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初二作文句子

趣祝福范文大全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培养学生运用景观图片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自主学习和讨论法的运用。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过程。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自然观,正确的理解人地关系。

2、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相关知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板画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外力的作用下构造地貌的形成。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关键:难点突破利用利用FLASH动画,重点再辅以实景图课件演示助学生理解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讲授褶皱的知识

由问题引入:有谁知道找水和找油的方法?

播放flash讲解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总结]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部分课标分析:

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成因。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层是通过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把山岳这部分作为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案例插入到这个课时中。不打算对山岳的形成独立地、详细地解释,而主要通过图片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山岳的成因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了解地质作用的种类。

3.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4.学生能辨认各种地质构造,并能分析其成因。

5.结合地质作用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生产的案例。

教材分析:

1.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我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我将加入比较多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求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释山岳的成因和特点。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用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模拟情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探讨地表各种山岳的成因。

讨论法──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例如褶皱对生产和采矿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

地质作用及分类

图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

了解地质作用是各种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内力作用的表现类型

图片(火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展示+学生讨论

得出2种主要的内力作用(老师补充变质作用),介绍火山的特点

地壳运动特点

实验法海绵模拟地壳受力的方向

得出地壳运动的分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问——地壳运动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

同学们演示板块间受挤、拉伸等情况)、多媒体介绍

板块运动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受挤压——高山、海沟,张裂——裂谷、海洋)

褶皱山、断块山

情景创设——小明进行野外观察时所拍到的各种图片进行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特点、褶皱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情景创设——地质勘察队要解决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问题

了解背斜与向斜的特点

褶皱的逆地形

小明和ROSE关于一张图片的争论

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详细过程:

引入(5大地形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成因是地质作用(解释名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这节课主要看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一、内力作用(名词解释)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看图:火山图、喜马拉雅山图及其背景资料、东非大裂谷图

请问:三种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1.火山──岩浆活动,(火山结构图讲解)喷出的岩浆形成玄武岩,没喷出的结晶成岩(花岗岩)。

2.喜马拉雅山──地壳上升的证据。地壳运动(请同学作示范)

东非大裂谷──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了解地壳不同运动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

3.补充变质作用

二、发问──地壳为什么能运动呢?

因为地壳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6大板块构成,并在软流层上漂移。

(多媒体展示6大板块结构图,介绍6大板块)

因为地壳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所以形成各种地貌,──学生作演示,两大板块碰撞或张裂分别形成高山、深海沟或裂谷和海洋。

转折:内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地形,而在地表藏着地壳运动的足迹。

三、情景创设──小明是一位高中学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随父亲的勘察队进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质构造以及进行勘察工作。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时的记录:

一天,他们来到云贵高原的一处山地,他惊奇的发现这里山体的岩层结构十分特别,他马上拍下了照片(附图1),并向父亲请教:这座山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这座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是……

(问:同学们你能解释这座山的成因吗?请大家作出示范)……

小明:哦,原来跟板块运动有关,那这样的山就什么山?

父亲:褶皱山。并且分布很广,比如说:……

(小明父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说出几座山名吗?)

小明:那怎么判断山体是褶皱山呢?

父亲:……

(你能想办法判断吗?)老师解释褶皱的背斜和向斜及岩层的新老关系。

小明高兴的记下父亲说的方法,继续往前走。突然他来到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一处悬崖,(图2),他问父亲:这又是什么山?

父亲说:断块山。

小明问;那它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你可以作个实验,拿几块饼干按刚才褶皱时的演示,看结果。

小明:……

(请你来做,并归纳断块山的成因)

父亲:很好,看到吗?岩层承受不了压力就会断开,并错位,上升的就成为断块山或地垒,两个断层间下降的叫地堑,一般成为平原或谷地。

(请你画出断块山示意图,并判断下图地貌属于什么)

小明:哦,是这样的。

此时,勘察队的队长说,我们在此休息一下吧。并拿出他们画的地质图讨论。小明一看,(图3),只见父亲指着一点说,我们可以在这建条隧道。

(请问,父亲指的是哪点,为什么)

小明听完后恍然大悟,但他马上意识到一个问题,

问:爸,你错了,你刚才说背斜一般成山,这里画错了。

(请问,小明说得对吗?为什么?)

父亲说: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同学们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再介绍。

总结:填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1.__________

2.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3.地质作用

例如:火山

例如:________

例如:________

变质岩

外力作用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部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选择题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中海岸变迁的主要作用可能是()

A.海浪侵蚀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冰川刨蚀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主要是由该地区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答案:B

2.图中海岸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B.海滩C.沙丘D.沙洲

解析:该地区河流密度大,说明该地区降水丰富,所以该地区海岸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沙丘。

答案:C

(2010泰安)自然地理学以运动为核心,展示自然规律。请分析上图,回答3~4题。

3.若该图表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物质循环,箭头含义正确的是()

A.a——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

B.b、d——变质作用

C.c——重熔再生作用

D.e——岩浆的冷却凝固作用

解析: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可知,①为岩浆,②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其中a表示冷却凝固作用,b表示变质作用,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作用,e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B

4.若该图表示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理事物依次

是()

A.地理环境、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

B.地理环境、动物、微生物、绿色植物

C.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地理环境

D.绿色植物、动物、地理环境、微生物

解析:根据生物循环规律可知,①为地理环境,②为绿色植物,③为动物,④为微生物。其中,a表示无机分子,b、c、d表示有机分子,e表示无机物。

答案:A

(北京海淀区期末练习)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溶洞—①B.裂谷—②

C.沙丘—③D.戈壁—④

解析:读图可知,①②为风化、侵蚀作用,③为搬运作用,④为沉积作用;溶洞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A项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戈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裂谷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A

6.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沙尘暴发生时的外力作用是风力搬运作用,属于图中的③。

答案:C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水平距离单位:千米,等高距为10米),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位于()

A.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解析:从局部等高线图看,海拔高度较高1000多米,有一定的起伏,符合云贵高原的特征。

答案:D

8.造成图示地貌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B.冰川堆积

C.流水侵蚀D.火山喷发

解析: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

答案:C

9.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①处为石林、峰丛,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②处为溶洞,由流水溶蚀而成;③所指示界面是由于地质时期背斜顶部出露于地表发生风化、侵蚀作用,然后地壳下沉发生沉积形成;④指示的岩层弯曲,是由内力挤压作用形成。

答案:C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谷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根据资料完成10~11题。

10.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11.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B.火山堆C.冲积扇D.风蚀洼地

解析: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花岗岩岩石致密,因此,在它形成时不会有“蜂巢”,所以“蜂巢”的形成只能是外力作用,即风力侵蚀造成的。而风力侵蚀作用还能形成风蚀洼地。

答案:10.C 11.D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多姿多彩。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成语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

C.泥沙俱下——搬运和堆积作用

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

解析:“积沙成滩”是沉积作用,“泥沙俱下”是搬运作用,“山崩地裂”是内力作用或外力侵蚀的结果,“水滴石穿”是侵蚀作用。

答案:B

13.若上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A.流水沉积作用

B.冰川沉积作用

C.海浪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的沉积物大小混杂且沉积物棱角分明,故它可能是冰川沉积作用的结果。

答案:B

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据此回答14~

15题。

14.具有层理结构的岩石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

解析: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15.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石林B.沙丘C.海蚀柱D.V型谷

解析:选项中石林以风化、侵蚀(溶蚀)作用为主;沙丘以风力堆积作用为主;海蚀柱是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V”型谷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故选B。

答案:B

二、综合题

16.上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名称是________。

(2)该地风向是________。

(3)该地貌是外力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4)它所造成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该地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呈扩大化趋势,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的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治理的重要生物工程是________。

答案:(1)沙丘(2)西北风(3)风力搬运堆积(4)淹没村舍、道路、牧场、农田(5)人为原因:破坏草原、林地,盲目开荒;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干旱面积广(6)西北干旱地区“三北”防护林

17.下图为我国40°N附近的剖面图,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丙、丁所代表的地形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地形区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请你根据图示信息在下图括号中填出各地区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3)简要说明图示区域自然景观的空间变化规律。

(4)简要评价图中所示自然灾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2)风力侵蚀作用风力沉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

(3)自东向西: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反映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4)自然灾害:沙尘暴影响:有利的——促成降水;形成土壤;减弱酸雨;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元素等;不利的——影响人的正常活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掩埋或损毁各种地表物;污染大气环境和引发各种环境问题等。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2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解: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③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解:

①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岩石的分类,

②了解三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③理解三大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循环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 ——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难点:

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

二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习能力

教材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需结合材料、多媒体进行展示、模拟。

3、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了四川大地震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亦迫切需要了解四川地震的原因,并推及我国西藏与世界其它地区产生地震的原因,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zFW152.coM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本节的教学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分析并结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如分析四川地震的成因。

2、比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本节课对比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当中相互交流,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地理思维的形成。

4、多媒体教学法:本节课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模拟演示,边演示边启发,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5、读图分析法:学会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必须贯穿整个地理教育的过程。

五、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结合,举一反三。

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

观察对比法:应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六、教学设计

(一)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四段式”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知识系统网络阶段,信息反馈与控制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作为教学理念,它不仅从教学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原来被动(要我学)转变为主动(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达到地位转变成了现在的主导地位。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3

一、教学内容

学段:初中

学科:地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三、设计目标

1.能够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找到各省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四、过程与策略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几个关于省、行政中心的成语,并了解谜语背后的含义,将谜面写到A4纸上(每个谜面用一张A4纸)。

2.将收集的谜语交给地理课代表,由地理课代表整理将重复的谜语拿出去并打乱顺序,然后每位同学抽一张(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给学生15分钟时间,思考谜底,并将谜底及答案写到谜面下方。

3.每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抽到的谜面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由出题同学公布正确答案。

4.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其相应的简称或全称,然后到多媒体呈现的中国区域图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环节都正确可得到一个小礼品。

五、效果分析

1.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记忆量大,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率不高,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熟记知识点时,先猜一猜,答对的同学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同学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加深了印象。

2.学生在记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六、案例反思

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区的位置,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多,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地名也较为生疏,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生收集的谜面有限,没有全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教师应提前协助收集整理,尽可能丰富内容。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4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设疑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2:故事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5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6

一、复习内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八章-走进国家

二、复习时间

16-18周:六个课时

三、复习步骤

16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六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7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七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8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八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立冬的海报内容文案(精选59句)

国庆节海报文案 春天的诗句文案 10-14

孝感百态网

10-14

高考霸气押韵励志口号(精选60句)

高考霸气励志口号 霸气励志口号 10-14

2024个人述职报吿(集锦十篇)

家长对校报读后感 健康述职报告 10-14

2024除夕句子简短

除夕正能量励志句子 year台词 10-14

痛苦作文必备5篇

痛苦作文 10-14

失业的幽默说说47条

失业幽默说说 10-14

元宵节活动报道中建(优质十一篇)

元宵节夜游句子 介绍元宵节文案 10-14

最新急诊护士工作计划

急诊护士工作计划 急诊护士工作 10-14

老龄活动总结10篇

老龄活动总结 10-1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