝福语。祝福语能让收到的人感到温暖,让我们把快乐和祝福传递给大家!你会给亲朋好友送什么样的祝福语?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2023黄山松课件(锦集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山松课件 篇1

一、初探“奇”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松奇在哪?)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生自由说

3、书中是如何概述黄山奇松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幻灯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谁来读这两句话?你们听懂了什么?

二、再探“奇”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选择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今天,我们来到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

1、(幻灯片)默读第二小节:

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2、(出示迎客松图片)作者如何描写迎客松的。

(幻灯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迎客松奇在哪?生根据内容谈理解。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句中。

3、人们这样评价这棵松:(生齐说)

(幻灯片)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师介绍)迎客松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堪称黄山奇松的代表。迎客松的形象体现了黄山的奇美,体现了黄山勃勃的生机,体现了黄山面临种种磨难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

4、再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谁再来读一遍。

5、好客的迎客松不光热情的迎来了宾客,还为宾客配了一位导游——绿色巨人陪客松,它可是一位称职的导游,一边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一边为游客做详细的介绍。想想,如果你是那位绿色巨人,你会介绍些什么呢?(生自由介绍)

6、在陪客松绘声绘色的介绍下,游客们沉浸在黄山迤逦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黄山另一位好客的主人——送客松会把你送下山。送客松又是怎样的英姿呢?(出示送客松图片)

(幻灯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送客松又奇在哪呢?生根据内容谈理解。它会怎样向游客告别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11、体味着黄山奇松的热情,回味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宾客心中热情激荡。

(幻灯片)黄山松真__啊,(奇)

怎不令人_______!(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情有独钟等)“情有独钟”这个词反应了什么?(反应了作者对黄山奇松喜爱至极点)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配乐朗读)

三、感悟情谊

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

(幻灯片)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从两个更加你体会到什么?读出对黄山奇松及黄山的满腔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小练笔

(出示黄山部分奇松图片)

黄山除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卧龙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黑虎松……应有尽有,而且千姿百态,各俱神韵。今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神奇的笔把我们喜欢的一棵松写出来。(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黄山松课件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而得名的。

3.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各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2.知道“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而得名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黄山奇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三棵奇松的名字。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一)品味迎客松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A“乃至”,表示意思更深一层。你能给“乃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甚至)

B.如今,一提到黄山的松树,马上就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

2.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1)姿态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出示句子)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神奇?

理解“遒劲”的意思(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雄健有力)

理解“郁郁苍苍”:(“郁郁”:茂盛的样子;“苍苍”:青翠,表示颜色。)

(2)精神奇:

理解饱经风霜,感悟迎客松生命力顽强

这样“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的迎客松,作者却说他“饱经风霜”,你们知道什么是饱经风霜吗?(出示老人的脸)

资料介绍有关迎客松的情况。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你经历了哪些呢?

出示句子

当烈日暴晒时,

我感觉,但是我想。

当电闪雷鸣时,

我感觉,但是我挺直了身体想。

当大雪压顶时,

我感觉,但是我抖抖身上的雪想 。

师: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依然郁郁苍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读。

(3)名字奇

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谁能找到相关的句子。指名说(出示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可以加上动作。指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我们黄山欢迎您!)

哇,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我们像热情的迎客松一样(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读(手指句子)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齐读(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此时此刻,我相信迎客松的形象已经深入我们的心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赞叹再来读一读迎客松的句子吧。

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品味陪客松

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来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过度: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又奇在哪里呢?

出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高大挺拔,苍翠茂盛)具体体现在词语“绿色的巨人”(点红词语)板书“绿色的巨人”。据资料记载,这棵陪客松高5米,顶端的直径也是5米。

2.那为什么给它起名叫“陪客松”呢?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日复一日,那它的身上又有怎样的精神呢?

无私的奉献精神

默默无闻

那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句子。(评价:真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陪客松)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三)品味送客松

1.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呢?读(姿态独特,枝干盘曲)

瞧!这是盆景,出示盆景图片。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2.那为什么把它叫做“送客松”?指名说(出示句子: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这是一句拟人句,把送客松当作人一样热情,伸出手臂向客人告别。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

它会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指名(欢迎再次来黄山旅游。欢迎再来,再见。 黄山,永远欢迎你们。)

多么好客的的送客松,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读句子: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自己先练读一下。指名读。可以加上动作再读读。再指名读。评价:多好客呀,像人一样挽留你。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1、同学们,黄山松何止这三大名松,它们星罗棋布,争奇竞秀。它们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它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____,更加____.黄山奇松真是___(板书:千姿百态)

2、文中的省略号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

播放录像。(伴以优美的音乐,出示各种黄山松的画面及名称,教师有详有略地解说——倒挂松、竖琴松、双龙松、黑虎松、探海松、孔雀松、卧龙松……)

3、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黄山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黄山奇松真是千姿百态。潇洒挺秀,真美……)请大家带着你的这一份赞叹,一份惊喜读读最后一段吧。自由读

孩子们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句子,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么成功呢,请看(出示课件)秘诀在这里呢。请仿照第二段的写法,任选一种松树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写出它姿态的“奇特”, 写在作文本上。(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写作。(播放音乐和松树图片)、点评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渭城区双泉学校 王雅琪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屹立”“饱经风霜”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读文、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黄山松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 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的体验,很快就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3、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指生汇报。

【设计意图: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学生交流资料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4、过渡语:黄山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

5、齐读课题,读出“奇”,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就先从课题开始,好吗?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 誉为 陡崖 乃至 宾客 屹立 (学生对词语的读音掌握很好,不用费太多时间)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重点指导“遒劲”,尤其是多音字“劲”,容易读错,多读几遍。)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句子较长,指导学生注意了停顿,就能把句子读好了。)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意图: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1、自读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

句一: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遒 : qiú 雄健有力:遒劲。遒健。也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海伦·凯勒》教学设计《我的“长生果”》教案梅花魂诺贝尔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教案练习1 教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 《金色的鱼钩》教学案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联系资料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了)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④读句二。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 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生填空)

③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④再读句三。

(二)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利用工具书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

(五)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似乎(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说话后出示黄山松各种品种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所查图片)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总—分—总)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例如写“怪石”,指导:重点围绕哪个字写?(怪)第一句可以怎么写?(黄山石真是千奇百怪。)第二句呢?(生仿照文中第二句说。)第三句呢?

6、如有时间动笔写。

黄山松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用书中的描写方法,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出它姿态的“奇特”,用上比喻、联想等写作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的。

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用心读书,抓重点词语感悟体会文章内容,学会在书中进行批注。

教学过程:

一、由名句引出黄山。

1.观看视频,领略黄山的奇丽风光。

2.视频中美丽的黄山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引出课题并质疑,板书课题。

二、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一)学习课文一、三自然段,领悟黄山松的奇特。

1.指名读一、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黄山松奇特的句子,交流板书:潇洒挺秀

板书:千姿百态。

2.课件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悟三大名松的“奇”。

1.玉屏楼仔细欣赏奇松。

2.出示学习要求:

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

(2)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感受标注在书中。

3.交流汇报

(1)感受迎客松的不屈不挠、生机勃勃和热情好客。

(2)感受陪客松的高大挺秀。

(3)感受送客松的姿态独特

4.集体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仿写练习。

学用书中的描写方法,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出它姿态的“奇特”,用上比喻、联想等写作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板书设计:

潇洒挺秀

迎客松热情好客总比喻

黄山奇松陪客松高大挺秀分联想

送客松姿态独特

千姿百态

黄山松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难点: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交流收集到的学习资料,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和大家见面时,你们要求老师上课声音响亮,能和同学们一起收集资料,你们对自己也提出了不少要求:要预习好课文,要善于提问。我回去之后,仔仔细细读了几遍课文,并通过网络收集到了不少资料。我越读,越觉得课文写得很精彩,我有好多好多的想法要与大家交流。不知你们预习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⑴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⑶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2、检查读书: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⑴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能读得比他好。”好吗?⑵指名朗读,即时评价。

3、小结:同学们对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很到位!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读词语、扩词、听、读、评价读课文等,巩固了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听,当好评委,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挑战同学,挑战自我。这样整个环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三、审题,提问:

1、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引导学生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评析: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很会提问,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四、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既然提出了问题,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想请大家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也可以借助你收集到的资料,在头脑里形成画面,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来解决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良好的教案编制是科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内容,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经过趣祝福编辑的认真呕心沥血推出了这篇难得一见的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活动材料、6、5、4、3、2加几的口算卡片等。

学习准备:课前先自学本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童话引入,尝试铺垫。

多媒体先出示课题。

问:今天小兔子请小朋友去它家坐客,你们愿意一起去吗?去小兔子家得翻越好几座小山呢,山上都有题目,我们一起来口算吧。

1、口算题:(做5题)电脑随机出7、8、9加几的题目。

并选几题让学生说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2、翻过小山,我们见到小兔子,它还出了几道题来考考我们小朋友呢?

6+( )=105+( )=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 自主学例题。

述:小兔子家门口还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小兔子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呢?你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请你把书翻到P90页,带着这三个问题自主尝试学习本课内容。

(4)学生自学。

(5)同桌讨论。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有疑问的,和同桌的小朋友共同探讨一下。

(6)全班汇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8)

5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5+8表示什么?怎样算5+8?

(7)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8的思考过程。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可以凑5,也可以凑8,还可以由8+5想到5+8。

凑5时问,把5凑成十要想到几?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 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0页中间的试一试。

4+9= 6+7=2+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来做的。前两题说一下三种方法,最后一题说一种方法。

如果把4凑成十要想到几?3呢?2呢?

三、 戏实践,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水果都印在了我们的书上的90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水果,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要选择一道题目问:你们是如何来列式的?如:我看到有两堆樱桃,左边一堆有4个,右边一堆有8个,一共有12个樱桃。4+8=12。

3、 拔萝卜游戏。

这时,小兔子为什么垂头丧气呢?哦,它想拔萝卜,为什么它拔不到萝卜呢?哦,原来萝卜上面有题目呢,只要我们做出萝卜上的题目,小兔子就能拔到萝卜了。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萝卜上的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吗?学生回答。那这些题目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些题目在我们的书上也有,P90,想想做做第2题,请小朋友把答案写在书上。发现了什么?

学生解题后汇报。

讲解,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4、 小朋友们真聪明,引得小鸟也要来考考大家了。

想想做做3,请小朋友把题目写在书上,然后,对一下答案,并说一下是怎么算的。

四、 深化拓展。

1、 为了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我们小朋友们把教室都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小兔子也用鲜花把它的小家装饰得很漂亮。

小朋友们知道,上面有几盆花,下面有几盆花,一共有几盆花吗?

先做,再口答。出题答案。

2、不但小兔子和小鸟喜欢我们的小朋友,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喜欢和我们,看小鸭子、小鸡也来了,要和小朋友做游戏呢。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再

小组自己活动玩钻山洞的游戏。

一位小朋友拿着 6+或5+或4+或3+的卡片。其他小朋友拿着写有9、8、7、的圈,然后钻过一个圈就回答一道口算题。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6、5、4、3、2加几。

1、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我们今天又学了新的知识,也来请我们去帮助他们,看P90页第6题,请你帮幼儿园的小朋友把表格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结果,先说题意,再说式子和结果。

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我们学的知识去帮助小兔子,帮助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其他问题。

2、小朋友们去小兔子家玩,也给小兔子准备一些礼物呢?我们可以送给小兔子什么呢?把水果礼物贴在黑板上,水果只数在3-9只之间。

看了这些水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先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

先请小朋友提问,再请其他小朋友回答。(如果有时间就做)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培养数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

1、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2)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画掉一个,防止遗漏。

3、总结方法

(1)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的方法。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谈话:儿童乐园里每种东西有几个,我们怎样记录下来呢?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我们可以用点子来表示。

(2)提问:你能用画点子的办法表示小飞机、蝴蝶、小鸟和气球的个数吗?

(3)提问:这里还有三幅点子图,它们各表示多少个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从占面的大图画里找出它们各表示什么东西吗?说给同桌听。

三、巩固深化

1、在习题纸上画点子。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四、总结提升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课后记:学生刚入学不久,还不懂得如何与同桌交流,应该给学生更明确的引导。 教案《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质疑引入

播放《生日歌》,投影显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今天是谁的生日?

再问:你能很快地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了几种颜色的花?这些客人各有多少?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在学生迟疑时,设疑引入:怎样才能很快地回答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评析:课始,在乐曲声中展示以大象生日为主题的例题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注意把握时机,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导入新课,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又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统计的心理需求。]

二、 积极参与,经历过程

1. 整理动物的只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提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呢?

再问: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知道?(可以把大象家来的客人排排队)

讨论:我们怎样帮大象把家里的客人排队呢?

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排队,有几种动物就排几排;可以竖着排,也可以横着排。

拿出几种动物的头像,谈话: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看着例题图说动物的名称,另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把小动物排一排。指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排,一个竖着排,另一个横着排。

提醒:一人报动物名称,另一个人在黑板上贴,报一只,贴一只。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分类整理的情况。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见教材第76页)分别填上三种动物的只数,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多,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少等。

小结:把几种动物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 整理花的朵数,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大象过生日,客人们送来了许多美丽的鲜花。怎样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来整理客人们送来的鲜花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几种鲜花图片,仔细观察例题图,把花分颜色贴在课本第77页的虚线框内,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图和表,相互交流整理的过程。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并回答哪些问题?

讨论:刚才我们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了动物的只数、花的朵数,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评析:以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问题为切入点,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逐步体验、领悟统计的过程。特别是在分类排列动物时,对着图有序地报一只,贴一只,慢镜头式地处理,清晰地演示了怎样分、怎样排,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

三、 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1. 完成想想做做。

谈话:小朋友们为大象统计了客人和送的鲜花的情况,为了感谢大家,大象准备买5种水果招待大家。在这5种水果中,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请大家分小组统计一下人数。(出示统计表)

先按小组统计,再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汇总,填在统计表里。

提问:我们班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少?

再问: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2. 实践活动。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提问:如果要统计学具盒中的物体,可以怎样分一分?(按颜色或按形状分)

组织学生按形状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评析:想想做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整理统计学具盒中四种物体的个数,既巩固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又渗透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体验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四、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整理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分类统计数据,你还想统计什么?课后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8和9》解决问题练习课设计

通过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10以内加减法正确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从问题的角度寻找相关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找问题的审题方法,同时进行数学问题结构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首先能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析题目,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并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使其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学会从问题的角度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分析方法、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信封、写有条件的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在读懂题意后,找准和问题相关的信息

1.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找到几个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6+3=9(个)教师要追问如下问题:

解答正确吗?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2.出示图:

(1)看图读懂题意,独立解答。

(2)交流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8-4=4,10-4=6之后,教师要追问。

师:你觉得哪个算式正确?为什么?图上确实有10只鸡,你为什么要用8去减?

做种让学生发现:两只大鸡和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是多余条件。

(3)小结反思:

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问题去选择那些和问题有关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通过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准有用的信息,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情境图,先关注图中所给的文字信息。(提供两个已知信息只需提出问题)

提问:有关沙堆,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语言完整、流利、有序地找到图中所给的两个条件并提出一个问题。当学生解答出 8-3=5(个),教师要追问。

师:这样解答正确吗?说一说看法。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检查方法。(可以再做一遍,也可以用加法检查)

【设计意图】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流利地、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题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为正确选择方法打好基础。

(2)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流汇报

①只提供了一个信息,需要自己在图中找另一个信息再提问题(小黄桶);

②两个信息都隐藏在图中(小朋友、铲子)。

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小结反思:

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所以要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必须找到两个相关的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深入的观察,层层深入,体会到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审题、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合理搭配,解决问题

师:我下班要去趟超市,要买的东西还有问题就写在信封上了。

看看1号信封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1号信封:一双拖鞋和一双袜子一共多少元?

师:条件就在信封里:单拖鞋:3元/双;棉拖鞋:5元/双

①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同学的作品,引发争论。

②交流辨析

辨析:学生发现根据给出的条件不能解答,因为解决问题缺少条件,不知道一双袜子多少元。

③根据问题,补充条件。袜子:4元/双。列式解答3+4=7(元) 5+4=9(元)

④辨析: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算式?

小结:提出的问题不同,选择的条件就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问题与条件的分析,发现缺条件。体会到不是给了条件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给的条件与问题是否匹配。

(2)建立联系,解决问题

①出示2号信封。内有信息:8元钱能买几瓶酸奶?

条件:矿泉水2元/瓶;橙汁5元/瓶;可乐3元/瓶。

学生发现:条件与问题不对应。

师: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②引导学生修改问题:8元钱能买几瓶饮料?

【设计意图】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与条件进行搭配,使条件与问题建立联系。进一步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3)在读算式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形成能力

①我的饮料已经买好了,你能从算式中解读出我买饮料的情况吗?

出示算式:2+5 3+5 2+3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这么多购买方案,无论哪种方案,我们要读懂它,其实还是看问题与条件的关系。

②还可以怎么买?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算式、判断算式是否合适、你还什么想法等一系列活动,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总结反思中,感悟方法

在这节课学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当条件和问题不对接时我们怎么办?

当要解决的问题缺少条件是怎么办?

当同学写出算式之后,怎么解读这个算式?

师:在学习中大家要将遇到的问题、困难当成经验,在不断地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变得聪明了。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知识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借助情境,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学习读写“>”、“<”、“=”,并能正确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能力目标

在操作过程中感受相等和不等关系。

情感目标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比较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认识“>”、“<”、“=”的含义。

难点: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大于、小于符号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各种动物头像图片

学具:小棒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一年一度的动物大聚会就在今天,好多小动物都来到了动物乐园,它们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动物乐园图”)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1. 数一数

师:动物乐园的动物真多呀,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

生:我看见有4只小白兔、我看到小猴是3只、有2个秋千、还有2只小鸟、4个篮子。(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只动物图片,并板书相应的数量。)

师:你们数的这么快,是怎么数的呢?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小朋友交流一下。

预设:

生1:我是手指着小猴一个一个数的。

生2:我是用铅笔点着小兔子,一只一只数的。

生3:我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的。

生4:我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数的,树上一只小猴子,洞里一只小猴子,还有一只小猴子在地上跑。

生5:我是数一个就在旁边做个记号。

教师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每种动物的只数,真不错,学习数学就应该掌握方法,学会有序观察。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获得一个具体结果更重要。教师不仅注意到学生数的结果,更重要注意到了数的方法,学生介绍了自己很多的方法,有的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也有的学生作一个记号,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2. 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

①学习“=”

师:老师要为小动物们发奖了,老师手中有4朵红花(教师拿出4朵红花),要送给一种小动物,要每种小动物都能得到一朵,你认为送给谁最合适?

预设:

生1:给小白兔,小白兔最可爱。

生2:4朵红花4只小兔,,应该给小兔,小兔正好有4只,一人一朵不多也不少。

生3:还可以给小篮子,篮子也是4个,一个篮子一朵正好。

师:怎么才能清楚地看出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一样多呢。

生:一个对照一个来帖,演示。

师:恩,很不错,这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一只小兔对应一个篮子……

师:小兔和篮子一样多,一样多还可以怎么说?

生:也就是同样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样多”的意思)。

师:怎样用一个算式表示小兔与篮子一样多呢?

4和4是一样多的,我们用一个符号来表示:等号。同时板书:4=4。

讲解:这个式子读作4等于4。(齐读2遍)等号表示一样多,所以这两横很平,而且还一样长。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学生书空)表扬看得认真的孩子:只有看得认真才能写得漂亮。

请学生观察周围,写出类似的算式,并说说表示什么,学生写出6=6、3=3、……

②学习 “>”

刚才我们比了比小兔和篮子,让我们再来比一比其他吧。

生:小兔和小鸟比。(让我们请上小兔和小鸟,边说边摆)

师: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小白兔有4只,小鸟有2只,一只小白兔对应着一只小鸟,小白兔还剩下一些,小白兔比小鸟多,也就是4比2多。我们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就是:4>2。

引导学生正确读:“4>2”读作4大于2,表示4比2多。指导学生书写“>”。开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领学生齐读。一列读,男生读,女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大于号,感觉较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创想,把形和义结合起来,学生便于记忆,理解深刻,为学习小于号作下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学习“<”

师:4只小白兔比2只小鸟多,还可以怎么说?

生:2只小鸟比4只小白兔少。

师:2只小鸟比4只小白兔少,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生:2小于4。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符号来表示“2小于4”。

生:用“<”

师:为什么用这个符号表示?

生:我认为“大于号”和“小于号”一定相反。

教师及时给于肯定,让这位同学领读一遍,作出板书:2<4,读作2小于4。

强调小于号的写法,并指导书空。

④最多和最少

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

(采用师生拍手对话:***我问你,请问哪种动物最多?

***我问你,请问哪种动物最少?)

三、练习与拓展

1. 打开课本:

书写“=”“>”“<”

2. 填一填:

7○3 4○9 3○3 5○8 10○1

2>□ 6>□ 6=□ □=8 □<9

四、游戏

1. 数字找朋友游戏

规则:找六个学生每人发一个数字卡片,然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找朋友,必须男孩的数字大于女孩的数字,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到朋友。

2. 数字卡片游戏。

一个小朋友和老师抽数字卡片,老师出一张,小朋友也出一张,看看两个数的大小,底下的学生用我们刚学的知识说一句话。

3、排排队游戏

将数字娃娃按大小排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

4. 摆图游戏:

规则:教师摆出4个苹果圆片,要求梨比苹果少。

问:有几种摆法?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课下说给你的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4=4 4?2 2?4

4等于4 4大于2 2小于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做到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绝不包办。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设计练习题时,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既巩固了新知,又增添了学习兴趣。

优点之一: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

教学一开始,利用动物图片创设情境,变枯燥的数学问题为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优点之二:关注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自己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优点之三:灵动的语言富有魅力。

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小于号,为孩子们运用解决了困难。

不等式课件5篇


以下内容为您提供了有关不等式课件的研究成果。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和课件的科学编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敬请参阅本文!

不等式课件(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旧探新,猜测论证等方法,揭示数学问题,并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分析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先找出几个符合题意的解,然后发现问题,这样,既复习了不等式,又给新课做好了铺垫,由此可以发现,不等式的解有许多个,他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找到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出不等式的解集。

2、探究新知

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3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往左拐。

3、讲解补充例题,

例1:判断:

①x=2是不等式4x<9的一个解.( )

② 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

例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

(2)x≥-2

(设计意图:例1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联系与区别,例2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4、巩固练习:课本44页练习2,3题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掌握重点,顺理成章的目的。

6、作业:课本49页习题1,2题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及时地复习课文,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等式课件(篇2)

教材分析:

上节课认识了不等式,知道了什么叫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本节主要学习不等式的解集,这是学好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同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作用。并且本课也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过程,自主探索不等式的解集等概念,培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明确不等式的解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解。

教学难点:

对不等式的解集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采用复习法查缺补漏,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习方法: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实验:将如下重量的砝码分别放入天平的左边。

请大家仔细观察,哪些砝码放入天平左边后能使天平向左边倾斜?如果砝码重x克,要使x+2>5,即:天平左边放入x克砝码后使天平向左边倾斜。那么这样的x取应取什么数?这样的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观察实验,寻找数量关系回答问题;

2、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讲授新课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心不甘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不向左拐。

(三)知识拓展

将数轴上x的范围用不等式来表示:

(四)尝试反馈:

课本第44页“练习”第1、2题。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集的有关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课件(篇3)

各位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 《 不等式及其解集 》 。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不等式及其解集 》是 新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材第 七 册第 九 章第 1 节内容。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有相等与不等的情形,就是有大小之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等式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 互动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 《不等式及其解集》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 安全教育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 是重点, 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 .读图讨论法

3 .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第一节知识性特点 ,应着重采用 自主探讨 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 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图片 、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1)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等式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 更学生更过的时间分组预习讨论 。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 出示学习目标,预习展示 , 练习反馈 , 课堂自测, 布置作业 五 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 出示学习目标,课前预习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观察学习目标,自主预习。

设计意图: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之间的探讨。

【设计意图】:本次任务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本节几个概念,并通过学生的举例回答,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掌握这几个概念。

2 、预习反馈

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这几个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念能力。

3 、老师归纳,练习反馈

归纳补充知识点,并进行练习反馈。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不同的练习。如

1 ) 、不等式的定义设置 ,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不等式;

(1)-2<5 (2)x+3> 2x (3)4x-2y<0 (4)a-2b

(5)x2-2x+1<0 (6) a+b≠c (7)5m+3=8 (8)x≤-4

2 ) 、 用不等式表示:

⑴ a与1的和是正数;

⑵ y的2倍与1的和小于3;

⑶ y的3倍与x的2倍的和是非负数 ;

⑷ x乘以3的积加上2最多为5.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3是2x>1的解

B. x=3是2x>1的唯一解

C. x=3不是2x>1的解

D. x=3是2x>1的解集

及认识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有两种:最简形式与在数轴上表示。分组讨论找规律,记口诀。(定界点,定方向)相关题型: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x>-2; (2)x≤3; (3)y≤0

找三名同学上台展示。

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会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4 、课堂自测

检测学习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5 、布置作业

分层作业。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一名同学都 能完成 老师布置的任务,增强成就感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A类: 教科书P119,120:1,2,3;B 类: 卷:能力提高作业。

五、 反思:

本节教学,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回味的地方。

1、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知识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懂得的程度就越高。导入的恰当、合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衔接和理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对新知识起到设疑、点拔的作用。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实例 过马路、跷跷板体验生活中的不等式 ,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参与欲,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拓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既可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又让学生产生学习不等式的需求,也使学生对解不等式 的方法有了很自然的联想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必要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定。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习不等式时,类比方程、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渗透“类比”思想。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在主动参与、探索交流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掌握不等式的解集 在数轴上的表示 ,利用数轴把解集 讲解得非常透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用处。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最后的小结,不是流俗的学习内容小结,而是思想方法的小结,它起到了提纲挈领,梳理总结的目的。

3、重视数学的“再创造”

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和根本出发点是:改善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建构者。留给学生的作业:完成课外探究题,借助数轴归纳求不等式的解集一般规律。教学时重视了数学的“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需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地吸收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反复研究、探索、思考、概括,亲身经历“再创造”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自主获得知识。

总之,教学设计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培养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的独立思考精神。

不等式课件(篇4)

说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和课题学习。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方程(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不等式,教材首先从数量大小之分说起,这是人们熟知的客观事实。由大小,就有相等或不相等,例如,在引言中给出的不等式2+3>1+3,a+bc等,用等式可以研究相等关系,要研究不相等关系,也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这就是不等式。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数学思维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说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质疑

说教具:三角尺、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

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元宵佳节,在燃放各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米/秒,人离开的速度为4米/秒,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与同伴交流,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不等式的定义,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多媒体演示: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a+b=b+a(2)-3<2(3)x≠1

(4)x+3>6(5)2+1<3+5(6)2<5-x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展示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呢?

问题4、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它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初步体会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意义,再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可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分散了难点。

(三)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教师示范

2.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三.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

1.下列数值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2.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负数

(3)a与5的和小于7(4)a与2的差大于-7

(5)a的4倍大于8(6)a的一半小于3

3.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6(2)2x<8(3)x-2>0

设计意图:巩固对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理解,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归纳总结

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第134页1,2,3

2.课外作业:第134页5———13。

六.板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不等式课件(篇5)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3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通过问题四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在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以上祝福语大全的精彩内容由祝福语网zfw152.com提供,感谢您阅读《教学课件(合集5篇)》相关内容,如需访问更多关于教学课件内容,请访问教学课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监察报告

监察报告 04-19

2023换工作如何写辞职报告(精选10篇)

换工作辞职报告 04-19

专项报告(模板6篇)

专项报告 04-19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简短合集5篇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 03-21

静女课件集合

静女课件 04-15

辞职去人事打辞职报告收藏

人事辞职报告 04-19

心态报告集合

心态报告 04-19

保安公司辞职报告汇总11篇

保安公司辞职报告 04-19

厨师辞职报告(分享7篇)

厨师辞职报告 04-19

2023财务人员辞职报告模板5篇

财务人员辞职报告 04-19

大学老师辞职报告汇总

大学老师辞职报告 04-19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