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不等式教案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十篇

时间:2024-09-20 不等式教案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最新总经理辞职报告精品9篇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1)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二年级下学期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到绝对值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推导。基本不等式在初步推导的时候可以使用几何方法来证明,而在深入的探究中,可以进一步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来理解其本质和性质。本文将就基本不等式的推导、应用,以及几何与分析方法的结合进行论述。

一、基本不等式的推导

基本不等式的推导可以从几何法入手,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几何图示来发现其性质。假设a,b为实数,则有如下几何图示:

(1) 若a>0,则有|b|

(2) 若a

这两个图示可以构成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推导。其意义在于,不论b与a的相对大小,都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使得|b|不超过这个固定量。这个量可以表示为:

|b|≤|a|+|b-a|

这就是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推导,而这种推导方法也可以被进一步升华。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有n个数a1,a2,…,an,然后通过构建一个几何图示找到基本不等式的一般化形式。在图示中,假设x为原点,以及ai=ax-1+|ai-x|为定义,则有,对于任意x∈R:

|ai|≤|x-ai|+|x|,(i=1,2,…,n)

这就是基本不等式的一般表述,其本质也与前述推导方式相同,只是用了更为一般的方法来发现其性质。

二、基本不等式的分类讨论

基本不等式的分类讨论主要是针对不同性质的a和b进行讨论。例如,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当0≤b≤a,有|a-b|≤a,所以|a+b|=|a-(-b)|≥||a|-|b||≥a-b,即a+b≥2ab/a+b;

(2) 当0≤a

(3) 当a

(4) 当0

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归纳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和特点,可以根据题干中所给定的a和b的性质进行分类讨论,并应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求解。

三、基本不等式的具体应用

基本不等式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它可以用于绝对值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例如,对于绝对值不等式|ax+b|≥c,可以转化为ax+b≥c或ax+b≤-c二者之一,然后进行带入进行判别;而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可以根据判别式δ=b^2-4ac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应用基本不等式得到其解集合。

除此之外,基本不等式还可以推广到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等一系列不等式中,从而具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柯西不等式可以表示为:

(a1^2+a2^2+…+an^2)(b1^2+b2^2+…+bn^2)≥(a1b1+a2b2+…+anbn)^2

而这个不等式的证明也可以用到基本不等式,例如可以设xi=ai^2,yi=bi^2,则有:

(x1+x2+…+xn)(y1+y2+…+yn)≥(x1y1+x2y2+…+xnyn)

后面的不等式是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而前面的不等式又可以根据基本不等式得到。因此,基本不等式可以在相关不等式的证明以及一系列数学问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基本不等式的几何与分析结合

基本不等式的几何和分析结合也是其值得探究的地方,这可以使得基本不等式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使得我们对其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几何问题,例如证明在不等边三角形中,角平分线长度一定小于中位线长度,其证明方法就是运用基本不等式将边长和角平分线或中位线长度进行关联。同时,基本不等式的分析方法也很重要,例如在证明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们需要用到分析方法来确定其正负条件。因此,基本不等式的几何和分析结合也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理解。我们可以从基本不等式的推导、分类讨论、应用以及几何与分析结合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基本不等式以及其在数学中的价值。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2)

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1、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②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或叫同向不等式可加性)④ 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⑥如果x>y>0,m>n>0,那么xm>yn;⑦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x的n次幂或者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①对称性;②传递性;③加法单调性,即同向不等式可加性;④乘法单调性;⑤同向正值不等式可乘性;⑥正值不等式可乘方;⑦正值不等式可开方;⑧倒数法则。3、分类: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3)

在前两节课的研究当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应用,并能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掌握了不等式的一些简单性质与证明,研究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学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本节课的研究是前三大节学习的延续和拓展。另外,为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垫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本节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图案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而引入的通过分析得出基本不等式,然后从三种角度对基本不等式展开证明及对基本不等式展开一些简单的应用,进而更深一层次地从理性角度建立不等观念。教师应作好点拨,利用几何背景,数形结合做好归纳总结、逻辑分析,并鼓励学生从理性角度去分析探索过程,进而更深层次理解基本不等式,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获得过程的探索,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观察、类比、归纳、逻辑分析、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得出基本不等式,进行启发、探究式教学并使用投影仪辅助。

教学重点

1、创设代数与几何背景,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

2、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3、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进一步体会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思路。

教学难点

1、对基本不等式从不同角度的探索证明;

2、通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分析法的证明思路。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创设用代数与几何两方面背景,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

2、尝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3、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进一步体会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思路,即由条件到结论,或由结论到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法,按照联想、思考、合作交流、逻辑分析、抽象应用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将探索过程设计为较典型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主动、积极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通过对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顽强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应用性,体会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简洁美、数学推理的严谨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

师 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

(沉静片刻)

生 应该先从此图案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师 此图案中隐含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呢?哪位同学能在黑板上画出这个几何图形?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教师根据两位同学的板演作点评)

(其中四个直角三角形没有画全等,不形象、直观。此时教师用投影片给出隐含的规范的几何图形)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比较准确。这说明,我们只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也能作出和数学家赵爽一样的成绩。

(此时,每一位同学看上去都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过程引导]

师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那么,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生 显然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师 一定吗?

(大家齐声:不一定,有可能相等)

师 同学们能否用数学符号去进行严格的推理证明,从而说明我们刚才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生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2ab。正方形的边长为,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为a2+b2,则a2+b2≥2ab。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表达很全面、准确,但请大家思考一下,他对a2+b2≥2ab证明了吗?

生 没有,他仍是由我们刚才的直观所得,只是用字母表达一下而已。

师 回答得很好。

(有的同学感到迷惑不解)

师 这样的叙述不能代替证明。这是同学们在解题时经常会犯的错误。实质上,对文字性语言叙述证明题来说,他只是写出了已知、求证,并未给出证明。

(有的同学窃窃私语,确实是这样,并没有给出证明)

师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该如何证明此不等式,即a2+b2≥2ab。

生 采用作差的方法,由a2+b2-2ab=(a-b)2,∵(a-b)2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它是非负数,即(a-b)2≥0,所以可得a2+b2≥2ab。

师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同学的证明是否正确?

生 正确。

[教师精讲]

师 这位同学的证明思路很好。今后,我们把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形象地称之为“比较法”,它和根据实数的基本性质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是否一样。

生 实质一样,只是设问的形式不同而已。一个是比较大小,一个是让我们去证明。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思维很深刻。此处的比较法是用差和0作比较。在我们的数学研究当中,还有另一种“比较法”。

(教师此处的设问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而言)

生 作商,用商和“1”比较大小。

师 对。那么我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何时采用作差,何时采用作商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自然会遇到。

(此处设置疑问,意在激发学生课后去自主探究问题,把探究的思维空间切实留给学生)

[合作探究]

师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等号何时取到。

生 当四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重合时,即面积相等时取等号。

(学生的思维仍建立在感性思维基础之上,教师应及时点拨)

师 从不等式a2+b2≥2ab的证明过程能否去说明。

生 当且仅当(a-b)2=0,即a=b时,取等号。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刚才两位同学分别从几何图形与不等式两个角度分析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一致。

(大家齐声)一致。

(此处意在强化学生的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要合并使用。就此问题来讲,意在强化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板书: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过程引导]

师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不等式。对数学中重要的结论,我们应仔细观察、思考,才能挖掘出它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我们用它来解决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也不会出错。

(同学们的思维再一次高度集中,似乎能从不等式a2+b2≥2ab中得出什么。此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指引)

师 当a>0,b>0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用a、b代替此不等式中的a、b。

生 完全可以。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不等式中的a、b∈R。

师 很好,我们来看一下代替后的结果。

板书:

即 (a>0,b>0)。

师 这个不等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推导的基本不等式。它很重要,在数学的研究中有很多应用,我们常把叫做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把ab叫做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即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此处意在引起学生的重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师 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利用不等式及实数的基本性质来推导出这个不等式呢?

(此时,同学们信心十足,都说能。教师利用投影片展示推导过程的填空形式)

要证:,①

只要证a+b≥2,②

要证②,只要证:a+b-2≥0,③

要证③,只要证:④

显然④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④中的等号成立,这样就又一次得到了基本不等式。

(此处以填空的形式,突出体现了分析法证明的关键步骤,意在把思维的时空切实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去体会分析法的证明思路,加大了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力度)

[合作探究]

老师用投影仪给出下列问题。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D′,连结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ZfW152.Com

(本节课开展到这里,学生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已体会到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对基本不等式也已经很熟悉,这就具备了探究这个问题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合作探究]

师 同学们能找出图中与a、b有关的线段吗?

生 可证△ACD ∽△BCD,所以可得。

生 由射影定理也可得。

师 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那ab与分别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生表示半弦长,表示半径长。

师 半径和半弦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 由半径大于半弦可得。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是否很严密?

生 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当a=b时可取等号,所以也可得出基本不等式 (a>0,b>0)。

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生 我们通过观察分析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得出了不等式a2+b2≥2ab。

生 由a2+b2≥2ab,当a>0,b>0时,以、分别代替a、b,得到了基本不等式 (a>0,b>0)。进而用不等式的性质,由结论到条件,证明了基本不等式。

生 在圆这个几何图形中我们也能得到基本不等式。

(此处,创造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课外学生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能力的提高)

师 大家刚才总结得都很好,本节课我们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并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赋予基本不等式几何直观,让大家进一步领悟到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a>0,b>0,及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在对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体会到一些证明不等式常用的思路、方法。以后,同学们要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题中的灵活运用。

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已知a、b都是正数,试探索,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方法一)由特殊到一般,用特殊值代入,先得到表达式的大小关系,再由不等式及实数的性质证明。

(方法二)创设几何直观情景。设AC=a,BC=b,用a、b表示线段CE、OE、CD、DF的长度,由CE>OE>CD>DF可得。

板书设计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一、实际情景引入得到重要不等式

a2+b2≥2ab

二、定理

若a>0,b>0

课后作业:

证明过程探索: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4)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2]

问题1.(幻灯片展示)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⑤.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求不等式解集有什么方法?

问题2:(幻灯片展示)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⑴x+3>6⑵2x0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评价,得出答案。教师在①②问完成后,类比方程,给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在②问完成后,强调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尝试探究?在探究②问时,是否按“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避免盲目性。

③问教师根据学生思考情况,作适当地引导、讲解,找出特点并表示,教学时可先用举例法,再用性质描述法,最后再给出不等式解集定义: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④问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⑤问可先让学生先行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仔细倾听学生意见,参与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探究。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⑴学生讨论是否有时效性、针对性。

⑵学生是否积极展示自己想法,叙述是否有条理,语言是否准确。

⑶学生是否能熟练用数轴表示解集。

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解释不等式的解,然后递进到不等式的解集,最后发展到解集的两种表述方法,这样设计活动,符合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虽然解不等式不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但问题1的第⑤问设计意图是想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同它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设计充分发挥学习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作用,借助已有的方程知识,可以为学习不等式提供一条学习之路。

[活动3]

1、让学生找出下列不等式的特点:

x1.4

2x>150x+3>6

2x0

辨析:

下列哪些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①x+2y>1②x2+2>3

③2/x>1④x/2+1

学生总结不等式特点,教师再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命名,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通过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1、让学生找出易拉罐中不等式关系,并表示出来。

2、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大约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学生独立探索,互动交流。

教师对问题2可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可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段完成。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活动5]

问题:你对本节知识内容有何认识?

布置作业:P140.T2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提问相结合,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⑴不同学生总结知识程度;⑵小组合作情况;⑶学生梳理知识能力。

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批改总结。

教师应关注:

⑴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系统分析。

⑵对反馈的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5)

1.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通过类比等式的对应知识,探索不等式的概念和解,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初步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使用与交流。

活动一:

感知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在生活中的存在,通过问题的解答,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体会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活动二:

通过类比方程,继续探索出不等式的解、解集及其表示方法。

通过解决上个环节的问题,得出不等式的解,再引导学生观察解的特点,探索出解集的两种表示方法(符号表示、数轴表示),并且培养学生用估算方法求解集的技能。

活动三:

继续探索,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

针对所学的不等式,让学生归纳出特点,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辨析。

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加以解决的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质疑提问,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概念、解及解集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小结中,作好引导工作,布置好作业,并作及时反馈。

小强准备随父母乘车去武当山春游。

⑴在车上看到儿童买票所需的测身高标识线。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数;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学生回答①这两个由实际生活情境设置的问题,应非常容易.问题②相对①难度加大了,难在题意中的条件不象上面那样直接明了,并且可从距离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七年级学生恰恰缺乏阅读分析题意、多维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②

学生讨论角度估计大都集中在距离这一角度,教师可深入小组讨论中,认真听听同学们的思路,应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并适当点拨,直到得出两种不等式。

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讨论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再给出不等式概念:

像前面式子一样用“>”或“

教师可要求学生举出一些表示大小的式子,学生举出的不等式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含未知数的,如5>3等。教师此时应总结:不等式中可含有未知数,也可不含未知数。

教师根据学生举例给出表示不等关系的第三种符号“≠”,并强调:像前面式子一样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巩固练习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教师可深入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观察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倾听学生的评价。

问题1在课本中起导入新课作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应用题能力尚欠缺)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

问题3作用仅仅起巩固上面所学的知识,所以采用书中的一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导入内容,然后层层推进,步步设问,环环相扣,直至推出不等式的概念及概念理解中应注意的地方。这样实现了: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从生活中建构数学模型,为后面利用“不等式”这一模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6)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中,联系了实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穿越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无不以不等式的性质作为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难点是不等式的性质成立的条件及其它的应用。

教材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出发, 与初中学过的知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

指出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是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a与b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a-b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教材中的不等式共5个定理3个推论,是从证明过程安排顺序的.从这几个性质的分类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Ⅱ)一个不等式的性质:

本节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变形技能,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授课方法可以采取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答形式不断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即:设疑);对教学难点,再由讲授形式解决疑问.(即:解疑).主要思路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解疑.

教学过程可分为:发现定理、定理证明、定理应用,采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发现定理、证明定理.采用类比联想,变形转化,应用定理或应用定理的证明思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证明题.

1.掌握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间关系;

2.掌握求差法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大小;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不同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例如,在右图中,点A表示实数 ,点B表示实数 ,点A在点B右边,那么 .

我们再看右图, 表示 减去 所得的差是一个大于0的数即正数.一般地:

若 ,则 是正数;逆命题也正确.

类似地,若,则 是负数;若 ,则 .它们的逆命题都正确.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比较两个实数 与 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 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求差比较法.

例1  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此题属于两代数式比较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开,合并同类项之后,判断差值正负,并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来得出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例2  已知,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此题与例1基本类似,也属于两个代数式比较大小,但是其中的x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在对差值正负判断时引起注意,对于限制条件的应用经常被学生所忽略.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例2中,如果没有 这个条件,那么比较的结果如何?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掌握求差比较法,我们来进行下面的练习.

1.比较 的大小.

2.如果 ,比较 的大小.

3.已知,比较 与 的大小.

要求:学生板演练习,老师讲评,并强调学生注意加限制条件的题目.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明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掌握求差比较法来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7)

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设计

十六中 尚进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具体的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设计说明:设置以下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问题:

1、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什么是不等式?

3、用“>”或“<”填空.(1)3

2×5 3×5

2×(-1)3×(-1)3-5 7-5 2÷2 3÷2 2×(-5)3×(-5)3+a 7+a

2÷(-2)3÷(-2)(教学说明: 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后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不等式是否有与等式相类似的性质,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问题3为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提供了载体,通过观察,寻找规律,得出不等式的性质.)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问题1:观察思考问题3,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通过充分讨论,类比等式性质得出不等式的性质.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通过(1)题学生容易得出不等式性质1: 不等式基本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比较(2)、(3)题,注意观察不等号方向,并思考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什么有关?由学生概括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得出: 不等式基本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问题2:将不等式-2<6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 教师 强调指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

问题3:尝试用数学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最后得出:(1)如果a>b,那么a±c>b±c(2)如果a>b,c>0那么ac>bc(或>)(3)如果a>b,ca” 或“x26;(2)3x50;(4)-4x>3.解:(l)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得 x-7+7>26 +>33(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2x,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得3x-2x75,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得(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4,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得x(教学说明:这些不等式比较简单,可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求解,从而加深对这些性质的认识.教师板书(1)题解题过程.(2)(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三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突出新知识的特点,并将原题与“x>a” 或“xc, a+c>b, b+c>a 我们现在求的是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所以由不等式的性质1将上式变形为: 由a +b>c得a>c-b, b>c-a.同理,由a+c>b, b+c>a可得c>b-a, b>a-c,c>a-b, a>b-c.这就是说,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教学说明:此问题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由“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与已有结论等价的新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应的是三个形式一样的不等式,而不是一个不等式.由这三个不等式再推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验证这个结论.)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1、如果a>b,那么(1)a-3 b-3,(2)2a 2b(3)-3a-3b,(4)a-b 0(5)(6)-b_____-、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并说明是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1)若a–3<9,则a_____12;(2)若-a<10,则a_____–10;(3)若a>–1,则a_____–4;(4)若-a>0,则a_____0.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解未知数为x的不等式,就是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1)x-1<0;(2)x>-x+6;(3)3x>7;(4)-x<-3.(教学说明:这些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做此练习题时,应让学生注意观察它们是应用不等式的哪条性质,是怎样由已知变形得到的.注意应用不等式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做第3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应用不等式的性质1变形,相当于移项.)四、总结反思,课堂小结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疑惑? 3.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4.注意的问题: 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一定要看清是正数还是负数,若是负数,要变两个号,一个性质符号,另一个是不等号,对于未给定范围的字母,应分情况讨论.六、布置课后作业:1、课本127页练习2、课本128习题的5、6、7题 【评价与反思】通过具体的事例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三条基本性质,同时注意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敢尝试、探索的精神.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8)

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通过学习基本不等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不等式的性质,而且可以提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基本不等式的相关主题吧。

一、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及应用

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不等式形式,其具体定义为:对于正整数n和任意实数a1,a2,......,an,有下列不等式成立。

(a1+a2+......+an)/n ≥√(a1×a2×......×an)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数学、物理、工程等多个领域。例如,在散装粉尘瓶装问题中,如果散装粉尘数量恒定,而瓶装数量不同,那么最节省费用的方案就是让每个瓶子装入等量的粉尘,即每个瓶子所用的费用最省。

基本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在证明一个三角形的角度之和等于180度的问题时,就可以使用基本不等式。

二、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多种,下面就介绍其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方法。

1. 通过平均数和平均数的平方差证明

将左右两边分别设为(a1+a2+......+an)/n和√(a1×a2×......×an),设它们的算数平均数为A,几何平均数为G,即

A=(a1+a2+......+an)/n

G=√(a1×a2×......×an)

那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四倍平均数的平方比四倍几何平均数的平方不小于1,即

4A²≥4nG²

化简得(A-G)²≥0

而(A-G)²≥0 是显然成立的,因此基本不等式得证。

2. 通过对数和的差证明

对(a1+a2+......+an)/n 和√(a1×a2×......×an)取对数,得到

ln((a1+a2+......+an)/n)和

0.5ln(a1×a2×......×an)

令b1,b2,......,bn 为Ln(a1),ln(a2),......,ln(an)

则上式变为(b1+b2+......+bn)/n 和 0.5(b1+b2+......+bn)

那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平方并减去平方和的差的一半,恒大于或等于0,即

n(e^b1+e^b2+......+e^bn)≥(e^b1×e^b2×......×e^bn)⁰·⁵

简化得:(a1+a2+......+an)/n ≥√(a1×a2×......×an)

因此,基本不等式得证。

三、基本不等式的推论

基本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有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性质,还可以推导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1. 美国数学家霍尔德(K.O.Holder)在1889年提出了一个推论,称为Holder不等式,它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积分或求和中的各项乘方幂次之和相等,那么乘积的值最大时,每个变量的值相对都相等,即

a^p1×b^p2×......×z^pz ≤p1a1+p2b2+......+pnzn

其中p1,p2,......,pn均为正数。

2. 在证明柯西定理时,我们可以推导出柯西-施瓦茨不等式,即

(∑ai²)(∑bi²)≥(∑aibi)²

3. 可以证明,任何一个n次实系数多项式都可以表示为n个线性因式的积,其中每个线性因式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实系数一次多项式(例如:x-a)的乘积。

以上就是关于基本不等式的相关主题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数学知识点。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9)

八年级数学《不等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2(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

(4)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圆的面积可以表示

l42?l?为???。

2???(1)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就是

22l2l2()?25,即?25。416(2)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就是

?l????>100,?2??l2即 >100

4??4(cm),圆的面积为?(cm2),(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

4?164<,此时圆的面积大。

?9(cm),圆的面积为?(cm2),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164? 9<,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不论怎样改变l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l2l2> 4?162.(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s,人离开的速度为4m/s,导火线的长度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年其树围才能超过,则5+3x>240。

(2)人离开10m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10x<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1)a的相反数是正数;

(2)m与2的差小于(3)x的2; 31与4的和不是正数; 3(4)y的一半与x的2倍的和不小于3。解答:(1)a的相反数是-a,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a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a>0;

22”即是m-2<; (3)“x的”就是x,“x的与4的和不是正数”就是x+4≤0;

(4)“y的一半”不是y,“x的2倍”就是2x,“不小于3”即指大于或等于3,故

21“y的一半与x的2倍的和不小于”就是y+2x≥3。

213.下列各数:,-4,?,0,,3其中使不等式x?2>1,成立是()

21A.-4,?, B.?,,3 C.,0,3 D.?,

2(2)“m与2的差”就是m-2,“ 差小于答案:D 4.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2所示,所

A?b的值()a?b

A.>0 B.<0 C.=0 D.≥0

答案:B 小结提问,快速回答:zfw152.COM

1.表示不等式关系的符号有哪些? 2.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x的5倍与3的差比x的4倍大;(2)a的1的相反数是非负数; 4(3)x的3倍不小于y的8倍。

3.下列不等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A.a2>0 B.?a2?0 C作业要求:作业本

.2a>a

D.a2>a 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篇10)

《均值不等式》说课稿

山东陵县一中 燕继龙李国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均值不等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分析八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均值不等式又称基本不等式,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必修5第三章第3节内容。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实际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

(2)能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培养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钻研、合作精神;

(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均值不等式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需重点掌握,而用好均值不等式,关键是对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准确理解,因此,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是教学重点。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现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节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突出重点的方法:我将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展示来突出均值不等式的推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来突出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

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将采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

来突破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这个难点。

此外还将继续采用个人和小组积分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五、学生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具体如下:

1、课前预习----学会;、明确重点、解决疑点;

2、分组讨论

3、积极参与----敢于展示、大胆质疑、争相回答;

4、自主探究----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六、教学过程:

采取“三步骤四环节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学案导学开展本节课的教学,首先进行

:课前预习

(一)成果反馈

1.对课前小组合作完成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不等长,要用它称物体质量,将物体放在左、右托盘各称一次,称得的质量分别为a,b,问:能否用a,b的平均值表示物体的真实质量?若不能,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进行多媒体情景演示,抽小组派代表回答,从而引出均值不等式抽出两名同学上黑板完成2、32.均值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

2。

预备定理:a2b22ab(a,bR),仿照预备定理的证明证明均值定理 3.已知ab>0,求证:

ab

ab2,并推导出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分组合作探究和均值定理有关的以下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适时点拨。

① 适用范围a,b________,x0,x

1x2

对吗?

② 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 ③ 语言表述:两个___数的____平均数_____它们的_______平均数 ④ 把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又称为均值或________不等式 ⑤ 数列观点:两个正数的______中项不小于它们的_____中项

。⑥ 几何解释(见右图):________________

⑦常见变形ab_______

________,即ab

___________。例:

4、(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100 m,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周长最短?最短周长是多少?(2)已知矩形的周长是36m,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由此题可以得出两条重要规律:

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______值; 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______值。

等待两名同学做完后,适时终止讨论,学生各就各位。首先针对黑板上这两道题发动学生上来捉错(用不同色粉笔),然后再由老师完善,以此加深学生对定理及应用条件的认识。其次,老师根据刚才巡视掌握的情况,结合多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应强调均值定理的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以及用三角形相似或射影定理的几何证明过程,使定理“形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理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初步掌握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第二步:课内探究

(二)精讲点拨 1.例:求函数f(x)

2xx

3x

(x0)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值。

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该问题的解题思路,先拆分再提出“-”号,为使用均值定理创造条件,后由学生们独立完成,教师通过巡视或提问发现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问题,该例题主要让学生注意定理的应用条件及一些变形技巧。

2.多媒体展示辨析对错:

这几道辨析题先让学生们捉错,再由

多媒体给出答案,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认识

(三)有效训练

1.(独立完成)下列函数的最小值为2的是()

A、yx

1x

B、ysinx

1sinx

(0x

)

C、y

1D、ytanx

本题意在巩固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待学生完成后,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说一下答案,选D,应该不会有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一扇形中心角为α,所在圆半径为R。若扇形周长为一常值C(C>0),当α为何值时,扇形面积最大,并求此最大值。

本题若直接运用均值不等式不会出现定值,需要拼凑。待学生讨论过后,先通答案,2时扇形面积最大值为

c

tanx

(0x

)

。若有必要,抽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讲解,及时反馈矫正。

(四)本节小结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知识点,由学生总结,教师完善,不外乎: 1.两个重要不等式

ab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

2ab2

a,bR,当且仅当ab时取“”)

2.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一)、双基达标(必做,独立完成):

1、课本第71页练习A、B;

2、已知x1,求yx6

x

1的最值;

(二)、拓展提高(供选做, 可小组合作完成):

23、若a,bR且a

b

1,求a最大值及此时a,b的值.4、a0,b0,且

5、求函数f(x)

1a

9b

1,求ab最小值.x3x1x

1(x1)的最小值。

通过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重分层次设计题目,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

七、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比较简单,且大部分是学生的展示。

八、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取了我校推行的“三步骤四环节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基本能掌握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能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但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还得通过反思和课后训练进一步体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延伸阅读

不等式解法教案热门


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份涵盖多个方面的“不等式解法教案”范文,希望本文能够引领您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教师们必须完善教案课件,以确保课堂内容更加生动。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1

公开课教案

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授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执教者: 指导教师:项目内容

一、学习目标1.会通过函数图像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2.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难点:对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教学导航与学生平台 设计意 图

(一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三自学指导

(四先学(一板书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通过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重难点。(三自学指导(四先学

自学课本76-77页内容,并完成自学指导。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一般地,只含有,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

一般地,使某个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x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 20 ax bx c ++>(0 a>或20 ax bx c ++ 4.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2760 x x-+>的解集

(1一元二次方程2760 x x

-+=的根与二次函数276 y x x =-+的零点的关系: ①求解方程2760 x x-+=的根 ②画出函数276 y x x =-+的图像并求出该函数的零点

结论:一元二次方程的 就是所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当x 取 时,y>0? 当x 取 时,y 的解集为;不等式2760x x-+ 0?= 0?

当x 取 时,y=0?(2

=++(0a >的图像 20 ax bx c ++=(0a >的根 没有实数根 20 ax bx c ++>(0a >的解集 2 ax bx c ++的解集 20 ax bx c ++≥(0a >的解集 20 ax bx c ++≤(0a >的解集 思考: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

20ax bx c ++>(0a ≠或20ax bx c ++

二算:算△及对应方程的根。

三写:由对应方程的根,结合不等号的方向,根据函数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自学检测: 解不等式:(12x 2-3x-2>0;(2-x 2+3x-2>0;(34x 2-4x+1≤0;(4x 2-2x+2>0.(五后教

1.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2.更正当堂检测存在的问题(先由学生检查更正,更正时用红色粉笔把认为错误的部分用斜线画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最后师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看板演的内容。3.新知延伸 解下列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 20ax bx c ++>(0a >或20ax bx c ++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课后作业: 课本p80 练习1.(1、(2、(3、(5 课时训练16(五后教(六、课堂总结(七、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 20 ax bx c ++>(0 a>或20 ax bx c ++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五、教后记(教学反思)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反思

塘沽中专-----戚卫民

我在13级电子班教室上了一节课,由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教的是一个普通中专的班,学生基础比较差。因此,第一,课前组织很重要,给 学生 做思想 工 作,这 节 课很重要,是大家表现 自己 的好机会,同 学 们应该遵守纪律,积极发言,展示 自己 班良好的素质和班风。这样学生激情会高一些,自然课堂也会活跃一些。第二,把握本节课的难点,课前做好铺垫。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是它需要同学们有很好的基础,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而学生在初中只是熟悉用求根公式解方程,对于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只有极个别会,对于这种情形我在课前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好好的补了一下。还有二次函数的图象画法,也好好的复习一下,加深巩固,突破难点,使得这节课能顺利进行下去。

尽管这样我的课堂效果也不是很好,这是为什么呢?我陷入迷茫之中可能是我的学生不适应教学方式?可能是学生紧张?弄错?后来想想可能我没有好好地备学生。我觉得这节课的教案应该这样设计,可能会更好:课前引入去掉,应该在复习时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画二次函数图象,这样学生容易进入状态。然后直接导入新课,有特殊到 一般,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揭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给出例题应由浅入深,先给出形如这样的:(x-2)(x-3)

让他们好求方程的根,从而画图求不等式的解集,为后续例题做铺垫。作为教师我应该很规范的板书。以给学生榜样。然后给出形如这样的不等式:x2+3x-4≥0 由上道题的启示他们自然会去验证Δ,用十字相乘法求一元二次方程x2+3x-4=0 的根,画函数的图像,从而求出解集。从这两道题让他们自己归纳一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再出课本习题,这样他们一定可以解出来,此种做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解兴趣,把课堂气氛变得浓烈一些。接着给出-x2-3x+4>0提醒他们要把二项式系数变为正数。用课本课后题做练习。再给出x2-3x+4>0这种Δ0Δ=0的情形。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应该可以解决。

一节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是课堂的首要。贴近学生实际,层层深入,各个击破,帮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是教师课堂的主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老师必须要有很强的亲和力。其实亲和力的前提是要有爱心,有爱才会亲。一个孩子在班上是六十分之一,但在一个家庭是百分百,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爱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怀,怎样做到爱学生,我觉得自己以后可这样努力 :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在路上和他们打招呼,下课和他们谈谈心,说笑说笑,不 要说一些伤学生人 格的话语,适当鼓励他们,人心都是肉长的呀,他们会感觉得到的。成绩差的学生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也是很容易叛逆的,在任何时候老师都要想到自己是成年人,是长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考虑我们的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们想象。这样就不会有芥蒂,冲突,代沟。这节课我比较真实展现我的学生和我自己。无论从哪一方面,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对学生的掌控能力,课堂的把握能力。我都有待学习提高。我会努力的!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4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解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及其解法,能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等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增强相互协作的同时,经历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教学难点: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提出目标

1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动手解一元一次方程:1-2x =x + 3并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投影出示学习目标,检验学生预习

(1)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2)会解答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激情展示。

(一)、请同学们进行自学书137—139页,自学后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1、观察下列不等式,说一说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1)≥12(2)x≤(3)x<4(4)5-3x>14 什么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自己举出2或3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小组交流。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x < 2x + 6

4、思考: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哪些类似之处?有什么不同?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二)、学生展示以上问题(小组pk的形式)

(三)、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1、解下列不等式

(1)4(x-1)+2> 3(x+2)-x(2)(x-2)/ 2≥(7-x)/ 3

2、求下列不等式的正整数解:

(1)-4 >-12;(2)3 -9≤0.、某数的一半大于它的相反数的 加1,求这个数的范围。

三、当堂训练,达标检测

(一)巩固练习题目

1、判断下列不等式是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什么?

(1)1/x+3x–1(4)x(x–1)

2、解下列不等式。(1)3x+8

(二)达标检测题目

解下列不等式

(1)2(1+3x)>20–3x(2)(x–3)/7≥x–6(3)x取何值时,代数式(x+4)/3的值比(3x –1)/2的值大?

四、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2.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五、作业 142页A组第一题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5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 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当x 时,y > 0,即 2x-7 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6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师] 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 y=x2-4x+3的图象如下:

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不等式x2-4x+3

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

[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

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 >0, =0,

2、讲解例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

(1)2x2-3x-2>0;

(2) -3x2+6x>2;

(3)4x2-4x+1>0;

(4)-x2+2x-3>0.

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

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 或 x2=2,(画草图,结合图象)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2 }

注:问题要顺利求解,应先考虑对应方程

的根的情况,然后画出草图,结合不等式写出解集。

(以下学生试着解决,并回答)

(2)分析一:结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求解。

分析二:引导学生能否转化为熟知类型,与(1)中二次项系数作比较,只要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并注意不等式要改变方向。

解:原不等式可变为 3x2-6x+2

方程3x2-6x+2=0的两根为 x1=1- , x2=1+

原不等式解集为: {x | 1-

(3)方程 4x2-4x+1=0有两等根 x1=x2=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

变式训练:改成4x2-4x+1 0,请学生回答(使学生知道不等式的解也可能是一个值)。

(4)将原不等式变形为:x2-2x+3

方程x2-2x+3=0无实根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变式训练: -x2+2x-3

[师]上述几例都有各自的特点,反映在哪两方面呢?注:引导学生总结:一是二次项系数,二是判别式 ,一般要先将二次项系数转化为正数。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7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Eric 一 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高中所学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能利用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知道不等关系, 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将学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 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练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2)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 方程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已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及解法(2)让学生观察二次函数,在此基础上, 找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掌握此解法(3)在学生寻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中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获取新知,使学生体会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2)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难点

理解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约10分钟)

师:在初中,我们解过一元一次不等式,如解不等式x – 1 > 0,现在请同学们先画出函数y = x – 1 的图象,并通过观察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x 为何值时,y = 0;2)x 为何值时,y > 0;3)x 为何值时,y 0的解集能从函数y = x – 1上看出来吗?

学生画图,思考。先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过一段时间,再小组交流,此间教师巡视并指导。提问学生代表。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因为上述方程x – 1 = 0以及不等式x – 1 > 0的左边恰好是上述函数y = x3x – 2 > 0;2)4x23x – 2 = 0的解是x1 =-1/2, x2 = 2.所以2x24x + 1 = 0 的解是x1 = x2 = 1/2, 所以不等式4x22x + 3

练习:课本80页练习第1题(1)-(3)【灵活掌握】.师: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有两个: 1)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

作业:课本第80页 习题 A

4.板书设计

§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解不等式x2 – x – 6 > 0, 请先画出二次函数 y = x2 – x – 6的图像,并回答以下问题: 1)x 为何值时,y = 0;y > 0;y 0的解集呢?

七 教学反思

组1、2题 例,解不等式:

1)2x24x + 1 > 0;3)-x2 + 2x – 3

解:1)因为Δ =(-3)2 – 4×2×(-2)= 25 > 0, 方程的2x23x – 2 > 0的解集是{x| x1 2}.2)因为Δ = 0,方程4x24x + 1 > 0的解集是{x|x ≠ 1/2}.

不等式解法教案 篇8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学生在做课本练习1(x+2)(x-3)>0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或{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十二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是在学习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其解法和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供另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建模和分类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不等式与现实生活中联系非常紧密,解决好这类应用题,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自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七2班班现有56名同学,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拔尖学生少,尤其个别学生底子太薄,学生学习较为被动,预习工作做得不够认真,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基本能力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运用不够灵活。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能进行数学建模和简单的解释应用。虽然初一学生对消费问题比较热心,但由于年纪太小,缺少生活经验,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三)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相似,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都有较大的意义.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比较等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了解.但用不等式表示,并对不等式的相关性质进行探究,对学生是新的内容。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应把握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实施教学时,要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组织教学.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四)实施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情感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在解决问题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互相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量关系。

关键:突出建模思想,刻画出数量关系,从实际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注意问题中隐含的不等量关系,列代数式得到不等式,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求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研究新知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特别聪明、特别棒,不等式这一章学习的特别好,下面让我来检测一下,看看那些同学学习的好?

(出示一个解不等式的问题,为后面新知作铺垫)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利用数轴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利用数轴解不等式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组解集的求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用数学图形解题的直观性、简捷性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2.学生学法:学会利用数轴将两个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并观察出其公共部分,再小结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

(二)难点

正确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

(三)疑点

弄清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关系,以及对四种不等式组解集的一般形式的理解。

(四)解决办法

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组解集的办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铅笔、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设计提问有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集的概念,并复习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2.教示范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常规图形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它们。

3.通过反复的师生共练,从实践中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

(二)整体感知

要正确表示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关键在于学会用数轴表示。若有解,必为其公共部分;若无公共部分,则为无解.并要正确地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

(2)已知一个数比2大但比4小,请在数轴上表示数。

学生活动:口答(1)题.板演(2)题,如下图所示:

教师分析:一个数比2大但比4小,说明取值使不等式与都成立,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记作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②的解集

可以看出,使不等式,都成立的值,是所有大于2并且小于4的数(记作),它们是不等式①、②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在数轴上表示成:

不等式①、②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不等式①、②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板演,教师分析,使学生形成对不等式组解集的初步认识,激发了他们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地,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说明:求不等式组解集的关键是找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若有公共部分,公共部分即为解集;若无公共部分,则不等式组无解。

(2)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列各题。

例1利用数轴判断下列不等式组有无解集?若有解集,请求出。

① ② ③ ④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时指定四个学生板演.板演完成后,由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解:① ②

不等式组解集为不等式组解集为

③ ④

不等式组解集为不等式组无解

【教法说明】教学时,可用彩笔在数轴上描出折线的公共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并掌握解集的表示方法。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利用数轴判断下列不等式组有无解集?如有,请表示出来。

教学活动:独立完成,同桌互阅,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教师活动:抽查部分学生,纠正错误。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不等式个数多于两个,解集求法有无变化呢?同学们通过解答下列各题,仔细体会。

利用数轴解下列不等式组: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尝试得出答案;指名回答,与投影出示的正确解题过程对比.

答案:(1)(2)(3)(4)无解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单项选择:

(1)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是()

A.0,1 B.0 C.1 D.

(2)不等式组的负整数解是()

A.-2,0,-1 B.-2 C.-2,-1 D.不能确定

(3)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4)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为()

(5)根据图中所示可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A.B.C.D.

学生活动:前后桌结组讨论完成,各组以抢答方式说出答案.

参考答案:C,C,D,A,C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题组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抢答形式完成则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四)总结、扩展

不等式组

1.图示

2.折线特点

3.解集

4.解集与公共部分关系

折线的公共部分

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无解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有规律可寻吗?

【教法说明】学生通过实践尝试得到规律,以此揭示规律存在的一般性、必然性,既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注意问题:教学时,每组不等式不要超过三个,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不宜过于难、过于多,避免重复的机械计算.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78 1;P79 A组1.

(二)选择题:

填空题:

1.不等式组的非负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

2.若同时满足与,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为,则与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补充题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解题灵活性.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3)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基于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基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9章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

三、说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回顾旧知,提出目标

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归纳小结达标检测

设计一个问题(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

例1:请画出函数y=-3x+12的图像,你能利用图像解决下列问题吗?

(1)方程-3x+12=0的解(2)不等式-3x+12>0的解集.

(3)如果y的值在-6≤y≤6的范围内,那么相应的x的值在什么范围内?

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不假思索,答案脱口而出,前两问也太简单了吧?我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这时有学生开始画函数图像。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一次函数y=-3x+12的图像,目的是让学生从画图的过程中感受从左至右,直线是呈“下降”趋势的。即y随x的增大而减小。对于前两问,学生还比较好理解,但到第3问,有些学生就找不到答案了。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第2问,开始延伸,当解-3x+12>0,即函数值为正数时,对应的函数的图像在x轴的上方,y>0时,坐标系中表示的`是一个平面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找出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为不等式的解。让学生对第3问,再次进行探究,由图像找出函数值在-6--6之间的部分,对应地可以找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要求学生能在函数图像上找到这个区域,老师再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你能用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能联想到第3问也可以利用解不等式组的方法求出x的取值范围。通过本题的解决,让学生初步感受不等式与方程、函数的内在联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最优化理论。

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

2.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

某公园售出一次性使用门票,每张10元。为吸引更多游客,新近推出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年票分A、B两类。A类年票每张100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无需再购买门票。B类年票每张50元,持票者进入公园时需再购买每次2元的门票。你能知道某游客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超过多少次,购买A类年票最合算吗?

二、建立模形。

1.分析题意回答:

①游客购买门票,有几种选取择方式?

②设某游客选取择了某种门票,一年进入该公园x次,门票支出是多少?

③买A类年票最合算,应满足什么关系?

2.讨论交流,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说出问题的答案。

三、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

1.什么情况下,购买每次10元的门票最合算。

2.什么情况下,购买B类年票最合算?

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且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练习。

某校安排寄宿时,如果每项间宿舍住7人,那么有1间虽有人住,但没住满。如果每间宿舍住4人,那么有100名学生住不下。问该校有多少寄宿生?有多少间宿舍?

(提示学生找到本题中的两个不等关系。学生人数,宿舍间数都为整数。解本题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五、小结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六、作业。

习题1.3A组第1题。

后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6)

1、由“弹簧挂物问题”导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在本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导疑: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3、导研: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引导学生围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展开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导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导评: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导疑、导研、导评、导练、布置作业等几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理由是:);2:导入讲授新课:;3:课堂练习:4:新课巩固:5:作业布置;)

五:作业布置:略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7)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分为创设情境、激趣质疑;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训练、加深理解;归纳小结、分层作业四个环节进行.

教师首先引导学习回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初步解法,然后提问:“你觉得我们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对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帮助吗?”然后教师出示问题情境:

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假如派你去购买这种商品若干件,从节省费用考虑,你应选择哪个商场购物呢?

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购物问题,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

本题具有一定综合性,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设置了5个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情况分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1)甲商场购物款达到多少元后可以优惠;乙商场购物款达到多少元后可以优惠?

(2)现在有4个人,准备分别消费40元、80元、140元、160元,那么去哪家商店更合算?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那么在甲店购物花费小吗?

(4)累计购物超过100元而不到150元时,在哪个店购物花费小?累计购物恰好是150元时,在哪个店购物花费小?

(5)根据甲乙商店的销售方案,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你能为消费者设计一套方案吗?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适时予以指导。5个问题中,问题(3)最为复杂,需要列不等式解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应予以重点讨论。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

1此时,你能计算出两个商场的'花费吗?为什么?

2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个商场的花费吗?怎样表示?

3如果假设在甲店购物花费小,你能用不等式表示两个商场的花费关系吗?

4这个不等式你会解吗?如果不会,那么把不等号换为等号后你会解吗?他们的解法相同吗?

问题解决完之后,引导学生归纳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并与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进行对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8)

(1)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奠定基础,具有在代数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继续经历把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体验过程,体会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估算意识,体会算式结果所对应的实际意义,渗透建立数学模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对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容易出现的认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哪类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加以解决。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决策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号化,并根据解集和结合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得出合理结论。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结合解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在解决困难时,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逐步深入;最后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课题引入:

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将相等关系用数学符号抽象后所得到的“方程”确实是一种有效数学工具,它能让我们的思维过程更加准确和简明!

但是,生活中除了相等的数量关系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基本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带有选择“决策”意义的实际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实际情景1:在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选定营养餐的过程中选中了有两家公司.

这两家公司某种适合初一学生的营养餐的报价均是是6.5元/份,营养含量和服务承诺也均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100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

结 合新课标对本小节的要求: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选择的是从数量关系上与教材例题类似的收费问题,并且真实数值与所在年级事情相一致,比书上的例题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特别的,通常此类题目是不给出具体单价的,因为并不影响最后结论,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数学抽象 仍以识别数量的具体含义为主,所以我在此处添加了单价,并增设了问题一,用以降低抽象思维的梯度,为后续的设未知数的“代数化抽象”作适当的铺垫。

问题(1)请你判断,我们年级580人用餐,应该选择哪家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呢?

预案 一: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在讨论中认清“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所对应的数量意义,将之转化为“付给公司的总金额少”。在此处不排除学生因生活经历的缺乏,而对题目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抽象能力弱。应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感受,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交流,扩大参与思考的广度,获得基本抽象思维的生长点。

预案二:在进行甲乙公司所需费用的计算时,会有分部计算和综合计算两种计算形式,对于那些列综合算式的同学,教师应多给予展示机会,从而帮助其他同学整理思路,理解算式的实际含义;为后续的字母抽象做好铺垫。具体计算学生可以合理使用计算器提高课堂速度。

预案三:学生还有可能不通过计算,直接猜测甲公司合算或者乙公司合算,对于这种有可能产生的声音,教师应从估算的角度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在 580人的前提下,超过100人部分(480人)的甲公司是九折乙公司是八折, 10%的差距,;100人以内(少于100人)甲公司九折,乙公司不打折10%的差距,480的10%明显大于100的10%,所以选乙合算,并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估算的准确性。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9)

(一)复习提问: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问题: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要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注:这个问题是本节的'引入问题,三角形木框的形状不唯一确定,只要能成为三角形即可.

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c1,c2,c3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可以发现,当木条a和b的长度确定后,木条c太长或太短,都不能与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

由于“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设木条c长xcm,则x必须同时满足不等式x10+3①和x10-3②

注:木条c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ca+b,ca-b.

类似于方程组,把这两个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记作注:这里并未正式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下定义,只是说这两个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上,两个或更多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合起来,都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类比方程组的解,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x的可取值的范围呢?

不等式组中的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中x可以取值的范围.

注:这里还未正式出现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但已点出各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不等式组中未知数的可取值范围.

由不等式①解得x13.

由不等式②解得x7.

从图9.3—2容易看出,x可以取值的范围为713.

注: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是两端有界的开区间.

这就是说,当木条c比7cm长并且比13cm短时,它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注:这里正式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组的定义13.注: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是两端有界的开区间.这就是说,当木条c比7cm长并且比13cm短时,它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注:这里正式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组的定义。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10)

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近五年的考卷多以填空选择出现。教材在这部分以解不等式组和确定解集为重点,中招考试落脚点也在于此。并且这部分内容常常结合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来确定函数值范围。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初中三年的数学知识,经历了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大部分学生能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用数轴确定解集时方向会出错。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确定字母的值或范围,很多学生在此容易迷惑,到底是未知数的范围还是字母的范围。

2、已有的活动经验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交流、表达能力,具备有条理的思考分析和书写解答过程能力,思维正逐步由具体走向抽象。但是目前更多的还倾向于通过具体的.问题来理解定义、定理和性质。3。学习本节可能出现的难点

(1)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解集。

(2)用不等式组解集确定字母的值或范围。

1、通过具体举例分析,会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会用数轴正确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不等式组的解集确定字母的值或范围。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

(2)用不等式组解集确定字母的值或范围

1、能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表达式。

2、能用顶点坐标公式或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最值。

3、能用五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

1、学生能通过看课本,说出这节课复习主要内容和重点

2、学生能正确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例子,并自主解答

3、学生通过借助数轴,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4、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用所给解集求出不等式组中字母的值或范围。

以交流式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和检测为主要方式进行。

1、交流式评价。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如下:根据学生对以下活动的开展情况检测任务的完成。

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这节复习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复习重点。

(1)请同学举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例子,并请该同学上台板演解答过程。

(2)结合学生给出的例子,再画出另外三种解集情况,学生单独回答不等式解集。

小组讨论交流,选出中心发言人回答确定字母值或范围的方法。

2、表现性评价。

通过独立思考,互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回答问题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3、检测评价。

通过当堂检测3个小题,对学生进行检测性评价。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上节课复习内容

2、呈现课标要求

3、呈现本节复习内容在中考中的出题方向和题型

4、明确本节复习目标

二、基础巩固

任务1:重回课本巩固概念

(1)阅读八下课本56页——59页,概括出主要内容和重点。(多媒体展示主要内容,学生齐读一遍,再强调重点是解不等式组。)

任务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确定其解集

(2)学生举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例子,全班同学一起求解,并要求在解题后总结易错点。

(请一位同学板演过程,批改时用彩色粉笔标出易错之处。)

(3)不等式组的解集,我们是通过数轴来确定的。现在老师把这条数轴上的解集范围变化一下,请你再确定解集范围。

(还有三种情况,在黑板上画出来,提问学生回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运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 什么叫不等式?说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1-5x<16是否成立?

3,-4,-3,4,2.5,0,-1.

3.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 x的3倍大于x的2倍与5的差;

(3)y的与x的的差小于2;

(2) y的一半与4的和是负数;

(4)5与a的4倍的差不是正数.

4. 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然成立的不等式,并说明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

(1)m>n,两边都减去3;

(2)m>n,两边同乘以3;

(3)m>n,两边同乘以-3;

(4)m>n,两边同乘以-3;

(5)m>n,两边同乘以 .

(以上各题中,从第2题开始,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例题和练习,进一步巩固并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基本性质。

二、讲授新课

例1 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

(1)若a–3<9,则a_____12;

(2)若-a<10,则a_____–10;

(3)若a>–1,则a_____–4;

(4)若-a>,则a_____0.

答:(1)a<1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3)a>-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a<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在讲授本课时,应启发学和在添加不等号“>”或“<”时,要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是根据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是怎样由已知条件变形得到的.同时还应强调在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例2 已知,用a<0,“<”或“>”号填空:

(1)a+2_____2; (2)a-1_____–1; (3)3a_____0; (4)a-1______0; (5)a2 _______0; (6)a3______0; (7)a-1______0; (8)|a|______0。

答:(1)a+2<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因为3a,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5)因为a<0,两边同乘以a<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a2>0.

(6)因为a<0,两边同乘以a2>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a3<0。

(7)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1<-1.

又已知,-1<0,所以a-1<0.

(8)因为。a<0,所以a≠0,所以|a|>0.

(本例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基础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是非负数.后面几个小题较灵活,条件由具体数字改为抽象的字母,这里字母代表正数还是代表负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外 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回答)

(1)因为7.5>5.7,所以-7.5<-5.7;

(2)因为a+8>4,,所以a>-4;

(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a<b,所以<>'

(5)因为>-1,所以a>4;

(6)因为-1>-2,所以-a-1>-a-2;

(7)因为3>2,所以3a>2a.

答:

(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5)因为>-1,所以a>4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5)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5,应改为a<4。

(6)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7)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

当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当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当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

三、课堂练习(投影)

1。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

(1)由-2<-1,两边都加-a; (2)由-4x<0,两边都乘以-;

(3)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

2?用“>”或“<”号填空:

(1)当a-b<0时,a______b: (2)当a<0,b<0时,ab_____0;

(3)当a<0,b<0时,ab____0; (4)当a>0,b<0时,ab____0;

(5)若a____0,b<0,则ab>0; (6)若<0,且b<0,则a_____0。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①在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时,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字母,字母代表什么数是问题的关键,这决定了是用不等式基本性质2还是基本性质3,也就是不等号是否要改变方向的问题;②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要变两个号,一个性质符号,另一个是不等号。

五、作业

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1<0;

(2)x>-x+6;

(3)3x>7;

(4)-x<-3。

2.设a<b,用“>”或“>”号连接下列各题中的两个代数式:

(1)a-1,b-1;

(2)a+2,b+2; (3)2a,2b;

(4);

(5); (6)-b,-a。

3.用“>”号或“<”号填空:

(1)若a-b<0,则a_____b;

(2)若b<0,则a+b_____a;

(3)若a=0,则a+b_____b;

(4)若<0,则ab_____;

(5)b<a<2,则(a-2)(b-2)____0;(2-a)(2-b)____;(2-a)(a-b)。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件(篇12)

本节讨论的对象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组成成员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基础上发展的新概念;从组成形式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第八章学习的方程组有类似之处,都是同时满足几个数量关系,所求的都是集合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或几个方程的公共解。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前面的基础,让学生借助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学习新知识。

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的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学习,是今后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后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等式的课件


一篇值得一读的“不等式的课件”文章栏目小编在这里推荐给您。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 深入的教案和课件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以下提示仅供参考可能有所偏差请您自行判断!

不等式的课件 篇1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本文中,我将从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性质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不等式的定义

基本不等式是描述两个实数乘积大小关系的不等式,它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具体来说,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有如下不等式成立:

$(1+\frac{1}{n})^n

其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数,即e≈2.71828。

二、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可以利用二项式定理来进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1+1/n)的n次方展开,得到:

$(1+\frac{1}{n})^n = \sum_{k=0}^n {\choose n}{k} \frac{1}{n^k}$

因为${\choose n}{k} = \frac{n!}{k!(n-k)!}$,所以有:

$(1+\frac{1}{n})^n =\frac{n!}{n^n} + \frac{n(n-1)}{2!n^2}+\cdots+\frac{1}{n^n}$

显然,对于k≥2的情况,都有$\frac{{\choose n}{k}}{n^n} \leq \frac{1}{n^2}$。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1+\frac{1}{n})^n

进一步化简得:

$(1+\frac{1}{n})^n

同理可得:

$(1+\frac{1}{n})^{n+1} > \frac{n+1}{n}$

将上述两个不等式带入到基本不等式中,得到:

$(1+\frac{1}{n})^n

证毕。

三、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基本不等式具有以下性质:

1. 基本不等式是一个单调递增的函数。

2. 基本不等式适用于所有的正实数。

4. 基本不等式可以推广到一般的n次方。

5. 基本不等式可以用来证明和推导其他数学定理。

四、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数学、物理、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具体例子:

1. 用基本不等式证明逼近贝塞尔函数的性质。

2. 在物理学中,基本不等式可用于证明波动方程的稳定性。

3. 在经济学中,基本不等式可用于证明市场力量的强度与稳定性。

综上所述,基本不等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性质及应用,对于提高数学水平和学科交叉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不等式的课件 篇2

基本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其他不等式的基础和重要工具。本篇文章将围绕基本不等式展开,探讨其相关概念,证明方法和实际应用。

一、基本不等式的概念

基本不等式是指一个数列的平均值大于等于它的几何平均值,即对于任意正整数$n$和正实数$x_1, x_2, ..., x_n$,有$\dfrac{x_1+x_2+...+x_n}{n} \geqslant \sqrt[n]{x_1x_2...x_n}$。

该不等式的意义在于,对于$n$个数的平均数,它越接近各个数的几何平均数,这些数的值的差距就越小。因此,基本不等式可以用来估计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和误差范围。

二、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多种,其中比较流行的是数学归纳法和均值不等式法。下面将分别进行讲解。

1. 数学归纳法

(1) 当$n=2$时,我们有$\dfrac{x_1+x_2}{2} \geqslant \sqrt{x_1x_2}$,即$(x_1-x_2)^2 \geqslant 0$,显然成立。

(2) 假设当$n=k$时成立,即$\dfrac{x_1+x_2+...+x_k}{k} \geqslant \sqrt[k]{x_1x_2...x_k}$,现在我们来证明当$n=k+1$时也成立,即$\dfrac{x_1+x_2+...+x_k+x_{k+1}}{k+1} \geqslant \sqrt[k+1]{x_1x_2...x_kx_{k+1}}$。

将不等式两边同乘以$k+1$得到$k\dfrac{x_1+x_2+...+x_k}{k}+(x_{k+1}) \geqslant \sqrt[k+1]{x_1x_2...x_k} \cdot (k\dfrac{x_1+x_2+...+x_k}{k})^\dfrac{1}{k} \cdot x_{k+1}^\dfrac{1}{k+1}$。

根据均值不等式和归纳假设,有$k\dfrac{x_1+x_2+...+x_k}{k} \geqslant \sqrt[k]{x_1x_2...x_k} \geqslant x_{k+1}^\dfrac{1}{k}$,将其代入原式得到$k\dfrac{x_1+x_2+...+x_k}{k}+x_{k+1} \geqslant (k+1) \cdot \sqrt[k+1]{x_1x_2...x_kx_{k+1}}$。

由此证明当$n=k+1$成立。

2. 均值不等式法

通过均值不等式可得:

$\dfrac{x_1+x_2+...+x_n}{n} \geqslant \sqrt[n]{x_1x_2...x_n}$

$\dfrac{(x_1+x_2+...+x_n)(\dfrac{1}{x_1}+\dfrac{1}{x_2}+...+\dfrac{1}{x_n})}{n^2} \geqslant \dfrac{(n\dfrac{1}{\sqrt[n]{x_1x_2...x_n}})^2}{n^2}$

$x_1x_2...x_n(\dfrac{1}{x_1}+\dfrac{1}{x_2}+...+\dfrac{1}{x_n}) \geqslant n^2$

由此证明基本不等式成立。

三、基本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1. 经济学

基本不等式可以用于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即该国的平均经济水平越高,其经济增长率越高。这对于财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 物理学

基本不等式也可以被应用到物理学中。例如,它可以描绘热力学中的热力学势函数和热力学系统间的温度规律。

3. 统计学

在统计学中,基本不等式可以用于证明一个样本数据集的方差越大,样本数据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反之亦然。

总的来说,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具有理论表述和证明,还能被应用在实际生活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基本不等式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知识点。

不等式的课件 篇3

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通过学习基本不等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不等式的性质,而且可以提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基本不等式的相关主题吧。

一、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及应用

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不等式形式,其具体定义为:对于正整数n和任意实数a1,a2,......,an,有下列不等式成立。

(a1+a2+......+an)/n ≥√(a1×a2×......×an)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数学、物理、工程等多个领域。例如,在散装粉尘瓶装问题中,如果散装粉尘数量恒定,而瓶装数量不同,那么最节省费用的方案就是让每个瓶子装入等量的粉尘,即每个瓶子所用的费用最省。

基本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在证明一个三角形的角度之和等于180度的问题时,就可以使用基本不等式。

二、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多种,下面就介绍其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方法。

1. 通过平均数和平均数的平方差证明

将左右两边分别设为(a1+a2+......+an)/n和√(a1×a2×......×an),设它们的算数平均数为A,几何平均数为G,即

A=(a1+a2+......+an)/n

G=√(a1×a2×......×an)

那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四倍平均数的平方比四倍几何平均数的平方不小于1,即

4A²≥4nG²

化简得(A-G)²≥0

而(A-G)²≥0 是显然成立的,因此基本不等式得证。

2. 通过对数和的差证明

对(a1+a2+......+an)/n 和√(a1×a2×......×an)取对数,得到

ln((a1+a2+......+an)/n)和

0.5ln(a1×a2×......×an)

令b1,b2,......,bn 为Ln(a1),ln(a2),......,ln(an)

则上式变为(b1+b2+......+bn)/n 和 0.5(b1+b2+......+bn)

那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平方并减去平方和的差的一半,恒大于或等于0,即

n(e^b1+e^b2+......+e^bn)≥(e^b1×e^b2×......×e^bn)⁰·⁵

简化得:(a1+a2+......+an)/n ≥√(a1×a2×......×an)

因此,基本不等式得证。

三、基本不等式的推论

基本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有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性质,还可以推导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1. 美国数学家霍尔德(K.O.Holder)在1889年提出了一个推论,称为Holder不等式,它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积分或求和中的各项乘方幂次之和相等,那么乘积的值最大时,每个变量的值相对都相等,即

a^p1×b^p2×......×z^pz ≤p1a1+p2b2+......+pnzn

其中p1,p2,......,pn均为正数。

2. 在证明柯西定理时,我们可以推导出柯西-施瓦茨不等式,即

(∑ai²)(∑bi²)≥(∑aibi)²

3. 可以证明,任何一个n次实系数多项式都可以表示为n个线性因式的积,其中每个线性因式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实系数一次多项式(例如:x-a)的乘积。

以上就是关于基本不等式的相关主题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数学知识点。

不等式的课件 篇4

基本不等式作为高中数学必修内容之一,在学生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本篇文章将围绕基本不等式,探讨它的概念、性质、证明方法及应用,并展示基本不等式的魅力和实用性。

一、基本不等式的概念

基本不等式是指对于任意正实数 $a_1,a_2,\cdots,a_n$ 和任意正整数 $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dfrac{a_1}{n}+\dfrac{a_2}{n}+\cdots+\dfrac{a_n}{n}\geq\sqrt[n]{a_1a_2\cdots a_n}$

这个不等式也被称为均值不等式或AM-GM不等式。其中,$\dfrac{a_1}{n}+\dfrac{a_2}{n}+\cdots+\dfrac{a_n}{n}$ 表示这些数的算术平均值,而 $\sqrt[n]{a_1a_2\cdots a_n}$ 表示这些数的几何平均值。均值不等式的意义在于,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

二、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基本不等式有以下几个性质:

1. 当且仅当 $a_1=a_2=\cdots=a_n$ 时等号成立。

2. 如果 $a_1,a_2,\cdots,a_n$ 中至少有一个数为 $0$,则 $\sqrt[n]{a_1a_2\cdots a_n}=0$,这时等号成立。

3. 基本不等式可以扩展到实数范围内。

4. 均值不等式不等式对于大于 $0$ 的实数都成立。

三、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基本不等式有多种证明方法,下面列举其中两种:

方法一:数学归纳法

假设基本不等式对于 $n=k$ 时成立,即对于 $k$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k$,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dfrac{a_1}{k}+\dfrac{a_2}{k}+\cdots+\dfrac{a_k}{k}\geq\sqrt[k]{a_1a_2\cdots a_k}$

现证明它对于 $n=k+1$ 时也成立。将 $a_{k+1}$ 插入到原来的不等式中,得到:

$\dfrac{a_1}{k+1}+\dfrac{a_2}{k+1}+\cdots+\dfrac{a_k}{k+1}+\dfrac{a_{k+1}}{k+1}\geq\sqrt[k+1]{a_1a_2\cdots a_k a_{k+1}}$

由于:

$\dfrac{a_1}{k+1}+\dfrac{a_2}{k+1}+\cdots+\dfrac{a_k}{k+1}\geq\sqrt[k]{a_1a_2\cdots a_k}$

因此,我们只需证明以下不等式:

$\dfrac{(k+1)\sqrt[k]{a_1a_2\cdots a_k}\cdot a_{k+1}}{k+1}\geq\sqrt[k+1]{a_1a_2\cdots a_k a_{k+1}}$

经过变形化简,可以得到:

$\sqrt[k]{a_1a_2\cdots a_k} \geq \sqrt[k+1]{a_1a_2\cdots a_k a_{k+1}}$

显然,这是成立的。

因此,按照归纳法的证明方式,基本不等式对于所有的正整数 $n$ 都成立。

方法二:对数函数的应用

对于 $a_1,a_2,\cdots,a_n$,我们可以定义函数:

$f(x)=\ln{x}$

显然,函数 $f(x)$ 是连续的、单调递增的。根据式子:

$\dfrac{a_1}{n}+\dfrac{a_2}{n}+\cdots+\dfrac{a_n}{n}\geq\sqrt[n]{a_1a_2\cdots a_n}$

可以得到:

$\ln\left(\dfrac{a_1}{n}\right)+\ln\left(\dfrac{a_2}{n}\right)+\cdots+\ln\left(\dfrac{a_n}{n}\right)\geq\dfrac{1}{n} (\ln a_1+\ln a_2+\cdots+\ln a_n)$

即:

$\ln\left(\sqrt[n]{a_1a_2\cdots a_n}\right)\leq\dfrac{\ln a_1+\ln a_2+\cdots+\ln a_n}{n}$

对于左边的式子,有:

$\ln\left(\sqrt[n]{a_1a_2\cdots a_n}\right)=\dfrac{1}{n}\ln(a_1a_2\cdots a_n)$

对于右边的式子,有:

$\dfrac{\ln a_1+\ln a_2+\cdots+\ln a_n}{n}=\ln\left(\sqrt[n]{a_1a_2\cdots a_n}\right)$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ln(a_1a_2\cdots a_n)\geq n\ln\left(\sqrt[n]{a_1a_2\cdots a_n}\right)$

即:

$a_1a_2\cdots a_n\geq\left(\sqrt[n]{a_1a_2\cdots a_n}\right)^n$

这正是均值不等式的形式。因此,基本不等式得证。

四、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最小值求解

如果有 $n$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n$,它们的和为 $k$,求它们的积的最大值,即:

$\max(a_1a_2\cdots a_n)$

根据基本不等式,有:

$\dfrac{a_1+a_2+\cdots+a_n}{n}\geq\sqrt[n]{a_1a_2\cdots a_n}$

因此,可以得到:

$\dfrac{k}{n}\geq\sqrt[n]{a_1a_2\cdots a_n}$

两边同时取幂,可以得到:

$\dfrac{k^n}{n^n}\geq a_1a_2\cdots a_n$

即:

$\max(a_1a_2\cdots a_n)=\dfrac{k^n}{n^n}$

2. 凸函数的优化问题

如果 $f(x)$ 是一个凸函数,$a_1,a_2,\cdots,a_n$ 是正实数,$b_1,b_2,\cdots,b_n$ 是任意实数且 $\sum_{i=1}^n b_i=1$,则有:

$f(b_1a_1+b_2a_2+\cdots+b_na_n)\leq b_1f(a_1)+b_2f(a_2)+\cdots+b_nf(a_n)$

这是凸函数的优化问题中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形式。它可以通过Jensen不等式或基本不等式证明。

3. 三角形求证

如果我们可以用 $a,b,c$ 表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则有:

$\sqrt{(a+b+c)(a+b-c)(a-b+c)(-a+b+c)}\leq\dfrac{(a+b+c)^2}{4\sqrt{3}}$

这个不等式在三角形求证中也被广泛应用。

五、结语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必修内容之一,但其实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此。在实际问题中,基本不等式常常能给我们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证明方法及应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不等式的课件 篇5

基本不等式课件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用于证明和求解不等式,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性质、推导和应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基本不等式。

一、基本不等式的定义

基本不等式,是指在与、或、非等逻辑运算中,关于不等式的一组基本法则,它们是:

1. 加法不等式法则:若 a>b,则 a+c>b+c。

2. 减法不等式法则:若 a>b,则 a-c>b-c。

3. 乘法不等式法则:若 a>b(i>0),则 ai>bi(i>0);若 a

0),则 ai0)。

4. 除法不等式法则:若 a>b(i>0),则 a/i>b/i(i>0);若 a0),则 a/i0)。

二、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基本不等式的性质有以下几点:

1. 基本不等式的法则具有传递性,即若 a>b>c,则 a+c>b+c>c,a-c>b-c>c,ai>bi>ci(i>0),a/i>b/i>c/i(i>0)。

2. 基本不等式的法则在非正整数中不成立,即对于任意的 a、b、i∈Z,若a>b,则 ai>bi 不一定成立。

3. 基本不等式的法则在复数中不成立,即对于任意的 a、b、i∈C,若a>b,则 ai>bi 不一定成立。

三、基本不等式的推导

基本不等式的推导是基于实数域的可比性和大小关系建立的。本文重点阐述了加法不等式法则和乘法不等式法则的推导过程。

1. 加法不等式法则的推导

(1)定义a和b:设a和b是任意两个实数,且a>b。

(2)常数c取正值:令c为任意正数,有a-c>b-c。

(3)常数c取负值:令c为任意负数,则-a>-b,即a+b>c。

(4)常数c取零:令c=0,则a>b。

由上述推导过程可知,加减法不等式法则是基本不等式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其应用范围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计算机、工程、经济等等。

2. 乘法不等式法则的推导

(1)定义a、b、i:设a、b、i是任意三个实数,且a>b(i>0)。为了简化表达,将i写成x。

(2)c取x: 因为c是正数,所以ac>bc。

(3)c取1/a: 若a>b,则1/a

合起来,得到ax>bx(x>0)。在不等式中x也可以取负数,即ax四、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常用于证明和求解复杂的不等式外,还可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经济、计算机、科学等。下面举例说明:

1. 经济领域:在经济学中,基本不等式可以用于比较现金、利率和收益率等经济变量的差异性,帮助企业和个人做出决策。

2. 计算机领域:在计算机科学中,基本不等式可以用于计算机算法的复杂性分析和性能优化,提高计算机算法的执行效率。

3. 科学领域:在科学研究中,基本不等式可以用于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公式证明和参数计算,例如在力学中用于计算力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总之,基本不等式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是多方面应用的数学工具。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掌握,灵活运用,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不等式的课件 篇6

《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称为数学不等式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基本不等式是指对于任意正整数n,a1、a2、…、an为正实数,则有

(a1 + a2 + … + an)² ≥ n(a1² + a2² + … + an²)

这个不等式的含义是把n个正实数的和的平方与它们的平方和作比较,两个数列的差距体现在一个系数n上。它的意义是,要使平均数的平方大于等于方差,每一项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就要尽量小。此外,该不等式对于证明其他不等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柯西不等式、霍尔德不等式等等。

随着不等式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在数学中,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数学中,而是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概率统计学和非参数统计学中,基本不等式被广泛应用于度量随机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并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和处理。

举个例子,如在生物学领域中,基本不等式可用于研究生物样本中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有了它,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基因之间的差异,评估它们的生物学重要性,并开发出新的疗法。在计算机领域,基本不等式可用于证明算法的正确性,并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快、更有效的计算机算法,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总之,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而是涉及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不等式的课件 篇7

基本不等式课件

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公式:

定义:若a1,a2,...,an是n个非负实数,则有

(a1+a2+...+an)/n≥(a1×a2×...×an)的n次方根。

公式:(a1+a2+...+an)/n≥(a1×a2×...×an)的n次方根。

这个公式的意义是,当n个数的平均值不小于这n个数的相乘积的n次方根时,我们就称这个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的意义很重要,它是一种实用的数学工具,能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运用。在统计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某一组数的平均值。基本不等式告诉我们,对于一组非负实数,它们的平均值一定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实例:

假设有两组数,分别为2,3,4和1,2,8,现在我们需要比较这两组数哪一组平均值较大。

我们可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求解:

对于2,3,4,有(2+3+4)/3=3,(2×3×4)的1/3次方≈2.83,所以有3≥2.83。

对于1,2,8,有(1+2+8)/3=3.67,(1×2×8)的1/3次方≈2.19,所以有3.67≥2.19。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数的平均值是小于第二组数的平均值的。

基本不等式虽然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金融学、经济学、医学等领域中,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值。基本不等式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更加精确的计算,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数学竞赛中,基本不等式也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好它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就能够轻松应对数学竞赛中的各种不等式题,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基本不等式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数学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数学的应用和研究中,掌握好基本不等式的原理和应用方法非常重要。

不等式的课件 篇8

关于基本不等式的主题范文:

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道课题,所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基本不等式进行介绍。

一、基本不等式是什么

基本不等式是指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表述的是任意正整数n及n个正数a1,a2,…,an的积与它们的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任意正整数n和n个正数a1,a2,…,a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a1+a2+…+an)/n ≥ (a1×a2×…×an)1/n

其中,等式成立当且仅当a1 = a2 = … = an。

二、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首先,如果我们令Ai = nai和G = (a1 × a2 × … × an)1/n,则我们可以将原不等式转化为:

(a1+a2+…+an)/n ≥ G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果证明G ≤ (a1+a2+…+an)/n,那么我们就可以证明基本不等式,因为不等式具有对称性,即如果G ≤ (a1+a2+…+an)/n,则(a1+a2+…+an)/n ≥ G也成立。

接下来,我们证明G ≤ (a1+a2+…+an)/n,即:

(a1+a2+…+an)/n ≥ (a1 × a2 × … × an)1/n

将不等式右边两边平方,得到:

(a1+a2+…+an)/n ≥ (a1 × a2 × … × an)2/n

这时,我们来观察右边的式子,将式子中的每一项都乘以(n-1),得到:

(a1 × (n-1) + a2 × (n-1) + … + an × (n-1)) / n ≥ (a1 × a2 × … × an)2/n

继续进行简化,得到:

[(a1 × (n-1)) + (a2 × (n-1)) + … + (an × (n-1))] / n ≥ (n-1) × a1 × a2 × … × an / n

左边乘以1/n,右边除以(n-1),得到:

(a1 + a2 + … + an) / n ≥ (a1 × a2 × … × an)1/n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三、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几个例子。

1. 求平均数

如果我们已知n个正数的积,需要求它们的平均数,那么根据基本不等式,我们可以得到:

(a1 + a2 + … + an) / n ≥ (a1 × a2 × … × an)1/n

等式两边都乘以n-1,得到:

a1 + a2 + … + an ≥ (n-1) × (a1 × a2 × … × an)1/n

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得平均数:

(a1 + a2 + … + an) / n ≥ (n-1) × (a1 × a2 × … × an)1/n / n

2. 求数列中n个数的积的最大值

假设我们需要从数列{a1, a2, …, an}中选取n个数,求它们的积的最大值。根据基本不等式,我们有:

(a1 + a2 + … + an) / n ≥ (a1 × a2 × … × an)1/n

因为我们需要求积的最大值,所以当等式左边的和恰好等于n个数的积时,这个积才能取到最大值。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a1 = a2 = … = an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求数列中n个数的积的最大值的方法。

三、结论

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目,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重视基本不等式,并能够深刻理解它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网址是//m.zfw152.com/a/5880459.html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04-17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500字范本(十五篇)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 09-20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内容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09-20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范例五篇)

04-17

春节走访慰问活动总结(7篇)

春节走访慰问活动总结 走访慰问活动总结 09-20

3.8妇女节活动总结(13篇)

3 8妇女节活动总结 09-20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案推荐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案 09-20

2025事业单位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精品

事业单位工作总结报告 09-20

百日安全活动总结500字精华(7篇)

百日安全活动总结 09-20

幼儿园美术篮球教案精华4篇

幼儿园美术篮球教案 幼儿园篮球教案 09-20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教案 09-20

推荐访问

全部分类