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范文大全: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总结,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八年级下册课件”是根据您的需求准备的,请认真查看以下资料!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哪怕是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经过作者的艺术观照,也已经是人话了的自然,折射出社会生活,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倾向: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激活审美想象,畅谈读后感受,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
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雪》一文,探讨一下作为文学战线上的革命斗士——鲁迅借助“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找出描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2.检查听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词。
处子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指名读音
(2)明确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1.赏读“江南的雪”
(1)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滋润美艳”“青春的气息”“处子的皮肤”“闹”等词句,从而为体会江南雪的特点做好铺垫)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2)指导朗读。(语气温婉)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
(3)设问: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词句品评,明确江南雪的特点
(投影)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2.赏读“朔方的雪”
(1)要求勾画出描写“朔方的雪”的词语。
(2)交流,明确。
(投影)如粉如沙
朔方的雪蓬勃纷飞
升腾闪烁
(3)指导朗读。(语气异常刚劲、果决)
学生练读。
指名读,点评。
齐读。(定要读出气势)
(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呢?请用“尽管,但是”来表达。
学生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把握描写雪罗汉时的情感变化。关注转折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
3.设疑:鲁迅为什么要把南方的雪写得那样优美,而又把北方的雪写得如此富有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神呢?
启发:了解艺术形象的寓意可以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雪》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明确课文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生华)
板书:江南的雪——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朔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4.结合全文,理解关键性句子
(投影出示)“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生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突破此句。
(赞美坚守自我、完全献身、坚强奋斗的精神。学生把握语句意向即可)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2.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秋夜》。感受自然景物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2.搜集写“雪”的诗句,品评诗人透露的思想感情。
(设计目的:课堂上教师渗透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体验。这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了课标精神。)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2)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1、(划书上)《海燕》是高尔基19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在俄文中,“海燕”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1、课文题为“海燕”,文中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三次描写海燕的叫喊。那么你觉得海燕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是一只 的海燕。
参考: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身于木工家庭。4岁丧父,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仅读过两年书。他当过学徒、饭馆跑堂、码头工、面包师等。做工之余,勤奋自学。重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主人公:阿廖沙
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这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色彩浓郁。第二个特点是内容有跳跃性,语言凝炼。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
小结:所以高尔基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仅仅写海燕,而是包含着象征含义。(接下来仔细学这篇文章)
1、课文虽一气呵成,但是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暴风雨逐渐来临为线索),还是可以将它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2复习)
第12段至16段: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 呼唤暴风雨。
(前面说到,散文诗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那么课文第一部分中刻画海燕,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呢?朗读―讨论)(3提问)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描写颜色与形态,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的精神风貌。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3、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正面写叫喊。
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 ――从侧面描写叫喊的威慑力。
对海燕正面、侧面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热烈向往,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小结:所以,海燕绝不仅仅是写海燕,而是另有它的象征含义――“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课文标题是《海燕》,可是作品中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海鸥、海鸭、企鹅?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对比,(肯定),那我们来看看高尔基是如何描写其他海鸟的。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既得利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企鹅:胆怯、躲藏,突出海燕的形象。)
小结:这三节通过动作、心理的描写来表现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飞翔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那么这些海鸟也应该有它们的象征意义,“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 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1、过渡:所以,在课文第一部分中为了表现海燕的形象,除了对海燕进行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来进行对比。
那么,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又是用的怎样的表现手法呢?(读,明确答案)
――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进行烘托,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
2、齐读第7、8两小节。
①乌云“暗”“低”――黑暗反动的势力。
②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歌唱”、“冲”、“迎接”显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
③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赏析: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狂风的狰狞、凶残。――黑暗反动的势力。
④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赏析: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⑤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赏析:“飞舞”写出了海燕的欢快,“像个精灵”展示海燕的形象。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海燕从“大笑”到“号叫”,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
小结:对暴风雨来临前环境的描写属于烘托(第二部分),对海鸥、海鸭、企鹅的描写属于对比(第一部分),这两种表现手法都有力的突出了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1、“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2、“――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感情强烈;
这里使用祈使句式,更富有号召力,表达了对大规模革命风暴早日到来的渴望之情。
1.象征手法。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1、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3)
2、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3、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4、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怀念,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怀念,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此环节旨在唤起学生童年记忆,调动学生积极性)童年,是人生项链中最璀璨的一颗宝石,是记忆汪洋中最动人的一朵浪花。在你的童年记忆中,有那么一朵最美丽的浪花吗?在你们的记忆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由我们的童年导入作者童年的故事。
过渡: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为何多年以后,作者对这些事念念不忘?
生自读三四分钟后,思考回答。
(此环节旨在通过小组讨论,朗读课文,掌握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味家乡人物,感悟风俗美,人情美)
过渡:作者多次异地辗转,无论走到哪里,故乡儿时的回忆永远难以磨灭。
屏显: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
蜜蜂似的: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还:吃饱了还不满足,小孩子真可爱。(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或修辞或词语等各方面赏析)
生选读找出讨论交流,师指导朗诵。
【板书】我,母亲,阿标叔,乡亲。
师依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并总结概括细节描写。
【板书】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勤劳简朴、温柔慈爱、热心助人、无私大方、善良纯朴、耐心细致、勤劳能干
师小结:自幼父母双亡的作者,她的童年没有孤苦无依的凄凉,童年的她活泼可爱天真顽皮中透着最至真至纯的童真童趣,因为有这样慈爱温柔善良的母亲,有这样淳朴热情善良的乡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质朴的风俗美,最崇高的人情美。
屏显:一篇春酒喜相逢,多少滋味在其中,琦君之意不在酒,在于这酒里满是的味道?
过渡:当童年母亲被时光带走,当故乡被万水千山阻隔,当人若秋鸿杳无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而她自制的八宝酒却怎么也找不到家乡童年母亲的味道。
师小结: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美好的回忆,更是作者情感的依托。琦君的作品大多是回忆童年的,她写故乡,写亲人,写师友,因为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过渡: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舒兰的乡愁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还是汪曾祺故乡的一枚咸鸭蛋。
屏显: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更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味的八宝酒,如果你是在外求学或出国留学或在异乡工作的游子,想起故乡,你会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思乡情。
师呈现自己写的片段结束课文:沉甸甸的梦,荡漾在弱柳拂堤的那汪小池,嬉耍的浪花溅起多彩的童年。梦,不是缠绵,在夏夜的闷热中,飘香的清风,吹开了那火急火燎的心扉。原来,乡愁是母亲那轻摇的蒲扇。,迷糊中塑成经典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感受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3.赏析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感受文章的意蕴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围绕春酒回忆了哪些民风民俗?
(2)课文重点写了哪些民俗?
(3)作者怀念什么?
3.为什么这句话最能体现思乡之情?
1.作者除写春酒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2.学生默看课文找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并据此谈谈人物性格。
1.作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如何做到的呢?
2.师生共同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师重点引导细节描写。
3.这篇课文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请大家默看课文找出细节描写,说说它的好处。
生2: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3: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
春酒是一杯 __________的酒。
假如多年以后你像作者一样身在异国他乡,什么最能勾起你的思乡情结?
教学评析:
本堂课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如学生谈“春酒”时,有的学生说“春酒是一杯思乡的酒”,有的说“春酒是一杯怀念母亲的酒”,有的说“春酒是一杯充满母亲味道的'酒”……从这些评价来看,他们应该是学有所得的。
然而这堂课也还有一些不足:
首先,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由始至终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让人感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高。
其次,作为语文课,学生读得不够,读的方式也显得有些单调,大都是学生默读。
第三,授课教师将“学习课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并没有得到突破。如在赏析细节描写的环节中生1读的那句话,教师评价那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又问全体学生那是不是细节描写,当时有的学生说“是”,也有学生说“不是”,究竟是不是,教师没有给出界定与讲析。在课堂上还有学生对于找细节描写感到无从入手。
在新课标下,我们的语文课要如何上得活泼生动,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去突破重难点,这些问题实在值得深思。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窥探狩猎顾忌滑翔目空一切
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也在个别环节得到培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看来同学们都深受此文的感染,都对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呢?
(二)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春天,大雁归来的活动。
2、不知同学们在读后有否与老师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明确本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
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学生发言:
对大雁的热爱;语言十分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真珠玉,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②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③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④仿写句: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⑤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巧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五)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六)拓展延伸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大雁归来》学习要点
大雁是人类的朋友,大雁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信息,这些可爱的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通过本文,体会大雁为春天带来的情趣,让我们随大雁去天空遨游……
关于作者
被誉为美国自然保护之父的业余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是一个去世已半个世纪的美国科学家。这位生于十九世纪末,成于二十世纪初的大地歌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其名著《沙乡年鉴》(ASandCountyAlmanac,译为《原荒纪事》)中,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载了大地的朝夕变化,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关于本文
本文是一篇散文,节选自《沙乡年鉴》的第一部分。
通读本文,感受作者以一颗水晶般的童心所给予大自然的热情的歌颂和礼赞。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雾霭:雾气。霭:云气,如烟霭。
聚合体: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聚合,凝聚到一起。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近义词: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反义词:虚怀若谷
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三、积累
缄默 窥探 顾忌 狩猎 凋零 滑翔 雾霭 目空一切
四、思考:
1、作者通过本文,向人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通过本文,我们看到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动物为大自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动物有人一样的家庭,人一样的感情——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
2、作者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大雁的?
作者带着父爱般的感情去观察大雁,文中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那些生灵们的挚爱情愫。
3、本文的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大雁是春天的真正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当人们看到大雁的归来时,就已经能够感觉到那温暖的春天了。
4、如何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单调枯燥的数字是指六只或者是六的倍数,六只或者是六的倍数组成的雁群,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么孤雁,则是因为失去了家庭的其它成员,而变更孤单。单看数字,是很枯燥的,但是枯燥的数字后面,所包含着的故事,却是耐人寻味,令人动情。
5、由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研究大雁,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大自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和大雁,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不能够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自私地伤害大雁。(同学们可以尝试写出更多的感受)
五、问题探索。
1、大雁能够让人感受春天的美好,那么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大雁的动物,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选择一种,把它介绍给其它同学。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6)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1、播放《春之序曲》听着这首欢快的曲子,同学们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年的喜庆中,大家都来说说“新年”的乐事有那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那么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下面就让我们与台湾女作家琦君一起来尽情地品尝这杯甘醇的“春酒”吧!(板书课题--春酒)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通过课文的预习告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班上交流。教师加以评价,然后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也设计了这堂课的目标,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目标,最后再确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4、按照完自学要求成‘导学案’自学部分在6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B、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①写到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福、小孩不能在客厅、厨房里玩;吃东西不能随便抓;说话要讨吉利;元宵节后分吃供品等,这些风俗都是家乡所特有的,写风俗就是要表现家乡的风俗之美,从这里可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②作者写到喝春酒、喝会酒,乡亲们互相起会,融洽地置办会酒,体现出乡亲们的善良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好人情的赞美。
③自己泡制的酒没有地道的家乡味也体现了对家乡的怀恋。
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的一种情感,琦君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小组合作探究。请你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的合作小组里交流,有情有味地读一读。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做好记录,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品读感受,其他组同学评价或补充。
事例一:我觉得__________词用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最能打动我的细节(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文中细节描写: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以小孩子的心理和口吻,写得很有情趣,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
“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
“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
“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 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2、抓住学生发言中小猫添酒入睡为切入点,落脚到文章对酒的描写,八宝酒
3、由江南的八宝酒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特产加以推荐,抓住特点,进行宣传。
4、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a、划出文中关于母亲描写的细节,分析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小组讨论,用词语或成语概括母亲性格,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多)
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
1、齐读最后两段。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2、作者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集中地浓缩在文章的那一句话上?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1、如果琦君从美国回到家乡,还能找到“真正的家醅”吗? (不再是家乡母亲自家酿的春酒了)
补充介绍作者:为什么找不回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经历:琦君,19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她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曾深情地说过:“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6月7日凌晨,90岁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只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老师范读《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诗人席慕蓉在她的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相信同学们也有过思乡的感觉,下面请同学们在音乐中仿照例句写出自己思想的独特感受。
总结: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
(最后, 我们对那些正在被乡愁困扰以及将来可能被困扰的人们说一句:人有悲欢离合,
[春酒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课件(篇8)
一、简介作者。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正音正字。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略)
三、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四、分析课文。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第2自然段可分为5层,前4层从四个方面与第1段相对照,第5层从对照之中得出结论。第1层“凛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第3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有稍降辞色”;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第5层结论:在艰难困苦中,尚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专。
文章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五、总结、扩展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延伸阅读
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经典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学生反应是教学过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趣祝福为您详细介绍“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的相关内容请看下去,有用的文章要收藏这样以后可以方便查看!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师: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为它高,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湖泊星罗,沼泽连片,还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家说说有哪些河流?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藏地区》就高耸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学生学习完后,由学生展示,教师结合PPT做点评。
过渡:旅行即将开始,我们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出行呢?
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以下要点:
1.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携带防寒衣物。
2.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需要防晒品。
3.青藏地区高寒缺氧,需要携带氧气袋等。
师:此次我们的旅行是从青海的西宁出发,到西藏的拉萨,现在就让我们乘坐火车去欣赏铁路沿线的美景(PPT自动播放青藏铁路沿线的一些自然美景,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
师:此行的目的地拉萨已经到了,深入藏区,我们会看到当地有什么样的特色农业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88,去认识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合作完成以下知识点:
1、青藏地区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2、畜牧业分布的两大牧区和主要的畜种?
3、两大河谷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
联系前后知识,以学生展示问题答案为主,教师配以PPT,点评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
师:转折,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为什么会分布在河谷地带呢?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带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讨青藏地区特色的河谷农业。
2、从光照和温差来分析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
学生合作探究后发言,总结出答案要点。
一、河谷农业的分布原因?
二、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优势?
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
师:正是因为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这里生长着喜温凉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师:我们在藏区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农业以外,还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请大家从青藏地区的衣食住行来说说它的民俗特色?
师:学生一边发言一边展示反映青藏地区民俗特色的图片,以学生发言为主。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师: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声了,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把今天的知识要点做一个归纳总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2】
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3】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是XX。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xx是初中地理教材第XX册第XX章第XX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XX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XX中,占据XX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XX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本课中XX是重点,XX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XX。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XX,应着重采用XX的教学方法。即: XX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
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XX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XX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4】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5】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 掌握解决水资源 分布不均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1.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师:我国水资源总量2.8亿立方米,位于世界第四位,可谓“丰水国”,但是,我国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这是不是矛盾了呢?
生:降水多的地方,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水资源短缺。
[投影] “阅读”——目前,我国660座城市中就有2/3缺水,有110座左右是严重缺水。其中有15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低于缺水线,7个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人类生存起码的要求。由于缺水,全国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亿人民币。
师:为什么地处在水资源过渡带的华北成了水荒严重的地区?
一方面: 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耕地占了全国的38%,水资源却只有6%,水土资源比例的严重失调)、工业集中,需水量大。另一方面,我国南方40%的土地,河流径流量就占全国的80%,而占全国60%土地的北方,河流径流量只有20%。——水资源供不应求,形成水荒。
师:水资源的南北分布不均,导致我国北方普遍缺水。而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还有没有人为因素呢?
生:有。水浪费,水污染(他们会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程度)。
[小结]
师:由 于降水的影响,我国水资源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分布差异,在时间上变化也很大。
观察:资料一 “长江、黄河的年径流量逐月变化图”和资料二“我国部分流域分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图”
思考:我国东部将水的季节变化对河流的水量产生什么影响?
生讨论、回答:
使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夏秋季节,东部地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增,形成汛期;冬春季节,降水少,水量小,形成枯水期。
师:如此分析,同学们应该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了吧.
生活动:
观察:资料二“我国部分流域分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图”
思考:河流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那年际分配情况如何?
师: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什么问题:
师:这一不均,就造成了我国许多地区出现频繁的旱涝灾害。水多的地方易涝,水少的地方易旱,夏秋季节易涝,冬春季节易旱。
师:少水区“盼水”,多水区“怕水”,夏季要防洪,冬春季要抗旱。根据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问题,大家想想,有什么措施可以对症下药,解决它们?
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师:解放 后,中国政府急人民所急,想人 民所想,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其中一部分还成了我国重要的水电站。
2、关于跨流域调水工程:
师: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我国目前北方已建好的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和
师:南水北调工程是毛泽在1952年提出的,经50年的专家论证,12月27日,终于在东线首先动工。
师:为什么要首先在东线动工?大家不妨结合课本材料,探讨一下首先选择动工东线的原因。
师点明:
1、西线主要解决西北缺水问题。
2、中线方案从丹江口水库开始,沟通4大水系。
3、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构成了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合济”的新格局。
师:兴修水水库、水电站、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但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生:不能,因为,水利工程并没有增加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均量。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对我国的水资源国情有了怎样的了解?
[活动]讨论——你认为“调水”和“节水”那个重要?
生:……(针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从我国水资源利用上来看,一方面水资源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仍在加重,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此外,水污染也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师:为了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美,也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记住节水的标志,就像对待掌上的珍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
调查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并对你和你的家人用水情况做出评价,提出合理节水建议和措施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6】
周次 第3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教师 王浪利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5.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2.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教学重点: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中国公路交通地图》、《中国铁路交通地图》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疑自探: 1.处理作业,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设疑,梳理归纳自探题: 1.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表述后的括号内填上“√ ”,错误表述后的括号内填上“× ”。 ●我国东部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有利于发展铁路运输。( ) ●我国西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内河运输。( ) ●我国台风、寒潮、旱涝灾害频繁,对管道运输十分不利。( ) ●我国地域广阔,主要依靠公路运输,而发展航空运输优势不十分突出。( ) 4.从地形与气候的角度,说一说我国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5. 公路运输的特点?主要的公路干线? 解疑合探: 1.活动形式: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点评要点: (1)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物质生产部门。它起着联结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线路总长度、各种运输工具数量都有很大增长,交通干线不断向内地和边疆伸展,运网不断扩大,运输能力逐步提高,客、货运输总量的增长相当迅速。 (3)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可以满足“门对门”的服务要求,把客、货直接送达目的地,因而是我国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 (4)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加,全国所有的县及95%以上的乡镇都通了汽车。一个遍及全国的公路运输网已经形成。在我国西部,先后建设了青藏、川藏、新藏、滇藏、青新等干线公路。 质疑再探 师:本节课已学完,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形式:学生质疑、解疑、点评 运用拓展 1.学生编题,解题: 2.教师出示预设拓展题: 根据表中的情况,你认为使用哪种交通工具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类 别 起 讫 点 交通方式 选 择 理 由 50吨煤 大同一上海 游览三峡 重庆一武汉 参观广交会 西宁一广州 鲜花上市 上海郊区一城区 西气东输 塔里木盆地一上海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习: 自我评价(请学生讲解) 思维拓展(学生讨论)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一、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公路运输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设疑自探: 1.处理作业,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设疑,梳理归纳自探题: (1)铁路运输具有什么特点?(速度较快,运载量较大,运价较低) (2)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于采用铁路运输?(长距离、大宗笨重货物) (读图)23页图1―29,对比1952年和的铁路营运里程 (读图)24页图1―30,(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 (读图)(2)找出东西铁路干线? (读图)(3)查找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它们各位于哪些铁路干线的交汇处? (自学)(1)海洋运输有哪些特点? (2)我国发展海洋运输的条件如何? (3)我国海洋运输的航线分为哪两部分? (4)沿海航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5)我国远洋航线以哪些港口为据点?这些港口有什么特点? (练习)26页,活动题 (自学)(1)管道主要是运送什么的运输方式?(2)它具有什么优、缺点? (自学)(1)航空运输有哪些特点?(2)在什么情形下,宜采用航空运输?(数量少的,急需的) (读图)27页图1―32,计算20的航空航线里程是1952年的多少倍? (读图)28页,图1―33,我国拥有最多航线的三个航空港是哪三个? (练习)28页活动题 解疑合探: 1.活动形式: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点评要点: (1)铁路运输速度较快,运载量较大,运价较低,可以把旅客或货物送到全国铁路网中的各个车站,是一种适宜于长距离运送客、货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2)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南北向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南昆线等;东西向干线有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等。 (3)我国东部濒临海洋,海岸线漫长曲折,优良港湾众多,发展海洋运输条件优越。我国海洋运输航线分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两大部分。 沿海航线像弧形珠链环绕我国大陆东南,是联系南北的海运干线,一般以福建厦门为界,分北方沿海航线和南方沿海航线。北方沿海航线以大连和上海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 我国远洋航线以上海、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广州和湛江等海港为据点,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港口建立了航运联系。目前,我国远洋港口都已兴建了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并建立了集装箱专用运输船队。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商船吨位居世界前列。 运用拓展 1.学生编题,解题: 2.教师出示预设拓展题: 读图1-31,找出下列港口: ●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港是_____________。 ●与陇海铁路相连的海港是_____________。 ●位于南海珠江口的海港是_____________。 ●位于海南岛北部、濒临琼州海峡的海港是_____________。 ●位于北部湾北侧的海港是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习: 自我评价(请学生讲解) 思维拓展(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四、铁路运输 五、海洋运输 六、管道运输 七、航空运输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 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东
西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
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
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
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春水向东流”。这些大-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转折过渡)前面我们从总统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复习提问)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
(转折过渡)我国地形种类齐全,哪种地形所占面积?哪种最小呢?请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教科书23页“中国地形图”。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转折过渡)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归纳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平原面积少,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概括板书〕(见板书设计表格)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1) 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2) 喜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3) 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2)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
(教师承转)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上的祁连山。
(2)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教师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
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1)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2)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3)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4)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5)指出阿尔泰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6)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8】
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4、四大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牧草如茵,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
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7、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0%。
1、我国河流大多数分布在东部的外流区内。这里河流多且长,夏季易形成汛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河流易结冰,普遍有结冰期。我国水量河是长江,汛期最长的河是珠江,含沙量最多的是黄河。结冰期最长的河是黑龙江。我国的一条惟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2、长江是水能宝库,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资源占全国的1/2。其水能主要蕴藏在上游河段。从玉树到宜宾流经横断山区,河水落差极大,长江流经重庆,江水深切巫山形成水流湍急的三峡。现在正在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即位于此。
3、长江是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自宜宾以下四季通航。为发挥长江的航运价值,治理了“九曲回肠”的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滩多流急的川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疏浚了航道,加强了港口的建设。
4、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入河,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流速变慢,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冲刷严重。
6、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水库和水利枢纽工程,在下游加固堤防,也是根治黄河的重要手段。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
7、我国东部外流河汛期变化的规律是:自北向南汛期越来越长。我国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中的天是巴颜喀拉山,海是渤海。凌汛出现在黄河的上、下游河段。黄河之害主要在于下游河段的地上河决口改道,洪水泛滥。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9】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优越性:①跨南北纬度广泛,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地区,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生产。
②从海陆位置看,背靠大陆——亚欧大陆,面临洋——太平洋,有利于对外交往和合作,发展海洋事业,是一个海陆兼备国家。
2、国土辽阔:
①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缅、老、越。)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10】
1.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工人培育来获得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动植物产品的各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主要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为人类提供衣、食、住等物质资料,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东西部以400㎜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优良畜种是三河马与三河牛;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是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优良畜种是滩羊;西藏牧区,优良畜种是牦牛);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我国农业的南北差异:
4.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
5.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构成;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③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4、我国的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
弧形山系:是世界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6、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7、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又称“黄淮海平原”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11】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 维吾尔 藏族 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转】了解完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构成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同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56个民族,犹如56枝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 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运用地图查阅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读图的能力。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难点
能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和与其他国家位置的比较,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以图释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多媒体展示-、长白山天池、乐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图片。
(引导)伴随着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国赞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热爱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学习第一节《疆域》。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带着目标学习,能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 、我找我家——中国的地理位置
(过渡)同学们,初一我们学过可以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呢?读图结合课本第三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东、西)。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_______跨纬度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____部,我国陆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夸我家——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知道(过渡)那我国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页图文,完成合作探究题。
1.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第1组解决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第2组解决
3.议一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
中国位置的优越性
(提升)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分析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回忆前面的知识,讨论得出:从所在半球、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小结。
(过渡)学习完中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下列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我赞我家——辽阔的国土
每天,当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晨曦初露的时候,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
每年农历立春前后,我国北方的松嫩平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的海南岛已经春意盎然。
请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的差异。
展示我国疆域和领土四至点.
分成两个小组:
小组1填写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计算相隔纬度(大约49°)
小组2填写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计算相隔经度(大约62°)
(过渡)我国辽阔的疆域周围有许多陆地邻国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认识我国的邻国和海洋
我赞我家——填我国土
1..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国陆上国界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接壤。我国大陆海岸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隔海相望。
2. 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______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我国面积的岛屿是______岛,其东面直接濒临______洋;我国第二大岛是______岛。
我赞我家——欢乐旅行
开展祖国边境游的活动进行比赛。小组1沿着陆地边界走,小组2沿海海岸线走,都从中国和朝鲜的交界处开始,分别汇报沿途的见闻。
小组1:沿途能够见到的国家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小组2:沿途经过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还看到了我国的台湾岛和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美-用侦察机向我国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军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领海104海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我一部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允许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国机场。
1.从材料中议一议美机的行为。
2.王伟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获”为题,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教师适当补充。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然后采用个人发言的形式进行“我的收获”活动让学生总结内容,能使学生养成回忆整理知识的习惯
课后小结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不是很大,其关键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还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重点,要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观念。
最新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仔细研读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编写,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今天趣祝福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相关的文章推荐,请将本页添加到您的浏览器书签夹中以便快速访问!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1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2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和《世界语言的分布图》能从图中获得人种和语言的分布等知识。
(2)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德育目标:
(1)树立民族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
(2)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观念。
二、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地区。
2.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3.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三、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六大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目标
(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预习思考题:课课练—课前指导
(二)导入新课
在一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外国人,他们与中国人相同吗?不仅人种不同,语言、宗教方面也有差别,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三)揭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四)自学指导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4
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三章第六节《巴西》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型:新知探索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认定目标,我会走向成功)
1、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城市
2、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根据地形与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特跌丰富的原因
【重难点】巴西自然条件特点
【导入】
【自主学习】(认真读课文、读地图,我能完成知识梳理)
一、概况
巴西面积居世界第位,人口居世界第位
1、位置
①纬度位置:
②半球位置:半球、半球
③海陆位置:东临,部、部与多个国家相邻
2、地形
①地形以、为主,占全境的1/3,占全境2/3
②亚马孙平原:由冲击形成,西起东麓,东到,大部分在境内,是世界上面积最的平原
③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的高原
3、气候①亚马孙平原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受气候影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有之称
②巴西高原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4、河流
亚马孙河,发源于,流经,流向自向,注入,是世界第长河,世界上水量最、流域面积最河流,该河河口为喇叭形海湾,洪水季节一片汪洋,号称
5、地球之肺——
为世界提供使大量氧气,是这个地区热带雨林被毁的主因,应予以保护
【合作探究】亚马逊河流量大的自然原因
【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
【精讲点拨】巴西自然条件特点
【达标测试】(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做出来)
1、下列国家中,蔗糖、香蕉、剑麻、咖啡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A.中国B.俄罗斯C.巴西D.美国
2、下列有关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B.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C.对它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D.热带雨林属可再生资源,面积不会缩小
3、下列有关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有()
A.从地形上看,北部为高原,南部为平原B.咖啡和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C.高原上盛产铜矿和铁矿D.水能发电的比例正逐渐提高
【小结】看看自己在本节课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试着归纳一下。
第三章第六节《巴西》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型:新知探索主备人:王德荣参与人:张汝达王希臣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认定目标,我会走向成功)
4、了解巴西工业和农业的基本特点
5、了解巴西城市建设情况和人种构成特点
【重难点】
【导入】
【自主学习】(认真读课文、读地图,我能完成知识梳理)
二、经济
1、概况: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2、工业
体系完整,发展水平较高,、、、、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3、农业
程度高,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居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前列,巴西发展较快,大量出口
4、资源
①储量大,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②资源丰富,在国内供电量中的比重达,该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水电站
三、人口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5
《地图的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
【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6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
是。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
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
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
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
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
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
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
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
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
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7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2、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3、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4、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6、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感受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一、新课导入
由二孩政策的新闻视频导入。
活动2【活动】二、探究学习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看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情况。
(1)指导学生根据数据变化了解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特点。
(2)根据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分析人口增长的速度。
(学生看图分析数据后归纳总结)
过渡: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看课本P70图4.1,并结合文字叙述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所经历的阶段。
(1)指导学生读图步骤。
(2)学生图文结合试着分析。
(3)全班交流,请生看图分析。教师引导。
(4)提出疑问,试着分析每阶段人口变化的原因。
【明确:l80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在这之后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特别是1950年之后,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3、结合具体例子探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人口增长快;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人口停止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
小结: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
4、读P71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及平均自然增长率(2005-2010)图,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起来,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1)提醒学生学会读图。
(2)找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析原因。
【明确:非洲增长最快,欧洲增长最慢。原因:生产水平、生育观念制约人口增长。】
(3)归纳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和较低的大洲或地区。
(学会合作: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相互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他人的见解。)
(4)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人口数量就一定多吗?
活动3【活动】三、探究学习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70多亿人是均匀分布在地球上的吗?若不均匀,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
(1)、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
【明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疏密状况用人口密度表示。】
(2)计算某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明确: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3)、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合作探究:①观察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找出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②讨论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认真看图例,找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和1人以下的地区。
②结合P65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课本最后附页的世界地形图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原因。
a、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b、交流,补充。
C、师展示课件,加深理解。
【明确: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四地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多在平原地区;位于临海地带,交通便利。②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亚洲的东、南部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农业发展较早,养育众多的人口;欧洲和北美洲东部的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
d、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小结: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2、拓展:想一想,能不能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活动4【活动】四、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 )
A、40亿 B、50亿 C、60亿 D、70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 )
A.非洲、欧洲 B.亚洲、大洋洲 C.亚洲、北美洲 D.非洲、南极洲
3、衡量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密度 D、人口总数
4、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人口总量最多
B.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C.人口稠密的国家,经济都欠发达
D.人口稠密的国家,人口总量不一定大
5、欧洲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B、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C、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少雨 D、河湖众多,常泛滥成灾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9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最新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
四年级英语教案下册1
教学内容:
Look and say & Ask and answer
教学目标:
1.Basic aims:
a. Using verbs to describe actions. e.g. paint, read
b. Using interrogatives to ask ‘yes/no’ -questions to obtain simple responses. e.g. Can you swim?
c. Using modals to talk about ability. e.g. Yes, I can. / No, I can’t.
2 .Developing aims:
a. Asking about ability.
b. Do a survey in class.
3.Education aims:
Talking about ability to establish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your classmates.
教学准备:
pictures, word cards, cassette player,
教学过程:
一、Warming-up
1. Song
2. Responding to simple instructions e.g. Sing a song. Draw a circle. Pre-task
二、preparation
1. Revision Invite individual students to come
2.Presentation to the board and choose a Picture Card and mime whether they can do or can’t do a particular action.
The rest of the class say: He/She can/can’t… Invite individual students to stand up.
Point to the pictures and ask: Can you …?
And prompt them to use: Yes, I can. /No, I can’t.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
三、While-task procedure
(1) Introduce: paint
1. Introduce: paint by miming a painting action, and then stick the Word and Picture Cards on the board.
2. Read the word with action.
3. Ask individual students: Can you paint? to elicit: Yes, I can./No, I can’t,
4.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2)Introduce: read
1. Draw a picture on the board. Ask: What can she do? to elicit: She can read.
2. Read the word in different voices.
3. Ask individual students: Can you read? What can you read? to elicit: I can read English/a story.
(3) Listen and say
1. Play the cassette: Look and say. Students listen.
2. Play the cassette again. The students follow in their books and, in groups of four, practice the dialogue.
3. Invite individuals to read the dialogue to the class.
四、Post-task activities
(1)Production
1. Show a photo album. Tell students that it is your album. Encourage them to ask about your photograph using ‘Can you …?’ 2. Students work in pairs using the pictures in Ask and answer to find out what their partner can and cannot do.
3. Do a survey: Ask students to walk around the class and interview three to five classmates. Students are to find their classmates who can or cannot do a certain thing. Invite individual students to report back to the class.
(2)Assignment
1. Complete Workbook page two.
2. Write about your ability using ‘I can…’
四年级英语教案下册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Using possessive adjectives to show possession Using nouns phrases to identify people,animals,events,objects and activities Asking simple questions to obtain yes/no answers
2. 能力目标:Communicate with teachers or other learners
3. 情态目标:爱护绿化
重点难点:
Its stalk is long. Has it got …?
Teaching aids:pictures,recorder
教学过程:
一、Warming –up
1,Sing a song
2,Daily talk
Revision Review:stalk,leaves,flowers,roots,
二、Presentation
a picture of a plant with flowers. Ask:What is it?Is it a tree? To elicit:a plant/ Ask:What colour are the flowers? What colour are the leaves? To elicit:They?re… Ask:Are they long or short? To elicit:They?re long(short) .
2.Draw another plants. Say:Look at this plant.Its flowers are red. Look at that plant .Its flowers are purple.
3.Listen to the tape.
4.Say sth.about the plant .
Show a picture of a tree. Introduce:a trunk,branches.
Make sentences:Its trunk is big. It branches are long.
Listeen to the tape.
Say sth about the tree.
Play the cassette:
Play a game/ Listen and repeat.
Play this game.
三、Consolidation
1.Photocopiable pages 44-45.
book page 29.
3.Grammar practice book 4a page 35.
板书设计:
Unit 2 Look at,,, Its stalk is…
Its trunk is…
leaves are …branches… roots flowers
四年级英语教案下册3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交际用语:Welcome to … What are these/those?They’re …Are these/those …?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
2.能听懂、会说、会读词汇:they’re=they are, pig, cow, chicken, duck
3.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词汇:farm, they, pig, apple, those
4.能熟练朗读对话或表演对话。
教学难点:
1.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 Are these/those …?的语调和用法。
2.词汇:farm, they, those, chicken, apple, pear的读音;a和an用法的区别;名词复数形式。
教学准备:
动物头饰,水果、动物卡片,PPT、学生学案
教学过程:
Step1 Before class
Listen and Sing a song:Old Mac Donald had a farm
Step 2. Warming up
1. Free talk.
T:Hello,boys and girls.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Miss Wang.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I want to be your friend.
OK,firstly,I want to know your names.
T:What’s your name? Who’s your friend?
Nice to meet you.Welcome to my class.(PPT)
S:Thank you.
2. Learn to say:Welcome to …
(请学生先听懂“欢迎来到我的课堂”并进行回答,然后学会自己说“欢迎来到我的班级”,向上课老师、听课教师说)
3. Lead-in and learn
T: Boys and girls,we sang a song before class.We were very happy.
We saw a lot of animals there.Right?(PPT出现农场画面)
They were on the farm.
Learn ‘on the farm’。
Step 3.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Learn : What are these/those? And ‘pigs/cows/ducks/chickens’
(1)What are these?They’re pigs.
(2) Are these pigs?No,
What are these?They’re cows.
(3) What are those?They’re …s.
Are those …?Yes./No.
(同步出现动物卡,结合句型学习生词。)
2. Let’s say.A chant
These,these. What are these?
Pigs,pigs. They’re pigs.
Those,those. What are those?
Cows,cows. They’re cows.
Step 4.Text-learning
1.Task 1 : Let’s listen! Who is on the farm too? (谁也在农场?)
2.Task 2 : Listen and tick:What’s on the farm?
3,Task 3 : Let’s watch: (欣赏动画,将农场上的动植物摆在正确的位置。)
A. pigs
B. cows
C. apples
D. pears
4.Task 4 : Let’s follow.(跟读) ☆ 注意语音语调 ☆ 要读出感情哦
5.Task 5 : Let’s read. (让我们读吧!)分角色朗读。
6.Task 6 : Farm show! (农场秀!)(发挥想象创编并表演,说得越多越好哦!)
T:It’s great fun to visit a farm. Liu Tao and Mike have great fun on the farm. It’s great fun to have a farm,too.
30 years later, you’re grown up. Someone may have a wonderful farm. Would you please show your friends around your farm? Make a dialogue in groups.
A model:
A (farmer): Look! I have a farm! Look! They’re pigs!/They’re cows! Welcome to my farm, Mr …!
B: Oh, thank you! My good friend, Mr/Miss …
A: Nice to see you!
B: Nice to see you! What are these?
A: They’re … They’re lovely!
Would you like a …?
B: Yes, please. Thank you! I like… What are those?
A: They’re …s. They’re sweet. Would you like … ?
B: Yes, please. It’s yummy!
A: Do you like my farm?
B: Yes. It’s great!
A: Welcome to my farm next time!
B: Thank you. Bye-bye!
A: Goodbye!
Step 5. Ticking time
Ticking time
I can talk about things on a farm.
I can act things on a farm.
Step 6. Homework
1.Read Story time for 5 times.
2.Make your performance better.
3.Visit a farm if it’s possible.
板书设计:
Unit 7 On the farm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s.
--Are these/those …s?
--Yes./No,they’re …s.
四年级英语教案下册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2】
PEP四年级英语教案UNIT 2
Unit 2 What time is it? 学习任务 1 . 能力目标 (1) 能够询问时间并做出正确的回答,如:What time is it ? It’s nine o’clock. (2) 能够结合学过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如: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3) 能够听懂并发出一些指令,如:Time for breakfast. Drink some milk. (4) 能够看懂、并能制定自己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 (5)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并用所学语言进行描述。 2 . 知识目标 (1)掌握A、B部分Read and write的单词和句子并能做到会听、说、读、写。 (2)认读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单词和句子。 (3)理解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Let’s do、Let’s chant、Let’s find out部分听 听做做、吟听歌谣和选出正确答案等目标要求。 (4)了解Story time、Good to know 等部分的内容。 3 . 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严格的时间观念,养成守时、守纪的好习惯。 (2) 学习策略:注重合作学习与实践活动,培养心灵手巧的学生。 (3) 文化目标:了解地球上不同时区在同一时刻的时间是不同的。 第一课时 课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A Lets learn Lets do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学生日常活动的六个单词和词组。。 教学难点:对新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nine o’clock. It’s time for…”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VCD、录音、图片。2.教师准备一个教具钟。3.教师准备六张单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1.教师播放第一单元Story time的录音或者请一组学生表演Story time中的故事。 2.教师在听录音或学生表演之后向学生提问:Where is Zoom?学生回答:He is in the canteen.教师又问:Why?学生答:He is hungry. 教师再问:Why is he hungry? 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答出:It’s time for lunch. 接下来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哪些东西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如:the sun, the moon, the tree等等,学生如果不能用英文说,也可用中文说。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师可制作本课时的挂图贴在黑板上说:Look! What’s this? It’s a clock. 然后指着12点说: What time is it? It’s 12 o’clock. Are you hungry? Why? 用动作示意学生说出It’s time for lunch. 接下来,教师利用钟面上的小图继续教授时间的表达和其它几个单词、词组。 2.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尤其要注意breakfast和o’clock的发音。可采用小组模仿竞赛的形式,在学生当中展开互帮互学。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教师将教具钟上的时针拨到不同的时间,提问学生:What time is it? 鼓励同座的两名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出快速反应。 2.教师拿出生词图卡,出示图的一小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图上画的是什么,并说出相应的单词或词组。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和同桌一起玩“画画、写写”的游戏。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用钟的形式画出自己的活动时间, 并和同桌一起进行问答练习。 3.试一试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发Let’s do 中的指令请他们做动作。 板书设计: Unit 2 What time is it? Let’s learn: 第二课时 课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A Lets talk Lets play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对话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如:Just a minute. School is over. 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VCD、录音、图片。2.教师准备John和吴一凡的头饰并准备一顶保安人员的帽子。3.学生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1.学生演唱第二册学生用书第26页的歌曲“One Two Three Four Five”。 2.师生一起表演本单元A部分Let’s do 的听听做做活动。 3.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听句子,拨时针”的游戏。教师说:It’s time for breakfast. 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时针拨到合理的位置。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 教师在做“拨时针”的游戏时对学生发出指令:School is over.如果学生不理解可联系“Class is over.”来帮助学生理解。待学生将时针拨到5点或其它实际放学时间后,教师问:School is over. What do you do ? 学生回答Go home.教师说:But Wu Yifan and John don’t go home. What are they doing? Let’s Watch TV.由此导入新课。 2.看与听 学生看Let’s talk部分的VCD,教师可以就对话内容提一些问题。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可要求学生用句型“It’s time for…”造句。 3.模仿跟说,注意语音语调。 4.分角色朗读与表演 建议教师扮演John的角色与部分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性表演,以降低学生表演的难度。学生可自由挑选表演伙伴。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Let’s play 做看动作、猜时间的游戏。学生用他的左右手分别代表时针的长针和短针,不同的手位代表不同的时间,让学生们猜猜What time is it? 要注意的是:代表分针的手上可拿一支笔以加大长度。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做本单元A Let’s 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听。 3.四人小组一起动手做一个英语课和表并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述。 板书设计: Unit 2 What time is it? 第三课时 课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A Read and write B Lets find out C Good to know 教学重点:掌握Read and write部分1-10的十个数词以及两个句子在四线格中的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插图和对话。 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VCD、录音、图片2.教师准备一张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1.师生齐唱第一册学生用书第62页的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2.学生跟着录音一边说一边表演本单元A部分Let’s talk的对话。 3.游戏:What is missing? 教师把10个数词的卡片不按顺序分发给10名学生,让其中一名学生将卡片藏在身后,全 班学生猜哪一张卡片不见了。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拼词比赛。四人一组进行比赛,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字,其余三名学生比比谁拼得最快最准。 2.读文书写。师生之间先对本课时图片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交际性问答,再请学生阅读对话并拼读、书写十个四会掌握单词及一组句子。完成之后先同桌互相交流然后全班讨论谁写的最规范。本课时需要书写的单词量较大,可在学生间展开游戏:Whose memory is the best? 看谁能在几分钟内正确拼写出更多数词,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Let’s find out 教师先介绍这项任务:It is Sunday. Sarah and Chen Jie are going to see a movie. They must be home at six. Which movie can they see? Can you help them? 鼓励学生说出答案并讲明理由。教师给学生出几道类似的数学应用题考查他们的`推理思维。 2.Good to know (1)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建筑并回答Where is it? 学生能用中文回答教师也要鼓励。 (2) 教师再让学生回答问题:What time is it in…? (3) 借助世界地图,给学生介绍有关时区的知识。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做本单元A Read and write 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回家后向爸爸妈妈介绍关于时区的知识。 板书设计: Unit 2 What time is it? Read and write: 第四课时 课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B Lets learn Lets chant C Story time 教学重点: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四个动词词组的掌握。 教学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句型“It’s time to…”,学生刚学过“It’s time for…”,可能会把这两个句型混淆起来,建议教师注意对这两个句型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VCD、录音、图片2.教师准备相关的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1.数学游戏:教师给学生出一些数学算式,可以是加减混合运算,也可是连加连减,学生算出来后用手指头表示答案。 2.播放本单元Let’s chant B中的歌谣,让学生边听边做动作。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玩时钟游戏。教师用手臂做时针和分针,问:What time is it? 学生快速回答It’s…o’clock. It’s time for… 2.教师做出4:35的手形,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说出:It’s 4:35. School is over. 教师接着问:School is over. Where do you go? 学生回答:We go home. 教师由此导入句型It’s time to go home.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教师可采用A部分Let’s do的形式操练新的句型。教师借助图片和听听做做活动教授其它几个动词词组,如:教师发指令:It’s time to get up. 请学生做起床、穿衣服的动作;教师说:It’s time to go to school.请学生做背书包、走路的动作,以此类推。要注意多让学生听句型:It’s time to…,为下一课时重点学生句型做铺垫。 2.听音跟读,注意强调语音语调。 3.画画说说:学生模仿 Let’s learn部分的插图画出自己的活动时间,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比如学生A六点起床,他就指着自己的画说:It’s 6 o’clock. It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3】
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日常对话用语和一定量的词汇。三班大多数的孩子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上学期打好了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本学期来加强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本学期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增强孩子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Module 1Unit1 It’s the ABC song Unit2 Alphabet主要学习字母的读音以及正确的书写方式。Module2 Unit1 They are monkeys Unit2 That man is short.询问这是什么。并且学会描述物体的特点。 Module3 Unit1 I like football Unit2 I don’t like riding my bike.学会描述自己的喜好。Module4 Unit1 Do you like meat? Unit2 Does Lingling like orange? 学会询问别人的喜好。Module5 Unit1 She goes to school on Mondays.Unit2 Does your mum go to work on Saturday?学会谈论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Module6 Unit1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 Unit2 What does Lingling have at school?谈论周末活动安排和学校课程。 Module7 Unit1 We fly kites in spring.Unit2 It’s warm today.谈论四季和天气。Module8 Unit1 It’s on your desk.Unit2 Daming flies a kite in the park.学会描述位置关系Module9 Unit1 I’ve got a new book.Unit2 Has Amy got
a bike? 学会谈论自己和他人拥有的物品,谈论交通工具及交通方式。Module10 Unit1 Here’s a red hat.Unit2 She’s got an orange sweater.谈论衣物。
重点:学会听,说本学期要求的单词。 在特定的日常环境中学会运用本学期学习的12组对话。
难点:语言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
2、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
3、能认读所学词语;
4、能用所学语言进行语境交际;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态度。
1、字母教学
26个字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学好26个字母对学生以后的发音、拼读和记忆单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字母教学真正摆脱听、说、读、写的枯燥训练。
1)学生认读字母卡片,掌握字母读音。
2)教师帮助学生感知辅音字母中的元音音素。
3)学生看单词卡片和图片认读单词,教师帮助学生感知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4)学生练习书写字母。
2、单词教学
直观教学法---使用直观的实物、图片、多媒体、简笔画、动作和表情等教学新词,有利于建立起单词与物品的联系,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big、small、tall、short、fat、thin单词时可以通过实物、趣味简笔画或反义词等形式来来帮助学生识记。
自然拼音法---将单词教学与语音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语音教学帮助学生学、记单词。加强学生的认读和拼读能力。 另外, 在老师的示范中要将单词正确书写到四线格中,然后结合板书给学生示范发音,让学生听清发音、看到口型。注意将单词的音、形、义结合,加强学生单词的认读能力。建议多利用磁带来引导学生看图反复听录音,再次从听觉上感知所学单词。
意义操练---在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趣味的机械操练后,教师要将词放到情境中、句子中来理解与,进行意义操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3、课文教学
本册每单元的课文均与话题有关,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图画和学生易接受的语言呈现。在课文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看图或光盘、听录音。教师也可以通过表演或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
2)学生听录音指图。
3)学生跟录音指读句子。
4)老师根据课文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教师帮助学生认读故事中的句子,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初
步朗读故事中的句子。
6)让学生听音复述句子。
7)学生自主练习课文。
8)鼓励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1)单词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学生在学习单词时,教师要渗透与话题有关的交际用语,让学生在交际中学单词,感知语言。
2)教师设计较为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使用语言。在句子教学时要与单词的学习相结合。
3)教师要本着“体验、反思、归纳、总结、计划”的原则设计活动,即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语言,对所感知的语言进行反思后再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再设计新的活动来加深印象。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始终围绕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综合语言技能。
2)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 3)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言,学习并运用语言。
4)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要坚持大量输入,少量输出,扩大接触面和文化视野,注意“听、做”在前,“说”在后。
5)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6)正确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4】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 Unit6 Part A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六个单词;能够听懂指示语,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2)、能力目标:能够听懂句型What are they?作出简单的回答They are…。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掌握有关农场常见牲畜的名称hen、lamb、sheep、cow、horse and goat及复数形式的表达。
2)本课难点:horse,sheep,goat的复数形式表达。
三、课前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2.图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 up and talking T:I like animals,do you like animals S:Yes,趣味游戏 复习旧知 listen and guess 设计理念:听动物的声音能让学生心情愉悦,营造了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起到了热身的作用,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Step2.创设情景,呈现新知 1.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These animals are at a are many animals at the you want to know their name.播放视频,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感兴趣这一特点,我创设了听动物声音的情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自然的呈现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齐学新知,循序渐进。幻灯片呈现动物图片及所要学习的新单词:hen、goat、horse、cow、sheep and lamb。
利用看图片导出单词,以各种游戏讲授单词,并且边学边板书,边学边评价。设计理念:利用大量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当小老师、听声音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比赛等)。通过数动物引出单词的复数,再从单词过渡到句子,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参考时间:15分钟)Step 3:Pratice
1、Pair work。看课件
教师先示范,同桌用句型What are they ? They are….进行描述。
设计理念: 此活动不但操练了What are they ? They are….而且也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利用形象生动的情境,突破了教学难点。
2、Group ask group
3、Let’s PK every group choose two students,one read the words,the other point the words or put up the ’s 让学生看图片,再播放,跟读,并做出相应动作。 say you do.(S stand up) work 设计理念:Let’s do是一项TPR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它的节奏和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激活记忆,使孩子们在对各指令的反应中自然习得语言。在学习了新单词之后,采用Let’s do这一TPR活动,加深记忆,巩固所学。(教学参考时间:10分钟)Step4:趣味情景 拓展延伸 Visiting.创设师生互动参观农场情景。
老师先做示范,再让学生分别饰演游客和导游,进行表演练习。---A : Welcome to my I help you?---B :Yes.---A :What are they ?---B :They are …..设计理念: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对所学的句型进行充分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教学参考时间:10分钟)
Step5、Consolidation and homework 归类总结,布置作业 a.总结:运用归类法总结新知。
B.作业:Design your favourite farm and label your parents about your design in English.设计理念:设计主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家校联合,培养学生养成语言交际的好习惯。(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上层是: hen、lamb、sheep 下层是: cow、horse goat
设计理念:板书直观明了、运用归类法总结新知。培养学生从小规整的好习惯。
六、教学反思: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5】
四年级下册英语期中教案3篇
英语老师要每天早上要求学生抽出一定时间开口读英语,锻炼口语能力,熟悉课文。写一篇优秀的四年级英语教案对四年级英语老师的教学工作有着许多帮助,你会写四年级英语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四年级下册英语期中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四年级下册英语期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复习序数词,以和英语中日期的表示方法。
2. 学习掌握句式When is ____ ? ______ .
3. 学习并掌握生词 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4. 了解怎样用英语表示新年、春节、国际劳动节、教师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句式When is ____ ? ______ . 以和生词 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句式 When is _____ ? ______ .进行问答。
教学准备:
日历、单词卡片、节日图片、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Greeting .
教师先用How are you?等用语问好,并和同学谈论一下天气,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2.Review教师拿出日历提问:What day is it? 重点复习first , second , third, fifth , ninth , twelfth 。
二、 New Concepts
1.教授“When is _____ ? ______ .”
利用日历演示:When is it ? 指着今天的日期,引导同学进行对话。
教师:What day is it ?
同学:_______ .
教师:Today is _____ . When is ______ ? Today . When is _____ ? Say it please , class .
同学:When is ______ ?
教师:When is _____ ? Today . When is ______ ?
同学:Today .
教师:When is breakfast/lunch/supper ? In the _____ .
同学:____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
同学模仿练习
2.介绍节日
教师指着6月1日向同学提问,引出儿童节 Children’s Day,然后合上日历提问同学:When is Children’s Day?引导同学回答:It is June first.然后教师拿出节日图片,用条件的话也可以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同学说出节日的汉语名称,教师向同学介绍英语表示方法。如新年 New Year’s Day ,春节 Spring Festival ,劳动节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儿童节 Children’s Day ,教师节 Teacher’s Day ,国庆节 National Day 。在教一些比较长的单词的时候,可采用倒推火车的方法,如val—tival—Festival。
Practice:
教师提问:When is ______ (节日名称)?
同学用英语回答出日期。
小组练习。
3.教授“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教师利用日历,指着今天的日期问同学:What day is today? 同学回答:Today is____. 然后分别指着昨天和明天的日期问:What day was yesterday/ is tomorrow?向同学介绍重点单词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同学跟读。
4.利用课本和录音带
同学跟录音带看书读。
5. 练习
同学分组练习,编对话。对话中要用到When is _______ ? yesterday , today ,tomorrow 等新知识,也要用到前面学过的旧知识。
6. 扮演
同学将他们编的对话当众扮演出来。
三、 Class Closing :完成手册上的练习。
和:板书
略
四年级下册英语期中教案篇2
一. 教学目标:
1.复习1-100的数字。
2.掌握规范用语How many ? .
3.能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使用How many ? .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用点: 规范用语How many ? .
2.教学难点:How many ? .句型和准确读写100以内的数词。
三.教具、学具:
1.实物:铅笔盒、铅笔、彩笔、书、橡皮等。
2.每个同学椅子下放一张实物图片,后面写有数字。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上课和复习:
1.问候:
T:Hello! Boys and girls!(注意使用复数名词).
2.复习复数名词和数字。(结合第4课学过的方位词和Where is ?的句型)
①桌子上放着一个铅笔盒,里面有一支铅笔。
T:I can’t find my pencil-case. Where is it?
全班:On the desk.
T: Thank you .Where is my pencil?
全班:It’s in the pencil-case.
T: Oh, I have one pencil.(板书)(找一名同学)Where is your pencil?
:On the desk.
T: Give me, please. Now I have two pencils(板书)
You say it, please.
下面依次用其他同学的其它用品进行练习并板书 books, erasers, markers…… 在练习过程中,设一些小圈套,把数字和复数名词错误的进行组合,如one markers,there book等等,同学们要通过重复正确答案表示同意或纠正错误。(这样既可以集中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练习听力,还有利于和时纠正同学错误)
②练习之后,教师说:I want more and more markers, do you want to count with me ?
做游戏Clap 注意同学的发音,尤其是十几和几十的读法。
(在1-20的时候,用1-to-1,1-to-2的节奏,20-29用twen – ty -one的节奏,然后数整十到一百,用one-to-twenty 的节奏。根据同学人数调整所数的数字,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数到,可以在数到个别数字时做出不同的变化。)
③T:What else do you have? Please find out the cards under your chairs.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拿着相同数字卡片的同学读出数字再加上后面的图案读出来。如教师出示fifty-four时,拿者54卡片的同学站起来,读fifty-four cats.
(二)教授重要概念How many ? .
1.引入句型How many ? .
练习几组之后,问一个同学:What do you have?
S:I have 19 monkeys.
T: Can you say it, again?(尽量用表情和体态来表示)
How many monkeys?(用手指着19)
S:19 monkeys.
T举起三块橡皮)Look! How many erasers do I have? How many? (开始数) One, two, there. How many eraser? There erasers(板书划线局部)(举起两本书)How many books do I have?
全班:Two books.
2.练习句型How many ,总结句型特点。
T:(找一名刚才在游戏中没有被提问过的同学,拿起他的卡片)
What’s this?
全班:A chair.
T翻过来,看elephants数字) How many elephants?
:Twenty elephants.
T:(问全班) Can you ask?(换另一个同学的卡片)
全班:What’s this?
:A boy.
全班:How many boys?
:Sixty boys.
T:Ask and answer in your group.
在小组内练习,可以用卡片,也可以用实物。小组练习以后,有些同学可能出现将不可数名词放在How many 之后的现象,要给予提示,请同学总结:
How many 句型用来提问数量,How many后面的名词要加s(也就是用复数名词)。
3.巩固
1.T:How many books does Danny have:Read the book by yourself.
同学自读课文第一局部,然后男女分角色亮度第一、二幅画。
T:First,How many books does Danny have?
S;Eight books.
教师和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三、四幅图(提示同学are,there也表示“有”)
T: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on the desk?
S:sixteen books.
齐读最后一局部:
T:What happened?
Sanny falls down.
2.《活动手册》第二题。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检验吧!
(三)家庭作业:《活动手册》第五课 1,3题。
五.板书设计
Lesson 5: How many Do I have?
1 pencil—--2 pencils
1 book -----5 books
1 marker---12 markers
1 eraser----4 erasers
How many ereasers?------ereasers.
四年级下册英语期中教案篇3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重点概念: jeans
2.能力目标:使同学能够熟练地运用“What are you wearing? I’m wearing ……”
3.情感目标:感知英语的实用性,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要概念trip
2.同学能够熟练地运用“What are you wearing? I’m wearing ……”
三、教具、学具:
1.衣服的图片.
2.录音机和磁带
3.单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1.Greeting
2. 复习
a. Ask and answer用以复习clothes:
T: What are you wearing?
S: I’m wearing ……
b.做Spell It 游戏用以复习同学已经掌握的关于clothes词汇.
3.教授重要概念:
待复习一系列关于衣服的词汇后,出示jeans的图片并教授.
T: Look! What is Jenny wearing? Let’s listen to the radio and think about this question.(part 2)
Listen to part 2 once then discuss this question.
Listen to part 2 again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4.Practice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take turns describing what they are wearing to each other.they can say:
This is a……
I have a ……
I’m wearing……
5.Read after the tape.
6. 完成第1题
7. 作业: a. 完成剩余局部.
b. 对话练习.
板书设计:
Lesson19: What Are You Wearing?
What are you wearing?
I’m wearing ……
jeans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6】
Unit 4 At the farm Part A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Let’s learn &Let’s chant
二、学习目标 1.能力目标
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蔬菜: I like tomatoes/ potatoes/carrots...2.知识目标
学习蔬菜词汇及其复数形式:potato(es), tomato(es), onion(s), green beans, carrot(es).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培养学生多食蔬菜水果的意识, 让他们明白新鲜的蔬菜水果是健康食品,应该多吃;肉类应适量,少吃或不吃油炸的垃圾食品。
二、学习重、难点
1. 三会(听说读)单词:potato, tomato, onion,green beans, . 单词potato , tomato的复数形式。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1)Free talk T: Hello, boys and ’m your new teacher ’m Miss to meet : Let’s go to the farm together, OK? First ,let’s go to the vegetables’ let’s go and have a look!(点击菜园图片)2.呈现&操练(1)教学tomato Look, what’s this? a.课件出示一个 tomato;教师范读单词tomato,并板书在黑板上。b.课件出示tomatoes,教师范读单词tomatoes,并板书在黑板上。教读 tomato----tomatoes。
c.师问:Do you like tomatoes? 生答: No, I don’t.师说: But I like tomatoes.课件出示I like tomatoes.(2)学习单词.Potato 课件出示potato,问:Do you know it?French fries are made of ’s a you like potatoes?问What’s this? 让学生正确回答。强调其变成复数后加“es”。强调 tomato与potato的复数都要加“es”。教读Potato----potatoes(3.)学习单词carrot
请学生猜谜语:They are long and like eating them? What are they? 课件出示carrot ,教师范读单词carrot.学生跟读,教师板书单词carrot。
课件出示carrots,T: I like carrots.学生跟读句子。(4).学习单词onion
课件出示!What’s this? This is a onion.教读单词并板书。出示onions.问:What are these? They are onions.(5)、学习单词green beans T:Look!Who can tell me ,what are these? Ss:(知道英语的说英语,不知道的说中文)
T:Yes,very 're green ’d like some green beans(可数名词)
(6)操练单词 Game: What are missing?(7)总结名词单复数变化规律。
一般情况下加“S”。例如: green bean green beans onion onions carrot carrots 以“o”结尾加”es”.例如:
potato potatoes tomato tomatoes(8)Let’s chant a.打开录音,让学生一句句跟读。b.学生边打拍子边说。3.拓展
(1).操练句子。 and do you like? I like??
(2).做一个小小营养师,引导学生健康饮食 4.作业
(1).Say the chant with your friends.(2).Copy the new words.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7】
教学内容
Lesson Five. Are you washing clothes?
Let’s Chant, Listen and tick,and Revision.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单词.
2、运用自由对话,表演等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3、进一步复习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
教学重难点
现在进行时的三种形式:陈述句,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
基本教学过程
Step One: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short dialogue.(师生对话)
[通过师生之间简单的问候,让学生立刻融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2、Revision.
A、Review the words in this lesson.Teacher show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s and asks the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 words in a piece of paper.
[每课单词必须让学生掌握,只有单词掌握了,课文才能理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单词的学习.]
B、复习现在进行时的结构:be+现在分词
e.g:I am singing.
You are dancing.
She/He is running.
通过举例说明现在进行时及动词加ing的三种方式:
1)直接加ing
2)以e结尾的动词要去e加ing
3)以一个辅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闭音节单词,要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ing
Step Two: New Concepts.
出示例句: What are you doing ?(特殊疑问句)
I’m reading . (陈述句)
Are you reading ? (一般疑问句)
根据所出示例句,让学生改写句子.如:
I’m drawing.(特殊疑问句).→What are you doing ?
(一般疑问句).→Are you drawing?
[这种题型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渗透这种题型,平时多练习,为考试提前做准备.]
2、导入Let’s Chant.
通过复习现在进行时的三种形式导入.
A、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B、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
C、Practice:
先让学生分组读,两人一组.然后让学生带有节奏地读,最后可以让学生打着拍子有节奏地读,多练习几遍,直到学生能跟着节拍读.
2、Listen and tick.
放录音,学生做题.
[在做听力题的时候,要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即抓句子中的关键词,特别是有图片的听力题,这一点更是重要.]
Step Three:Consolidation and Creation
1)Now,let’s make some sentences
T:你正在干什么?
Ss:What are you doing?
T:我正在唱歌
Ss:I am singing.
T:把这句话改一般疑问句
Ss:Are you singing?
T:Good!Now,look at this sentence:
She is dancing .
改成一般疑问句
Ss: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Is she dancing?
教师由此总结出变一般疑问句的方法 :把be提前
2)practice
教师出示简笔画练习 :
What is Eve doing?
She is cleaning the window.---
Is she cleaning the window?
What is Tom doing ?
He is sweeping the floor.---
Is he sweeping the floor?
3)出示主语不是she/he的例子:
Dongdong is washing clothes.---
Ss:Is Dongdong washing clothes?
My father is cleaning his bike.---
Ss:Is your father cleaning his bike?
They’re playing football.---
Ss:Are they playing football?
Step Four:class closing
Do Ex5
练习动词加ing
四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洋浦实验小学 符学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学习准备
预习、方格练习本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汉字文化。
1.板题:桂林山水(甲骨文板书),讲汉字文化。
2.课件:桂林山水图片
(1)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理解意思)
(3)有时候,文章比图片更美。因为图片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文章的美是作家发现;而图片中的美是眼睛发现的,文章中的美心灵发现的。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比图片还美,不信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感受汉字悠久历史及其魅力,此外,还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感受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让生命在增长知识和提升感悟中得到成长,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味道。)
二、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词语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屏障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指名带读(带读、齐读)
3.范写生字,学生练习(澜、瑕、攀、峦、泰)
4.课件出示:成语解释连线
(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安排合理,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以保障,让学生真正“动嘴、动手、动脑”,课堂真正体现了“三角形课堂”理念中的“真学”特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全班通读全文
1.小老师听队员读书,纠正读音。
2.哪段写桂林的山,哪段写桂林的水?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小老师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队员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思考、发现的自主学习方式,并采用“抢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得以真正发生;此外,本环节还安排了小老师“一对一”检查队员通读课文、全班齐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课堂的全员性特点。)
四、学习“漓江的水”
1.指导读“漓江的水”段落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分析“漓江的水”写法
通过格式调整,清晰地明白采用了“排比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填空背诵朗读
指导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特点进行背诵练习。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
4.导游词转化(全段背诵)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对游客介绍“漓江的水”?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学习“漓江的水”,在这个环节学习中,指导学生通过调整段落格式发现“漓江的水”特点,并引导学生采用抓住特点背诵的方法和填空的方法进行课文背诵,从而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再采用导游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将记忆的段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个环节也更能体现了“三角形”理念的“真学”特点,课堂中摒弃了形式主义。)
五、仿写练笔
1.将“漓江的水”的段落调整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课件出示老师儿童诗下水文,指导学生仿写。
《公园的花》
符学中
公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是走进花的海洋
公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像妈妈的头发
公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我们绽开的笑脸
3.学生仿写。
4.交流仿写作品。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在语文课堂里,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学习、课文朗读等,课堂里还有儿童诗,儿童诗是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学习安排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的生命里多一些诗意与美好,让课堂多一些生命成长的气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段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花”或“云”的儿童诗。
七、板书设计
桂林
山 水
(奇秀险) (静清绿)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1

三、探讨:
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逖?
——素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
四、知识归纳:
1、古汉语特殊用法
a.自相鱼肉(名次用作动词)
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定语后置句)
c.言于睿曰(倒装句)
2、成语归纳
闻鸡起舞自相鱼肉中流击楫望风响应
五、拓展练习:
读岳飞词《满江红》,对比其与祖逖情感之异同?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2
引言: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听、说、读、写四种基本的语文能力。本文将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七年级下册各单元核心知识,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词语搭配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1)课文阅读: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解析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
(2)词语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各单元的生字词、短语和词语搭配。
(3)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相互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共同进步。
三、教学步骤:
1. 预习环节:
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课文内容,并做好相关的预习习题。
2. 正式教学环节:
(1)导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
(2)课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进行语音语调的指导,并重点解析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3)课文理解: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4)词语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各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5)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环节:
每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与课堂内容相呼应,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
1.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 通过定期的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各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他们也将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修养。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4
七年级语文下册《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了解全文,概括并比较几只猫的不同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味精彩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 (2)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概括并比较几只猫的不同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最后一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法学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朗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入。
2.出示教学目标。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作好铺垫
准确读出下列粉色字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你分别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可以是句子或段落),我看到了一只 猫。”
1 3.学生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完成下列表格。 五.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小组合作共同审理“芙蓉鸟被害案”。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两个
月后,突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一只黑猫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
4.现在我们知道,这宗命案实属冤案, 因为“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那么这件“芙蓉鸟被害案”给我们怎样的血的教训呢? 六.主题探讨,思想升华。
1.学生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说: 。”
2.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七.总结升华。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5
知识目标: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石猴还有哪些称号。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幻灯片1、2)
吴承恩(15-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使他运用志怪小说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它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3、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幻灯片11)
明确:本文写了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
1、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朗诵视频。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来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12)
1、妙词锦句积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摘抄下来。(句子:4个,词:6个。)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复述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幻灯片15)
1、美猴王 “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明确2: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幻灯片18、19)
例如: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明确3: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幻灯片20、21)
例如:猴(1)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2)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
神(1)石猴是天地生成。 (2)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
人(1)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2)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
小组讨论交流:
1、在猴王的身上,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
2、我们今天应从猴王身上学习些什么?
明确:《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他在人民心目中是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写片段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石猴的艺术形象:
[《美猴王》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6
〈〈地毯下的尘土〉〉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本单元所选的四篇童话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提下,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课程标准里提到“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地毯下的尘土〉〉这篇童话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勤劳能干、诚实善良的童话形象,并且通过童话故事的讲述告诉我们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在学习这篇童话时,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米妮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把它称之为知识目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课堂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把它称之为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故事深意,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二、说教法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浪漫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并不难分析。且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1课时的时间内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学法
学习这篇文章要用朗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并在分析人物形象和口语锻炼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人的美德。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引
1、情景设计
放映《白雪公主》的幻灯片。
相信大家也一定知道它的体裁学生:童话(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放映幻灯片)
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犟龟〉〉等童话作品,并回顾童话的特点。
明确: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幻灯片)
引入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等人物。明确白雪公主之所以得到小矮人们的帮助,是因为她的善良、纯洁。并让学生表达“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从而调动课堂气氛的活跃。
2、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将有机会走近十二个小矮人的世界,去看一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童话故事。
3、书写标题: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莫德·林赛,美国作家。(幻灯片)
(二)诵读活动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向地毯下的尘土,去探询那里发生的故事。分角色朗读全文。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解释:被褥真挚葱茏眷顾津津有味(幻灯片)
(三)品析课文
(1)朗读结束后交流:米妮的形象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幻灯片)
(2)问题探究:
a找出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
提示:①父亲去世早,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光鲜。洗盘子,擦地板,把家弄得漂漂亮亮的
②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她就开始整理房子。她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一个半圆——动作描写(幻灯片)
b找出文中描写米妮善良诚实的语句
“米妮把脸……尘土!”它写出了米妮的诚实——心理描写(幻灯片)
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说一说这些描写是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
明确:正面描写。(学生回答)(幻灯片)鼓励,并引导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什么描写?
明确:侧面描写。例子?(幻灯片)
明确: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晚上小矮人们回家来了,他们发现炉子里的火烧得红红的,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房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以上这些都是从侧面描写小姑娘的勤劳能干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放映幻灯片)
(四)交流探讨
(1)童话题目是“地毯下的尘土”,可地毯下的尘土却在课文较后面才出现,换成“勤劳的米妮”或“诚实的米妮”行吗?
解惑:《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讲故事的关键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2)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解惑: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口语练习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7
3月13日,有幸参加了在三中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作为执教者之一的我,颇有收获,可谓经验与教训并存。现将我个人的些微粗浅的认识及反思写在下面,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朋友的指点。
一、把握学情,确立授课重心
教师上课前首先应该确立本节课的授课重心。教学目标可以有多个,但重心只能有一个。所谓授课重心,即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中的重点。这是教师在裸读文本时就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确立了授课重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有了方向,因为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这个重心来设计。否则,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或有大卸八块之感。
我所教授的《老翁捕虎》,授课重心确定为把握文章主旨,即让学生明白一切技艺皆从习(坚持锻炼)中得来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往这个方向引领。无论是导课时的课前交流还是结课时的拓展提升;无论是独学阶段的初读正音,对学阶段的翻译概括,还是群学阶段的质疑交流。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的理解文章主旨而设计的。
当然,一节课的授课重心可以从多个方面确定。比如《老翁捕虎》这节课,疏通文意、思想内容、结构形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积累文言字词等都可以确立为授课重心。而我把授课重心确定为把握文章主旨,但遗憾的是授课时分析太过于肤浅。
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层层深入
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设计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相结合的形式。独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是为了弥补独学时的不足,而群学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问题设计上,独学时对学的基础,而两者又是学生群学的基础。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没有独学、对学阶段的字、词、句、段、篇的疏通和理解,就没有群学阶段对文章主旨的感悟,更谈不上最后的拓展与提升。也许新颖的环节设计是我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三、适时鼓励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课堂上,我最担心的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人举手,无人主动发言,课堂气氛沉闷。此类情况,常常令我束手,以至于影响了我的授课情绪。而呈平老师的课堂却每每精彩异常。他的课前交流与课堂上的各种鼓励性评价,他的.幽默与机智,往往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呈平老师会“煽情”,而且往往煽得恰到好处。而我却常常错失机会或不慎“煽”灭学生在课堂中偶尔迸发的“情感火花”。曾经听过呈平老师的三节课,也深受启发,但真的学不来。不过,私下以为本节课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做得还算差强人意。
四、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对于文言文教学,教师的范读确实很重要。但我认为,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老师去范读。有些文章可以放手学生范读,有些文章可范读其中的一部分。对于《老翁捕虎》,我建议教师仅范读第二段就可以了。因为有些文言文篇幅实在太长,范读会花费很长时间。精选其中的一部分给学生作个示范,然后放手学生朗读,可以节省一些时间以便更好地去完成其他更重要的教学环节。
再说,教师的范读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而学生读的形式又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以朗读指导。
这节课,我应该范读第二段,可没读成。留给学生的仅仅是独学阶段的自由读和群学之后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深度还不够。
五、夯实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量化检测和落实,是文言文教学的要义之一。对于文言文教学确实很难花样翻新。既想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想夯实文言基础,确属两难。练习的设计,既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又可以丰富学生文言储备。而我在练习环节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晃而过,致使课堂变得华而不实。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望批评指正。
愿在学习交流中不断进步!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能实际运用。
2.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1.导入语。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吗?(喜欢)那你们想知道名人名家怎样看待阅读的吗?(想)好,请大家看屏幕,解读后再齐读, (问:从这些名家名言中得出读书的重要性)对,阅读很重要,那么怎样阅读呢?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阅读方法。2.出示课题。
二.讲解阅读方法。
平时我们大多读的是精短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出示阅读流程。(查:积累字词。读:概括内容,把握主旨。
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归纳为一棵知识树。出示知识树,解释“查--读--品--悟”的内容。
三.阅读文章《母亲米 父亲豆》。
四.边讲解方法,边让学生演示。
初读:
1. 积累字词。(2分)学生以读的形式展示。
2. 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4分)出示概括文章内容和提炼主旨的方法,师生共评。
品读:
1.品语言。(3分)一个句子,我们应该从这三点入手去赏析。运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范例。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归纳成一棵知识树,出示语言赏析的知识树。
2.品写法。(2分)出示写作方法的知识树。
悟读:
五.小结。同学们,从这节课中,我们了解到阅读是有法可循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今后我们的阅读将会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
1. 结束语。阅读可以使我们修身养性,陶怡情操。希望我们大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过一个快乐而完整的学习生活。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重点)
2.把握课文结构层次。(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著名的诗句同学们知道是谁写的吗?(生答鲁迅)。在上学期我们也学过鲁迅的作品,谁还记得是什么?(生答)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2.文体常识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传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篇幅长的称“传”或“传略”,篇幅短的叫“小传”。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鲁迅自传》是鲁迅为自己写的传文。
3.字音字形
筹办(chóu) 学籍(jí)
衰落(shuāi) 乞食者(qǐ)
4.词语解释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原指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5.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本文中所交代的一些情况。
明确:
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 做教务长。
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的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内容:
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明确: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1)从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2)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3)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深层探究
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还写了鲁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 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不能删去这些内容,否则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四、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五、课外拓展
课下搜集鲁迅的名言,和同学交流。
示例: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节选自《自嘲》)
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节选自《题三义塔》)
3.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4.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5.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7.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8.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节选自《故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重点)
2.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是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他就像一部厚厚的大书,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自主预习
1.请同学介绍第三段中涉及的两个 历史事件,并分析鲁迅的精神。
明确:1926年“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鲁迅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坚定立场,不畏强暴,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明确:“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也表明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也不齿做商人。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
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选 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 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平实中又不乏幽默。请你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
1.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明确:一个“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难程度点化出来:寄人篱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难忍!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 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明确:这段话表明作者回国后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几乎到了谋 生艰难的地步。从“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被拒绝了”,这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伤感、愤慨交集的情绪。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明确: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将那种欲置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既能表达出鲁迅对敌人的.蔑视,也能体现出鲁迅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1.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言简意赅,内容丰富。3.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四、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一)伟大人格: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爱国精神
(二)语言特点:凝练含蓄,平实幽默
(三)写作特色: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五、课外拓展
课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例,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请你仿照本文,写一篇自传。(400字左右)
示例:
我的小传
鞠倩
我于1995年10月16日在湖南省邵东县邵东监狱职工医院里诞生了。刚学走路时,我就成了父母最伤脑筋的调皮鬼,经常挨打。有一次,妈妈买回了几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我便把它们捉来捉去。谁知,一条条都被我活活折腾死了,我怎能不受罚呢?
四岁的我,进了幼儿园。我坐没个坐相,不住地跟同桌聊天,有时还跟男同学推搡打闹。不过,红花儿可没少戴。我做事做得快,游戏会动脑筋,普通话也说得挺好的,在幼儿园中班诗歌朗诵比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
自 小,我受到了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爸爸是个干部,说话还带点儿文学色彩,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一点言论,还引经据典的。从小学开始,我喜欢跟人“侃大山”,清早特爱大声朗读。对参加活动 特热情。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五年级时,同学们一致投我的票,选我任学校的宣传委员,负责每天的节目广播。我还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作文竞赛,虽然没有拿到头名,但获得了一次与同届学生一试高低的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兴趣更广泛了,喜欢“样样搞,门门钻”。爷爷教我学习书法,但是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由于功课较紧,中止了。以至于我至今仍写不好字,真是 个遗憾。
我一路顺畅地跨进了重点中学两市镇三中的大门。到了中学,我变得沉稳些了,天真幼稚的我已成为过去了。但我现在玩起来仍癫得够“创意”。有的同学笑我“神经病”,其实我的头脑依然相当清晰,送我的绰号只是一种“爱称”罢了。
六、教学反思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的。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介绍自己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我选择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奏效的。
侯晓旭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者对美好春天所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安排。
3.领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4.学习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新课。
听到这首亲切的儿歌,欣赏这些优美的图片,同学们的脑海里会
浮现出什么
样的优美画面呢?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
学生回答。
1、对,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给人以希
望。而春的美与诗最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春的诗句,看谁说得多。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
花》)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可见春不仅可以入乐,还可以入诗。其实春更可以入文。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
朱自清的散文《春》。
二、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1.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
绍兴。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辩》《论雅俗共赏》,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
《春》大致写于 1928 年至 1937 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2. 文学大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作,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书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文字,绝不是堆砌辞藻。
大家对朱自清评价极高。今天我们就透过《春》来看一下朱自清是怎样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书写出对大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三、扫清阅读障碍,识记掌握下列词语:
见大屏幕。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一起来带着问题听朗读。
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感受到了作者对春的赞美之
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3. 理清文章思路,给文章分段。(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1 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
情。
第二部分:(2-7 自然段)具体写--画春。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作者采
用了先画出轮廓,再分述细描的写法。
那么作者是怎么分述细描的呢?请同学们细读 2-7 自然段,看看作者为春
天画了几幅图景?
明确:第二段:总绘春天;第三段:春草图;第四段:春花图;第五段:春
风图;第六段:春雨图;第七段: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 自然段)总写--赞春。
五、通过 1-3 自然段的学习,让同学们初步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自由朗读 1-3 段,并揣摩 1-3 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景物
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
(一)第一段:盼春
1. 揣摩第一段。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盼”字。表现了作者急切、
喜悦的心情。
2. 第一段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此段为全文定下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主旋律。请同学们带着期盼、喜悦的
情感,以柔和的语调读第一段。
(二)第二段:总绘春天
1.第二段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着眼于山、水、太阳的变化。作者先用粗笔勾勒“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然后通过“山”“水”“太阳”这三种事物,用“朗润”“涨”“红”分别写出春山润泽、春水泱泱、春日暖人的特点。三个“起来”句,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第二自然段总共两句话,这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总分关系。第一句总写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情态。第二句分写山、
水、太阳“睡醒”的情态。
3.这一自然段总写春的特点,为下文细致的描摹春天张本。
4.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春天终于来到的喜悦。)请带着这种喜悦之情朗读本段。
(三)春夏秋冬,草随处可见。在第三段作者就描绘了一幅春草图。浏览第三段。
1.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的?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明确:草报春。作者抓住春草的情态“偷偷地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软
软的”、色泽“绿绿的”、长势“满是的”--表现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
2.观察一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都是叠词,读的时候语气要轻柔和缓,给人一种亲切感。
3.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描写春草,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分析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钻”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小草特别想往外挤的劲头,表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也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4.“坐、躺、滚、踢、跑、捉”这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人在草地上玩耍时心情如何?这一段描绘春草,为什么写人的活动?
明确:用排比句写出人的喜悦、高兴。侧面烘托春草的可爱,表现了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5.作者描绘春草,你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没有在文中直接说喜欢春草?
明确:没有,而是把对春草的喜爱之情寄寓在写景中:“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这就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6.齐读这一段,注意“偷偷地”读出猛然发现春草的惊喜,“钻”有对春草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嫩嫩”一系列叠词要读出喜爱之情,语调要亲切轻柔。
六、课堂小结
郁达夫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我们这节
课重点研究了《春》这篇散文的前四个自然段,课后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去感受朱自清散文描摹春景的诗情画意,感受作者在精确观察后,细腻写景中的内心情感,体味朱自清语言的千锤百炼。并能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也像朱自清一样,描摹一段“心中的美景”,要“寄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心中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要求:200 字以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整体把握了课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
点,通过对春天的全面、细致、准确、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1、文章中描绘出哪几幅美丽的图画?
明确:文章描绘了五福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我们通过对“春草图”赏析,同学们觉得该如何赏析写景散文?
明确: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2)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运用什么修辞、表现手法、用词炼
字。
(3)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予的思想感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特征。下面我们
来进一步深入研习这篇文章。
二、深入研讨 4-7 自然段
(一)阅读春花图,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春花图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桃花,杏花,梨花,蜜蜂,蝴蝶,野花
2.作者在描绘桃花、杏花、梨花时主要突出了春花的哪些特点?
明确:“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
朵多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色艳
“花里带着甜味儿” --花味甜
3.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春花的这些特点的?
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视
觉描写,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态。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视觉描写,运用比
喻、排比的修辞,不仅描绘出春花的艳美色彩,而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及音乐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花的繁盛。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
儿,梨儿。”运用味觉描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4. 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春花的繁盛和艳丽。 除此之外,还写了蜜蜂和蝴蝶。请同学们把描写蜜蜂和蝴蝶的句子找出来。看看作者都调动了哪些感官?
明确:“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
去。”视觉和听觉。
5.这一段是“春花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蝴蝶和蜜蜂呢?明确:衬托花的繁茂甜香,这是侧面描写。
6.作者词语运用非常精炼,“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闹”字换成“叫”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闹”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排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侧面描写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而“叫”,只表达“叫喊”之意。
7.田野上的野花也是春天里一道诱人的风景,作者又是怎样把野花写的明丽多姿的呢?
明确:“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视觉描写,比喻、拟人的修辞,不但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它闪闪发光的明丽色彩。
8.再快速读一下本段,看一下本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景顺序?
明确:空间顺序:自上而下,树上繁花--花下蜂蝶--遍地野花
9.总结本段的内容。
明确:写出了春花鲜艳,繁多,香甜,生机勃勃的特点,给我们描写了一个
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10. 带着感情来朗读本自然段。
(二)阅读“春风图”,思考下列问题:
1.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明确:
“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柔和(触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香--芳香(嗅觉)
鸟鸣、轻风流水、笛声--悦耳(听觉)
作者运用多感官结合的方法描绘了春风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
2.除此之外,文章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提示:这是什么感觉?温暖、轻柔、幸福等)
拟人: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
唱出婉转的曲子。
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春风的轻柔,温暖。
效果: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三)阅读“春雨图”,思考下列问题
1. 我们生活在四季分明的东北,春雨和夏雨一样吗?--不一样。请你用几个
词语来分别概括一下春雨和夏雨?
明确:夏雨:倾盆大雨、瓢泼、暴风骤雨、豆大的雨点……
春雨:连绵不断、毛毛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2. 那么本文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明确:多、连绵、细密、轻盈
点拨提问:你喜欢春雨吗?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虽然春雨一下就是好几天,让人心烦,但那时因为我们不懂得欣赏美,你
看作者:“可别恼”,表现了作者对于春雨的喜爱之情,自然过渡到下文对于春雨
的描述。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分别写出了春雨紧密、闪光、细
长的特征。“薄烟”写出了春雨轻盈的特点。
3.作者写景非常善于使用恰当准确的词语,请同学们赏析一下这几个词的妙用?
(1)“密密的斜织着”为什么是斜的?(2)“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全”是表示什么的词?
“笼”写出了什么?“薄”有什么好处?
4.接着作者又写到了雨中的物,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小草、树叶、安静而和平的夜、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的农民、静
默的房屋。
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春雨的滋润下,
树叶更绿,小草更青了,这都是春雨的恩泽。但是为什么写行人、石桥、农民、
房舍呢?
明确:行人,农民,屋舍构成了一幅宁静温馨的生活诗篇,表现春雨润万物
的特点。
6. 总结一下这一段写景采用了什么顺序?
明确: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四)阅读“迎春图”
1.前几幅图景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而迎春图由景及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人们是怎么迎接春天的?
明确:放风筝 城乡 老小 舒活筋骨 抖擞精神
2.作者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俗语有何作用?
明确:启示人们应抓紧大好春光奋发向上。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
积极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深入研讨 8-10 段:赞春
齐读,讨论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
明确:从“新”“美”“力”三方面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的进程。独立成段,
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最后总说
“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给予人们奋发向上的精
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
师:通过学习此文,希望同学们能热爱生活,把握人生的春天,创造美好的
明天!
四、课堂总结
归纳写景的写作方法:(板书)
1.观察细致、构思精巧, 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多方位的写景方法。
2.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3.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等,语言简洁,描写生动,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4.善用修辞,想象丰富。
五、作业
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选下面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借鉴我们今天学习
的这些写景的方法,写成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写景散文。(500 字左右。)
1.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既有对春天的热爱,又有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哀愁。
2.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
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六、教学年记:
通过教学,使学生很快掌握相应知识,提高能力。
何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