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登高课件

登高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导入

师:由登高而想起:(留待学生补充)

节日寄情:九月九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登高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二、初读诗歌,读通文句

1、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2、关注诗歌内容理解。

师:你从诗歌读到了什么?自由讲述自己理解。不限制首颈颔尾联,不要怕错,说出自己真实理解,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关注如何更有效读懂诗歌并做好相关试题。

学生自主讲述自己的理解,可对别人的理解加以补充,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3、尝试用现代的文字讲述诗歌内容。

提示:把诗歌幻化成画面,并把画面连串起来,适当合情合理添加内容。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4、齐读诗歌,巩固诗歌内容认知。

三、深入悟读,读懂文句

1、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大家是否赞同?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需要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否则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认知,感觉诗歌内容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就难以领会其中的意蕴内涵。

我认为理解诗歌是必要的,不能停留表面读通。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赏析诗歌的一个前提。

我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

①教师范读:(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学生体验性自由朗读。

③进一步推动理解文本。

教师:诗人登高,怀想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初读文本收获回答。

提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师: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文如其人)言为(言为心声)

④加深读悟作者的心境。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关注本文写作背景。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提示理解: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常作客,不断在外面,远离家乡,心中眷念着家乡;百年多病,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②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杜甫的忧国忧民。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③小结:杜甫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⑤学生齐读文本,加深理解认知。

2、赏析诗歌意境。

①关注诗歌意境(氛围)创设

教师: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自觉的把语调低沉、忧伤(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为何这样做呢?同样是写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们当时怎么读的?

(回顾朗诵部分句子,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可以指名学生朗诵。)

教师: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诗歌的一些字句的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 暗示)

如果说对诗歌情感心境的理解是理性的,那么这种暗示就是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②赏析诗歌意境创设的诗句

师:哪几联是感性的描写?

生:首联、颔联。

师:再读诗歌,关注诗歌感性的描写文字内容。

学生反复自由读,然后讲述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如选用的景物及描写的特点: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教师:这些感性文字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A: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先是身体的,再是心灵的)。

B: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C: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D:飞鸟,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提示理解:(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不是,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提示理解:我们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比较理解: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提示: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③颔联景物描写赏析

落木、长江。

学生讲,教师引导。

提示:由落木萧萧,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短暂。

如果说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悟读: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提示: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沉郁。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无可奈何与一种宏大气势。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④师生共读。

⑤小结感性描写内容。

教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学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四、总结登高诗歌一般特征。

①学生自由讲述总结。

②教师加以引导。

提示:登高见景,关注景物感性的描写,铺设环境氛围,为情感抒发奠定基调。情感抒发往往触景生情或情融于景,知人论世。

登高课件 篇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解,自学其余近体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3、启发式教学:

(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5)教师提示: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学生自学。

2、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1、小结课文内容。

2、背诵全诗。

登高课件 篇3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仁: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登高》。接下来,我将分六个部分进行说课,分别是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预测。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这一精神,我将采用深入浅出、以学为主的方式进行我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三册高中语文以古代诗歌、散文和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占据了两个单元。本课所在第三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同时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

四个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色。

三、说教法

讲授法:本文为讲读课文,应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感情丰富却阅历不深,感性体会较多,理性认识有限。按学生认识规律,在情感目标培养上,按“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初读——研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结合多媒体补充材料,声画同步,结构清晰,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

提问法:

抓关键词语法:

同时,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虽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在诗歌赏析中很难通过表象去理解本质;理清大致结构容易,明晰具体思路却难。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习障碍,通过讨论、语句赏析等途径,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我把重点放在赏析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品质的培养上,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学法

预习法:学生提前预习该篇课文,了解整体的行文,感受其中的情感发现疑问,以便于在课堂上有效地讨论、领悟,提高课堂效率。

笔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思考、领悟为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适当做笔记;

讨论法:讨论对诗歌中“悲秋”的理解。

拓展法:学习“以小见大”的抒情方法,将本首诗歌与其它诗歌进行比较,写下自己的感受,养成学生及时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语

(放映幻灯片4,)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利用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杜甫诗歌中,被称为“七律之冠”的名篇《登高》。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5—7,将作者的一生做简要概括,更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又节省课堂时间)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困守长安十年,投诗干谒,备受冷遇;战乱时期,出生入死,抒写民哀;漂泊西南时期,流落西南,吟咏自然。有《杜少陵集》。

(三)课文学习

1、初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8—10)

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幻灯片10)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了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研读(具体研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说出诗歌中提到了哪几种景物)以提问法贯穿研读过程,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有效结合,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思维,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提问: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幻灯片11)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提问:在诗歌中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这就是本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之处,幻灯片12)

画面: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水。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也衬托出人的生命之短暂。(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继续提问: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的悲秋?引用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如:“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八悲:他乡作客,一悲;常作客,二悲;万里作客,三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悲;亲朋亡散,六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悲;身患疾病,八悲。

3、小结(讲解完全文,做个大概的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天、风,沙、渚,猿啸、飞鸟→哀转孤独

写登高所见

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的长江→韶光易逝情

景羁旅异乡,晚年多病→愁苦沉痛

交抒登高所感

融国难家愁,护病断酒→忧愤无奈

忧国忧民忧身→沉郁悲壮

4、品读(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那诗歌是如何表现的?(采用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诗歌八句皆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歌给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四)结束语

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古人的情感世界虽不同于现今,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诗歌,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感受其中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预测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上是我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这只是讲授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详细的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登高课件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登高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该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生:该诗主要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重点疑难词有:回:回旋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百年: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师:大家再听一遍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3、再读,读出情感

师:听完范读以后,大家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词,概括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生:悲师:因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的,所以大家读时语气要缓慢、沉重,大家以缓慢沉重的语气齐读一遍诗歌,读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赏析4、品读,读准诗情师:听完大家的朗读,老师认为同学们读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深入理会作者的悲情。下面我们就深入杜甫内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师:《登高》这首诗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为所见,后两联为所感。后两联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慨。请同学们思考后两联写了作者的几种悲,你从那些字或词中读出的?在思考的同时,注意圈点勾画做批注。(学生思考3-5分钟,同时多媒体呈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阳节登高,倍感思亲”。生:诗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缠重病。生:诗人悲在独登台,倍感凄凉。生:诗人悲在万里常作客,客居他乡,浓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个年头了,所以一个“常”字倍显漂泊流浪之悲感。......

师:诗人还悲在艰难苦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一是指个人的艰难,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家一片混乱,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壮志难酬,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

师总结:个人的多病、羁旅的艰辛、壮志的未酬、时代的苦难共同构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联更是一字一顿,形成了情感抒发的堵塞之感,这就是老杜沉郁顿挫的诗风。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师: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读出这种为己为国的愁苦忧闷之情。

生:齐读。

师: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之后,同学们感情更加饱满,读出了诗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错。5、赏读——缘景明情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朗读前两联,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分别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小组探究合作。

生:风急: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风凛冽,诗人内心更加悲凉。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师:正所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生:猿啸哀,猿猴的叫声凄厉悲惨,更加重了诗人的悲哀之情。师:诗人当时身处夔州,境内巫峡的猿啼以凄惨闻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哀之情可见一斑。

生:渚清沙白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生: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的悠久。

师:短暂的生命面对永恒的长江,诗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师:前两联通过诗人登高所见,将情蕴含在景物之中,营造了一种广阔雄浑、沉郁而悲凉的意境,传达出悲秋之情、壮志未酬之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师:再把这四句齐读一遍,加深对意象的理解,领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读和语气。

生:齐读后两联。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我们能否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呢?

生:齐读

师:这次同学们的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来已经把握了《登高》的内涵。

6、总结:《登高》一诗写作者登高所见所感,后两联直接抒情,前两联写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观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观情绪,景中含情。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对自身和国家命运的悲慨之情。四、拓展延伸任务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时期创作的有关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点,思考其带给我们的价值和启示。明确:

766夔州《阁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阳《登岳阳楼》

769湘阴《登白马潭》

769长沙《楼上》

共同点:自身处境艰难,仍不忘国家和百姓。忧国忧民。启示:古人云:“无事莫登高”,登高会触及诗人内心的伤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屡屡登高,站在时空的高处,倍感自身的渺小与虚弱,感伤时事的艰难和民生的苦难,在登高诗中展现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具有的品格。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这种品格,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五、课堂检测背诵《登高》

六、作业1、熟背并默写全诗。

2、完成巩固案习题。

评测练习

一、情境性默写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6)《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9)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岁暮

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B.颔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登高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有相当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品味能力,主要用引导的方式进行,学生会在启发下完成本首诗歌的鉴赏活动。《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PPT展示描写重阳节的诗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王之涣【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重阳节的诗文,并让学生找出诗文中人们怎样庆祝重阳节。(一生回答:插茱萸赏菊和菊花酒登高……)

(教师补充导入新课)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一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的在外飘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位老人就是杜甫。

二、简介杜甫(学生填空)(PPT展示)

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

长安十年的困顿求官,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他的诗歌记录了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本人被称“”,伟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三、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沉郁: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方面的特征。字面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四、背景(一生介绍)(PPT展示)

杜甫写这首诗时(767),安史之乱(755—762)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指导朗读(PPT展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感受诗歌的美:节奏分明,整齐,音律和谐,平仄相间,抑扬顿挫

结构上回环照映

六、赏析

首联:问: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讨论并明确答案: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哀青;冷色调,透露灰暗、凄凉)

颔联:问:“落木”一词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生答:萧条、光秃秃的视觉印象,写出了秋的萧瑟。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它让我们有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不尽长江”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不尽”写出了江水广阔、绵延。“滚滚”写出了江水翻滚向前,有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的感觉,有种韶光易逝的感觉。

颈联:问:请说说这两句有多少可悲的事情?

(学生讨论PPT展示)

万里”地之远也,万里之外。(四川)

“悲秋”时之凄惨也,悲凉之秋(万木凋零)

“作客”羁旅也,漂泊,流浪(客居他乡)

“常作客”久旅也,长久的,不断的(为求官旅居十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漂泊十年)

“百年”暮齿也,岁月不饶人,晚年(55岁)

“多病”衰疾也,多病之躯(肺病、疟疾、糖尿病、风痹、右臂偏枯耳半聋)

“台”高迥处也,寒冷

“独登台”无亲朋也(异乡,严武、李白、高适去世)

尾联:品味“艰难”二字的内涵。

国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自身命运(事业未成,颠沛流离,多病暮年)

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思考:为什么新亭酒杯?

明确:抑或因病戒酒,抑或穷极买不起酒,抑或情绪不好不想喝酒。

七:拓展: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课件 篇7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 潦倒 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三、随堂训练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四、作业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登高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苦恨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四)朗读

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齐读!

(五)整体小结

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2.小结

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朗读

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六)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板书: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长江悲凉

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无依悲苦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依

登高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1.老师范读2.学生听读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作者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无奈的感叹时光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投影展示)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作者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关照,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分明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斑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因为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考与探究(结合作者生平,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洒脱。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课堂评价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习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

小编推荐

登高课件分享


登高课件【篇1】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色彩组合绘画登高的意境。

2、继续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活动准备

1、范例一幅、颜料(咖啡色、黄色两种,红色、黑色、蓝色等)、粗细不同的笔

2、知识准备:登高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每年的重阳节,爷爷奶奶们都要登高,你知道什么是登高吗?

2、小结:重阳登高既是健身,更是人们亲近自然的高雅的社交活动。

3、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登高”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引导幼儿欣赏图中人们登高的情景。

(二)教师讲解示范

1、先用蓝色颜料画山,留出石阶的地方。

2、用深浅不同的咖啡色画石阶。

3、在纸的角上画红色的、扇形的太阳。

4、用深浅不同的黄色画太阳的光芒。

5、添画树和人。

(三)幼儿作画

1、提醒幼儿作画的时候注意画面的安排和整洁,并且不要留有空白。

2、幼儿大胆、有序地绘画

(四)、展示评价

展示登高图,请幼儿说说喜欢哪幅作品,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登高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 zhǔ )清 作( zu )客 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登高课件【篇3】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该诗围绕作者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登高》教案

一、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探讨

1、 朗诵《登高》全诗。

2、这个老人是难呀?——是杜甫。

(一)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1、问: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问: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〇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〇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所以,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二)颌联,写了几种景物?(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登高》诗歌鉴赏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理解性默写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10.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

1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1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13.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8.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课件【篇4】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1.老师范读2.学生听读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作者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无奈的感叹时光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投影展示)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作者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关照,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分明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斑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因为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考与探究(结合作者生平,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洒脱。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课堂评价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习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

登高课件【篇5】

(一)作者介绍: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历史时期,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公元7,诗坛上冉冉升起了一轮鲜红鲜红的太阳,这轮太阳姓杜,名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二)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词句。

(三)作品赏析:

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先我们来赏析前四句。

(1)朗读。

(2)这四个诗句描写了哪些事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

(3)这八种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4)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再来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以上四句,是诗歌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重在描写景物,写得情景交融。

(1)朗读。

(2)在这一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正是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这是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这是第二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这是第三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愁苦,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登高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该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生:该诗主要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重点疑难词有:回:回旋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百年: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师:大家再听一遍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3、再读,读出情感

师:听完范读以后,大家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词,概括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生:悲师:因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的,所以大家读时语气要缓慢、沉重,大家以缓慢沉重的语气齐读一遍诗歌,读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赏析4、品读,读准诗情师:听完大家的朗读,老师认为同学们读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深入理会作者的悲情。下面我们就深入杜甫内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师:《登高》这首诗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为所见,后两联为所感。后两联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慨。请同学们思考后两联写了作者的几种悲,你从那些字或词中读出的?在思考的同时,注意圈点勾画做批注。(学生思考3-5分钟,同时多媒体呈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阳节登高,倍感思亲”。生:诗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缠重病。生:诗人悲在独登台,倍感凄凉。生:诗人悲在万里常作客,客居他乡,浓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个年头了,所以一个“常”字倍显漂泊流浪之悲感。......

师:诗人还悲在艰难苦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一是指个人的艰难,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家一片混乱,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壮志难酬,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

师总结:个人的多病、羁旅的艰辛、壮志的未酬、时代的苦难共同构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联更是一字一顿,形成了情感抒发的堵塞之感,这就是老杜沉郁顿挫的诗风。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师: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读出这种为己为国的愁苦忧闷之情。

生:齐读。

师: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之后,同学们感情更加饱满,读出了诗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错。5、赏读——缘景明情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朗读前两联,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分别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小组探究合作。

生:风急: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风凛冽,诗人内心更加悲凉。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师:正所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生:猿啸哀,猿猴的叫声凄厉悲惨,更加重了诗人的悲哀之情。师:诗人当时身处夔州,境内巫峡的猿啼以凄惨闻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哀之情可见一斑。

生:渚清沙白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生: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的悠久。

师:短暂的生命面对永恒的长江,诗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师:前两联通过诗人登高所见,将情蕴含在景物之中,营造了一种广阔雄浑、沉郁而悲凉的意境,传达出悲秋之情、壮志未酬之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师:再把这四句齐读一遍,加深对意象的理解,领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读和语气。

生:齐读后两联。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我们能否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呢?

生:齐读

师:这次同学们的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来已经把握了《登高》的内涵。

6、总结:《登高》一诗写作者登高所见所感,后两联直接抒情,前两联写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观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观情绪,景中含情。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对自身和国家命运的悲慨之情。四、拓展延伸任务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时期创作的有关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点,思考其带给我们的价值和启示。明确:

766夔州《阁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阳《登岳阳楼》

769湘阴《登白马潭》

769长沙《楼上》

共同点:自身处境艰难,仍不忘国家和百姓。忧国忧民。启示:古人云:“无事莫登高”,登高会触及诗人内心的伤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屡屡登高,站在时空的高处,倍感自身的渺小与虚弱,感伤时事的艰难和民生的苦难,在登高诗中展现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具有的品格。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这种品格,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五、课堂检测背诵《登高》

六、作业

1、熟背并默写全诗。

2、完成巩固案习题。

登高的课件(系列6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 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案课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这里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登高的课件”的内容,这篇文章很有价值请务必收藏起来方便下次阅读!

登高的课件(篇1)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请同行们批评指正,上了又改,改了又上,多次修改而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魂牵梦绕的季节,倾听大自然秋的絮语,文人墨客们各有不同的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呈现给我们的是深秋季节沦落天涯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刘禹锡的《秋词》呈现给我们的是秋高气爽鹤排云霄的壮志豪情。那么,在一代诗圣杜甫的笔下,秋又寄寓了怎样的情怀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被称为“杜诗第一”的《登高》,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选定学生班上读,感知诗的韵律美。

2、听录音读(课件展示)。

3、师生齐读,感知诗的情感美,找出诗眼(揭示主旨)。

明确:“悲”,由此生发出悲什么,如何悲两个问题。

(三)分组讨论,分析景情关系:

学生结合文本分组讨论,诗人到底是“悲”什么,如何“悲”(提示:抓住诗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分析)(课件展示)

第一层:悲自然之秋。(鉴赏前四句)文中所用的意象及其特点、写景的角度:

风急——视觉,天高——视觉,猿啸哀——听觉,以上均为仰视。

渚清——视觉,沙白——视觉,鸟飞回——视觉,以上从俯视到仰视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登上高台,眺望远方,天空高远,西风呼啸,老猿悲鸣,沙渚在下,鸟转空中,落叶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生命老去,无可奈何,让人徒增无限伤感。

前四句写景,分析意象,提醒学生注意写景的角度,并描述画面,这样把诗句想象成画面,把画面转变成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既鉴赏诗,掌握了写景的方法,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有助于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二层:悲人生之秋。(鉴赏后四句)

作者笔下的秋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由此看出此时的作者境况如何?结合文本理解。

这样连续追问,由意象到意境,由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由此联系作者当时的境况,引出写作背景,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层递性,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诗中运用一系列带有秋季季节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天地萧瑟悲凉、凄清的意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无尽的悲凉。由眼前景转入眼前身。

八重悲层层累加,将作者内心的悲怆抒发得淋漓尽致。末句艰难苦很,两鬓霜繁,忧时忧世,忧生忧己,无穷烦恼,真是无限悲慨。

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而今头发已白,命之将尽而功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

第三层:悲国家之秋。

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环节跳出诗文,把我们学过的杜诗进行整合,梳理出诗人悲国家之秋的情怀,点到即可。

可联系杜甫早期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石壕吏》等,与此文作比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合作探究:(课件展示)

把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各探究一个题,每组各确定一个主持人、书记员、发言人,探究结束后,每组各派发言人在班上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完善,点评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作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

本文所选的杜甫的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我们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明确:这三首诗其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的“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忧郁厚重。

(五)再读,指导学生品味、背诵。(课件展示,放背景音乐,结合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六)作业:(课件展示)

1、背诵默写。

2、找出诗中你喜欢的两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200字左右)

登高的课件(篇2)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该诗围绕作者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登高》教案

一、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探讨

1、 朗诵《登高》全诗。

2、这个老人是难呀?——是杜甫。

(一)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1、问: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问: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〇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〇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所以,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二)颌联,写了几种景物?(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登高》诗歌鉴赏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理解性默写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10.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

1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1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13.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8.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的课件(篇3)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目标:

1、直观把握杜甫七言律诗的形式美;

2、品味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

3、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人中谁被誉为“诗圣”?——杜甫

哪位诗人被梁启超先生称为“情圣”?——杜甫

这并不是说杜甫在谈情说爱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说杜甫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高》一向被认为是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们今天就通过《登高》这首最好的杜诗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当得上“诗圣”、“情圣”的徽号的。

二、整体感知

听名家朗诵。

全班齐读(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那种苍凉悠远的情韵)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此时家国破碎,身世飘零,但杜甫是一个用生命来作诗的人,他对自己写诗的要求非常严格,晚年尤其如此,“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

《登高》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极致。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七言律诗的体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韵外,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作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杜甫这首诗符合要求吗?

太符合了。不仅颔联、颈联对仗,整首诗都对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句对得极其严格工整,还有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对偶,像“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且从写景来看,一写天,一写地,这也是一种“对”,像这样的诗就是把对仗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板滞之感,非常地流畅自然,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

从写诗的技巧上来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称得上是“诗圣”,写诗的圣手。

引申: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从总体的结构上看,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意象营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寓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找出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这些一项构成一幅宏阔的长江秋景图。大家仔细体会体会,笼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种什么情感?——悲凉

哪个字是关键?——“哀”,猿啸声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厉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凉呢?不是。这两句一句写天,一句写地,推开一个异常广阔的视域。由于境界开阔,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浓郁的萧瑟悲凉变成一种悲壮,这说明杜甫写景是大手笔,给人一种很强的力度感,很刚劲,这也是诗圣本色。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象:落木、长江

“落木”给人一种生命凋零的感觉,杜甫在写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颓。

“萧萧”、“滚滚”一写声响,一写动态,使人如闻风吹木叶的窸窣之声,如见长江的波涛翻滚之状。它们与“无边”、“不尽”两个拓展时空的词语搭配,创构出一个宏大、苍凉、悲壮、指向无限的意境。

结合首联和颔联来看,首联14字中包含6种意象,意象密集,节奏急峭,而随之而来的颔联却只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这一密一疏,既显示了句法的变化,又为第三联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这里我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以及宇宙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整个空间,“宙”就是整个时间,“宇宙”就是整个时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时空对”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时空对就是时间与空间相对组成一联。杜甫惯用时间与空间来组织对仗,《登高》表现得最为明显。颔联上句写无边落木,是写空间的,下句写不尽长江,看似也是写空间,实际上这句诗中包含的是时间意识、历史意识,因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时间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把有限的个人放到无尽的时空中,写出了人面对“无限”时所产生的苍茫感受,凸显了渺小的个人在宇宙中的处境,此真可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举例: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难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达他的宇宙意识。这样的宇宙意识使杜诗整体上境界广阔,内涵深远。

三、体悟情感

一二联是寓情于景,三四两联则是直抒胸臆。当然,这种直抒胸臆也是在前两联营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发的深沉复杂之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一联是明显的“时空对”,上句以“万里”显空阔,写流落天涯之远,下句用“百年”尽一生,写暮年身体多病。“万里”、“百年”都是写自己面对“无限”的无奈与痛楚,饱含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

万里——远离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无定;

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多病;

独登台——羁旅孤独。

此联还隐含着两个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马相如。

一联14字包含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沉郁而深广,确是写情圣手,梁启超没有夸张。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进一步感叹世事艰难,为国事忧心过计,同时慨叹自己的贫病不得志,甚至连借酒浇愁也不能够,更增一层愁苦、无奈与悲凉。

大家由这联诗再回过头去看看蒋兆和先生画的那张杜甫像,静静地体会体会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总结

读懂一首诗是不容易的,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尤其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的内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过来讲,只要你理解了他,走进了他,他就会开阔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诗歌、领会诗圣情怀的道理。

古人讲: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体到《登高》这首诗:

高——时空相对、胸怀宇宙

大——取象宏伟、境界空阔

深——感受丰富、情感深沉

写出《登高》这样登峰造极的诗歌的诗人,我当然要尊称他为“诗圣”、“情圣”。

登高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

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登高》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登高的课件(篇5)

1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

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语言导入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

【活动】朗读

朗读

1、 听录音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配乐集体朗读

活动3【讲授】

赏析首联与颔联

赏析

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我们先看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

语言凝练。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总结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大家都知道杜甫被誉为诗圣,但是梁启超先生把他称为情圣,什么是情圣呢?就是说杜甫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诗人,那么我们现在直接从最后四句抒情的句子品一品吧。

活动4【讲授】

赏析颈联与尾联

课后第三题说罗大经读出八层意思,同学们试试看能否读出这些意思?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被很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活动5【讲授】

语言风格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年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就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歌有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每当他想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感情抑制住了,使它变得内容更深广,情感更深沉,意境更雄浑。这就是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是指内容更深广,情感更深沉,意境更雄浑。顿挫主要是指感情的低回起伏。

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齐读!

活动6【活动】

生情朗读

我常常在想,要怎样的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兴盛转衰的巨变所产生的心里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芸芸纵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历史巨变中的大课题?杜甫他做到了,他用他那羸弱又多病的身躯做到了,驾一叶平平仄仄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们可以想象他逆流而上的艰难,今天,当我们穿越了1200多年的历史,重温杜甫的深沉情怀时,我们对他是敬仰之情,现在带着这种敬仰之情我们把诗歌最后朗诵一遍。

活动7【作业】

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登高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苦恨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四)朗读

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齐读!

(五)整体小结

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2.小结

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朗读

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六)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板书: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长江悲凉

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无依悲苦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依

最新讲评课课件(汇集12篇)


讲评课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字词正音;

②文言诗文的巩固和默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会仿句的具体方法;

②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③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④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审题和组材。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的态度、良好的钻研和审题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2、3

难点:如何阅读现代文、根据原文组织现代文的阅读答案,作文如何审题如何扣题。

教学时数:3课时

三、课前准备

1、数据统计:准确的统计是为了做到对成绩、对试卷、对学生心中有数。了解整套试卷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年级最高分、班级最高分之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以及每一个板块的得分率。其目的是利用好试卷的检测功能,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或是薄弱环节。

2、分析比较:根据试题出现的典型错误,研究学生试卷,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发现问题,利用试卷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多向比较,可以同类班级比较、也可以通过本次考试和上次考试情况作比较分析。

3、明确目的:①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②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③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④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基础讲评

讲评试卷积累与运用(25分)文言文阅读(10分)

一、学生自己修改试卷,分析错误原因。

二、师生讲评试卷。

字音、字形、成语、名著、古诗文默写、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翻译句子、问答题的错误属于个别现象,找出现错误的同学讲清答案,重点讲明答案的由来,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全班出现错误较普遍的问题老师重点讲。

(1)文言文一词多义,重点讲清词语的细微差别。

(2)病句重点点明病句类型(考前曾进行过病句修改的专项训练),指导学生规范语言。

(3)仿句要讲明仿句的具体的标准“三合标准”,即合“式”,合“格”,合“意”。

具体的标准是:仿句要基本或完全符合被仿句的结构及句式,这就是第一个标准要合“式”;仿句要符合被仿用句的修辞格,这就是第二个标准要合“格”;仿句的内容必须符合所供语段的内容要求,这就是第三个标准要合“意”(“意”可理解为语境或意境或情境或中心意思)。

(4)语境题要根据语境谈观点,说理由。老师要讲明答题要求,即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阐述理由时,要注意最好多种角度、由主到次、合乎字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逐条修改自己的答案,并补充其他同学好的理由。最后交流,把正反两方面的答案都做好记录。

三、师生分析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错误原因:考试紧张、基础知识记忆不扎实、书写不认真、不注意审题、答题方法不当。

2、改进措施:端正态度,明确方法,专项训练,逐步提高。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两道仿句题。

2、一道语境题。

讲评课课件(篇2)

习作二 我的自画像(评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作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篇好的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并会运用标准对照和衡量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会运用标准对照和衡量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教学难点:运用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他人作文。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上一次老师要求大家给自己画画像,写一写自己,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评我写我这篇作文(板课题)。

1.讲评重点:

本次习作我们要抓住这样两个重点来讲评:1.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2.是否运用最典型的事例表现特点,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事例写具体。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这样的文章我们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板书:特点)那怎样才能突出人物的特点呢?(只有通过具体的事例,板:事例,并且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板有代表性、具体)那么,怎样才能把事例写具体呢?(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写,板书)

2.佳作放送:

本次习作,许多同学都运用了具体典型的事例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总的来讲,大家写得都不错,老师很高兴。

①在这么多好的作文中,董雨桐同学的作文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真不愧为我们班的小作家。现在我们就请她本人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同学们边听边想,她写出了自己哪些特点?是运用哪些事例来突出这些特点的?

实物投影出示文章。

②学生读作文。

③她写出了自己哪些特点?(爱看书、爱哭)

④她运用了哪些事例表现这些特点?你们觉得她举的事例 怎么样?她为什么能把第一个事例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的呢?(她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描写)

⑤下面请大家默读文章,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在 边上写一写它好在哪儿?(学生写体会)

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圈画好词佳句。教师总评:刚才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谈得有道理,读得也很 动情。这篇文章的确是一篇佳作,值得大家学习。

3.指点江山。

师:不过,老师还碰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他虽然跟以前比较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忙修改。

4、出示文章。

5.轻声读《这就是我》这篇文章,对照讲评重点谈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交流。

那么如何修改呢?请同学们同桌讨论,一起修改。

6.学生讨论后再来讲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修改成果,学生上讲台讲评修改理由。

7.教师总评。

三.课堂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修改这篇文章很到位,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小的收获,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就是这样被改出来的。希望大家能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习作三 这里真美(评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自由想象,创新的能力。2.有序地、突出重点地说和写。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以及观察、动脑的能力。教学重点:针对问题,进行修改

教学难点:教学活动 课堂变化处理及主要环节的效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佳作 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 请作者朗读,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这是一篇同学写的看图作文,你看他有哪些优点,哪些值得改进的呢?例文《多彩的秋天》(略)

学生谈到的优点,教师在课件例文旁标注,以强化观察与表达的方法;学生谈改进建议,正确且典型的,教师与学生一同在本子上修改。

二、全体参与,实践运用 看挂图。看谁最会观察,在小组中说一说,评一评。

三、猜画游戏 意在表达

1.师:我们还来进行一个新游戏,游戏名称叫“说画猜画”。各位同学独立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秋天的画”,注意不要别人看到了自己的画,然后想一想,我怎样才能更清楚具体地介绍我自己的画。

2.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画的具体内容;同组猜一猜,想一想,他说的画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3.介绍画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其他同学说一说,他介绍的画与实际的画面一致吗?再从下列几个方面评价说画的同学──

a.表达清楚。介绍抓住了画面的特点,表达有一定的顺序。b.表达具体。能清楚地介绍画面内容,还能适当想象联想。

c.表达生动形象,会用优美的词语,会使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方法。4.推荐两名同学上台交流。5.师:听了同学的介绍,想一想,我怎样才能更好介绍自己的画。想好了,就把它写下来。“说画猜画”的比赛虽然结束了,现在我们还要比谁写得好哟!

第二课时

一、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自读自改 互听互评

写完后,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根据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改一改,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提意见,再修改。

三、张贴作品 欣赏他人

把自己的画和习作张贴出来,请大家欣赏。要鼓励学生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享受习作的成功快乐,然后同组评星。比一比,谁的红五星多。

四、肯定自信,培养长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3.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想象新颖者,感情真挚者。

习作四 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评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讲,指导学生进行修改。3.重点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细心观察,写好一处景物。教学重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景物写好。教学准备:学生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次习作要求 1.评析优秀习作 出示习作

(1)指导读,评哪些地方好,为什么好?

(2)多读几篇佳作让学生品评。好在什么地方,大到一个片段,小到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是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

玉米妺妺赶忙为她换上了一身金装,由于太开心,还露出了金灿灿的牙齿。大豆弟弟也快乐地笑破它的大肚皮。

一串串的葡萄披上了紫袍,晶莹剔透,像一个个紫玛瑙;大大的苹果换上了红袄,像一个个羞红了脸的小姑娘。

一望无际 颗粒饱满 秋高气爽 遍野金黄 秋风扫落叶 红叶似火 天高云淡 瓜果飘香 落叶纷飞 凉风习习天朗气清 果实累累

2.评析修改较差的习作

出示习作,自由读。指导评析好差之处,该如何修改?

二、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 1.改病句。

方法:自己大声地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2.添词句。方法:分成小组讨论,互提建议。

3.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个“ ”。

4.讨论怎样写。(从顺序、主次、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5.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看谁得的 多。

三、学生誊写,不会写的字查字典。

第二课时

一、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自读自改 互听互评

写完后,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根据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改一改,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提意见,再修改。

三、张贴作品 欣赏他人

把自己的画和习作张贴出来,请大家欣赏。要鼓励学生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享受习作的成功快乐,然后同组评星。比一比,谁的红五星多。

五、肯定自信,培养长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3.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想象新颖者,感情真挚者。

习作一(评讲教案)

教学目标: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讲,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3、消除习作的神秘感,使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1、学生自已修改

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下自己的文章,主要看一下文章是否有错别字,不会的字查字典;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使用;有没有将要说的事情说清楚、明白,并用上修改符号。由于是第一次习作,老师有必要教几个基本的修改符号:副板书:删除号: 改正号: 增添号:

2、同桌互评

要求:①先通读同桌的文章,找到他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用波浪线和三角号标注下来,写上表扬的话。②找到文章中错别字及不通顺的句子,提出修改意见。③对本篇文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与同桌交换意见。

3、集体共评

由同学自由推荐文章写的比较优秀的三名同学站起来朗读,全班共评。要求:

①认真倾听同学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及时发现文章的闪光点及问题所在,快速举手发言叫停,发表自己的看法。先肯定优点再提建议。

②整篇文章读完以后,谈谈自己是否听懂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文章做总评。要求不高,三言两语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及时肯定文章的优点及同学点评的恰当之处。尽量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4、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文章,最后完成定稿。下课前上交作文本,养成不拖拉,及时完成习作的好习惯。

习作五 动物的名片设计(讲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了解动物的趣闻,确定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设计名片。

2、通过组织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要获得新知识,写好作文,必须学会收集各种资料,学会在生活中认真观察。

3、能在收集资料、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创新求异,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动物名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重点:

1、真实地了解动物,按习作要求设计名片,写出动物的主要特点。

2、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无错字。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评议时应引导其他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习作中的优点,教师本人更要注意多以激励、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习作中的点滴优点。

(设计简析:此环节的设计,先由教师组织班内评议,意在给学生指明习作修改的意图、方向,为学生的自己修改、同桌互相修改打下基础,同时,更利于学生修改习作习惯的养成。)

2、学生自己 修改习作。

师:刚才修改作文时,我发现你们能很快地找到别人的不足,那么,面对自己的作品,我们还能保持一双慧眼吗?再读读自己的作文,若不满意,试着修改,用上修改符号。

3、同位互相修改。

4、学生自评设计。

师:一个人最难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作文也一样,同位互相交换,读一读同桌的作文,是否语句通顺,无错字,再说说对方的优点。

(设计简析:学生由于年龄相仿,在认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位之间,更有利于彼此接受中肯的建议,学生在自我修改、同位互相修改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习作能力。学生自评,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名片设计,进行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习作5批改笔记

新《课标》在设定习作起步阶段的目标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心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作文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在对启蒙作文批改时,不仅仅只是考虑到本次习作的目标及习作基本要求是否达成的问题,应兼顾《课标》理念,切实改变习作批改观念,改变作文批改的行为方式。教师应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习作给予不同层次的批改,使每个孩子都能从批改评价中有所收获。就本次习作而言,面对这种差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批改。

1、对于优秀习作的批改,评价及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等习作的基本要求,在欣赏这些习作的同时,应提高批改要求,习作语句是否准确而生动;是否写出了动物的主要特点。

2、对于中等水平习作的批改,教师应在评赏优点的前提下,以期待性的语言就不足之处提出作者应努力的方向。

3、水平较低的习作,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对于此类习作的批改,切不可拔高要求,即使孩子的习作达不到习作的一些基本要求,只要能读懂,表达出来了,就一定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句子写得好,一个词用得恰如其分,都应及时的表扬。习作初始阶段,对于孩子的习作,我们语文老师不应仅关心习作质量的提高,应该更多的关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从以往传统的“批评取向”转变为“欣赏取向”,更好地维护了学生习作的自信。

习作优点多数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学会选材组材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写出了动物的主要特点。还有一些同学图画画的生动形象做到图文并茂。

习作缺点个别同学不会用要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不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把特点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同学图文不一致,内容没新意不会组材。

改进措施多指导学生收集材料组织材料。指导学生多用第一人人称讲故事。

习作六 我的学习伙伴(讲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铅笔刨刀》,通过讨论知道这篇例文好在哪里;初步体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状物文章的写作纲领。

2、学生能按习作要求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弄清它的特点和用途,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3、能按一定的顺序清楚地介绍文具的特点和用途。教学过程:

一、我的十分钟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认真的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地方加上去,删除不必要的语句。

二、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的作品读给同座听,征求别人的意见。

三、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四、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她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五、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六、誊写作文

要求:

1、抄写认真,书写工整。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完成作文稿,在作文本上进行誊写,教师相机指导。

习作七 童话故事(讲评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所编的童话要相对完整,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能让人看明白。把握玩具的特性及相互的关系,所编童话要合理。

(2)难点:怎样通过组合玩具展开想象,编出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

四、下笔成文,自由表达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故事写出来。

(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才能有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于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都毫无用处—因此,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二、改一改

1、把写好的故事读一读,对照要求自己修改。

2、提示:

(1)有无错别字和病句。(2)童话故事是否完整。

(3)想象是否合理有趣,情感是否具体生动。(4)读后是否给人以启发。

(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的目的之一。)

3、四人一组互改。

三、评一评

1、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互相听一听,评一评,看谁编得最有趣。

2、小组长推荐组内同学,读一下自己编写的童话,大家欣赏。

3、教师推荐几篇有代表性的童话故事,和大家交流。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努力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

习作7 批改笔记

本次的习作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太困难的。他们特别感兴趣,一般都能根据自己的玩具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结合《课标》精神和本次习作要求,对于本次习作应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这是课标对于中年级段习作的基本要求,对于明显的错别字和病句要批改。

2、故事是否完整,有没有交代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基于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中等学生提出的要求。

3、想象是否合理有趣,情感是否具体生动,读后是否给人以启发,这是本次习作的最高追求。

4、此次习作,可以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名为《我们自己的故事》,以表示对学生的激励。也可以举行班级故事会,评选出不同类型的奖项,进行鼓励。

在此基础上讲评作文时还要以激励为主。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还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件事就会更加关心,想再试一试,更希望提高自己。因此我们的作文讲评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比如:优秀作文展、推荐发表、向校园广播站投稿、范文宣读、学习园地好词好句好段选登等。每次作文讲评之后,我还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修改。再修改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批改和讲评的消化过程,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对作文中反映出的不足的再认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习作八 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讲评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3、按照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五、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教学过程:

1、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1)自由读这篇作文,小组讨论: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写得不好,还需要改进?

(2)交流。师小结:文章能否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是否具体准确。(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4)自己读读修改好的文章。

2、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2)把研究报告写具体。

(修改加工不仅是对文稿的完善与升华过程,也是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起草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修改加工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简要的提示指导。)

3、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1)学生自己修改。(2)小组互相修改。(3)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这种认真推敲的习惯。在自改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互改,养成乐于互相传阅自己的文章并诚恳交换意见的良好风气,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学生誊写作文,教师巡视。

习作8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批改笔记

《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鼓励改善和促进发展。因此我们一要端正态度、把准目标。本次习作是对古诗文的一次探究活动,学生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学会写有关古诗文的研究报告。在批改作文时,还是要基于“能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要求,能达到此要求的就属于良好。在此基础上能达到内容具体明确,资料正确无误,便是优秀的了。为了激励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二次修改后,抄写下来,举办一次专题墙报展。总之,进行评价时要跟踪考查学生写作的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从材料准备,到修改加工,作全程、全面评价,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语、等第、书面、口头、集体、个别,各种方法灵活运用。

讲评课课件(篇3)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四个目标:

1、对知识点查漏补缺。

2引导学生学会解答散文试题的常规步骤。

3.教学生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评讲7题、10题)。

4.教学生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的方法(评讲8题、9题)

学生读散文时很多同学都容易弄懂“写什么”却不易弄懂“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和“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其中“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确定重难点后利用大家集体回忆和现场做题的方式落实1、2两个目标。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中建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据此我采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该法课堂教学容量大、展示的知识体系直观明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点评互动法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系统论原理、优化原理、迁移原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达到学生与文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得以暴露、知识得以完善、能力得以整合提升。

寻根溯源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虽然考试素材取自课外但解题方法一定会源于课内,指导学生掌握课内文章与阅读素材的联系。引起学生重视平时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触类旁通法各类试题都是依据课标拟定的.对同一类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举一反三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讲评课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总体评价学生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

2、学会运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的方法,能对他人的作文进行正确的点评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文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讲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要求进行作文点评。

教学手段:对比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同学们,大家选取了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昨天之间进行了互批,老师又作了复批。今天我们对本次习作进行讲评。(板书:讲评《读后感》)

二、回顾习作要求并分析

1、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习作要求,(课本)请大家齐读。

从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篇你最喜欢的文章,认真重读几遍,写一篇读后感,注意写出你读后真实的体会和感想。

2、习作要求告诉了我们哪些写好本次作文呢?

(1)必须是最喜欢的,为什么选最喜欢的?(最喜欢的印象深,感受深。)

(2)必须是写出真实的体会、感想,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3、写一篇读后感,应当怎样处理“读”和“感”的关系呢? 学生:简单概括原文主要内容,重点写感想。

老师:总结概括,(板书)读为基础,感为重点,

读后感的两种基本写法是什么?

(板书)先读后感,读感交替。

三、总结本次习作

从批阅本次作文来看,大多数同学能紧紧围绕习作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在认真复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感想。全班41人,有25人习作比较成功,11人习作非常突出,5人习作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通过欣赏佳作,病文会诊,“开处方”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大家愿意吗?

四、欣赏佳作

(一)黄美同学的

1、他的习作非常成功。请他朗读,大家注意思考:你认为这篇读后感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可以从文章结构、写法、修辞运用、用词用句等方面考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讨论:

3、谈评语。

(二)唐淑莹的

1、欣赏了黄美的作文,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唐淑莹同学的习作。请思考:这篇习作,在写法上和前篇习作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2、讨论:

(1)运用了读感交替的写法。(哪些是“读”的内容?两处带引号的部分。哪些是“感”的内容?)

(2)详略得当。“读”的内容用省略号代替,节省了篇幅,感想重点写。

(3)结尾排比句用得好。是真实体会。

(4)所举事例有说服力:

(5)不足之处:第二小节词语重复;

五、剖析病文:

这次作文,有几位同学在写法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来对病文进行会诊。

(一)唐佳的

1、 读。众思考: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2、 讨论:

(1)只有原文内容,没有感想。(板书)这叫“读多感少”。

(2)还有什么不足?原文没有加书名号。

(3)写法上有毛病

(4)不好,感想、体会和原文中心对不上号。(板书)这叫“读感脱节”。

六、 “给病文开处方”:

1、我们分析了几篇习作。现在给病文开处方。分工:四人一组,一人是主治大夫,另三人是助手,共同商量,开出处方。办法:用学过的分析方法分析。有读无感,加“感”;谈感脱节,改写事例;给第三篇的作者提一个重写建议。请大家开始。

2、 交流体会:

七、总结本课:(结合板书)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佳作,(板书:评优)进一步明确了写读后感,如何处理一个关系――

“读”与“感”的关系,即读为基础,感为重点;明确了写读后感的两种基本方法――先读后感,读感交替。通过剖析问题习作,懂得了写读后感应避免四个毛病――有读无感、读多感少、有感无读、读感脱节。

八:作业布置:

希望课下大家认真琢磨和品味今天讲解的内容,并完成两个作业:

1、修改自己的文章,力求把这篇文章改得更好。

2、弹性作业:〈〈听讲评课有感〉〉,主要写自己本课的收获。

讲评课课件(篇5)

平行线讲评课教案 执教者 邹胜林 教学内容平行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澄清易混知识,巩固提高。2.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剖析、矫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增强学好的信心。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说理的思路、步骤、格式的掌握。

易错、易混点

1.正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相等或互补后的那两条直线。2.两直线平行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概念: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 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3.推论:若AB∥CD,AB∥EF,则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师生一起经历对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二、教师讲评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线的判定是由“数”即角与角的关系到“形”的判断,是把研究它们的位置关系转化为研究角或角之间的关系;而性质则是“形”到“数”的说理。

2.问题分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多数同学存在以下问题:思路不清晰;过程不明显;方法不正确;理由不充分等。3.针对问题讲解:

(1).如图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A.∠BAD=∠BCD B.∠1=∠2;C.∠3=∠4 D.∠BAC=∠ACD(2).如图,AB⊥BD,CD⊥MN,垂足分别是B、D点,∠FDC=∠EBA。BE与DE平行吗?为什么?(1、2小题主要体现方法不正确,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正确找出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直线l同侧有A,B,C三点,若直线AB、BC都与l平行,则A,•B,C三点________,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所示,a∥b,a与c相交,那么b与c相交吗?为什么?(1~4小题主要体现理由不充分,对所学性质、定理不熟悉,没弄清其真正含义;在证明过程中混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A1D4FCEAca

1dea234CA

bcEODFBB32CMDBNb5.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

(2、5小题主要体现过程不明显,先后顺序混乱,重复、遗漏现象多见,因果关系不明显)6.如图所示,CD∥AB,OE平分∠AOD,OF⊥OE,∠D=50°,则∠BOF= 7.如图所示,AB∥CD, ∠B=100°, ∠C=110°,则∠P= 8.如图所示,CE∥DB,求∠ACE+∠ABD-∠BAC(6~8小题主要体现思路不清晰,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弄懂题意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三、课堂小结

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确定线的位置关系,而性质则是由线的平行确定角的数量关系。

2.解题方法与技巧上得到提高,增强了学好知识的信心。四.课后作业

如图所示,已知AB∥CD,分别探索下列四个图形中∠P与∠A,∠C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四个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APCDBPAPBACBDACPBDCD

讲评课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作文讲评,学会选取典型事例,把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进行德育渗透。

3、针对习作要求,评价习作片段,并尝试修改习作,感受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处着重修改。

二、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1)下课的时候课件出示下面两句话:(名家赠言)

A、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B、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二百遍才最后付印。——海明威

师:你从这两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是啊,两位大作家虽然在不同的国度,却对作文的修改如此重视,可见修改是写作多么重要的`环节啊!(板书:修改)

2、习作总评

前几天,我们写了有关“关爱”的话题作文,要求大家写出生活中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写出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大部分同学都按照要求去做了,而且写得风格各异,有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感动的,有写为陌生人的一个善举而感动的等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评这篇作文。

3、榜上有名

这次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同学有xxx等,(课件出示学生名单及作文题目)他们选材合理,能写出真情实感,而且具体、生动,特别是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写得尤为突出。(板书“具体、真实、生动”和各种描写。)总的来讲,我们班这次作文写比较好,老师很高兴。

4、佳作放送

(1)同学们,在这么多好的作文中,xxx同学的文章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她)写得可感人了,不愧为xxx班的小作家。现在,我们请作者本人来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他(她)读文章的时候,你要干些什么?(学生自由地说。)……说得非常好,我们就是要以欣赏的心态来倾听。

(2)学生读作文。(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些笔记。)

(3)听了这篇作文,你特别欣赏他的哪个方面?她为什么而感动?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

(4)教师适时点评。(你是从xx角度来说的,听得很仔细,想法非常独到……)

(5)教师总评。

5、亮点欣赏

(1)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有的同学虽然分数不是很高,但有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

(2)请作者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课件出示5-10个优秀语句)

讲评课课件(篇7)

一、说教学目标:

通过试题评析,解决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达到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说教学重难点:

如何解决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知识点和技能方面问题。

三、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情况

介绍班级总体得分情况

介绍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

本班学生各题得分情况

二)错题归类

1。单选错误率高的题目

题号

第4题

第6题

第8题

第9题

2。多选题错误率高的题目

题号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4题

3.非选择题错误率高的题目

16题第1问、17题第1问、18题的'第1、2问,19题

三)介绍试卷知识点分布情况(略,详见教学设计)

四)讲评试卷(重点讲解错误率高,分值高的知识点及题目)

1。打破传统依照题目顺序依次讲评的习惯,而是围绕同一知识点,讲评不同类型的题目(单选题、多选题、分析题、操作题等),即同质异类型讲评。

本套试卷有关“政治文明建设”、“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基本战略”的分值最多,合计有52分,自然成为讲评的重点。

2。根据答题规律、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理清答题思路(纠错)。

3。先后展示答错学生、答对学生的答题内容;让学生分析错误及正确的原因。

4。让学生尝试总结正确答题内容,展示参考答案。对于学生的创新之处要给予肯定和大力表扬。

五)错因分析

1。根本原因: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

2。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低下

1)不能多角度思考问题,漏答、误答。

2)机械照搬照抄,答非所问。

3。答题技巧:书写不工整,答题不规范,不能运用学科术语分点答题。

六)总结答题规律

1。选择题答题技巧:读、审、排

2。非选择题答题技巧:读、审、联、答

七)变式训练

重温练习册相似题目,让学生不要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平时学习应立足基础,提高练习册的使用率。

八)学生反思感悟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纠正不良习惯。熟读课本、关注时事、用课堂。练中多思,善于总结、举一反三。

九)老师寄语(略)

五、说板书设计

因是试卷讲评课,所以板书主要是写出学生错误率高的知识点;答题的思路、技巧;主要答题内容等,以便于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重难点。

讲评课课件(篇8)

八年级英语试卷讲评教案

教学目标:讲评期中复习练习(词汇、选择题专练)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动词的时态判定、词性的判定、词的单复数、词组的固定搭配、系表结构、动词不定式、主将从现、同级比较

试卷分析:词汇和单选专练的内容都出自于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5-Unit6,针对学生薄弱的基础知识,根据教材中的目标语言而设定,让学生再次掌握四应四会的知识点。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分析试卷3-5分钟 1.分析错题原因:记忆、理解、马虎? 2.自己改错题5分钟

二、精讲错题 词汇部分 第一部分

4题advice 意见,建议(不可数名词,无复数形式。)误区:学生易在后加-s suggestion意见,建议(可数名词,复数形式后加-s。)

5题make a decision 做决定(误区:学生常把decision写成decide,动、名词不分。)

11题give a speech 演讲(误区:有学生写give a surprise给。。惊喜)22题注意判断时态。前后时态都为一般过去时,因而答案为avoided.注意加-ed.25题guards 卫兵。(误区:①学生对此词印象不深,空白率高。②没有注意复数形式,要加-s.)

34题注意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情况,谓语动词加-s/-es。答案为warns。其用法:warn sb.(not)to do sth.第二部分的46题就有考到。第二部分

1题invite sb.to do sth.固定搭配。2题pleased 注意词性的转变

4题考查使役动词let的用法,let sb.(not)do sth.类似的动词有make、have等。38题就考查make + sb.+ do sth.。

6题考查It’s + adj.+ to do sth.动词不定式做主语,it做形式主语。14题考查动词不定式to do的用法。

21题考查同级比较as + 形容词/副词原级 + as。判断sing为动词,需副词修饰,注意loud要转变为loudly。

22题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主将从现知识点的考察。23题注意词性的转换,还有复数形式的变化。think---thoughts 选择部分 第一部分

1题考查使役动词make的用法。make + sb.+ do sth.第二部分的第九题、第三部分6题都是考查这一知识点。第三部分8题考查make + sb.+ adj.的用法。2题spend„on sth./ spend „(in)doing sth.这是spend的惯用法,但这题考查spend„with sb.3题考查感叹句。news新闻,是不可数名词。选What。

4题要判断主语是人还是物。(误区:不认真的同学会认为主语是Mom,其实主语是Love Me Once More,Mom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类似题目如8题。5题考查because of 的固定搭配。(可顺便分析because和because of前者后面跟从句,而后者则跟名词或名词短语。第三部分4题就考查之一知识点。)11题考查不定代词与修饰词的位置关系。当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时,形容词放不定代词后面。如,nothing serious, something bad。

12题考查It’s + adj.+ to do sth.动词不定式做主语,it做形式主语。第四部分2题也是此语言点的考查。第二部分

1题考查系表结构。dish菜肴,所以选smells闻起来。。

3题考查同级比较的否定形式。not so/asas + 形容词/副词原级 + as。5题错误率比较高。(误区:很多同学审题不够认真,没有看前提Don’t worry,容易选错。)

7题考查固定用法be/get used to doing sth.习惯做某事。

11题注意辨别alone与lonely的意义。二者都是单独的,寂寞的意思。但后者为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第三部分12题特别典型,很经常考。第三部分

3题注意in the end 和at the end of 的搭配。11题考查refuse to do sth.固定用法。

13题注意形容词和副词的判断。good是形容词,well是副词。题中speak是动词,需副词修饰,因而选as well as。第四部分

1题是考查动词不定式to do的用法。

9题注意区分spend,pay,cost,take的用法。spend„on sth./ in doing sth.; pay „for;这两个的主语都是人。cost和take 的主语是物。It cost sb.some money to buy sth./ It takes sb.some time to do sth.第五部分

5题注意时态的判断。句中finished提示句子为一般过去时。7题考查时间状语从句as soon as 的主将从现用法。本课小结: 1.审题技巧:

(1)判断名词可数与不可数,观察名词的单复数;

(2)判断动词的时态(一般过去式居多,注意动词的过去式拼写);(3)固定词组要常记忆,要落实到书写上。

(4)注意本学期刚学的知识点,如:动词不定式,系表结构,时间状语从句(主将从现),条件状语从句(主将从现),同级比较等。2.答题技巧

“多长一个心眼”(多检查一遍,关键依据上面几点)。课后作业:

1.自己做好书面的试卷分析,分析错题原因:记忆、理解、马虎还是紧张的原因。2.做好错题笔记

讲评课课件(篇9)

以“关爱”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讲评

课前准备出示有关关爱的画面,并且《爱的奉献》的歌曲 一.导入

刚才我们看到了那些画面?都和什么有关,(板书)请再读一遍。这个学期,我们写了一篇有关关爱的作文,是第几单元的?(回顾习作题目和要求)。

我们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这真是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我们写作要有一种追求,别人想得到的我不写,我写的别人想不到,一定要有个性。今天,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写得怎样。

二、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总结批改作文的优缺点。总体看比较好,详批了()本,其中一类文()本,二类文()本,三类文()本,四类文()本。

在讲作文之前,请同学们来猜猜这次谁的作文写得好?看来这些同学已经成了班上的小作家,其实,我们班上还有一些同学的作文也在悄悄地进步,最让我刮目相看的是廖浩铭,你们看,(给同学们展示)

三、展示题目

我改作文有一个习惯,看到谁的题目最吸引我,我就把他的作文放到一旁。今天,我摘录了一些题目(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题目,哪个最吸引你,为什么? 《依稀记得那双手》《来,把手给我》《一路风雨一路情》《虽然我们不相识》《爱不曾走远》《暖暖的太阳味》《幸福发芽了》《藏在头发里的爱》《母爱﹥爱母》《爱=安慰+鼓励》《泪花,晶莹的泪花》

是呀,这些题目真有意思,或新奇,或吸引人,让人充满着期待。那么,这些题目的作者是谁呢?来,让我们看看你们的庐山正面目,请站起来。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四、展示佳句

精彩的时刻才刚刚开始,同学们的开头也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出示幻灯片

1、选择了欢乐,我不悲伤;选择了坚强,我不哭泣;选择了挑战,我不退缩;选择了关爱,我不后悔。——刘彦龙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很豪迈而不缺乏柔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一句紧扣主题?对呀,有时一句话就能救活一段话。再来看看胡香玲的(齐读)

2、关爱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关爱是黑暗时为你开启的一盏明灯;关爱是寒冷时妈妈给你的一个拥抱;关爱无处不在,幸福就在关爱中慢慢发芽了。——胡香玲 胡香玲的感情很细腻,她认为“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是关爱,“黑暗时为你开启的一盏明灯”也是关爱,“寒冷时妈妈给你的一个拥抱”还是关爱。那么你认为关爱还是„„关爱无处不在,幸福就在关爱中慢慢发芽了。这个题目应该很好猜,是什么。胡香玲是吗?恭喜你们答对了!

再来看看曾婕的(齐读)

3、天空黑如深夜,狂风卷刮着地上火红的枫叶飞入空中。雨从天空中直射下来,无情的狂风把路边的小树折断,小树在风雨中呻吟着,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呻吟着„„——曾婕

用了什么描写,怎样的环境?那么在雨中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曾婕请你告诉我们。好感人,所以你的题目是?

看来,同学们很聪明,知道开头要紧扣题目,更要紧扣中心——关爱,再说一遍。

六、真切的挑刺

不过写作文要善于发现自身的缺点,才能真进步,今天我就来帮你们找找毛病。你看:

1、标点病

(1)今天上午我起了早床看见天还没有亮我就继续睡着了。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感觉轻松吗?少了什么?请你来为他加上标点。今天上午,我起了早床,看见天还没有亮我就继续睡着了。

还请你来读一读。这回怎样?这就是标点病,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2)妈妈说:“你还好吗?我很好,我说打针也并不痛主要的是我的恐惧心理在捣鬼,所以我害怕打针。

(3)妈妈我爱您,我情不自禁的说,妈妈听了微笑着点点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请自由的读一读着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请选择一个句子,为他改改。谁来说说你改的句子。妈妈说:“你还好吗?”“我很好。”我说,“打针也并不痛,主要是我的恐惧心理在捣鬼,所以我害怕打针。”对吗?真聪明,“妈妈我爱您!”我情不自禁的说,妈妈听了微笑着点点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同意的举手。太好了,看来你们不是不会,而是不够仔细。

2、粗心病

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毛病?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1)同学们写上回到教室等待老师来上课。

(2)同学们都穿得原原的,唯独我只穿一件单衣。(3)外面的空气比里面的空气要好把!(4)我就忽忽忙忙地穿好衣服就走了。

什么地方出错了?你们很仔细,但他们很„„

对,这就是粗心病,请你们来帮他们治一治,第一个„„

3、请仔细看一下第(4)个句子还有一个毛病?“就”字重复对,这就是重复病。你看:(1)、在那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那一辆辆的汽车在那公路上奔驰而过,而那一个下水道口却被一群淘气的孩子搬起。那一行行的人走过,都没有伸手过去弄好。

请一二组的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哪个字重复了,删去以后,我们再来读一读,多好的句子啊,再来看看这个

(2)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心里想道:不好了,爸爸妈妈要很晚才下班„„突然,我“哇”的一声吐了出来,我蹲在那里,难受极了。

请三四组的同学来读一读,写得好吗?如何变得更好?请你再来读一读,有没有更简单,你改得真好。那么,这个句子呢?

(3)今天,又是一个雨天,又是一个有着狂风暴雨的雨天,看着雨沥沥淅淅的下着,我不禁想起了那把醉人的伞。请全班同学来读一读,多富有诗意化的句子啊,“有着狂风暴雨,雨淅淅沥沥的下着,”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好可惜,哪个同学来给这些粗心的同学一个温馨提示呢?(写完以后要多读,静心)看来,写完作文一定要——念。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七、有效地训练

1、欣赏

我们很多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作文最关键的还是看你的内容是否充实。要把内容写充实,应抓住那些描写?

我们先来欣赏何婷的:她圆圆的脸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微微上翘的嘴和脸上的两个酒窝,让人觉得她始终都是微笑的。

请女同学来读。这是什么描写?写得好吗?何婷,请你站起来,她是谁?有耳朵吗?有眉毛吗?有鼻子吗?有头发吗?那你为什么不全部写上去呢?有没有这个必要?水灵灵的眼睛说明什么?微微上翘的嘴和脸上的两个酒窝给人感觉总是在——微笑。那么微笑说明小薇是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写外貌要抓住他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来写,写出它的个性。

再看看黄妍的:那是我学走路的画面:“来,宝贝过来,妈妈在这边。”母亲伸开双手说。我踉跄而行,始终没有拥入妈妈的怀抱。就在途中,我被石头绊了一下,摔倒在地。“哇哇哇„„”我不停地哭着。妈妈走到我的跟前,伸出一双粗糙而又长满老茧的手说:“来,把手给我!”

黄妍,请你来读。你们觉得这个片段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里?点评得真到位,看来用上各种描写方法能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黄妍,我有一句话不明白,为什么是“一双粗糙而又长满老茧的手”呢?这双手给了你什么? 你用词真准确。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请男同学来读一读:回来时,灯光依旧亮着,大叔在远处对我喊:“小姑娘,快走吧——大叔帮你开了灯——”我心里一阵感动:大叔,谢谢您了!——许若兰

这里也用了什么描写?她说我心里一阵感动,你们感动吗?因为什么而感动?让我们一起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同学们能应用各种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如果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病例

(师读)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决定去看望李爷爷。他是一个孤寡老人。

不到十分钟,我们一行人来到李爷爷家,我们看到李爷爷正坐在沙发上。我和李爷爷打了一声招呼,就进去了。我们和李爷爷谈了好一会儿才回家去了。

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写得怎么样?缺少什么?是啊,李爷爷家里怎样?我们看到李爷爷怎样坐在沙发上?沙发又是怎样的?我是怎样和李爷爷打招呼的?李爷爷是什么表现?你们和李爷爷谈了什么?可能做什么?分别时的情景又是怎样?请同学们拿起笔,发挥想象,用上各种描写方法来帮他改一改。

同学们改得都很好,海明威也说,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们的作文就更需要修改了。说到这我得表扬一个人,陈丁菲。她写作文就会很认真的修改,并且开始有自己的特色了,来,让我们看一看。

八、作品展示 一路风雪一路灯光 作者:陈丁菲

那一夜,灯照得很迷茫,那一路,就带着风和雪„„

那灯,辉映着老人慈祥的面容。如果你是夜晚的过路人,就可以看见老人微笑着坐在她家屋前,深情的叮嘱你几句:“孩子,小心点,路滑。”再微笑着看你走进这条小巷,走出这片被爱包裹的灯光„„

我走进这条小巷时,就刮着风,下着雪。远处时不时传来几声犬吠,静,静得可怕,静得我全身发抖。突然,“孩子,被怕,走近点,有灯呢!”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呆了。只见风雪中,颤巍巍地走出一位老人。“孩子,别怕,走!”我松了一口气,跟在她的身后。“来,坐,我去倒杯水给你。”我坐在门前,过路人很稀少,每当他们从黑影中走进这座房子时,总是时不时的看看这片灯光,打量这所小屋,再慢慢的走出去,步伐也轻快多了。“给,去去寒。”老人给我倒了一杯热水,不知是因为什么,我竟一口喝下了这杯滚烫的水,然后站起身,跺了跺脚,对老人感激的说了声:“谢谢!”又踏上了这条风雪之路。

“孩子,小心点,路滑。”

我回了回头,停住了脚步。她的脸焕发着红光,一直朝我微笑,老人向我摆了摆手,仍然坐在屋前,迎着这片雪,伴着这片灯光„„

也许是灯光照亮了我的路,也许是别的,我轻快地走在这片风雪的路上„„

文中有内有关爱两个字?但能感受到吗?从哪里感受到的?文中出现了四次,这种关爱是多么深沉。我手写我心,只有用心去写文章,我们的作文才能感动别人,感动自己。

九、总结

妈妈关爱我令人感动„„正如歌词里说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我想用三位同学的结尾来送给大家:播放音乐钢琴曲 关爱就是一滴泪,洗净了我日渐蒙尘的心。——李文涛

如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失去了家人的关爱,那么我将成为一个灵魂不全的人!——巫利娜

相聚是那么匆忙,分手又是那么匆忙。虽然我们并不相识,但是有一种爱驱使我们走到了一起。——陈苏华

九、作业;修改这篇作文

讲评课课件(篇10)

英语月考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1.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 足。

2.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整体情况.我们进行了期中测试,整体情况是这样的:最高分96分,不及格 人,优秀 人,及格 人,测试完了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的,以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自我分析试卷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张试卷,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交流反馈:二个: 听力部分、笔试部分

1、下面,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自己把笔试知识部分,能自己改正的先改正过来,不会改正的先放一放。

2、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3、再听一遍听力部分,大家请仔细听。师:刚才我们在小组内已经把能改正的改正好了,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会改正的呢?

三、典型错题讲评

1.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自己改正三大题(1、认读单词或词组。

2、填写单词所缺字母)

2.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3.、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4、讲评单选题:

(1)阅读短文完成判断,重讲答题技巧:短文中找关键单词 短语和句子,从是否相同初步判断,注意:尽量联系上下文意思再判断。(2)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主要是做题不认真)

(3)在试卷上自行订正这道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举一反三,相关部分类型题巩固训练。1 would like it you What to ? 2 food your is What favourite ? 3 do you can any kung fu ? 4 speak she English can t ? 5.sing mother can my song a.,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小学英语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一、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的。

1.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2.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3.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

4.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提高学科学习认识。

二、课前准备.对学生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2.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

3.对学生试卷中的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的共同提高。

4.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定出补救措施,设计好针对训练题。

5.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分析错因。必要时要进行个别谈话。

三、课堂讲评环节

1.导入。本节课,我们要针对期中考试的卷子进行分析。首先, 告诉大家,我们班这次多数同学都考出了真实的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有个别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老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试卷讲评,你能找到自己失分的原因,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到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第二,说一下奖励。100分的同学可以一朵小红花,表扬你们平日认真学习,考试时认真检查,不马虎,希望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也不要灰心,争取下次考得更好些。

2.自我改错:。A、要求学生独立修改测试卷,初步分析错因。B、小组互助。一道试题,学生为什么会做错,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复杂的。可能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思路不正确;也可能是概念不清,知识记忆不牢,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概念模糊、混淆不清等等。在讲评错题时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先让做错题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错的?再让同学帮忙讲一讲怎样想、怎样做才对,这样大家在交流中有所得益,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的同时,也改进了自己的解题策略。

3.教师讲评。教师讲评应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重点讲评。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

听力共四道题。

第一题听录音,选择所听到的字母,从试卷得分情况看,第5、7、9三个小题失分较多,原因是这几组单词或音标的读音十分接近,使学生不易判断,但也有不少同学得满分。

第二题,听录音,选听到与录音内容相符的单词或词组,主要考 察学生对本册重点单词句子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得满分。

第三题,听录音选句子,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认读情况,一部分学生迷糊了,其他几个同学们做的还可以。

第四题,听音给句子标序号,考察了每课的主题句,只是有些录音内容与课文不太相同,给部分学生造成了误解,不知怎么标号。

第五题,听短文填单词序号。大部分同学得满分,只有小部分同学没有注意到英语中首字母大写的问题以至于第一题失分了。

笔试部分,共分八类型题。

第一类题型,考查同类词与不同类词,学生满分很多。第二类题型,选择填空,主要考查了部分课文重点短语、句子,大部分同学都能得满分,小部分同学错在对单词、句子掌握不熟,没有注意到an的固定用法。

第三类题型,根据问语、对话选择应答语,几乎考察了前两个单元所有的主题句,此题比较简单,得分率较高。

第四类型题,连词成句,比较简单,但最后一题失分率高,部分同学没有注意到有关单词的位置关系,使得位置混淆了。

第五类题型,选择合适的句子,补全对话,此类题常做,对于学生们来说,手到擒来。

第六类题型,阅读理解,有点难度,得分率很低。重讲答题方法:短文中找相同短语和句子,看前后是否一致再判断。

第七类题型,为认读单词或句子、填写单词所缺字母,很简单学生得分很高。学生自己改错就行。第八类题型,写出相邻字母或抄写题,居然还有学生失分,应加强字母记忆和书写训练。

4.学生讲评。请学生发言主要是为了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具体有:错误让学生“改”;思路、解法让学“讲“;注重学生“练”。

5.课堂小结。这份试题从整体上来说稍偏难,但注重基础,考察了本册书几乎所有的重点、难点,覆盖面很广,不失为一份好试卷。有的题目虽然较难,但都没有脱离教材。从学生做的情况看,每班的优秀 人,及格 人,不及格 人。几率都令人不满意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基础练习,要在基础上有所提高。

6.检测、反馈矫正。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的目的是帮助老师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给学生重温知识、体验成功的机会。

7.布置作业。将本次测试中自己做错的题目写入纠错本。

讲评课课件(篇11)

习作《童年趣事》讲评教案

设计意图:

一、分享习作快乐

二、集体评议,树起修改范例

三、多形式评价,促进交流。

教学流程:

一、总评习作情况,分享习作的快乐。

、宣布“火眼金睛”奖(好题目)

①出示好题目

②请相关作者站起来,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

③说说你对哪个题目最感兴趣,为什么

2、宣布“凤头奖”(好开头)

①出示写好开头的获奖同学名单

②同学们推荐个别写好开头的同学展示作品,并请该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开头的。

3、宣布“豹尾奖”(好结尾)

①出示写好结尾的获奖同学名单

②同学们推荐个别写好结尾的同学展示作品,大家评一评该结尾。

4、宣布“猪肚奖”(好重点)

出示把趣事写好的同学名单,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

二、引导评议,为自我修改树起范例、同学们推荐一位获“猪肚奖”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朗读自己的作品。

要求:①倾听的同学找出优点(这事情是否说得清楚,有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吗?找一找好词好句)

②发现不足(错别字、毛病句、描写不具体的地方)

③还可以给建议

2、作者组织同学评议,教师根据评议用红笔在稿子上批阅(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强调修改符号的运用)

3、小结修改的方法

三、自我修改,有所提高

要求用红笔自改,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小组内交换修改,促进交流

五、总结修改方法。

讲评课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品鉴优秀作文,学习从谋篇布局、材料选择和使用、文字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对作文展开鉴赏;

2.指导学生学习发现、诊断同学和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并尝试自己修改完善;

3.指导学生通过作文修改活动,体验修改作文的乐趣,提高对修改作文的认识,知道审视和修改是写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教学重点和突破方法】:

激发学生参与修改作文的热情。突破方法:开展自己作文的鉴赏活动,对比修改前后作文的不同点,共同感受修改后作文的美妙。对学生的修改行动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指导学生品鉴作文,发现文中的问题并修改。突破方法:将品鉴和修改活动分为几个层次的任务,以任务驱动、过关的形式开展教学,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谈话

师:孩子们,大家好!

生:xxxx

师:孩子们,半月不见,还记得我吗?

生:xxxx

师:孩子们,这几天,我时时在家里翻看你们写的作文。每一篇都令我十分感动。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xxxx

师:是你们的真情,你们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对即将过去的童年生活的不舍之情感动了我。你们的作文常常一次次把我带回我的童年,我仿佛又回到了背着书包,坐在小学的教室里听课的时代,仿佛又回到了和伙伴们欢闹嬉戏的校园,仿佛又看到了语重心长教育我们的老师,仿佛听到了我小学那棵老槐树上那群鸟儿的叫声。

你们内心深处的真诚情感,伴着你们工整的字迹,在我的眼前流淌,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首深情的歌谣,在我的耳际回荡。

2.讲修改的意义

3.讲修改文章的故事

二、欣赏同学们的优秀作文

1.朗诵。

2.投影。

3.谈优点。

三、修改作文

1.出示有典型问题的作文(文题相左、材料不典型、条理杂乱(混乱)、用语不清、语句不明等),师生总结作文问题;

2.讲名言,介绍修改方法;

3.交换阅读、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4.自己修改、再阅读、发现问题,修改;

四.展示修改成果

1.展示修改成果。

2.总结修改经验。

最新马原课件10篇


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讲述“马原课件”的精选文章,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教案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马原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在玩土豆一家的游戏情境中,尝试进行默念,感知休止节奏。

2.能用语言、动作有节奏地大胆表现。

3.体验节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了解土豆能做成哪些菜肴和土豆的`各种营养,会做《土豆一家》的手势菜谱。

二、吃土豆,感知休止符1.初步感知游戏方法过渡语:每个小朋友都念的整齐、接得好,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做一个游戏,看看怎么做?(播放课件)

重点提问:

◆你能看懂图片上讲的什么?(丝儿手心朝外、片儿手背朝外)◆那么怎么做呢?

小结:把丝儿、片儿吃到肚子里了,嘴里就没有声音了,而用不同的动作变现。

2.分组操作探索发现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儿歌图片,分成男女2组,8个人一组每组好好商量一下先吃一样什么,然后把吃掉的这样东西去掉,一起试一试、练一练,等会儿邀请你们表演哦!

他们表现的好吗?为什么?你们用什么好办法说的这么整齐的?(吃得这么干净?)小结:哦,虽然不能说出来,但空格在,节拍还在,只是心里数了,这样的话不会乱,也不会丢掉了,行不行?我们一起试一试,别忘了好办法噢!

◆跟着音乐旋律节拍集体用语言、动作表现小结:哦,难不倒你们。原来不管吃掉丝儿还是片儿,我们可以用心理数的方法不说出来,留在这个节拍整齐地表现出来,真能干!接下来老师觉得刚才吃掉一样东西还不够,现在请你们把丝儿、片儿全吃掉,行不行?用刚才的好方法。

◆2组幼儿同时表演,教师做观众,观看并评价。

◆再次合着音乐表演,大胆用语言、动作表现三、完整表现--全部吃掉

◆完整表现把土豆全部吃掉。

◆表演--全部吃掉与客人老师PK。

马原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真正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题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读课题)

2、 当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别人的理解,甚至于别人的一个温暖的鼓励,心情就会很快乐,而“给予”就意味着付出、失去,那课题为什么还说给予是快乐的呢?给予是不是真的让人快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初探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这篇课文中谁给予了谁?他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在书上写一写划一划。学生读文思考,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精读探究

1、指名说说课文中谁给予谁?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以下部分

▲哥哥对保罗的给予(板书:哥哥——保罗)

相机出示:“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学生自读,体会保罗的心情

(2)保罗哥哥在给予中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引导体会哥哥给保罗快乐,所以他也快乐)

(3)朗读体会体会保罗的快乐的心情。

▲小男孩对弟弟的给予(板书:小男孩——弟弟)

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出示:

但是,那小男孩说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保罗十分惊讶:“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1)先抓住“为什么保罗会惊讶”?带出第3节(出示),理解吃惊,为什么会吃惊(是吃惊保罗有这样一个好哥哥)读出吃惊的样子。体会保罗认为他希望什么?(相机出示第4节前半段话)

(2)然后再来读第5节,现在保罗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

(3)在读中想象出他说这句话时的美好心愿。小男孩在给予中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4)进一步体会保罗吃惊的原因:为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5)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感受一下小男孩子看到保罗哥哥送了保罗一辆汽车以后所产生的美好希望以及他说“我希望??”时的快乐的感觉)

(过渡:小男孩不但立下了将来给予弟弟新轿车的希望,而且还要把这种希望亲自带给了他的弟弟,课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他的这种给予。)

相机出示:

不一会儿,他背着相机返回来了。他拿着那些好东西了!”

(1)学生读 ,从他的话语中,你感觉到什么?(希望送给弟弟汽车,让他 快乐,美好的愿望)

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2)从他的举动中你感觉到什么?(对弟弟的的关心和爱)

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他快乐吗?现在你觉得他是为什么而快乐?(板书:给别人关爱)

(不仅是许下一个愿望,送轿车,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给他残疾的弟弟送去关爱,送去温暖,是最快乐的)

(4)读好这一段话。读出小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保罗对小男孩与弟弟的给予(板书:保罗——小男孩——小弟弟)

过渡 :课文中还有谁给予谁?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保罗有没有给予谁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保罗下了车,??那位小男孩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1)你认为保罗这时快乐吗?为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对他们来说是难忘的?(讨论)

(体会各人心中的快乐)

四、总结深化

1、齐读最后一节

2、联系板书说说课文中的给予及快乐。

3、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你就会感到快乐)

4、教师小结:同学们,给予是快乐的,哪怕是给予有困难的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别人带来帮助,从而给自己带来快乐。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

再送给大家巴金爷爷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出示,读一读)

5、这些话说得多好啊,与给予是快乐的是同一个意思,你能根据你对“给予是快乐的”的理解,也写写你们的格言吗,要注意从你们的语言中体现出给予是快乐的。(配乐,学生在情境中写,交流,实物投影出示,朗读)

6、教师总结,深情地读“给予是快乐的”

五、课外延伸

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不需要用笔,但需要用心灵去完成的作业,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马原课件(篇3)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学写毛笔字。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地写在括号里。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4、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7、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自我介绍。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2、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板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行书运笔的过程和特点。

(4)学生在自备本上练习上述几个字。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教师提示握笔的姿势及坐姿。

4、反馈交流。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自己读一读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同学边听边寻找句子中用错的字。

(2)提出独立做题的要求:查阅字典,寻找规律。

3、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辅导。

4、反馈交流。确定正确答案,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三、教学第三题

1、学生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先让学生读词语,再集体读两遍。

(2)举例分析,掌握规律。

(3)让学生用画出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词,想一想:它们分别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为什么?

3、独立作业 :用连线的方式将所列词语两两搭配。

4、反馈交流。

5、课堂作业 :将题2和题3按练习要求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读题,想一想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默读题目。

(2)讨论每小题中加点的词各有哪些反义词。

(3)联系语言环境,思考这里带点的词的反义词该填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在书上填写。

4、反馈交流。学生汇报作业 的完成情况,反复读读填好的句子,最好背下来。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这12条成语可以分成几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3、学生大声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三、教学第六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们自己读读《如梦令》,把句子读通顺。

(2)启发讨论如梦令是什么。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轻声试读,边读边想想词的大意。

(5)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词的大致内容,教师结合重点词语作适当点拨。

(6)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

3、自己练习朗读,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指名读,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讲清介绍的范围:家乡的特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故事

(2)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组织讨论。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那么多的内容,你打算选哪方面?通过什么渠道搜集资料?

(4)讲清写导游词的要点:资料要翔实,条理要清楚。

3、练习。学生按要求练习写导游词,向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4、反馈交流。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

(2)教师小结。

马原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写“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进一步体会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中文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识记生字字形,观察并写好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霍金从小就善于动脑,爱问为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也象霍金那样,爱动脑筋,多提问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词,写好“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爱问、会问的孩子。

教学难点:

体会霍金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文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词语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初步体会霍金爱问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生字词

1、回顾霍金爱问的特点,齐读课题。

2、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二、品读课文2至5自然段,感悟体验

1、弄清霍金问了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霍金问了些什么?

(2)生答,相机出示句子。

(3)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

2、了解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

(1)思考: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呢?

(2)生答,引导学习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理解“摆弄”一词。

②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③体会霍金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第四自然段

①指导朗读句子

②体会霍金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3、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解答霍金的问题的。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妈妈的“慈爱”。

(2)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弄清爸爸说了几句话,分别告诉了霍金什么。

(2)重点学习第二句话。

①理解“必须”一词。

②指导读句子。

③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4、分角色朗读2至5自然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霍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并指导读第一句。

3、想象此时的霍金会想些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读出霍金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拓展升华

1、读课文第一句。

2、师简介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句。

4、学生交流学文后的收获。

五、指导写字

1、识字游戏。

2、出示“词”、“识”、“求”三个字。

3、指名说记字方法。

4、师指导书写。

5、学生练写生字。

马原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教案。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能够认识和体会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学习难点:

能够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介绍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展示多种居室装饰设计作品。应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以便进行类比和分析。2、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特点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欣赏和分析活动。

3、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人文特色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评述活动。

(二)发展阶段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马原课件(篇6)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实施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课程概况

1.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设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教学设计》。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其中录像课12学时,网上辅导9次。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化教学的处方的一门学科。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课程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方法等科学基础上的教学技术,也可以称为科学的技术。它与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论、比较教育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都有一定联系。有些课程,中央电大的学员已在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学习阶段中有所学习,有些课程作为本学科的前置课程或相关课程应该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例如,作为学习本课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内容在专科计划中已有安排,“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作为该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运用能力,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培养实用教学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运用教学系统方法,设计、开发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以及“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能力;形成运用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理论设计学习目标、多种媒体组合教学传递、教学策略以及优化教学系统的能力;形成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和修订完善教学活动的能力。

2.本课程的要求

⑴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对学习教学设计意义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增强改革观念。

⑵ 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

⑶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⑷ 了解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理论和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能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培养学生恰当地设计、开发及评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和设计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设计学习目标、多种媒体组合教学传递、教学策略以及优化教学系统的能力。

⑸ 培养学生掌握对教学成果进行正确评价和修订完善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能力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⑹ 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提高学习者运用教学设计的意识理念、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⑺ 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本课程的办学形式

本课程的办学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属于“开放教育试点”课程;二是它属于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的合作办学的课程。前者决定了它必须在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后者决定了它与地方电大必须紧密合作。

4.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其他教学人员,以在职进修为主。学习对象的主要优势是:学习动机普遍强烈,愿意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目的明确,渴望教学知识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提高;有着较多的教育工作经验;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劣势,即:文化层次普遍较

低;因经济状况较差,学习资源亦相对匮乏;工作和生活担子较重,因而学习时间缺乏;因为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减弱。在教学设计的课程建设及具体实施中,对学习对象的这些优势和劣势都应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的举措。

4.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本课程采用三种教学主媒体和其他多种辅助媒体。主媒体即文字教材(注:教科书和扩充学习材料组成)、录像教材和形成性作业。文字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录像教材帮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理清知识思路和要点,减轻学习的难度,录像教材为12课时。IP提供较新的信息,教学指导等4课时。不同教学媒体有自己的教学功能,“各有侧重、优化整合”,共同构成本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以支持完成《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本课程组织提供9次网上教学辅导,包括:教材章节的学习引导、测验和学习资料等;同时按学习进度在期末举行一次直播课堂(复习辅导)。

二、学习模式

作为“开放教育试点”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强调以下两点:一是突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寻找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规律。据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拟将教学与研究共同推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使之展开积极的双向互动,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即教学过程,它强调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描述教学的一般过程,它是学习本课程的外在程序。学习过程模式更侧重于教学管理的指导。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注册登记,领取学习材料(文字教材、录像教材或VCD光盘、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等);

(2)接受学习指导(如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明确学习目标;

(3)接受学习支持服务,实践学习过程:(自学→小组协同学习→面授辅导)(平时成绩考核)+实践环节(平时成绩考核)→期末复习→参加期末考试。

(4)通过考核和完成课程学习。

2.本课程的学习实施模式

本课程的学习实施模式即学习实践模式,它强调的是从学生学习的内在程序来描述学习过程,是学习过程模式的内化和具体实践。学习实施模式更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设计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方法和方法论学科体系,许多概念和理论涉及多个的学科,学生自学会感到很困难,教师要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自学。

在对学员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员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的知识结构、基本理论与心理规律要在了解、理解上下功夫,认真钻研,善于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与难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心理规律、原则与方法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学生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以自主学习法为核心学习各种学习材料(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教材、期末复习提要等)认真作好学习笔记;

(2)以合作学习法为核心参加小组协同学习;

(3)以强化学习法为核心参加教师的集中面授辅导;

(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各种教学服务(如信函、电话答疑、电子语音信箱、直播课堂、电子邮件等);

(5)以实践学习法为核心参加集中实践环节的各种活动。

三、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中央电大(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

与以上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实施模式相对应,中央电大(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主要是:

(1)提供本课程的各类指导性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方案等。

(2)提供本课程的学习材料,主要是多种媒体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文字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字教材为方便学生自学,除提供教科书外,还配备扩充学习材料,设计了学习目标、思考练习题、案例介绍等。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

录像教材(12学时)是重要的助学教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理清知识要点、提示重点,减轻学生学习难度,强化自学、指导复习。

IP教材(4学时)分为4个专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自主选择使用。

(3)举办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班。为了减轻学习教学设计课程的难度,在开学初,拟举办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班,聘请教材主编或主讲讲解教材思路、结构、重点及难点。

(4)提供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指导性意见和交流性信息,如开课前、后及其中间运用直播课堂、VBI、计算机网页、有关课程教师的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教学管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

(5)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以及期末考核工作。

2. 学习进度及方法提示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现将学习进度和相应媒体及学习方法提示给大家,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参考使用。

马原课件(篇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

马原课件(篇8)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马原课件(篇9)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跳水

逗拿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放肆追救↖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马原课件(篇10)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习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出塞课件(汇集10篇)


每位教师都必须拥有一份教案课件,因此他们需要花费时间来亲自编写。如果老师能够创作出高水平的教案,那么课堂教学将会非常成功。那么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呢?本文的主题为“出塞课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们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能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出塞课件(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 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 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 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边塞诗派】

唐朝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

长云:连绵不断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属制的战服。

破:打破。

终:始终。

还:回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请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与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出塞课件(篇2)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出塞》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古诗《出塞》。

《出塞》这首古诗选自西师版教材语文第九册第31课古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诗歌表现了万里长征到边关的戍边战士在千年古关冷清月夜下对亲人和飞将军的思念。全诗表达了两种情感,一种是因思念亲人而产生的悲伤心情,另一种是因为渴望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带领他们把敌人赶走的豪壮气势。诗人也想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对征人的同情和敬佩。

说学情《出塞》这首诗歌作者是王昌龄,他是唐朝诗人,所表现的内容是古代的边塞生活,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情感是相当困难的。

说目标基于诗歌教学的特点,还有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单元的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3个:

1.了解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在理解和深入体会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教学重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说教学策略那么我们怎么来突破难点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

1.收集资料。收集和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如:收集王昌龄的生平、诗歌地位和代表作、飞将军李广的相关资料、唐朝兵役制的情况、反映边关的事情,还有能促进情感表达的音乐,以及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互文语文小知识。

2.反复诵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从读准诗歌文字到读懂内容,最后读出诗歌的情感。

3.以诗解诗。教学中引入同时代内容的边塞诗,促进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

说教学流程接下来我将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解题。首先让学生对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对唐代版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诗歌表现的时代背景,然后理解诗歌的题目《出塞》。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疏通诗意。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读懂多音字,从而读通全诗,然后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特别引入资料互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三个环节.再读诗歌,体悟诗情。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体会,一是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感悟征人的悲伤。我主要通过一个画面两个维度来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画面就是:在千年古关,寂静的夜晚,一道明月照在疲惫的征人身上。营造出画面的悲凉。两

个维度分别是通过空间的距离万里之外体会征人的悲伤,通过时间的久远悠悠千年来赋予这种悲伤以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感悟征人的豪壮。我将引入飞将军的资料,并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引入王昌龄的另一首诗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促进学生理解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壮之情。在这环节的教学中,我将利用多媒体将课前准备的资料结合教学相机予以展示,并通过学生的批注、讨论、朗诵等形式与学生实现互动,引导学生深入走进诗歌文本。第四个环节.总结诗歌,拓展内涵。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对本诗表达的情怀,并引导学生换位假象自己是征人深情吟诵。最后大致谈谈《出塞》这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和在七绝诗的地位,学生只需了解即可。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边关明月征人亲人人民以上就是我对《出塞》这首诗的教学的初步设计思考。

出塞课件(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出塞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赏析

1、第一句:浮现(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3)作者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

二、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学生齐诵全诗。

三、延展性探究

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

四、背默过关

出塞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书:边关)介绍王昌龄(出示幻灯片)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学生全班齐读古诗。

三、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古诗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情景?

诗中的边塞在哪儿?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同一时间在边塞看见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关塞是汉代的呢?

⑷学一学。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战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作战,夜晚孤独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是征人们回家有望吗?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把古诗中隐藏的名将找出来,想想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

“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这里假设了什么?介绍李广。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⑷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⑸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

(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四、屏幕出示《出塞》全诗理解(课件)

学生齐诵全诗。背诵古诗。

五.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首古诗不仅反映远离家乡的士兵为抵御外侮而长期戌边“万里征战”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此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畅明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

出塞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出塞课件(篇7)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两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选择了视频、精美的古诗配画,乐曲等,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利用战争视频导入新课,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通古诗,读出韵味。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查阅注释,理解诗意。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第四环节: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两次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五环节:激情诵读,升华感情。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在配乐引读中,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通过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背诵全诗。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篇(段)。

第六环节:推荐诗作,拓展阅读。

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出塞》)

了解诗人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自由朗读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7.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四、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五、总结

“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六、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出塞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

教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8)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10)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关

人未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出塞课件(篇10)

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思考:

这首诗里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胡马指什么?阴山又代指什么?教是什么意思?注意:它为什么读,不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电商下半年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电商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06-28

马课件教案课件教案10篇

课件教案 04-28

亲情淡薄的说说心情(推荐63句)

亲情淡薄的让人心寒句子 亲情淡薄的让人心寒文案 06-28

结婚父母的祝福语怎么讲47条

结婚父母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06-28

形容落日余晖的诗句(推荐37句)

描写落日余晖的诗句 形容落日的句子 06-28

年会员工代表发言稿8篇

年会员工代表发言稿 员工代表发言稿 06-28

[课件借鉴]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最新模板

生物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总结 07-14

教官送给学生的告别话大全54句

军训离别教官对学生的话 教官给学生的离别短句 06-28

接力赛加油稿(经典4篇)

接力赛加油稿 06-28

重阳节关爱老人寄语(分享90句)

重阳节祝福语 重阳节快乐的祝福语 06-28

禁毒活动宣传标语推荐(58条)

国际禁毒日宣传标语 国际禁毒日宣传语 06-2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