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发展起源作文

我相信没有一名学生能逃离写作文,作文,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情感。写作文时一定要在脑子里提前构建好框架,怎么样的作文才算写得好?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发展的起源作文合集,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关于捉蝴蝶作文范例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1)

自从有了人类之后,记忆便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中了。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就要记住周围的环境,要分辨出哪些动物、植物对人们有害,哪些有益,如何寻找食物,如何应付各种自然灾害。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就需要保存住记忆。同时,增强记忆力,也成了十分重要的学问,倘若发生什么大灾害,人类自身及所有知识记录惨遭毁灭性打击的时候,如果氏族首领侥幸存活的话,他们就需要尽一切努力去恢复一切已经失去的知识,所以他们平时要训练增强记忆的能力,把一切圣典记在自己的大脑中。据记载,新西兰毛利族的首领卡马塔那能背诵全族长达10的,包括45代人的历史,这些内容足足够他背上3天3夜,而他却从不看笔记之类的东西。   为了解决记忆问题,古人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据说印加人能够用结绳记下十分复杂的长篇史诗。   但是人们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记忆力的,现在人们已很难说清楚了。不过关于记忆力的第一批概念的形成却应该归功于古希腊人。尽管有些理论在现代人看来显得很幼稚,但他们的确是第一批提出记忆力的学术概念的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帕蒙尼德认为,人的记忆是由明暗(或冷热)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体,只要混合体没有受到干扰,记忆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体发生变化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迪奥泽尼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记忆是由使体内空气保持均匀分布的东西所组成的,与帕蒙尼德一样,他也认为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在记忆问题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纪的思想家柏拉图。他的理论被称为“蜡板假说”。他认为,人对事物获得印象,就象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蜡版上所留下的印记一样。人对事物获得了印象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印象将缓慢的淡薄下去乃至完全消失。这就象蜡版表面逐渐恢复了光滑一样。所谓“光滑的蜡版”相当与完全遗忘。这种学说虽然也不完善准确,但还是影响了许多人。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末,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认为的一些的大脑的功能,在他那时主要被当作了心脏的功能。他认识到了心脏的部分功能与血液有关,而记忆则是以血液流动为基础的。遗忘的发生主要是血液流动减缓所致。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联想法则,这是他在记忆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直到现在,有些联想法则还在影响着我们。   古罗马人在记忆理论上的研究很少,不过他们使用的“罗马家居法”和“直接联想法”一直传到了今天。这几种方法很实用,现在许多书上讲的快速记忆方法都有这两种方法的影子,有的只是变通了叫法或则略加了改进,但实质内容是一样的。   一直到公元17世纪,记忆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霍布斯对记忆现象做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洛克则在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记忆现象——“联想”一词,此后“联想”便成了专门的术语了。   第一个在心理学史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二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5年他出版了《论记忆》一书。从此,记忆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记忆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美、英、日、苏等国家或设立记忆法专科学校,或开办函授教学,开始对人们进行增进记忆的普及教育。   我国从1980年左右开始,有关记忆研究的专著、译著相继出版问世,1984年我国第一家记忆研究会-锦州市记忆研究会在辽宁省锦州市成立。1984年末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了最早的快速记忆函授。梦真、王维、曾宪礼、王进收等第一批有影响力的记忆专家们对于中国快速记忆方法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后的倪新威至今在中国快速记忆领域也仍旧很有影响力。近几年,快速记忆培训班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传播快速记忆方法的阵营中,也使得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现在,人们对记忆的研究仍在继续,尽管当今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离揭开记忆之谜还相距甚远,在探索记忆内在机理的同时,我们现在谈的快速记忆多是指运用那些经过实践后能有效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技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普通人能熟练应用这些技巧和方法就可以了,至于大脑是如何记忆的等内在机理就留给科学家们去研究吧。   记忆研究在当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进步。自50年代开始研究记忆现象的生物学基础。这种理论认为,在记忆过程中有一种复杂的分子——核糖核酸,由它来充当化学介质。核糖核酸产生于一种决定着遗传物质的脱氧核糖核酸中。人的眼睛的颜色就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决定的。人们已经对核糖核酸做了一些实验来支持核糖核酸与记忆很有关系的观点。例如人们发现,对动物进行一定的训练,其某些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如果动物体内的核糖核酸的产生被停止下来,它就会失去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实验:当把一只老鼠的核糖核酸取出来移植给另一只老鼠时,第二只老鼠就能“想起”第一只老鼠学过的而它本身从未学过的东西。`   直接刺激脑细胞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的潘费尔博士开始的。他在为癫痫病患者实施开颅手术时(需切除一小部分脑子),第一次取下了部分脑壳骨。手术之前,潘费尔对打开的脑子进行了全面的电刺激,意识清醒的病人则回答每次刺激后的感觉。在早期的一次案例中,当潘费尔刺激患者脑子的颞叶部分时,病人说自己想起了童年的经历。   潘费尔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所得到的反应都很多,但只有刺激颞叶部分才能产生清晰而集中的记忆感觉。这些感觉常常是很全面的,包括了以往体验过的那些色彩、声音、动作和情感等等。   这些研究中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实是:潘费尔教授通过电刺激所引发出来的记忆,在正常回想条件下却想不起来。此外,刺激出来的回忆体验要比正常的回想准确、清晰、全面得多。这使得我们相信,一个人在下意识中注意的任何事物都会记录在脑子里,而且这种记录基本是永久性的,尽管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遗忘”了。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2)

在云南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白族人民广纳吸收各种先进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及白族民间工艺美术.其家具艺术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通过对白族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分析,探讨白族家具的起源和发展.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3)

长期以来,珠算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科学的发展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据史籍记载,中国的珠算从16世纪即我国的明代起,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地区,近代又传入美国、巴西、墨西哥、加拿大、印度、汤加、坦桑尼亚等美洲、非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当地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7年11月,印度《印度时报》和英国《独立报》分别评选的“改变世界的50项发明”和“101项发明”中,都把中国珠算评为第一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2013年12月,中国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以数学规律为基础,用手指拨动算珠进行数值计算的一门计算技术。同时,珠算又是一门科学。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中,珠算早已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和独特的计算体系,成为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现代珠算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证明,这门“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的古老而又年轻的珠算科学生命之树常青。在世界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仍以它独具的教育功能和启智功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其与生俱来的珠算式心算(简称珠心算),在近几十年中开发、研究、应用、升华,渐次形成一门开发人脑功能的启智科学。现今,珠算正以丰富的内涵及其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和社会价值,继续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鉴往而知来”,今天,认真研究大力普及和发展珠算文化,研究珠算、珠心算的起源和发展,对于我们这个珠算发明国来说,十分重要。

上古之初,没有文字,也无须计数,随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类的祖先渐渐遇到计数的问题,人们对数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先人们只能数出一个人、二个人,一只羊、二只羊,五以上就称为多。最初,人们用手指作为计算工具。屈指计算是人们最原始的计算方法,一般人的手指恰好有十个,由是被称作对世界数学史具有重要意义的“十进制”创造也因之产生了。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教授曾对中国古代的记数法评价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李约瑟还说中国古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又经过多年苦苦求索,我们的祖先又有了结绳记数、刻痕(书契)记数的历史。

《易经·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庄子》中有“昔者……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的记载,可知中国古代的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那时候人们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子上挽一个结;每猎取几只羊,就在绳子上挽几个结。三国时的数学家郑玄对此注释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数”在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写法是“ ”:其字左边形如一根绳子打了许多结,而右边是一只手。数与结绳的关系由此可窥知一斑。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数量的增多,而且在绳上打结比较麻烦,于是人们便用刀子在石壁、兽骨、木头、竹子上划道记数。此后人们又感到划的线太多太麻烦,又发明了用竖线代表一、横线代表五,或用横线代表一、竖线代表五,渐渐形成了早期的数字。这就是古文所载的“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社会进一步发展,人们走出山洞住进茅草房,在石壁上划道已不可能,人们便就地取材,开始利用小石子、瓦片、小木棒或小竹棍儿记数。利用小石子、瓦片记数,被后世称作“垒瓦”计数;以小木棒或小竹棍儿记数,后来发展成筹算。

我国古代在没有创造珠算以前,传统的计算方法是“筹算”.筹算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又叫作“策”“算策”.算筹是用竹子做成圆形或方形如筷子的小竹棍儿,用算筹表示数和进行计算叫“筹算”.

据史料推断,我国从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就已经使用筹算了。筹算在我国古代已使用两干多年之久。 1971年中国考古工作人员先后在陕西千阳县、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发掘的两座西汉(公元前206~8年)古墓中,以及1976年在湖北云梦县发掘的几座秦(公元前221~207年)古墓中,都发现了古算筹。古代“算”字的写法是“筭”,其字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弄”字。东汉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字的解释是:“筭”,弄竹之意。即人们摆弄竹棍儿做计算的意思。

“算筹”有纵横两种形式表示数字,用纵横间隔表示数位。

这两种数码的排列均有一定的规则:个位、百位、万位用纵式,十位、千位、十万位用横式,以便于认数计数。用算筹记数分当一(一筹作1)和当五(一筹作5)两种记法。 1~5各数,都用当一筹积聚记数;6~9各数,用当五筹和当一筹配合记数,当五筹在上方,当一筹在下方。这种记数法,称为“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聚,五不单张”,遇到0则空一位。它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五进位制计算法的痕迹,以后产生的“五升十进”的中国珠算法即脱胎于筹算的五进位制计算法。

筹算就是用筹排成筹码记数,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的。汉代以后,人们用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唐代时,人们已用筹码记账(如敦煌卷子);宋、元时代,人们也广泛地采用筹码记数来解决高次方程和高次方程组的计算问题:明代时,人们还依照筹码的结构制成暗码(亦称苏州码)用以记账。这种依照筹码的结构制成暗码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地方还见使用。

筹算,作为我国最早发明使用记数法具有许多优点。主要是:

1.用横列十进位制位值制的记数法,可以用少数数码表示任意大的数目,它是人类最优秀的记数法。

2.每一位上用一到五个单元---小棍,纵横排列表示1到9个数字。其中大于五的数用一根小棍表示5,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加减法是一切运算的基础,用逐一增、减去聚集式地进行计算,意义清楚明确。

4.算筹可以放在一个袋里,携带方便。

筹算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主要是:

1.记数和计算所占地面较大。算筹较长(出土的汉筹13.8厘米,隋筹8.85厘米),用筹算作乘除要三重张位(如做乘法,法数、实数、积数需置三处),计算一个积是八位的乘法或相应的除法,就要占据约50厘米宽、120厘米长的地方。诚如宋代马永卿所说:“出算子约百余,布地上,几长丈余。 ”

2.记数和计算时,运算中动用筹策较多。1~9的九个数码拼排要用到29根筹,平均每个数需要用3.2根筹。

3.布数和计算,需一根一根地摆弄算筹,计算速度慢。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长期的社会实践,在筹算的影响下,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和工具---珠算,在筹算的基础上产生了。

珠算全面继承了筹算的传统和方法,而且更具优越性。

1.珠算把筹算的三重张位变为“两重张位”(如作乘法,积数是在实数上改成),珠算变零散的算筹为盘的整体,整个运算在算盘内进行,大大缩小了占用面积。

2.珠算除全面继承了筹算的创造外,改筹算的“5不单张”为“5亦单张”,使之更先进、更便捷。

3.在文字竖排、以右为上的古代,珠算坚持数字横排,坚持以左为上即高位居左,这一优秀方法始终没被文字排法所湮没。

4.珠算以拨珠活动替代了筹算的抓筹、布筹活动,大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5.珠算计数使用“五升十进制”,“五升制”是中国算盘最具优势的发明,上珠以一代5,使5~9各数均可省珠。这一优势使俄罗斯的十珠算盘望尘莫及。

珠算产生后,筹算虽然仍与其同时并用了很长一个时期,但后来终于在珠算的算法不断发展进步和算盘从游珠、串珠、无梁、有梁的不断演化完善中被珠算取而代之。到明代,珠算成了社会上的主要计算形式,并相继传入朝鲜、韩国、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珠算和算盘起源于何时?

中国珠算历史源远流长,古算书严重散失。古代印刷术的不发达,造纸术发明前的竹简文字更是“求之简牍,全文莫睹”(唐·颜师古语)。自唐显庆元年至宋淳佑七年的590年间中,珠算的发展情况,无文可考。使后人在考证珠算的起源中确感“古书散亡,苦无明掘”之难(清·梅文鼎语)。

自清代康熙年间起,古算学家梅文鼎、梅启照、钱大昕、许桂林等开始考证算盘的起源:继而至民国年间数学史家钱宝琮、李俨、严敦杰等开始全面研究探讨珠算史;新中国成立后,以余介石、华印椿为代表的珠算家对珠算的起源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史料、文物的不断发现及发掘,人们将珠算起源的年代不断向前推移。

关于中国珠算起源的研究,中外学者的论述颇多,各以依据提出了“宋代说”“唐代说”“汉代说”“周代说”.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珠算史学界经过不断研究考证,做出一个被业界和社会共同认可的推断。概括地说,即珠算:“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盛于元明。 ”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4)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年幼时又得不到哥嫂的待见,整个人只有和那头老牛是最亲的,某一天牛郎遇到了一位堪称仙女的女性,即织女,所谓一见钟情莫过如此,牛郎他陷入了单相思中,而老牛看见牛郎好像有烦恼,于是就显灵给他出了一个计谋,让他怎么去俘虏织女的心。

在某一天时,仙女在河流中沐浴,牛郎见此果断拿走了织女的衣裳,而她自然就是惊慌失措,苦苦哀求牛郎把衣服还给她,但是牛郎当然不肯那么简单就把衣服给她了,于是便说“如果你愿意当我的妻子,那么这衣服就给你”,织女便应了下来,因为当初她就是奔着牛郎来的,如今两人情投意合,那么干脆在一起也算合适。

婚后的日子很幸福美满,甚至还生下了一儿一女,直到后来老牛年龄太大了就去世了,夫妇二人倍感伤心,但是老牛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但好日子不久噩梦就来临了,织女和牛郎成亲的时被玉帝和王母娘娘得知,便差人下界捉拿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便猜到了是天庭来人,于是想起了老牛的叮嘱,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便飞了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5)

(1)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3)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4)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四、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 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6)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 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桂花按花色的深浅可以分为橙红色的丹桂、金黄色的金桂、淡黄色的银桂还有颜色更淡接近乳白色的四季桂。四季桂是桂花中较为奇特的桂花品种,金桂、银桂、丹桂一年中只有秋天会开一季花,然而四季桂在秋、冬、春三季均能开花,但是香味较其他三种,稍微淡一些。”杨科长说道。

一、浔城“赏桂路线图”。

1、庐山南路,从市三中到丽景湾,每隔5米左右就种植了1棵桂花树,全路段共有1240棵,实为浔城赏桂第一去处;

2、南湖公园、滨江公园,其中南湖公园的桂花树种植相对密集,也是九江最早的开花地域,在这里赏花,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

3、南山公园,门口的大桂花树每棵价值15万元,一树一景;

4、长江大道,新道路建设配套的绿化景观树;

5、甘棠公园,从市三中到新桥头段。这里延续了庐山南路的格局,一路桂花绽放,但是因为桂花树较少,花香也相对稀薄;

6、濂溪大道两边,位于庐山区濂溪大道两边的莲花镇谭畈村,不少村民家房前屋后都栽种了桂花树;

7、各学校、单位、小区,总有些百年桂花树隐在“世外”,得用心寻找。

才八月底,古猗园的桂花早早绽放,园内处处弥漫着桂花香,主要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主要分布在猗园景区逸野堂四周、曲香廊南侧、儿童园、盆景园、君子堂、幽篁烟月景区等地。

小贴士: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11号线至南翔站,下车后向西步行15分钟或南翔2线可至古猗园

电话:

开放时间:7月1日-9月30日南门6:30-18:30,北门5:30-17:30;10月1日-次年6月30日南门7:00-18:00,北门6:00-17:00

上海植物园桂花园位于整个植物园的西南处,以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桂花树为基调树,在入口及周围大片种植,园内共有一万余株桂花,桂花数量之多在上海可说首屈一指,其中还有一棵为百年以上的古桂。

每日上午与傍晚桂花的香气最浓郁,喜欢闻香的游客可以选择这两个时段赏桂。

西路:东宫门德和园扬仁风国花台长廊排云殿景区北如意门耕织图景区。

东堤沿线将是颐和园桂花节一条主要的游览线之一,因为在这里,游人不仅能够欣赏到桂花的风姿,闻到桂花那沁人心脾的幽香,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展板了解桂花的品种、习性、用途、历史、产地、趣闻、诗词等桂花文化。

门票:

普通票:淡季2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30元(4月1日-10月31日);联票:淡季40元,旺季50元,(联票含门票、德和园、佛香阁 、苏州 街)。

交通:

乘301、303、330、332、331、346、362、374、375、904、905路公交车可达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北京市中心乘地铁在西直门下(距动物园不远),然后乘公交车前往。另外也可骑自行车去那儿,大约1个半到两个小时就能到了。

小贴士:

东门是颐和园对外开放的主要出口,聚集着较多的公交车站。另外,这里还遍布小卖部、茶室和餐馆,游客可以选择在这里用餐。

苏州把桂花列为市花,遍布城乡的桂花树,让苏州成为全国桂花五大产区之一。金秋时节,苏州桂花将再度绽放枝头,迎接中秋国庆的到来。想去哪里闻桂花香,就请看看我们的赏桂地图吧!

吴中区光福镇西北面的窑上村,是苏州桂花最集中的村落,桂花种植面积达二千余亩,是苏州著名的赏桂胜地,年产桂花25万公斤。不仅窑上村,光福全镇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些桂花,所以全镇几乎处处有桂花。桂花盛开时,全镇都处在桂花的香海之中。除了赏桂,这里清新的空气也可以让吸惯了城市空气的人好好洗洗肺。

光福镇有桂花品种23个,每当金秋送爽时,这里“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登高眺望,只见山上山下,万株桂树各显风姿;家前屋后,娇黄红白繁花争艳;村内村外,十里飘香山鸟鸣转。

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金桂、银桂、丹桂鳞次开放,花开之时,桂花香飘数十里,整个景区桂香四溢,此时的光福镇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香“的乡镇,9月15日-10月15日景区将举办桂花节,桂花节期间窑上古桂园赏桂免费,10月1日-10月7日凡购买香雪海加司徒庙联票的游客,可以在司徒庙景点内采桂在香雪海景点内跟着桂花制作师学制梅浆桂花,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每人限带一瓶。

1. 家庭如明月般幸福团圆、生活如月饼般蜜一样的甜、前途如月光般明亮、老婆如嫦娥漂亮。中秋佳节,为你送你温暖的问候,祝你节日快乐,一切顺利。

2. 月露脸,玉兔跳,朗朗中秋快来到;嫦娥舞,后羿笑,吴刚帮拍婚纱照;天上欢,人间闹,吉祥如意好预兆;酒一端,乐淘淘,祝你阖家幸福步步高!

3. 又是一年圆月夜,秋风习习庆佳节,中秋十五悬灯彩,家家户户乐陶陶,平安团圆中秋夜,美滋美味品月饼,祝你健康更幸福,祝你快乐更开心!

4. 花好月圆日,中秋喜相逢;明月寓团圆,祝福寄友朋:愿生活如圆月,梦想皆达成,幸福明月光,伴你天下行!中秋快乐!

5. 圆圆的月亮高高的天空那边,一家圆满的家人坐在圆圆的桌边,手捧圆圆的月饼慢慢的幸福挂在嘴边。中秋团圆的日子,祝愿我的朋友开心快乐幸福美满每天!

6. 月是中秋分外明,祝你天天好心情;皓月当空洒清辉,美好事儿一堆堆;祝愿佳节多喜庆,以后天天走好运!

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朋友:中秋快乐!

8. 由本人亲任质检,打造绿色月饼一封:无辐射物的污染,无染色馒头的伪装,无膨大素的夸张,确系真心实意。由嫦娥姐姐亲手奉上,开封有惊喜:中秋快乐!

9. 水盼团圆汇聚成海,石盼团圆高耸成山,月盼团圆辉映人间。水说海枯心不变,石说山崩情依恋,月说寄情我承担,我说中秋盼团圆!预祝中秋快乐!

10. 倾国倾城钟秋洁,带着快乐把你追;有情有义钟秋月,揣着好运把你陪;可亲可爱钟秋桂,牵着成功共你醉。中秋到愿你乐逍遥。

11. 窗前明月光,那是中秋到,举头望明月,低头发信息,传给你快乐,传给你好运,平安发大财,健康又幸福,中秋节快乐!

12. 明月,一闪一闪,挂天边;思念,一丝一丝,连成线;祝愿,一点一点,汇成泉;幸运,一滴一滴,不曾减;联系,一季一季,不会闲;中秋,一年一年,盼团圆;愿你,一刻一刻,比蜜甜。中秋节快乐!

13. 你好,我是财急送的送货员,钟秋洁给你寄了包裹,请验收:一辈子的平安与幸福,甜蜜的爱情与好心情,永远垂青你的好运气。

14. 我用快乐做馅,幸福做皮,又融入了我无边的祝福制作了一块月饼,希望在中秋这一天送给你,愿你吃了之后,能够快乐如仙子,幸福如天使,无忧无虑一百年!

15. 月儿圆圆天边挂,梦想圆圆都成真,荷叶圆圆水中立,情谊缘缘永不变。祝福源源微信传:中秋花好月又圆,幸福快乐两团圆。祝你中秋快乐!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7)

摘要:每个人都需要做梦,梦之与人犹灵魂之与人,与之俱来,随之而去,伴随人之一生。只要人的大脑之思维能力还在,梦就会长久不衰。做梦不分贵贱、不分长幼、不分尊卑、不分男女、不分中外,只是梦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周公解梦》就是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在术数史上,很难发现解梦之术,列于此,只因梦文化在民间甚为流传,并能从梦中预测吉凶。

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若说梦是幻觉,然梦中之人物事件,醒后皆历历在目;若说梦是真实之表现,然醒后难找与梦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时日有所思,夜即梦之;有时梦中所见,日即遇之。梦之神秘至此,我们的祖先亦早知之,即产生梦文化。梦反映出人类内心世界,以及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在人类文明史上,梦始终被人们视为一个谜。在原始部落中,梦甚至是被当成天神降临或是妖魔附体。

梦文化的含义,梦是做梦者的一种心理体验,一旦这种体验突破梦者个体的界限,在人们之间互相交流,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时候,它便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很奇特复杂的文化.    中国梦文化作为中国特殊的精神文化,具有自己固定的思想内涵和清晰的历史线索,在形式上与宗教哲学,艺术类的精神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是以一种”凝聚态“的形式存在活动演变的,是以”发散态“的形式存在演变活动的.梦文化的这种形式,与其它的”凝聚态“精神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作用力.梦文化的主体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环节和角落,都可以看到梦文化的存在和它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占梦迷信的历史演变,历代占梦书的流传和考证,种.种的占梦术的秘密,90年出版的,是中国现代出土时间最早的梦书文本,在具体剖析占梦术的过程中,揭穿蒙昧性欺骗性,采取客观的态度,肯定占梦过程在不自觉的形式中,可能接触到梦的性质以及其活动机制的某些方面.研究历史文化现象,对于陈腐的东西不能够没有批判,但是批判要有实事求是的分析依据,讲明道理,破解除迷信,解放旧思想.梦体验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过程和感受也是个体性的,它不只是属于某些个体,人人共同具有共同感受的.在人们日常交往中,互相交流这种体验与感受,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时候,它便形成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文化现象-梦文化.

梦文化中梦的迷信,主要起源与人对自身的精神活动的无知,作为思想基础的梦魂观念,最集中的反映了人在思想认识上愚昧性,由梦发展起来的占梦之术,除了愚昧性之外,还有它的虚伪性以及欺骗性.梦文化中对梦的探索,反映了一种理性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在中国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古代学者依靠自己的智慧独立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时期可以看做是梦的探索开端时期,历经汉、晋、隋、唐时期,梦的探索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行开拓发展。

我国古代将做梦的原因分为生理和心理机制两方面。从《左传》中关于晋侯做病梦的分析中,就可以发现梦的形成原因有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内疾病生理现象可能会在梦中有相应的反应。弗洛伊德则认为梦是童年期压抑的那些反社会、反道德的愿望满足,认为所有的梦都是人非理性以及反社会愿望的满足。荣格则认为梦来源于集体无意识,是更广泛的潜意识的反应。弗洛姆把梦看成是表现任何的心智活动,这不仅是不合理的需求表达,同时也是合理需求的表达。

对梦下定义的一个人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梦被定义为睡眠者在睡着的时候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密切注意梦,最擅长解释梦的人是能够看出相似性的人,就像是水中的图像,梦也可能收到同样的歪曲理解.

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很多关于梦的古老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庄周梦蝶”。古人认为梦可以预示吉兆和恶运。古人常常参照《周公解梦》一书来解读梦境。由于梦的意义更不相同,人们可以通过解梦来得知吉凶祸福的预兆。古人把梦当作是神的意旨。解梦在中国十分流行,最为家喻户晓的解梦书籍当属《周公解梦》。其实,解梦并非完全迷信。解梦确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1)梦会反映现实。很多梦实际上是在清醒状态下发生的事情的重演。不需要解梦,人们就能够轻易的读懂这类梦。(2)梦是机体自身的暗示。中医药学指出,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当阴阳失衡时,便会做梦。依照中国哲学,阴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自然属性:前者为负,后者为正。阴为女性,阳为男性。如果梦见自己被大火炙烤,并且燥热难耐,那么就意味着你内火过重。因此,你的外在表现为容易发怒或紧张。(3)梦通常与事实相反,这正好与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相吻合。

基于经验与实践,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用于解梦和预言吉凶的书,这本书便是《周公解梦》。作为古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人们愈发意识到《周公解梦》不是迷信之谈。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科学合理的。《周公解梦》这本留传百年的巨著仍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zfW152.coM

研究梦的研究者在不断的进行着新的探索,Solms和Mark提出了快速眼动睡眠,Takeuchi和Tomoka等人利用ERP对8个大学进行连续七天的睡眠研究,证明了快速眼动睡眠与梦及其回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脑干激活的角度分析研究梦的内容及其性质,从这可以看出,梦的研究趋势,已经从思辨逐渐转向以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在对弗洛伊德理论等经典理论的研究中,开始采用了客观的量化方法.有的研究梦学者提出记梦日记,这样不仅可以为梦的研究积累资料,也可以通过分析,发现梦的启示.现今当代的梦心理学研究分化成了4个阶段,开始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感觉决定论阶段-需要决定论阶段-原始决定论阶段-双重决定论以及整体决定论阶段.

总结:我国传统的梦占文化是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梦的研究成果,明代崇祯年间的《梦林玄解》是梦学中的集大成者,是现代研究梦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在民间流传深广的《周公解梦》也是我们研究梦学的资料之一。“乾坤天地”节选了《梦林玄解》的《占繇》,介绍了解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将《周公解梦》改编成《梦兆吉凶对照表》,以便快速查询。

参考文献:

李成武.  探源中国梦的文化基因. 政工研究动态. (16)

欧阳秀敏.  窥探中国梦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宋词多“梦”为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06)

杨波.  从《史记》的梦异看中国早期梦文化心理.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3)

李成武.  探源中国梦的文化基因. 政工研究动态. 2008(16)

李朝龙.  论钱钟书对我国古代梦文化的研究.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4)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8)

“童话”这一名称清代末年流行于我国,如19商务印书馆曾出版孙毓修主编的“童话集”,四年级作文辅导。实际上,童话在文学中有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自从人类有了文明以来,就有童话了。不过那时它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间童话。

它们经过代代相传,被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要而加以补充、改造和发展。等到后世,文学家们又根据这些材料整理和创作为作品,这就是用文学形式出现的最初的童话创作。较早对民间童话进行改写的是17世纪末的法国诗人沙尔佩罗,他根据当时流传于欧洲的传说故事改写了《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等八篇童话和三篇童话诗,出版了名为《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故事》(1697)的童话集。佩罗改写传说故事的动机虽然未必专为儿童,但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民间童话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兄弟致力于民间童话的采集整理工作,于1812——1822年出版了三卷本的“教育童话”——《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作文指导《四年级作文辅导》。他们系统的收集了民间流传的`童话,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诞生了一位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第一位对童心世界进行深入探索的作家。安徒生最初的童话创作也是取材于民间童话,如《打火匣》。但他并不是一般的转述,而是把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强烈的感情融汇在其中。随后创作了许多闻名于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卖火柴的女孩》等等。安徒生为文学童话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创作道路正表现了从民间童话发展到文学童话这一过程。此时童话终于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

十九世纪以后,一些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作家沿着安徒生开辟的童话道路继续前进,它们开始掌握和运用童话的创作规律,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构思创作,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童话作品。如卡洛尔的《艾丽斯梦游仙境》、意大利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我国的创作童话始于五四前后,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最早的现代创作童话集。此后还有《没头脑和不高兴》、《方方与圆圆》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发展的起源作文(篇9)

手机就是手提式电话机的简称,或称移动电话,香港地区也称行动电话,是一种便携式无线电话。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当时,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

这世界上第一通移动电话是打给他在亚历山大・贝尔实验室工作的一位对手,对方当时也在研制移动电话,但尚未成功。库帕后来回忆道:“我打电话给他说:‘乔,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我听到听筒那头的‘咬牙切齿’――虽然他已经保持了相当的礼貌。”

这个当年科技人员之间的竞争产物现在已经遍地开花,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马丁・库帕今年已经74岁了,他在摩托罗拉工作了29年后,在硅谷创办了自己的通讯技术研究公司。目前,他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兼CEO。马丁・库帕当时的想法,就是想让媒体知道无线通讯――特别是小小的移动通讯手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他还希望能激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兴趣,在摩托罗拉同AT&T(AT&T也是美国的一家通信大公司)的竞争中,能支持前者。

其实,再往前追溯,我们会发现,手机这个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亚历山大・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1946年,亚历山大・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慢慢人们就淡忘了。

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罗拉这两个公司才开始对这种技术感兴趣起来。当时,AT&T出租一种体积很大的移动无线电话,客户可以把这种电话安在大卡车上。AT&T的设想是,将来能研制一种移动电话,功率是10瓦,就利用卡车上的无线电设备来加以沟通。库帕认为,这种电话太大太重,根本无法移动让人带着走。于是,摩托罗拉就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规定移动通讯设备的功率,只应该是一瓦,最大也不能超过三瓦。事实上,今天大多数手机的无线电功率,最大只有500毫瓦。

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一直到1985年,才诞生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

手机分为智能手机(Smart phone)和非智能手机(Feature phone),一般智能手机的性能比非智能手机要好,但是非智能手机比智能手机性能稳定,大多数非智能手机和智能手机使用英国ARM公司架构的CPU。智能手机的主频较高,运行速度快,处理程序任务更快速,日常更加的方便(例如:诺基亚n81主频有369兆赫兹);而非智能手机的主频则比较低,运行速度也比较慢(例如:诺基亚5000主频就是50兆赫兹)。

智能手机(Smart 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大多数是大屏机,而且是触摸电容屏,也有部分是电阻屏,功能强大实用性高。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包括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从广义上说,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屏幕尺寸和带宽,既方便随身携带,又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增值业务可以就此展开,如:股票、新闻、天气、交通、商品、应用程序下载、音乐图片,游戏下载等等。

手机类型顾名思义就是指手机的外在类型,比较常用的分类是把手机分为直板式、折叠式(单屏、双屏)、滑盖式、旋转式、侧滑式等几类。

要翻开盖才可见到主显示屏或按键,且只有一个屏幕,则这种手机被称为单屏翻盖手机。市场上还推出了双屏翻盖手机,即在翻盖上有另一个副显示屏,这个屏幕通常不大,一般能显示时间、信号、电池、来电号码等功能。

直板式手机就是指手机屏幕和按键在同一平面,手机无翻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板手机。直立式手机的特点主要是可以直接看到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

滑盖式手机主要是指手机要通过抽拉才能见到全部机身。有些机型就是通过滑动下盖才能看到按键;而另一些则是通过上拉屏幕部分才能看到键盘。从某种程度上说,滑盖式手机是翻盖式手机的一种延伸及创新。

腕表式手机,早期多为简单的小功能,但是发展到智能手机阶段,手表式的手机功能更加齐全,如三星的Galaxy Gear V700。最早的一款国产的手机腕表是YAMi。

是滑盖式的变种,通过向左或向右推动屏幕露出键盘来进行操作。对于大屏幕触摸式操作的智能机来讲,侧滑大大加快了打字的速度,增强和优化了玩游戏时的体验,使此类智能手机更受欢迎。例如诺基亚N97和摩托罗拉Milestone。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智发展

10-19

爱发展

10-19

幸福饺子作文8篇

幸福饺子作文 饺子作文 10-19

命运神界梦境链接平民最强阵容推荐 万金油阵容一览

命运神界梦境链接平民最强阵容 命运神界梦境链接万金油阵容 02-16

元宵节调查报告1500字(汇集四篇)

元宵节夜游句子 介绍元宵节文案 10-19

关于人生感悟的句子(通用30句)

人生感悟句子 10-19

妇联工作检讨书范文(通用4篇)

过头检讨书 合同检讨书 10-19

幼儿园重阳节社区活动主持稿(精品8篇)

幼儿园社区活动方案 读书节活动主持稿 10-19

元旦活动经费请示范文

食品安全示范 食品安全示范口号 10-19

过年日记三百字以上(汇总十篇)

过年诗歌 过年除夕说说 10-19

幼儿园冬至活动家长感受怎么写(精品8篇)

幼儿园家长毕业寄语 幼儿园家长孩子寄语 10-19

生日文案(合集110句)

狗狗生日文案 半岁生日文案 10-19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