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蓝色幻想)笔者特地为您整理,提供了本文的精华内容。每位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欢迎您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们,一起探讨并分享知识!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1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画力臂的步骤为:第一:在杠杆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第二: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虚线画力臂,支点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 L1> L2 L1

力的大小关系 F1 F2 F1 = F2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s1 > s 2

费距离 s1

省距离 s1 = s2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 ,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 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 s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 距离,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六、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4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

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

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

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蹦床”、“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2.机械能守恒: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

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2.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

什么是机械能?

1.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这是因为速度虽不变,但___________.

2. 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 神州五号飞船飞离地面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所具有的动能变_______,具有的机械能变________.

4. 8月26日,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我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三米跳板冠军,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她在起跳过程中,跳板的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又转化成_________能,最后转化成她的________能,而进入水中.

5.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能越来越小,______能越来越大.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重力势能______,动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A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 B汽车上山 C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D苹果从树上落下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6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7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8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9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⑴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

一、关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2.功率的计算公式:

例题1: 一个体重为400牛的学生在10秒内跑上4米高的楼,则

(1)这位同学所做的功为多少

(2)功率是多少?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 ,简称 ,用符号 表示。

1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量速度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单位m/s km/h

用速度的知识迁移出功率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这种方法叫

像这种定义速度和功率等物理量的方法

5.功率的物理意义

例题1: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

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台机器中 机器做功快,

二、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见课本)

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 W.

三、设计和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测出人的功率?

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

次数重力G/N台阶数

n一级台阶高度h/m时间

t/s功率P/W

4.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5.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跑步等)

四、功和功率的有关练习

1.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说明用这一公式也可以计算功率,若v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还可以用它计算某一时刻的功率。

例题3: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则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2: 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思路与技巧:学会用功率的另一公式 来计算功率,

并注意单位,即功率的单位用 ,速度的单位用

练习3:质量为5吨的列车,在平直铁路上匀速前进,若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 ,前进100米所用时间为5秒,则

(1) 列车受到的阻力为多少,

(2) 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

(3) 功率是多少

延伸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锦集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2)

第八章

科学探究能力要求: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压强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全 章 概 述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液体压强是本章的难点。“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训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关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即可,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

本章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如液体的压强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还包括压强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液体的压强与密度和深度有关,然后再用实验教学验证。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感受、演示实验、观看课件、图片和日常生活的讨论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感受、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重点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

压强公式的应用。教具

海绵、砖、图钉、锥子、细线、肥皂、砝码、教法

导读法 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 讨论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想一想:

1.人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时,脚会陷下去,而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 做一做:

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图8-2的方法做一做。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上面的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⒈压力 画一画:

① 请同学们画出下列各图(板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②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_________,指向_________ 物体。

③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_________。

④大家按过图钉吧?从你们的实践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

照图8-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从而得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_________ 有关系,还跟_________ 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_________。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③单位:牛顿/米2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1MPa=1000 KPa=1×106 Pa=106N/m2。

3.课堂练习:单位换算

(⒈)1.56MPa =_________ = Pa;⒉ 78000 Pa =_________ = KPa。听一听:

教师讲解

(2.)例题:课本P145例题

解题时注意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课堂练习2:

某同学的质量为40千克,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20cm2,求:他走路时和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分别是多少?

⒋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_________ 帕,混凝土是_________ 帕等等。

课本P146图中减小压强图是___,增大压强图是___。从这些图中,你能说出怎样才能增大压强吗?又怎样才能减小压强吗?讨论。

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压力方向总与重力方向一致 B.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C.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D.压强是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

三、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147中的作业1、2、3、4题。【教学反思】

1、压力的定义、大小、方向理解很容易,压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注意压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压 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1、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8—

12、8—15,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4、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1、想想议议P147中的第5题及“请提问”

2、同步练习上的相关题。【教学反思】

1、压强的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

2、压强的计算题较难,特别是步骤的书写

第二节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教学目标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师生合作,同学讨论,并在实验中经历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 1.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连通器的特点 4.帕斯卡原理

难点 1.理解液体压强公式

2.理解在连通器里各液面相平的原理

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 的量筒、玻璃板,连通器、酒水壶、船闸挂图。教法

讨论法、探究实验法、归纳法、阅读自学法、讲授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问题的提出: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二、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介绍压强计:

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2.归纳小结实验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3.液体压强的应用: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并用探究出的压强知识,推导其原理。(教师引导)

4.液体压强的传递:自学阅读,师提问:帕斯卡原理内容是什么?液体压强的传递的应用有那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解释液压机,液压千斤鼎的工作原理。

三、课内小结,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根据板书内容共同小结,结合本节的重难点,回忆所学,加深记忆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154中的作业1、2、3、4题。

【教学反思】

1、液体压强规律的结论需要同学熟记,而且会应用

2、液体压强公式还可以适用于固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空气的力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硬气压强产生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硬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硬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过程与方法: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重点

认识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大气压强的实验测定方法、大气压高度变化的规律,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变化的不均匀的理解 教学用具

两个铁皮圆形容器、水、酒精灯、皮吸盘、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管、水银、刻度尺、空盒气压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读书自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有关压强的问题并引入主要议题

二、进行新课

1、大气压强:

(1)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158页的“马 德堡半球实验”与同学讨论,从中能得到的哪些信息?(学生回答: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很大)。

(2)讲授地的周围让厚的空气层包围着,包围着的地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跳高地表现几的范围内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同样,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都有压强。大气对当在它里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3)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如覆杯实验:

A、先让硬纸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了硬纸片并倒置过来,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现象是硬纸片没有掉下来)B、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杯内的空气,盖上硬纸片,把杯子倒置过来,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有水不会洒出)。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是因为 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抵得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2、大气压强的测量:

马德堡半球实验人们对大气压的大小获得了深刻印象,但是大气压到底有多大 呢?这个问题在奥托.格里克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 的11年,早已经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他用课本158页的图8-40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由于条件所限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然后总结所学知识。(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二)化

(1)讲解大气压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有什么关系呢?(2)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158页的8-41并讨论一下得到的信息。(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

3、课堂练习:

1.让学生完成探究同步训练23页“探究训练”1-9。

2.让学生完成课本162页1、2、3题,重点讲解,注重学科结合。

大气压强的变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析讨论本节所学,并要学生学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本节所学内容。复习知识点,完成探究其它内容;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162中的作业1、2、3题。【教学反思】

1、托里拆利实验较难理解,学生理解的不好,不容易掌握

2、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知、领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到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与价值观。重点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用具

乒乓球,吸管、小纸船、大饮料瓶(装水、带管)、两张纸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满载乘客的飞机,是怎样飞上天空的?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飞速前进?点出要知道就必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流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流体。它们的压强与流体的流动有关吗?

做8-50,8-51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是由哪个因素决定的,能得出什么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让学生做8-52的“迷你实验”,并进行解释,同学互相补充,引发学生兴趣。问:飞机的机翼形状有什么特点?这个形状对飞机起飞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图示讲解)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上方的凸起空气流动的路程大,流速大,压强小,而下面平直,空气流动的路程小,流速小,压强大。这样,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当飞机的滑行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机翼所受的升力超过飞机的自重时,飞机就起飞了。

看8-53,讨论鸟儿滑翔时和升力与飞机的升力有什么相似之处? 让学生看8-54,讨论为什么水翼船会在水面飞速前进?找学生代表解释。小结

三、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到有什么不足?让学生列出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四、作业布置1、2、【教学反思】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生掌握的都很好,运用的也很好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本P165-P166中的 作业1、2、3、4题。课本P166-P167中的本章练习1、2、3、4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

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

(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

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经过灯泡小灯泡的的电压(v)的电流(A)功率(w)

发光程度

1.5v

2.5v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

U实与U额P实与P额的关系的关系

U实=U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额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烙铁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

4.课外延展(选做题: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要求3班95%的同学要做,1、2班20%的同学做)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的电灯,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哪一种灯更好呢?某中学的同学在课外调查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如下情况:60W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如下表中的数据:

项目额定电压/V额定功率/W寿命/h单价/元当地电费/元

白炽灯2206010001.50.58电子节能灯220

50000.58请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你应该选择何种照明灯具更经济?(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五)下课:结束语(可略,依据实际情况)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随时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4)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⑴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

一、关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2.功率的计算公式:

例题1: 一个体重为400牛的学生在10秒内跑上4米高的楼,则

(1)这位同学所做的功为多少

(2)功率是多少?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 ,简称 ,用符号 表示。

1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量速度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单位m/s km/h

用速度的知识迁移出功率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这种方法叫

像这种定义速度和功率等物理量的方法

5.功率的物理意义

例题1: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

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台机器中 机器做功快,

二、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见课本)

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 W.

三、设计和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测出人的功率?

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

次数重力G/N台阶数

n一级台阶高度h/m时间

t/s功率P/W

4.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5.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跑步等)

四、功和功率的有关练习

1.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说明用这一公式也可以计算功率,若v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还可以用它计算某一时刻的功率。

例题3: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则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2: 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思路与技巧:学会用功率的另一公式 来计算功率,

并注意单位,即功率的单位用 ,速度的单位用

练习3:质量为5吨的列车,在平直铁路上匀速前进,若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 ,前进100米所用时间为5秒,则

(1) 列车受到的阻力为多少,

(2) 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

(3) 功率是多少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5)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

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

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

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蹦床”、“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2.机械能守恒: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

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2.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

什么是机械能?

1.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这是因为速度虽不变,但___________.

2. 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 神州五号飞船飞离地面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所具有的动能变_______,具有的机械能变________.

4. 8月26日,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我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三米跳板冠军,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她在起跳过程中,跳板的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又转化成_________能,最后转化成她的________能,而进入水中.

5.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能越来越小,______能越来越大.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重力势能______,动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A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 B汽车上山 C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D苹果从树上落下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6)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7)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1.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滚摆下降时,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动能越来越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滚摆上升时,它动能越来越______,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7.在只有_____能和______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是守恒的.

8.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在远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当它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9.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实用12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2】

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分析你的测量结果,看看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C、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D、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时,水桶里带了一些水,对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2、用图示滑轮组把重G=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1,绳端的拉力为F=50N,则:绳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有用功W有用=______,总功W总=______,额外功W额外= ______,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

3、如上右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则泥桶上升_____,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

3、如图,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

4、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6、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车厢底板高度h=1.5,斜面长度s=3,用力F沿着斜面把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多少?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7、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3】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4】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杠杆(一)

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7】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50克、100克和15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1千克=9.8牛顿 ?

这是错误的,千克是质量单位,牛顿是重力单位,是不同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g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g=10牛/千克。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人直立或睡觉时重心都在身体上,但跳水运动员的重心就不在身上了

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平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

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

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

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

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压力于气体的流动有关)

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按照班级分组情况,给每个小组配备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要求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交流展示: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播放关于飞机得视频,提出问题:

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是谁给飞机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为了使学生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机翼的形状。引导学生利用白纸制作机翼模型,亲身体验飞机升空的道理。(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视频“研究飞机的升力”,加深学生对本段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飞机升空的原因。

3、智慧点击

1)气体和液体都可以流动,统称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2)海军舰艇在为船只护航时,护编队一般采用前后形式护航,而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流体速度大的地方,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容易发生事故。

3)若是机翼装反了,飞机还能上天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气流偏导器”。

简要介绍“气流偏导器”(通过视频或图片)。有的跑车在车的尾部设计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当于一个倒置的机翼。当跑车高速行驶时,车轮能拿更好地抓紧地面。

课后小结

气体和液体统称流体,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0】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ml烧杯,50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flash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G物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下沉

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G物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1】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

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有/W总=η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即惯性。3、抛出手的石头,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但会继续运动,这是由于石头有;石块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这是由于石块受的缘故。4、洗手后用力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有5、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6、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F1=10N,F2=15N,则两力的合力最大值为7、状态是平衡状态8、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第七章、密度与浮力9、叫做物体的质量。其国际基本单位是10、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天平的右盘放置,左盘放置,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称量物品的质量等于。11、天平的结构:12、13、密度计算公式;水的密度是: ;2.7×103kg/m33,物理意义是。14、(1)测固体密度:①用m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再将固体投入并浸没于水中,记下水上升后的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为V=③则,固体的密度ρ(2)测液体密度: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②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③则,液体的密度ρ15、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求浮力:浮力-(2)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f= 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末在液体中的无关。(注意理解125页的实验探究2和126页的实验探究3)16、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上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2)物体下沉: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3)物体悬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4)物体漂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17、使用密度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密度密度计在液体中总处于力总等于它的。船由江中开到海里所受浮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第八章、压强18、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单位。(1)当受力面积相同是,压力越,压强越(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强就越。19、压力是:的力20、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压强=。(1)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压强越(2)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压强越。21、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个标准大气压==mm高的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22、托里拆利实验:将一根灌满水银约1m长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随着水银的下降,在管内水银的上方形成。管外大气压强支撑着玻璃管内mm高的水银(汞)柱。23、钢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被吸进橡皮管里,原因是24、液体流速的地方压强较,在流速的地方压强较。第九章、机械与人25、作力臂的方法步骤:(1)明确支点O(2)通过力的作用点用虚线沿力的方向首尾延长作力的作用线(3)用虚线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用大括号标出,并标为L26、杠杆平衡条件:27、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瓶盖起子、(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钓鱼杆、(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28、定滑轮物体移动,省力,但可,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物体一起移动,省力,但距离,能改变里的方向,实质是杠杆。29、滑轮组可省力,提起滑轮所用的力:F=(注意: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但滑轮组费距离,拉力所拉的距离S与货物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30、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31、滑轮组:(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3)机械效率η=(注意:F=G/x,S=xh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3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33、不做功功的三种情况:、、。34、功的计算公式W=,F—表示,S—表示;功的单位:。功率的计算公式:P=,功率表示做功的,5W=表示的意义是统称为机械能35、动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6、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7、弹性势能由决定38、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它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9、在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此模型中的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带电的上40、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41、分子的大小约为m42、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是:(1)(2)(3)43、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有一定的和(2)液体: 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确定但占一定(3)气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一定的和44、提出日心说,第一个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2】

【学习过程】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模板八篇)


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必须准备好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也不晚。要编写出好的教案,教师需要拥有广泛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趣祝福小编特别准备了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内容,请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猜生日

2.导入揭题:年月日

3.自主学习──探索

年月日可以用来表示我们的出生日期外,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生:

大家知道这么多年月日的知识,那是不是都像我们大家刚才说的这样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从年历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并完成这张表格(见下表)。

4.展示评议──交流

⑴认识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2月

28天

29天

我们把每个月有31天的叫做大月,30天的叫做小月。2月呢?

⑵平年、闰年的认识

2月

28天平年,365天1999、20xx、20xx、20xx

29天闰年,366天2000、20xx

像这些年份的2月是28天的一年,我们叫做平年,2月份是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

师:谁能猜猜接下去的哪一年是闰年?(20xx)你是怎么想到的?

它的出现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生:

比赛找闰年:1840、1949、1997、20xx、2100

2100是闰年吗?说明百年不闰的原因。

5.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的最后一行中填上一年份,并分别填出这一年每个月的天数。并算一算这一年的天数。6.练习

今天4月30日,是小明的生日。在生日快乐会上,小明问小丽:你的生日是哪天?小丽说:我呀,比你小五天,你说我的生日是哪天呢?你猜猜小丽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

2.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判断闰年的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掌握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通过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组合作的协作精神.

1你平时喜欢去超市购物吗?谁来说一说你曾到过哪些超市,购买了些什么物品?你有什么想法?

2出示挂图(课本第三者页):这是三家文具店橱窗一角,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回顾学生到超市购物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说一说每家超市文具店的每种学习用品的价格是多少.

如果让你在这三家文具店买件学习用品,你想买什么?在哪里买?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当学生说出哪种物品在哪个文具店便宜时,教师可适当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学生如果能自己发现橡皮在丁丁文具店购买便宜时,可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中体会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如果学生没能发现,教师可适当引导.

教师可从学生交流的方案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由小组互相检查完情况,针对本组出错较多的题找一找原因或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学生分别说小组讨论时,组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向组员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重点说一说你为什么购买这家文具店的文具,说出想法)

第5页的第1题.

要给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的充分的时间.反馈评价时应关注0.05元和0.50元,6.00元和6.0元的大小比较方法.

第2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实践活动(第5页)可建议小组分工合作,做好记录.后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你的发现.

课下调查.

让学生通过练习薄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深化认识.

评价与提高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学得怎样?你认为你的表现怎样?好在哪里?师生共同评价.对学习的知识予以回顾并加以认识与提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投影出示:(分桃的画面)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

中的1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

这盘桃的1/4是1个桃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包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实物投影)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1/4是几个,是要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实物投影)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就好了。”教师引出谈话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请同学门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2、列式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班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

四、全课,拓展延伸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其应用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其应用。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然后在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上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再学习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的除法,最后学习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计算式题。

后续相关内容是四上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其应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3.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将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建议:

1.严格把握运算难度,注重知识呈现的层次性思考性,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从生活情境中引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计算方法。

3.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的沟通。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课时安排:9节

各课时教学设计:

1.分桃子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开学初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出发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4、学生独立计算482。

5、小组交流。

6、汇报

7、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三、巩固练习

用竖式计算。

844813906

987846964

2.淘气的猴子

教学目标: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4只小猴现在想去摘桃子。我们看看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好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学生独立观察,它们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2、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

3、试着帮他们分桃子。

4、汇报做法。

04=0

5、继续观察,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

6、学生试做。05=0

说一说:0708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408461238406

3.送温暖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4.买新书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7662465

801(33)96064

2、按要求连一连。(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

482325

16022405!

96380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2.在原有基础上独立编制8,9的乘法口诀,探索规律记忆8,9的乘法口诀。

3.培养观察、迁移、类推等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已经掌握2~7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编制口诀的基础,教材在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一些现实情境。教学时,要启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捕捉有用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教材在编制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了学生的探索空间。从师生共同编制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编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在记忆口诀时,要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乘法口诀,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教学时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形式,为学生创造各种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所在地比较偏僻,学生较少,流动人口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学习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校实验教师都是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学定教。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采购体育用品,咱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画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体育商店的体育用品真丰富。

生2:我知道买一个足球需要8元,买一个篮球需要9元。

生3:学校想买8个足球,9个篮球。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1个足球8元,买9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2:1个篮球9元,买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3:买9个足球和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问题一。

师:那我们先来研究买9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我能列一个乘法算式89。

生2:还可列式98。(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的算式都对,那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有办法来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买足球的钱数的?

小组1:1个8是8,2个8是16

小组2:我是用加法,1个球是8,2个球是8+8=16,3个球再加上8是24

小组3:我们小组是用填表格的方法来计算的。

个数123456789

足球的钱数81624324048566472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独立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编口诀。)

师: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所编的8的乘法口诀。(学生交流,师板书。)

师生一起把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填上得数,89=72(元)。

2.解决问题二。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来解决买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买篮球的钱数的?

生1:1个9是9,2个9是18

生2:我是通过摆小圆片发现的。

1个9比10少1是9,

2个9比20少2是18,

3个9比30少3是27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计算来整理一下吧。

个数123456789

篮球的钱数

口诀

(三)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请你们观察8,9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热烈,下面,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

生1:我们小组发现,8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8,9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9。

师:对,这是所有乘法口诀都存在的规律,谁还发现了其他的规律?

生2:我们小组发现:9的乘法口诀它们的得数是9,18,27,36十位上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1,个位上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哪个小组还有别的发现?

生3:我们小组也发现了9的口诀的得数,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的和都是9。

师:你们真了不起,也发现了9的口诀的一种特殊规律。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4:通过观察9的乘法口诀,我们发现:一九得九,得数比10少1;二九十八得数比20少2;三九二十七,得数比30少3

生5:我们组还发现二九的结果和九九的结果是反着的。三九的结果和八九的结果是反着的。四九的结果和七九的结果是反着的。五九的结果和六九的结果是反着的。

师:对,我们可以说这几组口诀的结果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

师: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动脑,发现了8,9的乘法口诀中存在的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忆口诀。你认为哪条规律便于记忆,你就采用哪条规律。老师也想交流一种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老师把这个方法命名为手指游戏记忆法,想了解一下吗?

(师演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你能接着做下去吗?)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学校要把买来的球进行编号,你能接着把号贴上吗?

足球8,16,24,()()()()()()

篮球9,18,27,()()()()()()

2.连一连。

485479-9

963229+9

832785-8

392468+8

785684-8

3.1个毽子5元,1个皮球8元,1个羽毛球3元,1个网球9元。

(1)6个皮球多少元?

(2)9个网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花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个九是9天,请你算一算九九加一九共是多少天。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交流。)

〖教学反思〗

听着同学们用充满稚气的语言描绘他们的发现,谁能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精神?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民主意识的感召下,个性得以自由、充分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爱想,敢做、爱做,敢说、爱说,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长为拥有健康人格、渊博知识、卓越才能的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案例点评〗

本节课在设计上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分析、解决。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自由,学生在探索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

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参看课本第3页)

2、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分组方法:异质分组,汇报顺序: 3、4号先汇报,1、2号作补充,不同的方法说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描述方法。

(1)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特点?

四、达标训练

1、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检测(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方,

左边是(

),右边是( )方。

2、傍晚,夕阳西下,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左边是()方,右边是( )方。

3、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学校的北面是( ),学校的南面是( )。阳光超市的东面有( )、( )。

(2)少年宫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5、你家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东南西北的邻居是谁?和邻居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6页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②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③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④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毫米产生的意义及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吗?

能估计我手里的()的长度吗?想不想知道它的实际长度呢?它有5厘米。

你的手张开,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

二、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计数学书的长,动手量一量

①师:我们每天都接触的数学书,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②你能估计一下吗?指名汇报几个。

③怎么知道谁估计得更准确些呢?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在投影仪上演示、课件再演示。)

④赶快动手量一量吧!每个人都试着量一遍。

汇报交流:数学书的长度为21厘米。

2、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并测量验证

①每个人先估计

②量前先思考: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较准确呢?

③动手量一量

测量时,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把测量得到的结果先记在脑子里。

④汇报交流:

宽:14厘米多14厘米多8小格

3、设疑揭题

这多的8小格在数学上是怎么表示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三、探究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单位。

1、请大家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请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2、课件演示,建立直观的表象。

01厘米之间是1厘米,有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毫米可以用国际通用字母mm表示。

除了01厘米之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呢1厘米就是10毫米呢?能不能用1句话来概括一下?(相邻的两个厘米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也就是10毫米)

3、请学生用毫米这个单位表达数学书的宽(8毫米是哪一部分?再多几毫米就是15厘米了?)

问:测量数学书的厚应该用什么单位?为什么要用到毫米这个单位呢?你估计它有几毫米呢?量一量吧!

四、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学生在尺子再来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2、请你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再轻轻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的准确?1毫米的长度给你什么感受?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5、你估计几页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把这几页捏紧后用尺子验证一下,多了或者少了就调整一下,然后数一数,大概有几页?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呢?

提供资料:自动铅笔芯的粗细、圆珠笔芯粗细、降水量等

五、巩固应用

1、读一读

师:多几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比比谁的眼力好

①先判断两个图形中哪个是正方形?

②量一量,看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你量的结果如何?量了几次?为什么你只量了两次就够了呢?

正方形除了四条边相等外,还有什么特征?

③课件显示结果:

1厘米8毫米如果以毫米为单位就是毫米?

④反思提升:为什么第二个图形长和宽是不相等的,我们却看不出来呢?

明明第一个图形是正方形,为什么看起来却不象呢?(因为同样长的一条线段,用眼睛观察,往往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一些。这就是在生活中为什么穿竖条的衣服让人感觉个子高一些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判断图形是否属于正方形,不能仅靠眼睛看,还必须用工具来测量一下。

3、比比谁的手更巧

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4、小马虎的日记

早上,我们坐在长约8毫米的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老师来了后发给每个人1枚厚度约是1厘米的1分硬币。我估计了一下老师手里拿的粉笔的长度约为7米5毫米,我手里刚开始用的铅笔长度约为15毫米,我估计铅笔盒的高度大约为20厘米。老师让我们量一量橡皮的长度,约为8毫米。

你想对小马虎说点什么什么?

布置今天的课外作业:写1篇数学日记。

六、小结收获

说一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经典12篇)


这篇文章是趣祝福编辑精心整理的,主要讲解关于“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的内容。作为每个老师必备的教学工具,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老师需要花费时间来撰写教案课件,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地呈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您有需要,可以参考一下本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4、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2、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六、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 EQ F(G物+G动,2)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浮力的大小;

2、尝试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浮力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实验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

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溢水杯、大烧杯、小桶、空饮料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提问:(1)什么是浮力?(2)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直接提出浮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个或是哪些物理量有怎样的定量关系?从而引出阿基米德这个科学家,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阿基米德原理》。

二、新课教学

1、阿基米德的灵感

(1)展示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真假的故事和阿基米德的头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从故事中得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个等量关系。并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学生通过“想想做做”进一步验证“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他所受的浮力越大”这个猜想。

(3)对猜想进行推理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2)教师出示实验过程图片并介绍溢水杯和注意事项。(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4)各小组进行数据展示。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2)数学表达式:F浮=G排液=ρ液·g·V排。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F浮=G排=ρ气gV排)

4、例题:有一重7N的铁球,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的浮力多大?(g=10N/Kg)

三、课堂练习:

1、比较下列物体受的浮力

(1)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如图所示,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传说有一天,阿基米德跨进盛满水的浴缸时,看见浴缸里的水向外溢,澡盆的水溢出给了阿基米德启发,由此他鉴别出了国王的王冠是否由纯金所制。若阿基米德坐进去后排开400牛的水,则他受到的浮力为

N。

3、20xx年7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体积约为50m3的潜水器蛟龙号,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底试验主要任务,求那时蛟龙号受到的浮力为多少牛?(g=10N/kg

ρ海水=1×103kg/m3)

四、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本56页

3、4题

六、板书设计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的方法

(1)称量法:F浮=G物-F示

(2)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液=ρ液·g·V排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5)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平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的过程是吸热的。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

(1)理解沸点的概念。

(2)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影响沸点的因素。

塑料袋、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水、秒表、注射器、橡皮塞。

四、教法与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及编写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本课时主要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结合生活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蒸发过程吸热以及水沸腾的特点,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走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究竟为什么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意图】该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引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

液化和汽化现象。

(二)推进新课

1)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物理学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学生讨论,猜想和假设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观察更有针对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实验需要确定实验器材

小组试验和收集数据

【说明】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仪器材料:

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板书设计:

1、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3、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学生猜想教师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左,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可得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教师演示实验

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生: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8-17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9)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多媒体等。

学生准备:旱冰鞋、气球、橡皮筋、水桶。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吹好气球,怎样使它破裂?学生列举的办法有很多:扎、挤、吹……

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了力?事例:背书包、提重物、蹬自行车……

3、请同学们拍桌子、两手互拍、掰手腕、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你对力产生了什么认识?

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下列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几个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上述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

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推进新课

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一)活动与探究探究要求:请用你桌上的器材,设计如下几个活i动,然后观察思考。

(器材准备:小车、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等)

1、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橡皮泥和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发生了什么改变?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变化。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1)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三、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最新八年级下册课件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总结,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八年级下册课件”是根据您的需求准备的,请认真查看以下资料!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哪怕是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经过作者的艺术观照,也已经是人话了的自然,折射出社会生活,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倾向: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激活审美想象,畅谈读后感受,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

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雪》一文,探讨一下作为文学战线上的革命斗士——鲁迅借助“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找出描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2.检查听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词。

处子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指名读音

(2)明确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1.赏读“江南的雪”

(1)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滋润美艳”“青春的气息”“处子的皮肤”“闹”等词句,从而为体会江南雪的特点做好铺垫)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2)指导朗读。(语气温婉)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

(3)设问: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词句品评,明确江南雪的特点

(投影)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2.赏读“朔方的雪”

(1)要求勾画出描写“朔方的雪”的词语。

(2)交流,明确。

(投影)如粉如沙

朔方的雪蓬勃纷飞

升腾闪烁

(3)指导朗读。(语气异常刚劲、果决)

学生练读。

指名读,点评。

齐读。(定要读出气势)

(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呢?请用“尽管,但是”来表达。

学生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把握描写雪罗汉时的情感变化。关注转折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

3.设疑:鲁迅为什么要把南方的雪写得那样优美,而又把北方的雪写得如此富有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神呢?

启发:了解艺术形象的寓意可以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雪》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明确课文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生华)

板书:江南的雪——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朔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4.结合全文,理解关键性句子

(投影出示)“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生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突破此句。

(赞美坚守自我、完全献身、坚强奋斗的精神。学生把握语句意向即可)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2.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秋夜》。感受自然景物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2.搜集写“雪”的诗句,品评诗人透露的思想感情。

(设计目的:课堂上教师渗透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体验。这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了课标精神。)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2)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1、(划书上)《海燕》是高尔基19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在俄文中,“海燕”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1、课文题为“海燕”,文中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三次描写海燕的叫喊。那么你觉得海燕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是一只 的海燕。

参考: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身于木工家庭。4岁丧父,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仅读过两年书。他当过学徒、饭馆跑堂、码头工、面包师等。做工之余,勤奋自学。重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主人公:阿廖沙

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这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色彩浓郁。第二个特点是内容有跳跃性,语言凝炼。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

小结:所以高尔基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仅仅写海燕,而是包含着象征含义。(接下来仔细学这篇文章)

1、课文虽一气呵成,但是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暴风雨逐渐来临为线索),还是可以将它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2复习)

第12段至16段: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 呼唤暴风雨。

(前面说到,散文诗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那么课文第一部分中刻画海燕,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呢?朗读―讨论)(3提问)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描写颜色与形态,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的精神风貌。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3、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正面写叫喊。

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 ――从侧面描写叫喊的威慑力。

对海燕正面、侧面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热烈向往,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小结:所以,海燕绝不仅仅是写海燕,而是另有它的象征含义――“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课文标题是《海燕》,可是作品中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海鸥、海鸭、企鹅?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对比,(肯定),那我们来看看高尔基是如何描写其他海鸟的。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既得利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企鹅:胆怯、躲藏,突出海燕的形象。)

小结:这三节通过动作、心理的描写来表现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飞翔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那么这些海鸟也应该有它们的象征意义,“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 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1、过渡:所以,在课文第一部分中为了表现海燕的形象,除了对海燕进行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来进行对比。

那么,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又是用的怎样的表现手法呢?(读,明确答案)

――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进行烘托,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

2、齐读第7、8两小节。

①乌云“暗”“低”――黑暗反动的势力。

②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歌唱”、“冲”、“迎接”显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

③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赏析: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狂风的狰狞、凶残。――黑暗反动的势力。

④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赏析: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⑤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赏析:“飞舞”写出了海燕的欢快,“像个精灵”展示海燕的形象。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海燕从“大笑”到“号叫”,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

小结:对暴风雨来临前环境的描写属于烘托(第二部分),对海鸥、海鸭、企鹅的描写属于对比(第一部分),这两种表现手法都有力的突出了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1、“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2、“――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感情强烈;

这里使用祈使句式,更富有号召力,表达了对大规模革命风暴早日到来的渴望之情。

1.象征手法。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1、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3)

2、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3、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4、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怀念,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怀念,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此环节旨在唤起学生童年记忆,调动学生积极性)童年,是人生项链中最璀璨的一颗宝石,是记忆汪洋中最动人的一朵浪花。在你的童年记忆中,有那么一朵最美丽的浪花吗?在你们的记忆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由我们的童年导入作者童年的故事。

过渡: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为何多年以后,作者对这些事念念不忘?

生自读三四分钟后,思考回答。

(此环节旨在通过小组讨论,朗读课文,掌握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味家乡人物,感悟风俗美,人情美)

过渡:作者多次异地辗转,无论走到哪里,故乡儿时的回忆永远难以磨灭。

屏显: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

蜜蜂似的: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还:吃饱了还不满足,小孩子真可爱。(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或修辞或词语等各方面赏析)

生选读找出讨论交流,师指导朗诵。

【板书】我,母亲,阿标叔,乡亲。

师依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并总结概括细节描写。

【板书】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勤劳简朴、温柔慈爱、热心助人、无私大方、善良纯朴、耐心细致、勤劳能干

师小结:自幼父母双亡的作者,她的童年没有孤苦无依的凄凉,童年的她活泼可爱天真顽皮中透着最至真至纯的童真童趣,因为有这样慈爱温柔善良的母亲,有这样淳朴热情善良的乡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质朴的风俗美,最崇高的人情美。

屏显:一篇春酒喜相逢,多少滋味在其中,琦君之意不在酒,在于这酒里满是的味道?

过渡:当童年母亲被时光带走,当故乡被万水千山阻隔,当人若秋鸿杳无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而她自制的八宝酒却怎么也找不到家乡童年母亲的味道。

师小结: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美好的回忆,更是作者情感的依托。琦君的作品大多是回忆童年的,她写故乡,写亲人,写师友,因为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过渡: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舒兰的乡愁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还是汪曾祺故乡的一枚咸鸭蛋。

屏显: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更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味的八宝酒,如果你是在外求学或出国留学或在异乡工作的游子,想起故乡,你会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思乡情。

师呈现自己写的片段结束课文:沉甸甸的梦,荡漾在弱柳拂堤的那汪小池,嬉耍的浪花溅起多彩的童年。梦,不是缠绵,在夏夜的闷热中,飘香的清风,吹开了那火急火燎的心扉。原来,乡愁是母亲那轻摇的蒲扇。,迷糊中塑成经典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感受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3.赏析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感受文章的意蕴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围绕春酒回忆了哪些民风民俗?

(2)课文重点写了哪些民俗?

(3)作者怀念什么?

3.为什么这句话最能体现思乡之情?

1.作者除写春酒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2.学生默看课文找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并据此谈谈人物性格。

1.作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如何做到的呢?

2.师生共同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师重点引导细节描写。

3.这篇课文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请大家默看课文找出细节描写,说说它的好处。

生2: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3: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

春酒是一杯 __________的酒。

假如多年以后你像作者一样身在异国他乡,什么最能勾起你的思乡情结?

教学评析:

本堂课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如学生谈“春酒”时,有的学生说“春酒是一杯思乡的酒”,有的说“春酒是一杯怀念母亲的酒”,有的说“春酒是一杯充满母亲味道的'酒”……从这些评价来看,他们应该是学有所得的。

然而这堂课也还有一些不足:

首先,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由始至终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让人感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高。

其次,作为语文课,学生读得不够,读的方式也显得有些单调,大都是学生默读。

第三,授课教师将“学习课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并没有得到突破。如在赏析细节描写的环节中生1读的那句话,教师评价那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又问全体学生那是不是细节描写,当时有的学生说“是”,也有学生说“不是”,究竟是不是,教师没有给出界定与讲析。在课堂上还有学生对于找细节描写感到无从入手。

在新课标下,我们的语文课要如何上得活泼生动,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去突破重难点,这些问题实在值得深思。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窥探狩猎顾忌滑翔目空一切

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也在个别环节得到培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看来同学们都深受此文的感染,都对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呢?

(二)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春天,大雁归来的活动。

2、不知同学们在读后有否与老师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明确本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

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学生发言:

对大雁的热爱;语言十分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真珠玉,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②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③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④仿写句: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⑤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巧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五)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六)拓展延伸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大雁归来》学习要点

大雁是人类的朋友,大雁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信息,这些可爱的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通过本文,体会大雁为春天带来的情趣,让我们随大雁去天空遨游……

关于作者

被誉为美国自然保护之父的业余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是一个去世已半个世纪的美国科学家。这位生于十九世纪末,成于二十世纪初的大地歌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其名著《沙乡年鉴》(ASandCountyAlmanac,译为《原荒纪事》)中,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载了大地的朝夕变化,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关于本文

本文是一篇散文,节选自《沙乡年鉴》的第一部分。

通读本文,感受作者以一颗水晶般的童心所给予大自然的热情的歌颂和礼赞。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雾霭:雾气。霭:云气,如烟霭。

聚合体: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聚合,凝聚到一起。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近义词: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反义词:虚怀若谷

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三、积累

缄默 窥探 顾忌 狩猎 凋零 滑翔 雾霭 目空一切

四、思考:

1、作者通过本文,向人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通过本文,我们看到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动物为大自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动物有人一样的家庭,人一样的感情——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

2、作者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大雁的?

作者带着父爱般的感情去观察大雁,文中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那些生灵们的挚爱情愫。

3、本文的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大雁是春天的真正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当人们看到大雁的归来时,就已经能够感觉到那温暖的春天了。

4、如何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单调枯燥的数字是指六只或者是六的倍数,六只或者是六的倍数组成的雁群,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么孤雁,则是因为失去了家庭的其它成员,而变更孤单。单看数字,是很枯燥的,但是枯燥的数字后面,所包含着的故事,却是耐人寻味,令人动情。

5、由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研究大雁,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大自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和大雁,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不能够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自私地伤害大雁。(同学们可以尝试写出更多的感受)

五、问题探索。

1、大雁能够让人感受春天的美好,那么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大雁的动物,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选择一种,把它介绍给其它同学。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6)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1、播放《春之序曲》听着这首欢快的曲子,同学们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年的喜庆中,大家都来说说“新年”的乐事有那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那么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下面就让我们与台湾女作家琦君一起来尽情地品尝这杯甘醇的“春酒”吧!(板书课题--春酒)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通过课文的预习告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班上交流。教师加以评价,然后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也设计了这堂课的目标,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目标,最后再确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4、按照完自学要求成‘导学案’自学部分在6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B、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①写到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福、小孩不能在客厅、厨房里玩;吃东西不能随便抓;说话要讨吉利;元宵节后分吃供品等,这些风俗都是家乡所特有的,写风俗就是要表现家乡的风俗之美,从这里可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②作者写到喝春酒、喝会酒,乡亲们互相起会,融洽地置办会酒,体现出乡亲们的善良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好人情的赞美。

③自己泡制的酒没有地道的家乡味也体现了对家乡的怀恋。

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的一种情感,琦君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小组合作探究。请你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的合作小组里交流,有情有味地读一读。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做好记录,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品读感受,其他组同学评价或补充。

事例一:我觉得__________词用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最能打动我的细节(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文中细节描写: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以小孩子的心理和口吻,写得很有情趣,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

“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

“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

“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 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2、抓住学生发言中小猫添酒入睡为切入点,落脚到文章对酒的描写,八宝酒

3、由江南的八宝酒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特产加以推荐,抓住特点,进行宣传。

4、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a、划出文中关于母亲描写的细节,分析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小组讨论,用词语或成语概括母亲性格,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多)

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

1、齐读最后两段。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2、作者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集中地浓缩在文章的那一句话上?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1、如果琦君从美国回到家乡,还能找到“真正的家醅”吗? (不再是家乡母亲自家酿的春酒了)

补充介绍作者:为什么找不回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经历:琦君,19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她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曾深情地说过:“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6月7日凌晨,90岁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只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老师范读《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诗人席慕蓉在她的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相信同学们也有过思乡的感觉,下面请同学们在音乐中仿照例句写出自己思想的独特感受。

总结: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

(最后, 我们对那些正在被乡愁困扰以及将来可能被困扰的人们说一句:人有悲欢离合,

[春酒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8)

一、简介作者。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正音正字。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略)

三、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四、分析课文。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第2自然段可分为5层,前4层从四个方面与第1段相对照,第5层从对照之中得出结论。第1层“凛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第3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有稍降辞色”;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第5层结论:在艰难困苦中,尚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专。

文章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五、总结、扩展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沟通演讲稿经典

沟通演讲稿 02-08

路观后感优选

路观后感 02-08

新年结婚朋友圈文案推荐60句

春节结婚祝福语 春节结婚祝福句子 02-08

幼儿园教师月工作计划7篇

幼儿园教师月工作计划 02-08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收藏

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02-08

搞笑的语录爱情句子摘抄45句

搞笑语录爱情句子 02-08

写给老师的教师节祝福语分享

写给老师教师节祝福语 02-08

龙抬头祝福语图片文案汇总(31条)

龙抬头祝福语文案 02-08

实用总结: 八年级物理教学回顾模板

八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02-24

八年级作文700字

八年级作文 01-28

中学教师年终考核工作总结11篇

中学教师年终工作总结 中学教师工作总结 02-0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